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平湖市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平湖市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城乡公交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关系到老百姓切身利益。随着近年来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乡公交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为老百姓的出行提供了方便。但由于受体制、机制不健全和城乡分隔现状的影响,要切实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统筹城乡发展,让城乡居民共享经济发展文明成果,还需要继续深化改革和发展。
一、我市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现状
我市城乡公交经过5年发展,目前已开通14条城乡公交线路,其中一级3条,二级8条,三级15条,共投放车辆87辆。
从我市的公交发展情况看,城乡公交二元格局没有彻底打破,还不是真正的城乡公交一体化。一是城市公交与城乡公交分割经营,管理和建设分属二个部门,城市公交由城建和交通共管,城乡公交由交通部门管理,城市公交停靠站由城建部门负责建设,城乡公交站点由交通部门负责建设,各自为政的管理模式导致城市公交与城乡公交难以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管理,政策措施也不一样。二是公交经营企业多,共有4家,分别是天龙、迅达、城市公交、港区公交,经营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各自为战,不能统一标准。三是划片经营,实行一线一公司经营,以线为组,人为隔离,影响了群众的出行,线路都是放射状的,空驶率高。四是城市公交与城乡公交享受的政策不一样。如城市公交70岁以上老年人免费,而城乡公交就没有免费,城乡公交没有车辆更新补贴等。
因此,我市的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只能说起于发展初始阶段,离真正城乡公交一体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现阶段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公交的公益性与逐利性矛盾突出。公共交通作为一种公共服务产品,具有很强的公益性。但
公交公司的私企性质又决定了其必须以逐利为目的,政府和人民群众的需求,难以得到落实,政府要求增加线路,延长时间,增加密度等都要和企业协商解决。私企的逐利性,导致热线忙,冷线不准时,甚至不愿开,站牌不明,给群众出行带来了不便。
2、我市城乡公交实际上还是挂靠经营,承包经营。天龙公司除了对平湖—嘉兴线进行了整体收购外,对其他线路都采取了股份制改造办法,天龙公司对原来的个体车辆没有全额收购,而是入股控股的办法,天龙公司对所属城乡公交车辆占51%股份,然后再实施线长负责下的经济责任制考核,按月固定上缴公司管理费用。而迅达公司对所属的城乡公交车辆只占10%股份。这样,公司对经营者的管理力和约束力就降低,经营者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必然导致服务质量大打折扣。
3、由于分片、划线经营,导致线路规划不科学,空驶率高。城乡公交,特别是三级公交车辆陈旧,都是从一、二级公交线上更换下来的旧车,存在安全隐患,急需要淘汰更新。但三级公交经济效益差,基本处于严重亏损状态,不愿开三级公交,现在冷热线捆绑经营,公司只得硬着头皮开,根本没有更新车辆的动力。
4、从调研情况看,乡镇需要公交,特别是需要三级公交的呼声也越来越大,现有的城乡公交已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出行需求,如全塘镇、钟埭街道等,都有组建镇、街道城乡公交的要求和想法,以促进本行政辖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形成了乡镇呼声大、需求迫切,而三级城乡公交亏损,公交公司无积极性增开的尴尬局面。
三、周边县市的主要做法
九月份我们分别到萧山区、绍兴县、海宁市、嘉兴市本级进行了调研,四个地方主要是两种模式:一是萧山、嘉兴模式。主要做法:国进民退,长途和公交分立,城市公交和城乡公交合并。由国资公司统一管理。优点:公车公营,突出了公交的公益性,指挥畅通,群众放心。增加线路、密度、延长时间等比较方便,政府目标容易实现。二是绍兴、海宁模式,主要做法: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公交公司内部由公司自己管理,政府花钱买服务,通过考核和奖励进行规范。优点:政府没有经营负担,但要增加线路、密度、延长时间或要增加政府的特殊服务等,较为困难,要和公交公司协商,并且要花钱购买增加的服务。公司管理层必须要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大局意识才行。目前绍兴县有5家公司在经营,海宁市目前有1家公司在经营。
四、实现公交一体化的思路与对策
根据我市的公交现状和外地经验,我市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革应多从公交的公益性上来考虑,使改革回归到公交公益性本位。建议:采取“政府主导,国有控股,公司化运作”方式来改革。以后再根据公交的发展状况和财力的承受程度,可以灵活处置,或者全部收归国有或者可以减少国有股份,可进可退。这样可以较好地兼顾到公交的公益性和企业效益的最大化。具体操作也比较简单,不用重起炉灶,可以在现有公交公司基础上加以改革完善即可实现。主要步骤如下:
一是专门成立公交改革领导小组,在市政府的领导下,依靠原公交公司的班子,加强相应力量,组建相关的工作小组,指导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工作改革。
二是取消挂靠经营和承包经营。深入调查摸底,摸清四公司的经营情况,车辆情况,经营者情况,测算成本,给予原经营者一定补偿,人员合理安排。也可以让原经营者以资产参股,但不准参与原线路管理与经营,听从公司统一安排。
三是组建一个新的公交营运公司,或者也可以在原天龙公司的基础上重组,将几个公司重组合并成一个公司。政府根据总资产的评估情况,视财力大小,出资控股占有一定的比例股份。公司企业化运作,加强绩效管理考核,细化各种考核指标,堵塞各种浪费。由于是股份制公司运作,原公司管理人员均有不同比例的股份,原经营线路承包经营人员也有一定股份,因此公司经营好坏都关系到自己的切身利益,责任心自然就会强,企业效率也不会下降。又由于是政府控股经营,政府各种补助也顺理成章。政府参与管理,内部情况就会比较熟悉,各种补助、线路安排,也会更合理。
四是通过公交整合重组真正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进程。一是全面整合城乡公交资源,彻底改变原来分片经营,城乡公交各为其主的现状。原来挂靠经营、承包经营混乱模式也可以得到很好解决。可
以有效消除利益纠葛,形成合力,节约资源,可以极大地提高公交运营效率和规模效益。二是全市统一规划制订公交运营线路,实现市区和镇(街道)的无缝对接。由于历史原因,我市4个公交公司原来处于分割状态,线路短,空驶率高,区域人为割裂,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人民群众的出行方便与需求。改革重组后,从经营体制上为公交一体化建设创造了条件。三是政府目标容易实现,社会效益明显。增加线路,延长时间,加密班次,政策优惠等,政府制订政策,付诸实施容易达成。四是实现管理、建设体制一体化。公交一体化后,由交通部门一个部门统一建设和管理,可以有效规范公交运营,便于统一规划公交站点和线路。五是有效提升服务水平。原来公交的服务水平参差不齐,一般是一级公交比二级公交好,二级公交比三级公交好。实行公交一体化后,由市公交公司(国有控股)统一管理,消除了挂靠经营和承包经营逐利的根源,可以统一工资标准,统一服务规程,统一考核评比,突出绩效和服务质量,提升社会效益和城市品位。国有控股公司运作规范,使职工的权益也有了充分的保障,将大大提升整体服务水平。
五、几个问题的把握与解决
一、政府必须从城乡公共交通整体来统筹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革。要将出租汽车、城乡公交、城市公交、长途运输和站场建设等一起进行考虑,不能孤立只看到公交一块,特别是只看到三级公交一块。从平湖实际情况看,有出租汽车业、长途运输、城市公交、城乡公交四大块。出租汽车业、长途运输、城市公交是赢利的,而城乡公交又分一级城乡公交、二级城乡公交、三级城乡公交。从调研情况看,一级城乡公交是赢利的,二级城乡公交也基本达到盈亏平衡。亏损主要在三级城乡公交,2008年三级城乡公交有22辆运行,亏损额约为73万元。09年1—5月亏损额约为24.5万元,亏损额不大。政府不考虑其他情况,只把城乡公交收归国有控股,或只补贴三级城乡公交,把亏损的包袱揽过来,把赢利部分交由市场运行,不妥当。
二、必须坚持国有控股,公车公营原则。方法上可以灵活,国有控股、民营参与,这样政府改革成本轻,有效化解私企营运的逐利性与公交公益性的矛盾,城乡公交一体化目标也容易实现。
三、国有控股一次性支付资金多,财政压力大。可以通过收购后,将相关资产抵押贷款来缓解。也可以通过将资产如站场、土地等经过评估直接入股的方式解决。这样直接支付的现金就少得多了。剔除政策性优惠,按照目前的运行状况,整个公司应该还是赢余的。
