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爱儿童,构建和谐社会
关爱儿童,构建和谐社会
首先,作为儿童安全手机,守护精灵是一款通讯工具。在亲情流失的今天,为家长与孩子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拉近了父母与孩子的距离。这不但有利于构建和谐家庭,对儿童的健康成长也有重要意义。家长可以通过手机呼叫守护精灵,在孩子遇上困难或迷茫的时候,给孩子远程指导,牵引孩子走向正规的轨道。而和孩子及时的沟通,可以避免孩子心理缺陷的产生,对心理发育有积极的作用。
守护精灵ainsun同时又是一个家长监护儿童的“千里眼”
它的任意位置定位、区域精准定位、监听、紧急呼叫等功能,让家长们可以随时、及时地掌控孩子的安全情况。即使在遇到紧急情况时,也可以做到第一时间让孩子获得帮助,第一时间化险为夷。在贫富悬殊的今天,社会存在不安因素,守护精灵的监护功能,减少儿童安全隐患,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了安全保障,关爱儿童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意义不言而喻。开辟手机市场细分
上世纪九十年代,手机行业兴起,时至今日,手机市场产品扎堆,同质化已经相当严重。一样的竞争已经趋于白热化。价格战,广告战,让商家疲惫不堪。一些手机已经被淘汰出局。炒股手机、音乐手机、拍照手机,除了这些耳熟能详的手机之外,似乎已经没有什么新概念了。儿童手机市场,是一块未被开垦的处女市场。守护精灵儿童手机的出现,开辟了儿童手机市场细分,避开了手机市场激烈的竞争。营销专家认为,竞争的最高境界,就是避开竞争。儿童手机可谓独享一片王国。而根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的儿童已经达到了3.68亿,守护精灵所能覆盖的使用者(5-13岁)达到2亿以上,市场容量达到千亿以上。时代在发展,观念也在改变,儿童手机的持有率也必将越来越高。
树立儿童手机行业标准
儿童手机在2004年的时候已经出现。但并未形成流行。主要原因是当时的手机普及率、消费环境、技术跟不上,达不到家长的需求等问题。直到2008年守护精灵ainsun的上市,才使得儿童手机真正形成一个产业,在全国正逐渐普及。守护精灵在功能设置上,充分体现了人性化,运用了GPRS定位功能、紧急定位功能、定时通知功能,学生到校离校通知、上课隐身等功能。定位准确、通话清晰、短信通知零误报,实现了儿童手机质的飞跃,这些技术形成了行业标杆。虽然在2009年10月份出现了诸多市场模仿者和产品抄袭者,但由于我们多年的研发积累和专注而持续性的发展理念,此类公司想跟风仿制我们推出的产品,定位查询系统时已经遇到了技术上难以逾越的障碍。深圳市爱你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推出的ainsun儿童手机,已经在多个省的移动公司和联通公司中标和集采,目前正在根据中国移动总公司的定制研发要求完成开发,年内将进入中国移动总公司的采购目录,这是我们实力和能力的证明。专业渠道如此评价守护精灵:已成为儿童手机真正销量第一的品牌,将引领行业新标准!
