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本保障

时间:2019-05-12 19:29: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水利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本保障》,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水利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本保障》。

第一篇:水利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本保障

水利建设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本保障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13日 15:22

来源:《求是》期号:2005.8作者:翟浩辉

国内外实践证明,加强水利建设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性工作和保障条件。建国以来,水利部十分重视农村水利工作,特别是近年来积极推进农村人畜饮水、大型灌区节水改造、牧区水利和雨水集蓄利用等工程建设,为新时期农村水利建设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把水利建设作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内容。因此,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加旱涝保收面积,提高现有耕地产出率,是当前我国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主要途径和关键措施。

一、农村水利发展面临新形势

建国以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水利工作,坚持不懈地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许多乡村出现了“田成方、渠成网、路通达、林茂盛”的新景象。但是,我们也要看到,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速,我国农村水利发展遇到了一些新矛盾、新问题。

一是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情势严峻。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乡镇供水事业有了一定的发展,解决了部分农村人畜饮水困难问题。2000年以来,中央加大农村人畜饮水解困工作力度,共安排国债资金98亿元,加上各级地方政府的配套资金和群众自筹,总投入约180亿元,建成农村饮水工程80多万处,使5700万农村人口告别了饮水难,取得了“小工程、大德政”的效果。但是,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还有一些农民群众的饮用水存在高氟、高砷、污染水、苦咸、血吸虫病等水质问题。特别是由于工业化进程加快,加之水污染防治工作存在诸多体制和机制上的障碍,农村的水源条件比上个世纪70年代前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全国70%以上的河流湖泊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严重地威胁着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二是农业基础设施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不强。建国后,我国曾掀起了三次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高潮,建成了400多处大型灌区和5000多处中型灌区,为粮食生产的突破性增长奠定了基础。但我国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发展很不平衡,东、中、西三个地区差别很大,有相当一部分地区农田水利防洪排涝标准还很低,有不少土地还是引不进、灌不上、排不出的“实

心田”,有的地方基本上还是靠天吃饭。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央采取多种措施减轻农民负担,包括取消农村主要用于水利建设的劳动积累工。但是,有的地方不能正确地把握取消劳动积累工政策,认为取消农民的劳动积累工就是不再搞农村水利,或者产生怕苦畏难情绪,不想搞农村水利,对农村水利工作特别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有所放松,发动不够,投入不足。目前,我国农村小型水利基本上处于“吃老本”状态,灌排设施不全,工程老化失修,运行效益衰减,不但难以支撑农业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也不利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三是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令人担忧。一方面,农村水土流失尚未得到有效控制,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依然存在,仍有200多万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区亟待治理;另一方面,农村的水环境不断恶化,不但沟渠河道遭受着工业废水和生活垃圾的污染,而且化肥、农药、除草剂、农膜的大量使用造成的面污染也十分严重。许多河道发黑,河岸杂草丛生,垃圾成堆;不少田地土壤层有害元素含量超标,板结硬化。农村水环境的现状,不仅危及农民的身体健康,也影响了农产品的质量,我国不少农产品因农药含量超标而出口受到限制。同时,由于持续干旱和超载过牧以及牧区水利建设长期滞后,全国牧区可利用草原90%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或沙化,而且还在以每年3000万亩的速度扩展。

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水利的发展思路

上述问题的存在,要求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保障农民群众饮水安全和维护人的健康生命为首要任务,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为主要目标,努力加快农村水利发展,推动农村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社会和谐的文明发展道路。

坚持以人为本,把解决农村饮水安全作为水利工作的首要任务。中央领导对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十分关心。去年以来,胡锦涛总书记多次批示,强调无论有多大困难,都要想办法解决群众的饮水问题,让群众喝上“放心水”。中央最近决定,在近两年内再解决2000万农民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我们要在巩固人畜饮水解困成果的基础上,把保障饮水安全作为当前水利工作的首要任务,优先解决对农民生活和身体健康影响较大的饮水安全问题。要重点解决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污染水、血吸虫等饮用水水质不达标以

