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提高冲压线生产能力
提高冲压线生产能力
作者:陈锐辉 文章来源:广州本田汽车有限公司 点击数:1338 更新时间:2009-8-21
图1 冲压生产线设备构成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努力提高生产线的生产竞争力是企业不断追求的目标,在现有的设备条件下节约生产成本是首要解决的问题,而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运转率”和“CT值”。
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和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提高企业生产竞争力的关键在于在现有设备基础上努力削减单件产品的生产成本。我公司在生产中使用了“运转率”(每天实绩生产时间占每天计划生产时间的比例)和“CT值”(单个零件的生产时间)进行管理。
我公司2006年引入了一条机器人自动搬运冲压生产线(见图1),该线生产模式为一天3班。经过2年多的运行,该线日生产能力达到7379件/天,运转率是70%,单件零件平均生产时间是7.2s,效率低,行业竞争力弱。为此,针对提高运转率和降低CT值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改善设备的工作。
根据生产现场2008年1~3月的统计数据显示,生产线“模具交换”与“模具清扫”时间占每天可生产时间的15%,严重影响生产。因此我们把“降低生产CT值”、“生产线换模时间”和“降低模具清扫率”作为改善的目标:2008年CT值6.8s以下、换模时间5min以内以及模具清扫占生产时间的3%以下。
降低CT值
生产CT值代表生产线的生产效率,降低生产CT值就能使生产线更快速生产。决定生产线的生产速度有两个因素:一是各设备的动作速度,二是各设备的动作协调性。我们经过对现有的生产模式进行反思,想到如果让生产线上的冲压机同步冲压、机器人同步搬运,那么理论上这种同步生产模式对生产线各设备的协调性比现在步调不一致的生产模式好。因此我们提出了改进措施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技术攻关。将生产线分割成4个单元单独优化,使单元动作时间最小。再调整各设备速度和各项连锁参数,使各单元的动作时间大致相等,且前面单元比后面单元动作时间稍多一点(T单元一≥T单元二≥T单元三≥T单元四)。按照这个方法实施后,同步生产模式实现了。
图2 一站式换模
从2008年6月份起,A冲压生产线以一种全新的同步生产模式进行生产,并且从同年7月份起,生产线生产各零件的平均CT值下降到6.72s,达成预先设定的目标。同步模式实施前,生产一批1200件零件需要144min;同步模式实施后,生产一批1200件零件只需135min。一天生产7批次零件,一天就节约生产时间63min。
减少模具更换时间
减少冲压生产线模具交换时间,就能够降低冲压零件的库存,使冲压工序加工完的零件立即进入焊接工序,更加符合多车型共线生产的需要。我们曾经在2007年的技改工作中,通过减少模具交换时单台设备的故障率、对各设备换模步骤内容进行改善等措施成功地将模具更换时间降低到6.5min/次,但与此次技改目标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需要从整线控制方式上反思,改良出一种更有效率的控制方式。
表1 改善前换模需要6.5min 生产线换模的现状是:换模时需要5个操作人员,换模前、换模后都必须到各台设备确认参数,各设备不在同一时刻启动换模。因此我们必须简化操作,提高自动化水平,建立全自动的“一站式”换模操作方式(见图2)。
由于生产线有9种不同生产模式互换的换模方式,实现由一名操作人员控制整线换模过程需要做大量的工作:设计生产线的控制方案、增加整线换模控制装置、改善整线控制程序与各设备的控制程序、各设备安全连锁的变更以及大量的现场调试工作。本次整改在休息时间进行,经过3个月的准备工作和3个月的现场调试,“一站式”换模最终成功实现。换模时间从6.5min(见表1)下降到4.5min(见表2)。生产线一天约更换10次模具,节约了20min换模时间,把节约的时间用于生产,能多生产178件零件。更重要的是,4.5min换模时间的冲压生产线对多车型多模具共线生产的生产模式起到了重大的支持作用。
表2 改善后换模在4.5min内完成
减少模具清扫时间
在汽车企业的冲压生产中,影响冲压生产线运转率是多方面的,其中模具清扫工艺就是重要的一项。在汽车外覆盖件生产过程中,生产出的零件如果由于模具切削铁粉粘附在模具表面而引起的质量缺陷,需要停止生产线,清洁模具表面后继续恢复生产。特别是在新车型投产初期,模具进入生产稳定期前,生产过程中的模具清扫情况特别多,占据每天计划生产时间的10%左右。模具进入生产稳定期后,清扫时间与钢板材料的清洗效果有很大关系,一般在2%~3%左右。如果能够降低不运转率中的模具清扫率,就能够得到更多的生产时间。
考虑到生产过程中每次进行模具清扫大约需要300s,其中设备操作时间有250s,因此必须降低设备操作时间。表3所示为模具清扫时设备动作的时间分析,主电机操作时间占模具清扫总时间的53%,取消过程中的主电机停止与开动就能减少抹模操作时间。然而从安全的角度上考虑,抹模时关闭主电机是为了切断传动动力,保证滑块不会误动作。于是我们通过对离合制动器的控制回路与执行回路分析,在执行回路上增加具有反馈阀芯位置功能的紧急停止阀,这样在不关闭主电机的情况下,短时间进入压力机,也能充分保证切断传动机构,防止滑块误动作,保证抹模操作人员的安全。
