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做人与治学(优秀范文五篇)

时间:2019-05-12 15:03: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8.做人与治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8.做人与治学》。

第一篇:8.做人与治学

做人与治学

做什么样的人,怎样做人,是一切教育所关注的最根本的问题,所以,教育的最根本任

务就是解决做人问题,我们国家的教育方针是:要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要培养“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做人,是读书治学的首要宗旨,国人读书做学问无不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为最高理想,修身即为“做人”。而读书,则是学知识,明事理的最好途径,“知书”方能“达理”,读书的根本目的就是解决如何“做人”,做“怎样的人”的问题,就是解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

读书人的鼻祖,万世师表的孔子自称“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却依旧

“一日三省吾身。”不外乎用书籍文章充实自己,用知识学问熏陶自己,不断反省,改正错误,修正方向,谨言慎行,独善其身,然后推己于人,兼善天下,达到“天下归仁”的理想。孔子学说虽不容于当世,但他却成为我国文化史上高洁亮丽的启明星,令天下人识礼仪,知廉耻,让读书人明白做人须“有所为,有所不为”,善恶之念,存乎一心,纵千转百回,万劫不复,犹怀瑾握玉,矢志不移,不越雷池一步,不坠入青云之志。

孟子更把做人的原则阐述得淋漓尽致,登峰造极,所谓“吾善养浩然之气”,“威武不能

屈,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这浩然之气,是一种正气,一种精神。临渊不惊,临危不惧;宁折不弯,宁死不屈;可抛头颅,不失节操;国难当头能奋然而起,危机时刻敢舍身成仁。若非善从书中吸取营养,充实自我,又如何能够达到这样一种境界。

所以,我们要成为“四有”新人;成为有益于人民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成为“会

求知、会生活、会共处、会创造”的人,就必须博览群书,学思并重,皓首穷经方能超风入圣。

做人制约治学,不会做人,注定能以达到学业的最高境界。但丁有句名言,叫做“道德

常常能够填补人们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不能同样填补道德的缺陷。”有研究表明,一项事业的成功,智力因素只占20—30%,而情商的要素占到70—80%。什么叫情商?情商就是智力因素之外的一切非智力因素的总和。包括人格是否健全,信念是否坚定,生活态度是否乐观,心理品质是否稳定,人际关系是否和谐,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等。因此,一个人要想创造辉煌的业绩,必须从上述几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切实加强自身修养。我们必须明白,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社会分工越来越细,靠个人能力创业的空间越来越小,加强合作,优势互补,互利双赢,已越来越成为时代的要求。没有与人合作的精神和能力是寸步难行的。

只读书而忽视自身修养,必然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如果一个人只为“黄金屋,颜

如玉”而读书,只为“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而读书,只为个人的功名利禄而读书,而缺乏报效祖国,服务社会,造福人民的远大理想,你不仅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反而会贻笑天下,甚至会遗臭晚万年。想那秦桧,在文豪并出的宋代能高中状元,论学问文凭应在欧阳修、苏轼之上,殊为不易。却一不留神,忘了如何“做人”,结果,到了今天还让秦姓同志忐忑不安,是为反面教材。北大高材生冯大兴利欲熏心,盗窃杀人,云大马加爵因个人恩怨残杀同室学友,同样是只读书而不修身的惨痛教训。

只“读书”不思“做人”,如蛮牛拉车,不抬头看路,难怪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谆谆告诫我们:“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做真人”。做人与治学,密切相关,息息相连。读书的目的是做人,做人的途径是读书,学会做人,才能更好地治学。

因此,我希望中牟一高的莘莘学子,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以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为

依托,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切实加强自身修养,堂堂正正做人,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读书,要做到文明守纪,诚实守信;既尊重他人,又尊重自己;充满自信而不刚愎自用,虚怀若谷而不人云亦云,善于合作而不迷失自我,勤学好问,深思慎取,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求真务实,拼搏进取。争做社会栋梁,创造人生辉煌。

2006年8月1日

第二篇:严谨治学_轻松做人_——读季老《读书与做人》有感

严谨治学 轻松做人

——读《读书与做人》有感

一代学术宗师季羡林先生,道德高尚,学问渊深,文章亦足以动人。《读书与做人》一书是季老先生生前最后一部授权作品,这也是吸引我去品味它的原因之一。此书精选了季老对读书、治学生涯,对平生师友的回忆文字,以及探讨做人处世之道的散文、随笔共计六十余篇,反映了先生学术精神与人格魅力

我的大学生活是比较长的:在中国念了四年,在德国哥廷根大学又念了五年,才获得学位。我在上面所说的“这一套”就是在国外学到的。我在国内时,对“这一套”就有兴趣。但苦无机会。到了哥廷根大学,终于找到了机会,我简直如鱼得水,到现在已经坚持学习了将近六十年。如果祖国不急于召唤我,我还要坚持学下去的。

读到季老《读书与做人》中“假如我再上一次大学”的章节,给了我郑重的警鸣!以其几十年来一如既往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终其一生认定最为宝贵的人生经历(在德国的求学经历),教诲我们年轻的一代,如何做人,如何学习!

这让我突然感到自己多么需要深刻的反省,有必要改掉自己什么事情都认为可以“随随便便”、可以“满不在乎”的态度,1

人生绝对是——该轻松时则轻松,如生活;该严谨时必严谨,如学习,如工作。

所谓修养,主要是指思想问题、认识问题、自律问题,他律有时候也是难以避免的。在大陆上,帮助别人认识问题,叫做“做思想工作”。一个人遇到疑难,主要靠自己来解决,首先在思想上解决了,然后才能见诸行动,别人的点醒有时候也起作用。佛教禅宗主张“顿悟”。觉悟当然主要靠自己,但是别人的帮助有时也起作用。禅师的一声断喝,一记猛掌,一句狗屎撅,也能起振聋发聩的作用。宋代理学家有一个克制私欲的办法。清尹铭绶《学见举隅》中引朱子的话说:

前辈有俗澄治思虑者,于坐处置两器,每起一善念,则投白豆一粒于器中;每起一恶念,则投黑豆一粒于器中,初时黑豆多,白豆少,后来随不复有黑豆,最后则验白豆亦无之矣。然此只是个死法,若更加以读书穷理的工夫,那去那般不正作当底思虑,何难之有?

