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需要处理好六大关系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需要处理好六大关系
粮食是人类食物的主要来源。粮食产业是保安全、保稳定、保民生的战略性基础产业。粮食安全可以从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军事安全、社会稳定等各个方面影响国家安全,需要从国家战略层面来审视。粮食安全出问题极易引发社会动荡,并可能招致外部威胁和侵害。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保障作用,但也存在不少隐忧。为准确把握“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笔者从我国粮食安全的几个主要关系入手,找出中国粮食安全状况的特点、面临的风险及对策。
一、生产、流通和消费
粮食安全依托于生产环节及收购、储存、运输、加工、转化、批发、零售等流通环节构成的粮食产业。粮食生产对于粮食安全是骨髓造血,产量不足可导致“贫血”,质量不好可导致“白血病”。粮食生产具有丰歉交替的波动性,波幅和波长受土地和水资源、气候、种粮积极性等影响,应通过储备“蓄水池”进行调节和平衡。如认识不到这点,往往不能容忍波谷的阶段性减产而过度生产,或在连续丰收的波峰上急于压价减产卸“包袱”,这样,会在下个周期浪费更多社会资源来恢复产能。过度生产会造成环境污染、水土流失和粮食质量问题,以至于谷贱伤农。
消费是生产的目的。粮食安全的定义是,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从经济上和物质上获得保证健康生活所需的食物、满足膳食喜好。如供给足、成本低,消费者就容易有浪费的冲动。抛洒遗留、保管不善、餐桌厨房浪费等是显性浪费。超过健康生活所需而消费的粮食或食物是隐形浪费,由此带来营养过剩问题还会引发医疗资源方面的隐形浪费连锁反应。粮食消费量在底线消费和浪费性消费之间具有弹性。以我国2013年数据计算,全国人均每天节约1两成品粮,1年可节省350亿公斤原粮,相当于1亿亩地的粮食产量。如以2007年美国年人均耗粮1046公斤为上限,我国实现粮食自给还需提高2倍以上的粮食单产;而以同年印度人均耗粮178公斤为底线,我国现有粮食产量就可保障30亿人需求;二者之间人均粮食消费数量弹性达868公斤。可以通过粮食供给丰裕度、价格、消费习惯等调节粮食消费弹性,使粮食消费量增速低于人口增速,减轻粮食供需压力。
流通是连接生产和消费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流通对于粮食安全是血液循环,流通不畅则可能导致“脑血栓”、“心脏病”。当前保障粮食安全难度主要在于,一方面,土地后备资源开发接近极限,农业环境污染问题突出,粮食继续增产难度加大;另一方面,粮食流通仓储设施不足,物流通道不畅,运输方式落后,应急供应网络不健全。因此,在生产潜力有限、流通基础薄弱的情况下,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在流通环节尚有巨大潜力挖掘。要实施粮食收储供应安全保障工程,守住“种粮卖得出、吃粮买得到”的底线,强化包括生产、流通、仓储、加工能力在内的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做到生产和流通两条腿走路,避免“短腿跛脚”。要倡导按需生产、强化储备、高效流通、节约消费的永续发展理念,反对“掠夺式”生产、“漫灌式”流通的观念,减少从田间到餐桌等各环节的浪费。
二、总量、品种和区域
总量基本平衡是实现我国粮食安全的前提。但仅有总量平衡,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不合理也不能实现粮食安全。总量不足往往是偶发和短期的,区域性短缺却是普遍和长期的,区域粮食不安全可能被总量平衡所掩盖。当前世界粮食总量基本平衡,人均占有量达360公斤以上,生产、消费和库存相对稳定增长。但世界部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因气候、经济、政治等原因粮食获取能力不足,未能共享世界粮食生产成果,存在区域性粮食短缺问题,粮食并不安全。全球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缺粮,8.7亿人长期处于饥饿半饥饿状态,非洲国家人均粮食占有量不足200公斤,因粮食危机导致政权不稳时有发生。
我国粮食总量基本平衡,但区域分布和品种结构矛盾带来的粮食安全隐患日益突出,“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风险增大,成为国家粮食安全的主要威胁。一是生产更趋集中。13个主产省粮食产量的占比上升到76%,北方7个省产量占主产区的比重上升到61%。二是单品种粮食生产更趋集中,主产省也存在结构性矛盾。小麦集中在黄淮海地区,籼稻集中在长江流域,粳稻集中在东北和江苏,玉米集中在东北和冀鲁豫。三是库存集中,长距离跨区域流通量大。目前主产区和主销区粮食库存分别占全国的75%和9%,而消费量分别占62%和17%。全国省间粮食净调入量达1600多亿公斤。一旦产区发生自然灾害或粮食运输受阻,这种隐患将发展成阶段性粮食短缺,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危害难以预料。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既要注重总量平衡,更要注重区域和品种平衡。实现总量平衡的主要途径是粮食生产,调节总量平衡的主要手段是储备和进出口,实现区域性、结构性、阶段性供求平衡的主要方式是顺畅流通。
三、中央、地方和产销区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中央和地方共同的责任,中央承担首要责任。中央事权由中央承担支出责任,但不一定由中央直接办理,可委托地方政府具体操作;地方事权由地方承担支出责任,但中央应明确并落实其支出来源,避免责任不落实的情况。保障粮食安全需要在粮食生产、流通、储存、保供稳价等方面支付较高成本,如果没有合理的产销区利益调节补偿机制,就会造成粮食安全重视程度从中央到省、市、县逐级减弱的后果,产粮大省成为了财政穷省。要充分调动各级政府的积极性,共同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储备能力、流通能力建设,必须实现事权与财权匹配,并建立相应考核机制和利益补偿调节机制。我国处理中央和地方关系的机制是省长负责制,该机制虽已建立20年,但由于缺乏具体配套措施和考核办法,尚未真正全面落实。在当前市场环境和财政体制下,全国企业粮食库存75%以上掌握在政府手中,政策性粮食80%由中央直管,政策性粮食购销委托央企作为执行主体,地方政府对确保区域粮食安全既无压力,又无动力。应当合理统筹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一是在实行粮食安全省长负责制的同时,把责任主体明确到各级政府,负责粮食生产流通全过程,划清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和支出责任,制定实施科学的考核办法;二是统筹产区和销区的关系,完善主产区利益补偿调节机制,根据自然条件不同区域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推动发展。中央可以对主产省按照调出商品粮数量给予补贴,用于粮食生产、流通和储备。
