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确保粮食安全若干问题的建议
关于确保粮食安全若干问题的建议
发布时间:2008-7-10 17:29:33 被阅览数:500 次 来源: 资阳市农业局
资阳市农业局 邹克庆 杨晓为 范文仲
摘要:粮食安全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我们通过分析粮食生产与消费的形势,认为粮食安全存在能源偏紧加剧粮食供需失衡、种粮效益比较低、粮食产量数据失真等七个方面的隐患,粮食价格在未来较长时间内仍会在高位运行。为此,我们提出要从政治的高度和长远的角度看待粮食安全问题,坚持自力更生为主的粮食安全战略,依法保护耕地,完善粮食补贴政策,科学建设生物能源项目,把粮食行政首长负责制落到实处,切实保护和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千方百计确保粮食安全。
关键词:粮食安全 关注热点 发展建议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需品,也是人类发展的物质基础。近几年来,特别是去年以来,全球食品和粮食价格大幅上涨,未来较长时间仍将会在高位运行,面对国内外粮食安全形势发生的新变化,分析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对于贯彻落实中央有关精神和要求、保证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下面就粮食安全的相关问题及政策措施提出如下看法,供大家参考:粮食安全存在的隐患
1.1能源偏紧加剧粮食供需失衡 由于世界能源价格爆涨,石油价格从2004年之前的每桶20-40美元一路狂飙到如今的每桶110美元左右,发展生物质能源已有利可图,促使粮食转化为燃料的加工业快速发展。据统计,全球12%、美国20%的玉米和巴西50%的甘蔗用于生产车用燃料乙醇;全球20%、欧盟65%的菜籽油、全球20%的豆油、东南亚30%的棕榈油用于生物柴油制造。2008年美国将有25%的玉米用于加工车用燃料乙醇,欧盟也计划在2010年前生物能源产量达到1100万吨。我国东北地区也建设了一些玉米加工车用燃料乙醇项目,减少了东北粮食的调出,加上人口急剧增加和人们饮食习惯的改变,而近几年世界主要粮食出口国遭受自然灾害,严重歉收,全球粮食储备已降至198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不断攀升的食品和粮食价格就是最好的明证。
1.2粮食生产种植效益低 种植业是弱质产业。长期以来,粮食种植面积规模小、从事种植业的农民素质低、机械化应用水平低,同时,近年来,主要农资价格持续上涨,物化成本不断攀升。如2005年水稻、小麦和玉米3种粮食作物平均直接费用与1996年相比,上涨了18.7%,2006、2007年每年仍以6%至8%继续增长。据省农情资料显示,2007年四川主要粮食在粮价大幅上涨的情况下亩平均收益仅203元。粮食生产种粮效益低,导致农民种粮的意愿下降,种植面积下跌,先进实用技术应用规范程度低,影响了粮食播种面积的稳定。
1.3惠农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 2004年国家开始实施粮食直补以来,每年都在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政策支持力度,到2008年四川的主要粮食作物都实行了良种推广补贴,水稻每亩补贴15元,小麦、玉米每亩各10元。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并没因此大幅提高,主要原因是现在粮食直补贴、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都是以普惠制为主,到基层后,各地方政府以和为贵,都实行的见者有份,对真正种植粮食的农民或业主来说,没有带来实质性的好处,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种粮积极性的发挥。
1.4种粮规模化程度偏低近几年,各级各部门积极采取措施,推进粮食规模化种植,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由于受土地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特别是中西地区种植粮食的规模仍然较小,如资阳市人均耕地面积不到1亩,且种植分散,大部分地方在一块土或田里就分成了几户农户种植,实施土地流转十分困难。同时,农民现在种粮只是为了解决自己温饱为主,如种植水稻时,农民一般不太计较产量的高低,只要品质、适口性好就可以,对粮食安全问题是不会去思考的。
1.5气候异常弱化了粮食安全 气候变化使得全球性的异常气候普遍增加了。比如2007年干旱、洪涝灾害频发,导致了澳大利亚和俄罗斯等粮食主产区大幅度减产。在澳大利亚,旱灾是该国粮食减产的主要原因,这导致了这个粮食出口大国的大幅度减产,直接影响了全球粮食价格。2006年、2007年四川、重庆等省、区遭遇了特大旱灾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粮食产量。2007年我市就有20多万亩水稻无法栽插,产量减产10万吨以上。同时,气候灾害造成的损失不会立刻造成市场价格的上涨,需要几个月以后,甚至一年以后,这种影响才会显现出来。
