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少数民族民歌教学设计
中国少数民族民歌教学设计
为全面贯彻《新课标》的精神,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中体验到音乐的美。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在本课的教学中,不追求学生的识谱能力和歌唱技巧,主要是让学生在听赏和感受中了解少数民族民歌的风格特征与风土人情的关系,同时也了解到更多的民族文化知识。
[教学目标]
1、了解少数民族民歌特点与风土人情的关系。
2、欣赏一组民歌,在感受少数民族民歌那多姿多彩的同时,加以增进热爱少数民族音乐的情感。
[教学重点] 了解少数民族民歌的不同风格与形成 [教学难点] 感受少数民族民歌的不同特点与色彩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语
教师:同学们好,在这节课里老师请你们听赏几首歌曲,你们平常都喜欢听或唱哪些歌曲? 学生:(多半同学回答)流行歌曲、港台歌曲 教师:你们想不想了解或听赏我国的民歌、少数民族 民歌呢? 学生:老师,什么是民歌,民歌是怎样的?(还有部分同学思考,不知怎样回答)教师:民歌就是人民在日常生活中的口头、集体性的创作。它创作于民间、流传民间而又作用于民间的一种歌唱艺术形式。作为少数民族民歌,它更具有各民族浓郁的地方色彩和鲜明的代表性。由于各民族所居住的地理、环境、语言风俗、劳动、生活方式的不同,从而形成了各民族民歌的不同风格与特色。在这节课里让我们一起走进我们的各个民族,了解他们的生活与民歌好吗?
二、不同民族民歌的风格与形成(一)蒙族民歌《牧歌》
教师:(1)我们第一站先到蒙族,蒙族是美丽的大草原。投影:中国地图,(在地图上看到蒙族所在的地理位置)
第二篇:《少数民族民歌》教学设计
少数民族民歌
课
时: 1课时 教授班级:
高一级
教
材:
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模块第二单元第三节《独特的民族风》 执
教:
广东广雅中学
宋曼蕾
一、教学思路: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把“过程与体验”提到了突出的地位,在《音乐课程标准》以及《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过程与方法”中,就把体验放在了首位,并作了以下的表述:“音乐教学过程应是完整而充分地体验音乐作品的过程。要启发学生在对音乐形态与音乐情感的积极体验中,充分展开联想与想象,爱护和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中的独立见解。”。为此,一直以来,本人非常注重为每一首音乐作品设计“体验”的方法,其具体思路与想法,在本人提交的论文《体验——最优化的音乐教学方式》中已作了详细的论述。
本课同样设计了不同的体验方式,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音乐中,从而理解——音乐的风格特征,主要体现在旋律、节拍、节奏、唱法、表演形式等方面,由于各地、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地理环境、语言、生活习俗等的不同,各地、各民族的民歌都具有鲜明的音乐特点。从而懂得民歌与生活地域、生活方式、风俗民情、语言等的密切关系。力求把体验的过程成为学生获得认知的过程,更成为学生凭借音乐感受、体味以及领悟文化现象的过程。
二、教学目标: 1.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愿意通过音乐了解彝族、苗族、蒙古族、维吾尔族4个少数民族的音乐风格与民族文化,乐意参与各个的体验活动;能认识到民歌独特的艺术价值与生存价值,产生进一步了解少数民族民歌的兴趣与愿望。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听、唱、跳、拍、模仿等体验活动,了解彝族、苗族、蒙古族、维吾尔族民歌的音乐特点,并尝试进行简单的创作与演唱。3.知识与技能:
能归纳、罗列出4个少数民族民歌的音乐特征,并根据各少数民族民歌的不
(三)蒙古族“长调”
1. 聆听《森吉德玛》或《辽阔的草原》,感受音乐特点,想象出演唱的地域 2. 要求学生仔细聆听音乐,并随演唱者的气息进行呼吸,找出蒙古族民歌“长调”的演唱特点——气息悠长、带有颤音 3. 思考:蒙古民歌的唱法特点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4. 要求学生用长调的唱法,跟唱腾格尔的《天堂》,注意气息的悠长以及颤音的演唱
5. 短调——《嘎达梅林》的欣赏,要求学生模仿腾格尔的演唱,体会和理解蒙古人的性格特征(机动)
6.总结与了解民歌的音乐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课本 P31)
(四)维吾尔族民歌
1. 要求班上的新疆学生(少数民族)唱一首自己民族的民歌,并尝试说出其主要的特点
2. 聆听《牡丹汗》,找出歌曲的主要特点
3. 观赏维吾尔族的歌唱表演:认识唱奏结合的演唱形式与特色乐器—— “手鼓”
4. 欣赏《一杯美酒》,总结出三首维吾尔民歌的主要特点——欢快,带有舞蹈型。节奏多变,常以切分音节奏为特色,并用于伴奏
5.要求学生双手拿起课本,模仿“手鼓”的演奏,用切分的节奏,为《一杯美酒》伴奏
(五)拓展与思考:
1.通过民歌,我们可以了解各民族的历史、风俗、性格及文化传统;希望能进一步关注和了解其他少数民族的音乐;
2.民歌的现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民歌赖以生存的环境已经改变,会唱传统民歌的人越来越少,作为年轻的一代,作为本民族的一员,我们应该思考些什么?做些什么?
