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共事业管理学》复习资料成品
一、公共物品是指无论个人是否想要购买,其利益不可分割地被扩散给社会全体成员的物品。
二、公共事务是生产公共织具有独立性,而作为行政管理主体的政府部门不具有独立性。
5、从阶级性来看,行政事务管理的内容要反映特定阶段统治阶研究、开发和咨询机构、信息服务机构以及法律服务机构。
事业类公共事业组织的业务都是社会公益、福利、与所能筹集到的资源之间存在着一个巨大的缺口;
2、志愿活动的狭隘性;
3、志愿组织的家长作风;
4、志愿组织的业余型。沟通效果的方法:
1、进行信息沟通检查;
2、尽可能减少那些不必要的组织层次;
3、确保正式沟通渠道的主导地位;
4、创造良好物品的活动,是指涉及全体社会公众整体的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一系列活动,其产品具有完全的“非排他性”。
三、准公共事务是生产准公共物品的活动,是指涉及部分社会公众的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一系列活动,其产品具有部分的“非排他性”。和公共事务及企业事务相比,准公共事务的特点是中介性。
四、公共事业管理是指公共事业组织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动员和运用有效资源,采取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方式对社会准公共事务进行协调,实现提高生活质量,保证社会利益目标的活动过程。公共事业管理这一定义包含五层含义:
1、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是公共事业组织,以区别于行政管理的主体——政府组织或企业管理的主体——企业组织。
2、公共事业管理的客体是准公共事务,其受益对象是社会公众。
3、公共事业管理内容集中概括为提高生活质量,保证社会利益,这就决定了公共事业管理永久存在,而且随着社会发展经常进行调整。
4、公共事业管理的职能是通过对准公共事务一系列活动的调节控制,使准公共事务表现出有序、有效、可控制的特点。
5、公共事业管理负有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其工作绩效不能简单地用利润或效率作标准。
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生命线在于其经济效益。
六、公共事业管理与行政管理的区别:
1、管理主体不同。行政管理的主体是政府机关,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是公共事业组织。
2、管理方式不同。行政管理实行等级制,上下级之间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实行命令服从方式。公共事业管理与客体之间没有领导与被领导关系。
3、管理的直接性和间接性不同。行政管理主要是一种间接性管理,公共事业管理主要是一种直接管理。
4、管理的独立性和非独立性不同。公共事业组
级的特殊要求,而公共事业管理的内容则主要是反映长期历史发展对社会管理的客观要求。
七、公共管理与公共事业管理:公共管理的主体是政府,客体是公共事务。公共管理是隶属于管理学的一门二级学科,而公共事业管理是包含在公共管理学科其中的一门三级学科。
公共事业管理学的学科特点:
1、跨学科与专门化的统一;
2、学术性与应用性的统一;
3、实证性与规范性的统一;
4、公共性与管理性的统一。
一、公共组织是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标的组织,它一般拥有公共权力或者经过公共权力的授权,负有公共责任,以提供公共服务,包括管理公共事务、供给公共产品为基本职能的组织。政府是典型的公共组织,此外,非营利性的公共组织也是现代社会公共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后者形成了所谓的公共事业组织。
二、事业单位:国家为了社会公益事业目的,由国家机关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社会团体:中国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民办非企业单位: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
我国公共事业组织的概念和国际上的“第三部门”这个概念最为接近。“第三部门”这个概念是由美国学者Levitt最先使用的。
三、市场中介组织包括会计师、审计师和律师事务所,公证和仲裁机构,计量和质量检验认证机构,信息咨询机构,资产和资信评估机构,行业协会、商会等组织。非市场中介组织主要是指在市场经济中发挥保障、管理、法律服务等作用的组织,包括社会保障管理机构技术
保障方面的。
从经费来源来看,公共事业组织可以划分为自给自足型、部分收费型、无偿提供型三种类型。
四、公共事业组织与政府的区别:
1、政府具有抽象的行政行为,公共事业组织一般不具有抽象的行政行为;
2、政府的具体行为是不允许进行有偿服务的,而公共事业组织承担具体行政行为是允许进行有偿服务的;
3、政府在具体行政行为中如果发生争议,必须进行仲裁或行政诉讼,公共事业组织在具体行政行为中如果发生争议,则要进行民事诉讼;
4、政府职能部门由政府财政全额拨款,工作人员享受公务员待遇。公共事业组织不应由财政全额拨款,工作人员不享受国家公务员待遇。
公共事业组织的作用——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
一、现代市场体制的局限性:
1、市场竞争的不完全;
2、市场体制有时难以实现社会公平;
3、在市场体制中,民间企业难以承担提供公共产品的任务;
4、市场体制有时难以实现发展的可持续性要求;
5、市场体制有时难以实现宏观经济的稳定。
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Henry Hansman提出合约失灵理论。
二、现代国家体制的职能优势:
1、提供法律,维护竞争的市场秩序。在一个社会中,国家负责提供法律和秩序,国家是规则和安全的保障,是社会经济事务的最终仲裁者;
2、提供和维持市场得以正常运作的稳定的经济环境;
3、促进资源的合理运用,保护生态环境;
4、从事社会发展活动,提高基本的社会服务;
5、促进和保障社会公平;
6、应付紧急事件。
三、公共事业组织(第三部门)的职能优势和局限性
(一)公共事业组织的职能优势:
1、非营利性;
2、沟通性;
3、低成本。
(二)公共事业组织的局限性(即志愿失灵):
1、志愿失灵最突出的表现是公共事业组织所需的开支
(三)公共事业组织局限性的克服
一、公共事业领导者的构成要素中首要要素是权力。公共事业领导的权力基础或基础性权力有五种:合法性、惩罚权、奖励权、模范权、专长权。前三种权力属于职务权力范畴,是构成职务权力的基础,后三种权力属于个人权力范畴,是构成个人权力的基础。
二、公共事业领导风格有四种类型,称之为四种领导体制:
1、“专权独裁式”领导体制;
2、“开明专制式”领导体制;
3、“协商式”领导体制;
4、“参与式”领导体制。“参与式”领导方式是效率最高的领导方式,它注重人际关系,领导者以人为中心,本质上是民主主义。
三、公共事业管理领导者与工商企业领导者之间最重要的共同点是都要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公共事业管理领导者的绩效表现为社会公共效益,涉及到众多因素和主观评价标准,评估难度较大。工商企业领导者的绩效主要是利润,相对易于衡量。
一、公共事业管理中的沟通的基本含义是,不同公共事业管理主体(个人、群体、组织等)进行信息交流,互通情报,从而对彼此行为产生作用和影响的过程。
二、公共事业管理中沟通的作用:
1、使公共事业组织中的人们认清形势;
2、使决策更加合理;
3、促进公共事业组织各部门协调发展;
4、塑造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统一公共事业组织成员的行动;
5、使公共事业组织成员对各种社会规范如法律、纪律、道德、习俗等有更加清楚的认识,使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更加自觉地遵守各种社会规范,从而为社会系统的良性运行提供基本保证。
三、正式沟通按信息流向可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向下沟通、向上沟通、横向沟通。公共事业管理中沟通的原则包括:准确性原则、完整性原则、及时性原则、策略性地运用非正式组织原则。
四、提高公共事业管理中的沟通氛围;
5、提高信息的清晰度;
6、提高沟通的心理水平;7掌握沟通的技巧;
8、运用例外原则和须知原则。
一、公共事业管理中激励的含义是:公共事业管理者针对成员的需要,采取某些手段,激发人们为实现公共事业管理目标积极自觉地行动的过程。
二、公共事业管理中激励的基本原则:
1、目标认同原则;
2、公平、公正原则;
3、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原则;
4、随机制宜原则。
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的需要划分为五个基本层次,按重要程度和发生的先后顺序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成就激励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利兰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期望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提出的。公平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提出的。
四、公共事业管理中激励的方法:
1、思想政治工作;
2、参与管理;
3、工作丰富化;
4、提供教育和培训机会。
一、公共事业管理中的正式控制的形式化程度较高,含有明确的规定,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方式予以实施。
消极控制就是禁止或限制控制对象发生某些行为,既包括记过、降级、停职、判刑等正式的控制方式,也包括嘲讽、白眼等非正式方式。根据控制是否依靠外部力量,可将公共事业管理中的控制划分为内在控制与外在控制。
二、公共事业管理法律的控制作用主要是调控公共事业管理中的各种关系和行为,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指导作用;
2、威慑作用;
3、惩罚作用。
三、作为一种社会控制方式,公共事业管理中的舆论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大众性;
2、现实性;
3、迅速性。
一、公共事业管理效率评估中常用的定量方法是指标体系评估法。
二、提高公共事业管理效率的措施:
1、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机制;
2、建立公共事业组织承担责任的机制;
3、分权;
4、电子化建设;
5、加强对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的考核,包括“德、能、勤、绩”四个方面的内容。考绩是评价公共事业管理者最主要的内容。
任监督机制关注的核心是,通过哪些途径和办法使得行为主体切实承担应承担的责任。
二、公共责任有三个构成要素:承担公共责任的行为主体、公共责任的内容和公共责任的客体。
三、公共事业组织公共责任机制的目标包括:保障服务的提供;保护捐助者的利益;保护服务对象的利益;保护公共事业组织工作人员的利益;保证政府提供资助的“资金的价度概述
一、1998年10月25日发布实施新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1999年6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并于1999年9月1日起施行。
二、我国公共事业组织立法的特点:
1、归口登记与双重管理体制;
2、分级管理体制;
3、限制竞争原则;
4、年度检查制度;
5、财分支机构。
二、民办非企业单位的行政管理体制采取分级登记、双重管理。
三、民办非企业单位具有以下主要的法律特征:以公益为目的;业务是进行社会服务活动;利用非国有资产创办;举办者是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
基金会的法律制度
一、全国性公募基金会的原始基金不低于800万元,理和职业行为中的体现,同时也是指公共事业组织和个人在其公共事业整体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行为特征和倾向。
二、公共事业品德的特征:整体性、稳定性、转换性。
三、公共事业品德的养成机制:
1、公共事业教育培养机制;
2、公共事业习惯形成机制;
3、公共事业良心调控机制
对公共事业管理的专业人才需求和人才培养模须按照自己的章程、条例或国家规范性规程所规定的方式,为一定的目的进行活动。
三、实行事业目标管理,是现代事业监督管理制度的一项基本内
实现我国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目标的基本途径与对策:
(一)转换观念:
1、并非所有的科学、教育、文化、体育、卫生活动都不能实现商品化与市场化;
2、并非所有的社会公益性事业都必须由政府直接举办
(二)政事分开:
1、值”;维持公平竞争环境,保护与公共事业组织竞争的私营机构的利益。
一、发达国家公共责任监督机制的发展出现以下趋势:
1、政府对公共事业组织的管理的强化;
2、多元监督体系的完善和强化;
3、公共事业组织自律机制的强化;
4、公共责任层次由低向高的重点转移。
二、发达国家政府管理和监督公益机构的主要手段是依法实施的政府规制。主要规制有:注册登记制度;对公共事业组织的财政优惠;对公共事业组织的财务规制;对公共事业组织的投资规制;对公共事业组织“不公平竞争”的规制。
我国公共事业组织监督机制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应对措施
(一)现状及存在问题
1、社会腐败对公益机构的侵蚀:(1)违规从事营利性商业活动;(2)财务管理混乱带来的违规和腐败;(3)公共事业组织的官僚化倾向
2、“道德滑坡”——公共事业组织所面临的道德危机
3、薄弱的社会监督:(1)“观念缺失”——公众监督意识薄弱;(2)新闻舆论监督的无力;(3)民间监督和评估组织的缺失
4、“组织缺位”——监督主体多元化与激励不足
5、“角色冲突”——监督主体的身份障碍
6、“双重俘获”——监督疲软的必然结果
7、市场约束软化——限制竞争的副产品
(二)应对措施
1、完善我国公共事业组织的组织立法;
2、减少公共事业组织登记限制,简化登记程序;
3、加强公共事业组织的日常监督;
4、明确界定政府监督主体,加强监督力度;
5、营造竞争环境,促使公共事业组织动作透明化;
6、建立公共事业组织行业监管,完善自律机制。
国外公共事业组织法律制度比较研究MEA法:最低限年度支出法,在实行MEA法的国家和地区,享有所得税免税资格的慈善或公益事业组织必须使用或分配其收入的相当一部分,以达到免税目的。务监督;
6、对公共事业组织的财政优惠。事业单位法律制度
