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设计需要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时间:2019-05-12 20:41: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学目标设计需要处理好的几对关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学目标设计需要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第一篇:教学目标设计需要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初中英语第二次作业——聚焦: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设计与目标制定

处理好教学设计与目标制定的关系

面对新教材,大部分老师都是积极应对,课前认真备课,课后及时反思,总结经验,取得了一定教学成效。但在一次教研活动中,我发现,有一部分新登讲台的年轻老师在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上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缺少教学目标、目标概念不清、目标表述模糊、目标定位不当等。因此,工作中需要处理好教学目标的几对关系。

1.教育目的与教学目标之间的辩证关系。教育目的是学校各项工作的总要求,是教学目标的确定、实施和教学活动评价的基本依据,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它必须通过一个个具体教学目标的完成才能够得以实现,各目标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但是,不能把教育目的与教学目标简单理解为总目标与下位目标之间的关系。教学目标的完成,不能一定保证教育目的的实现。必须在教育目的的总揽之下,把握教学目标之间以及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之间的内在关系,才能保证教育目的的最终达成。

2.主导与主体之间的辩证关系。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必须面对两个实际问题:一是教学目标由谁确定,二是教学目标为谁确定。这涉及到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等基本理论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一般都体现得比较好,但学生的主体作用却往往体现得不够。我们知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处理、获得意义的,他人无法替代。所以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在考虑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环境以及教师的自身特点外,还要以学生的实际为根据,以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实实在在的体现。

3.预设目标与生成性目标的辩证关系。教学目标应该由两部分组成:一是静态的有限目标。它通常由课程标准规定,由教学任务来体现,且能在课前进行预设。二是在教学活动中激发出来的生成性目标。它是动态和无限的,难以在课前确定。预设的目标相对于学生而言是人为外加的,反映着社会对人的成长发展的基本要求,是教学活动的基础,可以把它作为教学目标的“底线”。而生成性目标相对于学生而言是内在自发的,体现着教学活动的意义和价值,构成教学目标的“上限”。预设目标和生成性目标这两部分的有机地融合,构成了完整的教学目标。

所以,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要处理好以上几对关系,遵循教育教学工作的规律。

第二篇:新农村建设中需要协调处理的几个关系

新农村建设中需要协调处理的几个关系

最近几个月来,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的讨论很多,但是,在涉及新农村建设的若干基本问题上仍有很大的意见分歧。我们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需要协调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保障农民主体地位和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关系

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目前已经越来越成为共识。当然,在此对农民应做广义理解,它并非仅指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但是,从国内外农村发展的经验和部分地区的实践来看,今后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农民的主体地位遭到侵蚀或变相剥夺的现象可能也不鲜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民的需求得不到尊重,甚至将政府的需求、领导的意愿凌驾于农民的需求之上,按照“钦定”的统一标准,搞所谓的新农村建设达标竞赛或创建评比,甚至要求“用城市规划的理念搞新农村建设规划”。如此进行的新农村建设,必将导致乡村特点、地方特色的消失,淹没农村区域的历史文化和传统,进而导致建成的所谓“新农村”丧失其核心竞争力。二是农民的参与权和决策权得不到保障,进而农民的积极性难以得到有效的调动;导致在地方政府看来对农民“惠莫大焉”的新农村建设方案,遭到农民被动应付、乃至消极抵制的厄运,甚至出现类似于20世纪30年代部分学者发起的“新乡村建设”运动中“我们动而农民不动”的窘境。

按照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人既是发展的动力,又是发展的目的。早在20世纪80年代,继国际劳工组织提出基本需求战略后,弗郎索瓦?佩鲁于1987年提出的“整体、综合、内生”发展观,就强调“为一切人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现代发展理论更是强调“发展的关键在于赋权”,而赋权的核心是在发展活动的全程中增加弱势群体的参与权、发言权和决策权。发展的中心含义是“增加人们选择的机会”、“发展的核心动力来源于发展的主体,而不是外界的干预”。根据现代发展理论,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首先应该尊重农民的需求,赋予农民对新农村建设规划、实施、监测、评估全过程的参与权和决策权,让农民在参与和决策过程中重建自信、自尊,发挥其首创精神。通过农民之间、农民与政府或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互动或学习、交流、谈判,增强农民的发展能力,促进其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转变。这样也有利于矫正政府行为的偏差和新农村建设行动与目标的偏差,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尊重农民主体地位的问题如果得不到切实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难保不会“昙花一现”。对此应该保持足够的警觉。

