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型政府建设中的公民参与

时间:2019-05-12 17:51: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服务型政府建设中的公民参与》,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服务型政府建设中的公民参与》。

第一篇:服务型政府建设中的公民参与

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中的公民参与

摘要:我国的服务型政府建设正如火如荼的进行,致力于转变政府的职能,实现政府职能和制度的创新,把我国建设成精简高效的“小政府,大社会”的国家。服务型政府是以人为本、公开透明、具有回应性的有限政府,本质上要求广泛的公民参与。本文从法律法规建设、参与意识和能力、参与渠道等方面找出了目前我国公民参与的不足,并针对这些不足总结了加强公民参与的政策建议。关键词:服务型政府;公民参与;政务公开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当今世界多数国家行政改革追求的目标。2006年3月,我国政府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快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它标志着服务型政府已经成为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建设服务型政府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不能仅仅依靠政府部门及公务员本身,需要公民的积极参与。广泛有序的公民参与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内在要求。

一、服务型政府与公民参与

服务型政府也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它是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的指导下,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中,把政府定位于服务者的角色,并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公正执法为标志,并承担着相应责任的政府。服务型政府是民主的、透明的、有限的、回应性的便民政府。

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以新公共服务理论为指导。新公共服务是关于公共行政在将公共利益、民主治理和公民参与置于中心地位的治理系统中所扮演角色的一系列思想和理论。①新公共服务强调:公务员要着重关注公民并且在公民之间建立信任和合作关系,公共政策可以通过公民参与和合作得到最有效的实施,公务员要帮助公民明确表达和满足他们的共同利益需求。同时,在新公共服务理论的理论来源——民主公民权理论、社区与公民社会理论、组织人本主义、后现代公共行政中都强调公民参与。因此,公民参与是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内在要求。

公民参与,是现代西方政治学率先提出的一个重要术语。它“不仅是指公民的政治参与,即由公民直接或间接选举公共权力机构及其领导人的过程,还包括

②所有关于公共利益、公共事物管理等方面的参与”。它是指公民自愿地通过各种

合法方式参与政治生活的行为,也就是普通公民运用和行使公民权利试图影响公共政策和公共生活的一切活动。①

② [美]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3).罗豪才.健全公民参与机制,推动政治文明建设[N].人民日报,2003-09-09.二、公民参与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内在要求

服务型政府有一些显著的特征,从这些显著的特征中,不难看出公民参与的重要性。

(一)民主的政府要求公民参与。民主政府是服务型政府的重要特征。民主政府主要包括: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民主评价。要做到这些,显然需要公民的参与,没有广泛的民主参与,就不能形成民主政府。因此,公民参与是形成民主政府的内在条件之一。

(二)透明的政府要求公民参与。服务型政府是透明的政府。透明政府应让公民知道政府在做什么、怎么做的,做到什么程度,实现公众的知情权。政务公开,不是简单的行政公文、政策规章的公开,而是要公开政策制定的背景和过程,让公民明白政策的制定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公民参与的过程。没有公民参与,也就不能实现政府的透明和公开化。因此,公民参与是形成透明政府的一个必要条件。

(三)回应性政府要求公民参与。行政官员在管理公共组织和执行公共政策时,应当强调他们服务于公众的职责。换言之,将公民置于首位,强调的重点不应当放在政府应该掌舵还是划桨上,而应当放在建立具有完整性和回应性的公共机构上。③具有回应性的政府能迅速察觉公民偏好和社会问题,对社会要求做出回应。这样也可以促进公民与政府的良性互动。回应型政府离不开公民参与,公民参与既是回应型政府形成的内在要求,也是它的重要内容。

(四)有限的政府要求公民参与。有限政府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政府,是要受宪法和法律的限制,接受公民和社会监督的政府。有限政府的实质就是 “小政府”,要求在公民广泛参与下,形成“大社会”。由此可见,公民参与是有限政府形成的内在要求。

(五)便民的政府要求公民参与。服务型政府强调以人为本,政府在提供服务时还要考虑对公民的便利性。让公民更方便地享受公共服务,可以提高公民对政府的信任度和支持度。建设便民政府,要求有效的公民利益表达机制相匹配,只有公民把自己的意愿通过广泛畅通的渠道传递给政府,才能使政府做出有效的回应,提供相应服务。因此,公民参与是形成便民政府的重要条件。④

三、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中公民参与的现状

第一,公民参与的政策法规体系不健全,制度保障作用不够。

这是目前最突出的问题。我国法律体系对公民的政治参与权有明确的规定与保障,但对公民行政参与权的实现与程序目前却无健全的法律体系保障。特别是③ [美]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3)④ 李之洋,王震.我国公共管理建构的政治本质:论服务型政府建设中的公民参与,湖北社会科学,2008(1)

对公民行政参与权的范围,实现途径、程序保障、权利救济等尚无体系化的规范,导致各地执行的情况不一,随意性强,容易造成公共管理中公民参与权丧失。

第二,公民参与组织化程度不高,参与意识与能力缺乏。

实践表明,部分公众对服务型政府建设持被动的观望态度,缺乏主动参与的责任意识。部分公民仅仅为了表达自身利益或解决自身问题而参与,有“搭便车”心理。另外,目前我国公民参与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基本是个人参与的状态。多数公民缺乏参与公共管理的基本知识储备,对相关的资讯与技能缺乏了解,加剧了公民参与的盲目性。

