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环境保护与环境影响评价(推荐五篇)

时间:2019-05-12 17:58: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公路环境保护与环境影响评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公路环境保护与环境影响评价》。

第一篇:公路环境保护与环境影响评价

摘 要:本文对公路建设环境保护作了比较深入地分析与探讨,总结归纳了公路施工、营运期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与措施,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与方法进行了全面阐述,并通过与国外公路环境保护比较,指出我国今后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公路 环境保护 环境影响评价 措施

0 引言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公路建设步伐越来越大。近年来,我国公路总里程不断增长,汽车保有量持续增加,公路在国民经济综合运输体系中的位置愈来愈重要。伴随着公路的高速发展,公路污染、公路对周边环境影响等问题也大量凸现出来。

如何面对公路建设产生的环境问题,如何按照现阶段我国实际情况,分析评价公路建设各阶段对环境的作用与影响,采取何种措施减少或杜绝公路环境污染、恢复路域生态损失。这是摆在我们广大公路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公路环境保护

1.1环境与环境保护定义

环境是指人类和生物生存的空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对环境的定义是: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野生植物、水生生物、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温泉、疗养区、自然保护区、生活居住区等。按照环境的自然和社会属性分类,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环境保护是指人类有意识地保护自然资源并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防止自然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对受到污染和破坏的环境必须做好综合治理,以创造出适合于人类生活、工作的环境。1989年5月,联合国环境署第15届理事会通过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明确地提出了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认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维护和改善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1.2公路环境保护内容

对照上述定义,公路环境保护是基于生态可持续发展原则调节与控制“公路工程与路域环境”对立统一关系的发生与发展。公路环境保护由两项基本工作组成:一是分析因修建公路而对环境产生的各种影响及其影响的程度和范围,根据需要采取专门的环境保护措施,积极开展环境保护的有关工作;二是在公路的设计、施工及运营管理过程中,注意凸显公路各组成部分的环保功能,使公路在运输功能发挥的同时,对沿线环境的负影响最小。

1.3公路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是指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现象。

公路建设必然影响环境,尤其是高速公路建设,其施工、营运期造成的环境问题会更严重。公路建设将造成如下环境问题:

1)选线不当会破坏沿线生态环境;

2)防护不当会造成水土流失,如坡面侵蚀与泥沙沉淀等;

3)公路带状延伸会破坏路域自然风貌,造成环境损失;

4)公路施工造成环境污染;

5)公路通车营运期间,车辆对沿线造成污染。

1.4公路环保功能

一般情况下,一条公路如果严格按照现行公路工程设计标准及《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进行设计,按公路工程施工技术规范进行施工,就可以起到对路域自然环境的保护作用,并能够对社会环境进行调整和完善。

公路各组成部分的环保功能归纳如下:

1)路基工程在施工及竣工后,结合造地还田与疏导排水,各部分相互协调配套,可使工程稳定坚固,外观顺适优美,能起到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

2)路面工程对路基起保护作用,同时也起着防尘、防水,保护公路沿线环境不被污染的作用。

3)桥梁涵洞工程设计与施工中重视对公路路域景观环境的影响,可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

4)排水工程对公路工程的整体性和稳固性有特殊的作用,可以防止路基路面水及水中含有的油污、有害元素直接进入农田,避免耕地淹没、土壤污染。

5)防护工程确保了路基稳定,减少了水土流失,直接起到了环境保护作用。该工程与环保的关系最为密切。

6)其它工程(通常包括公路与公路、公路与铁路的平面交叉和立体交叉、公路工程的沿线设施、公路养护管理用房屋及场、厂建筑物以及公路绿化等),特别是公路绿化,是国土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有效地改善行车环境,还可以起到美化路容,优化环境的作用。

1.5公路环保措施公路建设的不同阶段,环境问题的产生与环保工作的重点不同,所采取的措施必须具有针对性。

1)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设计阶段:进行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为进行环境保护设计和采取环保措施提供依据;

2)初步设计及施工图设计阶段:进行环境保护设计;

3)招投标阶段:在合同书中纳入环境保护条款;

4)施工阶段:进行环境保护设施的施工及监理;

5)竣工和交付使用阶段:进行环境保护设施验收、环境后评价;

6)营运期:进行环保设施维护及处理环境问题投诉。

针对实际工作需要,现结合国家目前的环保法规对公路施工阶段、营运期采取的环保措施分述如下:

1.5.1公路施工阶段环保措施

A 生态环保

1)在土方开挖回填时避开雨季,雨季来临前将开挖回填、弃方的边坡处理完毕。

2)施工取土时采取平行作业,边开挖、边平整、边绿化,计划取土,及时还耕,及时进行景观再造。

3)在雨水充沛地区,及时设置排水沟及截水沟,避免边坡崩塌、滑坡产生。

4)在雨水地面径流处开挖路基时,及时设置临时土沉淀池拦截混砂,待路基建成后,及时将土沉淀池推平,进行绿化或还耕。

5)对路堤边坡及时进行植草绿化。

6)对施工临时用地,先将原表层熟土集中堆放,待施工完毕后,再将这些熟土推平,恢复原地表层。

B 噪声防治

1)当施工路段距住宅区距离小于150m时,为保证居民夜间休息,在规定时间内禁止施工。

2)主动与施工路段附近的学校和单位协商,对施工时间进行调整或采取其他措施,尽量减小施工噪声对教学和工作的干扰。

3)注意机械保养,使机械保持最低声级水平;安排工人轮流进行机械操作,减少接触高噪声的时间;对在声源附近工作时间较长的工人,发放防声耳塞、头盔等,对工人进行自身保护。

C 大气污染防护

1)公路施工堆料场、拌和站设在空旷地区,相距200m范围内,不应有集中的居民区、学

校等。

2)沥青路面施工,沥青混凝土拌和厂设在居民区、学校等环境敏感点以外的下风向处,既方便生产,又须符合卫生要求(卫生防护距离分级中,规定的防护距离为300m),不采用开敞式、半封闭式沥青加热工艺。

3)施工便道定时洒水降尘,运输粉状材料要加以遮盖。

D 水污染防治

1)沥青、油料、化学物品等不堆放在民用水井及河流湖泊附近,并采取措施,防止雨水冲刷进入水体。

2)施工驻地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粪便等集中处理,不直接排入水体。

3)对桥梁施工机械、船只严格进行检查,防止油料泄漏。严禁将废油、施工垃圾等随意抛入水体。

1.5.2公路营运期环保措施

A 交通噪声防治

1)对公路附近的学校、工厂和其他单位,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噪声防治措施,如修建高围墙、设置声屏障、临路两侧密集植树绿化、建筑物设置双层窗或封闭外走廊等。

2)附近有学校的路段两端设置禁止鸣笛标志。

3)加强交通管理,在公路主要出入口设置噪声监控站,禁止噪声过大的车辆上路。B 大气污染防治

1)路边植树绿化。根据当地气候和土壤特点,在靠近公路两侧,特别是环境敏感区附近密植乔木、灌木,这样既可净化吸收车辆尾气中的污染物,衰减大气中的总悬浮微粒,又可起到美化环境、降低噪声以及改善公路路域景观的作用。

