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时间:2019-05-14 19:31: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第一篇: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切实抓紧抓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核心,没有稳定可靠的粮食生产能力,就不可能有稳定可靠的粮食安全。去年农业综合开发在历年稳步提高粮食

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又新增粮食生产能力62亿斤,对于提高粮食单产,扭转全国粮食产量连年下滑的趋势,促进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农业综合开发实施以来,始终坚持以改造中低产田,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根本任务,通过综合运用工程、生物和技术措施,实行水、土、田、林、路综合治理,努力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这是农业综合开发与其他开发方式相比最显著的特点,是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与其他财政支农建设资金最明显的区别,也是单独设置农业综合开发机构的重要原因。在大力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的新形势下,农业综合开发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执行这个根本任务。

——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实行中央财政、地方财政、信贷资金、社会资金、民间资金和外资等多渠道、多层次地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是大力推进农业综合开发,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保证。同时,为减轻地方配套压力,将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投入的配套比例,由2001年的1∶0.98,降低到了2004年的1∶0.66,降幅达33。中央反复强调各级财政要逐步加大支农力度,并明确要求中央和省级财政要较大幅度地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地方各级财政尤其是省级财政要按照现行政策规定的比例,及时足额地落实农业综合开发配套资金。

——加强和规范开发范围。切实遵循总量控制、适度进出、奖优罚劣、分级管理的原则,加强和规范开发县管理,严格控制开发范围。这是避免资金分散,突出开发重点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国家农发办核定的各省(区、市)开发县总数,一律不得突破。申请新增开发县的省(区、市),必须相应先退出等量开发县。对申请的新增开发县要按规定程序和要求严格组织评估。因严重违规违纪问题被取消开发县的,开发县总数相应减少。对于退出农场的省(区、市),今后原则上不增加开发县数量。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实行开发县轮换、末位暂停等措施,加大各开发县的投入规模。

——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投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特别是粮食生产能力,重点在粮食主产区。中央财政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要进一步加大对主产区的投入,不仅新增资金安排用于农业主产区特别是粮食主产区的部分要达到80以上,存量资金也要通过调整结构提高用于主产区的比重。各粮食主产省(区),都要确定农业综合开发重点支持的粮食主产县(市),增加对粮食主产县(市)的投入。非粮食主产省(区)的农业综合开发,也要切实加大对本地区粮食主产县(市)的支持力度。

——集中用于中低产田改造。今年中央财政安排粮食主产省(区)的新增资金,主要集中用于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安排粮食主产省(区)的存量资金中用于中低产田改造项目的资金,也要比去年有所增加。要坚持按区域或灌区统筹规划,集中投入、连片开发,减少项目数量,扩大项目规模,提高中低产田改造的规模效益。因地制宜地采取措施,大力发展节水灌溉。逐步提高中低产田改造项目的投入标准和建设标准,注重提高项目建设的科技含量,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和水平,努力把中低产田改造成为高产稳产、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同时,要把中低产田改造与建设优势农产品特别是优质粮食生产基地紧密结合起来。对位于农产品优势产区内申报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特别是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在同等情况下予以优先安排,努力把项目区建成发展优势农产品生产尤其是优质粮食生产的基地。粮食主产省(区)的中低产田改造项目,要重点支持《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规划》中的标准粮田建设。对该《规划》中确定的13个粮食主产省(区)的484个县(农场),其中属于农业综合开发范围的县,要作为粮食主产省(区)的重中之重,进行重点倾斜,着力支持其中低产田改造,建设标准粮田。

——积极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综合开发要继续积极扶持辐射带动作用强、科技含量比较高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重点支持粮食主产区立足资源优势,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尤其是以粮食为主要原料的加工业,增强对优质农产品基地特别是优质粮食基地的带动作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确定扶持的龙头企业,要着重看其带动基地发展尤其是带动农民增收的效果。同时,完善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政策,适当加大扶持力度。版权所有

——加强中型灌区和生态综合治理项目建设。加强与中低产田改造紧密相关的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建设,加强农田林网、草场改良、水土保持、防护林体系、土地复垦等生态综合治理项目建设,全面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

