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党委组织部长村主职干部培训班讲稿
党委组织部长村主职干部培训班讲稿
同志们:
非常高兴有机会和各位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一道就新形势下的村级组织建设进行探讨。我今天主要就:(1)农村党的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2)如何加强农村基层组织领导班子建设;(3)向刘银昌、孙开林等模范村党支部书记学习什么;(4)如何当好村党支部书记;(5)村委会党支部建设
三大问题;(6)选派村党支部书记的利与弊;(7)以法治方式管理农村事务等7个方面和大家进行一些交流和探讨。不对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农村党的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
(详见《农村基层干部实用读本》299-302页、神组通[2004]4号文件)
二、如何加强农村基层组织领导班子建设
(详见《农村基层干部实用读本》312-314页)
三、向刘银昌、孙开林等模范村党支部书记学习什么
(详见《农村基层干部实用读本》314-3316页、《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典型案例选编》)
四、如何当好村党支部书记
(详见《农村基层干部实用读本》316-317页)
五、村委会党支部建设三大问题
村委会党支部是我党在农村最基层的组织,加强村委会党支部建设,是我党固本强基工程的重中之重。目前我国农村正处于一个体制和社会的转型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村民自治组织的建立,村委会党支部建设面临严峻的挑战,出现能力、威信和体制的三大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1、村委会党支部驾驭农村工作的能力问题
目前,农村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都集中在村一级,但党支部的能力不适应形成很大的反差,具体表现为“四弱”:社会治理能力弱;发展经济能力弱、解决困难能力弱;处理突发事件能力弱。其主要原因是农村是我国社会结构中的人才弱势地带,农村党员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缺乏专业知识。所以,虽然农村大多数党员政治素质都较好,主观上都想做好工作。但这种文化水平和年龄结构客观上适应不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复杂局面,往往是老一套办法解决不了问题,新的办法又拿不出。农村党员的能力决定党支部的战斗力,党支部的战斗力决定党在农村的执政能力。农村党员能力的弱化,导致村委会党支部驾驭农村工作能力弱化。这是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从村委会党支部的现状分析,提高其执政能力的核心是人才问题。解决的思路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对现有党员尤其是班子成员实施教育工程。提高党员素质,结合农村实际,着重对党员进行有关专业知识和法律知识的培训教育。这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必须长抓不懈。二是与时俱进,以改革的精神对党员尤其是班子成员逐步进行战略性的结构调整。首先改变农村党员的单一农民身份结构,从农村社会各阶层的优秀分子中大胆发展新党员。其次是加大在农村知识青年中发展党员的力度。再其次是从机关选派优秀的年轻干部到村委会支部任职锻炼。
2、村委会党支部在农民中的威信问题
目前的村委会党支部普遍存在着面对群众的信任危机,威信降低。具体表现为“三不”:讲话群众不听,许诺群众不信,指挥群众不从,这种现象在经济落后村和边远村更为严重。这些问题产生的现实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少数支部党员以权谋私,侵犯群众利益;二是一些农村的封建势力和宗族势力的影响;三是农村分户经营制的实施,党支部丧失了对农村生产资料的直接配置权。同时由于集体经济薄弱,无法给农民看得见的利益和实惠。甚至连农民遇到的危难问题也无力给予救助。因而导致党支部领导普遍感到:“办事无实力(无钱),讲话无牙力(无号召力)。”
农村党支部的威信弱化问题,其本质是民心问题,是党的领导在农村的群众基础问题。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因此党支部建设,一定要明确“围绕民心,狠抓中心”的思路。“围绕民心”:就是要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农村党支部建设要注意解决好以下3个问题。一是要为群众多办实事,多干好事,多解难,多服务;二是要树立“三心”,即办事有公心,工作有责任心,精神上有信心;三是要规范村务管理。对集体收支、土地征租、工程建设等关系到群众利益的大事,一定要做到制度化、规范化、公开化、民主化。“狠抓中心”:就是要落实科学发展观,狠抓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结合农村实际发展经济,增强集体经济实力,增加农民收入。使村委会党支部有经济能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决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3、村委会党支部实施领导的体制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管理体制发生了两个重大变革:一是由生产队的集体管理体制变革为农户经营分田到户责任制;二是由生产大队的党政合一领导体制变为村民委员会——村民自治组织和村党支部领导责任制。党章规定,村党组织“领导本地区的工作,支持和保障行政组织、经济组织和群众自治组织充分行使职权”。1998年全国人大
