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再见,总有一天》电影点评赏析
我第一个想到的是《再见,总有一天》,每个男人都有幻想,这部电影可以很完美的诠释邂逅一词的含义,它给了一些人非常美好的幻想,即使是以悲剧结尾。这也恰好说明了一点:男人也经常做飞蛾扑火这种蠢事。人们爱看一部电影,并不是这部电影拍的有多么好,而是这部电影能让他看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比如《爱情公寓》,人们看它并不仅仅是因为它搞笑有创意,而是它里面讲述的生活是所有人都向往的。
先说一下阵容吧,导演曾经执导过《我脑海中的橡皮擦》,女主角中田美惠曾出演过《情书》,并且他们是夫妻,还是导演了解自己的老婆,女主角在片中的演技非常熟练,最重要的是非常适合这个角色。
电影的主线是一首诗,一首男主角(东垣内丰)的妻子(寻末光子)一直没有写完的诗,和一个男主角和情人(真中沓子)初次见面的信物,画着一张笑脸的棒球。还有沓子问内丰的一个问题:当你即将死去的时候,你会想起爱过的人还是爱你的人?这三个或许都代表了什么,但最终让人无法释怀的并不是谁输谁赢,也不是谁对谁错,而是你是如何看待你的人生的,你该做出什么样的选择。
电影描述了大多数男人都幻想过的一种情况,一个是中规中矩、贤惠、善良、美貌的贤淑女子,一个是冷时如冰、热时如火,抚媚妖艳但又气质逼人的极品女子。而那个男人是一个内心狂热却一直压抑的人,他本应拥有一个看似很幸福的婚姻,然后很平静的度过一生,然而另一个女人的出现颠覆了一切,她的出现让他开始怀疑哪种爱情才是他真正想要的。我无法把电影的情节很生动的描述出来,那种内心的挣扎和最接近真实心理的诠释会让人置身其中。
在经历了一段刻骨铭心的梦境之后,男主角意识到必须做出决定,一边是那个让他欲罢不能的魅力女子,但是他会失去一切,另一边是一个贤惠的妻子,一个近乎完美的家庭,朋友,事业,一个男人应该有的,他都会有。
他曾向她说过自己的梦想,也就是这个梦想吸引着她不顾一切要留在他的身边。在他做出选择之前,沓子曾经暗示过他:通往梦想的路不止一条。
最终,内丰选择了贤惠的光子,在送沓子含泪离开之后,光子微笑着向内丰跑来,接着就是婚姻,朋友,事业的到来。如果到这里结束的话,那么可以认为这个男人的决定是理智并且正确的,但这才仅仅是开始,事实往往没有那么善解人意。
二十多年过去了,内丰的事业达到了最辉煌的时刻,但是这时候的内丰脸上除了冷漠,没有任何表情,网上也有很多人骂演员是一张死人脸,不过我觉得这可能才是最真实的写照吧。事实是他们的婚姻并不幸福,光子依旧非常贤惠的整理着家里大大小小的事物,看似井然有序的家庭其实并没有感情,不管是对于妻子还是孩子,内丰能给他们的只有冷漠。内丰的儿子摆脱父亲的期望做了一个流浪歌手,当他的儿子站在舞台上说道:这首歌献给梦想已经死去的父亲。对于他几十年前做的选择来说,这是不是一个极大的讽刺呢。
一个偶然的机会,内丰入驻东方酒店,这个当年他们住过的地方,让他惊讶的是,沓子一直在这里等他,等了二十五年。当他见到沓子的时候他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他不顾一切的想要找回曾经的爱情,但是结局总是不如人愿,沓子因病去世,去世之前没有见内丰
最后一面......如果我仅仅是在这里介绍剧情的话,即使我介绍的再动人,我也无法表达出这部电影的含义。后来的一个画面,内丰开着沓子曾经送给他的汽车在小路上奔驰,开始是低声的抽泣,到最后的失声痛哭,车子停在那个三叉路口处,这次,他没有做出选择。
