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会管理的创新型思维和对策
关于规范和改进特种行业、公共场所治安管理工作的意见
为规范和改进特种行业、公共场所治安管理工作,提高为经济建设和现实斗争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根据国家和公安部有关政策法规,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意见。
一、统一思想,树立全新执法理念
1、牢固树立“规范管理、精确打击、文明执法、服务发展”的执法理念。这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加强公安机关“四个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公安工作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和服务大局的具体体现,必须牢固树立并在实际工作中全面落实。
2、正确处理“管理与服务”、“打击与保护”的关系。既防止放弃管理与打击,导致违法经营活动和违法犯罪活动滋生蔓延,又防止脱离服务与保护,只注重管理与打击,出现野蛮执法、破坏经济建设环境等问题。严格贯彻“鼓励守法、保护合法、打击违法、取缔非法”的工作方针,充分体现严格执法与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根本一致性。
3、澄清模糊认识。澄清取消部分行政审批就是取消治安管理的模糊认识,要通过加强事中监督与事后查处实施更加积极有效的管理;澄清管理就是“管死”的模糊认识,要通过管理积极引导和促进特种行业和公共场所合法健康发展;澄清规范管理工作就是束缚管理权的模糊认识,明确规范管理行为的目的在于保证管理权的正确运用和行使;澄清建设软环境等于放任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的模糊认识,明确只有坚决打击社会丑恶现象,才能为经济建设提供文明洁净的社会环境。
二、明确职责,突出管理工作重点
4、明确管理范围。我省公安机关治安部门依法管理的特种行业,是指旅馆业、印刷业、刻字(印章)业、典当业、信托寄卖业。依法管理的公共场所主要是指舞厅、歌厅、夜总会、电子游戏厅等娱乐场所(此外,根据公安部有关文件和公安机关对公共场所管理的沿革,还应当包括茶座、酒吧、聊吧、洗浴、按摩、录像放映、美容美发等休闲、保健服务场所和车站、码头、体育场馆等公共聚集场所)。
5、落实管理责任。特种行业和公共场所治安管理实行“属地”原则。公安派出所负责辖区内特种行业和公共场所的日常治安管理工作,负有管理责任的民警和主管副所长、所长是直接责任人和主要责任人;县级公安机关治安部门,负责对派出所的特种行业和公共场所管理工作进行指导、检查、监督,对特种行业和公共场所存在的治安问题与属地公安派出所承担连带责任;市、州以上公安机关治安部门主要承担指导、监督职能,可适当对特种行业和公共场所进行抽查、暗访和查处,对本地区特种行业和公共场所治安管理的全面工作、突出治安问题和重大事件负责。
6、突出管理重点。以确保公共安全为目标,及时发现和严格整改各类安全隐患,坚决预防重大治安灾害事故的发生;以强化阵地控制为目标,落实人员、物品登记、财物保管、情况报告、安全防范、从业人员培训等各项治安管理制度,及时发现各类违法犯罪线索,有效预防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以遏制社会丑恶现象发展蔓延为目标,责令娱乐服务场所拆除为逃避查处而设置的内锁装置、封闭门窗、隐蔽通道、秘密报警装置等设施,严厉打击社会丑恶现象,严防有重大影响的涉黄、涉赌案件和事件的发生。
三、夯实基础,提高阵地控制能力
7、加强基础档案建设。坚持“主动列管,动态掌握”的原则。由公安派出所对辖区内特种行业和公共场所统一建立档案,每季度向县(市、区)公安机关治安部门上报变更情况。特种行业和公共场所治安管理的基础档案要及时建立,即时更新,按时上报。对于新设立的特种行业和公共场所,应当自开始经营之日起15日内完成治安管理档案建立工作。基础档案应当包括特种行业和公共场所自然情况,法定代表人和主要从业人员自然情况,治安管理奖惩记录,协助公安机关查控违法犯罪情况,地理位置平面图等,大型歌舞文化娱乐场所、群众聚集的公共复杂场所还要有内部结构示意图。
8、规范治保组织建设。要依据《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的规定,根据特种行业和公共场所性质、规模、复杂程度等实际情况,指导、监督特种行业和公共场所设置治安保卫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兼职治安保卫人员,建立健全治安保卫制度。对治安保卫人员进行必要的法律知识和业务技能的培训、考核,充分发挥治安保卫组织和人员保护特种行业和公共场所合法经营、预防违法犯罪活动的辅警作用。
9、构建情报信息网络。要通过调动特种行业和公共场所业主积极性,发挥治保人员作用,物建治安信息员,公开举报
电话等方式,不断延伸情报触角,畅通信息渠道,构建覆盖面广、反应灵敏的情报信息网络。及时、准确收集获取各类敌情、社情信息和违法犯罪线索,掌握治安动态,切实提高服务现实斗争的能力。
10、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整合资源,规范运作,加强监管,稳步推进旅馆业和印章治安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工作。有条件的地方要推行特种行业和公共场所治安管理电子档案,积极探索建立公安机关内部应用的特种行业和公共场所治安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信息共享和重要信息的网上查询、统计,逐步提高特种行业和公共场所治安管理信息化水平。
四、创新举措,健全日常管理制度
11、实行检查登记制度。采取公开检查与密访相结合的办法,加强对特种行业和公共场所的日常治安检查,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和各类治安问题。要如实、详细地制作检查记录,并由特种行业和公共场所负责人签字加以确认,检查记录一式两份,分别留存被检单位和公安派出所以备查验。
