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提高农机化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调研材料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指出: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农村制度建设,培育农民新型合作组织,发展各种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着力提高组织化程度;按照服务农民、进退自由、权利平等、管理民主的要求,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使之成为引领农民
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要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适应农业规模化、精准化、设施化等要求,加快开发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业设备设施,重点在田间作业、设施栽培、健康养殖、精深加工储运保鲜等环节取得新进展;支持农用工业发展,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
围绕着《决定》提出的新要求,**市农机局党委高度重视,积极组织全体干部职工进行了认真地学习和讨论,结合**农机化实际,于11月初召集各镇农机站长、部分机手和农机大户开展了调研活动。深入分析了目前我市农机化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深刻查找了制约农机化发展的因素及存在的根源。通过学习和调研,大家一致认为,近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全市农机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紧紧围绕全市发展大局,以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己任,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各项农机化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实现了农机化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一、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截至到2008年6月底,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150万千瓦,农机总值达到5.6亿元,农用拖拉机达到8.1万台,各种配套机具达9.8万台(套);小麦联合收割机从少到多发展到近千台,小麦生产基本实现全过程机械化,并已向复式、联合等高层次机械化方向发展;花生生产机械化程度大幅度提高,机播、机收和机械摘果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93.8%、92.6%和70%,机械化作业水平提升到85.5%;玉米播种机械化水平达到81%,玉米联合收割机从无到有发展近200台,收获机械化水平也逐年提升;植保、脱粒、农田排灌、农业运输、农副产品加工等环节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全市综合农机化作业水平达到82%,位居全省第四,在全省保持了领先地位。
农业机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农机作业逐步形成规模化、集约化。几年来,我们抓住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这一时机,加强领导,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先进适用农机具的推广,农机数量大幅增加,农机结构进一步优化,综合农机化作业水平有较大提升,劳动生产率极大提高,广大农民正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有效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向 二、三产业的转移,改变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推进了农机产业化的发展,跨区作业不断向深度、广度拓展,农民收入大幅提高,农机服务总收入年均3.8亿元。2008年“三夏”期间,针对油料供应紧张、小麦成熟晚、天气阴雨等新情况,农机局党委高度重视,根据市委、市政府的指示,加强领导,努力协调,精心组织,科学调度,强化技术服务,密切部门配合,确保油料供应,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农业机械作用。全市共组织2300多台小麦联合收获机参加三夏麦收,收获小麦43.8万亩,机收率达到99%,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8个百分点,做到了适时收获,颗粒归仓,确保了粮食丰产丰收。今年的三夏机收工作好于以往任何一年,广大农民非常满意。
精心组织,农机购置补贴资金争取力度大、落实效果好,全市农机化水平得到新的提高。为进一步优化农机结构,加快先进适用新机具的应用,全面提升综合农机化作业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我们加强领导,加大工作力度,成立强有力的工作班子,跑威海进省厅,多方争取支农惠农资金。自2005年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以来,共争取各级财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近700万元,补贴购置各类新机具3000多台(套);2008年,围绕着全市农机化事业发展和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需求,市农机局抓住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这一契机,多次跑部进厅,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全市共争取省以上农机购置补贴资金240万元,是去年的两倍还多,增幅居于威海市三市三区前列;争取省级花生机械化生产项目1个,争取资金10万元;市县两级也加大了配套资金的投入力度。工作力度之大,争取资金数量之多,落实效果之好,都是前所未有的,极大地优化了我市农机结构,全面促进了综合农机化作业水平的大幅提升。