1.6粮食面积产量数据失真 一是每次机构改革受冲击的都是基层乡镇农技推广服务部门,导致没有完整的粮食产量调查机构,无法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二是有些地方不正确的政绩观,以发展地方经济为借口,大量挤占粮食种植面积;三是农业信息服务严重滞后,无法准确反映粮食产量;四是由于各级粮食奖励政策只重视数字,不重视工作,导致种植面积夸大,粮食产量虚报,更加剧了粮食数据的失真。近年来的粮价、肉价节节攀升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1.7粮食政策存在不稳定性 现今,国家对粮食实施的保护性措施还没有形成良好政策环境,比如粮食最低保护价收购只是从成本方面加以考虑,没有考虑种粮的合理利润,农民和业主种粮根本无法维持正常的生产和生活开支,导致农民对种粮的预期比较悲观。同时,常出现这种情况,粮食丰收、卖不出去了就没人管,粮食少了、价格上涨了政府就来保护了,粮食生产缺乏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和风险调节机制。确保粮食安全的对策与建议
粮食安全是国家稳定、人民安居的重要问题。各级各部门都要从政治的高度和长远的角度看待粮食安全问题,坚持自力更生为主的粮食安全战略,把粮食行政首长负责制落到实处,切实保护和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千方百计确保粮食安全,有效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2.1建设产粮基地,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各级各部门务必高度重视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巩固和稳定已建成的商品粮基地。调整农业结构要实事求是,科学引导,合理规划,做到有序有度。要牢固树立粮食安全全国一盘棋的思想,继续加大商品粮基地的农业投资,增加国家对粮食主产区的财政和信贷投入。要把建设的重点集中到粮食集中产区,尤其是中部地区的粮食主产区。通过集中建设,使粮食主产区的基础设施和技术体系逐步建立健全起来,显著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实现“藏”粮于地,真正成为国家稳定的粮食生产基地。
2.2依法保护耕地,确保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 2004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保护耕地的政策措施,但由于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把发展地方经济放在首位,盲目占用基本农田大力实施城市建设,破坏粮田、滥占耕地的现象仍然在持续。为此,要进一步树立保护耕地就是保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观念,建立健全耕地等农业资源保护法制体系,依照《土地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严格土地审批程序,提高土地出让标准,控制建设用地和工业用地的扩张,保持耕地数量的动态平衡,优化土地使用方式,治理环境污染,鼓励农民增施有机肥,保持和培肥地力,不断提高耕地质量。要切实保护农民的土地集体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减少政府对耕地的低价征用和高价出让,避免对农民切实利益的损害。
2.3完善补贴政策,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 2004年以来,我国先后出台了减免农业税,实行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机补贴、农业保险补贴等惠农政策,鼓励农民发展粮食生产,在一段时间内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但随着近年农资价格大幅上涨,农民种粮效益明显下降,实施带普惠制的补贴方式,对直接种粮的农民或业主,没有享受到实实在在的惠农政策,相反有奖懒罚勤作用。农业保险补贴从我市实施一年来看,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不能按照商业保险方式,实施农业保险。因此,要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建议良种补贴以实物补贴为主体,辅以对农业和农民的直接补贴。今年我市小麦条锈病是近几来最轻的,这就是最好的见证。要明确农业补贴的重点是直接种粮的农民和业主,这样有利于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推动高产抗逆性强的优质品种及配套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补贴办法,增强化解自然灾害能力,让农民得到实惠,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实现粮食的可持续发展。
2.4落实科学发展,合理建设生物能源项目 解决能源安全,不应该、也不能以牺牲粮食安全为代价。目前一些国家不遗余力地推广使用玉米、大豆、甘蔗等为原料生产燃料乙醇替代石油,而其用意不仅在扩大本国能源供给,更意在增强反制石油输出国的手段,增加