四、政府、市场和企业
要让市场在粮食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就要靠改革。粮食短期内难以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或缩短生产周期大幅增产,又需防范人为炒作制造价格波动,因而产业本身单位经济利润有限。世界各国都针对这种特殊性强化政府调控,消除粮食市场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改革应以是否有利于粮食安全,是否有利于高效流通,是否适应粮食市场的特殊性为标准,防止片面、绝对地追求市场或政府的作用,既要通过政府宏观调控增强保稳的定力,又要确保市场微观层面活而有序。我国粮食宏观调控能力还有待加强,一是部门间粮食事务责权不一致,职能重叠交叉,运行机制不完善,弱化了粮食宏观调控能力。二是政企尚未真正分开,有的地方急于“甩包袱”把国企一卖了之,调控力不从心;有的担心市场失控,舍不得“菜园子”而不敢、不愿政企分开,导致国企小、散、弱;有的在“两难”中犹豫不决,导致企业承担行政职能的政企不分。三是粮食市场全面放开不彻底,如粮食信贷等并未随之放开,制约粮食流通。四是粮食信息发布系统性、及时性、权威性不够,影响了粮食市场正常发育。改革创新上有要求、下有呼声,上信下顺正当其时。要明确政府是粮食安全的保障者、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市场秩序的执法者,各类企业都是平等的市场主体和政府宏观调控载体。应考虑粮食安全保障的公益属性,整合粮食购销、储备管理、进出口、区域平衡、价格调控、质量监管等事权并匹配财权,确保粮食流通政策统一高效。
五、数量、质量和价格
不充足的数量和没有质量的数量同样不能保障粮食安全。在质和量的关系上,粮食高产不一定高品质;同样多的原粮不一定能加工出同样质量的成品粮;重金属或真菌毒素超标、农药残留、霉变的粮食也不能构成有效供给,不能单纯追求原粮高产形成的没有质量的数量。数量和质量状况体现在价格上。粮食价格存在剪刀差,剪刀差扩大会带来严重的经济和政治问题,必须由政府调控来缩小乃至消除。降低单位成本可治本但周期长见效慢,提高单位价格治标及时有效但有反复,需要“标本兼治”。普惠制红包式的粮食直补不能缩小剪刀差,大幅提高托市收购价格出现的国际与国内、产区与销区、收购与销售价格倒挂问题,本质也是剪刀差的具体化,问题的关键是政府、农民、经营者和消费者谁来承担剪刀差。此外,自然灾害、突发事件、人为炒作也会引发区域性粮食价格异常波动。保障粮食安全必须要做到数量足、质量好、价格稳。要完善托市收购、储备吞吐、定向销售等宏观调控政策“组合拳”机制模式;探索形成农业补贴同粮食生产挂钩、粮食直补与商品量挂钩机制,把有限资金真正用在刀刃上。应适当拉开销区与产区、城市与农村、经济发达与欠发达地区粮食市场价格水平,以价格杠杆促进粮食通过市场有序流通。要建立健全粮食质量和安全追溯体系,建立全国统一的粮食质量安全信息追溯平台,形成覆盖粮食产业链的全程质量监测监管和处置机制,并实现质量上的“按需生产”。
六、国际和国内
个别发达国家较早制定实施了世界粮食战略,主导世界粮食市场,并影响国际政治格局。他们通过跨国粮商的国际粮食贸易和粮食种子、农药等“硬实力”影响世界粮食市场,建立了体系健全、人才齐备、手段先进、经费充足的粮食情报体系,通过多种手段搜集和分析世界粮情,并择机发布,以“软实力”影响国际市场。需要进口粮食的大国如果缺乏世界粮食市场话语权,可能陷入进口时国际粮价暴涨,丰收时国际粮价暴跌的被动局面。我国是世界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和消费国,谷物产量占全球近1/4,消费量是国际谷物贸易量的2倍,这为我国参与国际粮食市场提供了足够的战略伸缩空间。近10年,我国粮食从净出口转变为净进口近700亿公斤,需要利用国际资源调节国内市场,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城镇化进程加快,这种需求还将进一步增强。但必须清醒看到,进口必须适度,过量则可能带来政治、外交、贸易风险。我国应制定并实施世界粮食战略。战略目标是增强我国在世界粮食市场的话语权,维护国家利益,促进世界粮食安全。战略步骤是从国际粮食贸易规则的遵守者入手,向参与者和制定者转变。战略手段是进出口调节、价格影响、信息引导,促进全球区域粮食供求平衡,增强信息发布对世界粮食市场的权威性和影响力。保障措施是支持组建大型跨国粮食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粮食贸易,建立国际粮食信息搜集分析发布的机构人员、技术手段及经费保障。
第二篇:依法治省需要处理好六大关系
依法治省需要处理好六大关系
专家解读
党与法治、改革与法治、法治与德治、党规与国法、法律体系与法治体系、法治体系与治理体系的关系,不仅是理论上需要澄清的问题,更是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图解
省委十届五次全会
公报亮点
全面深入推进依法治省
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实施《四川省依法治省纲要》,加快建设法治四川。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保证国家宪法法律有效实施的完备的法规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保障和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五大原则
☆
坚持党的领导
☆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坚持依法治理和以德治理相结合☆
坚持从四川实际出发
六大重大问题
◎
充分认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全面深入推进依法治省的自觉性坚定性
◎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把握全面深入推进依法治省正确方向
◎
坚持“共同推进、一体建设”的实施路径,统筹做好全面深入推进依法治省的重点工作
◎
坚持全面深入推进依法治省与全面深化改革相促进,通过深化改革加快法治化进程
◎
坚持依法治理与以德治理相结合,推动法治和德治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
坚持党委领导、统筹推进,创新和完善法治建设的工作推进机制
省委十届五次全会强调,要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决策部署,深入实施《四川省依法治省纲要》,全面深入推进依法治省各项工作,推动形成尚法守信、公平正义、诚信文明、安定有序的依法治省新格局。
在推进依法治省的进程中,有六大关系需要澄清认识、统一思想、妥善处理,这是依法治省工作能否顺利推进的基础性和根本性问题。
党与法治的关系
党和法治的关系是法治建设的核心问题。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件大事能不能办好,最关键的是方向是不是正确、政治保证是不是坚强有力,具体讲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这三个方面实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规定和确保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制度属性和前进方向。
