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开题报告: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研究生能力培养评价模型研究
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研究生能力培养评价模型研究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课题研究背景
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是专业学位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积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从2009年开始,教育部就提出要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范围和规模。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质量的高低对我国工程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培养和供给,以及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都有着意义深远的影响,所以质量保障机制的研究尤为重要。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目前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质量保障机制的实践和研究都处在探索和经验积累的过程中。在借鉴非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经验的同时,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应在内外部质量保障机制上下功夫,创新培养模式和吸纳社会资源的方式,切实提高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专业素养和就业创业能力。[1]
综上所述,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教育在规模扩大的同时如何保证培养质量,提高研究生的各方面能力,则是各高校面临的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因此,对于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能力培养评价模型就更有研究的价值了。
1.2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21世纪,我们需要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更需要真正的高质量的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研究生,因此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就显得尤其重要。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而评价为质量检查和监督的重要手段。如何指导今后的工作并真正提高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质量是评价的最终目的,否则,评价就失去了它应有的实际意义。能力培养作为把握高质量的重要渠道之一,能力培养评价有助于教学过程中对工程硕士研究生能力的培养和注重,从而真正培养出能力型人才,以利于他们走上新岗位后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如何建立起新时期合理、完善的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能力培养的评价体系,使其能适应社会以及自身发展的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
几个方面:
第一,有利于科学评价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的教育质量
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科学的评价体系必须是紧紧围绕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而建立的,其中一主要内容就是对能力培养的评价,从而提高了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的教育质量。
第二,有利于形成良性的竞争环境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世界发达国家十分重视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模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扩大,一些行业或岗位的从业资格与工程硕士学位衔接紧密,从而工程硕士能力培养的评价工作也就必不可少了。我国高等教育要形成良好的竞争环境,就必须重视工程硕士能力培养的评价。
第三,有助于社会的了解和监督
全日制工程硕士能力培养的评估工作有助于社会部门了解掌握各工程硕士培养单位的教育情况,加强宏观指导和管理。同时也可以促进各个培养单位加强教学建设,深化改革,提高培养质量,有利于从整体上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水平,逐渐实现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的宏伟目标。
第四,有助于促进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教育的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
对全日制工程硕士能力培养进行评估,可以不断总结经验,找出问题,明确方向,改进现有工作,从而达到提高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教育的发展水平的目的。国内外研究状况综述
现代研究生教育始于19世纪的德国,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国家对其教育方式进行效仿和改进,取得了快速发展。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作为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目前已成为各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也在这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2]
2.1国外研究与发展现状
现实意义上的教育评价模型产生于西方,同样的,研究生乃至工程硕士研究生的教育评价模型也是首先出现在西方国家。而且,在西方国家盛行通识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重视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共同发展。这种教育模式与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不谋而合,因此西方国家客观上积累了较多此方面的经验[3]。