第二篇:提高储备粮管理水平确保粮食安全

军粮简报

第28期

石家庄市军粮供应有限责任公司二〇一〇年十一月五日

提高储备粮管理水平确保粮食安全

全市储备粮管理工作会议结束后,我公司立即行动,主管领导聂素坤副总经理召集相关人员,及时传达储备粮管理工作会议精神,认真学习了《石家庄市市级储备粮管理办法》部署储备粮管理年活动工作,扎实推进储备粮管理年活动的纵深开展。

首先,切实加强领导,将粮食仓储安全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形成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安全责任落实机制,做到了组织落实、人员落实、措施落实和责任落实。其次,加强科学储粮,从源头抓起,严把粮食入库质量关,各项主要质量指标均合格后,方准入库作为储备粮。以及在日常管理上,坚持应用科学储粮技术,并在用药量、投药时机、密闭时间、开仓放气时间和方式、以及杀虫效果、害虫活动规律等方面不断进行对照总结,努力降低用药剂量,探索绿色储粮的途径,使科学保粮水平不断提升。

同时结合公司实际情况,认真找出自身差距及时整改,做到建设与管理并重,既抓建章立制,管理精细化,又要多方筹措资金改善库容库貌,争创示范库,全面提高储备粮管理水平。

通过本次学习,我公司将严格按照《石家庄市市级储备粮管理办法》要求开展工作,认真落实市级储备粮各项管理制度、规范储备粮运作程序、积极配合相关部门监察督导,切实做到维护市场稳定、维护储备粮安全,确保储备粮数量真实、品质良好和储存安全。

第三篇:科学调整种植结构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科学调整种植结构、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粮食安全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2020年伊始的新冠疫情对我国经济造成前所未有的影响。外部环境严重恶化,多国宣布暂停大米、小麦等农作物出口,中国作为粮食进口大国,一旦粮食出现危机,这个刚需所产生的世界性恐慌将远远大于一次疫情所产生的冲击。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说过,“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国家,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可见,粮食是地缘政治博弈中的一张王牌。贵州省是一个多民族交融的内陆省份,农业生产资源稀缺,粮食安全的状况关系到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全面小康的实现。本文主要根据1949—2019年贵州省粮食产量相关统计资料,通过粮食总产量波动、粮食自给率等指标对粮食安全进行分析,探讨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保证粮食安全的对策。

一、贵州省概况

(一)资源环境状况。

贵州省位于中国西南的东南部,土地面积1760.99万公顷,常住人口

3529.50万人,属于中国西南部高原山地,境内地势西高东低,平均海拔在1100 m左右,全省土地资源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坝地较少。其中山地和丘陵占92.5%,山间平坝区占7.5%,素有“八山一水

一分田”之说。贵州是我国的喀斯特大省,在可溶性碳酸盐岩基础上发育而成的喀斯特地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61.9%0;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850〜1600

毫米。气候温和湿润,无霜期较长,农作物生长期达270天,高原山地气候垂直差异大,光热水等要素垂直分布明显,非常有利于立体农业的发展。

(二)粮食生产情况

贵州农业资源稀缺,粮食生产能力脆弱,新中国成立70年来,贵州粮食生产几经曲折,与1949年相比,全省粮食总产量从296.55万吨增长到1051万吨,年均增长10.22%;粮食平均单产由108.43公斤/亩提高到258.67公斤/亩,总体上看贵州粮食生产经历了四个阶段。

1.(1949-1957)快速增长阶段。新中国建立初期,土地改革极大地推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播种面积迅速增加,粮食产量快速上升。全省粮食产量从296.55万吨增加到535.60万吨,年均增长7.67%。人均粮食占有量从209.4公斤上升到318.7公斤,全省粮食自给有余。在此时期贵州省为粮食调出省份,8年共调出平价粮11.41万吨。

