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强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的调查与思
加强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党支部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党支部书记是党支部的主心骨,是党员队伍的带头人。作为党支部建设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党支部书记素质的优劣、积极性的高低和投入精力的多寡,是党支部建设水平高低的关键因素。近年来,唐山车务段党委从适应和谐铁路建设和企业改革的需要出发,始终把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党支部队伍作为加强党组织建设,提高凝聚力、战斗力的关键,探讨尝试了一些方法,取得了明显效果,有力地推动了整体工作的开展。但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当前在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解决。
一、党支部书记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党支部书记年龄偏大。近几年来,铁路围绕线路提速,设备逐步更新,科技含量不断加大,需要更多年富力强,素质过硬的年轻干部。而目前的党支部书记队伍中,年龄普遍偏大,这些同志虽然有丰富的阅历,但无论是从精力、思维上,还是工作方法上都与年轻人有较大差距,培养后续人才的任务迫在眉睫。我段一线党支部书记共48名,35岁以下1名,占总数的2.1%,36至45岁14名,占总数的29.2%,46岁以上33名,占总数的68.7%。支部书记年龄偏大,造成在实际工作中缺乏招法,特色不足,开展组织活动没有激情。有的支部书记甚至不懂电脑。有的支部书记只会干好份内工作,对生产经营是门外汉,抓创收、创效的经验不足,缺乏社交能力。
2.开展党务工作的意识不强。随着几次生产力布局的调整,专职从事党务工作的干部不断减少,一大批行政、业务干部走上兼职党支部书记岗位,他们参加党务工作培训的机会少,“半路出家”多,党务意识比较弱。有的对党支部在党建中的核心作用认识模糊,把党支部建设与业务建设、行政管理等同起来,重业务,轻党建,把做党务工作视为额外负担;有的对行政业务领导与党支部书记职务的关系本末倒置,认为党支部书记是行政职务派生出来的,只要当上行政领导,同时也就当上支部书记,把书记职能看成是行政职务的“附属品”,感到只要把行政业务工作抓好,党支部建设也就会自然好起来,只愿干行政领导的角色,不愿尽支部书记的责任;有的对抓党支部建设抱着应付态度,把党支部工作简化为开开会、填填表,作好记录待检查,上级党委喊一喊,就抓一下,不安排,就放任自流。
3.开展党务工作的能力较弱。近几年,我段党支部建设得到了不断规范和加强,党支部书记的能力和水平也得到不断提高,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有的支部书记不能适应行政领导与党支部书记两种角色的变换,习惯用行政手段代替说服教育,缺乏以理服人的耐心和细心;有的组织活动不经常、党课不落实、个别支部书记党性观念弱化;有的党政职责不分、工作思路不明、党的工作与行政工作“一锅煮”、“一勺烩”;有的忽视政治工作的重要地位,阵地意识不强,存在着“中心”与“首位”的关系处理不当,业务工作与政治工作“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
4.开展党务工作的困难较多。这一现象突出体现在兼职党支部书记身上,他们既要做行政业务工作,又要兼做党务工作,“一副担子,两份责任”,开展党务工作困难比较多。归纳起来主要有“四难”:其一,时间难落实。行政日常事务性工作较多,党务工作安排常被临时性、突击性工作所冲击。其二,人员难集中。有的机关支部是由好几个科室组成,岗位较多,人员分散,工作任务、特点各不相同,集中起来比较难。其三,干部难管理。有的干部行政级别比兼职书记的职务还高,容易产生摆资格、不服管的问题,再加上兼职书记行政职权有限,干部有困难解决不了,违反纪律处理不了,有了成绩提拔不了,影响了兼职书记的威信。其四,工作难开展。有的支部活动无经费等问题比较突出,影响了支部、党员开展活动的积极性。
二、加强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
抓好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要把着力点放在支部书记队伍建设上,通过日常考核、半年测评、每年培训等有效制度,进一步提高党支部书记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严把进口、畅通出口,做到及时调整、能上能下、量才使用。
1.加强选配,优化党支部书记队伍。能不能选准人、用好人,既是基础,又是关键。要大力选拔思想政治强、综合素质高、有志于从事党的基层组织工作的优秀党员作为党支部书记后备力量,确保党支部书记队伍的活水源头。要拓宽用人渠道,坚持用人标准,选好配强党支部书记。对后进党支部书记进行积极的帮助教育,切实解决一些
党支部书记责任淡化、能力弱化、无所作为的问题。
2.加强培训,提高党支部书记素质。党支部书记的素质提高是加强支部书记队伍建设的核心。全面提高党支部书记队伍素质,必须在教育培训上下功夫。要注重教育培训的科学性,把党支部书记培训纳入党员干部培训整体计划,统筹安排、精心组织,有计划、分类别对党支部书记进行轮训。注重教育培训的针对性,根据党支部书记的实际确定重点培训内容。注重教育培训的多样性,坚持集中培训与日常培训、短期培训与脱产培训相结合,注重增强培训效果。要拓宽实践锻炼渠道,可安排党支部书记进行多岗锻炼,交叉任职,进一步开阔视野,增强履行职责的本领。
3.加强管理,发挥党支部书记作用。要加强党支部工作制度建设,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形成党支部工作制度体系,推动党支部工作制度化、规范化。落实党支部书记工作考核评价制度,把责、权、利与绩效奖惩有机结合起来,对党支部书记的德、能、勤、绩、廉作全面的评价和考核,对欠缺者提出整改要求,对成绩突出者大力表彰。要关心爱护党支部书记,对那些不图虚名、踏实干事的更加重视,对那些埋头苦干、注重为长远发展打基础的不能亏待,让肯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有舞台,干成事的人有荣誉。在工作上多支持,坚持多引导、少指责,多服务、少干预,放心、放手支持党支部书记大胆开展工作。既要向党支部书记交任务、压担子,又要教方法、出点子,帮助他们完成本职工作。
4.加强宣传,树立党支部书记先进典型。要按照成绩突出、群众满意的标准,选树一批过得硬、立得起、叫得响的优秀党支部书记典型,形成先进典型百花齐放的局面。要大力弘扬优秀党支部书记的模范事迹、创新招法、奉献精神和高尚品德,树立党支部书记求真务实、真抓实干、艰苦奋斗的良好形象,提高党在基层和群众中的威信。通过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达到以点带面,示范引导,提高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整体水平的目的。
5.加强协调,努力为党支部书记解决实际问题。要从工作、学习、生活上关心爱护党支部书记,把严格考核、培养使用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按照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的要求,保护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把党建教育经费列入年度预算,解决基层党支部活动经费不足的问题;要提高党支部书记工作地位,特别是行政负责制单位,应参与重大问题决策,发挥好党支部的政治核心和保证监督作用;要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给予党支部书记政治上、经济上、生活上的关心,特别是困难党支部书记加大帮扶慰问的力度,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体现党组织的关心和爱护,进一步激发党支部书记做好本职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二篇:加强新形势下机关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加强新形势下机关党支部书记
队伍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机关党办〃2011.10——
党支部是党的组织体系中最基层的一级组织,是党的一切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党政机关中的党支部是机关党建工作的着力点和关键环节,所有机关党建任务的完成,都离不开机关党支部的卓有成效的工作。机关党支部书记是党政机关的基层党组织的带头人,是机关党的建设的骨干力量,其素质的高低,能力的强弱,作用发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机关党组织在干部群众中的凝聚力、影响力和号召力。建设好机关党支部书记队伍,事关整个机关党建工作的成败,乃至党的执政基础的巩固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为深入贯彻实施中央《党和国家机关基层党组织工作条例》(本文以下称《条例》),切实加强新形势下机关党建工作,我们试图以机关党支部书记队伍的建设为切入点,通过对北京市市直机关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情况进行调研,并借鉴其它地方和单位的经验教训,研究分析机关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方面的现状、问题以及原因,并提出对策和建议,以求探索一条选准、配强、激活、用好机关党支部书记队伍的新途径,从而为整个机关党建工作服务。
