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公文名词解释小抄

时间:2019-05-13 12:46: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自考公文名词解释小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自考公文名词解释小抄》。

第一篇:自考公文名词解释小抄

名词解释 甲骨文书: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后期,出现了一种体式较为完整的甲骨文书。它是书刻在甲骨上的商代后期五室占卜活动的记录文字,即“甲骨卜辞”。尚书:自商周战国期间长期汇集而成的<书>,汉初称之为<尚书>,即上古之书。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政治文件汇编本。公务文书:是指国家机关及其他社会组织在工作活动中形成和处理的收来文件、发出文件以及机关内部所使用的文件材料。

公文法定的作者:是指依据宪法和其他有关法律、章程、决定成立的并能以自己的名义使法定的职能权利和担负一定的任务、义务的机关、组织或代表机关组织的领导人。

行文单位:指能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制发文件的机关、部门或单位。

对外文件:简称发文。是指本机关(或部门)拟制的向外单位发出的文件,它是作为传达本机关的意图发往需要与之联系的针对机关的文件。

收来文件:简称收文。是指由外机关拟制的,作为传达其自身机关的意图,发送到本机关(或部门)来的文件。内部文件:就是指制发和使用都限于机关内部的文件。

上行文:是指下级机关、下级业务部门向它所属的上级领导机关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所发送的公文,是自下而上的行文,故称上行文。平行文:是指同级机关或者不相隶属的,没有领导与指导关系的机关之间的一种行文。下行文:是指上级领导机关对所属的下级机关的一种行文。秘密文件:是内容涉及党和国家的秘密,需要控制知密范围和知密对象的文件。普通文件:是相对秘密文件而言的,从这个角度说,也可称为非密文件。公布文件:就是向人民群众和国内外公开发布的文件。

法规文件:是指由中央和地方各级权力机关、行政机关所制发的法律、法令和行政法规与规章文件。法律文件:是体现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以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其实施的行为规则,是实行阶级专政的一种工具。法令文件:是指根据宪法的有关规定所制发的一种文件,通常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或国务院总理的名义发布的。

行政法规与规章文件:行政法规是国务院为领导和管理国家各项行政工作,根据宪法和法律及有关规定制定的政治、经济、教育、科技、文化、外事等各类法规总称。这里所说的行政法规与规章文件,除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外,还包括各种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人民政府规章。行政文件:主要是指国家机关在日常公务活动中所形成和使用的文件。党的文件:是指由中国共产党的机关、组织形成和使用的文件,反映党的领导、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议等活动。

指挥性公文:是指上级领导机关对下级机关或群众发出的用以领导和指导工作的公文。

规范性公文:是指由机关、组织、社会团体制定的,要求其成员在活动,工作等方面严格遵守的行为规范,它是一种兼有政策性和法规性的公文,有较强和规范性和强制性,例如条例、规定、办法、细则、章程、规则等。

报请性公文:是指下级机关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请示问题时所使用的陈述性、请求性公文。如报告、请示等。知照性公文:是指机关单位发布的需要周知或遵守,以及各机关单位之间联系工作,通报情况所使用的公文。如公报、公告、知照性通知、通报、函等。记录性公文:是指各机关、组织用以记载公务活动以备查考的公文。如会议记录、电话记录、会议纪要、大事记、值班日志等。公文格式代码:又称文件检索代码,是指代表文件格式类型的标记符号,由九位阿拉伯数字组成,标识于文件首页发文机关版头左上角。印制顺序号:又称公文份号,是指依据同一文稿印刷若干份时每份的顺序编号。秘密等级:简称秘级,是指公文秘密程度的等级,分绝密、机密、秘密三级。

紧急程度:是对公文送达和办理的时间限度。收文处理标记:包括收文机关名称、收文编号、收文时间、档号等项目。

发文机关版头:简称“文头”。文头是发文机关用来制发正式文件时使用的有固定格式的发文机关标识。

发文字号:是指由发文机关编排的文件代号。签发人姓名:是表示公文生效并对该公文内容郑重负责的一个标志。

公文标题:由发文机关名称、公文主题(事由)和文种组成,是对公文主要内容准确、简要的概括和提示。

题注:是指对公文标题的注释说明。正文:是公文的主体部分,用来表达公文的具体内容,体现发文机关的意图,是公文的核心。主送机关:是指对主要受理公文的机关。无正文说明:是指由于篇幅所限,使公文生效标识(即落款、印章与成文日期)与正文不能同在一个页上而出现分离状况时,为维护公文的完整性而作的说明。附件说明:是用以说明附属在公文正件之后的有关文件材料的名称及件数的。

成文日期:是指文件形成的时间。

机关印章与领导人签署:机关印章是公文制发机关对文件生效负责的凭证;领导人签署是指发文机关领导人在公文正本的落款处,本人职务名称的后面签字或盖章,以证实文件的效用。

注释或特殊要求说明:是用以说明公文中在其他区域不便说明的各种事项。

阅读(传达)范围:是指根据公文内容和工作需要所限定的公文发送的范围和规定公文的阅读对象。主题词:是指能够准确表达公文主题内容的规范化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抄送机关:是指除主送机关以外的其他需要告知公文内容的有关机关。

印发说明:又称印制版记,是指文件制发(含翻印)情况的说明记载,包括文件制发单位的名称、印发日期和印制份数等。

页码:是指公文每一张页的顺序编号。文稿:是指公文在起草过程中形成的一次又一次的稿子,包括草稿、定稿两种。草稿:是指内容和文字表述都还未成熟的原始稿件。

定稿:又称“原稿”、“底稿”、“正稿”。是指草稿经过修改、审阅,并由领导人签发或者会议讨论式通过的最后完成的定型文稿。

文本:同一份文件,根据它们的不同用途,可分为正本、副本、存本、修订本些法规文件又有试行本、暂行本的形式;同一内容的文件使用不同的文字就又成为不同的文字文本。正本:根据已经签发的定稿制发的正式文件,称为“正本”。正本最突出的特点是盖有发文机关的印章或领导人的亲笔签署,以证实文件的效力。

副本:又称抄本。凡是根据公文正本复制、誊抄的其他稿本称为副本。存本:是指发文机关印制一份文件的正本后留在本机关的除草稿、定稿以外的印刷本。修订本:是指对于已经发布生效的文件,在实行一个时期以后,文件中的某些内容已不适合当前的情况需要进行修改补充,这种重新予以修改补充再行发布的文本,称为修订本。从修订本发布之日起,原文本即行失效。

试行本、暂行本:大多用于一些法规性文件,在制发机关认为文件内容还不十分成熟,还必须经过一定时期的实践检验,再行修改时所使用的文本。各种文字文本:第一是指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地区,为便于工作,党政领导机关发文往往是同一份文件同时使用汉字文件和少数民族文字文本。第二是指在外交工作中所使用的文件,往往有中文文本和外文文本。命令:简称令,是领导机关颁发的具有强制执行性质的指挥性公文。公布令:也可称为发布令或颁布令,它适用于国家公布法律,国家行政机关发布根据法律制定的行政法规和规章。嘉奖令:是领导机关为奖励有突出贡献的人员或集体而发布的命令。议案:是有议案提出权的机构或人民代表,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提请审议事项的建议性公文。决定:是党政机关对重要事项或重大行动作出决策和安排的指导性公文。个案型决定:对某些性质重要、影响较大的个人或事件作出的决定,目的是引起注意或警惕,扩大正面影响,缩小消极影响。决议:是经领导机构主持召开的会议通过的对重要事项进行决策部署的指导性公文。

指示: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指导工作的公文。意见:是党政机关对重要事项发表的对工作有指导性质的文件。公告:是机关、团体向公众宣布重要事项的告知性文件。

通告:是机关、团体在一定范围内公布事项的告知性文件。

涉及法定事项的公告、通告:在宪法、法律、法规赋予的权力范围内,有关机构可以发布公告、通告,规定一些事项,有关人员必须遵守。知照性公告、通告:这类公告、通告发布的目的,只是让群众或者有关人员知道,并不需要大家去遵守或者执行。公报:是公开发布重要决定或重大事件的告知性文件。

会议公报:一般用以公布党的重要会议召开的情况及会议所作的决定。统计公报:用来发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方面情况的统计数字。外交公报: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政府、政党、团体等在会谈或交往后发表的文件,主要公布会谈各方的观点及取得的共识。通知:是向特定受文对象告知或转达有关事项或文件,让对象知道或执行的公文。发布性通知:用于发布行政规章制度及党内规章制度。

批转性通知:用于上级机关批转下级机关的公文(如请示、报告等)给所属有关人员,让他们周知或执行。

转发性通知:用于转发上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给所属有关人员,让他们周知或执行。指示性通知:用于上级机关指示下级机关如何开展工作。

任免性通知:用于任免和聘用干部。事务性通知:用于处理日常工作中带事务性的事情。通报:是在一定范围内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事项的告知性文件。表彰先进型通报:用于表彰个体或群体的先进人物,公布他们的事迹,宣布给他们的奖励,分析他们的先进思想,指出应该向他们学习什么。

批评错误型通报:用于批评犯错误的个人或群体,公布他们的错误事实,宣布给他们什么处分,分析错误的性质,指明应吸取的教训。传达事项型通报:用于将领导掌握的精神或情况传达给下属,以便下属在开展工作、处理问题时能做到心中有数。报告:是下级机关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情况的陈述性公文。