2.(1958-1965)持续下降阶段。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加上“三年自然灾害”影响,导致粮食产量连年下降。1957-1965年粮食产量由535.60万吨下降到316.15万吨,人均粮食占有量从318.7公斤下降为到197公斤,这是解放以来贵州省历史上最困难的时期,整个国民经济遭受严重损失。

3.(1966-1976年)停滞与徘徊阶段。受到10年文革影响,贵州省粮食产量增长缓慢,而这期间人口增长迅速,人均粮食占有量严重下降。1966-1976年人口由1885万增长到2585.11万,增长37.14%;而这期间粮食产量由474

万吨增长到569.70万吨,增长21.19%,年均增长率1.86%。1976年人均粮食占有量一度下降为186公斤,比困难时期的1960年还低11公斤。自1966年开始,贵州省粮食不能自给,需要从省外调入粮食满足需求。

4.(1978-2000年)快速发展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内容的一系列农村改革使束缚的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粮食生产得到较快发展。1984年全省粮食产量创历史新高,达757.80万吨。1991年突破800万吨大关达到885.5万吨,1998年产量又突破1100万吨大关,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了300.74公斤,这是自1957年以来,人均粮食占有量首次突破300公斤。2000年粮食产量达到1161.30万吨,人均粮食占有量为309.21公斤。

5.(2001-至今)缓慢发展阶段。进入21世纪以来,贵州省粮食产量波动下降。2000-2019年粮食产量由1161.30万吨下降到

1051万吨。其间粮食产量经历了

3次大幅波动。2011年贵州省遭遇1951年以来的严重旱灾,粮食减产235.4万吨,下降为876.9万吨。2011年之后粮食产量回升,2015和2016连续两年创历史新高,2016年后持续下降,2019年为1051万吨。

二、贵州粮食生产消费分析

(一)种植面积和产量分析

如图一所示:我国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变化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1.(1949-1978)种植面积和粮食产量波动上升。种植面积从1949年的2735万亩增长到1978年的4047万亩,产量从1949年的296.55万吨增长到1978年的643.36万吨,这一阶段两条曲线的距离较近且趋势一致,粮食产量的增长主要依靠增加播种面积取得。

2.(1979-1985)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束缚的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粮食连续增产,随之出现卖粮难,农业结构调整开始“压粮扩经”。这一时期粮食播种面积由1978年的4047万亩下滑至3318万亩,直接导致产量由1978年的643.36万吨下滑至594.96万吨随,产量和面积两条曲线双双向下。

3.(1986-2000)粮食种植面积波动增加,加之90年代初的“三高”(高产、高质、高效)农业结构调整,单产曲线迅速走高,面积产量两条曲线距离逐步扩大,三线趋势一致,这一时期粮食产量的增长主要得益于单位产量的提高。从图一可见,粮食产量的增长主要取决于播种面积的增加和单位产量的提高。面积与产量曲线波动趋势保持高度一致,而两者与单产曲线之间却时有背离。(2009-2014)年虽然单产出现下滑,但由于播种面积增加产量依然保持增长。(2015-2019)单产保持增长但由于播种面积减少直接导致产量下滑。由此可见播种面积的增减变化是影响粮食产量增长的主要因素。

图一:1949-2019贵州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单产

资料来源:贵州六十年、历年的《贵州省统计年鉴》

4.(2001-2019)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农产品的供给由长期短缺变为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到新的阶段。我国开始了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民收入为目标的农业结构性战略调整,“粮经比”这个概念因其表达经济作物种植比重和收入来源(一般认为经济作物产值高于粮食,经作越多意味着收人越高)简单明了,被作为衡量种植结构调整情况的指标。在新一轮结构调整中,不少地方政府把“粮经比”写进政府工作报告,甚至纳入考核体系。贵州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加大,而粮食种植面积却不断减少,直接导致粮食产量减少。如图二所示:1979年,贵州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含其他作物)的播种面积分别为84.72%比15.28%。而到2019年为49.59比50.41,粮食播种面积大幅减少。

