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会计师演讲稿:做事与不做事
会计师演讲稿:做事与不做事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我叫***,谋职于***,大学文化,高级会计师。多次获得***等荣誉称号。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做事的与不做事的》。
人有两种,做事的和不做事的:做事的永远做事,不做事的永远不做事;做
事的主动找事做,不做事的有事也不做;做事的有做不完的事,不做事的无事可做;做事的做了大事也认为是小事,不做事的做了小事也会吹成是了不起的大事;做事的整天埋头做事,不做事的整天看人行事;做事的不“关注”不做事的,不做事的总喜欢评论做事的;做事的总把不做事的指责当回事,不做事的最爱无事找事搞得做事的做不成事。
这是当今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究其原因:一是工作评价机制不健全,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二是干部选拔任用导向不完善,敬业的不如忽悠的受信赖,一些想办事、能干事、肯干事的人得不到提拔重用,作用发挥不出来,工作缺动力,缺激情。三是干部自身在做人的品德上有缺陷。有些人整天不琢磨事,专琢磨人,见风使舵,搬弄是非,使干事的人变成了毛病最多的人,不干事而整人的人反倒变成了专给人“治病”的人。从古至今,许多能人、伟人,都被无休无止地评论着。如秦始皇、成吉思汗、毛泽东、邓小平等,说是的有,说非的也有。也堪称誉满天下,谤满天下。
人活在世上必须要做事,因为人的基本生活资料需要通过做事获得,人的各种素质在做事中形成,人的本质在做事中展开,人的潜能在做事中开发,人的能力在做事中发挥,人的成就在做事中才能取得,人的价值要在做事中实现。因此,要成就事业、成就人生,就要把“会做人”与“能做事”统一起来。做事先做人,做人要做事。会做人,就是要品行端正,为人诚实;能做事,就是工作要有思路、有创新、有成果;就是要在其位、讲其话、谋其事、尽其责。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中央领导***指出:当前要树立六种导向,尤其要旗帜鲜明地树立崇尚实干的导向,注重选拔求真务实、埋头苦干、默默奉献、不事张扬的干部。市委书记***在全市“加强作风建设,提高执行能力”动员大会上如是强调:“让拿钱不干活、当官不作为、占位子不尽责的平庸官、太平官要么重振精神、转变作风,要么让位子走人;真正让那些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有平台,干成事的人有地位,不干事的人丢位子。决不能让**人民的事业耽误在贪官、庸官、玩官手里。”这是多么铿锵有力的声音。我们坚信:一个正确的用人导向正在**形成,那些不会做事、做不成事、忽悠度日,妒贤忌能的人,空间会越来越渺茫;那些爱岗敬业、不图虚名、踏实做事、老实做人的实干家们,前途是无限光明的,未来是充满希望的!
最后祝各位工作顺心顺意,家庭和和睦睦,事业飞黄腾达!
谢谢大家!