12、实行业主例会通报制度。定期召开辖区特种行业和公共场所法定代表人或者经营负责人会议,宣传有关法律政策,贯彻公安机关管理要求,教育业主守法经营;通报苗头性、倾向性治安问题和重大安全隐患,提出管理意见和工作要求;逐步引导特种行业和公共场所成立协会性质的自治组织,提高特种行业和公共场所的自管自律能力。
13、实行治安管理告诫制度。对群众举报有违法经营行为但经工作没能核实或者有轻微违规行为的特种行业和公共场所,由县级公安机关治安部门或者属地公安派出所对其法定代表人或者经营负责人进行当面告诫,责令写出书面保证,以达到警示、教育的目的。对经告诫仍不改正的,查明事实后依法从重处理。
14、试行日常考核计分制度。以安全条件、治安管理制度落实、从业人员管理、守法经营、举报违法犯罪、提供情报信息等情况为重点考查内容,由公安派出所依据日常治安检查和掌握的情况对辖区特种行业和公共场所随时进行考查计分。公安派出所每半年对各特种行业和公共场所分值进行一次汇总统计,分值记入管理档案,同时通报特种行业和公共场所业主并报县级公安机关治安部门。
15、试行分级管理服务制度。县级公安机关治安部门对不同分值的特种行业和公共场所分类定级,并指导公安派出所依法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可视情确定重点治理单位,对被列为重点治理单位的,要逐级上报市、州公安局和省公安厅备案。关于具体计分、定级管理办法,由各市、州公安局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实施。
16、探索治安管理协作机制。为增强公安机关各警种、政府各职能部门合力,各地可根据实际建立治安、刑警、消防等多警种和公安、文化、工商等多部门的协作机制。通过联合检查,压缩对特种行业和公共场所的总体检查次数,加大对治安隐患和突出问题的整改力度。及时通报情况,实现信息共享,提高管理水平和为现实斗争服务的能力。对检查发现无照经营的,要通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据《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予以查处取缔。
五、精确打击,完善案件查办机制
17、改进办案模式。要以“精确打击”为原则,综合考虑办案需要、工作成本和社会效益。改变全警参战、全面清查、突击检查和简单粗暴的执法办案方式,通过做好认真细致的案前调查,制定周密详尽的行动方案,选择最为有利的时机和条件,求得精确有效的打击效果。
18、规范线索处理。对丑恶现象违法犯罪线索,要落实专人,分类处理。对群众举报线索,要认真梳理,提出意见,尽快查证核实,署名举报的,要注意保密,及时反馈;对领导交办、上级转递线索,要迅速核查,据实处理,有交必复;对下级公安机关、公安派出所请求查办或联办的,要抓紧研究,及时办理。
19、完善复查、督办制度。上级公安机关对转交下级核查的重大案件线索,可以组织力量进行复核;对已经核查属实或经复核属实的线索,上级公安机关可以下发《督办通知单》,要求下级公安机关在规定的时限内进行查处并报告结果,下级公安机关没有认真执行督办要求的,上级公安机关要直接查办,并严肃追究有关单位、领导和人员的责任。
六、促进发展,创造优质服务环境
20、积极提供优质服务。对特种行业和公共场所的日常检查,原则上着便装进行,严格执行示证检查制度,严禁越权检查、跨区域检查,严防滥用检查权干扰特种行业和公共场所正常经营;平等对待投资主体、经营规模、经济性质不同的各类特种行业和公共场所,严禁采取歧视性措施或给予不公平待遇;公开特种行业和公共场所管理和审批的有关规定和条件,本着便民利民的原则逐步缩短审批时限,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对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止的新兴娱乐服务项目,要加强监管,正确引导,认真调研,及时报告。
21、坚决保护合法经营。严厉打击各种干扰特种行业和公共场所正常经营和侵害业主及从业人员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活动,特别是对黑恶势力收取保护费、敲诈勒索、寻衅滋事、聚众斗殴等严重扰乱社会治安秩序的违法犯罪活动,要及
时立案,快侦快办,从严惩处,将查处结果及时反馈被害人;要主动帮助特种行业和公共场所查找安全隐患,指导落实安全防范措施,有效预防治安灾害事故和违法犯罪案件的发生,为消费者创造安全的消费环境。
七、强化领导,建立监督制约机制
22、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公安机关要加强特种行业和公共场所治安管理工作的检查、调度,落实管理责任;了解掌握特种行业和公共场所治安动态和群众意见,及时调整工作部署,落实人员、经费、装备保障。
23、健全监督机制。上级公安机关要依法加强对下级公安机关特种行业和公共场所治安管理执法活动的监督,解决不作为和滥作为的问题;各级公安机关要结合行风建设工作,认真听取特种行业和公共场所业主和各界群众意见,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各级治安部门要对本辖区特种行业和公共场所的管理情况、案件查处、存在问题实行定期通报,县级公安机关每半年通报一次;市州和全省每年通报一次。
24、落实奖惩措施。对在特种行业和公共场所管理工作中玩忽职守、徇私枉法、索贿受贿、滥用职权,以及为违法犯罪活动通风报信,充当“保护伞”的单位和个人,要依法依纪坚决查处,所属公安机关主要领导和直接领导要承担领导责任;辖区内特种行业和公共场所存在安全隐患、丑恶现象等违法犯罪问题,未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整治,造成后果的,依照《人民警察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追究公安派出所和县级公安机关治安部门主管人员和有关领导的责任。对在特种行业和公共场所治安管理工作中表现突出、成绩明显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予立功授奖、通报表扬。
第二篇:创新型社会
我们现在生产的产品大多数是用外国的技术,每生产一件产品,要支付外国专利费。销售量越大,我们支付给外国的钱越多。我们干活,外国人赚钱。现在要求用自己的技术和专利,就必须自己创造发明,自己拥有先进技术。依靠自己的技术从事生产,就是创新型社会。
