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等量关系》教学设计
四年级数学下册《等量关系》教案设计
(王念凌)
教学目标:
1、可以通过姚明与妹妹的身高学会解方程,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2、会学会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
学会解答简单的方程。教学难点
学会用画线段图来分析、理解和解决含有两未知的数学问。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引入。
(1)根据生活经验想象老师和学生玩跷跷板的情境,跷跷板会怎样?
(2)想办法让跷跷板平衡。设计意图:创设和老师玩跷跷板的情境,并想办法让跷跷板平衡,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为下一环节做好铺垫。2.观察主题图。(课件逐一出示动物玩跷跷板的情境图)(1)观察图上信息,想办法让跷跷板平衡。
(2)用语言描述当跷跷板平衡时谁和谁的质量是相等的。
(3)全班交流,发现1只鹅的质量相当于2只鸭子和1只鸡的质量。3.揭示课题。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知道了“1只鹅的质量相当于2只鸭子和1只鸡的质量”,这就是等量关系。(板书:等量关系)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根据数据分析数量关系,探索表示等量关系的方法。
课件出示教材64页第二幅情境图。
(1)提问:从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看图,收集并交流发现的数学信息。
(2)根据这些信息,请你表示出妹妹的身高与姚明、笑笑身高的关系。
提示:可以用画图或文字的形式表示这些等量关系。师:哪两个人的身高有关系?(同桌交流,全班汇报)预设 生1:画图表示如下:
生2:我用式子表示,妹妹身高×2=姚明身高,妹妹身高+20厘米=笑笑身高。2.组织学生讨论:有的同学找出了这样的等量关系,你能看懂吗?
①姚明身高÷2=妹妹身高
②笑笑身高-20厘米=妹妹身高 ③姚明身高÷2=笑笑身高-20厘米
思考:与上一问题相比,哪些是同一等量关系的不同表现形式? 哪些是上一个问题中没有的等量关系?它是怎样得到的?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说出自己的发现。
小结:刚才我们在他们的身高关系中竟然找到了这么多的等量关系,还发现了同一个等量关系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填空。(1)果园里有桃树a棵,平均每棵桃树收桃子360千克,果园共收桃子()千克。
(2)打字员小王每分打字90个,一份稿件她打了m分还剩c个字没打。这份稿件一共有()个字。
(3)苹果和香蕉的单价分别是每千克4.5元和6元,买x千克苹果和y千克香蕉共需要()元。
(4)五个连续的整数,其中最小的数是n,这五个连续的整数的和是()。2.完成教材65页1题。
引导学生先观察和描述平衡时跷跷板两边的情况,再用式子表示等量关系。3.完成教材65页2题。
结合具体情境找出数量间的等量关系,可以画图表示,也可以用式子表示。
四、全课总结
说说你今天的收获。
板书设计
等量关系
1只鹅的质量=2只鸭子的质量+1只鸡的质量 妹妹身高×2=姚明身高
妹妹身高+20厘米=笑笑身高 姚明身高÷2=妹妹身高
笑笑身高-20厘米=妹妹身高
姚明身高÷2=笑笑身高-20厘米
第二篇:四年级《等量关系》教学设计
四年级《等量关系》教学设计
四年级《等量关系》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64-65页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会用字母表示数功能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材通过跷跷板情境,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具体情境中的等量关系,通过反复体验感知找出等量关系,本节课的教学对学生学习方程、解方程及运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学生学习用方程解决问题的起始课,在本单元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用多种方法表示等量关系的活动中了解等量关系,知道同一个等量关系可以有不同的表示形式。
2、初步体会等量关系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存在,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能够在具体情境中找出等量关系
教学难点: 找等量关系
教 法:通过具体情境引导学发现等量关系,并能用语言和算式来表述,并在反复体会和深入探究中多角度理解等量关系。
学 法:以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作为学习的主要方式。由直观到抽象,在探索和交流中感受、体会和理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周末都喜欢去哪儿玩?为什么?
生:公园、游乐场等。
2、出示跷跷板:
①师:喜欢玩吗?说说玩跷跷板的感受?
生:起、落,有意思。
②师:看图并说说三幅图分别是什么意思。
生:(1)1只鹅比2只鸭重
(2)3只鸭比1只鹅重
(3)1只鹅与2只鸭子和1只鸡一样重
二、合作探究
1、初步感知等量关系
师:跷跷板怎样就平衡了?你能尝试表示这组相等的关系吗?
