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休市农业资源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调研报告(合集五篇)

时间:2019-05-14 01:44: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介休市农业资源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介休市农业资源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调研报告》。

第一篇:介休市农业资源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调研报告

介休市农业资源及粮食综合

生产能力调研报告

第一部分 介休市农业资源基本概况

介休市位于晋中盆地的南端,地势为西北低,东南高,由平川、黄土丘陵、土石山、石山几种类型地貌组成。地理位置在北纬37°11′4″-36°50′11″,东经111°44′10″-112°10′14″之间,东北连接平遥,东南近靠沁源,西南与灵石相邻,西北与孝义接壤。境内南北长约38公里,东西宽约39公里,总土地面积743.74平方公里,折合111.5万亩。全市辖7个镇,3个乡,5个街道办事处,232个行政村,总人口 3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8万人,8.2万户。

一、农耕地的数量和质量

现在全市总耕地面积为36.4万亩,占总土地面积32.6%,其中水浇地21.8万亩,旱地14.6万亩,小麦播种面积13.3万亩,秋作物播种面积15.2万亩,林地24.8万亩,园地2.7万亩,草地0.3万亩,居民工矿用地13.1万亩,交通用地12.3万亩,水域2.2万亩,未利用地16.1万亩。

所有耕地中,高产田19.3万亩,中产田10.5万亩,低产田6.6万亩。

二、气候生态资源

介休市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春季日照充足,受西北欧亚大陆的影响,干热风多,蒸发量大。夏季多雨,时有暴雨冰雹大风 出现。秋季天气温和,气候宜人。冬季寒冷。由于海拔高度的不同,全市温度、降水分布很不均匀,而且降雨的年际变化大,季节分布不均,常形成旱涝灾害。本市热量资源丰富,多年平均气温为10℃左右,多年均降水量为490.8毫米,历年平均雨日82天,无霜期为170.7天,年日照时数为2658.1小时,一年中日照在200天以上,光照较充足,全年多西南风,年平均风速为2.2米/秒。主要耕作制为一年两熟,复播指数为124%。

三、土壤肥力资源

介休市土壤类型,基本上可分为以下十种:

1、黄壤土:在全市分布较大,主要在汾河东南岸的二级阶地上,其地形呈半平川半丘陵区,海拔在800米左右,土壤肥力中等偏上,一般种植小麦、玉米、高粱和棉花等作物,粮食产量在400-800斤左右。

2、二合土:主要分布在三佳、宋古、义棠和城关等乡镇的平川地区,地形平坦,土层深厚,质地轻壤到中壤,土壤肥力较高,有机质含量较多,耕性良好,适种作物广,粮棉产量高,一般种植小麦、棉花、玉米等作物,粮食亩产可达800斤左右,棉花亩产在60斤左右。

3、潮黄土:也可以说是轻度盐渍化潮土,主要分布在汾河两岸的一二阶地的过渡地带,面积较广。地势平坦,大部分为汾河灌区,适种作物广,土壤肥力中等偏下,土壤母质为黄土淤沉积物,质地轻壤到中壤,因受地下水影响和大水浸灌等不良耕作,大部分土壤有轻 度次生盐渍化现象,特别是早春季节,常有白色盐斑出现,影响作物出苗和生长。种植作物以高粱和玉米为主,产量水平一般在500斤左右。

4、盐渍潮土:盐渍潮土主要分布在汾河两岸潮黄土中的低洼之处,占地比例较小。该土壤常年受地下表层水的淹浸,呈通气性不良状况,对作物生长极为不利,大部分为非耕面积,种庄稼产量不高不稳。

5、黄垆土:分布面积较宽广,主要在汾河东岸的二级到三级阶地的过渡地带,这类土壤地耕作历史悠久,但耕作层较浅,易耕性较差,土壤肥力中等偏上,一般种植小麦、棉花和玉米等作物,产量水平在600斤左右。

6、绵沙壤土:主要分布在汾河两岸的河漫滩和一级阶地上,地势平坦,土壤疏松,质地为沙到轻壤,成土母质为汾河淤积和沉积物的次生黄土母质,适种作物较广,土壤肥力较瘦,一般种植高粱、玉米和小麦等作物,经济作物可种棉花、花生和薯类等作物,粮食产量一般在400斤左右。

7、黄绵土:是我市面积较大的土壤类型,主要分布在靠近山区的丘陵山旱地,海拔高程在850-900米之间,土壤质地轻壤土,疏松易耕,团粒结构性较差,保水保肥性弱,灌溉条件差,土壤肥力较低,一般种植玉米、谷子、高粱等作物,产量在300斤左右。

8、山地砂石土:主要分布在张兰、连福、绵山等乡镇的山区地带,这类土壤土层较薄,并夹有砂子砾石,多为坡地和修复后的梯田,土壤瘠薄,质地松散,结构性不良,加之气候凉爽,适种作物是玉米、谷子、山药等作物,产量在200斤左右。