图二:1949-2019贵州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占比图

(二)粮食单位产量分析

70年来,尽管贵州省粮食生产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粮食单产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从图三可见:贵州粮食单产低于全国水平且差距巨大。历史上贵州省粮食单产曾高于全国水平,1949-1971年贵州省粮食单产曲线高于全国单产曲线,特别是1958年贵州省粮食单产达到140.76公斤,比全国高36.26公斤。1971年后贵州省粮食单产开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差距越来越大,到2019年贵州粮食单产比全国低122.34公斤。除单产水平差距外,贵州省的单产稳定性也较差,下降幅度较大的年份有1960年、1972年、1984年和2011年,其中2011年的单产下降幅度巨大,同比减少52.65公斤。

图三:1949-2019年贵州省和全国粮食单位产量

单位:公斤

资料来源:贵州六十年、历年的《贵州省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网站

(三)粮食供需平衡分析

1.粮食消费情况。粮食消费可分为口粮用粮、工业用粮、饲料用粮、种子用粮以及损耗。在贵州省粮食消费中,口粮的和饲料用粮的比重较大,两者占到粮食总消费的85.32%。自2004年来,受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拉动,贵州省粮食消费量逐年增加。2004-2014年,贵州省粮食消费量增长十分迅速,从

1268万吨增长到1479万吨,年均增长1.55%;粮食人均消费由327千克增长到422千克,年均增长2.58%。

表一

:2004-2014年贵州省粮食消费结构

年份

粮食消费量

(万吨)

常住人口

(万人)

人均消费

(千克)

口粮用粮

(万吨)

饲料用粮

(万吨)

工业用粮

(万吨)

种子用粮

(万吨)

2004

1268

327

745

446

2005

1272

3690

345

719

472

2006

1292

3632

350

720

475

2007

1301

3596

358

718

485

2008

1328

3537

371

722

506

2009

1349

3479

382

716

520

2010

1356

3469

390

692

547

2011

1364

3484

393

673

565

2012

1414

3502

406

667

576

144

2013

1462

3508

417

670

592

173

2014

1479

3730

422

663

598

191

资料来源:贵州省粮食局网站

2.全省供求情况。由于粮食需求不断增加,而粮食产量增长缓慢,贵州省粮食供需缺口逐步扩大。

表二:

2004-2014年贵州省粮食消费情况

年份

粮食产量

(万吨)

粮食消费量(万吨)

粮食缺口

(万吨)

省外购进粮食

(万吨)

粮食自给率

(%)

2004

1149.6

1278.0

128.4

145.0

89.95

2005

1152.1

1286.0

133.9

156.0

89.59

2006

1038.0

1292.0

254.0

163.0

80.34

2007

1100.9

1301.0

200.1

188.0

84.62

2008

1158.0

1333.0

175.0

184.0

86.87

2009

1168.3

1352.0

183.7

198.0

86.41

2010

1112.3

1358.0

245.7

246.0

81.91

2011

876.9

1364.0

487.0

305.0

64.30

2012

1079.5

1414.0

335.0

367.0

76.31

2013

1030.0

1461.0

431.0

446.0

70.50

2014

1138.5

1479.0

341.0

434.0

76.94

资料来源:贵州省粮食局网站

从表二可看到,2004-2014年贵州省的粮食增长非常缓慢,2014年产量为1138.5万吨,比2004年减少

11.1万吨,而同一时期粮食消费量增加了

201万吨,使得粮食供需缺口不断扩大。2004-2014

年,贵州省粮食缺口由128.4万吨增加到341万吨,粮食自给率从95.29%下降到76.94%。此外,个别年份因受自然灾害粮食缺口严重,2011年粮食受灾产量减少,缺口达到了

487万吨,粮食自给率下降为64.30%。随着粮食缺口逐步扩大,省外购进粮食逐渐增加,2004-2014年,贵州省从省外购进粮食从145万吨增加到434万吨,年均增幅为11.58%。