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并非意味着政府可以采取“无为而治”的态度。按照现代发展理论,“发展并不是落后国家„自然而然‟的变化状态,而是指改变„自然而然‟的变化秩序,加大步伐,摆脱落后,这是有组织、有目标的社会性努力”(李小云,2005)。因此,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也是至关重要、不可或缺的。为什么“十一五”规划建议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重大历史任务提出来?为什么200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就是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文件?我认为,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那么,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政府的主导作用应该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概括地说,就是为更好地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提供良好的支撑平台,借此帮助农民减少从事新农村建设的成本与风险,增加新农村建设的收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借鉴国内外经验,引导新农村建设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目标持续健康地发展。

具体地说,在不违反全球化规则的前提下,政府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为:

第一,主要为确保其3大优先领域和4大支柱作用,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和激励。也就是,将培养新型农民、增加农民收入和加快农村社会发展,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优先领域;将在农村和宏观两个层面全面深化改革、强化农村发展的公共支撑和服务体系(包括农村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和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强化农民工就业发展的公共支撑和服务体系、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4大支柱。建设新农村的3大优先领域和4大支柱作用,共同构成新农村建设的灵魂。政府对新农村建设的主导作用,也应突出地表现在政府对这些方面的重点支持和激励引导上。通过在这些方面的资金支持,特别是强化政府的资金和政策引导作用,带动农民、农村企业和城乡其他社会力量更好地参与新农村建设。如通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按照世贸规则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等措施,强化农村发展的公共支撑和服务体系,为农户的农业经营和农村企业的运行降低成本和风险,推进现代农业产业链、农村企业集群的延伸发展和农民增收。需要指出的是,在此方面的支持和激励,主要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通过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向“三农”的倾斜力度,切实加强财政支持;二是完善财政资金的引导功能,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引导农民、金融机构和其他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相关建设行动;三是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转变的带动作用。通过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健康城市化,为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提供良好的就业和发展机会上。

第二,借鉴国内外经验,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试点、试验、示范和规划引导,利用典型经验引导农民拓展和优化新农村建设的选择空间。在此方面,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具有很大的互补空间。以新村建设为例,政府可在广泛调研和利益相关者听政的基础上,制定“菜单式”新村建设支持标准和支持范围,由各村按“点菜”方式选择优先需要政府提供的支持和服务。这也是韩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经验。在韩国的新农村建设中,政府只是把拟支持的项目计划交给农民,由农民根据实际情况自主选择最适合本村的项目。在具体的项目选择上,政府决不越俎代庖,替农民决策或大包大揽,而是通过制定规划、组织协调、提供服务以及给予财政和技术支持等措施,倡导和支持新农村建设。

二、深化改革与推进发展、增加财政投入的关系

1.改革已进入艰难的攻坚阶段,要防止用发展代替改革、用增加财政投入冲淡改革、用农村改革代替宏观层面的改革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改革攻坚的关键时期。新农村建设离不开良好的体制和机制提供持久的动力。这种体制和机制的形成,只有依靠深化改革。最近几年来,农村改革全面推进并向纵深发展,在农村税费改革等方面,更是取得了阶段性的重大突破。但是,客观地说,相对于解决“三农”问题的需要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深化改革的任务仍然非常艰巨,目前仍然只能说是刚刚开始破题。切不要因短期的成绩而有所松懈,缺乏改革攻坚的心理准备。因为:

第一,改革需要涉及的领域将越来越广,并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将深化农村改革与深化宏观改革并重,实现城乡改革的协调联动。今后,局限于农业和农村内部的深化改革固然重要,但仅靠这方面的改革来解决影响“三农”的主要问题,已经越来越“难成大器”!比如,要解决当前农村社会发展的严重滞后问题,必须增加投入。但在现有的财政体制下,在大多数中西部地区,地方政府要增加对农村社会发展和公共品供给的投入,确有因财政困难“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问题(当然,也有发展观和政绩观方面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加快宏观财政体制的改革,规范完善分税制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十一五”期间亟需加快步伐的要素市场改革,必须涉及城乡利益关系的重大调整。又如按照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的要求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和加快土地征用制度的改革、旨在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制度的改革、旨在发展大宗农产品期货市场的改革、农民(包括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甚至全面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等,仅靠农村内部做文章,都将难有大的起色。

