平安儿童身份识别卡-关爱流浪儿童

时间:2019-05-12 15:16: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平安儿童身份识别卡-关爱流浪儿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平安儿童身份识别卡-关爱流浪儿童》。

第一篇:平安儿童身份识别卡-关爱流浪儿童

平安儿童身份识别卡-关爱流浪儿童

儿童身份识别卡的出现让我们意识到我们忽略了孩子的安全

据数据统计显示,中国已超15万流浪儿童,中国掀起关爱流浪儿童的活动避免悲剧重演近日,贵州毕节5名流浪儿童为了避寒在垃圾箱中取暖,因一氧化碳中毒而死亡。这一悲剧迅速成为中国社会和公众关注的焦点,中国网民将其比作现代版“卖火柴的小女孩”。

毕节市相关负责官员受到问责,并被停职免职。但对此的反思并未停止,中国各地关注流浪群体的救助现状,掀起一轮关爱流浪儿童的行动,从政府部门到社会机构为这些孩子们积极搭建“避风港”。

在中国,流浪儿童是指脱离家庭或离开监护人流落社会连续超过24小时,失去基本生存保障而陷入困境的未成年人。

平安儿童身份识别卡-关爱流浪儿童

据民政部统计,2010年全国共救助流浪乞讨未成年人近15万人次。而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一课题组的报告表明,中国流浪未成年人数超出这个数目。

贵州毕节事件使中国社会深刻反思对留守儿童、流浪儿童的管护缺失。人们追问,作为孩子监护人的家长忙于挣钱之余,有没有给予孩子们足够的关注和关爱?那些看到孩子们风餐露宿的路人,有没有在擦肩而过时施以援手?当地的民政等部门为何没能及时发现并救助这些孩子?

媒体舆论指出,在30多年的快速发展和变革中,中国社会积累了诸多矛盾、问题和挑战,但纵有再沉重的包袱、再复杂的矛盾、再纠葛的利益,也决不能让伤害落在孩子们的身上。

有网友表示,政府救济的缺失对“流浪儿童之死”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如果问谁知道自己所在城市的救助站、避寒中心在哪里,怎么去,电话是多少,恐怕很多人都不知道。安徽省政府办公厅近日专门出台相关《意见》,要求建立起以省、市、县三级救助管理机构和以乡镇(街道)、社区救助网点为平台的网格化救助管理工作体系,全面提升救助管理水平。

其中,明确提出“有条件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设立救助服务点,为流浪乞讨人员提供临时救助。在繁华地段、重点街区路段、车站码头等设立救助引导标识,方便流浪乞讨人员求助。

平安儿童身份识别卡-关爱流浪儿童”

在5个流浪儿童不幸离世的贵州省,公安部门展开行动,要在十天内摸清全省流浪未成年人和辍学儿童的数量,逐一登记造册,分类分析,找准症结,加强收容救助工作,并着手建设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长效机制。

平安儿童身份识别卡-关爱流浪儿童

贵阳市每天增派“流浪儿童街头救助车”,专门搜救流浪儿童。被救助的儿童除了吃、穿一律免费外,还将根据意愿送部分儿童到正规公办学校读书,让他们得到良好的教育。重庆市救助站的流动救助车则在车站、码头、各大商圈、地下通道、地铁站等地寻找流浪的孩子。12支专业劝导队伍还对孩子进行教育矫治,为他们建立健康的心理,帮助他们主动回归家庭。

第二篇:平安儿童身份识别卡关注流浪儿童现状:如何让街角的身影不再无助(写写帮推荐)

平安儿童识别卡关注流浪儿童现状:如何让街角的身影不再无助 “儿童应该是社会一切福祉的最先享受者,一切灾难的最后蒙受者。”在11月27日举行的第五次全国妇女儿童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这样强调。

流浪未成年人,他们是儿童中特殊的一群,数量却不容小视,据民政部统计,2010年全国共救助流浪乞讨未成年人14.6万人次。几年前,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一课题组的报告表明,全国流浪未成年人约100万。

冬天来了,寒风中,有时会发现几个在街角瑟缩的小身影。今天开始的这组报道,让我们的目光投向他们:孩子,这个冬天,你还好吗?