第二篇:党委组织部长在村主职干部培训班上的讲稿
党委组织部长在村主职干部培训班上的讲稿
近几年来,林区党委陆续选派了一批机关年轻干部到村任职。这一做法的起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上级党组织培养优秀青年干部的实际需要。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基层任职锻炼,是我们党培养干部的一个传统,具有基层工作经验成为优秀青年干部成长的重要环节。作为本来就是基层的县、乡镇机关和单位来说,其基层单位也就只有村一级组织了。选派年轻干部到基层任职锻炼,为区直部门和乡镇的机关干部下基层锻炼提供一个舞台。
二是村党支部后继乏人的现实选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的农村优秀人才都纷纷外出打工,入党积极分子很难培养;由于村级集体经济好范文版权所有薄弱、村干部报酬低,村里现有的党员缺乏工作热情,有的村长期不发展党员,党员年龄严重老化,政策法制素质和带领群众致富能力不适合新形势要求,挑选能够胜任村党支部书记的人的难度越来越大,使在“少数老年党员中选人”的问题较为突出,即使没有合适的人选,也要“瘸子里面挑将军”,甚至干脆一人长期担任。这样的村党支部工作几年下来,工作平平,不见起色,农村落后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意见较大。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林区党委决定逐步考虑推行选派农村党支部书记的做法。
实行村党支部书记选派,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个新事物,还在探索之中。从我们的工作实践上看,这种做法是有利也有弊。
从利的方面来看,主要表现在:
第一,它在客观上强化了年轻干部到基层或艰苦复杂环境经受锻炼成长的意识。
第二,能够暂时解决村级组织“有人办事”的问题。
从弊的方面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农村党支部后继乏人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下派的村党支部书记们一般任期都在二、三年左右,使这些“村支部书记们”在村里呆不长,村里毕竟只是区、乡镇机关和事业单位干部的暂时“锻炼点”,到期很少继续留任的,导致村党支部书记人员更迭频繁,不利于村里工作的长期性、稳定性和连续性。
第二,将村党支部书记由选举变成上级党组织选派,有悖于发展党内民主的要求。选派村党支部书记,实际上取消了党员大会对村党支部书记的选举程序,而党章第条规定:党的支部委员会(当然包括村党支部委员会)由党员大会选举产生。
第三,选派村党支部书记的做法,使基层党内民主落后于社会民主。在我国广大的农村,早已实行了村民自治。在村委会主任实行村民直选的情况下,村党支部书记却由上级党组织选派,可能导致村党支部和村委员会之间的民意支持基础的距离拉大,由此产生的村党支部和村委员会之间矛盾更难解决。通过发展党内民主促进社会民主的设想也就难以实现。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要以村委会直选为基础,而不是形成“两张皮”。乡镇党组织应当通过实践培养一批扎根于农村和农民群众之中不走的村党支部书记,做农民的“领头雁”。而村党支部书记的产生,还是应该通过“两推一选”的方式,把党组织的意图和农民的意愿统一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党员意愿和群众意愿的统一,实现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的有机结合,并真正充分发挥村党支部在村民自治中的领导核心作用。
从上述的利弊分析中,不难看出,选派村党支部书记的做法,能作为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一种过渡办法,但不应成为农村党支部建设的发展方向。
七、以法治方式管理农村事务
今年我国有多万个村民委员会进行换届选举,到月日,《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正式实施周年。多年来,在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实践中,存在哪些值得研究的问题?怎样解决好这些问题?非常值得探讨。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特别是实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后,农村的经济、政治、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最集中的体现就是乡、村两级由过去的上下级行政从属关系变成了独立法人间的法律平等关系,传统体制下形成的平衡关系被打破,农村基层管理体制进入转轨时期。农村出现的很多问题都与这个变化有关。如果还沿用过去一些基层组织建设的工作方法和农村管理的手段,现在显然不适应了。围绕这个变化,我们提出把法律手段作为主要方式来管理农村事务,对农村事务的管理由过去的行政手段为主转为以法律手段为主,并辅以行政的、经济的和乡规民约的手段对农村事务进行有效的管理。这应该是一个方向。
同时,在《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实施过程中,由于认识和工作不到位,也出现了一些新的不容忽视的问题,有些问题还比较严重,需要我们认真对待。
第一,村委会直选出现了一些带有倾向性的问题。主要有两点:一是一些地方村民自治实际异化成“村主任说了算”,造成“政令不通”。一方面,实行村民自治,从制度上有效地改变了过去村干部“只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的问题。但是也产生了一种错误的认识,有的村主任认为自己
第三篇:党委组织部长在村主职干部培训班上的讲稿