1.国外高校,尤其是发达国家的高校,有关工程硕士培养方面,不仅重视专业素质的培养,更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评价目标上较为科学。在有关工程硕士的专业设置方面,工科系列较多,在以重视研究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环节的评价占据巨大的部分。例如:英国帝国理工医学院自80年代实施“丹顿计划”后,加大了设计和实践环节的比重[4]。在它的4年制工程硕士课程计划中,有这样一些内容:(1)一年时间在欧洲大陆学习和见习;
(2)必修的设计课程有“创造设计Ⅰ”、“创造设计Ⅱ”、“结构设计”、“个人设计项目”、“小组设计项目”、“毕业设计”;(3)选修的有“混凝土结构与设计”、“刚结构与设计”等;(4)在研究生课程计划的10个方向都有相应的设计要求和设计内容,有的甚至列为核心课程[5]。
2.西方高校普遍实行自评与他评相结合,重视形成性评价,有利于客观评价学生的能力与潜能。以美国为例,其高校基本上是自治机构,因此具有较大自主权,在研究生评价工作中较多采用自我评价。而且,社会机构也广泛参与了美国研究生教育评价。
3.西方高校包括亚洲的日本普遍重视综合指示的掌握和运用,并形成了与此相适应的评价模型。德国的工程硕士教育向来重视设计,以理论联系实践著称,慕尼黑工业大学明确提出跨学科教学与科研、理论联系实际、瞄准世界和欧洲的三大办学方略。日本的工程教育一向秉承德国的专业教育传统。20 世纪90 年代日本终于抛弃了二战后被迫接受的美国(通才)模式, 取消了人为硬性划分的低年级基础教育、高年级专业教育的界限(在日本叫做“ 教养部撤
消” 或“ 学部贯通”)。把科学理论、专业技术、人文修养、专业伦理按“ 并行工程”的理念,落实在本科以及研究生教育的全过程中[7]。
2.2国内研究与发展现状
在我国,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教育从1984年试点工程类型研究生开始,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已经具有非常雄厚的发展基础,已逐渐成为所有专业学位中培养单位最多、培养领域最广、招生规模最大的专业学位教育类型,因此,如何保证并提高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教育质量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全日制工程硕士应该具有的知识储备所进行的基本评价标准是 :研究生一般应具有坚实而宽广的专业系统基础理论知识,熟知并能熟练运用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和新技术开展本学科的科研与应用开发工作,深入了解学科的进展、动向和最新发展前沿。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并在本学科领域的某一方面理论或实践上取得创造性研究成果。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能胜任高等院校教学、科学研究等工作。但同样存在其不足之处,如一些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的研究多侧重对研究生某个方面的因素评价等[8]。
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研究生能力评价模型的研究上还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但研究生质量评价已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各领域应根据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特点,按照学校的基本要求,确定各类课程的内容及其学分,以达到工程硕士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9]。
各高校的课程设置基本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能力的提高为核心。教学内容要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不断培养学生研究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实践环节主要是依托项目现场或实习单位(实践基地)对研究生进行主题明确、内容明确、计划明确的系统化实践训练,从而提高研究生水平,达到对研究生的质量评价标准。研究内容、方法和关键技术
3.1研究的内容
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评价是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内外普遍关注的前沿研究领域。目前,国际上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评价已经有了较长的历史,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相比之下,我国起步较晚,但在借鉴国外经验结合中国实际的基础上,已取得了初步成果[10]。
但是,我国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研究生能力培养评价模型缺乏科学性,从入口方面看,工程硕士研究生招生笔试中专业课的考核内容随意性较大,面试环节,主观随意性较大;从过程评价看,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存在对学员的课程考核不严现象;从出口方面,答辩组不能客观评价论文质量的情况[11]。所以建立公正科学的评价机制是对工程硕士工作成果的一种认可机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合理的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研究生能力培养评价模型,主要内容包括:
1.工程硕士学术能力的评价
学员首先要掌握好基础的理论知识,才能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应用所学知识,需要针对以下能力培养进行评价,包括科研能力、自学及思辨能力、知识的自我完善能力、发现及提出问题能力的评价等。
2.工程硕士社会能力的评价
从社会需求的角度,社会越来越急需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而这些人才的能力评价包括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协调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表达能力的评价等。通过这些能力的评价从而保证人才的培养质量,培养出一批批真正的高质量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
3.工程硕士思维能力的评价
工程硕士既是国家现实思维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未来思维的中坚力
量。因此要科学评价工程硕士思维能力,包括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辨识能力、逻辑能力的评价等。
4.工程硕士个人修养能力的评价
包括领导能力、科学文化能力、心理素质能力、应变能力的评价等。[12]
3.2研究的方法
3.3关键技术:
4可能的创新点进度安排
2010.01-2010.03 充分阅读所查得的文献资料, 基础教育评价理论、绩效评价理论、网络学习评价工具、网络学习行为的有关内容等做进行深入的研究;