经过改进,抹模操作时间下降到120s,模具清扫时间下降到生产时间的3%以下,目标达成。
结语 我们通过对生产线设备的改善,实现了提高生产线生产效率的目的,与之前相比,能力提高14.5%,生产能力从7379件/天上升到8453件/天。生产线生产能力提高后,每天有了计划停机时间,利用计划停机时间,能够使生产线进行新车型模具调试、模具维护等,并且使每件零件的电能消耗下降了0.2kW/h,从而使生产成本大幅下降。
表3 模具清扫时设备动作的时间
第二篇:提高丝网印刷机的生产能力
提高丝网印刷机的生产能力 **
涂敷焊锡膏 擦拭模板 印刷后检查 双通路思想
在选择评估诸如丝网印刷系统之类的自动化SMT工艺设备时,生产效率、灵活性、成本效益以及性能等等都是需要关注的一些方面。
自动设备除了能将人员解放出来去从事其它的工作以外,它最根本的优点是可以针对特定的产品生产线来设置每项工作,以确保使用最优的操作参数。这些优点有助于达到所有SMT生产工艺中所共有的两个最高目标:缩短生产周期和得到最大产品一次合格率。
虽然目前的在线自动丝网印刷机也能缩短生产周期并使出线一次合格率达到最大,但现在又发展出一种新的称为“双通路”的标准,用来帮助在SMT组装工艺中提高生产效率。
在大多数情况下,丝网印刷不会是SMT生产过程中耗时最长的步骤,很多时候完成贴片要比丝印时间更长。尽管如此,评估并采用新方法来减少实际印刷过程时间还是有意义的,在实际印刷操作中节省下来的时间可以用来完成一些其他步骤,比如锡膏涂敷、模板擦拭及印后检查等。有几种因素会影响印刷工艺所需要的时间,这些因素对于缩短工艺时间来讲都同等重要。
图1:视像对位是取得快速模板印刷的关键因素。
这些因素包括:印刷设备本身;PCB传送的快慢及视觉系统对PCB定位调整的快慢(图1);以及机器执行涂敷、擦拭和印后检查等功能的快慢。焊锡膏本身决定了可以得到的极限速度,这也是一个主要的影响因素。即使是世界上最快的印刷机在印刷任何一种焊锡膏时,也只能以这种锡膏所设计的印刷速度进行。
影响印刷速度的另一个主要因素是元件焊盘尺寸与模板开口大小的比率。为了确保印刷速度最快,模板和印刷线路板上的元件焊盘一定要贴紧或者填实,这样可以保证焊锡膏不会在印刷过程中挤到模板的下面而造成湿性桥接。可以考虑元件的焊盘采用元件间距的一半再加0.002英寸,模板的开口则在焊盘每边减少约0.001英寸。对一个0.020英寸间距的元件而言,元件焊盘尺寸0.012英寸,模板开口0.010英寸是一种比较好的选择。每种自动化特性都有其自身的优点。涂敷焊锡膏
使用罐装焊锡膏操作的一个常见问题,是在模板上每次放置的焊锡膏太多。这一般是由于丝印操作员为节省时间进行其它操作而这样做的,通常是为了进行贴片盘料的补充。这样做会使得大量焊锡膏在模板上干掉,造成印刷缺陷,或者过多的焊锡膏沾在机器、支撑物或摄像头上。过量使用焊膏还会使操作员很快将焊锡膏用完,因而减少了焊膏在模板上的正常滚动,同时增加焊膏在操作员面前及空气中的暴露程度。将焊锡膏放在一个容器里,采用自动焊膏涂敷系统,就可以保证焊膏适时适量地加到模板上。另外使用带有涂敷系统的容器后还可以减少焊膏在操作者面前的暴露程度,并且使设备和其它工具尽量保持干净。擦拭模板
即使是一个采用了元件焊盘平整的PCB并且是设计良好的印刷工艺,也需要定时擦拭模板的底部(图2)。模板开口相对元件焊盘作适当的收缩,以及采用平坦的元件焊盘,比如裸铜或Alpha Level(银浸润),都会减少挤入模板底部焊膏的量,但还是不能消除对擦拭的需要。可以设置一个自动系统以适当的时间间隔执行这项操作,保证模板底部是干净的而不会有桥连发生。现代模板印刷机比如Speedline MPM的产品,都带有自动擦拭系统,可以作干擦、加溶剂擦拭或真空擦拭。一张干的或加有溶剂的擦拭纸,都可以把模板底部的焊膏擦掉,消除桥连。真空擦拭可将每个开孔内的焊膏吸出,保证开孔都是干净敞通,这样就不会发生焊膏涂敷数量不足的情况了。图2:可以设置定时做自动模板擦拭,保证模板底部干净而没有湿性桥连。印刷后检查
随着阵列封装使用的增加,比如球栅格阵列(BGA)、芯片规模封装(CSP)、倒装芯片及其它等等,在PCB离开印刷机之前对涂敷的焊锡膏进行“观察”的能力正变得越来越重要。在阵列封装提供诸多优点的同时,它也带来了一个缺点,这 就是实际焊点不能再通过常规的检验方法看到。采用印刷后检查(图3)可以在PCB离开丝印机前确保焊膏涂在每个元件焊盘上。象Speedline MPM公司发行的新版软件都含有定制的BGA检查能力,可以设置任何实际封装的二维印刷后检查几何形状。
图3:采用印刷后检查可以保证PCB在离开丝印机之前每个元件焊盘都印有焊膏。
除了工艺上的问题,还必须要考虑长远的因素,比如工厂和设备资产的收益。在这一方面,有许多生产设备供应商在传统SMT生产设备比如印刷机、贴片机和回焊炉的基础上,发展出更新的成套生产线的思想,它建立在具有两条并行传送带设计的新一代设备基础上。这种思想称为“双通路”。双通路思想
双通路思想可以这样描述:在SMT电子组装中,每个通路都能以逻辑排列顺序进行独立控制,从而形成有效的板子流动。这样减少了板子运送过程损失的时间并且延长SMT设备做自身工作的时间。一台双通路模板印刷机可以在一块板作装载/卸载的同时对第二块板进行印刷操作,这样就节省了整体时间。图4:双通路SMT思想可在给定的面积带来更高的产量。
双通路思想还会使生产线缩短,从而减小了对厂房面积的需求(图4);另外,许多单件的设备都削减掉了,因此还可以降低先期投资、人力需求、设施开销以及总体运行成本。从设备角度上来讲,包括新型号丝印机在内的新组装系统,可以利用两个独立通路提供更大的灵活性。使用这种类型设备,双通路生产线可以同时处理几种板子。