9、黑壤土:主要分布在市区附近周围的城关镇一带,以顺城关、郭家村、马女村较多,占比例较少。其成土母质是黄土母质,多为历来菜园地,连年增施优质农家肥和人粪尿,土壤中含有机质丰富,其它养分含量也很高,土质为轻壤或壤土,易耕易种,肥力很高,适种作物广,常种植蔬菜、小麦、棉花、玉米等作物,复种指数较高,产量水平多在800斤以上。

10、寡黄土:又称白黄土,主要分布在我市西南边山区,海拔高在850-900米之间,土壤寡瘦,多为山旱地,水源缺乏,无灌溉条件,施肥水平低,产量水平一般在200斤左右。

此外,我市周边山区和丘陵地区还有零星分布的山地料角土和黑垆土等类型土壤,占比例很小。

四、农作物品种资源

我市位于晋中盆地南端,种植资源丰富,主要有:粮食作物、油料作物、纤维作物、糖料作物、药用作物、嗜好作物、蔬菜作物、花卉作物等,各种作物品种繁多。

1、粮食作物

禾谷类作物有麦类、稻、玉米、高粱、谷子、莜麦、糜黍等。麦类有大麦和小麦,小麦种植面积有13.3万亩,在我市栽培历史悠久,分布很广,从平川到丘陵山区都有种植。玉米在我市分布较广,仅次于小麦,播种面积有12.19万亩。高粱有较强的适应性,抗旱耐涝耐 盐碱,在我市主要分布在汾河沿岸平川区和丘陵区,种植面积0.29万亩。谷子在我市主要集中分布于丘陵山区,品种繁多,主要有晋谷21号等品种,种植面积0.64万亩。另外还有水稻、莜麦、黍子等数量不多的种类。

豆类有大豆、绿豆、小豆、黑豆等,以大豆为主。全市种植面积5.97万亩。

薯类主要有甘薯、马铃薯、长山药等。我市甘薯播种面积0.37万亩。马铃薯播种面积0.17万亩,主要分布在丘陵山区。长山药在我市有少量种植。

2、纤维作物和油料作物

我市纤维作物主要是棉花,还有极少量的黄麻,现已很少种植。棉花种植面积已很少,现种植面积150亩。

油料作物在我市有油菜、花生、芝麻、食用葵、油葵、核桃、花椒、蓖麻等很多种类,油料作物播种总面积0.07万亩,油菜引近新品种京油一号、荠兰一号等品种。

3、糖料、药用作物

我市的糖料作物主要是甜菜。药作作物地方品种有绵黄芪、黑芝麻、赤小豆、山药、家桃仁、冬瓜籽、丝瓜络等,野生作物品种有黄芩、党参、牛劳子、远志、甘草、麻黄等。我市药用作物种植品种和面积年年不定,主要根据药材市场需求,按需种植,供应市场。

4、蔬菜品种

我市蔬菜品种繁多,共有五类:叶菜类、茎菜类、果菜类、多 年生菜类、食用菌类。

叶菜类:结球菜类有白菜、甘兰、菜花等,普通叶菜类菠菜、芹菜、油菜、小白菜、生菜、茼蒿、空心菜等,香辛叶菜有大葱、生菜、韭菜等等。

茎菜类:根茎类有莲藕,球茎类有芋头,鲜茎类有大蒜、葱头,嫩茎类有莴笋。

果菜类:瓜类有西葫芦、黄瓜、西瓜、冬瓜、蕃瓜等,茄果类有番茄、茄子、辣椒等,豆类有菜豆、豇豆、豌豆、蚕豆、扁豆等,根菜类有白萝卜、胡萝卜、水萝卜、芥菜等。

多年生菜类:有金针菜、银条菜、香椿,野生的有甜苣菜。食用菌类:有平菇、凤尾菇、小平茹、黑木耳,这几年又新引进双孢菇、鸡腿菇、香菇等品种。

芽菜类:这是新引进的菜类品种有豌豆苗、香椿苗、黑豆苗等。

5、花卉作物

我市的花卉资源品种繁多,分布较广,主要集中在市区以内。分为草本和木本花卉两类。

草本花卉:有虞美人、一串红、牵牛花、鸡冠花、万寿菊、朱顶红、吊兰、四季海棠、君子兰、万年青、昙花、菊花等很多品种。

木本花卉:有橡皮树、梅花、泡桐、合欢、杜鹃花、月季、玫瑰、葡萄、大叶黄杨、银杏、金桔、罗汉松、垂柳、含笑等。

五、农业可供水资源

介休市主要河流水系有汾河、磁窑河、龙凤河、樊王河、张涧 河等,泉水有洪山泉、槐柳泉等。我市河川径流量为3363万立方米,洪山泉流量为0.15立方米,地下水总量为5813万立方米,全市水资源总量为9176万立方米。