创新是一个民族不断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党中央综合分析世界发展大势和我国所处历史阶段,审时度势,做出了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决策,反映了我们党对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和内在规律的准确把握,也反映了对我国基本国情和战略需求的科学分析。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工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建立了相对完善的产业体系,成为全球制造业大国,工业化已进入加速发展的新阶段。作为一个人力资源丰富、自然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工业化的任务艰巨而繁重,也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消耗大量物质资源实现的,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呈现出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特征。同时,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投资与出口拉动,工业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主体地位。但中国工业整体的技术创新能力仍然薄弱、管理水平落后,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还不明显。
因此,建设创新型社会,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选择具有一定基础优势、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是我国当前所处的历史阶段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
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第三篇: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创建创新型人民调解工作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创建创新型人民调解工作
景东彝族自治县司法局人民调解工作组织创新的调研报告
作者 李仕江
指导员 袁静
2014/9/30
景东彝族自治县司法局
目录
摘要.............................................................................................................................................2
Abstract.........................................................................................................................................2 关键词...........................................................................................................................................2 Key words......................................................................................................................................2
一、调研过程..............................................................................................................................2
(一)调研目的..................................................................................................................................2
(二)调研时间..................................................................................................................................2
(三)调研对象..................................................................................................................................2
(四)调研方法..................................................................................................................................2
二、调研结果统计与分析...........................................................................................................2
(一)基层调解员基本情况..............................................................................................................2
(二)人民调解组织及其调解员概况..............................................................................................3
