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晚清宫廷与人物有感

时间:2019-05-12 15:25: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晚清宫廷与人物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晚清宫廷与人物有感》。

第一篇:读晚清宫廷与人物有感

读晚清宫廷与人物有感

在图书馆徘徊了好久,最终选择了这一本史书,一直以来都对神秘的宫廷有强烈的兴趣,宫廷的轶闻韵事,是最富神秘性的,同时也是自古以来,文入学士及一般人所喜欢谈述的;惟其富于神秘性,难得真相,捕风捉影,遂在所为免;于是好事者为迎合世人心理,而向壁虚构的故事,也层出不穷了。

中国人都知道韦尔斯和《世界史纲》,知道房龙和《人类的故事》;更应该知道自己的韦尔斯、房龙,自己的《世界史纲》和《人类的故事》。《晚清宫廷与人物》,是作者十余年在台湾撰述近代现代人物的一部分,全书包含了天子、庶人,更有宫廷最高主宰,也是统治了中国四十七年的慈禧太后的言行。尽管内容是如此广泛,但却围绕一个主题,就是这里出现的人物都是与中国近代兴衰有密切关系的。

那个年代的人与事儿,自然是那个时代的印记的最好说明。

读完这本书,感受难以表达,浩大的一幅历史长卷呈现在面前,形形色色的人,他

们的一生,或悲剧,或矛盾,或无奈,或正气,都已成为历史了,他们之所以是他们,因为他们生在那个年代,生在中国生死存亡的年代——晚清。

这本书的第一篇讲述的就是自1861年至1908年间大清帝国的实际统治者,人称“无冕女皇”。本书所着眼的,是慈禧与慈安之间的种种,所谓储秀宫皇太后就是慈禧,即西太后而钟粹宫皇太后即慈安,也就是东太后。一般人看来从称谓或所居宫殿似乎无太大差别,然而前后左右是有高下尊卑之分的,金银器皿可任意予求,但名分早定,慈禧虽欲强争,也是不可能的,无已,只有闷在心头待机发泄了。据薛福、成的《庸笔记》记载:“当是时天下称东宫优于德,而大诛赏大举措实举之:西宫优于才,二判阅疏章裁决庶务及召是咨访利弊,悉中窍会,东宫见大臣吶抐无语者,每有,,要么吶抐无语,要么翻来覆去老师问那么几句家常,充分表现了慈安是一个没有任何行政经验,只是一个有福气的老太太。然而慈安的暴卒已然成为了一桩疑案。从这一篇,慈禧对于国

家政权的掌控欲望可见一斑,而这两宫太后之间种种怨隙我们也不得而知。

印象深刻的还有光绪帝的读书生活这一篇,帝王的生活原来远比我们想像的要不易,他们的童年乃至一生谨慎小心,无奈而为,所受教育严厉苛刻,实在承受了太多常人不知的痛苦与无奈,且看光绪帝的童年读书生活。光绪帝即位于一八七五年,时只四龄,安现代教育家的看法,只不过相当于幼稚园的年龄,但光绪二年他就正式入学了。光绪每日上书斋,都由太监抱来,功课相当繁重,先拉弓,次授蒙古语,次满语,然后汉书,而汉书教材则是成人都难完全了解的四书五经,生吞活剥的教他诵读。而平心而论,光绪帝是很好学的,但对于一个孩童而言,这样苛刻严厉的教学未免显得枯燥,所受教育也未能跟得上时代的脚步,并不了解世界大势和各国状况。其实光绪帝对世界各国颇感兴趣,但他左右不了自己所学。

光绪帝没有能够像我们现在的儿童一样受着合理的教育以至不能适应三千年来的大变局。

所以读完这一篇,心理很是感慨,在我们这个年代,儿童所受教育虽不是非常合理,但相比较而言,已经是非常科学自由的教育了,而我们能做的,就是珍惜现在的所有,能和大家一起坐教室阅读有趣的课本,幸福原来不过如此。光绪帝如果有一个这样的读书生活,一切又是怎样了呢?

