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政治生活第三单元单测试卷A-人教版政治必修二 2
高三政治第三单元检测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题2分,共60分)1.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C.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D.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2.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国务院总理要作《政府工作报告》,并经各位人大代表审议并表决后才能通过。这体现了()
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②全国人大在行使最高监督权和决定权
③体现了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组织活动基本原则④国务院在国家权力机构中居于核心地位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3.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和通过了300多个法律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地方人大制定了400多项地方性法规。这说明()
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立法机关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③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在不断健全和完善④各级地方人民代表大会有制定法律的权力
A.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③
4.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国务院总理要作《政府工作报告》,并经各位人大代表审议并表决后才能通过。这体现了()
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②全国人大在行使最高监督权和决定权
③体现了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组织活动基本原则④国务院在国家权力机构中居于核心地位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5.近年来我国颁布实施的法律,约有90%是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和审议通过的。全国人大常委会()
A.是另一个具有独立地位的国家立法机关B.具有与全国人大平等的法律地位 C.在法律地位上低于全国人大D.在法律地位上高于全国人大 6.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与其它国家机构的关系是()
A.互相监督、分工合作的关系B.领导与被领导、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C.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的关系D.立法机关与执法、司法机关的关系
7.在我国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国务院总理代表政府向人民代表作政府工作报告,提请代表们讨论、审议并通过。这一情况表明了()
A.我国最高行政机构向人民代表布置工作
B.我国最高权力机关与最高行政机构之间协商工作 C.我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法律监督机关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其他国家机关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8.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无比的优越性,表现在()①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②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 ③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④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9.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重要的是坚持和完善(),绝不能照搬照抄西方的政治制度模式。
A.人民民主专政B.人民代表大会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人民政协制度 10.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①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保障
②是人民当家做主,直接行使国家权力的根本途径和最好形式③是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可靠保障
④是因为这一制度适合我国的国情,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1.一个政党在社会历史进程中是否起进步作用,取决于该政党是否()A.取得执政党地位B.代表先进生产方式 C.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D.符合统治阶级的需要 12.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是()
①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②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③中国人民经历长期的实践郑重作出的历史性选择 ④在中国革命斗争中形成的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13.《走进新时代》的歌词(节选):“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那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上述歌词反映的事实表明了()
①党的领导是关系我国前途和命运的根本问题
②党具有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国家职能
③党的领导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 ④党带领我们开创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4.党的基本路线要毫不动摇地长期坚持下去,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要搞得更好更快,国家要长治久安和繁荣富强,关键在于我们党。材料表明()
①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②必须加强执政党建设
③认识到党的作用,我们就能取得胜利④必须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15.关于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①科学执政和民主执政互为条件和前提②做到科学执政,必须充分发扬民主
③要实现民主执政,就必须以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制度为前提④依法执政是科学执政、民主执政的保证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16.当前实行民主执政,一要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制度,二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及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这些制度,实行民主执政的根本目的是()
A坚持党的领导,保证其领导核心的地位B.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D.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17.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①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②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③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④是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①④ 18.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是()
A.坚持人民民主专政B.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D.遵守宪法和法律 19.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进行活动的根本准则是()
A.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B.现行宪法和法律 C.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D.四项基本原则
20.政协的“定位、到位、不越位”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充分体现()A.政协在参政议政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B.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C.政协是权力机关又是协商组织
D.政协尽职尽责发挥其在政治生活的领导作用 21.人大和政协的主要区别是()
A.前者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后者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B.前者是国家权力机关,后者是我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 C.前者是国家权力机关,后者是国家行政机关 D.前者是我国的国家性质,后者与国家性质无关
22.在我国,每个民族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都有本民族的代表,且人口在百万以上的民族都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上述材料体现了()
A.各民族的大团结是我国统一、繁荣、昌盛的重要保证 B.各民族都有平等权利参加国家事务的管理 C.各民族都有权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 D.各民族都有权管理本地区事务
23.我们之所以高度重视和维护民族团结,是因为民族团结()
①是增强国家综合国力的需要②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 ③是社会稳定的前提、国家统一的基础④是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24.青藏铁路二期工程在铺轨到海拔4000米以上的冻土地带时,铁道修建者们克服重重困难,努力将其建设成一条“生态路”,让藏族等少数民族同胞能够从中得到更多实惠。这表明()
A.国家投资青藏铁路的资金属于消费基金 B.我国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C.我国解决了各民族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D.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在于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给自足
25.“如果贫困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贫困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势必影响民族的团结、边疆的巩固,也会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有忧患意识。”这表明()
A.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前提条件
B.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是实现民族平等、团结的重要保证 C.国家同少数民族地区的关系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D.加快贫困地区的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心工作 26.《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明确提出要对民族自治地方实行必要的特殊政策,逐步加大对民族自治地方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增加对民族自治地方的资金投人。这表明()
A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质就是发展民族经济 B.民族区域自治是发展民族经济的前提
C.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D.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得到了进一步贯彻和落实
27.当前,在我国既要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又要弘扬科学精神。这是因为()①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既要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也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②我国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的 ③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科学世界观和无神论的宣传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项重要任务 ④科学精神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28.我侧党和政府对于正常的宗教活动给予保护,对于“法轮功”则坚决给予取缔和打击。这是因为()