商业价值巨大,掀起投资浪潮
在商业中,守护精灵ainsun儿童手机和当年的成人手机上市一样,一石激起千层浪,形成了强烈的涟漪效应:由生产中心,向国际市场扩散,守护精灵早已经在欧洲英国、意大利、德国、波兰、法国等多个国家上市,强力推动了儿童手机产业发展,掀起了一股新的投资浪潮。从市场反应来看,守护精灵儿童手机的发展势头相当强劲,目前已大有全国普及之势。专家称在不久的将来,儿童手机必将形成一个无限庞大的手机帝国。其商业价值必将越来越大,必将为投资者带来巨大的利润!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
第二篇:关爱流动人口 构建和谐社会
关爱流动人口构建和谐社会
为进一步做好流动人口育龄妇女的管理和服务,不断提高我镇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意识,营造良好的计划生育宣传氛围,确实把流动人口的管理与服务工作纳入到同常住人口一样。近日,xx镇结合管辖区内流动育龄妇女的实际情况及方便其工作的原则,由镇计生办总负责,各村协管员分片负责,采取集中上门孕检服务。2010年7月10日至7月20日,集中对流动人口较多的企事业单位开展了一次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活动,活动设有查环查孕、计生政策咨询、赠阅计划生育宣传资料和计划生育宣传品,免费发放计划生育避孕药具等活动,吸引了大量的育龄群众前来参与该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大家采取先登记领取宣传资料和宣传品后检查的顺序依次进行,井然有序。检查完毕后,有关人员对参检的信息及时在平台上通报,有效的提高了参检率及通报率。
据统计,本次活动共有700多名流动人口育龄妇女接受了孕环检服务,发放计划生育资料1000多份,围裙、环保袋700多件。此次活动得到了育龄群众一致好评。
第三篇: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关爱弱势群体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关爱弱势群体
随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践的不断深入,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关爱弱势群体,愈来愈成为社会的共识。
一、关爱弱势群体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第一,关爱社会弱势群体是改革的内在需要
在改革初期,“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为尽快摆脱长期计划经济的制约、消除平均主义、激发社会活力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也在相当程度上造成了贫富差距的不断加大。如今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的矛盾、冲突,从而在社会繁荣的背后投下了长长的阴影。决不能以牺牲弱势群体的利益为代价维护强势群体的利益,使社会财富向少数人一方聚集,而是要让社会发展成果“惠及几十亿人口”而不是“惠及”少数人。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旨在强调共同富裕的中国现阶段改革,就是要全方位关爱社会弱势群体,缩小贫富差距,显然,这是改革的内在需要。
第二,关爱社会弱势群体是社会正义内涵的必然要求
社会正义作为使社会分配趋于合理化的道义要求,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然而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却能超越时空的限制,成为社会正义的一般规定。因此,为了真正实现社会正义,使社会弱势群体能充分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我们必须改变由于制度取向上的偏离和制度设计上的缺失带来的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的后果,而这正是社会正义内涵的必然要求。
第三,关爱社会弱势群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社会代价往往大多数是由弱势群体来承担的,他们最先也最强烈地感到改革的代价。这一社会学论断,指出了强调关爱弱势群体的必要性。如果,一个规模庞大的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得不到保证,基本权益得不到维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又从何谈起。这也是为什么要强调在我国经济转型、社会转轨的新时期,特别要关爱弱势群体的原因所在。
二、关爱社会弱势群体应把握的要点
第一,在战略层面,要运用有效的制度安排来逐一解决弱势群体问题。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与现阶段我国生产力及整个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公正,实现包括弱势群体在内的共同富裕。二要建立以法律为主体的制度调控体系,使社会弱势群体的生存和发展,建立在法律保证的基础上。三要适时建立制度可以容纳的利益表达机制,进一步畅通下情上达和上情下达的渠道,加大上下沟通的力度,做到沟通民心、表达民意,有效地解决和化解利益冲突。四要建立公平正义的公共服务制度,满足弱势群体生存需要的公共服务。
第二,在理念层面,要有长期作战的思想。一是社会公正在社会结构层面存在深刻而严重的问题,诸如社会主要群体的弱势化,国家层面上的公共投入优先顺序严重颠倒。二是社会公正方面的问题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将越来越大,导致由于弱势群体的问题引发或加重其他一系列社会问题和社会风险。因此,解决弱势群体问题不能一蹴而就,必须从远处着眼,从近处着手,既要系统思考整体推进,又要统筹谋划,分类实施;既要有目标管理,又要有操作举措。也就是说,在现实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竭尽全力多为弱势群体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第三、在创新层面,要拓展视野用国际眼光做好关爱弱势群体工作。一百多年来,反贫困的社会政策层出不穷。这些政策对贫困的缓解起了积极作用,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贫困问题重新甚至更严重地出现,不得不使研究者开始对过去各种社会政策进行反思与质疑。
有鉴于此,我们在制定有关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政策时,决不能再停留在将政策目标仅仅局限在消极地补偿与救助上,而是要从社会环境考虑,与消除社会排斥、实现社会整合结合起来。
第四篇:关注留守儿童,构建和谐社会
关注留守儿童,构建和谐社会近年来,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和应用,农村劳动生产力大幅提高,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从传统农业中解脱出来,他们进城务工经商、辛勤劳动,为我国城市建设、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与此同时,农民工的子女留守在农村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多。调查显示:我国有1.2亿农民常年在城市务工经商,产生了近2000万留守儿童,其中14岁及以下占86.5%。这些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成长面临着失衡、失教等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并由此引发诸多社会问题。因此,“农村留守儿童”成为政府、社会关注的对象,“留守儿童问题”也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新农村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首先,留守儿童缺乏成长时期尤其是童年时期应有的、他人无法替代的父母关爱,导致心灵发育受限甚至畸形,因此,作为留守儿童的父母,要增强对子女的关爱意识,更要以实际行动来满足孩子成长期间所需要的人文关怀。儿童时期是一个人人格、价值观、世界观形成和塑造的重要时期。因此,必要的父爱、母爱给予对于孩子的成长、心灵的健康发育至关重要。孩子需要的不只是物质的满足,作为父母的农民工,要明白这一点,在外务工期间要经常的给孩子打电话交流、沟通,并定期、不定期的看望孩子,用言语、更要用实际行动表达对子女的 关爱,让孩子在人文关怀中健康成长。
