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快公文流转提高办事效率
加快公文流转提高办事效率
口楚传荣
近日因公务去合肥市政务区,偶遇办公厅机要室秘书正在文件上加盖“一日内办”、“三日内办”等字样的印章,原来这是政府机关为加快办文速度,推进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努力提高工作效能而采取的举措。
公司的办公室同样存在着提高办文速度和加快公文流转的问题。提高办文效率,加快公文流转,推动工作进程,无疑是公司业务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因为市场如战场,时间就是商机、就是效益,容不得半点懈怠。
办理公文流转是办公室的主要业务之一。在实际工作中,大部分办公室虽然已采用了自动化办公流程,但仍存在着办文效率低下的问题:如有的公文三天还没走完流程,一追问才知道分管领导出差没有审阅文件,或是因公务忙忘记了审批;有时,许多请示类文件相互交叉,涉及两位领导或多个部门,或需要有部门牵头协调;有时收到的来文需要尽快办理,涉及市场业务的推进等等。因此,笔者以为要提高办文效率,办公室秘书就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素质的培养:
一要加强催办、督办力度,不怕麻烦、不怕人嫌。
比如在发文后,要及时告知相关领导和部门尽快办理。办公室秘书在例行检查公文流转记录时,要有不怕麻烦、不怕人嫌的婆婆嘴。能当天阅批完毕的绝不拖到第二天。如审批的领导赴外地出差,征得授权后办公室秘书可在网上办理签批手续。当然,催办要注意方式方法,做到语言亲切、态度诚恳,比如可多使用祈使句“请您办理”等等。
二要加强沟通联络,快速、及时传递文件。
多与相关部门沟通,增加亲和力,可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因为你的主动联系、主动服务(包括虚心请教),会取得他人的理解和帮助,有助于促进公文的及时传递与流转。如我们办公室一次接到广东下属公司关于周六和周日客户来访的传真,为做好服务,办公室多次主动与对方联系和沟通,并请领导协调,同时安排专人接机和服务,圆满完成了接待任务。
三要懂得基本业务知识,增强政策的敏感性。
在实际工作中,办公室秘书要努力成为“通才”,即在具备较好专业知识的情况下,努力学习其他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有关政策法规,做到准确掌握拟办用语,安全、快速传递公文。如在公司的BOT、TOT和BOO投资类项目中,报请类来文比较多,且往往需要多个部门协同会签,秘书在提出拟办意见时就不能出现外行话和官样文字。
国务院前秘书长、中国企业家联合会会长王忠禹先生说过,办公厅(室)一定要把好公文的运转流程关,确保政令畅通。因此,文秘人员一定要提高认识,加强自身修养,尽可能减少流转环节.缩短文件滞留时间;同时,要健全公文流转责任制,遵循及时、准确、安全的原则,做好公文处理工作。
第二篇:如何提高办事效率(本站推荐)
如何提高办事效率
办事效率,也就是个人能力的一种体现。按照现在比较流行的说法,就是“执行力”,所谓执行力,“就是按时按质按量地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个人执行力的强弱取决于两个要素——个人能力和工作态度,能力是基础,态度是关键。所以,我们要提升个人执行力,一方面是要通过加强学习和实践锻炼来增强自身素质,而更重要的是要端正工作态度。
那么,如何树立积极正确的工作态度?我认为,关键是要在工作中实践好“严、实、快、新”四字要求。
一要着眼于“严”,积极进取,增强责任意识。责任心和进取心是做好一切工作的首要条件。责任心强弱,决定执行力度的大小;进取心强弱,决定执行效果的好坏。
因此,要提高执行力,就必须树立起强烈的责任意识和进取精神,坚决克服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心态。把工作标准调整到最高,精神状态调整到最佳,自我要求调整到最严,认认真真、尽心尽力、不折不扣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决不消极应付、敷衍塞责、推卸责任。养成认真负责、追求卓越的良好习惯。二要着眼于“实”,脚踏实地,树立实干作风。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古今事业必成于实。虽然每个人岗位可能平凡,分工各有不同,但只要埋头苦干、兢兢业业就能干出一番事业。好高骛远、作风漂浮,结果终究是一事无成。
因此,要提高执行力,就必须发扬严谨务实、勤勉刻苦的精神,坚决克服夸夸其谈、评头论足的毛病。真正静下心来,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一件一件抓落实,一项一项抓成效,干一件成一件,积小胜为大胜,养成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良好习惯。
三要着眼于“快”,只争朝夕,提高办事效率。“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因此,要提高执行力,就必须强化时间观念和效率意识,弘扬“立即行动、马上就办”的工作理念。坚决克服工作懒散、办事拖拉的恶习。
每项工作都要立足一个“早”字,落实一个“快”字,抓紧时机、加快节奏、提高效率。做任何事都要有效地进行时间管理,时刻把握工作进度,做到争分夺秒,赶前不赶后,养成雷厉风行、干净利落的良好习惯。
四要着眼于“新”,开拓创新,改进工作方法。只有改革,才有活力;只有创新,才有发展。面对竞争日益激烈、变化日趋迅猛的今天,创新和应变能力已成为推进发展的核心要素。
因此,要提高执行力,就必须具备较强的改革精神和创新能力,坚决克服无所用心、生搬硬套的问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执行指令。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要敢于突破思维定势和传统经验的束缚,不断寻求新的思路和方法,使执行的力度更大、速度更快、效果更好。养成勤于学习、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总之,提升个人执行力虽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但只要你按“严、实、快、新”四字要求用心去做,就一定会成功!