第三篇:中国少数民族民歌欣赏
中国少数民族民歌欣赏
(此教学设计获2011年全国中青年骨干教师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深圳市田东中学 胡 冰
教育目标:
1. 以一斑窥全豹,感受和了解我国灿烂的民族音乐文化。使学生为我国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所折服和感染,使学生从心底里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2. 通过学唱和欣赏少数民族民歌,了解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都有自己别具风格的灿烂的民族音乐文化。教学目标:
1. 欣赏和学唱几个大的少数民族的的民歌,感受这几个民族民歌的特点。(一节课欣赏一个民族的民歌,主要欣赏几个大的民族。)2. 能基本上听辩出这几个主要的民族的民歌。单元思考问题:民族歌曲的魅力何在? 教学方法:
1. 听、视、唱、律动于一体,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去感受音乐; 2. 多媒体教学,在学唱和欣赏的基础上,简介各少数民族的风情、文化和特点,特别介绍他们的过去和今天,开拓学生的视野,增长见识,并适时滲透德育教育的内容; 3. 启发式教学。
以下以一节课为例:
课 题:《藏族民歌欣赏》
本节的教学目标:
1、欣赏藏族民歌;
2、学会演唱
一、两首藏族民歌;
3、感受藏族民歌的风格、特点;
4、能从众多民歌中听辩出藏族民歌。教学重点:
1、听赏、了解藏族民歌及歌舞片段;
2、感受藏族民歌的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
感受藏族民歌的风格特点;
教学时数:1课时 课 型:欣赏为主的综合课 教学过程和内容:
一、导入新课:
1、课前提问:你喜欢听少数民族民歌吗?最喜欢哪个少数民族的?
你会唱哪些少数民族歌曲?
一. 直入主题,先声夺人导入。
播放几个民族的民歌片段,让学生感受少数民族丰富的民歌,并让学生根据自己以往的生活经验,试试能不能听辩出是哪些民族的歌曲。二.新课教学:介绍西藏民歌
1、导入新课:放映《解放西藏》的电影片段,让学生感受旧社会西藏人民的生活、服饰、歌曲,并欣赏才旦卓玛演唱的歌曲《唱支山歌给党听》,进行新旧社会的对比,(政治上把农奴解放成了国家的主人,生活水平有了质的飞跃,服饰也更加鲜艳,歌曲也更加明快,歌中表达了翻身农奴当家做主人的激动心情和对共产党、毛主席的感激之情。适时滲入德育教育的内容。)
2、听辩歌曲是哪个民族的?----播放《翻身农奴把歌唱》
3、让学生展示他们分组搜集的藏族的民俗风情
4、欣赏藏族民歌:《走进西藏》(创作民歌)
(简介:《走进西藏》是电视剧《孔繁森》中的主题歌。张千一,朝鲜族作曲家。这首歌并没有直接歌颂孔繁森的只言片语,却用含蓄的话语提出了两个“也许”的问题。孔繁森究竟发现了什么理想?芽他又看见了什么样的天堂?芽歌中的回答也是含蓄的。即:“走进雪山”、“走进高原”、“走向阳光”。这种回答概括了孔繁森走进西藏的功绩,也歌颂了孔繁森为西藏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歌词中的“呀拉嗦”、“呀啦哩嗦”是藏族民歌的一种衬词,没有实际含义。)
5、欣赏藏族民歌:《逛新城》
(简介:男女声表演唱:《逛新城》。由邓先恺等作词、才生作曲,创作于1959年。歌曲以浓郁的民族风格,采用表演唱的形式,塑造了翻身农奴父女俩的形象,反映了拉萨的新气象,表达了西藏人民获得新生后无比兴奋的心情。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艺术魅力,很快流行全国,受到各族人 3 民欢迎,对增进各民族人民的团结和相互了解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是西藏人民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在音乐上的形象记录。)
