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马新宁事迹材料
支部发展好舵手 百姓致富带头人
——焦村乡坳马村优秀共产党员马新宁同志先进事迹
马新宁,男,汉族,1960年出生,1996开始担任焦村乡坳马村党支部书记。在他的带领下,坳马村“两委”班子齐心协力,开拓创新,推动了全村产业的迅速发展,成为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能人”。
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农民增收,安居乐业,近几年坳马村的各项事业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景象。作为支部发展的“舵手”,马新宁带领坳马村党支部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创造争优创先各项要求,引领全体党员、农民凝聚力创和谐、奔小康。坳马村党支部先后荣获“基层组织建设奖”、“思想宣传思想教育奖”,并多次在全乡荣获综合考核中名列前茅。
一、加强组织建设,培养干部队伍
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有了过硬的班子,才能有高素质的党员队伍。作为村党支部发展的“舵手”,马新宁平时扎实抓好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做好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培养和发展党员工作。几年来,坳马村党支部在党支部书记马新宁的带领下,切实加强村“两委”班子成员和党员的学习教育工作,建立健全了各项学习制度,运用多种形式对党员进行政治思想教育,提高了党员干部的整体素
第 1 页
质。同时,他还完善了民主集中制为主要内容的党支部议事规则、工作制度和“两委”班子工作责任制,协调好“两委”关系,切实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促进班子整体合力。此外,他还积极开展“两委”班子的思想政治建设和作风建设,多次主持“两委”班子学习、民主生活会,组织开展联系群众和村民接待日活动,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制定争创五好党支部工作计划,研究解决创建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经济组织、经济制度与基层党建工作创新。三年来,支部共接收新党员达25人。因党员自觉,多年来党费全部如数收缴,受到乡党委赞扬和奖励。
马新宁平和的心态、公正的原则、辛勤的付出,“三位一体”结合在一起,打造了一支精诚、团结、勤政、和谐的“两委”班子。支部一班人不在权利上争大小,不在荣誉上争高低,不在待遇上争多少,不在关系上搞亲疏,坚持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相结合,深入调研、集思广益,从而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切实发挥出领导核心作用。在他的带领下,各项村级事务管理不断规范,各项村民的民主权利得到了保障,各种村干部的行为得到了约束与规范,村内各项工作得到了长足的开展。
二、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
坳马村焦村乡以南5公里处,东临宁县县城,西临和盛镇,全村410户,共计1666口人。土地总面积4250亩。上世纪末的坳马村一直以延续了几千年的农业为主,交通不方便,地理位臵偏僻,经济落后,人均年收入不到500元。
如何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过上舒心的好日子,一直是马新宁最大的心愿。他曾说到:“我当村党支部书记并不想做一些惊天动地的大事,我只想为全村群众做一些实事”。经过反复思索,坳马村制定了以发展果树产业为方向,立足山林、突出特色的发展思路。具体来说就是:依托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和山前暖区的气候条件及土壤性质,大力发展以苹果为主的果树产业。几年来,马新宁带领党支部、村委会积极响应落实上级党委、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艰苦创业,狠抓设施建设,改变了农业生产条件,为村民发展林业提供优惠政策。如何发挥利用土地优势,改变农民贫穷落后的面貌,坳马村党支部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大做文章,通过树立典型,带动全面,不断调动村民的生产积极性,建立了“党员+农户”式的发展模式。