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加强新时期农村党员队伍建设的调查与思考(定稿)

时间:2019-05-12 19:21: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如何加强新时期农村党员队伍建设的调查与思考(定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如何加强新时期农村党员队伍建设的调查与思考(定稿)》。

第一篇:关于如何加强新时期农村党员队伍建设的调查与思考(定稿)

关于如何加强新时期农村党员队伍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农村基层党组织几年来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臶,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广大农村党员的思想觉悟有了新的提高,干部作风得到较大改进,班子战斗力得到进一步加强,党员干部在农村经济建设和发展中的作用更加显著,但是距离党和人民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

一、新时期农村党员干部存在的问题。

1、部分农村党员的科技文化素质不高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不强。

一是文化底子薄。与其他农民基本处在同一层次,并不具备文化上的群体优势,无法担当引导农村文化潮流的重任。二是科技型、知识型、经营型人才严重缺乏。有的农村党员干部文化素质偏低,驾驭市场经济能力不强,对市场经济缺乏实践与研究,导致科技型、知识型、经营型人才严重缺乏。我镇共有农村党员1120人,通过调查表明,50岁以上掌握一门以上实用技术的人员占农村党员总数的13.6%,且大都以经验性技术为主;50岁以下掌握两门以上实用技术的党员干部占农村党员总数的68.6%,但存在技术不精,学用脱节的情况;从对市场的把握能力上看,14.6%的农村党员干部存在市场行情不清,市场经验有限,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小,闯荡市场的勇气不足等问题。三是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强。部分党员干部不懂科技,不了解市场,不善经营,影响了群众调整产业结构的积极性。在用人上也存在偏差,一些热心为群众办事的种、养、加、销“能人”往往排斥在用人视野之外,而所用的人不少缺乏为群众办事的能力。

2、因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导致村干部为群众服务的质量比较低。

一些村集体经济总是发展不起来,缺乏搞好服务的物质基础。由于村集体经济发展不起来,村收入减少,影响了干部队伍的稳定。不少村干部服务意识不强,服务层次不高,只要求信访不出事,少为上级惹麻烦,对如何发展经济想得少,加上本领不强,服务质量比较低,为群众提供的服务更少。

3、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特别是科技致富的示范带头作用还需进一步增强。

农村党员干部应当是科技致富的示范者,接受新知识、传播新技术的带头人。从目前看,我镇党员中虽有一大部分人通过各种途径自己已经致富,但是缺乏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有的甚至处于相对贫困线上,成为组织的救济对象。从党员致富的途径上来看,真正通过调整结构致富、科技种养致富、流通致富、办企业致富的并不多,致富过程中的科技含量、市场含量偏低。有35%的党员干部没有致富,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中没有起到照亮一片,带动一村的作用。

4、因无职党员素质不高,影响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

农村无职党员虽说不是很多,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素质不高。他们文化素质低,先进思想、先进科技、先进实用技术在农村无职党员身上严重缺乏。二是觉悟上有差距。农村无职党员不能较好地处理公与私、亲与疏、上与下的关系。有的农村无职党员埋头经营自己的“承包地”,对集体经济不热心、不参与;一些党员从村干部岗位上卸任后,往往不能正确对待,有的拒办移交手续,有的损坏在任干部形象,挑拨班子成员矛盾,有的甚至干扰民主选举等,影响了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削弱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解决农村党员干部存在问题的几点思考。

1、加强班子建设,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吸引力。一是精心选好村党支部书记。要选拔那些有理想、政治素质高、能很好地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廉洁奉公、热心为群众办事,具有带领群众致富本领的优秀党员。选任渠道要宽,从村党支部书记的选任导向看,必须突破地域界限和身份界限。二是配好、配强党支部成员。按一定比例,配备老、中、青年,做到结构合理,在支部班子成员中应根据各人的能力、特长来合理分工,合理利用,做到用其所长。三是抓好农村党员干部后备队伍的建设。要着眼于村级组织建设的长远需要,及早发现苗子,重点加以培养。特别要把那些政治素质好,具有一定文化科技知识、懂经营管理的回乡知青、退伍军人、乡镇企业骨干以及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中的优秀党员纳入视野,加以培养,逐步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村级后备人才队伍。四是根据税费改革后农村无职党员增多的实际,根据农村

工作需要的党员的特长,设臵小型的如普法民调、致富示范、市场信息、村务监督等党小组,充分发挥农村无职党员的作用。

2、加强教育管理,提高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

一方面要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的教育培训。要把经常性学习与集中培训结合起来,把政治理论教育与实际工作技能培训结合起来,每年集中一段时间,对各村基层干部进行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教育,同时采取各种形式对他们进行法律法规、市场经济知识、科技文化知识和实用技术的培训,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思想素质和工作水平,提高带领群众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经济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农村党员的教育管理,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党员学习教育的内容上,既要学习邓小平理论、党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又要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着重强化他们的科技致富能力,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在学习形式上,可采取召开党员大会开展民主评议、组织实用技术培训、参观学习等方式。进一步严格党内生活,坚持和健全党组织活动制度,加强目标管理,引导农村党员带头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带头勤劳致富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带头促进农村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在农村两个文明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3、加强农村党员干部作用建设,提高基层工作水平。

现在农村工作难度大,干群关系难沟通,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农村党员干部的工作方式和方法没用得到根本转变,“老的方法不管用,新的方法不会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改变农村基层干部的作用,一是加强农村党员干部的政治理论学习,掀起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的热潮,提高政策理论水平;二是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以适应法制化社会的需要,通过了解法律法规,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三是以扎实的作用示范群众,帮助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帮助企业增效益,帮助群众增收入,大力开展党员“联户带创”活动,建立农村党员干部在人民群众中的良好形

象。四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全面推行村务、财务公开,增加工作透明度,强化对干部的监督和约束,营造廉政为民的良好氛围。

4、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从深层次解决农村党员干部存在的问题。

目前,农村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存在的新情况、新问题,从根本上讲,发展农村经济是治本之策。农村税费改革后,各村收入减少,农村基层组织发展经济压力增大,农村党员的整体素质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这就要求农村基层组织要有比任何时候都强的加快发展的危机感、紧迫感,牢牢把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加快农村发展为主题,找准基层组织建设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千方百计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提供组织保证和服务支持,带领农民群众走上致富奔小康的道路。只有这样,农村基层组织才会有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才能从深层次上解决农村党员存在的问题。

第二篇:关于如何加强新时期农村党员队伍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如何加大新时期党员干部管理

中共仲巴县委组织部

我县作为纯牧区,平均海拔4800米以上,气候差,自然条件恶劣,因此加大新时期党员干部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县组织部,积极组织人员深入基层,通过组织座谈、个别谈话、征求意见等形式,就“如何加大新时期党员干部管理”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我县现有党支部(党总支)102个,党员1380名。近年来,我县组织部严格按照地委组织部的要求,积极结合我县实际,始终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组织全体党员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使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觉悟有了新的提高,干部作风得到较大改进,班子战斗力得到进一步加强,党员干部在我县经济建设和发展中的作用更加显著,但是距离党和人民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