一、当前机关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的现状
机关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是机关党建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书记队伍建设的现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整个机关党建工作的情况,书记队伍的建设也必须是在整个机关党建工作的大背景下进行思考。从我们此次调研掌握的情况看,当前机关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总体情况是好的,大多数机关党支部书记能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起到了良好的模范带头作用,为机关党建作出了贡献。但是,面对当前深化改革开放和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环境,以及由此所带来的利益诉求多样化,人员思想多元化等繁杂的新形势,面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新要求,机关党支部书记队伍的建设还存在着与新形势不相适应,与党中央和上级的要求不相适应,与党员群众的期待不相适应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书记队伍的角色意识有所淡化。小平同志说过“党的建设,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中央对党建工作的方针也历来是如此,但是在机关党建工作上,在部分地区和单位还存在党建工作不强的问题,一个集中表现就是书记队伍的角色意识淡化和职能作用弱化。多年以来,机关党支部书记一般由本部门行政负责人兼任,实行“一岗双责”,这样的设计初衷在于书记可以有效统筹行政与党务工作,合理分配人员、工作、时间和资源,便于协调和开展工作,实践中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机关党建工作的发展;但也必须看到是,实行“一岗双责”也带来了一些不可忽视的副面作用,最主要的就是书记的角色意识的淡化,实践中,书记一般都是先被任命为部门行政负责人,而后才被“选举”或指定为党支部书记,支部书记在人们潜意识中被认为属于从属地位;一人兼任两职,并且所属机构和人马只是一套,而行政工作是个人负责制,惯于使用行政职权进行命令,党组织则实行集体领导,要求民主集中制,而且机关党组织是服务而非领导业务工作,这种情况下,作为兼职的支部书记,难免倾向于用简单、“好用”的方式来开展工作,因此习惯于强化行政领导角色,而弱化支部书记角色,这在实践中有许多表现,比如不管什么场合,一律称呼为科长、处长等,几乎没有人称呼书记,甚至在党内会议上也不称呼书记,连会议记录也写成科长、处长等主持;遇上各种事务,不作区分,一律以行政方式布臵,很少召集支委会讨论研究,长期以来,书记们在思维方式上形成了定式,在角色不会转换,结果就是党务工作行政化,“双责”几成“单责”。
(二)书记队伍的职能作用有所弱化。角色意识的淡化与职能作用的弱化是相互关联的,但对机关党建工作的负面影响更进了一步。支部书记是支部工作的带头,其主要职能是要带领支委一班人落实《条例》规定的基层党组织的职责,主要有五个方面职能:包括宣传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组织学习党的理论;管理、教育和发展党员;做好党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党内监督和发展党内民主。但是通过调研发现,以兼职为主的党支部书记队伍,在履行书记职能,开展党务工作上还有不少欠缺之处,比如有的书记从不组织党的方针政策和理论学习,有的书记不会做、不愿做思想政治工作,从不与所属党员谈心了解情况,有的书记不敢或不愿开展监督、民主意识差,有的书记不关心党员发展,不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培养考察,总之,书记队伍的职能作用发挥的不够好,部分书记还欠缺带领党支部履行职责的意识、意愿。
(三)书记队伍的思想观念与形势还不相适应。长期以来,机关的党组织内部对党务工作形成了一些偏见和错误看法,严重影响和制约着机关党建工作向更高层次发展。此次调研,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和座谈了解,发展这种错误的思想和观念在机关党支部书记队伍中也还有一定市场,部分党支部书记队伍对机关党建工作的相关文件、政策要求还不太清楚。比如:有的书记认为业务工作是硬指标,必须要做好,党务工作是软任务,做不做没多大区别;有的认为业务工作立杆见影,容易出政绩,而党务工作周期长、见效慢,费力不讨好;有的认为党务工作就是发展党员、收收党费、搞搞捐款,没有什么好做的;有的认为党支部只要落实好上级布臵的任务就行,不存在创新发展的问题;有的认为机关内部党员干部素质都很高,能力也很强,不需要做思想政治工作;有的认为,不管什么业务党务,反正都是部门的事,只要布臵落实了就行;有的认为支部书记只要政治坚定、作风正派就行,不需要搞什么培训学习,也无所谓提高能力素质;部分支部书记对各级关于机关党建工作的指示要求不了解,对新修订的《条例》内容不掌握。综合来看,书记队伍在思想观念上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三个不足,即对机关党建工作的重要性还认识不足,对党建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还认识不足,对党支部的工作内容原则方法等还认识不足。
(四)书记队伍的工作方法还不够灵活全面。党务工作区别于行政工作除了性质不同、任务不一样外,党组织还有一套自身独特的工作原则和方法,它是我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逐渐发展和积累起来的,是我党的宝贵财富,是每一个党务工作者应该了解和掌握的。在工作原则上,我党坚持用辩证法和唯物论的来作指导,坚持用两点论看问题,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用科学发展统筹兼顾等等,在具体方法上也有很多具体有效的,比如抓主要矛盾法,抓两头、促中间法,群众工作法,榜样示范法,宣传造势法,自我批评法,统一战线法,团结斗争法,创先争优法等等,内容很多,不能完全列举,其实质是要善于利用我党的政治优势、思想优势、组织优势,坚持密切联系群众、理论联系实际、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但是在调研中发展,部分支部书记工作方法简单,对我党这些优秀的行之有效的工作原则和方法不能运用,甚至不够了解,个别书记甚至只会用行政命令开展工作,使党的工作在党员群众中失去了吸引力和号召力,服务中心工作的效果也大打折扣。
二、产生当前问题的主要原因
当前机关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还存在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固然有着错综复杂的原因,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有体制原因、也有机制原因,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有社会环境的原因、也有机关内部的原因,但根本性的、影响面宽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书记队伍的选拔任用方面的原因。由于机关党支部自身职能定位的特殊性,强调以服务业务工作主为,提倡一岗双责,许多同志想当然地认为一个好的行政负责人必然就是一个好的支部书记,其实这两者之间并不存在必然性,长期以来党支部书记队伍没有单独作为一个人才序列进行培养考察和储备,对机关党支部书记队伍的能力素质要求、成长规律等研究不够,新老书记之间的衔接和帮带的工作做的不够系统和完善。导致有些书记缺乏党务工作的历练,仓促上阵,开展党务工作质量低、效果差;有的书记群众基础并不太好也被“选”上了,党员干部认同度低,开展支部工作有困难,有的书记也对自身职务也不重视、不珍惜,好像商场搞的“买一送一”,送的都没有什么好东西,调研中也发现个别单位甚至不遵守法规程序,不进行选举,随意更换和指派书记人选,破坏了党内民主,影响了书记职务的形象;有的单位支部书记缺位后,长期不补选,也不明确临时负责人,让大家感觉书记职务是个可有可无的角色,破坏了党务工作和党内职务的严肃性,这些都书记队伍建设乃至机关党建工作造成了很大负面影响。
(二)书记队伍培训使用方面的原因。书记队伍作用发挥的好坏,关键在培训,核心是使用。调研中发现的问题是培训不健全、使用不科学。在使用上,首先是支部书记作为支部工作第一责任人的要求没有落实,很多兼职书记一岗双责,工作比较繁忙,往往注重抓业务,把党务工作推给了副书记,甚至托付给组织委员,导致支部工作流于形式,机关党委对此方面要求也不到位,比如有的机关党委召开支部书记会议,有的支部书记无故缺席,派个支委甚至普通党员参会,也没有人去较真和追究。其次是对支部书记的工作指导帮助不到位,上级往往是宏观指挥、“图上作业”,落实起来任由书记们自由发挥,很少深入到支部一线进行调研和指导帮助,支部书记的工作得到的各方面的支持还不够。在培训上,存在培训内容不科学,时间不充分,形式不灵活等等问题,有的单位还不够重视培训的作用,不落实《条例》对于培训的要求,多年不组织党支部书记培训,任由支部书记“自学成才”,有的搞“以会代训”,开会搞个动员,领导到会提提要求就算搞了培训,有的把培训搞成了“游学”,组织书记们旅游休闲几天,名曰“参观见学”,有的培训起来照本宣科,读读文件,效果质量难保证。如此种种,使得党支部书记队伍的能力素质难以与时俱进的提高。