2010.04-2010.06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对实际网络学习行为与知识掌握程度、学习者技能及行为的改变进行调查并制定出一个基于e-Learning的学习行为评价模型; 2010.07-2010.08系统设计与实现;
2010.09-2010.12系统的试运行、维护及对模型的改进,课题总结,撰写硕士论文; 2011.01准备论文答辩;主要参考文献
第二篇:文献综述: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研究生能力培养评价模型研究
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研究生能力培养评价
模型研究
文献综述
1.1研究背景
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是专业学位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积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从2009年开始,教育部就提出要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范围和规模。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质量的高低对我国工程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培养和供给,以及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都有着意义深远的影响,所以质量保障机制的研究尤为重要。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目前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质量保障机制的实践和研究都处在探索和经验积累的过程中。在借鉴非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经验的同时,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应在内外部质量保障机制上下功夫,创新培养模式和吸纳社会资源的方式,切实提高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专业素养和就业创业能力。[1]
综上所述,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教育在规模扩大的同时如何保证培养质量,提高研究生的各方面能力,则是各高校面临的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因此,对于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能力培养评价模型就更有研究的价值了。
1.2国内外研究与发展现状
现代研究生教育始于19世纪的德国,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国家对其教育方式进行效仿和改进,取得了快速发展。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作为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目前已成为各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也在这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2]。
1.2.1国外研究与发展现状
现实意义上的教育评价模型产生于西方,同样的,研究生乃至工程硕士研究生的教育评价模型也是首先出现在西方国家。而且,在西方国家盛行通识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重视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共同发展。这种教育模式与工程硕士的培
养目标不谋而合,因此西方国家客观上积累了较多此方面的经验[3]。
1.国外高校,尤其是发达国家的高校,有关工程硕士培养方面,不仅重视专业素质的培养,更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评价目标上较为科学。在有关工程硕士的专业设置方面,工科系列较多,在以重视研究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环节的评价占据巨大的部分。例如:英国帝国理工医学院自80年代实施“丹顿计划”后,加大了设计和实践环节的比重[4]。在它的4年制工程硕士课程计划中,有这样一些内容:(1)一年时间在欧洲大陆学习和见习;(2)必修的设计课程有“创造设计Ⅰ”、“创造设计Ⅱ”、“结构设计”、“个人设计项目”、“小组设计项目”、“毕业设计”;(3)选修的有“混凝土结构与设计”、“刚结构与设计”等;(4)在研究生课程计划的10个方向都有相应的设计要求和设计内容,有的甚至列为核心课程[5]。
2.西方高校普遍实行自评与他评相结合,重视形成性评价,有利于客观评价学生的能力与潜能。以美国为例,其高校基本上是自治机构,因此具有较大自主权,在研究生评价工作中较多采用自我评价。而且,社会机构也广泛参与了美国研究生教育评价。
3.西方高校包括亚洲的日本普遍重视综合指示的掌握和运用,并形成了与此相适应的评价模型。德国的工程硕士教育向来重视设计,以理论联系实践著称,慕尼黑工业大学明确提出跨学科教学与科研、理论联系实际、瞄准世界和欧洲的三大办学方略。日本的工程教育一向秉承德国的专业教育传统。20 世纪90 年代日本终于抛弃了二战后被迫接受的美国(通才)模式, 取消了人为硬性划分的低年级基础教育、高年级专业教育的界限(在日本叫做“ 教养部撤消” 或“ 学部贯通”)。把科学理论、专业技术、人文修养、专业伦理按“ 并行工程”的理念,落实在本科以及研究生教育的全过程中[7]。
1.2.2国内研究与发展现状
在我国,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教育从1984年试点工程类型研究生开始,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已经具有非常雄厚的发展基础,已逐渐成为所有专业学位中培养单位最多、培养领域最广、招生规模最大的专业学位教育类型,因此,如何保证并提高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教育质量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全日制工程硕士应该具有的知识储备所进行的基本评价标准是 :研究
生一般应具有坚实而宽广的专业系统基础理论知识,熟知并能熟练运用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和新技术开展本学科的科研与应用开发工作,深入了解学科的进展、动向和最新发展前沿。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并在本学科领域的某一方面理论或实践上取得创造性研究成果。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能胜任高等院校教学、科学研究等工作。但同样存在其不足之处,如一些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的研究多侧重对研究生某个方面的因素评价等[8]。
