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管理学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1、管理的载体是组织,管理的目的是有效的实现目标。
2、管理者的角色包括人际关系、信息和决策。
3、管理者的技能包括技术技能、人际关系技能和思维技能。
4、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学科。
5、1911年,《科学管理原理》一书出版,标志着科学管理理论正式诞生,同时确定了泰勒的科学管理之父的地位。
6、管理过程学派的创始人是法约尔,代表人物有孔兹和奥唐纳尔。
7、决策学派的主要代表人是西蒙,该学派认为管理的关键是决策。
8、按照计划的对象,可将计划分为综合计划、专业计划和项目计划。
9、按计划要解决的问题的重复程度,可将计划分为程序性计划和非程序性计划。
10、从管理的角度看,目标具有层次性、多样性)和可考核性的特性。
11、按规模,可将组织分为小型组织、中型组织和大学组织。
12、按组织目的,可将组织分为盈利性组织和非盈利性组织。
13、领导活动包括领导者和被领导者两个方面。
14、领导的权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职位的权力,二是来自个人的权力。
15、领导者的作用有指挥、协调和激励。
16、有效的领导者,应具备的素质包括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
17、激励的心理基础是需要和欲望。
18、按激励的内容,可将之划分为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
19、按激励的性质,给予奖励是正激励,给予惩罚是负激励。20、决定激励力行为动机的因素有两个,即效价和期望。
21、按照团体组成的目的,可将团体分为正式团体和非正式团体。
22、团体的作用体现在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和满足个人心理的需要。
23、按照冲突的性质,可将之划分为建设性冲突和破坏性冲突。
24、按沟通的反馈性,可将之划分为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
25、按沟通的渠道性质,可将之划分为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
26、按控制的手段,可将控制分为直接控制,间接控制。
27、制定控制标准的方法有统计法,工程法,经验估计法。
28、有效控制的原则有适时控制,适度控制,客观控制,弹性控制。
29、预算是数字化的计划,是用数字表示的组织在未来某一时期的预计结果,预算是使用最广泛的控制方法。
30、按控制的时机,可将控制分为前馈控制(预先控制、事前控制),现场控制(同步控制、同期控制),反馈控制(事后控制)。
二、单项选择题
1、管理对象是指组织中的D.人、财、物、信息等一切资源
2、管理者是指C.从事管理活动的人员。
3、管理者平息客户的怒气,对员工的争端进行调解,扮演着 C.故障排除者角色。
4、基层管理者所需的技能中,最重要的是A.技术技能
5、中国古代的万里长城是A.系统管理思想的实践典范。
6、C.查尔斯·巴贝奇认为劳动分工可以提高生产率,对专业化进行了深入研究。
7、泰勒科学管理的研究是以B.生产效率为中心展开的。
8、以法约尔的观点,劳动分工原则B.不仅适用技术工作,也适用于管理工作。
9、梅奥认为工人是A.经济人。
10、战略计划是组织的 D.各层次管理者制定的。
11、使计划数字化的工作是 D.预算。
12、计划是控制的 C.前提。
13、计划工作的核心是C.确定方案。
14、某企业设有电脑部、空调部、冰箱部、电视机部,这是按照 C.产品部门化。
15、某企业采用直线职能制的组织结构,企业中共有管理人员42人,其中厂长一人,车间主任4人,班组长18人,职能科长3人,科员16人。此厂长的管理幅度是B.7人。
16、在直线职能制中B.直线人员可以对下级发号施令
17、在管理方格理论中,确定管理风格的两个因素是
18、根据领导生命周期理论,D.专业上很有造诣的老专家应采用低关系、低工作的领导方式。
19、通常所说的领导“拍板”,是指C.决策中的一个步骤。20、D.复杂人假设认为人的需要是多元化的,人在同一时期会有多种的需要和动机。
21、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最低层次需要是A.生理需要。
22、属于状态型激励理论的是D.挫折理论
23、期望理论认为A.激励与期望值和效价的大小成正比。
24、C.工资 不属于激励因素。
25、下列团体中属于非正式团体的是 D.社区的自卫队。
26、团体对个人行为的影响不包括A.创新。
27、下列各种沟通属于单向沟通的是 B.报告。
28、企业为了提高产品质量,在工人上岗之前进行工作态度和工作技能的培训,这种质量控制方法属于A.前馈控制
29、预算不是B.产作业控制的主要方法 30、建立预警系统是 C.适时 控制的好方法。
三、简答题:对提出的问题给予简要的回答和基本内容的解释。
1、管理学具有哪些特性?(1)管理学是综合性学科。管理学研究内容广泛,涉及到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运筹学、统计学等。(2)管理学是应用性学科。管理学理论来自实践,又对实践起指导作用。(3)管理学是不精确的科学。管理过程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和无法预知性。(4)管理学是软科学。管理技术是管理系统中的软件。(5)管理学是科学,管理实践是艺术。管理学形成了一套反映客观规律的理论体系,但管理实践需要专门技巧的灵活应用。两者互相补充。2,简述梅奥人群关系理论的主要内容。(1)工人是“社会人”。企业中工人的生产积极性是物质与社会、心理需求的综合所致。(2)生产效率的提高取决于职工的士气。士气的高低取决于工人对人际关系的满足程度,即安全感、归属感、友谊等方面的满足程度。满足程度来源于两个因素:一是个人态度和情绪;二是人际关系。(3)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在正式组织内共同工作的过程中,人们又形成了共同的感情,进而构成一个体系,即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对企业来说有利有弊,管理者应重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在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之间取得平衡。
3、计划工作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5W1H)1)做什么(WhA.t)。即要明确计划工作的目标、任务和要求,明确各个时期的工作内容和工作重点。(2)为什么做(Why)。即给出实施计划的理由。(3)何时做(When)。即明确计划中各项工作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4)何地做(Where)。即明确计划实施的环境条件要求和限制,规定计划中各项工作开展的地点和场所。(5)谁做(Who)。即明确由哪些部门、哪些人来参与并完成规定的各项任务和指标。(6)怎么做(How)。即制定实施计划的具体措施和相应的政策、规则,制定考核指标和控制标准。
4、简述直线职能制的含义、优缺点及其适用范围。(1)直线职能制将直线制和职能制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直线制的基础上增加职能部门,作为直线管理者的参谋与顾问,职能部门对下级部门提供建议和指导,不能直接命令和指挥。(2)直线职能制的优点:既能保证统一指挥,又能发挥职能部门的专业化参谋作用。(3)直线职能制的缺点:部门之间沟通难度加大,直线指挥者与职能管理者不容易协调。(4)直线职能制适用于规模不太大、业务不复杂、外部环境相当稳定的组织。
5、有效的领导者应具备哪些方面的素质?答:有效的领导者,应具备以下方面的素质:(1)知识素质。包括: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基本知识,行业的专业知识,管理知识。(2)能力素质。包括:逻辑思维能力,预测决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业务指导能力,社会交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时间安排能力,控制能力。(3)心理素质。包括:信念,价值观,事业心,意志,积极性,公道,大度,应变性。(4)身体素质。
6、强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答:强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有:(1)人的行为是对外部环境刺激的反应,受到外部环境刺激的控制和调节。
(2)强化是指通过有效的刺激,起到对行为的加强作用。(3)管理者可以应用三种强化手段:正强化、负强化和消退。正强化是指对某种行为给予肯定和奖励,使得该种行为重复出现。负强化是指对某种行为给予否定和惩罚,使之减弱或消除。消退是指对某种行为不予理睬,使其慢慢停止该种行为。
7、管理有哪些基本的职能?管理包括以下基本职能:(1)计划。计划职能包括收集资料、对未来进行预测、建立组织的整体目标和分目标、制定行动方案和具体措施。(2)组织。组织职能包括组织结构的设计和调整、各种资源的调配和组织过程。(3)领导。领导职能是管理者利用职位权力和个人影响力对下属进行指挥和影响。(4)激励。激励职能是管理者运用各种手段激发组织成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5)协调。协调职能主要通过有效的沟通来解决组织中的各种冲突。(6)控制。控制职能包括制定标准、评价绩效、分析原因、纠正偏差。
8、为提高管理的有效性,管理者应具备哪些技能?为提高管理的有效性,管理者应具备三种技能。(1)技术技能。技术技能是使用某一专业领域内有关的程序、知识、技术、经验和工具的能力。(2)人际技能。人际技能是成功地与他人打交道并进行沟通的能力。(3)思维技能。思维技能(也称概念技能)是对复杂情况进行分析和诊断,进行系统思考以做出妥当决策的能力。
9、领导者的权力包括哪些方面?1)强制权(惩罚权)。即施加或不施加负面结果的能力,依赖于惧怕。(2)奖励权。给他人以他们认为有价值的奖赏的能力。(3)法定权。一个人在正式层级中占据某一职位所相应得到的权力。法定权比强制权或奖励权广泛,它包含组织成员对某一职位权力的接受。(4)专长权。来自专长、特殊技能或知识的一种影响力。(5)个人影响权(感召力)。对一个人所拥有的独特智谋或个人特质的一种确认。感召力产生于对他人的倾慕和希望自己等同于这人的心理。
10、简述管理方格理论的主要内容。管理方格理论以对人的关心和对生产的关心作为两个坐标轴,建立坐标系,故又称管理坐标理论。纵轴表示对人的关心度,即领导者对组织员工的关心程度,包括对工作环境、人际关系、信息沟通
等方面;横轴表示对生产的关心,即领导者对组织目标与组织利益的关心程度。将纵轴、横轴各分为九等分,形成81个方格,作为衡量关心度的标准。这样,在理论上形成了81种不同的领导行为方式。以管理方格图为依据,管理方格理论列出了五种典型的领导行为:(1)任务型(9,1)。注重任务的完成,不关心人的因素。(2)俱乐部型(1,9)。非常关心员工的状况,不管生产状况如何。
(3)贫乏型(1,1)。既不关心人,也不关心生产。(4)中间型(5,5)。在关心人与关心生产两个方面追求适当的平衡。(5)团队型(9,9)。对人的关心和对生产的关心都达到最佳点。
11、公平理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1)人的工作态度和积极性不仅受到所得的绝对报酬的影响,而且受到相对报酬的影响。相对报酬可能是相对于别人的报酬而言,也可能相对于自身过去的报酬而言。(2)两种比较: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横向比较是与别人相比,即自己所得/自己付出:他人所得/他人付出。纵向比较是与过去相比,即现在所得/现在付出:过去所得/过去付出。(3)公平是平衡稳定状态,不公平会引起紧张和不安,从而丧失工作的积极性。
12、激励的基本原则有哪些?(1)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2)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相结合。(3)外在激励与内在激励相结合。(4)正激励与负激励相结合。(5)个人激励与集体激励相结合。
四、综合分析题:阅读下列案例或材料,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1、有一位老人,孤独地生活在一个小村庄里,没有亲人。一群调皮的孩子总是喜欢骚扰这位老人,经常来喧哗吵闹砸玻璃,怎么也无法让他们安静与老实。于是老人将孩子们召集起来,告诉他们:“明天你们谁砸了我的玻璃,我将给他一美元的奖励。”第二天,玻璃被砸了,老人也兑现了他的诺言,并对孩子们说:“明天谁砸了我的玻璃,我将给他0.5美元的奖励。”孩子们抱怨了一通,第二天还是来将玻璃砸了。过了几天,老人对孩子们说:“明天来砸玻璃的,可以得到一毛钱的奖励。”孩子们不高兴了,说:“这么低的报酬,谁给你砸?”从此,老人的玻璃再也没有被砸。请问:请应用期望理论、强化理论和公平理论对该老人的成功之举进行解释。
1、期望理论:努力程度与期望值和可能性成比例,降低期望值则降低努力„„;强化理论:行为受到所得到的奖惩的影响,改变强化方式可改变行为„„;公平理论:行为收到时间前后、自己与他人比较的影响,降低所得使得其认为前后对比不公平„„。
2、绩效管理是员工和经理就绩效问题所进行的双向沟通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理与员工在沟通的基础上,帮助员工订立绩效发展目标,然后通过沟通对员工的绩效能力进行辅导,帮助员工不断实现绩效目标。在此基础上,作为一段时间绩效的总结,经理通过科学的手段和工具对员工的绩效进行考核,确立员工的绩效等级,找出员工绩效的不足,进而制定相应的改进计划,帮助员工改进绩效提高中的缺陷和不足,使员工朝更高的绩效目标迈进。总结一句话,绩效管理是经理和员工的对话的过程,目的是为了帮助员工提高绩效能力,使员工的努力与公司的远景规划和目标任务一致,使员工和企业实现同步发展。请问:
1、为什么绩效管理需要经理和员工进行双向沟通?
