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公司法名词解释

时间:2019-05-12 17:29: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自考公司法名词解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自考公司法名词解释》。

第一篇:自考公司法名词解释

公司法:是规定各种公司的设立.组织活动和解散以及其他与公司组织有关的对内外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公司:是依照公司法律规定组织、成立和从事活动的,以营利为的且兼顾社会利益的,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在我国,主要包括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章程:是指对公司的组织、运营、解散以及公司与股东之间、股东与股东之间权利义务关系作出明确规定的公开性质的法律文件。

子公司:有时也称“附属公司”是指其股份的一定比例被其他公司持有而为其他公司控制的公司。

人合公司:是指公司的设立和经营活动是以股东个人的信用而非资本为基础的公司。

资合公司:是指公司的设立和经营活动是以资本而非股东个人的信用为基础的公司。

封闭公司:是指根据公司章程的规定,全部股份由设立公司的股东持有,股份转让受严格限制,并能在证券市场上自由转让的公司。

公开公司:是指以法定程序公开招股,股东人数无法定限制,股份可以在公开市场上进行自由转让的公司。如:上市公司。

公司设立:是使为公司成立,取得公司法人资格而依据法定程序进行的一系列法律行为的总称.发起设立:又称单纯设立,指发起人认购公司应发行的全部资本而设立公司的方式 募集设立:指由发起人认购公司应发行股份的一部分,其余股份向社会公开募集或者向特定对象募集而设立的公司行为。核准主义:又称为许可主义或审批主义,公司设立除具备法定之一般要件外,还须经政府行政主管机关审查批准.准则主义:又称登记主义,指公司法事先规定公司设立的要件并将这些要件作为设立公司的指导原则,任何人只要符合此种原则要求,具备公司法所规定的最低条件即可设立公司.严格准则主义:是指公司设立时,除了具备法律固定的要件外,还在法律中规定了严格的限制性条款,设立公司虽无须经过行政主管机关批准,但要符合法律规定的限制性条款,否则即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发起人:是指向公司出资或认购公司股份,并策划.承担公司筹办事务的公司创始人.公司资本:是注册资本的简称,又称股本,是指由公司章程所确定的全体股东认缴或实缴的出资总额。

公司净资本:是指公司资本总额减去公司负债总额后余额。

发行资本:是支公司以法律或公司章程的规定,在注册资本总额度内已经发行的、由股东认购的资本总额。

授权资本制:是指在设立公司时,虽然应该在公司章程中载明资本总额,但不必全部发行,只需依法发行其中的一部分,公司就可以成立,其余为发行部分资本,授权公司董事会在公司成立后发行完毕。股东:是指向公司出资或其他合法途径获得公司股权,并对公司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是公司设立、存续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基础要素。

实际控制人:是指虽不是公司的股东,但通过投资关系、协议或者其他安排,能够实际支配公司行为的人。

原始取得:是指通过向公司出资或认购股份而取得股东资格。

继受取得:也称为传来取得或派生取得,即通过受让、受赠、继承、公司合并等途径而取得股东资格。

异议股份回购请求权:是指当股东(大)会作出对股东利害关系产生实质影响的决定时,对该决定持有异议的股东有权要求公司以公平的价格回购他们手中的股份,从而退出公司。直接诉讼:是指股东单纯为维护自身利益,基于其股份持有人的身份向侵权人提起的诉讼。

派生诉讼:又称代表诉讼,间接诉讼,是指当公司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乃至第三人等主体侵害了公司利益,而公司怠于追究其法律责任时,符合法定条件的股东以自己的名义代表公司提起的诉讼。

注意义务:又称善管义务、勤勉义务,是指公司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应当诚实地履行对公司的职责,在管理公司事务时,应当以一个理性的谨慎的人在相似情形下所应表现的勤勉和技能来履行其职责,以实现公司利益最大化。

忠实义务:又称诚实义务,是指公司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在进行经营管理和监督时,应以公司利益为己任,为公司最大利益履行职责;当自身利益与公司利益发生冲突时,应以公司利益为重。

竞业禁止义务:是指公司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不得为自己或他人经营与其所在任职公司具有竞争性质的业务。

自我交易:是指公司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为自己或他人利益与其所任职公司进行的交易。

公司债:是公司依照法定的条件及程序,并通过发行有价证券的形式,以债务人身份与不特定的社会公众之间所形成的一种金钱债务。担保公司债:是指公司在发行债券时以特定财产或第三人对该债券的还本付息作出担保的公司债券。

无担保公司债:是指既没有提供任何特定财产作抵押,也没用第三人作保证,仅以公司的信用为基础所发行的公司债券。可转换公司债:是指公司债债权人在一定条件下可将其持有的公司债券转换为发行公司股份的公司债。