6、藏族歌舞欣赏:《洗衣歌》(加舞蹈的版本)
(简介:民族歌曲和舞蹈通常是紧密相连的,通常称民族歌舞。中国的少数民族几乎全都能歌擅舞,被人们羡慕地赞叹为生活在“歌舞海洋”中的幸运儿。其实,中国的舞蹈历史,至少可以回溯到5000到5800年前的新石器期时代。为什么少数民族大都能歌善舞,而汉族却似乎缺少这方面的水平呢?或许是因为儒学过于强调教化了;或许是因为理学过于规范言行;或许是因为东方演艺传统过于重视综合性,致使舞蹈萎缩、戏剧形成……总之,舞蹈史上分明留下了这样的记载:汉族人的舞蹈本能至此受到了极大的抑制;而地处偏远的少数民族,却一直保持着感官中的率真天性。
藏族舞蹈《洗衣歌》是一个富有情趣的歌舞表演。它把藏族民间舞蹈“锅庄”和“踢踏”舞的动作,与“用脚踩衣”这样的生活片段结合起来,十分生动有趣。“出打出打”、“阿拉黑司”等藏语劳动呼号嵌在歌曲中,使它生机勃勃,情趣盎然。60年代,《洗衣歌》成了普及全国的舞蹈作品。是西藏军区政治部歌舞团于1964年创作演出的。舞蹈通过藏族姑娘略施巧计、帮助解放军洗衣服的生活片断,表现了军与民的鱼水深情。)
7、提问学生:你还知道哪些藏族歌曲?让学生跟着一起唱,并给学生看学生自己跳的独舞录像《唱只山歌给党听》。
8、师生互动----巩固、与延伸:
藏族舞蹈律动:《北京的金山上》 说明:民歌分两大类:
(1)民间流传下来的民歌,创作者是广大劳动人民,由专业音乐工作者搜集整理出来。如一些原生态的藏族民歌。
(2)创作民歌——由作曲家根据这个民族的音乐音调和风格创作出来的民歌。如:《走进西藏》等。总结:这节课的教学重点: 你会演唱至少两首藏族民歌吗? 你能从少数民歌当中听辩出西藏民歌吗?
你能从藏族的歌曲中感受出它们的特点和魅力吗?(藏族歌曲的魅力何在?)布置作业:
1、下节课抽查:各选一首藏族歌曲有表情地完整演唱。
2、课余搜集藏族民歌。两周完成。
3、思考、讨论并总结:藏族歌曲的魅力何在?四人一组,写成Word电子文档下周课前上交,并抽两组上台宣读。
4、分小组用废旧材料如报纸、彩纸、易拉罐、各种包装彩带等每个小组做一套藏族的服饰,两周完成,在课堂上展示或穿出来。
于2010年6月
第四篇:音乐学讲稿(少数民族民歌)7
音乐学讲稿(民族民间音乐)
少数民族民歌
概述
在我国少数民族中,除了回族以外,其余54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分属5个语系,即: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亚语系、印欧语系和南岛语系。许多民族还有自己的文字。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结构很复杂,大致有封建地主经济、封建奴隶制、奴隶制和原始公社残余多种经济形势。宗教在汉族地区势力不大,但在我国少数民族中却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我国少数民族所信仰的宗教有伊斯兰教、大乘佛教(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小乘佛教(傣族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东正教等,还有大量民族保持着原始的自然崇拜和多神信仰,如祖先崇拜、图腾崇拜、巫教、萨满教等。特点
1.不少民族用民歌(古老的叙事歌)来记载本民族的历史、传说、生产劳动知识;一些仪式中必唱的祷歌、祝词、多具有法规的约定性和权威性。如柯尔克孜族著名长篇史诗《玛纳斯》、藏族的《格萨尔》、维吾尔族的《艾力甫与赛乃姆》等。这些都借助于歌唱在群众中流传。