(三)书记队伍考评导向方面的原因。考评的导向是风向标、是指挥棒,对整个机关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起着引领作用。长期以来,对机关党支部书记缺乏客观的,系统有效考评体系和机制,验以客观公正全面地反映支部书记的工作成绩。在对书记队伍的考评上存在两种错误的导向,一种是就党务考党务,把党务工作作为了一个孤立的事务性工作来考评,常见的做法有:把支部工作简单地量化,以数量来定高低;考评的层次停留于数次数,看记录本上一年开了几次会,搞了几个教育,殊不知,机关党务工作是个基础性的工作,是政治、思想、组织的工作,不能完全按量化定高低。第二是以业务代替党务,用业务工作的考评结果完全替代对党务工作的考评,业务工作评了先进,党务工作直接也被定为先进。这种倾向也是不对的,业务工作成绩和党务工作固然具有相关性,但并不具有必然性,党务工作以服务业务为主要任务之一,但并不是全部内部,这样做容易以偏概全。
三、加强新形势下机关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的对策与措施 针对当前机关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着眼于推进机关党建工作的全局,对于机关党支部书记建的问题应该标本兼治、综合施策,从选拔、培训、使用、考评、激励等多个方面同时改进、形成合力,全面提高机关党支部书记队伍的素质能力,充分发挥这支队伍的作用,从而带动机关党建工作全面进步。
(一)完善选拔任用机制,把好书记队伍的入口关。改善机关党支部书记队伍的素质结构,要从源头上抓起,注重完善培养选拔任用的机制,为建设机关支部书记队伍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主要是注意三个方面。
1、要细化和明确支部书记的任职条件和标准。《条例》对机关党务工作者的基本条件作了一个粗略的规定,也适用于机关党支部书记,但鉴于各地区和行业所处的情况差距较大,《条例》没有定出更为细致和完善的条件标准,因此在实践中并不便于操作。从社会一些相关行业和岗位的发展情况来看,明确制定一个岗位的准入条件和标准能够大大促进其发展,机关党支部书记应该有更为细致的条件标准,为此各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制定适用于本单位的党支部书记的任职标准和条件,比如党龄的要求,政治方面的要求,党务和业务经历的要求,党性修养和党务素质的要求等等,然后通过考试、考察、测试等途径进行甄别,在党支部书记推荐提名和批准的环节上进行把关。
2、要注重支部书记队伍的培养储备。支部书记作为支部工作的负责人,是支部一班人的班长,肩负重要职责和使命,有着其应该具备的特有的能力素质和要求标准,这些能力素质不能无师自通,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所需要的标准要求也不是先天就具有的,这就需要对有意识地对机关党支部书记的后备队伍进行培养,把他们放在党小组长、支部委员、副书记等党内岗位上进行锻炼,提前熟悉和掌握党务工作,吸取营养,增长才干。对担任机关党支部书记的同志应该要求有一定的党内任职经历或从事党务工作的经历,对于没有任何党务工作经历的同志拟任支部书记的要从严掌握,谨慎处理。对于重点培养的支部书记后备人选,根据情况还可以放到机关党委或者政工部门进行一些交流锻炼,以增强党务工作能力和政治敏感性,为胜任支部书记的岗位打下良好基础。
3、要推广和完善支部书记的竞争上岗机制。《条例》明确规定,机关党支部书记、副书记通过选举产生,报上级党组织批准,书记、副书记在任期内职务变动,应当事先征得上级机关党组织的同意。既然是选举就应该有竞争,既可增强党员对书记的认同感,调动广大党员参与支部建设的积极性,也可增加书记对工作的责任感,还可以让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在机关的基层党组织中推行公推直选,赋予普通党员对书记人员的提名权,充分发扬民主,公平公正选举,尊重多数党员的选择,对于非部门行政负责人被选举为书记的,可以担任专职支部书记,这种做法在作者单位也做了很好的尝试,取得了较好效果。对于书记出现缺位的,应及时按程序进行补选,不宜强行由上级指定。
(二)完善培训教育机制,把好书记队伍的素质关。教育培训是提高书记队伍素质的重要途径,必须坚持不懈地在党支部书记教育培训上下功夫。在培训时间上,要充分保证,高效利用,《条例》对教育培训的时间作出了明确要求,规定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每年参加教育培训不得少于40个学时;在培训内容上,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遵行“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有针对性的安排内容;在培训形式上,要善于创新,综合运用讲授式、研究式、案例式、模拟式、体验式等教育方法,以提高培训质量和实效为落脚点。在具体的培训安排,还要抓好三个阶段:
1、搞好新任书记的初任培训。以前没有担任过书记职务的同志在第一次担任书记时,必须要进行上岗前的集中强制培训,系统地讲授支部书记的作用地位意义,讲清支部书记的职责作用,传授支部书记的工作原则和方法,让成绩出色的老书记进行传帮带,通过系统的培训,使书记在上岗时能够切实肩负起支部建设的重任。
2、抓好支部书记的轮训。随着党和国家机关工作的日新月益,党的支部工作也不断面临新情况、新问题的考验,支部书记队伍更需要储备知识、更新观念、提高能力,定期交流工作和思想,轮训是解决以上问题的一个有效办法,要合理安排赶时间和人员批次,减少对正常工作的影响,杜绝形式主义,以交流经验,研究问题为主,通过建讲台、搭平台、给舞台调动支部书记的参训热情,增强培训效果。
3、抓好专项培训工作。根据阶段性或者临时的一些重大任务,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等工作,它们要么理论性强,要么要求标准高,通常支部书记难以独自理解把握并开展落实,这就需要及时组织支部书记队伍进行专项培训,以集体学习领会上级的指示精神,统一思想,掌握工作的标准和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方案,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研究对策措施,以期更好地促进专项工作的完成落实。
(三)完善管理使用机制,充分发挥书记队伍的作用。要全面落实机关党支部的工作职责,必须科学地管理和使用支部书记队伍,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力性,对其明确职能、充分信任、大力支持、给予尊重,重点做好三个方面:
1、要落实支部书记作为支部建设第一责任人的要求。作为支部书记要亲自抓支部建设,肩负应有的职责,支部的工作计划要由支部书记亲自组织进行谋划制定,支部的阶段性、重要工作应当由支部书记亲自部署,支部会议应当由支部书记主持召开,理论学习应当由支部书记组织并带头落实,支部书记要定期与所属党员进行逐个谈心,做好思想工作,要带头进行自我批评,定期听取党员群众对支部工作的意见建议;单位党组(党委)和机关党委要切实督促支部书记履行抓党建工作的职责,对疏于党务工作,违反以上要求的支部书记提出批评、责令改正。
2、要引导支部书记正确认识“一岗双责”的内涵。“一岗双责”的意思是,把支部书记和部门行政领导合为一个岗位,由一人担任,但其实是两个角色,担负双重职能,其出发点是便于统筹协调工作,力争互相促进,取得双丰收,而决不是要把党务和业务混为一谈、更不是谁包括谁,谁可以取代谁的问题。因此,具体工作中要坚持党政“分工不分家”,既不能各搞一套,也不能包办代替,《条例》对基层党组织的职责有明确规定,要以此为标准对党政工作有所区分,该是业务工作的事情就以行政负责人身份进行安排布臵,该是党务工作方面的事情要召开党的会议,以书记身份组织支委一班人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研究决定。
3、要为支部书记履职尽责赋予职权、提供支持。机关的基层党组织虽然不直接领导本单位或部门的业务工作,但这并不意味着基层党组织就是从属地位,在本部门建设中就无所作为,它作为党在党政机关中的一级组织,有自身明确职责,支部书记也有其相应的职权。《党章》明确规定,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领导;《条例》也明确规定,机关的基层党组织有权“对机关行政干部的任免、调动和奖惩提出意见和建议”,党组织的意见应该被听取并得到尊重,在实际工作中应当由支部书记代表支部履行《条例》赋予基层党组织的各方面职权,充分听取并尊重支部对单位各方面工作的意见,就是支部书记工作的最大支持;除此之外,还应当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对书记开展党务工作提供尽可能的支持,减少支部工作因客观原因而难以开展的情况。
(四)完善考核测评机制,树立正确的发展方向。对书记队伍的考评是一个重要导向,只有树立正确的考评体系和标准才能够为书记队伍建设指引一个正确的发展方向,为此要坚持好三个考评的导向:
1、要坚持综合标准,防止片面化评价。党务工作是一个综合的工作,它虽然以服务业务工作为主要任务之一,但并不是全部、更不等同于业务工作,党务工作成绩的反映除了体现在业务工作出色之外,还应该在学习掌握党的理论、人员思想稳定、理想信念坚定、完成上级党组织交办的任务,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来展现。所以,要坚持把业务工作的成绩作为考评书记工作的一个重要标准,但不能作为唯一标准,应该综合评价一个支部的党务工作成绩和支部书记的工作成绩,各个方面的具体权重应当按照各单位和部门的实际情况合理设定。
2、要坚持评在平时,破除“一考定终身”。党务工作是一个长期、细致的工作,效果也难以立杆见影,因此对党务工作的考评也要坚持在平时经常进行,重在积累,既要看重年终的“结果”,更要看重平时过程,重过程也不意味着要搞数量的积累,还是应该坚持看每项工作的质量和效果。支部书记的工作也是慢功细活的过程,要注意观察他在平时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对其年终的测评要作为重要参考,但也不能以测评票数作为唯一指示,搞绝对民主化,防止有些书记因为敢干事、得罪人而名落逊山。