2)严格执行车辆排放检验制度,利用收费站对汽车排放状况进行抽查,限制尾气排放严重超标的车辆上路。

C 水污染防治

1)严禁各种泄漏、散装、超载车辆上路,防止公路散失物造成水体污染。

2)在公路交通管理部门的生活区设置污水处理站,各种污水经处理达标后方可排放。D 潜在风险及农作物污染防治

1)对运载危险品的车辆严格进行检查、严格监控,防止事故发生。

2)在洪涝季节,要加强与气象水利部门联系,确保洪水期行车安全。

3)在公路两侧30m范围内严禁种植蔬菜、马铃薯等根茎入口农作物。公路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是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工作,它是决策和开发建设活动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一种有效的手段和方法。美国是第一个把环境影响评价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并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国家。我国对公路建设环境影响的研究起步较晚,以1987年西安公路大学编写的《西安至临潼高速公路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为标志,之后,这一技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而日臻完善。

2.1 公路环境影响评价概念

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建设项目、区域开发计划及国家政策实施后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预测和估计。我国目前只做前两项工作。通过对公路建设所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识别、预测和评价,以提出合适的清除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措施和对策。

由于公路是大型的基础性公共设施,所以修建公路对区域环境的影响将是多方面的和深刻的,要根据具体情况分析评价拟建公路可能对区域环境质量产生的影响、影响的程度和采取的对策。

2.2 公路环境影响评价目的1)通过对公路建设项目活动可能带来的各种环境影响进行定性定量分析,预测并评价其未来影响范围和程度,为合理选线提供依据;

2)通过损益分析,提出可行的环保措施并反馈于设计,以减轻和补偿公路建设项目活动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3)为公路建设项目的生产管理和环境管理提供依据,为路域地区经济发展规划、环保规划提供依据,为决策者提供协调环境与发展关系的科学依据。

2.3 公路环境影响评价内容

国际通行的公路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包括: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噪声环境影响评价;交通环境影响评价;文物和珍稀动植物保护及公众参与等。

目前,我国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主要为上述前四项。

2.4 公路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和期限

我国公路环境影响评价一般以“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确定的拟建公路中心线两侧各200米为范围,特殊情况下,可根据实际情况扩大或缩小。

我国公路环境影响评价分施工期和营运期两个阶段,预测评价以项目竣工投入营运后第7年和第15年为特征年。

2.5 公路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根据公路建设项目线长面广的特点,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一般采用点线结合,以点带线,突出环境敏感点、敏感区域的评价方法,对大气、噪声环境采用模式计算和类比分析法,对生态环境、水环境、社会经济环境则采用调查分析法。

2.6 公路环境影响评价与环保效果界定

一个有效的运输系统应当是其所产生的社会净效益最大,即用最少的资源成本取得人便于行、货畅其流的效果,同时减少或避免对环境的破坏。

公路环境影响评价是一门科学。通过对公路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不仅可以为公路环保设计、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而且还为采取适合的环保措施提供了界定尺度,提升了公众的环保意识。环保措施的效果可在环境影响评价基础上,综合两方面因素考虑:一是处理环境污染的多少及保护环境空间的大小;二是采取的措施能满足国家规定标准的程度有多大。加拿大公路环保与我国的比较

二次大战后,为适应经济的高速增长,加拿大现代道路运输进入发展高峰期。20世纪70年代加拿大开始关心重视公路环境问题,对在建公路项目开展了环境影响评价工作。80年代后,环境保护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目前,加拿大公路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工作已比较完善,国家和各省均颁布实施了多项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公路建设和营运期的环境保护工作在法律的框架下得到切实执行和贯彻,公路环境保护技术也得到了飞速进步,全民环保意识非常强,对大中型公路建设项目参与感也很强,他们的意见往往决定了一个建设项目的取舍。

3.1 声环境保护

20世纪50年代以来,加拿大采取多种技术,在噪声控制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

首先,合理规划选线,避开居民区、疗养区等环境敏感区域,从根本上减少噪声污染的受体,被迫采取声屏障等有碍景观的环保措施路段在总里程中并不多。其次,采取尽量自然而不漏痕迹的隔声设计,使环境敏感目标处于噪声影响区之外。对我国而言,公路噪声控制还没有形成规范化的设计体系,声屏障研究还不够深入,只是在某些地区试用,而有意识地结合地形的自然式减噪设计尚未在工程设计中得到充分重视,应用也少。

3.2 生态环境保护

为保护河流自然生态和水生生物,加拿大公路部门在公路建设中采取了很多简单但高成本的环保措施。比如当公路跨越河流时,他们尽量保持水流的原始状态,如果在弯曲的河流两岸架桥,这必然会加大桥梁的跨径。我国一般是将河流裁弯取直,然后根据洪水频率等技术指标,计算出桥梁的经济跨径,这样做虽然节约了工程造价,但往往改变了水生生物栖息环境,造成了不利的环境影响。

对于森林、湿地、湖泊环境的保护,加拿大公路部门同样采取了很多非常富有人情味的措施,并不惜血本,这些措施在我国现阶段真难以想象。

3.3 水土保持

公路工程的水土保持分两部分:坡面侵蚀控制和泥沙沉淀控制。裸露的坡面最容易发生水土流失。因加拿大气候较好,雨水充沛均匀,施工中他们及时采取以绿化为主的防护措施,以控制面蚀和沟蚀的形成。对于公路路面径流,不采用分散漫流方式,而是集中汇入污水管,先流入沉淀池,在沉淀池中设置土工布过滤帘,经充分过滤后再排入水体。

我国公路施工中已逐渐重视了侵蚀控制,但由于忽略了泥沙沉淀控制,仍使工地附近的水体受到一定程度污染,甚至造成了不可逆的环境劣化。

3.4 公路生态管理

在公路的营运期,环保工作除了维护声屏障等各种环境工程设施外,更重要的是保持公路沿线的自然风貌,争取改善沿线的生态环境。草地植被的建植和养护是最持久、最昂贵也最有效的措施。

加拿大的公路设计,围绕着大地景观思想,多设置了开阔的中央分隔带,许多区段50—60米,全部植草,两侧植被管护范围约10—15米。每公里植被管护面积达到6—7万平方米,采用较低的路基,使公路融合在自然环境之中。路域范围内,始终树木草地不断。

我国高等级公路绿化已受到普遍重视。设计时采用的技术步骤与加拿大几乎一样,但由于各种原因,施工中仍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原表土弃之不用,使草地建植时无营养土可用,养分先天不足,施肥以化肥为主,速效但短期;重建轻养,使草地很快退化,造成巨大浪费。

3.5 环境补偿

公路工程将不可避免地造成一定的环境资源损失。加拿大对此采取了有效地补偿措施,如在公路建设中碰到生态环境中的湿地问题,采取占用多少湿地,就在附近补偿同样面积或更大面积的湿地,使湿地的生态功能少受或不受影响,以恢复往日原有的优美质朴的自然风貌。在这方面,我国缺少严格的法规约束。