本书还从一些独特的视角,具体的年份叙述宫廷大事与人物故事,如天花与御医,就借顺治帝因天花而死讽刺宫中御医之庸,郭嵩焘超人识见,叙述了其具有超时代的简介不为当时人所了解,终至曲高和寡缺乏知音而郁郁而终。

读罢这本书,对于晚清宫廷的种种有了系统的认识,也更能够感受到在时代背景下个人力量的微弱亦或是强大,有太多的无可奈何,太多身不由己,然而仍是有这么多为国家的抛头颅,洒热血,无怨无悔的爱国仁人志士,我们为他们所激励奋进。在当今,珍惜现在,把握幸福,积极奋进,贡献祖国,是我们最应该做的。

第二篇:关于近代史的读后感杂议晚清宫廷人物

杂议晚清宫廷人物

——读《慈禧与光绪~中国宫廷中的生存游戏》

工商管理类12(10)班2011330300403 王婷慧

摘要:她统治的是一个被征服的名族,所以不得不时刻留心不服从和叛乱的苗子。她出生贫寒,一开始不过是皇帝的嫔妃,而这皇帝又是性格软弱之人,所以不得不对与皇位稍有瓜葛的亲王们的不满保持警惕。她不得不注意边远省份的巡抚和掌握大批军队的总督们,以防他们不是维护皇权而是对皇权造成威胁。她丈夫死在与皇宫相距两百英里的流亡地,她不得不操持着在她手握大权的情况下把她儿子扶上皇位,而她儿子死后她又不得不及时提供一个不会把实权要过去的继承人。即使他长大成人并亲政后,她还是像一个保护人一样不得不监督着他,以防她碰倒了她建造的大厦,把他们自己压死。一个时代成就一个人物,一个人物影响一个时代。她就是慈禧。

关键字:慈禧;光绪;宫廷;皇权

鉴于本书中出现的人物较多,人物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首先我想对书中的人物做一个整理。

作者:何德兰,美国关会教士。1888年来华,亲眼目睹了清朝最后的全部岁月。

何德兰太太:何德兰的妻子,医生,与亲王家眷来往密切,常有机会进宫。辅助何德兰撰写了此书。

慈禧太后:即叶赫那拉氏,咸丰帝的妃子,同治帝的生母。从一个普通的妃子成为懿贵妃,到西太后,再到太皇太后。垂帘听政40余年。

同治帝:慈禧的儿子,咸丰帝的长子,在位十三年。

光绪:清朝第十一位皇帝,慈禧妹妹的儿子,起初由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名义上是一国之君,实际上大权一直掌握在慈禧手中。实行的戊戌变法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的反对,光绪帝打算依靠袁世凯囚禁慈禧,但反被袁世凯出卖,从此被慈禧幽禁在中南海瀛台。

叶名琛:清朝中后期两广总督,英法联军时不战不守不议和,被俘往印度绝食而卒。

恭亲王:道光帝第六子,咸丰帝同父异母的弟弟,是咸丰、同治、光绪三朝名王重臣,洋务运动的首领,为中国近代工业创始和中国教育的进步作出了贡献。他是晚清新式外交的开拓者,他出谋策划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挽救清朝危机,迎来同治中兴,但深受慈禧打击。