一、现阶段我县党员干部管理存在的问题

1、部分党支部党员的科技文化素质不高,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不强。一是文化底子薄。全县多数乡镇党委班子成员为大中专文化程度,村党支部班子成员多为小学文化程度。二是科技型、知识型、经营型人才严重缺乏。有的乡、村党支部班子干部文化素质偏低,驾驭市场经济能力不强,对市场经济缺乏实践与研究。特别是缺乏现代畜牧知识,“靠天吃饭”思想严重,缺乏主动创新。三是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强。部分党员干部不懂科技,不了解市场,不善经营,影响了群众调整产业结构的积极性。四是个别党员干部组织观念不强。在思想上不严格要求自己,连最起码的上下班制度都难以坚持。

2、因集体经济薄弱,导致乡、村干部为群众服务的质量比较低。我县为牧业大县,经济结构单调,收入渠道狭窄。多数乡镇村经费依靠地、县下拨。一些乡、村集体经济几乎为零,而部分乡、村集体经济往往由于资金缺乏、基础设施不健全而无法发展壮大。由于集体经济发展不起来,经济收入减少,影响了干部队伍的稳定。不少乡、村干部服务意识不强,服务层次不高,只要求信访不出事,少为上级惹麻烦,对如何发展经济想得少,加上本领不强,服务质量比较低,为群众提供的服务更少。

3、基层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特别是科技致富的示范带头作用还需进一步增强。基层党员干部应当是科技致富的示范者,接受新知识、传播新技术的带头人。从目前看,我县党员中虽有一大部分人通过函授、培训、自学,增加了科技知识,提高了文化水平,但是还往往存在于理论上,没有将理论与我县实际相结合,还是缺乏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有的村党员干部甚至处于相对贫困线上,成为组织的救济对象。从党员致富的途径上来看,真正通过调整结构致富、科技种养致富、流通致富、搞多种经营致富的并不多,致富过程中的科技含量、市场含量偏低。在致富路上,也没有起到照亮一片,带动一村的作用。

4、因牧民党员素质不高,影响了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我县党员中,牧民党员977名,占70%,其中40岁以上的占75%,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为11.5%。因此,他们严重影响了我县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一是素质不高。他们文化素质低,对先进思想、先进科技、先进实用技术缺乏了解,学习起来相对比较吃力。二是觉悟上有差距。由于素质低,他们往往不能较好地处理公与私、亲与疏、上与下的关系。对集体活动也很不热心、不参与,特别是孩子入学受教育方面;还有一些党员从村干部岗位上卸任后,往往不能正确对待进、退、留、转,有的拒绝移交手续,有的损坏在任干部形象,挑拨班子成员矛盾等,影响了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削弱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加大党员干部管理的几点思考。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业务知识水平,提高依法执政水平。一是要继续建立健全“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等制度,积极组织党员干部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发展观等先进文化成果,要高标准、严要求,要使广大党员干部积极参与、主动参与,要将理论知识学懂弄通,要一改过去的“本本主义”,同时,要组织学习好现代农牧、市场经济、干部管理等知识,并要积极组织党员干部下基层蹲点、调研,确保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积极制定、走出一条符合我县实际的发展路子。三是要加强对乡、村基层干部的教育培训。要把经常性学习与集中培训结合起来,每年集中一段时间,对各乡、村基层干部组织培训,在培训人员的选择上,要先考虑基层乡、村党员干部及组织观念强、能够虚心主动学习,愿意提高的党员干部,严禁一些以培训为借口而下地区游玩的党员干部。四是要加强党员干部日常管理,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党员学习教育的内容上,在做好理论学习的同时,又要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着重强化他们的科技致富能力,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在学习形式上,在做好过去集中授课、组织座谈、经验交流等的基础上,要加大基层调研实践、学习参观力度等。

2、加强班子建设,选好配强带头人,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吸引力。一是精心选好配强乡、村党支部书记。要选拔那些有理想、政治素质高、能很好地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廉洁奉公、热心为群众办事,具有带领群众致富本领的优秀党员。二是配好、配强党支部成员。按一定比例,配备老、中、青年,做到结构合理,在支部班子成员中应根据各人的能力、特长来合理分工,合理利用,做到用其所长。三是抓好乡、村党员干部后备队伍的建设。要着眼于乡、村组织建设的长远需要,及早发现苗子,重点加以培养。特别要把那些政治素质好,具有一定文化科技知识的党员干部,要重点加以培养。四是在选、配乡村支部班子时,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原则,同时要注重考察候选人的“想干事、能干事、规矩干、干实事”的四干精神。

3、加强教育管理,提高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一是要建立健全干部管理制度。要严格要求,党员干部出差出门要请假,回来要销假,要做到出入有底;二是各乡镇、县直机关各负责人,要定期向县委组织部上报单位干部职工的考勤情况,县委组织部要坚持定期公开全县党员干部考勤情况;三是县委组织部要时不时对全县干部进行抽查,发现无故缺勤的,要严格批评,进行全县通报,限期整改;四是要健全考核、评优、推荐机制。在考核、评优、推荐工作中,要加大出勤情况所占比例,对于全年全勤者,同等条件下,要优先考虑,进一步坚定他们扎根基层、服务基层、奉献基层思想。

4、加强基层党员干部作风建设,提高基层工作水平。现在基层工作难度大,干群关系难沟通,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基层党员干部的工作方式和方法没有得到根本转变,“老的方法不管用,新的方法不会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因此要进一步改变基层党员干部的作用,一是加强基层党员干部的政治理论学习,提高政策理论水平;二是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提高依法执政水平;三是以先锋模范作用示范群众,帮助农牧民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农牧民增收。要大力开展党员“结对帮扶”活动,进一步体现基层党员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伟大宗旨。四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全面推行乡、村财务公开、财务公开,增加工作透明度,要强化对干部的监督和约束,营造廉政为民的良好氛围。

5、大力发展经济,从深层次解决基层党员干部存在的问题。要树立发展农牧区经济的使命感、危机感、紧迫感,要有“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和“无功是过”的责任感,要积极改变我县现有产业结构,大力寻求新的致富路子,要牢牢把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加快经济发展为主题,将农牧区经济发展作为基层组织建设的着力点,在坚持牧业主产地位的同时,要充分利用我县现有的旅游、矿产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其他产业,从而进一步拓宽增收渠道,千方百计为牧业增产、牧民增收和乡、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提供组织保证和服务支持。同时要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在寻求上级支持的同时,要发挥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采取农牧民集资、社会捐助等形式,积极组织党员干部、群众加强县、乡、村基础建设,进一步改变我县的基础条件,为农牧民增收提高基础保障。

本文罗列的一些情况,提出的意见、建议,如有不妥之处,望批评指正!