其实在三个人的感情中,我觉得最睿智的是光子,在内丰后来去找沓子的时候发现自己妻子的日记本中有一张照片,上面是沓子和光子的合影,内丰以为妻子并不知道自己的背叛,其实,光子在结婚之前就已经知道了这件事,并且在结婚前夕找了沓子。但是即使光子很聪明,她对感情上的背叛也无能为力,只能默默的维持家庭的完整。
最终,这首诗写完了,沓子的那个问题也能轻易的找到答案,在他们死去的时候想起的都是自己曾经爱过的人。
人们必须随时准备好说再见。
要记住,孤独是最不会背叛人的朋友之一。
对爱情胆怯前,最好先买把伞。
不管如何被爱,决不能相信幸福。
不管爱得多深,决不能爱过头。
爱就像四季一般,只是让人生染上色彩而不至厌烦的东西。
脱口而出的瞬间,爱就如失了踪迹的碎冰。
再见,总有一天。
就如同没有永远的幸福,也没有永远的不幸。
总有一天我们都要说再见,也总有一天我们会再相见。
临终时,有人会想起曾经被爱,有人则会想起曾经爱过。
我想,我一定会想起曾经爱过。
如果把这部电影当作教材来看的话,这是一部反面教材,你可以理解为男人不要花心,也可以理解为男人就要敢想敢干,但要做好承担后果的准备。不过我觉得至少有一条要记住,理性、感性不可兼得。沓子是最感性的,但其实她是正确的,通往梦想的路不止一条,她暗示内丰不要收到世俗的约束,内丰却以为这是她的自私。的确,内丰为了眼前看似真实的幸福放弃了沓子,结果就是三人承受了几十年的煎熬,妻子和丈夫毫无感情,儿子不肯原谅父亲,也迎合了我开始说的那段话,一个男人如果婚姻都是失败的,那么即使你的事业很成功又能说明什么呢?
至于那个问题我强迫着自己回答了一次。
我的答案是我会想起爱的人。
第二篇:再见,总有一天。观后感
再见,总有一天。观后感
再见,总有一天
人们必须随时准备好说再见;
最好能了解,孤独是最不会背叛人的朋友之一;
对爱情总有一天会胆怯者,最好先买把伞;
不管如何被爱,决不能相信幸福;
不管如何爱人,决不能爱得过头;
爱就像四季一般;
只是让人生染上色彩而不至厌烦的东西;
把爱说出口的瞬间,就会像碎冰一般融化消失;
再见,总有一天;
就如同没有永远的幸福;
也没有永远的不幸;
总有一天,我们都要说再见;
但有一天,我们会再相见;想象 想象
人死前,有人会想起曾经被爱;
有人则会想起曾经爱过;
我一定会想起曾经爱过?
没有去过泰国,不知道那里的天空是何色调?没有走过影片中的街道,也无从感受街道有多潮湿!《再见,总有一天》:一部电影的名字,简单叙述语。看过电影后的日子里,不经意得就会想起导演为何
要选择在泰国,习惯性的“百度”一下,原来是根据小说家辻仁成的同名小说拍摄的,小说里发生的情事就在泰国。想象中“千佛之国”的寺庙、庙前的白桥、桥上路过的僧人成为故事的场景,难道不长的白桥就是为了连接尘世与佛堂;难道唯美白桥的两端就是常说的彼岸;难道僧人的路过是为了见证丰邂逅美丽妖艳的真中沓子以及25年后两人的重逢……相聚的时候,我感受到相逢的欢乐,但是往往试图去淡忘一个事实:人世间的任何相逢,总有一天是要互相道一句再见。而在最后部分,故事的悲情已经积蓄到饱和的时候,甚至是真中沓子的离世,我们似乎还应该记着,总也会有时间再相见。“再见”是离别时对下一个相遇的祝福与心愿„„