党委组织部长在村主职干部培训班上的讲稿
近几年来,林区党委陆续选派了一批机关年轻干部到村任职。这一做法的起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上级党组织培养优秀青年干部的实际需要。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基层任职锻炼,是我们党培养干部的一个传统,具有基层工作经验成为优秀青年干部成长的重要环节。作为本来就是基层的县、乡镇机关和
单位来说,其基层单位也就只有村一级组织了。选派年轻干部到基层任职锻炼,为区直部门和乡镇的机关干部下基层锻炼提供一个舞台。
二是村党支部后继乏人的现实选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的农村优秀人才都纷纷外出打工,入党积极分子很难培养;由于村级集体经济好范文版权所有薄弱、村干部报酬低,村里现有的党员缺乏工作热情,有的村长期不发展党员,党员年龄严重老化,政策法制素质和带领群众致富能力不适合新形势要求,挑选能够胜任村党支部书记的人的难度越来越大,使在“少数老年党员中选人”的问题较为突出,即使没有合适的人选,也要“瘸子里面挑将军”,甚至干脆一人长期担任。这样的村党支部工作几年下来,工作平平,不见起色,农村落后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意见较大。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林区党委决定逐步考虑推行选派农村党支部书记的做法。
实行村党支部书记选派,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个新事物,还在探索之中。从我们的工作实践上看,这种做法是有利也有弊。
从利的方面来看,主要表现在:
第一,它在客观上强化了年轻干部到基层或艰苦复杂环境经受锻炼成长的意识。
第二,能够暂时解决村级组织“有人办事”的问题。
从弊的方面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农村党支部后继乏人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下派的村党支部书记们一般任期都在二、三年左右,使这些“村支部书记们”在村里呆不长,村里毕竟只是区、乡镇机关和事业单位干部的暂时“锻炼点”,到期很少继续留任的,导致村党支部书记人员更迭频繁,不利于村里工作的长期性、稳定性和连续性。
第二,将村党支部书记由选举变成上级党组织选派,有悖于发展党内民主的要求。选派村党支部书记,实际上取消了党员大会对村党支部书记的选举程序,而党章第条规定:党的支部委员会(当然包括村党支部委员会)由党员大会选举产生。
第三,选派村党支部书记的做法,使基层党内民主落后于社会民主。在我国广大的农村,早已实行了村民自治。在村委会主任实行村民直选的情况下,村党支部书记却由上级党组织选派,可能导致村党支部和村委员会之间的民意支持基础的距离拉大,由此产生的村党支部和村委员会之间矛盾更难解决。通过发展党内民主促进社会民主的设想也就难以实现。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要以村委会直选为基础,而不是形成“两张皮”。乡镇党组织应当通过实践培养一批扎根于农村和农民群众之中不走的村党支部书记,做农民的“领头雁”。而村党支部书记的产生,还是应该通过“两推一选”的方式,把党组织的意图和农民的意愿统一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党员意愿和群众意愿的统一,实现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的有机结合,并真正充分发挥村党支部在村民自治中的领导核心作用。
从上述的利弊分析中,不难看出,选派村党支部书记的做法,能作为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一种过渡办法,但不应成为农村党支部建设的发展方向。
七、以法治方式管理农村事务
今年我国有多万个村民委员会进行换届选举,到月日,《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正式实施周年。多年来,在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实践中,存在哪些值得研究的问题?怎样解决好这些问题?非常值得探讨。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特别是实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后,农村的经济、政治、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最集中的体现就是乡、村两级由过去的上下级行政从属关系变成了独立法人间的法律平等关系,传统体制下形成的平衡关系被打破,农村基层管理体制进入转轨时期。农村出现的很多问题都与这个变化有关。如果还沿用过去一些基层组织建设的工作方法和农村管理的手段,现在显然不适应了。围绕这个变化,我们提出把法律手段作为主要方式来管理农村事务,对农村事务的管理由过去的行政手段为主转为以法律手段为主,并辅以行政的、经济的和乡规民约的手段对农村事务进行有效的管理。这应该是一个方向。
同时,在《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实施过程中,由于认识和工作不到位,也出现了一些新的不容忽视的问题,有些问题还比较严重,需要我们认真对待。
第一,村委会直选出现了一些带有倾向性的问题。主要有两点:一是一些地方村民自治实际异化成“村主任说了算”,造成“政令不通”。一方面,实行村民自治,从制度上有效地改变了过去村干部“只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的问题。但是也产生了一种错误的认识,有的村主任认为自己是