第三,政府动员、组织公民参与的模式单一,公民参与机制不健全。

现在有些地方把服务型政府建设想得过于简单,认为只要是建设成行政服务中心就行了。这就把公民当成了与提供公共物品无关的“顾客”,实质是把“公民参与”排除在外。目前各地在设置公民参与的渠道、选择公民参与模式、回应民意诉求,保障公民参与有效性等方面都存在结构性失衡等问题。在公民参与公共管理过程的环节方面,主要是对政府绩效成果的评价参与,在行政决策、执法过程中的参与相对较少,在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供给等方面的参与更少。

第四,公民社会的建设远不成形,政府扶持的力度不到位。

近些年来,我国公民社会已经有了雏形,但是发展较慢,特别是第三部门对政府的依附性较强,而政府对第三部门扶持的力度远远不够。一些政府官员对政府权威过于迷信,认为第三部门可有可无。在实践上,对第三部门的工作支持不够,更没有为第三部门及公民社会完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四、增进公民参与的政策建议

第一、提高公民科学素养,增强公民的参与能力。公民的参与程度跟其教育水平密切相关。所以,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增加公民受教育机会,提高公众的受教育程度,使每位公民都成为有理性思维的、能运用自己的文化知识的积极参与者。具体包括:加快科学教育的改革,实行教育理念的变革和教育制度的创新,科学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把教育重点转向为培养合格或优秀的公民服务。

第二、树立政府官员的正确理念,加强与公民合作。政府官员对待公民参与的理念直接影响到公民参与的作用发挥。这就要求政府官员必须树立正确的理念,破除给予公民参与权是行政机关“恩赐”的思想,承认公众在公共政策整个运行中的主体地位,真正把吸收公民参与看成一种责任、义务,看成是优化政府行为的必由途径,并身体力行地实践这一理念,行政官员要有一种关心和参与的态度,应倾听公民声音并对其话语做出积极的回应,加强与公民合作,促进公民

参与服务型政府的建设。⑤

第三、加快公民参与的法律化、制度化建设,健全公民参与制度。我国已初步建立了公民参与的制度体系,建立了选举制度、听证制度、信息公开制度、公民参与立法制度以及公民批评建议制度等。但是目前我国公民参与的法律和制度还很不完善,操作程序还缺乏具体措施。为提高公民参与的制度化水平,要完善和落实已有的具体制度,并不断进行制度创新,积极探索公民参与的切实有效的制度。

第四、拓宽公民参与渠道,完善政务公开制度。必须大力拓展和优化公民参与渠道,创造灵活多样的参与方式,并使新的参与方式制度化。托马斯在其著作中提到了如下公民参与形式:关键公众接触,公开听证,公民调查,咨询委员会,共同生产。⑥在建设服务型政府过程中,我们应该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公民参与理论,并结合具体实践情况探索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公民参与的具体形式。政府应建立并完善与公众沟通对话的各种机制,如电子政务、公民调查、公民听证或咨询、公民论坛以及网络盛行的BBS等,确保公民参与的渠道多样化。

第五、加强基层自治的能力,促进公民参与团体和组织的发展。地方基层自治是公民参与公共事务、表达公民利益的起点。加强基层自治的能力,离不开公民参与团体和组织的发展。社区和第三部门是公民参与团体和组织的核心。社区在基层可以提供比政府和市场更快、更好、更有效的服务。第三部门作为不同于政府的公共部门和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是特定利益团体的代表,它的充分发展有利于决策对利益的整合。

第六、建立公民参与的反馈评价机制,保护公民的参与热情。公民参与热情的高低,受参与结果的影响。公民的意愿在政府公共服务和产品的供给中能否得到体现,是公民自身对参与结果评价的一个最为基本的方面。在我国的政府管理实践中,还存在着大搞形式主义的现象,导致公民参与的热情递减。因此,政府应该逐步建立有效的反馈评价机制,避免使人产生公民参与见首不见尾、虎头蛇尾的感觉。通过反馈评价机制的建立,一方面督促政府部门关注公民的意愿表达,另一方面,加强公民对政府的理解,从而形成良好的双向沟通。

建设服务型政府,必须依靠公众和社会团体的认同、支持和参与。公民参与的方式和程度,决定着服务型政府建设目标实现的进程。我们只有树立正确理念,提高公民素质,健全保障机制,强化公民监督,加快公民参与的法律化、制度化建设,才能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树立起精干实效的服务型政府新形象。⑤郭圣耀,李 丽.提高公民参与,建设服务型政府,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6)

⑥约翰·克莱顿·托马斯.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公共管理者的新技能与新策略[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参考文献:

[1]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 新公共服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3).[2] 罗豪才 健全公民参与机制,推动政治文明建设[N].人民日报,2003-09-09.[3] 李之洋,王震 我国公共管理建构的政治本质:论服务型政府建设中的公民参与[J].湖北社会科学,2008(1)

[4] 郭圣耀,李丽 提高公民参与,建设服务型政府[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6)

[5] 约翰·克莱顿·托马斯 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公共管理者的新技能与新策略[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第二篇:在服务型政府建设中推进民政工作

推进民政工作建设服务型政府

绍兴市越城区人民政府胡大勇

为期五天的现代管理高级研修班已经结束。通过培训,我的现代管理知识得到更新。我着重思考了服务型政府的构建问题,加之是与民政系统的同志一起学习,我将其与民政工作作了联系,显然,在理论上服务型政府和民政工作很契合,民政工作完全可以成为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突破口。

一、服务型政府的定义及其与民政工作的契合服务型政府也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用政治学的语言表述是为社会服务,用专业的行政学语言表述就是为公众服务。它是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的指导下,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中,把政府定位于服务者的角色,并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公正执法为标志,并承担着相应责任的政府,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政府管理领域的具体体现。正如温家宝总理指出:服务型政府是“为市场主体服务,为社会服务,最终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从内容上讲,服务型政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保障和实现人的基本权利,重点是解决各种民生问题,完善公共服务与社会政策体系。同时,要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更好地为企业和人民群众服务。而民政工作是以“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为核心理念,以“解决民生、落实民权、维护民利”为核心职责的事业。这与服务型政府理念是完全契合的。

