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环境保护部办公厅关于批准山东农业大学恢复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发布单位】环境保护部
【发布文号】环办函〔2008〕870号 【发布日期】2008-12-01 【生效日期】2008-12-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环境保护部
环境保护部办公厅关于批准山东农业大学恢复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函
(环办函〔2008〕870号)
山东农业大学:
根据我部《关于北京永新环保有限公司等8家机构环境影响评价问题处理意见的通报》(环办〔2008〕28号)的要求,你校于2008年5月26日至2008年11月25日期间进行了内部整改。经查,你校通过六个月的内部整顿和学习,对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重要性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在内部管理方面采取了有效的改进措施,并达到了整改要求。现整改期已满,我部批准你校恢复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自即日起可在资质证书规定的等级和评价范围内承担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你校应吸取教训,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进一步提高业务水平,认真抓好各项质量保证措施和内部规章制度的落实。
二○○八年十二月一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环境保护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城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监督管理工作
【发布单位】环境保护部 【发布文号】环办〔2008〕70号 【发布日期】2008-09-18 【生效日期】2008-09-1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环境保护部
环境保护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城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
(环办〔2008〕7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局(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第三产业项目迅猛发展,这些建设项目成为城市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的重点和难点,部分项目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市民投诉的热点。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加强城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工作,切实从源头防止环境污染和投诉纠纷,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环境权益问题,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城市建设项目环评管理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随着城市人口增长、产业布局调整和规模扩大,环境容量受限,环境敏感程度增强。据对11个城市的调研统计,市、区(县)两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的城市建设项目占到当年审批总量的60%以上,有的高达90%。随着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进步和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既希望政府加快水、电、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也期待着改善居住条件和享受方便的餐饮、娱乐、医疗等服务,但由于项目的环境影响,多数居民不希望这些项目建在自己家附近,造成矛盾心理。目前,围绕城市建设项目的投诉、信访已占环保投诉、信访总数的60%~80%。有的还引发了群体性事件,备受社会关注。
近年来,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结合当地实际,在健全法规制度、完善工作机制、依法科学审批、加强过程监管、推进公众参与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城市建设项目环评管理工作呈现不断加强和逐步规范的良好势头。但也存在法规不配套、规划管理不严格、公众参与不规范、监管不力等问题。因此,各级环保部门一定要充分认清城市建设项目环评管理面临的新形势,坚持依法科学审批,加强全过程监管,努力从源头上防止环境污染和投诉纠纷。
二、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
(一)扎实推进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地方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要主动向政府提出推进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建议,在规划的编制和控制中充分考虑环境因素,着力解决建设项目的合理布局问题,努力从决策源头防止建设项目与环境功能交叉错位。当前,应重点推动直辖市及设区的市级城市总体规划、设区的市级以上城镇体系规划,以及城市垃圾处理、道路交通、房地产开发、输变电工程等专项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着力解决城市建设项目的合理布局问题。对未列入规划的建设项目,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原则上不受理其单个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二)严格审批环境敏感城市建设项目。地方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受理和审批城市建设项目环评文件中,必须严格按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分级审批规定执行。对选址敏感、影响面大、群众反应强烈的项目要严格把关、慎重审批。
