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提高我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几点建议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农业农村工作会议,都提出了要“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要求,这对于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社会稳定,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全面、协调、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建设,也是完善农村经济体制的重要任务之一。安康在粮食生产条件上,虽然不具有优势,但又必须抓紧粮食生产。完全依靠市场调节是不安全的。因粮食严重短缺搞得党委政府焦头烂额的事,是刻骨铭心的。当然,也不能回到单一种粮的老路上去。在调整农业结构中如何把握好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摆在县市党委和政府面前必须解决好的问题,也是对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严峻考验。
一、下功夫改善粮食生产条件,实现向藏粮于地的转变藏粮于地,就是要极大地提高耕地的粮食生产能力,达到能用较少的耕地生产更多的粮食。当粮食供需宽松的时候,可多拿出耕地发展市场需求的经济作物,而当粮食供需偏紧的时候,又可适当多拿出耕地种植粮食,用耕地的粮食生产水平来调节粮食供求关系。这样,粮食对耕地的要求就高了。安康市九十年代平均亩产(按种植面积)148.6公斤,去年上到亩产207.8公斤,比全国平均水平低81公斤。按目前科技水平和世界粮食发展趋势,到2010年我市粮食平均亩产应达到400公斤,最少不得低于300公斤。九十年代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650万亩左右,以后在逐步提高耕地的粮食生产能力前提下,粮食播种面积可以调减到350─400万亩,而粮食年产量仍可达11亿公斤以上。与2003年相比,在粮食种植面积不增加的情况下,粮食年产量将增加3.5亿公斤,农民可人均增收100元。加上调整粮食品种结构、优化粮食品质,推进粮食产业化,粮食文章可使我市农民人均增收400元以上。
1、持久开展以增土保墒为主的基本农田建设。全市280万亩基本农田中,耕作层不足50cm的要占三分之二。今后10年中,每年应完成以深翻增土为主的低产田改造20万亩,逐步使耕作层土厚达到50cm以上,以增强耕地的抗旱保墒能力。
2、持久开展以保灌为重点的水利建设。大力进行以塘、井、窖为重点的小型水利工程配套建设,使流灌、喷灌、滴灌、渗灌覆盖300万亩耕地,实现大旱年份亩产不低于300公斤。
3、持久开展以积肥增肥为重点的有机肥建设。按照生产无公害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的要求,发动农民改圈建厕,广积农家肥,建好田间地头的粪池粪场,保证每亩作物都能施足2000公斤以上的有机肥,使目前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成倍增长,土壤性能大大改善,为日后的平衡施肥创造有利条件。
二、不断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把农业科技普及推向新阶段科技是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关键性因素。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市在农业科技推广上特别是普及粮食增产技术上是很有成效的。但近年来放松了,倒退了。去年粮食总产比九十年代最高年产减少了31.33万吨,下降了28.9%。这里有面积减少的因素,但主要的是农业科技普及的力度减弱了。所以,今后抓粮食生产,应当把普及粮食增产技术放在首位,且不能固守九十年代的模式,无论在形式上内容上都要与时俱进,有所创新,在提高粮食品质的前提下努力增加粮食产量。
1、用3年时间培训50万种粮农民。着重普及玉米、水稻、小麦、油料、薯类5大作物的无公害生产技术,用5年时间实现粮油的无公害化生产技术标准,使安康的无公害化粮油产品品牌进入省内外粮油市场。
2、抓好粮食种子工程的实施。大力引进、繁育、推广专用玉米、专用小麦品种及高蛋白、高脂肪的粮食品种,在川道地区的富硒带建设一批富硒优质高产的示范区,使专用、优质品种覆盖80%以上的种粮户,良种使用率达到95%以上。要高度重视育种工作,建立育种专业技术队伍,提升育种专业技术水平,恢复并增加对育种的投资和补贴,切实做到自育自用,保证粮食种子的质量安全。