四、国有控股公司运行效率差、成本高的问题,可以通过向私营企业学习,实行公司化管理,增强管理力度,细化各项考核指标,堵塞各种浪费,实行绩效挂钩考核,对完成各项考核指标好,成绩突出的管理者给予奖励。完全按照公司化运作,而不是搞平均主义。
第二篇:平湖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
平湖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
平委〔2004〕15号
发布时间:2005年4月1日17:16 作者:
各镇党委、人民政府,各街道党委、办事处,市级机关各部门,市属各单位:
《平湖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2005年-2020年)》已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平湖市委平湖市人民政府
2004年12月31日
平湖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
(2005年—2020年)
党的十六大作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十六届三中全会又提出了以“五个统筹”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省委根据党中央提出的战略思想,作出了“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城乡协调发展优势,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大决策,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实施“八八战略”的一个重点来抓。嘉兴市把推进城乡一体化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实现现代化的五大战略之一来实施。这为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明了方向。
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化的高级阶段,是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而发展的一个渐进的过程,通过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结合、优势互补,最终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共享现代文明。其主要途径是通过统一城乡规划,打破城乡分割的体制和政策,加强城乡间的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促进城乡间生产要素流动,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和谐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优化经济社会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进一步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是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实现新一轮发展的主要增长空间;是在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一、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基础条件
(一)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近年来,全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呈现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势头,生产总值年均以15%的速度增长,财政收入平均2-3年翻一番。2003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23.7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3095美元,财政总收入13.9亿元;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指数列全国百强县第31位,跨入了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门槛;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04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086元,标志居民生活富裕程度的恩格尔系数显著下降,城镇和农村分别为37.2%、41.0%。经济结构在调整中不断优化,都市型农业发展态势良好,工业经济增势强劲,服务业稳步发展。2003年,全市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已调整到7.5∶62.5∶30。
(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乡发展日趋融合。近年来,先后出台了推进中心城市发展、鼓励农民进城和吸引外来人口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城市化水平快速提高。从1996年6月起,相继实施了乡镇行政区划调整、行政村区划调整和撤乡镇建街道等工作,并及时完善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基本形成了以“L”型组合城市为中心,新仓、新埭两个卫星镇为骨干,其他一般镇和中心村为基础的四级城镇体系,城市化建设呈现梯度推进、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市区面积扩大到153平方公里,城市建城区面积达到20平方公里,空间布局日趋合理,对人口的吸纳和承载能力不断提高。2003年,城市化水平达到48.1%。
(三)基础设施体系逐步完善,城乡面貌明显改善。城乡交通条件不断改善,先后建成了平湖大道、东西大道等骨干道路,基本建成了平廊、平兴两条连接上海郊区的一级公路,农村危桥改造和乡村道路建设得到大力推进,基本实现了“1234”目标,全面实施交通重点配套工程、干线网络工程、乡村康庄工程、水运强市工程和绿色通道工程,城乡公交一体化已经启动,形成了内外衔接、城乡互通、方便快捷的交通网络。城镇基础设施不断向农村延伸,城乡用电实行同网同价,通信资源已实现城乡共享,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超过80%,农户电话装机率超过95%,农村经济信息网已覆盖全市70%以上的村、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大户。
(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乡保障同步推进。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为平湖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得到落实,投入不断加大,教学网点得到调整优化,实行“一镇四校”,促进了教育资源的优势互补和城乡学校教育质量的共同提高,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城乡教育指标日益接近。城乡统筹就业取得新进展,城乡就业二元格局彻底打破,农村劳动力进城镇就业限制性政策被取消,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逐步推进,用人单位自主用工,劳动者公平就业的就业机制基本形成。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实施,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参保对象由原来的城镇企业职工向非公企业职工、城镇个体工商户雇工和自由职工者扩展,参保人数逐年增加。到2004年6月,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10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不断深入,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农民参保率超过97%。
(五)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建设启动,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完成了平湖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并通过了市人大的审议,国家级生态市创建工作稳步推进。污水集中处理工程建设加快,污水入网率进一步提高。建立了城乡一体的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系统,全面实行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农村环境面貌得到有效改善,农村环境卫生质量明显提高。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控制,循环经济得到培育和发展,对服装箱包边角料进行集中焚烧处理,河道整治和绿化造林工作扎实推进,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得到加强。