一、1998年10月25日,国务院颁布了《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这是我国第一部对事业单位进行全面调整的行政法规。根据该条例,事业单位的范围包括:教育机构,医疗机构,科研机构,农业、林业、牧业服务机构,水利管理机构,社会服务机构(公共设施服务,园林绿化、自然保护区管理,环境卫生、市政工程管理,风景名胜区管理,殡葬管理等)„„
立的条件: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
2、有与其业务活动相适应的从业人员;
3、有与其业务活动相适应的经费来源;
4、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事业单位成立的程序:
1、审批机关批准成立;
2、向登记机关申请事业单位法人登记。
社团的法律制度
一、我国的社会团体行政管理体制通常被称为“分级登记、双重管理”。社会团体取得财产的主要途径如下:
1、会员的出资;
2、捐赠和资助;
3、开展有偿服务的收入;
4、经营收入。
社会团体的经费,以及开展章程规定的活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的合法收入,必须用于章程规定的业务活动,不得在会员中分配。社会团体接受捐赠、资助必须根据与捐赠人、资助人约定的期限、方式和合法用途使用。
二、社会团体或者社会团体的有关人员有下列行为的,登记机关可以对其进行行政处罚:申请登记时弄虚作假,骗取登记的;自取得《社会团体法人登记证书》之日起一年内未开展活动的;超出章程规定的宗旨和业务范围进行活动的,等等。民办非企业单位法律制度
一、民办非企业单位的财产在支付清算费用和清偿债务后的剩余财产不得分配,必须在业务主管单位和有关部门的指导下,用于发展同类型的民办非企业单位,不得挪作他用。地方性公募基金会的原始基金不低于400万元,非公募基金会的原始基金不低于200万元;原始基金必须为到帐货币资金。
二、基金会的含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以公益为目的;财产来源是多方面的;基金会是非营利性法人。
三、基金会设理事会,理事为5人到25人,理事任期由章程规定,但每届任期不得超过5年。理事任期届满,连选可以连任。
公共事业伦理的构成:
1、公共事业伦理意识。公共事业伦理意识包含伦理准则意识、伦理责任意识和伦理目标。准则意识是公共事业管理主体的原则立场和根本态度,责任意识是公共事业管理主体如何看待公共事业管理的责、权、利,是公共事业伦理意识的核心。
2、公共事业伦理实践;
3、公共事业伦理评价。政治信念是公共事业伦理评价中最重要的力量,是人们对行政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精神力量。
公共事业管理伦理建设
一、加强公共事业管理伦理建设的必要性:
1、公共事业管理者中有滥用权力的可能;
2、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公共事业管理者自律的重要或腐败的危害也相应增长,因而更需要重视加强公共伦理建设;
3、当前从事公共事业管理的人员就其职业道德素质而言,还不能与公共事业管理的职业要求完全适应,表现在:(1)缺乏“服务第一”的观念,表现出比较浓厚的“官本位”意识(2)尚未确立正确的权利与业务观念(3)没有按照公共事业所特有的行为规范来开展工作。
二、加强公共事业伦理建设的原则:
1、服务原则,公共事业伦理的根本问题是个人利益同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问题;
2、效率原则,公共事业伦理的效率原则注重实际效果,与市场经济重获取最大利润具有一致性,与追求最佳的行政效率也具有内在价值同构性;
3、公正原则;
4、开拓创新原则
公共事业品德:
一、公共事业品德是公共事业伦理规范在公共 式:
一、在公共事业管理的复杂系统中,人是一切组织的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
为人民谋福利是每个公共事业管理者的天职,是公共事业管理者之所以存在的前提。
二、公共事业管理人才联合培养的主要形式:
1、跨学科的交叉培养;
2、学位层次的统筹培养;
3、校际间联合培养;
4、在职培训。
三、公共事业管理者能力素质包括:专业技术能力;人事组织能力;思维创新能力。一般来说,下层管理主要靠专业技术能力和人事组织能力,上层管理则更需要思维创新能力。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原则框架应体现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专业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有机结合,专业知识和非专业多学科知识的有机结合。至少应该设置以下几类课群:基本理论和政治素质课群;人文基础课群;精干、特色的专业课程;必要的、基本的理工知识;较强的语言文字处理能力;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较强的调查、统计分析能力。
现代事业制度设计——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公共事业管理模式选择
一、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公共事业活动的非经济化;
2、公共事业机构的行政化;
3、公共事业资源配置非社会化;
4、公共事业运行机制非效率化;
5、公共事业管理的非法制化。
二、现代事业组织是现代事业制度的核心概念。
现代事业组织,是指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依法设立,不以营利为目的,拥有独立资产,面向社会自主从事准公共产品生产经营活动的社会基本组织形式。
现代事业组织是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一种基本组织形式,现代事业制度则是一项基本的社会组织管理制度。
健全的事业法人制度,是现代事业制度的一项主要内容,也是建立现代事业制度的基础。
政事职责分开。正确界定和划分政府机构与事业组织各自的职责,是实现政事分开的一个基本依据。
2、政事机构与人员编制分开;
3、政事经费分开;
4、政事管理方式分开。
(三)人员分流:
1、加速改革我国现行的干部人事制度;
2、加速建立和完善新的社会保障制度;
3、大力发展各类人才市场和劳动市场。
(四)培育市场:
1、加速“事业”产品与服务价格改革,为实现原有部分“事业”产品的商品化创造条件;
2、改变事业单位的服务对象与经营范围,使其逐步转向市场开展自主经营;
3、加强国民消费教育,合理引导居民消费投资方向,促进有关事业产品和劳务市场的发育与发展。
(五)财政政策:
1、对于那些应当产业化,而且可以立即实现产业化的事业单位,应尽快转化为企业,财政不再供给事业经费;
2、对于那些应当产业化,但一时难以实现产业化的事业单位,可以将原有的事业经费拨款转变为其企业经营政策性亏损补贴,逐步减少财政资金供给,直至完全停止财政拨款;
3、对于那些需要继续由国家财政供给资金的事业单位,要改革资金供给方式,分别实行事业基金、绩效预算、政府采购同等多种形式,引入事业竞争机制。
4、对于那些既不能实现产业化,但又不应当继续由国家办的事业单位,应取消其“事业”资格。对于冗员,也应予以精简。
部门公共事业管理改革:
一、我国各类教育事业管理体制的基本目标模式设计如下:基础教育管理模式、高等教育管理模式、职业技术教育管理模式。
二、我国文化事业管理体制的目标模式设计如下:艺术事业管理模式;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和文物保护事业的管理模式;新闻出版事业管理模式;广播电视电影事业管理模式。
三、我国现行体育事
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模式可以设计如下:体育组织管理模式;体育场馆管理模式;体育竞赛管理模式。
新的背景: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公共事业社会化发展的客观基础。
公共事业管理的发展与创新:
一、公共事业管理发展是指公共事业组织为适应环境的变化,采用科学方法,健全公共事业管理体系,改善公共事业管理活动方式,提高公共事业管理效率,以便更好地进行公共事业管理的过程。
二、公共事业管理发展应遵循的原则有:良性互动原则、稳定性原则、制度化原则、适度化原则。法、关键事件技术法、工作要素分析法。
三、员工素质测评的类型,依据测评目的和作用可分为甄选型、配置型、开发型、鉴定型和诊断型五类。
四、在公共事业部门或组织的素质测评实践中,常用的测评方法有:
1、心理测验法;
2、面试法;
3、评价中心;
4、观察评定法;
5、书面评定法;
6、履历档案分析法。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一、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主要有:
1、抽样调查方法;
2、参与并愿意为社区提供服务;
3、对社区的合理要求和关注;
4、对社区的理解和支持。
三、评价社区管理者最主要的内容是“绩”,它指社区管理者的工作实绩。
社区管理模式:
一、根据社区管理活动中主体角色不同,我国社区管理模式分为企业主导型、政府主导型、市场主导型、社会主导型四种类型。
二、政府主导型社区管理模式是以政府为核心的管理模式,在现阶段主要是以市
三、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公共事业管理中,必须不断创新,才能推动公共事业管理的发展。
公共事业管理观念的发展与创新:
1、从静态管理观念向动态管理观念转变;
2、从“命令”管理到“服务”管理观念的转变;
3、从物本管理向人本管理的观念转变。传统的管理理念是把物作为管理的目标,把人变成了物的从属物。
公共事业的社会化与事业型市场的发展:
一、公共事业社会化是指主要通过社会各方力量,利用民间资源进行公共产品的生产与提供。
公共事业社会化的主要标志:
1、社会力量成为举办公共事业的主体;
2、市场化运营成为公共事业发展的一种机制;
3、多元约束成为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特征。
二、事业型市场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特殊性具体表现在:精神产品为主要经营内容;交换行为大多伴随传播活动;交换过程中产品所有权不发生转让;生产与消费的不可分性与可分性并存。
目标管理:
一、目标管理是通过参与式的目标设置、实施和评价等活动来管理组装的一种方法。
二、法律政策中关于公共事业部门的职能职责、工作任务、权力范围的有关规定,是公共事业部门制定活动目标的最基本的依据。
三、管理人员的控制点主要有五个:环境、目标、计划、资财和日常工作。
四、目标管理中的成果评价主要有以下特征:目标是否实现作为主要衡量标准;是一种以自我评价为主、上级评价为辅的综合评价方式;成果评价与奖惩制度紧密联系。
人力资源测评技术:
一、人力资源测评是指对员工的综合素质与工作绩效进行评价,为客观、准确的人事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
二、目前国内外比较流行的宿主分析方法有:职位分析问卷法、职
问卷法;
3、观察法;
4、文献调查法;
5、访谈法;
二、抽样调查是社会调查中普遍采用的调查方法,它的优点是:
1、调查费用低;
2、速度快;
3、应用范围广。
概率抽样的原则是随机原则。
随机抽样的方式与方法:
1、简单随机抽样;
2、等距抽样;
3、分层随机抽样;
4、整群抽样;
5、多阶段抽样。
三、美国社会学家艾尔•巴比特指出:问卷是社会调查的支柱。
社区管理的意义、内容和特征:
一、社区管理是指在街道范围内,由街道党工委、街道办事处主导的,社区职能部门、社区单位和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的区域性、全方位的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
二、社区管理的内容总的来讲是“四性”工作,即地区性、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事务,具体内容主要包括:社区组织管理;社区党建管理;社区服务管理;社区文化、教育管理;社区环境管理;社区治安管理。
社区管理体制与社区管理组织:
一、社区管理体制是指社区管理的组织体系及运转模式,它要以社区管理的基本内容为基础,与社会外在环境和社区发展的方向相适应,是实施管理的组织结构、职能权限划分和管理方式、工作方法的总和。
社区管理体制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条包块管,以块为主”的管理格局;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框架。
二、在城市社区,社区管理执行系统由街道办事处内设的“四委”(市政管理委员会、社区发展委员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以及财政经济委员会)和“一办”(办公室)组成。
社区管理支持系统主要由社区内各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居民群众及其自治性组织构成。
社区管理人员及其素质:
一、社区管理职业道德是用来规范社区管理者从业人员的行为准则的总称。
二、社区意识包含许多内容:
1、对社区的认同
辖区人民政府下派的街道办事处为主体。
三、社会主导型社区管理模式可称自治模式,以社区居民委员会为核心,联合社区内其他各种主体(公共事业组织、新经济组织、企业、个人)一起,共同参与社区事务的管理,实行真正的民主自治管理的一种模式。
四、市场主导型社区管理模式又称“物业管理模式”。它的优点是;能体现市场经济竞争、公平、效率的原则;社区的基础设施(环境绿化、市政建设、房屋维修、娱乐文化设施等)的资金有保证。
社区管理的发展与创新:
一、社区管理体制的发展与创新:它是在社区内建立一种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和标准化的社区管理体制。可以从五个方面着手:
1、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
2、宏观管理与微观管理相结合;
3、发挥物业管理公司的职能;
4、拓展居委会的职能;
5、发挥业主委员会及其他社区居民团体的作用。
二、社区管理手段的发展与创新:直接管理手段逐步向间接管理手段过渡;管理手段的信息化、网络化;思想政治工作与民心工程相结合的管理手段;管理手段多样化。
第二篇:公共事业管理学
公共事业管理 一.单选题
1.和公共事务及企业事务相比,准公共事务的特点是中介性。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生命线在于其经济效益。
3.公共管理与公共事业管理的关系,一般可以认为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4.“第三部门”这个概念是由美国学者Levitt最先使用的。
5.国家是规则和安全的保障,是社会经济事务的最终仲裁者。6.正如市场和政府都可能失灵一样,公共事业组织也有内在局限性。在西方国家,这种局限性被称作“志愿失灵”
7.志愿失灵最突出的表现是公共事业组织所需的开支与所能筹集到的资源之间存在着一个巨大的缺口。8.公共事业领导者的构成要素中首要要素是权力。
9.只有第四种体制即参与型领导方式才是效率最高的领导方式,它注重人际关系,领导者以人为中心,本质上是民本主义。