几年以来,世代以农耕为业的农民尝到了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带来的“甜头”。如今,摆脱了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束缚的坳马村民们,展现出他们更加自信、富足的生活状态。果树产业已是坳马村的主导产业,为全村经济发展、就业增收起到巨大的作用,赢得群众一致叫好。几年的努力以付出,坳马村民富了,家用电器多了,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也有板有眼,马新宁用他的辛勤与付出向村民交上一份满分“答卷”。在2010年的换届选举中,马新宁再次以高票当选,赢得了党员和群众的信任。
三、改变村容和街区面貌,建设宜居新村
随着果树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坳马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也逐步加强。坳马村党支部为了搞好新农村建设,一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努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几年来,马新宁四处积极联系,筹集资金。在2009年修通焦村至坳马柏油公路,解决了交通出行问题;投资324万元,启动民资修建商品楼6幢108间;投资6万元,硬化街道2000平方米;投资200万元,新建小区20户;投资39万元,为39户村民通上自来水。二是努力改善村级活动场所,新建村委会及活动场所7间,永久性标语1条,新建体育场1处,新建村级卫生所4间,村委会面貌焕然一新。三是以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村党支部组织村民和党员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从思想观念、法制意识、卫生习惯、道德礼仪等方面加强引导和培训,村民的素质得到一定提高,形成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全面开展了“十星级”文明户的创建和评比活动,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活力。
四、盘活文体阵地,创建和谐新村
马新宁清醒地认识到:虽然现在经济发展了,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还比较单调。在马新宁的组织与督促下,坳马村先后建起了高标准的图书室、电脑房、医务室。还经常邀请文艺团队来村演出。此外,村里又组建了青年业余篮球队、秧歌队等,进一步丰富了
广大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充实了广大村民的精神生活。
现在的坳马村时不时有青年人矫健的步伐在运动场上飒爽,每天清晨可以看到老年人优美的舞姿,每逢重大节日有秧歌队演员们生动的表演,村内有幼儿们嬉戏的欢笑声,村外有小学生琅琅的读书声,有方便优惠的医疗服务机构,群众生活更丰富了,文体活动更方便了。马新宁还提出了以村民学校为阵地,强化村民发展意识,道德意识,集体意识的观点。他经常聘请专家教授为党员或村民办培训、开讲座。并自己下真功夫、花大气力细心做村民的思想政治工作,谁家有困难,他第一个上门帮扶;谁家有小纠纷了,他第一个上门解决。村民们都把他看成值得信赖的人,他把村民看成亲人一般。正因为这样,村民都乐于跟着他干。近年来,全乡取消了义务工制度,马新宁意识到坳马村的现状,决定继续延用义务工制度,一直坚持至今。抓教育、抓创建是坳马村精神文明建设长足进步和群众精神面貌转变的有力保证。
环境优美、社会稳定,人际关系和谐,村民们高兴地编起了顺口溜:“昔日面朝黄土背朝天,地里创金不见金;今日献了土地搞果产,扬眉吐气谱新篇。”在村里,他是带领群众致富的带头人,扶贫济困,引领致富;在家中,他也是孝顺的儿子、体贴的丈夫,合格的家长。坳马村的快速发展,离不开马新宁这位领头雁,和他“孺子牛”的孜孜追求。马新宁做为一名党
员、一名村党支部书记,在他走过的每一个地方都留下了晶莹的汗水和闪光的足迹,正是他这种情系百姓,甘当卒士,踏踏实实,潜心为民的精神,赢得了群众的信赖,取得了今天这样辉煌的成就。
第二篇:湖南新宁钟英抗战的事迹
八路军团长钟英的抗战事迹
李龙生
钟英,1916年农历七月初十出生于新宁县丰田乡的一个农民家庭。
钟英于1937年7月在河北完县寨子村参加革命,先后任秘书、团作战参谋、机要科长。1939年9月在冀中九分区任作战科长,参加百团大战时任九分区三十三团参谋长。