第二,改革需要触及的矛盾将越来越复杂,需要调整的利益关系将越来越深刻,克服障碍的难度也将越来越大,进而既得利益者延滞改革、甚至推动改革走向异化的可能性也会迅速增加。从“十一五”开始,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改革能否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下列类型的改革方面能否取得具有实质意义的突破。这些类型的改革具有下列特征:改革的深化将不可避免地打破特定群体的垄断利益,而这些特定群体不但在过去支持改革,在将来还可能影响改革的路径选择。如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政府职能的转变、农村治理结构的改革等。

因此,从“十一五”开始,解决“三农”问题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已将改革推到前所未有的艰难攻坚阶段。尽管发展、农村改革和增加对“三农”问题的财政投入都是重要的,但仅此还是远远不够的。要防止用发展代替改革、用加快农村改革代替宏观层面的改革,甚至用增加财政投入的热情冲淡对改革的关注。否则,在全国上下寄予厚望的新农村建设中,将极有可能重走中国高等教育片面追求规模扩张和增加投入的弯路,甚至导致新农村建设饱受美国经济学家沃森所说的“后发劣势”之困。

2.深化改革的若干思路

一是,防止改革思路和方案设计中的简单化倾向。深化改革的含义远远不是要不要推进市场化改革,而是如何将在总体上坚定不移地推进市场化改革,与矫正市场化改革中的偏差有机结合起来,以优化改革的路径选择。近年来,在中国农村发展中,在竞争性领域市场化不足、在社会发展和公共品供给领域市场化过度的问题,在总体上都比较严重,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来解决。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是在社会发展和公共品供给领域,第一,矫正市场化过度的偏差,并不意味着必须排斥竞争或激励机制,更不意味着必须使现有体制回归传统。在更多情况下,单纯的体制回归是没有出路的。二是,要避免将技术路线选择上的偏差归错于市场化改革,从而夸大改革的失误。比如当前农村公共卫生领域的许多问题,既有改革偏差的因素,又有技术路线选择上的失误。这种技术路线选择上的失误,导致有限的公共卫生资源过度向城(城市)、大(大城市和大医院)、高(高科技)和新(新药品、设备)集中,加剧了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供给短缺的问题。因此,将农村公共卫生领域的问题,全部归错于市场化改革,可能是夸大其辞!

第二,强化宏观改革对农村改革的带动作用。从“十一五”开始,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需要深化改革的领域很多,限于篇幅,本文不可能一一罗列。以农村综合配套改革为例,进一步加大行政体制改革、政府职能转变和宏观财政体制的改革力度,强化其对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的带动作用,对于加快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的进程,具有不可或缺的支撑作用。近年来,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的试点已经展开,但是由于行政体制改革、政府职能转变和宏观财政体制的改革严重滞后,农村综合改革的进展和成效受到严重限制。

推进农村税费改革,特别是取消农业税,为加快乡镇机构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强烈的要求。推进乡镇机构改革从根本上说,是为了更好地提高行政效能,更好地为“三农”服务,它可以“倒逼”政府职能的转变。但是,如果把推进乡镇机构改革的目标主要定位在转变乡镇政府职能上,可能有“小马拉大车”之嫌!在不少地方,乡镇机构改革主要局限于机构、人员的精简和乡镇合并,在乡镇政府的职能转变方面可能还是“说的比做的好得多”。与此同时,由于自上而下的政府职能转变严重滞后,乡镇机构改革的结果可能是乡镇及其机构数量减少了,但人员并没有根本减少;甚至政府本应承担的部分职能无人问津,政府职能“越位”的问题尚未有效解决,政府职能“缺位”的问题又进一步凸显起来。因此,要从根本上深化农村的综合配套改革,必须注意:(1)将加快自上而下的改革和加快自下而上的改革并行推进,在试点先行的基础上稳健展开。一方面,积极加快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如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改革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等;另一方面,借鉴国际经验特别是转型国家的经验,自上而下地加大行政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的力度,借此拓展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改革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的选择空间。(2)在科学划分各级政府事权的基础上,按照财权与事权相对称的原则,加快调整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省以下各级政府之间的财力分配关系,加快建立规范化的转移支付制度,借此确保城乡居民、不同地区的农村居民都能享受大致相同的最基本公共服务。