第三篇:提高办事效率
提高办事效率 建设高效务实机关
近几年来,(填你们那个局)始终高度重视机关(这里要写明是机关吗?)自身建设,通过扎实推进机关“两个转变”(转变职能、转变作风),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机关干部素质总体上是适应行业改革和发展要求的,并且为促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我们也要看到,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机关干部素质和机关建设上仍存在不相适应的地方,其中办事效率有待提高的问题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会议多、文件多的问题没有很好地得到解决;办事拖拉、效率不高的现象仍然比较突出,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需要进一步加强,督促检查、提高执行力需要加大力度。效率不高,既有工作作风的问题,也有管理水平、工作方式方法和政策理论水平及业务水平、工作能力的问题。
办事效率,也就是个人能力的一种表现。按照现在比较流行的说法,就是“执行力”,所谓执行力就是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个人执行力的强弱取决于两个要素——个人能力和工作态度,能力是基础,态度是关键。所以我们要提升个人执行力,一方面是要通过加强学西和实践锻炼来增强自身素质,而更重要的是要端正工作态度。
那么,如何树立积极正确的工作态度?我认为,关键是要在工作中实践好“严、实、快、新”四字要求。
一是着眼于“严”,积极进取,增强责任意识,责任心和进取心是做好一切工作的首要条件。责任心强弱,决定执行力度的大小;进取心强弱,决定执行效果的好坏。因此要提高执行力,就必须立起强烈的责任意识和进去精神,坚定克服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心态,把工作标准调整到最高,精神状态调整到最佳。
二是着眼于“实”,脚踏实地,实力实干作风,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古今。事业必成于实,虽然每个人岗位可能平凡,分工各有不同,但只要埋头苦干、兢兢业业就能干出一番事业。因此要提高执行力就必须发扬严谨务实、勤勉刻苦的精神,坚决克服夸夸其谈、评头论足的毛病。真正静下心来,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一件一件抓落实,一项一项抓成效,干一件成一件,及小胜为大胜,养成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良好习惯。
三是着眼于“快”,只争朝夕,提高办事效率。“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因此要提高执行力,就必须强化时间观念和效率意识,弘扬“立即行动,马上就办”的工作理念,坚决克服工作懒散、办事拖拉的恶习。每项工作都要立足一个“早”字,落实一个“快”字,抓紧时机、加快节奏、提高效率,做任何事都要有效地进行时间管理,时刻把握工作进度,做到争分夺秒,赶前不赶后,养成雷厉风行、干净利落的良好习惯。
四要着眼于“新”,开阔创新,改进工作方法。只要改革,才有活力;只有创新,才有发展。面对竞争日益激烈、变化日趋迅猛的今天,创新和应变能力已成为推进发展的核心要素。因此要提高执行力,就必须具备较强的改革精神和创新能力,坚决克服无所用心、生搬硬套的问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执行指令。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要敢于突破思维定势和传统经验的束缚,不断寻求新的思路和方法,是执行力的力度更大、速度更快、效果更好。养成勤于学习、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总之,提升个人执行力虽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但只要我们按“严、实、快、新”四字用心去做,就一定会成功 责任意识是提高办事效率的根本保证
“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责任心强不强是考验领导干部是否称职的重要标准。责任是一种精神状态,责任心强不强首先表现在工作在不在状态,有没有干事创业的决心。好的精神状态是一种敢于拼搏、敢于创新的闯劲,是自强不息、永不满足的韧劲,是艰苦奋斗、有所作为的干劲。作为在机关工作的同志,就要有这种闯劲、韧劲和干劲,只有这样才能更主动地面对问题,更高效地开展工作。