村民选的,所以只向村民负责,消极对待乡镇一级党委和政府布置的工作。另一方面,对村主任或村民委员会的错误做法,甚至违背国家法律和党的政策的行为,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纠正。特别是在直选中,一些素质不高的人被选进班子。个别村的选举由于受到家族、宗族等势力的左右,大户、大姓当选,导致新当选的干部素质不高,能力不强,有的作风不正,不为民办事,有的还严重侵犯群众利益。还有个别村由于某种原因,把一些违法乱纪的“强人”、“恶人”选进班子,这些村干部上任后横行乡里,为所欲为,外面有些地方甚至有的村干部成为农村黑恶势力,有的打着为民请命、谋利的旗号,与政府对抗,强揽所在地工程,以谋取私利,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由于缺乏明确的监督主体和监督程序,村民难于实行有效监督,而乡镇一级又无力纠正,形成“政令不通”,个别地方甚至成了“无政府状态”。拿老百姓的话来说,过去是“团长管营长,营长管连长”,现在是“团长能管住营长,营长却管不住连长”(“团长”指区县政府,“营长”指乡镇政府,“连长”指村委会)。二是一些党的基层组织没有学会依法办事。我们的基层组织包括一些街道社区的党组织没有学会依法办事,在选举中从主观愿望出发,违反选民意愿,带有明显倾向性,还是按过去行政命令的办法来主持农村的选举工作,使农民很反感,也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被动。
第二,党支部建设出现一些新的情况。主要表现有三点:一是村党支部的作用相对受到削弱,权威性下降。村委会直选以来,大多数村委会都能自觉接受村党支部的领导,正确行使职权。但在村民自治问题上,当前有些地方的干部群众仍存在一些错误的认识,认为“村民自治就是村委会说了算”,有的村委会干部认为“你那个书记是三十个、五十个党员选出来的,我这个村长是全村八百口、一千口村民选出来的,所以我这个村长真正是代表了全体村民的利益。”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村民选干部,不要党支部;支书管党员,主任管村务”的情况,客观上把党员和群众隔离开来,削弱了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有的出现村委会和党支部互不服气,村委会不接受党支部领导,一些重大决策不征求党支部意见,在一些问题处理上唱“对台戏”。二是党员发展缓慢,党员队伍老化,农村党员比例过低。一些农村只注重发展经济,放松了党的建设,对入党积极分子培养不够,致使农村党员发展缓慢,党员队伍老化。三是受传统的党员发展模式限制,客观上形成了党支部书记对农村政治资源的垄断,甚至在个别地方出现了党支部家族化的现象。一些老党员干部思想保守,对新上来的村干部心存疑虑,害怕其入党后进一步抢了自己的地盘,打破自己对政治资源的垄断,所以在党员发展上积极性不高。上级要求他们发展党员,他们就往往选自己的子侄,选自己家族的成员,使党支部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家族、宗族的“党支部”。党员队伍老化、干部后继乏人、党支部家族化,严重影响了农村党组织的战斗力、代表性和先进性,党的核心作用在一些地区受到削弱。
以上两个方面的问题在当前农村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认真思考。对于《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实行,基层干部中有两种看法。一些人认为这个办法好,实行基层民主,出现一些问题不足为怪,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民民主意识的增强,有些问题自然而然就会解决。还有一些人觉得实行新的办法超前了,早了、糟了,还不太符合农村当前的实际,与广大农民的思想实际、经济状况不相符合,现在还不具备条件接受这种民主选举办法。
如何正确看待这些问题?我们认为,不能简单地评价新的办法是“好”还是“糟”。首先,应该肯定《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实施,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根据时代的要求作出的重要决策,它的真正意义在于把政治民主还给农民,其目的是扩大基层民主,把农村事务逐步纳入法制化轨道,让农民群众真正当家做主,有发言权。这是农村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实行村民自治是大势所趋,中央的这一决策无疑是正确的,也符合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同时,要正确对待前进中出现的问题。因为任何一个新生事物都有从不完善到完善的发展过程,这就像搞经济体制改革一样,中间有很多阵痛,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可能今天发一个文件,明天就能进入理想状态,实践中肯定有一个较长的适应期。问题是,在适应期中我们不应无所作为,应该有所作为。
我们过去对这些情况进行研究,从思想教育、支部建设、党员发展、干部作风等方面入手做了大量工作,收到了一定效果,但是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中央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我们从加强执政能力建设角度认真分析农村工作现状,从实践、理论两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初步形成了一些观点和做法。我认为,《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实施后遇到的这些情况,归根到底是因为出现了乡、村两级由过去的上下级行政从属关系变成了独立法人间的法律平等关系,传统体制下形成的平衡关系被打破的变化,我们还没有认识和适应。
根据这个变化,我们提出转变农村工作方式,通过采取一系列务实管用、行之有效的做法,不断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增强党在基层的执政能力,用法律手段作为主要方式来管理农村事务,以适应乡村两级法律关系的变化、强化农村管理。围绕法律手段这一主渠道,同时辅以行政的、经济的、乡规民约的手段来调解农村的矛盾,管理农村的事务。
