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加强党性修养如何处理好四种关系
浅谈加强党性修养如何处理好四种关系
加强每位党员的党性修养,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长期任务和永恒课题;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始终是我们党生存、发展、壮大的根本性建设。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需要同每一名党员的党性修养紧密联系起来,不断把党的先进性要求转化为每一名党员的党性修养的实际行动中去。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要加强道德修养,就要处理好以下四个关系:
一、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
公与私是人们对人生一系列问题认识的出发点,是人生观中最重要的组织部分。“公”即公共利益(国家、集体),“私”即个人利益。在一般情况下,考虑和维护个人的物质利益,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我们提倡大公无私,反对极端的个人主义。为此,我们要做好公而忘私(大公无私)、先公后私、公私兼顾(道德底线)、先私后公、私而忘公(损公肥私)的选择。在党性修养中,也有个循序渐进问题,要从道德底线、公私兼顾做起,逐步提升到先公后私、公而忘私。为此,每位共产党员要增强党性修养使命感,增强集体主义责任感,增强服务社会的主人翁责任感。
二、人与己的关系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这是处理
好人际关系,搞好学习与工作的有效途径,是加强修养、提高道德水平的阶梯。对己我们要做到“四要四不要”:要自知不要自欺;要自信不要自负;要自谦不要自卑;要自律不要自纵。对人要能够尊重他人,理解他人,诚信对人,善待他人。在任何时候都用一种目光看人,对下不俯视,对上不仰视,始终保持着平视的目光;在待人的态度上,体谅他人的难处,学习他人的长处,帮人克服短处。在交往对象的选择上,亲贤人,帮穷人,远小人,憎恶人。在与人恩怨的问题上,感他人之恩,责自身之过,恕别人之错,忘施人之恩,这是一种严己宽人的高风亮节,更是一种至仁至善的道德风范。
三、义与利的关系
义与利,即道德与利益,或道义与功利的关系。义是社会意识形态,而利则是客观存在的物质现象;义是利的实质,利是义务的载体,义不能脱离利而单独存在。“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儒家以对义与利的态度来划分君子与小人:“君子喻以义,小人喻以利。”那些“为官不仁”、见利忘义之徒历来为世人所不齿。正确的义利观强调的是以义率利,义利统一,其中的核心是集体主义。要正确处理义与利的关系,必须牢牢确立“万事德为先”的处事原则,淡泊名利,平和心态,不断克服急功近利、唯利是图、金钱至上思潮的影响。我们承认个人利益,但不得损害他人利益、集体利益来满足个人利益;我们祝愿个人幸福,但反对把个人的幸福建在他人的痛苦之上;我们讲求经济效益,但更加注
重社会效益;我们允许个人价值的实现,但更要鼓励大家谋求社会价值。
四、失与得的关系
失与得是一对矛盾的对立统一体,“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这就是事物发展的轨迹。世间从来没有只有得而不失,或只有失而不得的特例。就人的一般心理而言,只想得而不想失,或者小失而大得,是一种正常的心理活动,但这只能是奇思遐想,不可能成为现实。你要收获知识,你首先就要潜心学习;你要得到别人的尊重,你首先要尊重别人;你要赢得荣誉,你首先要对集体、社会做出成绩;你要成为一名名符其实的党员,你首先就得按党员标准来要求自己。人的命运也是福祸同行,利害相邻,得失相伴。《塞翁失马》的故事说明了“安危相倚,祸福相出”的深刻哲理。所有这些都在提醒人们,走在“华容道”时,要想到“走麦城”,未雨绸缪,防患未然,总是不会有错的。而当遭遇灾祸、挫折、困难时,最好换个角度想问题,想到“雨后既光”、“柳暗花明”这层意思,防止好事变坏事,促进坏事变好事。总之,眼光要放远一些,视野要放开一些,这就是处事的真谛。
第二篇:工作汇报要处理好四种关系
工作汇报要处理好四种关系