3.6 空气环境保护

加拿大侧重污染源控制,汽车全部采用无铅汽油,并对车辆排放制定了非常严格的标准。我国在这方面已有了很大进步,但尚有较大差距。

通过对比,我们看到加拿大的公路环境保护有完善的组织、可靠的法规,还有十分敬业的环保工作者,其环保行为贯彻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设计期、施工期及营运期,内容遍及自然生态和物理环境的各个方面,其思路是保护一切自然状态、地貌、水文和所有生物。我国目前的公路环保则多侧重于声屏障等摸得着见得到的环境保护工程,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只能尽力以保护区和珍稀动植物品种为主,对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重视程度严重不足。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提高公路环保水平,不仅需要有充足的经费,更需要领导者、决策者、建设者有先进的环保思想、环保行为。结语

按照交通部“十五”交通环境保护发展要求,为进一步加强交通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监管力度,到2005年,在交通建设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率要由现在90%提高到98%以上;全行业基本实现国家规定的环境治理标准,油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率、油污水处理达标率均达到50%以上。

为实现这些目标,我们必须加大公路环境保护工作的力度,从宣传教育方面入手,切实提高公路从业者的环保意识,加强对公路环境问题的深入研究,使我国公路建设、公路环境治理水平早日与发达国家看齐。

希望拙文在此能起到抛砖引玉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12

(2)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人民交通出版社.1998.12 [JTJ/T 006-98]

(3)刘书套.高速公路环境保护与绿化.高速公路丛书编委会.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第二篇:公路环境保护与绿化总结

公路环境保护与绿化

环境的概述与分类

近20多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突飞猛进,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如植被破坏、土地退化、水质污染、生态平衡失调及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环境问题相当突出。保护环境不仅是我国政府的职责和义务,也成了全体人民的义务和责任。全民环保意识的提高和公众对环境保护活动的积极参与,不仅有利于环境保护与管理工作烦人具体落实,也是贯彻环境保护基本国策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体现。

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乡村等。对于人类来说,环境是指可以直接或者间接影响人类生存、生活和发展的空间以及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体。

按照环境要素的形成,可以把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是指可以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和能量的总体,如大气环境、水环境(包括海洋环境、湖泊环境、水域环境等)、土壤环境、声环境、地质环境、自然生态环境(如森林环境、草原环境)等。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环境是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中创造出来的人工环境和人类在生活和生产活动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体,包括经济、政治、文化、道德、意识、风俗以及人类建造的各种建筑物、构筑物、其他形态和作用的人工物品等要素,如城市、居民点、水库、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等物质和能量的总和。

公路对环境地影响主要表现为公路对社会经济地影响、对生态环境地影响、对大气环境地影响、对声音环境地影响、对自然景观地影响等。

在以上几个方面地影响当中,公路除了对社会经济环境有所贡献之外,如果采取措施不当,会对其他几个方面造成严重的后果。公路对生态环境地影响主要指以下几个方面:包括新建公路对动、植物生活环境地影响、对占用土地造成的土壤流失地影响、对农作物环境地影响以及公路对水环境地影响,尤 其是对饮用水源地影响。公路对大气环境地影响主要是指公路在建设当中产生的扬尘和在道路通车以后车辆排放地污染。在施工期间,公路施工的特点之一是大量开挖土基,少则几十万立方米,多则上百万立方米,造成的粉尘污染是相当严重的。在公路运营期产生的污染主要来自汽车的尾气。汽车尾气中含有一氧化碳(CO)、氮氧化物(NOX)、黑烟、碳氢化合物、醛及含铅颗粒物等。汽车排放污染与道路服务水平有着密切地关系,在服务水平较高的路段车辆的排放污染要小于服务水平低的路段。

公路对声音环境的影响主要指公路产生的噪声影响。噪声是一种公害,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环境,使人们受到伤害。公路产生的噪音来自于两个方面:施工期间各种施工机械产生的噪音和运营期车辆在公路上运行所产生的噪声。公路噪声除发动机和车体所产生的噪声以外,特别严重的是高速行车时车轮与路面强烈摩擦时产生的声音,加上路堤提高,噪声能波及很远的地区。噪声的大小与车速成正比,随车速的增加而增加,重型汽车的噪声比轻型汽车大,因此,在公路交通中,噪声随大型车在总交通中的比重增大而增大。因机动车行驶产生的噪声污染是非稳定的、长期的,其危害也是较大的。

公路对自然景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公路构造物与自然景观相互协调,尤其是公路穿越旅游区 或旅游景点时,如何与周围景观协调一致就更为重要。因此,在公路设计中运用美学,提高公路现行设计质量,改善公路及其周围环境,增进交通安全和为司机、乘客提供舒适的旅行环境,减少对原来自然景观的平衡和谐地破坏,点缀和丰富道路两侧的自然景观是十分重要的。地形情况不同,公路线形组合应该随之变化。对于平原微丘区,地势比较平缓,路基的填、挖不大,平、纵曲线半径都很大,因此,视线不易受到限制,透视可以很远,不过容易形成视觉上的单调,这时应当通过道路两侧的绿化和美化处理来进行协调。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它已经成为了阻碍我国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国家和政府陆续制定了减少公路对环境破坏的政策措施。例如:北京市于1999年1月1日开始实施新的轻型汽车排放标准,这个标准相当于90年代初制定的欧洲一号标准。其他一些城市也相继制定了新的尾气排放标准。从2000年起,全国将禁止使用含铅汽油等等一系列措施,目的是降低车辆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另外,治理环境污染还可以采取其他措施,例如:在噪音敏感点和噪音污 染超标的地

段修建隔音墙,将公路修建在远离环境敏感点的地区。施工期间合理安排作业时间,减少施工机械的噪音扰民问题,采用多种措施防止扬尘污染等。而在治理各种环境污染的措施当中,主要措施之一是进行公路绿化。

公路绿化是公路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成功的公路绿化,不仅可以美化路容、改善景观,更重要的是可以降低噪音干扰和防止环境污染。绿色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过程中,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有关资料表明,地球上60%的氧气来自陆地上的植物,每公顷阔叶林(相当于1公里公路两侧单行行道树)每天能吸收1000kg的二氧化碳,释放出730kg的氧气,可以供1000人所需,一般来说,一个人一天需要0.7kg的氧气,有10平方米的树木或25平方米的草坪,就能自动调节空气中CO2与O2的比例平衡,保持空气清新。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的同时,还会吸收二氧化硫、氯气、氟化氢、氨及汞、铅蒸气等。公路两旁的树木对汽车排放的一氧化碳(CO)、氮氧化物(NOx)、碳氢化合物(HC)等有害物质有强烈的吸收和净化作用。因此科学的选择具有较强吸收能力的树种进行公路绿化,对降低车辆的排放污染,净化空气是很有意义的。同时,树木也能够降低噪音,是由于树木能够将投射到树叶上的噪声反射到各个方向上,树叶的轻微震动使得噪声能量消耗而减弱。

公路绿化还可以对公路起到保护作用,树木或草坪通过树冠、根系、地被覆盖等可以固着土壤、涵养水源、阻止或减少地表径流、降低雨水冲刷路基地危害,在高填方路段,这种作用更加明显。树木在它的生命活动中,除了利用太阳的光和热以外,还可以吸收周围空气中的能量,一公顷阔叶林,夏季每天可以蒸发2600升水,草坪等植物的叶面积,一般为地面面积的20倍左右,茸密的茎和叶通过蒸腾作用,能使周围空气中的水分增加20%左右,因此,绿化后的环境将比露天地区气温低5~6℃,而且湿度较大,且变化缓慢,可以造成特殊的“小气候”,这样可以调节路面温度与湿度,对防止路面老化起到一定的作用。