公司财务制度:是指关于公司资金管理、成本费用的计算、营业收入的分配、货币的管理、公司的财务报告、公司纳税等方面的规程。

资产负债表:具体而言,它是指反映公司在某一特定日期静态的财务状况,即公司资产、负债以及所有者权益等情况的会计报表。

损益表:是反映公司在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及其盈亏情况的报表。

利润分配表:是反映公司年度利润分配情况与年末未分配利润结余情况的会计报表。公积金:是指公司依照法律、公司章程或股东大会决议从公司营业利润或其他收入中提取的一种储备金。

资本公积金:是指从公司非营业活动所产生的利益中提取的公积金。任意公积金:是指公司根据公司章程或股东大会决议而非法定公积金外自由设置或提取的公积金。

盈余公积金:是指公司从其税后的营业利润中提取的公积金。

同股同利:是指除非公司全体股东有约定或者公司章程有规定,否则,所有股东都享有按其出资或所持股份比例参加公司税后利润分配的权利。

公司合并: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公司依法达成合意归并为一个公司的法律行为。吸收合并: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公司合并时,其中一个公司吸纳其他公司继续存在,其他公司随之消灭。新设合并:是指在公司合并时,原先公司同时归于消灭,共同联合创立一个新公司。公司清算:是指公司解散后,清结公司债券债务,分配公司剩余财产,最终向公司登记机关申请注销登记,使公司法人资格归于消灭的法律行为。普通清算机关:也称清算组或清算人,是指在普通清算中代表被解散公司依法执行清算事务的机关。

特别清算:特别清算一般是指由法院指定人员组成清算组织,在法院严格监督下,按照法律规定的特定程序进行的清算。

公司破产:是指公司作为债务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为保护多数债权人的利益,使之能得到公平满足而设置的一种诉讼程序。

破产界限:亦称破产原因或破产事实,是指申请人向人民法院申请债务人破产,以及人民法院据以裁定是否受理该案件的客观标准,是启动破产案件的依据。破产撤销权:是指破产财产的管理人对破产人在破产案件受理前的法定期间内,与他人进行的欺诈行为会对全体债权人公平清偿有损害的行为,有否认其效力,并申请法院撤销的权利。破产管理人:是指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案件后接管债务人财产并负责财产管理和其他有关事务的专门机构和专业人员。破产债权:是指债权人所享有的能够依据国家强制力通过破产程序从债务企业的财产中受到清偿的权利。债权人会议:是指债权人依照人民法院的通知或公告而组成的,表达全体债权人的共同意志、参与破产程序并对有关破产事项进行决议的议事机构。破产财产:是依照破产法的规定宣告破产时,为了满足所有破产债权人的共同需要而组织管理起来的破产企业的全部财产。

取回权:当企业被宣告破产时,所有权人有权通过管理人取回该物。这种由所有权人行使的权利,成为取回权。别除权:不依破产程序而能从破产企业的特定财产上得到优先受偿的权利,成为别除权。

抵消权:破产债权人在破产申请受理时,对破产企业负有债务的,享有在破产清算前以其债权充抵其债务的权利,这种由债权人享有的权利称为抵消权。重整:是指对已经具有破产原因或破产原因之虞而又有再生希望的债务人实施的旨在拯救其生存的积极程序,其目的不在于公平分配债务人的财产,而在与恢复债务人的经营能力。

和解:是指具备破产原因的债务人,为避免破产清算,而与债权人会议达成以让步方法了结债务的协议,该协议经法院认可后生效的法律程序。

破产清算:是破产宣告后,管理人在有关当事人的参加下,对破产企业的财产依法进行保管、清理、估价、处理和分配,了结破产企业债务的程序。破产终结:是指破产企业无破产财产可分或破产财产分配完毕,由破产管理人提请法院结束破产程序,并向破产企业原登记机关办理注销登记的程序。

有限责任公司:亦称有限公司,是指依公司法设立的,由不超过一定人数的股东出资组成,每个股东以其所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

一人有限公司:是指只有一个自然人股东或者一个法人股东的有限责任公司。有限责任公司组织机构:是依法行使公司决策、执行和监督权能的机构的总称。增资:是指公司为扩大经营规模、拓展业务、提高公司的资信程度,依法增加注册资本金的行为。

减资:是指公司资本过剩或亏损严重,根据经营业务的实际情况,依法减少注册资本金的行为。国有独资公司:是指国家单独出资,由国务院或者地方人民政府授权本级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有限责任公司。

中外合资有限责任公司:是指在中国境内,依中国法律设立的,由不超过一定人数的外国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同中国的公司、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出资组成,每个股东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

股份有限公司:是指由2个以上200个以下的发起人发起,公司资本分为等额股份,股东以其所持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

股份:是指均分股份有限公司全部资本的最小单位。股份的发行:是指股份有限公司为筹集资金或为其他目的而面向投资者出售或分配自己股份的行为。

上市公司:是指其股票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股份有限公司。

中外合资股份有限公司:是指依法设立的,全部资本由等额股份构成,股东以其所认购的股份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财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境内和境外投资者共同购买并持有公司股份的企业法人。境外直接上市:是指国内企业直接以自己的名义向外国的证券主管机构申请在该国证券市场挂牌上市。