醇亲王:道光帝第七子,咸丰帝义母弟,慈禧妹妹的丈夫,光绪帝的父亲,末

代皇帝溥仪的祖父。为讨好慈禧,挪用军费修葺颐和园。

李鸿章:晚清重臣,洋务运动的倡导者之一,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

荣禄:清末大臣,晚清政治家,深受慈禧赏识。

缪先生:汉人,清代女画家,慈禧太后的女官,代慈禧写字画画,光绪年间入宫为供奉给事。

隆裕皇后:叶赫那拉 静芬,慈禧弟弟之女,光绪同床异梦的妻子,深受慈禧喜爱。

珍妃:光绪的爱妃,百日维新后被囚禁于北三所的寿药房。

慈禧早年经济条件不好,既要照顾弟妹,又要帮助家里干活。然而她发育健壮,深知女子疾苦,有丰富的阅历,这为后来进宫以及亲政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进宫后她从一名普通的妃子变成皇帝的宠妃,皇帝死后她成为了西太后,与东太后并驾齐驱,垂帘听政,掌握了跨时代的皇权。她一生经历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思朝。期间她两次决定皇室,两次发动政变,三次垂帘听政,可以说权力的掌控是至高无上的。何德兰太太初见慈禧太后,描述这位女性道:“慈禧太后身板挺直,面目秀丽,个子高,有着一双锐利的鹰眼,仿佛能洞察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高贵而傲慢,拥有绝对的权威和威严。”后有外国贵妇人来访,无不对慈禧太后的威严所折服,忍不住行中国的屈膝之礼。我想,唯有这样一位女性,才能挽持住清朝那些年吧。当年,年纪轻轻的她以自己敏锐的政治觉悟、机智过人的胆识,突破重重障碍,成功与小叔子联手打败了以肃顺为首的八大臣核心集团,一举扫清了同治登基前的所有障碍。她似乎能预见未来,早有预谋地将自己的妹妹嫁给了醇亲王,后产下光绪。也就是继同治之后的新一任皇帝。从这些方面来看,她是成功的。但是她也是失败的,她的失败在于对权力她似乎有着病态的渴求,她的大半生都在追逐权力并且尽情享受得到权力的快感。她嫁给了一个柔弱的丈夫,这也便给了她一个历练的机会。同样同治的优柔不得不让她独揽大权。光绪的即位,更是没有让她放任过权力。皇权的争夺,永远是一个封闭宫廷里不会休止的隐形的战争。而女人让这场战争变得更加神秘,更加隐晦,更加残酷。

世人皆骂慈禧卖国,说正是由于她的存在才使得中国社会沦为更加危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日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就是在她手上签订的。诚然,她对这些确实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她面对险象环生的时局,不顾当时世界工业革命的潮流,视而不见,反应迟钝,使中国陷于亡国的危难之中。可是,有谁又知道她心里的痛苦呢?在她统治的47年里,正是中国历史走向最危难的时期,她也是一个女人,她看问题也是有局限性的。为什么一个女人还要为政治忧心?我要说因为在那个时代没有一个有用的男人。但凡有用之帝,怎么可能被一个女流

之辈所牵引,所控制,所征服?没有这样一个男人为国出力,慈禧太后为保住清朝最后的尊严所做的努力是否值得肯定?其实,她完全可以像东太后一样安享后宫生活,远离国家大事,她完全可以追求自己的艺术,花时间在自己喜欢的写字画画上。可是这个时代,要求她坚强,要求她担负起卖国叛贼的骂名。我想,无论是谁,处在那个朝代都不好过,无论是谁,都得担负起千古罪人的骂名。慈禧,她做到了。

这本书里,描写慈禧的有很多章节,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为艺术家的慈禧太后。她喜欢读书写字画画,请汉人缪先生进宫指导,为她画画。缪先生常常夸赞太后的画,说她若是能专心于此必能成大家。然而,作为政治家的慈禧,怎么有时间舞文弄墨,致力追求自己喜欢的艺术呢?人所得到的,必是由他所失去的东西作为代价的。政治,艺术,二者不可兼得。权力,安逸,二者不可兼得。垂帘听政,母仪天下,二者不可兼得。强势,柔情,二者不可兼得。就像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国君李煜一样,作为词人,他是优秀的,作为王君,他可能就不适合了。所以,在我们追求的路上,该舍弃的总归是要舍得的。我们放弃的,也许能帮我们成就另一些东西。