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研究生能力评价模型的研究上还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但研究生质量评价已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各领域应根据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特点,按照学校的基本要求,确定各类课程的内容及其学分,以达到工程硕士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9]。
各高校的课程设置基本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能力的提高为核心。教学内容要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不断培养学生研究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实践环节主要是依托项目现场或实习单位(实践基地)对研究生进行主题明确、内容明确、计划明确的系统化实践训练,从而提高研究生水平,达到对研究生的质量评价标准。
1.3主要研究内容
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评价是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内外普遍关注的前沿研究领域。目前,国际上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评价已经有了较长的历史,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相比之下,我国起步较晚,但在借鉴国外经验结合中国实际的基础上,已取得了初步成果[10]。
但是,我国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研究生能力培养评价模型缺乏科学性,从入口方面看,工程硕士研究生招生笔试中专业课的考核内容随意性较大,面试环节,主观随意性较大;从过程评价看,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存在对学员的课程考核不严现象;从出口方面,答辩组不能客观评价论文质量的情况[11]。所以建立公正科学的评价机制是对工程硕士工作成果的一种认可机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合理的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研究生能力培养评价模型,主要内容包括:
1.工程硕士学术能力的评价
学员首先要掌握好基础的理论知识,才能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应用所学知识,需要针对以下能力培养进行评价,包括科研能力、自学及思辨能力、知识的自我完善能力、发现及提出问题能力的评价等。
2.工程硕士社会能力的评价
从社会需求的角度,社会越来越急需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而这些人才的能力评价包括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协调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表达能力的评价等。通过这些能力的评价从而保证人才的培养质量,培养出一批批真正的高质量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
3.工程硕士思维能力的评价
工程硕士既是国家现实思维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未来思维的中坚力量。因此要科学评价工程硕士思维能力,包括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辨识能力、逻辑能力的评价等。
4.工程硕士个人修养能力的评价
包括领导能力、科学文化能力、心理素质能力、应变能力的评价等。[12]
参考文献:
[1]周益兰,刘华奇,刘浩然.研究生教育发展背景分析及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11-13
[2] 董晓惠,徐晓明.论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科学评价体系的建立[J]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 2005,(05)
[3]陈新忠,李忠云,胡瑞.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的三个基本问题[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46-49.[4]王沛.研究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思考与建议[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9,14(16):55-58.[5]徐森.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素质与能力测评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20(Sup):87-90
[6]李敏.浅析新形势下研究生素质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5,(1):72-74.[7]傅国.浅析研究生学习期间应建立和培养的良好素质[J].中国教育与社会科学,2009,(2):61-64.[8]韩银安.新形势下构建我国研究生质量评估体系的若干思考[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7,(2)
[9]袁海庆.模糊层次分析法在桥梁综合评估中的应用[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5,(2):96-98.[10]张海英,韩晓燕,郑晓齐,雷庆.关于我国工程硕士培养现状的调查报告
[11]车诚,李雷鸣,王军会、魏嫚.研究生综合能力评价体系及模糊综合分析[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2011),(2):165-169
[12]吕思为.对实现研究生全面素质评估的几点思考.高教论坛,(2004),(6):167-185
第三篇:学习能力培养研究”开题报告
研究学生学习能力培养问题,有利于丰富教学方法论,是时代的客观要求,也是教育实际的需要。本研究假设传授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积极意义。研究采用实验法、测验法、文献法和行动研究法,从三所小学和三所中学中随机选择实验班和对照班作为被试。试图得出学习能力培养对于提高学生常规学习能力和面向未来的学习能力很有必要的结论。
【关键词】
学习
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培养
本报告主要回答四个问题:一是研究什么,二是为什么要研究,三是要研究出什么样的结果,四怎样进行研究。
一、学习能力及其学习能力培养的概念
学习能力是人们在学习、工作、日常生活中必须具备、广泛使用的能力。职业或作业的水平越高,对人的学习能力的要求也越高。学习能力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学习能力,是指人的行为水平提高的能力。如小孩模仿大人使筷子;被热水壶烫过以后,再不让身体接触热壶表面;到一个新的地方,很快就适应那里的环境等。狭义的学习能力,是指与学生学业相关的能力。比如,听、说、读、写、语言、注意、记忆、推理、计算等方面的能力。