境外间接上市:是指境内企业利用境外设立的公司的名义在境外发行股票和上市,香港的红筹股就是这种方式的典型表现。间接上市又可分为买壳上市、造壳上市、存托凭证上市。买壳上市:是境内企业直接收购一家已经在海外证券市场挂牌上市的公司的部分或全部股权,取得对该境外上市公司的地位,然后对其注入资产,达到境内企业在海外间接上市的目的。

造壳上市:是指国内企业到境外设立公司,由该境外公司以收购、股权置换等方式对境内公司形成控股关系,然后将该境外公司在境外交易所上市。

存托凭证上市:存托凭证,又称存股证(Depository Receipt,简称DR),是国内公司向境外投资者发行的、表明存放在境内的股份的证券形式,是一种可转让的、代表某种证券的证明。

红筹股:是指在香港上市,由中资企业控股35%以上的上市股票。

H股:是指以人民币表明面值,以港元认购和进行交易,在香港交易所批准上市的股票。

优先股:指在分配收益及分配剩余财产等方面比普通股股东享有优先权的股份。普通股:是指股东拥有的权利、义务相等、无差别待遇的股份,是各国股份有限公司发行的股份中最为普通的一种股份。独立董事:是指不在公司担任除董事外的其他职务,并与其所受聘的上市公司及其股东不存在可能妨碍其进行独立客观判断关系的董事。

董事会:是公司依法选举产生的由若干名董事组成,负责执行股东大会决议、对外代表公司、并享有公司业务执行和管理权的常设机构。

高级管理人员:是指公司的经理、副经理、财务负责人,上市公司董事会秘书和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人员。

外国公司分支机构:是指外国公司依照我国公司法的规定,经中国政府批准,在中国境内设立的以外国公司名义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机构。

外国公司分支机构的设立:是指外国公司依照我国《公司法》规定的条件和程序,在我国境内为其分支机构取得经营资格而实施的一系列法律行为。外国公司分支机构的清算:是指外国公司分支机构被撤销后,为了终结其现存的各种法律关系、了结分支机构的债权债务而进行的清理行为。

公司集团:是指具有独立法律地位的受支配企业统一管理的企业联合。

关联交易:是指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与其直接或者间接控制的企业之间的关系,以及可能导致公司利益转移的其他关系。

商业判断原则:是指只要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是基于管理信息、善良和诚实地作出合理决议,即使事后在公司立场上看来此项决议是不正确或有害的,无须由上述人员负责。对于此种决议,股东无权禁止、废除或者抨击、非难。

第二篇:公司法_名词解释

企业与公司法

2013年10月

29、公司清算:是指公司解散后清洁公司债权债务分配公司剩余财产最终向公司登记机关申请注销登记使公司法人资格归于消灭的法律行为。

30、发行资本:是指公司依法律或公司章程的规定,在注册资本额度内已经发行的、由股东认购的资本总额。

31、债权人会议:是债权人依照人民法院的通知或公告组成,表达全体债权人的共同意志、参与破产程序并对有关破产事项进行决议的议事机构。

32、特别股:是指股份所代表的权利、义务不同于普通股而享有特别内容的股份。

33、累积投票制:公司股东大会选举董事或者监事时,有表决权的每一股份拥有与应选董事或监事人数相同的表决权,股东拥有的表决权可以集中使用的制度即为累积投票制。

2013年1月

29、公司设立:为使公司成立、取得公司法人资格而依据法定程序进行的一系列法律行为的总称。

30、公司合并: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公司依法达成合意归并为一个公司的法律行为。

31、国有独资公司:是指国家单独出资、由国务院或者地方人民政府授权本级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有限责任公司,其地位与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相同。

32、股份:是指均分股份有限公司全部资本的最小单位。“股份”在法律上有两层意义:第一,股份是股份有限公司资本的构成单位。公司全部资本分为金额均等的若干份股份,全部股份金额的总和即为公司资本总额。第二,股份是股东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基本依据。

33、可转换公司债:是指公司债债权人在一定条件下可将其持有的公司债券转换为发行公司股票的公司债。2012年10月

29、公司法:是规定各种公司的设立、组织活动和解散以及其他与公司组织有关的对内外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30、《公司章程》:是公司组织与活动的基本准则,具体是指对公司的组织、运营、解散以及公司与股东之间、股东与股东之间权利义务关系作出明确规定的公共性质的法律文件。

31、募集设立:又称募股设立、渐次设立、复杂设立,是指发起人认购公司应发行股份的一部份,其余部分向社会公众募集而设立公司的方式。

32、中外合资有限责任公司:是指在中国境内、依中国法律设立的,由不超过一定人数的外国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外国合资者)同中国的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中国合资者)出资组成,每个股东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合资有限公司)。