3、继续推广粮食增产技术,规范推广技术标准。广泛开展万亩吨产田活动、创优质高产标兵活动,奖励在技术推广中有功人员。当前,仍要规范推广地膜覆盖技术、营养钵育苗移栽技术、标准化间套技术、精准播种技术、平衡施肥技术、模式化栽培技术、良种繁育和品种改良技术、节水灌溉技术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建议市上设立最高亩产奖、万亩吨产奖、平均亩产千斤奖,只奖县乡两级,每年奖评一次。
4、建立一支技术先进、装备精良的农技干部队伍。重点建设好县乡两级农技站,抓好在职农技干部的知识更新和技术更新,完善并落实农技干部的岗位责任制,要加大对农技站的投入力度,购置一批适应现代农业技术发展要求的设备,指导每个农技站都建起科技示范园、科普图书室、农民培训基地、产品质量检测室和成果展览室,使农技站真正担负起普及粮食现代技术的重任。
5、培养扶持种粮专业科技示范点。深化耕地制度改革,发展种植规模经营,全市重点扶持一万户种粮面积在50亩、产量在5万斤以上的科技示范户,为粮食生产经营的科技投入提供方便条件。
三、保护耕地,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正确处理建设用地和保护耕地、发展经济作物和稳定种粮面积的关系。凡适宜种粮的基本农田,要建档立卡,不得随意改变用途,使全市粮食播种面积每年稳定在400万亩左右,把种粮红线底数面积定在350万亩。一旦粮食播种面积低于350万亩,党委政府须采取强制措施予以干涉。目前,要妥善解决好
第二篇:关于提高我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几点建议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农业农村工作会议,都提出了要“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要求,这对于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社会稳定,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全面、协调、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建设,也是完善农村经济体制的重要任务之一。安康在粮食生产条件上,虽然不具有优势,但又必须抓紧粮食生产。完全依靠市场调节是不安全的。因粮食严重短缺搞得党委政府焦头烂额的事,是刻骨铭心的。当然,也不能回到单一种粮的老路上去。在调整农业结构中如何把握好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摆在县市党委和政府面前必须解决好的问题,也是对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严峻考验。
一、下功夫改善粮食生产条件,实现向藏粮于地的转变
藏粮于地,就是要极大地提高耕地的粮食生产能力,达到能用较少的耕地生产更多的粮食。当粮食供需宽松的时候,可多拿出耕地发展市场需求的经济作物,而当粮食供需偏紧的时候,又可适当多拿出耕地种植粮食,用耕地的粮食生产水平来调节粮食供求关系。这样,粮食对耕地的要求就高了。安康市九十年代平均亩产(按种植面积)148.6公斤,去年上到亩产207.8公斤,比全国平均水平低81公斤。按目前科技水平和世界粮食发展趋势,到2010年我市粮食平均亩产应达到400公斤,最少不得低于300公斤。九十年代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650万亩左右,以后在逐步提高耕地的粮食生产能力前提下,粮食播种面积可以调减到350─400万亩,而粮食年产量仍可达11亿公斤以上。与~年相比,在粮食种植面积不增加的情况下,粮食年产量将增加3.5亿公斤,农民可人均增收100元。加上调整粮食品种结构、优化粮食品质,推进粮食产业化,粮食文章可使我市农民人均增收400元以上。
1、持久开展以增土保墒为主的基本农田建设。全市280万亩基本农田中,耕作层不足50cm的要占三分之二。今后10年中,每年应完成以深翻增土为主的低产田改造20万亩,逐步使耕作层土厚达到50cm以上,以增强耕地的抗旱保墒能力。
2、持久开展以保灌为重点的水利建设。大力进行以塘、井、窖为重点的小型水利工程配套建设,使流灌、喷灌、滴灌、渗灌覆盖300万亩耕地,实现大旱年份亩产不低于300公斤。
3、持久开展以积肥增肥为重点的有机肥建设。按照生产无公害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的要求,发动农民改圈建厕,广积农家肥,建好田间地头的粪池粪场,保证每亩作物都能施足2000公斤以上的有机肥,使目前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成倍增长,土壤性能大大改善,为日后的平衡施肥创造有利条件。
