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汉族的七大节日
汉族的七大节日
(一)春节
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春节原名“元旦”,“元”的本意为“头”,引申为“开始”,“旦”即早晨,因为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
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则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要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以示庆祝,如祭灶、掸尘、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贴剪纸、贴福字、放鞭炮、饮屠苏酒、吃团年饭(年夜饭)、守岁、祭祀神佛、祭奠祖先、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逛花市、闹社火等,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二)元宵节
每年正月十五是中国民间的元宵节。正月也叫元月,“宵”是夜晚的意思,所以正月十五晚上的这个节日就叫元宵节。元宵节在中国道教里则称为“上元节”。在这个节日里,中国人有赏灯和吃元宵的习俗。俗语说“正月十五闹花灯”,因此元宵节也叫“灯节”、“灯夕”。
元宵节赏灯的习俗是从汉朝时开始的,最初源自佛教的“燃灯礼佛”。一到夜晚,家家户户都要挂彩灯,放焰火,人们成群结队地去看花灯,有的花灯上还写有谜语,让看灯的人们都来猜灯谜。现在每到元宵节,很多地方都要举行灯展。在中国北方的寒冷地区,人们还制作出千姿百态的冰灯,给元宵节的夜晚增添了新的光彩。
按照传统的习惯,元宵节这天,家家户户还要吃元宵(即汤圆)。
(三)清明节
“清明”,在我国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富有诗意的传统节日。作为节气,清明时节正是春光明媚、桃红柳绿的阳春三月,此时,万物生长,一派生机勃勃、清净明丽的景色,所以称之为“清明”。对于农业生产来说,清明是一年中非常关键的时刻,春耕春种就在这时开始,因此清明的迟早和天气的好坏,都会对全年的农业生产带来重大的影响。
清明节的主要节日习俗是扫墓和踏青。
清明扫墓的习俗源于古代的春祭,野外扫墓的风俗始于隋唐时期,唐朝时开始盛行,并把家家户户的扫
活动固定在清明节举行。以后则代代相传,一直沿袭至今。
清明时节,寒暖适宜,鸟语花香,本来就是旅游的季节。加上男女老幼都去扫墓,于是兴起了“踏青”春游的风俗。至少在唐代时,踏青春游之风已经兴起;宋代以后,清明踏青的风俗已经十分盛行,此后盛行不衰。
(四)端午节
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又称端
五、重
五、端阳节,还有沐兰节、女儿节、天中节、诗人节、蒲节、龙船节等称谓。
端午节的有诸种说法。一说源于夏、商、周三代的夏至习俗;一说起源于恶月、恶日之说;一说是为纪念诗人屈原五月初五自沉汨罗江而确立的;也有说是于古代吴越民族祭祀图腾龙的活动;还有说是为了纪念孝女曹娥或是吴国大将伍子胥的。
端午节的民俗活动很多,挂菖蒲、钉艾草、佩香囊、挂钟馗像、喝雄黄酒主要是为了驱虫杀菌、解毒避邪;赛龙舟和吃棕子主要是为了纪念屈原。
(五)七夕节
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七夕节”,又叫“乞巧节”,七夕乞巧的仪式源自古代织女桑神的原始信仰,这种信仰结合了牛郎织女每年七月七日相会的说法,成为了我们的乞巧节民间信仰。
人们心中的织女是个勤劳善良、心灵手巧的天仙,所以七月七这天晚上,年轻的姑娘和少妇都要出来行拜祭的礼仪,并向织女乞巧,希望自己也能像织女一样有双灵巧的手,有颗聪慧的心,会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汉代时,民间便开始向织女乞巧了。比较风行的乞巧形式有对月穿针、盆水浮针和卜蛛丝等。在浙江、福建、广东等地,又衍变为“七娘会”,历代民间还有“水上浮”、“种谷板”、“乞双七水”、“听私语”、“接牛女泪”、“香桥会”等风俗。
在这一天,人们不但祈求心灵手巧,还祈求得到甜蜜的爱情和美满的婚姻,因此,农历七月初七也被誉为中国人的“情人节”。
(六)中秋节
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又称“八月节”、“八月半”、“团圆节”。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如浙江宁波、舟山、台州。
中秋节源于古人对月神的崇拜。中秋节赏月的风俗起于唐朝,到宋朝,中秋节才成为正式的节日,赏月活动成为全民性的风俗。人们在赏月的过程中,想象出了许多有关月亮的故事,同时也替月亮造出了嫦娥、太阴星君和月光普照菩萨等月神,于是中秋节又增添了祭月、拜月的风俗。瓜果与月饼是中秋的节令食品,也是祭祀月神的供品。月饼在宋代已经出现,但以月饼为中秋特色食品及祭月供品的风俗大概始于明朝。在北京等地,中秋节还有玩兔儿爷的习俗。
