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视唱《捷克民歌》教学设计
视唱《捷克民歌》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音乐》基础版第二版视唱一个升号的各种调式
(二)中的第五条,通过视唱《捷克民歌土风舞》加深学生对一个升号调的唱名位置的熟悉程度,复习巩固切分节奏和附点节奏,了解捷克民歌的调式特点。
学情分析:
学前教育专业二年级的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了基本的音乐理论知识,但是还缺乏将这些知识进行综合运用的能力,而视唱正好是对学生音乐综合能力的考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译谱,提高学生记谱、译谱的能力;通过节奏训练,培养学生节奏感,巩固切分节奏与附点节奏的学习。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比一比”环节,学生互评,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通过课后搜集其他风格的土风舞,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其音乐修养与音乐审美能力。
教法分析:
根据建立的教学目标我采用了发现式、引导式、启发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这样更能体现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练掌握一个升号调的首调唱名位置;视唱时准确把握歌曲的感情基调和调式特征。
难点:唱准歌曲中的切分节奏及附点节奏;唱准旋律中的三度及八度音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用首调唱名法视唱G大调和e小调的音阶
【设计意图】通过用一个升号调首调唱名法来演唱,复习巩固了一个升号调首调唱名的位置;通过歌唱发声方法的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歌唱水平。
二、进行新课
1.译谱
(1)要求学生独立将《捷克民歌》翻译成简谱,并抽一名学生在黑板上进行作业展示。
(2)以黑板上的译谱为范例,对简谱记谱法中存在的问题做针对性的讲解。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五线谱、简谱互译的能力,纠正学生在记谱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熟悉一个升号调首调唱名的位置。
2.节奏训练
(1)视唱《捷克民歌》节奏,找出难点节奏并解决难点。
解决难点一:切分节奏的唱法、附点节奏的唱法。
A.老师先板书出节奏
切分节奏:X X X 附点节奏:X.X
B.学生划拍唱读节奏
C.老师抽查学生掌握情况
D.集体唱读节奏
【设计意图】解决本条视唱中的难点节奏。
(2)唱读全曲节奏。
学生先集体唱读全曲节奏,根据节奏特点,划分乐句并标上换气记号“v”,然后小组讨论,找出乐曲中的典型节奏型,并划拍唱读典型节奏,最后老师抽查学生掌握情况,纠正其错误。
【设计意图】节奏训练是音乐训练最基础的内容,在演唱或演奏中,节奏型的准确性掌握的如何,会直接影响到音乐作品的表现,通过寻找乐曲中的典型节奏,并根据乐曲的节奏特点划分乐句,能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3.视唱旋律
老师先弹奏,让学生对全曲留下一个整体印象,然后老师弹出第一个音,让学生在没有钢琴伴奏的情况下凭自己的乐感去寻找音高,唱的过程中逐步解决本课的重难点,最后引导学生做调式分析并处理歌曲演唱中的情感,把握歌曲的整体感情基调,以及切分节奏在塑造音乐形象中起的作用,了解捷克民歌的调式特点。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找到视唱音程跨度较大的音如何找到音高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音高的概念。视唱是对学生音乐综合能力的测试,要唱好一条视唱,除了要有准确的节奏,还要结合科学的发声方法,唱准歌曲旋律,把握歌曲的总体感情基调。
三、比一比 评一评
1.分组演唱
将学生分成两组,分别在老师的钢琴伴奏下完整演唱歌曲。
2.学生互评
两组都演唱完歌曲后,学生互相指出对方在演唱时的优点和缺点。
3.老师总结
老师对学生代表发言作归纳总结,再有针对性地纠正演唱中的错误。