一是乡镇党委和政府自觉地把一切工作纳入到法律框架内,依法按程序管理农村事务。过去做农村工作,主要是上级灌输、下级贯彻,强调自上而下用行政命令的手段来解决农村矛盾,在乡镇往往是行政领导审案子、党委书记断官司。现在,村委会干部更倾向于维护本村群众利益,执行上级行政指令的意识越来越淡漠,同时随着农民群众法律意识的增强,用好范文版权所有行政命令指挥工作、管理农村事务的做法,也越来越显得捉襟见肘了。所以,我们强调将农村事务的管理纳入法制化的轨道。首先是把我们的工作纳入法律框架内,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依法行政,严格依法开展农村两委会换届选举、征地拆迁等重要工作,严格依法按程序处理农村的热点、难点问题。通过调解、行政复议、仲裁、行政诉讼等程序来解决农民群众的问题,最终给群众一个满意的答复。
二是建章立制,通过制度创新解决农村矛盾。着眼于建立农村矛盾解决机制,林区党委要尽快研究出台了关于农村工作的三个基本文件,即《关于农村集体财物分配若干问题的规定》、《农村财务管理办法》、《农村干部管理办法》,使农村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减少矛盾和争议,明确基层干部的职责、权利、义务及应该遵循的工作规范。并要将这三个文件汇集成册,做成蓝皮书,下发给全区的农民群众。这样,我们和农民就能在法律的框架内互相约束,既约束农民行为,也约束政府行为,政府不是无限权力,而是有限权力。另外,要大力推行农村党支部领导下的两委会联席会议制度、基层例会和“一会两课”制度、农村干部廉政谈话制、农村干部考核制,用制度约束行为、推进工作。
三是通过乡规民约的手段,调解农村矛盾。农村出现纠纷后,农民群众主要是通过两种方式来解决问题:一是上访,二是打官司。我们首先提倡群众通过法律的渠道来解决问题;第二是在工作中变上访为下访,信访工作由被动变主动,及时了解农村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倡用乡规民约来化解大量的农村民间纠纷。我们强调以法律渠道为主来解决农村问题,但大小事情都要通过法律渠道来解决,也是不现实的,一是社会成本太高,二是由于诉讼时效的限制,容易积累一些社会矛盾。我们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所以,除了法律调解以外,我们鼓励农民在一些民间纠纷上息诉罢访,通过乡规民约来化解纠纷,解决矛盾。产生在社会主义法律和道德准则基础上的乡规民约,是一种群众性的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约束的办法,在农村一般是由村委会通过村民大会讨论制定的。《宪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国家通过在城乡不同范围的群众中制定和执行各种守则、公约,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把制定和执行乡规民约作为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措施之一,对乡规民约的法律地位作出了明确规定。由于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法律和制度在处理农村事务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乡规民约是乡村群众自发制定和自愿执行的各种道德守则和公约,往往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大家按照乡规民约,商量解决问题的办法,改变了过去我说你听、我压你服的做法,有效地化解了矛盾,一些问题也得到了很好地解决。
各位书记、主任,因准备不充分,实践经验不足,以上所讲大多都是坐而论道、纸上谈兵,不对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第四篇:村主职干部培训班开班仪式讲话
在区村主职干部培训班开班仪式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的示范村主职培训班,是我们区村两委换届后召开的第二次村主职培训,第一次是去年的新任主职培训班。参加今天培训的是全区69名示范村村支书。首先,我代表区委、区委组织部向参加培训的全体学员表示热烈的欢迎!借此机会,我把自己的一些观点跟大家交流一下,说得对请大家参
考,说得不对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提高认识,明确肩上担负的职责。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中组部将今年定为基层组织建设年,一个重点任务就是选优训强基层组织带头人队伍。去年村级换届,我们已经进行了选优,那今天的培训就是训强了。所以,此次培训,是加强我区村干部队伍特别是带头人队伍建设,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举措,是进一步提高农村党员领导干部政策理论水平和执政能力的务实之举。同志们,村一级是我们基层政权的神经末梢,处于“兵头将尾”的位置,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统统都要通过我们村一级来贯彻落实,没有村一级,国家政权就没有现实的基础。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村一级组织就是我们一切农村工作的基石。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村干部尤其是村主职干部在整个农村工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组织作用、表率作用和协调作用。