2.民俗仪式歌曲,婚礼歌和丧事歌,这些歌曲反映出各民族不同的婚姻制度和民俗风情。
3.各民族多有着自己的宗教歌曲,这些宗教歌曲与民间音乐有密切的关系。
总之,在少数民歌介绍中,为了风格的统一,民歌按民族地域介绍,但不排除在少数民族歌曲中存在着号子、山歌、小调之体裁。
(一)蒙古族民歌
蒙古族概况:我国境内的蒙古族主要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和东北三省,其余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肃等地的蒙古族自治州、县;河北、河南、宁夏、四川、云南、北京等省、市。也有少数聚居或散居的蒙古族。
蒙古族民歌的分类:蒙古族民歌有两种传统分类法。一是按体裁分类,分为狩猎歌、牧歌、思乡曲、赞歌、宴歌、谚歌、儿歌、叙述歌等。从音乐特点和风格上,内蒙古民歌可分为长调歌曲和短调歌曲。蒙古族长调曲调悠长,深沉、委婉、气息绵长,节拍自由,唱时有类似于马头琴演奏时的润腔。有的长调辽阔、开放,象蓝天、白云映衬下的广阔草原,有的长调则具有史诗般的雄浑气魄。曲式篇幅较长大,带有浓厚的草原气息。曲体呈散板形式。牧歌、思乡曲、赞歌、等多属于这一类。短调曲调短小,节奏整齐,结构紧凑。狩猎歌、叙事歌姬一部分带舞蹈性的宴歌、情歌、婚礼歌属短调。
蒙古族民歌的音乐特点:
音阶:蒙古族民歌采用中国音乐体系,多为五声音阶,很少使用五声以外的音。在蒙族民歌中所出现的五声以外的音,除作为经过音或装饰音以外,常构成综合调式七声音阶(即五声调式的扩展),形成调式交替或转换。
调式:蒙古族民歌以羽调式和徵调式为主,其次是宫调式和商调式。
旋律线:蒙古族民歌的旋律线条经常呈抛物线型,即一个乐句或乐节的高点常常位于中部。
2.哈萨克族民歌
哈萨克族概况:我国境内的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和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少数分布在甘肃省阿克塞哈萨克自治县。哈萨克族民歌分类:哈萨克族民歌从内容可分为劳动歌曲、颂赞歌曲、爱情歌曲、习俗歌曲和其他歌曲五类。从演唱形式上可分为独唱、弹唱和对唱三种。一般按演唱形式分类。1
对唱在哈萨克族的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几乎所有的民间节日,婚礼庆典中都要举行对唱活动。哈萨克族弹唱是民歌与其民族弹拨乐器冬不拉相结合的一种艺术形式。弹唱也叫“冬不拉弹唱”,以哈萨克族弹拨乐器冬不拉为伴奏,节奏比较复杂,曲调接近语言音调。它常采用以8/3为主的混合节拍,曲体同独唱歌曲一样也多是加副歌的单二部曲式,但篇幅比一般独唱歌曲更加扩大。《音乐学基础知识问答》着重介绍了冬不拉弹唱。
哈萨克族独唱歌曲大多以4/
2、4/3位主要节拍。它们具有优美的旋律,宽广的气息,充
满激情,并有着豪放的气势。同时哈萨克族独唱歌曲中的情歌美丽而感人,不论是歌唱爱情、赞美心上人的,还是抒发怀恋、思念痛苦之情的,都具有强烈的感染力量,令人长时间地沉浸在歌曲所造成的气氛和情绪之中。比较起来,独唱歌曲的旋律更加优美,结构比较整齐,典型集中地表现了哈萨克族民歌的特点。
(冬不拉弹唱是哈萨克族人民喜爱的艺术形式,为自弹自唱。在音乐上,可分为歌唱性
和说唱性的两种类型。前一类有固定唱词,旋律悠扬、宽广,人们把善于这一类弹唱的人称作“安琪”,及歌手;后一类旋律简洁、明快,人们把善于即席作词弹唱的人尊称为“阿肯”,即草原上的游唱诗人。)
哈萨克族民歌的音乐特点:
1)音阶——广泛运用七声音阶,但也有五声音阶或五声音阶基础上的七声音阶。
2)调式——哈萨克族民歌采用中国音乐体系的五声调式和欧洲音乐体系的七声调式两种
调式体系。五声调式以宫调式和羽调式为主。七声调式最常见的是自然大小调,另外还有一些调式是两种音乐体系相融合的产物。(多利亚和混合里底亚调式)