三十年以来,中国有数也数不清的流浪儿童散布在中国几百个城市中的阴暗潮湿的破烂不堪的角落里以乞讨为生,有些蓬头垢面的流浪儿童还当街演杂技求生,跟有惨不忍睹的是残疾儿童艰难讨饭,这在毛泽东的工农时代见都没见过的!!三十年的精英时代出现这样的惨状,难道不值得我们反思吗?我们应该多多发掘新方法,多举措的保障儿童的安全,不要让他们流浪街头。

平安儿童身份识别卡的出现给儿童提供了一道安全屏障,是保护儿童安全的一项新举措,它大大地提高了人们的儿童安全防范意识。

平安儿童身份识别卡是迫于解决社会儿童现状的产物,是必然的、大势所趋。它的形成一定程度上不仅解决了对流浪儿童的帮助,还有一定的远期防范作用。

或许大家会经常听到儿童身份识别卡这个词,也许有人知道,也许有人不了解儿童身份识别卡,所以一直会听到疑问说什么事儿童身份识别卡?今天就让我来给大家解读儿童身份识别卡的奥秘。

儿童身份识别卡相当于儿童的“身份证”儿童身份识别卡上汇集了儿童的各种身份信息,例如:儿童姓名、性别、体貌特征、血型、DNA等各种信息,为的就是能在儿童遭遇突发事件时能凭借儿童身份识别卡上的信息得到及时的帮助和救治。

经常会看到电视上报到街上的流浪儿童,因不知道家长的姓名电话,家庭地址所以 使民警毫无线索可寻。如果儿童的身上佩戴有儿童身份识别卡也就不会出现这么多的困难。

如果小孩出现紧急意外需要紧急输血,有儿童身份识别卡的话就可以马上了解到儿童的血型得到及时的医治。所以儿童身份识别卡的作用不容小觑。

儿童身份识别卡一经办理立刻引起了轰动,家长们纷纷踊跃的为孩子办理儿童身份识别卡,纷纷表示谢意表达感恩之心,称儿童身份识别卡就像一道平安符能够时时保护儿童安全。

2013年4月15号,在寒冷的街头发现了一名流浪儿童,不知家在何方,不知父母名字,我们怎么应该以最快的方式来帮助他找到家人,不然流浪儿童在街头徘徊?平安儿童身份识别卡关注儿童安全,让孩子不在街头流浪,平安儿童身份识别卡是现今社会的产物,他的出现是为了预防儿童在突发事件时能得到及时的帮助和救治。

第三篇:流浪儿童

流浪儿童救助方法制度

黄翠兰

孙志刚无辜死亡的悲惨事件废除了实行20多年的收容遣送制度,催生了中国管理流浪人员制度的变革。国务院总理温家宝6月20日签署国务院第381号令,公布施行《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救助办法”),对流浪人员以自愿的接受救助制度取代强制性的收容遣送制度无疑是中国法律变革和人权发展的重大事件。7月21日,民政部发布2003年第24号部令,公布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救助办法和实施细则将于2003年8月1日起施行。但最让人遗憾的是,对流浪儿童[1]的关注以及救助制度依然掩埋在本就模糊的对所有人的救助制度之中,流浪儿童的权利依然无法得到保护。本文力图揭示流浪儿童救助制度与流浪成年人救助制度的差异并提出建立中国流浪儿童制度的建议,以希冀得到有关方面重视从而为保障本就不幸的流浪儿童的权利创造一个必要的环境。

一、流浪儿童与流浪成年人救助制度的区别

1、理论基础不同

一个成年人有权利选择自己包括流浪在内的生活方式,所以说即使出于救助、帮助的目的,也不能对流浪的成年人采取强制性的救助方式。但未成年人则不同。未成年人在成长过程中有权利得到父母、国家的特别保护和照料。父母或国家为了承担保护和照料未成年人的职责有时甚至要采取强制措施,如为了避免其离家出走、避免其接触危险物品。CRC[2]在前言中明确:回顾联合国在《世界人权宣言》中宣布:儿童有权享受特别照料和协助;铭记如《儿童权利宣言》所示:“儿童因身心尚未成熟,在其出生以前和以后均需要特殊的保护和照料,包括法律上的适当保护”。确认世界各国都有生活在极端困难情况下的儿童,对这些儿童需要给予特别的照顾。该公约第二十条规定:1、暂时或永久脱离家庭环境的儿童,或为其最大利益不得在这种环境中继续生活的儿童,应有权得到国家的特别保护和协助。2、缔约国应按照本国法律确保此类儿童得到其他方式的照顾。我国法律也国家承担保护儿童责任问题作出了明确规定。如《宪法》第四十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宪法》第四十九条规定:婚姻、家庭、母亲和儿童受国家的保护。