A.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B.宗教具有州定的科学性,“法轮功”是反科学的 C.正常宗教活动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的活动,“法轮功”具有极大的社会危害性 D.信教群众都是爱国、爱社会主义的,“铸轮功”练习者都是反政府、反人类的 29.在我国,尊重和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反对封建迷信活动。这是因为()A.正常的宗教活动坚持唯物主义,迷信活动坚持唯心主义 B.正常的宗教活动是合法的活动,迷信活动是犯罪活动
C.正常的宗教活动是在法律允许的宗教活动场所范围内进行的活动,是广大教徒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封建迷信活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大敌,已成为社会的一大公害
D.正常的宗教活动无害,迷信活动有害 30.弘扬科学精神的意义在于()①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②科学精神影响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
③只要坚持科学精神就能搞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④有利于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31题12分、共40 分)
31.近年来,江苏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领导和实施“富民优先”工程取得了明显成效。
(1)江苏省政府在落实党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中,应该担负哪些政府职能?(4分)
(2)江苏省委、省政府努力实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体现了《政治生活》中的哪些道理?(8分)
32.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研究部署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工作。会议强调,要高举各民族大团结旗帜,大力发扬新疆各族干部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优良传统,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引导各族干部群众倍加珍惜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大好局面。
运用政治生活有关知识,分析说明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坚实基础和优越性?(14分)
33.(14分)(综合探究题)
全国人大常委会对今年部分政府重大公共投资项目实施情况的专题调研活动正式启动。这是全国人大常委会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监督工作的一项新的重要举措。高一(3)班同学围绕“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开展探究活动,让我们参与其中。
(1)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据此,有同学说人民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请谈谈你的认识。(3分)
(2)有同学搜集到如下资料: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把推动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作为人大监督工作的重中之重。从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今年中央政府投资的六个方面安排中选择四个项目组织开展专题调研,主要包括:保障性住房建设,教育、卫生等方面的民生工程,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及农田水利建设。
结合材料,分析说明全国人大常委会选择上述四个项目组织开展专题调研的原因。(5分)
(3)在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问题上,同学们展开了热烈讨论。有的同学认为西方更民主,提出可以实行三权分立、两院制等;绝大多数同学认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应坚持和完善。
你的态度是怎样的?你知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议会民主制度的主要区别有哪些吗?(6分)
第二篇:政治第三单元测试卷
《政治生活》第三单元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共30小题,每题2分)
1.全国人大常委会清洁生产促进法执法检查组第一次全体会议于2010年5月26日在北京举行,正式启动清洁生产促进法执法检查。这是全国人大在行使()
A.决定权C.执法权B.监督权D.提案权
2.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
①国家性质和国家机构的关系②国体和政权组织形式的关系
③国家阶级性质和国家管理形式的关系 ④国家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3.对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最重要特点,理解正确的是()
①人民代表制度最重要的特点是坚持民主集中制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最重要的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
③民主集中制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
④坚持政治协商原则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4.中国宗教界和平委员会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遵循“友好、和平、发展、合作”的宗旨,扎实有效地开展工作,为促进我国宗教界的对外友好交往,为维护民族团结、宗教和谐、社会稳定、国家统一贡献智慧和力量。这表明()
A.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B.宗教能够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C.我国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 D.宗教信仰自由是公民的基本权利
5.2010年8月17日,杭州市下城区几位市民向区人大常委会递交了一份有64人联名的公民申请书,要求罢免下城区人大代表赵某,这一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一事件()
①是公民依法行使监督权的体现 ②是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体现 ③表明我国的人大代表应该对人民负责 ④凸显了公民的权利意识,有助于促进人大代表履职尽职
A.①②③C.①②④B.②③④D.①③④
6.立言为公,执言为民。人民政协不仅有自己的话语权,而且有一种特殊的话语权。以下不属于人民政协话语权范畴的是()
A.参政议政 B.政治协商C.执政为民D.民主监督
7.10月19日,中共中央在中南海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就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意见和建议。这体现了()
A.各民主党派积极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
B.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
C.各民主党派在宪法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使领导权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根本政治制度
8.2010年7月,国家发改委下达了《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05—2010年)》的最后一批投资计划,其中安排中央资金2 400万元重点扶持青海撒拉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国家积极采取措施加快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是因为()
A.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前提
B.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
C.民族团结是实现民族平等的前提
D.各民族共同繁荣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9.在我国,各级人大代表是层层选举、逐级负责的。一些选民或下级人大代表认为,投票结束,就是民主结束。“投票结束,就是民主结束”的观点()
A.正确,人大代表产生意味着选民使命的完成B.错误,投票只是民主的开始
C.正确,发扬民主的过程就是投票的过程
D.错误,公民还有民主管理的权利 10.2011年3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下列对其重大意义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了法制保障
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法制基础
③保证了我国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④从制度和法律上确保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11.近年来,在党中央领导下,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接连成功举办,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得到国内外高度赞誉。成功举办这两次盛会的重要原因是我国政治制度能够()
①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②发挥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 ③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④实现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12.2011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开会期间,全体会议公开举行,绝大多数人大代表团分组会议也对外开放,许多代表团还在讨论结束后留出时间接受中外媒体集体采访。人大会议对公众开放是()
①国家权力机关对人民负责的体现 ②依法行政建设法制国家的需要 ③国家自信和政治民主发展的表现 ④公民直接参与公共决策的要求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3.一位从事基层民政工作的全国人大代表,十几年来坚持走访当地居民家庭,记了70多本“民情日记”和“民心日记”,一次次地在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出议案,帮助群众排忧解难。这表明,该人大代表()①履行了严格执法行政的义务 ②履行了反映群众意见的义务 ③行使了依法提出议案的权利 ④履行了密切联系群众的义务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4.毛泽东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这段话强调中国共产党要()
A.善于运用统一战线B.紧紧依靠人民群众
C.发挥人民首创精神D.自觉接受人民监督
15.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国庆招待会上强调,坚定不移地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国家民族宗教政策,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理解正确的是()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各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区域自治
B.民族区域自治机关是自治州、自治县(旗)、民族乡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C.民族区域自治是以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的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16.互联网已经成为思想文化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这就要求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这一新兴媒体,因为它()
A.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
B.有利于党和政府科学执政、民主执政
C.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平台
D.保证了公民的知情权、表达权、决定权
17.在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汇集北京,共商国是。人大代表与政协委员的共同特点是()
A.都由人民选举产生B.都有表决权、决定权及质询权
C.都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D.都有提出建议、批评的权利
18.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第十九、第二十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制定自治条例和
单行条例,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如有不适合民族自治地方实际情况的,自治机关可以报经该上级国家机关批准,变通执行或停止执行。这表明,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
①享有变通执行权②可以依法根据本地实际制定相关法规
③是该地方的最高行政机关④是自治地方的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
A.①②B.③④ C.①④D.②③
19.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是()
A.法律领导B.政治领导C.组织领导D.思想领导
20.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始终坚持求真务实,全面科学地判断形势,务坚持长期艰苦奋斗之实,求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真。这主要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