为积极探索农业机械化发展新机制,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现代农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们根据市政府的统一部署,积极运作,结合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加大了对农机化示范项目的投入力度,并确立了花生机械化作为重点建设项目,由于工作得力,我市今
年被列为“山东省花生机械化生产”项目单位,从而更加促进了先进适用农机具、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了全市综合农机化作业水平的提高。
农机合作服务组织蓬勃发展。以引导农机规模化经营,促进农机产业化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大力培育农机大户,加强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建设,组建农机协会。工作中,坚持和完善了农机服务组织行业备案制度,建立
了工作联系机制,加强了日常工作指导和技术服务,加大了政策扶持力度,在购机补贴工作中作为优先补贴对象,予以扶持和倾斜。目前,全市农机固定资产总值50-100万元的15个,30--50万元的30个,10-30万元的240个。农机大户的发展壮大,不仅为农机经营业户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为农机三大市场的健康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促进了农机经销企业和农机服务组织的连锁经营,全市逐步建立健全了农机协会、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农民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的农机服务组织体系,保障了农机化工作的顺利开展,实现了农机化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农机安全生产形势逐年好转,多年来,农机事故发案率一直控制在0.1‰以下,未发生重特大农机事故。2008年,我们围绕着“平安农机、和谐农机”建设,认真贯彻执行农机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积极开展文明执法、优质服务活动,安排专门时间对所有的农机执法人员进行了系统培训,不断提高执法队伍的执法意识和执法水平。以安全生产百日督查活动为契机,坚持重心下沉,关口前移,把工作重点放在村一级,进村入户,认真组织开展农机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和农机安全专项整治活动,做好牌证管理工作,逐步构建起农机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从源头上消除事故隐患,为“平安**”建设做出了新的贡献。
二、存在的问题。
在我市农机化事业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些制约农机化事业健康快速发展的问题,通过调研,共列出了两项当前群众最关注的农机工作热点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农机服务体系不健全,乡镇一级“线断网破人散”。近年来,一方面由于乡镇机构改革,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资产被侵占,人员大幅削减,许多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已名存实亡,目前全市现有的14个农机管理服务站每站管理人员只有1人,平时,他们大部分精力忙于镇上日常政务性工作,很少有精力从事农机管理工作,一些农机行政执法和公益性服务职能也大大削弱。而且在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中,大部分是差额拨款,资金来源90%以上依靠自身经营服务收入,直接造成了农机工作在镇村开展困难,落实不到位,实施效果差。另一方面县级农机工作人员年龄偏大,平均年龄近50岁左右,相当一部分已退居二线,而受编制限制,无法补充新的人员,给农机工作的正常开展带来了困难。
(二)广大农民对先进适用农业机械的接受能力差,机收水平低。
1、玉米机械化收获方面。几年来,由于受玉米地块偏小,作业链条过长、种植规格不适应玉米联合收获机作业要求、农民习惯于手工收获等因素的影响,我市玉米机收水平相对不高。几年来,我们一直在进行着不懈地努力,尤其是2005年国家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以来,我们结合购置补贴资金的落实,加强领导,加大政策倾斜,出实招,办实事,加强玉米联合收获机械的推广力度,将玉米联合收获机械列为优先补贴对象,实行优先报名,优先补贴,有效地推动了玉米收获机械化的发展。全市玉米联合收获机保有量2008年达到177台,是2005年的6倍,玉米机收水平逐年提升。尽管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玉米联合收获机价格较高,虽然财政补贴一部分,余下部分金额依然高达七、八万,大部分农民很难接受,影响了玉米收获机械化水平的快速提高。
2、花生机械化收获方面。由于受土质、种植规格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采用花生挖掘机进行收获的技术在我市尚不成熟,老百姓不认可,造成该技术难以大范围推广。下一步要加大对花生机械化的技术攻关力度,从根本上解决花生机械化收获问题。
三、农机化的发展方向
为切实发挥好农机部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体现农业机械化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应用农业科技的主要载体、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和构建和谐新农村的基础地位,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建议:
1、努力做好农机与农艺相结合。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积极做好新形势下农机与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新的农艺配套工作,具体就是对农作物进行中低产田改造,变小块土地为大块土地,在此基础上进行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以此来适应机械化作业和农机发展的新要求。
2、开拓农机服务新领域,促农民增收。我市农用拖拉机总数现已达8万多台,但小四轮以上大中型拖拉机数量不足万台,手扶拖拉机数量占主导地位,农机闲置浪费现象明显,农业生产规模经营后劲不足,发展大中型复式联合作业机械迫在眉睫。目前全市小麦收获已全面实现机械化,而玉米、花生生产机械化的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实现花生生产全过程机械化既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要前提。下一步我们要从加强宣传、积极引导入手,把推广应用玉米、花生联合收获机列为农机推广工作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加大玉米、花生生产机械的推广力度,逐步解决制约三大作物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瓶颈问题,加速农业现代化步伐。