2、管理者应如何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
2、绩效管理的本质是目标管理,目标管理强调自我管理和结果管理„„;为提高员工的绩效,需要进行有效的激励,激励的主要方法有„„;为达成良好的绩效,还要加强控制环节的工作„„。
3、罗尼克认为,美国公司的财务人员的作用只是简单地将产品从设计到销售每一个环节的成本合计起来,仅此而已。哈佛大学的教授、西方不多的几个研究日本成本管理的严肃学者之一的罗宾·库帕尔指出,“我们的公司总是先设计好图纸和模型,再计算被设计产品的代价,然后看看能否以这个价格水平卖出该项产品”。而日本公司却将这种程序完全颠倒过来,即“将某种新产品的成本或售价定为X元,然后回头去努力实现这一目标”。日本的成本管理体系是一种动态体系,不断推动产品设计人员去改进产品、降低成本。日本公司也采用目标成本法去降低已经上市产品的物耗。请问:我们从中受到什么启示?
3、管理的高级阶段是预先管理,即减少问题而不是解决难题„„;管理是动态的,应根据变化的环境进行权变管理„„;管理的实质是提高效果和效率„„。
4、乐华作为中国彩电业的一匹黑马,曾创下过年销售额达30亿元的记录。据悉,而今年9月,乐华彩电国内销售收入还不到100万。今年以来乐华彩电人事变动频繁,从去年9月到现在,仅北京办事处经理就换了四任。从1997年至今,乐华彩电一共换了5任总经理,从原先的屠鸣皋、褚秀菊、肖振桥、赵立军到去年上任的封安生,平均一年换一届,一人一套打法,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企业战略战术的实施。专家认为这是乐华彩电衰败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请问:为什么人事变动频繁是乐华彩电衰败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4、首先是违背了管理的稳定性原则„„;其次是没有体现管理的人本原理,忽略了人的社会性;第三是人为地产生了管理恐荒,不能得到良好的计划力和执行力„„。
5、贝尔登电子公司在国内和国际上都享有良好的声誉,职工们都为能在该公司工作而自豪。但公司需要职工对公司绝对忠诚,甚至企图影响他在业余时间的行为和表现。夏普是一位优秀的年轻妇女,在贝尔登公司已工作10余年。她任部门的销售经理,工作很出色,很受同事们的尊重,大家普遍认为她具有很好的发展潜力。夏普女士与西蒙斯交往已两个月,西蒙斯在与贝尔登进行竞争的一家企业的电子部门工作。一天,夏普女士的老板施密特问起了这件事,说她与公司的竞争者的职工交往可能会对她不利。他说明了贝尔登公司有一个不成文的政策,就事要求(并奖励)所有职工对公司的绝对忠诚。与老板进行了这场引起激烈思想斗争的谈话不久,夏普女士被调到一个非管理性的职位,薪金未变。她还注意到甚至她在贝尔登公司的朋友也在试图躲着她。然而夏普女士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情绪感到公司无权干预她工余时间与谁或不能与谁交往的事,结果她辞去了职务。请问: 一家公司能否要求职工对它的忠诚达到案例所述的程度?你如果处于上级的地位,将会怎样做? 不能,人是有多重社会角色的,因而有着各种需要„„;应将工作与工作之外区别看开来,认识到非正式组织的存在与作用,并充分利用非正式组织为正式组织服务„„。
6、卡尔是个经营得很好的部门助理经理,被挑选到另一部门担任经理。一开始他就遇到了麻烦,对副总经理需要的信息不熟悉,与他现在的下级相处有困难,不能真正理解自己所处的困境。不到一年他被免职了。原先挑选他的人很关心他怎么会犯这么一个错误,他仔细分析情况,得出了结论:卡尔任助理经理时,没有人培养他经管这个部门。他那时的上级仅仅把它当作一位普通职工使用,并且把他完全排除在部门的经营活动之外。可以肯定的是,这位助理大家都认为“看来不错”,但实际上他只是占了经营得很好的部门的光。请问: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以上情况?
6、人才是培养出来的„„;适合于做A.工作的不一定适合做B.工作„„;管理具有层次性,不同层次的管理者需要的管理技能组合是不同的„„。
第二篇:《管理学》复习资料
一、管理
1、管理的定义:在特定的环境下,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从而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过程。涵义(1)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2)管理是组织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3)管理的实质是协调。(4)管理的目的是实现组织目标,而组织目标又是通过执行相互关联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管理职能实现的。(5)管理活动是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的。
2、管理的职能:计划(设定目标、制定战略、提出策略与措施),组织(设计组织结构、界定权责关系、人员配置)领导,(激励和指导员工、打造企业文化、解决冲突),控制(监控组织活动、寻找偏差及其原因、采取措施纠正偏差)
3、管理者涵义:管理者是指从事管理活动的人,即在组织中对他人的工作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以期实现组织目标的人。层次: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着、基层管理者。
4、德鲁克认为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好人际关系。
5、管理者技能:(1)观念技能:又称概括分析技能,主要是指管理者纵观全局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抽象概括能力,或者说,管理者把组织看成是一个整体,认清左右形势的重要因素,以及理解这些因素之间相互关系的能力。(2)人际技能:又称人际交往技能,指与人共事的能力。就是组织协作、配合以及创造一种使人感到安全并能自由发表意见的氛围的能力。(3)技术技能:是指管理者从事自己管理范围内的有关活动时,运用各种方法、过程和程序的知识和熟练程度。
6、早期管理思想:(1)亚当·斯密《国富论》:劳动分工理论、“经济人”观点(2)查尔斯·巴贝奇:工资加利润分享制度(3)罗伯特·欧文:重视工厂中人的因素。
7、古典管理理论: 1泰罗,“科学管理之父”:工作定额原理、标准化原理、能力与工作相匹配原理、刺激性的差别计件工资制、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原理、职能工长制、例外原理。
2、法约尔,“现代经营管理之父”:
一、企业的经营活动与管理的五项职能:(1)任何企业的经营活动都可分为六大类,管理不过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管理活动。(2)作为企业经营活动内容之一的管理具有五项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二、管理的十四条原则:劳动分工、权利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报酬、集中、等级原则、秩序、公平、人员的稳定、首创精神、团结精神。
3、马克斯·韦伯,“组织理论之父”理想的行政组织,即官僚制。
8、行为科学理论:梅奥的霍桑试验,人际关系理论:(1)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2)企业中除了“正式组织”外,还存在着“非正式组织”。(3)新型有效的领导应通过提高员工的“满足度”即力争使员工在友谊方面、尊重方面的需求得到满足,来激励“士气”,最终提高劳动生产率。(4)霍桑效应。
9、环境对管理者的影响:P44
二、计划
10、计划:是通过调查研究、预测未来,确定组织的目标,并规定出实现目标的途径、方法,从而把既定的目标具体转化为全体组织成员在一定时期内的行动纲领,它是组织未来行动的蓝图。
11、计划的特点:首要性、普遍性、前瞻性(根本属性)、创新性、经济性
12、计划的作用:(1)指引方向和目标:计划的目的是要促使组织目标的实现。(2)发现机会与威胁(3)经济合理的进行管理(4)提供控制标准:计划和控制是管理的一对孪生子
13、计划的分类
14、影响计划有效性的权变因素:(一)组织的层次(管理者在组织中的等级层次越高,其计划角色的战略性就越强)
(二)组织的生命周期
(三)环境的不确定程度(组织所处的环境的不确定性越大,越应采取指导性计划,计划的期限也应越短)
(四)未来许诺的期限:(对未来的许诺影响着计划的时间框架)
15、计划过程:估量机会:这是计划工作的起点、确定目标:确定组织未来行动的目标、确定前提:计划工作的前提就是计划工作的假定条件,也就是执行计划时的预期环境、提出可供选择的方案、评价各种方案、选择方案、制定派生计划、预算——计划数字化
16、战略: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对组织全局的、长远的重大问题进行的谋划。
17、战略管理:第一层次是发展战略:公司层从结构和财务角度对整个经营范围的资源配置、第二层竞争战略:公司内某些战略经营单位的产品开发或服务在特定市场层次上的竞争、第三层功能性战略:企业经营层不同的职能如营销、融资和制造等如何为其他各级战略服务。
18、战略的类型(1)按企业偏离战略起点的程度分类:退却性、稳定性、发展性(2)按战略确定的中心不同分类:低成本战略(核心是使企业的产品成本比竞争对手低)、差异化战略、重点战略。。
19、战略管理的程序:
(一)战略制定
1、确定组织当前的宗旨、目的和战略
2、进行环境分析
3、发现机会和威胁
4、分析组织的资源
5、识别优势和劣势
6、重新评价组织的宗旨和目标
7、确定企业的目标和总战略
(二)战略实施和控制
1、制定实施计划和方案
2、分配资源
3、组织计划
4、战略实施过程的控制
(三)战略评价
1、适用性
2、可行性
3、可接受性
20、预测:以过去为基础,依据现有的已知条件对某一事物的发展方向和发展动态事先进行科学的推测和估计。
21、预测的特点:不确定性、科学性、近似性、局限性
22、预测的类别:(1)预测的内容:社会预测、经济预测、技术预测、科学预测(2)时间:长期预测、中、短期预测。(3)性质:定性预测:根据以往的经验和现有的资料对现象作主观的判断和估计。定量预测:以预测对象过去和现在已有的数据资料为基础,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找出事物从过去到现在变化的规律和发展趋势,以及变量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假设这种变化规律、变动趋势或变量间的联系将延续到未来,进而建立数学模进行预测。
23、预测的方法:
(一)定性预测1头脑风暴法:以会议的形式,让预测人员在一种非常融洽和和轻松的气氛下无拘无束、自由奔放地思考问题。原则:不相互批评;自由鸣放;鼓励参加会议者争先发言,并提供发言的权利和机会;发言要精炼,不需要详细论证。2专家会议法:优点通过面对面地讨论,可以相互启发、相会补充、但参与的人数有限,有时也会受到权威人士的意见的影响。3德尔菲法(专家意见法):做法、注意的问题P81特点:匿名性、反馈性、统计性。
(二)1简单平均(算术平均法)2加权平均法3移动平均法4指数平滑法5回归分析法(各方法的公式及方法P81-83,)
24、预测的步骤:确定预测的目标和计划;调查、收集和整理资料;确定预测方法;估计预测误差、评定预测结果;将预测结果交付决策
25、预算:是一种将资源分配给特定活动的数字性计划,是以货币和数量表示的关于完成组织目标和计划的所需资金的来源和用途的书面说明。
26、预算的特点:预算是数字化的计划;预算通常由预算委员会负责编制 ;预算是有时间限制的;预算执行情况通常由财务部门负责收集反馈。
27、目标:是组织宗旨的具体化,是组织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预期要实现的目的,它是组织及其成员的行动指南。
28、目标的内容:组织的目的,是组织最基本的目标;组织的任务,是组织目的的明确化和具体化,它从战略的角度概括地确定实现组织目的的活动领域、内容和对象;具体的目标项目和指标,是组织目的和任务的进一步具体化、明确化、定量化;目的的时限。