参加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军组织的百团大战战役,由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指挥,是一次沉重打击日军的著名战役。钟英时任九分区三十三团参谋长,同团的其他领导一起,率领三十三团参加了著名的百团大战。主要完成了以下几项作战任务:1940年8月20日,破袭了平汉铁路于家庄至方顺桥铁路。8月21-23日,破袭了博野县至蠡县公路数公里,使敌数日不能通车。8月下旬,向出动到蠡县连子口之敌发动进攻,歼敌百余人,缴获物资甚多。9月上旬对河间和肃宁两县的敌人展开进攻,曾一度攻入大史提据点,消灭一部分敌人;9月下旬,攻克肃宁梁家村据点,激战两小时,歼敌五十多人,缴获枪支五十多枝,并迫使大史提据点、窝北据点之敌仓皇逃跑。10月7日夜,大破旧城至任邱间的公路数公里。
率团突围
1942年6月9日,八路军九分区十八团,在反扫荡中,由于敌我兵力悬殊和其它原因,在定县马阜财战斗中,受损失很大,团的主要领导都伤亡了,只剩下参谋长王仰军同志。这时,分区政委魏洪亮,派钟英到十八团代理团长,孔勋代理政委。其任务就是带领十八团,突出敌人重围,到平汉铁路以西完县,进行休整训练。
6月30日晚9时,钟英和孔勋带了一部电台和六位侦察员,由博野县苏村出发,在黑夜中,以急行军的方式,于第二天早3时,到达十八团驻地——定县以东大台村。王仰军参谋长介绍情况说:“我团在马阜财战斗中,损失很大。这里还有一个团直和两个营。每营两个连,共四个战斗连队,总共只有五百多人。现在这个地区敌人,十分猖狂,每天出动扫荡清剿,如发现我武装,随即包围合击。当前最迫切的问题,就是尽快通过平汉铁路,到路西完县休整训练”。
为了争取时间,他们决定6月14日下午8时,部队从驻地出发,经过5个小时的夜行军,于第二天晨1时多,到达过路地点。这里的情况是:敌对铁路封锁很严。铁路沿线每隔一二千米,就有一个碉堡。一发现有人过路,碉堡内敌人就开枪射击。沿路还设人护路人员,一发现有人过路就敲梆报警。另外,还有敌压道车,每隔一二小时,就在铁路巡查一次,监视我军过路情况。
当钟英率团正准备过去时,已被敌发觉,集中火力向十八团射击,随后敌压道车迅速赶来,堵住过路通道。此时已不能过路,把部队撤回沙河南岸,西张村北边,一片小树林子和庄稼地里。由于天旱无雨,沙河有河无水。十八团住地,西邻铁路(约十余里)北靠沙河,东边和南边各有碉堡一个,距住地只有一二千米。
天还不亮,他们即召集营连干部开会,研究战斗方案。到会同志一致认为,这天一定有一场恶战,因此,必须作好充分准备。一是各级都要指定代理人,以保持不间断的指挥。二是立即埋好电台、烧毁密码,防止丢失泄密。三是要求干部党员在战斗中起带头作用。四是要求全体同志英勇奋战、杀敌立功。
15日上午9时,先是东边响起枪声,敌已开始向十八团进攻。他们派一个连掩护,其余随团部向北转移,刚走到沙河中间,东南之敌,一面射击,一面尾追。他们刚走到沙河北岸,从西边北边来的敌人,也包围过来,这时,随团直行动的三营只有两个连队已全部投入战斗。敌人越来越多,包围的圈子越来越小。在钟英身边的同志,纷纷提出建议,有的主张打,有的主张向西走,有的主张向东转。情况十分紧急,他立即决定,向东转移,刚走出1500米远的地方,早已埋伏在那里一个小村子的敌人,突然向十八团开火,阻止我军前进。并派一部兵力从翼侧包抄过来。当他们正同前面敌人打得激烈的时候,后边尾追的敌人,又迅速逼近过来,又形成第二次包围。趁敌包围圈尚未合拢,十八团则迅速向南转移,甩丢了敌人。可走出不到1000米路,又受到当面之敌阻击。战斗一阵后,他们为迅速摆脱敌人,又折向正东方向前进。正好,又走到沙河中间,这段沙河,河面很宽,有三四公里。走了一会,部队十分疲劳,正在这时,在正前方,又出现了一条又深又宽的大封锁沟,封锁沟两头各有一个据点。每个据点都有一个连队的敌人,控制着这条大沟。
当十八团快要进到封锁沟附近时,忽然从北边冲出一股日伪军二百多人,一面射击,一面端着刺刀,像疯狗似的向他们扑来,南边据点的敌人,也向他们包围起来。在这万分紧急的时刻,钟英即命三营派出一排兵力,跑步迂回到敌翼侧,从侧后突然发起进攻,敌措手不及,仓皇失措地溃退了。他们乘机通过封锁沟,终于最后突破敌人的封锁和围攻。这已经是傍晚7时多钟。
十八团这一天的突围战斗,是激烈战斗的一天,也是最艰苦奋战的一天。据事后侦察了解,这次围攻十八团的日伪军,共有四千多人,敌伤亡五十余人,十八团伤亡十余人。真是
拉网铁壁围万重,烽烟蔽日炮声隆。
纵横驰骋敌惊胆,取胜破围豪气雄。
部队稍稍休息,于6月7日晚8时出发,在定县南通过平汉铁路。过路之后,天已发亮,抬头一望,四周都是据点和碉堡。敌一面从碉堡内射击,一面派出兵力追击。十八团边打边走,在敌碉堡据点之间穿插行进,于当天下午6时到达铁路西唐县口底村,从而胜利地完成了上级给予他们艰巨的突围任务。
养 伤