另外公路绿化还可以改善交通条件,为高速行车提供保障。主要表现在:

1)可以通过视线诱导来指示驾驶员道路前进的方向。尤其是在竖曲线顶部等路线走向不明了地段,可以使路线走向变得十分明显,有利于驾驶员的安全行车。

2)防眩作用。白天,树荫可以遮挡阳光,减少阳光对司机产生的眩光,而最重要的是位于中央分隔带上的树木、矮篱等,可以有效地防止夜间对向来车所产生的眩光,防止由于眩目 所产生的交通危险。

3)调节明暗变化。尤其是在车辆驶入光线很差的隧道中时,由于人的眼睛不能立即适应明暗地变化,往往会产生短暂的视觉障碍,因此,在隧道两侧种植一些树木,利用树荫来调 节隧道内外的明暗强度,对行车安全起了很大作用。

4)可以对车辆及驾驶员产生保护。车辆与路外物体发生碰撞时,道路两侧的树木可以有效地降低车辆及驾驶员受损害地程度,尤其

是在山区等地形险要地段,行道树更成为保护生命财产的重要手段之一。

对公路进行绿化,也是美化路容、舒适旅途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公路沿线有四季常青的树木以及点缀其间的各种花草时,可以产生与自然交融、气势壮观的感觉,给人们以优美、舒适 地享受,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

虽然公路建设过程中对自然景观、自然环境的破坏是难免的。虽然公路环境的改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但只要我们从多方面进行不懈地奋斗,通过精心组织施工,完全可以将公路建成为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形成更优美、更新颖的景区,使人们进入公路后得到美的感受。因此我们应当倍加努力,为保护我们的生活环境作出贡献。

第三篇: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及案例

目录

一、公路建设项目环评的特点................................................................1 公路环评要求.....................................................................................................1 2 工程建设内容多.................................................................................................1 3 涉及行业、部门多,涉及区域广..................................................................3 敏感点分布多.....................................................................................................3 5 结合全“线”与局部“点的评价.....................................................................3 6 不确定因素多.....................................................................................................3

二、相关规范与技术文件........................................................................4

三、环评技术要点....................................................................................5 前期工作.............................................................................................................5 2 资料收集.............................................................................................................5 3 现场踏勘.............................................................................................................6 4 报告书编制.........................................................................................................7

四、案例简介..........................................................................................10

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及案例

湖南大学环境影响评价中心

黄瑾辉

一、公路建设项目环评的特点 公路环评要求

(1)《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保护部,2008年令第2号):(2)需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项目:三级以上等级公路;1000米以上的独立隧道;主桥长度 1000 米以上的独立桥梁;

(3)需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的项目:三级以下等级公路,涉及环境敏感区的;

(4)需编制环境影响登记表的项目:其他。工程建设内容多

环评应包括全部工程内容(主体工程、配套工程、辅助工程、公用工程、连带工程)、工程的全过程活动(设计期、施工期、运营期)、全部工程活动方式(施工方式、运行方式、管理方式),并且主要工程(点、线)清楚。

公路建设项目的工程内容包括路基工程、路面工程、桥梁涵洞、隧道、交叉工程、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连接线、三场(取土场、弃土场、采石场)、施工便道便桥等。

(1)路基:

路基标准横断面(路基类型、单幅路基宽度、路基标准横断面图);路拱坡度(行车道和硬路肩横坡);边坡;路基排水(挖方路段路基两侧设矩形加盖板路堑边沟,填方路基坡脚设宽护坡道,护坡道外侧设梯形路堤边沟);路基防护(土质挖方路段边坡采用三维网植草、骨架护坡结合植被网种草防护;软质岩石边坡采用护面墙结合骨架植草护坡或护面墙结合锚杆框架梁植草防护;深挖路段以及可能引起边坡顺层滑移的路段采用桩板墙、锚索框架梁;硬质岩石区岩体完整采用光面爆破;堤边坡采用植草或铺草皮、三维网植草防护、拱形骨架防护)。

(2)路面:

沥青混凝土路面或水泥路面。路面排水包括路面表面排水、中央分隔带排水、路面结构内部排水。路面表面水采用漫流形式和集中排水方式排入排水沟中;中央分隔带设置排水盲沟将中央分隔带的渗水排至路基范围之外;在路面边缘设置边缘排水系统,以排除路面结构内的自由水;低填或挖方路段设置排水垫层和纵向渗沟,将路面结构内的自由水或底下渗水排出。

(3)桥梁涵洞:

桥梁总座数总长;大中小桥座数长度;涵洞总个数;大桥的桥名、桥长、交角、是否跨水、水中设置桥墩的个数、孔数及跨径。

(4)隧道:

隧道总座数总长;各隧道的名称、起讫桩号、长度、净空、隧道面积、通风方式、洞门型式、型式。

(5)交叉:

全线设互通式立交、分离式立交处数总长;互通式立交的名称、中心桩号、形式(单喇叭形、双喇叭形、T形、菱形等)、交叉方式(下穿或上跨)、交叉公路;通道道数;天桥座数总长。

(6)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

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包括交通安全设施(护栏、交通标志、标线、百米桩、里程碑、界碑、防眩、防躁等)、交通管理设施(收费站、管理所)、防护设施(钢筋混凝土防撞护栏、波形梁钢板护栏等)、服务设施(停车区、服务区、加油站)、养护设施(养护工区)。

(7)连接线:

连接线起点、终点,连接道路,连接线长度,设计标准。(8)取弃土场:

取土场个数、上路桩号、取土方量、取土场占地、道路运距、便道占地;弃土场个数、上路桩号、弃土方量、弃土场占地、渣场地形、便道占地。

(9)采石场:

采石场个数、上路桩号、石方量、采石场占地、道路运距、便道占地。(10)施工便道便桥: 施工便道便桥位置、长度。

涉及行业、部门多,涉及区域广

(1)省、市、区、镇、村;

(2)政府、交通、国土、环保、规划、建设、水利、文物、农业、林业、畜牧水产、统计、旅游等。敏感点分布多

(1)社会环境保护目标:城镇规划区;文物古迹、文物保护单位;(2)生态保护目标: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基本农田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天然林;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天然集中分布区、重要水生生物的自然产卵场及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富营养化水域;生态公益林;保护野生动植物;取弃土场水土流失区;植被;独特景观;

(3)饮用水源地: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取水口;(4)集中居民点;(5)学校、医院及敬老院。结合全“线”与局部“点的评价

公路呈线形,通常对具有某种相似类型或相似评价参数的路段进行一般性评价,给出某种平均状态的评价,如在噪声评价中的路段噪声评价,经常按照交通量预测划分为几个路段,在路段内以路段平均路基高度、交通量值来预测说明路段的平均或一般噪声污染水平。

对具体的敏感点则采用特定或实际的数据,如噪声评价中的敏感点评价,需要逐点进行监测或相似点类比并说明可类比性。不确定因素多

(1)不确定性:

国家对建设项目的审批制度进行改革后,要求工程在核准之前进行环保审批。在公路立项阶段或可研阶段,线路的精确位置和临时用地是无法确定的。因此会存在路线走向在走廊带内摆动、三场位置规模待定、服务区、停车区、加油站位置规模待定等一系列不确定性,引起工程数量、土石方量、沿线敏感点的变化。

(2)解决办法: 对走廊带走向是否适当进行明确评价;对三场、服务区、停车区、加油站的设定位置提出原则限定要求、环保要求和运营管理要求;在初步设计阶段进行公路项目的补充评价。

二、相关规范与技术文件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T2.1-93);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T2.2-2008);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T2.3-93);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T2.4-1995);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T19-1997); 《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JTJ005-96); 《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JTG B03-2006;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管理条例》规定:“公路建筑控制区范围为从公路边沟外缘起,没有边沟的,从公路坡脚线外缘起,国道不少于20米,省道不少于15米,县道不少于10米,乡道不少于5米。” “在公路两侧修建永久性构筑物或设施,其建筑设施边缘与公路边沟(坡脚、护坡道、坡顶、截水沟)外缘的最小间距必须符合以上规定。” “除公路防护、养护需要的以外,禁止在公路两侧的建筑控制区内修建建筑物和地面构筑物。”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规定:“公路用地范围为公路路堤两侧排水沟外边缘(无排水沟时为路堤或护坡道坡脚)以外,或路堑坡顶截水沟外边缘(无截水沟为坡顶)以外不小于1m范围内的土地;在有条件的地段,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不小于3m,二级公路不小于2m范围内的土地为公路用地范围。”

《关于加强公路规划和建设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通知》(环发〔2007〕184号)规定:“严格公路建设项目准入条件,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经批准后,公路项目的主要控制点发生重大变化、路线的长度调整30%以上、服务区数量和选址调整,需要重新报批可行性研究报告,以及防止生态环境破坏的措施发生重大变动,可能造成环境影响向不利方面变化的,建设单位必须在开工建设前依法重新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新建公路项目,应当避免穿越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等依法划定的需要特殊保护的环境敏感区。因工程条件和自然因素限制,确需穿越自然保护区实验区、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以外范围、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或准保护区的,建设单位应当事先征得有关机关同意。”“可能对国家或者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野生植物的生存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的公路项目,应当采取生物技术和工程技术措施,保 护野生动物和野生植物的生境条件。可能阻断野生动物迁徙通道的,应当根据动物迁徙规律、生态习性设置通道或通行桥,避免造成生境岛屿化。可能影响野生植物和古树名木的,应优先采取工程避让措施,必要时进行异地保护。”“经过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的路段,应通过优化路线设计方案、使用低噪路面结构等进行源头控制,采取搬迁、建筑物功能置换、设置声屏障、安装隔声窗、加强交通管控等措施进行防治,减轻公路交通噪声污染影响,确保达到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标准。严格控制公路两侧噪声敏感建筑物的规划和建设,防止产生新的噪声超标问题。”“公路建设应特别重视对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路线设计时,应尽量绕避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为防范危险化学品运输带来的环境风险,对跨越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准保护区和二类以上水体的桥梁,在确保安全和技术可行的前提下,应在桥梁上设置桥面径流水收集系统,并在桥梁两侧设置沉淀池,对发生污染事故后的桥面径流进行处理,确保饮用水安全。”

三、环评技术要点 前期工作

(1)收集项目工可报告及图集;

(2)初步了解工程建设内容(长度、规模、等级、桥梁隧道、交叉、服务区、三场、连接线等);

(3)收集项目所在区域的市、县、镇行政图(包含市界、县界、镇界、村界),初步了解路线经过沿线行政单位(市、县、镇、村);

(4)收集区域内的主要路网结构,了解建设项目与现有路网的关系;(5)初步了解沿线涉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森林公园、水域、市县镇水源、旅游资源、矿产资源等情况;

(6)拟定资料清单、现场踏勘工作计划。资料收集

由交通部门或政府办组织,联系各职能部门,进行资料收集和专访,进一步核实项目涉及区域的基本情况。

(1)政府:行政区划图;市志县志。(2)交通:区域路网;交通规划。

(3)国土: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利用规划图;土壤类型图;沿线乡镇的土地利用现状(农用地——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其它农业用地,未利用地,建设用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利设施用地);项目沿 线耕地资源和基本农田(耕地面积、水田、旱地、人均耕地面积、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基本农田保护区的位置、基本农田保护率)。

(4)环保:近3年环境质量报告书;常规监测点的位置;各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分布;各乡镇的环境功能区划;沿线居民饮用水来源;水源保护区的位置及集中式饮用水源取水口位置;风向频率玫瑰图,主导风向、风速、静风频率、大气稳定度。

(5)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文本和图;乡镇规划文本及图;交通规划。(6)建设: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的概况(级别、规模、范围)和总体规划。

(7)水利:水系图;各乡镇的水利和防洪设施、水土保持规划;跨越主要河流、水库水环境功能、基本情况;线路附近河流、水库水环境功能、基本情况、与路线的相对距离。

(8)文物:沿线文物分布情况(文物类别、名称、年代、座落地点、保护范围、与拟建工程的位置关系)。

(9)农业:农业植被播种面积及产量。

(10)林业:沿线林地资源(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迹地);生态公益林情况(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护路林、环境保护林);沿线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情况;古树名木数量及分布。

(11)畜牧水产:产卵场、洄游场;浮游生物、鱼类、底栖动物种类。(12)统计:近三年统计年鉴;农业产业结构状况(农、林、牧和渔业所占的比重);经济状况(总人口、GDP、人均GDP、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13)旅游:旅游资源分布情况。现场踏勘

(1)路线踏勘:

踏勘路线走向,调查沿线村庄;

调查区域路网,踏勘与建设项目相关的道路; 踏勘工程控制点(起点、终点等);

踏勘大型工程(跨水桥梁桥址、大桥拟建桥址、隧道出入口、互通式立交等); 踏勘服务区、停车区、加油区建设地点周边环境情况; 踏勘项目取土场、弃渣场、采石场周边环境情况; 踏勘连接线。(2)敏感点调查:

社会环境保护目标:城镇规划区;文物古迹、文物保护单位;

生态保护目标: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名称、位置、级别、与路线的相关距离;基本农田保护区分布、与路线的相对距离;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天然林名称、位置、级别、与路线的相关距离;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天然集中分布区、重要水生生物的自然产卵场及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位置、级别、与路线的相关距离;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生态公益林位置、类别;保护野生动植物分布、类别、级别;植被分布、类别;独特景观;

饮用水水源地:水源保护区分级、范围,取水口位置,与路线的相对方位、距离;

集中居民点:与路线距离、高差、相对位置,户数、人口数;与路线距离100米内的户数分布,房屋结构,朝向。

学校、医院及敬老院:学校名称,与路线距离、高差、相对位置,学生数、年级,教职工人数,住校人数,临近路线侧的教学楼分布,房屋结构,朝向;医院名称,与路线距离、高差、相对位置,医生人数、门诊量、住院部床位数,临近路线侧的建筑物分布,房屋结构,朝向;敬老院名称,与路线距离、高差、相对位置,人数,临近路线侧的建筑物分布,房屋结构,朝向。

(3)生态样方调查:

GPS地面类型取样:在对评价区域范围内历年来生物资源的调查资料的分析基础上,确定样方调查地点。记录取样点的海拔值、经纬度、植被类型,以群系为单位,同时记录坡向、坡度、地形;记录样点的优势植物以及观察动物的活动情况;拍摄典型植被外貌和结构特征。

群落调查: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确定典型的群落地段,采用法瑞学派样地记录法进行群落调查,乔木群落样方面积为20×20m2,灌木样方面积为10×10m2,草木样方面积为1×1m2,记录样地的所有种类,并按Braun-Blanquet多优度-群聚度记分,利用GPS确定样方位置。报告书编制

(1)工程选线和建设方案的环境合理性和可行性分析 规划协调:是否与城镇规划一致;

敏感目标:是否影响法定的或科学评价认定的重要保护目标;

生态影响:是否经过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的核心区或对其影响,是否会造成重大生态分割或对生态敏感目标的严重影响;

安全性:是否置于环境风险大的点、段上,是否影响饮用水源保护区或取水口;

资源影响:是否影响重要资源或造成重大的资源损失; 景观影响:是否置于敏感景观点,影响重要景观; 其他:是否会加剧沿线区域现有环境问题等。

(2)评价工作等级、范围、环境影响要素识别和评价因子筛选(3)环境敏感目标的合理性和具体化(4)社会环境专题

主要社会要素:社区发展(人口结构,经济发展,通行阻隔),居民生活质量(居民生活收入、公共卫生、文化设施),房屋拆迁,基础设施(交通、通讯、水利排灌、电力基础设施),资源利用(土地、矿产、旅游、文物古迹)。

社会敏感区:城镇规划区、文物保护单位、文物古迹。分析方法:资料收集,调查走访,现场踏勘。(5)生态环境专题

主要生态要素:耕地、基本农田,植被,生态公益林,动物,保护野生动植物,古树名木,水生生物,景观,生态完整性。

生态敏感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基本农田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天然林;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天然集中分布区、重要水生生物的自然产卵场及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生态公益林;保护野生动植物;植被;独特景观;古树名木。

分析方法:资料收集,调查走访,现场踏勘,生态样方调查,景观多因子评价,遥感解译。

(6)声环境专题

声敏感点:集中居民点,学校,医院,敬老院。

分析方法:资料收集,现场调查监测,模型预测(没有进行背景噪声叠加情况下的公路两侧距离路中心线200m范围内交通噪声预测值;根据声功能区划限 值计算公路两侧主要交通噪声值达标距离情况;敏感点各预测年噪声值;各敏感点纵面等声级线图;特殊路段近期平面等声级线图)。

噪声防治措施:声屏障,隔声窗,绿化带,环保拆迁。(7)水环境专题

水敏感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取水口。

分析方法:资料收集,现场调查监测,单因子指数评价。

废水治理措施:地埋式污水系统,二级生化处理系统,人工快速渗滤系统,土壤深层处理技术。

(8)大气环境专题

大气敏感点:集中居民点,学校,医院,敬老院。

分析方法:资料收集,现场调查监测,模型预测(公路两侧NO2和CO浓度分布;隧道内、隧道出口处污染物浓度分布和达标情况),单因子指数评价。

(9)公众参与

信息公布:报纸,上网,张贴公示。

意见征求:发放个体调查表,访谈沿线乡镇学校等,走访职能部门,专访。(10)风险评价

风险关注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其他水域。

分析方法:资料收集,模型预测(一定时间内污染物的扩散距离,污染物的扩散浓度值)。

防范措施:桥面径流水收集系统,沉淀池。(11)水土保持

项目建设过程中的水土流失现状、流失量预测、土石方平衡、水土保持防治措施及投资情况摘自项目水土保持专项报告书。

环评对三场(取土场、弃土场、采石场)环境合理性进行分析:是否影响重要资源,应不破坏基本农田、特产地等,尽量选择旱地、林地等,少占良田;是否置于敏感景观点;是否置于环境风险地段,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泄洪道、大风通道等环境不稳定处;是否影响环境敏感目标;是否易于恢复利用;运输道路是否穿越不宜穿越地区等,如城区、集中居民区、学校和医院等。

(12)路线比选

环境比选要素:社会经济,路网结构与规划,占地,土石方,植被,野生保 护动植物,地形地貌,敏感点数量,受影响人数,受影响程度,跨越河流数,水体敏感程度。

四、案例简介

广西麦岭(湘桂界)至贺州公路是《广西高速公路网规划(2006~2020)》中“四纵、六横三支线”高速公路布局中的一条支线。拟建公路起点通过湖南省拟建的道贺高速湖南段在道县与厦门至成都国家高速公路相接,终点与汕头至昆明国家高速公路贺州至钟山段、包头至茂名国家高速公路平乐至钟山段相接,路段全长84.719km。项目含一条48.199km高速支线与一条5.06km连接线。该环评报告书于2007年通过了国家交通部预审,2008年通过国家环保部审查。

该项目涉及到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贺州市饮用水源、孤峰独山、贺江钟山饮用农业用水区及64处居民点、4个学校等多种、多个环境保护目标,本项目环评工作着重突出了路线多方案比选和环境保护目标针对性分析两项专题。

第四篇:第九章 环境影响评价、水土保持方案及竣工环境保护验收

第九章 环境影响评价、水土保持方案及竣工环境保护验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定义:本法所称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预测、评估、提出预防或减少不良影响的对策与措施,并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和制度。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其他环境保护法律规定:建设项目防治污染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三同时制度)

3、防治污染的设施必须经原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验收合格后,建设项目方可投入生产或者使用。

4、三同时制度和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从广义上讲,也属于环境影响评价范畴。

5、按照评价对象,环境影响评价可以分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6、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建设的,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必须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文件的编制按分类管理的方法实行。

可能造成重大环境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对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全面评价。

可能造成轻度环境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对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或者专项分析。

对环境影响小的,不需要环境评价的,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

7、简述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内容。(1)建设项目概况

(2)建设项目周围环境概况

(3)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分析、预测和评估(4)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措施及其技术、经济论证(5)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的经济损益分析(6)对建设项目实施环境监测的建议(7)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8、依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的分类,公路建设项目中三级以上等级公路、1000m以上的独立隧道、主桥长度1000m以上的独立桥梁需要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涉及环境敏感区的三级以下等级公路需要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其他公路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

9、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经批准后,公路项目的主要控制点发生重大变化,路线的长度调整30%以上、服务区数量和选址调整,需要重新报批可行性研究报告。

10、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实行分级审批的办法,报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审批下列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1)核设施、绝密工程等特殊性质的建设项目(2)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的项目(3)由国务院审批的或者由国务院授权有关部门审批的建设项目。

前款规定以外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审批权限,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交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应当经同级交通主管部门预审后,报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11、水土流失防治一般以扰动土地整治率、水土流失总治理度、土壤流失控制比、拦渣率、林草植被恢复率、林草覆盖率等作为指标要求,并作为水保设施竣工验收的证据。

12、公路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的条件。

(1)建设前期审查、审批手续完备,技术资料与环境保护、水土保持档案资料齐全;

(2)环境保护设施、水土保持设施及其他措施等已按批准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水土保持文凭和设计文件的要求建成或者落实;