谈判的筹码,并为本国玉米占领国际市场铺平道路。为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不可盲从,我们在建设生物能源项目时,一定要把握一个原则,不能依靠对粮食的占有和生产面积的挤压来实现,也不能以破坏自然生态环境为代价。要建立粮食安全影响评价制度,对深加工项目消耗粮食、占用土地及对粮食安全的影响进行专项评审,鼓励发展非粮、非占用耕地的深加工项目,努力实现粮食生产和工业发展互相支持、相互促进的双赢局面。
2.5建立粮食预警体系,增强国家调控实力 入世以后,我国粮食市场逐步与国际市场接轨,为防止粮食市场和价格大幅度波动,国家要建立由政府牵头,由有关部门参加的粮食安全预警系统,按照分工合作的办法,制定出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粮食工作预案,使政府掌握保障粮食安全的主动权,把粮食省长负责制落到实处。要健全国家和地方粮食储备体系,增强丰歉调剂能力。要对国家储备粮明确定位,合理确定国家粮食储备规模。要打破国有粮食企业垄断经营储备粮的局面,鼓励各类企业经资格审定后从事储备粮经营业务,进行平等竞争。要引导农户的粮食储备行为,鼓励农民集中存粮。粮食储备应和进出口有机结合起来,以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挥中央储备粮“蓄水池”和“缓冲区”的作用,不断增强粮食安全。
2.6发挥科技主导,加大技术推广力度近年来,粮食作物的种质资源创新与品种选育相对滞后,优质品种不多,专用品种不全。农民迫切需要的新品种、新技术、新农机仍比较缺乏。要树立储备科技就是储备生产能力的思想,加大粮食作物科技推广投资力度,集中资金、集中人才,大力开展粮食作物新品种、新技术、新农机及配套技术研究,力争在3-5年内有所突破。建议在建立良种补贴制度的同时,积极探索实施新技术推广补贴制度,集成创新节水模式,加强节水抗旱减灾技术整合和推广,确保粮食单产水平和产品质量不断提高。
第二篇:关于粮食安全问题
粮食安全,重于泰山
近年来,粮食安全问题愈益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我国工业化进程对农业生产造成巨大压力,对本不稳固的粮食安全体系提出新的挑战。客观分析我国粮食供求状况,采取有效应对措施,改善粮食供求形势,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持社会稳定发展的必然要求。安全是核心、是基础、是关键,确保粮食安全,重于泰山。【开头,点明主题,指出粮食安全的严峻局势。】
我国粮食安全问题面临着国内、国外双重挑战,形势严峻。【过渡段,切入到对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问题的分析。】
我国国内粮食安全问题不容乐观:城镇化加快推进,建设用地不断蚕食耕地面积。一方面,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形成了土地的相对高收益率;另一方面农资价格上涨、粮食生产成本逐步上升,这导致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不断下降,影响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个别地方政府出现忽视粮食生产的不良倾向和放松粮食安全的麻痹思想,也给粮食安全蒙上阴影。【分析段1,粮食安全的国内挑战。】“粮食武器”已成为个别西方国家控制我国的重要手段。我国加入WTO以后,农产品市场逐步放开,不可避免地受到“粮食武器”的干扰。中国需要养活13亿人口,基于“谁来养活中国人”的悲观预期,个别国家欲把“粮食武器”作为控制我国的战略选择。【分析段2,粮食安全的国际挑战。】
进一步提高粮食有效供给能力是基础。科学有效的农业发展方式是加强粮食供给能力建设的重要保证。目前,我国农业发展方式还存在一系列与粮食增产不相适应的环节。例如,土地利用方式粗放,水利基础设施陈旧,一家一户的生产组织方式落后,粮食流通体系滞后,科技支撑能力不足,等等。粮食是特殊而敏感的产品,粮食供给即使出现一些细小的问题都可能引发人们不必要的恐慌,导致市场剧烈波动,并进而影响社会稳定。目前,国际粮食形势严峻,我国粮食供给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粮食安全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必须采取战略措施,增加粮食供给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对策段1,增加粮食产量和有效供给,论证“提高粮食有效供给能力是基础”。】
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加大自主创新力度是核心。国内外的经验都证明,除了体制变迁的特殊阶段外,科技进步对粮食增长的贡献始终居于突出地位,成为粮食生产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在我国耕地面积有限的情况下,提高粮食单产成为提高产量的惟一途径;而提高粮食单产主要有增加农业要素投入和推动科技进步两种途径,在物质投入边际效益不断下降的情况下,现代科技必然成为粮食增产最重要的战略举措。因此,要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加快农业关键技术成果的集成创新、中试熟化和推广普及,研发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安全可靠的新品种,健全粮食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从而强化农业科技的支撑作用,增强粮食有效供给能力。【对策段2,举例论证,自主创新。】