及局部地区饮用水供应严重不足问题,力争到2010年使无法得到或负担不起安全饮用水的农村居民比例降低1/3,到2020年使农村居民饮水达到安全或基本安全。

加大节水灌溉投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灌区不仅是粮食生产的主战场,也是节水的主战场。1998年以来,国家加大了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和牧区节水灌溉建设的投入,发展节水灌溉面积3.2亿亩,实现了新增粮食生产能力300多亿公斤的显著效益。我们要乘势而上,以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为重点,改善现有农田水利设施状况,完善农田灌排体系,大力推进节水灌溉,做到旱能灌、涝能排,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各省要明晰农业用水权,抓紧颁布灌溉用水定额,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不断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各地要在加快灌区骨干工程改造的同时,在粮食主产区田间实施规模化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建设,探索适宜的节水灌溉技术推广模式,并积极引导农民参与工程的建设和管理。特别是大中型灌区,要充分利用原有水利基础,着力建设生态型灌区,使灌区出现人水和谐、洪旱无虞、供水安全、环境优美的喜人局面。

加大水库除险加固力度,加快中型水库建设,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安全保障。面广量大的中小型水库,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从当前农村发展实际看,一方面,一些丘陵山区由于缺少控制性的中型水库,农村包括小城镇在内的生产、生活供水保证率不高,制约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另一方面,由于先天不足或年久失修,目前相当部分中型水库变成病险水库,成为防洪体系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制约着水库效益的充分发挥。截至2003年底,中央已累计投资158.2亿元用于病险水库加固建设。但投入与实际需求相差甚远,还有不少除险水库亟待列项。此外,绝大部分病险水库大都地处偏远山区或贫困地区,仅靠地方各级政府是无力完成除险加固任务的。因此,要进一步完善全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专项规划,争取中央加大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的投资规模;同时,要积极探索建立有效的投入机制,以地方投入为主、中央补助为辅,抓好地方中型水源工程建设和中小河流治理。

开展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加强水土保持,建设“碧水”工程,创建“生态乡村”。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在水利上要着重抓好三项工作。一是治理水土流失,加强水土保持。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山丘区,要以小流域为单元,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重点兴修梯田、建设淤地坝和小型蓄水保水工程。加快长江和黄河中上游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步伐,加大东北黑土地和珠江上游石灰岩地区水土流失防治力度,搞好南方地区崩岗治理,减少进入江河的泥沙。二是加强牧区水利建设,引导牧民转变牧业生产方式,实行舍饲养畜、封山禁牧等措施,遏制草原沙化、退化。未来5年中,要以内蒙古中部、新疆北部、青海三江源区、环青海湖周边以及四川、甘肃等草场严重退化地区为重点,新增牧区节水灌溉饲草料地400万亩,为1.6亿亩天然草原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进行修复提供条件,配合草场围栏、退牧还草等工程,实现牧区草原生态保护和牧民增收“双赢”目标。三是加快农村河道清淤清障和水生态建设。近几年,要把它作为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重要工作,整修河堤,捞淤挖浅,清除垃圾,引水冲污,尽可能使乡村河道的水流动起来,循环起来,从而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舒适优美的生活环境。加强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一直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建国以来,我国共建设了2000多万处小型灌区、田间灌排工程和非灌区抗旱水源工程等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对直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新形势下,各级水利部门要学会利用市场机制,探索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新机制,用民主的办法,鼓励和引导农民发扬传统,坚持不懈地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快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同时,各地尤其是山区贫困地区,要借助国家小型抗旱水源工程建设补助,重点推进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建设,有条件的地区要解决好群众生活用水和基本口粮田补充灌溉用水,保证当地粮食基本自给,促进山区农民脱贫致富。

三、建立和完善农村水利发展的保障体系

做好农村水利“十一五”发展规划。在编制农村水利规划中,要特别注意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注意体现社会管理的意识。社会管理是政府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水利工程面广量大,直接涉及农业生产、农村发展和农民的切身利益,规划过程中要增强公众的参与程度和支持力度,确保规划符合实际需要。各级水利部门要主动加强与政府其他部门的沟通,做好规划与当地国民经济总体规划的衔接,搞好实际需要与财力支持的衔接,以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指导性和针对性。第二,注意体现规划的先进性和完整性。要把规划、建设和管理作为一个完整体系来考虑。当前特别要突出农村生态环