3、要以支部集体考评为主,不搞个人孤立评价。支部书记是带头人、是“班长”,支部工作实行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书记的重要职责是带班子、带队伍、培养人才。所以对支部书记的考评要以对支部班子集体的考评结果为主,把班子的团结凝聚力作为重要指示,把支部的民主氛围、决策机制作为重要指标,把支部的人才建设情况作为重要指标,把书记在支部中的模范带头作用作为重要指标,凡是集体出的问题和所属党员思想政治上出的问题,都要记入书记帐下。克服把书记孤立出来,搞个人单独考评的错误做法。
(五)完善服务与激励机制,增强书记队伍的活力。要做好一项工作,必须要持续不断地激发从业者的热情和动力,党支部书记也不例外,但长期以来,机关党务工作缺乏有效的激励,或者说激励的作用不大。通常对从事机关党务工作的同志的激励就是评选“优秀党务工作者,但这个荣誉基本上既没有什么物质利益,也不与提拔任用挂钩,精神上的鼓舞作用也有限,导致在一些地区和部门被视为“鸡肋奖”、“安慰奖”。以支部书记为主的很多兼职党务工作者,为党务工作付出了很多精力和心血,由于各种原因,也没有得到相应认可和回报。因此,建立和完善对支部书记队伍的激励机制是加强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的重要方面,应及早要着力构,主要可从三个方面入手:
1、造舆论、营氛围,从精神上鼓舞。党支部书记的工作是一份职责、是一个使命,更是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肯定与信任,是一个值得光荣和自豪的岗位,要大力宣传和弘扬这种观念;要肯定和表彰机关党支部书记的作用和贡献,努力挖掘,精心树立机关党支部书记中的先进典型,大张旗鼓,理直气壮进行宣传和表扬;要倡导机关党支部书记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号召广大党员朝书记看齐,向书记学习,增强书记队伍的自豪感和自觉性。总之,要营造一个党务工作重要,支部书记光荣的良好舆论氛围,为支部书记开展工作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2、享待遇、给奖励,从物质上激励。要尽量给予支部书记与同级别行政负责人相同的物质待遇,满足支部书记开展工作所需的必要物质条件;对优秀的支部书记要大力表彰,给与精神奖励的同时,应该给予与其作出的贡献相对应的、有一定吸引力的物质奖励;给予支部书记一定的经费自主权,保障支部工作创新发展的需要。
3、促发展、助进步,从政治上关心。把支部书记在党务工作上做出的成绩纳入干部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对专职书记要尽可能解决职级问题,对支部工作出色兼职书记的要优先提拔任用,党的机关和党务部门的领导职务可留一定比例从优秀的机关党支部书记中选拔,拓宽支部书记政治上进步的途径,把党支部书记职务变成一个有发展、有前途的岗位,解除支部书记队伍的后顾之忧,让其安心投入地做好支部工作。
第三篇:关于北湖区农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北湖区农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宋国忠
加强农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是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水平,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保证农村社会稳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和关键。最近,中央组织部、湖南省委先后下发了《关于加强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的意见》和《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意见》,为培养造就一支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村党支部书记队伍进一步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制度保证。为全面掌握当前全区农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现状,结合实际贯彻落实好中央、省委精神,北湖区委组织部集中了1个月时间,分两个调研组,采取发放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走访询问等方式,点面结合对全区128个行政村进行了调查了解,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560份,走访13名乡镇领导,160多名村干部以及150多名群众,召开座谈会12场次,有针对性地走访12个“重点村”。现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北湖区共有128个行政村,现有村党支部书记128人,从性别比例看,男123人,女5人,分别占总数的96%和4%;从年龄结构看,31-40岁20人,41-50岁62人,51-59岁41人,60岁以上5人,分别占总数的16%、48%、32%和4%,最大的63岁,最小的31岁;从文化结构看,小学文化3人,初中文化38人,高中(中专)文化64人,大专文化21人,本科文化2人,分别占总数的2.3%、30%、50%、16%和1.7%。通过调研,总体感到,近年来我区通过实施“三级联创”和“农村党员素质优化工程”,农村党支部书记队伍的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增强,为发展农村经济,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一)拓宽选任渠道,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坚持自身“造血”与外部“输血”相结合,不断扩大选人用人视野。一是“广泛选”。采取“两推一选”、“公推直选”等方式,注重把群众公认、双带能力强、有农村工作经验的优秀年轻人选拔到村党支部书记队伍中来,尤其是注重从外出返乡创业青年、退伍军人和优秀大中专生中选拔村党支部书记,有效地激活了村党支部书记队伍“源头”。二是“上级派”。对村党支部书记没有合适人选的村,我区采取乡镇下派的方法,从乡镇机关干部中选派人员到该村任党支部书记。在上一届村党支部书记换届选举中,全区共16名乡镇干部下派到村里任职。三是“积极引”。主动与那些致富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优秀外出务工人员联系沟通,引导他们返乡回村创业。目前,全区有7个村的党支部书记通过这种方式走上岗位。
(二)加强教育培训,素质能力进一步增强。持续推进党员素质优化工程和新农村建设人才保障工程,实现村党支部培训“三化”。一是培训渠道“多元化”。充分利用党校主阵地培训、远程教育、赴外参观学习、继续教育等多渠道加强对村党支部书记培训。我区每年依托区委党校平台,对全区村党支部书记开展一次为期一周的集中培训,近2年来共培训356人次。各乡镇、村每年都要举办1—2期村干部集中培训班,尤其是以农村党员冬训为契机,全方位开展村干部培训。同时,各乡镇适时组织村党支部书记外出考察学习,拓宽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提升了素质。二是培训内容“多样化”。在素质培训方面,主要有政治理论、法律法规、市场经济及计生、综治、安全生产、农业实用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素质培训。在学历培训方面,主要开展“一村一名大学生”工作,实现“村官学习、政府买单”。目前,全区有350多名村官参加了学习,其中,村党支部书记42名。三是培训手段“现代化”。充分利用远教教育等现代化培训手段,定时间、分内容、有层次、有针对性地对村干部进行培训。2007年村支部换届后,各乡镇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对新任村党支部书记进行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使他们很快转变角色,有效地开展工作。
(三)落实相关政策,待遇出路进一步改善。针对村干部保障难落实,晋升到乡镇当干部途径不复存在等实际情况,我区立足实际,积极做好“两头”文章,进一步激发村党支部书记谋事、干事的热情。一是经济上有“盼头”。我区从2006年开始实行村干部职业化管理。对村党支部书记按500元/月的标准发放补助。支书、主任“一肩挑”的,在500元的基础上增加50元/月的生活补助。将离任村干部的补助标准从20元/月提高到50元/月。二是政治上有“奔头”。积极开展在村干部中录用公务员工作。2007年以来,我区共有2名村干部考取了乡镇公务员。
(四)推进制度建设,管理监督进一步规范。围绕选好人、用好钱、管好事等群众最为关心热点问题,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使管理监督更规范、更科学。一是考核制度。我区于2006年出台了《关于加强村干部管理的决定》,各乡镇都相应出台了村干部管理考核办法,每年年初与村支部签订目标管理责任状,将考核情况与村干部的待遇挂钩。二是日常管理制度。各村干部按照区、乡两级要求,实行了轮班制与坐班制,如郴江镇的部分村干部,上班时间基本上与区机关工作人员同步。三是财务监督制度。全面落实村帐乡管制度,各村都成立了村民理财小组,完善了民主议事制度,实行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党务公开,对村党支部书记的监督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
我区农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新形势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标准要求,与广大农民群众的热切期盼,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素质不够高、能力不够强、体制不够全,教育见效慢等等,归结起来主要是“四欠四无”:
(一)素质欠高,无能干事。造成村党支部书记队伍自身素质不高、无能干事的主要是内在因素。一是年龄偏大。全区村党支部书记队伍中,40-59岁的占83.5 %,40岁以下(不含40岁)仅占12.5%,60岁以上占4%。年龄结构不合理,导致工作精力难保证。二是学历偏低。从调查统计数字来看,我区村党支部书记文化普遍偏低,仅初中、小学文化的就有41人,有高中(中专)文化的年龄都偏大,属于“老高中生”,知识老化。另外,有的村党支部书记尽管通过学历教育拿到了文凭,但是学历和文化修养不成正比,整体素质还是不高。三是能力偏弱。一方面,自己致富无门,不能带头致富;另一方面,对带领群众致富感到无从下手、力不从心。据调查,大部分村党支部书记都是“经验型”、“资历型”村干部,在处理问题时基本是以“经验”为主,靠“面子”办事,处理解决农村复杂矛盾的能力不强,自身致富能力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缺乏。
(二)机制欠全,无劲干事。阻碍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机制不全是主要因素。一是竞争机制不完善。缺乏应有的激励淘汰机制,没有疏通村党支部书记的“能上能下”渠道,一些无所作为的村党支部书记长期占据着位置,形成了事实上的“终身制”。一方面,“能下”机制没有突破,“能下”渠道不畅,存在着“不犯错误不下岗”的现象,致使部分上岗后不思进取,不求提高,缺乏必要的忧患意识和压力感;另一方面,“能上”方面尚没有真正引入竞争机制,村党支部书记通过“两推一选”产生的比例不够大。二是用人机制不科学。村党支部书记吸引力不大,一些素质比较高的农村人才,不愿意从事村里的工作,导致人材瓶颈突出,很难找到合适的人选担当村党支部书记的重任,在用人标准上就只能退而求次,“矮子里面拔将军”。另外,个别大学生“村官”把到村任职当“跳板”,最终目标是机关、城市,“下去了”但“走的快”。三是育人机制不健全。目前尽管绝大多数乡镇都建立了村党支部书记后备队伍,但如何加强对这支队伍的培养使用,使其真正成为高素质村支书的接班人,尚缺乏有力措施和针对性的教育培训及实践锻炼,导致青黄不接。四是考核机制不统一。据调查分析,目前对村党支部书记工作考核的主体主要是乡镇,在考核指标、考核内容上不是一把尺子一杆秤。有的注重“只要把工作搞上去就是好村党支部书记”,认为村党支部书记在领导作风、民主意识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只是“小节”,考核中往往出现重“绩”轻“德”或重“德”轻“绩”的现象。
(三)环境欠优,无心干事。阻碍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环境不优是外部因素。一是经济上没甜头。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村党支部书记得不到与自己付出相当的经济报酬,“当村官一辈子,不如外出打工一阵子”。另外,各乡镇都是把村干部工资和绩效紧密挂钩,一些经济条件较差的村,上级党委布置的工作任务完不成,待遇就到不了位。从调查中得知,村党支部书记实际月均补贴仅为489.5元。按目前的物价水平难于维持一个家庭的日常开支,低工资挫减了村党支部书记工作积极性。二是政治上没奔头。以前只要干得好,村党支部书记就有机会被组织上提拔使用,或进机关当公务员,或解决集体事业编制,或调任乡镇企业当领导。但现在由于《公务员法》的实施和事业单位人员的严格控制,村党支部书记原先那些可盼的机会和出路已几乎成为泡影。三是生活上没想头。在离任生活保障方面,我区规定“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且任职年限符合1949年10月1日至1959年12月31日的,连续5以上;1960年1月1日至1966年5月15日期间任职的,连续8年或累计11年以上的;1966年5月16日以后任职的,连续12年或累计15年以上的每人每月发给生活补助费50元。”大多数的村党支部书记离任后达不到任职年限,没有任何生活补贴。四是地位上没出头。由于受价值取向的影响,在少数村民乃至党员心目中,老板、大户成了新时期的农村“领袖”,以至于有困难往往找老板、找大户而不找党组织,不找村党支部书记。而一些村党支部书记由于村务、家务一起忙,一时又难以发家致富,总觉得对家庭贡献不大,帮群众能力不足,当村党支部书记没面子,因而挫伤了其工作积极性。
(四)压力欠缓,无力干事。阻碍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心理压力过大是潜在因素。目前,农村工作在目标上,由原来抓农业生产变为现在促农民增收、保社会稳定;在方式上,由原来计划安排、行政命令变为现在自主管理、引导服务。在调查中发现,村党支部书记队伍普遍感到在心理上承受着不轻的压力,没有集中精力干事。一是工作压力。“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农村工作千头万绪,最终都要靠支部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来抓落实。如村级经济发展、计划生育、安全生产、社会维稳等社会管理工作,把村党支部书记推到矛盾的最前沿,既要对“上”承担相关的领导责任,又要对“下”受群众抵制,甚至遭打击报复的可能。二是家庭压力。在调查中发现,有不少村党支部书记因个人家庭事务而分解了工作精力,特别是有致富项目的创业型村党支部书记在个人项目的发展上牵扯了大量的精力,没能很好地处理好个人致富和群众共富的关系,有的甚至把工作当作一份“副业”来对待。三是经济压力。多数村集体经济薄弱,尤其是税费改革后,村级提留被取消,一些没有收入来源、依靠向农民收取税费提留的村,经济十分窘迫,给村党支部书记造成很大压力,村党支部书记难以轻装上阵。据统计,被重点抽查的12个村中,近年来村级办公经费除上级拨付的一万元外,基本上没有其它来源。
三、对策和建议
我区城乡结合,有三分之二的人口在农村,要强力推进全面小康和和谐社会建设,农村的稳定发展至关重要,农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则是关键环节。如何破解“四欠四无”问题,我们建议:(一)选能人,解决“扶上马”的问题。一是结合“一区三中心”建设、党建示范带建设、新农村示范点建设等,注重选配思想政治素质好、带富能力强、协调能力强的“一好双强”优秀党员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在坚持从本村优秀现任村干部、致富能手、农民经纪人等人员中选拔村党支部书记的同时,鼓励引导优秀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区乡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退居二线、提前离岗或退休干部职工中的党员回原籍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另外,对个别“领头雁”作用不发挥,不作为、乱作为的村党支部书记,可结合党建帮扶驻队工作,从区、乡镇两级优秀年轻的党员干部中选派“工作指导员”,到村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充实村级班子,改善队伍结构,其主要职责是摸清下情,宣传上情,沟通感情,帮助村干部做难做的事,督促村干部做应该做的事。二是面向农村科技带头人、致富能手、企业家和在职村干部发展党员,面向退伍军人、优秀团员、回村大中专和高中毕业生发展党员,面向“两新”组织和优秀外出务工青年发展党员,确保农村基层党员队伍逐步壮大,使村党支部书记有可选之才。三是探索实行大学生“村官”“本土化”。在对各村毕业大学生充分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按比例确定选聘指标定向向这部分人员招考,录取后回原籍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或村主任助理,这样,既实现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双赢”,又可以解决大学生村官吃、住及外藉大学生村官受排斥等现实问题,更重要的是可以为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增添新鲜血液。
(二)抓培训,解决“换脑袋”的问题。一是注重培训结构的层次性。做到经常性培训和学历教育“两手抓”,特别是要把学历教育当作提高村党支部书记科学文化素质和综合素质的治本之策来抓。支持和鼓励农村党支部书记积极参加自学考试、电大、中央党校、省委党校函授以及农广校、农函大中专、大专乃至本科班的学习,大力提高村党支部书记学历层次和文化水平。要经过3-4年的努力,使我区农村党支部书记普遍达到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二是突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培训教材要“北湖化”,建议由区委组织部和区委党校牵头,联合区科协、科技局、畜牧水产局、农业局、民政局、司法局、林业局等有关部门,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编写符合我区农村实际的“本地”教材。培训课程要按照不同地域特点、不同村级性质等对培训课程进行分类,把农村政策法规、市场经济知识等作为“公共课”,把不同地域特点的村级经济发展,矛盾纠纷调处等知识作为“专业课”,“公共课”齐学习,“专业课”按“城中村”、“近郊村”、“山区村”分类而授,切实做到紧贴村党支部书记岗位要求和农村工作特点。三是讲求培训方法的灵活性。在坚持市、区党校主体班次教育基础上、将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产业基地现场示范教育、现场体验式教学、拓展训练、外出考察等方式相结合,使教育培训“传统+现代”、“传授+示范”、“传输+体验”等多样化,切实提高村党支部书记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提高能力、启发思维的目的。