生:1只鹅的质量等于2只鸭子和1只鸡的质量。
1只鹅的质量=2只鸭子+1只鸡的质量
师:像这样的关系,我们就称之为等量关系。
2、进一步体会等量关系
①师:生活中有很多的数量关系,我们一起去看看吧!看,著名的篮球运动员姚明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他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特别高)对呀,他的身高是226厘米。笑笑和妹妹跟姚明比了一下身高。(出示妹妹、姚明和笑笑身高关系)
②读懂信息:哪两个人之间的身高有关系?什么关系?
③你能表示出妹妹、姚明和笑笑身高的关系吗?
合作要求:
1、借助体现数量关系的句子,理解、抓住关键句子。
2、可以用文字、画图等形式来表示,选你们喜欢的方式。
④展示汇报:
师:哪一组愿意汇报你们组的合作结果?
生:文字、式子、画图。
⑤小结
说说怎样找等量关系?
3、多角度认识等量关系
师:老师从刚才的信息中也找到了一些等量关系式,我们一起来看看,你能看懂吗?
姚明身高÷2=妹妹身高 笑笑身高—20厘米=妹妹身高
姚明身高÷2=笑笑身高—20厘米
师:观察这3个等量关系式 你从中有什么发现?
生:妹妹身高有两种表示形式,通过妹妹身高的两种形式我们得出了又一个等量关系即:
姚明身高÷2=笑笑身高—20厘米
师:看来同一等量关系有不同的表示形式,还可以从不同的表示形式中获得信息中没有的等量关系,找出这些等量关系对我们以后的解决问题有很大的帮助。
三、巩固练习
课本“练一练”第1题,第2题,第5题
四、课堂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的收获
五、作业布置
寻找我们身边的等量关系
板书设计: 等量关系
1只鹅的质量=2只鸭子+1只鸡的质量。
姚明身高÷2=妹妹身高 笑笑身高—20厘米=妹妹身高
姚明身高÷2=笑笑身高—20厘米
第三篇:《等量关系》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等量关系》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在数学课上,我们经常利用等量关系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但是单把这项知识拿出来理解,学生就会有些茫然无措。为了使学生对等量关系有直观的理解,并能从具体的情境中抽象出这种关系,在教学设计上注重了两个方面: 1.关注“情境”在教学中的作用。本节课通过儿童喜闻乐见的跷跷板导入,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借助课件直观演示的方式使学生感受平衡和不平衡状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从生活情境中感知等式,尝试用数学知识来描述情境。在不断寻找和交流中,让学生从具体情境中找到等量关系。2.充分发挥“自主探究”的学习精神。教学建议
本节课,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讨论、比较、合作交流等活动找到等量关系,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自主探究,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如在表示妹妹的身高与姚明、笑笑身高的关系环节中,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交流,找到各种等量关系。本节课给学生提供了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的时间与空间,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课前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引入。
(1)根据生活经验想象老师和学生玩跷跷板的情境,跷跷板会怎样?
(2)想办法让跷跷板平衡。
设计意图:创设和老师玩跷跷板的情境,并想办法让跷跷板平衡,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为下一环节做好铺垫。
2.观察主题图。
(课件逐一出示动物玩跷跷板的情境图)(1)观察图上信息,想办法让跷跷板平衡。
(2)用语言描述当跷跷板平衡时谁和谁的质量是相等的。(3)全班交流,发现1只鹅的质量相当于2只鸭子和1只鸡的质量。
3.揭示课题。
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知道了“1只鹅的质量相当于2只鸭子和1只鸡的质量”,这就是等量关系。(板书:等量关系)设计意图:跷跷板是学生熟悉的生活事物,同时又是体现等量关系的生活原型,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又能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等量关系。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根据数据分析数量关系,探索表示等量关系的方法。课件出示教材64页第二幅情境图。