树立食物安全观念,提高食物质量安全是关键。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避免工业污染;推进特色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坚持市场导向、龙头带动和科技支撑,不断提高优质特产农产品的规模和质量;提高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畅通劣质产品退出制度,加强生产安全认证制度、质量安全信息追踪制度和食品卫生保障制度,强化市场监管,加强检测检验,努力构建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绿色无公害产业链条。【对策段3,注重食品质量。】手中有粮,心里不慌。只有把粮食问题解决好,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特殊商品,确保粮食安全是中国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结尾,呼应主题,强调粮食安全的任重道远。】
第三篇:粮食安全问题
浅谈粮食安全问题及其食品安全问题
联合国粮农组织1974年11月于罗马的第一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上第一次提出“粮食安全”的问题。几经演变,现在的表述是“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营养的粮食,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要及食物喜好时,才实现了粮食安全”。这其中有三个含义,一是粮食供应量要有保证,二是保证大家要有能力买,三是买的粮食是符合食品卫生要求的。
从全球来讲,粮食安全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目前最突出的问题是粮食的分布不均。世界上仍有5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8%以上)受到饥饿威胁,36个国家面临严重粮食短缺,每年几百万人死于饥荒。现在的工业大国例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欧盟都有余粮,但是更广大的地区像非洲大陆、西亚的部分地区很多人都处在饥饿之中。而且,世界的可耕作土地越来越少,今后世界粮食供求矛盾仍将是令人关注的大问题。
在影响粮食安全的各种因素中,人口因素应当是最为直接和最为重要的因素。但我们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影响并不只表现在人口数量的增加而导致对粮食供给的压力,还表现在生产要素、结构变动等多个方面:
1、粮食需求的膨胀。
2、土地等生产要素的恶化。
3、粮食分配与消费的严重不均。
4、消费结构升级加剧了粮食供给压力。
粮食生产与气候生态保持着高度的因果联系,特别是在目前生态环境遭遇一定程度的伤害、极端天气反复发作的条件下,气候变异已经成为直接影响粮食安全的关键因素。对此,联合国粮农组织研究报告指出,今后20年至50年间的农业生产将受到气候变化的严重冲击,并进而严重影响全球超长期的粮食安全。
除了人口、气候等常态因素直接作用于粮食生产外,偶然性因素也会对粮食安全形成冲击。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和蔓延,其对世界粮食生产的投入、市场交易乃至未来走向都已经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有可能具有长期性和深入性。第一,流动性紧缩抑制粮食生产的资金需求。第二,粮食价格的持续走低抑制了生产者的积极性。第三,投机资本可能搅浑粮食市场。
我国是发展中的农业大国,耕地仅占世界10%,而人口却占世界的22%,十几亿人的粮食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2001年我国政府发表的《中国粮食问题》白皮书,明确表示中国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粮食基本自给,这是我国政府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基本方针。高度重视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立稳定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粮食安全体系,确保粮食供求基本平衡,这既是我国政府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基本方针,也是实现粮食安全的总的目标。
尽管粮食安全所遭遇的挑战已经引起了不少国家政府和国际组织的高度警觉,但粮食安全问题并非一个或几个国家和区域性组织的单兵作战所能解决,未来需要制定一个全球性的应对方案。
第一:提高全球性耕地的资本投入
提高全球性耕地的资本投入。资料显示,目前世界一些主要粮食生产国提高产量仍有很大潜力,比如有“粮仓”之称的乌克兰,目前的粮食单