(七)重阳节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名重九节、登高节、女儿节、茱萸节、菊花节。在《易经》中,“九”为极阳之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重阳节之所以有名,是因为这个节日和历史上许多有名的文学家有关,如陶渊明饮酒赏菊、谢灵运制作登高用的“谢公屐”、王维的“每逢佳节倍思亲”等,这些故事都成了有名的典故,庆祝重阳节的活动也因而显得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饮菊花酒、吃重阳糕、遍插茱萸等活动。
九九重阳,又与“久久”谐音,有祝愿长久长寿的含意,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重阳节定为老人节,各地总要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开阔视野,交流感情,锻炼身体,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
第二篇:基督教与汉族节日的相遇
传统民俗与基督教的相遇、对话 ——以广元市利州区基督徒春节活动为例
以儒释道思想为为基础的中国文化,千百年来绵延不绝,即使当今中国社会正经历剧烈转型,中国人思想和行为的根基还是离不开以儒家为主体的传统文化。不过随着全球化的加深,中国文化越来越多地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基督教就是其中一股强大的势力。随着中国扩大对外开放以及放宽宗教政策,基督教在中国各地广泛传播,信徒人数不断增加。如今中国传统文化和基督教文化有更广泛和深刻的相遇。笔者发现在中国本土获得基督教信仰的这部分信徒中间,他们一方面生于斯,长于斯,受传统文化控制,另一方面由于某些中国传统文化与基督教教义相悖,信徒又不能原样地遵守传统,例如拜神、祭祖、给死人下跪等等。
不过作为一种普世性宗教,基督教在全球化过程中,必然会对其形式作一系列调整,以适应当地的风俗和文化,也就是说基督教在各地呈现本土化、民俗化趋势。中国文化也不是固步自封的,中国文化本来就是一个“大杂烩”,善于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因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很多地区特别是河南,由于信仰人数众多,甚至一个村、一个乡都信,基督教和传统文化逐渐融合。这种融合实际上是两股强势文化的对话、互动。在二者的对话与互动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个趋势:基督教本土化、民俗化以及传统民俗的基督化。
基督徒生活分为宗教生活(礼拜、聚会)和日常生活。笔者以自己亲身经历过的家乡广元三自教会的信徒春节活动为个案,主要采用参与观察法,对其春节期间的主日崇拜进行深描,展示基督教如何本土化、民俗化;并对信徒春节期间日常活动进行归纳总结,展现传统民俗如何受基督教影响。
一、广元基督教的概况
广元位于川陕甘的交界处,是过去四川通往外界的交通要道,自古以来是各种文化和工商业的交汇地。宗教也在此交汇,过去佛教和伊斯兰教在这里共存。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广元更早受到外界的影响,基督教在广元的传播在川内也是较早的地区。广元基督教属基督新教的两支派:一是英国差会的中华圣公会,另一支是美国差会的福音会。
《广元基督教堂纪念碑》记载:广元光绪十四年(1888),英圣公会传教士张悟道从汉中来广元,初到是在街头布道传教士,带有‚金鸡纳霜‛、‚山道年‛等西药出售。继租石氏东街为传教所。嗣后传教士接踵而至,购房建立礼拜所,派教友赴乡讲劝。信教人数渐多。石龙沟建福音堂一所,男女教徒约千人。光绪三十年至三十五年(1904-1909)间,英国中华圣公会继派传教士车桂贞(音译)来广元传教。车从英国募捐,请来英国工程师改建原东街石氏祠堂,即今日东街圣公会礼拜堂。民国6年(1917)广元基督教会成立,由川东教区颁发执照,悬‚中华圣公会‛吊牌,传教延至1950年12月,同时广元牧区受伤害内地会的协作指导。‚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基督教活动得到恢复。1984年1月22日廖运掌在成都按立为牧师。
在这里有广元基督教传统从清末延续至今,虽在新中国成立后到80年代特别是“文革”时期,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人们大拆毁教堂、焚烧圣经、打击基督徒,基督教沉寂一时,但在改革开放后,国家对待从教日渐宽容,人们也以正确的态度看待基督信仰。加上社会问题日益严重,人们开始认同和接受基督教。广元的信徒逐渐增多,在四县三区都建立了礼拜场所,并有专职侍奉的牧师和传道人,信徒具有一定规模。