境的改善,在规划中就要达到人水和谐。如在生态系统建设与保护方面,不仅要强调积极开展人工治理,开展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封山育林、生态移民等工作,更要强调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争取社会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切实减少人类不合理活动对生态系统的扰动和破坏。

探索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入新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组织形式和投入结构与过去有了较大变化,必须探索投入的新机制。首先,切实增加中央对农村水利的财政投入力度。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具有公益性,这个特点决定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要由中央公共财政进行支持。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以后,中央更应从财力上支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促进农业生产,保障国家粮食供应安全和农村社会稳定。其次,各级地方政府应切实承担起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责任。地方各级水利部门要多做工作,争取各地在每年的新增财力中增加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预算,特别是抓好2004年和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一系列涉农政策的落实,切实加快农村小型水利设施建设步伐。第三,引导农民投工投劳。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发扬农民自力更生的好传统,在切实加强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的前提下,本着自愿互利、注重实效、控制标准、严格规范的原则,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工投劳,国家对农民兴建小微型水利设施所需材料给予适当补助。从近年来的实践看,组织农民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尊重农民意愿、注重实效是前提,财政对材料费用进行补助是关键,各级水利部门要主动联合财政等部门,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完善补助办法。第四,鼓励社会资本投入。要积极运用市场机制,探索完善农村水利投融资体制,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大力发展民营水利。总之,要通过“十一五”的努力,在我国逐步建立多层次、多元化、多渠道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入新机制。

不断提高农村水利的科技含量。为此,必须加强农村水利基础研究,致力于提高原始创新能力。要实施以农业节水技术为重点的农村水利创新工程,完善农业节水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就必须形成以国家政策扶持为基础,以节水材料设备生产企业为主体,以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为骨干,生产单位、用水户积极参与,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网络。要在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节水技术的基础上,组织科研力量对农村水利关键技术以及新材料、新产品、新设备等进行联合攻关,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多种形式的农业节水和

农村供水新技术,优先研究、开发、集成出田间综合节水、微咸水淡化、灌溉水量遥感计量、激光平地等关键技术,增加水利技术储备。要在原有基础上完善灌溉试验站体系,利用节水灌溉示范项目,积极探索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定额管理”的有效途径。要不断完善农村水利技术规程,提高农村水利工程质量和运行效益,稳步提高科技进步对农村水利的贡献率。

加强农村水利工程管理。加强农村水利工程管理,是保障农村水利健康发展的关键。要继续落实好《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在搞好试点的基础上深化灌区管理单位改革。通过节水改造推动灌区改革,鼓励和引导用水户通过用水合作组织,对工程、用水、水费收缴进行自主管理、自我经营,逐步建立用水户自主管理与水管单位专业化服务相结合的管理模式。要配合乡镇机构改革,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的要求,做好乡镇水利(水保)站改革工作,尽可能组建流域水利站,以保持职能和队伍的相对稳定,为基层水利工作创造条件。要依法加强农村水利工程的社会管理,一方面要监督水利工程建设遵照有关专业规划,防止对水资源的无序和垄断开发,规范收费标准和服务行为,另一方面要增强服务意识,加强对工程建设的政策扶持和技术服务。特别是在开发农村水电资源过程中,要制止违反流域规划和河流水能开发规划的“跑马圈河”、滥占资源、无序开发现象,协调处理各方特别是移民的利益关系,保障农民生命财产安全,保护自然生态安全,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作者:水利部副部长)

第二篇: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意见

根据中央、省、市对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结合我镇实际,经研究,对年的农村经济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年农村经济工作总体思路是: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针,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个方针,认真贯彻执行中央、省、市1号文件精神,落实党的各项惠农政策,围绕“希望在山、潜力在水、重点在田、后劲在畜、出路在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继续着力抓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为重点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努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奋斗目标是:粮食总产1480万斤,棉花5800担,生猪出栏3300栏,家禽饲养

一、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着力在“希望在山、潜力在水、重点在田、后劲在畜、出路在工”上下功夫。