3、要积极发展以农机服务合作社、农机协会和农机大户为主体的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鼓励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权,推进农机服务社会化、产业化,做大做强农机服务业的要求,近几年,在农机购置补贴方面,我们十分注重将补贴的政策向重点机具和农机大户倾斜,使农机大户的机械从数量和结构上都上了一个新台阶。下一步我们将成立农机合作化协会,把农机大户吸收为会员,充分发挥协会的作用,积极与当地镇政府、村委会联系,争取多方支持,把各个会员所在村或连片村的闲散土地和农民承包经营的流转土地,通过有偿转让或租赁的方式承租下来。针对现在农村病残户、进城务工户、老人户的土地撂荒现象严重,种田不投入、土地产出效益差等状况,我们要加强与有关方面的联系,引领农民成立农业合作社,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开展规模经营,同时要充分利用农机大户的农业机械优势实行土地的集约化经营,使我们现在80%以上的农机大户5年后成为种粮大户。只有农作物实现区域种植,农业机械的优势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农业实现机械化就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实实在在的一项工程,有了农业的机械化就有了农业的现代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更上新台阶。
4、继续抓好农机跨区作业工作。跨区作业是农机适应市场的切入点,是配置和盘活农机资源的一种经营服务新模式,也是农机服务产业化的有效形式,农机局将加大组织协调力度,推动跨区作业由三夏向三秋和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扩展,由小麦机收向玉米、花生等其它作物收获延伸。在加强组织管理,保证信息服务,指导安全生产和保证收费价格的前提下,使三夏外出作业的小麦联合收割机超过600台,台均收入超过2万元,总收入达到1500万元以上。依靠小麦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的成功经验,组织有关人员对“三秋”玉米联合收获机作业市场进行考察,制订详尽可行的跨区作业工作计划,在可能的情况下,鼓励全市90%以上的玉米联合收获机参与秋季跨区作业,争取创收超过600万元,增加农民收入。
5、加强农机执法队伍建设。加强农机执法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然要求,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山东省农业机械化促进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授予农机部门的神圣职责。随着国家对农机工作的日益重视,农机化事业将进入发展的快车道。因此,新形势下建立一个高效能的执法机构和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农机执法队伍,加强农机行政执法,保障广大农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既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落实党和国家一系列“三农”政策的客观需要,更是加快农机化事业发展进程,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
第二篇:关于全面提高我市农业机械化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的调研报告
关于全面提高我市农业机械化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的调研报告 根据学习实践活动的总体安排,我局于4月1日开始,在全局范围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就当前农机化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农机化工作中存在的不符合、不适应科学发展观的问题;建立支持保障农机化科学发展体系;农机化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如何促进农业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农机作业补贴新机制;农机农艺结合及建立新技术新机具推广新机制等内容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我市农机发展近几年取得的成绩
●农业机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农机作业逐步形成规模化,集约化。几年来,我们抓住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这一时机,加强领导,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先进适用农机具的推广,使全市农机数量大幅增加,农机结构进一步优化,综合农机化作业水平较大提升,广大农民正迅速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有效地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改变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推进农机产业化的发展。2008年春耕期间,针对燃油市场供应紧张,农机手买不到油的现状,为保障农机春耕生产,洪江市委、市政府安排农机春耕作业用油20吨,作为农机春耕专用油。4月12日,市农机局对200多名耕田机手进行了现场培训,当场发放春耕油票2000多升。为解决机手购油不方便的问题,市农机局租赁了一台流动加油车,深入岩垅、红岩、塘湾等乡镇,将油料直接送到农民群众手中。我市累计投入各类农业机械6000多台,运输春耕物资11万多吨,完成机耕面积15万亩,机耕率达70%,掀起了农机春耕生产的新高潮。跨区作业不断向深度、广度拓展。至去年底,全市跨区作业机械达10台,涉及周边三省12个县(市),跨区作业收入近30万元。农机作业规模化、集约化大大提高农民收入,有效地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精心组织,农机购置补贴资金争取力度大、落实效果好,全县农机化水平得到新的提高。我市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起始于2005年,到现在为止已实施整整5年时间。五年来,国家及省财政共安排农机购置补贴资金645万元。其中2005年我市属省级农机购置补贴项目县(市),安排资金15万元,2006年后进入国家级农机购置补贴项目县(市),资金逐年增加。06年安排资金30万元,07年安排资金60万元,08年安排资金140万元,09年安排资金400万元。累计销售农机购置补贴机具1320台,其中水稻联合收割