前些天,在朋友博客中看到了《随便》一文,其间讲了一个小典故:

说来有趣,有人以吃饭点单为例总结和揭示了世界三大文化的特征与内涵。其中第一是美国文化,美国人到饭店吃饭点单时会充分地尊重每一位就餐者的个人意愿,咖啡、苏打、威士忌等各取所需,表现出了尊重自我、张扬个性的文化特征;第二是日

本文化,日本人到饭店吃饭点单时会充分地尊重长者的意见,大家都会按照长者的意愿来安排餐食,表现出了尊重长者(含领导和长辈等)、服从和执行的团队文化特征;第三是中国文化,中国人到饭店吃饭点单当东道主客套地征求每位在场者的意见时,会得到大家几乎一致的答复——随便,表现出了自由、随意和弹性空间大的文化特征。

细想一下,“随意、弹性空间大”还真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特征,从某种角度上讲,我们不够严谨,尤其是处在飞速发展并转型期的中国社会,而自己又很容易的学到了如此的“随意”,生活中可以这样,但对待工作与学习,恐怕决不能如此。我很庆幸,在这个时候看到了季羡林老先生的这本《读书与做人》,注意到了他对我们的教诲,这样的话并非刚才看到,但却不曾深往心里去,我想唯有首先认识错误,才能改正错误!

季羡林先生谈起人生来深入浅出,没有生硬的说教,朴实的语言道出了不一样的人生哲理,让你感觉是一位睿智慈祥的长者向你娓娓道来,能句句深入到你的内心。他的感悟对我们这些后人是一种鼓励,一种帮助。看了这本书,让人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心中是一片澄静明澈。他的人生感悟是全方位的,对人对事许多看法和理解深刻,激发人进一步学习和思索该如何生活、如何做人。我想每个人都在生活着,有自己独特的人生感受,在生活中感悟,在感悟中生活,这才是有质量的生活。

作者季羡林著名语言学家、文学家、翻译家。1911年生于山东清平县(今临清市)。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4年毕业后,在济南山东省立高中任教。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赴德国留学,在哥廷根大学学习梵艾、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文。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数授、系主任,北京大学副校长。

主要论著:《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印度简史》、《中印文化关系史沦文集》、《印度占代语言论集》、《关于大乘上座部的问题》、《天竺心影》等;主要翻译作品:《沙恭达罗》、《优哩婆湿》、《罗摩衍那》、《家庭中的泰戈尔》、《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五卷书》等;并撰写过《留德十年》等传记作品及《赋得永久的悔》等散文集。主编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传世藏书》等。

第三篇:读书与治学心得体会

读《论语》的心得体会 《论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文化遗产,在历史上具有崇高地位,宋人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论语》不仅影响了中国历史两千多年,而且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被称为东方的《圣经》。我读论语的时间不长,也没有通篇详细的读,但是却在字里行间已经被孔子深深的感动,为他的胸襟和智慧折服!他的一生甚至都没有一部自己的著作,仅凭着学生们记录他言行的这部《论语》就能让我们如此受用终生。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这样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涉及政治、哲学、教育、伦理、文学、艺术和道德修养等各方面,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建国已六十年,“五十而知天命”,和平岁月,弘扬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优秀传统文化,应该是“守成期”,顺理成章的天命。其实,儒学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不仅可与守成,亦可催人进取,儒家文化中蕴含的对现代生活有巨大作用的力量,不仅是为某个阶级服务的政治哲学,也是直指人心的人生哲学。儒学在历史发展中多少次沉浮坎坷,命运悬于一线之际却总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是因为这其中蕴藏着巨大的潜能,那是超乎政治伦理之上,鲜活在平常日用之间,本于生命,积极进取,追求成功的永恒精神。人生,就要有积极的心态,明确的目标,靠坚持不懈地努力行动来获取成功,这是天地自然社会赋予人类亘古不变的使命,也是儒家文化的根本精神、终极目标、整体主题。而这些,却是孔子给我们的启示。

一、要勤学善悟,学以致用 读完《论语》之后,脑子里都是中国伦理道德和我们民族传统的文化思想,但整篇文章下来,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孔子关于学习方面的论述。孔子很重视学习态度,强调要终身“好学不厌”,提倡“不耻下问”的精神。“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人”当然不会都是强于自己的人。只要有“善者”,就要“从之”,对于“不善者”要引以为戒,改正自己也有的缺点。这里指出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像我们工作时间短的人,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学习首先要勤奋,其次要有科学的学习方法。爱因斯坦有个著名的成功公式:“勤奋努力+正确方法+讲究效率=成功”。其中把勤奋看成是首要因素,说明要取得任何方面的成功,都必须具备勤奋精神。勤奋不仅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方法,就是要勤学、勤记、勤思,“温故而知新”。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是“思”的基础,“思”要在“学”中进行,二者相辅相成。一个人要增长知识和才干,就必须认真读书和思考,两者不可废,要养成经常思考问题和总结自己的习惯。通过自身的知识储备,形成自己有理有据的判断,那就是要勤奋学习,勇于实践,善于总结,定期对自己所感所悟进行梳理和提炼,不断温故旧学、收获新知。能“悟”,才能有所提