(三)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在人民调解工作中运用情况分析......................................................3
(四)人民调解信息化、规范化建设..............................................................................................3
(五)对工作组织创新的意见、建议..............................................................................................4
三、人民调解工作组织创新的发展设想.....................................................................................4
(一)人员和组织的创新发展..........................................................................................................4
(二)经费保障..................................................................................................................................5
(三)发展信息化、规范化人民调解工作......................................................................................5
(四)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创建创新型人民调解工作..........................................................5
四、致谢词.................................................................................................................................5 参考文献.....................................................................................................................................5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创建创新型人民调解工作
——景东彝族自治县司法局人民调解工作组织创新的调研报告
作者 李仕江
指导员 袁静
摘要:在创建法治中国、法治城市活动中,人民调解工作合法化、创新化是依法治县的必然要求。景东彝族自治县司法局为营造良好的人民调解环境,构建创新型人民调解工作,组织人民调解工作创新调研。经抽样调查、走访咨询,创新化、信息化、规范化以及运用法治思和法治方式开展人民调解工作,与多单位联动进行纠纷排查、化解矛盾,融合社会各界力量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人民调解工作多样化、多渠道是创建法治景东的必然要求。
Abstract: Creating the rule of law in China, the rule of law activities in the city, people's mediation work legalization, innovation is a necessary requirement administering the county.Jingdong Yi Autonomous County Bureau of Justice mediation for people to create a good environment to build innovative people's mediation work, organize the people's mediation work innovative research.After sampling, visits consulting, innov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tandardization and the use of the rule of law and the rule of thinking the way to carry out the people's mediation work, and multi-unit linkage conduct and disputes, resolve conflicts, the integration of all social forces to maintain social harmony and stability, people's mediation work and diverse , multi-channel is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the rule of law created Jingdong.关键词:人民调解
工作创新
法治思维
法治方式
Key words:People's Mediation The Innovation Legal Thinking of Rule The rule of law approach
人民调解是指在人民调解委员会(以下简称调委会)主持下,以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和社会公德规范为依据,对民间纠纷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劝说,促使他们互相谅解、平等协商,自愿达成协议,消除纷争的活动。人民调解是诉讼外调解,是我国法制建设中一项独特的制度,它对化解纠纷有着独特作用,具有随意性、及时性、自治性、高效性等特点,人民调解能第一时间解决人民之间的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本论文对景东彝族自治县(以下简称景东县)各乡(镇)和云南省其他市(州)司法所抽样问卷调查、走访咨询、电话询问等,阐述景东县人民调解组织创新工作,结合创建法治景东思维,论述在人民调解工作中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必要性。