二、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1、以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在进一步完善近两年开发的小水库()的管理的基础上,继续采取“民办公助”的方式,运用市场机制,采取地方自筹和竞争拍卖经营权等方式完成4座小(Ⅱ)型水库的除险加固任务。实施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计划在高效的家田。

2、以“文明小康示范村建设”为重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将创建文明村镇活动与创建星级文明户、文明信用户等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建设“环境整洁优美,思想道德良好,公共服务配套,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年计划建设3个村17公里的公路硬化,到年底力争实现“40%的村民小组,90%行政村通水泥路或油路”的目标。继续实施好农村人畜安全饮水工程。继续实施农村沼气建设国债项目,合理施工进度,提高建池工艺,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3、以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为重点,加强林业资源的开发管理。

三、认真贯彻中央、省委、市委1号文件精神,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

www.xiexiebang.com【xiexiebang.com范文网】

1、兑现惠农补贴,落实各项惠农政策。稳定粮食最低收购价、粮食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政策。全额免征农业税。继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规范农村“一事一议”。严禁农村“三乱”,严防农民负担反弹,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2、加强农村土地管理,切实保护好耕地。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法》和《土地管理法》,继续实行“严格”的土地政策,切实加强对耕地的保护。规范管理集镇和村落建设用地,严格实行“先报批、后建房”手续。认真实施《农村土地承包法》,稳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继续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规范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流转,鼓励农民采取转包、转让、出租、作价入股等多种方式,将土地向种植大户集中,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走农业集约化经营之路。

四、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各项社会化服务功能。

1、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加强人力资本的培育。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农业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切实加大良种良法推广力度,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劳动技能。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和机关干部,以资金入股、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或自主经营等多种形式参与农业开发,加快农业生产与农业科技的有效对接。

3、逐步完善农业预警和应急机制,提高农业防范风险能力。建立完善农业突发事件应急机构和应急预案,切实提高防范农业风险的能力。切实抓好防汛抗旱,森林防火、畜禽防疫、病虫害防治及气象预报预测等工作。

4、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大“三农”工作领导力度。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结合开展保持共产党先进性教育活动,大力推进“三培两带”工程,进一步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进步中的核心作用。加大对农村基层干部的培训,不断增强他们贯彻执行各项农村政策的本领,增强民主管理、依法办事的本领,增强带领群众发民经济、加快致富的本领,增强做好群众工作、建设和谐社会的本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实现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第三篇:农业信息化建设学习心得体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xxx”时期,农业部计划要在全国80%以上的县级区域建立起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力争整体运行功能接近同期发达国家的中等水平。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和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强化面向农村的广播电视电信等信息服务。而今年农业部即将启动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强行动、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促进行动、农业科技提升行动、畜牧水产业增长方式转变行动、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推进行动、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行动、生态家园富民行动和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行动,也都离不开农业信息化的支持。由此可见,尽快建立功能齐全、体系完备、高效共享、反馈灵敏的农业信息体系,以推进面向农民的信息服务为中心,强化资源共享,健全应用系统,延伸服务网络,实现服务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些年来,我国农业信息化工作紧紧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业不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努力提升农业信息服务能力,在农业信息工作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资源开发等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和成效。一是农业信息工作体系初步形成,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据统计,截至2005年底,全国97%的地(市)和80%以上的县级农业部门,建立了信息管理和服务机构,发展农村信息员22万人;31个省区市级农业部门、80%左右的地级和40%的县级农业部门都建立了局域网。二是农业信息资源总量不断丰富,信息采集体系基本形成。经过多年努力,有关主管部门在全国布设了8000多个信息采集点,在农业各行业和农业服务领域建立了近40条比较稳定的信息采集渠道,基本实现了信息资源的网络化处理。相继建立了生产、市场、进出口等50多个数据库,信息资源涵盖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基本方面,能够客观反映农村经济运行情况,为信息服务提供了资源保障。三是推进涉农信息资源共享,整合农村信息资源。