A.科学执政B.民主执政C.文明执政D.依法执政
2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B.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C.立党为公,执政为民D.以人为本,统筹兼顾
22.在我国,下列各种关系中属于互相监督关系的是()
A.人民与人大代表B.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
C.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政协D.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
23.某景区利用当地著名佛教庙宇进行宗教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出现了商业开发过度、管理不规范以及“僧人”摆地摊、占卦算命等问题,当地政府为此制定景区游览环境综合整治活动方案,进行整改。规范宗教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①能够拓宽旅游文化产业发展途径,发展文化生产力
②能够消除封建迷信活动,提高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
③有利于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
④有利于消除信教群众与非信教群众信仰上的区别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4.从监督体系来看,对我国政府具有外部监督职能的有()
①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②人民政协的监督③司法机关的监督
④监察局及审计部门的监督⑤中国共产党的监督
A.①③B.①②③C.①②③⑤D.①③④
25.在我国,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问题,党中央提出方针政策,全国人大审议,加以修改完善,最后作出决定。这说明()
A.中共中央和全国人大都是行使国家权力的国家机关
B.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方针政策是通过全国人大变成国家意志的C.中共中央是我国的权力机关,全国人大是其执行机关
D.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实行组织领导
26.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期间,与会委员围绕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积极讨论,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这表明()
A.人民政协具有对国家事务的决定权B.人民政协是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
C.人民政协履行参政议政、政治协商的职能D.政治协商制度保证了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27.2010年3月,国土资源部、财政部、住建部和科技部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相继在网上“晒账本”,公布本部门预算。这表明,建立健全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关键依靠()
A.民主和法制B.监察和审计C.提高公务员办事效率D.完善行政监督体系
28.某市人大常委会出台意见,规定了市政府的哪些重大事项需要报人大常委会备案或提请人大常委会审议,并制定了相关程序。该市这一举措()
A.缩小了政府的法定权力B.扩大了人大常委会的法定权力
C.规定了人大和政府的关系D.推进了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29.某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综合探究。甲组同学撰写论文的主要参考文献有:《关于宗教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思考》、《发挥宗教团体在赈灾救济中的社会功能》、《论农村信教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新时期爱国宗教人士的培养研究》,据此推断,甲组的研究主题最可能是()
A.我国如何依法管理宗教事务B.我国如何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C.我国宗教如何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D.我国如何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30.全国人大与人民政协的共同点是()
A.都是国家权力机关B.都是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C.都是由人民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D.都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二、问答题(共3小题)
31.回首历史,祖国历经沧桑,饱受磨难,经过六十年的发展,她已浴火重生,展翅腾飞。中国正在崛起,中华民族已经走上复兴之路。面对中国的成功,国内外众说纷纭,许多学者认为,中国的成功得益于中国模式。试述政治生活中包含了“中国模式”的哪些主要内容?(15分)
32.嫦娥二号卫星是我国发射的第二颗绕月探测卫星,但它绝非嫦娥一号卫星的简单重复。直接进入地月转移轨道,首次使用X频段测控,对嫦娥三号卫星着陆区进行高分辨率成像„„这一系列重大技术突破,将为嫦娥三号卫星实现月球软着陆奠定基础。探月卫星一小步,人类文明一大步,实施月球探测工程,具有经济科技和国家发展战略等方面的重大意义。
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党和政府重视月球探测工程的原因。(15分)
33.2010年3月9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一年来,共审议22件法律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草案,听取审议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14个工作报告,检查3部法律实施情况„„把修改选举法作为立法工作的一个重点。在认真梳理代表议案建议、充分调查研究、广泛征求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意见基础上,形成选举法修正案草案,决定将草案提请本次大会审议„„每次常委会会议都邀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常委会负责同志列席,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全力支持和密切配合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展的立法、监督、代表和对外交往等工作。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的?(10分)
第三篇:政治必修二政治生活目录
政治生活
第一单元 公民的政治生活
第一课 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广泛、真实的民主
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政治权利与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准则 神圣的权利 庄严的义务
参与政治生活 把握基本原则 *政治生活:自觉参与
第二课 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 民主选举:投出理性的一票
选举方式的选择
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 民主决策:做出最佳选择
参与民主决策的多种方式 同历决策过程 共享决策成果 民主管理:共创幸福生活
最广泛的民主实践
共建祥和文明社区 民主监督:守望公共家园
选择民主监督方式
负责地行使监督权利 综合探究 有序无序的政治参与
第二单元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第三课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政府的职能:管理与服务 政府的职能 便民利民的政府
政府的责任:对人民负责 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 求助有门投诉有道
第四课我国政府受人民监督 政府的权力:依法行使 政府依法行政
科学决策明珠决策依法决策 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 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 为政务公开喝彩
综合探究政府的威信从何而来
第三单元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第五课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
人民行使国家权利的机关 肩负着人民的重托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势
第六课我国的政党制度
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
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实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执政参政特色鲜明 适合国情优势显著
第七课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巩固社会主义民主关系,我们该做什么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制度显著的优越性 我国的宗教政策
全面正确地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 弘扬科学精神
综合探究中国发展进步的政治制度保障
第四单元当代国际社会
第八课走进国际社会
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 主权国家和的地位和国际组织的作用 活跃在联合国舞台上的中国
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 决定国际关系的因素 坚定的维护我国的利益
第九课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
呼唤和平、渴望发展的历史潮流 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有效途径
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 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和宗旨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谱写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新篇章
综合探究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
第四篇:必修2第三单元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2(必修)
第三单元教学总体设计
田燕
一.单元综述
这个单元学习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本单元所选游记散文都是传诵千古的游记名篇,语言或清新俊朗,或平实朴拙,或铺排繁复,各具其妙,但其共同特点是,文章不只是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更重要的是借写景来抒发作者个人的感慨和志趣。
二.单元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游记类散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识记有关文学常识。②了解作品的有关背景,以便于分析理解作品。2.过程与方法:
①积累文言文中常见的重要实词、虚词、句式的意义及用法。②理解并恰当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古人乐观豁达的胸襟,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三.教材简析
1.《兰亭集序》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作品,文中记录了兰亭集会的盛况,抒发了对于生死的感慨。
2.苏轼的《赤壁赋》通过描写月夜之景和主客问答,虽然也抒发了人生无常的感慨,但主旋律却是表达尽情享受山水之乐的豁达乐观的情怀。
3.《游褒禅山记》作者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文章借游山水的感受阐释做学问、做事情不可半途而废的道理,并辨证的分析了“物”“志”“力”三者的关系,给人以深刻启迪。
四.教学设计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
⒈了解和掌握书序的特点。
⒉掌握文言词语:咸、毕、惠、信、兴等词的意思和用法。3.了解课文中的词类活用,成份省略等语言现象。过程与方法:
⒈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把握文章的意旨。⒉背诵课文,培养熟记能力。
⒊鉴赏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⒋体会本文文笔洗练,自然清新的风格及叙、议巧妙融合的艺术特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字里行间表现出来的旷达胸怀。
2.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中的词类活用以及掌握归纳多义词的义项。2.体味本文文笔洗练、自然有致的语言特色。3.背诵课文。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2.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教学方法:
1.加强朗读,在疏通文义的基础上反复诵读。2.组织讨论,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进行讨论。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明确目标
1.了解作者及“序”的有关知识。2.整体把握课文,理清思路。3.讲读第一节。
一、导入新课
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不过由于有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兰亭——兰渚之亭则流芳百世,大大超过了兰草的清香。就让我们共同欣赏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吧!
