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实施产业倍增助推城乡统筹加快新津都市现代农业发展
实施产业倍增助推城乡统筹
加快新津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步伐
一、上半年重点工作推进情况
(一)狠抓项目,产业倍增提速加快。依托中粮、三旺、美好等项目,积极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完成农产品精深加工产值33.17亿元,精深加工率达37.8%;依托翔生有机农场、古藤堡等项目,积极推进有机高效农业发展,全县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面积达0.6万亩,有机农业产值达0.42亿元;依托科联玉米制种、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等项目,积极推进高端种业发展,建成4500亩杂交水稻制种基地,4300亩玉米制种基地;依托牧歌高端设施农业项目、柳江万亩示范园等,积极推进设施农业发展,新建成标准温室23.8亩、简易大棚7460亩,设施农业产值达6.1亿元;依托梨花节、有机草莓采摘节等会节经济和花舞人间、朴宝园等文旅项目,积极推进乡村旅游发展,全县乡村旅游人数达127.6万人次,收入达1.42亿元,今年上半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720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2%,实现“时间任务双过半”。
(二)梳理包装,对上争取成效明显。认真梳理研究中央、省、市各项强农惠民政策,结合全县“两镇十村”、“一线一品”、现代农业发展等工作实际,积极包装项目,加大对上争取力度。组织各镇乡分管农业领导和十村负责人,逐一研究梳理完成了
2012年全县“两镇十村”都市现代农业发展项目,共21个,涉及资金10.86亿元,其中2012年投入资金1.79亿元。今年上半年,共争取落实2012年现代农业发展、双创双建、高产创建、新增百亿斤粮食等涉农项目8个,涉及资金2341万元,到位资金651万;正在争取2012年设施农业建设、测土配方施肥、专合组织申报等涉农项目5个,涉及资金440万元,有力地推进了全县现代农业发展。
(三)拓宽思路,改革创新取得进展。启动了全县6个农业综合服务站改革工作,通过完善人员岗位设置、强化科技示范推广、加大日常管理考核、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等措施,进一步做好了片站管理服务工作。坚持“高端化、产业化、国际化”的发展思路,积极推进全县高端种业发展,实现了杂交水稻和玉米制种“育繁推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发展。进一步深化“大园区、小业主”模式,在新平-安西建成1.4万亩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基地,其中核心安西镇4300亩,创新推出了“生产全托管、服务大包干”的经营方式,其主要做法被市农委转发推广,受到了省、市有关领导充分肯定。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突出“三个发展”,加速产业倍增。
突出高端产业发展。以翔生有机农场、柳江万亩蔬菜示范园、文井特色野菜基地等项目为重点,积极推进有机农业发展,力争2012年全县有机农业面积达1万亩,产值达0.7亿元;以柳江示范园再提升项目、工厂化食用菌项目等为重点,积极推进设施农业发展,力争2012年全县新增设施农业面积0.84万亩,产值达
7.49亿元,特别是加快推进牧歌高端智能设施农业项目,建设以智能设施农业展示和高端有机蔬菜配送为主的农业主题公园,打造“农业迪斯尼”,力争建成西南单体最大的设施农业项目;以县种子公司杂交制种基地、新平“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基地”、文井科联玉米制种基地等项目为重点,积极推进高端种业发展,力争今年出口优质杂交水稻种子超过1000吨,完成5000亩杂交水稻高端种业制种基地建设任务,西南地区最大的全程机械化玉米制种出口基地初具规模。
突出“接二连三”发展。以中粮集团为核心,依托三旺农牧、大北农、美好食品等农业产业化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着力打造全县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集群,力争2012年全县农产品精深加工率达到37%,产值达到65.26亿元。以“成新蒲快速通道”为主轴,完善兴义段现代农业景观示范带建设、抓好兴义镇翔生有机生态农场、古藤堡葡萄产业园、文井乡中药材等项目建设,办好国际有机产业峰会、柚花节等会节活动,积极推进一三产业联动发展,力争全年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数250万人次,总收入2.5亿元。
突出台创园建设发展。进一步完善四川新津台湾农民创业园
相关管理制度,分解落实相关工作目标,健全具体工作推进机制;突出兴义镇全域、五津镇-文井乡的吴店片区、花桥镇-花源镇的柳江区域,加快修编完成台创园发展规划;结合全县现代农业招商办法修订,积极学习借鉴其他先进地区台创园招商做法,制订出台我县台创园招商专门办法;在此基础上,强化对台交流招商,进一步创新“会节招商、上门招商、以商招商”等方式,着力吸引一批台湾高端种植业、休闲精品农业和精深加工业,进一步推动新津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
(二)着力“三个深化”,推进城乡统筹。
着力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做好已确权颁证承包经营权的日常纠错与管理工作,形成长态化机制;进一步完善承包经营权登记管理平台建设,做好农村产权流转信息的收集建库、资源共享工作;积极探索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组建土地股份合社,力争全年新增20家以上;综合采取出租、转让、互换等方式,积极推进承包地流转;做好农村经营权证颁证工作,推进经营权证的抵押融资,促进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