一、调研过程
(一)调研目的:收集、整合云南省各地区人民调解工作组织创新形式,结合依法治县创建活动,构建景东创新型人民调解工作。
(二)调研时间:2014年3月26日—2014年9月30日
(三)调研对象:景东县13个乡(镇)调委会、云南省其他市(州)17个乡(镇)调委会的人民调解工作组织创新形式。
(四)调研方法:抽样调查、问卷调查、走访咨询。
二、调研结果统计与分析
(一)基层调解员基本情况
1、性别比例。景东县各乡(镇)调委会人民调解员(以下简称调解员)94.53%为男性,与省内其他市(州)66.90%男性相比,呈现男女调解员比例失调,能有效实现“巡回调解”,到纠纷现场主持调解,提高调解成功率,降低纠纷恶化。但是在婚姻家庭等纠纷调解中,易造成部分女性当事人陈述有所保留,导致调解方向偏差。
2、年龄分布。景东县各乡(镇)调解员年龄分布为18岁以下0.00%、18至25岁21.89%、26至35岁14.43%、36至45岁48.09%、46至55岁11.44%、55岁以上4.15%。省内其他市(州)抽样调查结果依次是5.48%、14.38%、25.68%、41.10%、13.36%、0.00%。全省调解员呈现年轻化,有利于促进创新调解、规范化调解。
3、专业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调解员占82.42%,法学专业2.65%,相对其他市(州)初中及以下33.67%,法学专业10.81%,景东县调解员专业文化水平较低,有待提高完善法治水平。
4、人员构成。景东县46.15%乡(镇)设有专职调解员,92.31%的村(居)民委员会成员兼任调解员。与省内其他乡(镇)64.70%的乡(镇)设专职调解员相比,景东县有待完善专职调解员制度。其次,景东县调解员享受公务员、事业编制、工人待遇的占13.93%,无志愿者,省内各市(州)享受公务员、事业编制、工人待遇的占59.17%,志愿者22.49%。
(二)人民调解组织及其调解员概况 调委会设立情况。景东县各乡(镇)、村(居)民委员会均设有规范的调委会,37.77%乡(镇)设有企事业单位内设调委会,23.08%乡(镇)设有交通事故纠纷调委会,只有县城所在乡(镇)设有医患纠纷调委会,没有设民族风俗纠纷、妇女儿童权益纠纷调委会和网络、电视调解平台。相比之下,省内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景东县外只有88.24%村(居)民委员会设有规范的调委会,值得一提的是,在抽样数据中有一个乡(镇)设有民族风俗纠纷调委会和妇女儿童权益纠纷调委会,一个乡(镇)设有网络、电视调解平台。总体来说,景东县人民调解工作能够实现有申请必调解,全面覆盖各乡(镇)及村(居)民委员会,但尚缺少专业专门调委会。
(三)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在人民调解工作中运用情况分析
1、人民调解案件分布简介。景东县人民调解工作主要集中在土地、山林、水源权属纠纷和交通事故纠纷以及婚姻家庭、赡养、继承纠纷,分别占人民调解工作的46.15%、23.08%、15.38%。相对省内其他调委会,景东县各调委会的医患纠纷、工程等合同纠纷比较少见。
2、人民调解工作效率。我县人民调解工作自接受当事人申请后53.85%的调委会能在一个星期之内调解结案,30.77%的调委会在一个星期至两个星期内结案,7.70%的调委会表示部分案件需要三个星期以上才能结案。我县84.62%的调委会调解成功率能保持95%以上。调查结果显示,省内其他调委会能在两个星期内结案的82.35%,70.59%调委会调解成功率保持95%以上,5.88%调委会调解成功率低于80%。
3、联调情况。我省各司法所(包括景东县)内设调委会联调现象非常普遍,联调单位有村级调委会、乡(镇)派出所、社会综合治理办公室、林业服务中心、农业服务中心、国土资源所、人民法院以及其他行政事业单位。联合调解已成为人民调解新趋势,能够有效利用人民调解资源、促进调解工作组织创新、提高调解成功率。
4、调解技巧分析。我县所有调委会在调解过程中使用心理疏导、绝大多数调委会采用原因分析法,76.92%调解委员会在疑难复杂的案件中会使用“背对背”和“面对面”调解,但是30.77%调委会表示历史遗留的案件会采用“时间疗法”,将案件压置一段时间再处理。全省人民调解工作调解技巧也大同小异。
(四)人民调解信息化、规范化建设
1、规范化管理。(1)自治原则调查。30.77%调委会表示人民调解工作会受上级司法行政机关、乡(镇)人民政府、社会组织、个人干涉,尤其是当地人民政府会干涉人民调解工作。我省其他地区也存在人民调解工作不能实现当事人意思自治,据走访信息得知,人民调解工作意思自治受阻现象主要存在于征地、拆迁、林业、土地等纠纷案件 中。(2)经费来源规范化。据调查、走访显示,我县调委会92.30%经费由上级司法行政机关统筹,但是与司法所工作经费一并划拨,医患纠纷调委会、交通肇事调委会以及企事业单位内设调委会表示没有得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的经费支持。值得一提的是,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我省29.41%人民调解经费来自乡(镇)人民政府和社会捐赠、赞助,而景东县只有一个调委会表示会得到当地人民政府的经费支持,不存在社会捐赠、赞助经费。(3)制度规范。我县大多数调委会有明确规范的调解制度上墙,有明确的调解程序、规范统一的调解卷宗,建立有效可行的回访制度。两个司法所(占15.39%)因条件限制没有将人民调解完全制度化。
2、人民调解信息化。(1)运用网络、媒体等工具打造人民调解信息化。据调查,景东县23.08%的调委会官方微博正常使用,15.38%的调委会使用有关于人民调解的QQ群,令人担忧的是:高达53.85%的调委会没有运用媒体、网络、电视等信息化工具,目前还才有“老经验”管理人民调解卷宗等痕迹。相比之下,在调查数据中我省未运用媒体、网络、电视等信息化人民调解的仅占29.41%。(2)人民调解信息平台。截止2014年9月,我县人民调解管理系统已正常运行,192个调委会、3291名调解员、信息员已录完,预计10月能全面发放调解员证书。结合系统陆续开放的“案件办理”、“统计分析”等栏目不断完善,我县人民调解信息化工作又步入新时代。