时间是最残酷也是最美好的,美好的时候,人们都希望可以度日如年,残酷的时候,甚至希望整个人生可以如白驹过隙。是的,任何时候,遇到任何事情,我们都应该去想一下时间,时间是所有生活上演时的幕布。你若是长久沉眠方才醒来的时候,第一个想见到的人,会是谁?陈奕迅的歌《好久不见》:“我来到你的城市,走过你来时的路„„你会不会忽然的出现,在街角的咖啡店,不再去说从前,只是说一句好久不见。”时间与人之间的映射关系真是这样吗?假设这个人其实是对的,也只是时间成全了他,年轻的时候,你们相遇相知,彼此都觉得这真是对的时间和对的人,但是这种对的时间,和对的人,只是我们个人出于某个时间下的一个状态。丰在获得美满婚姻的时光里,事业也如日中天,但儿子却为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离家与女友同居、叛逆任
性,看似今生无悔的光影却暗藏变数。影片中的丰开始迷茫,当年的选择换来今日的局面值得嘛?心愿又回到25年前,站在抉择的隘口„„
抉来择时的丰是孤独的,因为他不能对光子说实情;光子此时也是孤独的,一如多年前发觉丰的背叛,独自一人到曼谷,与沓子相见并在游船上合了影。电影中有一句台词说:“孤独从来不背叛我们。”让我对孤独刮目相看,孤独是每一个人存在的状态,我们谁也不能逃离孤独。在面度孤独时候,我们看到各式各样的众生相:有的人放荡形骸,花天酒地,呼朋唤友,找尽所有机会让自己处于热闹之中(事实上,热闹并不是孤独的相对词,每次聚会即使再交心再欢乐,热闹也只是让人暂时分心,事实上热闹之中才更孤独,因为每个人都在试图展现自己所希望展现的,或是发泄自己迫切需要发泄的情绪,没有谁会对谁感同身受的在乎。喧嚣里的独行客是孤独的。也许越是纷繁越成空,越是孤独越丰富。一个人未必孤独,人多时,也许更茫然。月亮仅一个,却有众星捧,走在人海中,不知谁人懂。因此,才有了喧闹中的慨叹,热烈中的冷观。有的索性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寻求自己丰富,独处时,才有时间思考;静思时,才有机会感悟。最终成为一种孤僻。这是两种极端,如同彼岸花开时,叶是孤独;花凋谢,换来的还是叶的孤独。此番境遇是夏日骄阳下的荷花无法身受的。
影片结尾,男主角最后对着天空绝望的嘶喊着:“无所
谓„„”为什么要说无所谓?其实也可以说,为什么!为什么!事实上,最后一句台词,不是随意写出的,而是慎之又慎的。无所谓是说给自己的,因为那么多年的感情重量抗在身上,自己奋斗多年终于事业成功,又经历了极度的内心斗争后终于决定把自己得到的所有放下去追随,但最后的追随却成了永远的死别,试想如果这个时候,男主角只是抓狂的质问为什么(就是为什么我这么悲剧)那么电影本身就单薄了!而且男主角就不鲜活了,无所谓,是我们在面临各种小问题时都会说的一句话,这句话真是一句内心痛楚的止疼良药,当一件事情让我们不舒服或是疼时,我们都会说或是默默说这无所谓。当面临男主角这种境地的时候,我们除了说无所谓,也真没有别的呼喊了。事实上也就是在最后那个场景中,男主角阴森森的脸开始有哭泣,有眼泪,有表情变化,也就是他把车停在那个分叉路口,像只野兽一样嘶喊无所谓时,我才觉得这个男人值得同情和理解。
电影不是生活,但一定是生活的演绎。细读电影不是为了娱乐,而是在体会,让自己慢慢流淌进电影中去经历跌宕起伏,以求得一些面对生活时所需要的勇气与冷静。《再见,总有一天》在最开始与最后都有表达,充斥着人间悲情。悲,非心之愿,非心之言,非心之志,是为悲。吞下最疼的疼,忍住最悲的悲,才能知道生活的甜。才能真正体会到生命或生活的真实滋味,才实实在在的生活着。
第三篇:再见总有一天 影评
《再见,总有一天》影评(转)
花了俩个多小时,终于看完了《再见,总有一天》,想着其中的台词,耐人寻味。人们必须随时准备好说再见,最好能了解,孤独是最不会背叛人的朋友。对爱情胆怯前,最好先买把伞。再见,总有一天。
人们必须随时准备好说再见
最好能了解孤独是最不会背叛人的朋友之一对爱情胆怯前最好先买把伞 不管如何被爱
