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农村公共产品投入与农民增收问题
浅析农村公共产品投入与农民增收问题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三农”问题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在“三农”问题中,如何提高农民收入则是重中之重。无论从理论分析还是国内外实践看,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与农民的增收呈正相关关系,公共产品有效供给不足已成为当前制约农民增收的瓶颈。因此,针对公共产品供给存在的问题而采取相应的对策是当前促进农民增收的理性选择。
论文关键词:三农问题 农民增收 农村公共产品
一、我国农民收入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较以前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但这种提高不是沿着直线上升的,而呈现出上下波动的情况。总体看来,农民收入变化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1984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与深化时期,在这个时期,农民长期被压抑的劳动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农民收入迅速增长,年均增长速度达到了16.5%;第二阶段:1985~1989年,农民的收入增长减缓,并在1989年跌落到谷底,这一年扣除物价因素,实际收入增长为负增长;第三阶段:1990~1996年,这个阶段农民收入增长速度有所提升,由1990年的2%上升到1996年的9%;第四阶段:1997年至今,农民收入增长率徘徊在2%~7%之间,且非农收入比重急速上升。当前我国农民收入存在以下特点:
(一)与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1997年,农民的人均收入为2090元,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160元,二者的收入差距为1:2.47;2003年,农民的人均收入为2622元,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472元,差距已经扩大到1:3.23;2004年,这一数字达到1:3.21.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农民与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这对整个经济社会生活都造成了不利影响。
(二)以粮食生产为主的纯农户收入增长日益困难由于农产品市场的供过于求,农产品价格下跌,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额减少,使得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来源的纯农户收入增长尤为困难。1997年,农民人均来自农业的纯收入为1268元,但1998~2003年,农民来自农业的纯收入已连续6年低于这一水平。
(三)仍有相当农民生活徘徊在温饱区间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在缓解贫困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但由于长期形成的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仍有相当农村居民生活仍处于低水平的温饱型消费区间。从20%低收入农户消费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2000年20%最低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977元,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8.5%,其他各项支出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均存在较大差距。因此,要继续注重改善和提高低收入农户的消费水平。
二、农村公共产品投入不足是农民增收趋缓的重要原因农民增收问题是一个社会系统问题,造成农民增收趋缓的因素有很多,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很多领域。如何提高农民收入,已经成为近年来政策制定者和经济学者所关注的焦点。提高农民收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提高农民在土地上的收入,另一种是将农民从土地上转移出来,让他们从事非农产业。前一种方式主要是国家试图通过对粮食生产的直接补贴及产业结构调整来提高农民收入。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中国农业应对WTO所带来的冲击。但是,粮食直补的可持续性值得怀疑。后一种方式则是将发展非农产业及改善农村移民在城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然而,我国有9.2亿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0%多。过高的农业人口比重决定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任务艰巨,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予以解决。因此,我们必须为农民增收开辟一条新的途径,即增加农村公共产品的投入。
根据公共经济学理论,农村公共产品(Countryside Public Goods)是指在农村范围内,满足农村居民生产生活需要的,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受益上具有非排他性的各类物质或服务产品,涉及农村公共设施、公共事业、社会福利、公共服务等各个领域。农村公共产品投入水平直接关系到农民的生产及生活品质,与农民收入呈正相关关系。当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投入存在诸多问题,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障碍。第一,农村基础设施薄弱是农民增收趋缓的硬件因素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在农业基本建设的投资上数额一直偏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用于农业支出的数额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一直徘徊在8%左右。