第三篇:关于新时期党外代表人物队伍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根据州委统战部《关于开展新一代党外代表人物队伍建设情况调研的通知》有关精神,2005年5月10日-5月20日,我部组成工作专班,深入全县12个乡镇和县直相关部门,采取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召开各种座谈会、个别谈话等多种形式,就党外代表人物队伍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现将有关情况作如下汇报。

一、基本情况

全县现有各级党外

代表人物92名,其中省级党外代表人物2名,州级党外代表人物9名,县级党外代表人物81名。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63人,占68.4,中专、高中文化程度的18人,占31.6,平均年龄43.7岁,年龄最大的62岁,最小的29岁。

二、新一代党外代表人物的特点及其成长规律

(一)新一代党外代表人物的特点通过对县级以下9名党外代表人物的分析,我们认为,新一代党外代表人物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爱学习,肯钻研,进取心强。无论是在机关、企业、部门还是在农村的党外代表人物,他们工作积极主动,吃苦耐劳,勤奋向上。工作能力强,业务水平高,绝大多数是本单位的工作能手和业务骨干。

2、善观察,勤思考,敢讲真话。他们对所见所闻的各种社会现象,观察细致,分析透彻,敢于直言,敢讲真话。这一点往往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赞成和拥护。

3、重实效,厌空谈,求真务实。大多数党外代表人物工作作风扎实,注重工作实效,反对只求政绩,不求实效的官僚作风。

4、高学历,精专业,各界精英。新一代党外代表人物学历高,文化水平高,专业技术过硬,都是本部门本单位的行家里手,都是各界知名人士。

(二)新一代党外代表人物的成长规律

1、自身努力是前提。新一代党外代表人物能够健康成长与自身努力密不可分。一名优秀的党外代表人物无论是在事业上还是在生活中的各方面,都会有很出色的表现。如果没有这个前提,就不可能成为一名有代表性的党外人士。

2、组织培养是关键。没有组织的精心培养,党外人士要健康成长起来,既而成为一名有代表的党外人物,也是一句空话。从实际情况看,党外人士在成长过程中,由于自身观点见解上过于偏激片面,导致观察和处理问题过于简单化,这一点对党外人士的成长十分不利。只有党组织有目的的给予引导帮助,党外人士才能很快成熟起来,最终成为一名具有代表性的党外人物。

3、时代要求是条件。时代的发展给党外人士提供了施展个人才华的广阔天地,经济社会的改革与发展,要求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时代的进步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要求各界有识之士积极参加到社会的伟大变革中来,尽可能多的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出力。新的历史时期,不仅给新一代党外代表人物的成长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而且也给新一代党外代表人物的成长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新一代党外代表人物队伍的现状(包括政治、思想状况)、问题、原因及对策

(一)队伍建设难度大

目前,有很大一部分党外代表人物思想不稳定。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党外代表人物深深感到作为党外人士无论是在单位上还是在社会上得不到必要的尊重。主要原因:一是很多人包括一部分领导干部都错误地认为,凡是优秀的人一定早入党了,既然不是党员就不是优秀的人。单位上遇重大问题有时甚至是一般性的问题,都由党委(党组)研究决定,党外人士没有机会也无权过问。所以,很多党外代表人物特别是进入领导班子的党外代表人士都强烈要求入党,这是新一代党外代表人物队伍不稳定的重要原因。二是由于多年来党外人士的选拔任用力度不大,特别是单位正职没有一名是由党外人士担任的。党外干部长期只能在副职上工作,得不到重用,看不到前途和希望。这一问题,严重挫伤了党外干部的工作积极性。这也是党外干部不愿意保留在党外的重要原因之一。三是目前党外干部选拔任用的管理机制还不健全。表面上党外干部的管理由各级统战部门负责,事实上统战部门除了对他们工作上,生活上给予关心以外,对其政治前途如提拔使用等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基础工作仍然差

有计划有针对性对党外干部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是建好优秀党外代表人物队伍的基础性工作。目前,党外代表人物基本上仍然处于一种自生自灭状态,组织上对其关心培养少。他们很少有机会接受组织上系统的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学习培训,更没有机会在重要岗位上任职锻炼自己。因此,目前不少党外代表人物的综合素质长期得不到提高,各级党外代表人物队伍中特别优秀冒尖的少。

(三)管理机制待优化

近年来,尽管各级党委对党外干部工作在认识上有所提高,但在管理机制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优化完善。所有干部由党委统一管理,党委组织部和统战部同是党委的职能部门,对党内党外干部的管理应该各有侧重。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党内党外干部的培养、选拔、任用都由组织部门说了算,统战部门的党

外干部管理职能被大大弱化了。不健全的党外干部管理机制,给统战部门的党外干部工作带来很大难度。

(四)党外干部要有家

很多党外干部都把统战部门当成自己说心里话的娘家,他们希望通过统战部门向党委反映自己的心声。但事实上,统战部门长期只能听其诉说衷肠,而无能力为其解决很多实际问题。时间一长,党外干部会党得统战部这个娘

家无职无权太寒酸,由此逐渐降低党外干部对统战部门的信任度,十分不利于党外代表人物队伍的建设。党外干部是否真正以统战部门为自己的娘家,关键看统战部门能否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从工作角度看,统战部门成为党外干部的家将十分有利于党外干部的成长。

四、关于党外代表人物的素质和能力建设问题

党外代表人物的素质和能力建设问题,关系到党外代表人物能否充分发挥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作用,是党外代表人物队伍建设的关键问题。从我们调查的情况看,党外代表人物队伍整体素质仍然偏低,尤其是政治素质有待提高。

(一)党外代表人物应该具备的素质

1、政治素质

党外代表人物在政治上,必须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忠实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遵守法律法规。真诚地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共事,肝胆相照,荣辱与共,风雨同舟。在复杂形势和大是大非面前,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坚决维护党的领导和团结统一。

2、业务素质

党外代表人物必须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在所从事的工作领域里面,要成为专业骨干、行家里手,在专业方面具有权威。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党外代表人士队伍智力密集、人才荟萃的优势,才能保证建言献策的水平和质量。

3、科学文化素质

新时期党外代表人物必须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因此,作为新时期党外代表人物必须不断学习、丰富和更新科学文化知识,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的作用。

(二)党外代表人物的能力建设问题

新时期党外代表人物至少要有以下五种能力:

1、政治鉴别的能力

现在,我国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面临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和国际风云的变幻,党外代表人物必须具有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始终坚持和维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建言献策的能力

新时期的党外代表人物要积极围绕党的工作中心,围绕关系国计民生的一些重大问题和群众比较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积极开展建言献策。要加强学习,深入调研,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建言献策的能力。

3、合作共事的能力

党外代表人物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共事的能力,直接关系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巩固和发展。党外代表人物必须学会与中国共产党真诚合作共事。要严于律己,主动沟通,互信互让,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关系,倍加珍视团结,倍加维护稳定。

4、民主监督的能力

党外代表人物要进一步树立民主监督的意识。首先,要勇于监督,敢于为民请命,仗义直言,敢讲真话、实话,真正做中国共产党的挚友、诤友。其次,要善于把握民主监督的原则。既要中肯地提出批评和建设性意见,又要正确认识民主监督的本质是通过提意见、作批评开展监督。再次,要注重民主监督的方法。

5、组织协调的能力

党外代表人物联系着各方面的党外人士,因此必须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要善于体察党外人士的愿望和要求,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当好中国共产党与党外人士联系的纽带和桥梁。

(二)党外代表人物的培养、选拔和使用问题

党外代表人物队伍的素质和能力的提高,除了自身努力外,关键取决于组织的培养。近几年来,对党外代表人物的培训力度有所加大,但力度仍然不够,主要是培训的层次不高,培训的方法单一,培训的人数太少,培训的时间太短。新时期党外代表人物的培养、选拔和使用,要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选拔,动态管理

要注重做好党外代表人物的选拔工作,将一些年青有为、与中国共产党真诚合作共事、在群众中享有一定威望的党外人士选拔进党外代表人物队伍。对党外代表人物队伍,要实行动态管理,随时调整和充实,使其充满生机和活力。