2、场所、设施、人员要求不同

未成年人自身身体、心理发育的状况决定了他们生活场所、环境与成年人的差异。从舒适、安全角度考虑,儿童救助机构的床铺、板凳、桌椅、厕所等都应该有成年人有差异;从照料、管理、保护流浪儿童角度考虑,儿童救助机构的管理人员应该富有爱心、懂得儿童心理、了解儿童工作基本知识。CRC第3条第3款规定:缔约国应确保负责照料或保护儿童的机构、服务部门及设施符合主管当局规定的标准,尤其是安全、卫生、工作人员数目和资格以及有效监督等方面的标准。根据这一规定,主管部门应该在流浪儿童救助机构的安全、医疗、环境、工作人员素质以及数量等方面作出特别规定。

3、救助内容不同

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

第10条中规定,“监护人的监护职责包括:保护被监护人的身体健康,照顾被监护人的生活,管理和保护被监护人的财产,代理被监护人进行民事活动,对被监护人进行管理和教育,1

在被监护人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或者与人发生争议时,代理其进行诉讼。”结合有关法律以及上述监护职责的规定,对流浪儿童的救助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1)、照料、管理和保护

根据国家民政部门的统计:7岁以下的儿童占流浪儿童总数的10%,8-12岁的占23%。石家庄市少年儿童保护教育中心提供的资料也证实了上述低龄儿童流浪的情况以及所占比例。[3]这些低龄流浪儿童的生活需要得到照顾。所以流浪儿童的救助机构还要承担一种职责,那就是要照顾他们的生活。除此以外,流浪儿童救助机构还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对流浪儿童的生活、学习、娱乐进行管理并保护他们的安全。

(2)、教育

CRC第二十八条第一款规定:1、缔约国确认儿童有受教育的权利,为在机会均等的基础上逐步实现此项权利,缔约国尤应:(A)实现全面的免费义务小学教育;(B)鼓励发展不同形式的中学教育、包括普通和职业教育,使所有儿童均能享有和接受这种教育,并采取适当措施,诸如实行免费教育和对有需要的人提供津贴;(C)根据能力以一切适当方式使所有人均有受高等教育的机会;(D)使所有儿童均能得到教育和职业方面的资料和指导;(E)采取措施鼓励学生按时出勤和降低辍学率。《教育法》第十八条规定: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各级人民政府采取各种措施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学。《义务教育法》

第四条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根据上述公约及法律的规定,接受9年义务教育是儿童享有的权利,国家有义务保证儿童接受到9年义务教育。对于流浪儿童,国家更是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使其得以接受9年义务教育。否则就是其失职。所以建立流浪儿童救助机构,不仅是要保证流浪儿童的吃、住以及基本生存需要,而且要保障流浪儿童接受9年义务教育。

(3)、矫治

流浪儿童的生存环境决定了他们大都养成了不良行为习惯:如说谎、盗窃、以强凌弱、暴力倾向甚至仇视社会。这就要求流浪儿童救助机构必须承担起矫治他们不良行为的责任。

二、流浪儿童救助机构与儿童福利院的区别

流浪儿童救助机构是对流浪儿童的短期救助制度,与儿童福利院的主要区别在于:

1、流浪儿童救助制度不是国家监护制度,救助机构与流浪儿童之间没有形成监护人与被监护人的法律关系;而儿童福利院是一种单位担任监护人的国家监护制度,儿童福利院是监护人,在儿童福利院的儿童是被监护人。

2、根据目前的制度,儿童福利院只接收父母双亡的孤儿和弃婴,对年龄一般也都有限制。而流浪儿童救助机构接收儿童不应受年龄或流浪原因限制,只要是在流浪,就有权利获得救助。

3、儿童福利院由于与接收的儿童形成了稳定的基于监护制度产生的法律关系,所以一般不存在考虑儿童出路问题。而儿童福利院是短期救助制度,一个使命就是了解儿童流浪原因,针对不同原因采取不同对策以维护该儿童的权利。了解到儿童流浪是基于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侵权或不履行监护职责,应该对父母或其他监护人进行批评教育,如果情节恶劣或屡教不改,就应该依法追究有关责任。

三、最新流浪人员救助制度在救助流浪儿童方面存在的缺陷

国务院《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中涉及到未成年人的有三个条款:

第五条:公安机关和其他有关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时发现流浪乞讨人员的,应当告知其向救助站求助;对其中的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和行动不便的其他人员,还应当引导、护送到救助站。