二、基督教本土化、民俗化——对一次新年主日崇拜的记录 2013年2月10日是农历大年初一,正值星期天,所以也是基督徒礼拜的日子。虽然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但是基督徒依然很重视过春节。春节和新年的第一个主日重合了,所以这一天在中国基督徒心目中意义非凡。在在主日崇拜的过程中,随处可以看见信徒们敬拜上帝的同时,欢庆春节。依照当地的风俗,一般大年初一人们都呆在家里,初一过后才挨家挨户走亲访友。一说法是初一走哪家去,会把那家走穷。所以初一礼拜没有受到春节的影响,信徒们不去别家,而去神的家,神的家不会被走穷,因为他们相信神是创造天地万物的主宰,一切都是神的。这一天连信心不坚固,偶尔来礼拜的信徒们都来了。信徒们齐聚广元利州区三自教会的福音堂来敬拜上帝。下面是春节主日崇拜具体流程: 1、8:30-9:00 预备:集体赞美 2、9:00-9:05 开始:代表祷告 3、9:05-9:10 宣读使徒信经 4、9:10-9:20 唱诗班献唱 5、9:20-9:30 青年团契献唱 6、9:30-10:10 牧师证道 7、10:10-10:30 圣餐礼拜 8、10:30-10:35 公布春节活动安排 9、10:35-10:40 结束:诵念主祷文,唱阿门颂
笔者接近9点走进教堂,两层楼的教堂已经快坐满了。此时,信徒们正在唱赞美诗,这是主日崇拜之前的预备。唱赞美诗是基督教仪式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圣经有“这百姓是为我所造,好述说我的美德”(《圣经•以赛亚书》43章21节)。赞美诗的作用是以诗歌的形式赞美上帝,以优美的音律引导信徒被圣灵充满,以更好的属灵状态敬拜上帝。基督教音乐传入中国以后,为了有利于基督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逐渐有些信徒创作适合中国人口味的赞美诗。这个时期的赞美诗音乐上多采用西方圣乐旋律,歌词采用中国用语。广元教会信徒以老年人为主,最早那批中国化的赞美诗更容易被他们接受,所以教会信徒齐唱的一般是由基督教两会编印的红色封面《新编赞美诗》。与以往不同,春节的主日崇拜中,带领赞美的同工选用的赞美诗歌内容多事关于春节的,比如《一岁又过歌》、《新岁初临歌》、《新年欢喜歌》等等。
开始崇拜了,主持人要求大家肃静,借着代表大家祷告。祷告内容大部分与春节有关,希望信徒在春节期间警醒,反省自己的行为是否合乎上帝的旨意,并代祷上帝在新的一年坚固众信徒的心,求乞上帝保守信徒的信仰和生活等等。代祷结束后,全体起立,宣读使徒信经。
接着是唱诗班献唱和青年团契献唱。唱诗班所选唱的是《从岁首到年终》:
走过了一年又一年 走过了一年又一年 主啊 又带领我们 主再来的日子 来到了新年 又接近了一年 从岁首到年终 从岁首到年终 感谢主耶稣一直牵我手 在主爱中永远享受 他使我们的的路径 但愿我们的脚步 滴下了脂油 一直向前走 佳美的脚踪生命路上走 空中要与主与主来相逢 生命路上走 与主来相逢
青年团契选唱的是《新年快乐》:
新年快乐 新年快乐 新年更有新气象 新的一年 新的开始 做一个新造的人 脱去旧人 穿上新衣 享受主的恩典 为主发光荣神益人 荣耀主的圣名
弟兄姊妹新年快乐 新年快乐 肩并肩我们手儿牵着手 忘记背后 努力面前 向着标杆直跑 紧紧跟随主
新年快乐 新年快乐 新年更有新气象 新的一年 新的开始 做一个新造的人 脱去旧人 穿上新衣 荣耀主赞美主 为主发光荣神益人 荣耀主的圣名
弟兄姊妹新年快乐 新年快乐 手拉手我们一起赞美主 忘记背后 努力面前 向着标杆直跑 紧紧跟随主
唱诗班和青年团契所献唱的赞美诗也都是关于新年,可见教会礼拜的“年味”很重。相较于全体信徒所唱的唱诗班和青年团体的献唱风格更多样活泼,歌词更亲切,内容更贴近生活,能够让人感受到节日的喜庆氛围。唱诗班人员有15人左右,均为中年女性。青年团契由30岁以下的年轻人组成,上去献唱的为青年团契的代表,有11人左右。受年龄和教育程度的影响,唱诗班和青年团契,一般分开聚会,分开排练诗歌,所选的诗歌风格不同。唱诗班所选的诗歌偏向于传统民乐,这次礼拜中所选《从岁首到年终》正是种具有中国传统风格的诗歌;而青年团契的基督徒更偏向于流向音乐风格,《新年快乐》正式一首内容简单直白、节奏轻快、朗朗上口的诗歌,听上去了街头巷尾所听见的拜年歌没什么差别,只是歌词改成了基督教的内容。
此后,牧师做了简短祷告,开始证道。证道在基督教礼拜中是又一个重要环节。信徒们由于对圣经了解不深,以及属灵生命幼小,对于圣经的话语的认识也不深。一般的信徒就像小羊一样,需要想牧者一样的牧师帮助他们认识上帝的话语。牧师把自己对话语的理解分享给信徒们的过程就是证道。证道就像父母把东西嚼碎,直接喂给婴孩一样。春节期间牧师证道的内容也是关于新年的经文:
‚这不是说,我已经得着了,已经完全了,我乃是竭力追求,或者可以得着基督耶稣所以得着我的(‘所以得着我的’或作‘所要我得的’)。弟兄们,我不是以为自己已经得着了,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记背后,努力面前的,向着标竿直跑,要得 神在基督耶稣里从上面召我来得的奖赏。‛
——《新约•腓力比书》三章12-14节 牧师结合经文分享了新的一年基督徒应该以“忘记背后,努力面前,向着标杆直跑”的态度开始一年的生活,并且希望一直都拥有这种态度,牧师还提醒信徒很多中国传统风俗与圣经违背,坚决不能去做,例如拜神、贴门神、烧纸钱、穿带有龙衣服等等,告诫信徒春节期间要警醒,不要忘记主的诫命。
牧师证道结束后,接着举行圣餐礼拜。圣餐礼拜往往是隔一段时间才举行的。圣餐礼拜对于基督徒有很特殊的意义,他源于圣经中记载耶稣被捕前最后的晚餐。《新约•路加福音》二十二章19、20节:又拿起饼来,祝谢了,就擘开,递给他们说:‚这是我的身体,为你们舍的,你们也当如此行,为的是纪念我。‛饭后也照样拿起杯来,说:‚这杯是用我血所立的新约,是为你们流出来的。‛圣餐礼拜主要的目的是纪念主耶稣为世人而死,救赎了全人类。在春节期间举行圣餐礼拜,可见全体基督徒对于春节的重视,也是为了强调圣洁,要信徒们在节日期间不要沉醉在节日安逸放松的氛围中,而玷污了自己的身体和心灵。