【设计意图】通过比一比,激起学生的竞争意识,能更好地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通过评一评,让学生学习变得主动,并能提高学生的音乐评价与欣赏能力。
四、课堂小结
本堂课通过视唱《捷克民歌土风舞》了解了捷克民歌的调式特点,巩固了一个升号调首调唱名的位置,加强了切分节奏、附点节奏的训练,希望学生在课后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提高自己的视唱能力。
?编辑 段丽君
第二篇:民歌在视唱教学中的重要性(精选)
民歌在视唱教学中的重要性
摘要:民歌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中产生时间最早、分布最广、内容最为丰富的一类。作为视唱作品的一个组成部分,民歌在传承、宣传、发展本土音乐文化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视唱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多种手段,努力使民歌视唱教学获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民歌汉族民歌视唱少数民族民歌视唱重要性
我国民间音乐浩如烟海、内容丰富。根据其不同特点,从不同角度,可以有各种不同的分类方法。一般情况下,民间音乐被分为民间歌曲、民间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和民间器乐五大类别。其中,民间歌曲起源最早、内容最多、最丰富。在以西方音乐为主线的视唱练耳课中,民歌无疑是最能体现本土音乐文化的一种形式。大量的民歌被编入视唱教材中,很多成为视唱必唱以及背唱的经典曲目,成为视唱教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民歌视唱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训练?各民族的民歌又是如何与视唱密切结合的?本文就以上诸多问题展开论述。
一、民歌视唱包含的内容
民歌的分类有多种角度和方法,可以依据题材、产生年代、民族、地区等来划分。视唱练耳教学中的民歌视唱主要是按不同的调式调性,将汉族民歌和少数民族民歌混合在一起进行训练。
在音乐中,一个孤立的音或和弦是无法塑造音乐形象的。音乐中使用的音总是按照一定的关系连接在一起,组成一个体系,并以一个音为中心,这个体系就叫做调式。在进行民族音乐作品视唱之前必须先对民族调式进行训练。它的训练内容包括调式音阶练习、音程练习、和音组练习。
音阶练习分为五声音阶、六声音阶、七声音阶三种。其中,五声音阶是六声、七声音阶构成的基础。它由五个音按照纯五度排列起来,这五个音被称为正音,音阶名分别为宫、商、角、徵、羽。当以它们中任意一个音为主音构成调式时就称为某调式。比如C宫五声调式、D羽五声调式等等。下面以D羽五声调式为例来看如何对民族调式进行训练。D羽五声调式的音阶序列为D F G A C D。从中可以看出:第一,D为羽,F为宫,调性属于F宫系统,调号为一个降号。第二,缺少小二度和三全音这两个不协和音程。需要重点练习的音程有:①大二度:F G、G A、C D ②大三度:F A ③纯五度:F C、G D、C G、D A ④小三度:D F、A C。以及以上音程的转位音程小七度、小六度、纯四度、大六度。第三,音组练习要以大二度和小三度所构成的“三音组”为基础音调,然后将音阶中的其他音任意组合进去,音与音之间可以级进、跳进、重复,旋律线条可以上行、下行或者上下行结合。
在五声调式基础上加上清角或变宫就形成了六声调式。六声调式和五声调式相比,其特点是在清角与角、变宫与宫之间增加了半音音程关系,即小二度音程。同样,在五声调式基础上加上清角、变宫、变徵和闰四个偏音中的任意两个音就可以形成七声调式。七声调式与五声调式相比,其特点是增加了半音和三全音的音程关系,即小二度、增四度和减五度。七声调式主要有三种:1.清乐音阶:加上清角和变宫。2.雅乐音阶:加上变宫和变徵。3.燕乐音阶:加上清角和闰。在视唱六声、七声调式曲目之前,要将五声调式中的音程进行训练,还要针对偏音加入后形成的不协和音程进行单独练习。总之,在对民族调式进行训练时,要运用多种多样丰富的手段使学生建立正确的调式调性感,为进行民族音乐作品视唱做好充分地准备。
二、汉族民歌视唱