谈到光绪,他确实是一位值得一提的皇帝。他是咸丰弟弟醇亲王与慈禧妹妹的儿子,本与皇位无缘,然而却被慈禧太后选为同治的继承人,意外地成为清朝第十一位皇帝。说是意外,其实也不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位不幸的皇帝,从他还没出生就已经被决定了将来的命运。其父母的婚事由慈禧一手操控,他即位亦是慈禧的安排,连他的婚姻也不能自己做主,最后还被囚禁于瀛台。他的人生,从还没开始就已经注定是一场悲剧。3岁的他,就被慈禧抱入宫中,成为她剥夺皇权的一个载体,使她能更加名副其实地参与政治。入宫的光绪,在孤独中长大,没有母爱的关怀,没有细心的照料,没有心灵的沟通,没有童年的欢乐,致使他从小就心情抑郁,身体积弱,难以抵挡疾病的侵袭,留下了难以治愈的病根。但是光绪帝执政时期还是想有所作为的。一是甲午战争,二是戊戌变法。光绪帝在甲午战争中站在爱国家爱民族的立场上一力主战,他反对妥协痛斥顽固派割地求和的可耻行径。尽管这次战争最后的结果还是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加深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半殖民地程度,然而无论是在战争的过程中,还是在签订条约的时候,他始终以鲜明的态度为维护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尊严作出了最大的努力。甲午战争失败之后,他痛定思痛,卧薪尝胆,主张向西方学习,实行戊戌变法。这一变法,遭到了以慈禧为首的保守派的打压,最后以失败告终。

光绪帝作为衰世皇帝,既有励精图治、救亡图存的进取精神,又有对慈禧太后的独断专横历来顺受的软弱性格。这是他从小就被束缚、被压抑的结果,加上当时的情势,他不敢也不能与太后决裂。

一代帝王,短暂的执政统治,在这个宫廷里,对于皇权,终究夺不过老谋深算的慈禧。他的意气风发,为当时的中国注入了一道新鲜的血液,虽然这股血流是短暂的,却也还是让人们看到了希望,虽败犹荣。年轻有年轻的力量,年轻也有年轻的局限。他对于当时的国情也还是缺乏了解的,加上软弱的性格,终于没能拯救晚清。慈禧太后,强势的女王独揽政治大权,忧国忧民,深谋远虑,忍辱负重,作为政治家的她,稍显成熟。可是,她看不到西方列强为发展社会所做的一系列改革,仍旧按照自己的一套统治中国,权力至高无上,却没能好好把握,是有所作为。她拖延了清王朝的统治,却还是没能保住这个朝代。假使,光绪与慈禧统一战线,联合起来,当时的中国,是否能有所改观?

然而,历史不能重写。历史只能告诉我们,如何把握今天,怎样面对明天。

第三篇:读《晚清七十年》有感

读《晚清七十年》有感 《晚清七十年》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唐德刚先生写作,由台湾远流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历史书。这本书聚焦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1912年辛亥革命清王朝解体的晚清七十年的历史。但这本书并不局限于介绍这70年的历史。确切地说,这不是一本介绍历史知识的书,如果你想了解1840-1912年间的历史知识,你可能只需要阅读我们的中学教科书就行了。这本书围绕晚清七十年来解读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要脉络和发展框架。它采用新的历史解构框架,从与我们以前思维完全不一样的角度来阐述我们似乎熟知但实际陌生的中国历史。《晚清七十年》这本书中唐先生为我们熟悉的历史观念做出了修正,在他的考据下,洪秀全是个宗教狂热分子;李鸿章是个应与周恩来齐名的大外交家;康有为则是个自大狂,教条主义先驱;义和团那些刀枪不入的教民于今天的红卫兵无异,袁世凯则是治国强将,乱世枭雄,就连孙文都被挂上了独裁者的帽子,与袁世凯在某些方面一样,只不过老袁傻到把自己想当头的意思弄得太明显,轰轰烈烈搞一场复辟帝制,自掘了坟墓,怎么也应该借个更进步的制度作幌子。