这几年,我们的实践都在突出服务型政府是一个为全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政府。并且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核心始终是在公共财政和预算以及财政转移支付的导向上,在关注普通老百姓的利益、需要和愿望,在关心社会的弱势群体,大力度推进民生工作将其作为公共财政支出和财政转移支付基本方向之一。

二、加强民政是建立服务型政府的有效路径

服务型政府要求政府不仅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经济、社会等事务服务,认真履行“人民”政府的宗旨,还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和我国改革开放的需要,坚持公开、公正、合法、透明等原则,解决机构设置、职能交叉等问题,努力把政府工作重心转移到加强市场调节、社会监管、依法行政、公共服务等职能上来,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和公共事业,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服务型政府的建立与发展,有以下途径:一是在政府行政程序上,公开透明,推进政务公开,建设阳光政府。二是在政府行政机制上,建设创新型政府,努力提高政府的活力和效率。三是在政府行政技术手段上,建设电子型政府,使老百姓能够得到更广泛、更便捷的信息和服务,并大大降低行政成本,提高政府服务效率,进一步规范政府行为方式,改变政府与企业、公民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做到透明化、公共化。四是在政府行政规则上,依法行政,建设法治型政府,让行政过程在法律和人民的密切监督之下,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经济与社会事务,提高行政效率。

而具体到民政工作来说,我以为可从以下方向努力。

(一)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强化民政工作的核心理念。放眼民政发展史,有一条主线始终贯穿民政工作,那就是“亲民、爱民、为民”的工作理念。历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此都有非常生动贴切的具体指示。温家宝总理也特别强调,民政工作就是为群众利益而做的工作,要关心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群众,做群众的知心人,切实地为群众办实事,帮助群众解决困难,对群众要有深厚的爱,要有真挚的感情,要求民政干部做有心的人、心诚的人、心重的人。对此工作中要始终突出为民解困的主题,把着眼点高度集中到“解决民生、落实民权、维护民利”上,坚持 “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核心理念,发挥 “维护稳定,促进和谐”的核心作用。这些正是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理念,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民政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民政部门一定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进一步加深对民政工作核心理念的认识,把它作为统一广大民政工作者、指导各项工作开展的思想基础,并在具体实践中不断丰富深化,为加快民政事业发展奠定认识之基,动力之源。

(二)紧紧围绕和谐社会总体目标,找准民政功能定位。民政工作在调节社会利益、化解社会矛盾、排解社会困难、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增强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体现,是实现社会安定有序的基石。随着构建和谐社会进程的不断推进,民政的职责将更加重要,任务将更加繁重,作用将更加突出。从近年来民政职能的变化趋势看,民政工作正在由社会稳定机制向为社会和谐提供重要基础保证的作用转变,由“兜底式”保障的社会救助向适度普惠型的社会公共福利转变;由临时分散救急型的工作模式向整体制度安排和规范管理的目标转变。党和政府对加强民政工作作出了新要求和新部署。不少新提法、新概念日益增多,如发展民间组织、农村社区建设、和谐社区创建、建设宏大社会工作者队伍等;不少新要求、新概括在原有基础上作了进一步拓展完善,如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发展社会福利、完善社会救助、完善优抚安置政策、开展老龄服务等;不少新提升、新任务是将原来民政工作,上升为全党的要求,如流浪儿童关心教育、社会志愿服务体系等。民政部门一定要深刻领会以上改变,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找准定位,明确目标,丰富新概念、抢抓新机遇、制定新目标、解决新问题,为构建和谐社会再立新功。

(三)围绕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民政管理体制改革。民政部门要切实围绕“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导向,在不断提升具体业务工作水平的同时,着眼民政工作机制的创新,努力推进民政管理体制改革。一要健全民政工作领导机制,通过积极争取建立党政领导定期研究民政工作的例会制度、明确为民办实事制度、目标责任考核制度等,切实将民政工作摆上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把民政事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二要完善综合协调工作机制,深入总结提炼成功经验,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本着协作共赢的指导思想,积极履行牵头协调职能,既要“搭台唱戏”,又要“借台唱戏”,进一步加强资源整合、信息沟通、经验交流、督促检查,不断提高制度化、规范化运行水平。三要建立社会参与机制,实行行政力量与社会力量互动,政府工作与社会工作互补,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扩大民政工作影响,提高管理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四要不断增强社会组织的社会服务功能,充分发挥民政部门培育发展和监督管理民间组织、指导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职能优势,引导他们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有序反映诉求,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五要大力加强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队伍建设,认真组织社会工作者职业考试,引导组建社会工作者协会,建设一支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志愿者队伍,广泛开展志愿帮扶活动,吸引更多城乡居民和各界人士参与民政事业发展。

第三篇:服务型政府建设中的公务员角色思考

服务型政府建设中的公务员角色思考

2011级13班

社会保障专业

冷晓宇2011130

42服务型政府建设中的公务员角色思考

摘要:服务型政府是当代中国政府变革和创新的目标模式。旨在克服传统管制型政府弊端的服务型政府,强调以公民为本位、以服务为宗旨,倡导政府行政的回应性、高效、法治与责任,并以追求社会公平、维护公共利益为目标。在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诸多要素中,作为公共行政执行者和公共管理实施者的公务员是最活跃和关键的因素,其积极性与主动性的发挥直接影响到政府绩效、公共服务的质量与公众的满意度。因此,构建科学的公务员激励机制关系到公务员队伍的生机与活力,关系到公务员制度的运行效果,关系到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成败。