29、目标的特点:差异性、多元性、层次性、时间性
30、目标的类别:(1)目标的重要性:总目标、战略目标、行动目标。(2)优先次序:主要目标、次要目标。(3)时间跨度:长期目标、中期目标、短期目标。(4)性质:数量目标、质量目标。(5)组织层次:总体目标、局部目标、岗位目标
31、目标确定的原则:以满足社会或市场需求为前提;与外部环境、内部条件相适应;保证组织的经济效益;确定先进合理的目标值;形成协调一致的目标体系。
32、目标的作用:为管理工作指明方向;为组织决策提供依据,对组织成员具有激励作用;维持组织稳定的依据。(目标与员工心理,有可能考案例,看看)
33、目标管理的涵义:强调通过目标来进行管理,目标管理应置于管理的中心地位,成为经营管理事件中的一项强有力的中心原则。基本思想可以概括为:1强调以目标为中心的管理:强调明确的目标是有效管理的首要前提;2强调以目标网络为基础的系统管理;3强调以人为中心的主动式管理。
34、目标管理的优缺点(可能出简答)优点:1有利于充分调动广大管理人员和员工的积极性;2有利于促进组织中上下级之间的沟通和交流;3有利于各级管理者对下级进行管理;4有利于激励员工不断进取。缺点:1缺乏组织最高管理者的支持;2总目标与分目标有时不容易协调;3对员工创造性的影响;4过分灵活与不灵活的偏向
35、决策:为了实现某一目的而制定行动方案并从若干个方案中选择一个满意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1)决策要有明确的目标;(2)决策要有若干可行的备选方案;(3)决策中的备选方案应该是可行的(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可行、社会上可行);(4)决策要进行方案的分析比较;(5)决策的结果是选择一个满意方案;(6)决策是一个分析判断过程。
36、决策的类别:作用范围:战略决策、管理决策、业务决策。决策问题的不同性质或决策的重复程度:程序化决策(规范性决策、重复性决策),指常规的、对经常重复发生的问题的决策;非程序化决策,一次性决策。问题所处的条件: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不确定型决策。(其他分类了解)
37、决策的重要作用:决策是管理的核心;决策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决策正确与否关系者组织的存亡。决策的过程:西蒙的观点:情报活动(探查环境、找出决策的理由,寻找决策的条件);设计活动(制定和分析各个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抉择活动(从诸多备选方案中选择一个特定的行动方案);审查活动(实施决策后对以前的选择进行审查评价)。罗宾斯:(1)识别问题:问题就是现实与期望之间存在的差异(组织运行与计划目标发生了偏差;组织环境的变化;组织内部的变化;组织管理工作受到了批评)(2)确定决策标准:管理者必须确定什么因素与决策相关。(3)给每个标准
分配权重(4)拟定方案:至少有两个可行方案;明确列出个方案的限制因素,方案要有创造力。(5)分析方案:考虑环境的变化,预测每个方案的效果;确定决策方案的评价标准。(6)选择方案:采用合理的评价方法(经验判断法、数学分析法、试验法);制定备用方案。(7)实施方案: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健全组织机构;建立信息反馈系统。(8)评价决策效果。
38、决策方法P120-125定性:征询法、哥顿法又称提喻法、方案前提分析法、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专家会议法。定量(1)确定型决策:直观法、损益平衡点法、量本利分析法;(2)风险型决策:决策树分析法;(3)不确定型决策:小中取大法、大中取大法、最小后悔值法。
39、决策的有效性:决策实施后产生的客观效果,它取决于决策本身的客观质量和执行决策的人对决策的认可程度,即ED=Q*A(要提高决策的有效性,必须提高决策的质量和决策的认可水平。
40、理性决策: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管理者所做的决策是一致的、价值最大的选择。
41、理性假设:(1)问题是清晰明确的;(2)要实现单一而明确的目标;(3)所有方案和结果是已知的;(4)偏好是清楚的;(5)偏好是一贯而稳定的;(6)不存在时间和成本的约束;(7)最终的选择将使经济报偿最大化。
42、理性假设的局限性:个人信息处理能力是有限的;决策制定者趋向于将解决方法和问题混合在一起;感性偏见可以歪曲问题本质;选择信息只求容易获得而忽视质量;不讲究决策的时间或成本;不同利益组成的群体往往很难形成单一目标;为了求稳怕乱而缺乏创新。
43、有限理性与完全理性的差异:P129
44、群体决策优势:(1)提供更完整的信息;产生更多的方案;提高对决策方案的认可程度;缺陷:消耗时间;少数人统治;群体思维;责任不清。
三、组织
45、组织结构的涵义:组织结构是正式确定的使工作得以分解、组合和协调的框架体系。它表现为对组织内部进行的职能分工,即横向的部门联系和纵向的层次体系。组织结构通常可以用图表示,即组织结构图。它以直观的的方式,表明了组织中的各种职位及其排列顺序,展示了组织的职权结构及个体的任务,反映了组织内部员工的分工协作关系。可见,组织结构是系统得以运转、组织目标得以实现的体制基础。
通过对任务的不同分解、组合及协调,组织呈现不同的结构形态。
46、组织结构的特点:复杂性、正规化和集权化。复杂性是指组织的分化程度;正规化是指组织依靠规则和程序引导员工行为的程度;集权化是指组织决策制定权利的集中程度。
47、组织结构的基本类型:根据复杂性、正规化和集权化程度的不同可分为机械是式组织和有机式组织;根据纵向层次设置多寡的不同,可分为高耸型组织和扁平型组织。P14048、组织结构的影响因素:战略因素(制约组织结构的重要前提)、规模因素(组织规模对组织结构具有显著影响)、技术因素(组织的技术类型与组织结构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环境因素(外部环境是影响组织结构的一个重要外部力量)。组织结构的具体形式P145:直线制组织结构、职能制组织结构、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事业部制组织结构、矩阵制组织结构。其中前三个是机械式组织,后两个为有机式组织。
49、组织结构的发展:具体来说,组织结构主要呈现以下几种发展趋势:团队结构组织、网络结构组织、无边界组织。
50、组织设计的六项原则:劳动分工原则、部门化原则、指挥链原则、管理幅度原则、集权与分权原则、正规化原则。
51、组织设计的主要内容:职务设计、部门设计、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设计、组织决策系统的设计、组织执行系统的设计、横向联系和控制系统的设计、组织的行为规范设计、组织变革与发展的规划设计。
52、员工招聘及其作用:概念:员工招聘是指把有能力的申请者吸引到组织空缺职位上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组织与应聘者个人之见双向选择的动态工程,目的是实现人员与职位的匹配。作用:1,形成组织人力资源的关键2构筑组织竞争优势的源泉3决定组织经营业绩的前提。
职工招聘的方式可分为内部招聘和外部招聘。外部招聘:优势:1为组织注入新鲜血液2缓和组织内部矛盾3吸引大量潜在的符合组织要求的申请者。弊端:1对内部人员造成打击2可能出现选拔失误3外部应聘者需要较长调整适应组织工作。内部招聘:优势:1有利于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2有利于选聘工作的正确性3有利于被聘者迅速开展工作4有利于降低招聘成本。弊端:1可能造成“近亲繁殖”现象2可能引发内部矛盾3可能出现招聘质量不高的情况。
53、员工招聘的程序:一,发布招聘信息;二,对应聘者进行初选;三,对初选合格者进行知识与能力的考核,包括1智力与知识测试2绩效模拟测试;四,对考核合格者进行面谈;五,选定录用;六,评价和反馈招聘结果。
54、人员的录用:1背景调查2健康调查3签订试用协议4注册报到。
55、组织变革及其作用:涵义:所谓组织变革,是指组织为适应内外部环境及条件的变化,对组织的目标、结构及组成要素等适时而有效地地进行的各种调整和修正。作用:1提高组织适应环境的能力2提高组织的工作绩效。
56、组织变革的动因:组织外部环境的变化:1科技因素2法律因素3经济因素4政治因素5顾客因素6竞争因素;组织内部条件的变化:1目标因素2规模因素3技术因素4管理因素。两种不同的变革观:1“风平浪静”观2“急流险滩”观。
57、变革的推动力量:在通常情况下,在组织变革的工程中,组织的管理者往往作为催化剂起作用,并承担了变革过程的管理责任,他们是推动组织变革的主要力量。
组织变革的阻力:是指反对、阻挠甚至对抗变革的制约力。
产生变革阻力的原因:变革的阻力集中反映在三个层面上:个体层面、群体层面和组织层面。个体层面:1心理的影响2利益的影响;群体层面:1组织结构变动的影响2人际关系调整的影响;组织层面:1组织运行的惯性2固有的组织文化。
58、排除变革阻力的方法:具体方法:1增进内部沟通2加强教育培训3发动全员参与4把握策略与时机。
59、组织变革的途径:基本方针:1精心设计2全面发动3周密组织。程序:1进行组织诊断2设计组织变革3实施组织变革4评估组织变革。过程:1解冻2变革3再解冻。内容:一,结构变革:1局部调整2重新设计;二,技术变革;三,人员变革;四,文化变革。方式:按照变革程度分为质变和量变;按照变革进程不同分为突变式和分段发展式;按照变革的起始点不同分为自上而下式、自下而上式和上下结合式;按照变革方案的形成过程不同分为强制式、民主式和参与式;按照变革的力量来源分为主动思变式和被动应变式
四、领导
60、领导与领导者的涵义:领导是指影响人们为实现组织和集体目的做贡献的过程,所谓领导,可以说是一种影响力,这是影响人们心甘情愿和满怀热情得地为实现群体的目标而努力的艺术或过程。领导者指的是那些能够影响他人,同时拥有管理权力的人。
61、管理与领导的区别:管理强调理性及控制,而领导则在乎直觉和感情。管理不同于领导,在管理上看上去更为正规和科学化,而且也更为普遍。人们每天在极为相似的手法使用一些看得见的、使用的技术和工具,按部就班地管理着自己的企业。而领导则是通过一些不易察觉的方法,去鼓舞和影响着人们朝着某个方向努力。
领导与管理的联系:过分强调领导或者过分强调管理都不利于组织的良好发展,恰当的做法应当是两者并重。
62、领导的职能:1制定变革规划2建立去强有力的协作关系网3激励4控制。
63、领导的要素构成:1权力2理解3鼓舞4管理气象。
64、领导的原则:1目标协调一致原则2激励原则3领导原则4信息沟通的完整性原则5信息沟通的明确性原则6补充使用非正式组织的原则。65、权力性影响力:权利性影响力,指的是由组织赋予领导者的能够使得被领导者服从的影响力,其核心是“权”。其构成的主要成分有:传统因素、位置因素和资历因素。
非权力影响因素:所谓非权力影响力,是领导者的品德、作风、才能等不属于权力范围的影响力,其核心是“威”。其包括四个因素:品格因素、能力因素、知识因素和感情因素。权力与威信的区别于统一(P211)
66、从需要到行为的连锁过程:1需要2动机3行为4激励
激励的作用:1吸引人才2开发人才3留住人才4挑战人才
67、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基本内容: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社交需要4尊重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对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的评价:巨大贡献,为我们研究人的行为提供了一个比较科学的理论框架,成为激励理论的基础。缺陷:对需求层次的划分简单、机械。