尽管我市已经具备了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基础条件,但对照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还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主要表现为:一是思想认识问题。思想观念和认识上还没有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长期以来形成的重城市、轻农村,重市民、轻农民的思想观念和倾向,在一些同志的头脑中还难以一下子消除。二是均衡发展问题。我市城乡发展总体均衡,但差异仍然不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不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一半,区域发展也不够平衡,镇与镇之间、村与村之间、农户与农户之间的差距较大。三是城乡分割问题。长期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带来了明显的城乡差距,社会保障、计划生育、退伍安置等政策在城乡分割、以城为主的基础上制定,造成了“城乡有别”,农村的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设施也与城市有很大差距。四是城镇建设问题,这几年,我市城镇建设尽管力度较大,但市域中心城市特别是中心城镇规模小、功能弱的问题并没有根本解决,生产要素的集聚、辐射能力不强。五是城乡人口素质问题。目前农村居民在思维方式、思想意识、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等方面与城镇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农民产生了新的恋乡恋土情结,影响了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推进。
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要求,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围绕把我市建设成外向为主的经济强市、江南水乡的文化名城、休闲度假的旅游胜地和港口型现代化中等城市的目标,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主线,进一步深化城乡一体化配套改革,大力推进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努力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别,逐步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使全市人民共享现代文明。
(二)基本原则
1、一体规划、梯度推进原则。城乡一体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建设任务重。为此,必须树立系统观念,按照“统一规划,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思路,从城乡一体化、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统一规划全市的发展,全面提高整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协作程度,同时要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尤其是财政承受能力,有选择、有重点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利用优势领域的扩散效应带动整个一体化工作的发展。
2、政府推动、市场引导原则。加快体制创新步伐,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和指导,加速推进产业和人口集聚,为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动力支持和制度保障。同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过程中,运用市场机制开发资源,筹措资金,加快建设,使市场牵引力与政府支持力有机结合起来。
3、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原则。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完善城乡行政管理体制,突破户籍、社保、就业等体制障碍,建立有利于城乡人口和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的新机制,进一步激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4、以人为本、协调发展原则。尊重群众意愿,维护群众合法利益,调动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注重提升人的素质和生活质量。正确处理城市和农村关系,早日让农村享受城市文明;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三)总体目标
到2007年,城乡一体化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基本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推进机制和推进体系。到2010年,初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城乡差距明显缩小,城乡大部分指标实现接轨,基本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在此基础上,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2020年实现城乡一体化奋斗目标。
1、经济社会结构趋于合理:
——到2007年城市化水平达到55%,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2%,非农就业比重由2003年的77%提高到80%;到2010年,城市化水平达到60%,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6%,非农就业比重达到85%;2020年,城市化水平达到75%以上,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5%以上,非农就业比重提高到90%以上。
2、基本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主要表现在:
——城乡规划布局一体化。加强市域整体规划,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和城乡联动发展的生产力布局体系。
——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强化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配套与衔接,形成完善的内外交通、公用设施服务网络等。
——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加强城乡经济互动,优化三次产业结构,增强一二三产业关联度,工业主导地位增强,构筑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体系,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都市型农业发展格局形成,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进一步提高。
——城乡劳动和社会保障一体化。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形成城乡内外平等就业的劳动就业格局,逐步实现农村社会保障与城镇社会保障的接轨,不断缩小城乡社会保障方面的差异,全面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
——城乡社会发展一体化。农村居民在教育、卫生、文化、科技、广电、服务设施等方面享受与城镇居民基本同等水平。
——城乡生态建设和保护一体化。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建成国家级生态市,形成城乡生态环境融合互补、经济社会与生态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格局。
三、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主要任务