绝不能相信幸福不管如何爱人绝不能爱过头
爱就像四季一般
只是让人生染上色彩而不至厌烦的东西把爱说出口的瞬间就会像碎冰一般融化消失
再见,总有一天
就如同没有永远的幸福也没有永远的不幸总有一天我们会说再见但总有一天我们会再相见
人死前
有人会想起曾经爱过有人会想起曾经被爱我一定会想起曾经爱过
这是电影《再见,总有一天》里的一首小诗,既没有刻意的文饰,也没有华丽的词藻,当它刚刚出现在影片中时,你甚至可以忽略它的存在。
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梦想。女人的梦想往往会很简单,除了爱,还是爱。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地老天荒,海枯石烂,恐怕这都是所有女人的共同的美丽梦想。片中的沓子和光子,尽管外表上一个魅惑妖娆,另一个端庄娴雅,在这一点上却都因此惊人地相似。
守候的沓子是幸福的。尽管她孤独一生,尽管她屡遭背叛,尽管她苦苦守候的爱人在爱她之前,总是在迟疑着是否要买把雨伞,但只要她全身心地无悔地爱过,那就够了。因为在她并不漫长的人生旅途里,每时每刻,每分每秒,无不充溢着难以忘怀的美好回忆,她的人生因此而圆满。
守候的光子也是幸福的。尽管从一开始,她就已经胆怯地买好了伞,尽管她的一生随时都在准备说再见,尽管她苦苦守候的竟只是一具没有灵魂的躯壳,但她同样全身心地无悔地爱过,也就够了。因为她远比沓子幸运,她的爱情之花毕竟结出了果实,就算她的余生注定只能守候他们,她的人生同样因此而圆满。
不幸的,只是那可怜的男人。“好青年”丰年轻时踌躇满志,女人不过囊中之物,怀里搂着的是火一般的玫瑰,心里惦着的却是如水的明月,最要紧的是满怀的豪情壮志,万不能让些许女人成了自己成功路上的绊脚石。等到年老之后,功成名就,翱翔全世界天空的梦想已然实现,却突然发现,虽然终于娶了纯良的天使,25年念念不忘的竟还是心尖上的朱砂痣;虽然终于出人头地,在自己儿子眼中竟不过只是一个“没有梦想而将老死的人”;虽然终于下定了决心要“重新来过”,心中的爱人竟已经像碎冰一般融化消失;影片的结尾,受伤的丰一遍遍的大喊着“无所谓”,“无所谓”,其实不正是在竭力安抚自己那颗无助彷徨的心灵吗?
“再见,总有一天”,到了片尾的这一刻,你也会突然领悟到这首小诗的真实涵义:再绚烂的人生,都会有戛然而止的时候;再美丽的爱情,也都会有画上句号的那一天。人生路漫漫,爱也好,不爱也罢,最终一切不过全都化成过眼烟云。我们惟一能做的,就是静静地,静静地守候。
看到最后才突然明白,男主角丰最爱的其实是沓子。超越世俗套路的纯爱。真的好感人。一生最爱的人可能不会是陪在身边一辈子的人吧。也许就像故事所说,爱情就像1年的4季,好的回忆不好的回忆都有,混合起来才会让人这样着迷。
最后说一下光子吧,可爱的忠贞的女性,才是真正懂得爱的人,世界正是因为有了这份纯真和坚守才会闪闪发亮。我要说的是坚守和执着没有错,但是要有价值。没有回应的赠予在得到的人看来只是负担或者枷锁,那是没有意义的。在你眼里你爱的人是天,而你在你爱的人眼里什么都不是,这种委曲求全只是可悲的。
轰轰烈烈的爱情也许刻骨铭心,然而等到人生尽头才敢说“我爱你”的爱情,注定只能是回忆中最美的风景,其实我最欣赏的是光子的勇敢,她不揭穿,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自己的爱情,当最后再见时刻,也能华丽的转身,有痛有泪有苦,但依旧是那优雅的光子,永远的被记得。光子永远的这么优雅,优雅得让人心疼!