1、严禁审批不符合法律法规规定,位于饮用水源保护区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的核心区等环境敏感地区内的建设项目。
2、严格审批城市道路交通项目。对位于城市建成区的城市道路交通项目、涉及搬迁量大的其他交通类项目,在环评文件和批复中必须明确噪声防护距离和落实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3、严格审批各类房地产开发项目。对旧城区改造、新城区建设、大型房地产开发项目,必须科学论证项目的环境影响和选址的合理性,注意周边环境问题对拟建项目的影响,在环评文件和批复中,明确要求房地产开发商在预售房时必须公示有关环评及环保验收信息;在工业开发区、工业企业影响范围内及可能危害群众健康的区域内不得审批新、扩建居民住宅项目。
4、严格审批餐饮、娱乐业项目。应在环评文件和批复中,明确有餐饮门面功能的房地产项目必须修建专用公共烟道,划定噪声防护距离和落实污染防治措施。对项目的选址、烟道设置、排放口与敏感目标的间距等提出明确要求。
(三)加强对城市建设项目的全过程监管。对选址敏感的城市建设项目必须实行全过程管理,做到建设之前有审批、建设过程中有检查、建成运行后有监督,切实防止和减少环境矛盾纠纷的发生。
1、加强建设期环境监管。发现施工噪声、扬尘扰民等问题时,应及时提出整改要求,防止诱发矛盾纠纷。同时,要加强项目前期的现场监管,杜绝未经环评审批擅自开工建设问题发生。
2、严密组织试生产核查。将当地政府和建设单位在环评文件审批时承诺的拆迁安置、解决饮用水、建造隔声屏等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措施等工作纳入核查重点,对未全部落实和兑现的,各级环保部门一律不得批复同意其投入试生产。对未经批准擅自投入运行或生产的企业,必须依法进行查处。
3、严把竣工环保验收关。将当地政府和建设单位在环评文件审批时承诺的与主体工程同步实施的污染防治设施、拆迁安置等工作纳入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内容,进行全面检查核实,凡未落实到位的,一律不予通过验收,并按有关规定进行严肃处理。房地产验收批复中,应明确要求开发商在预售房时,必须将经环保部门确认的环境状况评价结果进行公示。
三、完善适应城市建设项目环评管理的监管机制
(一)完善公众参与工作。对布局在环境敏感区域内的建设项目(国家规定需要保密的项目除外)必须进行公示。通过上门走访、听取居委会意见和召开听证会、座谈会、协调会等多种形式,开展公众参与,充分听取公众意见,减少后续矛盾。各地应当对变电站、垃圾压缩站、公交站场、医院等涉及公众利益且编制报告表的项目的公众参与工作进行细化,特别是通过细化和修订公众参与调查表,使得公众参与调查能够客观反映公众反对项目建设的原因,使环评管理有据可依。
(二)完善环境信息公开机制。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协同当地规划管理部门,依法将城市建设规划及其规划环评中能够公开的内容进行公开,建立城市建设规划公众参与平台,严格规划管理,防止规划频繁调整变更形成选址不当,造成既成事实,带来具体项目与环境功能要求相冲突,引发环境纠纷和投诉。对现已投入运行的垃圾焚烧发电、变电站进行全面调查和监测,收集相关实测数据,形成监测报告和分析报告。同事,适时将报告向公众发布,在主要媒体开展科学知识普及和正面报道,用事实消除群众的担忧和疑虑。
(三)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与配合。密切联系规划、建设、国土等部门,积极推进电网规划、轨道交通规划等专项规划环评。加强与有关部门的联系,及时掌握当地城市垃圾处理、道路交通、输变电工程等重大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和建设计划,针对立项、规划和验收等环节的不同特点,细化有关环保的协办审批要求,特别要明确对项目周边的环境敏感目标实施有效控制的要求,提前介入,防患于未然。对扰民等污染问题,要及时提出整改要求,限期解决。
二○○八年九月十八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环境保护部公告2009年第49号关于批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名称
【发布单位】环境保护部
【发布文号】环境保护部公告2009年第49号 【发布日期】2009-09-28 【生效日期】2009-09-2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环境保护部
环境保护部公告2009年第49号
关于批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名称变更和重新核定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等有关事项(2009
年第六批)的公告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管理办法》(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第26号,以下简称《资质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我部对申请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名称变更的单位进行了审查,并对环评专职人员发生变化的单位资质进行了重新核定(2009年第六批)。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批准以下13家单位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质证书(以下简称“资质证书”)中的机构名称变更(变更后的机构名称详见附件一):
(一)河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二)黑龙江省环境物资供应站
(三)中船第九设计研究院
(四)江苏久力咨询有限公司
(五)杭州东天虹环境保护有限公司
(六)福建省福州市环境科学研究所
(七)中铁郑州勘察设计咨询院有限公司
(八)南阳市环境保护工程有限公司
(九)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
(十)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
(十一)重庆绿色科新环保发展有限公司
(十二)四川省核工业地质调查院
(十三)昆明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
二、因环评专职人员发生变化,达不到相应资质条件,根据《资质管理办法》第三十二条的规定,对以下13家单位资质予以重新核定(具体情况详见附件二):
(一)北京一轻环境保护中心
(二)佳木斯市环境科学研究院
(三)上海宝钢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四)靖江市环保事务所
(五)宁波甬绿环境保护技术工程有限公司
(六)南昌市环境保护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七)湖北省十堰市环境科学研究所
(八)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