二、不断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把农业科技普及推向新阶段
科技是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关键性因素。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市在农业科技推广上特别是普及粮食增产技术上是很有成效的。但近年来放松了,倒退了。去年粮食总产比九十年代最高年产减少了31.33万吨,下降了28.9%。这里有面积减少的因素,但主要的是农业科技普及的力度减弱了。所以,今后抓粮食生产,应当把普及粮食增产技术放在首位,且不能固守九十年代的模式,无论在形式上内容上都要与时俱进,有所创新,在提高粮食品质的前提下努力增加粮食产量。
1、用3年时间培训50万种粮农民。着重普及玉米、水稻、小麦、油料、薯类5大作物的无公害生产技术,用5年时间实现粮油的无公害化生产技术标准,使安康的无公害化粮油产品品牌进入省内外粮油市常
2、抓好粮食种子工程的实施。大力引进、繁育、推广专用玉米、专用小麦品种及高蛋白、高脂肪的粮食品种,在川道地区的富硒带建设一批富硒优质高产的示范区,使专用、优质品种覆盖80%以上的种粮户,良种使用率达到95%以上。要高度重视育种工作,建立育种专业技术队伍,提升育种专业技术水平,恢复并增加对育种的投资和补贴,切实做到自育自用,保证粮食种子的质量安全。
3、继续推广粮食增产技术,规范推广技术标准。广泛开展万亩吨产田活动、创优质高产标兵活动,奖励在技术推广中有功人员。当前,仍要规范推广地膜覆盖技术、营养钵育苗移栽技术、标准化间套技术、精准播种技术、平衡施肥技术、模式化栽培技术、良种繁育和品种改良技术、节水灌溉技术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建议市上设立最高亩产奖、万亩吨产奖、平均亩产千斤奖,只奖县乡两级,每年奖评一次。
4、建立一支技术先进、装备精良的农技干部队伍。重点建设好县乡两级农技站,抓好在职农技干部的知识更新和技术更新,完善并落实农技干部的岗位责任制,要加大对农技站的投入力度,购置一批适应现代农业技术发展要求的设备,指导每个农技站都建起科技示范园、科普图书室、农民培训基地、产品质量检测室和成果展览室,使农技站真正担负起普及粮食现代技术的重任。
5、培养扶持种粮专业科技示范点。深化耕地制度改革,发展种植规模经营,全市重点扶持一万户种粮面积在50亩、产量在5万斤以上的科技示范户,为粮食生产经营的科技投入提供方便条件。
三、保护耕地,稳定粮食种植面积
正确处理建设用地和保护耕地、发展经济作物和稳定种粮面积的关系。凡适宜种粮的基本农田,要建档立卡,不得随意改变用途,使全市粮食播种面积每年稳定在400万亩左右,把种粮红线底数面积定在350万亩。一旦粮食播种面积低于350万亩,党委政府须采取强制措施予以干涉。目前,要妥善解决好水田被大面积改种经济作物的问题,茶、桑、果要坚决从水田中退出(种苗圃除外),烤烟所占基本农田的面积要严加控制。
要严格的依法保护耕地,对随意改变耕地用途的案件要严肃查处。要重新审视和规划城镇建设用地,对乱占乱建、随意扩大占地规模的问题,要早发现早制止早纠正。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保护耕地特别是种粮的耕地当作落实“三个代表”的第一要务抓紧抓细,年年进行检查考评。
第三篇:关于提高我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几点建议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农业农村工作会议,都提出了要“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要求,这对于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社会稳定,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全面、协调、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建设,也是完善农村经济体制的重要任务之一。安康在粮食生产条件上,虽然不具有优势,但又必须抓紧粮食生产。完
全依靠市场调节是不安全的。因粮食严重短缺搞得党委政府焦头烂额的事,是刻骨铭心的。当然,也不能回到单一种粮的老路上去。在调整农业结构中如何把握好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摆在县市党委和政府面前必须解决好的问题,也是对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严峻考验。