产还不到美国的一半,拥有大量耕地的俄罗斯粮食单产甚至更低,而巴西还有4亿多公顷可耕地尚未开发。
第二:营造公平合理的国际农产品贸易秩序
营造公平合理的国际农产品贸易秩序。围绕着农业问题所进行的“多哈回合”谈判必须尽管结束,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应该在协调各方利益的基础上做出相对的让步。主要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农产品出口国凯恩斯集团应当大幅削减对农产品的出口补贴,以欧盟、日本、韩国等为代表的农产品自给国集团必须大量削让关税和配额限制,而二十国集团也应当尽可能地降低市场准入的门槛。
第三:创建协调性与联动性的国际机制
(1)联合国可建立一个全球性粮库,履行“世界粮食银行”职能,并制定“特别借粮权”,帮助最不发达国家应对粮食危机,同时“世界粮食银行”可以以优惠条件向出现短期粮荒的国家借粮。
(2)世界贸易组织可以获得撤销相关国家粮食贸易限制性规定的职权,即使一些国家需要设立新的限制规定,必须提前通报世界贸易组织进行协商。
(3)经合组织负责制定全球性的生物燃料指南和保障措施,审查和评估相关国家发展生物质能的长期影响,并且指定相应的政策对其进行指导。
(4)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负责评估相关国家应对粮食安全危机的财政政策,加强对国际市场粮食产品及期货的分析和监督,建立对粮食投机行为的纠错机制和严惩规则。
最后,说说食品安全问题。“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近期,各大媒体先后曝光了一系列的假食品害人事件:劣奶粉“喂肥”大头婴、粉丝掺假添加有毒化学肥料、高州某工厂生产的“毒罐头”流向市场以及影响极其恶劣的广州假酒中毒致多人死亡事件。因此,食品安全再度敲响警钟!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最近公布的一次调查显示,近八成市民买食品时担心出现卫生安全问题。对于目前广州食品卫生安全状况,市民的满意度仅为二成五。“让民众‘吃’得放心”已成为有关部门不得不重视的问题„„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食品安全是“食物中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公共卫生问题”。食品安全也是一门专门探讨在食品加工、存储、销售等过程中确保食品卫生及食用安全,降低疾病隐患,防范食物中毒的一个跨学科领域。关于食品安全生产的几点建议:
一、增加执法人员责任感
二、净化市场源头
三、建立市场级检测体系
四、分区片管理并发动群众
五、增加媒体透明度
第四篇:粮食安全问题
1在粮食安全问题对社会有举足轻重的今天,人口数量在发展中国家增长的势头犹如星火燎原的势头不可遏制,这无限增长的人口给现在社会带来了巨大压力,使得一些国家因为粮食安全问题而产生**,经济、文化的发展收到制约。而城市的扩展用地、土地盐碱化和沙漠化、生物能源占用地、泥石流和地震频繁爆发使得我国耕地不断减少,使粮食总产量的增长步伐难以跟上人口增长的步伐。粮食人均食用量将会呈日益减少之势,进一步危及到我国的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采取措施减缓可用耕地面积减少和抑制人口数量的增长迫在眉睫。
2在石油等不看了可再生资源面露难枯竭的今天,寻找新能源代替石油、煤炭等能源的地位是在所难免。很多国家已经将眼光放在了生物能源上。通过生物科学家的研究,已经找到了可以提取生物柴油的作物。这些可再生能源作物将占用生产粮食的土地,使用于种粮的耕地在已经减少的基础上再次减少,犹如给耕地面积的减少火上加油。能源作物中由于一些经过了基因的修改而提升了在土地中吸取营养的速度,使得土地中含有的营养和矿物质的量下降若该土地再次用于粮食生产,其产量将严重减少。
3在经济贸易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各国的行业衔接紧密,互相影响。我国的粮食市场也已经与国际市场接轨,若是能够利用好国际贸易关系,将对我国的粮食安全维护具有重要意义。
第五篇:中国粮食安全问题探讨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探讨
自从联合国粮农组织1974年提出“世界粮食安全”概念以来,国际上对这个概念的界定几经修订,但基本含义没有改变:第一,在生产层面,确保能生产出足够数量的符合需求的食物;第二,在供给层面,最大限度地稳定食物供应;第三,在需求层面,确保所有人都能获得食物。长期以来,中国是否存在粮食安全问题,一直存在争论。
一、居安思危,唤起人们增强粮食安全的意识
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80%的中国人民长期处于饥饿半饥饿状态。新中国成立时,我国人均粮食仅为210公斤。在粮食严重短缺的情况下,我国政府把解决人民吃饭问题作为头等大事,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组织粮食合理分配和流通。到1984年,扭转了长期粮食短缺局面,人均粮食达到390公斤,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1996年以后,我国粮食生产连续四年大丰收。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亿吨,粮食供求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这一时期的粮食安全质量进一步提高,由数量上的满足,向品种多样化、营养化、方便化发展,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56.7%和67.7%,下降到2002年的37.7%和46.2%,基本达到了小康要求。