着力深化“两镇十村”建设工作。围绕“两镇十村”确定的21个项目,积极做好相关到位项目资金的整合工作,对上、对外项目资金的争取招商工作,以及对内项目的促建工作,进一步加大服务推进力度,实施项目管理、问题管理,及时协调解决项目推进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项目顺利推进,进一步做强“两镇十村”产业支撑,推动全县统筹城乡发展。
着力深化“一线一品”建设工作。进一步明确大件路示范线产业定位,加快编制完善相关有机产业发展规划;以兴义翔生有机生态农场项目、柳江万亩蔬菜基地再提升项目、牧歌立体智能农业项目等为重点,在示范线沿线纵深1公里范围内,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连片农业风光打造。同时,积极整合粮经产业双创双建、新增百亿斤粮食、高产创建、旱涝保收等项目,优先安排到示范线所在镇乡,集成投入,打捆使用,形成叠加放大效应,加快推进重点产业和重点项目实施。
(三)强化“三个创新”,提升发展水平。
创新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进一步提炼完善我县粮食规模经营模式,做好示范推广工作,着力解决“谁来种粮、谁来带动、谁来服务”的问题;进一步深化“三化”引领的全县高端种业发展方式,积极做好杂交水稻和玉米制种的提质扩面工作,着力打造西部种业发展高地;依托全县6个基层农业片站,创新做好现代农业“1+4”模式推广工作,进一步创新举措,强化内部管理、做好科技推广示范,做强全县现代农业发展科技服务支撑。
创新专合组织发展和龙头企业培育。创新专合组织发展,帮助其健全机构、规范制度、理顺机制,推进农业特色化、品牌化,力争全年新增20家农民专合组织,同时重点培育2-3家带动力较强,示范作用明显的专业合作社。创新龙头企业培育,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等发展模式,加快培育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力争全年培育和壮大3—5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
业,新培育年产值或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2家、10亿元以上的1家,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户面达85%以上。
创新新型农民培育。依托全县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和科技示范基地,采取课堂教学与“田间学校”相结合的方式,大力开展科技带头人、实用技术人才、生产技能等培训,着力培育一批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种田能手”、“专业大户”、“营销大户”、“小农场主”等新型农民,全年完成新型农民培训900人、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110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6万人次。
第二篇:哈尔滨:大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 助推哈尔滨市城乡统筹发展
哈尔滨:
大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 助推哈尔滨市城乡统筹发展
哈尔滨市是大都市、大农业特色十分鲜明的城市。近年来,在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大都市的进程中,我们以都市现代农业为纽带,探索出了一条以都市农业促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子,形成了城市农村共同繁荣、富民强县良性互动、发展环境同步提升的良好态势。
一、坚持规划先行,明确都市农业发展定位
编制了《哈尔滨市现代农业发展先行区规划(2011-2015)》,将全市农业定位为生产、生态、生活、科教四大功能,提出了以中心城及近郊精品农业区、中部平原优质高效农业区、西北部沿江无公害设施农业区、东南部低山丘陵特色生态农业区为重点的发展布局,将都市现代农业定位为优质高效农业、绿色生态农业、特色精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生态景观农业和高科技设施农业等六种形态。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环四线”(“一环”为城六区,“四线”为哈南、哈牡、哈肇、哈同四条公路沿线)精品农业建设规划,打造涵盖农机装备制造、农产品精深加工、新农村建设示范、农田水利设施、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一系列精品项目,为我市都市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找准发展优势,打造都市农业产业集群
紧密依托我市地理位置优越、农业资源丰富的发展优势,面向国内外市场,着力打造都市现代农业特色发展集群。一是打造绿色、有机精品粮产区。充分利用境内土质肥沃、水资源丰富、水系发达的优势,大力发展粮食生产。2011年,全市粮食产量达284.6亿斤,占全省的25.5%,占全国的2.5%。为落实国家千亿斤粮食增产规划和省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目标,2011-2012年,我市投资30多亿元,重点实施了“旱改水”扩稻工程,新增水田面积160万亩;投资近5亿元建设了42处智能化水稻育苗中心,实施工厂化育秧、测土配方施肥、节水化灌溉、机械化收割等现代生产技术,培育了五常“稻花香”大米、方正“富硒”大米、呼兰“禾下土”杂粮、双城“八家子”小米等一系列全国知名的绿色、有机粮食品牌,既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优质农产品,也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二是打造优质畜产品规模化养殖区。依托资源优势、养殖传统优势,以双城、五常、尚志为重点打造奶牛产业;以宾县、木兰、阿城为重点打造肉牛产业;以巴彦、呼兰、宾县、双城为重点打造生猪产业;以双城、呼兰、通河、依兰为重点打造家禽产业;以巴彦、方正等为重点打造名优鱼类产业,形成了一批畜牧养殖“一品”强县。