33、破产财产:是依照破产法的规定宣告破产时,为了满足所有破产债权人的共同需要而组织管理起来的破产企业的全部财产。

2012年1月

29、破产界限:亦称破产原因或破产事实,是指申请人向人民法院申请债务人破产,以及人民法院据以裁定是否受理该案件的客观标准,是启动破产案件的依据。

30、公司设立:是指为使公司成立、取得公司法人资格而依据法定程序进行的一系列法律行为的总称。

31、上市公司:是指其股票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股份有限公司。

32、破产管理人:是《企业破产法》设立的一项新制度,是指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案件后接管债务人财产并负责财产管理和其他有关事务的专门机构或专业人员。

33、公司法:是规定各种公司的设立、组织活动和解散以及其他与公司组织有关的对内对外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2011年10月

29、有限责任公司:

30、授权资本制:

31、中外合资股份有限公司:

32、和解:

33、公开公司:

第三篇:v公司法名词解释

公司法

名词解释:

1、公司是指全部资本由股东出资构成,股东以其认缴的出资额或认购的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财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的依公司法成立的企业法人。

公司。

5、股份有限公司是公司全部资本划分为均等股份,全体股东在其所认购的股份数额内对公司承担责任的公司。

6、有限责任公司是指依照公司法设立,由法律规定的一定人数的股东共同出资组成,每个股东以其所认缴的出资额人合公司指公司信用的基础在于股东个人条件的公司。

8、资合公司指公司信用的基础在于公司资产数额的公司。

9、母公司,指一个公司拥有另一个公司一定比例以上,并足以将其控制的股份。子公司指其一定比例以上的股份被另一公司所拥有,并因此受到该公司控制的公司。

10、总公司指依法首先设立的管辖全部组织的总机构。分公司指受总公司管辖的分支机构。

11、一人公司即只有一个股东的有限责任公司。

12、公司法是规定公司设立、组织、活动、解散及其内部、外部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13、公司的设立指发起人为使公司成立而依法进行的一系列法律行为及所经法律程序的总称。

14、公司登记指公司为取得、变更或终止经营资格,依商事登记法规定的条件及程序,向国家登记机关申请,以及国家登记机关依法进行审查核准的行为。

15、公司名称是公司用以经营并区别于其他公司或企业的标志。

16、公司章程是公司股东依法订立的规范公司组织与活动的基本法律文件。

18、公司资本是由全体股东出资构成的公司财产。

21、一人有限责任公司指只有一个自然人股东或者一个法人股东的有限责任公司。

25、有限责任公司的设立指发起人为使公司成立,取得公司法人资格而进行的一系列法律行为的总称。

27、出资证明书它是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出资的表现形式,即表示股东出资的凭证。

28、股权转让指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将向公司缴纳的出资及因此产生的权利义务,一部或全部地、概括地转移给其他股东或股东以外投资者的行为。

39、一人公司指由单一股东(自然人或者法人)拥有公司的全部出资或者股份的公司。

40、国有独资公司指国家单独出资、由国务院或者地方人民政府授权本级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履行出资的职责的有限责任公司。

42、发起设立指由发起人认购公司应发行的全部股份而设立的公司。

43、股份有限公司的组织机构:作为企业法人,股份有限公司必须具有形成其法人意志、对内进行管理、对外代表公司的机构。

44、股东平等原则:指股东在一切法律关系中,按照股份数额比例而享有平等的权利,负担同等的义务。

45、股东大会:根据公司法第99条的规定,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大会是由全体股东组成的公司权力机构,依公司法的规定行使职权。

46、董事会:根据公司法第109条的规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是由法定人数的董事组成、并对股东会负责的公司经营决策和业务执行机构。

47、监事会根据公司法第118条的规定,股份有限公司的监事会是公司经营活动的监督机构。

48、上市公司:是其股票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股份有限公司。

50、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签发的证明股东所持股份的凭证。

56、背书指股票持有人在股票背面批注签章将股票转让给他人的行为。

89、公司合并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公司,因生产经营的需要,根据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合并为一个公司的法律行为。

90、新设合并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公司合并后,成立一个新公司。吸收合并指两个中两个以上的公司合并后,其中一个公司吸收其他公司而继续存在,被吸收各公司主体资格同时消灭的公司合并。

91、公司收购指受让公司通过购买出让公司一定数额的股权或全部、部分经营性资产,从而实际控制出让公司,而出让公司继续存在的法律行为。

92、公司兼并指公司通过购买其他公司的产权或股份,从而使被购买公司失去法人资格或处于被控股地位的法律行为。

93、公司分立指一个公司按照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分解为两个或两个以公司的法律行为。