学习能力一般指人们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又称为认知能力。它包括注意能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特别是逻辑思维能力。现代社会的学习能力主要是指不断获取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接受新观念,不断完善自我,适应新要求的终身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培养,是指通过教学活动,教师有意识地、系统地向学生传授学习方法,并通过给学生出题目,让学生解决问题等途径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具备适应现代社会的高效率学习的学习能力。包括培养常规的学习能力,运用图书、资料和录音机、vcd、计算机等现代技术手段进行学习的能力,面对知识的海洋进行选择和对知识进行管理、加工的能力。
二、研究学习能力培养问题的意义
人的学习能力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当人类社会迈进知识经济时代门槛的时候,学习能力已经成为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动力源泉。因此,研究学习能力培养问题,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研究学生学习能力培养问题理论意义
研究学生学习能力培养问题有利于丰富和发展学习的方法论。目前,知识经济已见端倪,21世纪人类将逐步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的增长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都将发生巨大变化。学习方法也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完善。传统的“勤学”、“苦学”固然还应该提倡,但是,相比之下,“巧学”显得更为重要。我们研究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学习方法及其传授问题,重点是研究“巧学”问题,无疑对于丰富新世纪的学习方法论具有重要意义。
今后的学习,主要是掌握学习的方法。如果一个人在学校没有掌握学习方法,即使他各门功课都很优异,他仍然是一个失败的学习者。因为这对于处在终身学习时代的人来说,是一个致命的缺陷。这里所说的学习方法,除了常规的学习方法以外,还要掌握面向未来的学习方法,包括如何使用电脑,如何使用因特网,面对知识的海洋如何选择,对形形色色的资料如何检索,如何加工和再生信息,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等。这种时代的变化,要求人们必须掌握高效率的学习方法,必须具备搜集、检索知识和信息的能力,要知道学什么,知道怎样学,知道到哪里去学。同时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巧妙、高效的学习方法,用以提高学习效率;要求教育必须由传统?quot;知识传授型“向”方法传授型“和”能力培养型“转变。因此,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要求教育由知识传授型向方法传授型和能力培养型转变。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科研的重要任务。
2.研究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问题的实践意义
研究学习能力培养问题,是我国教育实际的需要。学会学习,是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传统的教育,是精英教育,虽然也强调教育的普及功能,但事实上人们更重视教育的选拔功能。由于教育的评价机制过分偏重于精英,家长、学校、政府都以考试成败论英雄,因此,教师和家长也往往把学生分成两类:一类是会念书的,于是加以重点培养;另一类是不会念书的,于是对他们采取放任态度,有的甚至把这些学生当成累赘,当成反面教员,对他们采取歧视态度,动辄贬低、挖苦、漫骂、斥责。结果是,许多会念书的由于过度劳累、单调乏味,而对学习产生了逆反心理;许多不会念书的由于屡屡受挫,造成了心理性厌学。近年来,心理学界曾经有人做过实验:问学前儿童,你将来做什么?绝大多数孩子都挺着胸脯回答,将来上大学。可是,当这些孩子上了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大学以后,却只有16%的人对学习有兴趣、有信心了,其余的人或者对学习产生了厌倦感,或者对学习失去了信心。此文共有2
第四篇:“学习能力培养研究”开题报告
摘要】 研究学生学习能力培养问题,有利于丰富教学方法论,是时代的客观要求,也是教育实际的需要。本研究假设传授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积极意义。研究采用实验法、测验法、文献法和行动研究法,从三所小学和三所中学中随机选择实验班和对照班作为被试。试图得出学习能力培养对于提高学生常规学习能力和面向未来的学习能力很有必要的结论。
【关键词】 学习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培养
本报告主要回答四个问题:一是研究什么,二是为什么要研究,三是要研究出什么样的结果,四怎样进行研究。
一、学习能力及其学习能力培养的概念
学习能力是人们在学习、工作、日常生活中必须具备、广泛使用的能力。职业或作业的水平越高,对人的学习能力的要求也越高。学习能力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学习能力,是指人的行为水平提高的能力。如小孩模仿大人使筷子;被热水壶烫过以后,再不让身体接触热壶表面;到一个新的地方,很快就适应那里的环境等。狭义的学习能力,是指与学生学业相关的能力。比如,听、说、读、写、语言、注意、记忆、推理、计算等方面的能力。
学习能力一般指人们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又称为认知能力。它包括注意能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特别是逻辑思维能力。现代社会的学习能力主要是指不断获取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接受新观念,不断完善自我,适应新要求的终身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培养,是指通过教学活动,教师有意识地、系统地向学生传授学习方法,并通过给学生出题目,让学生解决问题等途径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具备适应现代社会的高效率学习的学习能力。包括培养常规的学习能力,运用图书、资料和录音机、VCD、计算机等现代技术手段进行学习的能力,面对知识的海洋进行选择和对知识进行管理、加工的能力。
二、研究学习能力培养问题的意义
人的学习能力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当人类社会迈进知识经济时代门槛的时候,学习能力已经成为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动力源泉。因此,研究学习能力培养问题,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研究学生学习能力培养问题理论意义