圣餐礼拜结束后,牧师公布春节期间教会活动安排。春节期间教会从初一到初三都有活动。初一下午有表演,初
二、初三有聚会。笔者除了初一上午的主日崇拜,教会其他的活动都没有参加。不过从信徒那里打听到了一些表演和聚会的信息。初一下午表演有唱诗歌、舞蹈、诗朗诵、小品、乐器表演等等,表演形式和其他社会团体的春节庆祝没有什么区别,但教会和其他社会团体庆祝的内容不同,教会春节演出内容都是赞美上帝的恩典,所选用的音乐都是基督教赞美诗歌,相较于社会上其他的演出强调热闹欢愉,基督徒表演在享受节日欢乐的同时多了几份庄严之感。教会初
二、初三都有聚会。聚会不同于礼拜,没有固定的形式,以祷告、赞美和分享为主。教会买了水果、瓜子和糖,大家边分享感受、经历,边分享事物,氛围很融洽。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忙着走亲访友、祭祀神明、敬拜先祖,教会则是基督徒一个不可错过的场所。信徒们忙里偷闲地来看演出,参加聚会,围成一圈,促膝长谈,其乐融融。
三、传统民俗的基督化——对信徒春节期间日常生活的观察
中国传统春节的许多风俗与基督教教义相冲突,例如不能上坟、烧纸钱、祭祖等等。产生这些矛盾的主要原因可以追溯到圣经中上帝给以色列百姓的十诫,《旧约•出埃及记》二十张3-7节:‚除了我以外,你们不可有别的神。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做什么形象仿佛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侍奉它,因为我耶和华你的神,是忌邪的神……‛。信徒相信耶和华上帝是独一的真神,没有除耶和华以外,再没有别的神,让他们敬拜,就连拜人拜物,都是犯了拜偶像的罪。而中国人有很多民间信仰与圣经中的诫命违背。春节期间很多活动与民间信仰有关,所以在基督徒中这种矛盾就更为突出。面对这些冲突,信徒们对传统春节活动做了一些形式上的改动,以协调传统与信仰之间的矛盾。所以信徒们的春节日常生活受到宗教的影响而基督化。
信徒们很明确春节期间像参加庙会、祭拜灶神、贴门神等祭祀神明的行为是不可做的,家家户户都不能张贴神明的画像或供奉塑像,因为圣经中说的很清楚“除了我以外,别无他神”,信徒们万万不会这么做,因为怕犯下拜偶像的罪。信徒们就连印有龙的衣服也不会穿,带有龙图案的春联、红包、壁画,总之凡是带有龙的东西,信徒都会敬而远之,因为圣经中龙是魔鬼撒旦的象征。
信徒中间争议最大的是是否能够祭拜祖先。中国是儒家文化为核心的国家,孝文化是儒家文化重要要素。中国自古形成了祭祀祖先的孝文化传统。而基督教虽没有明确规定不能给祖先上坟,但是也把这种行为视为拜偶像。到底可不可以祭祀祖先,这个争议最早可以上溯到明清之际的“礼仪之争”。这种矛盾至今还存在,包括广元地区。广元地区每年春节期间,人们会到祖先坟前磕头、烧纸钱。信徒们大都是后来信主的,过去一直遵守这种传统,但是如今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办。不过教会的牧师和大多数基督教派对祭祖的态度比较宽容,认为可以改变过去祭祀中的迷信成分,春节祭祖可以和基督教相符。信徒们也去上坟,不带元宝、蜡烛,不烧纸钱,不磕头,只是在亲人的目前放一束花,伫立在墓前以记惦逝去的亲人。
贴春联是过春节必不可少的内容。基督徒也不例外,但是内容却大不相同。传统春联反映了中国人的现世生活的追求,是以现世生活的美好愿望为主要内容的,如对福、禄、寿、和睦、平安等的祈盼。而基督徒的春联却换成了对上帝的赞美、感恩和祈求,如:“至高荣耀归上主 全地人民福无疆 神爱中华”、“福音钟声传四海 救恩颂歌播五洲 神赐洪恩(传扬福音)”、“神赐福风调雨顺 主施恩国泰民安 凡事谢恩”。为了显示与传统春联的区别,基督教春联上都印上了十字架、和平鸽等宗教符号,使人很容易看出贴春联得知这家人是信耶稣的。
如果说春联还可以算做传统文化中非宗教的部分的话,门神则有着不可忽视的宗教涵义,其作用是驱赶妖魔鬼怪,保护家宅平安,毫无疑问是与基督教信仰相抵触的。基督徒家里不得张贴带有偶像的图画,取而代之的是以“福”“爱”、“福音”“救恩”或“年年主赐平安福”“岁岁主施快乐春”、“耶稣是标杆”等字样贴于门上,这些字样正上方是十字架,四周配以和平鸽、鲜花,或在下方印上圣经中的祝福话语。门贴一般在教堂和网上都有售卖。还有一些传统的春节才用的小的装饰,也都被进行了基督教化的改造,如春字、福字、日历都被加上基督教的十字架基督教对春联、门神等传统形式的改造和利用,无疑可以使基督徒的春节看起来更“像”传统春节。无论其内容如何,春节时期各家各户的大门口都有喜庆的红色,就会与社区中春节的气氛相适应。
“压岁钱”有压邪除祟的意思,但在历史的变迁中,其民间信仰内涵淡化,基督徒只把给“压岁钱”视为一种传统风习。有些信徒选用带有福音图案或者圣经话语的红包包“压岁钱”,寄托了对小孩美好祝愿,祝愿小孩在主里面健康成长,成为合主心意的人。
基督徒在春节期间也不会荒废了身为一个神的百姓应做的事宜:祷告、读经、传福音。春节宴饮颇多,信徒们也要把饭钱祈祷这种仪式带到生活中,餐餐之前都要感谢上帝的丰富供应;春节期间人际交往更为紧密,这也是基督徒传福音的好时候,耶稣教导门徒“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信徒们在享受节日的喜乐的同时,也不忘向不信的人传福音。
第三篇:七大法定节日可发慰问品
