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县农委农业资源调研报告
属低山丘陵地带,农作物生长气候适宜,农业资源丰富,为我县农业种植的多样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为探寻我县农业优势资源,切实促进农民增收,推进县农业农村经济科学、持续、健康发展,就农业优势资源进行专题调研,并就其发展困境、发展对策作了一些思考。
一、全县农业优势资源概况
(一)农业重点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科学引导农民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形成了以食用菌、柑橘、茶叶、桑蚕、优质米等为主导的农业产业体系。在产业发展上坚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专业合作组织运营和农民增收致富等方面有机结合在一起,特别是食用菌、桑蚕产业在我县形成了“科研+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化运作模式。到20xx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12亿元,其中食用菌、桑蚕、水果、茶叶等特色产业产值达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66%,已成为全县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和稳固来源。
(1)食用菌产业稳健发展。20xx年上半年,全县食用菌总规模达1.09亿袋,同比去年增加1550万袋,增16.6%。截至20xx年,全县发展食用菌农户达25563户,占全县农业总户数的54.5%,食用菌产业总产量占全省比重为20%,居全省第二,为农民增收达5368万元,成为全县农民经济收入的支柱产业。在食用菌产业发展上,进一步突出代料香菇的主导地位,积极发展以茶树菇为主的非耗材食用菌,大力发展反季节香菇,坚持走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专业化、机械化之路,坚持试点先行,典型引路,稳妥推进,食用菌产业稳健发展,产业结构正在向立体型、循环型、节约型方向发展。20xx年5月被全国食用菌协会授予“中国香菇之乡”称号。
(2)桑蚕产业平稳发展。近年来,我县始终将蚕种培育、桑园基地建设、茧丝绸一条龙加工、农工贸一体化发展作为兴县富民的一项战略措施,成为全县出口创收的一大亮点。20xx年,全县桑蚕产业产茧量达1766吨,占全省比重的21%,位列全省第二,辐射带动农户12000户,为农民带来直接经济效益4648万元,成为全县三大支柱产业之一。
(3)粮油产业稳定发展。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大力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和高产创建,粮油生产稳定发展,粮油生产连续三年丰产丰收。20xx年全年粮食总播面23万亩,总产9.7万吨;全年油料作物总面积10.46万亩,总产1.4万吨。粮油产业农民总收入可达5000万元。
(4)水果产业强势推进。抢抓省、市打造长江流域200万亩柑橘带契机,科学论证规划,以洋坪镇平头山万亩柑桔示范园为核心,辐射带动旧县镇、花林寺镇的柑桔适宜区,积极推广小苗集中假植、大苗移栽新模式,强力推进以柑桔为主的水果产业。截至20xx年底,全县柑橘面积已达3.3万亩,柑桔总产量7000余吨,农民收入达700万元。
(5)茶叶产业潜力巨大。在茶叶产业发展上,积极探索研究茶苗无性繁育技术,500亩高标准茶叶基地的建成,深入推广了运用茶叶加工新技术、新工艺,加快了传统制茶升级改造步伐,茶叶品质和效益不断提升,发展潜力巨大。20xx年茶叶产量554吨,比上年增加4吨,增0.73%。20xx年,全县茶叶总产605吨,农民增收达700万元。
(二)农业优势农产品质量大幅提升
县委、县政府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实施“品牌强农”战略,狠抓农产品质量管理,积极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着力打造精品名牌。20xx年,“森源”牌香菇、“垭丝”牌白厂丝荣获名牌产品,实现了我县农产品名牌产品空白的历史性突破。“花园碰柑”、“双红蜜橘”、“云雾绿茶”、“龙凤蕃茄”获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森源”牌香菇、“鸣凤”牌优质米获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远野风”、“森源”牌、“鸣凤”牌获得著名商标认定。20xx年,“远野风”牌牛肉黄豆酱当选宜昌市第二届“三峡十大特产”,荣获名牌产品。20xx年,“森源”牌香菇荣获省“十大名牌农产品”称号。“森源”牌香菇远销日本、泰国、新加坡等地,“垭丝”牌白厂丝远销江浙一带,并出口印度、巴西等地,远野风”牌牛肉黄豆酱等系列产品远销广东、河南、东北等地,鹿苑黄茶远销全国各地,为全县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蓬勃发展