丰,你太软弱,在岁月消逝过后才坦白的心情,是多么的无可奈何,这不是伟大,只是你不够爱,不够为了她放弃的理由,或许当初的爱不叫爱,当你明白一切不能从来时方才后悔,不觉得很矫情嘛,你愿意给光子婚姻,给她那句“我爱你”,足以证明那时的你记得,记得你的爱人叫光子。沓子在机场吻别丰时,心底触动了,丰爱上沓子了,只是对光子也有责任,只得去伤害沓子。但事实上,所有人能看出,丰在机场说我爱你是对光子说的。
沓子,你拥有美好的容颜,外人眼中的骄傲,在这场爱情争夺赛中,你的等待换来了丰最后的怀念,也许你是丰死前记得的那个人,不过,那又怎么样,记得不如现实的幸福和温暖,我宁愿在生前快乐,死后被遗忘又如何,人活的不就是岁月。
平凡的生活,浅浅的岁月,深深的爱。
也许你一直期待,一个可以彼此深爱的另一半,可看着身边的她,你却只是在怀疑,是真的吗?
一遍一遍的说着爱你,却从来没有给过回应。
死死的被牵着右手,却只是一抹浅笑。
下定决心要分手,却找不出分手的理由。
留下的只有无奈的、苦笑着的、没有勇气去接受的她。
终于在岁月的流逝中,突然有一天发现自己很想她,很想很想,那种痛彻心扉的感觉,让自己意识到,失去的不仅仅是那个爱着自己的女人,更多的是自己爱着她的心。
但,生活不是童话,岁月只会跟着你的选择流逝,剩下的只有枯老、难忘以及无可挽回的记忆。
城市里灯光依旧,变得,只有那张椅子上,一个充满理想的好青年和一个不知所措、对着空气说着‘我爱你’的中年男子。。
几年,几十年,随着岁月的流逝都变老了,只是还惦记着再见一次,可是又能怎样呢?如果他们在一起呢,或许一切就不是这样了。
没有如果,我们的人生就一次,这部电影看的很有感觉,我想更多的是自己融入在里边吧,还有现实中的感情、生活,是我无力去抵抗的,这样深深的爱,在人生中有一次就足够,即使不能在一起,即使是遗憾。看电影的自始至终我都在想你,想到我们,或许我也会剧中男主角那样一辈子深深的思念你吧,也只剩这些了。
再见,总有一天。当激情燃烧过后,剩下的只有生活。
爱,正因为不完整,所以被称之为爱,所以会在浓浓的心痛里永恒。
再见,总有一天,喜欢这话。只是,不适合我们。因为,不会再见。像电影中所写,就如同没有永远的幸福,也没有永远的不幸。总有一天,我们都要说再见。但有一天我们会再相见。人死前,有人会想起曾经被爱,有人则会想起曾经爱过。我一定会想起曾经爱过。
第四篇:世界电影赏析----再见列宁读后感
世界艺术电影欣赏
----《再见,列宁》观后感
老师:王萍
姓名:肖忠洋
学号:201102040210
学院: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院
成都理工大学
2014年5月17日
《再见,列宁》观后感
《再见,列宁》以东西德的统一为背景讲述了东德统一社会党党员克里斯蒂娜在丈夫逃往西德后,被社会党盘问了一番,情绪极度低落的克里斯蒂娜怒火大发,她一度沉浸在情绪的低谷,他的儿子亚历山大唤醒了她,从此她花费大量的精力投入到社会党事业中和她的一对儿女,并严格按照社会主义的要求抚养教育他们,因此她杰出的贡献得到了国家的表彰。后来亚历山大在一次民众游中行被警察逮捕,这一幕正好被克里斯蒂娜撞见,使得她突然心脏病发作,昏迷过去,幸运地是亚历山大不久就被释放了,但他母亲却成了植物人。在她不省人事的这段时间里,德国已经是天翻地覆:柏林墙被推倒了,她所挚爱的民主德国也解体了,东、西德统一了。后来克里斯蒂娜奇迹地苏醒了,医生叮嘱她的儿子亚历山大:她不能接受任何刺激。为了不刺激卧病在床的母亲,亚历山大只好小心翼翼地隐瞒起“统一社会党下台,德国统一”的消息,同时让不能行走母亲搬回家里,以防母亲知道东德社会党的解体。