第二篇:不做事
不做事,做人就没有了内涵,做事先做人,人品最关键。在当今社会,每个人都不再只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品牌,需要经营自己,推销自己,完善自己;所以,为人处世,不但要学会做事,更要懂得做人,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无往不胜。《做事先做人(全集精华版)》在阐明做事与做人之间关系的同时,提炼了众多成功的做人之道与成事之法,为读者开创人生美好局面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
卓越来自勤奋俗话说得好,“一勤天下无难事。”这种精神正是我们的先人经过几千年经验积累所得出的最实用的立业良方。
“勤能补拙”,何为“勤”?勤是让人们走向成功的唯一道路;何为 “拙”?拙是人们的不足之处。由此可知,“勤能补拙”就是指勤奋能把我们的不足之处弥补。然而,“勤”与“拙”又是相互的,它们相依相辅,又互相促进。
勤奋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最重要品德之一。自古以来,没听说过哪个懒汉没有什么作为而受到人们称赞的,相反,讽刺的故事倒是不少。
懒隋会让人一事无成,让人总是等待机遇而不是主动追求,即使有了行动也会主动放弃;懒惰会令人厌倦几乎所有的事,对任何的事情都不感兴趣,也没有任何的动力;懒隋会使人总是浑浑噩噩,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庸庸碌碌度过自己的一生。
贫穷不是错,但因懒惰而导致贫穷是一种罪。懒惰会使人失去目标,失去热情,失去机会,即使是天赐良机摆在面前,人也会对它视而不见。
这样的人,你说他对得起上苍给每一个人安排的美丽人生吗?达·芬奇曾经说过,“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如果一个人懒惰一天,那便是浪费了一天的光阴,可能因此而浪费了一个绝佳的成功机会;如果一个人懒惰一生,那就是毁了自己的人生,让自己带着失败的烙印而走向死亡。每个人都有允许自己偷懒的时候,但是成功者与失败者的区别在于对待偷懒行为的不同方式。成功者在心里有一个目标,也有一条准则,而准则督促着自己不要懒惰,要向目标不断迈进。失败者则放纵自己懒惰,并任由懒惰成为一种习惯,仿佛在享受一种闲适,其实在虚度自己的人生。
苏联教育家克雷洛夫曾告诉人们,“恶劳好逸,人之常情。”正因为此人之常情,人才需要不断鞭策自己。或许有的人会说,自己天赋不错,比其他人有懒惰的资本。别人忙一周的工作,自己只需要一天就通通搞定。但是,如果你仅仅将标准放在那些天赋不如自己的人身上,那么总有一天,他们也会超过你。懒惰可以毁人,相反,勤奋也可以成全一个人。
唐朝大文学家韩愈说过一句经典的话,“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荒于惰。”后来,有一个人把这句让多少人受益终生的经典格言发挥到了极致,他就是齐白石。
齐白石小的时候,家里生活艰苦。他只读了半年书,便辍学回家,天天打柴放牛。他从小爱好绘画,但由于家境的贫苦,买不起纸墨,便用废账簿和习字纸练习绘画,并且常常练到深夜。12岁后,齐白石因体弱无力耕田,不得不改学雕花木工,而他为了寻求雕花新样,便与绘画结下了不解之缘。
有一年,齐白石偶然得到一部残缺的乾隆年间翻刻的《芥子园画谱》,喜出望外,反复临摹,并逐步摸到了绘画的门径。
在齐白石27岁那年正式从师。从此,他数十年如一日,几乎没有一天不画画。据记载,他一生只有三次间断过,第一次,是他63岁那年,生了一场大病,七天七夜昏迷不醒;第二次,是他64岁那年,他的母亲辞世,由于悲恸欲绝,几天不能画画;最后一次,是他95岁时,也因生病而辍笔。三次加起来仅有一个多月的时间。
齐白石一生作画四万余幅,吟诗千首。同时,他自乐为“三百石印富翁”,其实,他治印共计三千多方,被著名文学家林琴南誉为“北方治印第一名手”,与他的画齐名。
齐白石直到60岁前画虾还主要是靠摹古。62岁时,齐白石认为自己对虾的领会还不够深入,需要长期细心观察和写生练习。于是,在画案上放一水碗,长年养着几只虾。他反复观察虾的形状、动态。然而,他在这个时期,依然还是侧重在追求外形,所画出的虾外形很像,但精神不足,还不能表现出虾的透明质感。65岁以后,齐白石画虾产生了一个飞跃。