(九)湖南有色金属研究院
(十)梧州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
(十一)云南环境科技服务中心
(十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十三)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三、同意以下18家单位资质证书中的法定代表人或住所变更:
(一)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二)辽阳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
(三)辽宁辐洁环保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四)双鸭山市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
(五)中铁上海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六)复旦大学
(七)镇江市环境科学研究所
(八)江苏嘉溢安全环境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九)温州市环境保护设计科学研究院
(十)安徽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十一)安徽巢湖污染治理综合开发有限公司
(十二)山东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十三)中铁郑州勘察设计咨询院有限公司
(十四)邵阳市环境保护研究所
(十五)韶关市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
(十六)河池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
(十七)巴中市绿叶环评有限责任公司
(十八)格尔木市绿创环保科技咨询服务部
四、对遗失资质证书副本的邵阳市环境保护研究所予以补发证书。
请上述第一、三、四项中的单位于60日内,携带原资质证书正、副本原件(第四项中的单位携带原资质证书正本原件)到指定领证地点领取资质证书,其中第一项中的单位在领取资质证书前,应办理环境影响评价专职技术人员岗位证书变更和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变更登记手续。
上述第二项中的单位应于30日内,携带原资质证书正、副本原件到指定领证地点领取资质证书,其中取消资质的单位须交回原资质证书正、副本原件,并同时办理环境影响评价专职技术人员岗位证书变更和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注销登记手续。
自本公告发布之日起,上述单位原资质证书正、副本原件及其缩印件同时作废,不得继续使用。
领证地点: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资质管理与培训部(北京安外北苑大羊坊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对面领地商务楼A座1001室)
联系人:闫馨壬刘金洁
联系电话:(010)51095497
附件:1.各单位变更后的机构名称情况
2.各单位资质重新核定情况
二○○九年九月二十八日
附件一:
各单位变更后的机构名称情况
序号
机 构 名 称
资质证书编号
变更后的机构名称
河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国环评证乙字第1210号
河北省气象科技服务中心
黑龙江省环境物资供应站
国环评证乙字第1719号
黑龙江环盛环保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中船第九设计研究院
国环评证甲字第1805号
中船第九设计研究院工程有限公司
江苏久力咨询有限公司
国环评证乙字第1959号
江苏久力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杭州东天虹环境保护有限公司
国环评证乙字第2026号
浙江东天虹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福建省福州市环境科学研究所
国环评证甲字第2206号
福州市环境科学研究院
中铁郑州勘察设计咨询院有限公司
国环评证乙字第2526号
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
南阳市环境保护工程有限公司
国环评证乙字第2545号
河南九州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
国环评证乙字第2633号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
国环评证甲字第3102号
招商局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
重庆绿色科新环保发展有限公司
国环评证乙字第3124号
重庆国咨环境影响评价有限公司
四川省核工业地质调查院
国环评证乙字第3228号
四川省核工业地质局分析测试中心
昆明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
国环评证乙字第3413号
云南华昆工程技术股份公司
附件二:
各单位资质重新核定情况
序号
单 位 名 称
资质证书编号
重新核定后资质变化情况
北京一轻环境保护中心
国环评证乙字第1007号
取消化工石化医药类环境影响报告书评价范围
佳木斯市环境科学研究院
国环评证乙字第1709号
取消建材火电类环境影响报告书评价范围
上海宝钢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国环评证乙字第1808号
取消建材火电类环境影响报告书评价范围
靖江市环保事务所
国环评证乙字第1927号
取消资质
宁波甬绿环境保护技术工程有限公司
国环评证乙字第2024号 缩减为环境影响报告表范围
南昌市环境保护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国环评证乙字第2304号
取消轻工纺织化纤类环境影响报告书评价范围
湖北省十堰市环境科学研究所
国环评证乙字第2614号
取消采掘类环境影响报告书评价范围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
国环评证乙字第2626号
取消资质
湖南有色金属研究院
国环评证乙字第2711号
取消轻工纺织化纤类环境影响报告书评价范围
梧州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
国环评证乙字第2915号
取消资质
云南环境科技服务中心
国环评证乙字第3418号
取消建材火电类环境影响报告书评价范围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国环评证甲字第3606号
将社会区域类环境影响报告书评价范围降为乙级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国环评证乙字第4001号