研究学生学习能力培养问题有利于丰富和发展学习的方法论。目前,知识经济已见端倪,21世纪人类将逐步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的增长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都将发生巨大变化。学习方法也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完善。传统的“勤学”、“苦学”固然还应该提倡,但是,相比之下,“巧学”显得更为重要。我们研究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学习方法及其传授问题,重点是研究“巧学”问题,无疑对于丰富新世纪的学习方法论具有重要意义。
今后的学习,主要是掌握学习的方法。如果一个人在学校没有掌握学习方法,即使他各门功课都很优异,他仍然是一个失败的学习者。因为这对于处在终身学习时代的人来说,是一个致命的缺陷。这里所说的学习方法,除了常规的学习方法以外,还要掌握面向未来的学习方法,包括如何使用电脑,如何使用因特网,面对知识的海洋如何选择,对形形色色的资料如何检索,如何加工和再生信息,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等。这种时代的变化,要求人们必须掌握高效率的学习方法,必须具备搜集、检索知识和信息的能力,要知道学什么,知道怎样学,知道到哪里去学。同时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巧妙、高效的学习方法,用以提高学习效率;要求教育必须由传统?quot;知识传授型“向”方法传授型“和”能力培养型“转变。因此,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要求教育由知识传授型向方法传授型和能力培养型转变。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科研的重要任务。
2.研究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问题的实践意义
研究学习能力培养问题,是我国教育实际的需要。学会学习,是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传统的教育,是精英教育,虽然也强调教育的普及功能,但事实上人们更重视教育的选拔功能。由于教育的评价机制过分偏重于精英,家长、学校、政府都以考试成败论英雄,因此,教师和家长也往往把学生分成两类:一类是会念书的,于是加以重点培养;另一类是不会念书的,于是对他们采取放任态度,有的甚至把这些学生当成累赘,当成反面教员,对他们采取歧视态度,动辄贬低、挖苦、漫骂、斥责。结果是,许多会念书的由于过度劳累、单调乏味,而对学习产生了逆反心理;许多不会念书的由于屡屡受挫,造成了心理性厌学。近年来,心理学界曾经有人做过实验:问学前儿童,你将来做什么?绝大多数孩子都挺着胸脯回答,将来上大学。可是,当这些孩子上了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大学以后,却只有16%的人对学习有兴趣、有信心了,其余的人或者对学习产生了厌倦感,或者对学习失去了信心。
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几乎把全部注意力都指向学科内容的灌输和答题能力的训练上;学校、教师的战略战术就是”灯光加月光“,中学生每天要学习15~16个小时。为了应付各种考试,学生每天浸泡在题海之中,整天疲于奔命,机械地进行大量的重复性的劳动。受教育评价标准的影响,许多教师都表现出短期行为,每天忙于给学生灌输知识,忙于出题考试,忙于批卷评分,没有时间学习新知识,因而也没有精力研究学习方法,没有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长远打算和动力。尤其是广大农村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教学能力偏低,教学方法相对落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就更谈不上了。一些较好的学习方法,得不到推广应用。这种状况,导致了我国学生身体状况滑坡,学习兴趣越来越低,厌学已经不是少数个别学生的专利,而具有普遍性。2001年,我到一所很不错的城市初中给教师讲课,学校领导都反映,约有一半学生有厌学情绪,不仅是”差生“,学习好的学生也厌学。一位省实验中学的高中生写文章发泄内心的感受:我们同情孔已己,我们同情范进,然而在我身上已经没有什么同情心,有的只是孔已己、范进的影子。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建构与培养研究》课题组,进行了一项调查,样本是选自北京、河北、重庆、浙江、新疆等地40所中小学1.6万多名学生。有58.9%的学生选择”假如我可以不上学的话,我会不去上学的。“在这种氛围下,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尽管如此,学生的学习效果还是不理想。法国的高中生一般会三四门语言,马来西亚的高中生一般也懂得三种语言,他们全然不像我们的学生这样累。2001年底,我在香港的街头上看到许多中小学生不慌不忙地走着,看一看表,已经快到9点了。心想,这些孩子是上学呢还是放学了呢?一打听才知道,他们是走在上学的路上。他们是9点上课,下午1点放学。然而,那里的孩子一般要懂得几种语言,所接受的知识和信息并不比我们的孩子少。
这种教育的现状,引发了我们太多的思考。要改变这种现状,我们有必研究学习策略,研究学习方法,研究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问题。
三、国内外关于”学习能力培养研究"的动态
在当今世界中,个体的学习能力已成为一项最基本的生存能力。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有识之士开始着手
学习方法的研究,并且有一部分研究成果相继问世。诸如迟雅著的《治学》,聂立珂著的《四轮学习方略》,珍妮特·沃斯、戈登·德莱顿著的《学习的革命》,戴维思著的《这样学习最有效》,张文华、赵臣著的《名人学习方法》,桑新民著的《步入信息时代的学习理论与实践》等。这些研究成果具有以下一些特点:一是为学生提供了学习方法方面的参考资料;二是这些研究多数是自发的,没有作为国家教育部门的研究课题,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没有对这些成果的推广应用做出任何努力;三是这些研究成果只被少数学生自发地借鉴,多数学生不懂得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而知识凭个体简单摸索;四是这些研究成果与课堂教学和课程没有很好地结合,内容上不同步,形式上不相配套。近几年来,对人类学习活动的研究虽然已经发展成为当今世界多学科交叉的前沿课题,但多数研究成果尚未引入教
第五篇: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摘要(500字):
高速铁路是一项集中了各种先进铁路技术、高效运营管理模式、高战略性市场营销方式及资金筹备等多个纷繁复杂的系统工程。自我国第一条高速铁路秦沈客运专线于2003年开通到2010年京沪高铁的开始运营,中国的高速铁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模式发展着。它让城市之间的距离逐渐拉近,也为中国进入全面化的高铁时代做着准备。