三、粮食安全面临的突出问题分析

(一)产需矛盾突出,供应缺口加大,粮食安全水平不高。

随着贵州省粮食消费需求不断增长,未来贵州省的粮食供需缺口将不断扩大。

1.快速发展的畜牧业推动了饲料用粮消费上涨,以生猪为主的养殖结构加大了饲料用粮需求,同时也增加了粮食安全的压力。

2.酿酒行业是贵州省工业用粮需求较大的一个行业。白酒生产需要高粱、大麦、稻米等粮食酿造,酿酒行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民收入和促进农村就业,然而巨大的粮食性需求给农业资源条件落后的贵州省增加了粮食安全的压力。

(二)农业资源稀缺,自然灾害频繁,粮食生产能力不足。

1.耕地稀缺,生态脆弱。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使得贵州旱、涝、雹灾害频发,造成农业产量年际间的不稳定性,加大了粮食生产经营的风险性。

2.山多地少,农业生产具有分散性。资源和气候空间分布不均,使得适度规模经营较为困难,而险要的地理条件,不利于发展交通水利建设和机械耕作,限制种植业的发展。

3.“粮经比”考核导致粮食种植面积逐年下降,粮食产量难以保证。纵观70年来贵州粮食生产的起起落落,我们不难发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是左右粮食生产的主导因素,近年来片面使用“粮经比”指标,导致粮食种植面积逐年减少。

四、几点建议

粮食安全对于稳定和发展社会经济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贵州省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城乡居民收入较低,目前粮食还不能完全依赖于其它省份,为保障本地区的粮食安全,在资源和环境的约束下,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提高单产效益是实现贵州省粮食产量增长的主要途径。

(一)科学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确保区域粮食安全。

1.正确看待“粮经比”指标,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合理调整种植结构并不等于放弃种植粮食作物,片面使用“粮经比”指标,认为经济作物的产值高于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比重越大,农村经济收入就越高的观点具有局限性。一是经济作物产值具有波动性。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很多经济作物的市场价格大幅度波动。近年来,我国主要农产品,如油料、蔬菜、水果等都经历了价格大战,农民面对过某种作物开始种植时价格高,到产品上市时大跌价的情况,大面积推广种植经济作物,满足了“粮经比”考核,却不一定给给农民带来收入增加。加之经济作物常是鲜活商品,不易贮存,极易给农民造成损失,影响结构调整的效果;二是从粮食作物上看,如优质大米、高赖氨酸玉米,菜用型蚕豆等都价格看好,其产值并不低于经济作物。所以片面强调“粮经比”是不科学的。

2.农业结构调整要与提升粮食生产能力相互融合。一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适当扩大马铃薯生产,增加耐旱杂粮和杂豆种植;二是结合当地农业资源环境,大力发展特色生态农业,积极培育名特优、无公害的农产品,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三是利用地理和气候条件,利用荒山草坡发展特色草畜产业,发展羊、牛、兔等特色养殖业,改善居民的膳食结构,保障粮食安全。

(二)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单产水平

1.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粮食单产提升。贵州省粮食单产较低,农业风险抵抗能力差,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水利和交通等基础设施的缺乏。水利和交通设施的不足提高了农业生产成本,增加了粮食安全发生的风险。加强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田水利灌溉设施配备,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和旱作农业,建设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口粮田,提升农业经营效率和粮食的获取能力。

2.构建种植业与养殖业协调发展的循环性农业生产体系。一是减少规模化养殖对水土资源环境的污染;二是合理利用养殖为种植业提供有效的有机肥,改善土壤质量。

3.加强基层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以基层农业技术人才为主体,创新人才引进机制,为粮食生产提供技术保障。

(三)以坝区为引领,培育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

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方式,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激发农业经济的发展动力,提高粮食的整体经营效益。

1.以坝区为重点,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适度规模经营是解决农业成本高、经济效率低等问题的重要手段,通过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整合现有的耕地结构,促进耕地集中连片生产。

2.积极发展合作社、企业等多种经营主体参与农业,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方式,提高粮食的生产、加工、服务能力。

3.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对农民进行教育培训,提升农民粮食种植技能,培养有文化、会技术、懂市场的专业种粮能手。推进粮油产业化发展,将农民和新型经营