68、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双因素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行为学家弗雷德里克·赫兹伯格提出来的,又称激励——保健因素理论。主要内容:保健因素的满足对员工产生的效果类似于卫生保健对身体健康的关系包括公司政策、管理措施、监督、人际关系、物质工作条件、工资、福利等;激励因素是能带来积极态度、满足和激励作用的因素,这是那些能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因素包括成就、赏识挑战性的工作、增加的工作责任,以及成长和发展机会。对双因素理论的评论:批评意见:1赫兹伯格调查取样的数量和对象缺乏代表性2赫兹伯格在调查时,问卷的方法和题目有缺陷3赫兹伯格认为,满意和生产率的提高有必然的联系,而实践证明,满意并不等于生产率的提高,这两者并没有必然联系4赫兹伯格将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截然分开是不妥的。贡献:1它告诉我们一个事实,采取了某项激励措施以后并不一定就能带来满意,更不等于劳动生产率就能够提高2满足各种需要所引起的激励深度和效果是不一样的。物质需求的满足是必要的,没有它会导致不满,但是即使获得满足,它的作用往往是很有限的,不能持久3促使企业管理人员注意工作内容方面因素的重要性,要调动人的积极性,要调动人的积极性,不仅要注意物质利益和工作条件等外部因素,更重要的是注意工作的安排,量才录用,各的其所,注重对人进行精神鼓励,给予表扬和认可,注意给人以成长、发展、晋升的机会。
麦克利兰的三种需要理论:基本内容:1成就需要,即追求卓越,实现目标,争取成功,希望做的更好的需要2权力需要,即影响和控制他人且不受他人控制的需要3亲和需要,即建立友好亲
密的人际关系的需要。评论:首先,在人员的选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内容:当一个人做出成绩并的引导,使其树立正确的公平观,一是要认识到波特和劳勒的期望激励理论特点:1努力来自于拔和安置上,通过测量和评价一个人动机体系的取得了报酬以后,他不仅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绝绝对的公平是不存在的;二是不要盲目攀比;三奖励的价值,个人认为需要付出的努力和受到的特征对于如何分派工作和安排职位有重要意义。对量,而且自己所得报酬的相对量。他要通过种是不要按酬付劳,按酬付劳是在公平问题上造成奖励概率2工作的实际绩效取决于能力的大小、其次,由于具有不同需要的人需要不同的激励方种比较来确定自己所得是否公平合理,比较的结恶性循环的主要杀手。努力程度以及对所需完成任务理解的深度,具体式,了解员工的需要与动机有利于建立合理的激果将直接影响其后工作的积极性。弗鲁姆的期望理论:基础:人们之所以能够从事的讲,“角色概念”就是一个对自己扮演的角色励机制。再次,麦克利兰认为动机是可以训练和横向比较:Op/Ip=Oc/Ic 某项工作并达成组织目标,是因为这些工作和组认识是否明确,是否将自己的努力指向正确的方激发的,因此管理者可以有意识地训练和提高员Op代表自己对个人所得报酬的感觉 织目标会帮助他们达成自己的目标,满足自己某向,抓住了自己的主要职责或任务3奖励要以绩工的成就动机,以提高生产效率。Ip代表自己对他人所得报酬的感觉 方面的需要。计算公式:M=V*E 效为前提,不是先有奖励后有绩效,而是先完成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内容:斯金纳提出了一种“操Oc代表自己对个人所作投入的感觉 M代表激励力量,指调动一个人的积极性,激发组织任务才能导致精神的、物质的奖励。4奖励作条件反射”理论,认为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Ic代表自己对他人所做投入的感觉 出人的潜力的强度 措施是否会产生满意,取决于被激励者认为获得目的,会采取一定的行为作用于环境。当这种行纵向比较:Op/Ip=Oh/Ih V代表目标效价,指达成目标后对于满足个人需的报酬是否公正。
为的后果对他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在以后重复Op代表自己对个人现在所得报酬的感觉 要之价值的大小 激励的一般原则:1理解人、尊重人2实效原则出现;不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减弱或消失。人们Ip代表自己对个人过去所得报酬的感觉 E代表期望值,指根据以往经验进行的主观判断,3功过分开4以奖为主,以罚为辅5物质奖励与可以用这种正强化或负强化的办法来影响行为Oh代表自己对个人现在投入的感觉 即达到目标并能导致某种结果的概率。调动人们精神奖励相结合的原则6实事求是,奖罚合理 的后果,从而修正其行为,这就是强化理论,也Ih代表自己对个人过去投入的感觉 积极性的三个条件:1努力与绩效的关系2绩效常用的激励方法:一精神激励法:1目标激励2叫做行为修正理论。根据强化的性质和目的分为分析:1它与个人主观判断有关系2它与个人所与奖励的关系3奖励与满足个人需要的关系。启感情激励3榜样激励4行为激励5考核激励6尊正强化和负强化,忽视也是强化的一种。强化理持的公平准则有关系3它与绩效的评定有关系4示:1管理者不要泛泛地抓一般的激励措施,而重激励7关怀激励8危机激励9表扬激励10荣论具体应用的一些行为原则:1经过强化的行为它与评定人有关系。给我们的启示:1影响绩效应当抓多数组织成员认为绩效最大的激励措施2誉激励;二物质激励法:1晋升工资2颁发奖金趋向于重复发生2要依照强化对象的不同的强化的不仅有报酬的绝对值,还有报酬的相对值。2设置某一激励目标时应尽可能加大其效价的综3其他物质奖励。
措施3小步子前进,分阶段设立目标,并对目标激励时应力求公平,使等式在客观上成立,尽管合价值3适当扩大不同人实际所得效价的差值,予以明确规定和表述4及时反馈5正强化比负强有主观判断的误差,也不知造成严重的不公平以及组织期望行为与非期望行为之间的效价差75、“经济人”假设:基本
化更有效。感。3在激励过程中应注意对被激励者公平心里值4适当控制期望概率与实际概率。
观点 P247管理方式 P24876、“社会人”假设:内容 管理方式 P24877、“自我实现人”假设:内容管理方式 P24978、领导权变理论:(可能出大题,认真看)P256-261
五、控制
45、控制:对管理系统中的计划实施过程进行监测,将监测的结果与计划目标相比较,找出偏差,分析其产生原因并予以纠正。管理控制:组织为了帮助管理人员协调组织
内部各部门,并促进这些相关部门之间更好地实现相互沟通和合作,在持续的基础上,为了达到组织预期目标而运用控制论中的平衡偏差原理,对组织活动过程进行调节和监
督。
46、一般控制与管理控制共同点:(1)两者都有一个信息反馈过程;(2)两种控制的实施都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即控制标准和相应的监督控制机构及人员;(3)两者同
样要经过包含了三个基本环节的过程,即确定标准、衡量成效、纠正偏差;(4)管理中的控制工作与控制论中的控制一样,也是一个组织的系统,根据系统内外变化而进行相
应的调整,不断克服系统的不确定性,使系统保持其稳定状态。区别:P27147、有效控制的基本前提:必须有一个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计划(控制是以计划为依据的,计划的正确性是控制工作取得成效的基本前提);必须有专司控制职能的组织机
构;必须有畅通的信息反馈系统(信息反馈的速度与准确性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到控制指令的正确性和纠正偏差措施的及时性、准确性。
48、控制的原则:反映计划的原则;组织适宜性原则;及时控制原则;重点控制原则(必须善于捕捉最具有影响的和起干扰作用最大的、最急需解决又最能取得成效的因素,有重点的进行控制);控制关键点原则(抓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直接控制原则;例外原则;灵活控制原则;经济性原则。
49、控制过程:限定子系统范围;识别所要测量的特性;确定控制标准(是对组织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等所规定的数量界限,它是实行控制的准绳和衡量工作效率的规
范);收集相关信息;衡量实际业绩;诊断与更正。
50、控制层次:作业与财务控制;结构控制;战略性控制。
51、预算控制方法1预算作用:(1)预算作为控制职能的体现,与计划、组织、领导等其他管理职能互相辅助,共同完成组织目标。(2)使每个员工了解自己的工作和职责,协调组织内部的活动。(3)影响主管人员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改进组织的活动。2 预算的缺点:预算的编制过于繁杂,编制困难,主管人员缺乏必要的自由;预算的目
标容易取代组织的目标,使组织成员以预算作为执行计划的目标;预算以过去的资料作为依据,主管人员经常要求比实际需要多的预算,使预算的作用流于形式;预算容易导
致效率低下;预算缺乏灵活性3有效实施预算控制的途径:高层领导的全力支持;预算目标与组织目标融为一体;长远目标的综合运用;各种标准的合理制定;信息沟通的充分重视;跟踪考核的认真执行;会计制度的密切配合。
第三篇:管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者 第一节管理
一、管理的定义
在社会组织中,为协调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差异,实现预期的目标(提高组织效果和效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内涵:1.目标是对未来的追求。2.管理工作的本质是协调。3.管理工作存在与组织之中。4.管理工作的重点是对人进行管理。
二、管理职能
计划:确定目标,制定战略及开发分计划以协调活动。组织:决定需要做什么,怎么做,由谁去做。领导:指导和激励所有参与者,解决冲突。控制:对活动进行监控,以确保计划的完成。
三、管理工作的特点
1.管理是一项具有高度灵活性的工作2.管理的二重性3.管理的(理论)科学性和(实践)艺术性
管理工作的首要任务是正确地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特别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第二节管理者
一、管理者
管理者是在一个组织中,按照组织的目的,指挥他人活动的人。基层管理者:作业现场的监督、管理人员。中层管理者:职能层和执行层的管理人员。高层管理者:组织战略决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
管理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一般的文化和专业知识、体力、智力与经验;坚强、毅力、责任心和首创精神。
管理者应具备的基本能力结构: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
二、管理者的工作范围
人际关系:名义首脑、领导者、联络者 信息传递:监听者、传播者、发言人
决策制定:创业家、故障排除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第二章管理思想的演进 第一节西方管理思想的演进
一、西方管理思想的发展概况
1.在产业革命之前的人类有组织的活动和管理活动主要体现在宗教活动、军队管理和治国施政上。
2.以现代工业生产为特征的工厂的出现,对传统的管理方法提出了挑战。3.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向人类提出了挑战,人类也为回答现实的问题,开始了对适应新型社会组织工厂管理工作的研究。
4.随着资本义社会的演进和发展,随着企业组织形态的变化,以及随着其他科学技术的发展,西方管理理论也在不断地发展,出现种种不同的理论流派。
二、西方早期的管理思想家
罗伯特欧文;查尔斯巴贝奇;亚当斯密
三、科学管理思想【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 科学管理(泰勒——科学管理之父)
1.思想:A.对工人操作的每个动作进行科学研究,用以替代老大单凭经验的办法。B.科学地挑选工人,并进行培训和教育,使之成长。C.与工人们亲密地合作,以保证一切工作都按已发展起来的科学原则去办。D.资方和工人们之间在工作和职责上几乎是相等的。
2.措施:工具改革、动作研究、工资制度(差别计件工资制)、职能管理 3.评价:“秒表科学”,对管理科学的巨大贡献及其明显的不足(生产成本高、工人利益受损)
一般管理(法约尔——管理理论框架与基础的设计者和奠基者)1.管理的定义:
法约尔认为,企业的全部活动可分为六组,它们分别是: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和管理活动。