高,才能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事半功倍;得“悟”就会豁然开朗,对新问题有新的办法,而不是束手无策。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也就是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正义的事不能去做,有错误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论和实际不能结合,这才是我们忧虑的。由此可见,读书的目的,不在于死记书本,而在于应用,在于实践,在于“举一反三”地灵活运用知识。(转载于:读书与治学心得体会)二、爱人犹如爱己,敬人犹如敬己。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意思是指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要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现代人一般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关爱,得到他人的尊重,但为什么自己付出了什么,却很少去思考。有的人唯我至上,目空一切,任何人都不放在眼里;有的人出口就脏话粗话,不管他人接受不接受。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如果自己心中没有了别人,就难得到别人的尊重,特别是生活中诸多不如意的人,忧患多于欢乐的人,更不容易做到自尊自爱,因此我们任何时候都要保持一颗真诚的心,真心赞扬他人,真心对待他人,真心接受他人的好意,要以德抱怨,以直抱怨,用论语精神指导我们的行为。在日常工作中,真心对待每一位前来办事的市民,对所提出的问题要一一解答,为市民提供快捷服务、便利服务、微笑服务。

三、以正确的心态面对人生观

每个人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我们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论语》的精华之一就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难。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个态度是,承认现实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陷的态度。在处世之道中,孔子提倡“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隐含着就是“在其位要谋其政”。在我们工作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岗位,做好本职工作是前提。社会是一所大的学校,要想在工作中有所作为,真正胜任本职工作,就要多听、多看、多思、谨言慎行,以自己的身体力行结合别人的间接经验才会使自己在工作中游刃有余,孔子所言的“修以安百姓”那样的一种高尚的信仰、情怀和社会坦荡,作为我们一个普通人的认识没有能力顾及,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始于足下,做好自己的工作,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好份内的事,那么整个集体就是一个和谐的集体,是一个积极向上的集体。

四、生活中正确对待自己的得与失。

《论语》一书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遗产,具有极大继承价值,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真可谓是“学而不厌悔人不倦”。曾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使我印象很深刻: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得非常细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过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跟它同一山体的花岗岩石砌成的,台阶不服气的对佛像提

出了抗议:我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都踩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只经过四刀就走上了领导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了佛。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心中常常自觉不自觉的与他人凡事做比较时,其前提就是自己是否有可比性,比较方法是否有科学和理性。通过比较应该是发现差距而产生压力和动力,因有了鉴别而便于定位和确定目标,其目标应是催人向上,奋发有为,这样比起来我想内心就平和多了,怨气自然就少了。常言道,你有你的快乐,我有我的开心,知足常乐!孔子说:“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将眼光放长远些,你才会收获更多。读《论语》,让我们领悟到的是一种智慧,是对学习的正确认识,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实生活中的理性道德。总之,《论语》从多种角度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特征,作为两千多年前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我们今人有许多共同之处,其中的许多思想是当代人的精神和楷模,要做到“古为今用”。我们今天也常会说,天时、地利、人和是国家兴旺、事业成功的基础,特别是在我们努力创造和谐社会的今天,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显得尤为重要。有时间就去读一读《论语》吧。篇二:《与本科生谈论文与治学》读后感唔 《与本科生谈论文与治学》读后感唔

这本书的主标题是“与本科生谈”,前者也是作者在北大给本科生开的方法论课的名字,而本书正是由这门课的讲课录音整理而成。上了这么多年学,从上大学到现在也快五年了,但至今都没搞明白如何读书、学习和研究,实在是惭愧。之前也曾思考这方面的问题,也曾寻找过相关的材料,但都没有找到合适的指导。记得上学期听了沈明明老师的一节课,曾很受启发,而本学期听了周老师的课,也觉得很有教益。不过在写作论文的实践中还是没有很好的将自己的所学转化为实际的文字,于是再次寻找这方面的著作。本学期刚开始一个多月曾经去旁听郑也夫老师的《城市社会学》,课堂上曾看见有同学拿着郑老师的这本《论文与治学》,放假的时候忽然想起,于是就去图书馆借,很幸运还有一本等着我去拿。郑也夫老师的著作一般都通俗易懂,显然没有很多学术著作那种艰深晦涩的写作风格,而后者也是他所多次批判的。得益于这种通俗易懂,我用了两天的时间就看完了这本书,但这不意味着郑老师的书就容易掌握,这只说明容易理解,但要真正将书上的要求都化作实践,还是需要花费很多功夫的。本书是针对社会学专业本科生而作,所以很多内容都跟社会学的学科特性有关,但很多东西其实都是整个社会科学的共性,所以对其他专业的学生来说都很有指导作用。首先是社会学有什么用的问题,这个问题在其他专业都存在,是困扰很多学生,特别是本科生的大问题。特别是在今天这种社会风气的影响下,更多的学生看重的是所学专业能否对就业有帮助,最起码也是所学专业能否在工作中起到作用。诚然,要求每个学生都最终从事学术工作根本不现实,也没必要,但郑也夫老师指出,学习社会学是在学习一种思考方式,一种分析问题的方法,这不仅对将来的学术研究有用,而且对从事其他工作也有很大作用。至于社会学,本身就能对解释身边的各种现象有极大的作用,社会学理论有事虽然表现上或者暂时还无用,但却可以产生巨大的潜在作用或者通过产生副产品产生更大的作用,“人类的文明很大程度上是‘副产品’造就的”。并且,即便从事其他职业,社会学也能够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比如社会调查等方法的学习可以帮助更好的进行市场调查或者其他调查,有助于企业、政府等的决策。总而言之,好好的学习社会学对个人和社会都有着很大的积极作用,但前提是将之学好。对郑老师的这些观点,我是深表赞同的,我一直觉得学的专业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关键是能不能将这个专业学好,只要学好某个专业就具备了核心的竞争力,即便这个专业冷门到了极点,也有自己的立足之地。感悟和体会。另外就是多跟别人交流,学会卖弄不是啥丢人的事,这点很重要,而这也是我这个没什么表达欲的人所急需改变的。

就学术和日常生活的关系而言,首先善于发现问题,既可以通过日常生活的体会,也可以通过媒体的介绍;其次要明白个人问题和社会问题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二者并不能严格的区分。对一个从事学术的人(包括学生)来说,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要保持对现实问题的敏感性,在此基础上要将心得体会记下来,并学着写社会学杂文,这可以很好的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将自己的视野局限在社会学上,而是应该开拓视野,将思考和学习的领域扩大到文史哲以及其他多个学科,甚至是自然科学。郑老师的这些建议都来自于自己的学术实践,是一个前辈学者对后辈的谆谆教诲,每个热衷于读书做学问的人都应该从中吸取一些好的经验,即便是喜欢实践工作的人也应该从中体会一些做人的基本道理,毕竟生活并不仅仅是赚钱和享受。