10.公共事业管理领导者与工商企业领导者之间最重要的共同点就是都要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11.按照沟通渠道的不同,可将公共事业管理沟通方式划分为两个类型: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
12.向下沟通与向上沟通合起来又称纵向沟通。
13.“绩”主要指公共事业管理者的工作实绩。
14.1860年,专门监督慈善机构的“慈善委员会”正式成立。
15.盈余分配约束即机构的盈利和剩余不能在领导层和管理层分配。16.《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于1989年10月25日发布施实,该条例确立了社团双重分层管理体制。17.1998年10月25日,国务院颁布了《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18.我国的社会团体行政管理体制通
常被称为“分级登记,双管管理”。36.社区管理职业道德是用来规范社19.会员大会(或者会员代表大会须区管理者从业人员的行为准则的总有2/3以上的会员(或会员代表出席称。
方能召开)。
37.政府主导型管理模式是以政府为20.《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核心的管理模式,在现阶段主要是以规定对社会团体或有关人员进行违市辖区人民政府下派的街道办事处法行为的处罚,自取得《社会团体法为主体。
人登记证书》即日起1年内未开展活38.社会主导型管理模式可称自治模动的。
式,以社区居民委员会为核心。21.法人型的民办非企业单位是一个39.行政管理的主体是政府机关,公独立的民事主体,有民事权利能力和共事业管理的主体是公共事业组织。民事行为能力。
二.多选
22.《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1.准公共事务的中介性有如下主要条例》第13条规定,民办非企业单特征:○1公益性中介性;○2营利中介位不得设立分支机构。
性
23.政治信念是人们对行政行为进行2.公共事业组织这个概念在我国应善恶评价的精神力量,是公共事业伦当包括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还包括民理评价中最重要的力量。
主党派等政治组织和民办非企业单24.为人民服务既是我国社会主义道位。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又合德建设的核心,也是我国公共事业伦称为民间组织,所以,我国的社会公理道德建设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共事业组织主要包括事业单位和民25.健全的事业法人制度,这是现代间组织。
事业制度的最主要内容,也是建立现3.可被视为第三部门的第一部分的代事业制度的基础。
组织的基本特征:○1组织性;○2民间26.现代事业组织是现代事业制度的性;○3非营利性;○4自治性;○5志愿核心概念。
性。
27.实行事业目标管理是现代事业监4.公共事业组织的职能优势:○1非督管理制度的一项基本内容。营利性;○2沟通性;○3低成本 28.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公共事业社会5.筹款不足只是志愿失灵的一个方发展的客观基础。
面,除此之外,志愿失灵还表现在基29.公共事业管理发展是整个社会发他几个方面:○1狭隘性;○2家长作风;展的一个组成部分。
○3业余性。
30.法律政策中关于公共事业部门的6.公共事业领导权力的合法权益称:职能职责,工作任务,权力范围的有○1法定权;○2制度权。
关规定,是公共事业部门制定活动目7.公共事业领导权力基础性权力有:标的最基本依据。
○1合法权;○2惩罚权;○3奖励权;○431.在实践中,最常见的反馈措施就模范权;○5专长权
是定期检查和报告制度。
8.罗伯特·卡茨认为,领导者必须32.抽样框又称抽样范畴;简单随机具备三种持能:○1技术技能(专业业抽样又称纯随机抽样;等距抽样又称务能力)○2人际技能(处理人际关系系统抽样分层随机抽样又称分类抽的能力)○3概念技能(抽象与决策能样,多阶段抽样又称多级抽样。力)。
33.问卷是社会调查法的支柱 9.在公共事业组织中的领导行为中,34.参考文献查找法又称追溯查找领导风格有四种类型:○1专权独裁法。
式;○2开明专制式;○3协商式;○4参35.循环查找法,也称为分段查找法。
与式
10.正式沟通按信息流向可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向下沟通,向上沟通,横向沟通。
11.公共事业管理中沟通的原则:○1准确性原则;○2完整性原则;○3及时性原则;○4策略性运用非正式组织原则。
12.公共事业管理中激励的基本原则;○1目标认同原则;○2公平,公正;○3物质与精神奖励;○4随机制宜 13.公共事业激励方式大体上可归纳为三类:内容型激励、过程型激励;行为改造激励。
14.内容型激励主要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激励,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激励。
15.麦克利兰的成就激励认为人还有几中需要:○1权力需要;○2友谊需要;○3成就需要。
16.过程型激励主要有期望激励,公平激励。
17.公共事业管理中激励的方法:○1思想政治工作○2参与管理;○3工作丰富化;○4提供教育培训机会。18.公共事业管理中的控制作为社会管理的一个重要机制,是有如下基本功能:○1社会秩序的保障;○2实现公共事业管理目标的保证。
19.公共事业管理中的积极控制就是鼓励控制对象要有某些行为,即包括记功,升级,提干,颁发奖章等正式控制,也包括微笑,点头等非正式方式。
20.消极控制就是禁止或限制对象发生某些行为,即包括记过,降级,停职,判刑等正式的控制方式,也包括嘲讽,白眼的非正式方式。21.非强制性社会控制方式表现在:道德、舆论。
22.作为一种社会控制方式,公共事业管理中的舆论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大众性、现实性、迅速性。23.对公共事管理人员进行考核,应包括“德,能,勤,绩”四个方面的内容。
24.公共事业伦理包括3个层面:观
念形态、实践形态、介于观念和实践之间的中介形态。
25.公共事业伦理意识包括:伦理准则意识、伦理责任意识、伦理目标。26.加强公共事业伦理建设原则:服务原则、效率原则、公正原则、开拓创新原则。
27.道德驱动的自律是以事业心,使命感、社会责任感、人生理想和价值观为基础自律的。
28.公共事业管理发展所应遵循的原则主要有:良性互动原则、稳定性原则、制度化原则、适度化原则。29.目标管理的特点:分权与自我控制的管理、参与式管理。
30.一般地管理人员的控制点主要有五个:环境、目标、计划、资财和日常工作。
31.目前,国内外较为流行的素质分析方法有以下几类:○1职位分析问卷法;○2职位定位分析法;○3特质列举法;○4关键事件技术法;○5工作要素分析法
32.绩效特点分析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标准:○1工作任务;○2工作效率;○3工作效益。
33.人力资源中相对比较评判的方法:○1典范人物比较法;○2配对参评法;○3比例控制测评法;○4分级考评法;○5两极排序考评法;
34.因素分解综合评测可分为以下技术:○1加权法;○2因素比较法;○3模糊数学法
35.人力资源测评评判技术有:相对比较评判、因素分解综合评判、常模参照和效标评判。
36.常模参照和效标评判的技术:○1基准加减评分法;○2分评判法;○3目标等级评判法。
37.抽样调查是社会调查中普遍采明的调查方法定的优点是:○1调查费用低;○2速度快;○3应用范围广。38.随机抽样的方式与方法:○1简单随机抽样;○2等距抽样;○3分层随机抽样;○4整群抽样;○5多阶段抽样。39.社区管理的内容总的来讲是“四
性”工作,即地区性、社会性、群众馆、博物馆、艺术馆、书画院、演出性、公益性事务
团体等。
40.我国社区管理模式可分成企业主14.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名称应当符合导型、政府主导型、市场主导型、社国务院民政部门的规定,不得指“中会主导型四种类型。国”“全国”“中华”等字样。15.合伙型民办企业单位则由全体合 伙人对合伙债务承担连带责任,个体三.判断
型民办非企业单位由举办者以个人1.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是公共事业财产承担连带责任。
组织。
16.理事任期由章程规定,每届任期2.公共事业管理的客体是准公共事不得超过5年,理事任期届满,连选务,共受益对象是社会公众。可以连任。
3.美国心理学家,管理学家马斯洛17.对担任基金针理事长,副理事长于1943年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按或秘书长的得港、澳门、台湾居民,需要程序和先后顺序依次为生理需外国人以及境外基金会代表机构的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负责人,《条例》规定,其每年在中自我实现需要。
国内地居留时间不得少于3个月。4.根据控制是否依靠外部力量,将18.《基金会管理条例》明确了公募公共事业管理中控制划分内在控制基金会不得低于上一年总收入的和外在控制。
70%,非公募基金会不得低于上一年5.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基金余额的8%,同时,其工作人员工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资福利,办工支出不得超过当年总支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并规定于出的10%。
1999年9月1日起施行。
19.准责意识是公共事业管理主体的6.在同一行政区域内,不允许成立原则立场和根本态度。
相同或相似的公益性公共事业单位。20.在公共事业管理的复杂系统中,7.社会团体必须有50个以上的个人人是一切组织的最重要的,最活跃的会员,或有30个以上的单位会员或因素。
将在即有个人会员又有单位会员时21.现代事业组织是现代戏市场经济会员总数有50个以上。
体制的一种基本组织形式。现代事业8.分立、合并是社会团体组织上的制度则是一项基本的社会组织管理重大变化,应当由会员大会或会员代制度。
表大会决定。
22.正确界定和划分政府机构与事业9.社会团体在办理注销登记前,成组织各自的职责,是实现的政事分开立消算组织、完成清算工作。的一个基本依据。
10.民办非企业单位的法律特征表现23.社会发展观对一个国家的社会发在举办者是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展性格和发展道路的选择是有根本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性指导作用。
11.教育事业中主要指民办幼儿园、24.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民办小学、中学、学校、学院、民办,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专修学院和学校,民办,培训学校和25.传统的管理理念是把特作为管理中心等。的目标,把人变成了物的从属物。12.卫生事业中主要指民办门诊部26.开发型测评,亦称勘探型测评;(所)、医院、民办康复、保健、卫鉴定型测评称考核型测评。生、疗养院等。
27.公共物品是指无论个人是否想要13.文化事业中重要是指民办图书
购买,其利益不可分割地被扩散给社
会全体成员的物品。
四.名词解释
1.准公共事物——是生产准公共物品的活动,是指涉及部分社会公众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一系列活动。2.公共事业组织——依照一定的规则,以独立公共为原则,并凭借其特有的功能为社会提供各种服务的组织。
3.公共事业管理中的沟通——不同公共事业管理立体(个人、群体、组织等)进行信息交流,互通情报,从而对彼此行为产生作用和影响的过程。
4.公共事业管理中的激励——公共事业管理者针对成员的需要,采取某些手段,激发人们为实现公共事业管理目标积极自觉地行动的过程。5.事业单位——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事业目的,由国家机关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
6.登记管理机关——国务院民政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是本级人民政府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机关。
7.民办非企业单位——指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非营利性社会用务活动的社会组织。
8.公共事业伦理——是公共事业管理领域中的角色伦理,是以公共事业组织为主体对公共事业管理的社会化角色的伦理原则和规范。9.公共事业品德——是指公共事业伦理规范在公共事业组织和个人职业心理和职业行为中的体现,同时也是指公共事业组织和个人在基公共事业整体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行为特征和倾向。
10现代事业组织——是指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依法设立,不以营利为目的,拥有独立资产,面向社会自
主从事准公共产品生产经营活动探讨会基本组织形式。
11公共事业管理发展——指公共事业组织为适应环境的变化,采用科不方法,健全公共事业管理体系,改善公共事业管理活动方式,提高公共事业管理效率,以便更好地进行公共事业管理的过程。
12.公共事业社会化——指主要通过社会各方力量,利用民间资源进行公共产品的生产与提供。
13.目标管理——通过参与式的目标设置、实施和评价等活动来管理组织的一种方法。
14.人力资源测评——是指对员工的综合素质与工作绩效进行评价,为客观、准确的人事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
15.社区管理——是指在街道范围内,由街道党工委、街道办事处主导的,社区职能部门、社区单位和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的区域性、全方侠的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
16.社区管理体制——指社会管理的组织体系及运转模式,它要以社区管理的基本内容为基础,与社会外在环境和社区发展的方向相适应,是实施管理的组织结构,职能权限划分和管理方式、工作方法的总和。17.公共事业管理——指公共事业组织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动员和运用有效资源,采取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方式对社会准公共事务进行协调,实现提高生活质量,保证社会利益目标的活动过程。五.简答
1.公共事业组织应当具有的特征。答:组织性、非政府性、服务性、沟通性、非营利性、独立性、公正性、自主性、使命感、多样性、专业性、灵活性、开创性、参与性。2.市场体制局限性的突出表现有哪些?