94、新设分立指一个公司按照法律规定的条件与程序,将其资产或业务进行分割,然后分别设立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新设公司,原有公司的法律主体资格消灭的公司分立。派生分立指一个公司按照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将其部分资产或营业进行分离。

95、公司变更指公司在其存续期间内,为适应公司经营管理的需要,所进行的公司名称、经营范围、公司章程、注册资本、组织形式等公司登记注册事项的变化。

96、公司解散指公司因法律或公司章程规定的解散事由出现,停止其生产经营活动并经过清算,最后消灭其法律主体资格的法律行为。

97、公司清算提公司解散后,为最终了结现存的财产和其他法律关系,依照法定程序,对公司的财产和债权债务关系,进行清理、处分和分配,以了结其债权债务关系,从而消灭公司法人资格的法律行为。

第四篇:自考会计-名词解释

1.会计反映职能:会计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从数量上反映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已经发生或完成的经济活动,为经营管理提供经济信息的功能。

2.会计监督职能:会计具有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利用会计反映所提供的经济信息,对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使之达到预期目标的功能。

3.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并利用专门的方法和程序,对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完整的,连续的,系统的反映和监督,旨在提供经济信息和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管理活动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4.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会计假设):指为了保证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和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会计核算的范围,内容、基本程序和方法所作的限定,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会计原则。

5.持续经营:会计核算应以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而不考虑企业是否将破产清算。

6.货币计量: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及经营成果,或其他单位的经济活动都通过货币计量予以综合反映,其他计量单位虽也要使用,但不占主要地位。

7.有用性原则:相关性原则,会计核算所提供的经济信息应有助于信息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会计提供信息要同决策相关联。

8.一贯性原则:各个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处理会计业务的方法和程序在不同会计期间要保持前后一致,不能随意变更,便于对前后时期会计资料进行纵向比较。

9.配比原则:对一个会计期间收入和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配合起来进行比较,在同一会计期间登记入账,以便计算本期损益。

10.权责发生制原则:指企业应按收入的权利和支出的义务是否属于本期来确认收入,费用的入账时间,而不是按款项的收支是否在本期发生。11.资产: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并能为企业提供未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

12.负债:企业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以资产或劳务偿还的债务。

13.所有者权益:是企业投资人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

14.收入:企业由于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提供他人使用本企业的资产而发生的或即将发生的现金(或其等价物)的流入,或债务的清偿。

15费用:通过配比方式确认的为取得收入而发生的各种耗费.这个定义是指狭义的费用.仅限于同提供商品和劳务有关的资产耗费.即营业费用.广义的费用.还包括投资损失.营业外支出和所得税费用。

16会计科目:是对会计对象具体内容即会计要素进一步分类的项目。

17账户:是对会计要素进行分类核算的工具,它应以会计科目作为它的名称,并具有一定格式。

18.复式记账:对发生的每一项经济业务,都以相等的金额,在相互关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账户中进行记录的记账方法。

19.简单会计分录:一个账户借方只同另一个账户贷方发生对应关系的会计分录,即一借一贷的会计分录。

20.复合会计分录:一个账户借方同几个账户贷方发生对应关系,或相反,一个账户贷方同几个账户借方发生对应关系的会计分录,即一借多贷或多借一贷的会计分录。

21实收资本:指企业实际收到的投资者投入的资本,它是企业所有者权益中的主要部分。

22.固定资产:一般是指使用期限较长,单位价值较高,能在若干个生产周期中发挥作用,并保持其原有实物形态的劳动资料,包括房屋及建筑物、机器设备、运输设备、工具器具等。

23.“应付账款”账户:用来反映和监督企业因采购材料而与供应单位发生的结算债务的增减变动情况的账户。

24.“应收账款”账户:用来反映和监督企业因销售产品应向购买单位收取货款的结算情况的账户。25.生产费用: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用货币额表现的生产耗用,叫做生产费用。

26.“生产成本”账户:用来归集和分配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各项费用,正确计算产品生产成本的账户。

27“制造费用”:账户用来归集和分配企业生产车间为生产产品而发生各项间接生产费用。

28.待摊费用:企业已经支出但应由本期和以后各期分别负担的,分摊期在一年以内的各项费用。

29.预提费用:预先分期计入各期成本、费用,但在以后才实际支付的费用。

30.管理费用: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各项费用。

31.营业外收支:那些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收入和支出。

32.账户的用途:设置和运用账户的目的,即通过账户记录提供什么核算指标。

账户的结构:在账户中如何登记经济业务,以取得所需要的各种核算指标,即账户借方登记什么,贷方登记什么。

34.盘存账户:用来反映和监督各项财产物资和货币资金的增减变动及其结存情况的账户。35.集合分配账户:用来归集和分配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某个阶段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反映和监督有关费用计划执行情况以及费用分配情况的账户。