通过采取培强做大一批、引进新上一批、巩固发展一批的办法,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县已拥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6家(规模以上12家),同比20xx年增加4家,跻身省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市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家。积极支持野风食品有限公司、宜昌奥龙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等民营企业,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进行资本扩张,做大规模,做强科技,宜昌森源食用菌有限责任公司、野风食品有限公司等已成长为一批综合实力较强、发展速度较快的领军型企业,实施“品牌强农”战略,积极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着力打造精品名牌,三年来农业品牌建设成效显著,森源香菇通过国家A级绿色食品认证,20xx年森源香菇当选十大名牌农产品称号,“垭丝”牌白厂丝、森源牌香菇、远野风黄豆牛肉酱跻身名牌产品行列,森源香菇、鸣凤优质米连续三年荣获著名商标。深化对接活动,不断加大市场营销工作力度,成功组织参加了历届中国武汉农业博览会,配合县政府举办了县优势农产品推介专场会,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与省内武汉大型超市对接,香菇等农产品成功进入武汉、宜昌等地批发市场;不但完善企农利益联接机制,大力发展订单生产,实现了企农有效对接,带动农民达5万余户,农产品加工企业蓬勃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产品加工发展不够。虽然我县食用菌、水果、优质米、生猪、桑蚕等资源在全市乃至全省有一定优势,但我县农产品加工总体水平不高,农产品优势没有转变成经济优势,20xx年,全县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仅达1:48.3,位于全省第49位,远远低于全省、全市水平。
二是优质品牌发展不够。截止20xx年底,全县虽拥有3个著名商标,4个名牌产品,但与发达县市相比,数量少之又少。
三是龙头企业发展不够。我县大部分龙头企业科技力量单薄,各类人才缺乏,技术改造和创新能力低,产品、工艺更新缓慢,产品普遍存在增值能力低,科技含量低,市场占有率低等“三低”现象,品牌营销手段落后,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严重限制企业自身发展。目前,全县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数量达16家,远远少于发达县市,而且规模也较小。全县拥有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7家,全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仅有森源和楚园春2家。
三、农业优势产业的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及建议
(一)发展思路:以市场为导向,整合优势资源,突出优势核心区建设,加快规模化开发;以科技为支撑,强化农科教结合,良种良法配套,构建产业技术体系,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以产业化经营为方向,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大力培育市场主体,突出农产品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整合品牌,打造名牌;以增收为目标,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加大产品营销力度,拓展市场空间,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到2015年,全县农业优质资源良种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品牌化程度明显提高,建成全省优质资源农产品生产和供给基地。
(二)发展目标:围绕食用菌、桑蚕、粮油、水果、茶叶等几大优势产业,集中建设农业优质资源强县,做大做强优质资源农业产业基地县,到2015年,全县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40家以上,年销售收入过5000万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力争达到20家以上,过亿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力争达到10家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年销售收入50亿元以上,主要农产品加工率达到120%以上,农产品加工业省级著名商标或名牌产品达到10个以上,中国驰名商标或中国名牌达到2个以上;以柑橘为主的水果面积达到10万亩;桑园面积稳定在4万亩;茶园面积达到5万亩;食用菌1.5亿袋。
按照发挥优势、突出特色、集中规模、效益优先、做大做强的原则,重点抓好以下几大产业:
粮油生产。加强耕地的保护和利用,稳定粮油播种面积,建设优质粮油基地。到2015年,常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3万亩左右,总产稳定在9.5万吨左右;油料播种面积稳定在10万亩左右,总产稳定在1.3万吨左右。优质米产业加速推广无公害优质稻栽培技术,不断优化品质结构,推广立体套种模式,提高了产出效益。
柑桔产业。抢抓“双低”改造机遇,以沮河流域的洋坪镇为核心,辐射带动旧县镇、花林寺镇的柑橘适宜区,积极推广小苗集中假植、大苗移栽新模式,大力发展以柑桔为主的水果产业,到2015年,水果面积达到10万亩,其中柑桔面积8万亩,总产达到5万吨以上,产值达2亿元。
桑蚕产业。不断探索省力化种养模式、引进推广“彩色茧”等新模式、新品种,努力提高养殖效益,到2015年,全县以沮西山区为主的桑园面积稳定在4万亩,发种量达到4万张,蚕茧总产1600吨以上。充分开发和利用荷花镇、花林寺镇、旧县镇、河口乡和洋坪镇等次坡度地,改造兴建一批高标准桑园。通过提高科技含量,增加桑园面积,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改善养蚕环境,提高管理水平,建立健全服务体系,发展潜力巨大,蚕桑产业将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又一主导产业。