综合报告:多属例行报告,即每隔一定时间,如一季、半年、一年,下级必须将工作情况全面向上级汇报一次。

专题报告:是就某件事或某个问题专门写的报告,多半是不定期的,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而撰写。请示:是下级机关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或批准的报请性公文。

批复:是答复下级机关请示事项的指示性公文。表态性批复:主要是答复请求批准类的请示,或同意,或不同意。

指示性批复:针对下级请示的事项或提出的问题,提出处理意见,带有指导下级工作的性质。指示性批复的作用相当于“指示”,下级必须遵照上级批复的精神执行。

函:是机关之间办理日常公务的交往性公文。商洽函:用于机关之间商洽工作、讨论问题,如商量业务培训、人员调动、信息交流、物质供应等等。问复函:用于机关之间提出询问和答复询问,如疑难询问、调查询问、统计询问请准函:用于向没有录属关系的有关主管部门请求批准。知照函:用于把自己管辖范围的事项告诉有关的机构。

会议纪要:是记载会议情况和精神用以公布或传达的纪实性文件。条例:是由党政领导机关制定和发布的系统规范某一方面工作、活动、行为等的法规性公文。

规定:是各级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规范某方面工作的规章性公文。规章类文书:是规范工作、活动、行为等的法规、规章类文书,适用于党政系统、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及各类组织机构。

办法:是对某一项行政工作作比较具体的规定。实施细则:就是实施法律、法规的细小规则,它多半是主管部门实施法律、法规时已经或者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而制定的规则,目的是加强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保证法律、法规的顺利实施。章程:是一定的组织机构制定的确定组织原则或办事原则的规章类文书。守则:是特定范围内的全体成员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

计划类文书:是机关团体为达到某一目标或完成某一任务,对目标达到、任务完成前特定时段工作的设计和安排。规划:实现目标的期限较长,往往是五年、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的计划类文书。计划:实现目标的期限较规划短,以年度计划和一年以内的短期计划为多的计划类文书。

安排:指较短时间段内对工作的具体安排。总结:是机关团体在实施计划或完成任务之后,对已做工作进行概括及评估的文书。综合性总结:是关系全局的总结,内容涉及多方面的工作。

专题性总结:只就一个方面、一项工作,甚至一个问题进行总结,内容比较单一。

调查报告:是针对现实中发生的较重要的问题,作专门调查后利用调查材料写成的书面报告。新闻性调查报告:多半由新闻工作者调查采访后写成,内容一般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或他们在采访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政务性调查报告:一般由政府工作人员调查后写成,调查内容、范围由领导机关决定,目的是为制订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解决工作中的种种问题,提供可供决策参考的情况个案性调查报告:针对工作中遇到的特殊个案写成的调查报告,目的是为解决问题提供事实根据。调查人员一般临时组织,涉及专业技术的还要请专家学者参加。讲话类文书:就是人们在各种特定的场合发言时所依据的各类文稿的总称。从广义上说,它不仅包括领导同志在各种会议和群众集体上发表讲话时的文稿,也包括只代表个人意见的、以群众身份所作的各类讲话的文稿,它是在公众场合经常使用的文书。讲话稿:通常是指各级领导在各种会言上宣读的文稿。幕词:是在大会开始时,由主要领导人向大会宣读的阐明会议宗旨、说明会议议题和议程、向与会代表提出希望的书面文稿。闭幕词:是在大会结束时由主要领导人向大会宣传的概括大会主要精神、总结大会成果、指出会后努力方面的文稿。欢迎词:是对客人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的五种讲话类文书。

欢送词:是送别客人时表达良好祝愿的一种讲话类文书。

答谢词:是宾客在受到主人的热情款待时,向主人表示感谢的一种讲话类文书。

会议记录:是如实记载有关会议基本情况和主要内容的文书。

电话记录:是在用电话处理公务时,记载有关通话内容的文书。

接待记录:是指在接待群众来访时,记载有关接待内容的文书。

大事记:是将本机关本部门工作的重大公务活动或重大事件按年、月、日的先后进行如实记载的一种记录性文书。

简报:就是简明扼要的书面报告。

简报类文书:是用于汇报工作、反映问题、交流经验、沟通情况、推动工作开展的一种简短的、摘要性的信息载体。简报类文书只是一种统称,常见的名称有“简讯”、“快讯”、“快报”、“动态”、“信息”、“工作通讯”、“情况通报”、“情况反映”、“内部参考”、“摘报”等。

会议简报:即专门报道、交流有关重要会议的内容和情况的简报。

工作简报:就是反映本部门、本系统各方面工作情况的简报。

提案:是指提请机关或一定组织的会议讨论、处理的意见或建议的文书。

建议:是组织、单位或个人对某项工作、某项活动或某方面的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建议时使用的文书。

公文办理程序:就是指公文在机关内部从形成到运转处理所必须经过的一系列环节。

收文:是指机关文书部门收进外单位发来的文件材料。

收文办理:是指文书部门收到材料后,在机关内部及时运转直到阅办完毕的全过程。

收文办理程序:组成收文办理这一过程的一系列相互衔接的环节称之为收文办理程序。

签收:是指收到文件材料后,收件人在对方的公文投递单或送文簿上签字,以明确交接双方的责任,保证公文运转的安全可靠。

登记:就是指需要登记的文件在收文登记簿上编号和记载文件的来源、去向,以保证文件的收发和处理。

分发:亦称分办,是指文书人员在文件拆封登记以后,按照文件的内容、性质和办理要求,及时、准确地将收来文件分送给有关领导、有关部门和承办人员阅办。

传阅:是指单位或份数很少的文件以及一些非承办性文件,需要经机关各位领导人和许多部门阅知时,由文书人员组织在他们中间传递和阅读。

轮幅式传阅:传阅文件应以文书人员为中心进行传递,这种传阅文件的方法称为“轮幅式传阅”。拟办:是指对来文的处理提出初步意见,供领导人批办时参考。拟办意见可根据来文的情况分别由办公部门负责人或业务部门承办人提出。

批办:是指机关领导人对送批的文件如何处理所作的批示。

承办:是指机关有关部门或人员按照来文的要求进行具体工作或办理复文。

催办:是指根据承办时限的要求,及时地对那些必须办理答复的文件承办的情况时行督促和检查。查办:是指文书工作人员协助机关领导检查各项方针、政策、决议、指示的执行和落实,以及对某些问题进行查处,解决的一项承办性工作。

注办:是指对公文承办的情况和结果,由经办人在公文处理单上所作的简要说明。

发文:是指机关文书部门根据本机关的工作需要向外发出文件材料,包括本机关制发、转发、翻印、复印的文件材料等。

发文办理:就是指文件从拟稿到印制发出的整个运行过程。

拟稿:是公文承办人员根据领导交拟或批办的意见草拟文稿的过程。

审核:是指公文的草稿在送交机关领导人审批签发之前,对公文的内容、体式进地的全面审核和检查。签发:是指机关领导人对文稿的最后审批。核发:是指在公文正式印发之前,对经领导人签发的文稿进行复核并确定发文字号、分送单位和印制份数的一项工作。

缮印:是指对已经签发的公文定稿进行印刷。校对:是指将公文的誊写稿、打印稿清样与经领导签发的原稿核对校正,以修改和消除书写、排字上的错误。

用印:是指在印好的文件上加盖机关印章。发文登记:与收文登记一样,主要是为了便于对文件的管理和查找等。

封发:是指对准备发出的文件进行分装和发送。公文立卷:是指机关文书部门将已经办理完毕的,具有一定查考利用价值的文件材料,按照它们在形成过程中的联系和一定的规律组成案卷。

案卷:是指有关某一问题或某项工作活动的系统的具有密切联系的文件材料组合体。

文书部门立卷制度:指由机关的承办和处理公文的部门负责进行立卷的制度。

问题特征:是指文件材料的内容所反映的问题、事物、事件、人物、工作性质等具有的共同特点。时间特征:是指文件形成的时间和文件内容所针对的时间。

名称特征:又称文种特征,是指公文文种的名称。作者特征:是指制发文件的机关、单位或个人。地区特征:又称地理特征,指的是文件内容所涉及的地区,又指文件作者所在的地区。通讯者特征:是指文件的收发或问答双方。立卷类目:也称归卷类目、案卷类目。编制立卷类目:是指机关文书部门在一年的实际文件没有形成以前,根据本机关工作活动的规律,预测该年可能形成的文件,按照立卷的原则要求和方法,事先拟制出来的归卷条目。平时归卷:是指机关的公文立卷人员根据已经编好的立卷类目,将已经处理完毕的文件,随时按类目上的有关条款归入卷内。调整卷定:是指在平时归卷的基础上,详细检查每一条款中所积累的文件材料,进行适当的调整,并且最后确定组合案卷的一项工作。卷内文件排列:是指将每个案卷内的文件按照一定的规律和顺序进行系统化排列,保持文件之间的有机联系和条理性,使每一份文件在案卷内都有一个固定的位置。案卷标题:也称案卷题名,是案卷的名称,是对卷内全部文件内容的总概括。案卷编目:是指在卷内文件排列编号的基础上,填写卷内文件目录、备考表和案卷封皮等工作。卷内文件目录:是案卷的组成部分。卷内备考表:是用以注明卷内文件材料需要说明的情况的表格,以备案卷移交档案部门管理人员和查档人员对此卷有一概括了解。案卷封皮:是指用以保护卷内文件、标注案卷内容的卷皮,用牢固厚实的牛皮纸统一制作,使用毛笔正楷字填写,起醒目作用,并便于长期保存。全宗号:是档案馆指定给立档单位的编号,在一个档案馆内全宗号不能重复。目录号:是全宗内案卷所属目录的编号,在一个全宗内案卷目录号不能重复。案卷号:是目录内案卷的顺序编号,在一个案卷目录内案卷号不能重复。案卷目录:是对经过分类排列和编号的案卷进行登记所形成的。