推进城乡一体化,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内涵丰富,涉及面广,时间跨度长,工作量大,必须把握关键,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扎实推进。
1、城乡空间布局一体化
加强市域整体规划布局。强化空间一体化,切实有效地解决村镇分布散、产业集聚度低、农业集约发展滞后的问题,努力构筑层次清晰、功能明确、布局合理、发展联动、设施共享的城乡发展空间形态。编制和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各项规划。编制537平方公里的空间布局规划,编制和实施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和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完善市域产业布局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修订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深化规划体制改革,加强对各类规划的统一管理,强化规划的系统性、规范性和权威性,逐步建立各类规划相互配套、衔接、管理有序的规划体系。突出“一带二片”的城镇空间布局,形成以中心城区为中心,重点城镇为骨干,一般城镇与中心村相结合的四级规模结构,加快以当湖城区、乍浦港区和滨海新区共同构成的组合型城市建设,加快以新埭镇、新仓镇为骨干的重点城镇发展,优先发展重点集镇和重点工业区,促进人口、产业和要素的高度集聚。同时,以重点发展区、一般发展区、一般控制区、旅游生态保护区、基础设施生态廊道五大类型,统一规划布局重大产业发展项目、基础设施项目、社会事业项目等,进一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设施共享度。
加强“新村示范、村庄整治”工作。进一步完善全市村庄规划,合理布局中心村,按照园中村、镇中村、中心村、整改村四种模式进行建设逐步实现人口居住集聚和基础设施的共享。新村建设要坚持合理布局、适度超前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中心城区、经济开发区和滨海新区等规划控制区,按照城市社区标准进行建设。城区、工业区、旅游区及城镇以外的区域,主要发展都市农业,适度集中、合理布局建设农村新社区。
2、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
以提高城乡空间经济组织程度为核心,强化城乡空间联系,加快实施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重点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建设,建立贯通全市、连接内外、通达周边的交通网络,重点实施“一纵一横”高速公路网、“五纵五横三连”主干公路网和乡村公路网;到2007年,全市公路里程达到450公里,公路网密度达到84公里/百平方公里;到2010年,全市公路里程达到550公里,公路网密度达到102公里/百平方公里,实现交通“1234”和“12360”两大目标,即一级公路通镇(街道)、二级公路连镇(街道)、三级公路通中心村、四级公路到一般村和镇(街道)10分钟上高速公路、市区与镇、街道之间20分钟互通、市区30分钟通达周边相邻县(市、区)、市区60分钟通达周边大城市(上海、杭州、宁波、苏州);到2020年,全市公路里程达到700公里公路网密度达到130公里/百平方公里,基本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实施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工程,到2007年,基本实现村村通公交目标。
高标准建设城乡公共设施,推进城乡公共设施一体化。一是加快建设城乡防洪工程,巩固提高已建水利工程的防汛抗洪能力。二是加快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扩大地面水厂供水规模,逐步取消以地下水为水源的自来水厂,形成以地面水厂为主体的供水体系,到2007年基本形成市域城乡一体化供水格局。三是加快城乡燃气一体化建设进程,按照可使用天然气的要求,加强城市燃气管网工程建设,并逐步向农村延伸。四是完善电力、信息网络一体化建设。实施热电联产规划,加强输变电设施建设,完善城乡供电网络。以现有电信、广电等通信网络为基础,统筹规划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形成高标准的城乡信息网络体系。加大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快信息系统和服务网络向农村延伸的速度,到2005年,实现全市各村宽带上网全覆盖。推进农村家庭上网,努力为农村居民提供多样化的信息产品和网络服务,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3、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
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加快构筑产业联系紧密、空间布局合理、资源深度整合、区域特色明显、基础设施共享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提高农业经济功能,强化农业生态功能,拓展农业文化功能,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外向型农业和生态型农业。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流通业和“公司+农户”、“市场+专业合作组织+农户”、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的经济共同体,把农业的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环节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一体化的利益共同体,使贸工农协调发展成为城乡一体化的纽带。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充分发挥光机电产业和临港型产业基地优势,提升服装产业群、造纸产业群和箱包产业群三大特色产业,培育发展童车、洁具、医药、家具、机械五金五大制造业基地,通过实施大投入工程、开放带动工程、工业园区提升工程、技术创新工程、企业信息化工程、大企业培育工程、生态建设工程,以及品牌培育工程等“八大工程”,逐步形成规模化、特色化、生态化的园区发展新格局,逐步形成产业布局合理、市场体系完善、信息资源共享的区域经济共同体。以发展休闲旅游业为重点,加强规划引导和项目推进,扩大服务业总量,优化服务业结构,促进休闲旅游业、商贸流通业、现代物流业、信息服务业、社区服务业和金融保险业的发展。
4、城乡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一体化
健全就业一体化网络体系,实现城乡就业一体化。健全就业管理体系,完善服务网络,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加强就业服务网络建设,构筑政府主导、社会多方参与的就业信息、技能培训、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合法权益保护等服务网络。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失业登记制度,使城乡劳动力享受同等的就业政策和就业服务。加强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扩大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不断提高保障水平。改革农村养老保险模式,注重农村养老保险办法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办法相互转换和衔接,实现保险制度城乡一体化。到2007年、2010年、2020年,劳动年龄段以上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覆盖面分别达到50%、80%、100%。完善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制度,并逐步与基本医疗保险并轨,到2020年基本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医疗保障制度。推进城乡失业保险一体化,建立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的城乡一体化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被征地人员安置政策,切实保障被征地人员利益。
5、城乡社会发展一体化
加快发展城乡社会事业,努力缩小城乡之间在社会事业方面存在的差距,实现城乡社会事业资源共享、协调发展,全面提高城乡居民精神文化生活,使农村居民在教育、文体、卫生、科技、广电、信息等社会事业方面与城镇居民基本享受同等水平,初步实现城乡社会发展一体化。