1943年11月,时任副团长兼参谋长的钟英带四连连长朱彪见习参谋刘居仁,和几名侦察员,乘船通过白洋淀,到达雄县以西地区,寻找战机,打击敌人。根据当地游击小队报告,雄县南关区,距雄县县城1500米许,日寇在南关设有据点,驻日军一个班和伪军一个中队。这里因离县城很近,所以敌人防备不严,工事不强。可以隐蔽接近据点。经研究,利用夜晚,先去把据点周围地形侦察一番,而后研究作战方案。11月的一个夜晚,月浑星稀,天色朦胧,游击小队长前面引路,他们几个随后跟进。约午夜子时,他们已接近离据点1000米远的地方,突然同敌夜间巡逻队遭遇,发生战斗,敌机枪步枪一齐开火,并用掷弹筒他们射击,不巧,钟英同朱彪、刘居仁等负了伤。钟英右手被敌枪弹击中,他们迅速撤出战斗后,转移到白洋淀南岸一个小庄子住下养伤。他住的那家主人,是李大爷,五十多岁,以打鱼、种地为生。他的老伴,是一个劳动妇女,还有一个男孩,约十六七岁,叫小黑。这个小庄子,东边二三公里地,就有一个据点,敌人也经常活动到这村庄来骚扰。白天,钟英的警卫员和小黑在村东放哨,掌握情况,一发现敌人出动,李大爷就划着小船,将钟英和警卫员送进白洋淀芦苇荡里,等敌人走后,再返回村中。钟英在这村约住了半个月,敌人就来了五次。不久,钟英就转移到白洋淀圈头村养伤。这村四面环水,周围长有密集的芦苇。我九分区就在这里设了一个秘密卫生所,有的伤员分散住在这里,有的分散在别的村里。卫生所有医护人员五六人,都隐蔽在群众家里。因为没有药品,伤员们的伤口已经化脓。一天,卫生所给钟英等三人作了手术,钟英和朱彪还较顺利,因麻药不够,刘居仁的手术作到一半,他疼痛难受就不做了。住了一段时间后,白洋淀情况又比较紧张,卫生所又将钟英转移到邱县前王药村。这家主人是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大娘,家中只有一个十五六岁的女孩,她家里是堡垒户,家里有地道口。白天,警卫员化装农民,在村外侦察情况,东大娘帮钟英做饭做菜。因钟英右手受伤,不能用筷子,大娘还帮着喂饭,有时还帮他洗伤口。
有一次,正好警卫员不在家,小姑娘给他在村外放哨,发现敌人快要进村了,小姑娘急忙跑回来报告情况,急得老大娘满头大汗。因为钟英右手负伤不能用劲,下不了洞。后来老大娘急中生智,她自己先走下洞,准备接钟英,小姑娘拽着他,从洞口放下,老大娘在洞下接。小姑娘劲小,一松手,钟英就掉在老大娘身上,他与老大娘一块摔倒在洞里。他虽没摔伤,可他右手碰到地面,痛得出了一身冷汗。后来,敌人走了。老大娘和小姑娘又费了很大的劲,才慢慢地把钟英扶出洞口。钟英每想到这些救命的鱼水深情,真是永远难忘。因此,他特撰写小诗以作纪念:
两军遭遇飞弹伤,休养农家喜复康。
鱼水情谊深似海,爱国固本凯歌长。
平汉铁路突围战
1942年6月,冀中军区九分区十八团在定县马阜财反“扫荡”战斗中,由于敌我兵力悬殊,损失很大,团的主要领导都伤亡了,只剩下参谋长王仰军。危难之际,分区派钟英到十八团代理团长,孔勋代理政委其任务就是带领十八团突出敌人重围,到平汉铁路以西的完县进行休整训练。
钟英和孔勋于6月13日晚9点带了一部电台和6位侦察员,由博野县苏村出发,以急行军的方式,于第二天早上3点,到达十八团驻地此时十八团只剩下500多人。附近的敌人十分猖狂,每天都要进行“扫荡”“清剿”。
经过商议,钟英率领十八团于6月16日晚8时出发,急行军5小时后到达了平汉铁路。当部队准备过铁路时,被碉堡内的敌人发觉。敌人开枪射击,随后敌人的压道车也迅速赶来,堵住了过路通道。钟英果断下令把部队撤回到沙河西岸的一片小树林子和庄稼地里。
15日上午9时,小树林东边响起枪声,敌人已开始发起进攻。钟英决定派一个连掩护,其余随团部向北转移。战斗很快打响,直到下午7点多,部队才顺利突围。
这一天的突围战斗,是战斗最激烈的一天,也是最艰苦的一天。这次参与围攻十八团的日伪军,共有4000多人,钟英率领战士们连续作战20多个小时。
突围后,部队稍稍休息,于6月17日晚8点出发,在定县南通过平汉铁路,在敌人碉堡据点之间穿插行进,于当天下午6点到达铁路西边的唐县口底村,从而胜利地完成了上级交给的艰巨任务。
惠伯口攻心战
1943年7月,时任冀中九分区二十四团副团长兼参谋长钟英,依靠当地群众,在任丘县惠伯口成功打了一场漂亮的攻心战。
惠伯口位于任河公路(任丘——河间)旁,是1000多人的大村庄。惠伯口据点驻有日伪军60余人。钟英带领三、五连来到惠伯口地区后,群众纷纷控诉敌人的罪行,任丘七区区委也找他们研究打击敌人的办法。根据当时的情况,要从军事上拔掉这个据点,还不具备条件,因此决定先开展政治攻势。
7月上旬的一个夜晚,钟英带三连秘密接近惠伯口据点,连长马德祥带一个班,包围据点,封锁敌人,然后指导员张从新开始喊话,他提高嗓音说:“伪军兄弟们,你们听着,现在全国形势很好„„只要你们痛改前非,将功赎罪,群众是会给你们出路的,赶快回头吧。”张从新讲完话后,就听到据点内吵吵嚷嚷,乱成一团张从新喊了一阵后,马德祥接着又喊一阵。
钟英连续组织了3次喊话,敌据点逐渐趋于平静。过了一天之后,村里的联络员来找钟英,说敌据点伪中队长林若如带话,要求同他见面,目的是想求八路军给他一条出路。钟英他们研究后,同意见面。钟英通过政治攻势,使林若如如释重负,表示不再与人民为敌。从此以后,这个据点的伪军们再也不敢肆意妄为了,还经常为八路军提供日军的情况。