90年代以后,从国家财政农业支出来看,虽然农业支出的绝对值在不断增加,但从相对量来看,农业支出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却一直呈下降趋势,远低于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同时,基础设施的供给不足也影响了生产发展。迄今,全国约一半的行政村没有通自来水,六成以上的农户还没有用上卫生的厕所,1.5亿农户需要解决燃料问题,6%的行政村还没有通公路……可以看到,新农村建设是在农村基础设施严重匮乏的基础上进行的。在这样的状况下,要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目标,任重而道远。公共服务的供给不足还可能影响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性。
第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失调,不能真正解决农民需求一方面,农民亟需的生产性公共产品供给(如大型的水利灌溉设施)、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公共产品(如教育、医疗保障)及农村的环境保护等严重不足;另一方面,政府供给层面却又存在无效供给过剩,一些地方政府在提供公共产品时忽略了农民的需求偏好,通过摊派、收费等方式向农民提供效率不高的、重复性的公共产品,热衷于投资见效快、周期短的公共项目,造成农村公共产品无效供给膨胀。农民真正需要的公共服务提供不足,而不需要的服务却供给过剩,这样,使得本来有限的公共产品投入得不到合理的利用,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不能真正实现帮助农民发展生产、改善农民生活质量的目的,公共产品供给偏离需求,结构失衡、效率低下。
第三,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不合理,从根本上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村公共产品表现为制度外供给和政府供给缺位,村委会村民自治组织的性质决定了其向农民提供的公共产品供给具有私人性质,而乡镇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多属纯公共产品,本应由中央和地方政府承担,但目前仍由农民税外负担。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责任不合理,基层政府要承担供给任务却没有对应的财权,只能通过向农民摊派等方式来完成。由于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机制的“自上而下”性以及基层政府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目标与农民改善自身生产生活条件目标不尽一致,使政府对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难以准确,有时会偏离农民的真正需求。结果不仅造成农村公共产品供需结构失调,而且导致供给成本较高、增长无序的现象,无形中加重了农民负担,为农民增收制造了重重障碍。
二、大力加强农村公共产品投入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加强这些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有助于从根本上构建新农村的稳定和谐社会,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其生产的积极性,提高农业生产要素生产率,同时也是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关键所在。
第一,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形式加快增加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必须站在实现以人为本、“五个统筹”、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增加农村公共产品问题的战略内涵、意义和迫切性,切实实现发展观念的根本转变。要按照新发展观的要求,全面指导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各项实践,将其具体体现在增加供给的各项内容、各个方面和各项工作中。要彻底纠正只重视个人消费、不重视社会福利,只重视生活物质质量、不重视生活综合质量,只重视经济发展、不重视社会发展,只重视人的经济关系、不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传统发展观念;摆脱传统的、根深蒂固的“重工轻农”“重城轻乡”城乡居民社会权益“天然有别”的思想观念影响以及思维方式、习惯和定势的束缚;要进一步推进政府自身的改革,加快实现政府角色和职能的转换,树立
正确的政绩观,增强责任意识,搞好各政府部门职能作用的协调与配合,形成强大推动力,积极促进农村公共产品的增加和发展。加大农村政策的支持力度,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增加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第二,制度上要有创新和改革公共产品的规定性、内在要求和发展规律,决定了政府的制度安排在其供给上起着主导作用。制度安排合理与否,对其有效供给和达到结构优化有重要影响。增加农村公共产品的关键在于制度和体制的改革、完善与创新。有效提供农村公共产品的前提是实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程序由“自上而下”向“自下而上”的转变,使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真正符合农民的需求。应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公共产品供给职能,明确中央和地方支出责任和支出范围。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公共产品供给体系,并适当引入市场机制。好的体制机制,不仅可以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更重要的是可以巩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果。改革现有财政体制,加大农村公共产品投入力度,自觉地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更大幅度地调整政府财政支出结构,政府新增财力的使用要大幅度向“三农”倾斜,重点支持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行免费义务教育,改善农村医疗条件,提高农民医疗保障水平,完善对农村困难群体的救助体系,逐步提高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