——教育。加快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提高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和城乡居民的文化素质。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和服务,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努力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持续协调发展。到2010年,使城乡基础教育的普及基本一致,城乡中小学、幼儿园生均占有校舍、教学设施、图文信息资源、办学经费基本一致;城乡同类教师的文化、业务水平相当,待遇基本相同;农村中小学、幼儿园的教学质量接近城市同类学校。完善现代化的基础教育体系,在全市城乡基本普及从学前三年教育到高中段教育的15年教育。基本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布局合理化、办学条件标准化、教育手段现代化、教育管理规范化、办学水平相对均衡化。高中段教育向中心城市集聚,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发展高中段教育,满足城乡群众接受优质高中段教育的需求,努力使城乡学生有平等的升学机会。到2007年,全市初中升高中段的比例达到98%以上。按照政府示范指导、社会办园为主的原则,加快学前教育的发展,促进幼儿教育向镇和中心村集聚。重视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培训,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尽快提高农村教师的素质。
——卫生。以提高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加强公共卫生为重点,全面推进城乡卫生一体化,保障城乡居民的身体健康。一是建立完善现代化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主体,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各类医疗机构为基础,形成覆盖全社会的市、镇和街道、村(社区)三级疾病预防控制网络。增强疾病预防控制系统的监测、预警能力,提高技术水平和应急反应能力。二是建立健全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建立由市卫生监督所及中心镇卫生监督派出机构组成的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和组织网络。到2010年,城乡卫生监督覆盖率达100%,食品卫生检测合格率达85%以上。三是抓好“434”工程建设。即加强市公共卫生中心、“120”急救中心、“非典”定点医院、公共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四个重点;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医疗救治三大网络;卫生信息、人才队伍、科技工程、社会支撑四项建设。四是完善妇幼保健服务工作网络,提高生殖保健、妇幼保健的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五是积极组织开展卫生镇、街道和卫生村创建活动。到2010年,全市50%的镇、街道成为省级卫生镇、街道。农民群众基本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达85%以上。全市社区精神卫生服务人群覆盖面达70%以上,全市居民基本卫生知识普及率达到90%以上。进一步加大改水、改厕和粪便无害化处理力度,为广大居民提供环境整洁、饮水卫生、厕所无害、生态良性循环的生活环境。到2010年,农村自来水受益率达到95%,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0%。
——文化体育。建设文化名城,弘扬先进文化,加快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使城乡居民共享现代精神文明。以创建全国文化先进市为契机,修建一批具有平湖传统文化特点的人文景观,培育传统民间文艺,发展特色文化镇、文化村。加快新华书店、图书馆、体育中心等市区重点文体设施建设。社区、村抓好文化中心、文化室等综合性文化活动场所的建设,到2007年,全市各镇、街道都有综合性的文化活动中心;到2010年,20%以上的镇、街道建成高标准的文化站(馆)。同时,积极开展文明城镇、文明村、文明社区、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家庭的创建活动,着力构筑风尚良好、环境优美、居住安宁、文体活跃的基层社区。到2007年,市级以上文明村建成率达到85%。到2010年,使我市进入全国文化建设模范县(市)行列。
——科技。加快建设区域性科技创新体系,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体系两大平台建设,促进效益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全面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科技进步,加快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重点实施农业种子种苗、农业标准化、农业关键技术攻关和可持续发展四大工程,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到2010年,全市优质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努力提高农技人员和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到2005年,镇、街道农技人员基本达到中专以上文化程度,农业专业大户普遍获得农民专业技术职称。大力发展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精细化工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提高工业产业水平和竞争力。到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5%以上,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外贸出口的比重达到30%以上。提高服务业的科技水平,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
——广电。推进农村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农村的有线电视入户率和普及率。采用城乡统一的建设标准,大力推进有线数字电视网建设,提高广播电视的收视质量和服务水平。到2007年,有线广播电视入户率达到95%以上,城乡居民都能收听收看到较高质量的广播电视节目;完成广播电视节目数字化、网络化改造,使大部分城市居民和部分农村居民能收听收看到数字电视、数字广播带来的丰富节目和广播电视提供的节目点播、宽带上网等特色服务。到2010年,基本实现广播电视城乡一体化的目标。
6、城乡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一体化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现代化生态城市的要求,以创建国家级生态市为契机,以水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全面推进生态环境建设。至2007年,基本达到生态市建设标准。一是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开展河道整治,改善河道水质。重点对工业企业污水处理排放监管、饮用水的保护,以及对市域范围内地表水水质的监测等工作的管理。二是对农村环境的整治,建立完善城乡生活垃圾收集系统,引入企业化运作的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理机制。到2007年,城镇和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均达到100%。三是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控制大气污染物总量的排放,加强工业噪声、建筑噪声、交通噪声等的综合治理,使空气污染、噪声污染得到有效控制。至2007年,大气环境质量保持国家二级标准。四是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积极实施绿色通道、城市生态林、花卉苗木、水果经济林等重点绿化工程。到2007年,全市新增林果业面积1.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15%以上;到2010年,建成林果业面积14.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18%,形成林业生态和林业产业两大体系;到2020年,全市新增林果业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5%。
四、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对策措施
(一)强化宣传,加强组织领导