在电子及PCB制造过程中,许多组装工作都必须高效地完成,才能得到最大产量与生产率。仔细筹划组装工艺是很关键的,要让SMT工艺的所有步骤都与其相邻的上步工序或下步工序紧密联系起来。需要考虑具有不同元件密度、不同层数、不同尺寸大小以及不同形状的各种类型PCB,为了解决这些组装难题,工艺工程师们必须要计划好组装设备生产线的设置,以便满足所加工的PCB类型。某些生产线可能会设置为具有最大的灵活性(可以快速换线),而另一些可能会设置为具有更高的产量,更多的设置则是将两种极端情况加在一起考虑。
但是在设置SMT电子产品组装线的同时,还必须要考虑产量以外的其它方面。虽然SMT继续在封装、制造及工艺的各方面不断发展,但是“更轻、更小、更快、更便宜”的想法正变得愈加根深蒂固。包括高密度内部互连在内的技术肯定会影响到产品的尺寸,作为电子产品组装生产商的目标是达到最佳的制造工艺。其结果是不管所牵涉到的生产数量有多少或产品的难易程度如何,生产率肯定是作为SMT制造中目前最根本的关注点。
因此,不能简单地将印刷机、贴片机、回焊系统、清洗机或其它SMT组装设备加在一起,而不考虑所涉及的厂房面积及投资者成本等因素。相反,必须要认识到根据生产率和利润率的最低要求,不同的机器或机器组合其结果会相差很大。
因为这个原因,象双通路方法这种制造思想就可以在丝印过程中带来一些明显实在的好处。双通路能缩减不产生附加值的装卸板所需时间,同时通过在给定面积带来更多的制造潜能而产生显著的成本节约,换句话说,就是在一个给定的面积能得到更高的产量。
像汽车制造业的PCB组装中,每块PCB组件的生产时间可能会低至7秒,所以通过像双通路这样的方法所节省的百分比就非常大。更重要的是,得到这些节省的时间不会危及到产品的品质。而且,通过用这种方法能减少对设备的需求,因而在直接人工、维护及设施方面的成本优势也可以得到体现。简言之,类似双通路这样的制造思想可以带来更低的采购成本、更低的运行成本、符合成本效益的生产以及最小的生产空间。
应用今天先进的模板印刷机器所带来的自动化优点,再加上适当地对印刷工艺进行设计,就可以保证最短的生产周期以及最佳的终端产品质量,尤其是在采用SMT工业中所看到的新的双通路思想时更是如此。
第三篇:浅谈如何提高煤矿机修厂生产能力
浅谈如何提高煤矿机修厂生产能力
摘要:在国有大中型煤矿中,为了节约外委维修资金和维修时间,保障机电设备的完好率和开工率,大都配备有一个专门修复设备和加工零部件的小型机加工厂,一般称之为机修厂。本文通过对影响煤矿机修厂的生产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了一些提高生产能力的办法。关键词:机修厂 提高 生产能力
煤矿机修厂承担着全矿机电设备的一般维修和常用零部件的加工任务,提高煤矿机修厂的生产能力能够显著提高煤矿机电设备的使用寿命和节约相关零部件的采购费用。目前煤矿的机修厂普遍存在着生产效率低下,生产能力没有完全释放等问题。
一、造成煤矿机修厂目前生产能力低的主要原因。
1、机修厂生产设备较为落后。在一些老矿,很多煤矿机修厂的生产设备都是上世纪建矿时投入使用的,在经历几十年的以后,这些设备本身都已经大幅度落后于当前的机加工行业水平。再加上超寿命使用和维护不当,很多都处于勉强开工的状态,难以满足连续生产的需求,更别说加工精度的保证了。
2、人员配备无法满足。煤矿机修厂大都属于地面辅助单位,虽然工作量不算小,但在以产煤为主的生产矿井中,机修厂员工的工资一般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这就造成新的技术人员不愿意进,老技术人员不愿意留的状态。另外煤矿机修厂在过去的技术传承一般都是通过师徒相传来进行,但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以及现代人急功近利思想的广泛存在下,煤矿机修厂中的技术师徒相传体系基本崩溃,新进员工的技术水平短期内很难得到提高,形成真正的生产力。
3、原材料的供应不合理。煤矿机修厂的原材料一般由煤矿企业的材料供应部门统一采购,由于机修厂生产任务所需材料的随机性和不可预见性,所以经常出现由于原料不能及时跟进而影响生产任务推进的情况。原材料供应不合理的另一个体现就是质量不过关。本来是10mm的钢板,实际却只有8.5mm的厚度;本来需要的是硬度较高的工具钢,供应的却是普通硬度钢。在这种情况下,机修厂要么没法开展生产,要么没法生产出合格的产品。
4、管理水平较低。虽然现在的大型煤矿都开始逐步采用现代企业的绩效管理模式,但由于煤矿长期以来的粗放式管理惯性,煤矿机修厂的管理大都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的水平,即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孬一个样。在这种管理模式下,人员的主管能动性被大为降低,根本无法发挥出应有的工作效率能力。
形成煤矿机修厂生产能力低的以上原因,有一部分是煤炭行业长期以来的不良沉淀造成,另一部分是由于煤矿和机修厂的管理者没能用心改变造成的。因此想要提高煤矿机修厂的生产能力,必须从员工观念、领导思想、管理理念等方面来进行研究。
二、针对造成煤矿机修厂生产能力低的原因,我提出以下几种解决办法。