关键词:服务型政府;公务员;角色;

服务型政府是党和国家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所提出的“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更好地为基层、企业和社会公众服务”的中国特色政府管理新理念,并已经成为加快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重要任务。

所谓服务型政府,从经济层面上讲,就是为社会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制定公平的规则、加强监管,从而纠正市场失灵,确保市场竞争的有效性和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的政府;从政治层面上讲,就是切实履行人民赋予的权力,确保为社会各阶层提供一个安全、平等和民主的制度环境,从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现有效治理的政府;从社会层面上讲,则是从社会长远发展出发,提供稳定的就业、义务教育和社会保障,调节贫富差距、打击违法犯罪等,确保社会健康发展的政府。即,政府的目的在于保障公共利益。其实,这也是我国政府“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执政理念的具体体现。

服务型政府是以为民服务为宗旨并承担着服务责任的政府,而公务员作为政府工作人员,是政府职能的具体执行者,在国家行政管理运行中起着决策、组织、协调、控制的重要作用,直接影响着政府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等。“人是行政之本,人力资源是政府能力中的前提性因素,也是主导性因素。人力资源包括量(公务员的数量)与质(公务员的体质、知识、技能、价值观、团队精神等)两个方面。与数量相比,对政府能力高低产生决定影响的是人力资源的质的方面,这不仅是因为一定的质量可以弥补数量的不足,而且是因为它直接影响政府能力的其他因素效能的发挥。”因此,公务员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主力军,公务员队伍的素质能力也决定了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速度和质量。只有服务型的公务员才有服务型政府,服务型公务员是服务型政府的组织基础和力量基础,是服务型政府建设得以顺利贯彻执行的关键。

公务员角色期待实质上就是公务员角色定位,因为无论哪一种角色定位,“公共人”还是“经济人”,其实都是对公务员提出了一定的角色期待。服务型政府建设中公务员角色期待就是对公务员在服务型政府建设中应该承担起什么角色,由此可知,公务员角色定位必须符合其角色期待。当前服务型政府建设中公务员存在的角色问题,如“角色冲突”问题严重阻碍了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加强行政伦理建设,提高公务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和能力素质,并完善相关制度等来实现公务员的“角色重塑”,以塑造服务型政府建设要求的公务员,更好的发挥公务员对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推动作用。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需要有支符合其要求的公务员队伍,而当前我国实践中,公务员队伍的建设仍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阻碍着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因此要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就必须对当前公务员队伍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其原因才可以有针对性的解决。

有的公务员不适应服务型政府新的理念的变化,仍存在错误的权力观念,这

影响着公务员对自身角色的认知,主要表现在当前仍然存在的“官本位”意识,对“服务”这一核心理念缺乏全面深刻地理解认识,淡漠的责任意识等。公务员精神的培养、职业道德和行政伦理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有较多需要提高和完善之处,这也影响着公务员对自身角色的认知,使得在日常实践中公务员对自身角色认识不清,把握不准。对服务型政府建设中公务员角色的认识仍存在着模糊和不准的问题,这严重阻碍着服务型政府建设,因此要想克服角色定位不准对服务型政府的阻碍作用,就必须做到公务员角色的准确定位。

服务型政府与公务员的角色定位有着内在的契合,这就要求公务员在角色上必须符合服务型政府的要求。服务型政府的最本质内涵仍然是对服务的重视,“政府的任务是服务和增进公共利益”服务行政是“自律和道德;能力本位、社会本位;为民服务公正行政;超越民主与集权的行政”由此可见,服务型政府要求服务行政,因此服务型政府也必然要有这些特征,而这些特征很多需要通过公务员来表现出来,在明确服务型政府的内涵和特征基础上,公务员要想满足服务型政府中的特殊要求,就必须实现角色过渡,必须处理好服务与管制、官与民、服务与责任的关系。

(一)公务员角色的确立必须明确管制与服务的关系。

管制与服务的关系影响着公务员角色的确立。管制与服务是两种不同的政府类型,管制型政府强调的是管制和约束,服务型政府强调的是服务。不同类型的政府虽然都有服务成分,但其性质不同,服务者与被服务者之间的关系不同,服务的目的不同。在管制型政府中,政府提供的服务本质上是由政府决定的,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如何提供等都由政府自己决定,公民难以参与,公民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什么样的服务更无从谈起;而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的服务型政府中,服务是宗旨,供居民有权参与到服务的过程中,要求和选择自己需要的服务。在服务型政府中,被服务者公民是社会的主人,拥有着真正的权力,这与作为被管理者的管制型政府下的被服务者有着巨大的区别。管制型政府提供服务时为了更好的管制,而服务型政府中即使有管制,也是为了更好的服务。由此可见,对服务与管制关系的处理深刻的影响着公务员的角色定位,“管理者”还是“服务者”取决于此。

(二)公务员角色的确立必须明确官民的社会地位。

在中国有着特殊的影响力的“官本位”意识当前依然严重,这与服务型政府要求的以公民为本位、以社会为本位的理念是矛盾的。“官本位”思想严重影响着公务员“服务者”角色的确立,导致了公务员角色错位,在“官本位”意识影响下,掌握着行政权力的人往往把自己当作社会的主人,而不是把公民当作社会的主人,掌握权力的人往往把权力当作私有财产等,这是对服务型政府理念的严重挑战,在这种倒置的官民关系下,自认为是“主人”的行政官员很难会把自己当作公民和社会的“服务者”,在此情况下,公务员的“服务者”角色期待的实现和“服务者”公务员的塑造就成了天方夜谭。