第三,加大农村科技和教育投入,为农民增收提供智力支持人力资源理论的实证研究证明,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对生产起重大的促进作用,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而人力资源的素质主要来源于教育。世界银行《1991年世界发展报告》指出:劳动力受教育的平均时间增加一年,GDP就会增加9%。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认为,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的核心,美国1929~1959年的经济增长有29%~56%来源于教育。教育与农民增收有更直接的正向关系,农民受教育程度越高,收入也越高。但是我国农民的受教育程度却很低,截至1998年底,全国100个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为9.56%、小学文化程度为34.49%、初中文化程度为44.99%、高中文化程度为9.15%、中专和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分别为1.46%和0.37%,平均受教育程度为7.4年,而发达国家则达12年以上。许多农民不仅劳动技能低,而且市场知识缺乏,不能根据市场的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不能按照现代管理方式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可见,素质低也是制约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的客观因素。加大农村公共产品中教育与科技的投入力度,是我国农村实现快速发展、农民实现增收的重要现实途径。
第二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村公共投入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村公共产品投入
张伟平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 杭州 310002)
摘要:取消农业税,减少了乡村两级组织的收入,公共产品供给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在新形势下,应调整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的思路,通过体制创新,大力发展公共产品服务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改变农村公共事业投入的形式,完善农村公共事业投入机制,以适应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合作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村公共产品;投入机制
农业税全免后,减少了乡级政府和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收入,削弱了其提供农村公共产品的能力。而随着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公共事业性支出会不断增加。虽然国家加大了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转移支付力度,从目前国家的财力来看,不可能承担如此巨额的公共事业投入,如果没有相应的改革措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将受到极大的影响。如何筹措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的资金,促进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是一个需要探索的重大问题。
一、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内涵与类型
1、内涵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也是现阶段农民经济组织的主流形式。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量规模,并表现出不同类型、类别和专业分工的组织形态,我国将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可以预见,未来一个时期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将得到较大的发展,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将大大提高我国农民组织化程度。
2、类型
实践中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类型及创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发展新型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目前实践中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有自愿组合型、龙头带动型、中介服务型、产业协作型、农工商一体型、专业协会型等多种形式,大体可以归纳为三种类型:
(1)专业协会型,是指从事专项农产品生产、销售、加工的农民,按照自愿互利原则,以产品和技术为纽带,组建的社团型合作经济组织。凡是从事专业生产并达到一定规模的农民均可自愿入会,协会对 1
会员进行无偿和低偿服务。入会农民根据协会的要求进行生产、销售。协会又包括两种形式:一是技术协会,主要对会员进行实用技术培训,提供信息、物资服务,帮助会员销售产品。另一种是合作协会,主要根据合作社的原则,具有社团性和合作制双重性质,是合作经济的初级形态。专业协会是一种比较松散的合作经济组织形式。
(2)专业合作社型,是指从事专业生产的农民平等持股、自我服务、民主管理、合作经营的经济组织。农民入社需交纳一定股金,合作社除按股付息外,主要按购销产品数量向社员返还利润。专业合作社是一种管理比较规范,与社员联系比较紧密的合作经济组织形式。