强烈的责任意识还体现在对于本职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机关工作人员能不能忠于职守、尽职尽责地做好每一项工作,直接关系到基层的工作能否有效地开展,关系到行业的长远发展。某些同志之所以工作效率不高,有的是因为在机关工作久了,思想上产生了惰性,不能急基层之所急,基层着急上火,他这里却拖拖拉拉;有的是满足于自己的身份、地位,失去了前进的动力,看到先进不学习,自己落后不着急;有的是存在等靠思想,满足于做“二传手”、“收发室”,遇到困难就止步,不是积极主动地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而是将难题推给领导,一味地等待领导的指示。克服当前机关工作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提高办事效率,要求机关的所有工作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强化责任意识,真正把所担任的职务当成是一种责任而不是特权,对国家负责、对消费者负责、对行业负责,勤勤恳恳,恪尽职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扎实、有成效地开展工作。
服务意识是提高办事效率的内在要求
邓小平说:“什么叫领导?领导就是服务。”国家局、总公司作为行业领导机关,一项重要的职能就是为基层、企业发展创造条件、营造环境、搞好服务。履行好这些职能,就必须要增强服务意识,首先就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在机关工作的同志,尤其是领导干部,要认识到在机关工作并不意味着水平比基层、比企业的同志高,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机遇,而且是十分难得的机遇。要十分珍惜能为行业发展提供服务的机会,不能有“当官做老爷”的想法,不能对基层工作随意指手画脚,要切实增强服务意识,提升服务水平。服务意识是具体而生动的,它外之于举止,见之于言行。对国家局、总公司机关来说,提高服务意识体现在日常工作的每个细节当中。树立服务意识,就是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企业、对待基层同志;对基层、对企业提出的要求能解决的尽快解决,不能解决的也不能简单地说一个“不”字,要多做解释工作,做到以理服人,而不要盛气凌人、以权压人;积极转变职能,把该管的事情管好、管出效率,把不该管的事情还权于基层、企业,避免陷入忙碌的事务主义。
危机意识是提高办事效率的重要动力
危机意识是一种清醒的预见意识和防范意识,是一种危机感、紧迫感、使命感。实践证明,有了危机意识,就有了开拓进取的精神;有了开拓进取的精神,才会有事业发展的新局面。机关某些同志之所以工作拖拖拉拉,敷衍塞责,是因为认为行业的发展形势已经很好,满足于既有的发展成果,沾沾自喜;有的是自认为进了机关工作就是进了保险箱,对自己工作降低了标准,放松了要求,得过且过。
对于一个行业的领导机关而言,危机意识不强,其自身和整个行业的发展就要面临风险。当前,作为行业领导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看到行业发展面临的复杂形势,要把行业发展面临的挑战转化为个人工作的压力,常怀忧患之思和自警之心。要多思考行业发展,主动地沉下身去调研,多发现问题,遇到问题及时解决。要将个人的发展与行业的发展融为一体,以高效的工作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切实提高办文、办会、办事效率
提高机关办事效率,除了要求机关工作人员提高认识,增强工作的主动性,还要求作为一个组织机构的机关,建立高效的管理制度、建立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同时形成良好的组织文化,并从办文、办会、办事三个方面加以落实。
管理出效率,提高机关办事效率必须要完善机关有关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领导干部要改进领导方式,在管理上多下功夫,多从制度建设入手,探索有效地提高办事效率的管理手段。同时,要切实做到以身作则,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带动机关办事效率的提高。