管理活动包括企业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活动。
计划,探索未来、制定计划行动;组织,建立企业的物质和社会的双重结构;指挥,使其人员发挥作用;协调,链接、联合、调和所有的活动和力量;控制,主义是否一切都按已制定的规章和下达的命令进行。2.管理的原则:
劳动分工、权力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人员的报酬、集中、等级链、秩序、公平、人员的稳定、首创精神、团结精神。3.评价:
高度总结和概括了当时人们对管理工作理论和实践的人士,基本上完成了管理理论的构架,明确了管理的基本概念、管理工作的基本内涵和特点,从而为管理科学理论的深入发展奠定了基础。官僚行政组织(韦伯——发现组织)
劳动分工、权力等级、正式选拔、规章制度、非人格化、职业导向 福特的流水线——摩登时代
四、行为管理思想【20世纪30年代迄今】 霍桑实验:
1.企业的职工是“社会人”。2.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的积极性,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关键。3.组织中实际存在着“非正式组织”。4.组织应发展新的领导方式。
行为管理发展的主要方向:
1.关于人需求、动机和激励问题的研究。2.关于“人性”问题的研究。3.关于组织中非正式组织和人与人的关系问题的研究。4.关于组织中领导方式问题的研究。
五、现代管理理论【二战后迄今】
重要学派:社会系统、管理科学、权变理论、决策理论、系统管理理论、经验主义、经理角色、(经验主义管理、人际关系、组织行为、经营管理理论)第二节对西方管理思想演进的简单评述
1.推动管理科学发展的最主要的动力是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也会推动、带动管理科学的前进与发展。3.管理科学和理论是对现实管理工作的概括和抽象,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结合行业、组织、岗位的特点,灵活地加以运用。
第四章计划 第一节计划的概念
计划的定义: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计划指制定计划,执行计划、检查计划。狭义的计划仅指制定计划,即根据实际情况,通过科学、准确的预测,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的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方法。它是组织中各种活动的行动指南,也是各项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的保证。
计划的重要性:指明方向、减小不确定性、高效地实现目标、提供控制标准。计划的有效性:评价一项计划本身有效性的标准(1.统一性 2.灵活性 3.精确性 4.经济性)第二节计划的分类
期限:长期计划、中期计划和短期计划 明确性程度:具体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
范围广度:战略计划(全局、知道、长远,三年以上)和作业计划(局部、具体、时期,一年以内)
表现形式:使命、目标、战略、政策、程序和规则、规划、预算
重复使用:常备性计划、单一用途计划(方案:指涉及一系列相对范围较广的活动的单一使用计划,它勾画出以下内容:1.达到一个目标需要的重大步骤2.对每一步骤负责的企业单位或成员3.每一步的规程和时间安排)第三节目标和目标管理
目标:是一个组织或个体在一定时期内期望达到的预期成果。它为组织活动或个体活动提供了方向。
目标管理:是让组织的主管员和员工亲自参加目标的制定,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并努力完成工作目标的一种管理制度或方法。
过程:确定目标、分解目标、复审结构、实现目标、评价考核 四要素:确定目标、参与决策、明确期限和绩效反馈。
优点:更符合实际,更科学;发挥成员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注意问题:1.目标的可考核性 2.目标设定的难度 3.强调员工的真正参与 第四节计划前提 组织环境分析:
一般环境(间接环境)【PEST分析】
政治环境:政府政策、国家政局、外贸政策、政府稳定性以及环境保护法等。经济环境:涉及商业周期、利率、通货膨胀、劳动力的供给、消费者的收入、价格指数的变化和资金供给等方面。
社会环境:包括人口的分布、收入分布、社会习俗、社会的道德和价值观、工作习惯、人们对工作和消遣的态度以及受教育程度等。
技术环境:技术变化速度、技术的转换、目前的新技术、技术的发展方向等要素。间接环境从两方面影响组织:外来力量可能促成一个最终变成利益相关的团体的形成;技术的迅猛发展、经济的繁荣或衰退、工作态度的变化
特定环境(直接环境):外部利益相关者——竞争对手、顾客、供应商、政府等;内部利益相关者——员工和董事会
预测:就是预言未来结果的一个过程。组织会在分析环境时进行各种不同的预测,其中包括经济预测、技术预测和政府法令预测等。一般认为销售预测、技术预测是组织中最为重要的预测对象。预测是分析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和走向,确定这些变化对企业的影响,进而作为企业计划如经营目标的制定的依据。第五章决策
第一节决策与决策过程
决策的含义:决策就是指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目标,在掌握充分的信息和深刻分析各种情况的基础上,科学地拟定各种方案并加以评估,最终选出合理方案的过程。决策制定的过程:发现问题;拟定各种可行的备选方案;对备选方案进行评价和选择;实施和审查方案。西蒙把这四个阶段依次称为:情报活动、设计活动、选择活动、审查活动,并以决策的过程来定义决策。
决策工作的重要性:决策是管理活动的核心,是管理人员的主要任务。决策不仅是计划工作的内容,而且贯穿于全部管理活动的始终,即贯穿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之中。
管理职能中的决策:
计划:组织的长远目标是什么?什么战略能够最好地实现这些目标? 组织的短期目标应该是什么?每个目标的困难程度有多大?
组织:直接向我报告的下属有多少人?组织中的集中程度应多大?职务如何设计?组织何时应实行改组?
领导:我应当如何对待缺乏积极性的雇员?在特定的环境中,哪种领导方式最有效?一个具体的变化将如何影响工人的生产力?何时是激发冲突的最恰当时机?
控制:组织中的哪些活动需要控制?如何控制这些活动?绩效偏差达到什么程度才算严重?组织应建立哪种类型的信息管理系统? 第二节决策理论 决策理论的观点
古典经济学理论:完全理性和“最大化或最佳原则”。西蒙的行为决策理论:“满意标准”和“有限理性标准”。决策的主观性和客观性
决策的主观性是指决策受决策者本身的思想、认识、思维的影响。
决策的客观性指决策是在客观条件下,按照客观事物的内在发展规律及与其他关联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去进行的。
决策者不同,主观“满意”方案就不同,而客观的“最优”方案却不会随着决策者的改变而改变。另一方面,主观“满意”方案也不能保证决策的正确性,因为它毕竟带有相当大的主观成份。若这种主观“满意”方案反映的是客观事实且适应客观规律的发展变化,那么决策是正确的;否则,决策是失误的。第三节决策类别
确定决策、风险决策与不确定决策(内容)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方式)个人决策和群体决策(参与对象)
个人:效率高且责任明确;会导致一个人说了算。
群体:有利于识别问题、设计方案、评价方案,到的更积极和更正确的执行;决策缓慢。
第七章组织结构设计与结构类型选择 第一节组织理论中的基本问题
合理分工与有效协作
积极作用:一个人不断地重复做一项相同的工作,可以使他较容易掌握特定的技能,从而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工作质量;劳动分工可以为不同员工各自所具备的特殊技能与专长得到更有效的运用创造条件;使组织内部的资源配置更为合理,节约工资成本和培训费用。
消极作用:过度细化,使工作单调、枯燥,员工缺乏进一步学习和提高的空间,从而产生厌倦、烦闷、压抑的情绪,以至出现生产率下降、质量降低、旷工和离职流动率提高等现象,抵消甚至超过专业化的经济优势。
解决方法:考虑扩大工作活动的范围或深度来减少上述的负面影响,尝试新的工作组合形式,“轮岗制度”。
专业化与部门化
专业化:将工作细分为若干步骤,每一步骤由一个单独的个人来完成,各个员工都仅专门从事某一部分的活动。
部门化:就是指将若干职位组合在一起。可以依据不同的方式将若干职位组合在一起。【职能部门化、产品部门化、地区部门化】
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
管理幅度:一名主管人员直接领导、指挥并监督其工作的下属数量。幅度是一个组织水平(横向)结构扩展的表现。
管理层次:当一名主管人员的下属数量超过了他能够有效管辖的限度时,为了保证组织的正常运转与协调有序,他就会委托一些人来分担其工作,从而增加一个新的管理层次。层次是一个组织纵向结构扩展的表现。一个组织管理层次的多少受组织规模与管理幅度的影响。当管理幅度已定时,管理层次与组织规模成正比。在组织规模已定的情况下,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成反比。人们一般将管理幅度宽、管理层次少的组织称为扁平结构,而将管理幅度狭窄、管理层次多的组织称为直高结构。
扁平结构(公司组织变革的趋势):
节约管理成本,促进授权,缩短指挥链和信息链,有助于提高管理效率;管理者工作复杂程度大大增加,可能出现失控。
直高结构:
每个管理者的管理效率提高;管理成本增大,信息传达困难,高层对基层控制困难。
职权、职责与职权种类
职权是指由组织制度正式确定的,与一定管理职位相连的决策、指挥、分配资源和进行奖惩的权力。
职责是指由组织制度正式确定的,与职权相应的承担与完成特定工作任务的责任与义务。
职权种类
直线职权:由上向下的垂直指向的质权关系。参谋职权:同级之间平行指向的职权关系。职能职权:直线职权派生。第二节组织结构设计 组织结构设计的影响因素
(一)组织战略
初期扩张和资本积累阶段,业务量不大,多数组织采用简单结构;
资源合理利用阶段,企业产品和经营范围开始扩散,一般采用职能型结构或区域部门化的结构;
持续发展阶段,企业力求开发新的产品和拓展新市场,战略重点放在研究开发只能和内部协调职能上,倾向于采用产品事业不结构或矩阵式结构;
多元化经营阶段,由于不同业务领域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企业内部的资源配置和相互协调问题更为突出,公司总部职能机构与事业部经营结合的集团型结构或者由若干战略经营单位组成的联合舰队式结构成为普遍采用的组织结构形式。
(二)外部环境
在变化缓慢、相对稳定的环境中,那些等级关系严格、规章制度详细刻板、职责分工明确、工作程序固定的“机械式” 组织有很高的运作效率;竞争激烈。存在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动荡环境中,那些更强调合作与横向沟通、等级关系和权责界限相对模糊、具有更多灵活性的“有机式”组织更有利于快速地对环境的变化作出反应。
(三)技术因素
组织用于自身管理活动的办公设备和管理手段的技术水平高低,将直接影响组织中的职务设置、结构特点和对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组织在向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机器设备和生产技术的先进程度对组织结构的影响,这在作为经营性组织的企业中更为明显与直接。
(四)组织规模
组织规模的大小是影响其结构设计的基本因素。组织规模除了影响等级层次的多少外,也影响对组织结构类型的选择。第三节组织结构的基本类型
集权型组织结构 1.直线型结构:
不设专业化分工的职能部门,各种管理职能集中由主管人员承担。依据直线职权组成等级层次分明的垂直系统。
优点:简单明确、权责清楚、统一指挥,在主管人员素质高、能力强的条件下有很高的运作效率且节省管理费用,适用于业务单
一、有较稳定服务对象的小型组织或企业基层的现场管理。