(3)股份合作社型,是指在保持合作制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吸收股份制优点而发展起的一种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农民主要在兴办龙头企业、进行农产品加工、销售、运输、储藏、资源开发和水利建设等方面采取这种形式。
二、农村公共产品的性质及投入形式
1、农村公共产品的性质
公共产品是指可以集体享用、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设施或服务。农村公共产品按照性质划分,可划分为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也可以划分为生产性公共产品、生活性公共产品和发展性公共产品。农村公共产品包括许多方面,如农村公路、农田水利、义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信息服务、科技推广等。[1]农村公共产品与广大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特别是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对于这些公共产品有更强烈的需求。为此,应明确公共产品的性质,根据其对社会公益的影响程度,采取合理的方式和适当的形式加以解决。
(1)纯公共产品。农村纯公共产品, 是指在消费过程中具有完全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应当由政府免费提供的产品。对于这类公共产品,必须由政府投入予以保障,以满足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
(2)准公共产品。农村准公共产品, 是指介于纯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在消费过程中具有不完全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 主要包括水利设施、医疗、道路建设等方面,这类公共产品应在政策的引导下,调动公众的积极性,通过政府、农户、社区合作组织共同协调解决。
2、投入形式
按照纯公共产品由政府提供、准公共产品通过政府补贴的方式由政府、农户和社区合作组织共同负担的原则,将农村公共产品进行大致分类并确定其相应的提供方式。按照公共产品的性质,对于不同的公共产品采取不同的措施和方法。
(1)纯公共产品的投入形式。这类公共产品,如义务教育、社
会保障,关系到广大公众的利益,只能体现社会效益,基本上不能体现经济效益,在取消农业税的情况下,无法通过公众集资的形式来解决,应由政府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统筹解决。特别是在强调城乡统筹发展、创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更应由政府来解决纯公共产品投入,并且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保持适度的增长。
(2)准公共产品的投入形式。应区分性质,采取不同的方式和方法。对于这类产品,完全由政府提供显然是不合理的, 而对农民个人来说, 由于外部性的存在, 私人提供也容易造成效率损失, 因而理想的方式是将农民组织起来, 成立专业合作组织, 通过合作组织将外部收益内在化, 提高供给效率。生产性公共产品,如农田水利、科技推广、信息服务,可在政府投入的引导下,通过投资主体多元化,引入股份制合作制和合作制形式,调动各投资主体的积极性。生活性公共产品,如医疗卫生、文化娱乐等,可在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通过“一事一议”制度,采用合作制形式加以解决。[2]
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农村公共产品投入中的作用 如果农户各自为战,或者依靠私人投资,将会使公共产品供给不足或者供给过剩,并且效率低下,公众的利益也将受到损害。因此,农户具有联合起来的共同需求,通过规模经济来降低投入成本和使用费用。采取股份合作制或合作制形式筹集公共产品资金,以“保本微利”的经营原则和“合同制”的形式运营,保护了广大农户的基本利益,突出了公共产品服务型专业合作组织的服务宗旨。以合作制形式投入农村公共产品,解决了公共投入与现实发展需要的矛盾,公众利益与个人投资者利益的矛盾。[3]同时,采取合作投入方式,既解决了农民个人资金有限、难以进行有效投资的问题,也分散、降低了农民的投资风险,保证了公共产品服务型专业合作组织的业务稳定和有效运转。
(1)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可以为会员直接提供部分公共产品。从目前来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供的产品,有一部分是公共产品,如教育培训、科技推广、信息服务等,对于这些方面的公共产品,可以通过发展专业合作组织的方式来解决,而通过其他方式提供这方面公共产品,如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都不会达到专业合作组织的效果。[4]因为,专业合作组织直接面向生产、经营的某些环节开展服务,与农民的利益最直接,也最符合农民的需求。
(2)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可以解决某些准公共产品的投入。某些准公共产品,可以由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来投入,使农村组织从这些服务职能中解脱出来,专门从事纯粹公共产品供给。目前,在农田水利设施投入和农机投入方面,农民用水协会和农机服务协会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采用合作制筹集资金,可以使农民与公共产
品的服务紧密结合起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有效地改善公共产品的运营和管理。[5]
(3)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可以发挥沟通和协商的作用。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应积极探索“一事一议”制度的实现形式,为此,应通过组织形式和利益机制把广大农民联结在一起,使“一事一议”制度真正能够落到实处。“一事一议”制度,就是大家的事由大家商量办,只有使民众体会到民主,体会到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才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也才能使大家广泛关注和参与公共产品投入。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民为了共同的利益建立的组织,对于会员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作用,因此,涉及某些具体公共产品投入方面的问题,可以由专业合作组织来沟通。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了,认识水平提高了,就可以较好地解决公共产品的投入问题。