我国的高速铁路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弊端,尤其是在质量管理方面。质量管理作为铁路施工中的一个核心部分,是高铁建设的基础。在国外,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受到很大的重视,建设前期通常要花上一到两年的时间进行研究。同时,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也需要多次试验后才能得到准许。我国的铁路质量管理在建国初期采用的是工程、基建、运营之间三足鼎相互独立的管理方式。在不断吸取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我国铁路建设开始了工程总承包制,招投标制等方式,有效的提高了我国的铁路管理水平。在我国铁路质量管理的不足上,本文就我国现存的问题,结合高速铁路的特点,拟定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方案。
中国高速铁路的开通,不仅拉近了各个城市之间的距离,也把我国的几大重要城市圈和经济圈连为一体。但是,在我国高铁飞速发展的同时,我们还需放慢脚步思考下,尤其是在管理上,要结合国内外优秀的管理理念,保证铁路安全的方方面面,完善铁路建设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
2.1 研究背景与意义 选题背景
2011年6月,北京与上海的京沪高速铁路正式开通运营,这意味着中国真正的进入高铁时代。中国的第一条高铁始建于1999年,是秦皇岛与沈阳铁路客运专线,于2003年开通。之后的发展中,高铁的建设一直在如火如荼的开展,这些高速铁路的建设让我国步入高铁时代,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于此同时,随着负面新闻的不断报道,国民也在密切关注着高铁的安全问题,疑问高铁究竟给我们带来的是便捷还是更多的不安因素。
高铁建设加速了相关产业和配套设施的发展,并促进城市的扩展与经济的发展。这是选择高铁做研究的愿意之一。高铁对于经济的带动作用有几个方面:首先,高铁具有前后向的反馈作用,着实推进原材料和上下游行业的发展。其次,高铁建设可以实现既有铁路线上的一定程度客货分流,为铁路货运发展留下了巨大空间。第三,高铁的建设不仅可以实现城市的扩张,进一步推动城市化,还能带动相关配套产业发展,例如高铁附近可能汇聚的新的餐饮住宿、产业集群等商圈。第四,高铁的发展具有着航空、汽车等行业不能比拟的优势。
虽然高铁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的进步,然而高铁事件也对社会产生了负面影响。在7.23温州高铁事故发生后,人们对于高铁发展的争论将其推至风口浪尖处。我们要思考中国的高铁建设并不只是单单应付进入危机的权下之计,更应该思考高铁建设的必须性和现实意义。意识到这是一项长远发展的重要规划。轨道工程项目的范围涵盖了技术措施、操作方法、材料、人员等,管理制度均对工程项目铁路轨道施工项目管理与监督,为确保高铁开通后的平顺性、舒适度都有重要的意义。研究治疗管理的管理模式、提升轨道施工治疗管理的职能、完善各组织部门的管理,是保证高铁质量的关键。
2选题的意义
中国高速铁路的开通,不仅拉近了各个城市之间的距离,也把我国的几大重要城市圈和经济圈连为一体。然而,最近关于高铁建设安全的问题不绝于耳。生命陨落的警钟已在我们耳边敲响。虽然我国的高速铁路正以令世界感叹和瞩目的速度在跨越式的发展,但是,诸如7.23这样的事故也给我们增添了几分愁容,让我们不得不停下飞快发展的脚步,思考我们在哪些地方做的还极不到位。对于铁路的安全问题,应该至始至终贯彻在规划、建设施工、运营管理方面,尤其是在管理上,要结合国内外优秀的管理理念,保证铁路安全的方方面面,完善铁路建设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
2.2 本课题的研究进展(或 国内外研究现状/本课题的历史与现状)
国外很重视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在建设前期的可行性研究上,他们不盲目追求快上。一个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工作通常要花上1至2年的时间来完成,这些研究为以后的建设排除了盲目性,就减少了风险,并达到少失多得的目的[7]。
发达国家还很重视对工程项目进行质量控制,在设计阶段强调对设计精细评议,评议包括两个部分,即管理评议和项目队伍外部评议,管理评议由设计机构和管理部门对设计过程进行检查评议,外部评议由项目组以外的设计公司成员或者外部专家来评议设计[14]。
国外的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政府的干预相对较少。这让业主可以指定项目管理者,同时对于项目的成本、质量全面控制、指定设计者包括施工承包者、拟定签约合同等都可以全面控制[3]。
一些国家的建筑法规里,要求政府有关部门在特定时间对建筑工地进行检查,时间为:开工、基础完成、承重结构和高耸建筑物完工后、项目竣工后。检查是为了保证建筑物按照规定正确选址,建筑施工符号现行规范中公共安全以及健康的有关规定。国外非常重视建筑法规立法工作和要求,以保证工程在施工和使用期间能够稳定、安全、卫生、适应环境并满足社会要求等问题,因为法制观念强,这些建筑法规都得到了较严的执行[12]。
我国的高速铁路自1997年至2004年间共有5次大面积提速、基本上形成了京广、京哈、京沪、京九铁路所组成的四纵以及陇海加兰新、京杭加浙赣铁路组成的两横的快速铁路网络,线路高达1.6万公里。十年大提速的实践成果显示,我国铁路既有线提速以及达到实践先进的水平,铁路运输能力已得到较快的扩充、技术装备水平等也得到了快速的提高,对国民经济也起到了缓解和改善作用[18]。
自从铁路专用基建队与铁道部分离后,政企实现了划分,企业可以真正的进入市场。吸取国外先进管理经验与多次研究尝试后,铁路建设着手实施招投标制、项目法人负责制、工程总承包制等。不仅促进了铁路建设的总体管理水平,还让我国铁路建设迈向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和台阶[28]。
2.3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如下:
1.阐述研究背景以及研究意义
在现今状况下,我国高速铁路建设的管理模式存在着许多不足,将例子引入文章,把我国高铁的不足之处进行分析和归纳,对有较大影响的地方着重分析,本文主要涉足于质量管理研究,质量是高铁的基础,质量管理对高铁建设的各个方面均有较大的影响,将质量管理作为本文的主要分析和研究点是本文的核心。
2.研究我国高铁的工程管理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高铁的质量工程表现在路基工程、隧道高程、桥梁工程、材料和混凝土质量控制等几方面。在监测上受到:施工方面、勘察设计方面、建设单位方面、监理方面的影响。因此。要分析各类影响给高铁建设和质量安全带来的麻烦,寻求最有效的管理模式。
3、提出主要的解决方案
现代质量管理的发展包括质量检验、统计质量控制以及全面质量管理三个阶段。对于高铁的过程管理,主要从过程质量控制措施和质量管理制度以及制度符合标准的质量验收和评定方面来建立。
三、研究方案
3.1 拟采用的技术方案/或 拟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本课题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技术路线进行:
(1)文献调研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搜集资料,总结前人研究内容,为理论研究提供基础性支持。
(2)访谈和调查
通过对管理专家、铁路工程管理人员面谈和调查,采用专家调查和头脑风暴方法,对问题和方案进行了解和分析
(3)归纳、分析与推理
重点从理论上提炼、归纳、分析
(4)案例分析
通过我国铁路建设质量管理具体案例的分析,计算相关指标,验证研究成果
3.2 方案实施所需的条件
本方案的实施需要借助大量的文献和历史资料,根据前人的研究内容,总结其重要特点,为论文的理论研究做基本支持和学术理据。
论文的研究过程还需要与铁路工程管理人员进行了解和访谈,实际的了解现今铁路工程管理的普遍方法,并就出现的问题提出头脑风暴的解决方式