答:市场竞争的不完全、市场体制
有时难以实现社会公平、在市场体制登记限制,简化登记程序;(3)加强中,民间企业难以承担提供公共产品公共事业组织的日常监督;(4)明确的任务、市场体制有时难以实现发展界定政府监督主体,加强监督力度;的可持续性要求、市场体制有时难以(5)营造竞争环境,促使公共事业实现宏观经济的稳定。组织动作透明化;(6)建立公共事业3.现代国家体制的职能优势? 组织行业监管,完善自制机制。答:提供法律,维护竞争的市场8.公共责任监督机制的发展出现以秩序;提供和维持市场得以正常运作下趋势?的稳定的经济环境;促进资源的合理答:(1)政府对公共事业组织的管运用,保护生态环境;从事社会发展理的强化;(2)多元监督体系的完善活动,提供基本的社会服务;促进和和强化;(3)公共事业组织自律机制保障社会公平;应付紧急事件。的强化;(4)公共责任层次由低向高4.公共事业组织的作用具体表现有的重点转移。
哪些?
9.我国公共事业组织立法的特点?答:(1)公共事业组织能承担政府答:(1)归口登记和双重管理体制;部门具体的执行性、事务性的职能,(2)分级管理体制;(3)限制竞争成为政府转变职能的重要载体,从而原则;(4)检查制度;(5)财务充当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2)公共监督;(6)对公共事业组织的财政优事业组织能有效地为市场经济提供惠。
不可缺少的法律服务和监督规范企10.事业单位的收入类型? 业行为,从而充当公共事业管理的主答:财政补助收入、事业收入、体;(3)公共事业组织能有效地承担经营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其他社会化服务,从而充当公共事业管理收入。的主体;(4)公共事业组织可以有效11.事业单位的支出类型? 地和政府合作,从而充当公共事业管答:经营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理的主体。
支出、上缴上级的支出。5.公共事业管理中的沟通的作用? 12.对社会团体的行政管理?答:(1)使公共事业组织中的人答:(1)重大业务活动报告制度;们认清形势。(2)使决策更加合理;(2)检查;(3)清理整顿;(4)(3)促进公共事业组织各部门协调进行行政处罚
发展;(4)塑造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13.公共事业组织制度化自律的形成统一公共事业心组织成员的行动。条件?
6.提高公共事业管理中沟通效果的答:(1)建立完善的法律框架;(2)方法?
完善和改进规制;(3)政府自身的完答:(1)进行信息沟通检查;(2)善。
尽可能减少那些不必要的组织层次;14.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中存在的问(3)确保正式沟通渠道的主导地位,题?
同时充分利用非正式沟通的辅助作答:(1)公共事业活动的非经济化;用;(4)创造良好的沟通氛围;(5)(2)公共事业机构的行政化;(3)提高信息的清晰度;(6)提高沟通的公共事业资源配置非社会化;(4)公心理水平。(7)掌握沟通的技巧。(8)共事业运行机制非效率化:(5)公共运用例外原则和须知原则。事业管理的非法制化
7.完善我国公共事业组织监督机制15.现代事业制度的基本框架与主要的措施?
特征?
答:(1)完善我国公共事业组织答:(1)健全的事业法人制度;(2)的组织立法;(2)减少公共事业组织
多样化的事业组织模式;(3)多元化的事业投资与经营补偿制度;(4)科学民主的事业领导制度;(5)新型的事业人事管理制度;(6)新型的事业财务管理制度;(7)多元化的事业监督管理制度;
16.社区对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作用的加强?
答:(1)对深化体制改革的作用加强;(2)对改善居民生活质量的作用加强;(3)对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的作用加强;(4)对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加强;(5)对维护社会稳定加强。
17.公共事业管理观念的发展与创新从哪儿方面着手?
答:(1)管理观念的发展与创新;(2)管理手段的发展与创新;(3)管理内容的发展与创新。
18.公共事业社会化的主要标志? 答:(1)社会力量成为举办公共事业的主体;(2)市场化运营成为公共事业发展的一种机制;(3)多元约束成为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特征 19.事业型市场的特殊性具体表现?答:(1)精神产品为主要经营内容;(2)交换行为大多伴随传播活动;(3)交换过程中产品所有权不发生转让;(4)生产与消费的不可分性与可分性并存。
20.人力资源素质分析方法? 答:(1)职位分析问卷法;(2)职位定位分析法;(3)特质列举法;(4)关键事件技术法;(5)工作要素分析法。
21.在公共事业部门或组织素质测评中的测评方法?
答:心理测验法、面试法、评价中心、观察评定法、书面评定法、履历档案分析法。
22.在公共事业部门或组织绩效测评的方法?
答:目标法、比较法、评分表法、工作标准法、重要事件记录法、等级描述评价法。
23.观察法的基本类型?
答:(1)实验观察与非实验观察;
(2)有结构观察与无结构观察;(3)参与性观察与非参与性观察; 24.观察法的缺陷?
答:观察法的缺陷主要是对环境难以控制,受时空等条件的限制比较大;观察的对象和事物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有些事物就不能进行观察,如某些隐秘的社会现象和社会事物就不适合也不容易进行观察;通过观察法所获得的资料难以进行量化分析与处理。
25.社区管理观念的发展与创新?答:(1)从静态管理观念向动态管理观念转变;(2)从政府单一管理观念向系统管理观念转变;(3)从“命令”管理观念向“服务”管理观念转变;(4)从“集中”管理观念向“民主”管理观念转变;(5)从物本管理观念向人本管理的观念转变。26.社区管理手段的发展与创新?答:(1)直接管理手段逐步向间接管理手段过渡;(2)管理手段的信息化、网络化;(3)思想政治工作与民心工程相结合的管理手段;(4)管理手段多样化
27.社区意识包含的内容?1.对社区的认同和心理接纳。2。对社区的参与并愿意为社区提供服务。3.对社区的合理要求和关注。4.对社区的理解和支持。五.论述
1.结合现实情况,谈谈如何提高公共事业管理效率的措施。
答:(1)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机制。“垄断扼杀效率”,“集权降低公共服务质量”,这是经济学和管理学所提示的真理,在公共事业管理中也同样如此。公共事业服务机构在集权的实践中往往演变成垄断经营,这使得公共事业服务机构锐化变质为聚敛公共财富的机构。
(2)建立公共事业组织承担责任的机制。如果没有建立起公共事业组织承担责任的机制,公共事业组织就不会追求管理的卓越。
(3)分权。分权是个世界性的问题,从现代组织发展的趋势来看,权力也(6)“双重俘获”——监督疲软的必在不可逆转地向下转移。
然结果。主体缺乏独立性的监督会趋(4)电子化建设。在公共事业管理于疲软。这不仅是理论上的分析,而中加强电子化建设的意义是深远的,且现实可以佐证,其表现就是“双重包括:○1提高为社会服务的效率,改俘获”。“俘获论”是公共选择理论的善公共事业的组织形象,促进公共事一个重要观点。
业管理民主化的建设;○2顺应了网络(7).市场约束软化——限制竞争的时代的要求,适应了信息技术发展的副产品。我国公共事业组织监督的外趋势;○3提高办事效率,节约公共事部制度安排中别外一个重要特点是业管理资源,降低办公费用。○4促进国家人为地限制公共事业组织之间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的竞争。(5)加强对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的考
核。包含的评价指标有:考德、考能、3.实现我国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目标考勤、考绩。的基本途径和对策。
2.我国公共事业组织监督机制现状答:(1)转换观念。在长期实行及存在的问题?
计划经济体制的条件下,人们已经形答:(1)社会腐败对公益机构的侵蚀。成了一整套与传统事业管理体制相腐败的主要表现为:○1违规从事营利适应的传统事业观念。
性商业活动;○2财务管理混乱带来的(2)政事分开。我国传统事业管理违规与腐败;○3公共事业组织的官僚体制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政企事一化倾向
体化,党政不分,政事不分,企事不(2)“道德滑坡”——公共事业组织分,从而造成事业单位行政化的管建所面临的道德危机。社会的“道德滑模式。根据现代事业制度的设计构坡”现象势必对公共事业组织造成不想,只有实政事分开,才能达到既定良影响。其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二个的改革目标。包括:政事职责分开、方面:公共事业组织的发展固然与经政事机构和人员编制分开、政事经费济的发展密切相关,但人们的慈善意分开、政事管理方式分开。识同样非常重要;社会道德滑坡波及(3)人员分流。在我国传统事业管公共事业组长织的志愿人员和专职理体制下,“事业人员”是一种身份的工作成员,影响公共事业组织公共和社会地位的标志,事业单位的行政责任的实现。
化与福利化,更使有关事业人员享有(3)薄弱的社会监督。公共事业组诸多方面的实际利益。
织的社会监督主要包括社会公众监(4)培育市场。在传统的计划经济督、新闻媒体的监督和社会组织的监体制下,我国的各项“事业”均被为督。○1观念缺失——公众监督意识薄社会公益活动,而不是经济活动。弱;○2新闻舆论监督的无力;○3民间(5)财政对策。深化改革,国家可监督和评估组织的缺失。
以继续放权,却无法继续让利。在这(4)“组织缺位”——监督主体多元种情况下,只有深化事化事业体制改化与激励不足。这里所指的“组织缺革,才能巩固和发展其他各项改革的位”在我国并不是指监督主体的缺成果,精兵简政,从根本上减轻不断乏,而是表现为官方监督主体的多元加重的财政负担。化和激励不足。
(5)“角色冲突”——监督主体的身4.如何实行我国社区管理体制的发份障碍。由于受长期以来计划经济体展与创新?