但在粮食供求稳定的形势下,也一度出现“粮食多了”的杂音,动摇了粮食基础地位,淡薄了粮食安全意识。在粮食连续丰收的大背景下,我们更要居安思危,正视影响粮食安全的潜在因素。其一,粮食种植面积减少。2000年至2003年的四年中,全国共减少农田13580万亩,2007年粮食种植面积刚刚恢复到15.8亿亩,仍低于16亿亩的安全警戒线。其二,我国人多、地少,淡水资源紧缺,自然灾害频繁,制约着粮食的持续增产。其三,世界粮食生产下降,库存减少,供求紧张。当今世界,粮食出口国仅有美国、欧盟、加拿大等10几个国家和地区,而粮食进口国多达100多个,致使国际粮食供求形势紧张。
二、立足国内,自力更生,是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根本途径
立足国内,是由我国国情、粮情和粮食商品特殊性决定的。依靠大量进口粮食解决我国人民吃饭问题,既不现实,又不经济,更不可靠。具体地说:其一,我国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又是粮食生产和粮食消费大国,占世界9%左右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0%左右的人口,这是中国对世界的重大贡献。其二,世界粮食贸易量有限,每年只有2.3亿吨左右,如果中国大量进口粮食,势必挤占其他粮食进口国家的份额,势必带动粮价上涨,影响我国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其三,依靠进口粮食必然受制于人,造成政治经济上的被动。其四,增产粮食,是主产区农民增加经济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限制国内粮食生产,大量进口粮食,势必导致农民收入减少,这个问题历史教训很深刻,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立足国内,解决我国13亿人口吃饭问题,既是绝对必要的,又是完全可能的,是我们唯一的选择。有些西方国家对中国依靠自己解决粮食问题持怀疑态度。1994年9月,美国学者布朗发表了长达141页的《谁来养活中国》的文章,他认为,到了21世纪初,中国可能大量进口粮食,买光世界上2亿多吨的贸易粮食。十几年的事实,有力地驳斥了布朗先生的论调。
立足国内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方针,之所以能够长期的坚持下去,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其主要原因有:一是我们国家的党和政府非常重视粮食和农业问题,把解决粮食问题视为重大政治、经济和战略问题,并建立了粮食问题各级政府首长负责制。二是实行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如减免农业税、实行粮食直补、实行最低收购价等。三是加大对农业投资力度,扶持粮食主产区和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兴修水利,改造中低产田,防治病虫害等。四是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袁隆平现在研究的第三期超级水稻正在向亩产900公斤攻关,实现这一目标,平均一亩可增产150公斤,如果推
广一亿亩就可以增产150亿公斤,可以养活一亿多人口。
三、强化农业基础地位,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改革开放,解放发展了农业生产力,粮食生产持续提高。但绝不能因此而放松农业生产,忽视粮食工作。
要针对制约粮食生产的关键问题和粮食生增产的潜力,着力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要依法保护耕地,遏制粮食耕地面积不断下降的趋势。耕地资源是增产粮食的基础。我国人多地少,人均粮田不足1.3亩。1999年到2006年的七年间,全国粮食耕地由16.97亿亩降到15.72亿亩,每年平均减少1788万亩。对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大保护力度,严格控制非法占地,确保总量动态平衡,使全国粮食耕地面积保持在16亿亩警戒线以上。
2.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提高粮食综合发展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按照“集中力量、重点突破”的原则,在继续抓好大江、大河、大湖治理的同时,建设一批高标准的旱涝保收基本田,把主产区建设成稳定的优质商品粮基地。要以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粮食品种为中心,引导农民增加市场适销的优质粮食生产,适应人民消费水平提高的要求,增强市场竞争力。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是增加资金投入。一方面,要抓住国家投资向农业倾斜的机遇,积极争取国家财政、国债资金和基本建设资金对农业的投入;另一方面,在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下,引导、鼓励民间资金投向农业,加快对外开放,积极引进外资,引进种源和先进适用技术。