首先不得不提的是:这本书在历史观上,唐德刚先生打破传统五段的历史分期法,将中国历史分为三个阶段:封建、帝制、民治、两次转型。晚清即为中国社会的第二次转型时期。与前一次中国内部发展的结果不同,此次转型的很大一部分原因还由于西人的入侵,因而更具复杂性。其实,唐德刚先生在文中也写到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些大事,其中包括了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的开始,例如洋务运动以及戊戌变法等历史大事件,这些都表现了唐先生对中国历史的深究以及探索。从同治元年总理衙门成立之日起至光绪二十一年之签订,可算我国现代化运动之第一阶段,这是唐先生在他的《晚清七十年》里所定义的我国现代化运动的开始阶段,他表示,这一阶段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的主题是以封建地主阶级为代表所兴起的洋务运动,因为我国经过鸦片战争及英法联军失败之教训,国人才开始 认识西方文化表现在坚船利炮上的实用科学。因此自恭亲王而下,有识之士,竞谈“洋务”。这样才有同光之际的新式南北洋海军及各种路矿机器船政的建设。不管当时守旧派是如何的反对,这一时期的“洋务”建设是有相当成就的。后来到了以康有为为主导的戊戌变法运动,其所引起的百日维新运动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着不可忽略的地位,唐先生毅然将其与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作了必要的对比,最重要的是把康有为主张的“君主立宪”与孙中山的“建立民-国”思想作对比,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这两种思想在当时的中国社会所引起的巨大历史作用以及意义。

《晚清七十年》这本书中,详细的提及了中国自晚清以来的几十年间的历史,给予我们一种清晰的历史观,在一定程度上让我们对中国近现代史有了更深的了解。虽没有完完整整地把唐德刚先生的《晚清七十年》给看完,不过从他的角度可以看出此书中的某些主题思想,感受颇深,在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中,的确存在着许多的无法磨灭的事实,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要把真实的历史事实给呈现出来,给予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一个真正的历史,记住历史,记住自己的民族根源,我们才能向前发展前进。

第四篇:读人物有感[最终版]

读《人物》有感

读了江洪春老师的《人物》一书,我感触颇多。这本书虽然是有关语文教学方面的书,但我们数学老师也能从中吸取很多宝贵的的经验。如江老师写的《课堂教书十六“烦”》这篇文章就给了我许多感触,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针对课件江老师这样写道:“课件连成片,一屏一屏晃人眼。制作课件多麻烦,恰当使用是关键。”现在课件成为许多教师上课的工具,因为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可是用课件也有不好的地方,再说了制作课件也挺麻烦。因此针对课件我们应该:该用时则用,不该有时则不乱用。

其次,针对提问题江老师这样写“左一问,右一问,问的学生不着边。你也说,他也说,引导全靠提问牵。”他一针见血的揭示了一些老师上课的现状,课上老师总是牵着学生走,学生不会去发现问题,只知道一味的听老师说。现在的课堂要求培养学生能主动地去发现问题,积极地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我们的课堂上,应该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再次,针对评价江老师这样写“评价方式太随便,随手发些小纸片。你一片,我一片,这样的评价不值钱。”也就是说老师不要乱评价学生时,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评价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最后,蒋老师对小组合作这样写道“动不动就把小组分,讨论

效果不明显。合作学习有讲究,理解不应太肤浅。”对小组合作我也有自己的见解,新课程标准倡导“合作”这一学习方式,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因为,合作学习能让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交换彼此的独立见解,展示个性思维的方法与过程,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见解更加丰富和全面。同时,在合作式的民主互动的和谐氛围内进行学习,有利于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养成。我觉得小组合作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求,尤其在数学课上,教师一定要讲清楚小组合作的要求和讨论的内容,这样效果事半功倍。

读了这本书我还认识到,作为年轻的我还应该不断的学习理论知识,丰富自己的理论修养,努力让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第五篇:读《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共)