依法治省不能就法治论法治,必须将党的领导贯穿于依法治省的全过程和各环节,全会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这就将我们的法治建设与西方的三权分立、民主宪政区别开来。依法治省工作越深入,党的领导就越要加强。
改革与法治的关系
过去改革过程中一些地方和单位先行先试甚至突破法律搞改革,不仅改革随意性较大,而且损害了法律的尊严,不利于树立法律权威,保障法律的统一实施。鉴于此,省委十届五次全会强调:“坚持全面深入推进依法治省与全面深化改革相促进,通过深化改革加快法治化进程。”表明全面推进依法治省要与全面深化改革有机衔接,全面深化改革需要依法治省的全程助力和保障。
同时,全会提出“及时完善法规规章,加强法治建设,大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这就要求各项改革不仅要纳入法治轨道,还要通过科学立法,打破部门利益的格局,为全面深化改革开路。今后对不合时宜、阻碍改革发展的法律法规要及时进行修改或者废止。
法治与德治的关系
推进依法治省,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约束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感召作用。要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传统美德、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
法治是人类迄今为止发现的最优的社会治理方式,也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因此,在法治与德治的关系上,应坚持以法治为主、以德治为辅的原则。法治是基础、是根本,德治是补充,主要是一种内心自律,靠教育教化、舆论引导与监督来实现。人们对道德规范的认同与选择,是法治最基本的思想基础。法治持之有依、惩之有据,德治践之有信、行之有义,都是约束人们行为的“规则之治”。
党规与国法的关系
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党章也明确提出: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党内法规是管党治党的重要依据,党章是最根本的党内法规,全党必须严格遵行。党规党纪严于国家法律,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不仅要模范遵守国家法律,而且要按照党规党纪以更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党规党纪严于国家法律”,这个“严”字如何体现?是不是可以突破国家法律,能不能与宪法原则和宪法精神相抵触,这涉及到“五位一体”法治体系内部的协调统一问题,即法律规范体系与党内法规体系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这一问题理论上似乎已经得到解决,实践中关注的多是协调、统一的一面,而对冲突的一面则讳莫如深。其实,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已经注意到这一问题,提出要“注重党内法规同国家法律的衔接和协调”。就目前而言,应当为党规制定设置一条底线:不得与宪法相抵触。唯有如此,才能维护宪法权威。此外,还要加大党内法规备案审查和解释力度。否则,依宪治国、依宪执政都是一句空话。
法律体系与法治体系的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在2010年已经建成之后,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一次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作为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之一提出。从“法律体系”到“法治体系”,虽一字之差,却预示着我们党治国理政理念的重大变化,即从重法律制定到重法律实施、重立法质量提高的转变,从重静态的“法制”到重动态的“法治”的转变,从重有法可依到重有法必依的转变。
“法治体系”内涵因此也更加丰富,不仅包括法律规范体系,而且涵盖了法治实施、法治监督、法治保障、党内法规体系,构成了“五位一体”的依法治国体系。实现了从法律体系向法治体系的飞跃;实现了法律规范体系与法治实施体系、监督体系、保障体系的融合;实现了良法与执法、司法、守法的互动;实现了党规与国法的对接。尤其是将“党内法规体系”纳入法治体系之中,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意味着依法治国要靠“两大轮子”运转。既要靠国法,也要靠党规,既凸显了党规的效力,也对党内法规的制定提出了更高要求,还体现了“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决心。
法治体系与治理体系的关系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依法治国总目标最终也落脚于“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就使法治体系与治理体系的两个体系之间具有了内在的逻辑联系。治理体系其实是指靠什么来治理国家,治理体系找对了、选准了,治理的水平、效果、能力才能提高。
从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至今,已经十七年过去了,但法治建设成效并不显著,“刚性维稳”带来的弊端,信访不信法的问题突出,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最终导致社会问题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加强法治保障,强调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王东明书记也指出:没有法治保障,犹如坐在火山口上,随时都可能爆发。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要依靠法治的力量。法治体系成为了依法治国的总抓手,成为了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依托和路径。因此,法治体系与治理体系是路径与目标的关系、手段与目的的关系。没有健全高效的法治体系,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
(作者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所长)
第三篇: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doc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作者:唐锡海 韦莉娜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8年第24期