36.跨期摊提账户:用来反映和监督应由几个会计期间共同负担的费用,并将这些费用在各个会计期间进行分摊和预提的账户。37.备抵账户:亦称抵减账户,是用来抵减被调整账户余额,以求得被调整账户实际余额的账户。

38.会计凭证: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的书面证明,也是登记账簿的依据。

39.记账凭证:会计人员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或汇总原始凭证,来确定经济业务应借、应贷的会计科目和金额而填制的,作为登记账簿直接依据的会计凭证。

40.账簿:按照会计科目开设账户、帐页,用来序时、分类地记录和反映经济业务的簿籍。(账簿又是积累、贮存经济活动情况的数据库)

41序时账簿:亦称日记账.按照经济业务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逐日逐笔登记经济业务的账簿。

42.联合账簿:日记账和分类账结合在一起的账簿,如企业设的日记总账。

43.多栏式明细分类账:根据经济业务特点和经营管理的需要,在一张帐页内按有关明细科目或明细项目分设若干专栏,用以在同一张帐页上集中反映各有关明细科目或明细项目核算资料。

44.总账:指按总账科目开设的账户,对总账科目的经济内容进行总括的核算,提供总括性指标。

45.明细账:是指按照明细科目开设的账户,对总分类账的经济内容进行明细分类核算,提供具体而详细的核算资料。

46.平行登记:是指经济业务发生后,根据会计凭证,一方面要登记有关的总分类账,另一方面要登记该总分类账所属的各有关明细分类账户。

47.结账:是指按照规定把一定时期(月份、季度、)内所发生的经济业务登记入账,并将各种账簿结算清楚,以便进一步根据账簿记录编制会计报表。

48.帐证核对:是根据各种账簿记录与记账凭证及其所附的原始凭证进行核对。

49.帐帐核对:是指各种账簿之间的有关数字进行核对。

50.会计主体:是指会计所反映的是一个特定单位的经济活

长期借款:是指企业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借入的,期限在1年或长于1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的各种借款

资产类账户:是用来反映企业资产的增减变动及其结存情况的账户

原始凭证:是在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时取得或填制的,用来证明经济业务的发生或者完成的情况,并作为记账的原始依据

54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指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分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

55外来原始凭证: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时,从外部单位或个人处取得的,外来原始凭证都是一次凭证,如购买货物取得的发货票,增值税专用发票,银行为企业代收款项的收款通知单等 56卡片式账簿:用印有记账凭证格式的卡片,详细登记各项经济业务的账簿

重要性原则: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交易或事项应当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

58账户的经济内容:账户反映的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

所有者权益类账户:是用来反映企业所有者权益增减变动及其结存情况的账户

60直接人工:是指工业企业直接参加产品生产的工人的工资以及按生产工人工资和规定比例计提的职工福利费

及时性原则: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及时进行,不得提前或延后,即会计事项的处理必须在经济业务发生时及时进行,讲求时效,以便于会计信息的及时利用

通用记账凭证:是指适用于各类经济业务,具有统一格式的记账凭证,也称标准凭证 63会计分期:是指把企业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过程,划分为较短的等距会计期间,以便分期结算账目,按期编制会计报表是对会计工作时间范围的具体划分

64负债类账户:反映企业负债增减变动及其结存情况的账户

65领料单:车间工部门从仓库中领用各种材料时,由领料经办人员根据需要材料的情况填写的一次性原始凭证,并经该单位主管领导批准到仓库领用材料

所得税:企业依照国家税法规定,对企业某一经营所得,按照规定税率计算交纳的税款

67损益类账户:是指那些核算内容与损益的计算确定直接相关的账户主要是指那些用来反映企业收入和费用的账户

会行对象:是指会计所反映和监督的内容,即会计的客体

历史成本原则:又称实际成本原则或原始成本原则,是指企的各项财产在取得时应当按照实际成本计量 70 集中核算:是指企业会计工作主要集中在厂级会计部门进行的一种核算组织方式 71 附加账户:用来增加被调整账户的余额,以求得被调整账户实际余额的账户

会计凭证传递:是指会计凭证从填制到归档保管整个过程中,在单位内部有关部门和人员之间的传递程序和传递时间

成本计算对象:是指生产费用归属的对象,即通常所说的计算什么的成本

74直接材料:亦称原材料,是指直接用于产品生产,构成产品实体的原料,主要材料以及有助于产品形成的辅助材料等

账户对应关系:运用借贷记账法记账时,在有关账户之间都会形成应借,应贷的相互关系

会计等式:资产=权益=债权人权益+所有者权益=负债+所有者权益

备查账簿:是指对某些在序时账簿和分类账簿中未能记载或记载不全的经济业力进行补充登记的账簿

78借贷记账法:以“借”“贷”作为记账符号,反映各项会计要素增减变动情况的一种记账方法

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是指会计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体现会计职业特征的,调整会计职业关生活经验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