近几年来,我市在开发利用水资源的过程中,大力兴修水利,先后兴建了汾河橡胶坝工程等。

第二部分 介休市农业资源的

基本特征与评价

一、耕地资源

我市耕地资源数量总体趋于下降,耕地质量有了进一步提高。从2000年农业综合开发立项,到2007年底改造中低产田10.53万亩,截止2008年新增林网防护面积5.9万亩;2002——2003年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全市退耕还林5.95万亩,其中退耕还林2.5万亩,宜林荒地荒山还林3.45万亩,天保工程恢复植被1.79万亩,封山育林0.58万亩森林管护8.44万亩,日元贷款营造防护林8190亩,干果经济林8190亩,封山育林8190亩,有效地改善了介休市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生态环境和水土保持,提高了土地综合生产能力,对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气候生态资源

我市光照充足,热量资源丰富,无霜期长,但利用率不是很高。因此挖掘光能,合理利用热资源潜力,为我们引进新技术,推广新品种,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提供了可能。每年年内降水变幅大,是造成自然灾害的重要原因,导致粮食减产,靠天吃饭占有很大比例,这就 需要改进应对自然灾害的有利措施,进一步认识我市气候特殊地域性,在选用新品种,推广新技术时都要考虑到本市特殊的气候生态类型,从而尽可能的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三、土壤肥力资源

我市土壤养分含量有所提高,实施配方施肥模式,模式化栽培等技术措施,为我市培肥土壤,提高地力上了一个新台阶,为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不容忽视的是,由于化肥施用量的过多,农肥施用量减少,整个大气环境的污染等因素,使土壤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污染,地力有了一定的下降。

四、农业生产科技资源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农业生产科技迅猛发展,先后兴建了东段屯节水园区、义安镇农业生态工程、罗王庄节水农业示范园区、崇贤节水示范园区等走在高端的农业科技园区,为我市农业科技向高端迈进起了基础性和综合性的作用。

农业科技的进步当然离不开人才培养,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培养意识也逐步提高了。我市狠抓培训、职业教育、科技示范等形式,培育发展了很大一部分农业科技人才,但农民整体素质低是实际存在的,最重要的还是农民意识的转变,这是一个长期的工程,需要我们持久不懈的努力。

五、水资源

我市水资源严重短缺,地下水位下降。泉水水量减少,煤层严重超采,采煤漏水,水资源浪费等,使我市水资源面临着严峻的形势。近几年来一些水利工程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2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万亩、蓄水工程等,有效地改善了介休市水资源缺乏的现状,但对于水资源缺乏的严峻形势来说,这些做得还远远不够,需要我们制定长期有效利用水资源的得力措施。

第三部分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特点与评价

一、现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我市粮食生产能力总体来说还不是很高,靠天吃饭占很大比例,但近几年改造中低产田、增加农田防护林网、增加节水灌溉面积等有效措施,使这一现象有所改善。2000——2003年由于气候因素的影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一部分粮田改种经济效益较好的作物,退耕还林占用一部分效益不是很好的粮田面积等原因,粮食产量有所下降。2004年以后,中央下发种粮直补的精神,粮食价格上涨,农民种粮积极性大大提高,粮食产量又有了一定的回升。

二、潜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2001年,在遭受连续五年旱灾的不利自然条件下,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的作用,通过新打机井、修复配套机井、安装管灌,发挥农业综合开发中水利设施的作用,配合农机、农技措施,在大旱之年播种面积减少的情况下,取得了比前年增产80万公斤的好成绩,增产达10.1%。中低产田在我市占有不少比例,开发改造中低田,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增加节水面积是我市可挖潜粮食生产能力的重要部分。

我市未利用地共有16.12万亩,占全市总土地面积的14.4%,其 中质量好的已大多开发利用,可见后备资源已有限。粮食规模化经营,机械化作业,引用优质品种,扶持粮食生产、种植、收获、加工、机械化建设,调整粮食生产结构,优化粮食区域布局,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市场化水平,这就需要落实土地政策,搞好土地有机流转,以市场化操作为方向,这是我市潜在粮食生产能力的又一部分。

第四部分 土地承载力与粮食安全评价

土地承载力也称土地人口承载力或资源承载力,是指一定地区在一定营养水平下土地所给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它是近20年来资源、人口、生态环境等领域的热点问题,研究主要集中在耕地的人口承载力,探讨资源、人口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就我市的土地承载力已不是很高:近两年交通面积、居民地、工矿用地面积的扩大;环境污染虽较上世纪90年代有所改善,但环境问题仍不容乐观;耕地粮田面积有所减少,土地形势较为严峻;再加上水资源严重短缺,我市土地承载力已处于一种即将饱和状态。