食用菌产业。以打造全国香菇之乡为契机,巩固扩大全县沮东食用菌规模,突出代料香菇的主导地位,积极稳定发展非耗材食用菌,大力发展反季节香菇,坚持走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专业化、机械化之路,到2015年,全县食用菌总规模达到1.5亿袋,其中越夏香菇1.2亿袋,反季香菇3000万袋,食用菌总产量(鲜菇)达到10.5万吨。
茶叶产业。积极推广茶苗无性繁育技术,依托宜昌禅茗堂茶叶有限公司分别在旧县镇鹿苑等村、荷花镇望家村和河口乡等地建设鹿苑黄茶、真金绿茶两大系列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到2015年,全县茶叶总面积达到5万亩以上,总产量达到1000吨以上。
(三)对策建议
为加快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必须按照依托资源、面向市场,找准优势、打造精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龙头带动、建立基地,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我县农业产业化进程,提升产业效益,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1、突出基地建设,加快产业发展
坚持突出基地,以基地带动大面的原则。每个产业规划建立基地村,基地村的建设要明确标准,指标要细化、具体,要明确种植的规模大小,连片种植的规格高低,规范化种植的要求以及达到的目标、产量、产值、效益等。然后选择一些群众积极性高、气候最适宜、基础条件好、辐射影响大的村作为重点建设对象,从技术、资金、物资给予重点扶持,培育示范样板,以此影响、说服教育群众,带动发展。
2、扶持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
对宜昌森源食用菌有限责任公司、县德中茧丝有限责任公司、宜昌奥龙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进一步引导和扶持实施技术改造,促进改造升级,有计划地扩大加工规模,以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坚持开放活县,引导合理布局,大力扶持建立畜牧、林果、蔬菜等产品的非公有制加工、贮藏、保鲜、营销企业。帮助企业协调贷款、扩大融资渠道、落实税收优惠政策、规范产品征购经营管理、理顺企业与农民利益分配关系,力争实现每个优势产业都有一个龙头企业带动发展的格局。
3、强化科技措施,增强产业效益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发展壮大优势产业,提高产品品质和效益,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强化科技措施的推广应用。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试和推广应用,不断提高优势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使产品上档次、出品牌、出效益,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要对科技知识、科学技术开展广泛的宣传教育,多渠道开展技术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推进科学技术的普及运用,增强优势产业效益。
4、突出特色,促进产业发展
农业的产业品牌培育开发单靠质量还难以形成市场优势,还需要在特色上下功夫、找路子,按照“人有我优,人无我有”的发展思路,重点在“人无我有”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依托自然条件及气候特点,走发展特色经济的路子。鹿苑黄茶是全国仅存的四种黄茶之一,系我国黄茶之珍品,古往今来盛名不衰,因产于我县鹿苑寺而得名。其制作工艺精细,风味独特,具有外形色泽谷黄,内质香气持久,滋味醇厚甘凉,汤色绿黄明亮的特点,故而产品远销全国各地,成为我县特色产业之一。
5、广辟融资渠道,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多方宣传,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资金投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广泛吸纳社会资金,确保产业发展的必要投入。在资金的投入方向上,以基地建设为重点,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加强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产业基础,增强发展后劲。
第二篇:农委体育项目调研报告
根据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部署和要求,县体育局对我县农村体育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XXXX年农村体育工作主要成绩和经验
XXXX年我县农村体育工作在场地设施建设、专业人员培养、农村体育活动和机构建设上得到较快发展。
农村体育设施建设:XXXX年我县在XX个村新建了农民健身工程,县体育局积极向上级体育部门争取项目资金和设备,先后发放篮球架XX套,室外乒乓球桌XX台。并争取了国家配套资金XX万元。
农村专业体育人才培养:XXXX年组织XX个乡镇体育专干赴参加国家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提高了自身体育技能,掌握了社会体育组织方法和体育活动的竞赛办法。使农村体育工作的开展有了比较专业的人才,促进了农村体育工作有序开展。