缺点:缺乏横向协调的渠道,当组织规模扩大或主管人员的能力不足以有效控制时,则难于适应业务发展的要求,一旦发生意外事件或紧急情况有可能给组织造成较大的损害。2.职能型结构:
按照在组织中所承担的职能建立公司的组织结构,组成以生产、营销、财务、人事等职能部门分工为特色的结构形式。
优点:职能型结构能够充分发挥专业化分工的优势,将具有相近专业技能的人和联系紧密的工作活动组合在同一个部门中,有利于相互间的交流沟通、提高技能水平和更深入钻研本领域的工作,减少人员和设备的重复配置。同时各职能部门围绕着组织的总体目标开展工作,有利于高层主管的集中决策、统一指挥。缺点:如果职能经理长期只从事某一专门业务的管理,对其他职能部门缺乏了解,难以具备全局观念,不利于培养进行全面管理的高层次、综合型管理人才。对于具有多种产品的生产型企业来说,不易区分单独一种产品对企业的贡献,也没有一个职能部门对生产经营的最终结果负责。
分权型组织结构 1.事业部结构
在总公司领导下设立的各个事业部相对独立地自主经营,财务上独立核算。各事业部经理对事业部的经营绩效全面负责,拥有充分的运营决策权力,并直接向公司总部汇报工作。
优点:建立了一种绩效导向型的体制;有利于培养高级管理人才
缺点:事业部自成体系,导致营销、财务等职能部门在各事业部的重复配置,增加了总的管理费用;如果事业部独立性过强,有摆脱总公司控制的倾向,也会削弱组织的整体实力,甚至出现“架空”总公司的情况。2.矩阵式结构
矩阵式组织结构在横向上设置职能部门来获得专业化分工的优势,而在纵向上依照工作任务的不同设置项目组。项目经理对项目实施的全过程及最终结果负责,并有权在与总部协商的基础上,从各职能部门中抽调所需要的有关人员共同工作。
优点:有助于各职能专家发挥其技术专长,促进各种专业资源在组织内不同项目或产品间的共享共用;同时又有助于职能专家、职能部门之间的横向沟通与协调。缺点:有可能造成混乱,尤其是当纵横两条指挥链上的经理们在某些问题上不能达成共识和协调一致时,各自发出不同的指令,会使项目组成员无所适从;对员工考核的分配权 第十章领导 第一节领导与权力
领导的定义:
领导是在一定条件下通过指导、沟通、激励与奖惩等手段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对组织内群体或个体实行影响的行为过程。
领导是指挥、引导、沟通、激励与影响被领导者实现某种特定目标而努力的各种活动过程。
领导的三层含义:
领导必须有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否则就不成其为领导;
领导者拥有影响被领导者的能力或力量。这些能力或力量包括由组织赋予领导者的职位和权力,也包括领导者个人所具有的品德、才能、知识和感情等非权力的影响力;
领导的目的是依靠一定的手段与方法,通过影响被领导者而达到组织的目标。
领导的作用:
指挥作用。一方面,领导者必须有能力指明企业的战略方向和需达到的目标。另一方面,领导者还必须是个行动者,能率领员工为企业的目标而努力。协调作用。思想协调;目标协调;权力协调;利益协调;信息协调。
激励作用。领导者需要创立满足劳动者各种需要的条件、激励劳动者的动机,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造力。第三节领导特质与行为理论
一、领导特质理论(20世纪20-30年代)
二、领导行为理论(40-60年代)
领导风格理论【独裁型、民主型、放任型】
领导行为理论【结构维度、关怀维度】【员工导向、工作导向】 管理方格论【关心人、关心生产】
贫乏型(1.1式)领导。付出最小的努力来完成工作。
乡村俱乐部型(1.9式)领导。只注重支持和关怀下属的发展和下属的士气。任务型(9.1式)领导。只注重任务效果而不重视下属的发展和下属的士气。团队型(9.9式)领导。通过协调和综合工作相关活动而提高任务效率与工作士气。
中庸之道型(5.5式)领导。维持足够的任务效率和令人满意的士气。
三、权变理论(60年代末-70年代)
(一)菲德勒权变理论
两种领导风格与8种情境因素匹配
(二)赫塞—布兰查德的情境理论 四种领导风格与下属成熟度匹配
四、领导理论的新观点(80年代—至今)事务型领导、变革型领导 两种领导类型的比较:
我们不应把事务型领导与变革型领导作为截然对立的两种类型来看待。变革型领导是站在事务型领导的肩膀上形成的。
变革型领导相比事务型领导可以导致下属更高的努力水平和绩效水平。此外,变革型领导也更具有领袖魅力,因为变革型领导者试图给下属灌输的不仅是运用那些已有观念来解决问题,而是采用新观点、新视角来解决问题。第十一章激励
第一节激励的基本过程
激励用于管理中,是指激发员工的行为动机,也就是说,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去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改变员工的行为方式,使员工奋发努力完成组织的任务与目标。
管理关注的激励是通过外界刺激将个体需要与组织目标保持一致,从而激发员工的行为动机,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员工努力完成组织的任务与目标。激励的实质:让员工的动机从实现个人目标和实现组织目标联系在一起。第二节激励理论 内容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ERG理论
【生存需要。通过食物、空气、水、工资报酬和工作条件等因素得到满足需要。】 【关系需要。通过有意义的社会和人际关系满足需要。】 【成长需要。通过个体作出创造或高效率的贡献而满足需要。】
“双因素”理论
激励因素(满意与没有满意)
【成就、承认、工作本身、责任、晋升、成长】 保健因素(没有不满意与不满意)
【监督、公司政策、与监督者的关系、工资、同事关系、与下属的关系、地位、保障】 过程理论
期望理论
员工的动机依赖于三个关键变量:努力与绩效的联系、绩效与奖赏的联系、奖赏的吸引力。
要关注员工对成功的期望;努力确定每个员工所看重的结果;确定并清晰地陈述所要求的绩效;为员工制定的绩效水平应该是可以达到的;应确保结果或奖励的变化要大得足以刺激有意义的行为。
强化理论
正强化指对于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及时给予肯定、表扬和奖励,以促使员工在类似条件下重复和加强这些行为的激励方式。
指在组织中预先告知某种不提倡或不遵守规则的行为及不良绩效可能导致的后果,促使员工抑制或改变不符合组织要求的行为。尽管从手段和形式上,负强化是从反面抑制不良行为,但其最终目的仍是引导员工行为符合组织目标,其效果与正强化是同样的。公平理论
员工把他们的付出(努力、经验、资历、地位、聪明才智,等等)和获得(赞美、肯定、薪水、福利、升迁、被提升的地位,等等)与哪些在同样工作环境下的员工进行比较,出现任何不公平性都会带来心理上的不平衡,从而产生激励意义。Q为收入,P为付出;I代表本人,x代表参照对象。Qi/Pi Qi/Pi>Qx/Px 不公平(报酬偏高) 重视员工公平感;有透明的奖罚分明的分配制度;尽量量化管理;引导员工注重机会均等,而不是结果均等 第十二章管理沟通 第一节管理沟通概述 管理沟通:指一定组织中的人,为达成组织目标而进行的管理信息交流的行为和过程。 特点:沟通的目的更为明确;沟通的渠道更加健全;沟通活动更有计划。作用:管理沟通是企业凝聚力增强的“助力器”;管理沟通是领导职能实现的基本途径;管理沟通是企业与外部环境联系的桥梁。 沟通过程:一个发送者把信息通过沟通渠道传递给另一个接收者的过程。发送者-信息-编码-传输-接受-解码-理解-接受者-反馈-发送者 浅层沟通与深层沟通 浅层沟通是指发送者将在管理工作中必要的信息、知识、想法、行为要求等信息传递给接收者,如管理者把工作安排传达给部属,部属将工作结果报告主管等,其目的是影响和改变接收者的行为,最终达到企业的目标。 深层沟通是指管理者和部属为了有更深的相互了解,在个人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进行双向的较深人地相互交流,其作用主要是使管理者对部属有更深层次的了解,满足他们的需要,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深层沟通有助于有效地管理好部属,它一般不在工作时间进行,通常只有两个人或在小群体内部进行,最终改善相互间的人际关系;它比浅层沟通更难进行,更容易发生沟通的障碍。深层沟通是指管理者和部属为了有更深的相互了解,在个人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进行双向的较深人地相互交流,其作用主要是使管理者对部属有更深层次的了解,满足他们的需要,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深层沟通有助于有效地管理好部属,它一般不在工作时间进行,通常只有两个人或在小群体内部进行,最终改善相互间的人际关系;它比浅层沟通更难进行,更容易发生沟通的障碍。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 口头沟通、书面沟通、非语言沟通与电子沟通 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 垂直沟通与水平沟通 第二节管理沟通的渠道与网络 正式沟通渠道与管理 1.上行沟通渠道与下行沟通渠道 2.横向沟通渠道与对角沟通渠道 非正式沟通渠道与管理 非正式沟通渠道是指非官方的、不受任何约束的信息通道。非正式沟通的主要功能是传播员工(包括管理和非管理人员)所关心和与他们有关的信息,它取决于员工的社会和个人兴趣和利益,与企业正式的要求无关。第三节有效沟通的障碍及其改善 有效沟通的障碍 1.人为障碍:来自发送者的人为障碍【思想障碍、能力障碍、信誉障碍】来自接收者的人为障碍【地位障碍、理解障碍、偏见障碍】 2.语义障碍:词语引起的语义障碍;图像引起的语义障碍;身体语言引起的语义障碍 3.物理障碍:沟通渠道障碍;时间障碍;距离障碍 4.跨文化障碍 第十三章控制的基础 第一节控制的概念 监视各项活动以保证它们按计划进行,并纠正各种偏差的过程。控制活动涉及到企业的各个层面,无论是基层的工作人员,还是部门的经营管理人员,以及高层的战略制定人员,都应当承担控制的职责。控制的重要性: 任何组织、任何活动都需要进行控制;控制的重要性与其他三个职能相关【计划、组织、领导】 管理控制的特点: 管理控制具有动态性;管理控制具有目的性和反馈性;管理控制具有人本性;管理控制具有创新性 管理控制的层次: 价值系统。它决定组织追求的价值、目标、政策,为组织提供计划、评价的标准和控制的方针、政策。 信息系统。它提供各种变量的数据。 预测决策系统。它对备择方案的结果提供预测,并据此作出满意的决策。第二节控制的过程 基本步骤:确定控制标准;衡量实际工作,与标准做比较,发现可能存在的偏差;采取行动纠正偏差或修改不适当的标准。第三节控制的类型 前馈控制:管理人员在工作开始之前对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偏差进行预测和估计,及时采取措施预先防止问题的产生,称为前馈控制。 前馈控制有许多优点。首先,从理论上讲,它是人们最乐于采用的类型,因为它能避免预期问题的出现的,有防患于未然的效果。其次,前馈控制适用于一切领域中的所有工作,适用范围很广。再次,前馈控制不针对具体人员,因而不会造成心理冲突,易于被职工接受并付诸实施。 但是,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它的实施需要及时和准确的信息,必须对整个系统和计划有透彻的分析,懂得计划行动本身的客观规律性,从而建立前馈控制的模式,经常注意保持它和现实情况的吻合,并且输入变量数据,估算它们对预期的最终成果的影响,还要采取措施以保证最后结果合乎需要、现场控制:现场控制发生在活动进行之中。在活动进行之中对出现的偏差实施控制,有利于在发生重大过失或造成不可挽回损失之前及时采取措施。现场控制一般表现为两种方式,一是主管人员深人现场检查和指导下属的活动,它包括适当的工作方法和工作过程的指导,监督下属工作,发现偏差督促纠正;二是表现为基层工作人员的日常自我工作控制,控制的对象就是自我的操作工作过程。几点注意:要有具备一定素质的基层管理人员,要有足够的授权,要多听下属意见。 反馈控制:反馈控制是一种最常见的控制类型,控制作用发生在行动之后,主管人员分析以前工作的执行结果,将它与控制标准相比较,发现偏差所在及其原因,拟定纠正措施以防止偏差在下一次的工作出现。 (一)1、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通过适应和改造外部环境去取得必需的资源,必须通过个人或集体的劳动为自己或他人提供需要的产品和劳务,这说明人类活动具有() A、目的性B、实践性C、依存性D、知识性 答案:C.2、下列哪项在管理循环过程中处于轴心的地位,成为推动管理循环的原动力() A、控制B、领导C、创新D、组织 答案:C3、著名的霍桑研究是采用何种方法研究管理中人际关系的成功的例子() A.归纳法B.实验法C演绎法D.推理法 答案:B4、顺“道”是中国传统管理活动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中国历史上的“道”有多种含义,属于主观范畴的“道”和客观范畴的“道”分别是指(B) A.客观经济规律和治国的理论B.治国的理论和客观经济规律 C.客观经济规律和道德理论D.治国的理论和道德理论 答案:B5、现代管理的核心是() A、科学管理B、有效管理C、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D、顾客至上 答案:C6、挖掘人的潜能的最好办法是() A、明确每个人的职责B、职位设计合理C、合理授权D、奖惩分明 答案:A7、我国古代的法治思想主张实行“明法”、“一法”原则,分别是指() A.公开性和平等性B.平等性和公开性 C.开放性和权威性D.公开性和权威性 答案:A8、A厂在生产纸张的过程中,由于废水的排放造成环境的污染,因此被国家有关部门明令关闭,在该案例中,影响A厂的主要环境因素是() A.技术环境B.自然环境C.社会文化环境D.政治环境 答案:D9、环境预测和决策的基础是() A、确定课题B、环境调查C、收集资料D、资料整理 答案:B10、初始决策与追踪决策所共有的特点是() A、回溯分析B、非零起点C、双重优化D、动态过程 答案:D11、在一个企业中,哪类经营单位可以为企业发展带来高额利润() A、明星B、金牛C、幼童D、瘦狗 答案:B12、当人们对未来有一定的认识,但又不能肯定的情况下,往往采用下列决策方法中的() A、确定型方法 B、风险型方法 C、非确定型方法 D、程序化方法 答案:B13、目标管理过程中,执行了预先制定的目标以后,下一步要进行的工作是() A、实施奖惩 B、制定新目标 C、评价成果 D、执行新目标 答案:C14、锥形结构的管理组织结构形态的优点有() A、层次少,信息传递速度快。 B、有利于下属主动性和首创精神的发挥。 C、信息传递过程中失真的可能性小。 D、有利于主管对下属进行详尽的指导。 答案:D15、布莱克和穆顿提出的管理方格理论以为下列哪种方式使领导工作最有成效() A、只注重任务的完成,不重视人的因素 B、特别关系职工,不管生产任务的完成C、即不过于重视人的因素,也不过于重视任务因素 D、对生产和人的关系都很重视 答案:D16、根据管理工作的要求,努力提高管理人员在决策、用人、激励、沟通、创新等方面的管理能力符合下列哪种管理人员培训的目标() A、传递信息B、改变态度C、更新知识D、发展能力 答案:D17、领导班子的结构一般包括四个方面() A、年龄结构知识结构 专业结构性格结构 B、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性格结构能力结构 C、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性格结构专业结构 D、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能力结构 答案:D18、公平理论中,横向比较如果出现Qp/Ip A、认为自己所得报酬过高 B、他会要求减少报酬 C、他可能自觉的增加投入量 D、此人对组织的激励措施感到不公平,要求增加报酬 答案:D19、下列手段中属于正强化的内容() A、批评B、降级C、提升D、罚款 答案:C20、为适应系统内外变化而进行的局部和全局的调整是管理的() A、维持职能 B、控制职能 C、创新职能 D、协调职能 答案:C (二)1、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麦格雷戈围绕“人的本性”来论述人类行为规律及其对管理的影响,提出了著名的()。 A、X理论――Y理论B、不成熟――成熟理论C、双因素理论D、层次需求理论 2、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之间一个重大的区别就是,正式组织是以()为重要标准。 A、感情的逻辑B、正规的程序C、效率的逻辑D、以上都是 3、著名学者戴维斯将企业目标可分为主要目标、并行目标、次要目标。其中,主要目标由企业性质决定,它是()。 A、贡献给企业顾客的目标; B、为企业的关系人服务的目标; C、贡献给企业本身的目标; D、贡献给企业管理者的目标 4、业务决策中,例如生产任务的日常安排、常用物资的订货与采购等诸如此类的经常重复发生,能按原已规定的程序、处理方法和标准进行的决策,属于()。 A、日常管理决策B、确定型决策C、程序化决策D、非程序化决策 5、在下列职务中,进行非管理性工作最多的是:()。 A.大学校长B.公司经理C.教师D.系主任 6、确立组织的基本长期目标,采取行动,合理分配各种资源,以期达到既定目标,这也是计划的一种表现形式,即()。 A、目标B、战略C、规划D、计划 7、授权时应依被授权者的才能和知识水平的高低而定。这就是授权的()原则。 A、因事设人,视能授权B、因人设职,视能授权C、任人唯贤D、A和B8、有一种领导理论,它将领导方式分为四类,即专权命令式、温和命令式、协商式和参与式,这种领导理论即()。 A、管理方格理论B、权变理论C、管理系统理论D、性格理论 9、管理人员在事故发生之前就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防患于未然,这样的控制活动,是控制的最高境界,即()。 A、现场控制B、前馈控制C、即时控制D、反馈控制 10、法定权是组织赋予领导者的岗位权力,它以服从为前提,具有明显的强制性。它包括这样几个方面的内容:()。 A、决策权、组织权、指挥权、人事权、奖惩权 B、决策权、控制权、指挥权、人事权、奖惩权 C、决策权、组织权、计划权、人事权、奖惩权 D、决策权、指挥权、计划权、人事权、奖惩权 11、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对象是:()。 A.优秀人才B.全体员工C.中青年人D.领导人.12、一家产品单一的跨国公司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拥有客户和分支机构,该公司的组织结构应考虑按什么因素来划分?()。 A.职能B.产品C.地区D.矩阵结构 13、除了较低层次决策的数量、涉及的范围以及对这些决策的控制等标志外,反映分权程度的标志还有:()。 A.高层管理者的管理幅度B.组织中的管理层次 C.低层次决策实施所涉及的费用数额D.低层次决策的上级认可 14、进行控制时,首先要建立标准。关于建立标准,下列说法中哪一种是不正确的?()。 A.标准应该越高越好B.标准应该考虑实施成本 C.标准应考虑实际可能D.标准应考虑顾客需求 15、企业计划工作的前提条件可分为企业可控制的和企业不可控制的。下列条件中那个(些)是属于企业可以控制的?()。 A.未来市场价格水平B.税收和财政政策C.A和BD.产品投放市场的时机 16、企业管理者对待非正式组织的态度应该是: A.设法消除B.严加管制C.善加引导D.积极鼓励 17、一个管理者所处的层次越高,面临的问题越复杂,越无先例可循,就越需要具备: A.领导技能B.组织技能C.概念技能D.人事技能 18、人际沟通中会受到各种“噪音干扰”的影响,这里所指的“噪音干扰”可能来自于: A.沟通的全过程B.信息传递过程C.信息解码过程D.信息编码过程 19、管理需要信息沟通,而信息沟通必须具备的关键件要素是: A.传递者、接收者、信息渠道B.发送者、传递者、信息内容 C.发送者、接收者、信息内容D.发送者、传递者、接收者 20、在整个企业管理中,倡导尊重每一位员工、重视员工权利的思想、观念和做法属于: A. 企业文化B.政治手段C.利益导向D.激励方式 1、A2、C3、A4、C5、C6、B7、A8、C9、B10、A 11.B12.C13.C14.A15、D16、C17、C18、A19、C20、A (三)1、提出官僚组织结构的学者是(B) A.美国行为学家梅奥B.德国管理学家韦伯 C.美国管理学家泰罗D.法国管理学家法约尔 2、下面关于巴纳德的动态平衡理论说法错误的是(A) A. 这一理论主要研究人性和激励理论,认为组织是人群之间互动关系组成的系统 B. 在重视正式组织的同时,更要重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 C. 管理者要确保组织成员的贡献与自我满足之间的平衡 D. 要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明确主管的责任 3、我国决定开发西部的决策属于(D) A.战术决策B.激进决策C.目标决策D.战略决策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 社会中介组织属于公共组织 B. 基于特定宗教信仰而形成的宗教组织是公共组织 C. 提供公共服务的非营利性的非政府组织是公共组织 D. 基于特定的生活兴趣而形成的组织属于公共组织 5、关于人的需要、动机和激励等方面的理论,下面说法错误的是(D) A.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的需要分成生理、安全、社会、尊重和自我实现五哥层次 B.赫茨伯格将影响人的积极性的因素分成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 C.麦格雷戈的X理论和Y理论是对人性的两种看法 D.阿吉里斯提出的群体动力学理论主要对非正式组织群体对管理的影响和作用 6、下属的素质与能力与管理跨度的关系是(A) A.正比关系B.反比关系C.没有关系D.有时成正比关系,有时成反比关系7、20世纪80年代的领导特质理论是(C) A. 向领导特质理论回归 B. 全面否定领导特质理论 C. 经过行为理论和权变理论之后,进入更高级的研究阶段 D. 与行为理论和领导权变理论没有联系 8、彼德·杜拉克认为:“领导者都是受人瞩目的,因此必须以身作则”。这可以增加领导者的(A) A.模范权B.专长权C.合法权D.奖励权 9、下面哪种理论理论关注下属的成熟度(D) A.情境理论B.菲德勒的权变理论C.途径-目标理论D.领导者参与模型 10、事后控制的致命弱点是(C) A.垂直性B.强制性C.滞后性D.超前性 11、沟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但信息容量最大的是(D) A.信件B.电话C.电子邮件D.语言 12、美国管理学家华伦·班尼斯说,领导必须靠三条腿走路,这说明了领导素质的(B) A.层次性B.综合性C.稳定性D.时代性 13、在人才招聘现场拟定对应聘者的具体要求属于(A) A.现场控制B.过程控制C.事后控制D.前馈控制 14、“门缝里看人”体现了哪种心理效应(A) A.定型效应B.首因效应C.光环效应D.近因效应 15、强化理论的提出者是(B) A.亚当斯B.斯金纳C.克尔D.弗罗姆 16、所有的备选方案都进行成对的比较,先表决两个方案,获得群体成员过半数赞成票的方案再同余下的方案进行成对的比较,依次表决直到得出最终的结果。这种群体决策的方法被称为(B) A.博尔达计数B.孔多塞标准C.赞成投票制D.淘汰投票制 1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 A.经验思维的特点在于经验的联想和经验的迁移 B.逻辑思维偏重于理性的思考,是一种抽象的思维 C.经验思维简单实用,适用范围非常广泛,不容易忽略新的变动因素 D.逻辑思维也表现为概念思维和辨证思维 18、“无批评”原则在下面哪种方法中最为重要(D) A.“零起点”法B.哥顿法C.挑错法D.头脑风暴法 20、传统经济学对人的看法是(A) A.社会人B.理性人C.复杂人D.自然人 21、决策中的渐进模型适用于下列那种情况(A) A.稳定发展的社会 B.激烈动荡的社会 C.需要进行改革与创新的社会 D.社会矛盾突出的社会 22、根据赫塞和布兰查德的情景领导理论,当下属处于第二阶段,即没有工作能力,却愿意工作时,领导者应采取(B) A.指示型领导B.推销型领导C.参与型领导D.授权型领导 25、下面对于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理解错误的是(C) A.正式组织中必然存在非正式组织,无论管理者作出多大的努力,非正式组织都是不可避免的B.正式组织有明确的规章制度,而非正式组织没有 C.正式组织有明确的目标,而非正式组织没有目标 D.