3)旋法——哈萨克人民的游牧生活使哈萨克民歌带有很强烈的牧歌特点,普遍带有呼唤
式的音调。多有主音及其四度或五度音构成,并常常出现在曲首。曲首又常是全曲的核心音调,通过多种变化手法发展出整首民歌曲调。
4)节奏、节拍——经常使用混合节拍,并在每小节的节奏划分上常常出现前短后长的形
态。这种节奏特点与曲首的核心音调作用共同构成了哈萨克民歌豪迈、宽广的性格特征。使它充满激情,具有史诗般的壮阔气势。
3.朝鲜族民歌
朝鲜族概况:中国境内的朝鲜族主要分布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长白朝鲜族自治
县,黑龙江省的牡丹江地区,还有一部分散居在内蒙古和内地一些城市。
朝鲜族民歌分类:在朝鲜族民歌被称为民谣。其分类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安民要最初产
生的地区分为南道民谣、京畿道民谣(又称中道民谣)和西道民谣(产生于朝鲜半岛北部)。另一种民谣的分类方法是按最初产生的环境分为劳动民谣、抒情民谣、叙事民谣、民俗民谣核心民谣。音乐学基础问答主要介绍的是农谣(劳动民谣)和抒情民谣。
农谣(劳动民谣):朝鲜族是一个歌唱的民族,他们在劳动时是离不开歌的。几乎任何劳
动都可以找到相应的歌曲。例曲:《野鸡打铃》(“打铃”是汉语译音)
抒情谣:在朝鲜族民谣中,抒情谣占的数量最多,其表现内容相当丰富,几乎反映了朝
鲜族人民生活的各个侧面,尤其以爱情题材和赞美自然风光内容的居多。例曲:《道拉吉》
朝鲜族独特的音乐概念:朝鲜族用“长短”来形容音乐的风格,来概述音乐的节拍形式、节奏型、速度和情绪。朝鲜族语言中重音的安排,常常形成前长后短或前短后长的节奏形式,因此朝鲜族音乐以三拍子为主,其中流行的节拍是八分/3、6、9,四分/3、6、4等。即便同样的八/六拍子,在朝鲜族音乐中也会有多种的处理方式。这就使得朝鲜族音乐的节奏非常复杂,同时也使音乐富于生气和激情。
朝鲜族民歌使用的调式类似于汉族,也是不带半音的五声音阶为基础。但他们称之为平
调和界面调。平调类似汉族的徵调式,界面调类似加变宫的六声羽调式。但这里的变宫只做上四度到角音地进行,或做宫音下行级进到变宫地进行,不做变宫到宫音的上行。
朝鲜族民歌的特点:
1)音阶、调式——以五声音阶为主,主要调式为平调和界面调。
2)节奏、节拍——朝鲜语的重音安排往往形成前长后短或前短后长的节奏形式,这与朝鲜音乐三拍子倾向有明显关系。
3)旋法——引向主音的下行二度级进和四度音程跳进,以及环绕调式中心的纵向螺旋式升降,是朝鲜族民歌曲调进行的突出特点。
4.维吾尔族民歌
分类:传统的维吾尔族民歌从题材上可以分为爱情歌、劳动歌、历史歌、生活习俗歌等。其中,爱情歌曲的数量最多。与民族成份和语言一样,维吾尔族民歌的音乐体系十分丰富,囊括了世界上中国、欧洲和波斯-阿拉伯三个音乐体系。东疆、北疆地区民歌采用中国音乐体系的较多,南疆地区的民歌则以波斯 – 阿拉伯音乐体系为主。
对于维吾尔族来说,波斯 – 阿拉伯体系是其最重要、最有代表性的音乐体系。维吾尔族音乐调式种类十分丰富,do、re、mi、sol、la、si都可以作为调式的主音。主音相同者又因音阶结构不同,而形成、五声、六声、七声及包括中立音(“活音”)的多种调式。
维吾尔族民歌的特点
1)音阶——有五声、六声、七声及包含中立音(“活音”)的多种音节形式。南疆以七声音阶及其变体为主,东疆以五声音阶及其变体为主,北疆则五声、七声及起变体常见。
2)调式——采用中国音乐体系的维吾尔族民歌多用宫调式、徵调式,商调式次之:采用欧洲音乐体系的维吾尔族民歌以自然小调为主;采用波斯 – 阿拉伯音乐体系的维吾尔族民歌调式多样。
3)节奏、节拍——由于维吾尔族两个音节以上组成的词,中音一般落在最后一个音节上,导致维吾尔族民歌多出现切分节奏和从弱拍起唱的现象。有些民歌有固定的节奏型。
4)旋法——旋律的线条多呈锯齿型,曲调进行曲折、细腻,富于装饰性,与汉族和朝鲜族相似,具有典型的农业民族的风格。