如何设计政府服务规划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核心问题,需要政府制定合理有效的公共政策、采取有效的措施以改进公共管理水平,而承担这一重要的职责的便是掌握公共权力的公务员。显然,公务员是政府服务规划设计的主体。公务员是一种社会精英层次的人力资源形式,具有制定公共政策、维持法律执行、影响社会资源的分配的重要角色。他们能够在政府规划的设计中利用先进的理念和价值观,运用先进的工作方法和管理手段,决定社会资源的流动方向,从而影响着公共服务供给的规模和质量。人力资源的不断开发是政府综合管理能

力和绩效持续提高的源泉,因此,公务员设计合理的政府服务规划,对公共服务供给效率和质量的提高,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同时,公务员由于其所处的特殊地位,也使他们成为了社会变革与发展的先知力量、社会行动的先导者,能及时对政府服务规划进行前瞻与调整,以引导着社会发展的方向,带动社会整体力量的选择。此外,随着公共行政的发展,公务员在政府服务规划的主体地位将日益增强。从战略规划的角度来看,“公共部门战略规划已不再仅被看作是高层管理者所关心的事,现在它常常涉及一个更大和更广泛的战略管理小组,包括整个组织的计划人员和运作管理者。这个战略管理小组沟通了高层管理者和中层管理者以及一线员工,打破了计划机构和运作机构之间的‘官僚障碍’,在其中,组织的运作管理者扮演了关键的角色,他们或者参加了组织的战略计划和目标定位的构思,或者成为战略计划顾问”,因此,当前政府服务规划不仅是少数专业计划人员的职责,更需要各层次、各领域公务员的共同智慧与努力。我国《公务员法》将公务员的范围从行政机关扩大到党委、人大、政协、审判、检察、民主党派七大机关工作人员,这也必将使其在政府规划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增强。

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公共服务的质量,其构建必然伴随着提升政府绩效。所谓政府绩效,又称“公共生产力”、“国家生产力”、“公共组织绩效”、“政府业绩”、“政府作为”等,它指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业绩、效果、效益及其管理工作和效能,是政府在行使其职能实施其意志的过程中体现出的管理能力。很显然,政府的绩效是由人来创造的,政府绩效与创造绩效的主体—公务员的素质是紧密相关的。

(l)公务员的政绩观是政府绩效管理能力的体现。

在政府的实践运作过程中,“公务员的政绩观,即公务员对政府管理职责的理解和实现个人价值的追求,构成政府管理的软约束。公务员的政绩观越靠近公共利益,政府管理的合法性就越强,政府管理的能力就越强”,因而,在政府建设的过程中,政府绩效的改进必然会促使公务员树立合理的政绩观,以提升政府管理的能力,最终改进政府的绩效。在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中,改进政府服务的绩效,公务员需要树立执政为民的政绩观。执政为民的绩观,简言之,就是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政绩的根本尺度和准则的政绩观。

(2)公务员绩效管理是政府绩效管理的核心

对于政府来说,绩效管理的目的是政府整体绩效的改进与提升。而公务员作为政府绩效的创造的主体,其绩效管理是政府绩效管理的核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政府整体绩效的提升。“政府绩效管理要达到这样一种状态:每一位公务员的绩效支持所在政府机构的绩效,而每一个政府机构的绩效又支持上一级政府的绩效,最终确保中央政府的各项绩效能够达成。”当前,“政府必须将公务员队伍以及公务员个人的绩效管理纳入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框架中,强化他们对于政府机构的使命和战略的贡献度;同时尽量基于客观的工作目标来考核公务员的个人绩效”,只有通过公务员个体及公务员队伍整体绩效的提升,才能最终实现政府绩效的改进与提升。

总之,公务员作为政府政策的制定者和政府事务的具体执行者,作为政府人力资源的第一要素,在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中具有关键的作用和地位,是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主体。同时,服务型政府建设是一项涉及技术、观念、机制和体制等方面变革与完善的深层次、全方位的工程,要把这项工作做好,公务员必须

深刻理解服务型政府的基本内涵、明确其目标和任务,更重要的是提升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以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目标的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陈振明.政治学前沿〔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2】陈振明.公共管理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3】陈振明.公务员制度(修订版)〔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5】李传军.管理主义的终结—服务型政府兴起的历史与逻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6】宋斌,鲍静,谢听.政府部门人力资源开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7】孙柏瑛.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8】肖陆军.服务型政府概论[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9】郭庆松主编.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第四篇: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中的政府组织行为探讨

本文所述的政府组织主要指人民政府和执政的党委,行为指行政行为。

一.政府行为在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中的地位

1道德规范体系的建立,需要政府来促成市场经济的实质是竞争机制。国家管理研究院副院长周东涛先生认为:“市场竞争是一个两面体,一方面可以调动人的创造性,另一方面又可能导致道德沦丧。市场机制不能自发地促进思想道德的建设,必须用道德教育规范道德行为。”这话精辟地阐明市场经济与思想道德建设的关系。竞争机制以经济为调节的手段,其作用有很大的局限性。就以经济效益为命根子的企业而论,职工积极性的调动,企业自我约束机制的强化,企业精神的张扬,光靠经济调节手段是不行的。因此,思想道德建设在经济建设中再次被推上前沿。道德作为上层建筑,是以经济基础为基础。从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道德规范并不完善。市场竞争的兴起,传统道德受到了强烈冲击,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巨大变化,道德体系面临重构与调整,许多方面有待完善与规范。公民道德建设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公民道德建设,政府责无旁贷。

2.政府的管理,在道德建设中极为重要。公民道德的养成,不仅仅是依赖宣传来达到,更主要是依靠管理来实现。如,优生优育的道德行为正是通过政府行为来逐步实现。有这么一个实例,霞浦城关电影院在八十年代初,秩序相当混乱。那个时候刚开始施行自动对号入座。有人乘机看“白电影”。政府采取遣送的办法,将看白电影者送到离城关几十里的地方,让他们徒步走回。不几日,电影院内,秩序井然。