七大法定节日可发慰问品
南方日报讯(记者/黄应来)
工会经费如何使用?职工基本福利如何保障?全省基层工会有章可循了。继全国总工会出台《基层工会经费收支管理办法》后,广东省总工会近日制定并下发了《广东省基层工会经费收支管理实施细则(试行)》(以下简称《实施细则》),对基层工会经费的收入和使用,从范围、项目到标准作出了全面、具体、明确的规定。
《实施细则》强调,要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围绕工会主责主业,合理有效地使用资金,把更多工会经费用在职工身上,确保工会经费取之于职工用之于职工,为职工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
《实施细则》对基层工会组织的职工集体福利支出作出了进一步的规范,明确职工集体福利项目包括过节类和慰问类两大项。过节类福利指国家规定的七大法定节日(即元旦、春节、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和国庆节)可向全体会员发放节日慰问品,如普通粽子、普通月饼、米、面、油、肉、蛋、奶、水果、干果等符合中国传统节日习惯的用品和职工群众必需的生活用品等。慰问类福利指会员生日慰问、会员生病住院慰问、会员结婚生育慰问、会员及直系亲属去世慰问、会员退休离岗慰问等五项。简称“七+五”福利。
值得关注的是,《实施细则》对节日慰问品品种及金额都有明确规定,要求节日慰问品总额一般不超过人均2500元。如工会会员生日慰问可以发放生日蛋糕等实物慰问品,也可以发放指定蛋糕店的蛋糕券,标准人均不超过400元。
《实施细则》还结合广东实际情况在全总文件的基础上增加了奖补项目:围绕提升职工技能素质、加强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目标要求,新增了职工素质提升补助项目和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技术培训等劳动技能竞赛活动进行奖励项目。
第四篇:汉族信仰
问问身边的人,汉民族的信仰是什么,发现很多人都认为汉民族是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世界上大约有2000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宗教信仰,绝大多数民族的宗教信仰是虔诚的、专一的和一元的,而汉族的宗教信仰则是多元的,所以才造成认为“没有信仰”这种现象。
信仰基督教的各民族奉上帝耶和华为唯一神,对上帝的信仰是虔诚和专一的,绝不允许人们在信仰上帝的同时还信仰其他神灵。穆斯林同样具有最虔诚的信仰,他们信仰的唯一神是真主,伊斯兰教最后传教布道的先知是穆罕默德。世界各地都有各自的宗教,分别为非洲原始宗教、西方基督教、南亚印度教和佛教、中国儒释道。
与这些信仰神教的民族相比,汉族的宗教信仰很奇特。汉族对宗教信仰的态度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由此就造成了从古至今,大多数汉族人见庙就进、见神就拜的奇特景观。可以说,汉族在信仰上的姿态是多神、宽容和实用的,是兼容并蓄的。一个汉族人,可能信仰一点佛教、一点道教,同时还保持着儒家风范。因此,汉族是世界上对宗教信仰最不执著的民族,也是对宗教信仰最宽容的民族。
其实,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宗教信仰,汉族也不例外,也有自己的民族性宗教信仰。
首先,儒家和道教是汉族的民族信仰文化之根。这种土生土长的汉族信仰价值体系,是没人能够怀疑的。儒家是仕途追求的价值理念,而道教则是个人在修身养性方面不可或缺的信仰体系。
其次,外来宗教对汉族的影响很大。第一次“西学东渐”,佛教传入我国。与第二次“西学东渐”相比,佛教作为近邻我国的印度宗教,不妨可以称之为“小西学”。佛教从汉代传到我国,经过大约800多年的历史,在汉族信众中深深地扎下了根。即便历经了许多次政治运动的洗刷,还是阻挡不了很多汉族人对佛教的信仰。
此外,尽管清代的“礼仪之争”把基督教挡在了国门之外,但伴随着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基督教在我国得以广泛流传。与佛教舶来印度相比,不妨可以将基督教的传入称为第二次“西学东渐”。基督教传入后还未得到很好的消化,经过1949年以后无神论的洗礼,它又暂时退出了中国的历史舞台。其后,随着改革开放,基督教再次得以在汉族人群中传播。
最后,如果说儒释道只是部分汉族人的信仰,那么,汉族还有一种民族性宗教信仰。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宗法制宗教,这是一种全民族性的宗教情结。祭祖之风,可谓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次次宗教淡化的洗礼运动,虽然淡化了汉族宗教信仰的核心,但是祭祖之风依然流行甚广。汉族从上到下、至下而上,虽然不信仰一个具体的神灵,但是“祖灵”与“天命”,却是最令人敬畏和不能不信仰的。在现代汉族人群中,年龄越小者,天命观念越淡薄,但是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天命观的信仰会逐渐加深,于是中年以后,天命观也厚实起来了。
汉族为什么会出现宗教信仰如此多元、如此淡化的奇观呢?