粮食安全问题既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政治问题。粮食安全的概念在70年代中期粮食危机中收粮农组织(AFO)首先提出,其定义为“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的食品”。这个要领自提出以来一直在不断演变。但基本内容仍然是保证全世界的人都有能得到最起码的营养。1983年,粮农组织总干事爱德华·萨乌马对粮食安全要领作了新的定义,并得到广泛的认同。新定义的内容为“粮食安全的最终目标应该是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都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他们所需的基 本食品”。去年我市粮食总产量为9666.1万公斤,人月均26公斤粮食,饲料、工业消耗占有不少份额,我市是一个缺粮市,存粮不足,有一部分粮食要从外调入。保障我市粮食安全,还需在市场需求和正确的政策引导下,施以稳妥的措施,实现粮食供求平衡。

第五部分 对策与建议

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是深入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也是维护经济社会稳定的需要。总的来看,我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持基本稳定,基本农田得到较好保护,粮食政策得到较好落实,粮食市场基本稳定。但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一定要充分认识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性,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切实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切实保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保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一是保护好耕地。认真实施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严格控制非农用地,绝不允许违反政策法规,擅自将基本农田改为非农用地。二是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步伐。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在抓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同时,把农田水利配套、农田整治摆上重要位置,大力实施“沃土工程”加强地力建设,培肥地力,努力提高粮田和抗灾能力和综合生产能力。三是强化科技对粮食生产的保障作用。加入世贸组织后,面临国际农产品市场的激烈竞争,农业科技迅猛发展,我国农业的发展主要依靠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先进科技成果 的推广应用,在粮食生产面积减少,粮食单产增幅有限的情况下,当务之急是尽快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进步能力。要加快良种的选育、引进、繁殖和推广应用,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改善服务手段,提高服务水平,建立农作物良种和技术应急储备机制,确保在粮食紧缺时,具备快速恢复粮食生产的应变能力。四是加大对种粮村镇的支持力度,积极争取国家商品粮综合开发等重点建设项目,努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效益。

二、加快农业结构调整

近几年我市农业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难以适应市场需求,结构性矛盾突出。粮食直补,为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我市要以此为契机,在切实保护粮食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步伐。

一是要调整粮经结构,发展高效经济作物。根据市场导向和我市资源条件,积极发展油料、蔬菜、瓜果、苗木、花卉、中药材等。

二是要调整品种品质结构,大力发展优质专用粮食生产,提高粮食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重点发展专用小麦、专用型玉米、高蛋白高油大豆以及名特优小杂粮等。

三是要调整区域布局,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

四是要调整种养结构,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加强粮食主产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着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发展畜牧业、饲料工业和粮食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

三、确保各项措施到位,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要落实国家有关政策,落实好对农民粮食直补政策,提高种粮农民的积极性;要认真执行粮食收购政策,加快我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在加强和完善对粮食的宏观调控方面,要抓好四项工作:完善粮食储备制度,加强粮食市场管理,建立粮食安全预警系统,积极培育粮食市场体系。

介休市农业局遥感站 二零零七年四月

第二篇: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分析

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分析

提示:在中央一系列有力措施推动下,今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一举扭转了下滑局面,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良好态势已经形成。但与此同时,专家提出,越是形势好,越是不能松劲,当前必须抓住有利时机,将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作为重点,坚持市场化的思路,协调好粮食增产与粮食优质化的关系。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

设丝毫不能松劲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粮食总产量基本上呈现了“一年减两年增”3年一次的周期性波动。但是,从1997年开始,全国粮食总产量的波动周期和波动幅度都有了明显的负向调整:增产的时间缩短、增产幅度减小,减产的时间拉长、减产幅度变大。从近年来我国粮食总产量的变化态势看,近年来,我国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已经开始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因此,对于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不可等闲视之。此外,下列三方面的原因,决定了我国对于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更应未雨绸缪、警钟长鸣,做好预防不测的准备。一是最近二三十年来,世界粮食产量增长趋缓、农业技术的增产效应减弱,这种现象极有可能继续下去;二是自1999年以来,各年粮食减产及粮食产不及需的情况,不仅出现在我国,同样出现在世界;三是从中长期的角度看,我国从世界市场上适度扩大粮食进口,即使不会面临进口总量的限制,也要防止面临运输可能性的制约。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应该突出重点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涉及的内容很多,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应该突出重点。就我国而言,重点应该在于三个方面:

第一,稳定或适度增加耕地面积,通过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防止工业化、城镇化过度挤占耕地,破坏基本农田,损害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在此方面,近年来中央采取的宏观调控和治理整顿措施,已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应该始终不渝地贯彻执行。