郑老师在接下来的章节里主要探讨的是论文的问题,首先是选题,这是很关键的一个问题,所谓好的选题是成功的一半。郑老师建议对本科生来说,应该尽量选取小题目,做经验研究,从这些小问题入手发现一些道理,也就是所谓的“以小见大”,毕竟就现有的水平而言,对具体问题的探讨更容易出成果,而纯粹理论的研究则需要很深的学术功底,这在目前是很难做到的。因此,他利用一个章节的篇幅讲述了叙述体的重要性,认为叙述也是很好的学术研究方式,也能够产生重要的学术成果。他还批评了目前学生在写论文的时候存在的一些问题,特别是“油和水不相容”的问题,也就是说很多人在做了很好的调查之后,通常希望运用某个理论对之进行分析,这种想法当然不能说不对,很多学者都是这样做的,但简单的将之套用而放弃自己的分析,只会使自己的论述显得简单和文不对题,反而降低了文章的理论性。当然,郑老师也指出,在当前的条件下,老师都会要求学生论文要有理论性,那种只有自己的分析的文章通常不会得到大多数老师的认可,这是一种矛盾,是需要今后加以改变的。另外,他还就如何进行深度访谈、文献搜索和论文体例等技术性问题进行了讲解,也很有教益。

很多人都说这本书值得所有文科生读一读,确实如此,郑也夫老师的这本书对学生如何治学和作文都有很好的启示作用,并且,郑老师的文笔十分通俗易懂,不会让人产生抗拒心理。我觉得,大一的学生应该好好读读这本书,以便对未来的大学生活有个起码的认识;而大二大三的时候应该回过头来再读一次,在适应了大学生活之后,需要重新对自己的学习进行一番审视,看看这本书有助于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很好的反思。可惜,我看到这本书已经是研一了,早看看或许会少走些弯路,希望以后能够更好地体会和实践这本书中的一些指导。篇三:读书心得体会

读《魏书生的民主教育》的心得体会 杨木中学 袁红

暑假期间,我开始用心的阅读《魏书生的民主教育》这本书。因为魏书生的名字早已在我的心中留下烙印,他的教育事迹传遍祖国各地,他独特的教育方法更是让我感到不可思议,所有我要从书中去寻找答案。

当我读完这本书,我更加了解魏书生,更加敬佩他对教育的执着,他是一名有思想,敢于创新的教师,他所取得的成就与他所付出的心血是分不开的,同时对他的教育方法有了一些认识。

一. 学生习惯的培养。

魏书生老师是非常重视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他认为:“自学能力是一个具有不同层次的、主体的范畴,是较为复杂的特殊能力。这就不能幻想通过一两次自学行动的过程使学生具备这种能力。每次自学过程好像点,自学习惯好像线,线才能组成面,最终构成自学能力体。培养习惯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关键,这个关键一接通,学生大脑这部机器就持久的运转起来了。”魏老师在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了其中的困难,结合学生特点,制定了具体实施的计

划。

人最怕的是:大事做不来小事不肯做,我们要大事做不来小事赶快做。脚踏实地,高高兴兴,快做小事,不难为一个学生,不放纵一个学生。建立互相帮助的师生关系。教育很简单就是把简单的事干得高高兴兴,把工作当享受,教育当享受,学习当享受,教师要爱平常的日子平常的事情,把小事做好了,坚持做,做下去。每个学生都有事情可做,每人管一件事,大家都干实干家,每个学生都是管理者也是被管理者,在班集体做事的时候负责任培养的学生责任心。教师要教会学生做事,不能亲而为之,事必躬亲,会管理的不能事事为之。千万不能盯人家短处,要避短扬长,所有的人都有上坡和下坡,成功时不要骄傲,失败时,不要气馁,把握人生要看大事把握方向不要拘泥于小事。

二,学生能力的培养

魏老师的班级管理是以人为本的民主管理:在魏老师庞大的管理系统中处处体现着以人为本的管理特色,他相信每一个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魏老师经常说这样一句话“凡是学生能干的事,班干部不要干;凡是班干部能干的事,班长不要干;凡是班长能干的事,班主任不干。”从魏老师的这句话里,体现了他民主、科学的管理思想,他认为民主管理提高了学生对管理的认识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解决了学生服从管理、投入管理的问题。我们班是初二的英语特色班,很多学生都多才多艺,他们大胆,踊跃。当然要选一些有能力的班干很容易的,他们也非常乐意。所以我要尽量让他们都能发挥他们的才华,尽量让每位学生都是自己的助手,自己也是每位学生的助手。发展学生的人性、个性。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生活背

景,在学习智力、学习目标、学习途径和方法上都存在着差异,我们要尊重学生间的这种差异。同时让自己树立为班服务的思想,对学生管理不要出现“我管你服”的现象,总觉得自己是管理他们,只有走进学生的心,才能让学生服从管理,要与他们建立互助的师生关系。魏老师曾这样说教室是学室,教材是学材,把教师当作学习上的共同的探讨者和交流者。转变教室、教材、教师的观念,那学生对学习自然就感兴趣了。老师要把自己定位于耐心帮助学生解决困难的服务员。这样,面对学生的各种举动,老师都能用平和的心态,去理解,去应对。