村支书虽然是最小的“一把手”,但其重要性却不可小看。古人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那么在其位就要谋其政,在位就是你担任了一定的职务,谋就是要担负一定的责任。我们村支书有哪些职责呢?一是要不折不扣地落实党和政府在农村的各项政策。二是要顾全大局,完成上级和镇党委、镇政府交办的各项中心工作任务,千万不能唱反调,对着干。三是发展生产,发展农村经济,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贡献。四是解决好,化解好各类矛盾纠纷,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和谐。五是廉洁自律,在群众中树立基础干部良好形象。同志们常年扎根农村一线,是不脱产的“田坎干部”,地位低,担子重,但以上五点都坚持较好,对村的发展都做出较大的贡献,对你们的辛勤工作,默默奉献,我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立足本职,做一个群众拥护的村支书
今是示范村培训班,所谓示范村,就是比一般村素质要高,做得也比一般村好,那么,示范村高要高在哪里,好要好在何处,我认为要努力做到以下几个示范:
第一,要做到懂政策的示范。在当前农村新形势下,仅仅凭着过去的老套套老经验办事,那肯定是行不通的。为此,我们都要进一步增强学习意识,提升学习成效。除了学习基本的文化知识和实用技术外,作为村干部,特别要加强政策法律的学习。文件就是政策,大家掌握了多少?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政策、农村合作医疗的政策、计划生育的政策、土地管理的政策,大家是否真懂?能否向群众解释清楚?现在提倡依法治国,农民依法维权的意识也越来越浓,特别是现在大量的农民外出打工,这些外出打工的人,他们的政策观念、法制意识越来越强,如果他们懂而我们村干部不懂,甚至一问三不知,就不会真得到他们的尊重,就无法做群众的工作。
第二,要做到有能力的示范。一方面,要有促进发展的能力,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带头致富和带领致富的能力。村干部要凭真本事致富,富裕水平至少在村里中等水平以上,能最富裕当然是最好了。村干部不富裕,说话就没人听。自己富还不够,还要带领群众富。有的村干部虽然自己还算富裕,但在自己富和群众富的关系上没有处理好,导致自己越富裕,群众越反感。另一方面,要有维护稳定的能力。简单的说就是事前有判断能力,事中有化解能力,事后有处置能力。村支书要就稳定形势多作分析判断,定期搞好排查,预测哪些方面会出问题,问题出在什么地方,怎样去防止问题的出现,出现问题之后谁来去处理,等等,这些都要有应对预案,做到未雨绸缪、防患未然。同时,村干部还需要有现场化解的能力,不管问题到了什么程度,只要村支书一到场,就能把场面震慑住,就能把矛盾化解,不让矛盾激化。控制局势靠什么,靠平常群众的信任,靠平常自身的威信。当然,有些事情当时是压住了,但是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需要村干部来善后,把问题彻底加以解决。我们在座的村支书是不是都有这样的能力?有,就值得佩服;没有,要需要进一步加强学习。
第三,要做到讲正气的示范。一个有正气的村支书,我的理解就是八个字,公平公正,干净干事。首先说公平公正。一个人在一个地方是不是公平公正的,在老百姓心里总能称出斤两来。出自于事情的本来面目做判断就是公平公正道。相反,把黑说成白,把鹿说出马,这就不公平公正。在农村,公平公正显得尤为重要。化解农村矛盾,首先就是要讲公平公正,否则群众不服气。要行得端走得正,不能“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见到阎王乱说话”,要经得起历史和时间的推敲。一个人走出去堂堂正正,谁都尊重你,哪怕你地位低微;一个人畏畏缩缩,邪里邪气,位再高人家也不会尊重你。再说干净干事。
村干部天天跟群众打交道,廉洁不廉洁,群众最清楚。作为村支书,手中都有一些权力,我们要珍惜这些权力,要做到工作以高标准为目标,生活以下限为尺度,该得到的不一定都要,不该得到的决不伸手去捞。只有廉洁才能有正气。“廉生威、公生明”,靠自己的本事赚钱,靠自己的本事吃饭,不贪污不多占,群众才会服你。
三、端正学风,切实做到学有所获
干
部培训是一项非常严肃的任务,是提升村干部素质的最有效形式。学习期间,组织部、党校等相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组织、协调好培训工作,安排好学员生活。参加培训的村干部要抓住机会真学、会学、学深、学透,努力营造求真务实的学风,确保学习培训活动真正收到实效。
一要珍惜机会。在当前各项工作任务异常繁重的情况下,区委组织部高度重视这次培训班的举办,之前与区委党校及相关单位做了大量的充分的准备,这是区委委对大家成长进步的关心,也体现出区委对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高度重视。希望大家要十分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借助这个难得的平台,真正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悟,学以致用。
二要严肃纪律。这次培训学习虽然时间比较短,但安排紧凑,内容丰富,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指导性,希望大家严格要求自己,妥善安排好村里的工作,排除日常事务和应酬干扰,集中精力,做到“沉得下身,静得下心”,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习中来。在培训期间,希望大家始终保持积极的精神状态和饱满的学习热情,严格遵守培训纪律和课堂纪律,确保完成学习任务。
同志们,今天我就利用培训班开班的这个机会,交流一下思想,提出一些工作和学习要求,不一定都对,但都是我的心里话,希望对同志们有所启发,有所帮助。在新形势下,我们村支书的责任重大,使命崇高,区委对你们寄以厚望,相信你们一定不会辜负党组织和广大群众对你们的重托,一定能够在农村广阔舞台上大显身手,干出成绩。
谢谢大家!