其次,留守儿童的农村学校教育环境不佳,同城市相比更是天壤之别,孩子的成长与全面发展原则相背离,在体育、美术等方面尤为欠缺,政府应在改善农村儿童教育现状方面有所作为。基础教育乃千秋大业,事关国家的兴旺发达。农业人口的比例要求政府关注农村学校教育的质量和学生的培养。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同时运用富有吸引力的教师待遇政策吸引优秀的人才前来奉献才华,提高教学质量,让孩子尽可能接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增加见识、增强奋斗的欲望,提升改变自我命运的能力。
最后,留守儿童的物质生活贫乏,在营养摄取、饮食卫生、居住条件等方面不尽如人意,生活质量水平相当有限,政府应健全并切实落实基本生活保障机制、加大卫生知识宣传,同时更要创新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提供就近就业机会,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从而有效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家庭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质量。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同时,政府应在这个社会问题上扮演正确的角色、切实履行好自身经济职能、社会公共服务职能,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展示新时代政府“敢担当、勇作为、善协调”的新形象,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新农村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五篇:如何关爱留守儿童创和谐社会
【摘要】随着大量剩余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一个新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诞生了。如何教育好“留守儿童”,使他们在缺少父母亲情的环境中,确保他们健康成长,身心得到全面发展,服务于社会而不是危害社会,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关键词】和谐社会;留守儿童;价值观
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是一个多数人能分享改革和发展成果的社会。然而,我国城乡差距较大,农民工的切身利益,尤其是农民工子女的成长问题比较突出。据统计,全国约有1.2亿农民工,他们的子女在义务教育年龄段的约有2 000多万留在家乡,而且这个数字每年都在增长。这些儿童在生活、学业、人格等方面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他们的基本权利和需求得不到满足,这是我国存在不和谐与不协调的主要问题之一。
一、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背景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向城市转移。由于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很多农民工在自己进城的同时却无力解决孩子进城就读将要面对的诸多现实问题。于是,他们只能选择将孩子留在了农村,并托付给其他人代为照看,最终形成了农民工父母与子女分隔两地的局面。一个新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由此诞生了。
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在外打工而被交由父母单方或长辈、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儿童。这些留守儿童要么仅由在家的单亲(一般为母亲)看护,要么被留给了祖父母、兄弟姐妹、亲戚、邻居等父母之外的其他人代为照料,他们无法享受到家庭正常的抚养、教育和关爱,儿童权益受到了严重的侵害。不仅如此,由于存在家庭教育缺陷,健康和安全难以得到保证,有的留守儿童从小就染上了诸多不良的社会习气,有的则因心理长期压抑而导致了行为的偏差或性格的扭曲,部分甚至成为了让人难以置信的一系列“恶性事件”的主谋者或被害人。这就是近来才被提到人们关注点上的“留守儿童问题”。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1.成绩较差。一方面,有些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不高,部分家长潜意识里认为,读书无用加之农村孩子学习有成的机率不高,将孩子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经商做生意、打工挣钱上。另一方面,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过问过少。
2.性格缺陷。由于外出经商务工的父母常年在外奔波,回家次数较少,与留守子女联系少,对于孩子的成长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指导。论文网而少年儿童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极易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
3.企盼亲情。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造成亲情欠缺,是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大多数留守儿童都希望自己也能像其他同学那样能够常有父母陪伴,不希望父母长年在外。
4.行为缺乏约束。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少年儿童,其行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差。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
5.价值观畸形。由于外出经商、打工,使家庭的经济和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这是不争的事实,但部分外出打工者急切致富的心态迅速膨胀,平时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关注较少,特别是部分“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孩子拥有零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并直接导致他们产生“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