农村体育活动开展情况:今年年初各乡镇都有相应的活动计划,受到换届及其他影响有少数几个乡镇活动未能如期开展。从开展活动的情况来看,竞赛内容丰富,组织较严谨,参加人员踊跃,活动圆满成功。
组织机构管理更加规范:乡镇体育服务中心体育专干人员备齐,组织领导落实,同时县体育局加强了对乡镇体育服务中心的管理和考核力度。
取得以上工作成绩主要经验有以下几点:一是县体育局积极通过多种渠道多级争取项目。二是强化对乡镇体育工作的指导和管理,促进乡镇体育工作的规范发展。
二、XXXX年农村体育工作重点
1、新建XX—XX个村的农民健身工程.主要措施:县体育局通过多方面的项目争取,落实项目;各乡镇及村落实相关场地,完成健身工程项目器材的安装。使农村的广大群众健身有场地,活动有器材,练习有条件。
2、组织乡镇体育活动XX—XX场次。参与农民群众的达XXXXX人次以上。
3、乡镇体育专业人才培训X—X次,培训XX人次以上。使农村体育健身活动有人组织,有人做科学指导。
4、加强乡镇体育工作指导和管理力度,县体育局到每个乡镇最少X次指导工作。一方面全面了解农村健身活动情况,另一方面推动和指导农村健身活动的健康有序的开展。
第三篇: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调研报告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调研报告
铜仁市特色农业产业推广
摘要铜仁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广特色农业发展,农业水平不断提高,为新农村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人均耕地较少,农业基础条件较差,农业资源相对不足等农业劣势问题,导致粮食自给水平不高,粮食生产丰年有余、灾年难以温饱的现象比较突出,但特定的深山区资源条件和气候优势非常适合发展食(药)用菌、经济林、中药材、名优水产、畜牧养殖、高山蔬菜等特色农业。因此,铜仁农业的科学发展问题就是在“以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尽快的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从而为大幅度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寻找最佳的突破口。”
关键词 特色农业;结构调整;科学发展。
所谓农业的科学发展问题,就是以最少的农业投入、最少的资源消耗、最佳的节能减排发展模式、最大化的农业回报效益来发展农业、开发农业。铜仁市位于贵州省东北部,基本地貌有“中低山丘陵盆地,基本市情是“矿产资源贫瘠、旅游资源众多、山林面积较大(约330万亩)、耕地面积较少(约28万亩)”。由于该市突出存在的人均耕地较少(人均耕地不足6分),农业基础条件较差,农业资源相对不足等农业劣势问题,导致粮食自给水平不高,粮食生产丰年有余、灾年难以温饱的现象比较突出,但特定的深山区资源条件和气候优势非常适合发展食(药)用菌、经济林、中药材、名优水产、畜牧养殖、马铃薯、高山蔬菜等特色农业。因此,铜仁农业的科学发展问题就是在“以不放松
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尽快的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从而为大幅度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寻找最佳的突破口。”
1.发展思路
1.1 紧盯粮食生产安全。铜仁市农业人口约28.8万人,常用耕地面积不足19.3万亩,人均耕地不足0.96亩,年粮食播种面积约24万亩,年粮食总产7000万公斤左右,粮食单产约290公斤/亩,农民年人均占有粮食约250公斤,勉强达到粮食温饱自给的水平(国家原定贫困地区年人均占有粮食300公斤为温饱线)。由于该市受人均耕地较少、旱坡地比例较大(约占2/3以上),农业基础条件较差,农业光热等资源相对不足、农业气象灾害较多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导致粮食自给水平不高,粮食生产丰年有余、灾年难以温饱的现象比较突出,加上全市矿产经济不稳、广大农民的收入水平偏低,民以食为天,农民无粮不稳,因此,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放松粮食生产。
1.2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铜仁的优势在山、劣势在地,铜仁市特殊的市情决定了常规农业种植业只能解决农民的粮食温饱问题,而要解决广大农民的脱贫致富问题只有靠紧盯铜仁的资源优势来发展特色农业。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该市特色农业能否健康的快速发展事关全市农民的脱贫致富问题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问题,同时也事关铜仁农业的科学发展问题。
2.发展目标
以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标。
2.1 粮食生产方面。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4万亩以上(其中夏粮面积约9万亩;秋粮面积约15万亩),年粮食总产7000万公斤以上,粮食单产300公斤/亩以上,农民年人均占有粮食280公斤以上,基本达到或接近国家原定的贫困地区年人均占有粮食300公斤的温饱线。
2.2 特色农业生产方面。在确保粮食自给和粮食生产安全的前提下,努力扩大高效经济作物面积和比重,使全市粮经比例接近6∶4;培育和建立一大批优势明显的特色农业产业区,品牌农业、“一村一品”、“多村一品”等特色农业快速发展;农业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广大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3以上来自于特色农业。