主体紧密联系在一起,带动农户进行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生产。

4.建设高标准农田,推广“一田多用”模式。发展稻旱轮作,推广“一季多收”,科学安排作物茬口,将一季变多季、用空间换时间,提高土地的产出效益。

撰稿人:李志玲

第四篇:如何进一步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切实抓紧抓好。

2004年,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保护和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使农村出现

了多年来少有的好形势。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继续保持和发展农村经济好势头,还面临着许多制约因素,最主要的是,农业基础还很薄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足。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特别是农田水利建设欠账较多,农业整体抗灾能力不高;全国耕地中有灌溉设施的水田和水浇地仅占39%,中低产田占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二。我国农业生产中的科技贡献率仅为40%,而发达国家在70%左右。基层科技推广体系薄弱,农业科技人员不足。农业生产结构不尽合理,农业产业链短、附加值不高,产业化程度普遍较低。随着人口增加和城镇化的推进,耕地减少、水资源匮乏的问题凸现,农业发展面临资源的严重制约。

中央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今年农村工作的主题,寓意深刻,意义重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核心。我国要以较少的土地养活较多的人口,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必须把粮食稳定增产的基础打牢;同时,要不断增加农民收入,需要不断挖掘农业内部潜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提高土地生产率;另外,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也必须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全面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是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结合点,是解决当前矛盾和促进长远发展的结合点。既有利于抵御农业自然风险,又有利于防范市场风险;既能提高土地产出率,又能提升农产品竞争力;既是缓解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又是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的治本之策。这是农业和农村的一件大事,是一项长期管用的基本工程。抓住了这个重点,就抓住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解决了这个问题,就夯实了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在稳定、完善和强化支农政策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四个能力建设。一是提高土地产出和资源综合利用能力。要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切实保护好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用途不变、质量不降。努力提高耕地质量,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加快实施沃土工程,鼓励农民珍惜、保护和建设好耕地。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大灌区建设和改造力度,积极推进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推广普及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技术。二是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能力。要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支持力度,加快建立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加快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重点推广一批对增产增收作用显著的重大农业技术。三是提高农业物质装备能力和农业服务能力。要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完善农机服务机制,开发优质、高效、低价、安全的农业生产资料。继续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产加销一体化的高效产业体系。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强种养业良种体系等农业“七大体系”建设。四是提高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农民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的主体。我国有几亿农村劳动力,这是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巨大人力资源。要进一步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开展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帮助他们掌握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促进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

只要我们坚持不懈、苦干实干几年,就一定能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提高,进一步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

第五篇: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重在财政支农

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重在财政支农

××年中央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好范文,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www.xiexiebang.com抓住了解决“三农”问题和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充分发挥市场微观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虽然重要,但农业作为一个弱质产业,比较效益低,必须加大政府财政支农的力度,建立长效的财政支农机制。

一是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优化财政支农结构。加大财政资金对农业的投入,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保障。为此,必须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的机制,优化财政支农结构。具体说:一是提高农业财政资金投入比重。要认真贯彻落实《农业法》,确保各级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提高农业财政支出占整个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各级财政每年应从新增财力中拿出一定份额用于农业。同时,谋划一批农业项目,加大国债资金的投入力度,每年至少从发行的国债数量中拿出投资于农业,扩大农业利用国债资金的规模。二是优化财政支农结构。加大“绿箱”支出,农业财政投资要重点支持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骨干品种及优势产业带区发展、农产品质量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科研推广、质量安全和检验检测、农产品流通设施、农民培训等方面。特别是要加大财政对农业科研费用支出,支持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要把农业科研投资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目前的%~%提高到%以上,以后逐渐达到%以上。要在科学划分农业事业单位类型的基础上,对应由国家必保的农业事业单位,特别是中央级农口事业单位和项目给以经费上的切实保证。应重点支持一批农业基础科学研究、生物工程基础项目的研究,组织联合攻关。要按照公共财政的原则,把农村公共领域的事业建设纳入政府支持范畴,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文体设施、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设施的支持力度,建立有效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体系。