3.政府道德行为,在公民道德建设中起着示范作用。政府道德形象无疑是张广告,对公民的影响力极大。政府行为不仅表现于政府行政行为,也表现于政府公务员的道德行为。另外,代表政府的行为机构,在百姓心目中也是政府行为。政府不守道德行为会在公民中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二.道德建设中,政府行为的消极因素

目前,公民道德建设有许多不利因素。

1.政府道德建设行为职责模糊:一是责任者模糊。道德建设该谁来承担,县委?宣传部?文明委?眼下将道德建设划归文明委负责,协调工作由文明办承担。实际上,道德建设问题文明办远远无法协调。因为诸多问题都落在有关部门。尤其是司法部门与道德建设关系密切,文明办能协调的下来吗?

二是规范模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道德规范是: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其总要求是:要将公民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体的道德规范并不明确。哪些是道德行为,哪些是非道德行为,没有明确的解释。这工作谁来承担?

2.政府行为中的不道德行为

由于部分政府官员(含司法人员)的腐败和素质低下,往往做出不道德的行为。

一是不守信用。由于情况的变化,政策进行调整,群众利益受损。群众打趣地说,“政策,政策,一时一色。”有的是因为不可抗拒的原因,工作人员并没有向公民作必要的解释。有些新领导一上台,原先的政策就被推翻。领导一换,许诺不算。有的明摆着的合约,新领导却以这是上一任领导的事与我何关为由,推卸不办。

二是不顾全局,为了局部利益,政府往往做出许多不道德之事。比如,有的地方为了评上贫困县,争一些好处,就少报收入。有的地方,为评上先进,则拼命掺水,虚报成绩。

三是不负责任。由于政府职责的交叉,有利益的各部门争相插手,没有好处的大家撒手。争相插手的多为收费项目,使群众利益受损。大家撒手的群众找不到办事之门。

四是不公正,处理问题偏袒,庇护。“法”随情走严重。领导者出于私心,处事不公,使守道德者利益受损,动摇了群众的道德信念。尤其是司法人员,收受好处而置法律于不顾,影响极为恶劣。在百姓心目中,这些都是党的责任。

3.政府对道德建设的放任

政府就道德建设而言,具有双重任务,一方面要搞好自身的道德建设,另一方面要搞好平民的道德建设。然而,在抓经济建设时,往往忽略了道德建设。在改革开放初期,有一句话很受大家的推崇,只要不违法就行了。言下之意是,违背道德无所谓。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放松了道德建设。自身榜样无法塑铸,群众行为不加管束,有些事刚现苗头不作处理,而后无能为力。

家庭道德建设中,政府渗入更少。农村老人不受尊重,有的甚至受虐待。有许多家长,放任.溺爱孩子,有的无暇顾及孩子的成长。重知识教育轻道德教育。家庭暴力,政府基本不过问。家庭中的其余不道德行为,政府基本不干预。这就导致家庭道德问题的突出。

三.公民道德建设中政府行为的思考

1.加强政府自身道德建设

我们的国家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这就决定了政府的性质:为人民。具体表现为:(1)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2)政府要最大限度地发展生产力;(3)倾听群众的意见,关心群众的疾苦,为人民办实事,不说空话;(4)维护人民群众的自尊与人格;(5)政府要讲信誉,不能朝令暮改。

政府宣传的道德标准,政府首先要实行,要为公民做一个榜样。要实施政府道德工程建设。

首先,要建设一个廉价的政府。建设廉价政府不仅仅节省开支,其道德意义勉励百姓勤俭自强。我们国家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处于发展中的国家。提倡节俭的传统美德仍具有重大意义。古语说,成由节俭败由奢。

建设廉价政府要消除臃肿,改善功能。实行机构改革,解决人浮于事的现实问题。从而减少内耗,提高效率。减少特权,节省开支。一个所长往往不止一辆小车,局长就更不用说了。要知道,一辆小车一年要耗费多少?加强财务管理,严格按国家财务规定列支。

其次,建设一个公正的政府。公正的政府可促公民爱国守法,敬业奉献。要依法治国,依法行政。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第三,建设一个守信誉的政府。讲信用的政府可使公民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地方政府有了困难,应与百姓协商,共同度过难关。政府不要一遇困难,就轻易改变政策。

2.营造氛围与激励内求并举

道德形成的两个条件,一是内求,二是氛围。道德的形成过程是相当复杂的,但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内求是通过内因发生作用,进行自身道德修养;氛围是通过外因的作用,促进道德养成。二者关系相辅相成。道德氛围不好,政府的行政行为就显得更为重要。

首先要完善道德评价体系。道德评价体系建立于道德标准之上。可使人们明晰道德具体行为,从而进一步规范自身行为。

宣扬社会主义道德,创造良好氛围。一是对《公民道德建设实施刚要》展开讨论,使每个公民都明确道德规范。二是树立道德楷模。道德楷模包括领导楷模和道德先锋。古语说,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意思说,领导者的道德力量如同大风,对平民的影响极大。领导者对社会道德趋向负有重大责任。领导者道德楷模是指领导者道德表现的一贯行为,这种行为值得人们效仿,为多数人公认,什值得推广。如果说领导的道德影响极大,道德先锋则是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中坚力量。政府发现和培养道德先锋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实施道德重赏,不仅创造良好氛围,同时激励道德内求。宣传道德是道德建设的面的工作,那么,奖励先进就是点的工作。政府要重奖道德先进,激励平民追求道德先锋,以养成道德风尚。