第三,围绕非政府组织、农民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的发展,尽快加大相关改革和制度创新的力度。当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在经济全球化迅速推进的背景下进行的。经济全球化迅速推进的过程,也是在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产业整合,甚至全球经济规制制定等方面,跨国公司主导作用显著增强的过程。随着其主导作用的不断强化,跨国公司可能凭借其在国际产业链分工中的高端地位,强化对发展中国家民族产业发展的竞争优势和打压效应。因此,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加快农村产业组织的创新。国内外经验表明,农民合作组织和农产品行业协会、中小企业行业协会的发展,是加快农村产业组织创新的重要途径,对于那些处于弱势地位的分散小农和农村中小企业,可以节约分散闯市场的交易成本,并在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塑造品牌和人才培训、推进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形成联合优势、获得规模经济,实现农民或中小企业的联合自治或自律、自强、自卫;从而有利于加快农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转变,增强中国产业组织同跨国公司竞争的能力、参与全球化规则制定、利用全球化规则维权的能力。通过非政府组织和农民合作组织、农产品行业协会、中小企业行业协会的发展,协调和沟通农民与政府、企业与政府的联系,不仅可以帮助政府完善新农村建设的支持政策,还有利于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这对于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职能的转变,也将产生积极影响。

围绕非政府组织、农民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的发展,加大改革和制度创新的步伐,需要协调处理政府支持引导与组织自主发展的关系,结合经济社会转型期的特点,完善其成长环境,改善政府支持的方式和监管的思路。要在广泛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鼓励国内不同模式的试点,及时总结经验,加以完善或推广。为此,应该坚持运行环境和微观组织两方面的制度创新并重。但是,这方面的改革和制度创新,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改革的道路还很漫长,甚至改革探索的任务也很重。

三、建设新农村与推进农村信息化和科技进步的关系

这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在经济全球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两大背景下进行的。鉴于前文分析的两大背景对建设新农村的影响,尤其是考虑到在全球化背景下,信息化迅速推进、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对经济发展的引领、带动或支撑作用显著增强,我们认为,信息化和科技进步的重要性进一步突出起来,应该是这次新农村建设与以往的根本不同之处,也是其存在价值和重要创新所在。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加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增强信息化和科技进步对解决“三农”问题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不仅可以在全球化背景下增强中国“三农”兴利除弊、自我发展的能力,促进其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还可以将建设新农村同“十一五”规划的其他5项任务更有效地结合起来。这对于实现新农村建设的5项目标(20个字)将会产生广泛深远的影响。

那么,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应该如何推进农村信息化的发展和农村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呢?仅从农村信息化和农村科技转化的角度看,关键要注意:

第一,在吸收利益相关者广泛参与的基础上,加强和改善农村信息化的规划工作,在多模式试点的基础上,按照因地制宜、循序渐进、适度超前的原则,积极探索“政府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农村信息化推进机制,并将解决信息化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作为近期重点。

第二,注意将农村信息化和农村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共同推进,将促进科技的传播和推广应用同促进现代发展理念、现代经营形式的传播结合起来。

第三,以促进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为重点,强化科技进步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支撑、引领能力。根据解决“三农”问题对科技进步的需求,在“十一五”期间,在促进农业和农村的科技进步方面,应该重点注意以下4个方面。一是农业产业链不同环节先进适用技术的组装、集成和转化,及以此为基础的农业产业链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二是农村中小企业适用技术的组装、集成及其推广应用,特别是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推广应用;三是以改进农村生活环境为目标,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组装、集成或推广应用;四是农村循环经济和资源可持续利用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

第四,以支持“三农”为宗旨,按照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积极探索促进城市技术农村化、工业技术农业化的可行途径。

第五,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加强农村科技服务网络和能力建设,优化各类农村科技服务组织的发展和运行环境。

第六,按照以改革促发展的原则,面向推进农村信息化、强化农村科技支撑体系的要求,加快改革和相关制度创新,积极支持相关试点、试验和示范工作。

(作者单位: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安徽建筑工业学院)

来源:《中国发展观察》2006年第5期

第三篇: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中需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中需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2006-5-18 10:45:2

3处理好管理与被管理、监督与被监督方面关系。一是处理好与各级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目前,全国已有2 5个省(区、市)组建了农村信用社省级联社,由省级政府依法进行管理。农村信用社属于地方性金融机构,应该紧密围绕地方产业结构的调整来优化信贷结构,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前提下转变职能,尽快适应新的管理体制,处理好与各级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二是要处理好与人民银行的关系。虽然人民银行不再承担农村信用社的行业管理职能,但是作为中央银行,人民银行仍然从利率政策、货币政策及资金清算等方面发挥宏观调控作用,特别是在发放支农再贷款、票据清算、置换不良资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农村信用社应该加强与人民银行各级分支机构的联系,积极反映存在的问题和要求,争取中央银行的支持和业务指导。三是要处理好与银监会的关系。农村信用社要在银监会的监管下,注重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促进各项业务经营的稳步、健康、快速发展。