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虽然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具备了一定基础,但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相比,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的实际需要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突出表现在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服务体系不健全、缺少相应规划、缺乏投资主体;信息资源缺乏有效的整合开发、发布渠道不畅、资源开发程度较低、信息内容与现实需求脱节、针对性不强;农业科技人员缺乏;农民难以承担农业信息化较高的运行费用和维护成本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要求我们必须使包括农业信息化建设在内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一个大的改善。到2010年,我们要建立起科学、完备、高效、权威的农业信息体系。一是要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统一的软硬件平台,通过对农业信息的标准化处理,实现信息共享和交换;二是要整合农业、农村市场的信息资源,建立农业信息资源中心,建设农产品市场信息大型数据库,加快农村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三是要促进农村信息双向流动渠道的畅通,使信息的双向交流不应仅局限在互联网上,要利用广播、电视、宣传栏、黑板报、小册子等多种方式,因地制宜,灵活多样。

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切实加强对农业信息化工作的领导,充分认识农业信息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一是要确保农业信息化的投入,创造多元化投入的政策环境,拓宽投融资渠道,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投入农业信息服务领域。二是要健全制度,立足建设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和国家信息化导向,在深入总结农业信息化实践的基础上,积极推动信息化制度建设。三是要切实加强农村信息队伍建设,重点培训基层农业信息工作人员,逐步建立一支专业技术和分析应用相结合、精干高效的农业信息化队伍,使农村信息化队伍基本覆盖全部行政村。

第四篇:多管齐下 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xx位于四川省东北部,嘉陵江中游,全县幅员面积1332平方公里,辖46个乡镇,1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68万,耕地面积45万亩,是一个以种养业为主的农业县。近年来,全县上下紧紧围绕建设“特色农业大县”、“绿色生态靓县”的奋斗目标,深入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以助农增收为目标,以做强产业为重点,以夯实基础为保障,在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

力上狠下功夫,实现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

一、主要成效

1、农业生产环境得到较大改善

近年来,我县以改善农业生产环境为重点,着力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努力提高土地产出能力,提高耕地质量。

2002年以来,我县以转变观念为突破口,力破“畏首畏尾,急功近利”、“以我为主、小打小闹”、“条框定性,经验引路”的思想,坚持以市场配置资源,采取“卖、聚、争、投”多管齐下,坚持大、中微并建,充分利用项目补贴、财政支农资金吸纳民间资本,广泛筹集建设资金,全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走上了健康、快速发展轨道。两年来,共投入农田水利建设资金1.1亿元,群众投工投劳2918万个,完成24座小

(一)、小

(二)型病险水库整治,开渠配套116公里,新建小微水利工程316处,新增有效灌面22万亩,启动了47个高标准的兴水示范村建设,完成了以“六个一”为内容的户办工程4800户;一次性完成了23万亩林业绿化,其中退耕还林9万亩,荒山造林14万亩,栽植生态林5万亩;全县新建村道公路602公里,改扩建217公里,建标美路25条109公里;全县改造中低产田土2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8平方公里,完成了27个扶贫新村建设,同时我们开展以产业培置为重点,新村建设为载体,组织建设为保障,大力实施小康示范村建设,经过两年的努力,全县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助推了农业增收、农民增收、农村繁荣。2000年以来,我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荣获省水利工作先进县、林业绿化模范县等称号,2003年,林业、水利获全市一等奖,2004年,林业、水利、农机分别获全市一等奖,xx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创造的“卖、聚、争、投”经验在全市推广。