(三)创环境,解决“难作为”的问题。一是抓好“硬”环境建设。要结合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驻队帮扶等工作,多渠道筹集资金,新建或改造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夯实战斗堡垒,使村党支部书记办事有场所,议事有地方。进一步提高村级组织活动运转经费,切实为村级组织运转提供保障。同时,各村要自我“造血”,充分发挥各村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优势,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社会影响力。二是抓好“软”环境建设。由组织部门牵头,联合公、检、法、司等相关部门出台相关措施,制止利用宗教,宗族势利干扰村级事务,妥善处理涉及农村宗族、宗教、社会治安、民主选举等方面敏感问题,要坚决依法打击对村党支部书记实施不法行为人员,为那些坚持原则、秉公办事、敢抓敢管的村党支部书记撑腰,为其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开展“十佳村党支部书记”或“功勋村党支部书记”等评选活动,对在创先争优和三级联创活动中涌现出的优秀村党支部书记进行表彰,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四)树导向,解决“不作为”的问题。一是适时组织村党支部书记继续深入学习焦裕禄、孔繁森等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教育他们顾全大局、无私奉献、艰苦创业、甘当公仆。二是有关媒体要设立专刊、专栏,大张旗鼓地宣传、表彰村党支部书记先进典型,树立标杆,激发村党支部书记学先进、比贡献,立足本职干事业的积极性。三是推行“村党支部书记星级量化管理”、落实“百分制”考核等制度,由组织部门委托各乡镇每年对村党支部书记进行一次综合考核,考核按城区、近郊、山区分类排队,奖优罚劣,真正做到重用德才兼备的,降免平庸无为的,处分违法乱纪的,树立以发展论业绩、从业绩看德才、凭德才用干部的导向。
(五)重激励,解决“富口袋”的问题。一是建立村党支部书记结构报酬制度。以不低于本地的农村劳动力平均收入水平确定报酬底数,在保证底数并逐步提高的前提下,其报酬实行“基础报酬+绩效报酬+奖励报酬”的结构报酬制。同时,各乡镇要依据村工作量大小规定村干部数量,精减冗员,减少开支,相应提高村党支部书记的待遇。二是在自愿参保的前提下,按照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原则,逐步为村党支部书记办理社会养老保险。对正常离任村党支部书记按任职年限及贡献分等次发放养老金。三是根据各地实际,逐步实行定期组织村党支部书记体检,逐步探索实行大病医疗救助制度,定期走访慰问制度等。要通过以上措施,使村党支部书记“囊中不涩”,“有搞头”,“有盼头”。
(六)畅出口,解决“有前途”的问题。组织部门要建立村党支部书记档案,将村党支部书记个人履历表,学历职称材料、考核表、处分奖励村料装入本人档案,做为评先选优,晋升工资,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一是要继续加大从优秀村党支部书记中考录乡镇公务员力度。二是各乡镇党委经过自评推荐村党支部书记人选后,组织部门会同农办、政法、计生等相关部门,根据推荐各村在经济建设、组织建设、社会事业和工作创新四个方面的工作情况考核确定,对连续五年获得“十佳村党支部书记”或“功勋村党支部书记”的,建议聘用为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三是对工作上做出突出成绩、群众公认特别优秀的村党支部书记,可通过法定程序进入乡镇领导班子。
(七)强监督,解决“不出事”的问题。一是开展警示教育,增强自律意识。通过多种形式不断加强村党支部书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通过剖析反面典型案例开展警示教育,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的侵蚀,增强村党支部书记的自律意识和防腐拒变能力。二是制定科学的考核办法,实行动态管理。首先,制定村干部工作目标量化考核办法,坚持定性评价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组织考核与群众评议相结合,对村支书全年工作进行客观公正考核评价。其次引入“一票否决制”,对在社会稳定和计划生育等方面主抓不力,出现重大问题的村支书进行“一票否决”,年终不能评先评优。再次,采取倒排方法,对连续三年位次排后的村党支部书记,给予降职降薪或调整处理。三是监管并举,规范行为。要强化群众监督,定期召开村民大会、村民代表大会,让广大群众参与村级重大事项决策过程,对村级工作进行全程监督。认真落实村级政务、财务公开制度,及时把群众关心的财务收支等热点问题,及时进行公开,并对公开内容,公开形式作出规定,切实解决好“只公布、不公开”等问题,增加工作透明度,扩大群众知情权、监督权。要建立戒免谈话制度。对政治衰退、思想滑坡、作风懒散、工作落后的村党支书,由乡镇党委主要负责人及时找其戒免谈话。
湖南省郴州市北湖区委组织部
宋国忠
廖茂红
刘训忠
李吉中
第四篇:加强农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的调查与思考(课题)
加强农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中共义县委组织部课题组
农村党支部书记是村级党组织的领头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带头人。可以说,抓好了这支带头人队伍建设,就抓住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牛鼻子”。义县共有17个农村乡镇239个行政村,现有村党支部书记234名(5个村党支部书记空缺)。近年来,义县委严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把农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放在突出位臵,依托“三向培养”工作,全面提升村党支部书记的科学发展能力、务实创新能力、带民致富能力、依法办事能力、处理复杂矛盾能力,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一、义县加强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的主要做法
1、不断拓宽视野,在多渠道选准配强村党支部书记上做文章。在村党支部书记的选任工作中,义县委始终坚持严格标准,拓宽视野,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实际和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选任方式,逐步走出了一条多渠道、宽领域、大范围、不拘一格选拔村党支部书记的新路子。一是坚持标准“选”。结合06—07年农村党支部换届,县委对村党支部书记的选任提出了明确标准,通过“公推直选”,以“三向培养”对象为代表的一大批工作能力强、群众威信高、年富力强、乐于奉献、勇于开拓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走上党支部书记的岗位。二是因地制宜“派”。在实际工作中,对现任村书记不适应、本村暂时又没有合适人选的,由乡镇下派干部到村任职。同时积极鼓励乡镇干部到村任职,制定了职务不 变、待遇不变、并给予适当补助,后备干部必须有村级工作经历,任职期间工作突出可破格提拔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目前全县已有7名乡镇机关干部走上了村支书岗位。三是依托地缘“引”。把从本地出去的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优秀农村青年和本村在外地、县城的经济能人、致富能人聘请回本村任职,在建设好新农村中发挥带头作用。2006年以来全县从各类优秀人才中聘任村党支部书记74人,有力地推进了全县农村经济的发展进程。
2、坚持抓住根本,在切实增强“双带”能力上求突破。着眼于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迫切愿望以及义县“三农”工作的实际需要。07年以来,义县委坚持把“村组干部,特别是村支书和村主任培养成农村产业带头人”作为“三向培养”工作提档升级的重要内容,不断加大对村干部的培训工作力度,进一步增强他们带领群众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共同富裕的本领。鼓励广大村干部,特别是村支书带头领办创办各类新经济组织,积极倡导他们在各个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科技示范园区等各类新经济组织中成为发起人、创办人和主要负责人,做给群众看,带领群众干。同时指导各级党组织积极为党支部书记领办创办新经济组织创造条件,在政策上给予扶持,技术上给予支撑,资金上给予帮助,及时帮助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使村党支部书记在市场经济主战场的丰富实践中,不断增强“双带”能力。在村党支部书记的带领下,07年以来,全县共创办“义县红馨香蔬菜生产专业合作社”、“大铁厂棚桃协会”等农村新经济合作组织40多个,涌现出巩凤龙、石清华、吴世军等一大批支书产业带头人。把加强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的点子敲在 “双带”作用上,找准了农村基层组织建 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切入点和结合点,进一步明确了今后村党支部书队伍建设的发展方向。