第二篇:自考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名词解释汇总小抄

第一章

1、环境:指围绕某个中心事物的外部空间,条件和状况等。在环境学上一般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参加者,又称“权利

4、目的一元论:是指某些国家的法律规定环境立法的只具有一个目的,即为了保护人群健康。

9、“时空有益”律:即每一个地方都有其特定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组合,构成独特的区域生态系统。

10、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自然开发项目,以及可能对环境早成损害的其他工程,其中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设施和其他黄金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日本、匈牙利等过法律就采用此观点。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

2、自然资源:指在一定经济和技术条件下,自然界中可以被人类利用的物质和能量。

3、生态学:指研究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其主体包括整个生物界。

4、生态系统:是指自然界里由生物群体和一定空间环境共同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综合体系,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无生命物质四部分组成。

5、生态平衡:指在一个正常的生态系统中,它的结构和功能包括生物种类的组成和各种种群的比例以及不断进行着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都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

6、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使环境条件发生不利于人类的变化,以致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给人类带来灾难。

7、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是以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这一新兴部门法为研究对象,其研究范围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产生与发展、目的和任务、体系、性质和特点、原则和基本法律制度、基本理论等。

8、人类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中心和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过的各种自然因素的综合体。

9、生境:是指以整个生物界为中心和主体的,围绕生物界并构成生物生存的必要条件的外部空间和无生命物质。

10、生物放大:在环境科学里,把同一食物链上某些元素或难以分解的化合物在生物体内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称为“生物放大”。

11、十分之一定律: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低位营养级的生物想高位营养级的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由于低位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通过自身新陈代谢要消耗一部分,所剩余的能量只有大约1/10能够被上一级所利用,这称为十分之一定律。

12、环境污染:是指由于自然或人类生产生活活动想环境中排入了超过环境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使环境质量下降,以致危害人体健康,损害生物资源,影响工农业生产的现象。

13、自然环境破坏:指人类不适当的开发利用环境中的一个或数个要素,或是进行工程建设,使环境要素的质量降低、数量减少,从而破坏或降低了它们的环境效能,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某种资源枯竭而危及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一种环境现象。

第二章

1、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是指由国家制定和认可,并由国家强制保证执行的关于保护与改善环境,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是指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主体之间,在利用保护和改善环境与资源的活动中形成的,由环境与资源版画法规范所确认和调整的具有权利义务内容的社会关系。主体”。

3、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主体:是指依法享

4、零增长理论:是1968年国际性学术组织“罗马俱乐部”在其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中提出的著名理论。

第四章

1、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体系:是指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改善保护环境的各种法律规范所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内部协调一致的同意整体。

2、环境与资源保护基本法:是指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体系中,除宪法之外占有核心的最高地位的综合性实体法,即对环境与资源保护方面的重大问题加以全面综合调整的立法,主要对环境与资源保护的目的、范围、方针政策、基本原则、重要措施、管理制度、组织机构、法律责任等作出原则性的规定,是环境与资源保护单行法规的立法依据。

3、环境与资源保护单行法规:是指针对特定的保护对象,如某种环境要素或特定的环境社会关系进行专门调整的立法。

第五章

1、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是指有权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制定、认可、修改、补充或废止有关保护和改善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规范性法律文件活动的总称。

2、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规划:是立法者对一定时期内环境立法的项目、议程等事项所作的安排和部署,以避免环境立法工作的盲目性和无序性。(目的是要在一定时期内明确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的方向、目标、任务、具体立法项目以及完成立法规划的措施和保障。

3、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的指导原则:是指为实现环境与自然资源保护的目标,在法律上充分体现环境与自然资源的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在起草、制定或修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草案的过程中,对立法者具有指导意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4、“物物相关”律:是指自然界中各种事物之间有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改变其中的一个事物,必然会对其他事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5、“相生相克”律:是指在生态系统中,每一种生物都占据一定的位置,具有特定的作用,它们相互依赖、彼此制约、协同进化。

6、“能流物复”律:是指在生态系统中,能量在不断的流动,物质在不停地循环。[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是单向的,并在流动过程中递减;某种物质一旦进入环境,便会在环境中不断地循环,有的还会在生物体内累积(生物富集)]

7、“负载定额”律:是指任何生态系统都有一个大致的负载(承受)能力上限,包括一定的生物生产能力、吸收消化污染物的能力、忍受一定程度的外部冲击的能力。如果超过这种负载能力的上限,生态系统就会遭到污染和破坏。

8、“协调稳定”律:即只有在结构和功能保持相对协调时生态系统才是稳定的。

展。

11、环境的外部不经济性:是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消费者和生产者的超越活动主体范围的利害影响。

第六章

1、环境与资源管理:是指国家采用行政、经济、法律、科学技术、教育等多种手段,对各种影响环境的活动进行规划、调整和监督,目的在于协调发展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防治环境污染和破坏,维护生态平衡。

第七章

1、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基本原则:是指为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所确认的、体现环境保护工作基本方针、政策,并为国家环境与资源管理所遵循的基本准则。

2、环境保护同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相协调原则:就是指要使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简称为三项建设三同步和三统一)。

3、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预防为主,是指在国家的环境管理中,通过计划、规划及各种管理手段,采取 防范性措施,防止环境损害的发生。对于已经发生的环境污染与破坏,要采取积极的治理措施,作到防治结合。

4、奖励综合利用的原则:是指把物质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中排放的各种“废弃物”最大限度的利用起来,做到物尽其用,以便使整个社会生产和消费的排泄物减少到最低限度,从而取得最好成绩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5、开发者养护、污染者治理的原则:是指对环境和自然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组织或个人,有责任对其进行恢复、整治和养护。污染者治理,是指对环境造成污染的组织或个人,有责任对其污染源被污染的环境进行治理。

6、公民环境权:是由美国学者在东京会议上提出的,指每一个公民都有在良好环境下生活的权利,它是公民 最基本的权利之一,受到法律的确认与保护。

第八章

1、土地利用规划制度:是指国家根据各地

区的自然条件、资源状况和经济发展需要,通过制定土地利用的全面规划,对城镇设置、工农业布局、交通设施等进行总体安排,以保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防止环境污

染和生态破坏。

2、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指对可能影响环境的工程建设、开发活动和各项规划,预先进行调查、预测和评价,提出环境影响及防治方案的报告,经主管当局批准才能进行建设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

3、“三同时”制度:是指一切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基本建设项目、技术改造项目、4、许可证制度:是指凡是对环境有不良影

响的各种规划、开发、建设项目、排污设施或经营活动,其建设者或经营者必须事先提出申请,经主管部门审查批准,颁发许可证后才可以从事该项活动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

5、征收排污费制度:是指对于向环境排放

污染物或超过国家排放标准排放污染物的排污者,按照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浓度,根据规定征收一定费用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

第九章

1、自然资源权限制度:是指法律关于自然资源归谁所有、使用以及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由谁承担的一系列规定构成的规范系统。

2、自然资源规划制度:是指根据一个国家或地

区自然资源本身的特点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在一定的规划期内对管辖区域内各类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恢复和管理作出总体安排的法律制度。

3、自然资源调查制度:是指法律对自然资源调查的主体、对象、范围、内容、程序方法和调查结果的效力所作的规定,是自然资源调查的法制化。

4、自然资源许可制度:是指在从事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活动之前,必须向有关管理机关提出申请,经审查批准,发给许可证后,方可进行该活动的一套管理措施。

6、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是指国家采取

强制手段使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单位或个人支付一定费用的一套管理措施。

7、自然资源所有权的取得:是指自然资源权属主体根据一定的法律事实获得某资源的所有权,从而可以对该自然资源行

使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8、自然资源使用权:是指单位和个人依法对国家所有的或者集体所有的自然资源进行实际使用并取得相应利益的权利。

9、自然资源调查:是指由法定机构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自然资源的分布、数量、质量和开发利用条件等进行全面的野外考察、室内资料分析与必要的座谈访问等工作的总称。

10、自然资源档案:是指对自然资源调查所获资料、成果按一定方法进行汇集、整理、立卷归档并集中保管的各种文件材料的总称。

11、自然资源档案制度:是指法律对自然资源档案的种类、级别、适用对象、内容、范围、资料更新时间、查阅和借阅方法、保管技术和设备与设施、保管机构及其管理要求等作出的规定。

12、环境基准:指在一定环境中,污染物对人体或生物没有不良影响的最大剂量或对人体或生物产生不良影响的最小剂量。

第十章

1、环境标准:是指国家为了维护环境质量、控制污染,从而保护人群健康、社会财富和生态平衡,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各种技术规范的总称。

2、环境质量标准:是指以维护一定环境质量,保护人群健康、社会财富和促进生态良性循环为目标,制定环境中各类有害物质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的容许含量。