[摘要]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刚刚进入起步阶段,在建设过程中容易出现一些认识上的误区。要想少走弯路,就应该正确处理好一些关系。文章主要就如何认识并处理中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共性与特色、重点建设项目与一般项目、借鉴与创新、速度与效益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高职院校 示范建设 关系
[作者简介]唐锡海(1966-),男,广西桂林人,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示范建设办常务副主任、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所主任,教授,硕士,主要从事职业教育理论研究;韦莉娜(1981-),女,广西南宁人,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示范建设办,助教,硕士。(广西南宁530008)[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36-0046-0
3创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对于规范高职院校管理,促进高职教育的整体、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由于示范建设刚刚起步,尚无统一的规律可循,亦无完全成熟的经验可鉴,因此,对于许多示范性院校来说,当前的建设工作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如果示范性院校不能坚持科学的建设观,不能处理好建设过程中的一些关系问题,不仅难以完成建设任务,还可能阻碍学校的正常发展。从当前示范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各院校要想顺利完成示范建设任务,首先应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问题。
一、中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的关系
目标是工作的努力方向与前进动力,在进行示范建设之前,每一所示范高职院校都应该制定自己的建设目标。高职教育长效性、迟效性的特点,决定了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工作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因此就有了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之分。短期目标一般是指在近期内完成的目标,如学期目标。中期目标一般指学年目标。长期目标则是要经过较长时间才能达到的,在这里主要指建设院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的需要,预测学院通过一段时间的建设工作之后,可以达到的整体发展规模与效应,也即示范建设的最终目标。长期目标一般较为宏观,具有现实性、前瞻性、原则性等特点,在制定时必须全盘考虑、慎重选择、合理规划。中短期目标则较为具体,操作性强,具有即时激励的功能,其制定应该要详细、明确、切实可行,并要设定时限。
中短期目标是长期目标的组成部分,并始终与其协调一致。长期目标是总体建设过程所要达到的总体结果,中短期目标则是在长期目标实施过程中所要达到的阶段性成果,任何长期目标都是由若干中短期目标构成的。例如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示范建设的中短期目标主要是分制定的具体建设目标,这些目标细化到建设经费的投入数目、学生规模、建成的实验实训室数量、来自行业企业兼职的专业教师数量等,通过这些细化目标的实现,最终达成国家示范院校建设的目标,进而带动广西乃至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快速发展的宏伟目标。
在建设过程中,如果对长期目标和中短期目标的关系把握不准,往往容易出现偏重中短期效应,轻视长远规划的倾向。不少示范院校在制定建设目标之后都实行目标责任制,而为了按时、按量,甚至是超前、超量完成任务,项目小组负责人很容易为了追求“任期效应”,只顾眼前利益,导致中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脱节,从而破坏目标的可持续实现。例如在示范建设中,教学与课程体系改革是一个重要的长期目标,而为了能在短时间内展示改革的成果,一些项目小组负责人往往会为短期内容易显效的项目而搁置基础性、长远性的项目建设。针对这一问题,建设院校在考核中短期目标的完成情况时,不能单看当前完成的情况,还要看它们与长期目标的切合度。在建设进程中,只有遵循“兼顾长远规划,逐步实现目标”的原则,才能使各阶段建设成果趋于合理和优化,才有利于示范性院校的整体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二、共性与特色的关系
示范性院校在建设过程中,既要追求共性,也要创出特色。尽管目前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尚未有统一、明确的建设标准,但人们早已对示范性院校达成了一些共识。比如,学校无论在硬件和软件建设方面都处于领先水平,具体体现在办学条件优越、教育教学质量高、师资队伍水平高、毕业生就业率高、校园环境优美等方面。此外,国家对示范院校建设也提出了一些总体的要求,如“提高示范院校整体水平,推进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加强重点专业领域建设,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创建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等①。这些都可以看成是示范性院校建设的共性。在建设过程中注重共性的积累可以使示范院校减少走弯路的风险,投入较少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获取较大程度的提高,实现建设要素的综合优化。
特色是示范院校在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不同于其他院校的地方。“人无我有的是特色,人有我优也是特色,人优之后我则要做大做强永远使之处于该领域的前沿也是特色。”②特色可以体现在示范院校的办学思路、办学理念上,也可以体现在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课程与教学改革等方面。特色的形成对于提高示范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示范院校的知名度均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追求共性和创出特色在示范建设中都是必不可少的。但如何理解共性与特色之间的关系呢?