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思路与扶持举措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产生和发展,是广大农民的客观需要和现实选择,是农村改革发展中的一项组织制度创新。对于如何进一步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代表性的观点有四种:[6]
一是融合改革。主张大综合、大合作,将现有的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同社区合作组织融在一起,经过改造和规范,办成区域内的综合性的合作社。理由是,这样做便于有组织的协调和安排,可以明显提高工作效率、节省联系费用。
二是分而治之。主张现有合作经济组织自成体系、长期并存,其体系和格局基本保持不变,政府分别对其加以规范改造,创造条件,共同发展。主要是立足我国现实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格局,充分利用现有组织资源,以降低组织成本,保持农村经济与社会的稳定。
三是单一发展。主张在农村普遍组建纯粹的合作社,即专业性的合作社。因为这既是发展市场农业的需要,也已为发达国家的成功实践所证实;或发展我国现行的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使之形成主体模式。这不仅是因为它有历史的继承性,而且因为这种选择符合我国当前农村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四是因地制宜。由于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合作经济的发展必须有各自的基础、突破口、产业特点,各有自己面临的矛盾及解决主要问题的途径。四是办综合性合作组织,还是各类合作社分别规范、共同发展,需看当地的具体条件、实际需要和“合作人”的发育程度,灵活对待,着眼不同地区的特点,创造性地寻求合作经济组织的最佳发展道路,形成自己的发展模式。学界的探讨对于拓展思路,以便构建适合于我国国情的合作经济发展格局十分有益。但究竟采取哪种思路作为合作经济发展的模式,既要考虑农村的社会经济状况,又要从有利于农村改革与发展的需要,特别要从有利于整体推
进新农村建设出发。
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公共产品投入方面的作用,调动广大农民参与投入和管理的积极性,需要有相应的政策支持和配套法规。这些公共产品虽然可以由农民通过股份合作制或合作制的方式加以解决,但他们毕竟属于公共产品,相对比较效益低,与广大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与农民增收密切相关。因此,必须有政府的有效监督,必须有相关配套政策的支持,才能使专业合作组织在提供公共产品服务方面充分发挥其功能。从目前看,各级政府都大力支持发展公共产品服务型专业合作组织,如在水利、农机、农技推广等方面,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
1、发挥农村社区合作组织的协调职能
农村社区合作组织,既具有提供公共产品的职能,又具有土地和集体资产管理职能。所以,农村社区合作组织对于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具有协调、服务职能。因此,对于公共产品服务型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农村社区合作组织应进行合理规划,鼓励和支持社区农户组建、参与公共产品服务型专业合作组织,并给予土地、资金、人才等方面的支持,帮助协调和沟通与市场及政府之间的联系,协调专业合作组织之间的关系,解决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依托社区合作组织建立公共产品服务型专业合作组织
免征农业税带来的最大变化,是过去长期围绕税费转的农村两级组织收税收费的基本职能已经转移或消失,其它行政职能也逐渐淡化。在这种情况下,农村两级组织改革的方向是什么?应转变职能,从建设公共服务型组织的角度出发,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对公共事业的需求。农村社区合作组织,本身就为农民提供公共产品服务,比如说乡镇七站八所中的农机站、种子站、兽医站等,但在传统的管理体制下,这些组织的作用难以得到发挥,与建立公共服务型组织的要求不相适应。如何改革,有许多成功转型的例子,可供借鉴。许多依托社区合作组织建立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如农机、奶牛协会等,既使这些社区合作组织实现了转型,又为广大农民提供了有效的生产经营服务,特别是一些准公共产品服务。所以,应充分利用社区合作组织资源,利用其资金、技术、人员、信息优势,创建专业合作服务组织,吸收广大农户参与其中,为会员提供公共产品服务。
3、支农资金向公共产品服务型专业合作组织倾斜
为了更好地鼓励农民创办公共产品服务型专业合作组织,应改变对于农村公共产品投入和支持的方向,把重点放在支持发展专业合作组织上,以提高规模和使用效益,使资金发挥更大的作用。让农民部分集资投入,政府给予财政支持,这样做的好处是农民既然有资金的注入,那么对提供的公共产品就有一种主人翁的意识,从而达到对公
共产品的及时维护和长久使用。对于农户采用股份合作制或合作制的形式投入公共产品,按照一定的投入比例予以资金支持;在经营方面,由于公共产品的正外部性较强,关系广大民众的利益,可以免征公共服务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所得税和营业税,并在设施维护使用方面,根据社会效益给予适当的补贴;农业政策性金融,每年应保证投入一定的比例支持公共产品服务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4、完善相应的法规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一种能够自我约束其经营、服务行为的组织,但是要保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方面充分发挥作用,就应完善相应的法规,特别是确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法律地位、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投入的制度法规,同时,还应在运营、服务等方面加以规范和指导,从投入机制、产权制度、管理措施等方面,规范公共产品服务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保障公共产品投入的稳定增长。