(五)对工作组织创新的意见、建议
接受调查、走访的人员对人民调解工作组织创新的意见、建议都大同小异。首先,调解员希望党委政府、上级司法行政部门加大对人民调解工作的关心度、支持度,落实“以案定补”,要求人民调解经费统一纳入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预算,提高人民调解经费保障。其次,发展专职化、专业化、规范化调解员,吸收社会爱心人士,培养专职调解员;定期组织业务培训,提高调解员专业化;统一调解制度,规范调解工作。再次,完善调解员待遇,部分接受调查人员表示,人民调解工作风险大,有待完善保险制度,调解员的保险应当区别于普通公务员,购买意外伤害险等。最后,提高联调协作能力,人民调解工作也应和民事诉讼一样,采取“属地管辖”为主,“属人管辖”为辅,当事人争议大或者涉及复杂标的物时应采取联调。
调查表明:景东县人民调解工作已实现全面覆盖,按当事人意愿有申请必调解、有调解必有痕迹、有痕迹必回访,形成稳定的“申请—调解—回访”人民调解模式,定期不定期开展纠纷排查、巡回调解。调解员的性别、年龄、学历、专业、人员构成和调委会的分布、调解效率、信息化、规范化、保障制度等都表现景东人民调解工作的优势和创新性。
三、人民调解工作组织创新的发展设想
(一)人员和组织的创新发展。
1、完善调委会“软件”设施。吸收社会各界人士,提高调解员素质。人民调解工作进一步大量吸收村(居)民小组为人民调解信息员、社会志愿者以其意愿任调解员或者信息员,扩大人民调解队伍。定期不定期组织调解员、信息员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培训,提高人民调解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和道德修养。
2、完善调委会“硬件”设施。(1)完善机构建设。坚持一村一个调委会的同时在较大的企事业单位组织设立专业调委会,在有条件的乡(镇)中心校、中学设立未成年调委会,工会、共青团、妇联联合成立妇女儿童调委会,确保各乡(镇)交警中队成立交通事故调委会,大型医疗单位成立医患纠纷调委会,在少数民族聚居且纠纷多的地区设立少数民族调委会。完善各调委会制度,确保调委会正常运行且全面无死角覆盖。(2)规范调委会场所、办公设备设施。积极有序推进各乡(镇)调委会场所建设,逐步规范村级调委会建设,结合司法所社区矫正工作购置业务用车,配备笔记本电脑、移动打印机,实现 随调解随制作规范文书,打造“完美巡回”调解。
(二)经费保障。人民调解工作经费由上级司法行政机关统一筹备逐渐向上级司法行政机关、当地党委政府、社会募捐等多元化筹备,实现人民调解工作有保障。落实调解员意外伤害保险,切实保障调解员人身安全。
(三)发展信息化、规范化人民调解工作。在继承良好的“老方法”“老经验”的前提下告别“大普气”思维,建立高效的信息化、制度化人民调解。首先,充分运用人民调解管理系统,实现调解员管理信息化、案件办理信息化,人民调解工作公开化。其次,进一步完善人民调解制度,建立健全规范化人民调解。(1)完善调委会各项制度,完善切实可行的“申请—调解—回访”调解模式。(2)调解前告知当事人权利义务制度,充分保障纠纷当事人意思自治,让他们“事前明白权利,事后心服口服”。(3)人民调解工作宣传制度,大力宣传人民调解工作,实现人民调解“家喻户晓”“有纠纷找调委会”,实现第一时间化解纠纷,防止纠纷恶化为刑事案件和群体性事件。
(四)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创建创新型人民调解工作。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是人民调解工作的必然要求。(1)杜绝迷信人治,树立法律至上思维。培养调解员运用法律规范、原则和逻辑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形成结论的调解思维,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2)正确判断和分析社会矛盾纠纷的现状和性质,研究科学的处理方式和方法。正确判断但当事人矛盾纠纷性质,抓住纠纷关键点,科学的选择处理方式,把解决群众困难和问题作为调解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对矛盾纠纷的分析,了解当事人的不满情绪,对人民群众怀有深切的情感,理解和同情他们,疏导他们的不满情绪,通过讲道理和交心谈心的方法,以情动人,以理服人,杜绝对闹事和扯皮的群众简单地冠以“刁民”或者采取粗暴的方式解决问题,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工作优势化解社会矛盾。
四、致谢词
衷心感谢云南省各市(州)司法行政机关、景东县司法局和各乡(镇)司法所、云南大学法学院09级全体师生对本次调研活动的支持和帮助。
【参考文献】
1、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培训教程/张越著.—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3.5,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3)第106172号。
2、司法部法律出版社主办、中华全国人民调解员协会协办,期刊《人民调解》。
3、【奥】娜嘉•亚历山大(Alexander,N.)主编,王福华等译,《全球调解趋势》(第二版),出版于北京,荷兰阿尔芬(Kluwer Law International)出版社授权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发行,2011年5月。
4、西南政法大学六十周年校庆系列文库•西南政法大学学子文库,李祖军著,《调解制度论•冲突解决的和谐之路》,法律出版社,2010年9月。
5、樊崇义主编,高一飞著,《媒体与司法关系研究》,出版于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年4月。
6、雷光明著,《中国少数民族婚姻家庭法律制度研究》,出版于北京:中华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