2011年,全市畜牧业实现产值409.7亿元,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重达46.4%,规模化养殖小区发展到7179个。全市肉蛋奶总产量达到261.7万吨,增长3.1%;水产品产量达12.1万吨,增长5%。打造了宾西牛业、双城天顺园、巴彦金锣等一系列知名畜产品品牌,在满足全市正常供应需要的同时,还远销俄、日、韩等周边国家和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三是打造郊区都市精细果菜供应区。我市地处北方,季节变化明显,冬春两季蔬菜供应要靠外埠进口,无形中增大了市民消费压力。为了有效缓解淡季蔬菜供应难题,我们大力实施郊区“粮改菜”工程,重点发展具备价格优势和市场优势的设施蔬菜种植。2011年,全市蔬菜面积发展到166万亩,其中设施蔬菜面积发展到26万亩,新建设施蔬菜标准化园区24个,有6个设施蔬菜基地被评为国家级标准园区。特别是五常市万亩设施蔬菜示范园区,已经成为全省规模最大、标准最高的设施蔬菜基地。目前,全市蔬菜总产量达到478万吨,冬春淡季蔬菜自给率达到60%,既解决了以往市民冬春淡季吃鲜菜难的问题,也为平衡市场价格做出了贡献。四是打造优质农产品精深加工区。围绕丰富和优质的农产品资源,打造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集群。全市粮食加工企业发展到2015户,米、稻、豆年加工量达468万吨、300万吨和55.8万吨,分别占全市产量的60.3%、78.2%和68.1%。培育出中农百草科技公司、菊花生物、盛龙酒精、天通农业、益海嘉里、中粮美裕、禹王蛋白等一大批粮食加工龙头企业品牌。畜牧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300余户,年加工鲜奶168.1万吨、生猪343.9万头、肉牛46.6万头、禽类9331.2万只,分别占产量的117.5%、86.5%、48.2%、98%。雀巢、蒙牛、大众肉联、巴彦金锣、宾西牛业、对青鹅业等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蜚声中外。蔬菜、桨果、食用菌等经济作物加工企业发展到62家,年加工果蔬、食用菌等34.6万吨,占全市果蔬产能的7.9%。2011年,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455户,工业总产值实现757.2亿元,利税92亿元。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总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3%,与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之比为0.96:1。农产品加工业形成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带动了相关产业的飞速发展,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就业,为繁荣农业农村经济、促进城乡融合奠定了坚实基础。五是打造高科技现代农业示范区。重点推进实施了哈尔滨市农科院现代农业示范区、双城市50万亩玉米示范园区、五常20万亩水稻示范园区、方正12万亩水稻示范园区和呼兰大用旱作农业示范园区等五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这些园区业已成为成展示农业发展成果、探索现代经营模式、示范带动作用突出的现代农业先行区,实现了我市农业向现代化发展的一次跨越。同时,也为都市现代农业人才培养、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和城市居民体验农业生产环节、掌握了解农业知识、树立农产品安全意识搭建了良好平台。六是打造体验式农村生态田园旅游休闲观光区。以利用农业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传承为依托,打造了一批具有浓郁乡土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农业景区,通过开展湿地游、山水游、文化游、“农家乐”等旅游项目,打造都市旅游观光农业。形成了以阿城横头山、尚志帽儿山、五常凤凰山、通河铧子山、延寿长寿山等为主的山水风光区,以滨江湿地、金河湾湿地等为主的湿地旅游区,以阿城金源文化、呼兰近代文学文化、双城解放战争红色文化、尚志土改红色文化以及东北抗联红色文化等为主的文化旅游区和以城郊、县郊为主的“农家乐”、采摘园等休闲体验旅游区。既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休闲度假的好场所,也为扩大城乡文化信息交流、促进农村开放、发展旅游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开辟了新的路径。同时,依托沿松花江地理优势,确定了“一江居中、两岸繁荣”的发展构想和打造“万顷松江湿地、百里生态长廊”的规划目标,沿江开发了一条生态旅游示范带,形成了“一湖三岛”、白鱼泡、长岭湖等一批知名休闲旅游景点。“万顷松江湿地”被誉为城市之肺,在绿化、美化环境的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城市生活和生存环境的质量。
三、多元筹集资金,夯实都市农业发展基础