例:《莱丽古力》
5.藏族的民歌
概况:藏族是一个农业和牧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民族。新中国建国以前,藏族人民在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的统治下,生产十分低下,但与此相反的是,藏族有非常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
分类:藏族的民歌包括山歌(牧歌)、劳动歌、爱情歌、风俗歌、颂经歌几类。风俗歌中又有酒歌、猜情对歌、婚礼歌、箭歌、告别歌几种。其中酒歌和箭歌的曲调简洁而婉转,风格热情、明快,具有较鲜明的藏族民间音乐的特点。
箭歌在藏语中称“达鲁”,多流行于西藏东南部地区。因主要流行在西藏的林芝地区,又称做“工布箭歌”,是从事狩猎活动的射手们夸耀弓箭和箭术时所唱的歌,唱时伴随着比较简单的舞蹈动作。箭歌的曲调比较清新明快。广泛流行于我国各个地区的藏族民歌《在北京的金山上》就是一首箭歌。比较典型的箭歌还有流行在拉萨的《姑娘,你往天上听吧》。
酒歌在藏语中叫“昌鲁”,是喝酒、敬酒时唱的歌曲,可以伴随简单的舞蹈动作。酒歌是西藏城乡人民非常喜爱的艺术形式。每逢传统节日、亲友团聚或举行婚礼时,人们按照古老的习俗,以辈分大小为序,从右至左围坐在藏式的方桌旁。斟酒人一般由妇女担当,按人们的年龄的大小轮流给每个人斟酒,并载歌载舞。饮酒人则必须按照敬酒者的歌声和词意在一定的时候依次完成接酒杯、用无名指向天上弹酒三下、喝三口酒、干杯等程序。酒歌的曲目丰富,内容包括祝福、祈祷、庆贺、喜庆、诙谐或爱情等。《格桑拉》是一首典型的酒歌。
六、云南彝族“四大腔”
概况:“四大腔”产生于云南建水、石平一带彝族的尼苏支系中,并与青年男女传统风俗
性的社交和爱情活动紧密相连。尤其彝族强捻男女风俗性的歌舞集会—“吃水草烟”时唱得最热闹。
“四大腔”是《海菜腔》、《山药腔》、《四腔》和《五山腔》的总称,分别流行于尼苏人的四个区域,是四种不同的声腔和套曲形式。与其它彝族民歌相比,“四大腔”具有篇幅长大、结构严谨、内容丰富、曲调悠长深沉、演唱技巧较高等特点。是彝族民间音乐中艺术水准较高的品种。“四大腔”所唱的题材十分广泛,往往围绕爱情内容,并涉及到各种自然景象和生活琐事。有独唱、齐唱及一领众和等多种歌唱方式,旋律有悠长的歌唱性与简洁的叙述性两种风格。两种风格又是交替出现,有时交织在一起。歌唱时真假声相结合。
作曲家王惠然创作的琵琶独奏曲《彝族舞曲》使用了“四大腔”中《海菜腔》的素材。
七、少数民族多声部民歌
概况:就目前收集到的资料我们可以了解到,我国少数民族多声部民歌更多的是集中在南方,包括主要居住在广西、湖南、贵州、云南、福建和台湾省区的壮族、侗族、布依族、毛南族、仫老族、、土家族、苗族、瑶族、畲族、佤族、彝族、傈僳族、纳西族、景颇族和高山族中。多声部民歌主要产生于传统的集体劳动和群体风俗性集会(如歌会、祭舞、伴嫁)中。起初,多声部唱法是在群体歌唱中偶然形成的,例如在劳动中出现的动作不协调形成的节奏上的差异和音准上的差异。后来,逐渐发展成自觉地多声部意识,并在各民族中形成了不同的织体结构和不同的音程美感。
分布:南方少数民族的多声部有壮族的“双声”、侗族的“大歌”“拦路歌”、“耶”、“嘎哨”,布依族的“大歌”、“小歌”,毛南族的“欢”、“比”,仫老族的“小歌腔”,土家族的““哭嫁歌”苗族的“赛咳”,瑶族的“蝴蝶歌”、“老人调、“青年调”,畲族的“双音”,佤族的“玩调”,彝族的“丫腔”,傈僳族的“木刮基”、“优叶”“摆时”,纳西族的“窝热热”,景颇族的“舂米歌”,高山族的“除草歌”、“酒歌”、“丧葬歌”、“祭祀歌”、“婚礼歌”等。这些多声部民歌的织体结构,有轮唱式、主旋律和模仿式旋律相结合式,持续低音和固定音型与主旋律结合时,支声旋律与主旋律相结合式,以及和声对位式五类。其中支声性织体在我国少数民族多声部民歌中占多数。
支声性织体大致有以下两种类型(壮族民歌比较多)。