3.主要发展措施
3.1 高度重视粮食生产
3.1.1加大对基本农田的保护力度,确保粮食播种面积不出现较大的滑坡。粮食总产的稳定必须以稳定的粮食播种面积作支撑。该市耕地面积较少,工矿、旅游、交通等建设用地压力较大,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严格控制非农建设用地,确保粮食播种面积不出现较大的滑坡,是确保粮食总产稳定的根本前提。
3.1.2 大力推广良种、配方施肥、病虫综合防治等关键实用农业生产技术,千方百计提高粮食单产水平。良种、配方施肥、病虫综合防治等是目前农业生产上最为关键实用的增产技术,也是节本增效、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最为有效的技术措施,只有健全农业科技队伍,重视并发挥好农技人员的科技推广作用,才能大幅度的提高粮食的单产水平,从而为确保粮食总产稳定增长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
3.1.3 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投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加大投入,特别要加大对中低产田改造、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农业基础条件改善的投入,以显著的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
3.2 高度重视特色农业发展
发展特色农业主要从以下5个方面着手:
3.2.1 选好建好基地。要以品牌、特色为根本,突出抓好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工作。据多年调查分析和发展实践证实我市目前比较突出的特色农业产业主要
包括:食(药)用菌、经济林、中药材、名优水产、畜牧养殖、马铃薯、高山蔬菜、花卉等。因此,应结合实际,选好建好特色农业基地。具体说就是在六龙山、茶店、大兴等区乡镇抓好优质马铃薯和高山蔬菜基地建设;在庙子、合峪、秋扒、栾川、赤土店等乡镇抓好优质香菇、黑木耳、蛹虫草、褐蘑菇等食用菌基地建设;在漾头、马岩、等乡镇抓好名优水产基地建设(主要包括大鲵、虹鳟鱼和鲟鱼等);在和平乡突出抓好无核柿子和连翘的基地建设;还有最近在茶电、坝黄、大兴、等乡镇引种成功的粉葛、雪莲果等高效经济作物也应尽快的扩大基地规模。还有核桃、板栗基地建设等等也应高度重视。
3.2.2 大力兴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切实解决农产品卖难和农产品增值问题。根据该市优势农产品现有发展情况,应尽快在坝黄等乡镇兴建马铃薯和玉米糁加工厂;在瓦屋、刘龙山等乡兴建食用菌深加工厂;另外,我市山茱萸面积很大,但深加工上不去,直接影响其产业的效益,应当尽快的上一批深加工企业。
3.2.3 解决好特色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要找准我市特色农业的制约因素并尽快的加以解决,才能使我市的特色农业快速的发展。如马铃薯产业的制约因素主要就是一个品种、加工企业和资金扶持的问题;名优水产产业的制约因素主要就是一个示范推广、政府引导和资金扶持的问题;食(药)用菌产业的制约因素关键在原料的供应和资金扶持的问题,香菇、黑木耳等菌类都是木腐菌,仅靠农作物秸秆而没有足量的优质木屑,其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就无法保证。据了解用栎木粉发展香菇、黑木耳,尤其是用栎木枝发展猪苓效益非常高,如能在实施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基础上,协调林业部门科学合理的安排好 “间伐及修枝抚育”工作,将采下的废料定点或定向供应给发展香菇和猪苓的农户,那么,香菇和猪苓产业就会很快成为广大农民真正意义上的“特产富民”项目。因此,用“用养结合”的理念,来充分挖掘林业资源在振兴市域经济方面的潜力作用非常
重要。我市山林面积大,栎木资源非常丰富,而栎木资源对带动食用菌、药用菌高效产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3.2.4 完善信息体系和市场体系。特色农业的发展与信息和市场两因素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因此,进一步加强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和市场体系建设,对全方位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服务水平和促进特色农业的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市应特别注意抓好食用菌、马铃薯和中药材等主要农产品的专业市场建设工作,并尽快建成市、乡、村三级信息网站。
3.2.5 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特色农业在发展初级阶段需要注入大量的资金,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是特色农业出成效的重要保障。该市于2010年6月份出台了“关于加快西部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的意见”铜发[2011]5号文件,决定对特色农业基地、对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对名优产品等给予奖励补贴,这是非常必要的,这对实现“特产富民”目标,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建议每年市里要列出专项,拿出足量的资金,切实加大对上述重要方面和制约因素的财政扶持力度,以加快特色农业的健康发展。