2、加强培养,提高素质

加大对党外代表人物的培养教育的力度。通过加强多种形式的学习培训和实践锻炼,不断提高党外代表人物的思想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别需要,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科学安排培养内容,选择培养的形式,把重点培养与定向培养、任职前培养与任职后提高、理论培训与实践锻炼结合起来,增强培养的实际效果。将党外代表人物的培训纳入干部培训的总体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选送到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社会主义学院进行培训。将作为党外后备干部的党外代表人物输送到基层或机关挂职锻炼,其计划纳入后备干部挂职锻炼总体方案。

3、大胆使用,合理安排

对党外代表人物要大胆使用,敢于压担子。要充分信任担任领导职务的党外代表人物,建立健全党外代表人物发挥作用的相关机制,确保其有职有责有权。党外代表人物担任正职的工作要实现突破,以充分调动党外代表人物队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优秀党外党外代表人物采取政治安排与实职安排交叉兼职的方法进行培养,积累工作经验,增长工作才干,为担任上一级领导职务奠定基础。

4、建立机制,形成规范

健全完善党外代表人物培训工作制度。将党外代表人物培训统一纳入干部理论培训总体规划,认真抓好落实。健全完善党外代表人物考察工作制度。依据有关文件要求,对作政治安排和实职安排的党外代表人物,进行考察。此外还应健全完善民主推荐党外代表人物工作制度等。

五、少数民族、宗教界、非公有制经济、无党派、新社会阶层等新一代党外代表人物建设的有关问题

目前,统一战线成员处于新老交替阶段,少数民族、宗教界、非公有制经济、无党派、新社会阶层等新一代党外代表人建设现了许多新情况,新变化,新问题。

1、新一代党外代表人物的工作任务变得繁重而复杂

少数民族、宗教界、非公有制经济、无党派、新社会阶层等对象的扩大和数量增加,拓展了党外代表人物挑选余地,新一代党外代表人物的工作任务变得繁重而复杂。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统一战线工作对象从原来的十个方面扩展到十二个方面,范围在扩大,整体数量也在成倍增加。就**县而言,少数民族占全县人口的40左右,天主教信徒达3000多人,党外知识分子达8000多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也从原来几乎为零发展到今天的数万之众。党外人士在数量上的绝对增加,从量上为新一代代表人物的产生提供了保证,同时党外代表人物队伍建设工作量也进一步加大,任务更加繁重。

2、有些领域党外代表人物相对匮乏,培养新一代党外代表人物的工作任务相当紧迫

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老一代党外代表人物与党荣辱与共,并肩奋斗,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自然规律,这些老一辈代表人物逐渐离开了工作岗位,党外代表人物队伍数量减少,需要有一批新的人来代替。在一些领域中,明显缺乏“旗帜性”的党外代表人物,党外代表人物队伍后备力量也不强,部分新产生的党外代表性人物的影响和威望,难以与老一代相对比。加大党外代表性人物队伍建设,已成为当前统战工作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3、新社会阶层的出现,给党外代表人物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

从这些阶层的成份、特点看,既有统战对象的一般属性,又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传统的统战对象村比,他们的思想意识、政治理念、竞争意识更强,他们的出现拓展了统一战线工作空间,无形中也加大了统战工作的难度,对于这几种对象,我们接触了解还只是初步,加上社会上对这部分人的认识看法还有不一致的地方,在他们当中培养党外代表人物,开展工作,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

4、党外知识分子是新一代党外代表人物的主要来源

在改革开放后新产生的新的社会阶层中,党外知识分子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知识分子历来都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作为一个群体,他们拥护党的领导,具较高文化素质,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快,参政意识强,在各个领域里常常成为领头性人物。这些年,我们培养的党外代表性人物,80都是从知识分子中产生的。因此,做好新一代党外代表人物工作,就要认真贯彻落实新时期统战部门在党外知识分子工作上的重点和主要职责,积极“反映问题,掌握政策,协调关系,举荐人才”。做好了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就等于抓住了各个领域党外代表人士的“源头”,就能源源不断地为党外代表人物队伍输送人才,确保这支队伍的长盛不衰。

六、积极探索有效工作机制,建设好新一代党外代表人物队伍。

(一)建立物色到培养的机制

新时期,新一代党外代表人物的产生机制、所处的社会背景都明显不同于战争年代和建国初期,因此,在工作方式、手法以及物色判断标准都应有别于过去。首先,要明确新一代党外代表人物的标准。在判断标准上,应从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合作共事能力四个方面来要求和衡量。在坚持政治第一的标准的同时,代表人物还应具备社会影响大、学术造诣深、人格形象好、奉献精神强的特点。在物色代表人物人选时,应该慎重行事,按照一定的程序建立起必要的考察制度,按照标准,严格把关,注重质量。其次,要把党外代表人物的培养纳入党外干部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制订出一个具有前瞻性的培养规划。第三,在物色和培养工作中,要紧紧依靠基层党组织,得不到组织肯定、群众公论差的,不能列为代表人物人选培养。第四,在培养上,要积极创造条件,让选定的代表人物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要不断地为他们铺设台阶、搭舞台、压担子,有意识地安排他们参加一些社会性活动或外派挂职,或作一定的政治、实职安排。帮助他们在实践中扩大社会影响,提高组织领导能力和参政水平。

(二)建立推荐到使用的机制

适时地发现优秀人才进行推荐安排使用,是发挥党外代表人物作用的关键。有培养无安排使用必将造成党外代表人物积极性的消退,造成党外代表人物流失,造成党外人物培养成果难以巩固的现象。在党外代表人物的推荐使用上,要正确处理党外代表人物的先进性与代表性的统一,既要从党的事业大局出发,正确看待党外代表人物的先进性,不降格以求,又要充分考虑体现广泛的代表性,不求全责备,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灵活地把握尺度,保证各方面代表性人物脱颖而出。对党外人士的推荐和培养的基础上,确定建立优秀党外代表人物名单,作为向政府、人大、政协及各相关部门单位组织推荐的后备基础。在推荐对象上,要根据党外代表人物的特长和专业,尽可能作对口安排,以利于党外代表人物的作用发挥和能力施展。在推荐工作中要严格按有关程序。统战部门要充分听取所在部门党组织的意见,要出于公心,坚持民主集中制,推荐要有计划有步骤,在推荐上要有计划性,集中性,定期性。从我们工作实践中看,每二年左右,对推荐人选做一次完善调整,集中推荐比较适宜。推荐的目的在于使用,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领导要将党外代表人物的使用安排,作为党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来完成,统战部门要大力推动建立党外干部安排使用机制,要建立与组织部门协同配合有关制度,做到在党外代表人物的培养、推荐、使用上目标同设、人选共选、责任共担,真正形成合力,避免脱节。对长期在业务技术和教学科研岗位工作的党外代表人物,在使用上可走先政治安排、后实职安排的路子,先在人大、政协组织中获取一定的社会活动经验和参政议政能力,以便将来一旦走上行政领导岗位,就能较快适应领导角色,较快成熟起来。