1.支声旋律和主旋律结合式的,壮族“上甲山歌”中的《分别歌》
2.主旋律和模仿旋律相结合式的织体。|
侗族的代表性二声部民歌叫做“大歌”,侗语称“嘎劳”。“嘎”是歌的意思,“劳”是大的意思,这种歌通常是在节日里由男女歌队坐在鼓楼里演唱。大歌分为四类:鼓楼大歌主要用于迎宾;声音大歌主要突出声音和曲调的美,歌词中衬词所占的比重较大,旋律常模仿流水、鸟叫、蝉鸣等自然界的音响。是大歌中最具有艺术性的一类;叙事大歌多以神话、历史故事和英雄传说为内容;童声大歌为儿童所唱,内容多是儿童的游戏或知识的传授等。传统大歌主要以同性声音合唱为主。男声大歌曲调庄重,气魄宏大;女声大歌旋律优美音色纯净。特别是女声所唱的声音大歌,具有统一的音色,和谐的音程,加上委婉流畅的旋律,具有很高的技巧和艺术性(代表歌曲:《嘎吉约》既约是蝉虫的叫声。
在我国傈僳族和高山族中,还有和声对位式织体的多声部民歌。另外居住在我国北方地区蒙古族也有多声部民歌。蒙古族有一种特殊的歌唱方法,蒙语叫“呼麦”,学者称之为喉音艺术是由一个人唱出两个声部,蒙古族的呼麦有两类,一是“乌音根呼麦”旋律舒缓优美。二是“哈日黑热呼麦”,旋律平直简单。技巧高超的呼麦歌唱家,可以在持续低音的基础上唱出优美旋律、润腔丰富的泛音曲调来,类似于蒙古族的长调民歌。
+
第五篇:《汉族民歌》教学设计
《汉族民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通过对汉族民歌的视听欣赏和对比分析,进一步了解我国悠久的音乐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民歌,培养学生对祖国民族音乐的热爱和对祖国对家乡的情感。
二、通过欣赏、演唱、比较、探究、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和了解汉族南北民歌的风格特点和分类。
三、能在听赏、体验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堂交流,讨论归纳三种民歌的音乐特点并能通过这些特点判断各个不同作品体裁。
教学内容、运用比较、分析、教师范唱等方法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2、设计多种新颖的体验活动使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得到对民歌的审美体验和情感升华。
教学重点
听赏不同地域的民歌,比较异同
2了解掌握汉族民歌不同体裁的不同特点
教学难点
各种不同民歌体裁的分类,能利用特点分辨各体裁。
2两地《茉莉花》的异曲同唱,能比较整齐和谐地演唱。
学生活动、与教师合作表演号子,体验节奏和情感,熟悉号子特点。
2、学唱江苏民歌和中国民歌《茉莉花》,尝试同时演唱两种曲调不同的《茉莉花》。
3、探讨、研究三种民歌体裁的具体特点。
4、反馈练习,听赏不同民歌片段,分辨民歌体裁
教学过程: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教师播放前音乐宋祖英的《望月》。
2对比欣赏《神农溪纤夫号子》
提问:这首作品表现了怎样的场面?其中有哪些演唱形式,表现了怎样的情感?与我们前播放的音乐有什么差别?
回答:劳作场面,源于生活;领唱、齐唱,表现劳动者齐心协力的劳动场面;前者有音乐伴奏而后者是清唱,原汁原味。
3小结:教师总结刚才的问题导入题汉族民歌。
A,民歌的定义
B,同学们喜欢吗?美在哪?
学生听赏两首音乐作品,思考交流,回答问题。
播放一首抒情委婉的歌曲,意在营造良好的音乐堂氛围。
通过一首号子激情引趣,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引出表现了本内容。
新——民歌体裁
(一)、号子
.导入:直接介绍我国汉族民歌分为三大类:号子、山歌、小调
“早期劳动人民在劳动中如何协调步伐,提高劳动效率的呢?”