一、下功夫改善粮食生产条件,实现向藏粮于地的转变藏粮于地,就是要极大地提高耕地的粮食生产能力,达到能用较少的耕地生产更多的粮食。当粮食供需宽松的时候,可多拿出耕地发展市场需求的经济作物,而当粮食供需偏紧的时候,又可适当多拿出耕地种植粮食,用耕地的粮食生产水平来调节粮食供求关系。这样,粮食对耕地的要求就高了。安康市九十年代平均亩产(按种植面积)148.6公斤,去年上到亩产207.8公斤,比全国平均水平低81公斤。按目前科技水平和世界粮食发展趋势,到2010年我市粮食平均亩产应达到400公斤,最少不得低于300公斤。九十年代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650万亩左右,以后在逐步提高耕地的粮食生产能力前提下,粮食播种面积可以调减到350─400万亩,而粮食年产量仍可达11亿公斤以上。与2003年相比,在粮食种植面积不增加的情况下,粮食年产量将增加3.5亿公斤,农民可人均增收100元。加上调整粮食品种结构、优化粮食品质,推进粮食产业化,粮食文章可使我市农民人均增收400元以上。
1、持久开展以增土保墒为主的基本农田建设。全市280万亩基本农田中,耕作层不足50cm的要占三分之二。今后10年中,每年应完成以深翻增土为主的低产田改造20万亩,逐步使耕作层土厚达到50cm以上,以增强耕地的抗旱保墒能力。
2、持久开展以保灌为重点的水利建设。大力进行以塘、井、窖为重点的小型水利工程配套建设,使流灌、喷灌、滴灌、渗灌覆盖300万亩耕地,实现大旱年份亩产不低于300公斤。
3、持久开展以积肥增肥为重点的有机肥建设。按照生产无公害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的要求,发动农民改圈建厕,广积农家肥,建好田间地头的粪池粪场,保证每亩作物都能施足2000公斤以上的有机肥,使目前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成倍增长,土壤性能大大改善,为日后的平衡施肥创造有利条件。
二、不断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把农业科技普及推向新阶段科技是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关键性因素。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市在农业科技推广上特别是普及粮食增产技术上是很有成效的。但近年来放松了,倒退了。去年粮食总产比九十年代最高年产减少了31.33万吨,下降了28.9。这里有面积减少的因素,但主要的是农业科技普及的力度减弱了。所以,今后抓粮食生产,应当把普及粮食增产技术放在首位,且不能固守九十年代的模式,无论在形式上内容上都要与时俱进,有所创新,在提高粮食品质的前提下努力增加粮食产量。
1、用3年时间培训50万种粮农民。着重普及玉米、水稻、小麦、油料、薯类5大作物的无公害生产技术,用5年时间实现粮油的无公害化生产技术标准,使安康的无公害化粮油产品品牌进入省内外粮油市场。
2、抓好粮食种子工程的实施。大力引进、繁育、推广专用玉米、专用小麦品种及高蛋白、高脂肪的粮食品种,在川道地区的富硒带建设一批富硒优质高产的示范区,使专用、优质品种覆盖80以上的种粮户,良种使用率达到95以上。要高度重视育种工作,建立育种专业技术队伍,提升育种专业技术水平,恢复并增加对育种的投资和补贴,切实做到自育自用,保证粮食种子的质量安全。
3、继续推广粮食增产技术,规范推广技术标准。广泛开展万亩吨产田活动、创优质高产标兵活动,奖励在技术推广中有功人员。当前,仍要规范推广地膜覆盖技术、营养钵育苗移栽技术、标准化间套技术、精准播种技术、平衡施肥技术、模式化栽培技术、良种繁育和品种改良技术、节水灌溉技术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建议市上设立最高亩产奖、万亩吨产奖、平均亩产千斤奖,只奖县乡两级,每年奖评一次。
4、建立一支技术先进、装备精良的农技干部队伍。重点建设好县乡两级农技站,抓好在职农技干部的知识更新和技术更新,完善并落实农技干部的岗位责任制,要加大对农技站的投入力度,购置一批适应现代农业技术发展要求的设备,指导每个农技站都建起科技示范园、科普图书室、农民培训基地、产品质量检测室和成果展览室,使农技站真正担负起普及粮食现代技术的重任。
5、培养扶持种粮专业科技示范点。深化耕地制度改革,发展种植规模经营,全市重点扶持一万户种粮面积在50亩、产量在5万斤以上的科技示范户,为粮食生产经营的科技投入提供方便条件。
三、保护耕地,稳定粮食种