办文、办会、办事是机关日常工作的主要内容,提高机关办事效率要取得实效必须要将国家局关于这三个方面的制度规范落到实处。一要努力提高办文质量和效率。要大力精简文件,能用电话通知、便函传真解决的问题不印发文件。要明确办文时限,机关各部门各单位接到行业直属单位报送的请示、报告等文件后,按照国家局有关规定,应在一周内向局领导写出签报,提出意见;凡是提交办公会议研究或领导审批的签报、文件,必须经有关部门会签;部门之间会签文件,会签部门应在两个工作日内提出意见,急件应在规定时限内办结。要努力提高文件质量。要严格执行公文处理有关规定,起草和审核文件要精简文字,压缩篇幅,规范行文,杜绝差错。二要努力提高办会质量和效率。要精简会议,压缩会期,严格控制会议规模。要不断改进会议形式,充分利用电视电话会议系统召开会议。要注重会议效果,提高会议质量。会议要有明确主题和任务,会议报告要精心准备,要在国家局指定的地点召开会议,会上要集中研究讨论问题,真正起到指导工作、解决问题的作用。三要努力提高办事质量和效率。机关工作人员对基层到机关办事的同志要热情接待。要坚持原则,严格程序,能办的事情要抓紧办理,不能办的要负责地说明情况,做好解释工作。要加强机关各部门、各处室之间的沟通协调,明确责任分工,落实经办人员,加强协作配合,养成认真负责、严谨细致的办事作风,努力提高处理机关事务的工作效率。同时,还要进一步建立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和督办机制,将日常工作效率纳入考核。加强考核力度,强化督促检查,实行过程督促、跟踪问效,提高运转效率,做到事事有结果、件件有落实。
此外,还要将提高机关工作效率与正在开展的“两个至上”在岗位主题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在机关大力营造讲责任、讲效率、讲奉献的良好氛围,以良好的机关文化推进机关办事效率的提高。
《中共国家烟草专卖局党组关于国家局总公司机关提高工作水平提高办事效率的意见》正式印发以来,国家局、总公司各部门各单位已经纷纷行动起来,召开动员会、制订活动的具体工作方案,目前这项教育活动正在有条不紊地走向深入。对于一个行业而言,只有领导机关有效率,基层单位企业才能多出效益。在未来“两个提高”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机关各部门各单位要以更加积极的行动,转变认识、行动到位,推进机关整体工作水平有新提升,机关作风和办事效率有新改进,行业对机关满意度有新提高。企业管理的短板在哪里?
我们常常用“剃头师父的挑子——一头热”来贴切形容事物双方的互相支持或配合不一致或不到位的现象,这也是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特别在企业的市场营销方面表现突出,营销老总经常会埋怨和谩骂市场一线人员不能及时领会和执行公司的方针、政策,市场一线人员也常常埋怨公司不听取来自市场一线的意见和建议,在日常的运营中经常出现各种各样的类似矛盾,都是“剃头师父的挑子一头热”,双方都很难有机融合,但两头热就能解决问题吗?
领导、员工都很优秀,短板在哪里?
JM医药集团的董事长一直在困惑,作为国内一家非常优秀的医药企业,经营多年,品牌形象良好,产品质量很受消费者的欢迎和认可,年销售额超10亿元,拥有中国驰名商标。但近两年来却增长乏力,停滞不前,销量一直无法提高。企业老总非常迷惑:作为企业来讲,领导层的理念并不落后,还积极主动进行多方位的营销创新,市场投入也在不断加大;作为营销人员来讲,整体素质较高,工作也是很积极、认真的,公司也不断对他们进行培训提升;企业该做到的都做到了,为什么前几年的快速发展却在近两年嘎然而止了呢?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受企业管理层邀请,我们到企业进行调研诊断。经过初步调查,企业的领导层在营销理念、营销创新、战略思考、决策的贯彻执行方面做的比较到位,也比较符合市场的实际情况;公司的业务员整体素质不错,士气较高,执行力也是得强的。也就是说“剃头师父的挑子”是“二头热”的,这正是企业经营者所希望的;应该来讲没什么问题,虽然说这两年市场竞争加剧了,但也不至于企业没有任何增长,问题到底在哪呢?我们知道企业在营销方面一定存在短板,可能是很隐性的,需要进一步的深入分析。
企业的“扁担”是软的
为了有效把握问题所在,我们从老总到部门经理到大区经理到省区经理到地区经理和业务主管逐级进行了访谈,并通过公司相关的文件和资料对企业近五年来的营销变革历程进行深入了解。在此基础上,对企业的营销现状进行全面、综合分析和评价,终于找到问题的答案:企业现有的营销管理控制体系存在问题,已严重阻碍了企业营销活力的有效发挥。也就是说,“剃头师父的挑子”是“二头热”的,但“剃头师父的扁担”却是相对“软的”,两头担的东西不断增加已超过了扁担的承受能力,也就是说短板短在“扁担”上。
当把这个结果与企业老总沟通时,企业老总还很难深刻理解:营销部门的员工工作都是认真啊!怎么成为阻碍者呢?