任大公路伏击战
1943年8月中旬,钟英了解到任大公路(任丘——大城)敌人的一个重要行动。敌人利用这条公路,限制、封锁八路军和地方工作人员的行动。为了维护这条公路,保障通信联络,任丘城内的日军每周星期三这一天,不管天晴下雨,总要派一个中队的伪军,对公路巡视检查。钟英得知这一情况后,非常高兴,决定消灭这股敌人。
在战斗前一天,钟英同三连连长马德祥等化装成农民,反复察看地形,最后确定伏击地设在议论堡到金桥这段40华里公路的中间。
8月中旬的一个晚上,钟英率队进入设伏地区,在公路两侧的青纱帐里埋伏下来。上午8点多钟,任丘城里伪军第四大队的一个中队由西向东缓缓走来,进入八路军设下的伏击圈。钟英高高举起手枪,发出了冲锋信号,战士们突然从青纱帐里跃起,端着刺刀,喊声震天,冲到敌人跟前。伪军们吓得魂飞魄散,乱成一团。战士们仅仅用了20分钟时间就结束了战斗,活捉了伪军中队长杨秀芝在内的50余人。
第三篇:马强事迹
主 要 事 迹
------勃利县公路管理站双兴道班班长马强
马强同志是勃利县公路管理站的一名养护工人,1995年参加工作以来,在十多年的公路养护工作中,他把全部的心血、汗水都倾洒在所热爱的公路事业上,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留下了一串串闪光的足迹。由于业绩突出,马强多年来一直受到各级部门的表彰奖励,多次被评为省交通厅文明标兵、省公路局铺装技术能手,连续多年被七台河市交通局评为双文明建设先进个人,多次被评为县劳模。
心在路上,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马强同志爱岗敬业,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公路养护工作,扎实苦干,确保了公路的畅通。参加工作以来,他一直从事养路工作,所在的双兴道班共管养公路10.5公里,由于历史原因,路况基础差,底子簿,养护任务非常艰巨和辛苦。在工作中他勤学苦干,不怕困难,积极进取,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功夫不负有心人。不到半年他便掌握了一套过硬的养护技能,一起工作的“兄弟们”都不得不被他那种爱岗敬业的精神所折服。2005年,勃利县公路管理站通过对全站职工德能勤绩的考察,在全站实行优化组合,马强被职工全票推选为双兴道班班长,成了“桔红色公路卫士”的一名领头人。马强知道,要管好一个道班,仅凭热情和经验是不够的,必须要有知识,并组织全班人员学习先进的公路养护管理经验和业务技能,同时他查阅了许多资料,制定了一套切合道班实际的各项管理制度,严格考核养护质量、出工出勤情况,做到奖惩分明,兼顾效率与公平,促进了班务建设,得到站党支部的肯定与表彰。身不正则令 1
不行,脚踏实地,率先垂范是马强的最大特点。在日常的公路养护工作中,补坑槽、整修路肩、铺油罩面、水毁抢险,他总是身先士卒。他说:“作为道班班长,只有从自身做起,严格自律,公字当头,起好模范带头作用,才能使职工心服口服,才能带好一个班。”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任双兴道班班长期间,他接受了整治双兴烂路的任务。他和全班职工起早摸黑地投入紧张的工作中。当时他年老体弱的父亲因病住院了,尽管他心急如焚,可他深知这时烂路整治更需要他。公路站领导得知后多次叫他回家照料,可他却谢绝了领导的好意:“现在正是补路大忙季节,在任务紧迫、工作需要的时候,我不能因家事影响了公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马强的带领下,全班上下一心,士气高涨,不怕苦,不怕累,优质高效地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各项生产任务,双兴班好路率逐年攀升,连年被公路站评为“先进班组”。过往的行人和司机赞不绝口。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2008年,在双兴道班所管养的公路大面积翻浆,路面严重沉陷溃烂,车难行,路难养。这无凝给他增加了工作量和工作难度。面对这样的局面,马强没有退缩,在全班职工牢固树立“大家一条心,泥土变黄金”的信念,齐心协力,不分天晴下雨,上路养护,日复一日,终于保证了道路通,行车畅。由此,他总结了一套“勤上路,多检查、规范操作、科学管理”的公路养护管理经验。他说,办法总比困难多,没有翻不过的山,过不去的坎。正是他这种坚定的、乐观的思想,深深地感染着全班职工
舍家忘已,献身公路的奉献精神
去年,为了解决道班缺乏养路工人影响养护任务完成的被动局面,由于养路工人工作苦收入低,经多次动员社会人
