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常规体检与健康管理有何区别
常规体检与健康管理有何区别
现在的体检内容已经从传统的常规体检向多元化完善的健康管理体系发展,身体常规体检,就是为了让自己掌握自身健康状况而进行的定期健康检查。就目前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的体检中心采用健康管理系统而言,健康管理不仅是一套方法,更是一套完善、周密的程序。
通过健康管理能达到以下目的:一学,学会一套自我管理和日常保健的方法;二改,改变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和不良的生活方式;三减,减少用药量、住院费、医疗费;四降,降血脂、降血糖、降血压、降体重,即降低慢性病风险因素。
具体而言,健康管理可以了解您的身体年龄,判断患病倾向,由医生向您提供健康生活处方及行动计划。长期(终生)跟踪您的健康,最大限度减少重大疾病的发生。同时,及时指导就医,降低个人医疗花费,提高您的保健效率,最终达到提高个人生命质量的目的。
目前在西方,健康管理计划已经成为健康医疗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并已证明能有效地降低个人的患病风险,同时降低医疗开支。美国的健康管理经验证明,通过有效的主动预防与干预,健康管理服务的参加者按照医嘱定期服药的几率提高了50%,其医生能开出更为有效的药物与治疗方法的几率提高了60%,从而使健康管理服务的参加者的综合风险降低了50%。
第二篇: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有何区别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有何区别?
刘义忠
我从上世纪80年代接触到素质教育这个概念,一直都很关注。当年的教育部副部长柳斌同志说,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的紧迫任务是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
但是,人们对什么是真正的素质教育依然缺乏清晰明确的认识,在实践中落实不好也就不足为奇了。正确认识教育与素质教育、应试教育的关系,必须首先搞清他们的概念。
教育是增进人们知识、技能,影响人们思想意识和品德的活动,其社会职能是传递人类在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从而促进个体发展,推动社会前进。那么,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有什么区别呢?
首先,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使学生形成最佳的素质结构为目标,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而“应试教育”则是以升学为目的的一种片面的淘汰式教育。
其次,素质教育坚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循序渐进,因材施教,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和谐发展;而应试教育以考试的分数为出发点,考考考,分分分,只看分数,忽视其他;
再次,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在自己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和进步,认为每个学生身上都潜藏着一些智能、才能和闪光点;而应试教育只顾少数所谓“尖子”“精英”“升学对象”,主张严格筛选淘汰,提高升学率;
第四,素质教育认为学习是一种艰苦而愉快的活动,增强学生的自治、自立、自信、自强的能力,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才能,自觉地排除心理压力,激发内驱力,生动活泼的学习;而应试教育忽视学生兴趣、才能、个性的发挥,强调大量作业,频繁考试,以标准答案为准绳,反复训练,学生学得被动,感到枯燥、单调、乏味、压抑,以致厌学;
第五、素质教育认为教学过程有些是线性的,而大量是非线的,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不断地改变教学结构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而应试教育则认为教学过程只是线性的,填鸭式、灌输式,即死记硬背标准答案,反复模仿、改错、校对,以获取高分,靠加班加点,复习补课、不断重复,猜题押题,甚至碰运气,不惜舞弊;
第六,素质教育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习是学生的自觉行为,只要他们通过自身的心理调节和控制,就能把人类历史形成的知识、经验、技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而应试教育把学生当做考试的机器或加工的对象,按照考试的标准答案进行雕塑,通过外部压力与诱因迫使他们就范;
第七,素质教育强调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即理想、信念、动机、意志、毅力、耐心、专注等心理素质和品德,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能力;而应试教育一味地读死书,死读书,除了读书就是考试、做作业,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八,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生存能力的培养,养成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能力,学以致用,为学生今后参加工作服务,为学生今后做人成才服务,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全面提高素质的前提下,提高应试能力;而应试教育单纯为了考试,分数万岁,忽视做人和成才的基本要求和技能,忽视全面素质。
当然,我们提倡素质教育,不能用这种教育模式去套哪所学校和哪位教师,硬说某校是素质教育或应试教育,硬说某老师是在搞素质教育或应试教育,而要实事求是,科学分析,耐心引导,不能采取强制性的态度和做法。也不能借素质教育反对传统的教育模式,其实,我国教育有许多传统的好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继承,不能一概而论。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更加科学化。
第三篇: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有何区别
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有何区别
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有什么区别,金融危机会不会演化为经济危机?