我们与他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公司前几年快速发展,加上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企业营销体系的内外部环境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市场营销的宽度、深度、内容不断加大,需要相对应的营销管理和控制能力予以匹配,市场一线要求公司对市场的支持和控制要求日益提高,市场的快速变化也需要公司的快速反应和应对。而企业现有的营销管控体系,虽然在近几年有些调整和改进,但本质上没有较大变化,已超负荷运转,公司制定的战略决策在通过营销管理控制体系向市场一线转化时,要不部分就忽略掉,要不就是滞后或变味的,整体被打折扣,再好战略决策也也很难得到充分的贯彻执行,在这个方面,公司的决策层可能在已往的日常工作推进中会有所感受;因为营销管控体系超负荷运转,市场一线的业务人员无法及时得到来自公司的常规支持,方案审批周期长,促销宣传物料供应不及时,经常是“巧妇难做无米之炊”,或是“中午来做早上饭”,对市场的快速反应和应对往往是滞后的,跟着别人屁股后面跑,即使企业上下态度再积极,再认真努力,工作的时效性和有效性都是要打折扣的,往往是事倍功半的,大量的智慧和资金投入都无形中被浪费和消耗掉了,企业发展迟缓,销量很难提升是必然的。
听完我们客观分析之后,企业老总有了深刻感悟,并亲自向公司有关部门和各级营销人员进行了沟通和了解,情况确实如此,真正认识到了营销管理控制体系的重要性和内涵。随后,我们专家团队根据企业的营销内、部环境,进行了营销管理控制体系的重新设计,从组织架构、岗位职责与权限、人员配置、业务流程、制度政策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调整,通过与企业的有效沟通,最终得到认可实施,三个月后,发挥成效,企业原有优势得到充分发挥,销量已有20%的增长,势头良好。
企业怎样让“扁担”硬起来
在多年的营销咨询实践中,我们深有体会:在开展企业营销活动过程中,大家都知道要抓两头:营销决策的贯彻执行和对市场的快速反应,但往往会忽视营销的关键:企业的营销管控体系,其实这是营销决策的贯彻执行和对市场的快速反应之间快速有效对接的关键所在,也是营销发力和保持持续活力的最重要因素。营销管控体系的核心是营销相关岗位职责、工作流程、制度政策之间的有机配置和互相动态的交融。
所谓二元,即企业的决策贯彻执行和市场的快速反应;所谓三角,即营销组织的岗位职责、制度政策和业务流程。通过三角之间相辅相成、均衡互动来达成二元的目标。通过岗位、职责的有效设置和落实来简化组织管理体系的建设;通过政策、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来支持岗位职责和有效发挥;通过业务管理流程的优化来提高管理效率;通过三角的有效实施使领导的决策更准确、更及时,使正确的决策能更好的得以贯彻执行,根据市场的竞争需要,该体系给予系统的支持和快速而正确的决策。而针对每个企业现状的不同,量身定做的,最适合企业现状和能够推进企业发展的管理控制体系才是企业目前最需要的,而非规范的、系统的、严谨严密的、完全西化的管理体系。
只有企业根据市场外部环境和企业营销的发展需要,不断改进和优化与企业发展相匹配的营销管理和控制体系,更快、更直接地贴近市场一线,在公司决策层和市场一线人员之间实现快速、有效地对接和有机互动,为公司的决策贯彻执行提供及时的支持,向市场一线提供强大、快速的后台服务,真正实现对市场的快速反应,才能真正确保营销的时效性和实效性。对于中国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来说,发展到现在已经具备了自己的企业文化,更深深扎根在中华文化这个厚实的基础之上,完全照搬国外的先进经验未必适合自己企业的快速发展。对于,中国式企业管理来说,“沟通”是最为主要的,而沟通的方式也并非狭隘的语言沟通,因而,搭件“沟通桥梁”也就至关重要。因而,我们常说“抓两头腰发力”,“剃头师父的挑子一头热”是不行的,“剃头师父的挑子二头热”是不够的,剃头挑子的“扁担”要硬起来是很重要的。
第四篇: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提高经营(邵武)
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提高土地经营水平
邵武市农村土地流转调查情况
(2011年6月17日)
邵武市耕地总面积33.45万亩,农业人口人均耕地面积1.5亩。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叶以后,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村进城务工人员迅速增加,青壮年劳力大量外流,粮食播种面积逐年萎缩,边远地区耕地甚至出现抛荒,与此同时民间自发的农业土地使用权流转现象日益普遍。
一、农村土地经营流转现状