第五篇:村主职干部基本保障刍议
村主职干部基本保障刍议
农村是基层工作的起点和重点。“三农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村基层干部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带头力量,是农村贯彻落实党的各项决策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是农村各项事业的管理者和建设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1998年11月4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 2010年10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修订),村民委员会是根据村民居住状况、人口多少和便于群众自治的原则设立,设置于农村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村民委员会协助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开展工作。村民委员会是村一级的最高权利机构,但行政权利概念较模糊,农村和农民的管理并没有纳入国家行政机构,村干部当然也无从享受到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财政工资和社会保障待遇。国家和地方财政对村民委员会成员,根据工作情况,给予适当补贴。
农村基层干部战斗在农村基层第一线,承担着党的政策贯彻落实、带领群众发展经济、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艰巨任务,可谓“官小担子重”,常常听到 “村官不好当”的声音。农村基层离不开他们。他们的“难”,需要人理解、支持,他们的“苦”,需要人关心、关爱。但笔者走访了鄂西北多个县市村庄,经过调查,发现农村基层干部普遍抱怨“工资”偏低,养老、工伤、医疗、生育、失业保险等基本社会保障没有惠及农村基层干部。上级党委政府部门政策和资金物力投入过于向城镇倾斜,村干部与公务员待遇差距过大,严重影响了村干部带头谋发展,创事业,发展集体经济的热情和积极性。确实,农村基层组织可治理资源大为缩减,传统意义上的“权”越来越少,而新农村建设、农村公共事业、稳定和谐……村官们要办的事却越来越多。他们想做事与难做事的碰撞尤显激烈。
在报纸和网络论坛等媒体舆论,多次有人撰文和发帖建议提高农村基层干部基本保障水平。然而村主职干部基本养老保险尚且没有全面落实,遑论其它副职干部基本保障问题。
鉴于农村基层干部对农村事业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和牺牲,2008年湖北省委政府出台了《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北省村主职干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鄂政办发„2008‟88号)将村支部(总支)书记和主任纳入国家社会保障范围,村党支部(总支)作为农村政治领导核心,村民委员会主任作为行政一把手,村支部书记和村民委员会主任作理所当然享受主职待遇。然而村委会另一重要成员——村文书,却没有纳入村主职干部参加基本养老
保险范围。2010年村书记、主任村主职干部基本养老保险落实到位,而其他村干部基本保障无人问津。在村干部中,引起了很大的**,特别是同样被政府视为正职待遇的村文书们,颇感不公。农村干部待遇低,干部队伍后备力量不足,村干部往往身兼多职,工作任务重,而许多工作最终都堆积到文书面前,却无法享受到应有的待遇,严重挫伤了文书的工作积极性。因此将文书纳入保障范围,全面覆盖村主职干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保障,适度提度村干部待遇,稳定基层组织队伍,使村干部劳有所酬、干有所盼、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伤有所保。切实提高和改善村干部工资待遇,加强基本保障,值得深思和探讨。村干部他们的工作环境和待遇直接工作效率,从而影响上一级党委政府各项工作的开展。改善村干部待遇,不仅是筑牢农村稳定和谐的基石的需要,也是为农村留住人才、为农村发展蓄力的要求。
一、村文书的由来
村文书是村民委员会的一个职务,按照《村民组织法》是村民选举产生的,通常要过三关,一是通过村民选举,二是要通过村支部从被选举产生的委员中推荐,三是要乡镇党委政府的任命,必须有一定知识和能力的人方可胜任。在大集体时被称为村会计,主要职责是搞好村财务和各种报表等。村文书的工作就其性质来说是一个即专业又繁琐的一项工作,受到了历届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定为村三大正职之一,给予了正职待遇。许多地方在政府精简机构裁员缩编时,特地任命了一批具有丰富基层工作经验,文化素质较高的干部入村担任文书,辅助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做好农村工作。这些原本在政府或机关工作的干部,政治理论觉悟和业务素质较高,在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水平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及其他各项事务上,倾注了大量甚至毕生心血,成绩斐然,为农村的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村三大主职之间的关系