第四篇:长治市农业资源环保十二五规划调研报告
长治市农业资源环保“十二五”规划调研报告
一、全市农业资源环保“十一五”发展主要成效
(一)农业资源环保体系建设情况
农业环保监测预警体系人员、机构及设备建设情况:成立市级农业环保监测机构1个,机构编制10人,从业人员5人;县级农业环保监测机构10个,机构从业人员58人。市级农业环保监测机构主要设备有:监测车1辆、电脑6台、GPS定位仪4个;县级农业环保监测机构主要设备有:监测车12辆、电脑12台。
(二)农业资源环保工作成效
农业资源环保法律法规宣传、应急预案等日常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十一五”期间每年市站组织人员出动宣传车辆、印发宣传刊物传单,分组到各县宣传农业环保法律、法规,并定期组织培训,使农业环保家喻户晓。其间共印发宣传刊物6期,发行宣传刊物7万余份;组织农业环保知识培训38次,培训人员1700余人;处理来访数100余次;处理议案提案15件;建立了市、县两级农业环保应急预案体系。
(三)农业资源环保项目实施情况
1、基本农田保护区环境质量监测工程
根据省站制定的全省农业环境监测工作实施方案和技术及质量控制方案,我们在全市开展了农业环境质量监测、结果分析,编制区域农业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报告等各项工作。在全市450万亩基本农田 保护区内,分为一般农区、城市郊区、污水灌溉区、工矿企业区、其他区域等五个监测区域。五年内已监测污水灌溉区、城市郊区、一般农区、工矿企业区,共监测农田面积119.8万亩。主要涉及长子、壶关、郊区、屯留、沁县、平顺、襄垣、长治县、沁源、黎城、潞城。在119.8万亩基本农田保护区布设监测点位200个,采集化验土壤、灌溉水、空气和主要农产品(小麦、玉米、水果、蔬菜等)样品633 个;建立了计算机监测数据库;编制了区域环境质量报告。
通过实施例行监测,基本摸清全市现有基本农田保护区环境质量现状和发展趋势,为政府决策和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摸清污染物在农畜产品中的残留、积累、迁移等动态变化规律,并提出防治对策,环境修复措施和农业生产管理措施;对达到污染警戒水平的部分农田采取对应措施,指导农民合理使用污水灌溉农田,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实现了监测工作的预警功能。
2、农业面源污染现状调查工程
2006年重点调查长治县、黎城、沁源。采用室内收集统计资料和室外抽样调查的方法进行了调查。种植业随机抽取小麦种植户20户、玉米种植户30户、马铃薯种植户10户、蔬菜种植户20户;养殖业抽取代表性养殖户20户。通过调查统计分析,种植业生产过程中,主要是过量施用氮肥,亚硝态氮对环境的污染严重,同时农药残留也对环境有一定影响;养殖业主要是未经处理的畜禽粪便污染环境;局部地区由于煤焦企业废气物排放造成土壤污染。
3、全面开展第一次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根据国家和省安排部署,2008年全面开展了全市第一次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对全市13个县市区农业污染源进行调查,全市调查对象数:140个乡镇、农户5934户、8个农场、畜禽规模化养殖场125个,养殖小区28个,养殖专业户2480户。水产规模化养殖场13个、养殖专业户31户。调查情况如下:
(1)种植业总体情况:
土地类型:平地2293742.61亩、缓坡地1383189亩、陡坡地509282.5亩。
种植方式:单作、间作、轮作、套作。
种植种类:玉米、谷子、豆类、小麦、蔬菜、药材、苹果等。化肥施用种类和数量:化肥施用总量(折纯)100372.57吨,其中氮肥(折纯)67741.5吨、五氧化二磷(折纯)32631.07吨。地表径流途径肥料流失量总磷96.92吨,总氮318.53吨。地下淋溶途径肥料流失量总氮406.06吨。
农药施用种类和数量:毒死蜱施用量268.95千克、阿特拉津施用量259.47千克、2,4-D丁酯4229.15千克、丁草胺3004.33千克、乙草胺施用量969.36千克,流失量1.89千克、涕灭威954.61千克、氟虫腈50.9千克、克百威2191.48千克、吡虫啉312.36千克、其他有机磷类施用量40931.81千克、其他有机氯类施用量1095.17千克、其他菊酯类施用量2759.68千克、其他氨基甲酸酯类施用量1542.16千克、其他类施用量61470.46千克。地表径流途径农药流失量1.89千克,地下淋溶途径农药流失量0。
秸秆产生量232.25万吨、丢弃量7.13万吨、田间焚烧量31.99 万吨、还田量140.53万吨、堆肥量8.57万吨、饲料37.88万吨、燃烧4万吨、原料0.23万吨、其他1.43万吨。
农膜使用量1364.32吨、残留量137.64吨。(2)畜禽养殖业总体情况:
规模化养殖场125个、养殖小区28个、养殖专业户2480户;粪便产生量49.61万吨、尿液产生量16.96万吨、总氮产生量5346.49吨、总氮排放量836.87吨、总磷产生量1274.85吨、总磷排放量172.82吨、COD产生量90892.33吨、COD排放量13260.83吨、铜产生量13947.12千克、铜排放量3983.15千克、锌产生量40142.15千克、锌排放量4820.75千克。
(3)水产养殖业总体情况:
规模化养殖场13个、养殖专业户31户。污染物产排量如下:总氮产生量3.68吨、总氮排放量3.03吨;总磷产生量0.76吨、总磷排放量0.64吨;COD产生量41.58吨、COD排放量34.89吨;铜产生量9.77千克、铜排放量8.2千克;锌产生量11.69千克、锌排放量12.79千克。
调查结论:根据调查汇总数据,结合我市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全市农业生产使用的化肥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淋溶途径的流失量为821.51吨,农药流失量为1.89千克,对土壤造成一定的污染。过度使用化肥、农药影响土壤的肥力,容易造成土壤板结。地膜残留、农民焚烧秸秆对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畜禽养殖业和水产养殖业产生的粪便和污染物,对周围环境造成不同程度污染。