第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的抗灾减灾能力。我国近10年来各年粮食产量与成灾面积的关系,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我国粮食增产的年份,同时也是成灾面积减少的年份;减产幅度比较大的年份,同时也是成灾面积比较大的年份。粮食产量与成灾面积之间呈现了高度一致的反向变动关系。比如,2000年和2003年的粮食减产幅度分别达到9.1和5.8,这两年的成灾面积分别比上年增加764万公顷和520万公顷;2002年的粮食产量比上年增加近1,该年的成灾面积也比上年减少447万公顷。2003年,我国较上年减产粮食2600多万吨。有关专家估计,该年因灾比常年多减产1000万吨。可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的抗灾减灾能力,对于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积极意义。

第三,强化科学技术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的支撑作用。水资源短缺对我国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制约,可能大于耕地面积的影响。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和水资源浪费都比较严重的国家;今后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还将导致工业与农业之间、城镇与农村之间的水资源竞争日趋激烈。因此,在普及科学的发展观、增强全社会节水意识的同时,加大对水资源等紧缺资源利用技术的研究开发、组装集成及其推广应用力度,提高耕地质量和基本农田的产出能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的抗灾减灾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下,进一步为增强粮食产业的综合竞争力提供科技支撑。

用市场化的思路加强综合生产能力建设

我国粮食价格长期低迷,而粮食种植成本却在不断攀升,挫伤了农民从事粮食生产的积极性,是导致近年来粮食连年减产的重要原因。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有三个。第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其抗灾减灾的能力,以降低农民的粮食生产成本和粮食经营风险。二是加强对种粮农民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力度。如今年出台的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和农业税减免等措施,对于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第三,积极促进粮食的转化和加工,通过延长农业产业链,来拓展粮食的市场空间,提高其增值能力。

按照市场化的思路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需要协调处理好粮食主产区与粮食主销区之间的关系。粮食主产区增加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际上是对粮食主销区的粮食安全做贡献。在鼓励粮食主产区稳定增加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要适度强化主销区在维护国家或省域粮食安全中的责任,包括投入责任;鼓励粮食主销区的地方政府及其储备粮系统,甚至农产品加工企业按照“优势互补、互利互惠”的原则,与主产区之间加强合作,在主产区建立稳定的粮食生产基地。当然,对于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在国家粮食安全体系中的定位、作用和相互关系,也应将市场化的思路和国际化的视角结合起来,加强中长期研究。

按照市场化的思路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要协调处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与粮食增产的关系。各年的粮食产量,不

仅受到粮食生产能力的决定性影响,还受到气候等自然条件和农民投入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如果其他因素保持不变,那么,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增强,必然导致一定时期内粮食产量的趋势性上涨。鉴于近年来我国粮食连年减产,2003年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三大主要粮食品种(水稻、玉米和小麦)同时减产的格局。所以,在短期内促进粮食生产的稳定回升,是其必要性,但

是,促进粮食产量的稳定回升,应以尊重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农民对粮食种植的选择权为条件;在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的同时,对此也应从长计议,由“藏粮于仓”适度转向“藏粮于地”、“藏粮于农业科技的支撑能力”、“藏粮于农民的粮食生产积极性”、“藏粮于适应农村发展新阶段要求的健全的粮食市场宏观调控体系”;将主要通过生产环节要粮食安全,同通过改善粮食物流体系和流通体系要粮食安全有机结合起来,不应苛求通过层层下指标的方式,保证每年的粮食增产。

协调处理粮食增产与粮食优质化的关系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仅是一个数量的概念,也应该包括质量的内容,即粮食优质化、专用化和多样化。协调处理增加粮食产量与粮食优质化的关系,要吸取过去的教训,防止为片面追求粮食增产而导致粮食品质下降;将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与促进粮食向优势产区的集中结合起来。要防止为片面扩大市场短缺品种的粮食生产,而盲目推动这些品种的粮食生产向次适宜区和不适宜区过度扩张。为此,要加大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的实施力度,集中力量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产业,逐步建立鼓励主产区稳定增加粮食生产的内在机制;在粮食主产区重点建设若干个优质专用粮食产业带和优质专用粮食生产基地。

防止为片面追求粮食增产而导致粮食品质下降,其重要途径之一是,结合加强农民培训,促进农民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推动常规农业和有机农业、生物技术农业的有效结合和良性互补,提高农业的资源利用效率和投入产出效益。当前,世界上广泛使用的农业技术体系,大致有常规农业、有机农业和生物技术农业三大类。常规农业技术体系广泛使用化肥、农药,它在我国的广泛应用,虽然促进了农业或粮食增产,却也导致了我国农业资源利用的低效高耗和农业面源污染的扩大化。目前,我国农业的水资源利用效率不及发达国家的40,化肥中氮、磷的当季回收率分别仅为30和不足20。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出口面临的技术壁垒越来越强,农药残留和重金属含量的严重超标问题越来越严重,这与在我国普遍应用的常规农业技术体系的后续影响有很大关系。有机农业和生物技术农业的技术体系,有利于克服常规农业技术体系的缺陷,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在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上,也有诸多不足之处。因此,比较理想的方式是,在加快发展有机农业和生物技术农业的同时,积极探索将常规农业和有机农业、生物技术农业有效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三者的互补效应,促进农产品优质化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的持续协调推进。