推进城乡一体化是一项覆盖全市,涵盖经济、社会各方面的综合性、系统性工程,需要全市上下密切配合、共同参与,方能有效实施。一是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和城乡居民对城乡一体化工作重要性、艰巨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充分调动干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以城乡一体化的理念调整工作思路和力量配置,自觉地把各项工作融入到城乡一体化的大战略中去,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城乡一体化工作的氛围。二是健全组织体系。充分发挥市城乡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作用,建立城乡一体化领导小组例会制度,把推进城乡一体化作为对各镇、街道和部门考核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强对城乡一体化工作的领导、指导和监督检查。各镇、街道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工作机构。三是加强城乡一体化规划,确定一批城乡一体化重点建设项目。四是落实工作责任,明确分阶段工作目标,建立目标责任制,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政府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五是抓好一批试点。选择基础条件比较好、经济实力比较强的镇、街道,开展城乡一体化工作试点,以点带面,有序推进。
(二)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
一是深化户籍管理改革。研究出台相关改革措施,逐步消除以户籍为基础的社会保障、劳动就业、计划生育、服役退伍、文化教育等城乡差别政策,全面建立以居住地登记户口为基本形式,以合法固定住所或稳定职业为基本落户条件,以法制化、证件化、信息化管理为主要手段,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继续实行鼓励引进人才、投资兴业的户籍政策,加快推进外来人口本地化。
二是优化要素资源配置。坚持统筹集约发展,着力缓解土地、资金、电、水等要素资源制约,实现有限资源的高效配置。按照城乡一体化规划,明确城市和农村,各镇、街道之间不同的功能定位,突出发展重点,打破行政界限,统筹配置全市土地资源。利用行政和经济的手段,统筹政府资金、信贷资源和行政事业单位分散沉淀资金,重点投向机遇性领域和关键性地区。优化引资结构,把有限的资源配置给优质产业和项目。优先扶持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引导应用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三是建立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建立与城乡一体化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制,加强全市范围内的规划调控。加强各类园区整合的政策研究,改革、完善现行考核体系,完善园区整合的具体实施办法,确保非工业主导镇、街道的经济利益。
四是加快建立完善的公共财政体制。加大财政对农村的投入力度,重点保证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农民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的培训以及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交通、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传统农业的现代化改造、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园区、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农产品防疫检测安全体系建设、农村敬老院、“新村示范、村庄整治”、万顷绿化、农村能源利用等农业公益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等,均衡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五是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制。一是充分发挥政府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努力形成政府推动、多元投资、市场运作的资本经营机制。二是充分利用我市工商资本、民间资本相对充裕的优势和招商引资基础条件较好的实际,创新思路,拓宽渠道,建立多元化的城乡一体化建设投融资体制。放开民间资本进入城镇基础设施、公用事业领域的各类限制,除特定行业外,实行民资进入“零门槛”。
六是深化完善征地制度改革,切实保障农民土地权益。完善以养老保障为主要方式与就业市场化相接轨的征地补偿制度,优化运作程序,逐步提高被征地人员安置标准,逐步消除与城镇居民缴纳社会养老保险的差距,使之享受同等待遇。按照城乡土地市场一体化发展方向,积极探索国有土地、集体土地使用权相衔接的新的土地管理模式和农村集体非农土地进入市场的途径。
(三)推进城市化,强化城市集聚辐射功能
一是强化城乡统一规划。进一步完善城乡规划体系,修编镇、街道总体规划,深化细化各类专业规划。二是加快城市开发建设。高标准、高起点规划建设中心城区,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公用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的基础功能和服务功能,形成规划布局有序、环境优美、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现代化新城。加快新农村建设和农村村庄改造步伐,形成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河道净化的发展格局。三是积极引导优良产业向城镇集聚。增加城镇就业机会,吸引农民进城。四是加快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进程。逐步实现农村建筑的规范设计、有资质施工、法制化管理。
(四)加快农民转移步伐
一是建立农民市民化的城镇住房供应体系。积极探索农村宅基地安置新办法,使宅基地成为农民向城市转移的重要财富。积极引导宅基地集聚,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通过宅基地置换、公寓式安置等途径,使农民低成本进入城市居住。全面启动农村宅基地整治,对通过土地整理获得的折抵指标实行有偿使用。二是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有偿使用、转让制度。在充分保障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及农民自愿的基础上,采取有偿转让、出租、抵押、入股以及组建股份制农业企业等多种方式,促进农村土地流转。三是加快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制度创新。在试点基础上,稳妥地推进村级集体资产(包括土地)的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造,实行折股量化,股随人转,割断农村户口与村级资产(包括土地)权益分配的联系,拓展农民离土离乡发展的空间,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的集聚。四是深入实施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建立加快农民转移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培训就业服务网络和运行机制,为农民转岗就业创造条件。
(五)加快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
城乡产业协调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突破口和城乡一体化的必由之路。要统筹考虑市场需求和比较优势,合理确定产业发展定位,坚持工业化和城市化紧密结合,实行一二三次产业联动,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在工业上,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立市”战略,大力实施招商引资“一号工程”,认真实施创业再创业计划,努力形成外资、民资、内资争相投入和外源型、内生型经济共同发展的新局面,促进产业升级、结构转型。在服务业上,坚持“三产活市”,以九龙山度假区为重点发展休闲旅游业,以乍浦港区为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以市区为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构筑服务业发展新体系。在农业上,坚持“农业稳市”,以省级绿色生态农业示范市建设和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市创建为抓手,鼓励“新三资”投资农业,推进各类农业园区建设,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大力发展以现代加工型、绿色安全型和生态休闲型为主的都市型农业。