(三)建立管理到监督的机制

管理和监督是加强新一代党外代表人物队伍建设的重要手段。在党外干部队伍建设中,人们关注较多的是如何培养和推荐使用,对管理和监督讲得不多,这样的结果,一方面是难以培养出优秀党外人才,一方面可能使党外干部言行上的一些小问题积累发展成大问题。因此,我们在抓好党外代表人物培养中的正面教育、挖掘内在积极因素的同时,要充分发挥组织的管理和监督作用,既要认真听取党外人士的意见建议,包括一些逆耳之言,又要区别对待一些错误认识,对一般性的认识,以正面引导、教育为主,对涉及深层次的思想原则问题,要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工作,旗帜鲜明地给予批评。当前,在党外代表人物管理工作中还要贯彻好党外代表人物劝留党外的政策,按照有关规定,统战部要负起这个责任,加强与各级党组织联系,共同把好关,切实保留一批优秀代表人物队伍的巩固与发展。

(四)建立联系到服务的机制

要做好新一代党外代表人物队伍建设工作,就要全面了解和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和意见要求。加强与党外代表人物的联系沟通,广交深交党外朋友。要坚持各级领导与代表性人物交友联系制度,建立和运用各类座谈会、通报会、谈心会,约谈等制度和形式,来保持与党外代表人物的联系沟通。要建立统战部门对重点部门、重点代表人物定期走访制度,包括节日慰问,伤病探望,这种形式,宽松亲切,“润物细无声”,常常一次走访胜过一场会议的说教;要充分发挥一些带有统战性质的经济团体和民间组织的功能作用。在沟通联系中除了做好了解情况、听取意见,加强思想教育工作,更重要的还应该树立服务思想,对党外代表人物提出的意见建议,及时向有关部门和所在单位反映。对党外代表人物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问题要及时帮助解决,做好协调,排忧解难,用具体的实实在在的服务工作,推动和促进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在党外代表人物队伍建设工作中得到落实。

第四篇:对农村党员队伍建设的思考

农村党员队伍建设的现状与思考

近年来,我们在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村改革的日益深化,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对农村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存在的现状

目前,我乡农村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总体上是好的,绝大部分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都能从战略的高度出发,积极主动地培养党员发展对象,切实抓好党员发展工作,改善农村党员队伍结构,增强了党在基层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吸引力。但也有个别村组,出现了党员发展对象短缺的现象,难以找到合格的人员作为农村党员的发展对象。不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主要表现在:

一是结构不合理,缺乏干事创业的朝气。现有农民党员中存在着年龄偏老、文化偏低现象。据统计,我乡共有农民党员235人,其中35岁以下的46人,仅占19.57%;农民党员平均年龄为52岁,55岁以上农民党员104人,占44.25%。从文化程度看,初中以下的120人,占51%。结构不合理的现状,使农民党员队伍缺乏应有的生机和活力。

二是党性观念淡薄,政治素质不高。主要表现在:(1)理想信念动摇。一些农民党员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理想失落了,信念动摇了,不管“主义”,只管利益;不相信唯物主义,而信奉宗教、迷信,崇尚拜金主义、利己主义,政治信仰荡然无存。(2)思想道德滑坡。个别农民党员在脑子里完全淡忘了党员意识,基本上成了“党员不像党员”,重利益轻理想,“党员不党员、只要能赚钱”,“各种各的田、各赚各的钱”,“田地分到户、各走各的路”,“入党不入党、全靠自己闯”,实用主义、利己主义至上,片面追求个人经济利益,淡漠政治追求。完全-1-

丧失了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品质。(3)责任感、使命感衰退。有的忘记了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丧失了以强村富民为己任的责任感,只要照顾,不履行党员义务,行动上的先进性日益减退,甚至在执行政策方面起反作用,造成坏影响。(4)组织纪律观念淡薄。个别农民党员,不愿参加党的组织生活,甚至参加组织活动讲价钱,不交纳党费,不做党组织所分配的工作,对国家、集体和社会公益事业漠不关心。

三是“双带”能力差,缺乏致富本领。不少农民党员与农村市场经济很不适应,想问题、做事情习惯于老一套,满足于“三餐一宿”,小富即安,不富也安,安贫守穷;有的虽有致富的愿望,但缺乏新知识、新技术,苦于无门路,显得无能为力;有的面对农业结构调整、激烈的市场竞争,束手无策,无所适从。从调查的情况看,在农民党员中,家庭较为富裕、有一定帮带能力的党员约占农民党员总数的20%左右,相当一部分党员仍处于不前不后状态,甚至有的还是“扶贫”对象。偏远村组党员因受年龄、文化、自然条件等的制约,经济生活普遍不如当地非党群众,根本谈不上“带”的问题,基本上失去了感召力,党员在致富中的“带头”和“带领”作用成了空谈,严重影响了党的先进性。

四是优秀青年数量少,后备资源短缺。调查表明:不少农民要求入党的政治热情不高,青年农民要求入党的热情更为锐减,边远、经济落后村组尤为突出。就全乡的情况看,农民要求入党的形势也不容乐观,有下滑的趋势。部分小村达不到5名、大村达不到10名入党积极分子要求,发展青年农民党员、选人难的情况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这种发展不平衡,分布不均的状况,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民党员队伍的质量和活力。党员发展几乎成了党员发展的“沼泽地”。

二、原因分析

形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的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客观环境的因素。一是历史原因所致。据统计,全乡农民党员中,“文革”前入党的有47名,占20%,而现在这批

党员正趋于高龄化。解放后至“文革”前这一时期,发展党员主要看重成份好、政治纯,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在“文革”期间入党,则过分强调思想挂帅,政治领先,“知识越多越反动”,“越穷越革命”,致使这一时期入党的农民党员年龄老化和文化低有着明显“先天不足”的历史痕迹。二是大量人才外流。改革开放以来,具有一定文化程度、思想比较开放的农村知识青年,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不愿在村务农,纷纷外出务工经商、打工挣钱,离开土地,走出家门,到城市谋生求发展。大量有文化的年轻人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外流走了:如读书升学,考入大中专院校;外出打工经商;投亲靠友;参军当兵等。由于大量文化程度较高的青年劳力外出,而转移出去的农村劳动力,不论年龄结构还是文化程度,都是农村劳动力中的佼佼者,是农村劳动力的精华。“现在从农村流动出来的大都是农村中文化水平最高的人,或者可以将其称之为农村精英。”留下的大多是素质相对较差,缺乏打拼精神的青年。许多青壮年劳动力特别是本村较为优秀的青年大多外出打工或经商,大量青壮年常年在外,留在农村的劳动力主要是妇女、儿童和老年人。因而农村党员发展对象越来越难找,优秀分子越来越难选,出现了“提着灯笼也找不着”的局面。大批农村青年外流,给党员发展对象的培养选拔带来困难,入党积极分子偏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导致农村发展党员工作成为无源之水。党员发展难,尤其是发展有知识、有能力、有技术的青年更难。三是集体经济薄弱。农村基层党组织由于缺乏经济实力,既不能有效地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又不能为群众办实实在在的好事,致使不少农民尤其是青年农民向往党组织的热情大为减退。四是不良风气的影响。个别农民尤其是青年农民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扭曲,讲实惠,不讲政治,想赚钱,不想入党,在政治追求上存在一些消极心态,认为 “入党吃亏”、“入党无用”、“入党不自由”等。五是发展党员优化结构的影响。在农民入党积极分子队伍中年龄偏大、文化偏低入党积极分子占有相当的比例,其中部分优秀积极分子受发展党员优化结构的影响,形成长期列为积极分子不能发展局面,申请退出入党积极分子队伍人员占有相