汉族民歌按照体裁可分为劳动号子、山歌、小调三类。在视唱教学时可以将它们的产生背景和特点作为教学内容,运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实际音乐作品,让学生先有感性认识,然后再接触具体作品进行视唱,这样既能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拓展又能让教师的教学生动活泼。以民间小调《月牙五更》的视唱为例,它是东北民歌的代表作品之一,曲调中表现出东北人民勇敢的精神、勤劳的作风及火热的情怀,凝聚了东北人民的智慧,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视唱时除了要熟练掌握构唱的各技术环节,即调式音阶、音程之外,还要特别注意民间小调音乐的表现手法和音乐性,这对于更好的领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民间小调音乐具有叙事与抒情相交融的表现方法,曲折、细腻的音乐性格。因此,民间小调所表达的音乐情感是细腻、婉转的。视唱时有很多富于地方色彩的润腔部分,它一般是以装饰音的形式出现,或是前倚音或是上波音或是下滑音,要予以充分重视。此外,舌尖颤音和方言的运用都是东北民歌在表现手法上的突出特点,它使地域特征更为明显,听起来更容易让人产生亲切感。在保证音高、音准的同时,将以上这些元素与视唱相结合,既能使学生得到视唱训练又能从中了解历史,了解地域风格,增强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认识,同时也能从中获取知识、积累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的音乐修养。
三、少数民族民歌视唱
我国拥有五十六个民族,他们的音乐大体采用三个音乐体系:①中国音乐体系;②欧洲音乐体系;③波斯―阿拉伯音乐体系。在五十六个民族中,大部分民族采用的是第一种即中国音乐体系。而第二种和第三种音乐体系则主要运用于新疆一些民族的音乐中。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民族的音乐不仅仅只采用一种音乐体系,它可能兼采用两种或三种音乐体系。
蒙古族素有“诗歌民族”、“音乐民族”之称,他们的民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属于中国音乐体系,主要可分为长调和短调两类。《牧歌》是一首著名的蒙古族长调,音域宽广、节奏自由、旋律起伏度大,“蓝蓝的天空上飘着那白云,白云的下面盖着那雪白的羊群”,飘散着辽阔的草原气息。它的调式为宫调式,视唱时首先练习宫调式音阶,建立调式感;其次击打节奏,特别针对跨小节连线进行练习;第三将节奏与旋律结合进行视唱,保证音高、节奏的准确;第四阅读歌词,在脑海里勾勒画面,将蒙古族音乐抛物线的特点以及粗犷的音乐性格带入视唱中,在练习视唱的同时了解蒙古族既奔放又细腻的音乐性格。
维吾尔族主要居住在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汉代以来,新疆就是我国古丝绸之路的要道,三大文明在此交汇,维吾尔族在形成自身音乐特点的同时吸收了多地域、多民族的音乐元素,因此维吾尔族民歌兼有三种音乐体系。东疆、北疆地区采用中国音乐体系的较多,南疆地区的民歌以波斯―阿拉伯音乐体系为主。《黑眼睛的姑娘》流行在新疆伊犁地区,属于中国音乐体系。调式为七声清乐宫调式,它是在五个正音的基础上加入了清角和变宫两个偏音,虽然使用了七声音阶,但Fa和Si(在此用首调唱名来称呼清角和变宫)几乎都出现在短时值和弱拍的位置上,在整个旋律的构成中主要起装饰的作用,因此作品仍属于民族调式。在进行节奏练习时要特别注意弱起节奏 0 X 或 0 X X,以及小切分节奏 X X X 的运用,这些都是视唱时要关注的细节。
南疆民歌《莱丽古力》是一首典型的采用波斯―阿拉伯音乐体系的维吾尔族民歌。它的最大特点是中立音即活音的运用。活音是指将一个全音降低或升高1/4音,即3/4音。这类作品一般较少进行视唱练习,原因是活音不易掌握。如果碰到的话,只能按照半音来构唱,然后再结合音响,让学生知道实际音高应该比半音高一些。尽管采用波斯―阿拉伯音乐体系的民歌不易视唱,但是它仍然应该出现在视唱教材中,它可以丰富学生的音乐语汇,使学生了解更多的音乐风格。
我国少数民族众多,他们的音乐文化色彩纷呈、各具特色。以上介绍的蒙古族和维吾尔族民歌仅仅是沧海一粟。此外,很多民族还拥有除单声部民歌以外的多声部民歌,比如:侗族、壮族、布依族、仡佬族等等。这些多声部民歌也是视唱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视唱时可采用分声部或弹唱的方式进行练习。
民歌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中产生时间最早、分布最广、内容最为丰富的一类。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有了我国第一部乐歌总集―《诗经》。其中的《国风》,记录了周初至春秋中期近500年间15国的民歌。接下来又有了战国的《楚辞》;汉代的“相和歌”;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吴歌”、“西曲”;唐宋的曲子;明清的俗曲以及各少数民族的民间歌曲。由此可见,将优秀的民歌放入视唱教学中,不仅是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更是对传统音乐文化的一种传承。学生在练习这些视唱的过程中获得的不仅仅是音高、节奏,还能学到古代历史、先民的生产生活以及传统礼仪等方面的知识。