二、解题,介绍作者
(1)《兰亭集序》又称《兰亭序》、《兰亭宴集序》。序,文体的一种,写在著作或诗文前的文字。书序一般介绍成书的经过、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这里用以记事。
兰亭,地名,在今浙江省绍兴县西南兰渚,此地有亭,故称兰亭。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41人在兰亭举行盛大的文人宴会,临流赋诗,抒发情怀后将这些诗汇集成册,由王羲之作序,写成本文。
(2)介绍作者及写作目的。
王羲之,东晋琅邪临沂人,出身于士族名门。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杰出的书法家。青年时有美誉,朝廷招他为侍中、吏部尚书,都辞谢不就,后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为王右军。
他写作本文的目的有二:一是记叙兰亭景致和宴会盛况;二是借这篇序言表达自己的观感。全文既写出了作者与名士的宴饮之乐,又写出了欢乐有尽,人生短暂的感慨,是一莴流传千古的名篇。
三、整体感知
⒈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字音和语调音节,体会本文句法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
⒉教师指导朗读:
会(ku„i)稽 修禊(xì)激湍(tuān)流觞(shāng)曲水 游目骋(chěng)怀 ⒊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再一次体会本文句法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⒋了解“序”的体裁特点。
⒌请大家以小组学习的方式,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阅读课文,疏通文意,不懂的地方做下标记,一会我们共同解决。
⒍提问:大家在阅读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作者的情感是在变化着的,好请大家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语句,并分析作者感情的变化。
⒎给文章划分段落,概括要点。[明确]第一部分:叙宴集盛况。(乐)
第二部分:发人生感慨。(痛)
第三部分:明作序目的。(悲)
四、赏析课文
⒈学习第第一部分,理解文意。(1)教师强调重点字词
(2)请两名学生朗读第一部分。
(3)教师提问:第二段最后一句写到宴饮“信可乐也”,文中都写出哪些“乐”? 明确:一是名士相聚之乐:“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二是环境优美之乐:“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三是气候宜从之乐:“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四是相聚狂欢之乐:“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是以畅叙幽 情。”
(赏心、乐事、良辰、美景——四美并具。)⒉指导学生背诵第一部分。
理清背诵思路:第一部分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周围的环境、场面,最后由“是日也”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
五、总结
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锵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的流水,飞珠溅玉。”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机盎然。于是诗兴大发,他们纷纷临流赋诗,各抒怀抱。我们仿佛看到这些雅士们儒雅的风度和诗意人生,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千古美谈。作者发出由衷的感叹,“信可乐也。”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同时这为下文的议论和抒发感慨作了铺垫。
六、布置作业
1.翻译第一部分文字。
⒉结合课文,展开联想,写一段文字,描写兰亭的美景,200字左右。
第二课时 明确目标:
1.学习第二、三两部分并背诵。2.总结全文,鉴赏本文的艺术特点。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第一节
二、讲析第二部分:
⒈指名学生朗读第二节,体会作者心境的变化。
⒉指名学生翻译重点语句(教师提示重点字、词)。
①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或,悟,因)②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
③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之、系)④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化”、“期”的翻译)⒊学生齐读课文
⒋讨论分析:
⑴提问:本段作者是围绕什么主题展开议论的?是如何逐步展开的? 明确:作者承接上文“乐”,由乐而忧,由生而死,围绕人生重大问题抒发感慨。⑵由第一自然段的“乐”转入本节的“忧”的原因是什么?请用文中原句回答 明确:“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⑶本节的议论与前一段的叙事是如何联系的? 明确:首句“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是承上段“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而言,是承上文“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中的“俯仰”二字推开一步的说法。下面承此论述了两种人:一种是“晤言一室之内”倦于涉猎游玩的,一种是“放浪形骸之外”寄情山水的。他们虽然“趣舍”“静躁”不同,但当“欣于所遇”时都是“不知老之将至”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又都是情随事迁,令人感慨的。作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表议论,推进到生死的大问题,抒发了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无奈和“死生亦大矣”的沉痛感慨。
⒌学生试背第二部分
三、讲析第三部分(1)学生齐读第四段(2)指名学生口译第四段(3)讨论、分析:
①作者在这段中抒发了哪些感慨?
明确:一是“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二是“后之视今,亦犹今视昔”。②从“临文嗟悼”说到“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作者认为死就是死、生就是生,二者不得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的意味。在对老庄哲学虚无主义世界观的批判中,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生的眷恋和热爱;当然我们不能苛求古人,因为作者认识的局限性,更多受到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
③如何理解这篇书序行文的巧妙? 明确:作者写供后人阅读的《兰亭集序》,却先写阅读昔人兴感之作,由“今之视昔”想到“后之视今”亦是如此,为使后人也对今天的所为所思“兴怀”,所以“列叙时人,录其所述”,以便“后之览者”也会“有感于斯文”。作者把昔人昔文、今人今文以及舌人有感串联起来,巧妙地交代了诗集的由来,说明了编集的目的。
(4)学生试背第三节。
四、总结全文(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1)课文对老之将至、人生无常感叹不已,情调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积极情绪又无不暗含其中,你怎么看待这一问题? 明确:第一自然段中从作者对此次宴集环境的描述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是快乐的,“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道出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之情。第二自然段,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深沉的慨叹之中,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从而与第一自然段的乐生之旨相一致。第三自然段,作者在尽古人、今人、后人慨叹人生无常的同时,批判了庄周“一生死”“齐彭殇”的虚无主义思想,这在玄谈之风盛行的东晋时代是非常有积极意义的。
(2)本文文笔洗练,自然有致,体现在哪里方面呢? 明确:本文仅325字,文中先记兰亭之会的概况,而后就死生问题发表议论;虽是书序,却以抒情笔调出之,淋漓满纸,美不胜收;加以文笔洗练,自然有致,更足以发人深思。略举数例如下:
1.写景。以“崇山峻岭,茂森修竹”写山,以“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写水,短短的16个字就将兰亭四周的景色写尽,渲染了清幽的气氛,使人心旷神怡。
2.叙事。如“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记的是亭中游宴的情形,所用皆普通词汇,极少形容语,却将宴会进行中所有重要的细节都写了出来,也表现了与会人士的高雅情趣。
3.抒情。如“情随事迁,感慨系之”,这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因为它说出了古往今 来人们的普遍感受:在回忆往事时,尽管感情上已经发生了变化,仍免不了产生这样那样的感慨。又如“临文嗟悼”,也写出了许多人读古人文章时的共同体验,即在感情上跟作者发生共鸣
五、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一二。2.背诵全文。
六、板书设计:
兰亭集序
王羲之
第一部分:叙宴集盛况。(乐)
第二部分:发人生感慨。(痛)
第三部分:明作序目的。(悲)
《赤壁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赋”的特征,鉴赏本文的音韵美和意境美。
能力目标:分析本文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以及虚实结合的写作方法,鉴赏文章的表达技巧。
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作者处境,体验作者情感,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教学重点和难点
1、作者对人生的看法如何理解。
2、景、情、理的融合,写景的技巧。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苏轼的《题西林壁》导入新课。
二、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
苏轼(1037-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北宋四川眉山人,官至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书、文、诗、词、画,俱成大家。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均以诗文称著于世,世称“三苏”。“三苏”和同时代的王安石、欧阳修、曾巩,唐代的韩愈、柳宗元一起,被称为“唐宋八大家”。苏轼和“乌台诗案”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遭受政治迫害,被贬谪到黄州已经两年了。“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水中的鲜鱼,山间的竹笋,江城的一切风物,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莫大的慰藉。这时,他曾站立在江边赤壁之上,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唱出了“大江东去”的豪放歌声。这年七月十六日一个幽静的夜晚,驾舟畅游于赤壁之下的长江水面,写下了千古名作《赤壁赋》。
三、整体感知
1、听课文朗读(注意字音、重读、韵脚),思考: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种思想感情是如何转化的?本文体现了苏轼的哪些艺术才情?
2、字词过关
3、集体朗读,初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重点研读
1、请一位学生朗读,重点字句的分析。
2、第一段的层次怎样划分?
明确:可分三层。
第一层,第一句,点明时间、人物、地点。这是写赋的笔法,如一首诗歌前的小序。第二层,第二、三句,前句写景,后句叙事,是月出之前的情况。
第三层,第五—七句,先写景后叙事,是月出之后的情况。
3、本段展示了一个怎样的境界?