首先,追根溯源,汉族宗教信仰淡化最深远的历史根源源自五帝时代。汉族的祭祖之风应该追溯到五帝时代的第二帝王颛顼“绝地通天”的“宗教改革”。这场改革给中华民族制定了一个根本的祭祀规范——“皇权齐天”,即只有帝王才能祭天。臣民不能祭天,就只能祭祖。于是,祭祖之风盛行。其次,我国原始神话创始说的空白和弱化,导致了外来宗教的不断进入。华夏民族原始神话的一个最大不足就是缺少创始说。女娲补天、盘古开天地是汉代以后才编造出来的创始故事。春秋战国时,我国没有创始说,最好的证明就是屈原的《天问》:“女娲无足,谁以匠之?”正是因为东周时代我国还没有创始说,孔子才说:“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应该说,孔子不是有神论者,也不是无神论者,而是远神论者,他更多的是用哲学情怀包容宗教情怀。更准确地说,他是用一种伦理、道德情怀包容宗教情怀。无论如何可以肯定的是,孔圣人的宗教情怀是不足的。试想,如果孔圣人能到西亚、欧洲去“周游列国”,恐怕他绝对不会缺少宗教的终极关怀。由于中华民族原始神话创始说的空白,对全能者想象的不足,造就了先秦诸子百家不能从原始神话中汲取营养,而只能用哲学领悟来弥补,使得中华文明成为早熟的民族文明。
再次,儒家运动的洗礼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远神论”。虽然五帝时代“绝地通天”的“宗教改革”对我国百姓的宗教信仰有所限制,但发展到后来的夏商周时代,宗教信仰十分盛行,帝王祭天、百姓祭祖,不亦乐乎。在那个时代,华夏人是百分之百的宗教信仰者。儒家既不是虔诚的有神论,也不是绝对的无神论,而是敬神的远神论。在历经2000多年的儒家文化“下乡运动”中,远神论的思想不断深入士大夫和民间,对汉族信仰产生了深远影响。最后,造成汉族宗教信仰淡化的最根本原因是社会主义无神论运动。汉族经过不能祭天只能祭祖和远神论的两次洗礼之后,在近半个多世纪的社会主义运动中,又经历了一场无神论的洗礼,宗教信仰又一次打了折扣。虽然汉族的宗教信仰经过一次次的“打折”,逐渐淡化,但是关乎生老病死、鬼神的问题,毕竟是人的一种特殊精神需要。于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近年来,我国百姓的民间宗教信仰发展迅猛。
汉族宗教信仰虽然存在着多元性和不虔诚性的缺陷,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恰恰彰显了汉族宗教信仰的独特优点。
第五篇:西方七大节日对西方的影响
西方七大节日对西方的影响
第一节 圣诞节(Christmas)
圣诞节是基督教徒纪念耶酥基督诞生的日子,公认的日期是12月25日。圣诞节本是一个宗教性的节日,后来逐渐演变成一个具有民族风格的全民性的节日,在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甚至非洲,东南亚一些国家都很盛行。
圣诞节指圣诞日或圣诞节节期(Christmas tide),即12月24日至第二年1月6日这段时间。另外人们把12月24日夜为圣诞前夜(Christmas Eve)。
1.耶稣
耶酥是基督教的创始人,上帝的儿子。约公元前6年,耶酥由圣母玛利亚因圣灵降孕而生,降生在耶路撒冷附近伯利恒一家客店的马棚里。耶酥长大后开始传道,并召集了十二门徒。他认为要想拯救地球人类,就要对当时的犹太教进行改革,于是提出了一系列自己的宗教主张,但是由于他的言论和行为与当时的犹太统治者及社会当权者发生冲突,耶酥被门徒之一犹大出卖,后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耶酥死后三天升天。他的门徒继承他的事业继续传教布道。