第四篇:关于提高我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几点建议工作计划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农业农村工作会议,都提出了要“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要求,这对于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社会稳定,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全面、协调、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于提高我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几点建议工作计划。同时,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建设,也是完善农村经济体制的重要任务之一。安康在粮食生产条件上,虽然不具有优势,但又必须抓紧粮食生产。完全依靠市场调节是不安全的。因粮食严重短缺搞得党委政府焦头烂额的事,是刻骨铭心的。当然,也不能回到单一种粮的老路上去。在调整农业结构中如何把握好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摆在县市党委和政府面前必须解决好的问题,也是对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严峻考验。
一、下功夫改善粮食生产条件,实现向藏粮于地的转变藏粮于地,就是要极大地提高耕地的粮食生产能力,达到能用较少的耕地生产更多的粮食。当粮食供需宽松的时候,可多拿出耕地发展市场需求的经济作物,而当粮食供需偏紧的时候,又可适当多拿出耕地种植粮食,用耕地的粮食生产水平来调节粮食供求关系。这样,粮食对耕地的要求就高了。安康市九十年代平均亩产(按种植面积)148.6公斤,去年上到亩产207.8公斤,比全国平均水平低81公斤。按目前科技水平和世界粮食发展趋势,到2010年我市粮食平均亩产应达到400公斤,最少不得低于300公斤。九十年代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650万亩左右,以后在逐步提高耕地的粮食生产能力前提下,粮食播种面积可以调减到350─400万亩,而粮食年产量仍可达11亿公斤以上。与2003年相比,在粮食种植面积不增加的情况下,粮食年产量将增加3.5亿公斤,农民可人均增收100元。加上调整粮食品种结构、优化粮食品质,推进粮食产业化,粮食文章可使我市农民人均增收400元以上。
1、持久开展以增土保墒为主的基本农田建设。全市280万亩基本农田中,耕作层不足50cm的要占三分之二。今后10年中,每年应完成以深翻增土为主的低产田改造20万亩,逐步使耕作层土厚达到50cm以上,以增强耕地的抗旱保墒能力。
2、持久开展以保灌为重点的水利建设。大力进行以塘、井、窖为重点的小型水利工程配套建设,使流灌、喷灌、滴灌、渗灌覆盖300万亩耕地,实现大旱年份亩产不低于300公斤。
3、持久开展以积肥增肥为重点的有机肥建设。按照生产无公害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的要求,发动农民改圈建厕,广积农家肥,建好田间地头的粪池粪场,保证每亩作物都能施足2000公斤以上的有机肥,使目前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成倍增长,土壤性能大大改善,为日后的平衡施肥创造有利条件。
二、不断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把农业科技普及推向新阶段科技是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关键性因素。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市在农业科技推广上特别是普及粮食增产技术上是很有成效的。但近年来放松了,倒退了。去年粮食总产比九十年代最高年产减少了31.33万吨,下降了28.9%。这里有面积减少的因素,但主要的是农业科技普及的力度减弱了。所以,今后抓粮食生产,应当把普及粮食增产技术放在首位,且不能固守九十年代的模式,无论在形式上内容上都要与时俱进,有所创新,在提高粮食品质的前提下努力增加粮食产量。
1、用3年时间培训50万种粮农民。着重普及玉米、水稻、小麦、油料、薯类5大作物的无公害生产技术,用5年时间实现粮油的无公害化生产技术标准,使安康的无公害化粮油产品品牌进入省内外粮油市场。
2、抓好粮食种子工程的实施。大力引进、繁育、推广专用玉米、专用小麦品种及高蛋白、高脂肪的粮食品种,在川道地区的富硒带建设一批富硒优质高产的示范区,使专用、优质品种覆盖80%以上的种粮户,良种使用率达到95%以上。要高度重视育种工作,建立育种专业技术队伍,提升育种专业技术水平,恢复并增加对育种的投资和补贴,切实做到自育自用,保证粮食种子的质量安全,工作计划范文《关于提高我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几点建议工作计划》。