本段展示了一个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诵文、迎风赏月的舒畅飘逸、超然物外的境界。
4、本段的感情色彩如何?明确以喜悦为主。
五、第二段内容分析 疏通文字后提问
1、本段可分几层? 明确:可分两层。第一层写作者的歌声。第二层写客人的箫声。
2、本段刻画了怎样的意境?
本段刻画了一个主客之间箫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
3、本段的“喜”从何体现?与上段的“喜”有什么不同?
本段的“喜”由主人“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看出。本段的“喜”比上段更甚,这样可为下层转入“悲”形成更大的反差。
4、歌词中的“美人”指代什么?歌词表达了主人怎样的情怀?
“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它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着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
5、本段的“悲”从何体现?
本段“悲”从客人悲凉的箫声中体现。
6、作者是怎样描写箫声之悲的?
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徊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7、本段在全文的结构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转折过渡。
六、布置作业
背诵一、二段,预习三、四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分析第三段 疏通文字之后提问
1、本段主要写了什么?
本段写客的回答,阐发了怀古伤时之情。
2、本段的感情色彩如何?明确:悲伤。
3、“客”是如何阐发当时的情怀的?
“客”之所以悲,在于触景伤怀,有感于人生短暂。眼前之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曹操的诗句,进而联想到曹操兵败赤壁的惨状。这么一个一世之雄尚且随着大江东去,销声匿迹,那么默默无闻的平庸之辈,就更连影子都不曾晃动一下就悄然消失了。表现出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的思想。对于封建社会的文人来说,当他们政治失意或生活遭遇到挫折的时候,往往就陷入到这样的苦闷和迷茫之中。虽为客语,实际上也反映了作者本人思想中的消极面。
三、分析第四段 疏通文字之后提问
1、本段主要写什么内容?感情色彩如何?
本段的感情色彩变为喜悦。主要写苏子批评客的观点,阐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
2、作者是如何阐发自己的人生感悟的?
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开头的写景和客的答话,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上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应该轻物质而重精神,执着于自己的不朽事业,保持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3、如何评价作者的观点?
(主要从观点是积极还是消极的方面进行讨论)
作者的某些语言容易被理解为及时行乐,但这种思想并没有从文章中直接反映出来,作者表明的观点是希望一个人不要发无病之呻吟,不要去追求那种看似超脱尘世其实却并不现实的幻想世界;而适应现实,在目前这种宁静恬适的环境中不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作者的这种观点包含一定的合理性,因为作者不同意看问题绝对化,注意到事物相反相成的辨证关系。但这种观点并不科学,他是沿袭了庄子的相对主义观点,否认衡量事物的客观标准,抹杀事物质与量的区别。总之,在当时的背景下,作者的观点还是积极的。
4、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
这种结尾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不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
5、结合全文,应如何认识文中的主与客?
主客实际是一体,分别反映了作者内心积极和消极的两种心态。
四、艺术鉴赏。
1、写景、抒情和议论的紧密结合。
全文不论是议论还是抒情,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又蕴涵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一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历史陈迹,缅怀历史人物,显示人生的变与不变的道理。
2、以文为赋的体裁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和情韵,同时又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声韵和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勃郁顿挫,喷薄而出。与赋的讲究整齐对偶不同,它的写作更为自由。如开头几句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却有整饬;以下直至篇末,虽都押韵,但换韵较快,而且换韵处往往就是文义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很适宜于朗读,极富声韵之美,体现出韵文文学的长处。
3、优美形象,善于取譬的语言特色
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具体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课后习题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
2、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3、理清思路,背诵全文。
4、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背诵全文;2.、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3、之以的用法。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初中,我们学过《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记”是一种文体,指游记。游记的共同点是什么呢?
明确: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感情(对大自然的热爱或者抒发对古代文明遗迹的赞美,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赞颂以及由此引发的作为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等等)。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游记,却不以表现山水之美为主,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议论,议论是文章的中心,而记叙只是一个引子。这篇游记就是北宋散文家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它通过作者的亲身游历探险,借助游褒禅山,发幽微之思,阐发深邃的哲理,那么作者为我们阐发了那些哲理呢?他的观点给我们那些思考呢?好,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这篇文章。
二、简介作者并解题
1.记是一种文体,可说明、议论、描写、叙述。游褒禅山记:是游褒禅山后所记,所以它是一篇游记。作者要游历褒禅山,作者是怎样介绍褒禅山的?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晚号半山。神宗时,曾推行变法,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我执政一日,新法便推行一日”。后因保守派反对失败后,退居江宁,封舒国公,旋改封荆,也称荆公,卒谥文。其散文雄建峭拔,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作品今存《王临川集》等》。
关于本文的写作背景,“预习提示”已经说过,这里稍作补充如下:
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0年)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传有“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跟本文“尽吾志也而不能至,可以无悔矣”的观点是一致的,可视为这一观点的发展。
二、讲解文章的主旨。
1、学生齐读全文。在齐读前先检查三个长句中停顿的划分并正音。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正音”无物以相(xiàng)之 何可胜(shēng)道也哉 长乐王回深父(fǔ)
2、教师指出: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例如《醉翁亭记》末段“太 守之乐其乐”“醉能同其乐”二语便是该文的主旨。试参照此例说说本文的主旨可用哪一句话来概括。
讨论后应确定,“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一句是全文主旨的概括。
4、追问:作者说“不能至”是指什么说的?(不能至洞的深处,不能见“非常之观”。)这本来是件“有悔”的事,为什么作者又说“可以无悔”呢?(因为已经“尽吾志”了。)“尽吾志”是什么意思?(为实现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
小结:“尽吾志”是这句话的要害。
5、“尽吾志”这句话跟前段记游中哪句话是前后照应的?(“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夫游之乐”是指什么说的?(至洞之深处。)为什么到了洞之深处才能“极夫游之乐”呢?(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可以看出,再看下文“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也表现了这样的意思。)你们能不能从毛主席诗词中找出一句话来概括作者的这个意思呢?(“无限风光在险峰”。)再说作者的“悔”——这“悔”的真正原因是什么?(“随之”。)小结:“随之”,就是放弃自己的意愿,不作最大努力而屈从别人,这正是本句的要害。
四、学生齐读课文前四段。要求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尽吾志”的思想和文章布局上的特点,弄清作者的总体构思。
五、归纳文章布局的特点。前面在讨论文章主旨时,已经涉及布局的一些特点。这里只稍作补充,然后归纳。问:本文记游程从什么地方开始?到什么地方结束?(从“慧空禅院”开始,到出后洞时结束。)可见第1、2段是记游部分。
问:作者发了哪些议论?(“尽吾志而不能至,可以无悔矣”“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前一点是由什么事情生发出来的?(游后洞而未能“极夫游之乐”。)后一点呢?(“有碑仆道,其文漫灭”)可见第3/4段是议论部分,分别照应第12段。
六、诵读第1段。
1、教师先范读一遍,指名朗读、口译。如有疑难则请其他同学回答或由教师点拨。重点掌握以下词、句: 一词多义:
A.“卒”:①死。“卒葬之”。②终于。“卒相与欢”。(《廉颇商相如列传》)③士兵。“夫以疲敝之卒……”(《赤壁之战》)
B“文”:①碑文,整篇文章。“其文漫灭。”②文字。“独其为文”。、③华美、有彩饰。“舍其文轩”。(《公输》)
C.“道”:①道路。“有碑仆道”。②说、讲。“何可胜道也哉”。③道理。“传道受业”(《师说》)④正确的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D.“极”:①尽,-尽情享受。“极夫游之乐”。②至多,最多。“亦极七八万耳”。(《赤壁之战》)
词性活用:
A.“舍”:筑舍定居。名词活用为动词。“始舍于其址”。
B.“名”:①命名,称呼。名词活用为动词。“名之曰褒禅”。②说清楚,说明白。名词活用为动词。“而莫能名者”。
C.“穷”:穷尽,走到头。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者……也”表示判断的两种形式:
①表示单纯的判断,“者”前是主语,“者”后是谓语。如“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家也”。“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合判断,“者”在②这里除了表示停顿语气外,还有提示原因的作用。如“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这些词语的掌握揉进翻译通课文时。
2、然后试以华山洞作为参照物,根据文中的方位,画出虚拟示意图。(提示:禅院在距华山洞五里的西面,因为华山洞“距其院东五里”;仆碑在华山洞西面百余步的地方,因为仆碑是作者从禅院东去华山洞的路上看见的;前洞就是华山洞,前洞的“前‟是相对于后洞的“后”而言的;后洞在华山洞北面五六里的地方,因为华山洞在“华山之阳”,“由山以上”则是北面了。)
3、作者游褒禅山,介绍褒禅山的由来引出慧空禅院,又引出要游华山洞,可写那些仆碑以及仆碑上的文字好似可有可无,好象作者的闲笔,是不是因该删去呢?