铭记悲剧 勿忘国耻 不让重演晚清历史

——《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读书报告

遵义市第五十三中学 余明飞

李鸿章(1823年-1901年),又名章桐,号少荃,安徽合肥人,清道光进士。历任清朝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使、湖广总督兼湖北巡抚、直隶总督兼北洋三口通商大臣、武英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总理衙门行走、两广总督等。

历史长河中,提到李鸿章时大多是把“卖国贼”三字安在其名字前头。其一生罪名在于两条:一是卖国贼,二是刽子手。卖国贼是指李鸿章签了一系列卖国条约,如《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至于刽子手则是指其参与镇压太平天国、捻军。

《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一书中,收录了李鸿章从同治元年(1862年)到光绪二十七年十一月(1901年)的奏折、信函等文书,以李鸿章一生中重要的奏折和信函为切入点,从“为官:大臣何以成为大臣”、“外交:一生秋风裱糊匠”和“洋务:被打出来的近代化”三个角度,考察李鸿章一生的成败荣辱,探寻李鸿章为人为官之道,生动形象地展现李鸿章从一介书生到第一重臣的四十年官宦生涯,刻画了一位“既要做官,又要做事;既要维新,但首先是自保”的晚清第一重臣、改革家和外交家的形象,同时影射了清末四十年间,一个腐朽的朝代面对列强入侵如何夹缝求生、变法图强而最终还是走向了灭亡的悲剧。

回顾历史,从十九世纪70年代起,李鸿章就成为清王朝的“代言人”,清王朝的外交事务基本都是经由李鸿章之手,如天津教案、中日建交、留美幼童等等。《中法新约》、《马关条约》、《中俄密约》、《辛丑条约》等绝大部分“丧权辱国”的对外条约也都是由他出面签订的,以致在当时外国人的眼里,李鸿章就代表着清朝政府,甚至只见李鸿章而不见清朝皇帝。由此可见,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李鸿章就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个缩影,不了解李鸿章,就不能深入了解19世纪下半叶的中国,也不能深入研究中国近代史。

李鸿章奏折的特点。一是具有极强的逻辑性;写奏折要以最少的文字陈明原委、说透道理,不仅要让皇帝懂得你想说什么、想要什么,更要说服皇帝心甘情愿地给你想要的;说白了就是变着法给皇帝挖坑,最低境界是皇帝虽然不情愿但还是跳了下去,像李鸿章这种境界基本可以让皇帝心甘情愿地跳下去还对他感激不尽。奏折也是种人生哲学,每走一步前后左右四面八法都要覆盖到,步步为营。二是具有韵律美。李鸿章把奏折当作一种艺术,在以最少文字陈明原委同时,推敲词句、格式;整篇奏折在他的润色下,从普通的应用文蜕变成一篇朗朗上口的檄文。批了一天奏折的皇帝,突然读到这种非常有节奏感、朗朗上口的奏折,定是对这奏折印象深刻,连带着也对这奏折的主人由衷赞赏。三是善于运用伏笔、铺垫,为自己留出自保的可能性。也许很多正直的人不屑于此,他们如同愤青般高呼自己的主张,愿意为真理献出自己的生命;但他们有没有想过,意气用事只会换来流血牺牲,婉转渐进会推动改革的持续进行,而且若连自己的身家性命都丢了,改变国家、自强求富又从何谈起呢? 李鸿章创造了诸多“中国第一”的历史记录:第一家机器制造局、第一家机器织布局、第一家电报局、第一个旅顺海军基地、第一支远洋海军、第一支洋枪洋炮队、第一家外文翻译馆、第一条铁路、第一批官派留学生„„

在军事上,李鸿章作为北洋水师和淮军的创始人,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支近代意义上的海军和一系列军工企业,开了中国军队近代化的先河,也为中国工业化打下夯实的基础。在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眼中,被视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在经济领域,李鸿章创办了早期的四大军工企业中的江南制造局、金陵机器局和天津机器局;在洋务运动后期,他还创办了一大批民用工业,如轮船招商局、天津电报总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并且率先倡导在中国修建铁路。可以说他在洋务活动中,创办最多,成效最大。在李鸿章的自强措施里,被人提到最多的是两个留存至今的近代企业——江南制造局和轮船招商局,分别沿革发展成为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和招商局,均是当代中国实力强大、闻名海外的国企。