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和保障,我们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积极吸引和鼓励城市资本、社会资本参与都市现代农业的开发,极大地调动了社会各界的积极性。以政策扶持和引导性资金投入为导向,全市“三型”都市农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一是政府主导型。以政府为主导,先后投入15亿元,大力推进了北国水城、“旱改水”、郊区“粮改菜”、松浦渔港、畜牧规模养殖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等一批都市现代农业大项目。目前,这些项目竞相发展、逐步显效,为我市都市现代农业开发打开了新的突破口。同时,通过举办园艺节、农博会,实现了都市现代农业与市场的有效对接。二是城市资本型。通过政策扶持,吸引了大量社会资本和工商资本参与到我市都市现代农业的开发中来,中粮美裕集团、本山传媒、宝宇集团、555将军集团、荣兴地产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先后到我市投资兴业,已累计投入18.7亿元参与都市农业开发,为我市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三是合作经营型。通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拓展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空间。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已发展到3288个,形成了一大批农机专业合作社、设施农业专业合作社、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
尽管我市都市现代农业形成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发展建设资金短缺、基础设施薄弱、土地存量不足、气候条件恶劣、投入产出比低、品牌培育不足、精深加工链短等不容忽视的问题。下一步,我们将按照中央和省的有关要求,紧紧围绕省委提出的“八大经济区”和“十大重点工程”,不断拓宽融资渠道,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深度挖掘区域农业旅游文化资源;加快推进农业生产园区化,不断提高农村产业发展的集聚度,逐步形成集群化、特色化、生态化的精品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力争早日使我市发展成为都市现代农业的样板区。
第三篇:调整产业发展 加快城乡统筹
科学规划 以民为本
打造现代化绿色宜居幸福新城
一、树立城乡一体化观念,统筹城乡发展规划
(一)摆正城乡差距,打造绿色宜居新城。
(二)明确功能定位,打造旅游度假新城。
(三)依据专业规划,打造科技现代新城。
二、发挥优势导向性作用,统筹城乡资源配置
(一)以温泉资源为龙头,继续推动旅游服务业发展。
(二)以人才资源为动力,继续推动三创经济发展。
(三)以农业资源为依靠,继续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三、突出地方特色性优势,统筹城乡产业发展
(一)突出中部温泉旅游度假区核心板块。
(二)发展南部翠谷现代高科技农业板块。
(三)推进西部龙尚湖大龙 山生态颐养板块。
(四)建设北部黄龙山生态保护板块。
四、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一)加快三创载体建设,构筑人才资源高地
(二)加快农村环境建设,营造绿色宜居环境
(三)加快生活配套建设,提高便民服务水平
五、坚持以民为本理念,统筹城乡社会事业
(一)为民解困,社会保障能力明显提升
(二)硬件提升,城乡发展面貌明显提升
(三)综合治理,社会管理能力明显提升
第四篇:加快统筹城乡发展 规范增减挂钩实施
加快统筹城乡发展 规范增减挂钩实施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是一项有利于保护耕地、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是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抓手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突破口。山东省是国土资源部2006年首选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的省份之一,3年来各试点县对挂钩工作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工作中还有一些突出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如部分干部群众认识不到位、个别地方政府对挂钩工作推动不力、个别企业重指标使用轻百姓补偿等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针对存在的问题,在下一步工作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对增减挂钩工作的认识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是在耕地面积不减少情况下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的一种土地创新利用模式。目前,一些地方干部和群众对此工作的重要意义理解不深,个别基层政府把增减挂钩工作当成增加城镇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的权宜之计,对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建设新农村重大作用认识不足。部分群众安于现状的观念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对增减挂钩工作患得患失,动员搬迁、合村并村工作很难开展。应充分利用现有媒体宣传增减挂钩工作的法规政策;有关职能部门应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工作,重点培训增减挂钩工作应遵循的原则、挂钩内容、要求和工作程序等。
不断完善规划,稳妥扎实推进挂钩工作
科学规划是搞好增减挂钩工作的前提和关键。省国土部门要抓住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时机,在完善城市规划、村镇规划、产业布局规划基础上,综合设计挂钩专项规划,统筹衔接居民点归并、农村社区建设、基础设施配套、农田综合整治和产业布局优化调整;以县(市、区)为单位搞好县城村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根据当地自然和经济社会条件,确定挂钩项目区,合理布局新建区的区位、规模和空间;搞好农民住房集中建设改造详细规划。设计部门应根据农民的实际需要,结合当地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建筑风格,搞好新房工程设计。