处理好发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与防范信贷风险的关系。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是农村信用社的一项主要业务工作,是农村信用社联系农民群众的金融纽带,但具有分布面广、周期长、风险较大的特点。农村信用社应该从大局出发,从战略高度认识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对支持“三农”的重要性,积极自觉地开展此项工作。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深入农户摸清底子,建立起完整的农户经济档案,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授信额度,认真开展信用等级评定活动;二是切实加强管理和检查工作,实事求是,以严格的管理来规避资产风险;三是构建良好的信用环境,对评定的信用村、信用户凡发现不符合条件的要摘牌,取消其资格,形成“讲信用光荣,失信用可耻”的良好社会风气。

处理好支持“三农"与非农的关系。改革后的农村信用社已经有了明确的市场定位,就是支持“三农”、服务“三农”。随着国有商业银行逐步退出农村金融市场,尤其是农业银行收缩乡镇营业网点后,农村信用社已经成为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的主力军。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部分农村信用社已经在城市市区布点,如何处理好支持“三农”与非农的关系,农村信用社需要对自身市场定位进行调整、充实、完善。一是要坚持为“三农”服务的宗旨和方向不能改变;二是要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变化,及时调整信贷结构,积极参与城镇化、工业化建设;三是在立足“三农”的同时,积极巩固城镇业务,以城镇业务带动农村业务的发展。

处理好传统信贷业务与金融创新的关系。从我国农村信用社的实际出发,农村信用社的金融创新需要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信用社的金融创新应坚持安全性、效益性原则,提高服务水平,以巩固和加强传统信贷业务为前提,以农村金融客户的市场需求为导向,努力开发适合自身的金融新产品,如开办个人理财业务、代理业务、中间业务、保险业务、投资咨询业务等等。二是大力加强金融电子化建设,加快区域性、系统性大联网步伐,建立高效的金融信息系统,实现全省乃至全国的信息资源共享,提高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服务功能,提高综合竞争力。三是在信贷资金重点支农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的投资领域,实现信用社盈利来源的多样化,既增加信用社的收入,又有效降低信贷资金风险。

处理好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与加强成本核算的关系。随着农村信用社业务的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和信贷规模的不断壮大,其盈利能力不断增强,适当增加固定投资,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提高服务水平,是信用社自身发展所必需的,这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有利于提高农村信用社企业形象。但是,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必须遵循审慎的会计原则,从以下几方面加强管理:一是行业管理部门要加大对信用社固定资产投资的监督管理力

度,严格按照行业管理部门的规定,严格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能贪大求洋,盲目上项目;二是实行严格的成本核算,按照固定资产投资比例严格控制,量力而行,使基础设施建设与客观需要相符合,实现信用社自身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处理好吸收存款与盘活贷款存量的关系。信用社必须坚持揽储与扩股并重的原则,努力抓好组织资金工作。同时,加大清收不良贷款力度,盘活贷款存量,做好“双降”工作。一是积极发展“黄金新客户”,留住老客户,通过改善服务设施、创新服务手段、提高工作效率来争取储户。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努力吸收企事业单位低成本存款和涉农部门的存款。二是大力增资扩股,提高农村信用社的资本充足率。要通过改进对社员的金融服务吸引社员入股,要吸引有一定资本并对信用社的金融服务有强烈需求的种养户、各类专业户、个体工商户和农村中小企业多入股。三是盘活不良贷款资金,有效降低经营成本,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处理好业务发展与案件防范的关系。近年来农村信用社发生案件的数量较以前有所增加,呈现出内外勾结、作案手段隐蔽、涉案金额较大等特点,这些案件不仅给信用社集体资金造成严重损失,而且严重败坏了信用社的信誉。对此,一是严把信用社进入关,加强教育,提高人员素质;二是强化内控制度建设,以制度来约束每位干部职工的行为;三是严格责任追究制度,依法严查重处涉案人员,强化稽核、监察队伍建设。金融监督部门和信用社行业管理部门要加强对信用社的监督检查,督促农村信用社建立、健全和落实各项内控制度,防止各类案件的发生,确保农村信用社各项业务经营管理工作的稳健运行。

信息来源:《中国金融》2006.8

作 者: 王文礼

责任编辑:于永芳

相关文章:

韩晓波:解决农村信用社富余资金问题的现实选择

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成本分析

农村信用社建立市场化清收机制的探讨

对山丹县农村信用社改革的调查

深圳农村信用社零售银行的发展实践及对农村商业银行的启示

第四篇:目标考核科学化需处理好几个关系

目标考核科学化需处理好几个关系

实行目标量化考核是落实绩效管理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有效避免考核工作主观化的一项重要手段。但“物极必反”的道理告诉我们过度的量化将走向“数据决定论”的极端。实现目标考核工作科学化需科学处理四个方面的关系。

一、“年终考核”与“日常管理”的关系

年终考核是对全年的工作的一个整体的认定和评价,客观上来说是必要的,为全面掌握情况,更应该加大对日常工作的考核比重。在具体考核工作中,我们往往重年终考核而忽视对日常工作的管理和考核,出现年终“一考定音”的现象,比如某些单位平时没有认真抓好工作,但集中全部力量花一两天时间把材料补得巴巴适适,考核结果往往优秀,而有些单位平时工作落实得很好,但年底材料准备得不完善,考核结果往往比较差。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日常的工作多而杂,活动多、指标多、材料多,操作起来相当繁琐,也难以形成统一的标准;二是有畏难情绪怕麻烦,对某项工作落实情况的跟踪督查和记录的长期性保持得不好,导致年终缺乏有效依据。所以只有克服畏难情绪,建立完善一套日常考核标准,并按标准一抓到底,才能真正凸显日常工作的价值。

二、“材料印证”与“工作实绩”的关系 开展了工作、形成了经验的确需要用材料来反映和印证,材料的意义也仅此而已,虽然我们都清楚工作实绩比材料更重要,应该作为考核结果的核心依据,但是对工作实绩的评价往往又缺乏一个客观的标准和量化的指标,导致又不得不用材料来印证,材料的数量和全面性往往成了考核某一项工作的唯一标准,“材料印证”变成了“印证材料”,走进了一个怪圈。比如上级制定部署某项活动,在考核中我们往往不去关注活动本身有没有认真开展,有没有实际效果,而单纯去检查材料中成没成立领导小组、有没有详细分工、开没开动员大会等等,缺一项就扣分。建议在考核中能否适当加入一些“人为因素”,比如考核党员发展工作可不可以让考核对象脱稿介绍,如果对发展党员的基本程序或某村今年发展了多少名党员都说不清楚,试问,材料再完善,能够说明工作开展得好吗?

三、“统一标准”与“分类分批”的关系

考核工作要确保公平公正就必然要求适当地统一标准、同等考核,但在实际中,往往将“统一标准”、“同等考核”简单化为“同一标准”、“同步考核”。比如领导要求某项工作要尽可能的让部门和干部参与,考核组往往将标准“一刀切”为所有部门和干部必须全部参与,漏一个就要扣分。比如有些乡镇部门由于底子较差即使付出120%努力还不如一些实力强的乡镇部门付出80%努力的成绩好,再如,甲部门有20名退休干部,乙部门没有退休干部,甲做了大量服务工作,在服务好其中19名的同时,忽略了1名,考核的结果往往是甲扣分,乙由于材料完善加分,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层的积极性。建议从分类分批上做足功课,比如将县委主要部门与其他群团单位分开单独竞争,基础的好的乡镇与基础差的乡镇分批考核,农口部门、金融财税、教育、卫生等按系统归口分类考核。另外考核组还要注意收集基层意见和建议,对基层实际和工作特点细致分析,完善标准。

四、“量化考核”与“质量并重”的关系

“量”与“质”是辩证统一的矛盾结合体,两者不可偏废,为提高考核工作的科学化、避免过多主观因素,引入了量化指标。但在实际考核工作中,“量化考核”有可能异化为“数量化考核”的极端。比如在材料和信息报送方面,为了提高积极性,便于考核评比,上级部门往往采取报送量进行排名,导致基层在材料、信息工作上“以量取胜”,形成了一些网络下载、东裁西剪、随意乱编材料信息的恶习。比如某单位全年报送200条信息,其中只有10余条有参考价值,另一单位全年只报送20条,但几乎每一条都是精品,该鼓励谁?在科学考核中,我们建议弱化“量”的因素,加强对“质”的考核评比,材料信息不求全责备,更加注重材料的质量和参考价值。