3、突出工作重点,在建立健全机制上下功夫。加大了对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工作的宏观管理力度,使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工作逐步走了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一是建立和完善了目标责任管理机制。县委组织部专门研究制定了《村党支部工作规范》,根据村党支部书记的工作职责、任务确定岗位目标,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和工作目标责任制管理,对目标责任制完成情况,由县委组织部与乡镇党委共同进行考核。去年以来县委组织部先后参与考核村党支部书记110人次,建议乡镇调整村党支部书记12人。二是建立和完善了奖惩机制。根据目标责任制完成情况,对村支书进行综合评定,分类排队,并相应地实施奖惩。实行村党支部书记工资浮动机制,并探索建立了村干部“五项工资”制度,把村组干部工资划分为基础工资、工作任务完成比例工资、公共事业服务设施建设工资、富民工资、奖励工资。通过收入分配导向,引导和激励村支书带头创业、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三是建立和完善了监督制约机制。指导各村党支部建立健全了由党组织召集、村党支部书记主持的村级党组织和村委会联席会议,村级党组织和村委会向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报告工作等一系列民主制度,不断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加强了村党支部书记任期审计制度、经济责任审计、离任审计等制度的落实;强化了对村务公开工作的检查监督力度。07年,全县对12名存在不同程度问题的村党支部书记给予了相应的组织处理,较好地发挥了监督机制的作用。
4、加强教育培训,在努力提高整体素质上闯新路。一是健全培训机制。成立了由组织、民政、纪委、宣传、党校等部门领导组成的村级干部培训领导小组,统筹抓好全县村级干部的培训管理工作。紧紧围绕全县工作思路,制定了科学合理的村级干部培训方案,层层建立培训责任制,具体分解培训任务,明确培训目标要求,确保培训方案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推进实施。二是丰富培训内容。按照新时期基层干部教育培训的要求,紧紧围绕“怎样当好村党支部书记”,坚持注重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以全面提高村干部政治业务素质、增强带领群众建设农村小康社会能力为目标,紧紧围绕我县新农村建设的各项目标任务,设臵了科学发展观、农村市场经济、依法办事、党风廉政建设等专题,增强培训的针对性,确保培训效果。三是创新培训形式。培训采取集中培训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理论学习和交流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共设臵了6个培训专题。培训全程实行互动式教学,既有党校教师和有关职能部门领导讲课,又有村支部书记经验交流发言,把教学讲课、基层党支部书记交流发言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每一专题都能贴近农村实际、贴近思想、贴近生活,激发了村干部的学习热情。四是强化培训管理。为了保证培训工作的时间、内容、人员三落实,切实提高培训质量,严把培训师资队伍和培训考核关。在具体实施中做到严格考勤制度,规定参加培训班学习的村干部没有特殊情况一律不准请假,不准迟到或早退;严格座位管理和检查督促制度,有专人检查授课工作和学员的学习情况;严格考核制度,培训班结束后,统一对参加学习的村干部进行考核鉴定,详细记录培训情况和考核结果,建立村干部培 训档案材料,增强培训的实效性。
5、坚持备用结合,在大力培养后备人才上加力度。为解决村级干部队伍,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后继乏人的问题,义县委从2004年开始,在全县农村深入开展了“三向培养”工作,即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级干部。通过“三向培养”工作,进一步优化整合了农村人力资源,努力打造优秀村组干部、优秀党员致富能手、优秀致富能手“三支队伍”。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做到一手抓培养,一手抓使用,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义县农村实际的村党支部书记后备人才队伍建设的路子。2009年,全县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组干部或后备干部253名,占全县村干部总数的13%,其中23名培养对象担任了村党支部书记,极大地提高了村党支部书记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农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年龄知识结构还不够优化。义县234个村党支部书记中,平均年龄为52岁,其中年龄最大的为71岁,最年轻的为31岁,40周岁以下只有19人;具有高中文化以上文化程度的144人;女村支书9人。村党支部书记队伍的年龄老化问题严重。当前,农村大部分文化层次较高、有经营头脑的年轻人,一出校门、一出军营就外出务工,不愿留在农村。近年来,在农村青年中发展的新党员为数并不多,农村党员队伍整体呈“老龄化”态势。
2、创新意识欠缺,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不强。目前,在农村基层党组织中,能够带头创业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人型、创业型带头人相对缺乏。绝大部分还是守业型的,甚至有的就是在 守业受穷、受穷守业中徘徊不前。由于缺乏致富技能,经济发展意识淡薄,旧方法没有用,新方法不会用,软办法不顶用,硬办法不敢用导致他们一方面自己致富无门,不能带头致富;另一方面,对于如何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感到力不从心、无从下手。
3、村集体经济薄弱。农村工作直接与农民打交道,往往要涉及农民的切身利益,不仅头绪多,而且难度大;开展各项工作存在财务上的困难,纵使许多村党支部书记上任时都想大展宏图,干一番事业,可由于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无钱办事,想干事而干不成事,久而久之,丧失了信心,使得支部书记的岗位缺乏吸引力。
4、思想不够稳定。一是工资待遇没有得到有力地保障。各乡镇都把村干部工资和绩效紧密挂钩在一起的,一些经济条件较差的村,上级党委布臵的工作任务完不成,待遇就到不了位,一年到头只能打一张白条。二是后顾之忧没有根本性解决。村干部养老保险机制没有建立,村支部书记又是非脱产干部,老有所养的问题是他们最大的后顾之忧。三是工作压力依然比较大。目前,村级债务包袱、计划生育、保稳定的工作任务依然比较重,推行工作的困难还很多。
三、建议与思考
1、进一步拓宽选人渠道,创新选拔任用机制。结合村党支部换届,进一步扩大选拔范围,创新选人机制,关键是要打破目前“限定村内选人,固定本村任职”的传统模式的束缚,逐步打破地域、身份、年龄、职业的限制,选优配强村级党支部书记。大 胆使用工作创新、作风民主、群众信赖、党性强、懂经济、会管理、善于做群众工作的企业党员业主或其他经济“能人”担任村党支部书记。
2、着眼提高素质,创新教育培训机制。要充分整合利用各类培训资源,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更加注重村党支部书记培训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多样性,认真研究制定村党支部书记素质提升的计划,明确目标任务和县、乡镇及相关部门培训责任。注重以农村干部喜闻乐见的形式,增强培训的实效性。
3、坚持关怀帮扶,落实村党支部书记保障激励。要建立村党支部书记养老保险制度。根据国家现行的农村养老保险政策和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实际,制定村党支部书记养老保险实施细则;要拓展发展空间,调动村党支部书记工作的积极性。对优秀村党支部书记,可以列席乡镇党政联席会议;要积极推荐政治素质好、参政议政能力强的优秀村党支部书记作为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选,定期评选表彰优秀村党支部书记,激发他们的荣誉感、使命感。
4、壮大村集体经济,优化工作环境。一方面要节流,就是要规范财务管理,深化村务公开,管好现有资金,杜绝一些不合理的开支。另一方面是开源,积极化解村级债务,盘活集体资产,提高资产使用率,积极寻找新的集体经济增长点,保证集体经济有可靠的来源。
第五篇:对新形势下加强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对新形势下加强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一)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是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必须先加强村党支部建设,尤其要建好一支有较高素质的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如何按照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要求,培养和造就一支能够担当起提前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历史重任的“领头雁”队伍,真正做到“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这是当前必须研究和破解的一个新课题。
问题
近年来,我县农村基层党支部经过三年整转和集中教育整顿,支部整体结构得到改善,村支书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先锋模范作用增强,农村经济有了较快发展。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尤其是社会生活发生“四个多样化”的深刻变化后,我县村支书队伍不同程度存在着与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的一面。