强化政策扶持,营造增减挂钩工作良好环境
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增减挂钩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仅依靠个别职能部门难以推动,必须发挥政府统筹协调作用,凝聚各方力量,共同推进。挂钩工作领导小组应定期组织召开会议,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协调成员单位加强指导,加大支持力度,相互配合,形成合力。
设立增减挂钩专项基金。增减挂钩前期启动工作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用于农民搬迁补偿、宅基地复垦、新房建设等,这部分投入由试点县乡村财政解决难度很大。省财政可考虑从省级留成的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收入、耕地开垦费、土地复垦费、耕地占用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新增部分等专项资金中按一定比例为基数设立挂钩专项基金,主要作为挂钩项目区启动的引导资金和奖励资金,本着“谁投入、谁受益”的原则,广泛吸引企业和个人参与土地整治和新农村建设活动。
建立奖惩机制。科学设计奖励评价指标体系,既要把土地挂钩周转指标归还情况、土地整理资金和土地收益资金使用情况确立为评价指标,又要把农村环境、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农村公共服务设施改善情况等新农村建设内容作为重要的指标来设定。对挂钩工作突出的村镇可在下一周转指标安排上予以倾斜,并优先审批,也可以从省挂钩专项基金拿出专款用于奖励。
积极探索创新,推动增减挂钩工作深入开展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现在仍处于试点阶段,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政策措施,探索创新发展思路,探索挂钩指标置换省内统筹。在挂钩指标置换范围上要逐步突破行政区划,打破统筹指标置换局限,遵循土地市场规律,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创新挂钩土地指标管控措施。支持企业用地大户,先融资用于项目区内农村住房建设,腾出的土地指标通过置换优先用于企业项目建设。允许开发区在政府统一规划下,与项目区主体签订村庄整治合同,村庄改造后可将节余指标调剂到开发区使用;探索金融资本参与增减挂钩工作。加强政府与金融机构合作,探索农村住房建设中拟置换的集体建设用地作为抵押向金融机构融资,各试点县也可以组建国有独资公司,作为融资主体向金融机构贷款,解决挂钩资金问题。
加强监督管理,确保增减挂钩工作顺利实施
加强增减挂钩专项资金管理。各级财政部门应完善增减挂钩专项资金账户,实行专人、专户、专账管理,确保按程序运作,专款专用。增减挂钩项目区内农村住房建设节余的土地指标,通过招标拍卖挂牌实现的土地级差收益,除成本外全部返还农村用于新农村建设。
加强农村住房配套设施建设和土地整治情况督导。挂钩市县须严格执行挂钩规划,完善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整理改造村庄周边农田、道路,水利、林网,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和生产条件。省涉农部门应组成联合督察组,对试点县新村建设情况进行检查验收。
加强农民权益保护的监督。充分尊重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尊重农民的意愿,在拆迁安置上,要张榜公示,安置协议须经户主签名方可生效。防止粗暴拆迁而损害农民权益,在拆迁安置中因损害农民权益造成严重影响的应给予当地政府通报批评。
第五篇:大力实施金土地工程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大力实施“金土地工程” 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市国土局课题组
实施“金土地工程”是实现耕地占补平衡任务的重大举措,是国土资源部门参与和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内容和主要载体,已列入各级政府“为民办实事”和“民生工程”之一。为进一步加大我市“金土地工程”实施力度,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今年我局专门组织力量对全市“金土地工程”实施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调研。通过调研全面总结回顾了近年来全市“金土地工程”实施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金土地工程”如何进一步参与和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具体建议意见。
一、全市“金土地工程”实施情况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金土地工程”。特别是2005年底省政府《关于实施四川省专项土地整理(金土地工程)工作的通知》下发后,2006年元月,市政府主要领导就专门主持召开了全市实施“金土地工程”工作会议。之后,市委常委会专门听取了市政府党组关于全市实施“金土地工程”的情况汇报,通过了《宜宾市专项土地整理(金土地工程)实施方案》,同意成立了宜宾市“金土地工程”协调领导小组。市政府于2006年2月印发了《宜宾市专项土地整理(金土地工程)实施方案》。根据该《方案》,宜宾市2006—2015年计划实施土地整理面积105万亩,新增耕地不少于12万亩,建成60万亩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去年4月份全省加快推进“金土地工程”建设现场会召开后,市政府及时召开会议进行了传达贯彻。9月份,市政府结合贯彻全省加快推进“金土地工程”建设现场会和省政府《关于加快实施“金土地工程”的通知》精神,专门下发了《关于大力实施金土地工程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通知》。市政府对这个《通知》非常重视,从全省加快推进“金土地工程”建设现场会后就开始起草,先后多次征求了各县(区)和市级有关部门的意见,修改期间市政府还专门组织各县(区)政府和市级有关部门领导到资阳和成都进行了实地考察,市“金土地工程”协调领导小组也专门召开会议进行了研究。这个《通知》已成为目前指导全市“金土地工程”的纲领性文件。