会计方法:用来反映和监督会计对象,完成会计任务的手段

81复式记账凭证:是指将某项经济业务所涉及的会计科目集中填列在一张记账凭证上 82会计机构:是指由专职会计人员组成,直接从事和组织领导会计工作的职能部门

1.会计的反映职能

2.会计的监督职能

3.会计

4.会计核算基本前提(会计假设)

5.持续经营

6.货币计量

7.有用性原则

8.一贯性原则

9.配比原则

10.权责发生制原则

11.资产

12.负债

13.所有者权益

14.收入

15.费用

16.会计科目

17.账户

18.复式记账

19.简单会计分录

20.复合会计分录

21.实收资本

22.固定资产

23.“应付账款”账户

24.“应收账款”账户

25.生产费用

26.“生产成本”账户

27.“制造费用”账户

28.待摊费用

29.预提费用

30.管理费用

31.营业外收支

32.账户的用途

33.账户的结构

34.盘存账户

35.集合分配账户

36.跨期摊提账户

37.备抵账户

38.会计凭证

39.记账凭证

40.账簿

41.序时账簿

42.联合账簿

43.多栏式明细分类账

44.总账

45.明细账

46.平行登记

47.结账

48.帐证核对

49.帐帐核对

50.会计主体

51.长期借款

52.资产类帐户

53.原始凭证

54.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55.外来原始凭证

56.卡片式账簿

57.重要性原则

58.账户的经济内容

59.所有者权益类账户

60.直接人工

61.及时性原则

62.通用记账凭证

63.会计分期

64.负债类账户

65.领料单

66.所得税

67.损益类账户

68.会计对象

69.历史成本原则

70.集中核算

71.附加账户

72.会计凭证传递

73.成本计算对象

74.直接材料

75.账户对应关系

76.会计等式

77.备查账簿

78.借贷记账法

79.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

80.会计方法

81.复式记账凭证

82.会计机购

第五篇:自考宪法学名词解释

自考宪法学名词解释

1、宪法:宪法是法的组成部分,集中反映社会各种政治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规定国家的根本任务和根本制度,即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的原则、国家政权的组织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等内容,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和法律地位。

2、宪法规范:指调整国家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关系的各种规范的总和,具体来说是调整国家权力运行与人权保障的法律规范。

3、宪法制定:宪法的制定简称制宪,也就是宪法的创制,是指宪法制定者按照一定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创造宪法规范的活动。

4、宪法修改:宪法的修改简称修宪,是指有权机关按照法定程序对宪法文本的某些条款、语词或结构予以变动、补充或删除的活动。

5、宪法解释:指制宪者或者按宪法规定享有宪法解释权的国家机关对于实施中的宪法的内容、界限和精神所作的说明。

6、宪法监督:是指特定的国家机关依据一定的程序,审查和裁决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文件、有关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是否符合宪法,以维护宪法权威、保证宪法实施和保障公民宪法权利的制度。

7、事先审查:又称预防性审查,指在法律、法规和其他的规范性文件的制定过程中,由专门的机关审查其合宪性。如发现与宪法不符可予以纠正,避免其在制定完成并生效后产生不良后果。

8、事后审查:指对已生效的法律、法规在执行、适用的过程中,因发现有违宪的可能性而予以审查,或者因特定的单位或者个人就有关的法律、法规是否符合宪法而提出请求时,才予以审查。

9、附带性审查:司法机关在审理具体案件的诉讼过程中,因提出对所适用的法律、法规是否违宪的问题,而对该法律、法规进行审查的,叫做附带性审查。

10、宪法控拆:指公民个人有权就宪法所保障的基本权利受到法律、法规的侵害而向宪法法院提出控拆的一种制度。

11、宪政:就是实施宪法的民主政治,也就是用宪法这种根本大法的形式把已争得的民主事实确定下来,以便巩固这种民主事实,发展这种民主事实。

12、国体:是指反映一个社会的阶级构成,表明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13、政党:是由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中的中坚分子组成的,并为反映和实现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政治、经济利益的政治纲领、政治主张而奋斗的政治组织。

14、政党制度:是国家有关政党的组织、活动以及政党参与政权的方式和途径等一系列法律、政策和惯例的总和。

1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我国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实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机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16、经济基础:或称经济结构,是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国家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包括生产资料归谁占有、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和劳动产品的分配形式三个方面。

17、全民所有制经济:即国有经济,是生产资料归社会全体成员公有,由代表全体人民的国家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所有制形式。

18、集体所有制经济: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是指集体单位内的劳动群众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制经济。

19、个体经济:是由城乡个体劳动者占有少量生产资料和产品,以自己从事劳动为基础的一种经济形式。

20、私营经济:是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生产资料属于私人所有、存在雇佣劳动关系的一种经济形式。

21、物质文明:是指人类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表现为人们物质生产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包括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进步,物质财富的增长和人们生产水平的提高等。