第三,开展道德活动,创建道德日。道德活动形式多样,不仅仅局限于扶助行为,募捐集资等。

政府组织要给公民道德行为以大力的支持。法律必须同样要惩治家庭内违法行为。这表明法律对道德的支持。政府要给财力支持。道德宣传,道德奖赏,道德活动必须有专门经费。这种道德建设投入完全可以从不道德之事大大减少而得以弥补。同样,道德建设的硬件(道德建设基地等)建设,思想道德队伍建设,也要投入,这可促发全民道德需求,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

3.加强道德建设管理,强化道德监督

法律是显露的道德。道德是隐形的法律。二者是一脉相承的。曾经对以德治国与以法治国进行讨论,引起了理论上的纠緾。给人们一个误解,法律与道德是不同性质的东西。其实,法律就是为了维护道德。道德行为的规范,道德行为的奖惩,道德理论的探究--必须有一个专门机构。

道德标准的不明确,给道德建设带来困难。《公民道德建设实施刚要》进一步明确了道德规范。这是全民道德修养之纲。要以此为纲健全完善道德规范体系。道德规范解决道德行为的具体问题,道德评价对道德行为的调整起着重要作用。

将道德建设纳入日常管理。道德建设不是孤立的事,应该溶入日常管理之中,管理也是教育,管理可以促成道德养成。对随地吐痰的处罚,对乱插队的批评等等,将促成良好公德的养成;工作中,诸多规章制度的严格实施,将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所以说道德建设建设是全社会的事。

从管理的角度,道德建设已有三重的制约。一是法律法规,二是行政规章,三是道德载体。法律保证最基本的道德规范。行政措施强化道德行为的完善,霞浦电影院秩序管理就是一例。道德建设载体是新时期道德建设的新举措。就以商业道德建设而论,不仅仅通过市场经济的规章制度来实现--规章制度是较显化的道德,与人人恪守的良知是有距离--因此,近来又派生出许多载体,诸如服务承诺制,一条龙服务,创文明号等等,各种新载体只是临时轨迹,因为这些载体只是过度时期采取的权宜之策。

美国在许多公共场所设立了监视器,并发布广告。结果发现,凡是安装监视器的地方,犯罪率大大降低。这说明缺德惧怕暴光和处罚。这就是监督的力量。

舆论监督是暴光。必须利用其在道德建设中特殊作用。

处罚也是监督,不要让缺德者轻易躲过处罚。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监督就是道德监督。

4.实践道德推行个性化修养

我们将道德先锋方可实现的道德规范,即理想道德称作提倡道德,将大多数平民现实之中履行的道德规范称作实践道德。提倡道德是道德的最高层次,实践道德虽也属道德行为,但没有那么光彩夺目。我们宣扬提倡道德,要研究实践道德。由于实践道德在现实当中的普遍存在,研究它具有特殊意义。

人的各种行为,离不开个性。道德行为也一样。宣传媒体宣传的多是高境界道德,那是道德先锋才有可能实现。而作为平民,各人各人的道德标准。这个标准的形成,与其个性关系密切。一方面,道德促进个性的形成,另一方面,个性完善了道德。因此,政府在宏观上提倡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微观上应推行个性化道德修养。

个性化道德行为目标:有益社会。个性化道德修养更贴近现实。道德的标准是善恶。如何判断善与恶?是否对社会有利。由于个性的不同,从善者采取的方法也不同。如,由于信仰的不同,世界观与方法论也不同。基督教信奉者,做好事为神;佛教信仰者做好事为佛;共产主义信仰者,为人民做好事。不管动机如何不同,方法可能不尽一样,但有一点是相通的,同是做对社会有益的事。

有个无伪商店,为了让顾客辨明真伪,进了不少伪劣产品。工商管理者却以其店里查出伪劣商品为由查封了该店,摘下无伪的牌子。店主有口难辨。其实,这就是个性化职业道德的体现。

5.青少年的道德建设,政府道德建设行为的关键

青少年肩负建设祖国,实现中华复兴重任,以德治国必须从青少年抓起。人的道德形成过程,青少年时期极为关键。因此,政府要将青少年道德建设作为重点来抓。

一是设立家庭道德建设奖项,促进家长关注孩子的成长。

二是建立青少年道德建设网。向青少年灌输道德全方位知识。

三是建立青少年德育教育基地。让青少年知道道德的分量。

四是开展青少年道德活动,让他们亲历道德行为,感受道德行为的幸福。

五是普及法律教育。让他们明确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首先应该懂法守法。

道德建设是长期行为,是一个艰巨的社会工程。其间还有反复。道德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与反复性,决定了道德建设的复杂性。没有坚定的道德信念,没有强有力的措施,没有永不松懈的努力,没有全社会的协作,就不可能收到如期的效果。

第五篇: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中的政府组织行为探讨

本文所述的政府组织主要指人民政府和执政的党委,行为指行政行为。

一.政府行为在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中的地位

1道德规范体系的建立,需要政府来促成 [xiexiebang.com文章-http://www.xiexiebang.com 找范文,到xiexiebang.com]

市场经济的实质是竞争机制。国家管理研究院副院长周东涛先生认为:“市场竞争是一个两面体,一方面可以调动人的创造性,另一方面又可能导致道德沦丧。市场机制不能自发地促进思想道德的建设,必须用道德教育规范道德行为。”这话精辟地阐明市场经济与思想道德建设的关系。竞争机制以经济为调节的手段,其作用有很大的局限性。就以经济效益为命根子的企业而论,职工积极性的调动,企业自我约束机制的强化,企业精神的张扬,光靠经济调节手段是不行的。因此,思想道德建设在经济建设中再次被推上前沿。道德作为上层建筑,是以经济基础为基础。从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道德规范并不完善。市场竞争的兴起,传统道德受到了强烈冲击,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巨大变化,道德体系面临重构与调整,许多方面有待完善与规范。公民道德建设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公民道德建设,政府责无旁贷。