(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在加快城乡基础设施、经济发展等“快变量”建设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城乡一体化中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进一步强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强化农村教育和职业培训,进一步提高农村居民文化素质;通过“文化下乡”、“科技下乡”,丰富农村居民文化生活和促进农村居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通过新农村的建设、城乡公共服务的建设等途径,促进农村居民思维方式、思想意识、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的改变。
文章来源:本站提供
第三篇:城乡公交一体化
2003年,郑州市开通了郑州至新郑的城乡班车线路,因与公交线路重复,为争客源,城乡客车一周内两次围堵公交公司大门。2005年,山西吕梁市开通农村客运车辆,解决了沿线34个行政村农民的出行问题,因与城市公交发生线路冲突,被市城建局扣留班车5部,致使该公司车辆全部停运,引发行政诉讼。
如此多的矛盾和冲突,源于城乡分割的运输管理体制。城市公共交通和城乡公路客运的经营模式和行业管理政策存在很大差异:城市公共交通由建设部门管理,享受特许经营权,组织化程度高,集约化经营,充分享受城市资源;城乡客运由交通部门管理,市场开放,多家经营,车辆实行单车承包、租赁经营,税费重,客运企业弱小、客运能力不强、服务水平不高。
这种城乡分隔的客运管理体制,导致城市公交车出不了城、农村客车进不了城,造成了经营者的不平等竞争,长途客车和城市公交为抢客源、抢路线,经常发生矛盾和冲突,阻碍城乡交通的融合,制约着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城乡客运一体化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利益关系复杂的工程,笔者认为,推动城乡客运一体化改革,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统一管理。管理体制问题是城乡公交一体化进程的最大障碍,必须实行管理体制一体化。笔者建议,把公交管
理职权划归交通部门,将城市公交和城乡客运合为一体,实施管理机构、交通规划、设施建设、运行管理的相对集中,对城乡公交实行政策法规、发展规划、资源配置、税费政策、运作标准、服务标准、经营方式和优待政策等“八统一”。
二是合理布局公交线网和场站。城乡公交的一体化直接体现于公交线网和场站的一体化。主管部门应该树立“大交通、大公交”理念,切实打破行政区划、部门职能界限和城乡二元分割局面,按照客流规律、群众需求、道路状况合理布局公交线网和场站,分期分批逐步完善中心城区至郊区、郊区至乡镇、乡镇至建制村三层客运网,与城区公交形成资源共享、相互衔接、布局合理、方便快捷的公交客运网络运行新机制。
城乡客运场站是发展城乡客运的重要平台。长期以来,站场设施投入不足,广大农村地区普遍缺少站场,已成为城乡客运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因此,必须合理设置和建设城乡公交站场,建设完善城乡公交枢纽站、中转换乘站、港湾式停靠站、招呼站、终点站回车场等场站。
三是优化经营主体,规范市场秩序。现有城乡客运市场大都实行挂靠和承包经营,经营主体“散、小、多、乱、差”,市场秩序混乱。必须优化城乡公交经营主体,通过招标、拍卖、服务质量承诺的方式整合现有经营车辆,促进公交客运市场健康、规范、有序发展。
优化经营主体,对原经营者和车辆可实行三种处理办法。一是继续经营模式,对通过服务质量招投标等方式,重新取得经营资格的原经营者和车辆,可继续在原线路上按班车运行要求与公交同线运行,实现优胜劣汰;二是股份制改造模式,由原经营者按《公司法》自行协商组建紧密型的股份制企业,实行“集约化经营,员工化管理,公司化运作”;三是公司收购模式,对个体车主按自愿原则,通过收购、股份制等进行改造,收归现有客运企业所有,逐步变挂靠和社会车辆为公司车辆。同时对客运企业通过市场运作的手段进行兼并重组,建立权责明确、产权明晰的大型公交运营企业。
四是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做到多予少取。农村地区客流小、运价低、成本高、营收少、效益差,经营者积极性不高,属于市场“缺位”而需要政府“在位”的特定领域,公益性特征极为明显,客观上要求主管部门给予政策扶持,使城乡客运经营者客流少时能保本,客流大时能赚钱,建起城乡客运“开得通、留得住、有效益”的长效机制。
第四篇:关于县城乡公交一体化思考
城乡公交一体化,就是要将城市公交与农村客运形成统一管理、统一营运模式、统一车型、统一车 身颜色、统一票价等多种形式统一的客运交通,以形成“大交通、大公交“发展格局,切实改变过去城 市公交与农民客运“二元分割“的局面,弥补原有农村客运市场“散、小、弱、差“的不足,实现城乡 公交相互衔接、资源共享、效益最大化。为积极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我县交通部门按照县委、县政府 的统一部署,会同相关部门和乡镇,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成立了城乡公交一体化领导小组,整合了原 有运输公司,开展了广泛的社会调查与摸底,制定了初步建设方案,完成了31个农村客运招呼站建设。并按照分步实施、提供样榜、积累经验、全面推广的工作要求和设想,于8月2日-9月1日在城关-广发-金 鸡岭、城关-石桥-周家2条线路进行了试运行,制定落实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此项惠民举措的实施,受到 了沿线群众的热烈欢迎和拥护,但同时也凸显出一些矛盾和问题。
一、试运行过程中凸显出来的问题
1、优惠面太大,财政补贴压力大。按照试运行期间制定的优惠政策,我县对65岁以上老年人、四级 以上残疾人、伤残军人、老复员军人、现役军人、五保老人实行凭证免费乘车,学生凭证半价乘车。据 调查摸底数据显示,我县约有127120人可享受此优惠政策,占全县总人口的33.45%,占常住人口的近50%,其中65周岁以上老年人44450人,残疾人26000人,退伍残疾军人159人,老复员军人459人,本县在校 学生53914人。按试运行线路经营者提供的乘车数据计算,县财政约需平均补贴6000元/月(不包含学生 优惠,因试运行期间是暑假,乘车学生较少),由此推算,如全面推行城乡公交一体化,按80台客运车 辆计算,则县财政每年需投入补贴资金576万元,相当于年财政工资的 %,这对于吃紧的财政现状而 言,无异于一座“大山“。
2、客源激增,不安全隐患增加。一系列优惠措施的出台,激发了受优惠人群的“出行欲“,不少不 用乘车或很少乘车的人群也加入了乘车行列,甚至出现了“从乡下乘车到县城超市吹空调“和“从城区 乘车回乡下种小菜“的现象。客流量的激增,造成了车位严重不足,超载现象严重,给群众的出行安全 埋下了重大隐患。同时,部分乘车群众对城乡公交一体化的相关政策一知半解,在要求享受优惠上往往 与政策有出入、与车主有分歧、与售票人员有争论,导致了运输秩序的混乱和气氛的不和谐。
3、运营成本提高,企业车主积极性不高。实载率提高,客运车辆的磨损、维修、燃油等运营成本相 对提升。同时,由于老年、残疾等群体乘坐率的提增,发生意外事故的风险也大为增加。而与此相对应 的却是车主收入的锐减,鲜明的对比使车主对城乡公交一体化心存顾忌,支持参与的积极性严重受挫。另一方面,作为城乡公交一体化具体实施营运的湘运公司,也同样面临着经营风险加大的经济和社会“ 双重“压力,站在企业经营的角度来看,是“得不偿失“的一块“硬骨头“。因此,支持和参与城乡一 体化的积极性也不高。
4、采取试运行模式,社会舆论压力大。试运行只开通了县城-广发、县城-石桥两条线路,两个乡镇 的受优惠人群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但却造成了其它乡镇部分群众的不理解,认为有失公平。因拒购 车票而与车主发生口角、产生矛盾的现象在其他线路也时有发生。同时,城区公交也没有实行免费的优 惠政策,这又使县城群众存在看法,认为既然城乡公交一体化到农村乘车都可免费,城区免费就更加理 所当然。
5、部门欠协调,工作合力未形成。城乡公交一体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交通、财政、建设、公安、税务、工商、安监、物价、审计、信访、宣传、民政、老龄、残联、教育、公路、运管、郴汽集团 分公司以及各乡镇等部门和单位。其顺利实施,离不开各部门和单位的通力合作,协调配合。然而从试 运行的前期准备工作情况来看,各部门实施力量过于薄弱,基本上没有配备专门力量专抓这项工作,协 调配合不多,工作合力还没有形成。以致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工作方案迟迟未能出台,补贴标准至今未 能确定,城乡公交一体化工作进展缓慢。
二、试运行反映出来的几种思想误区任何现象都有其本质。城乡公交一体化所面临的困境,也有其思想根源和认识误区。
1、“小我“思想。主要表现为企业和车主对实施城乡公交一体化的重要意义和最终目的认识不足,大局意识不强、奉献意识不浓、社会责任感缺乏,回报社会、服务社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够。