通过进行全市第一次农业污染源污染调查,全面摸清了我市种植业、畜禽养殖业和水产养殖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主要污染物种类、产生量、排污量、排放量及其去向。为政府决策提供信息支持,预防由于农业生产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以及由于农业面源污染造成的河流、地下水环境的污染。
4、农业野生植物资源调查工程
重点对武乡、沁县、沁源、黎城、平顺五个县的野生植物资源作了初步调查,调查野生蔬菜类、果类、药用类植物40余种。武乡主要以黄芩、柴胡等10多种野生药材为主,生长面积占全县所有荒山荒坡总面积的40%;沁县主要是以苦参、黄芩、山桃、山小果为主的药用和果类野生植物,面积2.62万亩;沁源县以野生木本植物为主;黎城野生植物是君迁子、核桃秋和党参;平顺县野生酸枣约有3000多亩。
(四)农业环境污染事故处理情况
2005年8月-9月,在我市壶关县龙泉镇程庄村、长子县色头镇庄里村分别发生了废气排放污染农田事故。受害面积20.8亩,粮食作物为玉米,玉米减产3960公斤,农民经济损失2万元。赔偿金额2万元。
二、存在问题
1、全市农业资源环保监测机构及硬件建设、人员队伍整体素质和农业资源环保监测手段等建设亟待加强。
2、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亟待加强,尽快出台相关法律和法规,依法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3、农业资源环保建设资金比较缺乏,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资源环境保护的投入。
三、“十二五”农业资源环保发展思路及目标任务
(一)发展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中央和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要求,按照省站的总体部署,牢固树立统筹、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观,紧紧围绕基本农田环境监测工程、农业面源污染现状调查工程、农村清洁工程和农业野生植物保护工程建设等开展一系列工作。因地制宜推广种植业、养殖业清洁生产技术,治理农田污染,建立不同类型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实现农业生产的持续协调发展。
(二)发展目标和建设任务
1、农业资源环保体系建设工程。
主要以农业资源环保监测机构硬件建设、监测手段的提高为主。“十二五”期间市级农业资源环保监测机构具备初级化验监测能力;每个县市区全部配齐电脑、传真机、打印机、GPS定位仪、采样器等监测设备。
2、基本农田环境质量监测工程。2011-2015年期间,基本农田环境质量监测工程覆盖全市13个县市区,监测面积达到200万亩。
3、农业面源污染现状调查及治理工程。2011-2015年期间,在全市通过重点实施农药残留降解工程、农业生产及生活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工程、化肥面源污染控制工程、监测体系建设等重点工程措施和发展各类生态农业技术模式,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全市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面积达到20万亩,工业“三废”污染农田治理面积达到10万亩。
4、继续开展农业野生植物资源调查。开展农业野生植物资源保护,对国家重点保护农业野生植物原生地环境进行保护和动态监测,建立天然的资源宝库,保护原始物种资源,保护当地的生物多样性。
5、农业清洁工程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变农村环境脏、乱、差现状为目标,以建立农村卫生管理长效机制为核心,按照“科学规划、分类指导、集中整治、无害处理”的原则,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市场运作、部门配合”的工作机制,大力开展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着力改变广大农民的生活习惯,促使农村垃圾走向规范化处理的轨道,创造整洁、优美、文明、和谐的农村人居环境。按照“清洁卫生、无害处理、简便实用、群众满意”的要求,以“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操作标准,落实清扫保洁、垃圾收集、集中处理制度,健全农村垃圾收集处理体系,形成农村卫生保洁长效管理机制,努力实现一年试点、三年铺开、五年全覆盖的工作目标,达到农村“六个基本没有”,即:农民房前屋后基本没有零星垃圾,农户庭院没有随地流淌的污水,村间、集镇没有散放的垃圾,塘(库)水面基本没有漂浮的垃圾,村间道路基本没有裸露的人畜粪便,公路沿线基本没有散落的塑料垃圾。实现农村垃圾集中、统一、规范和无 害化处理,使我市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6、第一次农业污染源普查成果开发应用工程。进一步做好全市第一次农业污染源普查成果开发应用工作,重点加强农业污染源治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制定农业环境保护应急预案。
四、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1、农业资源环保体系建设工程
工程总投资26万元。主要用于13个县市区农业资源环保监测机构硬件配备。每个县市区补助2万元,用于配备电脑、传真机、打印机、GPS定位仪、采样器等。