三、教师良好的品德

“亲其师,信其道。”一个老师良好的品德情操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发展有很强的感召力。它不仅影响一个人的学生时代,还可能影响他们的一生。教师要把师德规范内化为自身内心信念,化作行为品质并时时处处以此支配自己的行动。只有给予学生爱,让学生感受到爱,体会到被爱之乐,学生才会学着去爱别人。魏老师有着海洋般宽广的胸怀,能容纳和理解学生所有的错误。因而,他从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公平、公正地善待每一个学生,从不偏私。对待学生的错误,从不体罚,而是让学生唱歌或做件好事来改正错误。在充满爱的教育中,真正体现出他在学生心目中伟大的地位。学生怎能不受到感动,不受到爱的熏陶呢?学生从内心深处信服、崇敬和爱戴他,所以,能够主动认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细想自己在平时就是急于求成,因而在教育学生的时候过于粗暴,缺乏耐心,从而教育也就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令人懊悔。所以我们要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避免不必要的教育失误,推动学生的发展。

“多改变自己,少埋怨环境”是魏书生老师总结的涵养性情的一条法则。这给予我的启示便是教师要以平稳的情绪和愉快的心境投入工作,善于营造亲切、和谐的愉快的教育气氛,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激发他们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与发展。

四、教师要善于学习和研究

学习、热爱、研究、享受都是生命的支柱。为师者只有达到厚积薄发,游刃有余的境界,才能应变不惊,胜任教师职业。面对高科技迅猛发展的二十一世纪的挑战,面对多层次素质人才的呼唤,要求教师不断更新观念,更新知识,提高教育科研能力。而惟一的途径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教师只有严谨治学,勤练基本功,方能精于教书而不失职!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让我们以魏书生为榜样,在教育这个平凡的岗位上用心思考,潜心研究,尊重学生,大胆创新,为教育写下崭新的一页。篇四:24字教学模式读书心得体会

24字教学模式读书心得体会

我通过学习,总的感觉是:太谷县的课堂教学改革站得高,看的远,想得多,效果好。

太谷县的“24字教学模式”——阅读感悟、自学检测、合作交流、展示点评、分层训练、拓展延伸,以及“五式教研”——备课集智式、讲课互动式、听课分角色、评课问题式、说课感悟式,给我耳目一新的感觉。其中“24字教学模式”在课堂中的运用使我深受启发。

一、教师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教师在整个课堂使用的是学案导学(全体教师主编),学案共有五个环节——温故互查、设问导读、自我检测、巩固训练、拓展延伸。“温故互查”就是二人小组合作,相互检查上节课学过的知识。“设问导读”就是教师将要学的新知设计成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去感悟。“自我检测”就是教师有意设计几道容易题让学生自主完成。“巩固训练”是由四人中组通过讨论探究,最后得出结论。“拓展延伸”编排了一些有难度的题目,由十二人大组合作交流,是知识得以升华,学以致用。每个环节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有的校对答案,有的交流方法,有的帮助后进生,真正做到“课堂因互动而精彩,学生因自主而发展”。

二、教师定位准确,不会越俎代庖,真正起到了引导者的作用。

在课堂中学生紧跟学案导学,积极探究,或练习、或思考、或动手操作,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动态之中,教师巡查指导、讲解。并适时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多次感悟,且巧妙设计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通过合作交流解决问题。教师引领课堂展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敢于说、勇于说、乐于说,让学生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采用了一种高效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教师适时给予评价,评价语言很朴实、无华,对就对,错就错,让课堂回归常态,让课堂流露真情。他们的课堂是情智共生的课堂,以情促智,以智生情,让学生情感的闸门不断开启,让学生智慧的火花不断点燃。真正做到了“师生互相沟通,互相理解,互相信任”。

最后,我总结了两点:首先,教师的课改理念必须到位,不可重形式,缺实质。课堂上要确保学生的参与度,绝对不能填鸭式、满堂灌,那种穿着新鞋走老路的做法是不会取得成功的。势在必行,不改不行!只有改革,教育才会前行!其次,教师应具备一定的素质:管理能力、人格魅力、过硬的专业知识、良好的职业道德。因为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驾驭课堂。新型的课堂模式,不是老师没事干,而是对老师的要求更高了,要我们的老师成为智慧型的老师,也就是成为爱学习、爱思考、爱创新、会管理的老师。

用心?爱心?恒心

——读《优秀教师的九堂必修课》有感

一鼓作气读完高万祥老师的《优秀教师的九堂必修课》,感觉就像在现场聆听高老师的精彩演讲。高老师现身说法,娓娓道来,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课,不禁心潮澎湃,原来成为优秀教师并不难,顿感信心倍增。沉淀下来之后,我从高老师为我们呈现的“九堂必修课”中读出了“用心”、“爱心”和“恒心”。

九堂必修课中的“读书”、“特色”、“细节”、“家校合作”等都需要我们用心去做。“读书”不用心去读,无异于没读。用心去发掘、培养自身的教学特色才可能成为一名特色教 师,从而成为特级教师。“细节决定成败”,不用心怎么可能注重细节,细微之处需要用心去观察,微不足道的小事需要用心去做。“家校合作”并非一件易事,尤其是在当今的中国社会,家庭与学校之间的关系并不令人满意,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度”并没有把握好,要么不足要么过度。如何协调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使二者关系处于平衡、正常状态?如何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使其与学校教育形成一股有利的合力?这些都是现代教师面临的有待解决的问题。如果教师能用心去思考这些问题,并用心去探索,针对不同的家庭应该采取哪些不同的策略,教会家长教育孩子,“家校合作”才可能真正有益于孩子的成长。我们经常说,凡事就怕“认真”二字,实际上,认真也就是用心之意,凡事就怕用心。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里没有了爱,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爱是了解,爱是尊重,爱是信任。

非常喜欢陶行知先生的那段话:“你不可轻视小孩子的情感!他给您一块糖吃,是有汽车大王捐助一万万元的慷慨。他做了一个纸鸢飞不上去,是有齐柏林飞船造不成功一样的踌躇。他失手打破了一个泥娃娃,是有一个寡妇死了独生子那么悲哀。他没有打着讨厌的人,便好像是罗斯福讨不着机会去打德国一般的怄气。他受了你盛怒之下的鞭挞,连在梦里也觉得有法国革命模样的恐怖。他写字想得双圈没得着,仿佛是候选总统落了选一样的失意。他想您抱他,一会儿而您偏去抱了别的孩子,好比是一个爱人被夺去一般的伤心。”只有了解孩子的情感,才能“小心轻放孩子的心”。