(如果学生答不出,先留下来到后面解疑)对“花”和“华”的辨析体现了王安石爱钻字眼的习惯,他也因此而尚受时人讥笑,你是如何看待他的这个习惯的?(讨论)
引领学生背诵这一段。本名→别名由来及证明→华山洞名来由→从仆碑看出本名→指出音谬。
4、指点与答疑。
①为什么要先点出洞名?(下文主要记游华山洞经过,又由此生发议论。)②为什么说“华(huá)山”是“音谬”?(古文无“花”字,“花”小篆中作■,像花之形;“花”是后起字,有此字后,“花”“华”分开。)5.学生齐背与个别检查。
七、布置作业。
1.顺畅地背诵第1段,熟读第2、3段。
2.完成练习第二题,将“其”的用法整理成表格。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先全班学生齐背,然后抽查个别学生1—3名,从中发现问题要做具体指导。
2、“其”的用法。先检查练习的第二题的完成情况。(1)代词。那(此系远指,指褒禅埋葬之时)。
(2)代词。这(此系近指,指慧空禅院)。(3)代词。它(代仆碑)。
(4)前“其”:代词。它(代“穴”)。后“其”:代词。那些(远指,作“好游者”定语)。(5)前“其”:代词。它(代后洞)。后“其”:代词。代游客,此处须用本名,不用现代语代词。(6)代词。自己(代作者本人)。(7)代词。他们(代“古人”)。
(8)语气助词。难道(表示反问语气)。
二、诵读第2段。
1、教师示范背诵并穿插讲解。
第二段略写什么?详写什么?运用了哪些对比?有哪些作用?提示:略写前洞(19字),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这一段中有那些对比:
①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其下平旷”——“有穴窈然,入之甚寒” ②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对比;
③“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
④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作用是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2、作者游洞后出来后的心情怎样?“后悔”为什么后悔?因为余之力尚足以入,火足以明也,却随之出,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实意在说明自己意志不坚定。以“悔“结束记游,为下文抒发议论作铺垫。
3、指导背诵:师生共同讨论本段层次划分: 第一层(开头到“遂与之俱出”)记游洞经过;
第二层(“盖余所至”至段末)追记后洞中所见并表示遗憾心情。
4.学生练习背诵这一段。
前洞(平旷、记游甚众)——后洞(窈然、寒、深)——进入(深、难、奇)怠——俱——追记洞中所见(盖余所至……又加少矣”)——追记自身,伏“悔”字(方是时……火尚足以明也”)——以“悔”结束记游(既其出……游之乐也”)
5、学生齐背与个别检查。
6、指点与答疑。
①两个“盖”字的用法基本相同,但后一个的肯定意味要多一点。
②末句太长,有的选本断为两句:“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这表明“悔”的是“随以止”,“不得极夫游之乐”是“随以止”的结果。“极夫游之乐”与上文“其见愈奇”相照应。
三、诵读第3段。
1、教师示范诵读并穿插讲解。
①“于是余有叹焉”——“于是”承上,“叹”启下,由叙事过渡到议论。
②“古人……无不在也”——“无不在”就是“无不在心”,省“心”字,使行文简洁。全句意在颂古人博大精深,为下文立论根据。
③“夫夷以近……则至者少”——照应前洞、后洞。“而世之奇伟……在于险远”——照应上文“其见愈奇”。“而人之所罕至焉”——照应上文“则其至又加少矣”。“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从事实推出结论,为下文“尽吾志”张本。
④“有志矣……不能至也”推开一层,点出“力”,照应上文“余之力尚足以入”。
⑤“有志与力……不能至也”再推开一层,点出“物以相之”,照应上文“火尚足以明也”。⑥“然力足以至……讥之乎”——用推理导出最重要的结论(即本文主旨),作者正意只在“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这句话上。前有反衬,后有反问,语势节节上升。⑦“此余之所得也”——总收一笔。
2、教师领读。也要提示学生考虑如何划分层次。
3、学生分层练习背诵。
可分两层:第一层(开头到“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从“求思之深而无不在(心)”导出立志的重要性;第二层(“有志矣”到段末)阐述“尽吾志”的观点。
〔提示〕这一段逻辑性很强,作者的推理过程明显,行文又处处跟前一段相照应——所有这些都在语气上反映出来。因此,本段使用虚词的频率较高。要提示学生注意“焉”“也”“夫”“则”“而”“故”“矣”“然”“其”“乎”等虚词在表达语气上的作用;必要时教师应二遍三遍地领读。这是本文思想内容的重点,也是诵读的重点。这段能否诵读得顺畅,是衡量这篇课文教学成败的主要标准。
4、检查背诵。
可以采取三种方式:(1)全班学生齐背;(2)抽查个别学生背诵;(3)分别默写若干句。后两种方式可以同步进行。
5、指点与答疑。
①“古人之观于天地……”意思就是“古人观察天地”。“之”,助词,无义,有舒缓语气作用。“于”,这里表示观察的对象,译成现代语时可省略。
②“险”,这里用的是本义,即“高山”,因为后洞在山上。“夷”,指平地,说的是前洞地势。③“至于幽暗昏惑”中的“至于”是实词性词组,意思是“到了……的地方”。
④“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中的“也”,在一般情况下可省,但此处不能省,它表示肯定的语气,意思是确实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6、作者说“不能至”是指什么说的?(不能至洞的深处,不能见“非常之观”。)
这本来是件“有悔”的事,为什么作者又说“可以无悔”呢?(因为已经“尽吾志”了。)“尽吾志”是什么意思?(为实现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
总结:作者揭示了“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从这里大家受到了什么启发?能不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谈一下。
四、布置作业。
1、连贯背诵第1至3段,准备背诵第4段。
2、绘作者游踪示意图。(据第一、二段绘制)。
3、整理“之”“以”二字的用法。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作者游踪示意图
小结:写游记须有明确的方位感。
2、连贯背诵前三段。教师先作示范背诵(速度稍慢,便于学生默诵),请三位同学依次背诵1、2、3段,最后全班同学齐背这三段。
3、整理“之”“以”的用法。
二、诵读第4段。
1、教师示范诵读这一段,然后提问: “古书之不存”跟上文哪句话相照应?(“其文漫灭”。)“后世之谬其传”又是跟哪句话相照应?(“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追问:这样说来,这两句话是不是专指碑文字迹模糊和“花山”被误传为“华山”这两件事说的呢?(不是,它既是专指,又是泛指,而且重在泛指。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呢?(“何可胜道也哉”。从这里可以看出它是泛指文字流传或刊印的讹误。)
小结:这就是从个别引申出一般的写法,也表现了作者的阔大胸襟,看问题有思想高度。
2、讲述“三豕涉河”的故事。“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古书,非司马迁作)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已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已亥涉河也。”(《吕氏春秋•察传》)问: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对众口传闻的事、古书上记载的事都要仔细加以分析,辨明正误,不可盲从——这就是本文作者说的“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的道理。)
3、学生练习背诵。
4、检查背诵。先背第4段,然后齐背第1至4段。
三、略读第5段。
先问:古代游记在文末列出同游者姓名,几乎成为一种定式,同学们过去已经见过,请说出篇名。(《小石潭记》。)再问:试以这两篇游记为例,说说运用这种定式有什么好处。(①古代游记大多是借山水、景物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在文章主体部分中不出现同游者姓名;即便在记游踪时不能不涉及同游者,也只用泛称,如本文中的“四人”“怠而欲出者”“或”等。②这样写可以节省许多笔墨,使行文简练。)
四、用做练习和讨论问题的方式总结全课。
1、做练习第一题进一步了解本文前后照应,用事实为议论张本的写法。
2、讨论问题:本文由“不得极夫游之乐”生发出“尽吾志”的观点,由“仆碑”生发出“深思慎取”的观点,这两个观点彼此有联系吗?
第五篇:2013-2014学年必修二政治生活第三单元强化训练(共)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高一期末复习
《政治生活》强化训练
(三)1.下列选项中属于人大代表权利的是()
A.经常听取和反映人民的意见和要求
B.在人大各种会议上的发言和表决不受法律追究
C.模范地遵守宪法和法律
D.接受选民或原选举单位的监督
2.2013年全国人大会议期间,为了更好地反映民情民意,部分人大代表在互联网上利用QQ、E-mail、微博等现代信息交流方式征求民众意见,并及时予以反馈,深受民众欢迎。这表明()
①人大代表由人民选举产生 ②人大代表对人民负责 ③人大代表的发言不受追究 ④人大代表受人民监督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③④
3.在促进政府解决物价、住房、医疗、教育、就业等民生问题上,人大代表应该()
A.行使提案权,依法提出有关问题的议案
B.行使质询权,对政府工作提出反对意见
C.行使立法权,按照人民的要求制定法律
D.行使决定权,对国家重大事务作出决策
4.在某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该市市长提请关于市口岸局局长的任命未获通过。市长提请任命的人选被人大常委会否决,这表明()
①地方人大是本行政区的国家权力机关 ②人大常委会对政府工作行使了决定权 ③人大常委会拥有对政府组成人员的任免权 ④行政权力受到人大常委会的有效制衡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5.一位从事基层民政工作的全国人大代表,十几年来坚持走访当地居民家庭,记了70多本“民情日记”和“民心日记”,一次次地在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出议案,帮助群众排忧解难。这表明,该人大代表()
①履行了严格执法行政的义务 ②履行了反映群众意见的义务 ③行使了依法提出议案的权利 ④履行了密切联系群众的义务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6.在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历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要作政府工作报告,并经全国人大代表审议并表决后才能通过。这体现了()
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②全国人大在行使监督权 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④国务院在国家权力机关中居于核心地位
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7.在我国,人民与人大代表之间是监督和被监督的关系。这种关系()