向领导汇报工作对于每个机关干部来说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它既是要事也是常事;既是大事,也是小事。汇报得好,重点突出、干净利索,领导自然就会满意。汇报得不好,遮遮掩掩,眉毛胡子一把抓,领导听了之后往往不知所云。下属在向领导汇报工作应该处理好以下四种关系:处理好真与假的关系,切忌无中生有向领导汇报工作,无论怎么加工润色,怎么讲求技巧方法,都要遵循一条首要的原则,那就是必须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和谦虚谨慎、认真负责的态度。一定要把汇报内容建立在事实清楚、证据确凿、数据翔实的基础之上,绝不能随意编造和歪曲事实,不能把工作成绩中明明不属于自己的部分记在自己身上,或者有意夸大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更不能捕风捉影、无中生有、欺骗领导。处理好主与次的关系,切忌面面俱到要先讲最重要的事情,然后再讲次要的;先谈结论,然后补充论据说明;先提问题,然后再罗列出解决方案,供领导分析参考和做出决策。大多数的领导都是希望首先知道自己单位目前所取得的成绩,然后就是本单位各项工作的进展情况,最后才是目前存在的问题。作为下属,在汇报之前,要把这些问题想清楚,争取在最有限的时间内做出最为有效的汇报,不要拖沓冗长。处理好量与质的关系,切忌过于频繁机关干部离领导近,向领导汇报工作也比较方便,但不能事无巨细、不分大小、过于频繁地去向领导汇报工作。要分清哪些是需要立即汇报的,哪些是需要暂缓汇报的,哪些是需要日后汇报的。即使是必须向领导汇报的工作,也要选择恰当时机进行。对于那些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可以完成的既定工作,则无须汇报,过于频繁的汇报往往会使领导对下属的能力产生怀疑,也往往会有邀功之嫌,从而给领导留下不好的印象。处理好虚与实的关系,切忌含含糊糊在列举数据的时候,一定要表现得有理有据和信心十足,切忌模模糊糊、犹犹豫豫、吞吞吐吐和模棱两可,汇报中尽量避免出现像“大概”、“可能”、“估计”、“也许”、“差不多”之类的字眼和词语。无论什么样的领导,都不会喜欢漫无边际、杂乱无章的汇报,所以汇报者应尽量紧紧扣住所要阐明的中心问题,做到直截了当、条理清晰、表达精确,让领导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准确地了解问题的实质。
第三篇:医学实习生需处理好四种关系
医学实习生需处理好四种关系
很多同学即将步入由理论学习到临床实习的实践阶段,同学们的社会角色也就发生了转变。每一名实习生不仅是学生,而且还是一名实习医师。因此,同学们要尽快实现好角色转变,积极参加实习前培训,熟悉医院环境,适应医院作息时间,了解医院规章管理制度,掌握医疗法规,学会自我保护等。
在实习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何处理好这些问题呢?我认为在医学生实习过程中要处理好四种关系。
一、处理好与患者的关系
近年来,随着一系列医疗政策和法规的出台,一些患者会特别注重自主权和隐私权,在某些时候甚至会过度在意和发挥。这直接影响到教师的带教工作和学生的实习见习。目前,医学生数量增加,临床病员数相对不足,某些典型病例更是资源不足。由于某些查体可能增加患者的不适感或者被反复示教,有些患者会逃避实习生的问诊和检查,甚至拒绝成为教学实习的对象。这就要求同学们通过主观能动性去调动患者的依从性,要积极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做通患者的思想工作,让他们主动配合。另外,进行各种技能操作前,同学们要做到大方、自信,操作时手法轻柔熟练,以打消患者心理上的不信任感。
同学们还要慎独、严谨。在医疗活动中,恪守医疗服务职业道德。做到不该说的话不说,不该做的事不做。例如在血液肿瘤科查房时,要照顾到患者的心理和情绪,必要时将问题带回办公室再讨论,以利于患者病情的好转和康复。在给病人检查时,如遇到患者体征异常或病情危重,要保持镇定,不要做出吃惊或夸张的表情,以免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
二、处理好与带教老师的关系