爱是尊重。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叶子,也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人。承认并尊重学生的差异就是爱学生的一种表现。爱是信任。相信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强于他人之处,相信每个孩子都有一颗天真、善良的心,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改正错误,只要你给他机会,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功,“学生的潜能如空气,可压缩于斗室,可充斥于天地,就看我们给学生多大的自由空间。” 失败与成功之间只有一步之遥,而很多人却因为没有迈出这一步而走向失败,为什么?因为他缺少“恒心”。“九堂必修课”不可能依靠一时的冲动就能完成,他需要长时间的坚持不懈,甚至花费一生的时间来完成。我们都能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每天坚持读书,我们习惯了以“太忙了”、“太累了”为理由抱怨没有读书的时间,殊不知是因为我们缺少“恒心”。

每天坚持写作,如果坚持几个月、半年或是一年,可能大多数人能做到,但是如果坚持三年、五年甚至十年,恐怕大多数人做不到,因为缺少了恒心。我也曾豪情壮志地坚持每天写工作日志,可是没过多久就坚持不下去了,以事情太多为由为自己开脱。

这仅仅是一堂“必修课”,要想完成“九堂必修课”,没有一份执着的恒心,成为优秀教师也就成了天方夜谭。

现在,自觉开篇有些大言不惭。成为优秀教师需要“用心、爱心、恒心”三颗心的支撑,具备这三颗心并非一件易事,需要我们用快乐的心情去享受教师职业的幸福!

《迷人的阅读》读后感《迷人的阅读》读后感

《迷人的阅读》读后感

另在多家专业刊物上发表文章几十篇,提出“启蒙语文”和“分段互动作文教学”等观点。

此书在代序中写道:教师,在读书中生存。著名教育家梁启超以为:最高的趣味是“学问之趣味”。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不将读书治学视为一种手段,其本身就是目的,正如孩子的游戏一般,为游戏而游戏,游戏便有趣;为体操的分数而游戏,游戏便无趣。二是上瘾,把读书治学当作自己的本能。

三是深入的研究,你只要肯一层一层地往里面追,保你一定被书引到欲罢不能的地步。

四是找朋友,趣味比方电,越摩擦越出。

梁启超的这番话,至今已逾90年,还是新鲜、活泼、有趣味的。篇五: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我们该怎样做教师,这是一个有关师德建设的重要问题。也是教师应该扪心自问的问题。面对学生,我们是否做到了爱每一个孩子?面对后进生,我们是否做到了永不放弃?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教师才能做到爱每一个孩子。而教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源于坚定正确的教育信念。教师只有坚信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是神圣而光荣的,才能做到爱岗敬业,对工作精益求精,对学生满腔热情。因此,我常常问我自己这个问题—我们该怎样做教师,才有利于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有利于培养自己的人格魅力,有利于成为学生敬佩喜欢的老师。一个热爱教育工作的老师,必然是刻苦钻研业务,严谨治学的。因此在专业上能否不断进取,也反映出教师的师德水平。本案例中两位同样有着三十年教龄的老教师做公开课,听众反应截然不同,这不仅显示出两位教师教学水平的差异,而且反应出二者敬业精神的差异和师德水平的高低。因此,我们要有第三只眼睛,我们要随时发现自己的长处,回味取得的成就。及时总结自己在教育教学方面的成功经验,将自己的一份财富拿出来与大家分享。教师要做快乐的电瓶,在照亮别人的同时,不断的充实自己。学会欣赏自己的成功之处,可以促进我们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从学生的角度看教师职业道德,耐人寻味。作者以亲身经

历且记忆犹新的三件小事,展现了三位教师不同的道德风貌。第一位教师以无情的羞辱给女孩留下了永远无法抚平的创伤。第二位教师以无意的拒绝彻底打消了女孩对这门课的学习兴趣。而第三位教师以无价的期待改变了女孩的一生。典范性是教师的劳动特点,教师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质和职业精神会在无形中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这是社会上其他劳动所不具有的精神活动过程。作为教师,必须清醒的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注意规范自己的言行,处处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才能在日常生活中或工作中自觉提高师德修养。前两位教师对学生无意中的羞辱和拒绝,反应出两位教师的职业道德有待提高,而给予学生无价期待的那位教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热爱学生,懂得教育艺术的典范。班主任能否得到学生的信任,是检验其是否爱岗敬业,热爱学生的一个尺度。也可以说,师生关系是检验班主任的一把尺子。因此,当学生不信任班主任,师生关系出现裂痕的时候,班主任就应该反省自己是否在师德方面出了问题。在本案例中,当班主任得知本班有六位学生要求换班,并且在教师考评中自己位列倒数第八时,这位过去四年被评为“优秀教师”的班主任惊呆了。继而,他意识到,必须重新赢得学生的信任。他诚恳的征求学生的意见,放下师长的架子,勇于接受学生的批评,他用真诚赢得了学生的信任,教师具有自律精神,对于提高师德修养至关重要。学了这些案例后,感觉自己与他们相比,对学生的关爱实在太少了。我一定要向这些优异的教师学习,为学生奉献出所有的力量。

第四篇:浅谈《严谨治学与严格管理》感想

浅谈《严谨治学与严格管理》感想

七线----综合管理饶建明

近来,汪辉武总裁、陶秀珍总裁反复在强调“严谨治学,严格管理”;无论是在希望教育集团不断壮大的今天,还是飞速发展的将来,对于将希望教育事业做大、做强、做久,做成四川一流、中国一流,乃至世界一流的教育集团,都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严谨”的本意是形容态度严肃谨慎,细致、周全、完善,追求完美。“严谨治学”一说是指某人对于科研和学术问题具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精神;二说是指教师在求知和传授知识和学问的过程中要做到严密谨慎、严格细致。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我们着重探讨一下,教师在求知和传授知识和学问的过程中要做哪些问题,和我们作为学校和学生管理工作者,同样应该做到的哪些事情。