虾的头、胸、身躯都有了质感。从此以后,他开始专攻虾的某些部位,画虾不仅追求形似,更追求神似。70岁达到了形神兼备的程度,到了80 岁,齐白石笔下的虾简直是炉火纯青了,但他仍勤奋地坚持练习。85岁那年,他一天下午连续画了四张条幅,直到吃饭时,仍然要坚持再画一张。画完后题道:“昨日大雨,心绪不宁,不曾作画。今朝制此补充之,不教一日闲过也。” 齐白石练习绘画真是勤勉不倦啊。他早年曾刻“天道酬勤”印章以自勉,临终前又留下“业精于勤”的手迹以勉人。同时,他还有一方“痴思长绳系日”的印章,足见他的一生是何等勤奋。
1953年,齐白石已是93岁高龄,但在这一年,他画了600多幅画。
正因为齐白石一日也不“闲过”,在绘画、篆刻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从而使自己成为了世界文化名人。齐白石90寿辰时,国务院文化部授予他“中国人民杰出的艺术家”这一光荣称号,而这正是对他勤勉一生的最好奖赏。
爱因斯坦曾说过,“在天才和勤奋之间,我毫不迟疑地选择勤奋,因为它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催生婆。”没错,“一勤天下无难事。”所有获得成功的人都会告诉你,是勤奋成就了他们伟大的一生。希望李叔同挑灯夜读的身影能时时留在每个人的心中,让“勤勉”这种美德伴随每个人的一生。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我们先辈几千年的古训。之所以把修身放在第一位,讲的就是:不论你有志于做什么事,修身都应该是前提;没有修身的铺垫,一切美好愿景都犹如海市蜃楼般遥不可及。一个人如果不会做人,无论他有多渊博的知识,多强的能力,多高的水平,都不能称得上是一个完善的人。修身就是要使人品正直,正则“品”端,直则“人”立。人们择友要看人品,考察干部要看人品,聘用员工要看人品,娶妻嫁夫要看人品,选合作伙伴要人品。一个人品不正的人,谁都不会愿意帮助他,即使求人办事,也不会有人理睬。
人生的价值是通过他的行动与他所完成的事体现出来。在理想的状态,做人与做事是一致的:做人的直接目的就是做事,通过做事谋求生存,充实自己;做事还是达到做人成功的重要途径。
所以,为了实现更多的成功,我们一定要先把人做好,管好自己,懂得自重自爱,不怨天尤人,从自己做起,积极提高自身素养。
如何行动,如何去把握自己做人的原则成就了不同的人生局面。是什么决定了人的行动呢?是思路。是什么决定了人的思路呢?是态度。又是什么决定了人的态度呢?是品格。
伟大的品格成就伟大的人;伟大的人必有良好的态度;良好的态度保证正确的思路;正确的思路决定事情的成功;事情的成功表明做人的成功。
一个人的品格、态度和思路完全决定了一个人的成功与否。
本书从“品格”“态度”“思路”三个方面着手,让你不仅明了成功的人具备怎样的品格、拥有怎样的态度以及善于怎样的思考,也会帮助你完善立身品格、改观处世态度以及拓宽做事思路。阅读本书,然后实践本书,你会发现不仅自己做人轻松自如,做事也游刃有余,似乎成功就在眼前!
第三篇:做事和不做事
做事和不做事的人区别 做事的人永远做事,不做事的人永远不做事。做事的人总是找事做,不做事的人总是有事也做不好。3 做事的人永远做不完的是,不做事的人永远无事可做。4 做事的人做了大事也认为是小事,不做事的人那怕做件小事也吹嘘成大事。做事的人整天埋头做事,不做事的人整天埋腹心事。6 做事的人不注意不做事的人,不做事的人却〝关注〞做事的人。做事的人只知道实实在在做事,不做事的人总是看人做事。8 做事的人往往不会来事,不做事的人专门研究怎样来事。9 做事的人总是遇到难办的苦差事,不做事的人无所事事还煞有〝其事〞。做事的人总是谨慎其事,不做事的人敷衍了事。11 做事的人还时常向不做事的人汇报所的事,不做事的人总是瞧不起做事的人所做的事。做事的人总把不做事的人指责蛮当回事,不做事的人总爱无事找事,搞得做事的人做不成事,使简单的事变成复杂的事,短时间可以做完的事拖成长时间才能做完的事。做事的人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做事,不做事的人却有了更充沛的精力和充裕的时间去做整人的事。