1、煤矿企业应加大对机修厂的新设备投入,一台先进的机床不但可以完成现有的工作任务,而且能够完成加工难度较大和精度较高的零部件,长期算下来,可以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从本质上为企业节约资金。机修厂也应该在现有加工设备的维护和改造上做功夫。一台维护保养良好的机床相比维护不良的机床可以获得更长的使用寿命和保持更高的加工精度。另外对机加工设备的改造可以获得原来设备不具有的功能,提高生产能力,比如通过设计特种夹具,就可以突破原有铣床的加工范围。
2、加大机修厂相关技术人才的引进培养,提高薪酬水平。煤矿机修厂作为煤矿生产环节中的一部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人才引进时。不可以忽略相关人才的引进。引进人才可以通过两方面来进行,一方面是通过在各类职业技术院校,招聘优秀合格的技工人才,补充新鲜的技术血液;另一方面是通过在煤矿内部进行调动,将一直以来流失的机修人才调动回来,这就需要在薪酬上对这些有工作经验的老技术人才进行倾斜,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的工作可以获得等价的收入。在人才补充完善以后,可以让这些有着丰富经验的老技术人员通过师徒帮扶的模式带动新加入的技工人才,最终实现机修厂人才的可持续性。
3、赋予机修厂一部分的材料自主采购权。煤矿的材料部门的采购人才由于专业水平的限制,很多时候搞不明白各类加工材料的类别功能,只能从一些大的方面来进行采购。而实际上,作为煤矿机修常用原料的钢材,就可以从外形、硬度、含碳量等指标分为几十种甚至上百种,在加工特殊需求的零部件时,往往需要的都是不常见的种类,且没有可替代性。煤矿机修厂如果每次接到加工任务后根据材料分析上报计划的话,可能材料采购回来,生产任务已经被耽搁很长时间了。所以煤矿应该赋予机修厂一些特殊材料的自主采购权,让机修厂能够及时用上合适的加工材料,提高生产效率。
4、提高管理水平。最好的设备加最好的员工再加最合适的原材料,没有经过管理来使他们发挥最大的作用,只能是一盘散沙。只有通过管理将这些影响生产力的人和物的因素连接起来,让最能干的员工将最合适的原材料通过最合适的设备将零件最快最好的加工出来,才能最大限度的煤矿机修厂生产力。煤矿机修厂的管理可以通过建立完善的设备维护管理制度,公平的员工考核办法以及科学的原材料使用办法等来实现。
结语:高效率的煤矿机修厂能够大幅度节约煤矿机电设备的维修费用,提高其开机率,对于煤矿的效益提升有重要的作用。在煤炭行业利润低迷的背景下,作为煤矿机修厂的工程技术人员,有必要将提高机修厂的生产能力作为重要的工作内容来进行推进。
第四篇:如何进一步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切实抓紧抓好。
2004年,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保护和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使农村出现
了多年来少有的好形势。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继续保持和发展农村经济好势头,还面临着许多制约因素,最主要的是,农业基础还很薄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足。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特别是农田水利建设欠账较多,农业整体抗灾能力不高;全国耕地中有灌溉设施的水田和水浇地仅占39%,中低产田占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二。我国农业生产中的科技贡献率仅为40%,而发达国家在70%左右。基层科技推广体系薄弱,农业科技人员不足。农业生产结构不尽合理,农业产业链短、附加值不高,产业化程度普遍较低。随着人口增加和城镇化的推进,耕地减少、水资源匮乏的问题凸现,农业发展面临资源的严重制约。
中央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今年农村工作的主题,寓意深刻,意义重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核心。我国要以较少的土地养活较多的人口,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必须把粮食稳定增产的基础打牢;同时,要不断增加农民收入,需要不断挖掘农业内部潜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提高土地生产率;另外,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也必须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全面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是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结合点,是解决当前矛盾和促进长远发展的结合点。既有利于抵御农业自然风险,又有利于防范市场风险;既能提高土地产出率,又能提升农产品竞争力;既是缓解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又是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的治本之策。这是农业和农村的一件大事,是一项长期管用的基本工程。