2员参加养护工作无果的情况下,他决定动员在家务农的妻子参加养护工作。经他多次劝说后,妻子深深地为他的敬业爱业精神所感动,理解了他的良苦用心,决定放弃以此聊生的农业工作,开始了艰苦的养路工作。在妻子的大力支持下,马强一心扑在养路事业上的理想信念更加坚定了。他经常夜以继日地工作,经常在路上巡查,掌握所管路段的路况变化情况。
由于对工作负责,几年来,在没有加班费的情况下,马强从没有休息过一个节假日。2007年中秋、国庆双节长假,他原打算和妻子回家与儿女一起欢度佳节,但此时单位按计划完成上级下达的工作任务,给他安排了几个路段的大中修任务,需要尽快组织路料和开展铺筑等工作,他毅然放弃了休假,满怀对儿女的内疚奔赴工地,以一贯的工作作风服从了单位的安排。
心怀同志,相互帮助的高尚品德
马强给予家人的太少,给予别人却多。由于他对工作投入极大的热情和全部心血,不仅在道班工人中树立了很高的威望,而且感化和激励着周围的同志。在工作、生活中他处处关心同志,帮助他人事无巨细,在道班中他是个受到所有人欢迎的热心人。
马强热心为全班职工办实事,办好事,在搞好后勤管理的同时,积极创建“职工之家”,拓展三产业,为大家谋福利。“爱护同志,关心同志,是每个成功班长都应该做到”。马强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全段经济条件和个人问题最困难的青年张海山同志调到该班后,马强像对待自己的亲兄弟一样,从理发到穿袜,从饮食起居,冷暖关心,无微不至。“心底无私天地宽”。马强说:“作为道班班长,首先要晓
3得自己是干什么的,再者就是要晓得自己该怎么干,打铁只要金镫硬,不占集体一针一线,不比其他同志少干一铲一锄,就没有干不好的工作,就没有团结不了的同志。”多少心血,多少汗水洒在了公路上,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马强和他的工友们发扬“艰苦奋斗,敬业爱岗,兴路富工,服务社会”的行业精神,战天斗地,无私奉献。在大忙季度,他们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每周只有一天休息。他们靠着自己手中锹、镐和一些自制的养护工具,靠着半手工半机械的强体力劳动,在恶劣的环境中工作拼搏,保证了公路的畅通。
马强同志为公路事业奉献了青春,十多年来虽没有惊天动地的创举,但他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地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马强同志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谱写了一曲动人的生命之歌,得到了单位、党、政府的肯定,特别是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面对成绩和荣誉,他没有骄傲,而是把党和人民给予的荣誉化作前进的动力,情系公路,爱洒交通,他说:愿做一棵行道树,为路人撑出一片绿荫;愿做一颗铺路石,笑看车如流水马如龙。“有名皆从无名出,更多无名胜有名”,一个对这片热土充满无限热恋的普通公路人和他的群体,无私奉献着他们的青春,在平凡的岗位上继续谱写着无怨无梅、多姿多彩的人生。
勃利县公路管理站
2009年4月2日
第四篇:马候栓事迹
真抓实干 献身教育
——记安塞县化子坪镇初级中学教师马候栓
马候栓,男,汉族,1982年2月15日出生,本科学历,中学二级教师。从2001年7月洛川师范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化子坪镇初级中学走上教学岗位14年来,马候栓老师先后担任过化子坪镇初级中学物理教师、班主任、德育主任、副校长。无论在哪个工作岗位,马候栓老师都尽职尽责,忘我工作,为推动安塞县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先后被县委县政府、县教育局评为“模范教师”、“模范班主任”和“教学能手”等。
一、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人们常说:“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马候栓老师深深懂得“身教重于言教”的这个道理。因此,在平时的教育中,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他自己首先做到;凡是不让学生做的事,他自己先带头遵守。在班级管理中,他把自己当成是班级的一员,事必躬亲。看见垃圾,他主动捡拾;教室脏了,他拿起卫生工具,和同学们一起打扫。他言而有信,从不说大话、空话、假话,向学生许诺的,就一定兑现,以此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