第四篇:做事不做人 做人不做事
做事不做人 做人不做事
——论日常管理中制度与人情的关系
目前中国最受欢迎的实战型管理培训专家余世维有一句话是“做人就不做事,做事就不做人”,这句话给我印象很深,深刻的揭示了现代组织中存在的管理现象。这里所说的“做人”是指做“老好人”,对什么事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得过且过,与人方便,与己方便,谁也不得罪,自己做完自己的事情便万事大吉。这里所说的“做事”就是指管理者在日常管理中严格按照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办事,对员工及时加强教育管理,要做既有效果又有效率的事情。不能掺杂个人感情,碍于人情破坏公司的制度。因此,“做人就不要做事,做事就不要做人”不是说一个人的人格修养,而是说做事的方法。在一个公司里面,不同的阶层,角色也不一样,有阴有阳,阴阳互济。作为一个管理者需要强势一些,要想做好管理者,不要做“老好人”;要做老好人就做不成成功的管理者。
由于我国一直奉行“儒家”管理思想,一直存在着“得饶人处切饶人”的现象。也就是说,不论在什么情况下,能放过的错误就不再深追究别人的错误,不去得罪人,给自己留有退后的余地。这样虽然留下了一个好名声,但是工作却没有做多少,也破坏了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这种管理方式,让内部人一看是大家一团和气,但是让外人一看,却是这个组织没有什么章法,久而久之,组织不但不会得到发展,反而会在一团和气中,走向灭亡。
管理不是比赛谁最受欢迎,因此在日常管理中不要纵容能力不足的人,一旦碍于情面纵容员工就会破坏了整个公司的制度。作为一个组织的成员,尤其是组织中的管理者,在管理的时候不能在工作中充当老好人,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管理方式。所有的人都说你好,你也就是没有做工作,也就是说,想干工作就不要怕得罪人,并勇于将一些不利于工作的行为反映出来。只有组织中的每个成员都能一心想着组织,这个组织才会得到发展。真正英明的管理者应该是做事不做人,做人不做事,敢听真话,敢办不敢办之事,敢得罪不敢得罪之人。
管理也是一种学问,作为管理者,不敢对所做的事承担责任、怕事,不是一个合格的管理者。管理者要负起自己的责任,通过很强的做事能力严格要求下属,让下属也能够很好的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对自己的工作负起相应的责任。管理者要让下属时时刻刻都感到有压力,有压力才会带动动力,企业的凝聚力才会发挥到极限。给员工适当的工作压力,减轻自身的压力,公司领导在发展决策上更能轻松自如。要想做好管理者,就必须要做好事情,要让自己和下属都能做好事情,聚集所有员工的力量共同为单位的发展目标而努力。
做事不做人,做人不做事,这句话听起来有些矛盾,似乎不近人情,细细品味却又入情入理。做事不做人并不仅仅是单纯的否定做人,而只是认为不能仅仅只是想着去做“老好人”,和稀泥。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要从大局出发,以公司利益为重,因为工作而得罪人,是能得到理解的;只要不违背原则,不损害公司利益,工作中适当动用人性化的手段,对工作是有促进作用的。在工作中,通过合适的方法团结下属,以身作则在下属中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并积极关心下属的生活,让下属能更加尽心的去工作,严格要求自己,遵守单位的规章制度,去承担自己的责任,很好的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这也是作为管理者所应该具备的“做事”能力。
做事不做人,做人不做事,这应该成为每一个管理者必须具备的素质。通过合理的“做事”,培养起员工勇于承担责任的精神,培养起员工很好的团队凝聚力,使全体员工拧成一股绳,更好的建设和发展公司。只要公司全体领导和员工齐心努力,劲往一处使,使公司效益提高,管理更加严谨,员工做事更加卖力,将来公司满意,领导满意,员工更满意。