第十一条:救助站应当劝导受助人员返回其住所地或者所在单位,不得限制受助人员离开救助站。救助站对受助的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应当给予照顾;对查明住址的,及时通知其亲属或者所在单位领回;对无家可归的,由其户籍所在地人民政府妥善安置。

第十二条:受助人员住所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帮助受助人员解决生产、生活困难,教育遗弃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的近亲属或者其他监护人履行抚养、赡养义务。

民政部公布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中有六个条款涉及未成年人。

第五条:救助站对属于救助对象的,应当及时安排救助;不属于救助对象的,不予救助并告知其理由。对因年老、年幼、残疾等原因无法提供个人情况的,救助站应当先提供救助,再查明情况。对拒不如实提供个人情况的,不予救助。

第十三条:对受助人员中的残疾人、未成年人或者其他行动不便的人,救助站应当通知其亲属或者所在单位接回;亲属或者所在单位拒不接回的,省内的由流入地人民政府民政部门通知流出地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接回,送其亲属或者所在单位;跨省的由流入地省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通知流出地省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接回,送其亲属或者所在单位。

第十四条:对无法查明其亲属或者所在单位,但可以查明其户口所在地、住所地的受助残疾人、未成年人及其他行动不便的人,省内的由流入地人民政府民政部门通知流出地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接回,送户口所在地、住所地安置;跨省的由流入地省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通知流出地省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接回,送户口所在地、住所地安置。

第十五条:对因年老、年幼或者残疾无法认知自己行为、无表达能力,因而无法查明其亲属或者所在单位,也无法查明其户口所在地或者住所地的,由救助站上级民政主管部门提出安置方案,报同级人民政府给予安置。

第十六条、受助人员自愿放弃救助离开救助站的,应当事先告知,救助站不得限制。未成年人及其他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离开救助站,须经救助站同意。受助人员擅自离开救助站的,视同放弃救助,救助站应当终止救助。

第十八条:受助人员户口所在地、住所地的乡级、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帮助返回的受助人员解决生产、生活困难,避免其再次外出流浪乞讨;对遗弃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的近亲属或者其他监护人,责令其履行抚养、赡养义务;对确实无家可归的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应当给予安置。

但认真分析《《救助办法》》和《实施细则》的上述规定以及其他相关条款,这些规定还无法保障流浪儿童的权利得到有效保护。具体来看:

1、没有体现国家对流浪儿童赋有的法定职责

对于流浪中的儿童,公安、城管以及未成年人保护组织应该采取有效措施,使其接受救助。也就是说对于流浪的成年人是救助机构等待救助人员的主动到来和自愿申请,而对

于流浪的儿童则应该采取主动措施使其接受救助。至于实施细则第五条规定的“对拒不如实提供个人情况的不予救助”的规定,对流浪儿童来说显然推卸了责任。不论流浪的儿童是否如实提供了个人情况,不论流浪儿童是否主动申请或要求救助,流浪儿童救助机构都应该积极采取措施对其进行救助。

2、在救助场所、设施、人员等方面没有任何特殊要求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四十六条规定:对被拘留、逮捕和执行刑罚的未成年人与成年人应当分别关押、分别管理、分别教育。公安部在1995年颁布实施的《公安机关办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的规定》第二十一条中规定:对于被羁押的未成年人应当与成年人犯分别关押、管理,并根据其生理和心理特点在生活和学习等方面给予照顾。也就是说,为了避免受到成年罪犯或犯罪嫌疑人的侵害以及教唆、有效地保护未成年人的各项权利,对涉嫌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在关押、管理方面都是与成年人分开的,但对于没有违法犯罪的流浪儿童却没有规定这种分开管理的制度。《救助办法》第八条只是规定:救助站为受助人员提供的住处,应当按性别分室住宿,女性受助人员应当由女性工作人员管理。整个《救助办法》以及民政部的实施细则都没有规定要将流浪儿童与流浪成年人分开管理的制度。

3、流浪儿童的教育问题受到忽视

《救助办法》第七条规定了救助站提供救助的内容:

(一)提供符合食品卫生要求的食物;

(二)提供符合基本条件的住处;

(三)对在站内突发急病的,及时送医院救治;

(四)帮助与其亲属或者所在单位联系;