在实习过程中,首先要尊重带教老师。带教老师肩负着临床、教学、科研等多方面工作,事务繁杂。同学们不仅要跟老师学习医学知识,还要注重学习他们的医德和医术。在学习方法上,应培养自学能力,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发掘个性特长,形成优良的个性品质,并善于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要打好基础,提前进入角色,勇于承担责任,才能让老师信任。实习医师承担了诸如写病历、送方等事务性工作,有的会埋怨琐事过多,收获不大。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如果主动带着想知道病人病史、化验结果等问题去查找结果的想法看待的话,就会感觉到大有收获。
三、处理好实习与考研及择业的关系
临床实习是医学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医学生成长的黄金阶段,也正值部分同学准备考研和择业的阶段。如何正确处理好实习与考研及择业的关系,至关重要。在实习过程中,同学们经历的是知识、态度、技能、情感、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培养和提高。实习基地不是考研基地,要珍惜实习的宝贵时间,把主要精力放在临床实习上。其实,实习与考研及择业是不矛盾的,不能片面地认为实习与考研及择业无关。尤其是对于要报考临床研究生的同学,多接触一些临床实践对专业课的笔试和复试非常有利。只要安排好实习与复习考研及择业的时间,二者是可以兼顾的。在实习期间,做到勤动手、勤动脑、勤动腿和多学、多问、多看的“三勤和三多”,并主动邀请老师举行一些讲座和辅导,对于考研及择业是非常有帮助的。
四、处理好德才关系
“有德无才必平庸,有才无德必邪恶,德才兼备方高尚。”对于医学生来讲,尤其要注重德才兼备。如果一个医生有着高超的医疗技术,但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和良好的道德修养作保障,那将没有任何意义。附属医院为人师表的带教老师不仅学术精湛,而且都有着高尚的情操。对待患者关心、细心和耐心,时时处处替患者着想。尤其
是对待贫困的患者,更是处处体贴。在日常一些危重病员抢救、手术等工作中,医师们不能按时吃饭和休息,更是常有的事情。要学习老师们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过硬的医疗技术以及无私的奉献精神。
实习生处理好以上四种关系,才能树立良好的实习医师形象,形成良好的工作和学习氛围,实现医护合作融洽,医患关系和睦,为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医生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四篇:初学演讲应处理好的四种关系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演讲能力已成为考核和评价人才素质的重要尺度,学习演讲的人越来越多。笔者作为一名演讲爱好者和语言教学工作者,通过总结自己的演讲实践以及与一些初学演讲者的交流,认为初学演讲,应注意把握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关系。
一、演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众所周知,任何没有科学理论指导的实践都是盲目的实践。演讲亦然。演讲是在特定的环境中,由演讲者的品德修养、语言表达和听众心理、信息传播价值及方式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综合行为过程,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科学的演讲理论是从演讲实践中概括、抽象出来的,熔铸了哲学、美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逻辑学、文学、历史等许多门类的科学成果。初学演讲的人,往往有着迫切的成功欲望,但却容易走上两个极端:或者轻视理论、盲目实践,或者死抠理论、忽略实践,结果都是屡讲屡败,事与愿违。究其原因,前者忽视了演讲作为一门严肃的科学所具备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忽视了对演讲理论的深入学习和研究,企图凭借浅薄的个人经验去盲目摸索或简单地模仿而形成高水平的演讲能力,要么单纯地把演讲能力等同于口头表达能力或普通话水平甚至演讲稿的写作水平,以偏概全;要么专在态势语言上下功夫,钻牛角尖;要么错把演讲理论当成可有可无的调味品,以几个演讲名人的某次演讲或几句名言作为指南,夸夸其谈。