抓住了这个重点,就抓住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解决了这个问题,就夯实了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在稳定、完善和强化支农政策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四个能力建设。一是提高土地产出和资源综合利用能力。要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切实保护好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用途不变、质量不降。努力提高耕地质量,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加快实施沃土工程,鼓励农民珍惜、保护和建设好耕地。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大灌区建设和改造力度,积极推进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推广普及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技术。二是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能力。要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支持力度,加快建立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加快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重点推广一批对增产增收作用显著的重大农业技术。三是提高农业物质装备能力和农业服务能力。要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完善农机服务机制,开发优质、高效、低价、安全的农业生产资料。继续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产加销一体化的高效产业体系。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强种养业良种体系等农业“七大体系”建设。四是提高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农民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的主体。我国有几亿农村劳动力,这是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巨大人力资源。要进一步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开展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帮助他们掌握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促进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
只要我们坚持不懈、苦干实干几年,就一定能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提高,进一步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
第五篇: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切实抓紧抓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核心,没有稳定可靠的粮食生产能力,就不可能有稳定可靠的粮食安全。去年农业综合开发在历年稳步提高粮食
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又新增粮食生产能力62亿斤,对于提高粮食单产,扭转全国粮食产量连年下滑的趋势,促进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农业综合开发实施以来,始终坚持以改造中低产田,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根本任务,通过综合运用工程、生物和技术措施,实行水、土、田、林、路综合治理,努力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这是农业综合开发与其他开发方式相比最显著的特点,是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与其他财政支农建设资金最明显的区别,也是单独设置农业综合开发机构的重要原因。在大力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的新形势下,农业综合开发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执行这个根本任务。