6.安全无防范。对于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自制能力较弱的孩子来说,加强安全防护工作至关重要。但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安全衔接上存在“真空”,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无处不在。
三、问题分析
我们知道青少年儿童的教育过程是个系统的过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齐抓共管,留守儿童诸多问题产生的最根本原因在于:
1.家庭方面。由于外出务工父母收入普遍不高,居无定所,城镇教育费用较高,难以将子女带在身边;平时与子女缺少沟通,疏于管教,造成亲情淡漠,孩子缺乏安全感;教育方法不得法,存在用钱补偿感情的心理,事实上成为孩子学习、身心发展的旁观者;祖辈隔代抚养大多偏于溺爱,以生活照顾为主,且知识、精力上也承担不了品德培养、学习辅导之职,使家庭道德教育处于真空状态。
2.学校方面。学校教育侧重于在校时段的教学管理,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与家长的沟通难以实现,对那些“问题儿”难以管理,有的学校在教育无效时干脆放任不管,一推了之。
3.社会方面。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多,农村社会教育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陈旧,不能有效地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关怀的不足;对一些娱乐场所不能有效管理,也使一些留守儿童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
而上述三方面的原因中,又尤其以家庭为最。因为,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家庭教育及家长的监护情况对孩子的成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家长及监护人的关心、爱护和引导,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十分关键,有时候甚至影响孩子的一生。
四、对策与建议
(一)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距
改革户籍制度的核心并不在于完全取消户籍管理制度,而是要逐步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从而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政府应制订和实施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使流入城市的农民享有与城市人口平等的权利和社会权益。同时,逐步实现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中心,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彻底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间的有序流动。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根本所在。
(二)加强社会组织的建设,加深社会力量帮助儿童的参与程度
社会组织是世界发达国家普遍具有的帮助机构,其中帮助儿童是重要的内容。在我国,这类系统尚欠发达,类似NGO的组织的作用还不十分明显。随着我国的不断发展,社会工作制度的建立应提到政府的议事日程上来。政府部门应充分引导和发挥NGO组织的作用,加强协作,在帮助农村留守儿童的同时,对进城务工的农村家长进行引导和教育,强化农民工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及其重要性,让农民工家长学会与孩子沟通、交流以及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发挥家长对孩子的独特的教育功能,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三)建立农村社区儿童少年教育和监护体系
少年儿童的教育历来是家庭、学校与社会共同的责任。但是,就我国当前教育的现状来看,社会对少年儿童发展提供有效帮助的机构太少,尤其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基层很少或没有相关的少年儿童的社区教育组织,使得农村少年儿童的教育与成长发展在社区教育这一块尚处于真空之中。因此,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健全各自的教育功能,相互合作,促使孩子健康成长。
农村建立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可以考虑由基层学区和共青团牵头,联合妇联、工会、村委会、学校,共同构建农村少年儿童健康发展的教育和监护体系。这些社区机构可由离退休教师、青年志愿者等人员构成。这对于保护农村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培育他们形成健康人格,提高其综合素质,沟通学校与家庭都会产生有利的影响。这是家庭、学校之外的另一种与孩子们互动的关系,同时也起到了一种沟通家庭、学校与孩子们之间关系的桥梁作用。
(四)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切实有效地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与管理
农村中小学普遍寄宿条件很差,甚至很多没有寄宿条件,这使得农村留守学生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功能不能更有效的发挥。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力度,并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要尽量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长环境的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以对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同时,学校要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交流,使学校内外对儿童的影响产生合力效应。
总而言之,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乃至会影响我国教育的整体发展;论文网不仅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更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我们衷心期望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能对此给予足够重视,共同探讨解决这一社会问题的更为有效的途径。【参考文献】
[1]周全德,齐建英.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理性思考[J].中州学刊,2006,(1).
[2]李斌强,赵鹏程.和谐社会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思考[J].经济体制改革,2006,(1).
[3]何宇,郭俊位.农村留守儿童现象浅析及对策探讨[J].社会工作学术版,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