通过描述提示学生思考由来——劳动。
引出劳动号子
展示号子的定义
2介绍常德号子《打硪歌》
欣赏并思考
提问:
⑴
通过音乐,号子都用在哪一类劳动场面上?(重体力活)
⑵
这样的音乐作品有怎样的特点?(歌词、曲调、节奏等)回答:歌词简单明了、曲调粗犷有力、节奏规整等。
⑶
有那些演唱形式?回答:领唱、齐唱等,教师板书总结:一领众合
3教师小结号子的特点
4体验互动:
⑴提问:在练习之前,你们觉得应该用怎样的情绪去喊号子?
回答:有力的、大声的、整齐的等。
⑵教师带学生们练习一下,然后带学生一起体验号子“一领众合”的特点。
赏析《澧水船夫号子》
(二)、山歌
进入第二种民歌体裁的介绍:山歌
⑴提问:山歌请同学们思考一下,顾名思义从名称上体现在哪些地方演唱的歌曲?
回答:山上、田野等地区
⑵提问:请你们想想如果在山上劳动时看见对面山上有一个朋友,你想喊他,应该怎样喊呀?
回答:大声的、气沉丹田地用力
⑶教师小结:同学们的答案并示范给学生听,怎样吆喝。
2展示图片,边讲解南北民歌风格差异,介绍不同的地方风情。
同一主题,不同风格
A欣赏云南山歌《小河淌水》
B听赏陕北山歌《赶牲灵》
⑴提问:歌曲曲调有什么样的特点?(音乐的基本要素:旋律、节奏、节拍等)演唱者的音色是怎样的?歌曲中有哪些演唱形式?
回答:爽朗、悠扬、节奏自由;音色高亢嘹亮;对唱、领唱、合唱等。
3教师小结山歌特点
有兴趣的聆听音乐,交流思考,回答问题。
师生共同参与体验号子的特点。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通过教师引导主动理解、思考问题。
学生模仿教师去吆喝
学生带着问题去欣赏作品并思考、交流,自主的挖掘答案。
学生主动参与、体验、探究号子的具体特点,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饶有兴趣的主动有节奏的喊口号,再加上教师的带领,号子节奏规整、铿锵有力的特点显而易见的展现在学生面前。
教师创设一种环境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山歌需要怎样的曲调
教师的示范更加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亲身体会。
小调
(三)、小调
进入第三种民歌体裁的介绍:小调
2同学们现在最喜爱的是流行音乐,那么在过去的年代还没有改革开放事情,老百姓中也有他们喜爱的当时的流行音乐,这就是——小调。
3提问:那么大家猜猜看小调应该在哪些地方流行的呢?它应该是人们什么样的劳动过程中所演唱的呢?
回答:城乡、小镇,做一些轻体力活的劳动等。
4欣赏一段宋祖英鸟巢音乐会中的《茉莉花》
⑴提问:这部作品的音乐取自于一首民歌,另外能猜出这部作品是哪个地区的民歌吗?
回答:《茉莉花》,苏州民歌
⑵下面欣赏一段原汁原味的《茉莉花》
提问:请同学们思考小调的特点是怎样的?从歌词中你能听出歌曲的内容吗?
回答:细腻、委婉、关于爱情的故事
.欣赏各地《茉莉花》联唱
大家可能比较熟悉江苏的和中国民歌《茉莉花》教师范唱两首不同民歌片段。
教师介绍民歌由于口头传唱,所以流传到了各地,出现了不同版本的《茉莉花》下面我们去欣赏一下。请同学们思考各地茉莉花有什么不同特点?
6师生共同小结小调特点
7赏析《无锡景》
学生主动思考问题
学生欣赏,思考回答问题。
学生自主跟着老师一起哼唱。
学生先分组学唱不同地域的《茉莉花》,然后再一起合起来唱。
小调的概念和特点大部分学生比较陌生,通过教师的提问,引导学生去自己理解小调的特点。
同学们很踊跃地七嘴八舌的讲出很多特点,有的学生能根据曲调小声哼唱,学生能自主的了解体会作品特点
学生比较熟悉江苏和中国民歌的《茉莉花》,对其他的《茉莉花》比较陌生,因此非常喜欢。通过欣赏联唱体会各地不同的小调特点。
学生自主探究总结问题。
总结反馈
教学反馈:请同学们做一个小练习,听辨几首民歌,请你判断它属于民歌哪一种体裁?
教师通过一个表格进行最后的总结。
学生听辨回答。
师生共同完成表格练习。
通过最后的听辨练习和表格练习,引导学生自主独立的回顾、巩固堂所学内容。避免死记硬背的记忆,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的去理解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