追求共性建设是示范院校创出特色的前提与基础,而在共性建设的基础上再创特色,是示范院校建设进一步深入的成果。共性的建设有利于学院特色的形成,而特色的创建也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共性建设的不足。二者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关系。
在建设过程中,要想实现共性和特色的有机结合,应该注意:
1.不要让追求共性成为学院示范建设的负担,特色的彰显也是学院的成功所在。在示范高职院校中,一些院校由于地理或历史等方面的原因,基础相对薄弱,与发达地区的院校有着一定的差距。为了向这些院校看齐,薄弱院校煞费苦心,全线出击,面面对比,结果耗散了人力和财力,没有收到明显的效果。其实,它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基础,找准定位,突出重点,如建设自己的重点专业和精品课程,逐步在高职院校中树立自己的品牌。
2.过分注重特色也是不可取的。“创建办学特色”是示范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但特色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一定时间的积淀,而如何保持并深化来之不易的特色更是一项繁重的任务。如果忽视共性,一味地去追求特色,打造学院品牌,可能会使自己深陷其中,无法自拔。其实,学校追求共性本身也是利于特色形成的。追求共性有利于学院整体水平的提高,满足社会对学院教育服务质量的需求,从而获得社会的认可,使学院在社会上打造出自己的教育品牌,特色也在无形中形成了。
三、重点建设项目与一般项目的关系
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有重点和一般之分。重点建设项目主要是指由中央财政资金重点资助的项目,是所有项目中的核心。一般项目则是重点项目之外的其他项目。重点建设项目和一般项目是相互联系的,按照唯物辩证法的指导,项目建设应该“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容易出现问题:有的轻重不分,花费同样的工夫来建设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有的缺乏全局意识,本位主义严重,只顾建设重点项目;有的主次隔离,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各自为政,互不联系;还有的主次颠倒,用一般项目来干扰重点项目建设。
要想在示范建设过程中正确处理好重点项目与一般项目的关系,必须运用全面、系统的观点,坚持“重点论”和“两点论”的有机结合。
1.对重点项目要精心规划,集中力量建设。重点项目既然是建设项目的核心,理应花大力气来建设。不仅要精心规划,明确各阶段的建设任务和建设目标,在建设过程中还要抓得紧、建得实、用实劲、出实效。
2.将重点项目与一般项目相统一,切勿孤立地抓重点。强调建设重点项目,不是说一般项目可建可不建,而是要合理分配精力和时间。要通过抓重点工作的落实,带动一般项目的更好开展。而一般项目建设要围绕重点项目,为重点项目的建成创造有利条件。
3.努力实现重点项目建设成效突出,一般项目也出成果。例如,在示范院校的专业建设项目当中,有重点专业建设和专业群建设,前者属于重点项目,后者属于一般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应该将二者统筹规划,共同发展。一方面,重点专业要起到辐射专业群的作用。另一方面,专业群建设应主动依托重点专业的优势,借助重点专业强大的力量,使自身得到更大程度的发展。
四、借鉴与创新的关系
示范建设是一个相互借鉴、不断创新的过程。毕竟个人的力量是薄弱的,如果能够多向他人借鉴,将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借鉴,就是跟别人相对照,以便从中学习或吸取经验教训。在示范院校建设过程中应讲求借鉴,它包括许多方面:第一,向其他示范建设高职院校学习。由于彼此都有着共同的任务,总会遇到一些相似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如果其他学校有较好的解决办法,可以借鉴,以帮助我们更快、更妥当地处理问题。第二,向其他非示范建设院校学习。不能否认,在全国范围内,有不少高职院校虽然至今未纳入示范建设行列,但它们在某些方面与示范建设院校实力相当,甚至优于部分示范建设院校。这些学校的优越之处也是示范建设院校借鉴之处。第三,还可向其他非高职类院校借鉴。例如进入“211工程”“985工程”的本科院校,它们也是国家专向拨款重点建设的院校,其建设经验也可以迁移到高职示范建设中。此外,还可以向国外的高职院校学习先进的办学经验。如美国的社区学院、德国“双元制”、澳大利亚的TAFE、日本的短期大学等。
由此可见,示范建设可以借鉴的内容确实不少,但是要想使借鉴起到理想的效果,还需要在借鉴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创新,顾名思义就是创出新的东西。高职教育在我国毕竟还是一种新兴的高等教育类型,办学的时间不长。示范建设本身也是一项新的工程,要在短期内实现跨越,建成一批世界领先的高职院校,就需要示范性高职院校结合建设的实际不断探索和开发新的成果。而新成果的获得在于创新,在于智慧。因此,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应秉承创新精神,充分发挥全体师生员工的智慧,以创新的思维建设示范。建设过程中的创新主要表现在:第一,理念创新。示范院校需要不断学习、总结并创造出新的示范建设思想和理念,引导学院不断向前发展。第二,制度创新。理念见于制度才能起到规范行为的作用。因此,理念的创新还得以制度的创新为前提。第三,方式方法创新。示范建设工程浩大、任务艰巨,需要运用开放的、多维的、创新的方式方法开展工作,以顺利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难题。
要处理好借鉴与创新的关系,关键在于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借鉴应该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讲求创新发展、充实丰富。如果在借鉴的过程中,能够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产生与他人不同的成果,从而后来居上,这才是成功的借鉴。例如,就如何进行项目资金管理这一问题,不少建设院校都在网站上公开了自己的管理办法。如果在这些管理办法中发现好的、可行性较强的办法可以借鉴,但不能完全照搬、套用,而要在其基础上制定出新的、更符合自身需要的管理办法,从而提高管理效能。另一方面,示范建设中的创新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在吸取和借鉴基础上的创新。只有将二者统一起来,才能在坚实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成果。例如,我们往往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或者地域的限制导致思想陈旧、视野狭窄。这时,可以到其他省市的高职院校,甚至到国外一些职业教育做得比较好的地方参观、学习,从而更新观念、拓宽视野、获取灵感,结合示范建设的实际进行创新
性的改造,实现超越。
五、速度与效益的关系
在示范建设的进程中,正确处理速度与效益之间的关系也是十分重要的。速度与效益两者是统一的,没有速度不行,没有效益也不行。国家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都设定了2~3年的建设期限,时间紧,任务重,关键在于走出一条既有高速度,又有好效益的建设路子。要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主要从两个方面把握:
1.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设步伐能快就尽量快,早实施早受益,早建设早完成。在建设过程中,增强每一个人的紧迫感,鼓励大家克服畏难情绪,防止松懈思想的滋生与蔓延,争取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建设任务。例如一些示范建设院校会按阶段对各个建设项目的进展情况进行检查,对于在特定阶段内提前完成任务的项目给予表扬和奖励,以此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加快建设速度。
2.在强调建设速度的时候,始终要把效益放在首位,讲求效益才是最终的目的。高效益的建设才是对学校发展有利的。判断效益的高低,不仅仅看短期的成果,还要看其在较长时间内能否经得起实践的考验。当前,普遍存在着重速度轻效益的倾向。例如,一些建设院校为了加快实训基地的建设,在较短时间内花巨资购置大批仪器设备。从某种程度上说,学校在设备完善这一方面的建设速度是较快的。但是,如果这些仪器设备用不到四五年就出现故障,或者由于同期内购置数量过多,致使部分仪器设备使用率不高,对学院人才培养没有发挥太大功效,甚至由于设备过于先进,学校无人会用,致使新设备搁置等,这样的投资建设可以说是低效的。在一段时间内,购置的仪器设备不是越多越好,应该是“最需要的先购买,不需要的坚决不买”。说到底,示范建设切忌“急功近利”,片面追求速度。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分析学校资金、技术、经验、实力等各种客观条件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发展速度,从而确保效益的提高。[注释]
①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5):5-6.②王栾生,靳俐.高校“特色化”中应处理好的几对关系[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3):95.