制的影响,我国的社会力量相对薄答:社区管理体制的发展与创新弱,“民间社会”发育不成熟。
是在社区内建立一种科学化、民主
化、法制化和标准化的社区管理体制。
(1)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在社区事务中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社区的经济建设中,作为社区的政府必须直接参与经济建设上退出来,简政放权实现政企分开,将社区内的经济主体真正推向市场,使经济主体能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的经济实体。(2)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相结合。社区是一个社会的缩影,“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为此,政府必须做到宏观管理与微观管理相结合。作为社区中重大的涉及社区管理规范。社区发展目标以及运用法律手段依法治理社区方面,政府必须发挥主导功能,至于具体操作层面的事物有社区内其他各种主体去参与落实,政府加强必要的监督即可。
(3)发挥物业管理公司的职能。物业管理公司行为是一种市场化行为,它在社区建设中承担着部分社区的保安、保洁、绿化以及提供水、电、房屋等各项便民服务的基础性工作。(4)拓展会居委会的职能。目前居委会拓展其职能关键是主动、积极地去联系群众,努力创建文明社区。(5)发挥业主委员会及其他社区居民团体的作用。业主管理委员会是由业主代表组成的,代表着业主的利益,它的目的主要是支持、配合、监督物业管理公司开展社区工作,维护社区业主的合法权益。社区管理体制在发展、创新中必须发挥自治性、群众性社会团体在社区管理中的作用。
沟通的非例行的指令信息由下级按正式渠道向上沟通是利用了沟通中的须知,例外非正式沟通,信息对称原则。
顾客支持型组织资金来源是销售收入,政府补贴,资助收入,自拔教 公共事业发展要遵守:良性互动,制度化,稳定性和适度化。
慈善机构要成为经济来源的积极创造者,积极持有者,消极创造者,消极持有者。
事业单位民展业务活动的收入是经营收入,事业收入,投资收入。公共事业伦理规范要求自律与他律统一;主观与客观;个体与整体;观念与实践统一。法律控制是外在控制。目标管理是参与管理
伦理评价主要通过社会意识习惯和政治信息进行
公共事业成员吧公共事业管理规范内化,是直接控制非强制性控制、自我控制、积极控制
非正式制度缺失是道德观念、纪律、组织缺失
我国公共事业主体还未上升到国家立法层次,守制、实体法、立法内容、单行法缺失
对事业单位定额补助,可以为0不可以为0、超支有补结余上缴 民办非企业是不能涉足:广播台、图书馆、博物馆、福利院
利用权威发生作用的阶段所属于伦理道德的、自律、他律、主观、客观阶段
目标管理中、责任的基础及执行目标的条件是:控制、权限、分配资产、拟定及时
事业性市场交换、商品部发生:所有权、使用权、受益权、处置权转让 人力资源测评对象:素质与绩效分析、职位与绩效分析、素质与职位分析、素质与心理分析
公共事业组织免税资格要求其制定最高年限支出报告、最高年限收入报告、最低年限支出报告、最低年限收入报告
社会团体的最高权力机构是会员:大会、理事会
第三篇:公共事业管理复习资料
公共事业管理复习资料
(1)公共事业管理:就是在一定的环境中,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凭借公共权力,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促进社会整体利益的协调发展,采取一定方式对公共事业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过程。
(2)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原则:以公众为本原则;服务原则;社会效益优先原则;
法治原则。
(3)公共事业管理的研究方法:实践抽象法;实体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
法;实验法。
(4)公共产品:指那些按照私人市场和观点来看待的公共事务,是与私人产品相对
应,用于满足社会公共消费需要的物品或劳务。
(5)公共事业(管理)环境:是指外部环境,即公共管理主体系统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外部条件的总和,或者说是直接或间接作用或影响公共事业管理主体及其活动方式、活动过程的外部要素的总和。
(6)公共事业管理环境和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关系:公共事业管理环境决定、制约
公共事业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对公共事业管理环境的利用和改造。
(7)公共事业管理模式:是在公共事业产品的生产和供给过程中,承担主体构成及
其相互关系的组合方式。
(8)公共事业管理模式的决定因素:公共需求(根本因素);主体意识;政府能力;
社会发育程度。
(9)当代公共事业产品的提供方式:公共提供(纯公共产品,如气象、基础科学研
究、社会科学研究、农业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大型水平设施等);市场提供
(如:水,电,煤气,城市公共交通,电信,邮政,铁路运输等);混合提供(教育,卫生,医疗,体育,出版,广播)
(10)当代公共事业管理模式的基本特点:多元构成;政府主导和统筹;以市场为基
础;法制化与规范化。
(11)宏观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目标:保证公共事业领域内的公共需求与公共事业产
品供给的宏观平衡。基本方式是间接管理。
微观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目标,是在基层公共事业管理领域中不断完善公共服务。基本方式是直接管理。
(1)阶级性和社会性是政府的基本属性;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是政府的基本职能。
(2)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提供公共产品;消除外部效应;调节收入及
财产的再分配;维护社会与市场秩序。
(3)政府是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和核心。
(4)公共事业管理与当代我国政府社会管理改革:社会管理改革是当前我国政府改
革的重点和急需;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建立与共公共事业的发展直接推动政府
社会改革的深入。
(5)非政府组织:社会组织中从事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和服务的非营利的社会中介组
织。具有组织性,民间性,非营利性,自治性,自愿性,非政治性,非宗教性。
(6)非政府组织在公共事业管理中的作用;@非政府组织是微观的社会服务和管理职
能的主要承担者,也就是公共事业管理的必然主体;@非政府组织能提高公共
产品的供给效率;@非政府组织能较好的满足社会多元化的需求。
(7)我国非政府组织改革发展的基本取向:@在社会领域推进“政社分开”改革;
重点在资金方面进行必要的资助。@逐步完善有关非政府组织尤其是其活动的民事法律法规;通过依法行政和强化法律追惩的制度建设。
(8)事业单位改革的基本原则:立足于政事分开进行改革。
政事分开:从根本上来说,是要解除政府与各事业单位的隶属关系,政府行政
管理部门进行宏观管理,但具体事务则完全由事业单位自主解决。其一,职责
分开;其二,管理方式及手段的分开。
(1)公共事业管理控制的基本方式:@简单的反馈控制和前馈控制@直接(事前)
控制和间接(事后)控制。
(2)公共事业管理控制的基本原则:保证目标实现;针对未来的控制;控制职责;
控制效率;注重直接控制。
(3)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
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而做出的一个正式的决定或安排。
(4)公共事业产品政策的执行:公共事业产品的政府供应;政府补贴;政府生产;
政府管制。
(5)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方法:刚性方法(行政,经济,法律);柔性方法
(指导,说服,劝说,信息传播,劝说,授权,委托)。这些方法的应用体现了系统化、民主化、高科技化等特点。
(6)战略管理的基本特征:战略管理具有强烈的未来导向性;具有长期性、全局性
和根本性;具有外向性,是外部环境的管理;是一个由外向内的实施过程;是理性分析与直觉的结合。
(7)公共事业管理部门战略管理的价值:是公共事业管理部门对公共事业的管理能
适应越来越复杂的环境变化;能促进政府公共事业管理改革的深入;促使政府更好的维护和代表公共利益。
(8)公共事业管理部门战略管理过程:环境分析,战略规划,战略实施,战略评估。
(9)战略评估主要包括的活动:检查战略基础;衡量战略绩效;战略的修正与调整。
(10)公共事业管理部门的战略管理的基本原则:以社会共同需要为出发点;是战略
管理过程尽可能简单化和非程式化。
(11)SWOT分析:S是指优势(strength)、W是指(weakness)、O是指机会或
机遇(opportunity),T是指威胁(thrend)。就是指在了解自己组织的优势与弱势的基础上,将组织内部的资源因素与外部因素造成的机会与风险进行合理的、有效的匹配,从而制定良好的战略,以掌握外部机会,规避威胁的一种方法。
(12)战略规划是组织产生战略的过程,是整个战略管理的核心。
(13)公共事业管理问题的成立的前提条件:它首先必须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状态,是
公共事业管理决策者所觉察和认知的;具有公共性,必须是一种有必要在当前加以解决的公共性问题。
(14)公共事业管理问题的特点:公共性,可变性,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特点。
(15)目标管理:是以科学管理和行为科学理论为基础形成的一套管理制度,其基本
内涵是将一个项目的总目标,分解为若干与总目标相连的具体目标,即一种树状的目标体系,并以目标即具体的管理结果为依据,明确每个具体目标的负责人、完成时间和资源配置等。
(16)拟定方案的基本原则:可行性;详尽性;互不兼容原则。
(17)公共项目运作方案的标准:满意标准和合理性标准。
(18)公共事业中公共财产和资源的类别:公共设施、公共产品(能源、城市道路、路灯、桥梁、交通标志);公共信息资源(文化产品、科技成果、经济信息);公共人力资源。
(19)生产方式提供方式产品
公共生产
私人生产 公共提供纯公共产品 混合提供 市场提供 准公共产品 私人产品或接近私人产品的准公共产
(20)公共事业管理费用中公共支出原则:公平;效益;稳定原则。
(21)非政府组织的支出基本原则是:非营利原则;安全原则。
(22)公共事业管理责任控制机制:来自于公共事业管理主体之外,对公共事业管理
主体履行其责任的监督和控制。包括行政、立法、司法控制机制和公民参与控制机制。
(23)公共事业管理伦理的具体内涵:维护和增进公共利益;以公众为本提供服务;
严格遵守和执行法律;勇于承担公共责任;高尚的敬业精神。
(24)公共事业管理伦理控制的价值:导向,规范,选择作用。
(25)公共事业绩效评估指标:经济,效率;效果;公平
(economic,efficiency,effectiveness,equity)
(26)标杆管理:即追求卓越的管理模式,即学习卓越的管理模式并将其转化,设为
标杆或基准并实施管理,以提高组织效率。
(27)公共事业管理的外部评价:社会评价(A评价指标:效率,效果和公共职责的履行;评价方法:“前——后”对比分析方法、“投射——实施后”对比分析方法;“有——无”对比分析方法B 公众满意评价)
第四篇:公共事业管理学考点
公共事业管理学
名词解释:
1、公共事业:社会的一些组织和部门为满足社会群体需要,为经济发展、社会管理和公众生活创造有利条件而从事准公共事务、提供准公共物品的活动。
2、公共事业组织:公共事业组织是依照一定的规则,以独立公正为原则,并凭借其特有的功能为社会提供各种服务的社会公共组织。
3、公共事业管理:公共事业组织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动员和运用有效资源,采取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方式对公共事业组织内部提供准公共物品的活动进行管理,提高活动效率,并进而保证社会公众利益实现的过程。
4、公共事业领导者素质:就是公共事业领导在一定先天禀赋的生理素质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实践锻炼和学习所形成的并在领导活动中经常发挥作用的基本要素。
5、公共事业管理效率:公共事业管理活动所获得的成果与所消耗的公共事业管理资源之间的比率。
6、“分机登记,双重管理”:即由民政部门和业务主管单位共同管理,并且按照社会团体的活动范围由不同级别行政区域的相应机关进行登记和管理。
7、公共事业伦理:是公共事业管理领域中的角色伦理,是以公共事业组织为主体对公共事业管理社会化角色的伦理原则规范。
8、目标管理:是通过参与式的目标设置、实施和评价等活动来管理组织的一种方法。
9、人力资源测评:对员工的综合素质与工作绩效进行评价。
10、社区服务:是指在政府的统一规划和倡导下,以社区组织为依托,以生活在一定社区地域内的全体成员为对象,通过社区成员间的互助性服务,解决本社区的社会问题。
11、公共事业管理发展:公共事业组织为适应环境的变化,采用科学方法,健全公共事业管理体系,改善公共事业管理活动方式,提高公共事业管理效率,以便更好地进行公共事业管理的过程。
小题:
1、公共事业组织的特征:(1)非政府性(2)服务性(3)沟通性(4)非营利性(5)自主性(6)专业性
2、公共事业组织按经费来源分类:(1)自给自足型(2)部分收费型(3)无偿提供型
3、公共事业领导的权力基础:(1)合法权(2)惩罚权(3)奖励权(4)模范圈(5)专长权
4、公共事业管理中沟通的基本方式:(1)正式沟通①向下沟通②向上沟通③横向沟通(2)非正式沟通
5、公共事业管理激励方式:(1)内容型激励(2)过程型激励(3)行为改造型激励
6、非强制性社会控制方式:(1)道德(2)舆论
7、英国“公共事业组织监督模式”:(1)大法官制(2)慈善制(3)监督专员制
8、美国非管制模式:(1)胡萝卜政策(2)大棒政策
9、公共事业组织的社会监督:主要包括社会公众的监督、新闻媒体的监督和社会组织的监督。
10、“观念缺失”:从监督机制的角度来看,“观念缺失”主要表现为公众监督公共事业组织意识的薄弱。
11、登记时限的限制:日本,一年左右。韩国,20天。菲律宾,24小时。
12、《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的公布实施,确立了公共事业组织双重分层管理体制。
13、归口登记并不是把审批权完全集中到登记管理机关,而是先经过业务主管部门的审
核同意,在归口民政部门登记把关。
14、事业单位的收入:(1)财政补助收入(2)上级补助收入(3)事业收入(4)经营
收入(5)附属单位上缴收入(6)其他收入
15、事业单位的支出包括:(1)事业支出(2)经营支出(3)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4)
上缴上级的支出
16、社会团体由多数会员组成,50个以上的个人会员,30个以上的单位会员
17、受理登记申请后30天内,登记机关应当以书面形式作出核准登记或者不予登记的答复。
18、分支机构,指社会团体因开展业务活动的需要,按照其业务范围科学划分而设立的从事业务活动的内部机构。
19、全国性公募基金会的原始基金不低于800万元,地方性公募基金会的原始基金不低
于400万元,非公募基金会的原始基金不低于200万元。
20、公共事业伦理构成:(1)公共事业伦理意识(2)公共事业伦理实践(3)公共事业
伦理评价
21、公共事业管理伦理的价值:(1)导向作用(2)选择作用(3)规范作用
22、加强公共事业管理伦理建设的途径,从道德驱动的自律到制度化自律
23、公共事业道德的特征:(1)整体性(2)稳定性(3)转换系
24、财务监督的种类:按监督对象分类1.财政财务监督2.财经法纪监督3.经济效益监督
按监督实施的时限分类1.经常性监督2.定期性监督3.不定期性监督
25、创造性思维:指的是产生各种有用、有价值的新观念、新思想的认识过程
26、校际间联合培养:1.高校合并2.宽泛式校际合作3.两校共同培养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人才
27、“小政府,大社会”逐渐被确立为新的社会管理体制的目标模式
28、公共事业管理发展的原则:1.良性互动原则2.稳定性原则3.制度化原则4.适度化原
则
29、科技管理模式:1.行政管理模式2.公共事业管理模式3.企业管理模式
30、中国社团的发展现状与问题可以用“三个不足”来概括:社团总量不足,经费不足,能力不足
31、社团能力是指社团动用多种资源,实现自身宗旨的能力
32、目标管理是以科学管理和行为科学理论为基础形成的一套管理制度。
33、绩效测评标准:(1)行为(2)完成任务情况(3)特质
34、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包括抽样调查方法、问卷法、观察法、文献调查法、访谈法等。
35、随机抽样的方式与方法:1.简单随机抽样2.等距抽样3.分层随机抽样4.整群抽样5.多阶段抽样
36、社区的功能:(1)政治功能(2)文化功能(3)维系功能(4)服务功能
37、社区管理的内容:(1)社区组织管理(2)社区党建管理(3)社区服务管理(4)
社区文化、教育管理(5)社区环境管理(6)社区治安管理
38、我国的社区管理模式可分成企业主导型社区管理模式、政府主导型社区管理模式、市场主导型社区管理模式、社会主导型社区管理模式四种类型。
39、社区服务的分类,从服务对象来划分(1)社区养老服务(2)便民服务
简答题
1、什么是政府失灵?表现在哪些方面(局限性)?