同时在他们的小公寓里,亚历山大尽力演出着一场民主德国繁荣昌盛的闹剧,从食品到服饰,甚至伪造电视新闻,花钱请他母亲的曾经的同事、领导、学生来庆祝她的生日,借助外人的表演来隐瞒东德社会党解体德国统一的消息。统一后的德国,她们生活的地区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这个小公寓里的历史似乎停滞了,最后压力山大还是通过伪造的新闻让他母亲欣慰地接受了德国统一的事实。克里斯蒂娜病情突然复发,压力山大让他妈妈在临终前见到了丈夫。压力山大将他妈妈的骨灰撒在了德国的大地上。
影片以小家庭故事映射了东德的社会的变迁:克里斯蒂娜兢兢业业为东德社会主义事业贡献时,东德的社会生产欣欣向荣,而母亲瘫痪卧病,东德的社会体制也开始瘫痪。但似乎一个国家的时境变迁又似乎对于普通民众来说是不痛不痒的事情,就像电影里的其他人,从民众到国家领导人,在东德解体、德国统一后仍然平静地过着日子,甚至因为合并后经济的繁荣而过的更舒心。电影中儿子用费劲心思表演,在母亲面前隐瞒东德解体的事实,防止母亲受到刺激,通篇的谎言表达了儿子对母亲的浓厚的爱,但事实上母亲似乎又不是特别不接受东德解体的事实,就像她走出小公寓看到外面的景象也并未受到刺激,当儿子以伪造的新闻告诉母亲真相时,她也没有受到刺激,母亲似乎也知道儿子的尽力掩饰,对于儿子的做法她也微笑地理解,享受儿子善意的谎言所传达的爱,这种相互的亲情给了我很大的感动。最后母亲还是将她为什么和她丈夫分离的事实告诉了儿女,而她对社会主义的信仰似乎是来换取亲情关系的完整,以及对东德民主社会的寄望,希望东德能够发展起来,提供民众一个安稳高质的生活。
电影中的独白:任何时候我们的国家从太空上来看,都只会是一个小小的蓝色星球,而一个国家相比起一个星球,就会显得更微不足道,所以无论你承担的职责有多大,你的眼光都应当放的远一些,把人民的利益置于任何事物之上。作者似乎在暗示:只要能给人民一个满意的生活环境,社会体制的变革对于人们来说是无关紧要的、不痛不痒的,我认识到了自己应该持有的人生观:无论自己身处什么位置,都应该以人民的利益为重。就像我们的中国共产党,她以广大人民群
众的利益为重,真心真意为人民服务,所以她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拥护。
看完这部电影主要引发了我对信仰的思考:信仰不是绝对,一个人不管曾经为所信仰的东西付出了多少,当它阻碍了人民大众的利益,它就会失去人们的支持,人们也会重新审视自己的信仰,而接受新的改变。就像我作为一名党员,共产主义是我的信仰,因为她代表了并维护人民大众的利益。在历史的变迁的过程中,个人的行为显得如此藐小,亘古不变的唯有亲情。
第五篇:电影赏析
《西伯利亚的理发师》讲述了一个19世纪末发生在俄罗斯的爱情故事,故事主要讲述了一个美国女子珍受命去迷惑一个俄罗斯的高层官员,要获得一笔俄罗斯政府的投资,去帮助她的父亲完成一台名叫西伯利亚的理发师的伐木机器,却意外的碰上了安德烈,并与之坠入了爱河,但最终却擦肩而过,没能够在一起。
影片以《费加罗的婚礼》作为开头,这首曲子也贯穿了整部电影。随后出现的是西伯利亚广袤的森林,火车在森林中穿梭,代表了工业文明的到来。片中以一个女人写信的方式叙述了珍和安德烈之间发生的一切,时间也在1885年、1895年、1905年之间来回穿梭。西伯利亚的理发师意旨三个,安德烈在歌剧中扮演的是一个理发师,他在这台歌剧中断送了自己的幸福:那台伐木机器名为西伯利亚的理发师,意味着伐木像理发一样的简单,也是新兴文明得象征,同时也是西方文明和俄罗斯文明的冲突;安德烈人生最后的角色是成为了一个理发师,从小木屋里有理发师的推子和剪子可以推断出。