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下,全市“金土地工程”取得了重大进展。2006年,全市实施了翠屏区宋家乡、江安县桐梓镇、筠连县沐爱镇等3个国家投资土地整理项目。3个项目共整理土地面积38585亩,新增耕地5151.35亩,总投资4605万元。2007年,全市实施了珙县上罗镇、长宁县下长镇、宜宾县泥南乡、南溪县南溪镇、江安县四面山镇、铁清镇、翠屏区李端镇、筠连县武德乡、宜宾县蕨溪镇、高县嘉乐镇和屏山县锦屏镇等11个地方投资土地整理项目。这11个项目共整理土地面积117608.25亩,新增耕地17026.81亩,总投资12597.04万元。2008年,全市实施了屏山县新发乡、中都镇、翠屏区李庄镇、宜宾县双龙镇、筠连县筠连镇、兴文县共乐镇、大河乡、麒麟乡、古宋镇、南溪县汪家镇、罗龙镇、高县月江镇等19个土地整理项目。这19个项目共整理土地面积115571.87亩,新增耕地15591.76亩,总投资14643.94万元。
二、实施“金土地工程”的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要搞好“金土地工程”实施工作,加强领导和落实责任是前提。加强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是各级人民政府的法定义务。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从全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出发,从全市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以高度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按照中央关于土地管理工作严而又严的要求,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总原则和“开源”与“节流”并举的方针,通过大力实施土地开发整理确保了耕地占补平衡目标的实现。为此,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了“金土地工程”协调领导小组。市长任组长,市委副书记和市政府相关副市长任副组长,市级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担任协调领导小组成员。市政府已将“金土地工程”纳入了对各县(区)政府的目标考核。各县(区)国土资源部门都能主动争取当地政府的领导和支持,形成了政府主导,国土资源部门牵头,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领导机制。
(二)坚持规划为先,认真组织编制土地开发整理规划。“金土地工程”实施必须以规划为先导。各县(区)都积极开展了“金土地工程”专项规划工作,认真编制了“金土地工程”专项规划。在编制“金土地工程”规划过程中,专门组织各乡镇领导和国土资源所人员到村、到社现场逐片调查核实,确保有条件进行开发整理的村、社和区域能全部列入“金土地工程”规划。
(三)积极申报项目,严格项目立项审批。项目申报立项和入库工作是实施“金土地工程”的先决条件。没有项目作为支撑就谈不上“金土地工程”的实施。近年来,按照“项目有一批在可研报告编制阶段、有一批在申报阶段、有一批在实施阶段”的要求,全市国土资源系统积极申报项目,做到了每个县(区)都有项目储备。我局对各县(不含扩权试点县,下同)局、分局申报的项目严格把关,明确要求县局、分局必须组织相关技术人员进行现场调查核实,重大项目必须要有县(区)有关部门的审查意见。我局组织人员对各县局、分局申报的项目,逐一进行现场踏勘、复核,对不符合立项条件的坚决不予上报。全市所有项目都是通过我局严格审核把关后再转报省国土资源厅批准立项或直接批复同意立项的,有效地提高了全市项目申报的成功率和确保了项目的完整、真实、可靠。
(四)集思广益,扎实做好项目规划设计。项目规划设计是“金土地工程”实施的基础,项目实施效果如何主要取决于规划设计水平的高低。为了确保项目达到科学、实用、经济的规划设计标准,全市每个项目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国土资源部门都要同规划设计单位一道,专门组织县级农业、水利、农机、林业等部门有关专业技术人员,会同项目所在乡镇、村、社有关人员,到现场进行认真勘察,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农村居民点等各项工程措施。项目规划设计阶段还设置了征求群众意见程序。规划设计方案形成后,国土资源部门主动将方案交由项目所在乡镇征求村、社干部群众的意见。省级占补平衡项目在上报省国土资源厅前,我局要组织专家进行认真评审。专家组由市政府在国土资源、农业、水利、农机、林业、财政等部门抽调人员组成,市政府专门行文予以明确。专家组制定了专门的评审细则,确保了评审工作不走过场。
(五)多管齐下,狠抓工程施工质量。工程质量是”金土地工程”实施的关键。所有项目承担单位都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组建了专门的项目部,派专人在施工现场进行质量监督,对工程的质量负总责。项目部都设在了项目所在村。项目部通过狠抓项目现场管理,建立现场管理值班制度、日志制度、交接班制度、工程例会制度、情况汇报制度和隐蔽工程监管等制度,确保了工程施工质量。驻项目现场监理人员充分发挥监理职责,独立履行监理职能,配合项目部把好施工质量关。项目部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县级部门相关技术人员对工程施工情况进行评价,查验质量,对不符合项目设计要求和现场实际的事项,及时予以纠正。我局对全市所有在建项目定期和不定期进行进度检查和现场指导督促,实行施工动态管理,确保项目最终实施效果。我局把今年明确作为“土地开发整理质量年”,并于5月份在屏山县中都镇召开了全市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现场会。这次全市土地整理工作现场会是继2007年全市土地整理(长宁、江安)现场会后召开的又一次土地整理工作现场会。调研期间我局还要求各县(区)对全市2004年以来已竣工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质量开展了一次调查回访,对回访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了整改。