119台,水田耕整机1088台,盘式拖拉机106台,轮式拖拉2台。水稻插秧机5台。受益的农户达1420户。2008年末全市农机保有量98129台,606341千瓦,分别比项目实施前的2004年增加73921台,128633千瓦。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对促进我市农村经济的发展功不可没,彻底改变过去“面朝黄土,背朝天”历史。短短的五年时间,洪江市的农机购置补贴实现了几何倍数的增长,赢得了广大群众的广泛赞同的积极参入。
●大力培育农机大户,加强农机合作服务组织的建设,促使农机合作服务组织蓬勃发展。以引导农机规模化经营,促进农机产业化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组建农机协会。工作中,坚持和完善农机服务组织行业备案制度,建立工作联系机制,加强日常工作指导和技术服务,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购机补贴工作中作为优先补贴对象,予以扶持和倾斜。湖南省重点企业“金珠米业”在政府大力支持下,在洪江市岩垅乡星火村发展土地流转经营,以每亩500元的价格,将全村11组1200人的1080亩稻田和80亩水面总揽承包,安排10工人,配备了2台大型轮式旋耕机、2台半喂入水稻收割机、2台插秧机,1台大型粮食烘干机以及的农田植保机械,实行耕、插、管、收、加工全程机械化作业,年产稻谷648吨。农机大户的发展壮大,不仅为农机经营业户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为农机三大市场的健康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促进了农机经销企业和农机服务组织的连锁经营,全县逐步建立健全了农机协会、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农民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的农机服务组织体系,保障了农机化工作的顺利开展,实现了农机化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二、我市农机化事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市农机化事业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些制约农机化事业健康快速发展的问题,通过调研,共列出了两项当前群众最关注的农机工作热点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农机服务体系不健全。乡镇一级“线断网破人散”。近年来,一方面由于乡镇机构改革,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资产被侵占,人员大幅削减,24个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已不存在,平时,他们大部分精力忙于乡镇日常政务性工作,很少有精力从事农机管理工作,一些农机行政执法和公益性服务职能也大大削弱。而且在乡镇农机管理服务人员中,大部分是差额拨款,直接造成了农机工作在镇村开展困难,落实不到位,实施效果差。另一方面县级农机工作人员年龄偏大,一部分已退居二线,而受编制限制,无法补充新的人员,给农机工作的正常开展带来了困难。
2、广大农民对先进适用农业机械的接受能力差,机收水平低。一是传统观念和耕作习惯影响了免耕播种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农民对实施保护性耕作,特别是水稻机插育秧技术的意义、好处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农民在没有看到明显效果的情况下,要改变传统的耕作习惯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二是农民技术培训专项资金不足,投入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保护性耕作的发展速度。
三、我市农机化的发展方向
为切实发挥好农机部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体现农业机械化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应用农业科技的主要载体、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和构建和谐新农村的必然要求的地位,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建议:
1、做好农机与农艺的结合这篇文章。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积极做好新形势下农机与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新的农艺配套工作,具体就是对农作物进行中低产田的改造,变小块土地为大块土地,在此基础上进行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来适应机械化作业和农机发展的新要求。
2、要积极发展以农机服务合作社、农机协会和农机大户为主体的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鼓励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权,推进农机服务社会化、产业化,做大做强农机服务业。近几年,在农机购置补贴方面,我们十分注重将补贴的政策向重点机具和农机大户倾斜,使农机大户的机械从数量和结构上都上了一个新台阶,这些大户通过参加农机培训、机具推广,跨区作业队,在农机化生产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下一步我们将成立农机合作化协会,把农机大户吸收为会员,充分发挥协会的作用,积极与当地镇政府、村委会联系,争取他们多方面支持,把各个会员所在村或连片村的闲散土地和农民承包经营的流转土地,通过有偿转让或租赁的方式承租下来。现在农村病残户、进城务工户、老人户的土地撂荒现象严重,种田不投入、土地产出效益差,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同有关部门加强联系,引领农民成立农业合作社,以土地入股形成规模经营。积极开展村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建设,充分利用农机大户的农业机械优势实行土地的集约化经营,使我们现在大部分农机大户5年后成为种粮大户,进而发展成先进性的农场,实现土地规模经营,农业区域种植。只有这样,农业机械的优势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农业实现机械化才不会是一句空话,而是实实在在的一项工程,有了农业的机械化就有了农业的现代化,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才能再上新的台阶。
