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汉族民歌》教学设计
《汉族民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通过对汉族民歌的视听欣赏和对比分析,进一步了解我国悠久的音乐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民歌,培养学生对祖国民族音乐的热爱和对祖国对家乡的情感。
二、通过欣赏、演唱、比较、探究、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和了解汉族南北民歌的风格特点和分类。
三、能在听赏、体验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堂交流,讨论归纳三种民歌的音乐特点并能通过这些特点判断各个不同作品体裁。
教学内容、运用比较、分析、教师范唱等方法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2、设计多种新颖的体验活动使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得到对民歌的审美体验和情感升华。
教学重点
听赏不同地域的民歌,比较异同
2了解掌握汉族民歌不同体裁的不同特点
教学难点
各种不同民歌体裁的分类,能利用特点分辨各体裁。
2两地《茉莉花》的异曲同唱,能比较整齐和谐地演唱。
学生活动、与教师合作表演号子,体验节奏和情感,熟悉号子特点。
2、学唱江苏民歌和中国民歌《茉莉花》,尝试同时演唱两种曲调不同的《茉莉花》。
3、探讨、研究三种民歌体裁的具体特点。
4、反馈练习,听赏不同民歌片段,分辨民歌体裁
教学过程: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教师播放前音乐宋祖英的《望月》。
2对比欣赏《神农溪纤夫号子》
提问:这首作品表现了怎样的场面?其中有哪些演唱形式,表现了怎样的情感?与我们前播放的音乐有什么差别?
回答:劳作场面,源于生活;领唱、齐唱,表现劳动者齐心协力的劳动场面;前者有音乐伴奏而后者是清唱,原汁原味。
3小结:教师总结刚才的问题导入题汉族民歌。
A,民歌的定义
B,同学们喜欢吗?美在哪?
学生听赏两首音乐作品,思考交流,回答问题。
播放一首抒情委婉的歌曲,意在营造良好的音乐堂氛围。
通过一首号子激情引趣,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引出表现了本内容。
新——民歌体裁
(一)、号子
.导入:直接介绍我国汉族民歌分为三大类:号子、山歌、小调
“早期劳动人民在劳动中如何协调步伐,提高劳动效率的呢?”
通过描述提示学生思考由来——劳动。
引出劳动号子
展示号子的定义
2介绍常德号子《打硪歌》
欣赏并思考
提问:
⑴
通过音乐,号子都用在哪一类劳动场面上?(重体力活)
⑵
这样的音乐作品有怎样的特点?(歌词、曲调、节奏等)回答:歌词简单明了、曲调粗犷有力、节奏规整等。
⑶
有那些演唱形式?回答:领唱、齐唱等,教师板书总结:一领众合
3教师小结号子的特点
4体验互动:
⑴提问:在练习之前,你们觉得应该用怎样的情绪去喊号子?
回答:有力的、大声的、整齐的等。
⑵教师带学生们练习一下,然后带学生一起体验号子“一领众合”的特点。
赏析《澧水船夫号子》
(二)、山歌
进入第二种民歌体裁的介绍:山歌
⑴提问:山歌请同学们思考一下,顾名思义从名称上体现在哪些地方演唱的歌曲?
回答:山上、田野等地区
⑵提问:请你们想想如果在山上劳动时看见对面山上有一个朋友,你想喊他,应该怎样喊呀?
回答:大声的、气沉丹田地用力
⑶教师小结:同学们的答案并示范给学生听,怎样吆喝。
2展示图片,边讲解南北民歌风格差异,介绍不同的地方风情。
同一主题,不同风格
A欣赏云南山歌《小河淌水》
B听赏陕北山歌《赶牲灵》
⑴提问:歌曲曲调有什么样的特点?(音乐的基本要素:旋律、节奏、节拍等)演唱者的音色是怎样的?歌曲中有哪些演唱形式?
回答:爽朗、悠扬、节奏自由;音色高亢嘹亮;对唱、领唱、合唱等。
3教师小结山歌特点
有兴趣的聆听音乐,交流思考,回答问题。
师生共同参与体验号子的特点。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通过教师引导主动理解、思考问题。
学生模仿教师去吆喝
学生带着问题去欣赏作品并思考、交流,自主的挖掘答案。
学生主动参与、体验、探究号子的具体特点,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饶有兴趣的主动有节奏的喊口号,再加上教师的带领,号子节奏规整、铿锵有力的特点显而易见的展现在学生面前。
教师创设一种环境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山歌需要怎样的曲调
教师的示范更加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亲身体会。
小调
(三)、小调
进入第三种民歌体裁的介绍:小调
2同学们现在最喜爱的是流行音乐,那么在过去的年代还没有改革开放事情,老百姓中也有他们喜爱的当时的流行音乐,这就是——小调。
3提问:那么大家猜猜看小调应该在哪些地方流行的呢?它应该是人们什么样的劳动过程中所演唱的呢?