金融危机是指一个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和超周期的恶化。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等类型,而且近年来的金融危机越来越呈现出某种混合形式的危机。目前发生在欧美大规模的投资银行、保险公司、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倒闭就是明显的金融危机。
而经济危机主要是指经济基本面发生极端恶化,大量企业倒闭,社会经济陷入极端萧条中。有的学者把经济危机分为被动型危机与主动型危机两种类型。所谓被动型经济危机是指该国宏观经济管理当局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出现经济的严重衰退或大幅度的货币贬值从而引发金融危机进而演化为经济危机的情况。而主动型危机是指宏观经济管理当局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采取的政策行为的结果,危机或经济衰退可以视作为改革的机会成本。
由于目前发生的金融风暴只是集中于金融企业的倒闭,并没有引发经济基本面的极端恶化,因此目前的危机只是金融危机。但金融危机可以发展为经济危机,如1929年出现的世界经济大萧条就是最初由发生在华尔街的金融危机引发的。
第四篇:党委与党组有何区别
党委与党组有何区别?
党组不是一级党委,而是上级党组织在非党组织中的派出机关。党组成员由批准成立党组的党组织决定,党组必须服从批准它成立的党组织的领导,代表上级党组织指导本机关和直属组织内党的工作。这是党组的特殊性质。
党章第四十六条中规定:“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人民团体、经济组织、文化组织和其他非党组织的领导机关中,可以成立党组。党组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在这些单位成立党组是为了加强党对各方面工作的领导,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保证各方面工作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协调进行。党主要通过设在这些非党组织的领导机关的党组来实现对这些组织的领导。党组成员一般都有行政负责人的身份。
党组和党委的主要区别有以下几点:
(1)党委的委员、书记、副书记是由党员大会或党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而党组的成员、书记、副书记都是由批准成立党组的党组织决定。
(2)党委可以直接接收或批准接收党员,而党组则不能。
(3)党委可以直接决定或批准对党员的纪律处分,党组一般不能直接决定或批准对党员的纪律处分。
(4)党委可以召开党代表大会(党员大会)或党代表会议,选举出席上级党代表大会的代表,而党组不能召开这些会议和选举出席党代表大会的代表。
(5)党委向同级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并接受党的上级组织的领导,而党组则不是一级党委,必须在批准它成立的党组织领导下工作。
为什么要设立党的基层组织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组织基础,是党联系群众的组织保证,是实现和加强党的领导的重要条件。《党章》明确规定:“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党通过党的基层组织,把每一个党员组织到党的一个组织中,使他们在其中工作,并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党依靠党的基层组织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到群众中去;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也要通过党的基层组织反映到党的领导机关中来。党的各项战斗任务更要依靠党的基层组织发动和组织群众去完成。因此要设立党的基层组织。
党内法规与党内制度的区别
在党的制度建设研究中,经常会遇到“党内法规”和“党内制度”这两个基本概念,而且许多人在表述中是不加区别的,认为两者是一回事,当然,也有一些学者不同意完全混同这两个概念。尽管多数“党的制度”是由“党内法规”明文规定的,但也有不少“党的制度”并不是“党内法规”明文规定的。那么,是否应该分别使用这两个概念,又应该如何区分它们,对此,本人提出以下观点仅供商榷。
第一,从两个概念产生的历史来看,是先有党内制度后有党内法规。党内制度问题随着列宁