“严谨治学”对教师来说,至少要坚持下面三个内容:

一是刻苦学习、求知,勇于探求新理论、新知识,做到锲而不舍,学而不厌,掌握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教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学识和才能是教师从教的必备条件。教师首先必须勤奋学习,做到“术业有专攻”,学在前,教在后。

因为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一缸水,甚至为一条常流常新的小溪。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系统的知识,还要具备会倒水(传授知识)的技能和技巧;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培养他们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不仅要传递给学生不懈求知、自我更新的科学态度和坚定信念,而且自身首先必须身体力行,从而最大限度地开发生命潜能,使一生成为教不自满、学不厌倦、教学互补、生生不息的动态过程。所以说,严谨治学是关系到能否教育好学生,培养好人才的大问题,是衡量教师职业道德水准高低的一个起码尺度。

二是认真细致地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坚持真理,求真务实,做到诲人不倦。这是教师必须具备的思想和品德。而“严谨治学”,最重要的是实事求是

精神。求是,就是根据巳有的事实,材料,寻找正确的结论。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则更是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培养应用型的技术人才,就更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实事求是,搞好实训、企训。

三、保持良好的教学实训心态。我们是搞职业教育的老师,我们所面对的学生,是三本、高职大专、中职、成人继教、短期职业技能培训等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教无类,我们最需要的必不可少的一样东西就是良好的心态,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良好的心态,否则将一事无成,而要养成良好的心态,改掉散漫的作风,我们就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保持良好的教学实训心态。

“严谨治学”对于学校和学生管理者来说,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就是对于我们学校和学生管理者的总要求。我们也同样要具备“严谨”的精神和态度,才能够做到“严格管理自己,严格管理学校,严格管理下属、严格管理学生。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果一个国家没有合理的严格的法律,那么这个国家注定不会走上富强之路。当然,一所学校也是一样,没有严格的规矩,就不是一所好的学校。所以,只有做到严格化管理,高标准化要求,方能成就一所好的学校。

“性格决定人生,细节决定成败”。现代社会竞争是非常激烈的,只有:“做好每一个细节才能成功”,可见一个小小的细节就会影响以后的道路,而这样一个影响因素则很容易决定自己终身的事业,而这些小错误,就是要严格要求,严格管理才能避免的。

只有严格的管理,才能够帮我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修身养德,提高管理才能,帮助我们走向成功之路。更好的为集团,为学校服务。

也只有严格管理约束下属,才能够引领下属走向成功的七彩之路。才能够保证我们的行政部门、人事部门、财务部门、后勤部门、就业部门等工作人员,以教育教学为中心,为学生提供优质的保障服务。

孔子曰:“食不言,寝不语。”这句古训告诉我们,吃饭不应说话,就寝也不应说话。就餐说话不仅影响身体健康,而且影响工作效率,这样做事导致事倍功半,一点儿好处也没有;就寝时说话则会影响休息,从而影响学习。所

以,我们的严格化管理学生也是非常有道理的。

我们注重学校外在形象建设,和学生日常行为的规范管理,不断提升学生的个人素养,要求每个学生衣着整齐,见到老师要问好,进办公室要先打报告,穿统一的服装等。所有这些严格管理学生,可以减少学校事故,及让学生尽然有序的生活学习,给学生一个最好的学习环境,还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等,将来出去社会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避免学生步入社会后因自己一些不恰当的行为习惯而影响职业生涯。

所以说,严谨治学,严格管理,是我们做好自我管理、学校管理、下属管理、学生管理的制胜法宝。我们要始终坚持严谨治学,严格管理的态度,保持严谨治学,严格管理的工作作风,不断探讨严谨治学,严格管理的方法,才能够保证我们做好日常工作,保证我们搞好学校管理工作、做好学生管理服务工作。让我们的教育教学服务达到学生满意、家长满意、社会满意。使希望教育产业越做越大,越做越强,越做越久,长治久安、兴旺发达。

第五篇:《读书与治学》有感

《读书与治学》有感

思君

想起来读胡适先生的书,是源于一天与人写信引用了胡适先生的“是者是之,非者非之,冤枉者为之辩诬,作伪者为之揭露”,因此想找到这句话具体的篇名,可是度娘了一番竟然没有找到,甚至胡适先生的很多介绍或索引也都被擅节。但后来想到胡先生的各种政治立场,也就释然。世事如此,无可奈何,不若多读两本书,免得日后再无缘得见。

《读书与治学》是其中的一本,与《容忍与自由》不同,这本书与读书治学的方法有关,世间大众一般对这种历史教科书中出现的名称都敬谢不敏,对课文中选读的文章也多数如咽黄连一般读下去。可是换种时间场合,这些灵魂的力量与语言足以使人慨然落泪。这本《读书与治学》也是一样,其中讲胡适之先生自己的读书方法:一是精,二是博,“精”是指读书时能“手到、眼到、口到、心到”,“博”指除本身专业之外,不妨多有涉猎,做个“杂家”也未尝不可。文字妙趣横生,多是一些友人亲属的往来信件或是一些讲演,毫无说教之感,文章至少写于五十年前,如今看来,却毫无距离感。至于“治学”,简而言之,便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勤、谨、和、缓”了。这部分毕竟和我们平常的生活距离较远,胡适之先生可于百年中国之中立有一席之地,其成就常人难以望其项背,由此可见其涉猎门类之多,其于历史、文艺、训诂、生物种种皆有一定的了解,有时人生而在世,就是为了遇见更好的人,更好的事啊。虽然会想,入选教科书的人,必然如此,可是我们本就是读书,不妨把他当作一个平常人,便会觉得是我之幸,如何能于芸芸世间得遇如此一人。

其实说于这本书中有多能受益良多,未必如此。每个人都有其生活与治学的方式,也都有其各自的生活态度,如胡先生之严谨者有之,有抱有坦然态度者亦有之,高下之间,殊难分明,无所谓好坏,只有各自的取舍。