3、继续抓好农机跨区作业工作。跨区作业是农机适应市场的切入点,是配置和盘活农机资源的一种经营服务新模式,也是农机服务产业化的有效形式,我局将加大组织协调力度,推动跨区作业由三夏向三秋和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扩展。在加强组织管理,保证信息服务,指导安全生产和保证收费价格的前提下,使三夏外出作业的水稻联合收割机、水稻插秧机超过20台,台均收入超过4万元,总收入达到80万元以上。
4、加强农机执法队伍建设。加强农机执法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然要求,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湖南省交通管理条例》授予农机部门的神圣职责。随着国家对农机工作的越来越重视,农机化事业将进入发展的快车道。因此,新形势下建立一个高效能的执法机构和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农机执法队伍,加强农机行政执法,保障广大农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既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落实党和国家一系列“三农”政策的客观需要,更是加快农机化事业发展进程,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加强农机执法是维护社会稳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作者系原洪江市农业机械化管理局局长)
第三篇:关于全面提高我县农业机械化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的调研报告
关于全面提高我县农业机械化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的调研报告
根据学习实践活动的总体安排,宁津县农机服务中心开展了“听民声、知民情、问民计”专题调研活动。调研活动由领导分别带队,先后深入到全县各地,就当前农机化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农机化工作中存在的不符合、不适应科学发展观的问题;建立支持保障农机化科学发展体系;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农机作业补贴新机制;农机农艺结合及建立新技术新机具推广新机制等内容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座谈、走访、实地查看,广泛征求、吸纳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真正做到了“实、细、深、好”,了解和掌握了大量真实的情况
通过开展调研活动,深入分析了目前我县农机化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深刻查找了制约农机化发展的因素及存在的根源。近几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全县农机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紧紧围绕我县发展大局,以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己任,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各项农机化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实现了农机化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一、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我县农机总动力已发展到194万千瓦,比上年增加28万千瓦,拖拉机拥有量达到12077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4438台,小型拖拉机2639台,小麦联合收割机1420台。玉米联合收获机械421台,小麦免耕播种机45台。农用运输机械56492台,柴油机59054台,各类小麦玉米精播机10507台,棉花播种机4100台,拔棉柴机3500台。小麦实现了全部机收,玉米机收率已达到了44%,小麦、玉米全部实现了机械化播种。从主要农作物的耕、播、收等主要生产环节基本上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农机化水平不断提高,达到83%,超过了年初制定的目标。
农业机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农机作业逐步形成规模化,集约化。几年来,我们抓住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这一时机,加强领导,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先进适用农机具的推广,农机数量大幅增加,农机结构进一步优化,综合农机化作业水平有较大提升,劳动生产率极大提高,广大农民正迅速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有效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的转移,改变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推进了农机产业化的发展,跨区作业不断向深度、广度拓展,农民收入大幅提高,农机服务总收入年均2.3亿元,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8年“三夏”期间,针对油料供应紧张、小麦成熟晚、天气阴雨等新情况,我单位高度重视,根据县委、县政府的指示,加强领导,努力协调,精心组织,科学调度,强化技术服务,密切部门配合,确保油料供应,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农业机械作用。全县共组织 1300多台小麦联合收获机参加三夏麦收,全部实现了小麦机收作业,做到了适时收获,颗粒归仓,确保了粮食丰产丰收。去年的三夏机收工作好于以往任何一年,广大农民非常满意。