第五篇:浅析现代家庭需要处理的重要关系论文

浅析现代家庭需要处理的重要关系论文

一、处理好爱情与婚姻的关系:倡导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

家庭中最核心的内容是婚姻,如何选择伴侣、选择一个怎样的伴侣成为现代人最重要的人生课题之一。当整个社会步入经济理性时代,婚姻这一神圣的关系也随之进入了理性范畴,各种力量开始围绕婚姻博弈,男女的结合更像是“财貌”的配对,而不是感情的融合。在《我的媳妇是女王》中,开心与汤帅完全是基于爱情而把对方认定为自己终生伴侣的一对“纯爱”情侣,但却遭到了男方母亲安琪儿的反对。为了与开心结婚,汤帅放弃了母亲事业的继承权。妮妮是开心的同事、闺蜜,她的丈夫在她眼里是一个懦弱无能的人,婚姻生活一直不顺畅。该剧第十集中,在面临离婚的危机时刻,大伟真诚地向妮妮忏悔,也用最质朴的话语表达自己对她一直不变的爱。妮妮最终被大伟打动,与他哭成了一团。在该剧中,情感战胜了世俗的功利计较,让观众看到了爱情的伟大力量,让观众相信,只要有发自灵魂深处的爱存在,就没有化解不了的矛盾。电视剧中穿插的安琪儿与男友刘永志的“功利爱情”,陶然对开心、小美对汤帅的单恋都没有结出甜蜜的爱情果实,这也从侧面反映了男女双方发自真心的爱情的重要性。电视剧突破了当前多数都市情感剧“情感

缺位”的现状,把男女之间的情感纠葛演绎得惟妙惟肖,激发了观众对于婚姻的理性反思。同时,该剧也回击了当今媒体舆论中一些对于女性在婚姻选择上“以偏概全”的偏见,还原了当代中国女性对纯真爱情的不懈追求,让观众相信:在世俗中爱情照样活着;只有以爱情为基础,婚姻才是道德的,才会天长地久。

二、处理好亲子与夫妻的关系:倡导以夫妻关系为主的婚姻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当夫妻关系面临家庭中的其他关系,比如亲子关系、婆媳关系等时,夫妻关系往往会做出退让。在这种思想主导下,婚姻成为一个多重关系并重的综合体,没有了主次,导致很多家庭悲剧在生活中不断上演。一些文学艺术作品能够呈现婚姻中的矛盾和纠葛,却指不出矛盾的症结。近年来,部分综艺节目开始介入婚姻家庭问题,然而这些节目大多是针对某一个具体问题进行分析调和,并没有把问题上升到一个普遍的高度进行深入的反思。情感类电视剧如果能把婚姻关系的核心通过故事情节艺术地展现出来,势必会触动许多有类似经历的观众,进而把婚姻关系的核心理念化入观众的头脑之中,成为指导他们婚姻生活的价值观。

《我的媳妇是女王》可以说是少有的几部将家庭次序的重要性演绎得深入人心的电视剧之一。近年来,随着心理学研究的进步和研究成果的及时发表,家庭中夫妻关系第一、亲子关系其次的主张被不断提及,一部分在家庭中遭遇次序纠葛的夫妻也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慢慢地调正了关系。该剧中,开心的闺蜜、家庭主妇大梅在怀孕后只顾着胎教,使丈夫李涛受到冷落,有所企图的女秘书乘机勾引李涛。虽然李涛出轨,但其内心深处对大梅的爱始终不变。大梅知道实情后,开始改变自己和丈夫的关系,终于收回了他的心。而开心和汤帅的关系也没有被婆媳关系搅乱,他们不让安琪儿的胡闹干扰夫妻关系。这两个故事把重要的婚姻原则讲诉得相当到位,给观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马尔库塞在《审美之维》一书中指出:“艺术的使命就是让人们去感受一个世界。”电视剧《我的媳妇是女王》通过形象的故事,给纠结于夫妻与亲子关系孰轻孰重的夫妻一个有效的启发。这种带有问题意识并致力于提供思路的都市

情感剧彰显了创作者的理性思考与人文关怀。近年来,电视界从不同的角度关注中国人的婚姻危机和情感危机,充分体现了他们高度的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我的媳妇是女王》就是这种背景下的优秀成果。