Abstract: After the cancellation of agricultural tax ,income of organizations at township and village will be reduced , supply of rural public goods will be affected greatly.Under new circumstance ,we should regulate ways of rural public undertaking's development , develop farmer's specialized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s with characteristic of service of public goods by re-creation of system ,improve investment mechanism of rural public undertaking , and adjust to the needs of rural public undertaking's development.Key word: Farmer's specialized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 ;investment of rural public goods;relative countermeasures
参考文献:
[1]苑鹏.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组织制度创新探析[J].中国农村观察,2000,(6)
[2]廖清成.农村公共品供给优先序问题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04,(12)
[3]陈永新.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创新[J].四川大学学报,2005(1)
[4]王玉龙.农村公共产品提供模式解析——兼论农民适度参与与农村公共产品提供的资金来源[J].南都学坛,2004(1).[5]冯先灵.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研究[J].中国乡村发现,2006(1)
[6]方向新.农村变迁论:当代中国农村变革与发展研究[M].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12)
第三篇:浅谈农民增收问题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浅谈农民增收问题
作者:李 霞 高生荣
来源:《新农村》2010年第10期
摘要:本文对农民收入问题概况及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原因作出分析并提出建议。关键词:农民增收
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是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战略目标任务。农民收入增减又是反映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的重要标志。因此,增加农民收入,不仅直接关系到农村实现小康还直接关系到开拓农村市场,而且还可能影响到农产品的供给。现在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农民增收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主课题。
在新的形势下,农民增收的内外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粮食稳定增产压力渐增,部分农产品价格下跌和农资价格上涨,给农民继续增收致富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必须积极规划新思路,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才能切实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出台了7个“一号文件”,初步形成了新时期“三农”工作政策体系。要认真落实中央出台的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如、农业税减免、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机具补贴。汽车、彩电、冰箱、电脑、手机下乡活动补贴。农村医疗保险、农村养老保险补助。粮食生产大县奖励、生猪生产大县奖励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等等。通过落实这些强农惠农政策,直接或间接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同时,在中央政策指导下,积极探索农户致富的新模式、新办法。通过财政贴息、农户贷款、低收入户零利率贷款,开展技术培训等措施,切实解决了农民在增收致富过程中遇到的增收无本、增收无路、增收无法、增收无力的“四无”问题。
从延长县七里村镇张义夫子村的调查情况来看:农业增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按农户收入在上、中、下三种情况调查了20户村民,从调查情况来看:农民收入较高、农民收入增长速度较快的户都是菜农和经商户,农民收入较低的户,是无劳动力和一些搞“老一套”大田里种植的“保守”户,他们一年辛辛苦苦地“从家里到地里、从地里到家里”一条路来回的走,但只能维持着一家人的生活问题,达不到小康生活水平,更谈不上富裕。而菜农收入较高,是他们尝到了种植大棚蔬菜的甜头,对新品种新技术容易接受,这样在农村就形成了两极分化。富的一年比一年富,穷的越来越穷。因此,农民增产和农民增收是农村工作的主要课题,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抓紧、抓好。
一、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原因
农民收入的高低与增长快慢与农民收入的来源于构成紧密相连,是与农村劳动生产率、农村经济结构及农业内部结构相适应的。分析张义夫子村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主要是农村劳动生产率低,生产无规划,不看市场需求,盲目蛮干,农民思想保守多种原因所造成。
1.农村产业结构和农业内部结构调整步伐迟缓,农民收入来自二、三产业的比重低,从事第一产业的较多。今年张义夫子村人均纯收入虽然比去年增了3.6%,但是增长速度太缓慢了。生产的盲目性较大,菜农不分析市场需要什么?不懂价值规律,而是种植什么蔬菜一哄而起,使一些蔬菜供过于求,有些蔬菜供不应求,如大蒜和洋芋今年价格较高,种植户却很少,这就是市场信息不灵的原因造成的。