精心组织,农机购置补贴资金争取力度大、落实效果好,全县农机化水平得到新的提高。为进一步优化农机结构,加快先进适用新机具的应用,全面提升综合农机化作业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我单位加强领导,加大工作力度,成立强有力的工作班子,多方争取支农惠农资金。自2005年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以来,共争取各级财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近1300万元,补贴购置各类新机具 800多台(套)。2009年,围绕全县农机化事业发展和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需求,我们抓住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这一契机,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争取国家及省农机购置补贴资金660万元,是前四年补贴资金的总和,工作力度之大,争取资金数量之多,落实效果之好,都是前所未有的,极大地优化了我县农机结构,全面促进了综合农机化作业水平的大幅提升。
为积极探索农业机械化发展新机制,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现代农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们根据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积极运作,确立了保护性耕作项目的重点实施。结合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加大了对农机化示范项目的投入力度,加快了先进适用农机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全县综合农机化作业水平。
农机合作服务组织蓬勃发展。以引导农机规模化经营,促进农机产业化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大力培育农机大户,加强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建设,组建农机协会。工作中,坚持和完善了农机服务组织行业备案制度,建立了工作联系机制,加强了日常工作指导和技术服务,加大了政策扶持力度,在购机补贴工作中作为优先补贴对象,予以扶持和倾斜。农机大户的发展壮大,不仅为农机经营业户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为农机三大市场的健康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促进了农机经销企业和农机服务组织的连锁经营,全县逐步建立健全了农机协会、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农民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的农机服务组织体系,保障了农机化工作的顺利开展,实现了农机化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在我县农机化事业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些制约农机化事业健康快速发展的问题,通过调研,共列出了两项当前群众最关注的农机工作热点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农机服务体系不健全,乡镇一级农机组织几近瘫痪
近年来,一方面由于乡镇机构改革,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资产被侵占,人员大幅削减,11个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已不存在,目前全县现有农机兼管人员11人,平时,他们大部分精力忙于乡镇日常政务性工作,很少有精力从事农机管理工作,一些农机行政执法和公益性服务职能也大大削弱。而且在乡镇农机管理服务人员中,大部分是差额拨款,直接造成了农机工作在镇村开展困难,落实不到位,实施效果差。另一方面县级农机工作人员年龄偏大,平均年龄近45岁左右,一部分已退居二线,而受编制限制,无法补充新的人员,给农机工作的正常开展带来了困难。
(二)广大农民对先进适用农业机械的接受能力差,机收水平低
1、玉米机械化收获方面。几年来,由于受玉米地块偏小,作业链条过长、种植规格不适应玉米联合收获机作业要求、农民习惯于手工收获等因素的影响,我县玉米机收水平相对不高。几年来,我们一直在进行着不懈地努力,加大政策倾斜,出实招,办实事,加强玉米联合收获机械的推广力度,将玉米联合收获机械列为优先补贴对象,实行优先报名,优先补贴,有效推动了玉米收获机械化的发展。全县玉米联合收获机保有量2008年达到421台,玉米机收水平逐年提升。尽管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玉米联合收获机价格较高,虽然财政补贴一部分,余下部分金额依然高达八九万左右,大部分农民很难接受,影响了玉米收获机械化水平的快速提高。
2、保护性耕作方面。一是传统观念和耕作习惯影响了免耕播种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农民对实施保护性耕作,特别是小麦免耕播种技术的意义、好处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农民在没有看到明显效果的情况下,要改变传统的耕作习惯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二是农民技术培训专项资金不足,投入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保护性耕作的发展速度。
三、农机化的发展方向
为切实发挥好农机部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体现农业机械化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应用农业科技的主要载体、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和构建和谐新农村的必然要求的地位,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建议:
1、做好农机与农艺的结合这篇文章
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积极做好新形势下农机与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新的农艺配套工作,具体就是对农作物进行中低产田的改造,变小块土地为大块土地,在此基础上进行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来适应机械化作业和农机发展的新要求。
2、开拓农机服务新领域,促农民增收