综上所述,民歌在视唱教学中的地位至关重要。每一位具有历史责任感的教师都应在视唱教学中充分重视它们,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喜欢上民歌视唱,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音乐学基础知识问答》,俞人豪等著,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年。
2.《音乐理论基础》,李重光编,人民音乐出版社,1962年。
3.《中华民族音乐概述》,肖常纬编著,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4.《中国民歌》,周青青著,中国音乐音像出版社,2000年。
第三篇:《汉族民歌》教学设计
《汉族民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通过对汉族民歌的视听欣赏和对比分析,进一步了解我国悠久的音乐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民歌,培养学生对祖国民族音乐的热爱和对祖国对家乡的情感。
二、通过欣赏、演唱、比较、探究、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和了解汉族南北民歌的风格特点和分类。
三、能在听赏、体验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堂交流,讨论归纳三种民歌的音乐特点并能通过这些特点判断各个不同作品体裁。
教学内容、运用比较、分析、教师范唱等方法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2、设计多种新颖的体验活动使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得到对民歌的审美体验和情感升华。
教学重点
听赏不同地域的民歌,比较异同
2了解掌握汉族民歌不同体裁的不同特点
教学难点
各种不同民歌体裁的分类,能利用特点分辨各体裁。
2两地《茉莉花》的异曲同唱,能比较整齐和谐地演唱。
学生活动、与教师合作表演号子,体验节奏和情感,熟悉号子特点。
2、学唱江苏民歌和中国民歌《茉莉花》,尝试同时演唱两种曲调不同的《茉莉花》。
3、探讨、研究三种民歌体裁的具体特点。
4、反馈练习,听赏不同民歌片段,分辨民歌体裁
教学过程: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教师播放前音乐宋祖英的《望月》。
2对比欣赏《神农溪纤夫号子》
提问:这首作品表现了怎样的场面?其中有哪些演唱形式,表现了怎样的情感?与我们前播放的音乐有什么差别?
回答:劳作场面,源于生活;领唱、齐唱,表现劳动者齐心协力的劳动场面;前者有音乐伴奏而后者是清唱,原汁原味。
3小结:教师总结刚才的问题导入题汉族民歌。
A,民歌的定义
B,同学们喜欢吗?美在哪?
学生听赏两首音乐作品,思考交流,回答问题。
播放一首抒情委婉的歌曲,意在营造良好的音乐堂氛围。
通过一首号子激情引趣,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引出表现了本内容。
新——民歌体裁
(一)、号子
.导入:直接介绍我国汉族民歌分为三大类:号子、山歌、小调
“早期劳动人民在劳动中如何协调步伐,提高劳动效率的呢?”
通过描述提示学生思考由来——劳动。
引出劳动号子
展示号子的定义
2介绍常德号子《打硪歌》
欣赏并思考
提问:
⑴
通过音乐,号子都用在哪一类劳动场面上?(重体力活)
⑵
这样的音乐作品有怎样的特点?(歌词、曲调、节奏等)回答:歌词简单明了、曲调粗犷有力、节奏规整等。
⑶
有那些演唱形式?回答:领唱、齐唱等,教师板书总结:一领众合
3教师小结号子的特点
4体验互动:
⑴提问:在练习之前,你们觉得应该用怎样的情绪去喊号子?
回答:有力的、大声的、整齐的等。
⑵教师带学生们练习一下,然后带学生一起体验号子“一领众合”的特点。
赏析《澧水船夫号子》
(二)、山歌
进入第二种民歌体裁的介绍:山歌
⑴提问:山歌请同学们思考一下,顾名思义从名称上体现在哪些地方演唱的歌曲?
回答:山上、田野等地区
⑵提问:请你们想想如果在山上劳动时看见对面山上有一个朋友,你想喊他,应该怎样喊呀?