3、污染物排放标准:是指为了实现国家的环境目标和环境质量标准,对污染源排放到环境中生改变,从而引起环境质量下降、自然生态改变、生物物种减少或灭绝以及危害人体健康、影响环境的有效利用或破坏环境的现象。

3、环境污染防治法: 是指国家为预防和

等方面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

2、水污染防治规划:是指由于水体的整体性和流动性,零散的污染治理不可能解决水污染问题,有效的水污染治理必须有流域性或区域性的统一规划。

3、水污染总量控制制度:是指根据水环境质量标准的要求,规定污染物的总排放量,再以限

方法产生或制造、在工业生产或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具有污染环境可以造成人体健康或财产损害、动植物危害的化学物质的总称。

2、化学危险物品: 是指根据我国国家标准《危险货物分类与品名编号》规定的分类标准中所列的爆炸品、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自然物品和遇湿依然物品、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毒害品和腐蚀品,共分七大类。治理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对产生或可能产生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的原因活动实施管理,以达到保护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进而达到保护人体健康和财产安全的目的而制定的同类法律的污染物的浓度或数量所作的限量规定。的总称。

4、环保基础标准和环保方法标准:是指为制定环境质量标准和排放标准需要遵守的具有指导意义的符号、指南、导则以及关于抽样、分析、试验、监测的方法。

第十一章

1、环境行政责任:是指违反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和国家行政法规所规定的行政义务或法律禁止事项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2、环境行政处分: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根据行政隶属关系,依照有关法规或内部规章对犯有违法失职和违纪行为的下属人员给予的一种行政制裁。

3、环境行政处罚:是指由特定的国家行政机关对违反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或国家行政法规尚不构成犯罪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给予的法律制裁。

4、环境行政诉讼:是指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主体人为负有环境监督管理职责的行政机关和行政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而向人民法院提起的诉讼。

5、环境污染的民事责任:一般指公民、法人因污染和破坏环境,造成被害者人参或财产损失而应承担的消除影响、排除妨碍、赔偿损失或恢复原状等责任。

6、无过错责任:是指因污染环境而给他人造成财产或人参损害的单位或个人,即使主观上没有故意或过失,也要对造成的损害承担赔偿责任。

7、举证责任转移:即由被告人承担举证责任,或者原告只需要提出受到损害的事实证据,如果被告否认应承担民事责任,则需要提出相反的证据。

8、因果关系推定原则:由于环境损害因果关系的认定十分困难和复杂,在环境侵权中如果坚持严密科学的因果关系证明会在事实上剥夺受害者的请求权。有的国家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中采用了因果关系“推定”原则,即不能确定因果关系的时候,采用“流行病统计学”的方法,认为“推定”因果关系。

9、环境行政处理:是指依照当事人的请求,由环保行政主观部门或其他依法行使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对赔 偿责任和赔偿金额的纠纷作出的调解处理。

第十二章

1、环境污染:是指被人们利用的物质或者能量直接或间接地进入环境,导致对自然的有害影响,以致危及人类健康、危害生命资源和生态系统,以及损害或者妨害舒适性和环境的其他合法用途。

2、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是指由于人类生产、生活等活动产生的已知或未知的某些物质进入环境,导致环境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特性发 第十三章

1、大气污染:是指大气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大气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财产安全,以及破坏自然生态系统、造成大气质量恶化的现象。

2、大气污染的防治:是指通过对人为生产、生活活动向大气排放的不定组分气体或物质的控制,以使大气中的污染物质在种类、数量和浓度上保持在空气可以净化的范围之内,不使人类发生健康和财产损害。

3、大气环境质量标准:是指由国务院环境保护部门或省级人民政府依照法定程序对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域划分、标准分级、污染物项目、取值时间及浓度限值、采样与分析法及数据统计的有效性所作出的规定。

4、限期治理:是指对超标排放污染物、造成严重环境污染的排污单位,以及对设立在特殊保护区域内超标排污的已有设施,经地方人民政府决定和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监督,设定一定期限由排污者在该期限内实施完成治理任务,使污染物排放达到治理目标的一种强制性措施。

第十四章

2、海洋环境污染:是指直接或间接地将物质或能量引入海洋环境,产生损害海洋生物资源,危害人体健康,妨碍渔业和海上其他合法活动,损害海水使用素质和减损环境质量等有害影响的现象。

3、海洋保护区:是指对于具有特殊价值和功能的海洋环境区域,以建立保护区的形式,采取专门措施进行保护。

4、海岸工程:是指位于海岸或者与海岸联结,为控制海水或者利用海洋完成部分或者全部功能,并且对海洋环境有影响的基本建设项目、技术改造项目和区域开发工程建设项目。

5、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是指海洋石油的勘探、开发、生产储存和管线输送等一系列作业活动。

6、海洋倾倒废弃物:是指利用船舶、航空器、平台以及其他运载工具,向海洋处置废弃物和其他物质,向海洋弃置船舶、航空器、平台和其他海上人工构造物,以及向海洋处置由于海底矿物资源的勘探开发以及与勘探开发相关的海上加工所产生的废弃物和其他物质。

7、拆船:包括岸边拆船和水上拆船,岸边拆船是指废船停靠在拆船码头拆解、废船在船坞拆解和废船冲滩拆解;水上拆船是对完全处于水上的废船进行拆解。

第十五章

1、水污染:是指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

制总排放量为目标,确定各排污单位的污染物削减任务。

4、水体保护区:是指国家在生活饮用水源地、风景名胜区水体、重要渔业资源水体以及其他有特殊经济文化价值的水体划定保护区,采取特别的措施,保证保护区内的水质符合规定用途的水质标准。

第十六章

1、环境噪声:是指在工业生产、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中产生的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声音。

2、环境噪声污染:是指环境噪声声源所产生的环境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干扰他人的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现象。

3、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指以医院、学校、机关、科研单位、住宅等需要保持安静的建筑物为主的区域。

4、工业噪声:也称固定噪声源,是指在工

业生产活动中使用固定的设备时产生的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声音。

5、交通运输噪声:是指机动车辆、铁路机车、机动船舶、航空器等交通运输工具在运行时所产生的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声音。

6、社会生活噪声:是指人为活动所产生的除工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和交通运输噪声之外的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声音。

第十七章

1、固体废物:是指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

2、固体废物污染: 是指因对固体废物的处

置不当而使其进入环境,从而导致危害人体健康或财产安全,以及破坏自然生态系统、早成环境质量恶化的现象。

3、体废物的处置:是指将固体废物燃烧和

用其他改变固体废物的物理、化学、生物特性的方法,达到减少已产生的固体废物数量、缩小固体废物体积、减少或消除其危险成分的活动,或者将固体废物最终置于符合环境保护要

求的场所或者设施并不再回取的活动。

4、固体废物转移:是指将固体废物从某一

地域搬运到另一地域的过程,但不包括在同一固体废物产生源内部的转移。

5、城市生活垃圾:是指在城市日常生活中

或者为城市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视为城市生

活垃圾的固体废物。

6、危险废物:是指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

或者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认定的具有危险特性的废物。

第十八章

1、有毒有害化学物质: 是指由人类通过化学

3、农药: 是指用于预防、消灭或者控制危害农业、林业的病、虫、草和其他有害生物以及有目的的调节植物、昆虫生长的化学合成或来源于生物、其他天然物质的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的混合物及其制剂。

4、监控化学品: 是指列入国家监控化学品名录,可作为化学武器、生产化学武器前体、生

产化学武器主要原料的化学品和除炸药和纯碳氢化合物外的特定有机化学品。

5、放射性物质:是指能够产生放射性以及辐射的元素及其化合物,它们在自身的转变过程中会放出射线、射线中的一种或两种,对周围的介质或机体产生电离作用,造成放射性污染或危害。

6、民用核设施:是指核动力厂(核电厂、核热电厂、核供气供热厂等);核动力厂以外的其他反应堆(研究堆、实验堆、临界装置等);核燃料生产、加工、储存及后处理设施;放射性废物的处理和处置设施;其他需要严格监督管理的核设施。

7、核事故:是指核设施内的核燃料、放射性产物、废料或运出核设施所发生的放射性、毒害性、爆炸性或其他危害性事故或一系列事故。

8、电磁辐射:是指以电磁波形式通过空间传播的能量流,且限于非电离辐射,包括信息传递中的电磁波发射,工业、科学、医疗应用中的电磁辐射,高压送变电中产生的电磁辐射。

第十九章

1、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中,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可以被用来改善生产和生活状态的物质和能量。

2、自然资源保护:是指国家和社会为确保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

3、自然资源保护法:是指调整人们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法律规范的总称。

第二十章

1、土地资源:是指在当前和可预见的未来对人

类有用的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社会生产活动最基本的生产资料。

2、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是指国家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三类。对不同种类的土地实行分类管理。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

总量,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必须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途使用土地。

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度:是指各级人民政府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整治和资源环境保护的要求、土地供给能力以及各项建设对土地的需求对土地的使用所进行的总体安排。

4、耕地占用补偿制度: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的,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由占用耕地的单位负责开垦与所占用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没有条件开垦或者开垦的耕地不符合要求的,应当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规定缴纳耕地开垦费,专款用于开垦新的耕地。

5、基本农田:是指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对建设用地的预测而确定的长期不得占用的和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期

1、野生动物:指珍贵、频危的陆生、水生野生动物和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

2、野生植物:是指原生地天然生长的珍贵植物和原生地天然生长并具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文化价值的频危、稀有植物。