3、继续推广粮食增产技术,规范推广技术标准。广泛开展万亩吨产田活动、创优质高产标兵活动,奖励在技术推广中有功人员。当前,仍要规范推广地膜覆盖技术、营养钵育苗移栽技术、标准化间套技术、精准播种技术、平衡施肥技术、模式化栽培技术、良种繁育和品种改良技术、节水灌溉技术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建议市上设立最高亩产奖、万亩吨产奖、平均亩产千斤奖,只奖县乡两级,每年奖评一次。
4、建立一支技术先进、装备精良的农技干部队伍。重点建设好县乡两级农技站,抓好在职农技干部的知识更新和技术更新,完善并落实农技干部的岗位责任制,要加大对农技站的投入力度,购置一批适应现代农业技术发展要求的设备,指导每个农技站都建起科技示范园、科普图书室、农民培训基地、产品质量检测室和成果展览室,使农技站真正担负起普及粮食现代技术的重任。
5、培养扶持种粮专业科技示范点。深化耕地制度改革,发展种植规模经营,全市重点扶持一万户种粮面积在50亩、产量在5万斤以上的科技示范户,为粮食生产经营的科技投入提供方便条件。
三、保护耕地,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正确处理建设用地和保护耕地、发展经济作物和稳定种粮面积的关系。凡适宜种粮的基本农田,要建档立卡,不得随意改变用途,使全市粮食播种面积每年稳定在400万亩左右,把种粮红线底数面积定在350万亩。一旦粮食播种面积低于350万亩,党委政府须采取强制措施予以干涉。目前,要妥善解决好水田被大面积改种经济作物的问题,茶、桑、果要坚决从水田中退出(种苗圃除外),烤烟所占基本农田的面积要严加控制。要严格的依法保护耕地,对随意改变耕地用途的案件要严肃查处。要重新审视和规划城镇建设用地,对乱占乱建、随意扩大占地规模的问题,要早发现早制止早纠正。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保护耕地特别是种粮的耕地当作落实“三个代表”的第一要务抓紧抓细,年年进行检查考评。
四、发展粮食精细加工,提高粮食转化率提高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不仅要提高土地的粮食产出率,而且要提高粮食的转化率,不断提高粮食的产业化水平。
1、要迅速转变粮食生产观念。粮食不仅是民食,而且是工业的重要原料。我们要由过去种粮只为裹腹变为种粮要为发展工业化,为推进粮食产业化发展粮食生产,用办工业的理念来办粮食生产。农民的增收不仅要靠粮食,更要靠粮食的深加工及其粮食副产品的深加工。同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我们的生活要多样化、保健化,人们对粮食的多样需求必然要求增加粮食的人均占有量。一般发达国家人均直接消费不足200公斤,而间接消费粮食都在300公斤以上,人均没有500公斤粮食的占有量,是很难过上小康生活水平的。
2、大力发展以粮食为原料的地方特色工业。世界发达国家食品工业占到工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而我国仅在百分之十左右,说明食品工业在我国发展空间很大。我市粮食主产区多为高硒地质带,发展富硒粮食保健产品,是我市独有的地方特色和优势。如果我市在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时候,能增加粮食总产量,每年能拿出5亿到8亿公斤的粮食进行精细加工,就可增加12亿到18亿元的工业增加值,农民从粮食产业化上能人均增收1000元,而且可以打出走俏市场的安康“富硒”品牌。
3、实施玉米发展战略,抓好玉米的深加工。我市是玉米生长的适宜区,只要综合运用增产技术,我市的玉米产量将有一个大幅度的提高。玉米是高再生生物资源。它不仅是饲料之王、营养之王、保健之王,而且是高产之王、加工之王。在所有粮食品种中,玉米加工层次最多、产品最多,不仅可以酿酒熬糖,还可以生产高级淀粉、蛋白、玉米油、有机醇,还可以生产调味品和药品,玉米芯是生产木糖的高级原料,玉米渣和玉米杆可以生产生化饲料,玉米可以产出一百多个产品,增加值可以翻几番到十几番。多吃玉米产品,可防治心脑血管多种疾病。因此,发展玉米的生产经营,不仅有经济价值,而且有广泛的社会价值,也适应目前我市广大农民的技术基础,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前景。九十年代,我市玉米种植面积平均每年200万亩左右,其中与洋芋、小麦的间套面积在100万亩。今后随着农业结构和粮食品种结构的调整,玉米应主要作为工业原料和饲料来生产,尽快引进并扩种高油、高蛋白、高糖品种,使高产优质玉米的年种植面积保持在150万亩左右,其中间套100万亩。要认真开展玉米亩产千斤的丰产竞赛活动,使玉米年产量达到60万吨以上。这样才有可能以玉米为原料,办好年生产能力在50万吨以上的玉米加工厂和50万吨的生化饲料厂,仅此可使玉米增值15亿元以上,在对农民增收的贡献上可能位居榜首。