2、特色农业初见成效

近年来,我县以培育特色产业为重点,以提升品质为核心,大力促进农产品结构和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了优势农产品向优势区域集中,努力增强优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一是围绕“扩面、强管、增值”做文章,实施标准化管理,水果产业效益明显提升。近两年来,我县全面推行水果标准化管理,果品品质不断提升,锦橙100号已通过全国无公害农产品标准认证。两年来,我县共培育锦橙100号标准化管理示范片3个,面积达到1.2万亩,锦橙100号远销12个省,优质锦橙抢购一空,今年产地批发价达到1.6元/公斤,同比增加25%,仅此一项,果农人均增收120元以上;二是按照“发挥优势,重点培育,规模发展”的思路,在培育良种、扶持大户、拓展市场上狠下功夫,2004年,全县建成了20万头优质肉猪产业带,百万只溪河养鸭带,10万头山羊产业带,1万头肉牛产业带,全县出栏生猪60.5万头,产值达到4.8亿元,人均增收98元;出栏小家禽930万只,产值达到1.4亿元,人均增收30元;出栏草食牲畜33万头,产值6100万元,人均增收13元,仅畜牧业一项人均增收141元。三是扩大复种指数和采取转、代、租等方式对3.8万亩撂荒土地全面复耕,大力推广“地膜玉米、旱育抛秧、杂糯间栽、苕豆套作、秸杆覆盖沃土免耕”五大技术,全面实施以户平1000株高梁、户平1亩地膜花生、户平1亩杂糯间栽、户平1亩苕豆套作为主要内容的“四个一”工程,粮食播面同比增加6万亩,同比增加11%,农民人均增收32元。

3、龙头带动明显增强

近年来,我县以统筹城乡发展为重点,不断创新经营机制,积极招引和培育龙头企业,探索以工哺农的新模式,促进工农互动。

2003年我县成功引进成都客商黄万灿收购已破产多年的肉联厂建起了年销售收入达9000万元的齐祥食品公司,为11万农户解决了销路。2004年,我们又成功引进成都创景物业公司在我县投资2500万元创建四川邦农实业公司,该公司已收购我县停产多年的饲料公司、面粉厂,并在河舒新建常年饲养dly种猪2500头,年出栏dly肉猪3万头的良繁养殖场,同时采取“公司+良繁场+农户”的运作模式,已首批与450户年饲养dly生猪100头以上的大户签订认养合同,实行“统一规划圈舍,统一提供仔猪,统一提供饲养,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疫病防治,统一代农销售”的方式,大力发展dly养猪大户,三年内使我县生猪良种率达60%以上,我县2004年出肥生猪60万头,接良繁率达60%计算(本文权属好范文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dly肉猪将达到36万

头,再加上450户年出栏100头以上的大户,出肥累计达40万头以上,dly肉猪价格比普通肉猪价格高2元/公斤,每头可多创收180元以上,全县可多增收7200万元,仅此一项,人均可增收133元,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农民增收的幅度将更大。同时,我县的绿源油脂、蓬雪面粉、可口爽、金华纺织、海峡丝绸等农副产品

加工龙头企业,与13.3万农户建立了紧密的利益关系,三坝果协、生猪合作社、恒基农业等一批专业合作组织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与农户签订了2.3万份订单,为农户解除了后顾之忧。

二、基本经验

我县围绕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经验。

1、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必须全面准确贯彻涉农政策。我们充分宣传中央1号文件,严格执行农税“三不一降低”、“粮食直补”等一系列政策,强化土地制度、产权制度,粮食流通体制、金融体制改革、健全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机制,充分调动了农民种田积极性,从而增强了粮食生产能力。

2、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必须增大对农业的投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投入是关键,采取增大财政支农力度,农业投资担保,市场配置资源等多种形式,用好财政、项目资金,激活民间资金,扩大信贷规模,增大了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的投入。

3、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必须增强龙头带动能力。我县采取引外龙、育新龙、扶强龙等多策并举,促进龙头企业的发展,支持龙头企业与农户建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延长产业链,增强市场竞争力。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业投入不足。我县非国贫、省贫县,受国家倾斜较少,县级财政是一个典型的“吃饭财政”,对投入农业心有余而力不足,致使我县农业基础设施脆弱,耕地质量较差,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高。

2、支农政策难以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由于我县是典型的丘陵县,人多地少,中央的惠农政策对农业的影响起不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

3、龙头企业融资难。

四、建议

1、加大龙头企业扶持。县以下的农业龙头企业特别是加工龙头企业,由生产规模、技术设备等原因,往往是初级产品加工,社会效益好,经济效益差,企业融资比较困难,建议中央、省出台优惠政策,给予非贫困县龙头企业扩张、升级等贷款贴息。

2、加大对丘陵地区产业化建设的扶持。丘陵地区由于经济相对落后,生产条件相对较差,区域优势不明显,发展产业化经营远比平原地区困难,建议中央、省加大对丘陵地区农业产业化特别是种养业在项目上的扶持力度。