(3)环境保护设施安装质量符合国家和有关部门颁发的专业工程验收规范、规程和检验评定标准;

(4)具备环境保护设施工常运转的条件,包括:经培训合格的操作人员,健全的岗位操作规程及相应的规章制度,原料、动力供应落实,符合交付使用的其他条件;(5)污染物排放符合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中提出的标准及核定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要求;

(6)各项生态保护措施按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规定的要求落实,项目建设过程中受到破坏并可以恢复的环境已按规定采取了恢复措施;水土保持指标满足水保要求;

(7)环境监测项目、点位、机构设置及人员配备,符合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和有关规定的要求;

(8)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提出需对环境保护敏感点进行环境影响验证、施工期环境保护措施落实情况进行工程环境监理的,已按规定要求完成。

13、建设单位应当在交通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报批交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经交通环境保护机构审核,并经有权审批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可在初步设计完成前,报批交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不需要进行可行性研究的交通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交通建设项目开工前报批交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交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经批准后,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地点、采用的施工工艺发生重大变动或者超过五年后开工建设的,应当重新办理报批手续。

14、公路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范围。

(1)与交通建设项目有关的各项环境保护设施,包括为防治污染和保护环境所建成或配备的工程、设备、设施和监测手段,各项生态环境保护设施;与交通建设项目有关的各项水保设施。(2)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和有关项目设计文件规定应采取的其他各项环境保护措施;水土保持文件和有关项目设计文件规定应采取的各项水土保持措施。

15、公路竣工环境保护验收重点。(1)核查验收范围。(2)确定验收标准。(3)核查验收工况。(4)核查验收监测(调查)结果。(5)核查验收环境管理。(6)检查验收现场。(7)验收结论。

16、申请竣工验收的延期验收规定:经批准后业主方可继续进行试生产,试生产的期限最长不超过1年。

17、建设单位最迟在建设项目整体正式验收两个月前按要求填写《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执行报告》及《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申请报告》(申请登记表、登记卡),并附环境保护验收调查报告(调查表),并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18、验收监测与调查的主要工作内容 1)环境保护管理检查

2)环境保护设施运行效果测试 3)污染物达标排放监测

以下污染物外排口应进行达标排放监测。(1)排放到环境中的废水。(2)排放到环境中的各种废气。(3)交通噪声、厂界噪声、码头、航道噪声。(4)建设项目的无组织排放。(5)国家规定总量控制污染物指标的污染物排放总量。4)环境保护敏感点环境质量的监测

(1)环境敏感保护目标的环境地表水、地下水和海水质量。(2)环境敏感保护目标的环境空气质量。(3)环境敏感保护目标的声环境质量。(4)环境敏感保护目标的环境土壤质量。

(5)环境敏感保护目标的环境振动铅垂向Z振级。5)生态调查

(1)建设项目在施工运行期间落实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工程设计文件以及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复文件所提生态保护措施的情况。(2)建设项目已经采取的生态保护、水土保持措施实施效果。(3)开展公众意见调查,了解公众对项目建设期、施工期、运营期环境保护工作满意度,对当地经济、社会、生活的影响。(4)针对建设项目已经产生的环境破坏或潜在的环境影响提出补救措施或应急措施。

19、交通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大题重点)

按照水利部的要求,交通建设项目属于编制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的项目,在进行项目总体竣工验收之前,应完成水土保持设施验收。验收合格条件包括:(1)交通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批手续完备,水土保持工程设计、施工、监理、财务支出、水土流失监测报告等资料齐全;(2)水土保持设施按批准的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和设计文件的要求建成,符合主体工程和水土保持的要求;(3)治理程度、拦渣率、植被覆盖率、水土流失控制量等指标达到了批准的水土保持方案和批复文件的要求及国家和地方的有关技术标准;(4)水土保持设施具备正常运行条件,且能持续、安全、有效运转,符合交付使用要求。水土保持设施的管理、维护措施落实。

水土保持设施验收工作的主要内容有:检查水土保持设施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施工质量、投资使用和管理维护责任落实情况,评价防治水土流失效果,对存在问题提出处理意见等。

第五篇: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以及竣工验收制度

1.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概念和特点

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环境影响报告书或环境影响报告表则是环境影响评价的文字表现形式。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主要特点为:第一,以法律强制作用保障“预防为主”政策的执行,与“三同时”制度连结在一起成为控制新污染的主要制度。第二,纳入了基本建设程序,在建设程序上保证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第三,建设单位、评价单位等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主体职责权限比较明确,操作性强。第四,采取区别对待的政策,简化管理程序。对环境影响较大的建设项目必须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对环境影响较小的建设项目可以只填报环境影响报告表或登记表。第五,实用性强。可对优化选址布局、工程设计、防治措施、生产管理与环境管理等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决策依据。第六,实行评价资格审核认定制。从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单位,必须取得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资格证书,按照资格证书规定的等级和范围,从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并对评价结果负责。

2.核技术利用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第二十九条规定:“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加速器、中子发生器以及含有放射源的射线装置的单位,应当在申领许可证前编制环境影响文件。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未经批准,有关部门不得颁发许可证”。这一规定明确指出了核技术应用单位在申领许可证前应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要求一致。

核技术应用单位应委托有辐射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的机构进行建设项目的辐射环境影响评价,评价文件完成后,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查。

从事辐射环境影响评价的机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核技术应用项目 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内容和格式》、《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安全基本标

准》以及有关的大气、水等环境评价技术导则进行核技术应用环境影响评价。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许可管理办法》规定:

(1)申请领取许可证的辐射工作单位从事下列活动的,应当组织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

A.生产放射性同位素的(制备PET用放射性药物的除外);

B.使用Ⅰ类放射源的(医疗使用的除外);

C.销售(含建造)、使用Ⅰ类射线装置的。

(2)申请领取许可证的辐射工作单位从事下列活动的,应当组织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

A.制备PET用放射性药物的;

B.销售Ⅰ类、Ⅱ类、Ⅲ类、Ⅳ类放射源的;

C.医疗使用Ⅰ类放射源的;

D.使用Ⅱ类、Ⅲ类、Ⅳ类放射源的;

E.生产、销售、使用Ⅱ类射线装置的。

(3)申请领取许可证的辐射工作单位从事下列活动的,应当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

A.销售、使用Ⅴ类放射源的;

B.生产、销售、使用Ⅲ类射线装置的。

(4)转让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活动不需要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3.“三同时”制度

环境保护的“三同时”制度,是指新建、改建、扩建的基本建设项目、技术改造项目、区域开发项目或自然资源开发项目,其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或使用的制度,简称“三同时”制度。

“三同时”制度是我国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制度,为我国首创。它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一起,成为贯彻落实“预防为主”方针、控制新污染产生的非常有效的法律制度。是“预防为主”政策的具体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三同时”制度的主要特点是:第一,具有较强的法律强制力,所有适用对象都必须必须遵守,如若违反,不论是否对环境造成污染后果,都要受到法律制裁。第二,环境管理紧密结合基本建设项目的设计、施工和竣工验收的三个程序,并提出了时间要求。