3、野生动植物资源:是指对人类生产和生

5、各国环境主权和不损害管辖范围以外环境的责任原则:是指在承认各国对其自然资源拥有主权权利的同时,也要求所有国家在人类共同利益的基础上,承担保护和改善地球环境的责任。

第三十章

1、共有渔业资源:是指那些穿越专属经济区和公海的渔业资源。

国际水道:是指两国或多国共同享有的活有用的一切野生动植物的总称。

4、动植物检疫:是指为防止动植物病、虫、2、害的传播蔓延和外来物种的侵入而对特定区域或者进出特定区域的动植物和其他物品实施的调查、监测、检验和监督活动。

第二十七章

河流、湖泊以及地下水资源。其特征是形成或跨越所涉及国家的边境,或者流经不同的国家。

内不得占用的耕地。

6、土地复耕:是指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

第二十一章

1、水资源:是指地表水和地下水,主要指陆地水资源。

2、水土流失:是指在山区和丘陵地区,由于地面坡度大,降雨不能就地吸纳,水往低处流,冲刷土壤,导致水分和土壤一起流失的现象。

3、水土保持:是指对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所采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

第二十二章

1、森林:是指存在于一定区域内的以树木或者其他木本植物为主体的植物群落。

2、森林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林地面积、树种及木材蓄积量的总称。在我国包括林地以及林区内野生的植物和动物。

3、林权:是指森林法律关系的主体对森林、林木或者林地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第二十三章

1、草原资源:是指由草和其生长的土地构成的自然综合体。

第二十四章

1、渔业资源又称水产资源:指水域中可以作为渔业生产经营的对象以及具有科学研究价值的水生生物的总称。

2、渔业水域: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范围水域中鱼、虾、蟹、贝类的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洄游通道和鱼、虾、蟹、贝、藻类及其他水生动植物的养殖场所。

3、捕捞许可证制度:是指凡从事内水、近海捕捞业者,必须取得捕捞许可证,方可从事捕捞活动的制度。海洋大型拖网、围网作业的许可证由国务院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发放,其他许可证则由县级以上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发放。

第二十五章

1、矿产资源:是指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具有利用价值的,呈固态、液态、气态的自然资源。

2、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全过程:是指区域地质调查、矿产普查、矿床勘探、矿区的可行性研究、矿山设计、采矿、选矿、冶炼或者加工、矿山关闭等阶段。

第二十六章

1、区域环境:是指占有特定地域空间的各种自然因素或者人工因素组成的综合体。

2、特殊区域环境保护: 是指国家和社会为使特殊区域环境免遭人类活动的不利影响而采取的维护、保留、恢复等措施的总称。

3、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贵频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定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4、风景名胜区: 是指按法定的条件和程序划定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并具有一定观赏、文化或科学价值,可供人们游览、休息或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区域。

5、文化遗迹地: 是指具有一定科学、文化、历史、教育、观赏价值的自然或人文景观、现象及其保留或遗迹地。按其形成原因,分为自然遗迹和人文遗迹。

第二十八章

1、国际环境法: 是指调整国际法主体在利用、保护、改善环境与资源中所形成的各种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软法:是指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通过的有约束力或者无约束力的书面文件,效力不十分明显。

3、国际环境责任:是指国家对其国际不法行为造成的环境破坏而承担的国际责任。

第二十九章

1、人类共同利益原则:是指国际社会的所有成员都负有为人类的共同利益而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责任和义务,在进行任何可能影响环境的活动时,都应当采取适当的措施,防止对环境造成损害,以保障人类在生存环境方面的共同利益。

2、国际环境合作原则:是指在解决国际环境问题方面,国际社会的所有成员应当以合作而非对抗的方式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以保护和改善全球。

3、共同但有差别的责任原则:是指在保护和改善全球环境方面,所有国家负有共同的责任,但责任的大小有差别,具体而言就是发达国家应当比发展中国家承担更大的责任或者是主要责任。

4、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特殊情况和需要原则:是指国际社会在环境与发展领域采取任何行动时,必须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方面的特殊情况与需要,不得阻碍其保护环境与谋求发展的努力。

第三篇:自考“公文写作与处理”名词解释

博导自考远程班,助你自考快速通关!www.xiexiebang.com

自考“公文写作与处理”名词解释

甲骨文书: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后期,出现了一种体式较为完整的甲骨文书。它是书刻在甲骨上的商代后期五室占卜活动的记录文字,即“甲骨卜辞”。

尚书:自商周战国期间长期汇集而成的<书>,汉初称之为<尚书>,即上古之书。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政治文件汇编本。

公务文书:是指国家机关及其他社会组织在工作活动中形成和处理的收来文件、发出文件以及机关内部所使用的文件材料。

公文法定的作者:是指依据宪法和其他有关法律、章程、决定成立的并能以自己的名义使法定的职能权利和担负一定的任务、义务的机关、组织或代表机关组织的领导人。

行文单位:指能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制发文件的机关、部门或单位。

对外文件:简称发文。是指本机关(或部门)拟制的向外单位发出的文件,它是作为传达本机关的意图发往需要与之联系的针对机关的文件。

收来文件:简称收文。是指由外机关拟制的,作为传达其自身机关的意图,发送到本机关(或部门)来的文件。

内部文件:就是指制发和使用都限于机关内部的文件。

上行文:是指下级机关、下级业务部门向它所属的上级领导机关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所发送的公文,是自下而上的行文,故称上行文。

平行文:是指同级机关或者不相隶属的,没有领导与指导关系的机关之间的一种行文。

下行文:是指上级领导机关对所属的下级机关的一种行文。

秘密文件:是内容涉及党和国家的秘密,需要控制知密范围和知密对象的文件。

普通文件:是相对秘密文件而言的,从这个角度说,也可称为非密文件。

公布文件:就是向人民群众和国内外公开发布的文件。

法规文件:是指由中央和地方各级权力机关、行政机关所制发的法律、法令和行政法规与规章文件。

法律文件:是体现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以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其实施的行为规则,是实行阶级专政的一种工具。

博导自考远程班,助你自考快速通关!www.xiexiebang.com

法令文件:是指根据宪法的有关规定所制发的一种文件,通常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或国务院总理的名义发布的。

行政法规与规章文件:行政法规是国务院为领导和管理国家各项行政工作,根据宪法和法律及有关规定制定的政治、经济、教育、科技、文化、外事等各类法规总称。这里所说的行政法规与规章文件,除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外,还包括各种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人民政府规章。

行政文件:主要是指国家机关在日常公务活动中所形成和使用的文件。

党的文件:是指由中国共产党的机关、组织形成和使用的文件,反映党的领导、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议等活动。

指挥性公文:是指上级领导机关对下级机关或群众发出的用以领导和指导工作的公文。

规范性公文:是指由机关、组织、社会团体制定的,要求其成员在活动,工作等方面严格遵守的行为规范,它是一种兼有政策性和法规性的公文,有较强和规范性和强制性,例如条例、规定、办法、细则、章程、规则等。

报请性公文:是指下级机关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请示问题时所使用的陈述性、请求性公文。如报告、请示等。

知照性公文:是指机关单位发布的需要周知或遵守,以及各机关单位之间联系工作,通报情况所使用的公文。如公报、公告、知照性通知、通报、函等。

记录性公文:是指各机关、组织用以记载公务活动以备查考的公文。如会议记录、电话记录、会议纪要、大事记、值班日志等。

公文格式代码:又称文件检索代码,是指代表文件格式类型的标记符号,由九位阿拉伯数字组成,标识于文件首页发文机关版头左上角。

印制顺序号:又称公文份号,是指依据同一文稿印刷若干份时每份的顺序编号。

秘密等级:简称秘级,是指公文秘密程度的等级,分绝密、机密、秘密三级。

紧急程度:是对公文送达和办理的时间限度。

收文处理标记:包括收文机关名称、收文编号、收文时间、档号等项目。

发文机关版头:简称“文头”。文头是发文机关用来制发正式文件时使用的有固定格式的发文机关标识。

发文字号:是指由发文机关编排的文件代号。

签发人姓名:是表示公文生效并对该公文内容郑重负责的一个标志。

博导自考远程班,助你自考快速通关!www.xiexiebang.com

公文标题:由发文机关名称、公文主题(事由)和文种组成,是对公文主要内容准确、简要的概括和提示。

题注:是指对公文标题的注释说明。

正文:是公文的主体部分,用来表达公文的具体内容,体现发文机关的意图,是公文的核心。

主送机关:是指对主要受理公文的机关。

无正文说明:是指由于篇幅所限,使公文生效标识(即落款、印章与成文日期)与正文不能同在一个页上而出现分离状况时,为维护公文的完整性而作的说明。

附件说明:是用以说明附属在公文正件之后的有关文件材料的名称及件数的。

成文日期:是指文件形成的时间。

机关印章与领导人签署:机关印章是公文制发机关对文件生效负责的凭证;领导人签署是指发文机关领导人在公文正本的落款处,本人职务名称的后面签字或盖章,以证实文件的效用。