三、处理好工作与家庭的关系:平衡女性工作和家庭角色

当代中国都市女性大都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因此很注重职业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而在现实中,女性在家庭中需要付出的牺牲更大,这给职业女性带来许多困扰:要事业还是要天伦之乐?随之而来的家庭矛盾也不断增加,这几乎发生在每一个都市家庭中。竞争日益激烈的职场环境又对女性的职业生涯提出了更加苛刻的要求,这种要求通过媒体、社交平台的曝光,给当代女性带来较为严重的职业焦虑,从而影响了她们对工作和家庭关系的协调。以往的电视剧很少单独站在女性的角度深刻反映这种问题,如何通过电视剧作品把都市女性遇到的现实困境深刻而又艺术地展现出来,成为摆在电视剧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电视剧《我的媳妇是女王》中,妮妮就面临家庭和事业不可兼顾的现实矛盾。作为媒体编辑的妮妮是一个要强的职业女性,她的丈夫段大伟生性温和老实,并承担着照顾儿子的重任。第三集中发生的治病纠纷把职业女性面临的“事业与家庭困境”演绎得比较充分,触及到了相当一部分无法兼顾家庭的职业人士的痛点。经历了家庭纠纷和丈夫的精神疾病等磨难后,妮妮认识到了丈夫对于自己的重要性。她纠正了之前对家人的偏见,开始将精力投入家庭,使家庭走向和睦。该剧将这种困境真实地演绎出来,以期引起人们的重视,进而通过社会、单位、家庭和男女个体的智慧共同寻求解决办法。电视剧《我的媳妇是女王》剧情贴近生活,尤其在展现当代都市人的生存困境上下了很大功夫,这也为都市剧今后的发展做出了榜样。都市剧理应展示社会的焦点现象,而不是讲述无关痛痒的事情。

四、处理好家庭与社会的关系:建立良好的家庭社会支持系统

进入现代社会,家庭和个人越来越原子化,家庭已从传统社会的庞大家族体系中独立出来,而个人也远离了传统的社会支持系统,因此当家庭和个人面临各种危机时,其往往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致使家庭解体,个人出现精神困扰。社会科学研究表明,当一个家庭有稳定而紧密的亲友关系、有机的社区支持系统,这个家庭就相对和睦,这种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就有比较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社会关系,老人的晚年生活比较幸福,夫妻关系也较为和谐。

电视剧《我的媳妇是女王》呈现了三个闺蜜各自家庭出现的各类型问题和家庭矛盾,剧中巧妙而合理地安排了三个家庭通过三个闺蜜这条纽带互相支持,帮助彼此走出困境。该剧通过三个闺蜜的公婆们这些角色,把他们置于社区这个有机的社会纽带上,在个人关系之外加入社会力量,这也是当代中国最为稀缺但又迫切需要的资源

社区支持系统。该剧为观众展示了一个浓浓的社区氛围,激发了他们的社区意识,把社会学研究者呼吁和倡导的社区理念形象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促使这些研究成果轻松落地,为现代社会服务。

电视剧《我的媳妇是女王》之所以赢得观众的好评,不仅仅在于演员的演技和故事的精彩,还在于它触及当代都市男女和都市家庭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时,为其提供了现实参考,这也正是该剧具有魅力的深层次原因。

下载教学目标设计需要处理好的几对关系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学目标设计需要处理好的几对关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教学设计

    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2.能通过分析有关资料,说出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作用。3.能认识到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

    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描述呼吸系统的组成。2. 通过资料分析,说出呼吸道的作用,并认识到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的能力是有限的。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法、资料分析等了解呼吸道的知......

    如何处理文本解读与阅读教学目标设定的关系

    如何处理文本解读与阅读教学目标设定的关系通过认真研读了四位老师关于《去年的树》教学设计的案例材料,让我感受到了同课异构的多样性,从中受到了许多启发,同时也学到了许多东......

    对教学目标反思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中的首要环节,是一节课的纲领,对纲领认识不清或制定错误必定注定打败仗。我自认为有以下几点不足:1、对教学目标设计思想上不足够重视,目标设计流于形式。2、......

    教学目标设计范文大全

    第一册Unit 5 A Let’s talk.词汇教学活动设计 一、学情分析: 本节课所要用到的几组关于食物的词语在上节课的时候学生已经基本上掌握。但是,学生的特点是记得快、忘的也快,因......

    教学目标设计

    21奇异的琥珀 教学目标 1、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2、了解课文中这块琥珀的奇异之处及琥珀的形成过程;体会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句的表达效果。 3、背诵自己喜欢的......

    设计教学目标(大全)

    PEP六年级英语Unit 1 B2对话课目标设计 刘红星 1、认知目标 能四会掌握句型:“How heavy are you? I’m 48kg. I’m thinner than you, and shorter.” 明白这句话中的省略......

    教学目标设计

    初中课堂教学设计目标的几个因素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确立目标”过程改进的四个考虑要素是指:课标、教材、学生、中考。 (一)对课程标准的考虑,最重要的要理解和把握以下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