2、“利我“思想。部分车主没能跳出“利我“思想的禁锢,发扬奉献精神,大力支持公交一体这项 惠民、利民、便民政策的落实,反而把城乡公交一体化作为一种向政府要价的资本,存在着“转移成本 “和“转嫁风险“的倾向,把实施城乡公交一体化之前就存在的经营成本和风险也转移给政府“埋单“。
3、“唯我“思想。目前,我县的客运市场基本处于“一枝独秀“的状态,没有引入竞争机制。这就 严重制约了企
业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致使企业动脑筋、出点子、想办法、做工作的热情大大减退。同时,车主也由于缺乏竞争机制,淡化了服务意识,服务态度有待改善,服务方式有待改进。
4、“攀比“思想。主要表现在部分群众把政府的优惠政策当“令箭“,在不完全符合优惠条件的情 况下,也要求享受同等的减免政策,致使不和谐因素、不安全隐患大大增加。
5、“懒散“
思想。主要表现在部门对于这项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工作,认识还不到位,参 与度还不高,配合还不够默契,政府执行力和决策落实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推进我县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对策与建议扎实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力争2年内1000人以上自然村全部通公交车“是县委、县政府对全县人 民作出的庄严承诺,必须坚定不移地完成任务。针对目前我县城乡公交一体化存在的问题和思想误区,特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1、加强领导,加快形成工作合力。城乡公交一体化涉及面广、工作任务重、面对压力大、突出问题 多,需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需要全县各相关部门和乡镇积极配合,协调推进。建 议县委、县政府成立县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工作班子,确定一名领导专门抓、具体抓,各相关部门必 须确定专人负责城乡公交一体化工作。同时,要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加大对我县的支持 与指导力度,以使我县城乡公交一体化顺利实施,真正把这件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2、强化宣教,积极构建和谐交通。交通、宣传等部门以及各乡镇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宣传车、宣传资料、车身广告等形式或通过走村入户等途径,切实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要重点宣传相关政策,使 我县实施城乡公交一体化的相关政策,特别是群众关注度高的优惠政策深入人心、家喻户晓,尽可能减 少不和谐因素的发生。要突出宣传交通法规和交通安全知识,大力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出行意识,着力 提高群众维护交通运输秩序的自觉性,积极构建和谐、畅通的客运环境。要注重社会责任感的宣传和培 育,引导企业和车主树立社会责任意识,增强大局观念,把回报社会、回馈群众作为自己的一份责任和 义务来担当,作为企业长远发展的一种动力来实施。
3、调整方案,增强工作可操作性。要调整缩小优惠范围,缓解财政补贴压力。将原方案确定的“65 岁以上老年人、四级以上残疾人、伤残军人、老复员军人、现役军人、五保老人实行凭证免费乘车,学 生凭证半价乘车“调整为“65-69周岁老年人乘车1元,70周岁以上老年人、四级以上残疾人、伤残军人、现役军人、五保老人凭证免费乘车,学生凭证半价乘车“。可有效缩减享受优惠人群,大大减小财政 补贴压力。要合理确定发车班次,力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县交通部门要综合考虑各条线路的路程长短、客流量大小、群众出行规律等因素,指导车主合理确定发车时间、间隔时间,合理安排各条线路的车辆 数量,在此基础上对全县农村客运车辆进行调剂,力求使各条客运路线成本降到最低、方便群众达到最 理想、效益实现最大化。要准确核定运营成本,科学确定补偿标准。要把经营者原有的运营成本作为政 府确定补偿标准的重要依据,努力在政府和车主之间找到“双赢“的最佳结合点,实现政府用最少的钱 办最好的事,车主乐得其所的良好局面。根据试运行线路的具体情况和综合成本,建议县财政每月每台 补偿-2500元,则县财政每年约需投入城乡公交一体化补贴资金192-240万。
4、引入竞争机制,激发企业内生动力。要积极引入竞争机制,改变目前“一枝独秀“的客运市场现 状,把市场的事交由市场机制来解决。大力吸引新的企业进入,在我县客运行业真正形成“鲶鱼效应“。通过企业间的良性竞争,切实降低政府投入和管理成本,促使服务水平得到质的提升。
5、加强监管,着力提升服务质量。要继续加大投入,加快公交停车场、站牌侯车厅等公交设施的建 设,着力加强监管,消除安全隐患,为群众提供安全、整洁、方便的乘车环境。同时,要建立健全各项 管理制度,加强对公交从业人员的职业培训,严格票价管理和落实各项优惠措施,使公共交通成为展示 我县风采的一张“名片“。
第五篇: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建设提案
关于加快推进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建设的提案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关注城乡居民交通出行,为此,我建议加快推进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建设,把城乡居民交通出行服务纳入政府“十三五”规划,全面提升我县城乡交通公共服务水平。
一、积极推进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建设
构建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是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改善农村民生,缩小城乡公共事业发展差距的重要举措。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很大程度就是“公交出城”,把乡村客运纳入到城市公交的网络里来,让城乡两个客运网络“并网运行”。本质上就是要让农村居民象城里人一样坐上公交车,实现农民的公交梦。
我县有人口16.8万,县城内常住人口约6万人。许多村镇集居区的农民其生活习性和标准越来越趋于城镇化。还有不少农村家庭都有成员在“三市(兰州、白银、新区)”和县城工作或购买了住房,年轻一代更加适应各种基础设施齐全的城市生活。老百姓日益频繁的城乡流动,使得我县城乡公共交通成为人民群众日常服务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我县实际,实行“高速快运+城乡公交+县城公交”运营模式,对运营线路和车辆实行公司化、集约化经营、标准化服务。
根据《兰州市公交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我县应将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列为为民办十件实事之一,将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上升为政府行为,高度重视,协调部门关系,形成统一的优惠政策和惠民政策,其中农村客运要比照城市公交客运政策,给予政策支持。
二、制定并落实城乡公交财政补贴制度
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将公交发展纳入公共财政体系,在建设资金和运营补贴上加大扶持力度,对公交企业承担的社会公益性福利(包括IC卡折扣、老年人、残疾人、军人和荣获国家无偿献血奉献奖获得者减免票等)、政府指令性任务(新辟线路、开通冷僻线路及延伸线路)、购置新能源公交车以及公交智能系统等的投入给予财政补贴,让公交企业摆脱困境,快速成长,不断发展壮大。
三、皋兰客车站功能性位移改造
皋兰客车站是我县唯一公用型客运站。但由于大门、站房、候车厅设计上的不合理,进、出通道未分离,人、车混用;候车厅设置于二楼,利用率不高,基本处于闲置状态,导致厅内X光行包检测仪不能发挥安检效能,行包安检完全靠人为强制性措施进行,人为矛盾和安全隐患突出,省市交通、安监等主管部门领导在多次的安全检查中提出批评和改造意见,且大门口区域不能利用,商摊及非法营运车辆乱停乱放问题的存在,有损我县名藩古镇的城市形象,严重影响了城市社会治安和精神文明建设,成为城市管理工作重点治理地段,随着客运市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现客运站无论规模、局部功能、安全角度上均不能满足使用需求,与我县的国民经济、社会进步不相适应。因此,客车站改造是改变客运基础设施滞后落后局面的需要,是强化和实施客运市场科学、规范管理的客观要求,对提高我县公路客运整体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建议对客车站进行功能性位移改造,提升车站的地标性建筑形象和服务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