在教育方面,李鸿章主张“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自强”,打破了“夷夏之辩”的保守观念,开辟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道路。他创办了京师同文馆,聘请国外的或是留洋归来的人士教授英、法、俄、汉文、算学、化学、万国公法、医学生理、天文、物理、外国史地等,培养了大批具有世界眼光的综合性现代知识分子,同时开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的煤矿、铁路、电报、轮船、纺织、机械制造、交通运输以及信息企业,无不与李鸿章的推动和支持有关。抗日战争中,“汉阳造”步枪依旧在用,但却很少有人知道汉阳的这家兵器制造厂就是李鸿章出资建立的。虽不能说没有李鸿章就没有中国的近代化,但可以肯定地说,如果没有李鸿章,中国的近代化一定会慢上几拍。

为什么众人会称他为“晚清第一卖国贼”?

主要是李鸿章的自身局限和时代局限。李鸿章是中国近点历史的一个缩影。出生于封建官宦家庭,从小接受四书五经、论语春秋等封建文化洗礼;与众多读书人一样,他的梦想是用自己的笔杆子为国家做些什么;带着梦想,他两次参加科举;带着梦想,他弃笔从戎;带着梦想,他一步步走到权利的最高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是,时代却没有给他转换的时间,英国人的火炮无情地摧毁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同时也摧毁了他最初的信念。站在时代的交叉口,没有前人留下来的经验,亦没有后辈此起彼伏的支持。于是,这个中兴名臣只能弯下身躯,在时代的洪荒里摸索前进;奈何时代瞬息万变,任他如何努力,却始终没能在他有限的生命里追上时代的步伐。时代与自身的局限性大抵是最无力抗拒的悲哀,这种悲哀贯穿李鸿章的人生。

清王朝为何最终会灭亡?

纵观中国古代史,朝代的更替无外乎是因为统治者统治残暴导致人民起义;但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王朝灭亡的原因不是简单的被革命推翻,也不是单纯的因为时代潮流,而是受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其一便是清政府的腐朽无能。清政府所走的每一步、实行的每一个政策都是被动的,都是在列强的压迫下,做上一步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比如,慈禧太后在1898年发动戊戌政变,镇压维新变法,迫害维新人士,却在1902年实行“新政”,主要做法与当年的维新变法如出一辙。这在我们看来只不过是统治者的昏庸无能,但对于风雨飘摇的清王朝却是致命的打击。从康熙大帝实行闭关锁国开始,清王朝就一直处在被动的恶性循环中。于此同时,慈禧太后的个人因素也要为清王朝的灭亡负责。她生性奢靡,在民族危亡之际,置人民于水火中不管不顾,挥霍国库,重修圆明园,只为自己享乐。她作为中国传统妇女,缺少世界眼光、时代眼光,她排斥一切现代化的东西,她一直秉承天朝大国的思想,坐井观天。同时,她缺乏政治家应用的素养——诚信。慈禧起初依靠义和团反对洋人,后来八国联军打进了北京城,慈禧落荒而逃了,她只好向八国联军讨好,在逃跑的路上说不惜一切都要剿灭拳匪。她的背信弃义使她存活下来,却使清政府在人民心中的信誉轰然坍塌,一个人民都不信任的政府,怎么可能领导人民。