——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实行中央财政、地方财政、信贷资金、社会资金、民间资金和外资等多渠道、多层次地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是大力推进农业综合开发,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保证。同时,为减轻地方配套压力,将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投入的配套比例,由2001年的1∶0.98,降低到了2004年的1∶0.66,降幅达33。中央反复强调各级财政要逐步加大支农力度,并明确要求中央和省级财政要较大幅度地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地方各级财政尤其是省级财政要按照现行政策规定的比例,及时足额地落实农业综合开发配套资金。
——加强和规范开发范围。切实遵循总量控制、适度进出、奖优罚劣、分级管理的原则,加强和规范开发县管理,严格控制开发范围。这是避免资金分散,突出开发重点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国家农发办核定的各省(区、市)开发县总数,一律不得突破。申请新增开发县的省(区、市),必须相应先退出等量开发县。对申请的新增开发县要按规定程序和要求严格组织评估。因严重违规违纪问题被取消开发县的,开发县总数相应减少。对于退出农场的省(区、市),今后原则上不增加开发县数量。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实行开发县轮换、末位暂停等措施,加大各开发县的投入规模。
——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投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特别是粮食生产能力,重点在粮食主产区。中央财政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要进一步加大对主产区的投入,不仅新增资金安排用于农业主产区特别是粮食主产区的部分要达到80以上,存量资金也要通过调整结构提高用于主产区的比重。各粮食主产省(区),都要确定农业综合开发重点支持的粮食主产县(市),增加对粮食主产县(市)的投入。非粮食主产省(区)的农业综合开发,也要切实加大对本地区粮食主产县(市)的支持力度。
——集中用于中低产田改造。今年中央财政安排粮食主产省(区)的新增资金,主要集中用于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安排粮食主产省(区)的存量资金中用于中低产田改造项目的资金,也要比去年有所增加。要坚持按区域或灌区统筹规划,集中投入、连片开发,减少项目数量,扩大项目规模,提高中低产田改造的规模效益。因地制宜地采取措施,大力发展节水灌溉。逐步提高中低产田改造项目的投入标准和建设标准,注重提高项目建设的科技含量,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和水平,努力把中低产田改造成为高产稳产、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同时,要把中低产田改造与建设优势农产品特别是优质粮食生产基地紧密结合起来。对位于农产品优势产区内申报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特别是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在同等情况下予以优先安排,努力把项目区建成发展优势农产品生产尤其是优质粮食生产的基地。粮食主产省(区)的中低产田改造项目,要重点支持《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规划》中的标准粮田建设。对该《规划》中确定的13个粮食主产省(区)的484个县(农场),其中属于农业综合开发范围的县,要作为粮食主产省(区)的重中之重,进行重点倾斜,着力支持其中低产田改造,建设标准粮田。
——积极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综合开发要继续积极扶持辐射带动作用强、科技含量比较高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重点支持粮食主产区立足资源优势,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尤其是以粮食为主要原料的加工业,增强对优质农产品基地特别是优质粮食基地的带动作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确定扶持的龙头企业,要着重看其带动基地发展尤其是带动农民增收的效果。同时,完善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政策,适当加大扶持力度。版权所有
——加强中型灌区和生态综合治理项目建设。加强与中低产田改造紧密相关的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建设,加强农田林网、草场改良、水土保持、防护林体系、土地复垦等生态综合治理项目建设,全面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