回答:大声的、气沉丹田地用力
⑶教师小结:同学们的答案并示范给学生听,怎样吆喝。
2展示图片,边讲解南北民歌风格差异,介绍不同的地方风情。
同一主题,不同风格
A欣赏云南山歌《小河淌水》
B听赏陕北山歌《赶牲灵》
⑴提问:歌曲曲调有什么样的特点?(音乐的基本要素:旋律、节奏、节拍等)演唱者的音色是怎样的?歌曲中有哪些演唱形式?
回答:爽朗、悠扬、节奏自由;音色高亢嘹亮;对唱、领唱、合唱等。
3教师小结山歌特点
有兴趣的聆听音乐,交流思考,回答问题。
师生共同参与体验号子的特点。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通过教师引导主动理解、思考问题。
学生模仿教师去吆喝
学生带着问题去欣赏作品并思考、交流,自主的挖掘答案。
学生主动参与、体验、探究号子的具体特点,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饶有兴趣的主动有节奏的喊口号,再加上教师的带领,号子节奏规整、铿锵有力的特点显而易见的展现在学生面前。
教师创设一种环境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山歌需要怎样的曲调
教师的示范更加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亲身体会。
小调
(三)、小调
进入第三种民歌体裁的介绍:小调
2同学们现在最喜爱的是流行音乐,那么在过去的年代还没有改革开放事情,老百姓中也有他们喜爱的当时的流行音乐,这就是——小调。
3提问:那么大家猜猜看小调应该在哪些地方流行的呢?它应该是人们什么样的劳动过程中所演唱的呢?
回答:城乡、小镇,做一些轻体力活的劳动等。
4欣赏一段宋祖英鸟巢音乐会中的《茉莉花》
⑴提问:这部作品的音乐取自于一首民歌,另外能猜出这部作品是哪个地区的民歌吗?
回答:《茉莉花》,苏州民歌
⑵下面欣赏一段原汁原味的《茉莉花》
提问:请同学们思考小调的特点是怎样的?从歌词中你能听出歌曲的内容吗?
回答:细腻、委婉、关于爱情的故事
.欣赏各地《茉莉花》联唱
大家可能比较熟悉江苏的和中国民歌《茉莉花》教师范唱两首不同民歌片段。
教师介绍民歌由于口头传唱,所以流传到了各地,出现了不同版本的《茉莉花》下面我们去欣赏一下。请同学们思考各地茉莉花有什么不同特点?
6师生共同小结小调特点
7赏析《无锡景》
学生主动思考问题
学生欣赏,思考回答问题。
学生自主跟着老师一起哼唱。
学生先分组学唱不同地域的《茉莉花》,然后再一起合起来唱。
小调的概念和特点大部分学生比较陌生,通过教师的提问,引导学生去自己理解小调的特点。
同学们很踊跃地七嘴八舌的讲出很多特点,有的学生能根据曲调小声哼唱,学生能自主的了解体会作品特点
学生比较熟悉江苏和中国民歌的《茉莉花》,对其他的《茉莉花》比较陌生,因此非常喜欢。通过欣赏联唱体会各地不同的小调特点。
学生自主探究总结问题。
总结反馈
教学反馈:请同学们做一个小练习,听辨几首民歌,请你判断它属于民歌哪一种体裁?
教师通过一个表格进行最后的总结。
学生听辨回答。
师生共同完成表格练习。
通过最后的听辨练习和表格练习,引导学生自主独立的回顾、巩固堂所学内容。避免死记硬背的记忆,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的去理解记忆。
第四篇:民歌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
2、了解茉莉花的特点。
3、体会民歌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热爱民歌,热爱民间文学。
教学重点
体会民歌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民歌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热爱民歌。
教学流程
一、情景导入,整体感知。
1、板书:茉莉花。孩子们,你们见过茉莉花吗?这节课我们就学习一篇描写茉莉花的民歌。
2、自由朗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二、重点突破,读中感悟。
1、指名朗读,正音。
2、学生默读重点句,在描写茉莉花特点的词语上作记号。
3、再读,思考:作者写出了茉莉花的哪些特点呢?