第四篇:如何处理好医患关系
学院:医药商学院科目:管理沟通
学生:王剑平学号:1007509333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及对策
医患关系是医务人员与病人在医疗过程中产生的特定关系,是医疗人际关系中的特殊表现形式,它直接关系到国民基本健康能否得到有效保证以及人口素质的进一步提高,关系到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步。新形式下,由于个体人群中的职业道德、政治素质不同,在具体的工作中,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患矛盾层出不穷,严重影响医疗卫生事业的和谐发展。分析和解决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的现状,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为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医患关系本质上是兄弟式的、没有阶级差别的同志式关系,医生和患者共同的愿望是治愈疾病,消除痛苦。但是,医患关系日趋紧张,甚至扭曲到势同水火频酿的地步?深入分析起来,医患关系紧张,出现纠纷是由政府、患方和医方、媒体以及法律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而成的。
一、政府原因。主要是政府对医疗卫生投入、医疗保障体制建设、医院体制改革以及对药品价格监管不到位、不健全,导致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不能缓解,再加之社会救助无门或杯水车薪,自然会产生、发泄不满甚至憎恨的情绪,并转嫁到医院,从而间接或直接对医患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二、患者的原因。首先,患者对医疗工作的特殊性缺乏了解,期望值过高。在诊疗过程中,医生常会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和无法避免的意外,有时,患者还会因自身体质变化和特殊病种结合在一起,出现难以预料和防范的不良后果。这种医疗意外,不是医务人员本身和现代医学科学技术所能预见和避免的。一旦治疗效果不理想或产生并发症甚至医疗意外,有些患者就迁怒于医院,产生纠纷。其次,患者对自身的隐私权、知情权、同意权的维权意识有所增强,当医院、医生稍有不妥即持怀疑或对立的态度,认为自己权利被损害时自然会引起纠纷。另外,有一些出于经济承受力、家庭关系及存在某种不良动机的病人和家属,有意把矛盾转嫁给医方,试图发泄不满、减免费用或谋取钱财。
三、医方的原因。从医院来讲,受社会大环境、市场经济以及不合理的补偿机制的影响,医疗机构的价值取向发生偏差,医院的生存发展基本上是靠医疗服务收入和药品收入这两大块来支撑。使医院的公益职能与市场属性产生冲突,导致部分医院产生了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疗质量。再有就是医院在服务设施、服务过程上没能做到以病人为中心,存在瑕疵,为产生医患纠纷留下隐患。从医务人员来讲,一些医务人员业务水平不高或责任心不强,增加了患者的痛苦,产生医疗事故,引发医患纠纷。少数医务人员职业道德素养差,服务态度不到位,出现了索要“红包”,开大处方,谋取“药品回扣”等丑恶现象,导致患方对医务人员的不信任。更有甚者,一些医务人员不尊重病人,无沟通意识或技巧,把个人的不良情绪带到工作中,表露在病人面前,对病人“生冷硬顶”,这也是造成医患关系紧张,引发医患纠纷的一个因素。
四、媒体原因。一个健全的社会离不开新闻监督,良好的舆论环境与氛围,对医疗机构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有着积极作用。但个别媒体为寻求卖点,抢新闻,对医疗领域某一类或某一件事情在真相尚未弄清之前,没能站在客观的立场上,作出失实的报道。误导了读者和公众,强化了人们对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不满和不信任。把患者和医务人员对立起来,对医患关系的紧张,医患纠纷的激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五、法律原因。我国卫生立法速度近几年明显加快,但仍远远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要求。在相关法律建设滞后的情况下,很多患者或患者家属在发生医患纠纷时,出于对医疗事故鉴定制度以及司法机关公正和效率的怀疑,不愿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纠纷,医务人员和患者分别站在各自的角度去评价对方,从而进一步激化医患矛盾,造成医患关系紧张。再加上一些患者及其家属利用过激的暴力的方式对医护人员实施侮辱及人身伤害、破坏医疗机构的正常医疗秩序。迫使医院处于种种压力花钱买平安,用经济手段去平息事态,从客观上助长患者或患者家属不以法律解决纠纷的倾向。
随着现在医患关系的日益紧张,如何处理好医患关系,是医院医疗服务活动的重中之重,也是医患双方的事情。作为一名医务人员,处理好医患关系已经成为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项目。那么,应该怎样去处理好医患关系呢?