第五篇:做事不将就
做事不将就
安徽省固镇县宋店中学茂林文学社 朱艳丽
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有许多这样的人,他们对待所从事的工作或做事情总是抱着这样的态度:不求最好,只求将就。他们的口头禅就是:“何必那么认真,将就一下不就行了吗?”“做事不必太认真,能将就则将就。”如果一个人用将就的态度去对待生活与所做的事情,那么,他做人的准则就降低了,做事的标准也会随之降低。显然,这样的人,是不会取得事业的硕果与人生的成功的。
教育家张伯苓说过:“人可以有霉运,但不可以有霉相!越是倒霉,越要面净发理、衣整鞋洁,让人一看就有清新、舒服的感觉,霉运很快就可以好转。”身处倒霉之时,仍能以良好的精神状态示人,这是一种顽强的意志,乐观的品质,坚强的人生,其实就是一种不将就的生命状态。
做事不将就,在这方面,傅雷夫妇给我们做出了表率。1966年9月3日,著名翻译家傅雷遭红卫兵连续四天三夜的抄家批斗后,不堪其辱的傅雷凌晨写下遗书后夫妻双双自杀。傅雷一生凡事都一丝不苟,在他辞别人世前表现得尤为突出:他没忘记托内弟上缴当月55元房租;他没忘记给保姆留下一块手表和600元的存单作为纪念;最后剩余的53.3元正好是他和夫人的火葬费;为防踢倒凳子吵醒邻居,他们事先在地上铺上一床棉被。一切都处理得井井有条后,他们开始选择安详地离开这个世界。傅雷夫妇走得是那么淡定,那么从容,那么安静,那么让人叹惋,那么让人震撼,那么让人景仰。一个人,对待死亡都是如此认真,临死前还把事情做得那么细致缜密,真的让人震惊。难怪傅雷在学术与创作上会取得辉煌的成就,难怪他们会培养出一个世界著名的音乐家儿子。人们在做事的时候,大都只关注是否能获得成功,却往往忽视了一个最重要的成功法则:对待工作或事情的态度如何,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
著名电影演员成龙,对待电影,他有着这样的信念:“我宁可为电影而死,而不愿老死!”他曾说过:“面对挑战,只要全力以赴,荣誉自然随后而来。”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拍《少林门》时,被打得完全失去知觉;拍《A计划》,颈骨重伤,鼻骨被撞裂;拍《警察故事》,第6至8节脊椎骨及骨盆被撞移位,几乎瘫痪;拍《龙虎兄弟》,头骨凹陷、脑出血;拍《红番区》,脚骨开裂;拍《特务迷城》,尾椎软骨受伤,导致下半身不能活动„„正是因为成龙对电影投入了炽烈的感情,甚至不惜付出生命,最后他终于获得了成功。
黄炎培写给儿子的座右铭有这样几句话:“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必守信,行必踏实。”言外之意就是不将就。词作家阎肃有“四不”人生感悟:“不忽悠,不糊弄,不折腾,不凑合。”正是长期坚守着不将就的人生态度,使得年愈八旬的老人依然活得精神焕发、神采奕奕、快乐无比。
得过且过、敷衍塞责、草草了事、马马虎虎的做事将就的态度实不可取;一丝不苟、尽职尽责、尽心竭力、精益求精的做事不将就的态度,才是成功的前提与保障。抛开所有的杂念,用不将就的态度去全心全意地关注与投入事情的本身,这才是获得成功的做事态度,这样,我们才可以走得更远。
简评
文章结构安排严谨缜密,开头从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现象出发,引出本文话题,又自然引出和提示下文内容;接着,用教育家张伯苓的话提出文章观点:做事不将就;文章主体部分通过傅雷夫妇和成龙两个典型事例进行论证;最后进行归纳总结,照应文题与前文,收束自然。另外,文章论证有力,在观点的论证上,作者运用了道理论证、事实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有力地论证了自己的观点,达到了以理服人的效果。语言表达上,很有个性特点,充满个性魅力。文中“身处倒霉之时,仍能以良好的精神状态示人,这是一种顽强的意志,乐观的品质,坚强的人生,其实就是一种不将就的生命状态。”这样精美的语言还有很多,足见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