(1)提问:从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看图,收集并交流发现的数学信息。
(2)根据这些信息,请你表示出妹妹的身高与姚明、笑笑身高的关系。提示:可以用画图或文字的形式表示这些等量关系。师:哪两个人的身高有关系?(同桌交流,全班汇报)预设 生1:画图表示如下:
生2:我用式子表示,妹妹身高×2=姚明身高,妹妹身高+20厘米=笑笑身高。
2.组织学生讨论:有的同学找出了这样的等量关系,你能看懂吗? ①姚明身高÷2=妹妹身高 ②笑笑身高-20厘米=妹妹身高 ③姚明身高÷2=笑笑身高-20厘米
思考:与上一问题相比,哪些是同一等量关系的不同表现形式?哪些是上一个问题中没有的等量关系?它是怎样得到的?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说出自己的发现。
3.小结:刚才我们在他们的身高关系中竟然找到了这么多的等量关系,还发现了同一个等量关系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设计意图:由于这三句话是相互联系的,所以先把第二幅情境图全部出示给学生,再让学生自己进行审题、分析,提高学生分析信息的能力;然后确定等量关系,积累学生关于发现、表达等量关系的学习经验;最后展示并交流表示等量关系的方法,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相等”的关系,明确等量关系的意义。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填空。
(1)果园里有桃树a棵,平均每棵桃树收桃子360千克,果园共收桃子()千克。
(2)打字员小王每分打字90个,一份稿件她打了m分还剩c个字没打。这份稿件一共有()个字。
(3)苹果和香蕉的单价分别是每千克4.5元和6元,买x千克苹果和y千克香蕉共需要()元。
(4)五个连续的整数,其中最小的数是n,这五个连续的整数的和是()。
2.完成教材65页1题。
引导学生先观察和描述平衡时跷跷板两边的情况,再用式子表示等量关系。
3.完成教材65页2题。结合具体情境找出数量间的等量关系,可以画图表示,也可以用式子表示。
四、全课总结 说说你今天的收获。⊙布置作业 教材65页4、5题。
板书设计
等量关系
1只鹅的质量=2只鸭子的质量+1只鸡的质量
妹妹身高×2=姚明身高 妹妹身高+20厘米=笑笑身高 姚明身高÷2=妹妹身高 笑笑身高-20厘米=妹妹身高 姚明身高÷2=笑笑身高-20厘米
第四篇:等量代换教学设计
等量代换
教学内容:
三年级下册教材109、111页内容。
教材分析:
教材在设计时,利用天平或跷跷板的平衡原理,让学生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当天平或跷跷板处于平衡时,左右两边的物体重量是相等的。根据这一原理,从例2第一个天平图中可以看出,一个西瓜重4千克,从第二个天平图中可以看出,4个苹果重1千克,再要求学生思考1个西瓜和多少个苹果同样重。在这里还不能直接运用等量代换,而需要学生首先考虑:一个西瓜和4千克砝码一样重,4千克砝码和多少个苹果一样重呢?从而引导学生在第二个图中天平的右边变成了原来的4倍,左边也要变成原来的4倍(即16个苹果),天平才能保持平衡,所以一个西瓜和16个苹果一样重。
在学习例2之前,应向学生说明,这里的每个苹果同样重。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学习《曹冲称象》这篇课文,对等量代换有过感知,在教学时,激发学生的这种感知,牵出等量代换的思想,再在解决问题中,通过语言的表达和动画演示的直观经验,让学生体会这种等量代换的思想。
教学目标:
1.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2.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利用天平原理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
教学难点:
能用等量代换的思想去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听说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吗? 生:听过!师:那谁来说说他是怎样称出大象的重量的? 生说称大象的过程 师:聪明的曹冲用相等重量的石头代替大象,从而称出了大象的重量。在这个故事里,曹冲应用了一种数学思考的方法,也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等量代换(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重述曹冲称象的故事,激发学生已有的感知。
二、探究新知
1.读取信息,引出问题
(课件出示:1个西瓜 —— 4个1千克的砝码。)师:当天平平衡时,说明了什么?
生:西瓜重4千克。(或生:左右两边的物体是一样重的。师:也就是说1个西瓜重多少?
(课件出示:4个苹果 —— 1千克的砝码)师:你又知道了什么? 生:4个苹果重1千克。
(课件出示问题: 1个西瓜和几个苹果一样重?)