医务人员转变观念是处好医患关系的基础.转变“医者至上”的服务观念,将患者作为一个完整的社会人来看待,用过硬的技术来减轻患者身体的病痛,用真诚的服务减缓患者沮丧无助的心理,用尊重的态度让患者感觉和医务人员处在同等地位,用人性化的关心为患者营造一个良好的就医环境。时刻不忘对患者说一句“我的治疗需要您的配合”,使医务人员和患者站在同一战线上面对共同的问题。这一点在糖尿病患者及尿毒症患者身上体现的尤为深刻。
让患方转变观念是处好医患关系的重要条件.患方是来自不同文化层次的人群,让患方转变观念需要医务人员的不断渗透。医院是实施有偿医疗行为的机构,而非福利院。医疗技术的提高需要新技术的开展和新设备的使用,而这些势必会增加患者的日均费用或者总的费用。医学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学科,医务人员知识的更新及患者个体的差异,使得即使是专家也不敢保证自己能医好所有病人的疾病。让患者理解医务人员所实施的行为完全是为了解除患者的病痛。
加强医患沟通是密切医患关系的重要策略.医患沟通是医患之间构筑的一座双向交流的桥梁。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医患之间心理距离近,感情融洽,医患关系就好。在良好的医患关系中,尽管医疗机构在服务上有些缺陷,患方也能在友好的情感中予以谅解。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权是处理医患关系的关键环节。患者的知情同意权是患者的基本权利之一。医务人员在履行某些治疗行为前,应先同患者进行交谈,包括病情,治疗的依据,治疗的原理,治疗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等等均应告知患者,让患者根据自己选择是否做治疗和检查,以取得患者的主动配合,真正做到尊重患者,让患者充分享受就医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提高医疗技术是密切医患关系的重要前提.医疗技术是产生医患关系的重要前提。医务人员首先要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具备丰富的医学理论知识,让患者取得疾病的控制好转和相应的健康指导,这是取得患者信任的第一要素,对所接诊病人的相关疾病无论是否有很丰富的临床经验,都应将此疾病的病理生理、诊断、治疗等各方面的知识掌握好,在此基础上多与病人交流,告知有关疾病的治疗、保健等方面的知识。即使自己的知识一时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也应该积极请教自己的上级医师,查阅相关资料甚至医学网站,尽自己所能为患者提供较高的技术服务。
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处好医患关系的根本.要有良好的医德,医德的最充分的体现是高度的责任心、同情心,应以换位思考顾及患者的需要,比如尽量减少病痛、缩短治疗时间、达到最好疗效。医生的治疗不仅是医治的结果,还包括对患者精神上的慰藉。严格按章办事,规范操作,对患者一视同仁,实际工作中灵活运用语言、行为、心理技巧沟通交流,与患方成为朋友。在诊断、治疗过程中认真细致、严谨周密、实事求是、坚决杜绝一切由于缺乏责任感而造成的拖延、差错、事故,取得患者的信任与尊重。
改善基础服务设施也会促进医患关系和谐.重视医院的基础服务建设,提高病人的满意度。医院是病人接受治疗的场所,在这期间,医院就是他们暂时生活的居住地。舒适的环境是提高病人满意度的重要因素,也是改善医患关系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另外,医院开展“微笑服务”,提高全院医务人员的工作热情,这也是改善医患关系的重要途径,它足以弥补医院在某些方面的欠缺,让病人感觉医护人员就仿佛是他们身边的亲人,努力为自己的健康所奔波劳累。
在病患伤医事件频发的背景下,电视剧《心术》的热播无疑是缓解医患关系的一阵及时雨。它让我们走近医生的世界,让我们知道病患和医生并不是只有对立关系;它让我们打破先入为主的医德败坏的观念,更加理性客观地去区别对待我们碰到的医生,它让我们认识到一棍子把人打死是不明智的,也是徒增烦恼的。它让我们知道,社会上坏人是有的,但要相信好人还是更多的。
其中霍思邈医生说过“作为一名医生,不仅救死,还要扶伤。扶平患者及家属心理上的创伤,这也是很重要的。这句崇高的誓言鞭策他们风风雨雨走过泥淋和曲折的道路。作为一名医生,他们过着跟正常人一样的生活,喜怒哀愁装扮着丰富多彩的人生,但他们更需要的是拥有更强的责任感、更大的社会压力。大凡成为名医的人,脚下都踩着不少牺牲品,所以医生的压力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得起的。
作为一名患者,他希望自己得到更多的关怀,更有资历的医生:作为一名医生,他希望自己得到更多的尊重和理解。但当这种平衡的砝码偏向于一方时,患者将对医生失去信任,医生将对患者失去责任,我们将面临“信任危机”,这或许并不是我们所期望和得到的最终结果。
当下我们会时不时地听到某医院医护人员被家属殴打,还要更恶劣的行为攻击医护人员,让我们防不慎防。曾几何时,我们医务工作者也成了弱势群体。医患纠纷每天都在上演,都在充斥着我们的眼帘,似乎是考验作为医务人员的我们最低心理承受防线。让大家经常在是否要为医疗事业奉献一生打上沉重的问号。当真到了拯救躯体的灵魂工程师销声匿迹的时候,那我们的健康又有谁来为我们保驾护航呢?