而后者则往往被当前百家争鸣的各种演讲理论惹得眼花缭乱,要么难辨真伪,无所适从;要么视理论为要诀,一招一式都非得从书本上讨说法,被理论束缚住了手脚。如此等等,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误入歧途。事实证明,没有一个人的演讲能力是天生的,而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经过长期的艰苦实践,这才是古今中外的一切著名演讲家成长的共同道路。目前,在我国,以邵守义教授为代表的一大批演讲学专家对演讲理论广泛深入的研究成果,应该是指导我们演讲实践的宝贵财富。初学演讲的人,应该抛去浮躁,系统地掌握有关演讲的基本概念、演讲稿的写作、口语表达技巧、演讲中的机变艺术、演讲设计等知识,把科学的理论和扎实的实践相结合,开展有序、有效的演讲活动。
二、即兴演讲与常规演讲的关系我们一般把经过演讲者深思熟虑并备有演讲稿的比较严肃郑重的演讲称之为常规演讲,而把演讲者兴之所至,有感而发,在没有准备或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所发表的演讲称之为即兴演讲。常规演讲和即兴演讲是两种常见的演讲方式,虽有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但并无彼重此轻之分,更无不可逾越的鸿沟。一些初学演讲者往往急功近利、好高骛远,认为常规演讲是念稿子或背稿子、装样子,是人人皆可为的没水平的表现,而即兴演讲才能体现一个人的真实口才,所以一味追求即兴演讲而竭力否定常规演讲,初登讲台就毫不准备或只拿个简单的提纲就“即兴演讲”一通,渴望出口成章、一鸣惊人,结果往往是语无伦次、纰漏百出。我们认为,即兴演讲能力固然能真实体现演讲者的水平,但并非以“没有准备”为其根本特征,并非如毛泽东同志所批评的那种信口开河、胡讲乱说,向人民群众哇哇叫的老鸦声调,而“兴之所至,有感而发”才是它的灵魂,更何况所谓备有演讲稿的常规演讲,也并非只是机械地照本宣科或背诵讲稿,即使是十分严肃郑重的会议上非照稿宣读不可的,也应该是边看讲稿边看听众的。比如,我们从电视上就亲眼目睹过江泽民同志在国内、国际各种政治活动中所作的经过深思熟虑、严肃郑重地写就的报告、发言,也曾聆听过他在抗洪前线极具感染力、号召力的即兴演讲,这些各种场合、不同类型的演讲,十分准确地体现出演讲者独具的风采和魅力。另外,我们也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在常规演讲中,一些演讲者为了追求理想的演讲效果,机智灵活、随机应变地从当时、当地听众的实际出发运用一些即兴演讲,或者放弃准备好的演讲稿,即兴发表演说(如时间不充足、听众不耐烦、演讲主题临时改变、天气地点变化等)。这些事实都说明常规演讲和即兴演讲之间并无非此即彼的矛盾,我们学习演讲也就没有厚此薄彼的必要了。一个演讲者高水平的即兴演讲能力离不开常规演讲能力的培养,而一个只具备常规演讲能力、缺乏即兴演讲能力的人,也只能算是演讲台上的“半桶水”。所以,对初学者来说,应该脚踏实地地进行长期的文化修养、心理品质、思维方式、语言技巧等各方面的艰苦训练,全面培养各种演讲能力。
三、演讲稿与演讲的关系演讲前要不要写演讲稿?演讲时带不带演讲稿?这似乎是一些初学演讲者碰到的难题。有些初学者认为,演讲稿无非就是演讲前下点儿功夫写就的一篇“作文”而已,念熟甚至背诵过,如果允许带就上台照着念,否则就照原样背出来。演讲稿就起这点儿作用吗?这就涉及到了演讲中一个重要问题,即如何正确处理演讲稿与演讲的关系。演讲稿,顾名思义,就是为演讲而准备的文字材料。由于演讲的类型和方式以及演讲者的水平等因素的差异,对演讲稿的要求会有所不同。一般说来,严肃郑重的常规性演讲,如公务报告、学术研讨,由于各自的政策性和权威性、科学性和真实性等的严格要求,都必须事先备有“全稿式”讲稿,并且可以或者必须在台上照稿宣读;而英模报告、经验交流等类型的演讲,则既可以准备全稿,以便做到胸有成竹、从容上阵,在有限时间里抓住问题的关键,揭示问题的实质,也可以只写出梗概或基本观点,临场充分发挥、灵活应变。至于“兴之所至,有感而发”的一些特定场合的即兴演讲,虽然由于时间的紧迫“没有准备或没有充分准备”,但也应在情况允许的范围内迅速打出“腹稿”或列个提纲,以免上台后信口开河。