第三篇:夏邑县关于如何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调研报告

夏邑县关于如何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调研报告

一、夏邑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现状

近年来,我县抓住国家对粮食主产区和河南对产量大县资金倾斜扶持的机遇,乘势而上,先后实施了农业综合开发、标准良田、土地整理、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田间工程建设,极大地改善了生产条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截止2011年底,全县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23.8万亩,旱涝保收田面积达到123.5万亩,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1.64万亩,配套机电井24813眼。每年治理沟渠200-300条,基本达到了旱能浇、涝能排、沟相通、路相连、田成方、林成网的现代农业生产新格局,农田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显著提高,极大地促进了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有力地支持了全县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二、存在问题

一是骨干河道及干支沟淤积严重,面上沟渠路坝多,防洪排涝能力大幅降低。干支沟上的配套桥梁损毁严重,影响群众生产生活;二是农田水利灌溉设施不配套,灌溉水平低,工程老化失修,效益衰减;三是水利工程管理滞后和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乡村水利服务体系尚未建立,水利工程重建轻管现象依然存在。四是水利建设投入不足。各级财政用于水利的投资小、增长慢,缺乏长期稳定的投入机制。

三、建议

(1)加强领导、明确行政领导负责制,做到抓粮食生产不松懈,支持粮食生产不减力,明确粮食生产目标任务,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领导格局,确保粮食生产安全。

(2)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稳步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制定地方扶持政策,加大对种粮大户,科技示范户和粮食生产加工企业的资金倾斜及奖励,真正让种粮农民得到实惠。

(3)严格耕地资源保护,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对新农村建设有一定规模的地方及时加大对老村庄的复耕力度。

(4)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建管机制。一是大力开展面上除涝配套工程建设。加大沟渠治理力度,全面打通主要排水通道,完善干支沟排水体系;做到科学规划,全面治理。达到沟沟相通,沟河相通,逐步形成完善的排涝网络,彻底解决内涝问题。二是着力提高灌溉保证能力。以新打机井、更新机井、修复旧井为重点,按照查漏补缺、消除空档、更新挖潜、确保质量的要求,结合重点项目工程建设,采取国家投资、股份合作、独资打井等多种形式,抓好机井建设,扩大有效灌溉面积。加强对机井工程的管理与维护,建立健全各项管护制度,落实管护责任,明确专人管护,真正做到有人打井,有人管井,有人用井,充分发挥机井效益。同时,积极发展节水灌溉,进一步提高农田灌溉水平,降低灌溉成本。三是完善防灾减灾体系提高粮

食生产的抗灾能力。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加强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完善防灾减灾服务体系,建立健全职责明确、管理高效、服务周到、充满活力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

(5)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

(6)加大财政投入,对产量大县、财政穷县的农业项目取消地方配套。

(7)综合资源,整合项目。

夏邑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夏邑县水利局

夏邑县农业局夏邑县财政局

夏邑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夏邑县扶贫开发办公室

夏邑县气象局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

第四篇:多管齐下,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一、主要成效

1、农业生产环境得到较大改善

近年来,我县以改善农业生产环境为重点,着力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努力提高土地产出能力,提高耕地质量。

2、特色农业初见成效

近年来,我县以培育特色产业为重点,以提升品质为核心,大力促进农产品结构和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了优势农产品向优势区域集中,努力增强优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xiexiebang.com范文网[CHAZIDIAN.COM]

3、龙头带动明显增强

近年来,我县以统筹城乡发展为重点,不断创新经营机制,积极招引和培育龙头企业,探索以工哺农的新模式,促进工农互动。

二、基本经验

我县围绕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经验。

1、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必须全面准确贯彻涉农政策。我们充分宣传中央1号文件,严格执行农税“三不一降低”、“粮食直补”等一系列政策,强化土地制度、产权制度,粮食流通体制、金融体制改革、健全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机制,充分调动了农民种田积极性,从而增强了粮食生产能力。

2、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必须增大对农业的投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投入是关键,采取增大财政支农力度,农业投资担保,市场配置资源等多种形式,用好财政、项目资金,激活民间资金,扩大信贷规模,增大了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的投入。

3、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必须增强龙头带动能力。我县采取引外龙、育新龙、扶强龙等多策并举,促进龙头企业的发展,支持龙头企业与农户建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延长产业链,增强市场竞争力。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业投入不足。我县非国贫、省贫县,受国家倾斜较少,县级财政是一个典型的“吃饭财政”,对投入农业心有余而力不足,致使我县农业基础设施脆弱,耕地质量较差,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高。

2、支农政策难以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由于我县是典型的丘陵县,人多地少,中央的惠农政策对农业的影响起不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