在政治思想上,马候栓老师积极进取,严格要求自己,始终如一地忠诚党的教育事业、遵纪守法,认真践行“三个 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八大”精神统揽自己的所有工作,坚持政治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素养。工作中,他认真落实上级教育部门的各项方针、政策,积极利用学到的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14年教师生涯,马候栓老师从不为教师工作的艰辛而有丝毫懈怠。
二、热爱学生,精细管理
从2001年8月参加工作起,马候栓老师在化子坪镇初级中学连续当了8年班主任,为学校的班级管理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在班级管理方面,马候栓老师实施“耐心教育”,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班主任工作中,他既是严厉的师长,又是慈爱的长者,给学生以空间,让他们有发挥的余地。但当学生出现问题时,他绝不姑息,对学生晓之以理,严肃批评。他不仅关心同学们的学习,而且还关心同学们的身体和生活。他经常走到学生中间,嘘寒问暖。对因病不能来上课的同学,他便主动去家里看望;对家庭有困难的学生,他总是想方设法予以资助。
教育是一门艺术。对此,马老师深有体会。在教育过程中,他不但有着一腔热情,而且还特别讲究教育的方式、方法及技巧。在班级管理方面,他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到管理中来,形成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新机制。为此,他率先在学校推行了“学生值周主任制”、“班干部轮换制”。这些措施的推 行加强了学生组织建设,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
三、勤于教学,精益求精
马候栓老师热爱本职工作,积极搞好常规教学。他认真备课,从不打无准备之仗;课堂授课,他努力开启学生的智力;学生作业,他及时批改,做到准确无误。
在教学上,马候栓老师刻苦钻研业务,他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参与教学,自主发展,形成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模式。马候栓老师认识到,教学是一项融科学和艺术于一体的富有创造性的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教师不仅要懂得课堂教学规律,还要掌握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因此马老师在备课上课之余,广泛涉猎专业书籍和相邻学科的书籍,把读书看报作为生活的重要内容。实践使他深切体会到,厚积才能薄发,深入才能浅出。只有登上绝顶,方能一览众山小;只有技艺高超,方能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在参与了大量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后,马候栓老师的教学已达到到新的境界。在他的物理教学课堂上,不乏生动和激情,不乏智慧和深刻,广受学生好评和欢迎。
四、德育管理,创新思路
2011年8月,马候栓老师担任化子坪镇初级中学副校长,主管学校德育工作。德育工作的重要性、科学性、复杂性决定了它的艰巨性和艰苦性。没有很强的工作能力和责任心是很难领导好学校的德育工作的。面对困难,马候栓同志这样要求自己:要肯干,更要会干!为此,他潜心研究学校状况、教师情况和学生现状,全盘考虑德育工作思路、模式、途径和方法,制定了学校德育工作规划和实施方案。他提出了“以德治校、健全机制、建设队伍、讲求实效”的德育工作的整体方针。要求学校牢固树立德育为首的思想,深入推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大德育”管理机制,坚持“低起点,小坡度”的原则,要求全体教职工必须担当德育工作的责任,学校的一切活动都必须承载德育教育的任务。
马候栓同志十分重视学校德育建设,反对教师空洞说教和强制规定的做法,要求教师从小事抓起,从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生活的具体要求寻求德育起点和途径,探索德育规律,降低标准,日渐推进,预知反弹,拟定预案。要求学生在学会问候,学会走路中学会做人;在学会扫地,学会理财中学会做事;在学会保洁,学会穿衣中学会审美。“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马候栓同志的带领下,化子坪镇初级中学很快就形成了一个年轻、有经验、技能强,锐意进取、有开拓精神的德育工作群体,从而使学校初步形成了全员德育、全方位德育、全程德育的工作氛围。“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这是马候栓同志最喜欢的一句教育格言,也是他奋斗在教育战线上的座右铭。14载的风雨沧桑,马候栓同志始终站在教育这一块精神高地上,守望着自己的理想,守望着那个甜美的梦,谱写着一曲人生平凡而卓越的乐章。