我县农用拖拉机总数已达12100台,但大中型拖拉机数量不足1万台,小拖拉机数量占主导地位,农机闲置浪费现象明显,农业生产规模经营后劲不足,发展大中型复式联合作业机械迫在眉睫。目前全县小麦收获已实现机械化,而玉米生产机械化的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实现玉米生产全过程机械化既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要前提。下一步我们要从加强宣传、引导入手,把推广应用玉米联合收获机列为农机推广工作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加大玉米生产机械的推广力度,逐步解决制约三大作物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瓶颈问题,加速农业现代化步伐。
3、继续抓好农机跨区作业工作
跨区作业是农机适应市场的切入点,是配置和盘活农机资源的一种经营服务新模式,也是农机服务产业化的有效形式,我局将加大组织协调力度,推动跨区作业由三夏向三秋和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扩展,由小麦机收向玉米等其它作物收获延伸。在加强组织管理,保证信息服务,指导安全生产和保证收费价格的前提下,使三夏外出作业的小麦联合收割机超过100台,台均收入超过3万元,总收入达到330万元以上。依靠小麦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的成功经验,组织有关人员对“三秋”玉米联合收获机作业市场进行考察,制订详尽可行的跨区作业工作计划,在可能的情况下,鼓励全县90%以上的玉米联合收获机参与秋季跨区作业,争取创收超过100万元,增加农民收入。
4、加强农机执法队伍建设
加强农机执法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然要求,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甘肃省农业机械化促进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授予农机部门的神圣职责。随着国家对农机工作的越来越重视,农机化事业将进入发展的快车道。因此,新形势下建立一个高效能的执法机构和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农机执法队伍,加强农机行政执法,保障广大农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既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落实党和国家一系列“三农”政策的客观需要,更是加快农机化事业发展进程,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加强农机执法是维护社会稳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
第四篇:如何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如何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郭武
当前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耕地资源匮乏,土壤肥力逐年下降,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及水资源缺乏。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对策,可采取以下六个方面:一是依法保护耕地及稳住种粮面积。要坚持耕地保护目标不动摇,认真贯彻落实新颁布的《土地管理法》、新修改的《农业法》、新制定的《农村土地承包法》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明确各级政府保护耕地的责任,建立严格的考核指标体系,建立完善的耕地质量保护和建设目标责任制度。要搞好中低产田改造,提高这部分耕地的生产能力;要有效管理和利用耕地,实行严格的耕地管理制度。要促进土地合理流转,实行土地规模化经营,认真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政策,各地要对土地二轮承包政策落实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对违反法律和政策的坚决予以纠正,并追究责任。要下大力稳住粮食种植面积,稳住至少1.1亿公顷的粮食种植面积,这是我国粮食总产量不断增长、达到预期产量的基本保证。
二是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和农业物资装备建设。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才能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强粮食生产后劲。要发展农业机械化,提升粮生产的现代化水平。要依靠广大农民和
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投资购买农业机械。当前要加大对农民购买农业机械补贴,充分发挥农机合作社、农机“110”热线和农机服务队的作用。要通过农田水利建设提高粮食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加快防洪工程和大型控制水利枢纽的工程建设。
三是加大粮食生产的科技支撑,提高粮食的单产水平。粮食农业是一个资源消耗产业,在有限的水土资源条件下,实现粮食的持续增产,根本出路是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高粮食单产。这就需要从实际出发,加快实用技术的推广,扩大良种补贴的范围,推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与生产,并不是一件简单的宣传普及工作,而是一个复杂的由潜在生产能力转化为现实生产能力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取决于科技成果过硬可靠和生产发展需要,一经推广使用便可能取得明显的社会经济效果,同时还决定于外部因素,特别是相应的物资配套和政策环境。四是保护和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农民是粮食生产的主体,也是粮食生产的利益主体,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就应提高农民的素质和确保农民的利益,提高其积极性,促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
五是优化粮食生产区域布局和对粮食生产县的扶持。保护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是国家商品粮源的重要保证,是国家粮食供求关系稳定的关键。因此需要采取综合措施,改变商品粮主产区对国家提供商品粮多、贡献大,但地方经济发展缓