共2页,当前第1页12
www.xiexiebang.com【xiexiebang.com范文网】
第五篇:初学演讲应处理好的四种关系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演讲能力已成为考核和评价人才素质的重要尺度,学习演讲的人越来越多。笔者作为一名演讲爱好者和语言教学工作者,通过总结自己的演讲实践以及与一些初学演讲者的交流,认为初学演讲,应注意把握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关系。
一、演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众所周知,任何没有科学理论指导的实践都是盲目的实践。演讲亦然。演讲是在特定的环境中,由演讲者的品德修养、语言表达和听众心理、信息传播价值及方式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综合行为过程,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科学的演讲理论是从演讲实践中概括、抽象出来的,熔铸了哲学、美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逻辑学、文学、历史等许多门类的科学成果。
初学演讲的人,往往有着迫切的成功欲望,但却容易走上两个极端:或者轻视理论、盲目实践,或者死抠理论、忽略实践,结果都是屡讲屡败,事与愿违。究其原因,前者忽视了演讲作为一门严肃的科学所具备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忽视了对演讲理论的深入学习和研究,企图凭借浅薄的个人经验去盲目摸索或简单地模仿而形成高水平的演讲能力,要么单纯地把演讲能力等同于口头表达能力或普通话水平甚至演讲稿的写作水平,以偏概全;要么专在态势语言上下功夫,钻牛角尖;要么错把演讲理论当成可有可无的调味品,以几个演讲名人的某次演讲或几句名言作为指南,夸夸其谈。而后者则往往被当前百家争鸣的各种演讲理论惹得眼花缭乱,要么难辨真伪,无所适从;要么视理论为要诀,一招一式都非得从书本上讨说法,被理论束缚住了手脚。如此等等,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误入歧途。
事实证明,没有一个人的演讲能力是天生的,而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经过长期的艰苦实践,这才是古今中外的一切著名演讲家成长的共同道路。目前,在我国,以邵守义教授为代表的一大批演讲学专家对演讲理论广泛深入的研究成果,应该是指导我们演讲实践的宝贵财富。初学演讲的人,应该抛去浮躁,系统地掌握有关演讲的基本概念、演讲稿的写作、口语表达技巧、演讲中的机变艺术、演讲设计等知识,把科学的理论和扎实的实践相结合,开展有序、有效的演讲活动。
二、即兴演讲与常规演讲的关系我们一般把经过演讲者深思熟虑并备有演讲稿的比较严肃郑重的演讲称之为常规演讲,而把演讲者兴之所至,有感而发,在没有准备或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所发表的演讲称之为即兴演讲。
常规演讲和即兴演讲是两种常见的演讲方式,虽有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但并无彼重此轻之分,更无不可逾越的鸿沟。一些初学演讲者往往急功近利、好高骛远,认为常规演讲是念稿子或背稿子、装样子,是人人皆可为的没水平的表现,而即兴演讲才能体现一个人的真实口才,所以一味追求即兴演讲而竭力否定常规演讲,初登讲台就毫不准备或只拿个简单的提纲就“即兴演讲”一通,渴望出口成章、一鸣惊人,结果往往是语无伦次、纰漏百出。我们认为,即兴演讲能力固然能真实体现演讲者的水平,但并非以“没有准备”为其根本特征,并非如毛泽东同志所批评的那种信口开河、胡讲乱说,向人民群众哇哇叫的老鸦声调,而“兴之所至,有感而发”才是它的灵魂,更何况所谓备有演讲稿的常规演讲,也并非只是机械地照本宣科或背诵讲稿,即使是十分严肃郑重的会议上非照稿宣读不可的,也应该是边看讲稿边看听众的。比如,我们从电视上就亲眼目睹过江泽民同志在国内、国际各种政治活动中所作的经过深思熟虑、严肃郑重地写就的报告、发言,也曾聆听过他在抗洪前线极具感染力、号召力的即兴演讲,这些各种场合、不同类型的演讲,十分准确地体现出演讲者独具的风采和魅力。