从人物性格来说,安德烈的性格是典型的俄罗斯民族精神的化身。他敢爱敢恨,对爱情执着,带有明显的俄罗斯人民的热情,亲切。在对于自己爱的人受到伤害时,不顾一切与自己的好友决斗,这让我们看到了他身上对爱情的认真。珍是一个可爱的女子,能够在众人中周旋,会为了一些事说谎,比如说她说她有过一个丈夫,其实根本没有结过婚,但是为了爱她也会付出一切。可以说珍是西方文明的代表,她和安德烈的爱情让这两种文明有了合理的归宿。安德罗是安德烈和珍的孩子,这个秘密珍一直保守了20年。这位年轻的新兵,在夏令训练营里接受训练。当长官问起画中的人物是谁,听到是莫扎特,他以为是训练营里的而士兵,这体现了长官对于音乐文化的无知。因觉得脸面挂不住的长官惩罚安德罗始终戴上面具。军训营的长官再三劝解,却改变不了安德罗对于莫扎特的尊重,最终向安德罗投降。这些都体现出了安德罗继承了他父亲的执着,同时也有对音乐的热爱。
从拍摄方式来看,影片以运动镜头为主,这样的镜头能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能够引领观众的视觉和思想。在影片的开头和结尾都使用了摇镜头,向观众展现了西伯利亚上桦树林的广阔,气势恢宏。片中的一些镜头也是十分的唯美,大片的森林,广阔的雪原,还有俄罗斯典型的建筑,这些都吸引着人们的眼球。
从细节方面来看,让我印象最深刻一个是沙皇阅兵的那段。沙皇致辞之后就离开了,高兴的士兵们喝完酒之后就将酒杯摔到地上,还扔掉了帽子,整个场景是一片喧闹。但是此时镜头给到了沙皇用过的高脚杯,静静地放在桌上,给人一种无限的遐想。结合影片拍摄时的时代背景,二十世纪的最后十年,对于俄罗斯来说是一个动荡的年代,前苏联解体,共产党倒台,金融寡头控制了俄罗斯经济,使这个国家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恐慌之中。正如电影中那个时代,高脚杯是沙皇制度濒临灭绝的象征,易碎,正如沙皇忠诚的卫士,易破灭。还有一个是当十年后珍回来找安德烈,走进了放满苹果的屋子中,那个仆人和她和安德烈的孩子躲在门背后,一个苹果从筐中滚下来,珍从地上捡起苹果,和仆人一起泪流满面的场景,寂静,紧张。而我看来,珍是有发现门背后有人,但她知道,别人躲着她,她即使发现了他们也无济于事,知道自己已经来的太晚了,所以没有道破。这也为故事的悲剧色彩贴上了浓重的一笔。故事的最后,影片才向我们观众展示了原来安德烈知道珍有来找过他,但是他没有去阻止她,而是默默的看着她离开,也就注定了他们的爱情悲剧,情留西伯利亚,也体现了主人公么对于爱情的执着,即使分开却仍阻挡不了思念。
影片中有许多话都让我受益匪浅。在宽恕节那天,写信的那个女人叙述道:“这个令人惊异的国家,有着太多奇特的故事。农夫在结冰的河上群殴至半死,然后互相请求宽恕,人们高歌着走上战场,却流着泪参加婚礼,所有的事都是严肃的,所有人都是出乎意料的。”这段话让我们想像到了这些矛盾的场景,同时也觉得讽刺。女主人公说过的:“有些时候我们认为生活背叛了我们,但是其实是我们自己背叛了自己。”
“安德烈,我不值得,我是那种你母亲会让你小心提防的女人。”这也没能阻止男主人公对于女主人公的爱,我们也可以想象到那份爱情的深厚。
影片中隐喻着的俄罗斯传统的道德、责任感、爱情,这些都战胜了西方文明,导演高唱俄罗斯文明的伟大,但是到影片后面,那台伐木机器进驻西伯利亚的森林上时,人们落荒而逃,这也表现了俄罗斯人民的无奈与痛苦,但是导演相信美好的时代总会到来,就如安德罗最后战胜了长官,在辉煌的太阳下奔跑,体现了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