①突出反映了我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②体现了民主集中制原则 ③有效地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④决定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8.在某市人大常委会会议上,市长向人大常委会递交口岸局局长的任命提请。到场的35名常委中,赞成票13张,弃权票11张,反对票11张,赞成票未过半数,提请任命被否决。材料中涉及的知识点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B.人大常委会行使审议权、表决权
C.人大与政府是互相监督的关系
D.人大通过行使决定权实现对政府的监督
9.近年来,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监督职能,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影响较大的司法不公案件进行个案监督,纠正了一批冤假错案,得到人民群众的肯定和赞扬。这说明()
A.人大是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
B.人大可以代替司法机关行使职权
C.人大既产生行政机关,也监督行政机关
D.我国司法机关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
10.下列选项属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的有()
①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②人民直接选举人大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③国家权力机关由其他国家机关产生,依法行使自己的职权 ④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11.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发表讲话时指出,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核心力量,肩负着历史重任,经受着时代考验。只有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
①才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②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③才能保障公民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 ④才能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12.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下列选项能够体现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的是()
A.坚持民主集中制,发展党内民主
B.加强党员干部教育,提高执政能力
C.在平等的基础上,开展与国外政党的交流
D.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
13.在农村工作中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扩大农民就业,力争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在农村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坚持________的具体体现。()
A.科学执政B.民主执政
C.依法执政D.依法行政
14.福建省委落实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领导干部下基层活动,倾听人民的诉求,把社会矛盾化解在基层。开展这一活动的依据是()
①科学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 ②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权力来自人民 ③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④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15.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下列能直接体现这基本方式的是()①全党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②党的主张经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 ③党支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行职能 ④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②④
16.党的十八大代表的选举,第一次实行差额考察,代表候选人初步人选向全社会进行公示,听取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群众的意见;在选举阶段实行差额选举,差额选举的比例应多于15%。这表明()
①我国国家权力机关组成人员是民主选举产生的②中国共产党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充分发扬党内民主 ③中国共产党遵循人类社会
发展规律,坚持科学执政 ④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7.2013年8月22日,中共广东省委组织部发出《关于在抗洪救灾中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紧急通知》。在抗洪救灾中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这是因为()
①中国共产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 ②中国共产党基层党组织是重要的国家机构 ③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④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8.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确立了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到了我们党的旗帜上,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党的主张说明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
A.推动经济社会发展B.以人为本C.全面协调可持续D.统筹兼顾
19.一直以来,广东省各级党委高度重视残疾人工作,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使残疾人工作总体上走在全国前列。到2012年底,已经初步建成覆盖全省城乡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残疾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这表明()
①政府部门积极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切实对人民负责 ②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③党的先进性是通过广大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体现出来的 ④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
20.某市在建设幸福广东活动中,人大代表积极提出议案,政协委员踊跃建言献策,纷纷为建设幸福广东做出贡献。为此分析正确的是()
①人大代表行使提案权 ②政协是我国权力机关的组成部分 ③人民政协履行参政议政的职能 ④人大代表行使监督权
A.②④B.②③C.①④D.①③
21.中共中央2013年7月25日在中南海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就当前经济形势和下半年经济工作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和建议。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充分发挥特长,畅所欲言,为推动经济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这说明()
①中国共产党发扬党内民主,推动科学发展 ②中国共产党接受党外监督,推进政务公开 ③各民主党派发挥自身优势,服务发展大局 ④各民主党派积极参政议政,参与政治协商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D.③④
22.从太空眺望地球,这个蓝色星球非常美丽。然而,地球的淡水资源却十分有限,我国淡水资源尤为短缺。针对我国这一问题,56位在津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出《关于恳请国家制定扶持海水淡化产业发展政策的提案》等多份提案。在政协委员推动下,国家制定了《加快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的意见》和《“十二五”海水淡化产业发展规划》。政协委员这一做法属于()
A.依照宪法和法律参加行使国家权力
B.代表人民的意志和利益行使质询权
C.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进行民主监督
D.参与国家政策、法规的制定
23.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积极议政建言,提出许多真知灼见,生动践行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人民政协的优势在于()
①能广泛反映社会各界群众的意见 ②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③联系面
广,是我国各个民主党派的政治联盟 ④监督有力,是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4.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两种民主形式紧密和有机的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特点。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一协商民主形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民主党派是参政党,能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 ②民主党派能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③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在政治上是领导与被领导、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④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在法律上是平等的关系