慢的状况,实现商品粮主产区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六是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稳定提高,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粮食生产离不开森林资源和水资源的服务作用,因此还要做好退耕还林、防沙治沙等荒漠化治理工程。
(作者单位:河北省粮食局直属机械化粮油储备库)
发表于《河北经济日报》2012年10月30日08 / 8 版
第五篇:如何进一步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切实抓紧抓好。
2004年,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保护和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使农村出现
了多年来少有的好形势。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继续保持和发展农村经济好势头,还面临着许多制约因素,最主要的是,农业基础还很薄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足。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特别是农田水利建设欠账较多,农业整体抗灾能力不高;全国耕地中有灌溉设施的水田和水浇地仅占39%,中低产田占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二。我国农业生产中的科技贡献率仅为40%,而发达国家在70%左右。基层科技推广体系薄弱,农业科技人员不足。农业生产结构不尽合理,农业产业链短、附加值不高,产业化程度普遍较低。随着人口增加和城镇化的推进,耕地减少、水资源匮乏的问题凸现,农业发展面临资源的严重制约。
中央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今年农村工作的主题,寓意深刻,意义重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核心。我国要以较少的土地养活较多的人口,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必须把粮食稳定增产的基础打牢;同时,要不断增加农民收入,需要不断挖掘农业内部潜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提高土地生产率;另外,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也必须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全面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是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结合点,是解决当前矛盾和促进长远发展的结合点。既有利于抵御农业自然风险,又有利于防范市场风险;既能提高土地产出率,又能提升农产品竞争力;既是缓解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又是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的治本之策。这是农业和农村的一件大事,是一项长期管用的基本工程。抓住了这个重点,就抓住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解决了这个问题,就夯实了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在稳定、完善和强化支农政策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四个能力建设。一是提高土地产出和资源综合利用能力。要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切实保护好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用途不变、质量不降。努力提高耕地质量,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加快实施沃土工程,鼓励农民珍惜、保护和建设好耕地。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大灌区建设和改造力度,积极推进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推广普及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技术。二是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能力。要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支持力度,加快建立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加快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重点推广一批对增产增收作用显著的重大农业技术。三是提高农业物质装备能力和农业服务能力。要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完善农机服务机制,开发优质、高效、低价、安全的农业生产资料。继续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产加销一体化的高效产业体系。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强种养业良种体系等农业“七大体系”建设。四是提高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农民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的主体。我国有几亿农村劳动力,这是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巨大人力资源。要进一步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开展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帮助他们掌握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促进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
只要我们坚持不懈、苦干实干几年,就一定能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提高,进一步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