3.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粮食增产的科技含量,这是优化粮食品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决定性因素。为此,对优质粮食品种要实施科技攻关,力争在品种选育、病虫害综合防治、粮食加工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科研成果,并认真做好利用、消化、吸收和创新工作。建立和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培育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组织,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力度,把增产增收显著的重大实用科学技术及时推广运用到粮食生产中去。
四、进一步完善粮食宏观调控体系,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市场稳定
粮食是具有战略意义的特殊商品,是人类生存、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不可替代的物质基础,因此,保障供应,稳定市场,确保粮食安全成为国家和各级政府的一项重大任务。计划经济时期,在粮食短缺的形势下,国家靠统购统销、合理分配手段实现粮食安全;进入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必须强化宏观调控,确保粮食安全。实践证明,市场经济有促进粮食生产发展、搞活粮食流通的积极作用,同时也要看到,市场的特点是以追求利润为目标,自身存在着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的消极因素,甚至有干扰破坏粮食供求的弊端,尤其是全面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后,多元化粮食主体经营的激烈竞争,增大了粮食购销市场的不稳定的因素。同时,还要看到,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较为频繁的国家,粮食生产的丰歉,在很大程度上受自然条件的制约,致使粮食供求中紧缺与过剩交替出现。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粮食市场多次紧缺与过剩,都是依靠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措施和政策干预,缓解了矛盾,稳定了市场。为了应对自然灾害和市场竞争带来的波动,解决“卖难”、“买难”,保护产区农民利益,稳定市场粮价和应对突发事件,必须健全和完善粮食宏观调控体系。储备粮是宏观调控的物质基础和调控手段。目前,中央储备粮管理体系初步形成,规模基本到位,制度比较健全。为适应粮食市场全面放开的新形势,必须加快地方粮食储备调控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五、实施“节约粮食”工程,积极开发“无形粮田”
节约粮食,是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这些年来,随着粮食生产的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提高以及粮食的比价不合理,节约粮食的社会风气日渐淡薄,不爱惜粮食和浪费粮食现象处处可见。据有关专家调查测算,我国每年损失浪费粮食几百亿公斤,令人触目惊心。据原内贸部对22个省574个县1400多处的调查,粮食产后综合损失率18.1%,约826亿公
斤,其中有些是难以避免的,有些则可以减少或挽回一部分。如果能从浪费的粮食中挽回20%,一年即可增收165亿公斤,相当于全国一年增产的粮食,是不动一锄一镰的大丰收。为此,建议实施“节粮工程”,运用先进科学技术,减少粮食收获、运输、储存、收购、销售和消费环节的损失浪费,并形成节粮惜粮的社会风气。
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的国家;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这是基辛格在上世纪70年代接受媒体采访时所说的话。
粮食作为生活必需品很早就渗入了政治因素。中国历史上,就有“兵马不动,粮草先行。明成祖朱元璋的”深挖洞、广积粮、缓称王“的帝王之道,以及毛泽东”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政治哲学都表明粮食问题始终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政治问题。粮食也始终以一种潜移默化、化大象为无形的方式左右着古代中国政治。粮食问题几乎是所有农民起义的导火索,太平天国时期的《天朝田亩制度》就是典型的代表。粮食以一种独有的隐喻讲述着真实的历史,任何政治家都难以逃脱粮食的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