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都可以被管理者灵活的加以运用以实现其管理目标 28、领导者与相关的下属进行个别讨论,取得下属的建议,决策可能受到或不受下属的影响,这种领导行为属于领导者参与模型中的哪一种() A.独裁IIB.磋商IC.磋商IID.群体II29、下列对路径——目标理论表述错误的是(D) A.这一理论由罗伯特·豪斯提出 B.领导者的工作是帮助下属达到下属自己的目标,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以确保下属各自的目标和群体或组织的目标一致 C.有效的领导者帮助下属实现目标过程中的障碍,使他们顺利达到目标,给下属多种满足需要的机会 D.领导方式分为指示型、推销型、参与型、授权型 泰勒贡献1泰勒在历史上第一次使管理从经验上升为科学;2讲求效率的优化思想和调查研究的科学方法; 3率先提出工作标准化思想,是标准化或基准化管理的创始人4首次提出管理转变必须考虑人性。权力的来源企业组织的权力来源主要有正式的职位、个人的特质、专业的技能、可利用的资源、社会的影响力等五个方面。能够使职权得到合理有效的运用。 1、从正式职位上产生相应权力,也可理解为一种法定的权力,组织中的员工一般会认可这一权力。 2、个人的特质常被理解为人格魅力,并由人格魅力产生出积极的感召力,影响力。一个人或一个团体都具有这个权力。例如,受欢迎且负责任的管理者可能因为员工被鼓励去模仿他的工作习惯而具有了影响力,实际就是一种潜在的权力。 3、拥有专业技能的人员或部门具备较大的权力,一方面是其他的人员或部门对其产生的依赖性,另一方面,还在于这些专业人员或部门有能力处理不确定的问题。 4、对各种资源的控制,是组织中权力的一个重要来源。 5、那些具备相当社会影响力,并能够驾驭其运用的企业内部的部门或人员,无形中会形成一个权力区域。 组织设计的目的1组织设计目的:要通过创构柔性灵活的组织,动态的反映外在环境变化的要求,并且能够在组织演化成长的过程中,有效积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本身又是它从属的一个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 系统特性1.整体性 2目的性 3开放性4.交换性 5.相互依赖性 6.控制性系统观点1.整体观点 2.“开放性”与“封闭性” 3.封闭则消亡的观点 4.模糊分界的观点 5.保持“体内动态平衡”的观点 6.信息反馈观点 7.分级观点 8.不断分化和完善的观点 9.等效观点 人员配备是指对主管人员进行恰当而有效的选拔、培训和考评,其目的是为了配备合适的人员去充实组织机构中所规定的各项职务,以保证组织活动的正常进行,进而实现组织的既定目标。配备任务一从组织需要的角度去考察有三方面的任务:a通过人员配备使组织系统开始运转b为组织发展准备干部力量c维持成员对组织的忠诚二从组织成员需要的角度去考察有两方面的任务:a通过人员配备,使每个人都得到施展才华的机会b通过人员配备,使每个人的素质不断提高配备程序制定用人计划;确定人员的来源;确定备选人员;确定人选;将选定人员安排到合适的岗位上;对员工的业绩进行考评,并据此决定员工的续聘、调动、生迁、降职或辞退重要性人员配备是组织有效活动的保证、人员配备是组织发展的准备基本任务人员配备首先要满足企业岗位的需要,以保证企业活动的正常进行,进而实现企业的既定目标。聚新的组织资源,同时协调好组织中部门与部门之间、人员与任务之间的关系,使员工明确自己在组织中应有的权利和应承担的责任2组织设计的任务:是设计清晰的组织结构,规划和设计组织中各部门的职能和职权,确定组织中职能职权、参谋职权、直线职权的活动范围并编制职务说明书3组织设计者的工作:职能与职务的分析与设计、部门设计、层级设计。法约尔贡献一揭示了管理的本质。“管理”是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五种要素构成,将管理定义为这五个要素正是法约尔最主要的贡献之一。二提出了管理的14条原则 :1.劳动分工2.权力和责任3.纪律4.统一指挥5.统一领导6.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7.人员的报酬8.集中9.等级系列10.秩序11.公平12.人员的稳定13.首创精神14.人员的团结。三阐述了进行管理教育和建立管理理论的必要性。 双因素理论又称激励保健理论,是美国的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提出来的。双因素理论认为引起人们工作动机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保健因素,二激励因素。只有激励因素才能够给人们带来满意感,而保健因素只能消除人们的不满,但不会带来满意感。双因素理论的贡献1发现了成就、认可、工作本身的魅力、大战的可能性等富有激励作用的因素2肯定了保健因素在维持人们积极性方面的基础作用3在肯定物质因素对人们积极性既有重要意义的同时,突出了精神因素的激励作用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于1943年提出的,其基本思想为:人的需要包括五种,由低到高分别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种需要是一种有关联的层次结构一生理需要它是指人类生存最基本的需要,如食物、不、住所。二安全需要是指保护自己的免受身体和情感伤害的需要。这种安全需要体现在社会生活中是多方面的三社交需要。它是包括友谊、爱情、归属、信任与接纳的需要四尊重需要。它包括自尊和受到别人尊重两方面。自尊是指自己的自尊心,工作努力不甘落后,有充分的自信心,获得成就后的自豪感。受人尊重是指自己的工作成绩、社会地位能得到他人的认可五自我实现需要。它是指个人成长与发展,发挥自身潜能、实现理想的需要。马斯洛认为,上述五种需要是按次序逐级上升的,当一级需要获得满足之后,下一级更高层次的需要就成为主导需要,基本满足的需要不再具有激励作用。 领导的职能是指领导者运用组织赋予的权力,组织、指挥、协调和监督下属人员,完成领导任务的职责和功能。它包括决策、选人用人、指挥协调、激励和思想政治工作等。领导职能是实现管理效率和效果的灵魂,是管理过程的核心环节基本特征 管理是一种文化现象,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管理的任务、职能与层次 基本职能 : 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管理任务 :设计和维持一种环境,使在这一环境中工作的人们能够用尽可能少的支出实现既定的目标。什么决定控制幅度管理者的个人能力、工作的内容与性质、工作条件、工作环境。掌握管理两重性 自然属性、社会属性重要意义认真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更好的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学习引进国外有益的管理理论、技术和方法结合实际随机制宜的学习运用。管理学是一门系统的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管理学的特点 一般性、多科性、历史性、实践性 管理学研究的内容与范围三个层次或侧重点1.根据管理活动总是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下进行的其研究内容分为生产力方面、生产关系方面、深层建筑2.从历史的角度研究管理实践、管理思想及管理理论的形成与演变过程3.从管理者的基本职能或工作出发研究管理活动的原理、规律和方法为什么要学习、研究管理学1.管理的重要性决定了学习、研究管理学的必要性。2.学习、研究管理学是培养管理人员的重要手段之一。3.学习、研究管理学是未来的需要。学习和研究管理学的方法唯物辩证法 系统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的方 系统是指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现场控制指现场控制是指企业经营过程开始以后,对活动中的人和事进行指导和监督前馈控制指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开始之前进行的控制,其目的是防止问题的发生而不是当问题出现时再补救反馈控制亦称成果或事后控制,是指在一个时期的生产经营活动已经结束以后,对本期的资源利用状况及其结果进行总结间接控制基于这样一些事实,即人们常常会犯错误,或常常没有察觉到那些将要出现的问题,因而未能及时采取适当的纠正或预防措施。他们往往是根据计划和标准,对比和考核实际的结果,追查造成偏差的原因和责任,然后才去纠正直接控制是相对于间接控制而言的,它是通过提高主管人员的素质来进行控制工作的。直接控制的指导思想认为,合格的主管人员出的差错最少,他能觉察到正在形成的问题,并能及时采取纠正措施。所谓“合格”,就是指他们能熟练地应用管理的概念、原理和技术,能以系统的观点来进行管理工 管理:是指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以人为中心,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以便达到既定组织目标的过程。组织设计是指管理者将组织内各要素进行合理组合,建立和实施一种特定组织结构的过程。组织设计是有效管理的必备手段之一。领导是领导者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运用权利向其下属施加影响力的一种行为或行为过程。激励是指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将有意识的外部刺激,转化为被管理者的自觉行动,从而最大限度调动被管理者的积极性,实现管理目标的过程。决策是管理者在一定的条件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行研究和选择的全过程。盈亏平衡分析称保本点分析或本量利分析法,是根据产品的业务量(产量或销量)、成本、利润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的综合分析,用来预测利润,控制成本,判断经营状况的一种数学分析方法。 钓鱼吃鱼案例第一题新港船厂的厂长王业震科学授权,“闲可钓鱼”,但是,海盐衬衫总厂的厂长步鑫生高度集权,结果无暇吃鱼。在这个案例中,两个厂长的轻松和忙碌的原因是综合因素的一个结果。其中的原因有:管理的方法来讲,一个是集权式的管理,一个是分权式的管理。从管理的幅度来讲,一个是分层式的授权,一个是高度的集权。从管理的导向来讲,一个是以顾客为导向,一个是以自己的规划为导向。从组织的架构角度来讲,一个是弹性的层级结构,上下既有规范,也有变通。一个是从上至下单一的职能结构。从沟通的角度来讲,一个是双向的沟通,一个是单向的沟通等等。第二题这意味他是一个很勤奋很刻苦的人,把公司的是当做自己的事来做,同时也意味着他的领导能力出了问题,可能是协调能力不好,可能是目标不明确,也可能是自身知识有限,学习跟不上,总之就是领导艺术不到位,工作效率低。导致的结果就是:增加了工作时间,减少了私人闲暇,然而得到的却是相反的结果(仅仅一年光景,新班子和王业震初试锋芒即见成效。1983年,新港船厂造船4艘、修船137艘,工业总产值、利润、全员劳动生产率分别比上年增长25.6%、116%和20%。仍然是精明强干的步鑫生,他的助手多数也很能干,只是当他从早到晚忙着处理厂里的大事小事时,他的助手似乎插不上手。步鑫生备尝创业的艰辛,终因企业濒临于破产窘境而被免去厂长之职。)因此作为厂长或者经理要重视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自身学识和领导艺术等。第三题1权责不明,领导者和管理者经常参与应由下属完成的工作2各组之间非事务性往来3领导的性格和心情 4组织设计不合理等人力资源管理内容1职务分析与设计2人力资源规划3员工招聘与选拔4绩效考评5薪酬管理6员工激励7培训与发展8职业生涯规划9人力资源会计10劳动关系管理 早期管理的思想管理思想的发展可从古代的管理思想和近代的管理思想分析.它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可分为早期的管理思想.第二阶段可分为古典的早期思想.第三阶段可分为中期的管理思想.第四阶段可分为现代管理思想。第四篇:《管理学》复习资料
第五篇:管理学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