3、龙头企业融资难。

四、建议

1、加大龙头企业扶持。县以下的农业龙头企业特别是加工龙头企业,由生产规模、技术设备等原因,往往是初级产品加工,社会效益好,经济效益差,企业融资比较困难,建议中央、省出台优惠政策,给予非贫困县龙头企业扩张、升级等贷款贴息。

2、加大对丘陵地区产业化建设的扶持。丘陵地区由于经济相对落后,生产条件相对较差,区域优势不明显,发展产业化经营远比平原地区困难,建议中央、省加大对丘陵地区农业产业化特别是种养业在项目上的扶持力度。

3、改革和完善服务体系。当前农业服务体系存在管理错位,服务缺位,县级农业部门只管务不管人,乡镇只管人,难管业务。造成后来的“三级一户”的服务体系难以发挥作用,建议省市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充分调动基层服务站所的作用。

4、建立助农增收的长效机制。要稳定和强化已有的各项支农政策,调动农民务农种粮和各级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

第五篇:多管齐下 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xx位于四川省东北部,嘉陵江中游,全县幅员面积1332平方公里,辖46个乡镇,1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68万,耕地面积45万亩,是一个以种养业为主的农业县。近年来,全县上下紧紧围绕建设“特色农业大县”、“绿色生态靓县”的奋斗目标,深入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以助农增收为目标,以做强产业为重点,以夯实基础为保障,在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

力上狠下功夫,实现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

一、主要成效

1、农业生产环境得到较大改善

近年来,我县以改善农业生产环境为重点,着力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努力提高土地产出能力,提高耕地质量。

2002年以来,我县以转变观念为突破口,力破“畏首畏尾,急功近利”、“以我为主、小打小闹”、“条框定性,经验引路”的思想,坚持以市场配置资源,采取“卖、聚、争、投”多管齐下,坚持大、中微并建,充分利用项目补贴、财政支农资金吸纳民间资本,广泛筹集建设资金,全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走上了健康、快速发展轨道。两年来,共投入农田水利建设资金1.1亿元,群众投工投劳2918万个,完成24座小

(一)、小

(二)型病险水库整治,开渠配套116公里,新建小微水利工程316处,新增有效灌面22万亩,启动了47个高标准的兴水示范村建设,完成了以“六个一”为内容的户办工程4800户;一次性完成了23万亩林业绿化,其中退耕还林9万亩,荒山造林14万亩,栽植生态林5万亩;全县新建村道公路602公里,改扩建217公里,建标美路25条109公里;全县改造中低产田土2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8平方公里,完成了27个扶贫新村建设,同时我们开展以产业培置为重点,新村建设为载体,组织建设为保障,大力实施小康示范村建设,经过两年的努力,全县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助推了农业增收、农民增收、农村繁荣。2000年以来,我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荣获省水利工作先进县、林业绿化模范县等称号,2003年,林业、水利获全市一等奖,2004年,林业、水利、农机分别获全市一等奖,xx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创造的“卖、聚、争、投”经验在全市推广。

2、特色农业初见成效

近年来,我县以培育特色产业为重点,以提升品质为核心,大力促进农产品结构和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了优势农产品向优势区域集中,努力增强优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一是围绕“扩面、强管、增值”做文章,实施标准化管理,水果产业效益明显提升。近两年来,我县全面推行水果标准化管理,果品品质不断提升,锦橙100号已通过全国无公害农产品标准认证。两年来,我县共培育锦橙100号标准化管理示范片3个,面积达到1.2万亩,锦橙100号远销12个省,优质锦橙抢购一空,今年产地批发价达到1.6元/公斤,同比增加25%,仅此一项,果农人均增收120元以上;二是按照“发挥优势,重点培育,规模发展”的思路,在培育良种、扶持大户、拓展市场上狠下功夫,2004年,全县建成了20万头优质肉猪产业带,百万只溪河养鸭带,10万头山羊产业带,1万头肉牛产业带,全县出栏生猪60.5万头,产值达到4.8亿元,人均增收98元;出栏小家禽930万只,产值达到1.4亿元,人均增收30元;出栏草食牲畜33万头,产值6100万元,人均增收13元,仅畜牧业一项人均增收141元。三是扩大复种指数和采取转、代、租等方式对3.8万亩撂荒土地全面复耕,大力推广“地膜玉米、旱育抛秧、杂糯间栽、苕豆套作、秸杆覆盖沃土免耕”五大技术,全面实施以户平1000株高梁、户平1亩地膜花生、户平1亩杂糯间栽、户平1亩苕豆套作为主要内容的“四个一”工程,粮食播面同比增加6万亩,同比增加11%,农民人均增收32元。