回答:城乡、小镇,做一些轻体力活的劳动等。
4欣赏一段宋祖英鸟巢音乐会中的《茉莉花》
⑴提问:这部作品的音乐取自于一首民歌,另外能猜出这部作品是哪个地区的民歌吗?
回答:《茉莉花》,苏州民歌
⑵下面欣赏一段原汁原味的《茉莉花》
提问:请同学们思考小调的特点是怎样的?从歌词中你能听出歌曲的内容吗?
回答:细腻、委婉、关于爱情的故事
.欣赏各地《茉莉花》联唱
大家可能比较熟悉江苏的和中国民歌《茉莉花》教师范唱两首不同民歌片段。
教师介绍民歌由于口头传唱,所以流传到了各地,出现了不同版本的《茉莉花》下面我们去欣赏一下。请同学们思考各地茉莉花有什么不同特点?
6师生共同小结小调特点
7赏析《无锡景》
学生主动思考问题
学生欣赏,思考回答问题。
学生自主跟着老师一起哼唱。
学生先分组学唱不同地域的《茉莉花》,然后再一起合起来唱。
小调的概念和特点大部分学生比较陌生,通过教师的提问,引导学生去自己理解小调的特点。
同学们很踊跃地七嘴八舌的讲出很多特点,有的学生能根据曲调小声哼唱,学生能自主的了解体会作品特点
学生比较熟悉江苏和中国民歌的《茉莉花》,对其他的《茉莉花》比较陌生,因此非常喜欢。通过欣赏联唱体会各地不同的小调特点。
学生自主探究总结问题。
总结反馈
教学反馈:请同学们做一个小练习,听辨几首民歌,请你判断它属于民歌哪一种体裁?
教师通过一个表格进行最后的总结。
学生听辨回答。
师生共同完成表格练习。
通过最后的听辨练习和表格练习,引导学生自主独立的回顾、巩固堂所学内容。避免死记硬背的记忆,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的去理解记忆。
第二篇:汉族民歌教学设计
汉族民歌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1.《澧水船夫号子》 2.《小河淌水》 3.《茉莉花》 教学目标
1.用心聆听《澧水船夫号子》,尝试参与《过滩号子》的表演,体会号子节奏固定,与劳动紧密结合,既适合边唱边劳动,又可以鼓舞劳动热情的特点。
2.欣赏《小河淌水》具有时代感的通俗演唱,感受山歌的节奏自由,常在歌曲的开头加一些吆喝性的喊句。
3.聆听《茉莉花》,感受小调词曲的优美流畅,节奏规整,感情表达细腻、委婉的特点。教学重难点
通过欣赏歌曲,学生能说出号子、山歌、小调的不同特点 教学准备
黑板 拔河绳 多媒体
方法:视听、讲授、对比、讨论 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1、教学导入
同学们,大家早上好,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来合作这节音乐课,据我了解咱们高一 班是一个各方面都很不错的班级,所以我希望同学们能在这节课把你们班团结合作的精神拿出来,也再次向今天来听课的老师证明我们是最棒的。①请同学们聆听音乐,找一找你们熟悉的旋律。(播放音乐)老师:你们知道这是什么音乐吗? 学生:《茉莉花》 ②老师:同学们说的真好,这首乐曲是29届奥运会颁奖的音乐。大家都知道《茉莉花》是一首家喻户晓的民歌,民歌的种类有很多,从体裁上大致可以分成三类。学生:小调、号子、山歌
2、新授课小调《茉莉花》
①我们知道,民歌的种类非常丰富,可以分为小调、山歌和号子,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感受一下小调《茉莉花》。(播放音乐)②同学们想听老师来演唱这首歌曲吗?