1、农业土地经营状况。一是主要作物:当前,我市农业经营的主要作物是水稻和烟叶。除水北、城郊等近郊村镇少部分农田常年种植蔬菜之外,大部分农田以种植烟叶和水稻为主。全市烟叶种植面积已达6.5万亩,水稻播种面积36.39万亩(含烟后稻),另有1.23万亩左右的山垅田(约占耕地总面积的5%左右)因自然条件差,易受野兽为害产量低等原因而处于抛荒和半抛荒状态。二是经营模式:我市农业经营仍是以家庭经营为主。农业经营户平均经营农田面积约15亩左右(含租赁经营的面积),经营规模较小,产业化程度低。目前农业经营大户在我市已开始出现,经营农田面积50至300亩不等,但为数不多。最大的农业经营户是洪墩镇尚读村姚金苗,经营面积280亩,季节性雇工80余人。烟田一般种植两季作物,即种植一季烟叶后,再种一茬水稻。水稻种植单季晚稻为主,双季稻除洪墩、卫闽、拿口、大竹等乡镇外,其它乡镇已不常见,大部份农田冬季常年闲臵,复种指数低、土地利用率偏低。三是经营效益:我市烟叶平均亩产值约2000元,除去经营成本(不含经营者自
身的投工投劳),纯利润约1500元。水稻平均亩产量950斤干谷,产值900多元,除去经营成本,纯利润不足500元。相比较而言,烟叶种植效益远高于水稻,但由于受到国家调控计划,农村劳动力不足以及田块调整等因素的影响,发展空间有限。
2、农业土地流转现状。随着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加和烟叶种植产业的发展,农业土地流转现象在我市已十分普遍。据不完全统计,我市农村常年或季节性外出人口已接近1/3。这部分农村人口承包的土地基本上流转给他人经营,此外,烟叶种植户多数也有临时租用他人承包的土地种植烟叶。2009年开始,我市被省农业厅推荐为全国100个农村土地流转监测县之一,为了做好监测工作,开展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调查摸底,据调查,2010年,我市有8357户农户进行了土地转出,转出面积达52390亩,占农户承包耕地总面积的16.35%。其中:转包:36249亩、转让:1071亩、出租:14674亩、股份合作195亩、其他方式流转:201亩;流转的去向:农户:47601亩、合作社:1559亩、企业:2776亩、其他:454亩;流转用途:用于种粮面积达34896亩。正式签订流转合同仅有1150份,涉及面积8800亩。土地流转几乎涉及全市所有的农业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式有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多种形式,其中以转包和出租为主,流转规模不大,且具临时性、季节性的特点。
外出人口一般是将其承包经营的土地全部转给他人经营,按全市农村人均耕地水平和农村家庭平均人口数计算,每户转出面积不到5亩左右。在家务农并接受他人转给的土地进行经营的农业户一般最多接受两户人家的土地,亦即按受的面积不超过10亩。种烟户与不种烟户之间发生的土地流转宗地面积更小,多数只租用适宜种烟的土地,种烟户涉及的转出对象一般
有多户,每宗地面积仅1-2亩,甚至几分地。按每个种烟户平均种植10亩烟叶计算,其转入土地面积一般不超过10亩。
常年外出务工人员一般是将土地常年转给他人经营,租金一般每亩收取100-300斤干谷不等,高山区甚至不收任何租金。若是转给他人种植烟叶,因田块质量较好,租金较高,除收取300至400斤干谷(有的直接付现金300-500元不等)外,种烟户一般还在烟叶收完后,插上稻秧,再还给田主经营。所有的土地转让形式均不订立书面协议,不确定转让期限。一个经营周期结束后,田主随时可以收回转出的土地由自己经营,并且国家农业补贴优惠政策仍由田主享受。有的农民农闲季节外出打工,田地租给他人种烟,农忙季节又回到家乡务农,其土地流转具明显的季节性短期性特点。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与问题
开展土地流转服务工作牵涉到千家万户,要真正实行规范化操作管理有较大的难度。
1、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操作不规范。由于目前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多以自发形式,流转双方往往贪图方便而不遵循一定的程序以及履行必要的手续,未向村集体经济组织备案,也没有通过流转合同或契约来规范流转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通常采取“口头协议”的方式进行私下协商,造成土地承包关系混乱,容易引起纠纷;流转手续程序不够规范、服务和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2、土地承包经营权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还处于自发阶段,随意性、盲目性大,流转主体多以邻居或亲戚之间的转包为主,而以转包为主的流转形式,随意性、盲目性大,期限一般为一年,接包户或租赁户没有长远打算,不肯对土地作较大的投入,造成稳定性不够,容易导致经营者