当比例。

(二)组织管理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一是思想认识偏差。一些基层党组织对加强农民党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片面认为农村以农为主,只要把农村经济搞上去,其他一切问题均迎刃而解,从而重农轻党,对农民党员的工作很少过问,无暇顾及。二是教育和管理滞后。从调查的情况看,一些村组无论是对农民党员、入党积极分子,还是对普通群众的教育引导,普遍存在层次不分、方式方法单调、内容缺乏针对性的状况。在教育对象的层次上,男女老少、亦工亦农亦商“一锅煮”。在方式方法上,习惯于“集中上大课,开大会听报告”,读读报纸,念念文件,或者套用听课——讨论——总结“老三步曲”。在内容上,大都是“统一食谱”,千篇一律,不因人、因时、因需施教,出现供求不对路,学用脱节。管理上对如何根据变化了的新情况,及时研究制订新的、分层分类的管理措施十分欠缺,比如:对流动农民党员、老党员、中青年党员、贫困党员等不同类型的党员管理缺乏具体的规章制度,使管理流于形式。三是个别人为设阻。一些村党组织负责人妒贤嫉能,害怕优秀青年入党后对自己的地位构成威胁,“培养了苗子,失去了位子”,故意压制人才,不愿发展年轻有为的农民入党,有意设臵重重障碍,采取“拖、卡、压”等手段,将优秀青年农民拒之门外。这种人为设“卡”,堵塞了党员发展对象的重要源头,制约了整个队伍的优化。这也是造成党员发展对象短缺的重要原因。

(三)党员自身的因素。一些农民党员放松或忽视理论知识和文化科技知识的学习。有的认为,农民天生就是种田打工,学习既学不来粮食,又学不来经济,更学不饱肚子,视学习无用。有的自知文化水平低,但又认为年龄大,“庙修成来和尚老了”。有的对学农业科技知识还有点兴趣,而对政治理论根本打不起精神,长期“失学”。据调查,相当部分农民党员不知道“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 是什么?分不清楚党员权利与义务的区别。由于不重视学习,致使农民党员队伍“低、老、少、缺”的状况普遍存在,即“觉悟低、观念老、知识少、技术缺”,面对发展市场经济的新形势步履维艰,甚至行为失范。

三、农村党员队伍建设的思考

针对农民党员队伍建设存在的诸多问题,切实改进队伍状况已刻不容缓。从当前的情况看,应着重抓好几个方面:第一、改善结构,建立健全新机制。严格党员入口关,拓宽视野和渠道,把素质较高的青年农民吸收到党内来。制定规划,通过开展农民绿色证书培训、高中文化补习,利用远程教育开展技能培训,鼓励参加自学等方式解决农民党员文化偏低问题。同时,强化年底民主评议党员制度,不走形式,对不合格的党员,及时作出严肃的处臵,疏通出口将其淘汰出党,使农民党员队伍始终保持肌体健康。

第二、提高素质,加强农民党员的学习教育。教育要突出重点,讲求方法,注重实效。教育内容上,着力解决好部分农民党员理想信念动摇、党性观念淡薄、愚味落后、信奉封建迷信等问题;着力解决好一些农民党员政策法律水平低、应对市场经济的基本功差、缺乏致富能力和本领问题。要丰富学习教育载体,一是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完善党员学习制度,使农民党员学习制度化;二是利用农村现代党员干部远程教育,使农民党员网上观看实用技术片,购臵、制作实用技术片,把好的实用技术片送到农民手中。建立党员远程教育科技示范点,通过以点代面、辐射周边,带动农民致富、快富,不断提高农民党员致富本领。三是强化“科技进村”活动,不断为农民党员送科技,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使农民党员不断提高科技致富能力。

第三、激励与约束手段并举,塑造农民党员的新形象。在激励方面,建立奉献与报酬相一致的激励机制。努力提高农民党员的政治地位,积极帮助他们寻找致富门路,给予老党员和贫困党员更多的帮助和关怀。约束方面,要建立以制度约束为基础、管理约束为重点、监督约束为保障的约束机制。要明确“两级组织、三个责任人”的职责,即明确乡镇党委、村党支部和乡镇党委书记、组织委员和村支书在党员队伍建设中的职

责;建立定期督查考核制度,并纳入党建目标考核中,实行每半年对乡镇党委党员队伍建设工作进行检查,并将检查的结果作为评定乡镇党委、组织委员和支部书记是否称职的主要依据。

第四、构筑党支部坚强的堡垒,增强优化农民党员队伍结构的原动力。一要建设一个好的支部班子;二要充分发挥农民党员的模范作用;三要大力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第五、建设高素质入党积极分子队伍,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入党积极分子数量下降问题。一是强力实施党建带团建工作。基层党组织要经常对广大青年团员进行党的知识启蒙教育,吸引优秀青年积极分子向党组织靠拢。尤其是农村党组织要紧密联系农村青年的思想实际,利用党员活动阵地,集中进行“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进行党的基本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教育。二是基层党组织要充分发挥积极分子在农村工作中的典型示范和引路作用,在工作中给他们交任务、压担子、进行培养锻炼,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体会党的先进性,加强对党的宗旨、党员标准的认识。三是各基层党组织要针对农村党员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状况,充分利用县、乡、村三级培训网络,把35岁以下一线青年农民作为教育培训重点,当作振兴经济的战略措施来抓,开展教育培训。同时党组织要指派素质高、熟悉党务工作的党员与他们结对子,向他们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他们靠近党组织,特别要主动与致富能手,专业大户交朋友,经常与他们谈心,交流思想,帮助他们早日加入党组织,壮大农村“双带”党员队伍。

第五篇:农村干部队伍建设调查与思考(范文)

农村干部队伍建设调查与思考

农村干部队伍建设调查与思考

农村干部队伍建设关系到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和落实,关系到农村的发展和稳定。近年来,**镇党委围绕“强基固本”目标,狠抓村级干部队伍建设,着力建设一支“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村级基层干部队伍,为不断提升农村干部队建设进行了一系列探索,逐渐形成了适合本乡镇的做法。

一、农村干部队伍现状

**镇位于我市东北部,总面积75.1平方公里,共有24个行政村(62个自然村)、45377人、273个村民小组。201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78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94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082元,经济水平处于全市第三层次,镇村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目前,全镇共有村干部129名,含市级机关下派干部1人、镇机关和单位下派干部4人、大学生村官8人。女干部13人,占干部总数10.1%。村党组织书记与村委会主任交叉兼职的2人。24名村支书中,从事水产养殖4名、从事其他经营10人,退役军人4名,能人型占95%。从年龄结构看:村干部(含大学生村官)中35周岁以下干部21人、占干部总数16.3%;干部平均年龄45.1周岁。从学历结构看: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11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18人,中专和高中文化程度66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34人,村干部平均受教育年限12.4 年。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当前,农村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加强农村干部队伍建设,是深化农村改革、提高新形势下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迫切需要。通过村级组织换届和一系列的教育培训活动,村级班子整体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对农村村级干部提出的新要求,村级干部队伍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队伍的结构不合理。干部年龄偏大,50周岁以上的村干部54人,占干部总数41.9%。对照镇党委规定的村干部55周岁退职的规定,近5年内(止2018年底)共有退职对象42人,占现职干部总数的32.6%;年轻干部数量少,35周岁以下的年轻干部共有21名,仅占干部总数16.3%,剔除大学生村官人数后,实际人数仅占干部总数10.7%;女干部数量少,共有13名,占干部总数10.1 %,剔除大学生村官人数后,实际占9.3%;文化程度偏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干部34人,占干部总数26.4%。