7、中国土地矿产法律事务中心、国土资源部土地争议调处事务中心联合主编,《土地矿产争议典型案例与处理依据》(第二辑),出版于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3月。
8、学术论文《运用法治思维和专业性调处机制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谌红蕾、贺志明。
9、法制日报,《提升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力》。
第四篇:创新型社会管理信息化系统
关于建立创新型社会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建议 概述
社会管理信息系统通过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构建区域性社会管理信息化。在实施过程中,以村(社区)为重点的基础上,加强整(市)县规划设计,在实施工程中理顺体系架构 确保服务和管理职能下沉到村(社区),整合资源,实现费随事转、权随责走、责随事定,主要通过建设建立全(市)县基础数据库,并且通过数据的部门共享实现数据的一致和业务的全面掌控,建立完善的运行体系等长效机制。
统一整合政法(综治)、维稳、公安、司法、信访、应急、安监、民政、人社等十多个社会管理主要职能部门各类资源和条块力量;
及时收集和反映各类社会不稳定因素的信息数据和舆情;
及早防控和化解各类源头性、基础性、根本性社会问题和矛盾;
快速应急和处置重大紧急事件,规范和监督社会管理行为;
实现全面覆盖、动态跟踪、资源共享、联管联动、科学高效的社会管理
新格局。构建区域性、网络化、社会化、信息化的社会综合管理服务平台;
实现资源共享、联动共管、动态跟踪、全面覆盖、高效快捷、科学管理
社会和服务民生的信息化管理体系,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管理的对象
社会管理信息系统着重管理全地区人、事、地、物、情、组织六大要素,为省、市、县(区)、镇、村各级创新社会管理搭建统一的工作平台,属地管理、分级负责,为各级领导科学决策指挥提供依据,为各级职能部门、社会公众提供服务,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实现上下级、各部门之间信息数据实时交换、社会资源共享共用,部门联动协同管理,高效科学管理社会的新格局
社会管理信息系统主系统下,涵盖政务服务、培训就业、卫生医疗、困难救助、法律援助、产业发展、社情民意、舆情专报、流动人口、特殊人群、治安管理、应急管理、信访、两新组织、儿童关爱等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多个内容的系统。按照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工作任务要求,通过系统平台实现业务流和信息流的整合。
功能建议
以我们对创新型社会化管理的理解和认识,社会管理信息化系统所涉及的主要工作可分为两类,分别为: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
社会管理主要包括
①治安管理
主要包括网吧、乡村旅店、房屋出租、废旧收购、危化品企业、流出人口、流入人口等。形成村(社区)网格点协管员采集动态信息、服务站录入上报信息机制,成为公安治安管理延伸不到、管理不到、排查不到的重要补充手段,形成村(社区)、镇(街道)派出所、公安局治安综台整治排查的重要信息补充。实现各类治安管理单元的基础信息采集和管理服务对象动态信息管理。
②应急管理
对各种城市突发事件和危险情况,进行预报预警。提高政府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的快速反应能力与事件处置能力。
③特殊人群管理
主要包括刑释解教、社区矫正、社会闲散青少年、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违法犯罪吸毒人员、违法艾滋病人、违法传染病人员、参与各类邪教组织人员、长期缠访闹访人员、对社会严重不满人员、有现实危害和暴力恐怖倾向的高危人群等特殊人员信息登记管理、帮扶管理等。实现各类特殊人群的基础信息采集、帮扶服务信息管理和服务对象动态信息管理。
④人口数据管理
建立统一的人口基础数据,为社会管理的各项工作提供基础信息,为社会管理综合信息平台其他各信息系统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来源。
⑤两新组织管理
主要包括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的分类备案登记和活动信息动态记录。实现由村(社区)协管员调查登记台账、服务站信息员录入系统,镇(街道)、县(市、区)部,对两新组织的服务动态记录和管理。
⑥信访
包括大调解、民情传递、舆情专报、领导信箱。支持矛盾纠纷、群众诉求的大调解工作流程;支持治安、环保。
社会服务主要包括
①政务服务
包括咨询、登记、预审、受理、办理、办结等,将行政审批项目和便民服务事项延伸到村(社区)便民服务站,为群众提供到家门口的“一站式”服务,解决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②困难救助
实现五保、低保、重点优抚、其他救助等困难群体救助的管理和服务,救助政策、救助公示等信息公开。
③培训就业
包括就业调查、服务机构、培训、招聘、维权、待就业统计等,协调组织培训机构、服务机构和用工单位,将招聘信息、培训信息及时传递至村(社区),帮助群众就业。
④产业发展
包括产业调查、产业统计、产业引导、产业技术、市场行情等五个方面的内容。实现村(社区)、镇(街道)、县(市、区)主管部门的产业信息传递,县(市、区)部门通过系统平台为基层提供产业引导、市场行情、种养殖技术等相关信息。
⑤法律援助
包括援助指南、律师介绍、法律咨询、援助流程等。实现法律援助的对象及范围、援助工作流程、法律援助工作者等信息公开,为群众提供法律援助服务。
⑥医疗卫生
包括就医指南、健康教育、村医生培训、报销流程、医疗政策、网上就医、医保查询、应急通道等。推进村(社区)、镇(街道)、县(市、区)三级医疗信息公开。方便群众获取医疗政策、就医指南、健康知识、医保(新农合)账户信息;及时获取各医院医生坐诊时间、挂号信息、床位信息等,方便群众就医。
第五篇:创新型社会体系工作报告
提供一篇工作报告范文,作为参考!