另外,我们也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在常规演讲中,一些演讲者为了追求理想的演讲效果,机智灵活、随机应变地从当时、当地听众的实际出发运用一些即兴演讲,或者放弃准备好的演讲稿,即兴发表演说(如时间不充足、听众不耐烦、演讲主题临时改变、天气地点变化等)。这些事实都说明常规演讲和即兴演讲之间并无非此即彼的矛盾,我们学习演讲也就没有厚此薄彼的必要了。一个演讲者高水平的即兴演讲能力离不开常规演讲能力的培养,而一个只具备常规演讲能力、缺乏即兴演讲能力的人,也只能算是演讲台上的“半桶水”。所以,对初学者来说,应该脚踏实地地进行长期的文化修养、心理品质、思维方式、语言技巧等各方面的艰苦训练,全面培养各种演讲能力。
三、演讲稿与演讲的关系演讲前要不要写演讲稿?演讲时带不带演讲稿?这似乎是一些初学演讲者碰到的难题。有些初学者认为,演讲稿无非就是演讲前下点儿功夫写就的一篇“作文”而已,念熟甚至背诵过,如果允许带就上台照着念,否则就照原样背出来。演讲稿就起这点儿作用吗?这就涉及到了演讲中一个重要问题,即如何正确处理演讲稿与演讲的关系。
演讲稿,顾名思义,就是为演讲而准备的文字材料。由于演讲的类型和方式以及演讲者的水平等因素的差异,对演讲稿的要求会有所不同。一般说来,严肃郑重的常规性演讲,如公务报告、学术研讨,由于各自的政策性和权威性、科学性和真实性等的严格要求,都必须事先备有“全稿式”讲稿,并且可以或者必须在台上照稿宣读;而英模报告、经验交流等类型的演讲,则既可以准备全稿,以便做到胸有成竹、从容上阵,在有限时间里抓住问题的关键,揭示问题的实质,也可以只写出梗概或基本观点,临场充分发挥、灵活应变。至于“兴之所至,有感而发”的一些特定场合的即兴演讲,虽然由于时间的紧迫“没有准备或没有充分准备”,但也应在情况允许的范围内迅速打出“腹稿”或列个提纲,以免上台后信口开河。
初学演讲者往往人为地割裂了演讲稿与演讲的有机联系。要么把心思全放在演讲上,只考虑着上台后如何去“演”去“讲”,对演讲稿为演讲服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即使有充分的时间也不愿去撰写演讲稿,或者写了也当成可有可无的“道具”,显示出心态上的浮躁;要么倾尽全力在“写”上下功夫,成语、典故、格言连篇累牍,忽略了从演讲稿到演讲之间语体上的有机转换,失去口头语言应有的通俗、朴素、简短、流畅等特点,失去了演讲的可听性,上台后唯稿是从,不敢越雷池一步,结果把演讲变成“作文朗读”或“作文背诵”。我们认为,作为初学演讲者,不但应认真撰写演讲稿,还应充分把握演讲稿的写作要求,努力达到演讲稿为演讲服务的目的。
四、口头语言与态势语言的关系我们习惯上把演讲中的语言分为口头语言和态势语言两种。仪表、风度、表情、手势这样一些非口头语言因素被统称为态势语言。勿庸讳言,和谐、自然的态势语言是演讲成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古今中外很多著名的演讲家都十分重视态势语言的作用,陶行知先生说:“演讲如能使聋子看得懂,则演讲之技精矣!”但演讲作为人类重要的交际活动,首先是一种口语行为,不同于电影、电视、戏剧等表演艺术。
一些初学演讲者为了追求轰动性的演讲效果,很容易过分夸大态势语言的作用,把演讲的“演”理解为演戏,脱离具体的演讲内容,或者借鉴一些喜剧明星的表演技巧,如:模仿口技演员学鸟鸣马嘶,模仿小品演员学老年人说话、走路等;或者按演讲前精心“设计”的表情、“排练”的动作上台表演;或者简单学习一些演讲名家的演讲习惯,如毛泽东的一手叉腰一手挥动等,这些片面的做法往往给人东施效颦、矫揉造作的感觉,使演讲的形式与内容貌合神离、缺乏个性,甚至被听众斥为“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笔者曾听到有人对这种装腔作势、浪费时间的所谓演讲讽刺说:“如果允许的话,说不定还会有人学毛泽东同志手拿烟卷儿上场呢!”话似玩笑,但颇值得我们深思。笔者还曾就演讲的得失与一初学者交流,他竟把演讲的失败归结为会场临时改换而使他难以调整“动作”这一原因上来。这种观点虽非普遍,但也绝非偶然。我们认为,作为一个初学演讲的人,如果过分夸大态势语言的作用,渲染态势语言的魅力,势必是哗众取宠、舍本求末,使演讲失去本来的意义,只有把丰富深刻的演讲内容、准确熟练的口语表达能力与和谐、自然的态势语言有机地结合起来,才是学习演讲、最后达到成功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