政府失灵:政府行为不能增进效率或政府把收入再分配给那些不应当获得这种收入的人。局限性:(1)国家的主观发展同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要求有距离
(2)政府有不少发张努力是低效的(3)国家也可能是不公正的(4)决策时滞
2、什么是市场失灵?表现在哪些方面(局限性)?
市场失灵:市场无法有效的分配商品和劳务的情况。
局限性:(1)市场竞争的不完全
(2)市场体制有时难以实现社会公平
(3)市场体制有时难以实现发展的可持续性要求
(4)市场体制有时难以实现宏观经济的稳定
3、什么是志愿失灵?表现在哪些方面(局限性)?
志愿失灵:在公共物品提供过程中,非政府组织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也有其固有的局限
性,这种局限性被称为“志愿失灵”。
局限性:(1)志愿失灵最突出的表现是筹款不足
(2)志愿活动的狭隘性
(3)志愿组织的家长作风
(4)志愿组织的业余性
(5)志愿活动产出的质与量难以测定和量度
4、提高公共事业管理沟通效果的方法
(1)进行信息沟通网络检查
(2)尽可能减少那些不必要的组织层次
(3)创造良好的沟通氛围
(4)提高沟通的心理水平
(5)讲究沟通的技巧
(6)利用例外原则和须知原则
(7)确保正式沟通渠道的主体地位,同时充分利用非正式沟通的辅助作用
5、公共事业管理效率的特点
(1)不存在的利润指标
在企业中,利润的高低可以同时用来衡量组织的效益和效率,而公共事业管理组织通常缺少一个这样的整体指标,这就严重的妨碍了管理的系统性。表现为:①难于决策②难于量化分析③难于在不同单位之间进行比较
(2)对目标与战略有更大的制约
一般情况下,企业可以采取各种不同的竞争战略来增强自己的竞争力,从而获取更多的利润。
(3)顾客不是主要的资金来源
企业通过销售产品和服务,从顾客那里获取主要的资金。如果产品不适销,企业会出现入不敷出,严重将破产。
(4)缺乏竞争
竞争为明智的使用资源提够了强有力的动因。
(5)大多数员工是专业人员
许多公共事业组织机构的业务骨干都是专业人员。
6、提高公共事业管理效率的措施
(1)牢固树立效率观念
要提高公共事业管理效率,首先要解决思想观念的问题,树立新的效率观念。
(2)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机制
公共服务机构排斥竞争,极易逃避监督和约束,而垄断又使这种可能性演化成现实性。所以,为了提高公共事业管理效率必须打破垄断。
(3)建立公共事业组织承担责任的机制
建立公共事业组织承担责任的制度是公共事业组织改善绩效的重要条件。
(4)分权
公共事业组织领导必须充分认识到在公共事业组织中,人们受教育的程度越来越高,各个层级的领导必须都养该学会分权。
(5)委员会的合理使用
委员会的最大好处是可以集思广益,减少决策的失误。
(6)电子化建设
一是为了顺英网络时代的要求,改善公共事业组织形象,促进公共事业管理民主化建设 二是顺应了网络时代的要求,适应了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
三是提高办事效率,节约公共事业管理资源,降低办公费用
四是促建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
(7)加强对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的考核
对公共事业领导进行考核,应包括“德、能、勤、绩”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每一方面又包含若干评价指标。
7、我国公共事业组织立法的特点
(1)归口登记和双重管理体制
我国公共事业管理组织要同时接受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部门的双重管理。
(2)分级管理体制
公共事业单位的业务主管部门和登记机关的管辖范围,必须与公共事业单位的活动范围相一致。
(3)限制竞争原则
在同一行政区域内,不允许成立相同或相似的公益性公共事业单位。
(4)检查制度
包括执行法律、法规情况;开展业务活动情况;开展经营活动情况;办公地点情况等。
(5)财务监督
①非营利性的约束②受赠财产支出比例约束③财务公开制度
(6)对公共事业组织的财政优惠
鉴于公共事业组织的特殊性,我国对公共事业组织实施一定程度的税收和财政方面的优惠。
8、事业单位的成立条件
(1)经审批机关批准设立
(2)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
(3)有与其业务活动形式应的从业人员
(4)有与其业务活动形式应的经费来源
(5)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9、公共事业伦理的特点
(1)公共事业伦理伦理规范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公共事业伦理规范在本质上也是这种主客观因素统一而形成的。
(2)公共事业伦理规范是他律与自律的统一
公共事业伦理规范的与自律的统一,是其区别于其他类型的规范最突出的特征,也是当代公共事业伦理建设学要特别强调的。
(3)公共事业伦理是公共事业组织的伦理道德
公共事业伦理的基本法则不是以盈利为目的,其伦理法则是为社会服务。
10、公共事业管理的社会化的主要标志
(1)社会力量成为举办公共事业的主体
举办公共事业的社会力量包括社会上的集体和个人的财力物力,也包括吸收的海外资金。
(2)市场化运营成为公共事业发展的一种机制
市场化运营与社会发展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
(3)多元约束成为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特征
把公共事业放到开放的社会大环境中运作经营,不仅要完善自我约束,还必须加强社会各方面的约束。
11、业制度的基本框架与主要特征
(1)健全的事业法人制度
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还没有专门的事业法人规定,因此,必须进一步在法律上加以完善。
(2)多样化的事业组织模式
组织模式是各种组织要素相互联系的组合方式,包括组织部门结构、组织层次结构及其相互沟通、控制、协调的组织制度等。
(3)多元化的事业投资与经营补偿制度
用有必要的独立财产或经费是现代事业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其正常开展事业经营活动的经济基础。
(4)科学民主的事业领导制度
事业组织经营管理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是事业组织管理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5)新型的事业人事管理制度
人事制度改革是整个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6)新型的事业财务管理制度
事业财务管理制度是事业组织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7)多元化的事业监督管理制度
事业组织成为自主运营的独立法人之后,对其进行监督管理就更为重要。
12、理与街道管理的区别
(1)管理主体不同
街道管理体制是行政管理,管理主体唯一,街道党工委和教导办事处。
社区管理的主体多样化,除了起主导作用的街道党工委和教导办事处外,还有职能部门向社区延伸的机构,以及社区内的单位和社区居民。
(2)管理目标的设定方式不同
街道办事处的工作目标基本由上级行政机关来设定。
社区管理的主要目标是发现群众的需要,满足群众的需要。
(3)管理对象不同
街道:街道属下的企事业单位和依附程度较大的居民委员会。
社区:各种机构单位和居民在内的所有社区成员的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
(4)管理方式不同
街道:上下级之间命令与服从。
社区:各管理主体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以协商讨论的方式,加强沟通,达成共识并采取共同行动进行管理。
(5)管理机制不同
街道:单一的行政机制,以上下级的行政隶属关系存在为前提,以人员编制、职务权利,经费投入为保障,以行政命令为手段的一种管理机制。
社区:除了作为管理主体的街道机构对其属下的企事业单位和向居委会下派的专职干部以及社区工作者利用行政机制进行管理外,还可利用社区的约束要素和社会心理要素,用法律机制、社团机制和伦理道德机制来进行管理,对提供有偿服务的单位,实行市场机制进行管理。
(6)管理内容不同
街道:上级单位交派的任务
社区:地区性事务、社会性事务、群众性事务、公益性事务。
第五篇:《管理学》复习资料
一、管理
1、管理的定义:在特定的环境下,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从而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过程。涵义(1)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2)管理是组织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3)管理的实质是协调。(4)管理的目的是实现组织目标,而组织目标又是通过执行相互关联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管理职能实现的。(5)管理活动是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的。
2、管理的职能:计划(设定目标、制定战略、提出策略与措施),组织(设计组织结构、界定权责关系、人员配置)领导,(激励和指导员工、打造企业文化、解决冲突),控制(监控组织活动、寻找偏差及其原因、采取措施纠正偏差)
3、管理者涵义:管理者是指从事管理活动的人,即在组织中对他人的工作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以期实现组织目标的人。层次: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着、基层管理者。
4、德鲁克认为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好人际关系。
5、管理者技能:(1)观念技能:又称概括分析技能,主要是指管理者纵观全局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抽象概括能力,或者说,管理者把组织看成是一个整体,认清左右形势的重要因素,以及理解这些因素之间相互关系的能力。(2)人际技能:又称人际交往技能,指与人共事的能力。就是组织协作、配合以及创造一种使人感到安全并能自由发表意见的氛围的能力。(3)技术技能:是指管理者从事自己管理范围内的有关活动时,运用各种方法、过程和程序的知识和熟练程度。
6、早期管理思想:(1)亚当·斯密《国富论》:劳动分工理论、“经济人”观点(2)查尔斯·巴贝奇:工资加利润分享制度(3)罗伯特·欧文:重视工厂中人的因素。
7、古典管理理论: 1泰罗,“科学管理之父”:工作定额原理、标准化原理、能力与工作相匹配原理、刺激性的差别计件工资制、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原理、职能工长制、例外原理。
2、法约尔,“现代经营管理之父”:
一、企业的经营活动与管理的五项职能:(1)任何企业的经营活动都可分为六大类,管理不过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管理活动。(2)作为企业经营活动内容之一的管理具有五项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二、管理的十四条原则:劳动分工、权利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报酬、集中、等级原则、秩序、公平、人员的稳定、首创精神、团结精神。
3、马克斯·韦伯,“组织理论之父”理想的行政组织,即官僚制。
8、行为科学理论:梅奥的霍桑试验,人际关系理论:(1)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2)企业中除了“正式组织”外,还存在着“非正式组织”。(3)新型有效的领导应通过提高员工的“满足度”即力争使员工在友谊方面、尊重方面的需求得到满足,来激励“士气”,最终提高劳动生产率。(4)霍桑效应。
9、环境对管理者的影响:P44
二、计划
10、计划:是通过调查研究、预测未来,确定组织的目标,并规定出实现目标的途径、方法,从而把既定的目标具体转化为全体组织成员在一定时期内的行动纲领,它是组织未来行动的蓝图。