2014 年4月14日
第五篇:学习马复兴事迹心得体会
学习马复兴事迹心得体会
----演尚华
学习马复兴同志先进事迹后,让我内心再次受到触动。在这里,我谈点自己的感受。
1月19日下午,在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演播大厅现场揭晓了10大“三农人物”及若干单项奖获奖者名单。我省残疾教师马复兴喜获“2007三农人物”奖,2005“三农人物”丛飞的妻子邢丹为马复兴颁奖,马复兴的学生写下颁奖词“我最敬爱的人是教语文课的马老师,他的身材不高,没有双手,可是粉笔字却写得又清楚又漂亮。每次下课的时候我们都看见老师的头发上、身上,盖了一层厚厚的粉笔末,就像一个雪人。冬天的时候,马老师写完字落下的粉笔末又变成了粉红色,我们知道那是老师拿粉笔时把胳膊磨破了,留出的血染红了雪白的粉笔,马老师,您是我们心中最敬爱的人。”马复兴在现场写下板书:“做自强不惜的人、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看到这些,我不得不被马复兴的精神所感动,也深深的为我省有这样的优秀同志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马复兴老师从四个月大的时候就失去了双手,长大后顽强的他顶着人们的质疑,背着书包加入了学生行列中。这中间他曾用双脚练习过写字,之后又用两只断臂练习写字,克服了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在一次次歧视后,他不但能写出一手漂亮的字,而且就连人们觉得不可能的电脑操作、打手机、以及正常的家务都能和常人一样操作自如,更难能可贵的是,马复兴老师在教学的近三十年时间中,为了动员村里的一些辍学儿童上学,他一遍遍顶着村民的冷眼上门做工作,并多次用自己的工资资助困难学生。马复兴为人师表,诲人不倦,献身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用忘我的精神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正如《青海日报》刊登的长篇通讯《生命礼赞》中所反映的,他的精神可靠、可信、可敬、可亲、可学。他知行统一、学用一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品德;立足本职,爱岗敬业,努力创造一流业绩的高尚师德师风;辛勤耕耘,默默奉献,争做人民满意的教师的良好精神风貌,是新时期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五个特别”精神的典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广泛的社会意义。
我们要学习马复兴身残志坚、自强自立的进取精神;艰苦奋斗、坚忍不拔的创业精神;锐意进取、崇尚科学的务实精神;献身教育、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和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要把学习马复兴同志的活动与当前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结合起来,为格尔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马复兴同志先进事迹产生的时代背景是时代的召唤,人民的需要。事迹涵盖个人、集体、国家三者关系,涉及人生态度、公共行为、社会风尚,构成了社会主义道德的鲜明指向。他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反映了人民的意愿,体现了社会的主流,是新时期基层教育工作者积极投身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楷模,相信通过对马复新先进事迹的学习,我们每一个教师都会立足本职,敬业奉献,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以良好的精神状态、优异的工作成绩,为格尔木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2008年4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