师:那么根据这些信息,怎样才能知道一个西瓜和几个苹果是一样重的呢? 师:请同学们先小组讨论,等下再全班交流。2.学生小组讨论 【学情预设】
①1千克等于4个苹果,2千克就等于8个苹果,3千克就有12个苹果,4千克会有16个苹果,1个西瓜重4千克,所以一个西瓜=16个苹果。
②一个西瓜重4千克,1千克=4个苹果,4千克就有4个4,4×4=16,所以一个西瓜=16个苹果。
3.全班交流:点名汇报。(期间采用“谁还有其他的想法吗?”等语言让鼓励的更多的学生说一说)
4.师生共同总结:同学们,你们都有了自己的想法了,非常好,现在请大家听听老师的想法:因为4个苹果重1千克,所以我们可以用4个苹果替换1千克,西瓜重4千克,就要替换4次,4×4=16,从而我们知道一个西瓜和16个苹果一样重。(动画演示替换过程)
三、解决问题
1.师:解决了水果的问题,咱们再去畜牧场看看,动物们有什么问题。(课件出示:2只羊——1只猪 2头牛——?只羊)师:(指向第一幅图)你知道了什么? 生:2只羊和一只猪一样重
师:那你能知道2头牛和几只羊一样重了吗? 生:不能。
师:那需要添加什么条件呢? 【学情预设】
①1头牛=?只羊。(肯定其想法,鼓励他举个详例来说明)(还可以补充怎样的条件)
②1头牛=?只猪
(课件出示条件:1头牛——4只猪)师:现在2头牛和几只羊一样重? 设计意图:通过找1头牛和几只羊是一样重的这个条件,让学生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
2.在农场里,不单单是猪、牛、羊喜欢玩翘翘板,鸡、鸭、鹅它们也喜欢。瞧,它们来了。
(课件出示P111第4题图)师:你从图中看懂了什么? 生理解图意并举手发言
师:那么,我想请问,1只鸡和1只鸭,谁重一些呢?为什么? 【学情预设】
①1只鹅=2只鸭,2只鹅=4只鸭,2只鹅比4只鸡重,也就是说4只鸭比4只鸡要重,所以1只鸭比1只鸡要重。
②2只鹅比4只鸡重,那么两边都去半后,1只鹅比2只鸡重,1只鹅=2只鸭,那么2只鸭比2只鸡要重,所以1只鸭比1只鸡要重。
师:同学们刚才在代换的过程中,为什么不用鸡去代换鹅呢? 生:因为2只鹅比4只鸡重。
师:那是不是说明,不相等的物体不能相互代换的呢? 生:是。设计意图:练习2的设置与前面的的例题和练习的条件有所不同,在此题中,只有鸭和鹅可以等量代换,而不能用鸡去等量代换掉鹅,从中等量代换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相等质量才能代换。
3.师:你们真厉害,连图形朋友也像找你们帮忙了,请看。(课件出示图形题)
设计意图:等量代换是数学中一种基本的思想方法,也是代数思想方法的基础,练习4的设计意在为两种思想进行初步的链接。
4.师:你们的表现太棒了,再来考考你们? 课件出示P111第3题。
设计意图:在前面的练习中,都能找到单个物体与其他物体的等量联系,而此题最初是找不到这种等量联系的,那么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就要多转化二步,这对学生的思维来说,是一个极大地提高。
四、课堂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生:等量代换。
师:这节课我们是怎么学的呢?我们一起来回顾下。
师:同学们,在生活中,还有很多的问题,也可以用等量代换思想去解决。希望同学们做个生活有心人,找一找等量代换的例子。
五、作业设计
在实际生活中,找一找等量代换的例子。
第五篇:《等量代换》教学设计
《等量代换》教学设计
天津市红桥区实验小学 姚剑平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第109页的例2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学会根据已知信息寻找事物间的等量关系,能解决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简单问题。
2.通过学生动手实践、动脑分析,从中认识到“换”是按一定规则进行的,解决问题时应找出这个代换的规则。
3.让学生初步体验等量代换在人们生活中的现实价值,并通过教学活动增强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感受用数学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教学重点:
利用天平的原理,使学生理解等量代换的原则,掌握解决等量代换问题的基本方法。教学难点:
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清各数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可传递的多个等式,从而解决等量代换问题。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磁性贴片苹果若干个、一个西瓜、砝码若干个。教学过程:
一、媒体播放动画巧导入,初步感知等量代换。
1.师:同学们,你们听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吗?(听过)我们一起来看看曹冲是用什么办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的。(播放视频:《曹冲称象》)
2.师:为什么曹冲称出了石头的重量也就知道了大象的重量? 3.生:因为石头和大象的重量是相等的。
4.师:是呀!因为当时没有那么大的秤能直接称出大象的重量,所以聪明的曹冲就用称石头重量的方法来代替大象的重量,这里蕴含着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叫做等量代换(板书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等量代换的有关知识。
[设计意图:利用ppt的播放视频功能,从学生熟悉的历史故事入手,建构了数学模型,使等量代换这个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变为学生可感受的形式呈现出来,感知等量代换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存在的价值。]
二、课件演示助实践体验,掌握等量代换的方法。1.生活举例,感受等量代换就在身边。
师:在生活中你用过这种方法跟别人交换东西吗?举个例子。(课件出示:礼品交换站)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指生回答。
课件出示:一个喜羊羊练习本可以换几块美羊羊橡皮呢?