(二)干部的工作思路不宽。部分村干部一直担任副职,由于一些干事创业精神和工作能力突出的干部辞职或退职,这部分干部从配角变成主角、从幕后转入前台,但工作经验不足、工作魄力比前任有所下降,以致胆子小、步子慢,求稳怕乱,工作缺乏创新精神,分析形势缺乏新观点、研究情况缺乏新见解、发展经济缺乏新思路、解决问题缺乏新办法,难以突破个人的传统经验和思维定势。部分村干部缺少思考能力,习惯盲目跟风,上级要求什么、下面落实什么,上级检查什么、下面突击什么。

(三)干部的工资待遇不高。在经济待遇上,大多数村干部工资年均14000元、月均1200元左右。由于村级经济薄弱,村级组织应该去办的事没法去办,一些该办好的事很难办好,导致少数村干部看见矛盾装“瞎子”,听到意见装“聋子”,遇到麻烦绕“圈子”。个别村和干部缺乏应有的号召力、吸引力和凝聚力。在政策待遇上,对村干部在退职、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诸多问题上机制尚待健全。

(四)选人的渠道不畅。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造成农村优秀青年人才外流严重,使村级组织选人用人的视野和空间受到限制,村级领导班子后继乏人的问题比较严重。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干部自身的原因,也有一些客观因素,综合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工作任务繁重。加快发展经济、引导产业结构调整、推进环境整治、维护社会稳定等任务繁重,要全面完成这些任务,村干部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二是干部心理失衡。干部报酬的形式从支付补助到领取工资,从半职业化到职业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管理的要求越来越严,与本村其他种田大户、养殖大户比,与在外务工和经营人员比,工资报酬没有明显优势,造成了部分干部心理上的不平衡,挫伤了工作的积极性;三是集体资源匮乏。大部分村无水面资源、无集体耕地资源、无土地利用资源、无税收分成资源,村干部面临“无米之炊”窘境,造成“不做事怕群众说、做事怕家人说”的尴尬局面。四是后备人员外流严重。在农村人口流动过程中,80后、90后的“农二代”纷纷走出农村,优秀青年有的通过考学离开了农村,有的通过参军去了部队,还有的直接去了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就业、定居,直接造成了村级干部人才的断层。

三、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几点实践

围绕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针对村干部队伍的现状,**镇党委未雨绸缪,分别从后备干部选拔、年轻干部培养、在职干部管理、提高干部待遇、执行退职干部保障等方面落实措施,保持基层干部稳定。

(一)“选好种”,培养后备干部。一是注重公选。2012年11月份,镇党委公开向社会招募村级后备人才,吸引了应往届大专院校毕业生、退伍青年、经济能人等60名年轻同志报名考试,储备了一批学历高、年龄轻、能力强的优秀人才。现有的年轻干部中,有9人是从后备人才库中产生。对这类人员,镇党委和村党支部坚持跟踪培养,先后有8人进入“两委”班子。由于村干部职数的限制,还有部分的年轻同志编外参与村级事务管理,由村给予用工补助。二是注重推荐。在每年冬训期间,各支部实行公开推荐,上报1-2名后备干部,并纳入到党建工作考核中。同时,注重从事业单位选拔年轻干部到农村工作,先后选拔5名单位工作人员到村任职。对工作认真、群众评价好的同志,任职期满后,尊重本人意愿可继续留村任职,或者回到原单位给予重用。

(二)“蹲好苗”,锻炼年轻干部。一是抓年轻支部书记。目前,35周岁以下的年轻干部中,有2人任村支书、2人任村主任。鼓励年轻干部主动挑担子,使年轻干部能够尽快独挡一面。陆胥村支部书记肖兴钢,今年28周岁,退役军人,任支部书记已经4年,任职期间,村里先后投入资金60多万元开展村庄环境整治,修建了村级便民服务中心,浇筑巷道2.2公里,建设停车场1400平米。八尺沟支部书记张明,今年35周岁,2012年元月从经管站选派到村工作,任职期间,狠抓村级集体经济,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建立合作社和小农场,全村土地规模种植达1000亩,占总面积85%以上。二是抓大学生“村官”。开展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与大学生“村官”结对帮带活动,强化大学生村官管理,定期举办大学生村官论坛,进行思想交流,不断提升大学生“村官”管理社会事务、引领发展的能力。三是抓机关年轻中层干部。坚持把机关年轻干部下派到村任职,锻炼一线工作能力。现有在职机关中层干部14人,除去年和今年新录用的公务员外,其他人员都有任职村支部书记的工作经历。8月22日,镇党委举办了第一期干部论坛,组织机关、单位、村青年干部,围绕岗位职责进行讨论交流,通过年轻干部个人谈工作感受、领导点评、同事观摩等形式,不断提高年轻干部的综合素质。

(三)“修好枝”,严管在职干部。一是签订承诺。农村干部全都签订了《村干部辞职承诺书》,杜绝“吃大锅饭”、当“太平官”、“懒官”、“庸官”的现象,积极探索建立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机制,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二是目标管理。建立健全村干部绩效考核制,实行目标管理。紧紧抓住“业绩与报酬挂钩”这个“牛鼻子”,对村干部实行任期目标管理,将全村范围内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党建工作等各个方面的工作量化,考核结果与本人工资报酬直接挂钩。对考核倒数的村负责人实行诫勉谈话。三是述职。村干部每年就承诺目标和计划完成情况向党员和村民代表进行述职,并由党员、群众对村干部按德、能、勤、绩、廉等方面进行无记名测评。镇党委、政府对党员、群众满意的村干部给予表彰奖励,对不称职票超过三分之一的村干部进行告诫谈话,对不称职票超过三分之二的予以调整、免职。四是民主监督。健全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决策等制度,实行“四议两公开”和“五事四制”工作法,通过村务公开栏或召开会议等形式定期公开事务、财务、党务,落实好党员、群众的参与权、知情权、监督权和决策权。

(四)“补好水”,提高干部待遇。一是提高在职干部待遇。为稳定在职村干部队伍,增强村干部岗位的吸引力,不断提高干部的事业心、责任感。今年初,镇党委出台了《关于调整村干部报酬的暂行办法》,旨在通过综合考核,适当拉开先进与后进的差距,做到干与不干不一样、干好干丑不一样,起到奖勤罚懒的指挥棒作用。《办法》中明确,村干部报酬由基本报酬和考核报酬两部分构成。基本报酬根据村庄人口规模确定,按15300—16500元分为3挡。考核报酬基数为9100元,按年终农村工作目标百分制考核实绩综合计算,考核实绩分95分及以上、90-95分、85-90分、80-85分、80分以下等5个档次,分别乘以系数1、0.75、0.5、0.25、0;当考核得分低于80分时,村干部考核报酬则为“0”。经测算,2014年村干部理论最高报酬达25600元,达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1倍。《办法》中还明确,今后村干部报酬试行正常的递增机制,年涨幅为10%。二是保障退职干部待遇。自2010年村“两委会”换届起,镇党委制定了农村干部年满55周岁实行正常退职的规定。该政策出台以来,已经有14名同志正常退职,这部分同志在领取养老金前,由镇、村分别发放一定的工资和保险补助。主要措施是:与职务挂钩,根据原任职务,实行五级分类,分定不同补助标准;与任职年限挂钩,按照5年一档的标准,分成六档,与所任职务对应;与奖惩挂钩,对非正常退职的人员不予以补助,对任职期间受表彰或处分的,分别加计或扣减补助比例;与生活水平挂钩,建立增长机制,每年按6%的比例增长。在现有退职村干部中,补助额最高的为660元/月、最低的为100元/月。