根据学生归纳
板书:
花:香
花:白
花:美
4、学生自由朗读句子,练习读出对茉莉花的喜爱之情。齐读。
5、齐读
三、自学第二首民歌:《久不唱歌忘记歌》。
自由读、同桌互读。
师重点点拨:“拨开青苔喝凉水,一朵鲜花出水来。”“鲜花”指的是什么?
四、识字
1、自由朗读整篇课文。
2、认读三个生字“茉、莉、苔”组词、造句。
五、总结全文。
六、出示课外阅读
七、作业
搜集民歌。
香
茉莉花 白
美
第五篇:《少数民族民歌》教学设计
少数民族民歌
课
时: 1课时 教授班级:
高一级
教
材:
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模块第二单元第三节《独特的民族风》 执
教:
广东广雅中学
宋曼蕾
一、教学思路: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把“过程与体验”提到了突出的地位,在《音乐课程标准》以及《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过程与方法”中,就把体验放在了首位,并作了以下的表述:“音乐教学过程应是完整而充分地体验音乐作品的过程。要启发学生在对音乐形态与音乐情感的积极体验中,充分展开联想与想象,爱护和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中的独立见解。”。为此,一直以来,本人非常注重为每一首音乐作品设计“体验”的方法,其具体思路与想法,在本人提交的论文《体验——最优化的音乐教学方式》中已作了详细的论述。
本课同样设计了不同的体验方式,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音乐中,从而理解——音乐的风格特征,主要体现在旋律、节拍、节奏、唱法、表演形式等方面,由于各地、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地理环境、语言、生活习俗等的不同,各地、各民族的民歌都具有鲜明的音乐特点。从而懂得民歌与生活地域、生活方式、风俗民情、语言等的密切关系。力求把体验的过程成为学生获得认知的过程,更成为学生凭借音乐感受、体味以及领悟文化现象的过程。
二、教学目标: 1.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愿意通过音乐了解彝族、苗族、蒙古族、维吾尔族4个少数民族的音乐风格与民族文化,乐意参与各个的体验活动;能认识到民歌独特的艺术价值与生存价值,产生进一步了解少数民族民歌的兴趣与愿望。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听、唱、跳、拍、模仿等体验活动,了解彝族、苗族、蒙古族、维吾尔族民歌的音乐特点,并尝试进行简单的创作与演唱。3.知识与技能:
能归纳、罗列出4个少数民族民歌的音乐特征,并根据各少数民族民歌的不
(三)蒙古族“长调”
1. 聆听《森吉德玛》或《辽阔的草原》,感受音乐特点,想象出演唱的地域 2. 要求学生仔细聆听音乐,并随演唱者的气息进行呼吸,找出蒙古族民歌“长调”的演唱特点——气息悠长、带有颤音 3. 思考:蒙古民歌的唱法特点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4. 要求学生用长调的唱法,跟唱腾格尔的《天堂》,注意气息的悠长以及颤音的演唱
5. 短调——《嘎达梅林》的欣赏,要求学生模仿腾格尔的演唱,体会和理解蒙古人的性格特征(机动)
6.总结与了解民歌的音乐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课本 P31)
(四)维吾尔族民歌
1. 要求班上的新疆学生(少数民族)唱一首自己民族的民歌,并尝试说出其主要的特点
2. 聆听《牡丹汗》,找出歌曲的主要特点
3. 观赏维吾尔族的歌唱表演:认识唱奏结合的演唱形式与特色乐器—— “手鼓”
4. 欣赏《一杯美酒》,总结出三首维吾尔民歌的主要特点——欢快,带有舞蹈型。节奏多变,常以切分音节奏为特色,并用于伴奏
5.要求学生双手拿起课本,模仿“手鼓”的演奏,用切分的节奏,为《一杯美酒》伴奏
(五)拓展与思考:
1.通过民歌,我们可以了解各民族的历史、风俗、性格及文化传统;希望能进一步关注和了解其他少数民族的音乐;
2.民歌的现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民歌赖以生存的环境已经改变,会唱传统民歌的人越来越少,作为年轻的一代,作为本民族的一员,我们应该思考些什么?做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