3、龙头带动明显增强

近年来,我县以统筹城乡发展为重点,不断创新经营机制,积极招引和培育龙头企业,探索以工哺农的新模式,促进工农互动。

2003年我县成功引进成都客商黄万灿收购已破产多年的肉联厂建起了年销售收入达9000万元的齐祥食品公司,为11万农户解决了销路。2004年,我们又成功引进成都创景物业公司在我县投资2500万元创建四川邦农实业公司,该公司已收购我县停产多年的饲料公司、面粉厂,并在河舒新建常年饲养dly种猪2500头,年出栏dly肉猪3万头的良繁养殖场,同时采取“公司+良繁场+农户”的运作模式,已首批与450户年饲养dly生猪100头以上的大户签订认养合同,实行“统一规划圈舍,统一提供仔猪,统一提供饲养,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疫病防治,统一代农销售”的方式,大力发展dly养猪大户,三年内使我县生猪良种率达60%以上,我县2004年出肥生猪60万头,接良繁率达60%计算(本文权属好范文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dly肉猪将达到36万

头,再加上450户年出栏100头以上的大户,出肥累计达40万头以上,dly肉猪价格比普通肉猪价格高2元/公斤,每头可多创收180元以上,全县可多增收7200万元,仅此一项,人均可增收133元,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农民增收的幅度将更大。同时,我县的绿源油脂、蓬雪面粉、可口爽、金华纺织、海峡丝绸等农副产品

加工龙头企业,与13.3万农户建立了紧密的利益关系,三坝果协、生猪合作社、恒基农业等一批专业合作组织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与农户签订了2.3万份订单,为农户解除了后顾之忧。

二、基本经验

我县围绕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经验。

1、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必须全面准确贯彻涉农政策。我们充分宣传中央1号文件,严格执行农税“三不一降低”、“粮食直补”等一系列政策,强化土地制度、产权制度,粮食流通体制、金融体制改革、健全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机制,充分调动了农民种田积极性,从而增强了粮食生产能力。

2、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必须增大对农业的投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投入是关键,采取增大财政支农力度,农业投资担保,市场配置资源等多种形式,用好财政、项目资金,激活民间资金,扩大信贷规模,增大了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的投入。

3、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必须增强龙头带动能力。我县采取引外龙、育新龙、扶强龙等多策并举,促进龙头企业的发展,支持龙头企业与农户建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延长产业链,增强市场竞争力。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业投入不足。我县非国贫、省贫县,受国家倾斜较少,县级财政是一个典型的“吃饭财政”,对投入农业心有余而力不足,致使我县农业基础设施脆弱,耕地质量较差,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高。

2、支农政策难以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由于我县是典型的丘陵县,人多地少,中央的惠农政策对农业的影响起不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

3、龙头企业融资难。

四、建议

1、加大龙头企业扶持。县以下的农业龙头企业特别是加工龙头企业,由生产规模、技术设备等原因,往往是初级产品加工,社会效益好,经济效益差,企业融资比较困难,建议中央、省出台优惠政策,给予非贫困县龙头企业扩张、升级等贷款贴息。

2、加大对丘陵地区产业化建设的扶持。丘陵地区由于经济相对落后,生产条件相对较差,区域优势不明显,发展产业化经营远比平原地区困难,建议中央、省加大对丘陵地区农业产业化特别是种养业在项目上的扶持力度。

3、改革和完善服务体系。当前农业服务体系存在管理错位,服务缺位,县级农业部门只管务不管人,乡镇只管人,难管业务。造成后来的“三级一户”的服务体系难以发挥作用,建议省市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充分调动基层服务站所的作用。

4、建立助农增收的长效机制。要稳定和强化已有的各项支农政策,调动农民务农种粮和各级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

下载介休市农业资源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调研报告(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介休市农业资源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调研报告(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调研报告(五篇材料)

    关于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调研报告 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按照国务院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方案工作小......

    如何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如何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郭武 当前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耕地资源匮乏,土壤肥力逐年下降,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及水资源缺乏。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

    农业综合发展调研报告

    深切地感受到农业综合开发对我市的农村经济发展犹如开渠放水,通过这次调研。只要我全市上下合力同心,一起为农业综合开发多操一份心、多出一份力,使这条幸福渠通畅牢固,渠水丰......

    关于提高荆州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思考

    关于提高荆州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思考 作者:黄孝荣文章来源:荆州市农业局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抓紧实施粮食战略工程,推进国家粮食核心产区和后备产区建设,加快落实全国新......

    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为了实现今年农业总产值增长5%,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目标,提出如下建议:一、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按照“多予、少娶放活”的方针,落实各项支农政策。要继续实施粮......

    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孟宪江 目前,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新命题、发展中的新课题、现实工作中的难题。如,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自主创新能......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意见(共5篇)

    根据中央、省、市对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结合我镇实际,经研究,对年的农村经济工作提出如下意见:年农村经济工作总体思路是: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针,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

    水利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本保障

    水利建设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本保障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13日 15:22 来源:《求是》期号:2005.8作者:翟浩辉 国内外实践证明,加强水利建设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性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