但是,于今日,我仍然愿意多读一些如这般的书籍,这些文字在如今书籍与学术都要拿来消费与娱乐的今天,在几乎所有的畅销书都不过是一些微博或各类传媒之上段子集锦的今天,于我有别样的意义。这样的一本书,从里面可以望到一个灵魂,独立思考,坚立而无畏,他未见得有多曲高和寡,却永远对各种事物抱有着清醒和审慎的态度。他也许面目和善,但内心却强大而冷静。我走入社会的时间并不长,却十分清楚,这样的人实在太少太少。

“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亦语出自胡适先生,我从不认为一个人背着背包,浪迹天涯就能称得上是自由;也不是一个人独自工作、学习就能称得上独立,我倒觉得,一个人能够清醒冷静地思考,坚定审慎地做事,内心安定平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大概能当得起这句话。

我们一生的事情,读书也好,学习也好,工作也好,生活也好,除却单纯为膏粱谋,我想,终极的目的,应当是以自己的喜好的方式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曾经与人闲聊自己的男神女神。我说我男神女神大概分两种,一种是像胡歌这样,是为了看脸的。虽然胡歌已算是娱乐圈里少有的文艺人,历经劫难之后,光华初绽,然而选剧、为人还是差了点。第二种是像胡适先生、梁思成先生这样的人,是想努力成为的。但天赋这种,可遇不可求,只可暂且不论,然而可以学习的是,那样一种人生的态度。priest曾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可风雨如晦天地间有一书生。

有人曾说民国学术风气浓厚,写文章说民国的文人,与其说他们这些文人,毋宁说书生,曾有人与我讲书法,说书法气度,书卷气、庙堂气、金石气、山林气、江湖气。最高级的是庙堂气,怎样的气度最好,莫衷一是。但我一直在想,书卷气与庙堂气的区别在哪里,后来大约想到区别应是文人与书生的区别。比如,徐志摩可称得上文人,但闻一多就是书生;若周作人是文人,鲁迅便是书生。所以大约可以想见为何当初林徽因不曾选择徐志摩而选了梁思成,或许也有道不同的意味在其中。

前些日子读鲁迅先生的书,读到“看客”一词,心中发笑,有时觉得风水轮流转这种事极好玩,时光过去,科技比之当时进步不知凡几,可是如今看客无非换了种方式,换了地点,其中精神性格心态竟无甚改变。

如今信息之发达似乎让我们觉得我们每个人都知道真相,都有资格评判,每日看种种之乱想,也是有趣之极。众人觉得自己在独立思考,在自由表达,但事实上不过是推手背后的自导自演。有时坐下来不敢想,一想便细思极恐。

胡适先生在书中讲遇到这种情况要“suspension to judgement”.在我看来,如今,大约可换成“No judging”,不去评判别人,多审视自己,大约能独善其身的,也便是兼济天下了。

虽是做起来极难,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我父亲曾说,我快要读书读傻了。读了那么多,然而也并没有什么用。可是为什么一定要有用呢,我去过洛阳,去过西安,看过那么多博物馆,这些人或是生前显赫一时,或是死后黄肠题凑,最终也不过是卧龙跃马终黄土。那如果这样说,又有什么用呢。

既然都没有什么用,我就想啊,我就这样庸碌着做一辈子书生,也没有什么不好的。能有一辈子书卷气而不被世俗打磨掉,这是会让我自己骄傲的事。

一如胡适先生,他不愿在大陆,是觉得大陆不够自由开放,去了台湾,觉得蒋公也在违背自由精神,于是又奋起反蒋。如今两边都不讨好,两边皆是遭嫌弃,可这又有什么呢。他一生忠于自己,忠于事实,志于道,亦终于道,也可算得上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了。

书名:读书与治学

作者:胡适

出版社: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

下载8.做人与治学(优秀范文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8.做人与治学(优秀范文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治学格言(模版)

    治学格言 一、 我们要建设一个大党,不是一个“乌合之众”的党,而是一个 独立的、有战斗力的党,这样就要有大批的有学问的干部做骨干。(毛泽东) 二、 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

    做人与为师 演讲稿(优秀范文五篇)

    “做人与为师”演讲稿 各位评委,各位同仁: 大家好! 我演讲的题目是“做人与为师”,在各位前辈、各位同仁面前谈这个话题,有点班门弄斧了,一不小心砸了脚趾,那就见笑了。 提到“做人......

    练太极拳与做人(优秀范文5篇)

    练太极拳与做人 前不久,在中国太极拳网的《拳艺交流》论坛上看到一副对联: 立定脚跟竖起脊 拓开眼界放平心 这副对联原为“立定脚跟撑起脊,展开眼界放平心”,出自清代文学......

    优秀经理人如何做人、做事与作秀?

    优秀经理人如何做人、做事与作秀?每一个人生活在现实社会中,都渴望着成功,而且很多有志之士为了心中的梦想,付出了诸多,然而得到的却很少,这个问题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你不能说他......

    《陈景润治学三字经》优秀读后感500字[范文模版]

    《陈景润治学三字经》优秀读后感500字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陈景......

    《与本科生谈论文与治学》读书笔记

    《与本科生谈论文与治学》读书笔记 其实一看本书的题目,心中已明白了大概。看了书后大家对此书的评论,才知道郑老师的才华,能把社会学这样一门听起来乏味枯燥的学科讲得让人一......

    礼仪与做人

    礼仪与做人 一、礼仪与做人 1、 礼仪的含义:礼仪是制度;是规范;尊重别人 2、 礼貌的含义:在人际交往中,通过言语、动作,向交往对象表示谦虚与恭敬的态度。(无形的) 3、 礼节的含义:礼......

    作文与做人

    作文与做人 杨凤君(原创) 做人与作文息息相关。 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文章也一样,它是人“所思”的外现,每个人的“所思”,都作用在他写作的素材、中心和立意上,并成为其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