3、改革和完善服务体系。当前农业服务体系存在管理错位,服务缺位,县级农业部门只管务不管人,乡镇只管人,难管业务。造成后来的“三级一户”的服务体系难以发挥作用,建议省市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充分调动基层服务站所的作用。

4、建立助农增收的长效机制。要稳定和强化已有的各项支农政策,调动农民务农种粮和各级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

第五篇:多管齐下,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一、主要成效

1、农业生产环境得到较大改善

近年来,我县以改善农业生产环境为重点,着力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努力提高土地产出能力,提高耕地质量。

2、特色农业初见成效

近年来,我县以培育特色产业为重点,以提升品质为核心,大力促进农产品结构和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了优势农产品向优势区域集中,努力增强优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xiexiebang.com范文网[CHAZIDIAN.COM]

3、龙头带动明显增强

近年来,我县以统筹城乡发展为重点,不断创新经营机制,积极招引和培育龙头企业,探索以工哺农的新模式,促进工农互动。

二、基本经验

我县围绕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经验。

1、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必须全面准确贯彻涉农政策。我们充分宣传中央1号文件,严格执行农税“三不一降低”、“粮食直补”等一系列政策,强化土地制度、产权制度,粮食流通体制、金融体制改革、健全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机制,充分调动了农民种田积极性,从而增强了粮食生产能力。

2、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必须增大对农业的投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投入是关键,采取增大财政支农力度,农业投资担保,市场配置资源等多种形式,用好财政、项目资金,激活民间资金,扩大信贷规模,增大了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的投入。

3、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必须增强龙头带动能力。我县采取引外龙、育新龙、扶强龙等多策并举,促进龙头企业的发展,支持龙头企业与农户建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延长产业链,增强市场竞争力。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业投入不足。我县非国贫、省贫县,受国家倾斜较少,县级财政是一个典型的“吃饭财政”,对投入农业心有余而力不足,致使我县农业基础设施脆弱,耕地质量较差,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高。

2、支农政策难以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由于我县是典型的丘陵县,人多地少,中央的惠农政策对农业的影响起不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

3、龙头企业融资难。

四、建议

1、加大龙头企业扶持。县以下的农业龙头企业特别是加工龙头企业,由生产规模、技术设备等原因,往往是初级产品加工,社会效益好,经济效益差,企业融资比较困难,建议中央、省出台优惠政策,给予非贫困县龙头企业扩张、升级等贷款贴息。

2、加大对丘陵地区产业化建设的扶持。丘陵地区由于经济相对落后,生产条件相对较差,区域优势不明显,发展产业化经营远比平原地区困难,建议中央、省加大对丘陵地区农业产业化特别是种养业在项目上的扶持力度。

3、改革和完善服务体系。当前农业服务体系存在管理错位,服务缺位,县级农业部门只管务不管人,乡镇只管人,难管业务。造成后来的“三级一户”的服务体系难以发挥作用,建议省市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充分调动基层服务站所的作用。

4、建立助农增收的长效机制。要稳定和强化已有的各项支农政策,调动农民务农种粮和各级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

下载水利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本保障word格式文档
下载水利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本保障.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如何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郭武 当前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耕地资源匮乏,土壤肥力逐年下降,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及水资源缺乏。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

    如何进一步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

    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切......

    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重在财政支农

    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重在财政支农××年中央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好范文,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wwwwenmi114.com抓住了解决“三农”问题和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

    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孟宪江 目前,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新命题、发展中的新课题、现实工作中的难题。如,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自主创新能......

    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为了实现今年农业总产值增长5%,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目标,提出如下建议:一、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按照“多予、少娶放活”的方针,落实各项支农政策。要继续实施粮......

    关于提高我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几点建议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农业农村工作会议,都提出了要“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要求,这对于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社会稳定,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全面、协调、......

    关于提高荆州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思考

    关于提高荆州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思考 作者:黄孝荣文章来源:荆州市农业局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抓紧实施粮食战略工程,推进国家粮食核心产区和后备产区建设,加快落实全国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