③再次播放音乐,请同学们边听音乐边思考,这首小调歌曲《茉莉花》有怎样的音乐特征(旋律怎样,节奏怎样)学生:旋律婉转,节奏规整
3、欣赏山歌《小河淌水》
①同学们,学习了小调,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山歌,山歌是广大劳动人民在山上、田间、牧场劳动生活时即兴演唱的歌曲。下面我们来感受一下有着“东方小夜曲”之称的歌曲《小河淌水》。(播放音乐)
②仔细聆听歌曲的词,想象一下,在银色的月光下,四周一片宁静,只有山下的小河不时发出潺潺的流水声。聪慧美丽的阿妹,见景生情,望月抒怀,把对阿哥的一片深情,倾注在优美的旋律中。柔婉的歌声,深厚的情谊,随着小河的流水,飘向阿哥居住的地方。(伴着老师的朗诵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想象画一幅画)
③知识延伸:各地的山歌的名称也不相同,如陕北的“信天游”、山西的“山曲”、内蒙古的“爬山调”、青海的“花儿”和四川的晨曲等。
4、聆听号子《澧水船夫号子》
①了解号子的定义:劳动号子是人们在从事体力劳动的过程中创作并演唱的一种带呼号性的歌曲。号子一般具有指挥劳动、协作劳动、鼓舞劳动热情、消除疲劳的作用。②欣赏歌曲《澧水船夫号子》
湖南有湘、资、沅、澧四大江河。澧水流经湖南西北部。全曲以船夫摇橹时唱的四个号子为基础改变而成,通过节奏平缓、曲调悠扬动听的《三幺台》、《平板》和曲调简洁有力的《数板》以及节奏明快、曲调紧张急促的《高腔》等,生动地表现了船夫们从风平浪静的航行到遇风暴、过险滩,最后战胜艰险,继续平水航行的完整的劳动过程,展现了澧水船夫船夫紧张激烈的劳动生活和乐观开朗、勇敢坚毅的性格。它是一曲船夫们用辛勤劳动和汗水谱写的劳动赞歌。
③欣赏了《澧水船夫号子》让我们感受了号子的音调粗犷有力,多半采用领唱与齐唱、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教学总结
亲爱的同学们,学习了这一课我相信有很多同学都对我们汉族的民歌有一定的了解,我希望同学们在课后利用身边的资源来解决老师留下的课堂作业,找一找哪些歌曲是运用民歌来作为音乐素材创作的歌曲,这节课就上到这里,感谢同学们,好,下课。
第三篇:反思我的汉族民歌
反思我的《汉族民歌》这一课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主体的行为表现及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提高教学效能的过程。教学反思在新课程标准中已经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要成长为新时代创新型的教师就应该主动反思、勤于反思,并在反思中总结教学经验,从而扬长避短,提高自己的教学效能。
一、反思自己的备课过程
音乐课的备课和语、数、外等学科一样要精备,甚至花费的时间更多。有很多老师对“小科”老师有偏见,看到我趴在办公桌上认真思索备着课,有时会奇怪地说:“音乐课还用备课?放几首流行歌学生不是高兴得很?”其实不然。要这样的方法去上课,那还有音乐老师干什么,学生自己都会放哩。而且这样的音乐课能坚持多久?更大的问题是根本违背音乐课的宗旨。音乐课不只是简单的听听流行歌曲,会唱几首流行歌曲。我们担负着提高中学生音乐鉴赏水平,提高中学生各方面音乐技能的重任。每个星期才一节音乐课,要在短短的一节课完成这样的重任,必须要精心备好课,才能驾驭好宝贵的一节课时间。
1、备好学习目标
目标是三维的,知识、情感、价值观。其实就学习中的内容也许只
一、两个点。但是通过这
一、两个点的教与学,贯穿三维的总体教学目标。如“汉族民歌”一个点是让学生对汉族民歌有一个总体的了解。第二个点是按体裁分为三类:一类是山歌,二是号子,三是小调,每一类型民歌的特点和形成原因。根据两个点设计整个教学流程,流程中了解民歌环节就是三维目标中理论知识落实的一个环节。在第一个内容目标的学习过程中,对民歌的定义这一环节,也是教会学生怎么介定什么是民歌什么这一技能目标达成的过程。
2、备好教学流程
目标确定好了后,教学流程很重要,每一个环节都要能吸引学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还要他们能主动配合,就要费脑筋了噢。自己理论功底丰厚,可能设计的流程内容很有趣,会讲得很精彩学生就会喜欢听。如果自己没多少内容可以拿出来,就要借鉴网上别人上课的流程了。书本上的内容是有限的,就一本音乐鉴赏书,而且每一章只有学习的几首歌曲例子和根据学习目标设制的宏观问题,根本没有细节流程可以借鉴。其实编者也是为了给教者宽广的空间去设计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细节。那么教者就应该把整堂教学流程像导演一场戏一样,每一个细节每一句语言都在剧本中设计好。我在《汉族民歌》这节课中,就是把很多引导的语言都记录在备课本中的,以便上课时能流畅的驾驭课堂。