2.农产品需求不旺,销售不畅,价格下跌,增收难度加大,根据我们对农民增收份额占有叫大的果品、蔬菜等销售调查,形势不容乐观。一是果业:以稣梨为例,延长稣梨被称为“贡梨”,色泽、口味好,但是从去年以来外地客商来陕收购苹果的人多,而稣梨却被冷落一旁没人要,销售量比08年同期减少18%,而且价格大幅度下跌。如稣梨:刚刚上市时,每斤价格只有0.6~0.7元较上年同期价格下降了25%。二是蔬菜:以莲花白和白萝卜为例去年9~11月份每斤莲花白价格仅0.15~0.2元、白萝卜每年0.1元左右,较上年同期减少0.2~0.22元。三是葡萄:去年农户普遍栽植葡萄较多,使葡萄价格下跌,每公斤0.8~1元,加之秋后雨水多葡萄裂口的较多,有的甚至烂在地里。
二、对策与建议
1.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大力提高农村社会生产力,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不断增加农民收入,这是农村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2.大力发展产业化经营。首先要立足本地资源,选择主导产业。其次,在经营管理上要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产业化经营运行机制。在利益分配上,采取合同契约,股份分红、利润等形式,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同体。第三,要重视和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使其真正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载体。
3.举办各种培训班,提高农民素质发展农业需要科技,切实把发展农业生产转化到依靠科技和提高农民素质的轨道上来,才能给农村经济注入不衰的活力。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民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工作基础工程,需要大量的工作。为此:一增加科技投入,增加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奖励有贡献的科技人员。二加强农业科技的基础和应用研究,举办各种类型的农技培训班和讲座。农业常识是一个综合性很强,范围很广和科学体制。农民要操作农业生产全过程当一个合格农民,就必须具有天文地理,经济技术等方面的知识。既要敢于拼搏,更要智勇兼备的“智搏”,既要掌握自然科学知识,又要懂得经济知识。只有农民掌握科学技术,才能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
4.建立农业信息网络,增强农业信息服务功能,农民增收速度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信息不灵,种植什么?卖什么?心中无数,造成不应有的损失。因此建议县上要重视农业信息网
络建设工作,逐步把农业统计、农技推广和农产品市场三大信息系统地建立起来,为延长县农业生产,农民增收提供有效的服务。
作者简介:李霞,女,生于1967年12月6日,农艺师,大专文化,从事文秘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指导工作。工作单位:陕西省延长县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站。
第四篇:浅议农民增收问题
浅议农民增收问题
写作提纲
一引言
现阶段我国农民收入的基本情况与特征
二农民增收的现状
(一)我国农民收入增长呈现出的阶段性特征
(二)我国农民收入低速增长给国民收入带来的不利影响
(三)辩证认识现阶段农民收入增长滞缓问题
三分析当前农民增收问题存在的症结
(一)当前我国农民收入及负担状况
(二)当前我国农民增收难的问题分析
四实现农民增收的对策
(一)从近期看
(二)从长远看
五总结
姓名:武露专业:商务管理准考证号码:010109307051 邮箱:690593094@qq.com
第五篇:农村农民增收工作总结
农村农民增收工作总结
2014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镇对农民增收工作高度重视,切实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加强协调,采取农林牧渔业并举,全方位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全镇农民收入得到较快提高。现将工作自查总结如下:
一、农民增收基本情况
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9015元,至2014年底,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11269元,与2013年同比增长25%。
二、主要做法
年,我镇重点围绕农民外出务工工资性收入、林业、渔牧业、种植业及第三产业发展等方面,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农民收入较快提高。(一)抓好种植业结构调整促增收。立足我镇实际,因地制宜改种市场需求旺、效益较好的特色农作物。通过抓示范、调结构,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一是稳定粮食生产。通过推广测土配方施肥、超级稻等为主的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改造低产田、提高栽培技术和复种指数,狠抓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单产,增加总产。至2014年底,全年粮食播种面积25440亩,与2013年同比增885亩,增长1.48%;总产量7362吨,与2013年同比增263吨,增长2.56%。按当年价计算,2014年粮食产值2129万元,同比增12.64%,实现农民人均年增收100元。
二是抓好银杏种植基地示范建设。自去年县委、县政府“211”工程实施以来,镇党委、政府紧扣城乡统筹发展这一主题,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以银杏产业种植为主导产业,培育发展生态农家乐和特色生态养殖,促进农民增收。全镇按照“三园一基地”(精品采叶园、精品采果园、精品观光园、优质育苗基地)和“公司+业主”、“公司+基地”、“公司+农户”的模式发展银杏产业。目前,全镇共种植银杏15000亩,基本建成林桐山村至圆井眼村、省道片、县道片、明月片四个银杏产业带,实现农民年人均纯增收500元。