(六)建章建制,严格规范项目管理。要搞好“金土地工程”实施工作,健全制度是保障。2006年以来,市政府和我局先后印发了《关于规范社会投资土地整理项目有关问题的通知》、《宜宾市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实施办法》、《关于全面加强“金土地工程”实施工作的通知》、《关于规范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招标比选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加强市级占补平衡项目管理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金土地工程”项目前期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大力实施金土地工程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全面加强了项目实施各个环节的管理。这些文件现已汇报成册。各项目承担单位能严格遵守国家和省有关的法律法规,严格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土地开发整理的各项规定。在项目勘测、设计、施工、监理等各个环节,按规定该招标的一律实行了招标,该比选的一律实行了比选,同时邀请当地招监部门全程监督,尽可能避免了暗箱操作,确保了全市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健康有序推进。全市所有项目工程完工后,都按照规定认真进行了财务决算和审计,并将财务决算和审计结果作为竣工验收的必备条件。
三、“金土地工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金土地工程”规模偏小。近年来,全市“金土地工程”规模从纵向看逐年有所提高,而且提高幅度很大,但从横向看同成都等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同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和实现以工代农、城市反哺农村的目标还相去甚远。前两年我市为了耕地占补平衡的需要,实施的“金土地工程”项目基本上都是地方投资,没有省投资项目,投资渠道相对比较单一。这也是我市“金土地工程”规模相对偏小的主要原因。
(二)“金土地工程”功能单一。目前,我市的“金土地工程”还仅仅停留在农地整理项目,“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项目”还没有切实开展起来。在“金土地工程”的指导思想上还停留在注重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和新增耕地方面,“金土地工程”内涵不丰富,功能较单一。从成都等地实施“金土地工程”的实践来看,“金土地工程”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系密切,“金土地工程”内涵相当丰富。如何围绕耕地保护和新农村建设目标,进一步丰富“金土地工程”内涵,突出区域综合性、多功能性、多效益性的特点,通过“金土地工程”实施促进项目区农业生产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善村容村貌,为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将是我市在今后“金土地工程”实施中面临的首要问题。
(三)项目规划设计标准偏低。由于“金土地工程”的功能单一,直接导致“金土地工程”的层次和项目规划设计标准比较低,项目实施与加快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化、农村新型城镇化结合不够。项目工程措施主要集中在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等三个方面,少有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农村居民点方面的工程内容,项目投资强度不够。项目规划设计都没有考虑土地整治后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可以说,我市目前已实施的“金土地工程”项目在一定程度上都还只是一种低层次的土地整治。
(四)项目实施效果还不完全尽如人意。近年来我局虽然下大力气狠抓了项目施工质量,工程质量同前些年相比有明显提高,但项目实施效果仍然不完全尽如人意。项目实施效果不能完全等同于工程质量,项目实施效果不是
一、两个项目就能抓出成效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也不是
一、两个部门就能完全解决的。项目从选址、可研、设计、施工到后期管护,每个环节都对实施效果有影响。项目承担单位、项目设计单位、项目区乡镇、村、社和群众都对实施效果有直接关系。严格来说,项目区基层组织和农民群众满意不满意才是项目是否取得成效的主要标志,但从已经实施完工的“金土地工程”项目来看,要做到项目区基层组织和农民群众都满意还有一定距离。
(五)部门协调和资金统筹安排还有待进一步改进。“金土地工程”实施工作涉及部门较多,部门协调工作必不可少。我市在部门协调方面虽然普遍都建立了政府主导,国土资源部门牵头,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领导机制,但涉及到具体项目如何把工作做细做扎实,个别部门仍然主动性不够,办法不多,措施不力,部门分工负责制没有完全得到落实。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乡镇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基层干部群众的参与程度不够。对乡镇和村、社来说,项目多数还是“要我干”而不是“我要干”。目前,我市在“金土地工程”资金投入方面,还没有建立长效资金保障机制。除耕地开垦费和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能全部安排用于“金土地工程”外,土地复垦费、土地闲置费、耕地占用税和土地出让收益还没有安排进入“金土地工程”专项资金。农业、水利、交通等部门的中低产田土改造资金、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六小工程”资金、农村道路建设资金、农业开发资金等,也还没有打捆纳入“金土地工程”专项资金统筹安排。