2、基本农田环境质量监测工程
工程总投资80万元。其中资料检索、图件收集和数字地图的购买10万元;计算机地理信息系统软件购买信息库建立30万元;技术报告编制费3万元;基本农田环境质量监测化验费补助25万元(采集土壤、灌溉水、空气和主要农产品共个样品,分析化验铅、汞、铜、砷、镍、镉、铬、锌、六六
六、滴滴涕、PH、阳离子代换量、硝态氮、农残等项目);举办污染调查及采样技术培训5万元;计算机软件技术培训2万元;宣传和专家咨询和技术服务费5万元。其中申请国家投资20万元,省级补助20万元,地方配套40万元。
3、农业面源污染现状调查及治理工程
工程总投资108万元,13个县每个县补助调查费用6万元,其中每个县资料检索收集1万元,调查报告编制费2万元,计算机网络建设费2万元,购买GPS全球定位仪及人工费等其他费用1万元。农药残留降解工程、农业生产及生活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工程、测土配方施肥工程等总投资30万元。申请国家投资45万元,省级投资45万元,地方配套18万元。
4、农业野生植物资源保护工程
五年总投资65万元,主要用于每个县每年野外调查补助及调研报告编写费用1万元。其中申请省级投资35万元,地方配套30万元。
5、农村清洁工程建设。
工程总投资130万元。每个县补助10万元,主要用于示范点建设,包括建立污水净化池、生活废弃物收集池、垃圾收费站、田间废弃物收集池、乡村物业站等。
6、第一次农业污染源普查成果开发应用工程。
工程投资5万元,主要用于农业污染源普查成果开发应用。
五、保障措施
1、强化组织机构建设,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
2、加强农民培训,大力推动生态农业建设,努力控制农用化学物质污染。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要加大生态农业的建设力度,大力推广生态农业实用技术模式,对广大农民加强生态农业知识和技术模式培训,要突出农药、化肥等农用化学物质的面源污染防治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知识、技术和法律培训,努力控制农用化学物质污染。
3、加大执法力度,强化农业环境管理。加强农业环境法制建设工作,进一步加大依法管理农业环境的力度,依据已有的农业环境和资源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组织开展执法检查。
4、拓宽投资领域,吸纳各方资金。农业资源和环境保护项目功在当代,惠及子孙,今后力争有新的资金投入,借鉴吸引企业和农民参与和投入的运作方式,鼓励农民投入技术和资金。开展国际合作,积极引进外资,并研究探索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多渠道、多元化投入机制,以适应形势发展需要。
长治市农业能源环保监测站 二〇一〇年四月二十二日
第五篇:农业调研报告
农业调研报告
为深入了解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的进展情况,县政府办公室成立了督察调研组,于3月29至4月2日期间,由梁主任和黄主任带队,到重点项目所在或牵头的镇和部门,进行了深入调查。督查调研主要采取实地查看、座谈和收集书面材料等方式进行,取得较好的效果。现将这次调研我所分工负责的农业部分汇报如下:
一、我县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县积极实施“农业稳县”战略,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农业发展稳步推进。2009年,我县农业生产总值x元,同比增长x%,比2000年增长x倍;农民人均纯收入x元,同比增长x%,比2000年增长x倍。
(一)特色种植业。种植业始终是我县的农业大头,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有着举足重轻的作用。2009年,我县特色种植业的种植面积x亩,占农村土地的x%;产值x元,占农业总产值的x%。
一是优质商品粮产量节节攀升。2009年,我县优质商品粮种植面积X亩,形成了xx等优质商品粮种植基地,成功打造了xx品牌。
二是水果生产质量有效提高。至2009年,我县共有水果x亩,其中荔枝x亩,菠萝蜜x亩,成功创建了“xx之乡”、“xx之乡”。2009年,水果种植产值x元,增加农民收入x
元。
三是南药规模化种植成效明显。xx等南药种植面积不断扩大,2009年我县xx种植面积x亩,xx种植面积x亩,南药种植基地形成,有效巩固了“xx之乡”的品牌,为下一步成功创建国家级“xxx产地标志”打下扎实基础。
四是花卉苗木产业形成规模。近年来,我县花卉苗木种植发展势头喜人,07年种植面积x亩,08年x亩,09年x亩,今年新引进花卉苗木种植项目x个,约x亩。
五是冬种成效显著。我县一直把冬种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一条有效途径来抓紧抓好,着重加强技术指导和农产品流通服务,有效提高了农民收入。2009年,我县冬种面积x亩,平均亩产x元,增加农民收入x元。
(二)商品林经济效益良好。目前,我县经济林种植面积x亩,规模产值x元。
(三)渔业。近年来,我县近海养殖业迅速发展,海洋捕捞能力得到有效增强,渔业经济进一步壮大。2009年,我县渔业产值x元,占农业总产值的x%。
一是水产养殖发展势头迅猛。2009年,我县水产养殖面积x亩,比2005年增长x倍,产值增长x倍。
二是海洋捕捞业进一步发展。近年来,我县渔港建设步伐加快,有效促使了渔船数量的增长。目前,我县拥有渔船x只,其中具有远洋捕捞能力的x只;每年停靠我县渔港的渔船x
只,具远洋捕捞能力的x只。
(四)畜牧业不断壮大。近年来,在羽威和温氏两大农业龙头企业的强力带动下,我县禽畜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全县共有禽畜养殖基地x个,养殖户x户,禽畜养殖增加农民收入x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