指生说说思考的过程,结合学生的汇报,课件演示礼品交换的过程。[设计意图:利用课件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同时利用ppt的自定义动画功能将学生的思考过程逐一展现,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等量代换的步骤。]
2、创设情境,深化体验等量代换的方法。(课件出示:小芳请客)
师:小芳现在遇到了问题,想请同学们开动脑筋帮帮她,可以吗?(课件出示例2)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个西瓜的重量=4千克砝码的重量,1千克的砝码的重量=4个苹果的重量)
师:一个西瓜的重量等于几个苹果的重量呢?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摆一摆,互相说一说过程。
小组汇报:怎么想的?(课件演示:西瓜换苹果的思考过程。)
生1:一个西瓜4千克(等于4个砝码),1千克(1个砝码)等于4个苹果,我们把一个1千克(1个砝码)换成4个苹果,西瓜重4千克(4个砝码),总共要换4次,因此是16个。
生2:因为1千克(1个砝码)和4个苹果的重量相等,4个砝码就和16个苹果一样重,把4个砝码换成16个苹果,一个西瓜和16个苹果的重量相等。
师小结:根据重量相等,曹冲用石头的重量代换了大象的重量,我们借助砝码作为中间量,从而得出一个西瓜的重量等于16个苹果的重量。在生活中借助中间量进行等量代换的思想一直应用到现在。
师:那你们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刚才的思考过程吗? 指生说,师板书:4×4=16 师:这个算式中的两个“4”分别表示什么呢? 指生回答。
[设计意图:课件出示例题,让学生根据水果之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推理,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放手让他们自己观察,充分地与小伙伴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探究等量代换的具体策略。同时ppt提供的动画演示功能和白板的聚光灯功能帮助学生将操作、思维与语言表达结合起来,使其形成清晰的表象,从而实现了教学难点的突破。]
三、图文并茂促扩展运用,巩固等量代换的方法。1.基础练习。
师:森林王国里正在进行一场别开生面的体重大比拼,非常热闹!快坐好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课件出示“做一做”
师:这幅图告诉我们什么数学信息?(2头羊的重量=1头猪的重量,4头猪的重量=1头牛的重量)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翘翘板是平衡的。
师:2头牛的重量=()头羊的重量? 让学生同桌之间交流讨论。指生汇报,并配合课件动画演示。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心理年龄出发,创设生动活泼的情境,配合动画演示,让学生尝试运用初步体会的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帮助小动物解决体重大比拼的问题,提高了学生分析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变式练习。课件出示
场景① 古人交换劳动工具
1把斧子换2把锄头,1把锄头换4把小刀。1把斧子可以换多少把小刀? 算式:2×4=8 提问:算式中“2”、“4”分别表示什么? 场景② 古人交换家禽
2只鸭换1只鹅,1只鸭换3只鸡。4只鹅可以换多少只鸡? 思路:先求1只鹅可以换几只鸡。算式:3×2=6 6×4=24 3.拓展练习。(课件出示图片)
师:从左图中知道了什么信息?(2只鸭的重量=1只鹅的重量)
师:从右图中你又得到了什么信息?(4只鸡的重量比2只鹅的重量轻一些)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翘翘板倾斜了重的一边会更低)师:你观察得真仔细,那么,1只鸡和1只鸭,谁重一些?(学生互相交流后回答)师:谁先来说一说讨论的结果?
(请学生汇报并说明想法,同时课件进行演示)
生1:2只鸭=1只鹅,2只鸡<1只鹅,所以1只鸭比1只鸡重。
生2:2只鹅的重量=4只鸭的重量,2只鹅的重量>4只鸡的重量,所以1只鸭比1只鸡重。
师:同一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去解决。
[设计意图:通过鸡、鸭、鹅体重的比拼练习,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拓宽解题思路。因为解答方法有两种,利用ppt中的超链接功能实现了交互需要,无论学生先回答哪种,课件都能辅助演示,使整个等量代换过程更加清晰。]
四、总结拓展,深化等量代换内涵。
1.师:请谈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生自由发言)2.课外拓展:古代与现代的等量代换。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古代与现代的“等量代换”,让学生感到既新鲜又好奇,从而也了解“等量代换”这一数学思想来源于生活,真正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