对于核技术应用项目的“三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是这样规定的,“新建、改建、扩建放射性工作场所的放射性防护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也就是说对放射性同位素的生产、销售、使用、贮存的场所和射线装置的生产、销售、使用、贮存的场所,在其新建、改建或扩建时,场所的辐射监测、辐射屏蔽以及按规定对生产的放射性废物的收集、包装、贮存的设施设备,包括放射工作场所入口控制设备、安全连锁装置、报警装置或者工作信号等均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三同时”分为设计、施工和竣工验收三个管理阶段,各阶段的主要内容归纳如下:

a.项目建议书阶段:根据建设单位要求,审查建设项目选址及环境影响简要说明,出具建设项目选址及立项环保受理意见; b.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提出环境污染防治对策、措施;

c.初步设计阶段:审查环境保护篇章,审查环评审批意见和所确定的各项环保措施、环保设施投资概算落实情况。对环境影响大、处理技术难度高的污染项目,进行环保治理设计方案专项审查。

d.施工到试生产前阶段:检查环保设施建设进度和环保资金使用情况,批复建设单位申请试生产报告。

e.竣工验收阶段:检查环保设施运行结果,提出竣工环保验收审批意见。建设单位在建设项目投入试生产之日起3个月内,提出竣工环保验收申请(特殊情况,经批准同意,验收时间可适当延长,但最长不得超过一年)。分期投入生产或使用的建设项目,应办理相应分期环保验收手续。

4.竣工验收制度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是指建设项目竣工后,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规定,依据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或调查结果,并通过现场检查等手段,考核该建设项目是否达到环境保护要求的活动。

竣工验收是监督落实环境保护设施与建设项目主体工程同时投产或者使用,以及落实其他需配套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的重要制度。

A.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范围

与建设项目有关的各项环境保护设施,包括为防治污染和保护环境所建成或配备的工程、设备、装置和监测手段,各项生态保护设施;(2)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和有关项目设计文件规定应采取的其他各项环境保护措施。

建设项目的主体工程完工后,其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投入生产或者运行。需要进行试生产的,其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投入试运行。建设项目试生产前,建设单位应向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试生产申请。对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或环境影响登记表的非核设施建设项目,由建设项目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受理其试生产申请,并将其审查决定报送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B.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的申请

核技术应用项目的竣工验收主要是放射性防护设施的验收。建设单位在项目投入运行前应向审批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验收申请。

建设单位申请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时,应提交以下验收材料:

a.对于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提交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申请报告,并附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报告或调查报告; b.对于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的建设项目,提交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申请表,并附环境保护验收监测表或调查表; c.对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的建设项目,提交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登记卡。

环境保护监测报告(表)由建设单位委托经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批准有相应资质的环境监测站或辐射环境监测站编制。

环境保护验收调查报告(表),由建设单位委托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有相应资质的环境监测站或环境放射性监测站,或者具有相应资质的环境影响评价单位编制。承担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单位不得同时承担该建设项目环境保护验收调查报告(表)的编制工作。承担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或者验收调查工作的单位,对验收监测或验收调查结论负责。

C.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的执行

a.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自收到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申请之日起30日内,完成验收。

b.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进行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时,应组织建设项目所在地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等成立验收组(或验收委员会)。验收组(或验收委员会)应对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设施及其他环境保护措施进行现场检查和审议,提出验收意见。建设项目的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编制单位、环境保护验收监测(调查)报告(表)的编制单位应当参与验收。

c.对填报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登记卡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经过核查后,可直接在环境保护验收登记卡上签署验收意见,作出批准决定。

d.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申请报告、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申请表或者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登记卡未经批准的建设项目,不得正式投入生产或者使用。

e.分期建设、分期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的建设项目,按照《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规定的程序分期进行环境保护验收。

f.国家对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实行公告制度。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向社会公告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结果。

g.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于每年6月底前和12月底前,将其前半年完成的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的有关材料报上一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h.违反《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环保设施未与主体工程同时投入试运行的,由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照《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相关规定对建设单位处以罚款、责令停产等处罚。

i.从事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或验收调查工作的单位,在验收监测或验收调查工作中弄虚作假的,按照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给予处罚。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工作中徇私舞弊,滥用职

权,玩忽职守,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j.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申请报告、申请表、登记卡以及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报告(表)、环境保护验收调查报告(表)的内容和格式,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规定。

D.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条件

a.建设前期环境保护审查、审批手续完备,技术资料与环境保护档案资料齐全;

b.环境保护设施及其他措施等已按批准的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和设计文件的要求建成或者落实,环境保护设施经负荷试车检测合格,其防治污染能力适应主体工程的需要;

c.环境保护设施安装质量符合国家和有关部门颁发的专业工程验收规范、规程和检验评定标准;

d.具备环境保护设施正常运转的条件,包括:经培训合格的操作人员、健全的岗位操作规程及相应的规章制度,原料、动力供应落实,符合交付使用的其他要求;

e.污染物排放符合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和设计文件中提出的标准及核定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要求;

f.各项生态保护措施按环境影响报告书(表)规定的要求落实,建设项目建设过程中受到破坏并可恢复的环境已按规定采取了恢复措施;

g.环境监测项目、点位、机构设置及人员配备,符合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和有关规定的要求;

h.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提出需对环境保护敏感点进行环境影响验证,对清洁生产进行指标考核,对施工期环境保护措施落实情况进行工程环境监理的,已按规定要求完成;

i.环境影响报告书(表)要求建设单位采取措施削减其他设施污染物排放,或要求建设项目所在地地方政府或者有关部门采取“区域削减”措施满足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要求的,其相应措施得到落实。

责任编辑:jcj

下载公路环境保护与环境影响评价(推荐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公路环境保护与环境影响评价(推荐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环境影响评价

    一、简介环境影响评价 1.1.环境问题与由来 1.2.环境影响评价的产生与发展 1.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发展 1.4.中美环境影响评价比较 1.5.中国环境影响后评价的发展与作用 1.6.......

    环境影响评价

    一、项目简介 (一) 建设项目的意义 (二) 工程概况 1、 黄河水院新校区规划概况 2、 黄河水院新校区环境因素分析 (三) 周边环境现状 1、 自然环境现状 2、 社会环境现状 3、 环境......

    环境影响评价

    1、什么是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简称环评,英文缩写EIA,即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

    河南省环境保护厅关于2010年度环境影响评价机构考核情况的通报

    河南省环境保护厅关于2010年度环境影响评价机构考核情况的通报2011-02-18各省辖市环境保护局、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根据环境保护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管理办法》和省......

    广东省环境保护厅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申请书

    广东省环境保护厅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申请书 申请单位: ××××有限公司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 组织机构代码 □ 工商登记码 □ 税务登记号 □(选其一): 法定代表人:......

    广东省环境保护厅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监督管理办法(大全五篇)

    广东省环境保护厅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监督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一、总 则 第一条为加强我省环境影响评价机构(以下简称“环评机构”)的监督管理,规范环评机构及其环境影响评价工程......

    环境保护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城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监督管理工作

    【发布单位】环境保护部 【发布文号】环办〔2008〕70号 【发布日期】2008-09-18 【生效日期】2008-09-1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环境保护部 环境......

    论文 公路及城市道路工程环境保护刍议

    公路及城市道路工程环境保护刍议 龚子豪 ( 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城市建设与交通工程系,南宁 广西530003 )[内容摘要]:浅析人类对环境的认识,简述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