22、政权组织形式:是指特定社会的统治阶级采取何种原则和方式去组织其反对敌人、保护自己、治理社会的政权机关。我国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3、君主立宪制:又称为有限君主制,是以君主或国王为国家元首,国家最高权力实际上或者名义上由君主一人掌握的政权组织形式。

24、共和制:国家最高权力在实际上和形式上都不属于一人所有,而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国家机关掌握的政权组织形式。

2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指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在普选的基础上选派代表,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组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并集中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其他国家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受人民代表大会监督,对人民代表大会负责;人大常委会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负责,人民代表大会向人民负责,并始终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一项根本政治制度。

26、选举:指选民、选举单位或国家机关按照国家法律规定的原则、程序和方式选定国家代表机关代表和国家公职人员的行为。

27、选举制度:是由法律规定的关于选举国家代表机关代表和国家公职人员的各项制度的总称。

28、选举的组织:是承担选举的各项准备工作、主持选举和宣布选举结果的机构。

29、国家结构形式:是指特定国家的统治阶级所采取的,划分国家内部区域,调整国家整体和组成部分、中央和地方之间相互关系的原则和形式。

30、单一制国家:指由若干行政区域单位或自治单位组成的单一主权国家。

31、复合制国家:指由两个或多个成员国联合组成的联盟国家或国家联盟。

32、行政区划:又称行政区域划分,是指国家把自己的领土依据一定的原则划分成若干大小不同、层次不同的区域,建立相应的地方国家相关,以便进行管理的一种领土结构。

33、民族乡:是我国特有的、少数民族自己管理自己内部事务、依法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一种基层政权形式。

34、一国两制:是指在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内,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经过最高国家机关决定,可以容许局部地区由于历史的原因而不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和政策,依法保存不同于全国现行制度的特殊制度。

35、特别行政区:指在我国版图内,根据我国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专门设立的具有特殊的法律地位,实行特别的社会、经济制度,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区域

36、公民的权利:指国家通过宪法和法律所保障的,公民实现某种愿望或获得某种利益的可能性

37、公民的义务:指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必须履行的某种责任,为一种必要性。

38、控告权:指公民对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向有关机关进行揭发和指控的权利。

39、国家元首:是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对内和对外的最高代表。

40、代议机关:又称代表机关、立法机关,指建立在现代民主政治基础之上,主要通过选举方式产生并组成的以行使国家立法权为主要职责的国家机关。

41、一院制:指议会由一个民选的议院组成,统一行使议会职权,一般称为议会或国会。

42、两院制:指议会由上下两院组成,分别行使议会职权。

43、行政机关:指国家根据统治集团的意志,按照宪法和有关组织法的规定设立的,依法享有并运用国家行政权,负责对国家各项行政事务进行组织、管理、监督和指挥的国家机关。

44、法律监督:指享有法律监督权的机关,对国家法律的执行和遵守情况进行监督。

45、国家标志:又称国家象征,指由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代表国家的主权、独立和尊严的象征和标志。

下载自考公司法名词解释word格式文档
下载自考公司法名词解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自考婚姻法名词解释。

    婚姻法名词解释 1、婚姻:是指男女双方以永久共同生活为目的,以夫妻的权利义务为内容的合法结合。 2、家庭:是指同居一家共同生活,其成员依法互享权利、互负义务的亲属团体。 3......

    自考“心理治疗”名词解释汇总

    自考“心理治疗”名词解释汇总(1)心理治疗:是在治疗者与来访者建立的良好关系的基础上,由经过专业训练的治疗者运用心理治疗的有关理论和技术,对来访者进行帮助的过程,是激发和调......

    自考名词解释题

    名词解释题 鲁 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创造社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代表作家。“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的笔名。小说代表作......

    自考宪法学名词解释

    自考宪法学名词解释 (2009-04-08 13:46:32) 标签: 法律 政治 宪法 政权组织形式 生产资料 文化 1、宪法:宪法是法的组成部分,集中反映社会各种政治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规定国家......

    2011年1月自考公司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公司法是 A.《公司条例》 B.《商律》 C.《公司律》 D.《商人通律》 2.我国公司法上的公司资本制度采取 A.法定资本制 B.授权资本制......

    自考 法学概论名词解释

    法学概论名词解释 第一章 法律的一般原理 1.氏族:是由共同的祖先世代遗传下来的以血缘关系连结而成的人们的团体,是原始社会的基本社会组织。2.一般的社会调整:是以一定的社会规......

    2012自考互联网及其应用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 internet:互联网是全球最大的,开放的,由众多网络互连而成的计算机互联网 2. 服务器是运行在网络上提供网络服务的计算机,是网络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网络中至......

    自考公共关系学名词解释(精选)

    自考公共关系学名词解释1、公共关系观念:是一种影响和制。由此引起了新闻媒介的不 、公共关系公司:是公共关系咨约着组织的政策和行为的经营观念、公关开发活动:指文化、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