(五)对没有交通费返回其住所地或者所在单位的,提供乘车凭证。这种救助内容只是解决了吃、住、行、与亲属联系问题,却没有解决流浪儿童的教育问题。而根据现行法律规定,未成年人即使被收容、犯罪后被判刑执行刑罚,也要保证其接受义务教育。《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三十九条规定:未成年人在被收容教养期间,执行机关应当保证其继续接受文化知识、法律知识或者职业技术教育;对没有完成义务教育的未成年人,执行机关应当保证其继续接受义务教育。该法第四十六条规定:对没有完成义务教育的未成年犯,执行机关应当保证其继续接受义务教育。而现在问题是,体现人道精神的最新的流浪儿童救助制度却依然无法保证流浪儿童享有公约和我国法律明确规定的受教育权。

4、推回原籍无法根本解决问题

对《《实施细则》》第十三条、第十四条所确定的由流入地民政部门接回、送其亲属或所在单位以及户口所在地、住所地安置的处理流浪人员的原则,我认为是典型的制度设置中的互相推委。尤其对于处理流浪儿童问题,在儿童没有单位、没有相关制度以及机构可以保证户口所在地和住所地安置有能力对流浪儿童进行安置的背景下,只能寄希望于亲属。诚然,从理论上说,父母等亲属是解决流浪儿童问题的最佳去处;从实践来看,依靠父母等亲属也确实解决了很多流浪儿童问题。但必须意识到,父母遗弃、虐待子女或长期争吵等家庭原因是导致儿童流浪的最主要原因,家庭问题不解决,只是把流浪儿童送回家中,必然导致重复流浪和流浪儿童权利无法得到有效保护。以往具有强制性的收容遣送制度也证明了这点:在流浪儿童中,二次以上的流浪占流浪儿童总数的40%。

5、对流浪儿童不应限定期限

《实施细则》第12条规定:救助站应当根据受助人员的情况确定救助期限,一般不超过10天;因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报上级民政主管部门备案。《救助办法》没有规定救助期限,而《实施细则》却规定了10天的期限。这一期限的规定甚至使救助机构根本无

法查清流浪儿童的来处,教育、矫治可能就更是成为一句空话。流浪儿童救助制度不应限定这种期限。

第四篇:关爱流浪儿童志愿者活动策划书

关爱流浪儿童志愿者活动策划书

一、活动背景:

当我们逛街、玩耍时,当我们坐在宽敞的教室里学习时,当我们和亲人们在一起手牵手幸福快乐的时候,是否会想起,在这个世界上还有许许多多不能拥有这些幸福时间的孩子。他们需要我们的关心、爱护,他们有着一段其他孩子没有经历过的艰辛与困难。他们需要我们的帮助。

二、活动主题:关爱流浪儿童,共建和谐社会。

三、活动时间:12月20日 周二下午 2:30~4:30

四、活动地点:XXX流浪未成年人保护中心

五、活动主办:XXX青年志愿者协会

六、活动对象:救助站流浪儿童

七、活动目的:

1、了解流浪未成年保护中心及流浪儿童这个特殊的群体,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2、增强我系志愿者的社会责任感,培养新的活动成员,为社会贡献;

3、希望通过此次活动能号召更多的人关注社会上的弱势群体。

八、活动内容:

1、以倡议书的形式,面向本校学生以及校外群体进行宣传活动;

2、号召全校师生为流浪儿童捐赠衣物、玩具、学习用品;

3、招募一批开朗、自信、有爱心的志愿者(10人)到救助中心与流浪儿童进行交流、活动;

4、志愿者与孩子们一起聊天、讲故事、唱歌、集体玩游戏,在聊天、活动的过程中了解每个孩子的兴趣爱好后,可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分组进行活动;

5、教孩子们识字、念诗、画画、剪纸;

6、与孩子们进行体育活动,如:跳绳、大兵乓球、踢毽子等。

九、注意事项:

1、活动过程中保证孩子及自身的安全,杜绝发生任何意外;

2、活动期间严禁私自带孩子走出活动范围;

3、尊重孩子、平等对待每一个孩子,要有耐心,不能冷落某个孩子;