医学事业的进步、和谐医患关系的重建、法律的保障是根本前提,同时还需要医患之间的相互尊重和信任。法律的规范与调整,只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个方面,仅仅依靠法律的制裁,不能圆满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法永远不能取代人与人之间沟通与感情,依靠法的制约只能失去动力与生机,让医疗行为仅成为一项任务而已,而不能成为神圣的职责。信任、理解和尊重是医学进步的基石,和谐的医患关系将造福每一个人。
第五篇:如何处理好宿舍关系
如何处理好宿舍关系
——献给新生及困惑的同学
可以说,宿舍关系是我们大学阶段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也是我们日常最基本的活动单位。住集体宿舍,与宿舍成员搞好关系非常重要。关系融洽,心情舒畅,这不仅有利于我们学习,也有利于我们的身心健康。倘若关系不和,甚至紧张,这就会给我们的生活涂上一层阴影,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那么,怎样才能处理好宿舍关系呢?如果你能掌握以下八点,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1、与舍友统一作息。
一个宿舍有三四个、五六个,甚至更多的人在一起生活,宜有统一的作息时间加以调整。只有大家协调一致、共同遵守,才能减少争执,消除摩擦,维持正常的生活秩序。如果你是“夜猫子”,晚上睡得很迟,待宿舍成员都睡了,才洗漱睡觉,这样就容易惊醒其他人,影响了别人休息。久而久之,你就会引起舍友们的厌恶。
因此,宿舍的全体成员应当尽量统一起居时间,减小作息差距。倘若实在有事,早起或者晚睡的成员也应尽量减少声响和灯光对舍友们的影响。
2、不搞“小团体”。
在宿舍,应当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人,不要厚此薄彼,和一部分人打得火热,而对另一部分人疏远不理。
有些人喜欢同宿舍之中的某一个十分亲近,在平时,老是同一个人说悄悄话,无论干什么事、进进出出都和一个人在一起。这样就容易引起宿舍其他成员的不悦,认为你是不屑与之交往。结果,你俩的关系也许搞好了,但却疏远了其他人。这就不利于建立和谐的宿舍关系,也是得不偿失的。我们不反对建立有深度的友谊,但决不能以牺牲友谊的宽度和广度为代价。
所以在宿舍里,我们对每个人要尽量保持平衡,尽量和舍友们处在不即不离的状态,不搞“小团体”。
3、不触犯舍友的隐私。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也有足够的好奇心。对于舍友的隐私,我们不要想方设法去探求。对方把一个领域化为隐私,对这个领域就有了特殊的敏感,任何试图闯入这个领域的话题都是不受欢迎的.。尤为注意的是,未经得舍友同意,切不可擅自乱翻其衣物。我们要格外注意这个问题,千万不要随随变变,以为是熟人就忽略了细节。
另外,同住一宿舍,有时难免知道舍友的某些隐私,我们也要守口如瓶,告诉他人不仅是对舍友的不尊重,也是不道德的。以上就几个方面,我们要切实做到,否则触怒舍友,发生“干戈之争”也就在所难免。
4、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宿舍的活动不单纯是一个活动,更是舍友之间联络感情的重要形式,应该积极参与配合。
千万不要幼稚地把集体活动当作是纯粹是费财费力的无聊之举,表现出一副不屑为伍的样子。其实,那都是感情投资,不可或缺。舍友们决定一起去干什么,我们要尊重他们的选择。确实不能参加,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和意见提出来,不要勉强参与反倒让舍友觉得你在应付了事,更不要一口回绝而伤了舍友们的兴致。
可以说,集体活动的有无和多少,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个宿舍的团结程度。倘若这样的活动你老是不参加,多多少少显得你不合群了。
5、别人有难要帮,自己有事也要求。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以互相帮助为前提的。
当舍友遇到困难,我们应当主动伸出援助之手,这自不必说。那么,当我们有事时,是否宜向舍友求助呢?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有时求助反而能表明你对别人的信任,能够融洽关系,加深感情。比如你有事需请人帮忙,倘你舍舍友而远求他人,舍友得知后反觉得你不信任他。你不愿求别人,别人以后有事又怎么好意思求你帮忙?
其实,求助舍友,只要讲究分寸,不使人家为难,都是可以的。
6、不拒绝零食和宴请。
舍友买点水果,瓜子之类的零食到宿舍,分给你时,你就不要推,不要以为吃别人的难为情而拒绝。有时,舍友因过生日或其他事请你吃饭,你也应欣然前往。即使没有钱“回请”他,我觉得也无关紧要,因为互酬不仅仅体现在物质上,不同于商品经济中的“等价交换”原则,它更体现在心理上。你接受别人的邀请,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给别人面子。
倘若不论零食或宴请,你都一概拒绝,时日一久,别人难免会认为你清高傲慢,就对你“敬而远之”了。
7、不逞一时口快。
“卧谈会”是宿舍的一个重要活动项目。舍友们互说见闻,发表意见,本来是件很愉快的事,但也往往因小事而发生争执,“卧谈会”变成了“口舌大战”。
有些人喜欢说别人笑话,讨别人便宜,哪怕玩笑,也不肯以自己的吃亏而告终;有些人喜欢争辩,试图通过说服对方显示自己的能耐,让舍友“尊重”自己;有些人害怕被人看不起,就故意在“卧谈会”中唱反调,甚至揭人之短,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
这种喜欢逞一时口快,在嘴巴上占便宜的人实际上非常愚蠢,给感觉太好胜,难以合作。你不尊重别人,别人也不会尊重你。你夸夸其谈,想处处表现得比别人聪明,最后也只会引起别人反感,没人说你好。
8、完成该做的杂务。
宿舍每位成员该做的杂务,不仅仅指做好自己一个人的事,也包括搞好集体的事。有些人在家懒惰成性,所有的事都指望家人打理,住集体宿舍难免恶习毕露:开水从来不打,每天喝别人的;衣物不注重整理,乱扔一气;宿舍的公共卫生更是不闻不问,扫地、擦门窗等事都指望舍友来完成------我想,没有哪一个集体会欢迎一个自私、懒惰和邋遢的人。
因此,你必须尽力搞好属于自己的那份杂务,不要指望别人来“帮助”你,凡事要养成亲力亲为的好习惯。集体的事,要靠集体来完成,你不做,或马虎了事,别人就有理由说你的不是了。
以上八点,虽都为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倘若我们能够注意做到,对我们处理好宿舍关系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反之,小小“蚁穴”也能够将我们良好宿舍关系的“千里之堤”给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