二、反思自己的上课过程
1、自然地导入流程
我上课老不喊起立,老师您好,这样的程序。有时我会直接放音乐,有时会聊天的形式。如《汉族民歌》这节课,进教室看到学生们很沉闷,我会说:“同学们看你们无精打采的样子,上课前给你们唱一首非常流行的歌吧!”学生自然就高兴了,其实唱的就是山歌体裁的歌曲《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只唱几句,学生会大叫老歌,不流行,换一首。我会笑着说:“当年很流行的嘛!”其实不用换了,接着我讲课的问题就出来了:“这首歌被现在的一位农民歌手再次唱红的噢,他是谁啊?”学生自然回答阿宝。“那就你们的知识水平,这首歌是民歌吗?”接着又来一首《黄土高坡》民歌和非民歌对比,得出民歌的定义。如果学生看到我来了很高兴的望着我笑,我会说:“看你们笑这么开心的样子,我也很开心,唱一首歌你们听听吧。”很夸张的音调唱起《山丹丹花开红艳艳》让学生开心,接着讲课的问题就出来了。
2、灵活地处理流程时间
精心导演的一场戏,有时由于学生的现场配合会出现不同的效果。例如在流程中,对歌曲《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的旋律感情基调听后进行描述。语言表达能力强的班,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反应很快,而且主动举手。这个问题是内容目标二中的一个环节,学生如果很快答出来,就可以节约很多时间在其他出彩的教学环节上。语言表达能力不够强的班,学生半天说不上来一个词,这时老师也没必要在这个问题的回答上浪费时间,可以说出几个词让学生进行选择回答,因为大量的时间要用在山歌旋律感情基调形成原因的讨论上。
3、生活化的情境教学
音乐源于生活,生活就是教学的源泉。以自己生活中的事例讲解,会更加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讲到汉族民歌的历史发展,我们湖北民歌的举例中,我就举了我在生活中收集的一首民歌。在初中上学时的某一个夏天,我婆婆给我唱过的一首民歌。“一把扇子嘛,哟哟,二把扇子嘛,连连„„”我模仿老人颤微的声调唱了一下,学生立刻热烈鼓掌。我说我可能是这首歌的唯一传人,学生听着都羡慕不已。这就是很好的潜移默化的情感教学。通过自己游玩桂林时对唱山歌的情境再现也是让学生听着津津有味,有的甚至立刻想到桂林去对对山歌。
4、促使学生主动参与
教学过程不是老师自导自演的过程,很多老师为是老师导,学生演,我认为老师演很重要,师、生共演更精彩。老师演能激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演能让其体验学习的快乐过程,从而兴趣更浓,印象更深。在学山歌时,我设计了师生对唱的环节,老师唱上句,学生和唱下句衬词部分,真是开心极了。在学号子部分时我设计大家一起唱一领众和的《众人划浆开大船》,这首歌动感强烈,又是号子歌曲流行化的优秀代表作品。学生就是喜欢节奏强,动感强的现代歌曲,一起唱唱这样的歌曲既能让学生都动起来,又能把号子体裁的歌曲深深印入脑海,又感受到原始劳动号子原来也能这么演变成现代流行歌曲,体会到了民歌的发展与创新过程,真是一举多得。
音乐教育最终也是人的教育、情感的教育,通过以上自然的导入,真实的情境教学,精彩的师生互动教学环节,肯定能让学生在音乐课中学得快乐,从而产生对音乐的共鸣,使其情感得以升华,从而得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反思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音乐教师,要多写教学反思,多总结教学经验,以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把自己提升成为一名出类拔粹音乐教师。
第四篇:民歌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
2、了解茉莉花的特点。
3、体会民歌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热爱民歌,热爱民间文学。
教学重点
体会民歌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民歌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热爱民歌。
教学流程
一、情景导入,整体感知。
1、板书:茉莉花。孩子们,你们见过茉莉花吗?这节课我们就学习一篇描写茉莉花的民歌。
2、自由朗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二、重点突破,读中感悟。
1、指名朗读,正音。
2、学生默读重点句,在描写茉莉花特点的词语上作记号。
3、再读,思考:作者写出了茉莉花的哪些特点呢?