设立行政服务中心,会议指出。对改善投资环境、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建设法治型和服务型政府具有重要意义。要充分借鉴其他城市好的经验做法,建设在全国领先、与国际接轨的智慧型行政服务中心。要按照统一集中、高效便民、规范透明、监督制约的原则,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统一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创建“智慧政务”服务模式,加强资源整合,确保制度更加到位。要统一思想、严肃纪律,明确每个部门做什么,怎么做,为何做。要禁止两头受理,对所有审批事项明确一个部门一个处室一个分管领导,推进部门流程再造和公务人员思想转变,真正实现集中到位、思想到位、授权到位,把好事办好。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6月21日下午。研究部署全面推进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加强群众工作。要求,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推进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加强群众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社会建设和管理放在十二五”发展的重要位置上,开创社会建设、社会管理和群众工作新局面,为实现和谐稳定争第一目标提供坚实保障。
原则同意建设工作实施方案。会议原则通过了关于推进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加强群众工作实现和谐稳定争第一目标的决定》关于提高我市最低生活保障水平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一委一居(村)一站一办”和“扁平化”社区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强全市基层法院、检察院“两庭”两房”建设的实施意见》会议还听取了市行政服务中心筹备情况汇报。
作为省会城市、区域中心城市和科教大市,会议指出。社会建设具有特殊性、复杂性和敏感性,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推进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加强群众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要树立强烈的政治意识、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全面增强为改善人民生活服务、为科技教育发展服务、为党政军领导机关工作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奋力开创社会建设、社会管理和群众工作的新局面。
和谐稳定争第一是科学发展争第一、改革创新争第一的前提和基础。推进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加强群众工作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当前,会议指出。要把推进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放在十二五”发展的重要位置上,强化措施、强力推进,积极创造“全省领先、全国一流”和谐稳定社会环境,促进人民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持续提升。年率先基本实现民生现代化和社会现代化,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各类人口服务管理、社会保障人群、网格化服务管理、社区“扁平化”管理、社会组织服务管理、矛盾纠纷排查网络、社会领域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
社区和人口是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的两个基本载体。加强人口管理要重点做好从户籍管理到居住证管理的制度性安排和建立人口基础信息库的基础性工作,会议指出。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各类人口管理的全覆盖,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要根据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社区推行“一委一居一站一办”模式。关键要推行“扁平化”管理,贴近老百姓、减少中间环节、缩短管理过程,实现资源共享。要推进街道重心下移,实现人财物、责权利联动下移。社区管理要推进一人多岗、一专多能,分片包干、责任到人。社会管理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多方参与各方协同,形成共建共享的格局。要进一步发挥工青妇等社会组织在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对党委所需、工青妇所能、群众所盼的事情,要赋予工青妇组织更多职能和资源。要发挥工商联和新经济组织的社会建设功能,推动企业肩负起社会责任。
各级财政支出要形成保民生的强烈导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被征地农民生活保障是最关键的保底线和最低的安全网。要高度重视低保线以下的人群。城市的低保水平今年要和兄弟城市持平。今后5年要逐步缩小城乡低保差距,会议指出。实现低保增长高于平均收入增长的水平。要加强低保的制度安排,严格执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市基层法院审判法庭和人民法庭(以下简称“两庭”基层检察院办案用房和专业技术用房(以下简称“两房”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履行职责的基本物质条件,会议指出。也是地方政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切实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建设进度,按时全面完成“两庭”两房”建设任务,为基层法院、检察院依法履行职能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