四、下一步“金土地工程”实施思路
(一)要明确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金土地工程”实施的主要目标。近年来各地的大量实践已经证明,加快实施“金土地工程”,实行田、水、路、林、村综合治理,并使之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相结合,的确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城乡共荣的好平台。我市要尽快调整思路,明确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金土地工程”的主要目标。在规划设计理念上要彻底改变过去只注重新增耕地指标的做法。全市“金土地工程”实施要把有效推进项目区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指导思想上要真正树立以“金土地工程”为抓手,以破解“三农”难题为突破口,加快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促进产业升级与城乡产业互动,统筹推进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居住生活条件,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二)要在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的基础上,按照新的理念和思路立足长远抓紧制定“金土地工程”实施方案和修编专项规划。目前全国、全省正在开展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要充分利用好这一机会结合辖区内的土地后备资源和相关部门专项规划认真做好“金土地工程”专项规划。在规划理念上要做到锦上添花、好上加好。要搞好各项涉农规划的统筹协调工作,加强同规建、农业、水利、农机和交通等部门的衔接,做好相关规划的协调工作。
(三)在编制“金土地工程”实施方案和专项规划的同时,各县(区)要立足当前抓紧实施1到2个示范项目。示范项目要有典型意义,有示范效应,要出形象,上档次,要能对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起到带头作用。示范项目要向经济条件相对较好地区和城乡结合部集中。示范项目不搞一刀切,要因地制宜,采取分类指导的办法分别制定不同的规划和实施方案。山区地区以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为主;平坝地区以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和新农村建设为主;城乡结合部以推进城乡统筹、加快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进程为主,积极组织开展挂钩试点工作。
(四)要积极探索项目实施工作机制和项目区转移农民政策。项目实施和质量管理要充分调动乡镇和项目区基层干部群众的积极性,要把乡镇作为”金土地工程”实施的主体,尽快实现项目从“要我干”到“我要干”的转变。项目按规定应进行招标的必须进行招标,但可由项目区农民承担的土地平整、水土保持等工程可探索采取交由村、社组织农民实施,让农民在项目实施时就得到收益。积极探索“金土地工程”项目区转移农民政策。对农民自愿“四放弃一转变”(放弃宅基地、放弃自留地、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放弃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权,转变农村农业户口为城镇居民户口)的,可以给予经济补偿和享受城镇居民社会保障的相应待遇。同时,要千方百计解决好“金土地工程”项目区农民的就业问题。
(五)要尊重农民意愿,切实保护好项目区农民的合法权益,积极、稳妥地推进“金土地工程”。项目选址应经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同意,坚决不搞群众不愿搞的“金土地工程”项目;项目规划设计方案初稿出来后,要充分征求相关部门、乡镇、村、社特别是农民群众的意见,避免设计缺陷和资金浪费,确保项目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并在项目区内进行公示;要依法做好项目区土地所有权、使用权、承包经营权权属调查、登记、调整工作,并经土地权利人的书面同意,对权属存在争议一时无法解决的,暂不要纳入项目区范围;在项目实施环节,要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组织当地村、社代表对工程进行全面监督;项目竣工验收合格后,新增耕地要严格加以保护,符合条件的要及时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项目竣工后,要按照谁使用、谁管护的原则,将工程设施及时移交当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采取承包等有效措施落实工程后期管护责任,确保“金土地工程”长期发挥效益;涉及农房搬迁、集体土地流转和土地规模化经营要充分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在农民群众自愿的基础上有序进行;特别是农房搬迁,要实行申请制或报名制,不得违背农民意愿强行搬迁,宜宾市山区面积大,农房集中度不宜太高,项目中心村或居民点规划建设要本着方便农民生产生活的原则,充分考虑项目区群众生产劳作半径的要求,禁止搞不切实际的“形象工程”;要让农民通过“金土地工程”得到实惠,严禁加重农民负担,真正把“金土地工程”建成“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和“惠民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