二是完善农业生产补贴体系。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关键是要提高农业可持续生产能力,这就内在要求进一步完善农业生产补贴体系。针对传统的农产品间接补贴的主要弊端,××年以来,我国进行了农业生产补贴制度的改革,由向流通领域补贴转向直接向农民补贴。这种直接补贴方式是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现在的问题是补贴的水平还比较低,补贴的结构还不合理,补贴还没有完全落实到农户手里。因此,要提高对农业补贴的效果,就必须进一步完善农业生产补贴体系,抓住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机遇,调整农业补贴方向,将农业补贴的重点从保障农产品生产供给型转向增加农民收入型以完善直接补贴。对农民和农业生产实行直接补贴,这是使目前属于“黄箱”性质的补贴转为“绿箱”政策的一条可行的途径。对农民的直接补贴,要体现保障粮食安全、稳定农民收入的政策目标,补贴的重点是粮食主产区,补贴的范围是种植粮食、对社会提供商品粮的农户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补贴,补贴的依据是种粮面积和粮食商品量,补贴的渠道是通过财政部门一次性核算到农户,可直接抵扣应上交的税费。对农业生产的直接补贴,应逐步实施大宗农产品良种推广补贴制度,加速优良品种的选育和推广,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提高质量安全水平,增强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为了确保农业生产直接补贴真正到位,要建立完善补贴发放监督和惩罚制度,加强对补贴金发放的监管,对于挪用、套用、贪污补贴金的当事人,要追究法律责任。

三是建立有利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的税收制度。必须按照建立现代税制和公共财政的要求,取消农业税,逐步减少以至完全取消不应当由农民负担的各种税费项目。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后,中央政府已经明确宣布××年取消农业特产税,从××年开始每年降低农业税一个百分点以上,五年内取消农业税,最终要建立城乡统一的税制。现在有多个省市宣布××年取消农业税,今后更为重要的是要在取消农业税的基础上实施有利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的税收优惠政策:对农产品加工业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对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龙头企业,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农林产品加工业取得的所得,可以实行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将农产品加工企业进项抵扣率提高到%,销售自产农产品免征增值税,农产品加工企业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对利用荒山、荒滩、荒地、荒水等“四荒”资源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给予财政补贴;对于面向国际市场的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性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农户实行税收优惠;国家应对照世贸组织《农业协议》的要求,尽快调整农产品出口税费政策,适当提高出口农产品退税率,并且及时退税,对农产品出口企业进口的生产、加工设备和种子等生产资料实行减免税政策,免征出口农产品税费;减免农产品出口企业的检验检疫等费用。

下载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需要处理好六大关系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需要处理好六大关系 粮食是人类食物的主要来源。粮食产业是保安全、保稳定、保民生的战略性基础产业。粮食安全可以从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军事安全、社会......

    清政府如何确保粮食安全

    清政府如何确保粮食安全中国古代社会,生产力低下,灾害、战争频发,粮食不能满足民众需要,由此,粮食安全问题历来是各朝代关注的重点,清朝则更是视粮食安全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

    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确保粮食安全粮价稳定

    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确保粮食安全粮价稳定“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美国国务卿基辛格的这句话给我们敲响了粮食生产的警钟:粮食生产关系到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

    提高农机化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调研材料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指出: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农村制度建设,培育农民新型合作组织,发展各种农业社会化服务......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意见(共5篇)

    根据中央、省、市对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结合我镇实际,经研究,对年的农村经济工作提出如下意见:年农村经济工作总体思路是: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针,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

    水利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本保障

    水利建设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本保障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13日 15:22 来源:《求是》期号:2005.8作者:翟浩辉 国内外实践证明,加强水利建设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性工......

    如何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如何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郭武 当前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耕地资源匮乏,土壤肥力逐年下降,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及水资源缺乏。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

    确保粮食安全征文(5篇材料)

    确保粮食安全征文范文(精选7篇)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写过征文,肯定对各类征文都很熟悉吧,通过征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为了让您在写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