注释或特殊要求说明:是用以说明公文中在其他区域不便说明的各种事项。

阅读(传达)范围:是指根据公文内容和工作需要所限定的公文发送的范围和规定公文的阅读对象。

主题词:是指能够准确表达公文主题内容的规范化名词或名词性词组。

抄送机关:是指除主送机关以外的其他需要告知公文内容的有关机关。

印发说明:又称印制版记,是指文件制发(含翻印)情况的说明记载,包括文件制发单位的名称、印发日期和印制份数等。

页码:是指公文每一张页的顺序编号。

文稿:是指公文在起草过程中形成的一次又一次的稿子,包括草稿、定稿两种。

草稿:是指内容和文字表述都还未成熟的原始稿件。

定稿:又称“原稿”、“底稿”、“正稿”。是指草稿经过修改、审阅,并由领导人签发或者会议讨论式通过的最后完成的定型文稿。

文本:同一份文件,根据它们的不同用途,可分为正本、副本、存本、修订本些法规文 博导自考远程班,助你自考快速通关!www.xiexiebang.com

件又有试行本、暂行本的形式;同一内容的文件使用不同的文字就又成为不同的文字文本。

正本:根据已经签发的定稿制发的正式文件,称为“正本”。正本最突出的特点是盖有发文机关的印章或领导人的亲笔签署,以证实文件的效力。

副本:又称抄本。凡是根据公文正本复制、誊抄的其他稿本称为副本。

存本:是指发文机关印制一份文件的正本后留在本机关的除草稿、定稿以外的印刷本。

修订本:是指对于已经发布生效的文件,在实行一个时期以后,文件中的某些内容已不适合当前的情况需要进行修改补充,这种重新予以修改补充再行发布的文本,称为修订本。从修订本发布之日起,原文本即行失效。

试行本、暂行本:大多用于一些法规性文件,在制发机关认为文件内容还不十分成熟,还必须经过一定时期的实践检验,再行修改时所使用的文本。

各种文字文本:第一是指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地区,为便于工作,党政领导机关发文往往是同一份文件同时使用汉字文件和少数民族文字文本。第二是指在外交工作中所使用的文件,往往有中文文本和外文文本。

命令:简称令,是领导机关颁发的具有强制执行性质的指挥性公文。

公布令:也可称为发布令或颁布令,它适用于国家公布法律,国家行政机关发布根据法律制定的行政法规和规章。

嘉奖令:是领导机关为奖励有突出贡献的人员或集体而发布的命令。

议案:是有议案提出权的机构或人民代表,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提请审议事项的建议性公文。

决定:是党政机关对重要事项或重大行动作出决策和安排的指导性公文。

个案型决定:对某些性质重要、影响较大的个人或事件作出的决定,目的是引起注意或警惕,扩大正面影响,缩小消极影响。

决议:是经领导机构主持召开的会议通过的对重要事项进行决策部署的指导性公文。

指示: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指导工作的公文。

意见:是党政机关对重要事项发表的对工作有指导性质的文件。

公告:是机关、团体向公众宣布重要事项的告知性文件。

通告:是机关、团体在一定范围内公布事项的告知性文件。

博导自考远程班,助你自考快速通关!www.xiexiebang.com

涉及法定事项的公告、通告:在宪法、法律、法规赋予的权力范围内,有关机构可以发布公告、通告,规定一些事项,有关人员必须遵守。

知照性公告、通告:这类公告、通告发布的目的,只是让群众或者有关人员知道,并不需要大家去遵守或者执行。

公报:是公开发布重要决定或重大事件的告知性文件。

会议公报:一般用以公布党的重要会议召开的情况及会议所作的决定。

统计公报:用来发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方面情况的统计数字。

外交公报: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政府、政党、团体等在会谈或交往后发表的文件,主要公布会谈各方的观点及取得的共识。

通知:是向特定受文对象告知或转达有关事项或文件,让对象知道或执行的公文。

发布性通知:用于发布行政规章制度及党内规章制度。

批转性通知:用于上级机关批转下级机关的公文(如请示、报告等)给所属有关人员,让他们周知或执行。

转发性通知:用于转发上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给所属有关人员,让他们周知或执行。

指示性通知:用于上级机关指示下级机关如何开展工作。

任免性通知:用于任免和聘用干部。

事务性通知:用于处理日常工作中带事务性的事情。

通报:是在一定范围内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事项的告知性文件。

表彰先进型通报:用于表彰个体或群体的先进人物,公布他们的事迹,宣布给他们的奖励,分析他们的先进思想,指出应该向他们学习什么。

批评错误型通报:用于批评犯错误的个人或群体,公布他们的错误事实,宣布给他们什么处分,分析错误的性质,指明应吸取的教训。

传达事项型通报:用于将领导掌握的精神或情况传达给下属,以便下属在开展工作、处理问题时能做到心中有数。

报告:是下级机关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情况的陈述性公文。

综合报告:多属例行报告,即每隔一定时间,如一季、半年、一年,下级必须将工作情 博导自考远程班,助你自考快速通关!www.xiexiebang.com

况全面向上级汇报一次。

专题报告:是就某件事或某个问题专门写的报告,多半是不定期的,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而撰写。

请示:是下级机关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或批准的报请性公文。

批复:是答复下级机关请示事项的指示性公文。

表态性批复:主要是答复请求批准类的请示,或同意,或不同意。

指示性批复:针对下级请示的事项或提出的问题,提出处理意见,带有指导下级工作的性质。指示性批复的作用相当于“指示”,下级必须遵照上级批复的精神执行。

函:是机关之间办理日常公务的交往性公文。

商洽函:用于机关之间商洽工作、讨论问题,如商量业务培训、人员调动、信息交流、物质供应等等。

问复函:用于机关之间提出询问和答复询问,如疑难询问、调查询问、统计询问等等。

请准函:用于向没有录属关系的有关主管部门请求批准。

知照函:用于把自己管辖范围的事项告诉有关的机构。

会议纪要:是记载会议情况和精神用以公布或传达的纪实性文件。

条例:是由党政领导机关制定和发布的系统规范某一方面工作、活动、行为等的法规性公文。

规定:是各级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规范某方面工作的规章性公文。

规章类文书:是规范工作、活动、行为等的法规、规章类文书,适用于党政系统、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及各类组织机构。

办法:是对某一项行政工作作比较具体的规定。

实施细则:就是实施法律、法规的细小规则,它多半是主管部门实施法律、法规时已经或者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而制定的规则,目的是加强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保证法律、法规的顺利实施。

章程:是一定的组织机构制定的确定组织原则或办事原则的规章类文书。

守则:是特定范围内的全体成员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

博导自考远程班,助你自考快速通关!www.xiexiebang.com

计划类文书:是机关团体为达到某一目标或完成某一任务,对目标达到、任务完成前特定时段工作的设计和安排。

规划:实现目标的期限较长,往往是五年、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的计划类文书。

计划:实现目标的期限较规划短,以计划和一年以内的短期计划为多的计划类文书。

安排:指较短时间段内对工作的具体安排。

总结:是机关团体在实施计划或完成任务之后,对已做工作进行概括及评估的文书。

综合性总结:是关系全局的总结,内容涉及多方面的工作。

专题性总结:只就一个方面、一项工作,甚至一个问题进行总结,内容比较单一。

调查报告:是针对现实中发生的较重要的问题,作专门调查后利用调查材料写成的书面报告。

新闻性调查报告:多半由新闻工作者调查采访后写成,内容一般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或他们在采访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政务性调查报告:一般由政府工作人员调查后写成,调查内容、范围由领导机关决定,目的是为制订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解决工作中的种种问题,提供可供决策参考的情况。

个案性调查报告:针对工作中遇到的特殊个案写成的调查报告,目的是为解决问题提供事实根据。调查人员一般临时组织,涉及专业技术的还要请专家学者参加。

讲话类文书:就是人们在各种特定的场合发言时所依据的各类文稿的总称。从广义上说,它不仅包括领导同志在各种会议和群众集体上发表讲话时的文稿,也包括只代表个人意见的、以群众身份所作的各类讲话的文稿,它是在公众场合经常使用的文书。

讲话稿:通常是指各级领导在各种会言上宣读的文稿。

幕词:是在大会开始时,由主要领导人向大会宣读的阐明会议宗旨、说明会议议题和议程、向与会代表提出希望的书面文稿。

闭幕词:是在大会结束时由主要领导人向大会宣传的概括大会主要精神、总结大会成果、指出会后努力方面的文稿。

欢迎词:是对客人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的五种讲话类文书。

欢送词:是送别客人时表达良好祝愿的一种讲话类文书。

答谢词:是宾客在受到主人的热情款待时,向主人表示感谢的一种讲话类文书。

博导自考远程班,助你自考快速通关!www.xiexiebang.com

会议记录:是如实记载有关会议基本情况和主要内容的文书。

电话记录:是在用电话处理公务时,记载有关通话内容的文书。

接待记录:是指在接待群众来访时,记载有关接待内容的文书。

大事记:是将本机关本部门工作的重大公务活动或重大事件按年、月、日的先后进行如实记载的一种记录性文书。

简报:就是简明扼要的书面报告。

简报类文书:是用于汇报工作、反映问题、交流经验、沟通情况、推动工作开展的一种简短的、摘要性的信息载体。简报类文书只是一种统称,常见的名称有“简讯”、“快讯”、“快报”、“动态”、“信息”、“工作通讯”、“情况通报”、“情况反映”、“内部参考”、“摘报”等。

会议简报:即专门报道、交流有关重要会议的内容和情况的简报。

工作简报:就是反映本部门、本系统各方面工作情况的简报。

提案:是指提请机关或一定组织的会议讨论、处理的意见或建议的文书。

建议:是组织、单位或个人对某项工作、某项活动或某方面的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建议时使用的文书。