对土地掠夺式种植,不利于长远发展;土地承包经营权分散与土地集中经营之间存在矛盾,若少数农户不愿流转则导致成片规模种植无法实施。
3、个别地方违背农民意愿,强制推行土地流转。不顾客观条件和实际,习惯于用行政命令代替政策引导,随意变更甚至撤销与农户签订的承包合同,强行推动农村土地流转,侵害了农民的经营自主权和合法承包权益,影响了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稳定。
4、法律上的滞后。虽然《农业法》、《土地管理法》等对土地问题作出“土地不得抛荒,不得改变用途”等有关规定,但对土地改变用途或抛荒又如何处罚,在数量、情节上没有一个量化标准;土地转让、转包的期限如何规定,土地报酬如何确定等这些普遍存在的问题,实际操作起来,就难以驾驭,因而造成无序的、无规则的、盲目的土地流转。
5、证地不符问题。1999年开展农村土地第二轮延长承包期时,由于时间紧、任务重,部分村小组所颁发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上所载的地块坐落与实际地块坐落有出入。“二轮延包”后,至今才十年时间,已经有半数的村小组因为种种原因进行过承包地的调整,导致证地完全不符。
6、人员、经费问题。一是人员紧缺。乡镇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委员会大多设在经管站,而乡镇经管站人员因村账托管而有不少人兼任了村代理会计或总出纳,有的还兼任了公有资产监管三个中心的主任,造成人手紧缺。二是经费困难。目前,要对农村土地流转开展服务,有大量的前期工作要做,如:对证地不符的农户换发“经营权证”、调查摸底、登记造册、建立台账、建立信息平台、发布信息、流转交易、印制规范的流转合同、纠纷调解、仲裁等都需要经费。
三、促进土地流转的政策建议
政府应鼓励和推动土地流转,从确定试点乡镇开始先行先试,总结经验,全面推广,规范土地流转行为,促进土地流转市场化。
1、建立土地流转机构。试点乡镇设立土地流转服务所(以下简称“服务所”),由分管农业或林业的领导兼任所长,由经管、农技、林业、司法、土地等相关站所人员组成。主要负责土地流转调查、登记、建立台账、发布信息、开展交易、代签和鉴证合同、纠纷调解等服务;试点村设立服务点、村小组设一名服务员,一般由组长兼任。试点期间,市里暂不设立机构,业务工作由市经管站负责。
2.做好土地流转模底调查工作。要开展土地流转服务,首先要掌握流转的数量。由于农经统计报表数据与实际流转规模出入较大,必须有一个比较准确的数据,在试点乡镇或试点村进行调查摸底,模底调查由村民小组长负责对每户进行土地流进、流出和是否证地相符等内容进行登记,报到村委会,村委会汇总后上报到乡镇“服务所”,“服务所”根据相关信息建立台账。
3.换发经营权证。试点乡镇对证地不符的村民小组进行换证,将旧的经营权证收回并核销,重新填制与实际耕种地块相符且对基本农田进行注明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并做好登记、备案。同时依法要求各村民小组在剩余承包期内不得再调整承包地,以保证经营权证与实际地块相符,为土地流转服务创造条件。
4.加强土地流转服务宣传。通过有关媒体广泛宣传和在市农业信息网开辟专栏,宣传土地流转法律、法规和政策,发布土地流转供求信息,乡镇土地流转服务所开展流转中介的登记
服务,实行台账滚动管理;指导流转合同的签订。
5.出台抛荒耕地复耕奖励政策。据不完全统计,我市耕地抛荒面积近万亩,为鼓励抛荒耕地的复耕,政府应出台抛荒耕地复耕奖励政策,经费可从抛荒地的种粮、农资综合等补贴中筹集一部分,政府财政补贴一部分。
6.加大土地流转服务工作经费。目前,要对农村土地流转开展服务,有大量的前期工作要做,如:对证地不符的农户换发“经营权证”、调查摸底、登记造册、建立台账、建立信息平台、发布信息、流转交易、印制规范的流转合同、纠纷调解、仲裁等都需要经费。据初步估算,建立市、乡、村、组四级土地流转网络,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等,需要投入418万元,每年还要至少20万元的服务经费。
总之,促进土地流转的最终目的是推动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则又促进土地流转的规模化和市场化。所以政府在土地流转中的作为应该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要促进土地流转,另一方面努力推动农业产业化,双管齐下,最终实现以农业产业化为依托的土地流转市场化。
第五篇: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提高办事效率
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提高办事效率