11、计划的特点:首要性、普遍性、前瞻性(根本属性)、创新性、经济性
12、计划的作用:(1)指引方向和目标:计划的目的是要促使组织目标的实现。(2)发现机会与威胁(3)经济合理的进行管理(4)提供控制标准:计划和控制是管理的一对孪生子
13、计划的分类
14、影响计划有效性的权变因素:(一)组织的层次(管理者在组织中的等级层次越高,其计划角色的战略性就越强)
(二)组织的生命周期
(三)环境的不确定程度(组织所处的环境的不确定性越大,越应采取指导性计划,计划的期限也应越短)
(四)未来许诺的期限:(对未来的许诺影响着计划的时间框架)
15、计划过程:估量机会:这是计划工作的起点、确定目标:确定组织未来行动的目标、确定前提:计划工作的前提就是计划工作的假定条件,也就是执行计划时的预期环境、提出可供选择的方案、评价各种方案、选择方案、制定派生计划、预算——计划数字化
16、战略: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对组织全局的、长远的重大问题进行的谋划。
17、战略管理:第一层次是发展战略:公司层从结构和财务角度对整个经营范围的资源配置、第二层竞争战略:公司内某些战略经营单位的产品开发或服务在特定市场层次上的竞争、第三层功能性战略:企业经营层不同的职能如营销、融资和制造等如何为其他各级战略服务。
18、战略的类型(1)按企业偏离战略起点的程度分类:退却性、稳定性、发展性(2)按战略确定的中心不同分类:低成本战略(核心是使企业的产品成本比竞争对手低)、差异化战略、重点战略。。
19、战略管理的程序:
(一)战略制定
1、确定组织当前的宗旨、目的和战略
2、进行环境分析
3、发现机会和威胁
4、分析组织的资源
5、识别优势和劣势
6、重新评价组织的宗旨和目标
7、确定企业的目标和总战略
(二)战略实施和控制
1、制定实施计划和方案
2、分配资源
3、组织计划
4、战略实施过程的控制
(三)战略评价
1、适用性
2、可行性
3、可接受性
20、预测:以过去为基础,依据现有的已知条件对某一事物的发展方向和发展动态事先进行科学的推测和估计。
21、预测的特点:不确定性、科学性、近似性、局限性
22、预测的类别:(1)预测的内容:社会预测、经济预测、技术预测、科学预测(2)时间:长期预测、中、短期预测。(3)性质:定性预测:根据以往的经验和现有的资料对现象作主观的判断和估计。定量预测:以预测对象过去和现在已有的数据资料为基础,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找出事物从过去到现在变化的规律和发展趋势,以及变量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假设这种变化规律、变动趋势或变量间的联系将延续到未来,进而建立数学模进行预测。
23、预测的方法:
(一)定性预测1头脑风暴法:以会议的形式,让预测人员在一种非常融洽和和轻松的气氛下无拘无束、自由奔放地思考问题。原则:不相互批评;自由鸣放;鼓励参加会议者争先发言,并提供发言的权利和机会;发言要精炼,不需要详细论证。2专家会议法:优点通过面对面地讨论,可以相互启发、相会补充、但参与的人数有限,有时也会受到权威人士的意见的影响。3德尔菲法(专家意见法):做法、注意的问题P81特点:匿名性、反馈性、统计性。
(二)1简单平均(算术平均法)2加权平均法3移动平均法4指数平滑法5回归分析法(各方法的公式及方法P81-83,)
24、预测的步骤:确定预测的目标和计划;调查、收集和整理资料;确定预测方法;估计预测误差、评定预测结果;将预测结果交付决策
25、预算:是一种将资源分配给特定活动的数字性计划,是以货币和数量表示的关于完成组织目标和计划的所需资金的来源和用途的书面说明。
26、预算的特点:预算是数字化的计划;预算通常由预算委员会负责编制 ;预算是有时间限制的;预算执行情况通常由财务部门负责收集反馈。
27、目标:是组织宗旨的具体化,是组织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预期要实现的目的,它是组织及其成员的行动指南。
28、目标的内容:组织的目的,是组织最基本的目标;组织的任务,是组织目的的明确化和具体化,它从战略的角度概括地确定实现组织目的的活动领域、内容和对象;具体的目标项目和指标,是组织目的和任务的进一步具体化、明确化、定量化;目的的时限。
29、目标的特点:差异性、多元性、层次性、时间性
30、目标的类别:(1)目标的重要性:总目标、战略目标、行动目标。(2)优先次序:主要目标、次要目标。(3)时间跨度:长期目标、中期目标、短期目标。(4)性质:数量目标、质量目标。(5)组织层次:总体目标、局部目标、岗位目标
31、目标确定的原则:以满足社会或市场需求为前提;与外部环境、内部条件相适应;保证组织的经济效益;确定先进合理的目标值;形成协调一致的目标体系。
32、目标的作用:为管理工作指明方向;为组织决策提供依据,对组织成员具有激励作用;维持组织稳定的依据。(目标与员工心理,有可能考案例,看看)
33、目标管理的涵义:强调通过目标来进行管理,目标管理应置于管理的中心地位,成为经营管理事件中的一项强有力的中心原则。基本思想可以概括为:1强调以目标为中心的管理:强调明确的目标是有效管理的首要前提;2强调以目标网络为基础的系统管理;3强调以人为中心的主动式管理。
34、目标管理的优缺点(可能出简答)优点:1有利于充分调动广大管理人员和员工的积极性;2有利于促进组织中上下级之间的沟通和交流;3有利于各级管理者对下级进行管理;4有利于激励员工不断进取。缺点:1缺乏组织最高管理者的支持;2总目标与分目标有时不容易协调;3对员工创造性的影响;4过分灵活与不灵活的偏向
35、决策:为了实现某一目的而制定行动方案并从若干个方案中选择一个满意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1)决策要有明确的目标;(2)决策要有若干可行的备选方案;(3)决策中的备选方案应该是可行的(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可行、社会上可行);(4)决策要进行方案的分析比较;(5)决策的结果是选择一个满意方案;(6)决策是一个分析判断过程。
36、决策的类别:作用范围:战略决策、管理决策、业务决策。决策问题的不同性质或决策的重复程度:程序化决策(规范性决策、重复性决策),指常规的、对经常重复发生的问题的决策;非程序化决策,一次性决策。问题所处的条件: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不确定型决策。(其他分类了解)
37、决策的重要作用:决策是管理的核心;决策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决策正确与否关系者组织的存亡。决策的过程:西蒙的观点:情报活动(探查环境、找出决策的理由,寻找决策的条件);设计活动(制定和分析各个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抉择活动(从诸多备选方案中选择一个特定的行动方案);审查活动(实施决策后对以前的选择进行审查评价)。罗宾斯:(1)识别问题:问题就是现实与期望之间存在的差异(组织运行与计划目标发生了偏差;组织环境的变化;组织内部的变化;组织管理工作受到了批评)(2)确定决策标准:管理者必须确定什么因素与决策相关。(3)给每个标准
分配权重(4)拟定方案:至少有两个可行方案;明确列出个方案的限制因素,方案要有创造力。(5)分析方案:考虑环境的变化,预测每个方案的效果;确定决策方案的评价标准。(6)选择方案:采用合理的评价方法(经验判断法、数学分析法、试验法);制定备用方案。(7)实施方案: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健全组织机构;建立信息反馈系统。(8)评价决策效果。
38、决策方法P120-125定性:征询法、哥顿法又称提喻法、方案前提分析法、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专家会议法。定量(1)确定型决策:直观法、损益平衡点法、量本利分析法;(2)风险型决策:决策树分析法;(3)不确定型决策:小中取大法、大中取大法、最小后悔值法。
39、决策的有效性:决策实施后产生的客观效果,它取决于决策本身的客观质量和执行决策的人对决策的认可程度,即ED=Q*A(要提高决策的有效性,必须提高决策的质量和决策的认可水平。
40、理性决策: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管理者所做的决策是一致的、价值最大的选择。
41、理性假设:(1)问题是清晰明确的;(2)要实现单一而明确的目标;(3)所有方案和结果是已知的;(4)偏好是清楚的;(5)偏好是一贯而稳定的;(6)不存在时间和成本的约束;(7)最终的选择将使经济报偿最大化。
42、理性假设的局限性:个人信息处理能力是有限的;决策制定者趋向于将解决方法和问题混合在一起;感性偏见可以歪曲问题本质;选择信息只求容易获得而忽视质量;不讲究决策的时间或成本;不同利益组成的群体往往很难形成单一目标;为了求稳怕乱而缺乏创新。
43、有限理性与完全理性的差异:P129
44、群体决策优势:(1)提供更完整的信息;产生更多的方案;提高对决策方案的认可程度;缺陷:消耗时间;少数人统治;群体思维;责任不清。
三、组织
45、组织结构的涵义:组织结构是正式确定的使工作得以分解、组合和协调的框架体系。它表现为对组织内部进行的职能分工,即横向的部门联系和纵向的层次体系。组织结构通常可以用图表示,即组织结构图。它以直观的的方式,表明了组织中的各种职位及其排列顺序,展示了组织的职权结构及个体的任务,反映了组织内部员工的分工协作关系。可见,组织结构是系统得以运转、组织目标得以实现的体制基础。
通过对任务的不同分解、组合及协调,组织呈现不同的结构形态。
46、组织结构的特点:复杂性、正规化和集权化。复杂性是指组织的分化程度;正规化是指组织依靠规则和程序引导员工行为的程度;集权化是指组织决策制定权利的集中程度。
47、组织结构的基本类型:根据复杂性、正规化和集权化程度的不同可分为机械是式组织和有机式组织;根据纵向层次设置多寡的不同,可分为高耸型组织和扁平型组织。P14048、组织结构的影响因素:战略因素(制约组织结构的重要前提)、规模因素(组织规模对组织结构具有显著影响)、技术因素(组织的技术类型与组织结构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环境因素(外部环境是影响组织结构的一个重要外部力量)。组织结构的具体形式P145:直线制组织结构、职能制组织结构、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事业部制组织结构、矩阵制组织结构。其中前三个是机械式组织,后两个为有机式组织。
49、组织结构的发展:具体来说,组织结构主要呈现以下几种发展趋势:团队结构组织、网络结构组织、无边界组织。
50、组织设计的六项原则:劳动分工原则、部门化原则、指挥链原则、管理幅度原则、集权与分权原则、正规化原则。
51、组织设计的主要内容:职务设计、部门设计、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设计、组织决策系统的设计、组织执行系统的设计、横向联系和控制系统的设计、组织的行为规范设计、组织变革与发展的规划设计。
52、员工招聘及其作用:概念:员工招聘是指把有能力的申请者吸引到组织空缺职位上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组织与应聘者个人之见双向选择的动态工程,目的是实现人员与职位的匹配。作用:1,形成组织人力资源的关键2构筑组织竞争优势的源泉3决定组织经营业绩的前提。
职工招聘的方式可分为内部招聘和外部招聘。外部招聘:优势:1为组织注入新鲜血液2缓和组织内部矛盾3吸引大量潜在的符合组织要求的申请者。弊端:1对内部人员造成打击2可能出现选拔失误3外部应聘者需要较长调整适应组织工作。内部招聘:优势:1有利于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2有利于选聘工作的正确性3有利于被聘者迅速开展工作4有利于降低招聘成本。弊端:1可能造成“近亲繁殖”现象2可能引发内部矛盾3可能出现招聘质量不高的情况。
53、员工招聘的程序:一,发布招聘信息;二,对应聘者进行初选;三,对初选合格者进行知识与能力的考核,包括1智力与知识测试2绩效模拟测试;四,对考核合格者进行面谈;五,选定录用;六,评价和反馈招聘结果。
54、人员的录用:1背景调查2健康调查3签订试用协议4注册报到。
55、组织变革及其作用:涵义:所谓组织变革,是指组织为适应内外部环境及条件的变化,对组织的目标、结构及组成要素等适时而有效地地进行的各种调整和修正。作用:1提高组织适应环境的能力2提高组织的工作绩效。
56、组织变革的动因:组织外部环境的变化:1科技因素2法律因素3经济因素4政治因素5顾客因素6竞争因素;组织内部条件的变化:1目标因素2规模因素3技术因素4管理因素。两种不同的变革观:1“风平浪静”观2“急流险滩”观。