公文办理程序:就是指公文在机关内部从形成到运转处理所必须经过的一系列环节。

收文:是指机关文书部门收进外单位发来的文件材料。

收文办理:是指文书部门收到材料后,在机关内部及时运转直到阅办完毕的全过程。

收文办理程序:组成收文办理这一过程的一系列相互衔接的环节称之为收文办理程序。

签收:是指收到文件材料后,收件人在对方的公文投递单或送文簿上签字,以明确交接双方的责任,保证公文运转的安全可靠。

登记:就是指需要登记的文件在收文登记簿上编号和记载文件的来源、去向,以保证文件的收发和处理。

分发:亦称分办,是指文书人员在文件拆封登记以后,按照文件的内容、性质和办理要求,及时、准确地将收来文件分送给有关领导、有关部门和承办人员阅办。

传阅:是指单位或份数很少的文件以及一些非承办性文件,需要经机关各位领导人和许多部门阅知时,由文书人员组织在他们中间传递和阅读。

博导自考远程班,助你自考快速通关!www.xiexiebang.com

轮幅式传阅:传阅文件应以文书人员为中心进行传递,这种传阅文件的方法称为“轮幅式传阅”。

拟办:是指对来文的处理提出初步意见,供领导人批办时参考。拟办意见可根据来文的情况分别由办公部门负责人或业务部门承办人提出。

批办:是指机关领导人对送批的文件如何处理所作的批示。

承办:是指机关有关部门或人员按照来文的要求进行具体工作或办理复文。

催办:是指根据承办时限的要求,及时地对那些必须办理答复的文件承办的情况时行督促和检查。

查办:是指文书工作人员协助机关领导检查各项方针、政策、决议、指示的执行和落实,以及对某些问题进行查处,解决的一项承办性工作。

注办:是指对公文承办的情况和结果,由经办人在公文处理单上所作的简要说明。

发文:是指机关文书部门根据本机关的工作需要向外发出文件材料,包括本机关制发、转发、翻印、复印的文件材料等。

发文办理:就是指文件从拟稿到印制发出的整个运行过程。

拟稿:是公文承办人员根据领导交拟或批办的意见草拟文稿的过程。

审核:是指公文的草稿在送交机关领导人审批签发之前,对公文的内容、体式进地的全面审核和检查。

签发:是指机关领导人对文稿的最后审批。

核发:是指在公文正式印发之前,对经领导人签发的文稿进行复核并确定发文字号、分送单位和印制份数的一项工作。

缮印:是指对已经签发的公文定稿进行印刷。

校对:是指将公文的誊写稿、打印稿清样与经领导签发的原稿核对校正,以修改和消除书写、排字上的错误。

用印:是指在印好的文件上加盖机关印章。

发文登记:与收文登记一样,主要是为了便于对文件的管理和查找等。

封发:是指对准备发出的文件进行分装和发送。

博导自考远程班,助你自考快速通关!www.xiexiebang.com

公文立卷:是指机关文书部门将已经办理完毕的,具有一定查考利用价值的文件材料,按照它们在形成过程中的联系和一定的规律组成案卷。

案卷:是指有关某一问题或某项工作活动的系统的具有密切联系的文件材料组合体。

文书部门立卷制度:指由机关的承办和处理公文的部门负责进行立卷的制度。

问题特征:是指文件材料的内容所反映的问题、事物、事件、人物、工作性质等具有的共同特点。

时间特征:是指文件形成的时间和文件内容所针对的时间。

名称特征:又称文种特征,是指公文文种的名称。

作者特征:是指制发文件的机关、单位或个人。

地区特征:又称地理特征,指的是文件内容所涉及的地区,又指文件作者所在的地区。

通讯者特征:是指文件的收发或问答双方。

立卷类目:也称归卷类目、案卷类目。

编制立卷类目:是指机关文书部门在一年的实际文件没有形成以前,根据本机关工作活动的规律,预测该年可能形成的文件,按照立卷的原则要求和方法,事先拟制出来的归卷条目。

平时归卷:是指机关的公文立卷人员根据已经编好的立卷类目,将已经处理完毕的文件,随时按类目上的有关条款归入卷内。

调整卷定:是指在平时归卷的基础上,详细检查每一条款中所积累的文件材料,进行适当的调整,并且最后确定组合案卷的一项工作。

卷内文件排列:是指将每个案卷内的文件按照一定的规律和顺序进行系统化排列,保持文件之间的有机联系和条理性,使每一份文件在案卷内都有一个固定的位置。

案卷标题:也称案卷题名,是案卷的名称,是对卷内全部文件内容的总概括。

案卷编目:是指在卷内文件排列编号的基础上,填写卷内文件目录、备考表和案卷封皮等工作。

卷内文件目录:是案卷的组成部分。

卷内备考表:是用以注明卷内文件材料需要说明的情况的表格,以备案卷移交档案部门管理人员和查档人员对此卷有一概括了解。

博导自考远程班,助你自考快速通关!www.xiexiebang.com

案卷封皮:是指用以保护卷内文件、标注案卷内容的卷皮,用牢固厚实的牛皮纸统一制作,使用毛笔正楷字填写,起醒目作用,并便于长期保存。

全宗号:是档案馆指定给立档单位的编号,在一个档案馆内全宗号不能重复。

目录号:是全宗内案卷所属目录的编号,在一个全宗内案卷目录号不能重复。

案卷号:是目录内案卷的顺序编号,在一个案卷目录内案卷号不能重复。

案卷目录:是对经过分类排列和编号的案卷进行登记所形成的。

第四篇:社会保障学名词解释小抄

1、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是以立法形式确定的、由国家举办并承担责任、以国民收入再分配方式为全体社会

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提供安全保障的社会稳定机制、制度及总称。

2、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公民在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3、社会保障体系:是由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一系列社会保障项目构成的体系的综合,指现代国家以社会

救助、社会保险与社会福利等 为主要内涵而构建的保障国民有生活安定感和社会稳定感的社会安全网络。

4、社会保障基金:是指为实施社会保障制度而通过各种渠道建立起来的、法定的、专款专用的经费。

5、社会保障分配:是指政府或社会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和安排征缴和使用社会保障基金,以完成社会保障

制度所设定的目标的各项活动。

6、社会保障税:是一种按受益原则征收,由获得某种特定收入的纳税人缴纳,专项用于社会保险方面的直

接税种,是世界上比较流行的为筹措社会保障基金而开征的一种税。

7、社会救助:是对因自然灾害或者其他经济、环境、社会原因而无法维持最基本生活水平的社会成员,由

政府主导或在政府的倡导和推动下,通过再分配的形式给予救助,以保障社会成员最基本生活水平的一种社会制度。

8、社会救济:社会救济亦称社会救助,是国家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对因自然灾害或其他经济、社会原

因而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社会成员给予救助,以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的制度。

9、社会保险:社会保险是以国家为主体,对有工资收入的劳动者在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或虽有劳动

能力而无工作(丧失生活来源)的情况下,通过立法手段,运用社会力量,给这些劳动者以一定程度的收入损失补偿,使之能继续享有基本生活水平,从而保证劳动力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正常运行,保证社会安定的一种制度。

10、社会养老保险:是由国家依法强制实施的、面向全体劳动者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根据这项制度,劳

动者达到一定的条件如年龄、身体状况、工龄或参保期限等,即可从有关国家保障机构领取养老金,从而使自己年老时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11、医疗社会保险:就是在被保险人因健康原因而暂时失去劳动能力并失去经济来源是,国家和社会有责

任按照有关立法,对受保人提供医疗服务和一定的收入补偿的保险制度。

12、生育社会保险:是妇女劳动者因怀孕、生育子女而暂时丧失劳动能力时,从国家和社会得到医疗服务

和现金补助的制度。

13、工伤社会保险:是由国家和社会统一立法强制实施的,对劳动者因在生产过程中遭受的意外伤害或由

于特殊工种而引发的职业性疾病进行有效治疗并提供其基本生活保障及家庭经济补偿的社会保险制度。

14、失业社会保险:是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的劳动者,在其因非个人原因失去工作从而失去收入来源时,由

国家或社会保险机构向其提供一定物质援助或现金补助,以保障失业者及其家属基本生活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

15、社会福利:就其最基本的意义来说,是指国家或社会通过有关政策或立法,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的、旨在改善和不断提高其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质量的资金保障和社会服务。

16、社会优抚和安置保障:是国家通过有关立法,对立法范围内的现役军人、退役军人及其家属提供优待、抚恤和安置,以确保他们的生活水平不低于所在地区人们的平均生活水平的一项具有褒扬性和优待性的特殊社会保障制度。

17、社会优抚制度:是国家和社会依法对军人及其家属为主体的优抚对象实行物质照顾和精神抚慰的一项

特殊制度。

18、职业康复:是指残疾人在国家和社会的帮助下,经过特殊的医疗照顾和训练,加以辅助工具,不同程

度地改善身体的健康状况,部分或全部恢复劳动能力,使之能够最大限度地从事日常生活和工作。

19、妇女就业保障:妇女就业保障是通过立法和政策措施,保证妇女有与男子同等的就业权利和机会,创

造男女平等的就业机制,使妇女平等地参与社会经济生活。

20、妇女生育保障:妇女生育保障是指为怀孕和分娩的妇女提供物质帮助和产假,以保证母亲和孩子的基

本生活及孕产期的医疗保健需要。:

21、残疾人:残疾人是指身体、智力或者精神状况违反常规和偏离正常状态(相对于当时相同年龄的正常

健康状况而言),并非暂时的功能减退,而使其参与社会的能力受到影响的人。

23、储蓄保险金制度:储蓄保险金制度主要存在于发展中国家,实际上是一种强制性的储蓄制度。该制度要求企业和职工定期交纳规定的保险金,共同出资建立特别基金,款项记入每个雇员的帐户,专款专用。当雇员发生规定的偶然事故时,按时规定将各帐户下的储蓄保险金,连同利息一次发还给受益人。但有在有些情况下,受益人也可以自行选择分期领取本金或遗属恤金。

24、福利国家型:是以福利经济为理论依据,以公民权利为核心,以福利普遍性和保障全面性为原则,以国家为直接责任主体,以国家为全体国民提供全面保障为基本内容,以充分就业、收入均等化和消灭贫困等为目标的一种社会保障模式。

25、工伤保险:是指劳动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或在规定的某些特殊情况下所遭受的意外伤害、职业病以及因这两种情况造成死亡、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时,劳动者及其遗属能够从国家、社会得到必要的物质补偿,以保障劳动者或其遗属的基本生活,以及为受伤劳动者提供必要的医疗救助和康复服务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26、就业关联制度:就业关联制度规定,享受年金或其他定期补助的权利,一般取决于工作或独立劳动时间(即工龄)的长短;家属津贴和工作保障,则取决于是否存在雇佣关系。政府是所有保障待遇的最后保证人。

27、绝对贫困:又称生存贫困,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下,个人或家庭依靠劳动所得或其他收入不能维持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在生产方面缺乏扩大再生产的物质条件,甚至难以维持意间的再生产,在生活方面难以满足人们生存的最低需要,衣食不得温饱,劳动力本身再生产难以维持。

28、贫困线:所谓贫困线是指最起码的生活水平或与社会平均生活水平间的差距的一个量的界定。划定一国或一地的贫困线是进行有效社会救助的前提。

29、普遍保障制度:普遍保障制度又称“按人头”补助制度,即对公民或居民,不论其收入、工作或财产如何,均按统一的标准提供现金补助。补助金通常来源于国家财政收入的拨款,补助金一般普遍适用于已在这个国家居住达到规定年限的申请人。

企业年金:是企业举办的一项养老保险计划,员工退休后获得的养老收入,被称为养老保险体系中的第二支柱。

30、社会保险:是根据国家的法律或行政规定面向劳动者建立起来的,由政府、单位和个人三方共同筹资,保证劳动者在因年老、疾病、工伤、生育、死亡、失业等风险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从而失去工资收入来源时,能够从国家或社会获得物质帮助,保障基本生活权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31、社会保险基金投资:社会保险基金投资的定义为:社会保险管理机构或受其委托的机构,用社会保险基金购买国家政策和法律许可的特定的金融资产或实际资产,以期获得适当预期收益的投资行为。

32、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是指国家为实施社会保障事业而规定的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种社会保障管理机构、管理原则和管理机制的总和。

社会保障系统:是指由社会保障各个有机组成部分所构成的整体,是由国家依法建立的,用以保障国民生活、维护社会稳定的各个社会保障子系统所构成的一个密不可分的“社会安全网”。

33、失业保险:是指在通过能为符合条件的劳动者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和相关服务来增强劳动者抵御失业风险能力的一个社会保险体系。

34、失业:失业就是指达到法定年龄(劳动力年龄)并有就业愿望和就业能力的人得不到适当的就业机会,包括已经就业而被解雇,且正在等待或寻求新的就业机会的一种社会现象。

35、失业者:是指虽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意愿,但无法获得与其技能相称或可以接受的工作的劳动者。

36、完全积累式:是养老保险的一种筹资模式,也称为基金式或总平均保险费式或预提分摊式。该模式是在对有关社会经济发展指标进行宏观上的长期测算后,从追求养老保险收支的长期平衡角度出发,确定适当的费率标准,将养老保险较长时期的支出总和按照比例分摊到整个期间并向企业与个人征收,同时对已筹集的养老保险基金进行有效运营与管理。

37、无责任赔偿制:也称无过失补偿或补偿不究过失或严格责任、绝对责任原则,即工伤事故发生后,不论事故的责任在雇主或者第三者或职工本人,均应对受害者进行补偿。

38、现收现付式:是养老保险的一种筹资模式,也称为非基金式或纳税式或统筹分摊式。该模式不考虑资金储备,只从当年或近两三年的社会保险收支平衡角度出发,确定一个适当的费率标准向企业与个人征收社会保险费(税)。

39、养老保险:是旨在通过能为达到一定条件的劳动者提供经济资助、相关服务来增强劳动者抵御老年风险的能力的一种社会保险系统。

40、医疗保险:是为了分担疾病风险带来的经济损失而设立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具体来说,是由国家立法,通过强制性社会保险原则,由国家、单位(雇主)和个人缴纳保险费进行筹资,建立医疗保险永久基金,当个人因病接受了医疗服务时,由社会医疗机构提供保险费用补偿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41、职业轮换制度:企业招聘失业人员临时替代接受培训的正式员工,是一种失业预防和救助措施。

43、最低生活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为生活在法定最低收入水平之下的社会成员提供满足生活需要的物质帮助的救助形式。

第五篇:教育学名词解释小抄

1.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2、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3、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4、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5、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错过了关键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无法补偿。

6、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7、成熟:是指儿童个体生长发育的一种状况,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即已由儿童成长发育为成人。其主要标志是: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

8、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按环境的性质来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按环境的范围分,可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

9、人的价值: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

10、个性:亦称人格,指个体特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个性又是人的共同性与差别性在每个个体身上的具体统一。

11、潜能:是人区别与动物的重要标志,是能够把未成熟的人培养为成熟的人,把平凡的人培养成出色的人的可能性或前提条件。

12、教育目的: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13、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14、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15、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16、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17、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18、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19、学校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对学生的成长起着主导的作用。

20、教育能力:是指教师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本领,具体表现为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和效率。

21、课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22、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三基”(读、写、算)为中心的基础教养,是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基础课程是必修的、共同的课程。

23、拓展型课程:注重拓展学生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各种不同的特殊能力,并迁移到其他方面的学习。拓展型课程常常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

24、国家课程: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其管理权属中央级教育机关。国家级课程是一级课程。

25、学校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

26、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27、教学计划: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

28、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29、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

30、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31、课程评价:是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做出改进课程的决策。

32、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33、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34、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35、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36、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讲授法包括讲述、讲解、讲演三种方式。

37、谈话法:也叫问答法,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谈话法可分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

38、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

39、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演示的特点在于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40、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41、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通过条件控制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知识的方法。

42、课的结构:是指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一般来说,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有: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

43、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44、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有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以便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

45、学校德育:是教育者依据特定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

46、德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动。

46、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47、德育内容:是指实施德育工作的具体材料和主体

设计,是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它关系到用什么道德规范、政治观、人生观、世界观来教育学生的重大问题。

48、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进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49、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50、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51、陶冶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有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

52、说服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包括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等。

53、班级:是一个复杂的小社会体系,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生从事集体活动、结交好友的场所。

54、班级管理: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班级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55、班级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

56、班级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57、班级民主管理: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

58、班级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

59、班风:是一个班集体舆论持久作用而形成的风气,是班集体大多数成员的精神状态的共同倾向与表现。

下载自考公文名词解释小抄word格式文档
下载自考公文名词解释小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电子政务名词解释小抄

    1、电子政务:是指运用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隔的限制,建成一个精简、高效、廉洁、公平的政务运......

    宪法学自考小抄

    宪法:就是规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使民主制度法律化,集中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和 宪法与普通法的区别:1宪法规定的内容与普通法规定的内容不同2在法律效力上与普通 宪法分类:成文......

    公共事业管理名词解释小抄

    公共事业:是个特定概念。特指那些面向标,供服务或创造条件,直接或间接为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提的的社会活动。且不以盈利为主要目业公共事业组织:依一定规则,以独立、公(公共性;非营......

    自考会计-名词解释大全

    1.会计反映职能:会计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从数量上反映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已经发生或完成的经济活动,为经营管理提供经济信息的功能。 2.会计监督职能:会计具有一定的目......

    自考公司法名词解释

    公司法:是规定各种公司的设立.组织活动和解散以及其他与公司组织有关的对内外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公司:是依照公司法律规定组织、成立和从事活动的,以营利为的且兼顾社会......

    自考宪法学名词解释

    自考宪法学名词解释 1、宪法:宪法是法的组成部分,集中反映社会各种政治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规定国家的根本任务和根本制度,即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的原则、国家政权的组织以及公民......

    自考婚姻法名词解释。

    婚姻法名词解释 1、婚姻:是指男女双方以永久共同生活为目的,以夫妻的权利义务为内容的合法结合。 2、家庭:是指同居一家共同生活,其成员依法互享权利、互负义务的亲属团体。 3......

    自考“心理治疗”名词解释汇总

    自考“心理治疗”名词解释汇总(1)心理治疗:是在治疗者与来访者建立的良好关系的基础上,由经过专业训练的治疗者运用心理治疗的有关理论和技术,对来访者进行帮助的过程,是激发和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