2.圣诞树
圣诞树可以说是圣诞节最重要的装饰点缀物。圣诞树通常使用整棵塔形常绿树(如衫、柏等),或用松柏树枝扎成一棵塔形圣诞树。树上挂满了闪闪发光的金银纸片、用棉花制成的雪花和五颜六色的彩灯、蜡烛、玩具、礼物等装饰品。树顶上还装有一颗大星,树上的彩灯或蜡烛象征耶酥是世界的光明,大星则代表耶酥降生后将三位东方贤人引到伯利恒的那颗星。
3.圣诞老人
圣诞老人是西方老幼皆知的典型形象,是圣人与神灵的结合体,是仁爱与慷慨的代名词。一般认为圣诞老人是一个留着银白胡须、和蔼可亲的老人。他头戴红色尖帽,身穿白皮领子的大红袍,腰间扎着一条宽布带。传说圣诞老人在圣诞夜驾着八只鹿拉的满载着礼品的雪橇,从北方雪国来到各家,由烟囱下来,经过壁炉到房间内,把糖果、玩具等礼品装进孩子们吊在壁炉和床头上的袜子里。
第二节 复活节(Easter)
复活节(Easter)是基督教耶酥复活的重大节日。对基督徒而言,复活节仅次于圣诞节。公元325年,尼西亚会议决定,为纪念基督教的创始人耶酥复活,将每年的春分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定为复活节。从复活节开始以后的一周称为复活节周(Easter Week),在此期间,教徒每天进行祈祷。
复活节前40天有一个大斋期称为四月斋,是从基督教的圣灰星期三起至复活节前一天为止的40天,这主要是为了纪念耶酥在荒野禁食40天而绝食或忏悔。大斋期为信徒们提供了一赎罪、斋戒、自制和忏悔的机会,要求信徒们涤净过去一年中的劣行与罪过。
按照基督教的习惯,在复活节的前一天,教徒们要举行夜间祈祷。这天晚上,教堂里灯火全部熄灭,意味着世界一片黑暗。等到午夜的钟声一响,神父手持一枝点燃的蜡烛(象征基督光芒),走进教堂,将各个教徒手中的蜡烛点燃,不一会儿,整个教堂被众多的蜡烛光照得通明,祈祷也就随之结束。复活节这一天要举行宗教仪式和活动, 如“圣餐”等,人们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主复活了”。然后人们互赠彩蛋,小孩吃兔子糖,讲兔子的故事。按西方国家的习俗,彩蛋和兔子是复活节的典型象征和吉祥物。
第三节 感恩节(Thanksgiving)
每逢11月第四个星期四,美国人民便迎来了自己最重要的传统民俗节日——感恩节。这个节日始于1621年。那年秋天,远涉重洋来到美洲的英国移民,为了感谢上帝赐予的丰收,举行了3天的狂欢活动。从此,这一习俗就沿续下来,并逐渐风行各地。1863年,美国总统林肯正式宣布感恩节为国定假日。届时,家家团聚,举国同庆,其盛大、热烈的情形,不亚于中国人过春节。
今天,在美国人心目中,感恩节是比圣诞节还要重要的节日。首先,它是一个长达4天的假日,足以使人们尽情狂欢、庆祝。其次,它也是传统的家庭团聚的日子。感恩节期间,散居在他乡外地的家人,都要赶回家过节,这已经成了全国性的习俗。此外,美国人一年中最重视的一餐,就是感恩节的晚宴。在美国这个生活节奏很快,竞争激烈的国度里,平日的饮食极为简单。美国的快餐流行世界,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但在感恩节的夜晚,家家户户都大办筵席,物品之丰盛,令人咋舌。在节日的餐桌上,上至总统,下至庶民,火鸡和南瓜饼都是必备的。这两味“珍品”体现了美国人民忆及先民开拓艰难、追思第一个感恩节的怀;日情绪。因此,感恩节也被称为“火鸡节”。
尽管感恩节是合家团圆的日子,每年节日期间,仍然有成千上万人抽出余暇,前往普利茅斯港参观、游览,重温美国的历史。今天,不仅美国人过感恩节,加拿大人也把它视为例行节日。这或许因为,在加拿大这片广阔的土地上,也生活着许多英国移民的后裔吧!