根据学生归纳
板书:
花:香
花:白
花:美
4、学生自由朗读句子,练习读出对茉莉花的喜爱之情。齐读。
5、齐读
三、自学第二首民歌:《久不唱歌忘记歌》。
自由读、同桌互读。
师重点点拨:“拨开青苔喝凉水,一朵鲜花出水来。”“鲜花”指的是什么?
四、识字
1、自由朗读整篇课文。
2、认读三个生字“茉、莉、苔”组词、造句。
五、总结全文。
六、出示课外阅读
七、作业
搜集民歌。
香
茉莉花 白
美
第五篇:《少数民族民歌》教学设计
少数民族民歌
课
时: 1课时 教授班级:
高一级
教
材:
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模块第二单元第三节《独特的民族风》 执
教:
广东广雅中学
宋曼蕾
一、教学思路: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把“过程与体验”提到了突出的地位,在《音乐课程标准》以及《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过程与方法”中,就把体验放在了首位,并作了以下的表述:“音乐教学过程应是完整而充分地体验音乐作品的过程。要启发学生在对音乐形态与音乐情感的积极体验中,充分展开联想与想象,爱护和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中的独立见解。”。为此,一直以来,本人非常注重为每一首音乐作品设计“体验”的方法,其具体思路与想法,在本人提交的论文《体验——最优化的音乐教学方式》中已作了详细的论述。
本课同样设计了不同的体验方式,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音乐中,从而理解——音乐的风格特征,主要体现在旋律、节拍、节奏、唱法、表演形式等方面,由于各地、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地理环境、语言、生活习俗等的不同,各地、各民族的民歌都具有鲜明的音乐特点。从而懂得民歌与生活地域、生活方式、风俗民情、语言等的密切关系。力求把体验的过程成为学生获得认知的过程,更成为学生凭借音乐感受、体味以及领悟文化现象的过程。
二、教学目标: 1.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愿意通过音乐了解彝族、苗族、蒙古族、维吾尔族4个少数民族的音乐风格与民族文化,乐意参与各个的体验活动;能认识到民歌独特的艺术价值与生存价值,产生进一步了解少数民族民歌的兴趣与愿望。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听、唱、跳、拍、模仿等体验活动,了解彝族、苗族、蒙古族、维吾尔族民歌的音乐特点,并尝试进行简单的创作与演唱。3.知识与技能:
能归纳、罗列出4个少数民族民歌的音乐特征,并根据各少数民族民歌的不
(三)蒙古族“长调”
1. 聆听《森吉德玛》或《辽阔的草原》,感受音乐特点,想象出演唱的地域 2. 要求学生仔细聆听音乐,并随演唱者的气息进行呼吸,找出蒙古族民歌“长调”的演唱特点——气息悠长、带有颤音 3. 思考:蒙古民歌的唱法特点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4. 要求学生用长调的唱法,跟唱腾格尔的《天堂》,注意气息的悠长以及颤音的演唱
5. 短调——《嘎达梅林》的欣赏,要求学生模仿腾格尔的演唱,体会和理解蒙古人的性格特征(机动)
6.总结与了解民歌的音乐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课本 P31)
(四)维吾尔族民歌
1. 要求班上的新疆学生(少数民族)唱一首自己民族的民歌,并尝试说出其主要的特点
2. 聆听《牡丹汗》,找出歌曲的主要特点
3. 观赏维吾尔族的歌唱表演:认识唱奏结合的演唱形式与特色乐器—— “手鼓”
4. 欣赏《一杯美酒》,总结出三首维吾尔民歌的主要特点——欢快,带有舞蹈型。节奏多变,常以切分音节奏为特色,并用于伴奏
5.要求学生双手拿起课本,模仿“手鼓”的演奏,用切分的节奏,为《一杯美酒》伴奏
(五)拓展与思考:
1.通过民歌,我们可以了解各民族的历史、风俗、性格及文化传统;希望能进一步关注和了解其他少数民族的音乐;
2.民歌的现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民歌赖以生存的环境已经改变,会唱传统民歌的人越来越少,作为年轻的一代,作为本民族的一员,我们应该思考些什么?做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