4、突出重点,搞好扶持。全市要以玉米加工为重点,推进粮食产业化的进程,当务之急是要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并抓好原料基地的建设。要加大对玉米产业化的扶持,从籽种到加工产品的各个环节都要制定出明确的扶持办法,使玉米加工业成为我市覆盖农户最广、产业链条最长、经济社会效益最好,能拉动工业和畜牧业双向发展的最大工业企业。关于提高我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几点建议
第五篇:对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思考与建议
对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分析与建议
一、制约粮食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近年来,我们这个区域粮食生产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受地域、技术、劳动力等诸多因素影响,加快粮食生产发展步伐任重道远。
1、农村劳动力转移导致农业生产劳动力严重不足。农村青壮劳动力逐渐向大中城市转移,常年在家务农种粮的劳力主体成为老人和妇女。种植技术的欠缺,新品种、新模式的增产技术运用难度日益加大,给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带来了潜在的隐患。
2、农村劳动力成本上升和农资价格上涨导致种粮比较效益不高。受市场和自然条件的影响,特别是农资价格不断攀升,粮食生产的效益仍然不高,且有下降趋势。据今年3月中旬对我镇农资价格调查,小麦种子价格平均上涨15%,化肥上涨20%,柴油、电费。上述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种粮积极性。
3、粮食单产水平提高不快。虽然粮食单产年年稳中有升,打破纪录,但增幅甚微,农民收入水平不高。14、部分农田基础设施年久老化导致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仍是粮食生产的最大障碍。
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议
笔者认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切实保护耕地资源,保持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
2、积极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提高旱涝保收能力和高产稳产良田比重。
3、充分利用国家购机补贴政策,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广泛运用机耕、机播、机收技术,降低生产成本。
4、加强基层农技体系队伍建设,提高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素质,更好地开展农业技术服务,为提高粮食作物单产水平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
5、大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针对当前农村劳动力外出增多和农业机械化发展趋势,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办法,促进土地合理流转。不断扩大粮食生产规模经营,发展一大批粮食生产专业户和专业化合作组织。
6、努力延伸粮食产业链条。以粮食加工企业为依托,把粮食生产、转化、加工、流通各个环节紧密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提高粮食附加值,增强粮食产业的竞争能力。
7、积极创新政策扶持。国家一系列扶持粮食生产政策的落实,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但是由于是按计税面积和承包土地面积分配,特别是在土地流转的情况下,种粮补贴资金未能真正到达种粮者手中,因此要积极创新直补方式。使一系列种粮补贴政策逐步向合作社倾斜,提高种粮合作社的补助标准,鼓励规模经营,鼓励粮食专业合作社积极发展粮食生产,鼓励粮食加工企业从事粮食深加工,延长粮食产业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