明确提出“民主集中制”这一概念就已经出现了。我们党在创建之初就奉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并在党的一大党纲中明确提出 “本党采用苏维埃的形式”,规定了各级党组织的机构和制度,体现了下级服从上级、个人服从组织的精神和原则。在以后的历次党代表大会中,党内制度趋于完善。而“党内法规”这一概念则产生较晚。?1938年,毛泽东提?出:“为使党内关系走上正轨,除了上述四项最重要的纪律外,还须制定一种较详细的党内法规,?以统一各级领导机关的行动。”这可以算是“党内法规”概念的第一次提出。1945年5月14日,刘少奇在《论党》一文中指出:“党章,党的法规,不仅是要规定党的基本原则,而且要根据这些原则规定党的组织之实际行动的方法,规定党的组织形式与党的内部生活的规则。”此后,随着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指出:“国要有国法,党要有党规党法。党章是最根本的党规党法。没有党规党法,国法就很难保障。” 以及1990年7月31日,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程序暂行条例》,对党内法规的名称、适用范围、层次、原则以及制定修改的主体和具体程序作了明确规定,正式使用了“党内法规”这一概念。《党章》第44条也明确规定:“党的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维护党的章程和其他党内法规”。至此,“党内法规”这一概念已经约定成俗,不仅为党的领导人所使用,为中央文件所采纳,而且写入了党的最高章程《党章》之中。两个概念产生时间上的不同,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两者的区别。
第二,概念的外延不同。根据《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程序暂行条例》第2条的规定,“党内法规是党的中央组织、中央各部门、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制定的用以规范党组织的工作、活动和党员的行为的党内各类规章制度的总称。”尽管多数“党的制度”是由“党内法规”明文规定的,但也有不少“党的制度”并不是“党内法规”明文规定的。党的制度是党的各级组织“制定的用以规范党组织的工作、活动和党员的行为的党内各类规章制度的总称。”但在党的制度中有些是“形成”的而不是“制定”的,并没有成文的形式。董必武就曾指出:“制度有的是成文的,有的是不成文的。”尽管我们主张党内制度应成文化,以实现党内生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尽量压缩非成文制度尤其是“潜规则”的存在和生长空间,但是非成文制度的存在还是必然和长期的。换言之,党内制度的外延要大于党内法规的外延,一是非成文制度不属于党内法规;二是省和直辖市以下党组织尤其是基层党组织制定的党内制度因其约束范围较小,因而也不属于党内法规的范畴;三是党的制度范畴中的体制、机制问题也不属于党内法规的范围。
第三,制定主体及权限不同。根据《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程序暂行条例》第2条的规定,党内法规的制定主体是党的中央组织、中央各部门、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相应地,只有这些党组织具有党内立法权,其他机关则没有这一权力。而党的制度的制定主体是党的各级组织,也就是说,由于在党内生活中存在大量尚没有法规规范或者暂不需要以法规形式进行规范的领域和问题,对此则只能通过建章立制来实现规范化。与立法相比,建章立制工作不受立法权限限制,上至中央纪委,下至党支部都可以制定工作制度。而党内法规的制定主体是省级以上党组织。
第五篇:党委与党组有何区别
党委与党组有何区别?
[发布时间:2006-4-27 15:05:00阅读次数:15469]
答:党组不是一级党委,而是上级党组织在非党组织中的派出机关。党组成员由批准
成立党组的党组织决定,党组必须服从批准它成立的党组织的领导,代表上级党组织指导本机关和直属组织内党的工作。这是党组的特殊性质。
党章第四十六条中规定:“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人民团体、经济组织、文化组织和其他非党组织的领导机关中,可以成立党组。党组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在这些单位成立党组是为了加强党对各方面工作的领导,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保证各方面工作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协调进行。党主要通过设在这些非党组织的领导机关的党组来实现对这些组织的领导。党组成员一般都有行政负责人的身份。
党组和党委的主要区别有以下几点:
(1)党委是由党员大会或党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而党组的成员、书记、副书记都是由批准成立党组的党组织决定。
(2)党委可以直接接收或批准接收党员,而党组则不能。
(3)党委可以直接决定或批准对党员的纪律处分,党组一般不能直接决定或批准对党员的纪律处分。
(4)党委可以召开党代表大会(党员大会)或党代表会议,选举出席上级党代表大会的代表,而党组不能召开这些会议和选举出席党代表大会的代表。
(5)党委向同级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并接受党的上级组织的领导,而党组则不是一级党委,必须在批准它成立的党组织领导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