其二,腐朽的封建制度是清朝灭亡的根本原因。这种明显与时代脱节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导致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的落后,最终将清王朝送入灭亡的道路。雷颐先生在《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中,详细讲解了奏折制度、大臣之间的勾心斗角以及君臣关系;在为李鸿章写折子的本领赞叹的同时,我深刻感受到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落后与悲哀,臣子畏惧皇帝而不得不欺骗皇帝,皇帝为了巩固皇权而大权独揽,不顾办事效率的低下。用这种政治与英法美的民主议会制或总统制相抗衡,简直是以卵击石。其次,在西方国家进入机器生产时代,中国依然停留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时代;虽然民族资本主义有所发展,但较之发展几十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实在是不值一提;总所周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落后的小农经济与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的较量,其结果必然是以小农经济的惨败告终。

众人对李鸿章评价。日本人:“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想效法自强,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的手腕”。美国人:“以文人来说,他是卓越的;以军人来说,他在重要的战役中为国家作了有价值的贡献;以从政来说,他为这个地球上最古老、人口最多的国家的人民提供了公认的优良设施;以一个外交家来说,他的成就使他成为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孙中山:“中堂从佐治以来,无利不兴,无弊不革,艰巨险阻,犹所不辞。”毛泽东:“水浅而舟大”。梁启超:“在诸葛亮之下,郭子仪之上。忠臣也,儒臣也,兵家也,政治家也,外交家也 ”。网民热议:“以前我们只认为李鸿章是大卖国贼,原来他老人家还是一位大改革家。”

中国近代外交的先行者!中国近代经济的开拓者!中国近代政治的黑锅者!这就是李鸿章。生不逢时、纠结一生的李鸿章!

晚清距今已逾百年,时间可以冲刷掉许多记忆,但冲刷不掉辱我主权列强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冲刷不掉我们伟大民族的那场灾难、那抹伤痕,冲刷不掉在灾难和伤痕交织中锻造出的值得代代珍惜、代代承接的中华民族精神。

列宁说过:“忘记过去等于背叛”。前事不忘,后世之师,我们旨在国人要永远记住晚清这段耻辱的历史,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要以史为鉴,激励后人勿忘国耻,提高自己爱国爱家的认识。唯有真正热爱我们的祖国,从而为我们伟大的祖国日益强盛去学习、去拼搏、去奋斗、去奉献,才能让晚清的历史永远不再重演。

下载读晚清宫廷与人物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晚清宫廷与人物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中华美德人物故事》有感[范文模版]

    读《中华美德人物故事》有感读《中华美德人物故事》有感1何谓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反映在长期的历史进程和积淀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文化、民族习俗、民族性格、民族信仰、......

    读《感动小学生人物全集》有感(精选5篇)

    读《感动小学生人物全集》有感 2011级5班罗兰兰 《感动小学生人物全集》——一本讲述成功人士的艰苦奋斗经历的书。虽说是小学生读物,可是作为初中生的我依然对它“情有独钟......

    读《感动中国人物》有感[五篇材料]

    读《感动中国人物》有感范文(精选5篇)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

    读《中华美德人物故事》有感

    读《中华美德人物故事》有感 何谓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反映在长期的历史进程和积淀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文化、民族习俗、民族性格、民族信仰、民族宗教,民族价值观念和价值......

    读《学与问》有感

    初读23课课题,我不禁产生了疑惑。“学与问”,一下子就让人联想到“学问”一词,本课也必说“学问”无疑。可学问从何处来的呢?带着这个问号,我走进了课文。而只一课,老师便基本讲完......

    读《经典与成长》有感

    读《经典与成长》有感1 五千年中华民族的沉淀文化都被先辈们记录了下来,我很喜欢第五课的选文……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

    红楼梦经典人物剖析——读《红楼梦》有感[5篇范例]

    红楼梦经典人物剖析——读《红楼梦》有感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红楼梦》是一部女性的颂歌,它真正道出了中国女子千年来的苦痛宿命,也艺术地刻画出众多鲜活......

    2021读中国古代人物故事有感五篇

    读书可以增加一个人谈吐的质量和深度。读书,可以让你掌握知识,而知识就像呼吸一样,吐纳之间,可以见人的气质与涵养。在寒假的时候,大家不妨读一下中国古代人物故事。下面就是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