第四节 愚人节(April Fool’s Day)
愚人节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节日。时间是每年的4月1日。按照西方国家的习俗,在愚人节这一天,人们可以任意说谎骗人,愚弄他人。骗人越高,越能得到推崇。在愚人节受到愚弄的人被称为 April Fool(4月愚人)。按照他们的习惯,当一个人成功地使别人受到愚弄时,他就会笑着说,这时受愚弄的人恍然大悟,也会跟着哈哈大笑。愚人节活动活跃气氛,放松一下大脑,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一些乐趣,本不是件坏事。但是开玩笑或愚弄人应该有个分寸,要适可而止,不要只是一味地追求骗术的高明,而不顾他人的承受性,也就是说不要把自己的一时高兴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不过愚人节最典型的活动还是大家互相开玩笑,用假话捉弄对方。有的人把细线拴着的钱包丢在大街上,自己在暗处拉着线的另一端。一旦有人捡起钱包,他们就出其不意地猛然把钱包拽走。还有人把砖头放在破帽子下面搁在马路当中,然后等着看谁来了会踢它。小孩们会告诉父母说自己的书包破了个洞,或者脸上有个黑点.等大人俯身来看时,他们就一边喊着“四月傻瓜”。一边笑着跑开去。
第五节 母亲节(Mother’s Day)
191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一份议案,将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天作为法定的母亲节。母亲节从此流传开来!1914年,美国总统威尔逊郑重宣布,把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天,也就是贾维斯夫人的忌日,定为母亲节。美国政府还规定,母亲节这天,家家户户都要悬挂国旗,以表示对母亲的尊敬。由于贾维斯夫人生前喜爱康乃馨花,这种花也就成了母亲节的象征。
母亲节是个充满人间温情的节日,这一天,家里的男成员要把全部家务活都包下来,儿女们每人都要做一件让母亲高兴的事,以尽孝道。即使远在异地的孩子,也要打电话向母亲表示祝贺。这一天,美国人民都要在胸前佩上一朵花。母亲健在的,戴一朵有色的花,表示欢愉;母亲逝世的,戴一朵白花,表达哀思。
母亲节创立后,得到了全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安娜·贾维斯在世时,设立母亲节的国家已达43个。时至今日,欢庆这个节日的国家就更多了。母亲节,已经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国际性节日。按惯例,“国际母亲节”被定在每年的5月11日举行。虽然,有一些国家是在一年中不同的时节庆祝属于他们的母亲节,然而,包括我国在内的多数国家,如丹麦、芬兰、意大利、土耳其、澳大利亚和比利时等等,都是在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庆祝母亲节的。
第六节 情人节(Saint Valentine’s Day)
情人节是英美等国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日,时间是每年的2月14日。
情人节不仅仅是年轻人的节日,也是一个大众化的节日。情人节这一天,不仅仅情侣们互赠卡片和礼物,人们也给自己的父母、老以及其他受自己尊敬和爱戴的人赠礼物和卡片。特别引人入胜的是情人节之夜的化装舞会。这在几十年前就十分流行。参加舞会的入,个个煞费苦心地将自己装扮起来,有的化装成中世纪的骑士,有的化装成西班牙的海盗,还有的化装成东方的皇帝。聪明的舞会主人常常给每位客人发一个带花边的瓦伦丁卡片,上面写着某个人的名字,这个人就成为你今晚的伙伴。因此在舞会上,人们便可以看到罗密欧和灰姑娘翩翩起舞;哈姆雷特同卡门谈笑风生;阿拉伯公主同查理二世共进晚餐。他们化装得那样维妙维肖,使人觉得仿佛真的是一群古人复活了。
1.美国:在1980年代,钻石商开始针对情人节做首饰的促销活动,使得情人节的礼物类型由巧克力和鲜花两大类中,又多了首饰珠宝这一类。
2.澳大利亚/韩国/港台等地:“你是我的另一半”,天然紫贝壳依然是情人节的主题。后来,在很多国家,紫贝壳被杜撰出各个版本的故事,情人节送紫贝壳在韩国、中国港台并向内地等流行。港台剧《海豚湾恋人》就是这一浪漫传说的见证,琼瑶的《紫贝壳》以及内地版本的紫贝壳的传说更是对浪漫爱情的憧憬。
第七节 万圣节(Halloween)按照基督教的习惯,每年的11月1 日为万圣节,是纪念所有圣徒的日子。万圣节前夕便是万圣节的前一天,即10月31日。在中世纪的英格兰,万圣节被叫做 All Hallow,大家知道,“前夕”的英语是eve , 所以万圣节前夕便由Halloween + eve 演变成 Halloween。在英国,万圣节前夕可以说是一个鬼节。因为大多数活动都与“鬼”有关。每到万圣节前夕这天晚上,人们就围坐在火炉旁,讲述一些有关鬼的故事,有时让一些在场的小孩听起来好生害怕。有的人把萝卜或甜菜头挖空,做成一个古怪的头形的东西,在上面刻上嘴和眼睛,在其内放上一枝点燃的蜡烛,看上去古怪、让人害怕,然后把它挂在树枝上或大门上,据说这样可以驱逐妖魔鬼怪。在美国,人们制作“南瓜灯”。小孩们身穿古怪的服装,头戴面具,装扮成鬼怪的形象,手里提着一盏南瓜灯,从一家走到另一家,在大门口大声叫着“是请客还是要我们捣乱。这时若主人不请客,这些顽皮的孩子就会动真格地捣乱,有的在主人的门把上涂上肥皂或往玻璃上洒肥皂水;有的干脆把主人的门给卸下来;还有的顺手拿走主人放在门口的日常小用品等。但人们对这些天真可爱的小客人一般还是欢迎的,并且事先都准备好糖果或零钱。听到这些小孩来到时,他们马上迎出来,给孩子们分发糖果或零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