3.3 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方案
质量是高铁的基础,质量管理对高铁建设的各个方面均有较大的影响,将质量管理作为本文的主要分析和研究点是本文的核心。高铁受到施工等多方面的影响,因此。要分析各类影响给高铁建设和质量安全带来的麻烦,寻求最有效的管理模式。实地考察和访谈由于受到条件的局限是本论文所面临的问题,结合考察内容,可以大量查阅资料集文献解决这一问题。
四、预期研究成果
4.1 预期达到的课题目标、成果形式
1.建立我国高速铁路建设管理体系
2.完善所建体系中不足之处
3.解决所建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最终形成完整全面的管理体系。
4.2 解决的实际问题
当今状况下,我国高速铁路建设的管理模式存在着许多不足,本文主要涉足于质量管理研究,质量是高铁的基础,质量管理对高铁建设的各个方面均有较大的影响,将质量管理作为本文的主要分析和研究点是本文的核心。
高铁的质量工程表现在路基工程、隧道高程、桥梁工程、材料和混凝土质量控制等几方面。在监测上受到:施工方面、勘察设计方面、建设单位方面、监理方面的影响。因此。要分析各类影响给高铁建设和质量安全带来的麻烦,寻求最有效的管理模式。
现代质量管理的发展包括质量检验、统计质量控制以及全面质量管理三个阶段。对于高铁的过程管理,主要从过程质量控制措施和质量管理制度以及制度符合标准的质量验收和评定方面来建通过实地考察、文献研究和近年来国内外的重大突破,针对我国铁路工程管理的质量管理所存在的问题提出适应我国国情和经济的管理模式。
五、主要参考文献
[1] 宋剑.京津城际轨道交通工程建设管理实践[J].建筑经济.2008(08)
[2] 郑保华,周继民.武广高速铁路建设管理体制调整的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11(15)
[3] 会展信息[J].铁路采购与物流.2009(11)
[4] 马献忠.全方位保障高铁发展——专访铁道部总工程师何华武[J].今日中国论坛.2010(Z1)
[5] 刘伊生,李清立,卜长堃,孙全欣.京沪高速铁路建设管理模式的研究[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1999(05)
[6] 钱桂枫.沪杭高速铁路建设管理体会[J].铁道标准设计.2011(06)
[7] 周岩,白丽.高速铁路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信息化的研究[J].铁路计算机应用.2011(02)
[8] 沈志云.高速铁路建设必须九五起步[J].中国铁路.1996(08)
[9] 权忠光.我国高速铁路发展中的投融资问题[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7(02)
[10] 周剑新.谁将赴高铁盛宴[J].今日工程机械.2006(06)
[11] 鲁海燕.高速铁路对城市区域发展的影响探讨[J].中外建筑.2011(01)
[12] 王洋,李培刚.高速铁路建设背景下城市交通资源利用研究[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1(03)
[13] 邹庭洪.高速铁路建设项目后评价工作探讨[J].铁路工程造价管理.2011(01)
[14] 何必胜,宋瑞,何世伟,马辉.世界高速铁路市场竞争方式及趋势分析[J].综合运输.2011(05)
[15] 郑保华,周继民.武广高速铁路建设管理体制调整的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11(15)
[16] 钱桂枫.沪杭高速铁路建设管理体会[J].铁道标准设计.2011(06)
[17] 樊桦.高速铁路对城市化发展的影响与亟待解决的问题[J].综合运输.2011(08)
[18] 王杨堃.高速铁路对我国相关产业发展的影响分析[J].综合运输.2011(08)
[19] 张喜荣,王冬,刘爱霞,高照良.中国高速铁路建设的现状及其中长期发展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0(13)
[20] 孙守江.浅谈LKJ的运用维护管理[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03)
[21] 安全第一 服务至上 全面提高铁路科学发展水平[J].中国铁路.2012(01)
[22] 商杭铁路预计年内开工投资818亿元[J].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2011(12)
[23] 王珍.铁路运输站段激励机制的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2(02)
[24] 刘政.浅析铁路精细化管理[J].科技视界.2011(04)
[25] 沈晶伟.建设铁路现代物流刍议[J].企业导报.2011(21)
[26] 雷怡安.回家路上——在T8次列车上体会春运[J].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2012(02)
[27] 周岗峰.铁道部回应残疾人联名致信[J].社会与公益.2012(02)
[28] 方健.火车票实名制能否化解春运买票难?[J].质量与标准化.2012(01)
[29] 吕名云,陈淑连,曾虢霆.新建张家口至呼和浩特铁路、鄂托克前旗至上海庙线铁路的能源平衡与能效分析探讨[J].铁路节能环保与安全卫生.2012(01)
[30]王春利,李大伟.管理学基础[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
[31] Jia-Twu Lee,Bing-Hung Tsai.Effects on Sunflower Growth Induced by Adding Different Soil Amendments to Cadmium-Contaminated Soil[A].Advances in Biomedical Engineering--Proceedings of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gricultural and Biosystems Engineering(ICABE 2011)[C].2011
[32] Ho-Hsien Chen,Chao-Chin Chung,Tzou-Chi Huang.Application of Taguchi Method to Optimize Extracted Ginger Oil in Different Drying Conditions[A].Proceedings。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ood Engineering and Biotechnology(ICFEB 2011)[C].2011
[33] Chao-Chin Chung,Tzou-Chi Huang,Chen-Hsing Yu,Ho-Hsien Chen.Bactericidal Effects of Fresh-Cut Vegetables and Fruits after Subsequent Washing with Chlorine Dioxide[A].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ood Engineering and Biotechnology(ICFEB 2011)[C].2011
[34]Blake Robert Rogers, Mouton Jane Srygley.The Managenial Grid [M].Houston:Gulf Publishing Company,1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