(二)抓好养殖业促增收。2014年全镇水禽产业完成麻鸭出栏108.23万只,白鹅出栏36.34万只,麻鸭保种2万余只(其中保护500只以上的大户5户,共保种5800只);全年生猪出栏4.83万只,存栏3.31万头;肉牛出栏0.2万头,存栏0.24万头.在大区大力发展林下生态养殖,全年肉羊出栏1.78万只,存栏1.03万只;兔出栏2.47万只,存栏1.99万只,同时在老鹰岩村、黄泥沟村、五里桥村、林桐山村新建成现代畜牧生猪养殖小区各1个,实现农民人均年增收800元。
(三)抓好生态林业建设促增收。重点抓好退耕还林等生态造林工程建设。2014年以来,全镇共完成退耕还林造林1万亩,发放现金补助1176.6万元,农民从中增加收入1176.6万元,实现农民年人均纯增收130元;四)抓好劳务收入促增收。加强农民转产转业技术培训,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重点工程和城镇转移,拓宽农民就业门路。2014年,多次为农民群众提供技术咨询和现场指导,举办各类农业技术专题培训班5期,受训人数1200多人次;全镇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1.8万多人,劳务收入年增加1000万元以上,农民年人均增加收入250元以上。
(五)落实惠农减负政策促增收。2014年,我镇全面落实粮食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直补、退耕还林补贴、农机购置等各类补贴支农政策,通过减负促增收。
(六)抓好秋冬种开发促增收。2014年,我镇积极引导群众因地制宜调整秋冬季农业结构,改种市场需求大、生育期短、见效快的蔬菜等农作物及农副产业生产,广开增收门路,千方百计促农增收。全镇秋冬菜生产年均种植面积1万亩以上,秋冬菜总产值年达1700万元以上,实现农民人均增收300元以上。
三、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年,我镇的农民增收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仍存在一定的制约因素,主要表现有如下六个方面:一是随着我镇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农业耕作土地存量将会减少,传统种植的发展空间将变缩小;二是农业生产受干旱、洪涝及病虫害等自然因素制约,影响农业生产效益;三是农业生产投入还不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转换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难度较大;四是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较低,粗放型经营现象严重,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低下,农民增收速度缓慢;五是我镇农业产业化水平还不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农业标准化生产的工作相对滞后,龙头企业少,农产品质量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农民增收渠道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致富的步伐。六是农资价格上升不降,农民对农业投入成本高,农业经费投入还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各类试验、示范工作的开展和新成果、新技术的推广等。
四、今后的工作对策建议
(一)切实加强领导。进一步落实好农民增收的工作领导工作机制,加强部门之间的联动协作,完善农民增收措施,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二)合理布局,做好规划。在强力推进大工业项目建设的同时,预留发展优势特色农业的空间,对接做好发展特色农业的区域布局规划,以项目实施来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带基地建设,使农业特色产业带建设与全镇的区域布局相衔接,加快我镇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三)完善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和完善发展机制,采取政府推动、市场引导、金融支持、科技支撑、企业和农民投入的方式,逐步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新机制,为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对从事优势农产品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种养大户以及市场开拓和品牌创建等,在政策、资金等方面予以倾斜扶持投入,建立重点产业扶持专项资金、奖励资金,通过直补或协调信贷支持或招商引资等,对市场前景好、有优势的特色种养业品种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培育壮大一批特色农业龙头企业,形成“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做大做强我镇特色农业产业。
(四)强化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环节,着力构建科技支撑体系,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充分发挥科技推广机构、专业合作组织和协会的作用,健全和完善我镇农业、渔牧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强化技术服务和指导,抓好特色农业示范点(片)建设,突出新技术、新品种的集成示范和配套应用,推动我镇农业优势特色产业提质增效。
(五)调整结构,培植发展优势主导产业。重点打造四个银杏产业带的银杏种植示范基地建设;加快林业体制改革,调整林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建设;抓好畜牧养殖业,多种途径增加农民收入。(六)加强农民培训及转移就业。要不断地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加大劳务输出力度,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进一步量化分解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目标任务,多途径地有组织的引导农民外出务工,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不断扩大农民的就业和增收空间,积极为农民增收创造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