57、变革的推动力量:在通常情况下,在组织变革的工程中,组织的管理者往往作为催化剂起作用,并承担了变革过程的管理责任,他们是推动组织变革的主要力量。
组织变革的阻力:是指反对、阻挠甚至对抗变革的制约力。
产生变革阻力的原因:变革的阻力集中反映在三个层面上:个体层面、群体层面和组织层面。个体层面:1心理的影响2利益的影响;群体层面:1组织结构变动的影响2人际关系调整的影响;组织层面:1组织运行的惯性2固有的组织文化。
58、排除变革阻力的方法:具体方法:1增进内部沟通2加强教育培训3发动全员参与4把握策略与时机。
59、组织变革的途径:基本方针:1精心设计2全面发动3周密组织。程序:1进行组织诊断2设计组织变革3实施组织变革4评估组织变革。过程:1解冻2变革3再解冻。内容:一,结构变革:1局部调整2重新设计;二,技术变革;三,人员变革;四,文化变革。方式:按照变革程度分为质变和量变;按照变革进程不同分为突变式和分段发展式;按照变革的起始点不同分为自上而下式、自下而上式和上下结合式;按照变革方案的形成过程不同分为强制式、民主式和参与式;按照变革的力量来源分为主动思变式和被动应变式
四、领导
60、领导与领导者的涵义:领导是指影响人们为实现组织和集体目的做贡献的过程,所谓领导,可以说是一种影响力,这是影响人们心甘情愿和满怀热情得地为实现群体的目标而努力的艺术或过程。领导者指的是那些能够影响他人,同时拥有管理权力的人。
61、管理与领导的区别:管理强调理性及控制,而领导则在乎直觉和感情。管理不同于领导,在管理上看上去更为正规和科学化,而且也更为普遍。人们每天在极为相似的手法使用一些看得见的、使用的技术和工具,按部就班地管理着自己的企业。而领导则是通过一些不易察觉的方法,去鼓舞和影响着人们朝着某个方向努力。
领导与管理的联系:过分强调领导或者过分强调管理都不利于组织的良好发展,恰当的做法应当是两者并重。
62、领导的职能:1制定变革规划2建立去强有力的协作关系网3激励4控制。
63、领导的要素构成:1权力2理解3鼓舞4管理气象。
64、领导的原则:1目标协调一致原则2激励原则3领导原则4信息沟通的完整性原则5信息沟通的明确性原则6补充使用非正式组织的原则。65、权力性影响力:权利性影响力,指的是由组织赋予领导者的能够使得被领导者服从的影响力,其核心是“权”。其构成的主要成分有:传统因素、位置因素和资历因素。
非权力影响因素:所谓非权力影响力,是领导者的品德、作风、才能等不属于权力范围的影响力,其核心是“威”。其包括四个因素:品格因素、能力因素、知识因素和感情因素。权力与威信的区别于统一(P211)
66、从需要到行为的连锁过程:1需要2动机3行为4激励
激励的作用:1吸引人才2开发人才3留住人才4挑战人才
67、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基本内容: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社交需要4尊重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对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的评价:巨大贡献,为我们研究人的行为提供了一个比较科学的理论框架,成为激励理论的基础。缺陷:对需求层次的划分简单、机械。
68、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双因素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行为学家弗雷德里克·赫兹伯格提出来的,又称激励——保健因素理论。主要内容:保健因素的满足对员工产生的效果类似于卫生保健对身体健康的关系包括公司政策、管理措施、监督、人际关系、物质工作条件、工资、福利等;激励因素是能带来积极态度、满足和激励作用的因素,这是那些能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因素包括成就、赏识挑战性的工作、增加的工作责任,以及成长和发展机会。对双因素理论的评论:批评意见:1赫兹伯格调查取样的数量和对象缺乏代表性2赫兹伯格在调查时,问卷的方法和题目有缺陷3赫兹伯格认为,满意和生产率的提高有必然的联系,而实践证明,满意并不等于生产率的提高,这两者并没有必然联系4赫兹伯格将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截然分开是不妥的。贡献:1它告诉我们一个事实,采取了某项激励措施以后并不一定就能带来满意,更不等于劳动生产率就能够提高2满足各种需要所引起的激励深度和效果是不一样的。物质需求的满足是必要的,没有它会导致不满,但是即使获得满足,它的作用往往是很有限的,不能持久3促使企业管理人员注意工作内容方面因素的重要性,要调动人的积极性,要调动人的积极性,不仅要注意物质利益和工作条件等外部因素,更重要的是注意工作的安排,量才录用,各的其所,注重对人进行精神鼓励,给予表扬和认可,注意给人以成长、发展、晋升的机会。
麦克利兰的三种需要理论:基本内容:1成就需要,即追求卓越,实现目标,争取成功,希望做的更好的需要2权力需要,即影响和控制他人且不受他人控制的需要3亲和需要,即建立友好亲
密的人际关系的需要。评论:首先,在人员的选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内容:当一个人做出成绩并的引导,使其树立正确的公平观,一是要认识到波特和劳勒的期望激励理论特点:1努力来自于拔和安置上,通过测量和评价一个人动机体系的取得了报酬以后,他不仅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绝绝对的公平是不存在的;二是不要盲目攀比;三奖励的价值,个人认为需要付出的努力和受到的特征对于如何分派工作和安排职位有重要意义。对量,而且自己所得报酬的相对量。他要通过种是不要按酬付劳,按酬付劳是在公平问题上造成奖励概率2工作的实际绩效取决于能力的大小、其次,由于具有不同需要的人需要不同的激励方种比较来确定自己所得是否公平合理,比较的结恶性循环的主要杀手。努力程度以及对所需完成任务理解的深度,具体式,了解员工的需要与动机有利于建立合理的激果将直接影响其后工作的积极性。弗鲁姆的期望理论:基础:人们之所以能够从事的讲,“角色概念”就是一个对自己扮演的角色励机制。再次,麦克利兰认为动机是可以训练和横向比较:Op/Ip=Oc/Ic 某项工作并达成组织目标,是因为这些工作和组认识是否明确,是否将自己的努力指向正确的方激发的,因此管理者可以有意识地训练和提高员Op代表自己对个人所得报酬的感觉 织目标会帮助他们达成自己的目标,满足自己某向,抓住了自己的主要职责或任务3奖励要以绩工的成就动机,以提高生产效率。Ip代表自己对他人所得报酬的感觉 方面的需要。计算公式:M=V*E 效为前提,不是先有奖励后有绩效,而是先完成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内容:斯金纳提出了一种“操Oc代表自己对个人所作投入的感觉 M代表激励力量,指调动一个人的积极性,激发组织任务才能导致精神的、物质的奖励。4奖励作条件反射”理论,认为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Ic代表自己对他人所做投入的感觉 出人的潜力的强度 措施是否会产生满意,取决于被激励者认为获得目的,会采取一定的行为作用于环境。当这种行纵向比较:Op/Ip=Oh/Ih V代表目标效价,指达成目标后对于满足个人需的报酬是否公正。
为的后果对他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在以后重复Op代表自己对个人现在所得报酬的感觉 要之价值的大小 激励的一般原则:1理解人、尊重人2实效原则出现;不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减弱或消失。人们Ip代表自己对个人过去所得报酬的感觉 E代表期望值,指根据以往经验进行的主观判断,3功过分开4以奖为主,以罚为辅5物质奖励与可以用这种正强化或负强化的办法来影响行为Oh代表自己对个人现在投入的感觉 即达到目标并能导致某种结果的概率。调动人们精神奖励相结合的原则6实事求是,奖罚合理 的后果,从而修正其行为,这就是强化理论,也Ih代表自己对个人过去投入的感觉 积极性的三个条件:1努力与绩效的关系2绩效常用的激励方法:一精神激励法:1目标激励2叫做行为修正理论。根据强化的性质和目的分为分析:1它与个人主观判断有关系2它与个人所与奖励的关系3奖励与满足个人需要的关系。启感情激励3榜样激励4行为激励5考核激励6尊正强化和负强化,忽视也是强化的一种。强化理持的公平准则有关系3它与绩效的评定有关系4示:1管理者不要泛泛地抓一般的激励措施,而重激励7关怀激励8危机激励9表扬激励10荣论具体应用的一些行为原则:1经过强化的行为它与评定人有关系。给我们的启示:1影响绩效应当抓多数组织成员认为绩效最大的激励措施2誉激励;二物质激励法:1晋升工资2颁发奖金趋向于重复发生2要依照强化对象的不同的强化的不仅有报酬的绝对值,还有报酬的相对值。2设置某一激励目标时应尽可能加大其效价的综3其他物质奖励。
措施3小步子前进,分阶段设立目标,并对目标激励时应力求公平,使等式在客观上成立,尽管合价值3适当扩大不同人实际所得效价的差值,予以明确规定和表述4及时反馈5正强化比负强有主观判断的误差,也不知造成严重的不公平以及组织期望行为与非期望行为之间的效价差75、“经济人”假设:基本
化更有效。感。3在激励过程中应注意对被激励者公平心里值4适当控制期望概率与实际概率。
观点 P247管理方式 P24876、“社会人”假设:内容 管理方式 P24877、“自我实现人”假设:内容管理方式 P24978、领导权变理论:(可能出大题,认真看)P256-261
五、控制
45、控制:对管理系统中的计划实施过程进行监测,将监测的结果与计划目标相比较,找出偏差,分析其产生原因并予以纠正。管理控制:组织为了帮助管理人员协调组织
内部各部门,并促进这些相关部门之间更好地实现相互沟通和合作,在持续的基础上,为了达到组织预期目标而运用控制论中的平衡偏差原理,对组织活动过程进行调节和监
督。
46、一般控制与管理控制共同点:(1)两者都有一个信息反馈过程;(2)两种控制的实施都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即控制标准和相应的监督控制机构及人员;(3)两者同
样要经过包含了三个基本环节的过程,即确定标准、衡量成效、纠正偏差;(4)管理中的控制工作与控制论中的控制一样,也是一个组织的系统,根据系统内外变化而进行相
应的调整,不断克服系统的不确定性,使系统保持其稳定状态。区别:P27147、有效控制的基本前提:必须有一个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计划(控制是以计划为依据的,计划的正确性是控制工作取得成效的基本前提);必须有专司控制职能的组织机
构;必须有畅通的信息反馈系统(信息反馈的速度与准确性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到控制指令的正确性和纠正偏差措施的及时性、准确性。
48、控制的原则:反映计划的原则;组织适宜性原则;及时控制原则;重点控制原则(必须善于捕捉最具有影响的和起干扰作用最大的、最急需解决又最能取得成效的因素,有重点的进行控制);控制关键点原则(抓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直接控制原则;例外原则;灵活控制原则;经济性原则。
49、控制过程:限定子系统范围;识别所要测量的特性;确定控制标准(是对组织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等所规定的数量界限,它是实行控制的准绳和衡量工作效率的规
范);收集相关信息;衡量实际业绩;诊断与更正。
50、控制层次:作业与财务控制;结构控制;战略性控制。
51、预算控制方法1预算作用:(1)预算作为控制职能的体现,与计划、组织、领导等其他管理职能互相辅助,共同完成组织目标。(2)使每个员工了解自己的工作和职责,协调组织内部的活动。(3)影响主管人员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改进组织的活动。2 预算的缺点:预算的编制过于繁杂,编制困难,主管人员缺乏必要的自由;预算的目
标容易取代组织的目标,使组织成员以预算作为执行计划的目标;预算以过去的资料作为依据,主管人员经常要求比实际需要多的预算,使预算的作用流于形式;预算容易导
致效率低下;预算缺乏灵活性3有效实施预算控制的途径:高层领导的全力支持;预算目标与组织目标融为一体;长远目标的综合运用;各种标准的合理制定;信息沟通的充分重视;跟踪考核的认真执行;会计制度的密切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