一、“双带”能力不够强
根据调查反映,现有的多数村支书自己带头富和带领群众富的“双带”能力比较弱,主要表现为“三个不适应”:思想观念不适应。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部分村支书,至今仍在“穿旧鞋、走老路”,对改革的新事物接受不多,不是怨政策不配套,就是怨领导不支持、群众不理解;在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地区,有的村支书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宗旨观念有所淡化,认为“只要自己能致富,不在乎当不当村支书”,在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相冲突时,只顾自己致富,不去带领群众致富。还有部分村支书,存在“小富即安,小进则满,小康则稳”思想,不思进取,不求发展。
领导方式不适应。约占总数15%的村支书始终处在计划经济下的思维定势,习惯于用行政命令开展工作,存在着“老办法不能用、新办法不会用、软办法不顶用、硬办法不敢用”的困惑,工作方法简单、粗糙,工作作风不够民主,个别甚至有贪占行为,容易引起党群、干群矛盾,造成了个别村的“两多”现象,即写信告状的多、越级上访的多。
工作能力不适应。部分村支书由于长期厮守在一个信息闭塞的地方,经营管理能力偏弱,不要说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甚至连自己家庭致富都力不从心,这部分人不可能有较多的经济发展思路和办法。
二、干部思想不够稳定
从调查情况分析,村支书不够安心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不安心的程度,从地理位置看,偏远山区比经济发达乡镇严重;从从业结构看,经商办厂、外出务工的比在家务农的严重,从而形成了“能干的不愿
干,想干的干不好”这样一种局面。村支书不安心工作的表现主要有三种:一是工作主动性差,只求过得去,不求干得好,对县、乡镇布置的工作能拖则拖,消极对待。二是“掼担子”,一部分村支书由于存在悬殊的比较利益,加上工作难度大,干部待遇低,不愿再当支部书记。三是只占位置不干事,长期不过问村里工作,只做个“挂名书记”。
三、“两委”关系不够协调
据调查,全县两委会关系不够协调的村大约占总数的10%左右,不协调的表现主要有两个方面:有些村党支部对如何发挥领导作用、实行村民自治不适应。有的村事无巨细件件都得通过党支部,支部书记不开口就什么事也不能办,工作上搞统包统揽,作风上搞“家长制”、“一言堂”;有的村支部则不敢领导、不善领导,基本不发挥作用。有的村委会把贯彻《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与贯彻《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认为支委会是少数党员选的,村委会是全体村民选的,少数服从多数,应该由村委会全权代表村民处理村里的事务,村支部只要管好党员,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就行了。由于思想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工作中争你大我小,比你高我低,造成了村级班子不和、不齐、不强问题。
四、后备队伍参差不齐
尽管我县村支书的后备人选有444人,平均超过了一职一备,但整体素质不高,接班有困难,使不少村感到“青黄不接”。全县现有21个村支部书记是乡镇党委下派机关干部途径加以解决的。有的村因为干部来源问题,不得不留住年龄明显偏大、文化明显偏低的人担任村支书。
成因
分析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自身素质的局限性
从年龄文化看,全县46岁以上的村支书有221人,占总数的54.3%;在407个村支书中22.6%是小学以下文化。由于年龄偏大、文化偏低,不少村支书读不了文件,领会不了精神,对党的农村方针、政策理解不深,把握不准,工作靠经验,办事凭习惯,工作随意性比较大。
从从业结构看,全县407名村支书中,属私企经营者的69人,占总数的17%;属农业致富能手的49人,占总数的12%,目前外出务工经商的只有2人,占总数的0.5%;在家务农的287人,占总数的70.5%。
二、村级集体经济薄弱
先天不足,许多村没有可经营的资产与资本。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没有正确处理好“宜统则统,宜分则分”的关系,不少村将原属集体统管的山林等资源使用权分到了组与户(见表3),使集体丧失了再发展的基础。对村办企业和一些固定资产、经济作物,没有很好地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进行评估,而是一次性低价转让,导致集体资产大量流失,使一部分村收入来源减少、债台高筑。据统计,全县有48
个村没有固定收入来源,占总数的11.8%。
表3 山林经营管理情况
无山林资源由村集体管理由生产组管理分到户管理
村数 占%村数占%村数占%村数占%8219648.211127.29222.6
经营不善,集体资产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全县集体经济纯收入低于2万元的45个村,拥有山林面积2
6.57万亩,人均10余亩,其中集体统管山有8.98万亩,山林虽多,却没有像样的经济林基地,属于村集体的则更少。45个村有耕地1.43万亩,到户责任山17.59万亩,但1999年只收各种农业承包款26.07万元,绝大部分山林和大部分土地没有收取承包款。在集体该收的承包款收不起来的同时,一些村还为农户承担生产用水电费等额外费用,从而造成集体经济入不敷出。
扶持不力,集体经济创收能力削弱。实行市场经济后,各方面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扶持措施越来越少,加上缺资金、缺嫁接场所,村级经营越来越难。县扶贫领导小组的扶贫专项资金也在逐年减少,在使用上,这里一千、那里两千的“撒胡椒”,扶贫效果不够理想。从调查情况看,由于普遍存在的投入不足问题,使村级经济创收能力越来越弱。如作为我县次中心镇的分水镇,1999年村级经济总收入653万元,人均239.2元,居全县中上水平,收入构成状况(见表4):
表4 分水镇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构成情况
项目金额(万元)比重
经营收入90.8413.9%
〖BH〗〖CM6-5〗承包款收入〖〗82.23〖〗12.6%
〖BH〗〖CM6-4〗提留收入〖〗14.84〖〗2.3%
〖BH〗〖CM6-4〗投资收入〖〗35.3〖〗5.4%
〖BH〗〖CM6-4〗其它收入〖〗429.79〖〗65.8%
〖BG〗F〗〖HT3F〗〖HJ*2/3〗
从上表可以看出,村级集体经济来源主要依靠极不稳定的其它收入,自身创收能力比较弱,形不成积累,缺乏发展后劲。
村级经济薄弱,帮带能力一般都较差,难以为农户做好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工作,基本上办不成任何实事,缺乏凝聚群众的物质基础,影响了党支部的威信,也影响了村支书做好工作的信心。
三、激励机制不够完善
经济上待遇差。俗话说,农村工作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处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人治与
法治转轨时期,社会矛盾多,工作难度大,各种压力大部分落到了村支书的肩上。但由于村级经济薄弱,造成一部分村支书报酬难以落实,除经济发达乡镇的少数村外,村支书的报酬收入明显偏低,占总数67.6%的村支书月报酬收入低于300元,处于一种高付出、低报酬的状态(见表5):
政治上没奔头。自从国家公务员条例开始实施以来,进入乡镇担任公务员必须经过公开招考,原有乡镇聘用的村干部现已基本清退。不少村干部讲“当了村支书,前面断了路”,因而在政治上也就失去了可追求的目标。
生活上有后顾之忧。村支书一方面担心卸任后生活无保障。少数乡镇对离岗的老支书生活上关心照顾不够,大部分乡镇每年只给村主要干部缴纳100元的养老保险,对退下来的支部书记来说,激励作用不大。另一方面担心遭到打击报复。当干部难免要得罪人,只要有一丁点利益分配不公,群众就会把不满情绪发泄到村支书身上,发生毒杀家禽和农作物被毁甚至进行人身攻击等打击报复行为,影响了一部分村支书大胆、果断地开展工作。
四、片面理解条例与法
片面理解村民自治。在村委会组织法颁布实施后,一部分村委干部片面理解“村民自治”,认为法比条例大,村里的事应该由村主任说了算,造成一部分村支书底气不足、说话不灵。
片面理解领导核心作用。部分村支书片面理解发挥党支部领导核心作用,就是什么事都由村支部说了算,支部说了算就是他支部书记说了算,工作上包办代替,不注意发挥村委会和其它村级组织的作用,引起了群众反感,影响了支部的战斗力。
五、后备干部成才困难
现任支书“官本位”思想严重“不肯培养”。这部分村支书怕培养了别人会顶掉自己,有意无意地压制人才成长,上报的后备干部徒有虚名,根本不给实践锻炼的机会;有的村支部党员内部闹派性,不同派、不同宗的,千方百计设置障碍,加上支部书记决心不大,培养措施不力,也无法如愿;还有的因党员观念老化,对发展党员工作求全责备,把一些有能力的年轻人关在了“党门”之外。
只重视使用“不注重教育培养”。有的乡镇党委对村支书有只重视使用而不重视培养的倾向,用人凭印象,考察走形式。同时,用人观念比较狭隘,视野不够开阔,只在本村现有的党员中挑挑捡捡,导致一部分村出现支部书记由党员轮流当的情况。据调查,全县有20个村半数以上党员担任过支部书记,占总数的4.9%。少数乡镇领导还担心培养后备干部会影响在职干部积极性,而没有给后备干部交任务、压担子,促其早日成才。
年轻人尤其是经济能人外流严重“难以培养”。一些村人才外流严重,年轻的外出务工经商办企业,剩下的不是老就是少,受地理位置、经济条件和群众观念落后的局限,内选不出,外调不进,回请不来,下派的也干不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