2.政府的管理,在道德建设中极为重要。公民道德的养成,不仅仅是依赖宣传来达到,更主要是依靠管理来实现。如,优生优育的道德行为正是通过政府行为来逐步实现。有这么一个实例,霞浦城关电影院在八十年代初,秩序相当混乱。那个时候刚开始施行自动对号入座。有人乘机看“白电影”。政府采取遣送的办法,将看白电影者送到离城关几十里的地方,让他们徒步走回。不几日,电影院内,秩序井然。

3.政府道德行为,在公民道德建设中起着示范作用。政府道德形象无疑是张广告,对公民的影响力极大。政府行为不仅表现于政府行政行为,也表现于政府公务员的道德行为。另外,代表政府的行为机构,在百姓心目中也是政府行为。政府不守道德行为会在公民中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二.道德建设中,政府行为的消极因素 [xiexiebang.com文章-http://www.xiexiebang.com 找范文,到xiexiebang.com]

目前,公民道德建设有许多不利因素。

1.政府道德建设行为职责模糊:一是责任者模糊。道德建设该谁来承担,县委?宣传部?文明委?眼下将道德建设划归文明委负责,协调工作由文明办承担。实际上,道德建设问题文明办远远无法协调。因为诸多问题都落在有关部门。尤其是司法部门与道德建设关系密切,文明办能协调的下来吗?

二是规范模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道德规范是: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其总要求是:要将公民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体的道德规范并不明确。哪些是道德行为,哪些是非道德行为,没有明确的解释。这工作谁来承担?

2.政府行为中的不道德行为

由于部分政府官员(含司法人员)的腐败和素质低下,往往做出不道德的行为。

一是不守信用。由于情况的变化,政策进行调整,群众利益受损。群众打趣地说,“政策,政策,一时一色。”有的是因为不可抗拒的原因,工作人员并没有向公民作必要的解释。有些新领导一上台,原先的政策就被推翻。领导一换,许诺不算。有的明摆着的合约,新领导却以这是上一任领导的事与我何关为由,推卸不办。

二是不顾全局,为了局部利益,政府往往做出许多不道德之事。比如,有的地方为了评上贫困县,争一些好处,就少报收入。有的地方,为评上先进,则拼命掺水,虚报成绩。

三是不负责任。由于政府职责的交叉,有利益的各部门争相插手,没有好处的大家撒手。争相插手的多为收费项目,使群众利益受损。大家撒手的群众找不到办事之门。

四是不公正,处理问题偏袒,庇护。“法”随情走严重。领导者出于私心,处事不公,使守道德者利益受损,动摇了群众的道德信念。尤其是司法人员,收受好处而置法律于不顾,影响极为恶劣。在百姓心目中,这些都是共产党的责任。

3.政府对道德建设的放任

政府就道德建设而言,具有双重任务,一方面要搞好自身的道德建设,另一方面要搞好平民的道德建设。然而,在抓经济建设时,往往忽略了道德建设。在改革开放初期,有一句话很受大家的推崇,只要不违法就行了。言下之意是,违背道德无所谓。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放松了道德建设。自身榜样无法塑铸,群众行为不加管束,有些事刚现苗头不作处理,而后无能为力。

家庭道德建设中,政府渗入更少。农村老人不受尊重,有的甚至受虐待。有许多家长,放任.溺爱孩子,有的无暇顾及孩子的成长。重知识教育轻道德教育。家庭暴力,政府基本不过问。家庭中的其余不道德行为,政府基本不干预。这就导致家庭道德问题的突出。

三.公民道德建设中政府行为的思考

1.加强政府自身道德建设

我们的国家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这就决定了政府的性质:为人民。具体表现为:(1)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2)政府要最大限度地发展生产力;(3)倾听群众的意见,关心群众的疾苦,为人民办实事,不说空话;(4)维护人民群众的自尊与人格;(5)政府要讲信誉,不能朝令暮改。

政府宣传的道德标

下载服务型政府建设中的公民参与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服务型政府建设中的公民参与.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服务型政府

    服务型政府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管理任务之一。指遵循社会公正和民主,按公共参与和共同治理的法定机制和程序而组建起来的,为公民提供满意服务并承......

    服务型政府

    1、公共服务的定义: 公共服务,是21世纪公共行政和政府改革的核心理念,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为社会公众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

    服务型政府

    建设服务性政府的价值取向和路径选择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强调“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服务型政府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指导......

    :服务型政府

    申论范文:雇员制有利于打造“服务型”政府 深圳市正式开始实施的政府雇员制,为人们对政府有没有必要实行雇员制的争论提供了新的参照系,但不管深圳的政府雇员制会走多远,其实施......

    服务型政府

    怎样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2009湖北厅考笔试案例题和综合类策论题变形】(1)要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

    2.2.3政府依法行政公民有序参与教案

    2.2.3政府依法行政公民有序参与(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1.什么是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所依据的“法”是指什么?2.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什么?3.依法治国的意义是什么?4.生活在法治社会,我们青......

    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定稿)

    公民参与政治生活与公民知识总结 一、有关“公民”知识小结 (一)公民与国家的关系 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公民与国家形成了新型的和谐关系。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权力来源......

    服务型政府建设中的行政文化障碍分析

    服务型政府建设中的行政文化障碍分析刘武摘要:服务型政府是指以法定程序建立起来的,在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下,以人为本,为社会和公众提供公共服务,促进整个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