4、不能随便给孩子吃零食。

XXX青年志愿者协会

2011年12月3日

第五篇:关爱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和救助流浪儿童

2013年上半年潍坊外国语学校

“关爱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和救助流浪儿童”工作总结

对于每个人来说,家是温暖的,对于留守儿童、残疾儿童来说学校就是他们温暖的第二家,老师就是他们对他们全权负责的“父母”。各班在日常活动中格外照顾留守儿童、残疾儿童:班队会上给留守儿童、残疾儿童更多倾诉的机会,课外辅导时让留守儿童、残疾儿童位于最前面,组织“心连心”活动也让留守儿童、残疾儿童有更多的参与面,实践活动中细致地教他们自主生活、自护自救的知识。这一切就是让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也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为了留守儿童、残疾儿童也能像普通孩子一样健康成长,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学校开展了关爱留守儿童、残疾儿童活动。

一、建立留守儿童、残疾儿童校外心理辅导站,心理辅导员根据留守儿童、残疾儿童的情绪变化和反映,随时找他们开展促膝谈心,进行心理辅导,以尽快缓解他们的思想负担和心理压力,走出阴影,笑对生活,健康快乐成长。

二、打造标准化模式,建立示范点。为留守儿童、残疾儿童提供必要的活动空间。配备一名(或以上)的辅导员,为农村留守儿童、残疾儿童提供生活、学业、心理等方面的辅导。建立一支为留守儿童、残疾儿童提供辅导和服务的志愿者队伍。添置教辅图书和课外读物、辅导员培训经费、课外活动经费等。

三、设计了一系列活动,推动关爱工作良好运转。开展结对帮扶工作。长期开展手拉手活动。与留守儿童、残疾儿童互动交流。免费为留守儿童、残疾儿童进行体检和健康知识普及。

四、制订工作指导手册,开展志愿辅导员培训。为志愿辅导员开展工作提供指导。聘请了资深心理研究的理论专家和实务工作者,围绕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工作、心理辅导等对志愿辅导员进行了系统培训。

五、基本成效

改善了留守儿童、残疾儿童生活。让孩子们感受家的温暖,老师、志愿者就是他们的父母,同学就是他们的兄妹。通过大量细致、卓有成效的工作,留守儿童、残疾儿童的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学习成绩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自信心有了,自理本领多了,自立能力强了,理解父母深了,人格更加健全了,学校教学质量也显著上升了。激励更多留守儿童、残疾儿童能和其它的孩子一样,在同一片蓝天下,享受生活的幸福与快乐。

潍坊外国语学校

2013.6.20

下载平安儿童身份识别卡-关爱流浪儿童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平安儿童身份识别卡-关爱流浪儿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儿童身份识别卡-习近平:中国正在制定2011至2020年儿童发展纲要范文大全

    儿童身份识别卡-习近平:中国正在制定2011至2020年儿童发展纲要 中新社北京11月4日电 (记者 周兆军)亚太地区儿童权利国际合作高级别会议4日下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中国国......

    关爱儿童

    “关爱儿童,师爱永恒——正阳小学庆六一关爱困境儿童”主题活动 (背景音乐:好大一棵树)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弹去五月的风尘,迎来六月的灿烂阳光,我们的心儿怒放的......

    2014关爱留守儿童建设平安校园

    关爱留守儿童 建设平安校园 ——茂港区羊角务工人员子弟学校办学经验 茂港区羊角务工人员子弟学校是根据茂名市原市委书记邓海光同志关于建设外出务工人员子弟学校的讲话精......

    交通银行儿童卡

    太平洋儿童卡 【产品简介】 太平洋儿童卡,是由交通银行针对16周岁以下未成年人发行的银联标准人民币个人借记卡,具有存取款、转账、消费等基本功能。持卡人可在交通银行电话银......

    浅谈中国流浪儿童问题

    浅谈中国流浪儿童问题摘要:近几年来,中国流浪儿童日益增多,他们的生存问题、受教育问题等等,是 一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面临的世界性难题。沿街乞讨的流浪儿童不仅与社 会......

    流浪儿童调查问卷

    流浪儿童调查问卷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暑期社会实践第一部分:基本情况 1.您的性别是?A、男B、女 2.您所处的年龄段是?A、3-7岁B、8-11岁C、12-15岁D、15岁以上 3.您目前所在的地区......

    儿童社会工作与流浪儿童

    儿童社会工作与流浪儿童的关系 含义:儿童社会工作就是社会工作者根据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成长、发展的需要,以专业的价值为指导和科学的理论为基础,充分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

    关爱留守儿童邮政卡策划方案

    关爱留守儿童 构建和谐家庭 —ⅩⅩ年区关爱留守儿童贺卡策划 实施方案 一、策划背景 ⅩⅩ作为典型的劳务输出大市。目前,全市外出务工人员已达130余万人,因为长年在外辛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