村三大主职指书记、主任、文书。书记的主要职责是抓村党支部全面工作,主任的职责是抓村委会全面工作,文书的职责是抓好财务、村务和各种报表等。村书记靠的是党管一切,村主任靠的是行政一把手,村文书好象一个家庭的主妇一样,靠的是勤劳和规章制度,来协助书记、主任搞好内务。三者之间应是按照村级事务民主管理的原则,相互支持,相互制约,相互监督。文书作为村级重大事务决策的参与制定者和执行者,其政治思想、文化和业务素质高低对决策的制定和执行有重要影响。如果一个村没有一个称职的文书,村级各项事务就难以顺利开展,取得成绩和长足进步。
三、村文书的悲观
曾经被村民们称之为“大会计”的村文书们,随着历史的变革,“大会计”这个名称逐步被遗忘,农村税费改革以后实行了村帐镇管,“大会计”成了报帐员,从此,村文书不再为帐务问题所烦恼。但是,工作量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大大增加了。因为,现在虽然不向农民要钱了,服务农民的项目在不断加强,规范化建设项目在不断加强,规范化的文档在不断的完善,村文书们虽忙于应酬,但怎觉不务正业,因为税改以前村文书主要是以管好财务为第一重要工作。
村文书们在村职应属最忙禄的一个,虽然定为正职待遇,确未亨受到正职待遇,一是政治待遇,村文书不能参加政府招聘。二是养老问题,去年省里给书记、主任解决了养老问题,而村文书的养老问题无人问津。鄂西北某村退休文书,年过古稀,尚在为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保障奔命,缺衣少粮,生活十分凄苦。三是,书记们有党给予关心,主任们有政府给予关心,文书们婆婆多了,有谁给予关心呢?这样做是不是有违我党提出的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呢?
四、村文书地位的降低带来的不利影响
税费改革以后,村文书们的地位降低了,村文书这个内当家也形同虚设,大部分村形成“一言堂”的局面。村文书们就不能参与村内事务,“民主理财”,“民主议事”、“民主听证”等各项民主管理制度往往流于形式,党务、村务公开透明度低,群众对村干部信任度和降低,干群关系趋恶,对建设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产生了不良影响。
即然村文书的工作好象不是哪么重要了,村文书的事务又太过烦琐,忙于应酬,而得不应有的报酬。有能力的村干部就无人愿意充当村文书这个职务了。因此,村文书的素质也再不断得下降。
1、政治思想素质的下降。具统计自税费改革以后,村文书未参加过县市级的党校培训,政治思想觉悟跟不上党和国家的形势发展,无法深入学习和领会上级党和政府政策和方针的精神实质,难以做到上下一盘棋,在工作中自然会产生怨言和阻力,影响政策和方针的落实。
2、业务素质下降。据走访调查,自税费改革以后,村文书未参加过各级政府组织的财务培训。村帐镇管后,村文书们按规定,定期或不定期的将条据报给乡镇财政所,从表面上看条据处理上合理了,帐面是乎清楚了,年底编制一个报表,便受益分配了,一套完整的程序。但谁能说得清,今年的财务利弊在哪里?一是闭门造车,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二是业务素质低,听之任之。鄂西北某村喻文书,税费改革前,村财务管理,年初做个预算,年底做个分析总结。现在是无人提及,毫无规划可言。有些村坐等国家的投资,国家投资项目一下来,找到书记,书记负责组织承包完成,找到主任,主任组织承包完成,有些项目直接由上级招标完成,村文书还要编合同,写报告,编报表。常此以往,村这一级将无财务方面的管理人才,这个集体的整体素质也将因此而下降。
五、村文书工作的设想
一、加强文书的基本保障,适度提高待遇,按照国家公务员待遇实行动态上浮,落实基本养老保险等村正职待遇。
二、推行奖励制度。以招商引资为抓手,盘活集体资产存量,鼓励村干部运用同学、亲戚、朋友等各方面关系抓好招商引资和争资跑项工作,大力发展集体经济。通过招商引资,无论是落户本村还是外村,都按项目收益后上缴市财政税收的一定比例每年予以提成;凡在市级以上争取资金的,财政除支付其争资所用的一切费用外,还将全部资金的一定比例用于奖励。
三、加强村文书的培训,每年定期举行村主职干部政治学习和业务素质培训,把村文书培养成村班子的骨干力量,明确责任权利,使他们能够起到应有的职能作用。
总而言之,村文书,在村的班子里属最忙碌的一个职位,是书记、主任不能代替的,加强村文书的培训,提高村文书素质,是农村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的需要。望各级政府领导重视,给予他们与村书记、主任一样的正职待遇,使他们能安心工作。农村基层干部是上级党委和政府的得力助手,农村基层离不开他们。他们的“难”,需要人理解、支持,他们的“苦”,需要人关心、关爱。上级党委政府理应“挺身而出”,沉下身去,倾听他们的心声,帮助他们排忧解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