2003年8月,党中央、国务院做出加速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决定把电子政务建设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信息化工作的重点,明确了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建设任务和保障措施。本文就电子政务的建设提出自己粗浅的见解与大家共尝。电子政务与以往办公自动化有所不同,主要的区别在于:一是少量、分散的内部的,以辅助办公和为内部服务为主的应用系统,走向系统化、整体化、全面地履行政府职能的应用体系,体现在服务对象由为公务员自身转变为社会、公众。二是多种类的,“封闭、专有”的技术体系走向统一标准的,“开放、互联”的技术体系,使广泛互联、共享成为可能,体现在信息技术革命上。三是由于直接为社会、公从服务而引发出的能动地为政府行政改革、业务整合、机构重组、流程再造和管理创新服务,体现在推动公共行政管理不断变革、创新上。
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政府的各项业务,实现政府业务流的计算机化,在发达国家已经有了近50年的历史。在2001年底,国家为了加快信息产业和经济建设的发展,提出“以信息化建设带动工业化建设”,中央为此专门成立了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并成立专门办公室──国家信息化建设办公室,由国家计委一把手任http:///办公室主任。在办公室领导下,对国家电子政务建设进行了宏观规划,同时提出“中央先行”的方针,也就是中央级机关率先开展电子政务全面建设,并在全国范围逐步展开。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特别是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在政府部门中积极开展电子政务的建设,无论是对行政人员,还是对行政方法、行政组织,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我们应努力从如下几方面抓好基础建设:一是提高行政人员的素质。注意加强学习电子政务知识、着力培训计算机操作技能,掌握与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技术,更新传统观念,树立效率观念、创新观念、服务观念、竞争观念、民主观念、法治观念等现代化观念。二是改进行政管理方法。电子政务的发展,创立了全新的行政方法和行政措施。例如决策支持系统(DSS)、电子会议系统(EMS)、远距离控制、分布式工作等。这些管理方法的应用,为行政管理提供了新的手段。三是改革传统的行政组织。
首先是缩减以至取消中间管理层,使传统的金字塔型的行政组织扁平化。现代信息技术使操作执行层与决策层直接沟通,加快了信息畅通和正确。其次是增宽管理幅度,管理者和其下属都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随时了解对方的状态和意图,保证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全方位沟通,一个管理者能够同时指导更多的下属人员。第三是改进行政组织绩效。电子政务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使得一个行政组织要完成与过去同样的工作量所需要的人员大为减少,从而使行政组织更加精干高/xingzhengguanli/效,有利于行政绩效的提高。政府在传统管理模式下,社会化任务越重,管理范围越大,相应的管理成本越高,出现政务边际成本递增现象。而电子政务的运用,则可以提高行政运作效率。主要从如下几方面着手重点建设:一是加快信息传递。政府部门采用安全可靠的加密信息技术,加快了信息传递速度,使上传下达更加迅速。二是简化行政运作环节和程序。由于政府信息化对政府的行政组织结构产生很大的影响,可以缩减甚至取消中间管理层,简化行政运作的环节和程序。通过信息网络,公众可以交互式的方式,直接将意见、建议反映到有关职能部门,并且可以与职能部门一起共同落实解决。三是降低行政运作成本。降低行政运作成本,是政府信息化的一个直接动因,也是政府信息化要实现的首要目标之一。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了行政人员的素质,优化了行政管理的组织结构,提高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和效率,这些都会促使行政运作成本的减少。[作者简介]温恒华,钦州市检察院。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提高办事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