A.①②B.①②④C.③④D.①③
25.据《中国的政党制度》白皮书显示,全国担任县处级以上职务的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共有3.1万人,他们对分管的工作享有行政管理的指挥权、处理问题的决定权和人事任免的建议权。这说明我国各民主党派()
A.行使国家立法权和决定国家重大事项的权利
B.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和方针政策的制定
C.享有行政管理权和任免权
D.是中国共产党的亲密友党,与共产党共同执政
26.我国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密切合作,极大地推进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现代化建设。这表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①适合我国国情 ②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③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④具有显著的优越性
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
27.近年来,广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不断巩固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这种新型民族关系()
A.说明我国各民族间的差别已经消除
B.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C.是民族间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状况已消除的民族关系
D.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28.2011年9月,有着58年历史的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再次成功举行。参赛人数从首届13个民族的395人,发展到如今第九届55个民族的6700多人,各民族兄弟姐妹实现了更好的交流和融合。这从侧面表明,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
A.和睦相处
B.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C.一律平等
D.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29.据统计,在西藏各级人大代表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人士占94.4%;在自治区现职省级领导干部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干部占70.42%;在县、乡两级主要领导干部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人士占86%。这主要反映出()
①西藏各族人民真正实现了当家作主 ②西藏经济社会实现了跨越式大发展 ③民族平等原则在西藏得到贯彻落实 ④西藏发展以人民自力更生为保障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③④
30.(2013年山东烟台模拟)为加快民族教育事业,内地省市根据国家要求认真落实对民族地区的教育对口支援工作。落实教育对口支援工作()
①是增进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政治保证
②是贯彻我国处理民族关系原则的具体表现
③保障了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受教育的权利
④体现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31.“十二五”期间,31家央企在新疆的投资规模将超过1万亿元。同时,在央企援疆会上签约的近90个项目投资额超过7000亿元。这些举措将促进民族自治地方的发展与繁荣。我国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这是()
A.由我国的民族政策决定的B.由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决定的C.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D.国家统一的基础
32.新中国成立以来,宁夏回族自治区经济社会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经济总量由1952年的不足5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2060多亿元;人均寿命从新中国成立前的40岁以下提高到如今的70岁左右。以上成就的取得主要归因于()
A.我国已经完全实现了各民族共同繁荣
B.党和国家制定和实施符合当地实际的民族政策
C.我国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及风俗习惯
D.少数民族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33.2010年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强调,新形势下新疆工作必须紧紧围绕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这个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来进行。之所以强调“长治久安”,其原因在于
()
①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②坚持民族团结稳定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物质保证
③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最高利益
④保持社会稳定,才能为民族地区发展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34.“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这句歌词家喻户晓,广为传唱,歌颂了我国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确保新型民族关系的基本政治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各自治机关()
①是自治地方的权力机关
②享有独立的立法权
③依法管理内部事务
④依法行使自治权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
35.2013年8月8日为穆斯林群众的传统节日——肉孜节,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的通知,各族群众放假一天。这说明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
A.是该地方的权力机关
B.可以依法根据本地实际进行文化管理
C.具有制定地方性法律法规的权力
D.其自治权即立法自治权和文化管理权自治权
36.根据新疆发布的《自治区少数民族学前和中小学双语教育2010至2020年发展规划》,新疆将根据各地实际情况逐步实现双语(汉语和当地民族语言)教育的全面普及。材料体现了()
①民族平等是民族区域自治的重要体现
②自治机关具有经济自治权
③少数民族享有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力
④少数民族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平等权利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37.我国积极开辟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团体对外交流的渠道,使少数民族文化借助各种“文化节”走出国门,其价值在于()
A.使少数民族拥有更多的自治权
B.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C.完善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38.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依法全部由实行区域自治民族的公民担任,目前全国共有290多万名少数民族干部。这充分证明()
①我国少数民族享有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内部事务的权力
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全
③我国认真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④民族平等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39.在我国,民族问题往往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做好新形势下的宗教工作,要全面贯彻国家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下列符合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有()
①公民有不信教的自由 ②到教堂内进行无神论宣传 ③外国教会派人到中国传教 ④不得利用宗教干预国家行政、司法和学校教育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40.据不完全统计,西藏现有60余座学经班,学经僧人约6000人。**转世作为藏传佛教特有的传承方式得到国家尊重。这说明我国()
A.鼓励公民信仰宗教
B.尊重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
C.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D.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41.我国宪法规定:“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正常的宗教活动”是指()
A.有一定教义、教规、一定组织系统和仪式的信神活动
B.不妨碍生产秩序和工作秩序的一切宗教活动
C.在宪法、法律和政策的范围内进行的宗教活动
D.教徒的一切活动
42.我国宗教界从2012年起每年开展“宗教政策法规学习月”活动,通过多种方式组织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学习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法规,增强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律意识。这说明()
A.我国政府依法对宗教事务进行管理
B.我国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C.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权利得到切实保证
D.我国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