(五)“照好阳”,激发干部活力。农村干部处在最基层,往往被边缘、被忽视,需要阳光经常照耀,驱散消极、受冷落的心理。镇党委通过给“阳光”并逐渐形成一定的惯例,激发不同层次干部的活力。一是激发年轻干部的工作活力。镇党委大胆启用年轻干部担任村“两委”正职,积极争取招录计划,鼓励优秀村干部参加公务员招录考试,已有4人通过招录考试,并在本镇任职,这大大激发了“村两委”年轻正职干部的热情。二是激发在职干部的活力。村支书退职或离职后,一般从村主任或副支书人选中选拔村支书,保证工作的延续性和保持班子稳定,促进干部的正常成长。对优秀的副职干部,安排到自然村负责人岗位上予以重用,享受村主任的待遇。三是激发“老”干部的工作活力。镇党委对“村两委”正职任职超过15年、连续5年综合考核先进、3次受到市级以上表彰的人员,可充实到社区和驻镇单位工作,或享受专项事业编制待遇。目前,已有2名同志分别参加社区管理和公路养护工作。四是发挥退职干部的活力。鼓励干部到龄退之后“退而不休”,在“两委”换届前继续发挥委员职能,发挥建议权和监督权。

四、提升干部队伍能力建设的几点思考

农村干部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他们工作积极性的高低,直接影响其作用的发挥,影响到上级的决策、指示和精神的贯彻落实,影响到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只有不断充实农村干部队伍、锻炼工作能力、激发工作热情、解除后顾之忧,才能形成充满生命力、创造力和战斗力的农村改革和建设力量。

(一)以德为先,抓好农村干部教育。一是深入开展政治品质教育。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平台、党课教育、民主生活会、述职述廉活动等,加强干部的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行教育,增强党性修养,提高党性观念。在选拔干部和评议干部时,加大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行指标权重,使其由“软指标”变成可操作“硬指标”,以“德考”倒逼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行提升。二是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在社会关系中,讲道德、讲原则、讲人格、讲正气,谨慎交友;在家庭生活中,努力做到量入为出,勤俭持家,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作培养良好道德观念、形成文明道德风尚的根本途径。三是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道德是人们内心的法”。

强化传统道德教育,启发个人道德自觉,完善个人品格,以道德教育促进个人道德修养,引导干部追求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促进良好的家风养成。

(二)用之以长,抓好农村干部培养。随着改革的深入,农村“两委”的职能内涵和外延不断扩伸,农村干部任职的能力要求不断提高,所以,“眉毛胡子一把抓”式的干部培养,已经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一是突出领导型的村干部培养。通过工作观摩、现场演练、模拟实践等方式,搭建空间和平台,充分发挥村干部组织号召能力、统筹协调能力、应急处置能力,不断激发他们内在的领导潜能。二是突出创业型的村干部培养。通过创业交流、行业座谈、典型介绍等形式,聚合村干部人力和智力资源,发挥他们的积极乐观、吃苦耐劳、带领致富的热情。三是突出事务型的村干部培养。通过专业培训、业务讲解、分类指导等形式,提高村干部业务水平和能力,发挥他们热情、细致、周到的品质。

(三)劳其筋骨,抓好农村干部锻炼。一是设定合理目标,锻炼农村干部的发展能力。把集体经济增长、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村庄环境整治、公共设施建设等工作作为锻炼干部的主试验场,用发展检验干部工作的决心、办事的能力,增强在群众中的核心带头作用。二是提高办事效率,锻炼农村干部的执行能力。强化经常性监督和过程控制,建立刚性化执行机制、导向化激励机制。细化工作目标分解,使每个工作岗位有目标、有措施、有责任人、有时限、有督促检查、有考核评估,做到管理闭环,奖罚分明。三是直面矛盾问题,锻炼农村干部的维稳能力。把党的群众路线贯穿于工作始终,全面排查土地承包、合同纠纷、建房规划、利益分配、环境污染等可能引发矛盾纠纷的问题、不稳定因素的苗头,克服畏苦、畏难、畏烦情绪,做到敢于面对问题、主动介入引导、及时落实措施,使农村干部在处理矛盾中锻炼维护农村稳定能力。

(四)建章立制,抓好农村干部管理。一是建立考评机制。镇党委着重对村干部目标管理和任期目标考核,党员群众着重对干部工作能力、敬业精神、廉洁自律等进行评价,实行既看显绩、又看潜绩,既看能力、又看态度的上下联动的考评机制。二是建立激励机制。综合运用干部选拔任用、评先评优奖励和物质利益挂钩等措施,解决村干部“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探索优秀村支书的激励路径,对连续几年在全镇综合考核排前或连续受到市级以上综合表彰的村党组织书记,试行参照享受事业单位人员待遇、发放一次性奖励等方法,分别从政治、经济上予以激励。三是建立流动机制。合理地设定干部退职年龄,保持干部队伍的年轻化水平;强化干部问责处理,解决不称职干部“出口”的问题;加大后备干部的选拔力度,按照“50、40、30”的年龄梯队形式,每个村要有三分之一的35周岁以下的年轻干部。四是建立保障机制。建立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相适应的在职村干部工资增长机制,保持村干部的工作热情和岗位的吸引力。逐渐提高退职村干部的生活补助水平,减少退职干部的生活落差和心里落差。)

下载关于如何加强新时期农村党员队伍建设的调查与思考(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如何加强新时期农村党员队伍建设的调查与思考(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新时期党外代表人物队伍建设的调查与思考(小编推荐)

    根据州委统战部《关于开展新一代党外代表人物队伍建设情况调研的通知》有关精神,2005年5月10日-5月20日,我部组成工作专班,深入全县12个乡镇和县直相关部门,采取问卷调查、数据分......

    农村党员老龄化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对农村党员老龄化问题的调查和思考市委政法委夏阳近年来,笔者在农村开展帮扶工作的过程中,看到农村生产、生活发生了实实在在的可喜变化,但也发现部分农村党组织党建工作存在党......

    农村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调查与思考

    农村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调查与思考 农村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调查与思考2007-02-10 16:48:27农村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调查与思考中共×××县委组织部农村党员是党......

    区农村党员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

    XX区农村党员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完成这一重大任务的历史进程,既为广大农村......

    企业家队伍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再上台阶的几点思考 企业是经济转型升级的主体,也是用才的主体。抓住企业人才开发这个重点,就是抓住了当前人才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主线。近年来,我市把......

    关于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景县工业促进局关于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的调查与思考工业经济的发展关键在企业,企业的发展关键在企业家,培养造就一支懂经营、会管理、善决策、能创新的卓越企业家队伍,对于提高......

    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调查与思考

    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调查与思考 添加日期:2007-8-30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趋势的增强,文化产业正在成为继信息产业后迅速崛起的“朝阳产业”,是全球范围内快速成长和利润较......

    关于如何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调查与思考(定稿)

    关于如何加强我区干部队伍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要求,根据区委部署,由区委常委、组织部长**同志为组长,区纪检、区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