缩减为环境影响报告表范围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K10D环境保护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城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20080918)
环境保护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城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
(环办〔2008〕7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局(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第三产业项目迅猛发展,这些建设项目成为城市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的重点和难点,部分项目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市民投诉的热点。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加强城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工作,切实从源头防止环境污染和投诉纠纷,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环境权益问题,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城市建设项目环评管理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随着城市人口增长、产业布局调整和规模扩大,环境容量受限,环境敏感程度增强。据对11个城市的调研统计,市、区(县)两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的城市建设项目占到当年审批总量的60%以上,有的高达90%。随着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进步和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既希望政府加快水、电、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也期待着改善居住条件和享受方便的餐饮、娱乐、医疗等服务,但由于项目的环境影响,多数居民不希望这些项目建在自己家附近,造成矛盾心理。目前,围绕城市建设项目的投诉、信访已占环保投诉、信访总数的60%~80%。有的还引发了群体性事件,备受社会关注。
近年来,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结合当地实际,在健全法规制度、完善工作机制、依法科学审批、加强过程监管、推进公众参与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城市建设项目环评管理工作呈现不断加强和逐步规范的良好势头。但也存在法规不配套、规划管理不严格、公众参与不规范、监管不力等问题。因此,各级环保部门一定要充分认清城市建设项目环评管理面临的新形势,坚持依法科学审批,加强全过程监管,努力从源头上防止环境污染和投诉纠纷。
二、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
(一)扎实推进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地方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要主动向政府提出推进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建议,在规划的编制和控制中充分考虑环境因素,着力解决建设项目的合理布局问题,努力从决策源头防止建设项目与环境功能交叉错位。当前,应重点推动直辖市及设区的市级城市总体规划、设区的市级以上城镇体系规划,以及城市垃圾处理、道路交通、房地产开发、输变电工程等专项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着力解决城市建设项目的合理布局问题。对未列入规划的建设项目,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原则上不受理其单个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二)严格审批环境敏感城市建设项目。地方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受理和审批城市建设项目环评文件中,必须严格按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分级审批规定执行。对选址敏感、影响面大、群众反应强烈的项目要严格把关、慎重审批。
1、严禁审批不符合法律法规规定,位于饮用水源保护区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的核心区等环境敏感地区内的建设项目。
2、严格审批城市道路交通项目。对位于城市建成区的城市道路交通项目、涉及搬迁量大的其他交通类项目,在环评文件和批复中必须明确噪声防护距离和落实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3、严格审批各类房地产开发项目。对旧城区改造、新城区建设、大型房地产开发项目,必须科学论证项目的环境影响和选址的合理性,注意周边环境问题对拟建项目的影响,在环评文件和批复中,明确要求房地产开发商在预售房时必须公示有关环评及环保验收信息;在工业开发区、工业企业影响范围内及可能危害群众健康的区域内不得审批新、扩建居民住宅项目。
4、严格审批餐饮、娱乐业项目。应在环评文件和批复中,明确有餐饮门面功能的房地产项目必须修建专用公共烟道,划定噪声防护距离和落实污染防治措施。对项目的选址、烟道设置、排放口与敏感目标的间距等提出明确要求。
(三)加强对城市建设项目的全过程监管。对选址敏感的城市建设项目必须实行全过程管理,做到建设之前有审批、建设过程中有检查、建成运行后有监督,切实防止和减少环境矛盾纠纷的发生。
1、加强建设期环境监管。发现施工噪声、扬尘扰民等问题时,应及时提出整改要求,防止诱发矛盾纠纷。同时,要加强项目前期的现场监管,杜绝未经环评审批擅自开工建设问题发生。
2、严密组织试生产核查。将当地政府和建设单位在环评文件审批时承诺的拆迁安置、解决饮用水、建造隔声屏等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措施等工作纳入核查重点,对未全部落实和兑现的,各级环保部门一律不得批复同意其投入试生产。对未经批准擅自投入运行或生产的企业,必须依法进行查处。
3、严把竣工环保验收关。将当地政府和建设单位在环评文件审批时承诺的与主体工程同步实施的污染防治设施、拆迁安置等工作纳入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内容,进行全面检查核实,凡未落实到位的,一律不予通过验收,并按有关规定进行严肃处理。房地产验收批复中,应明确要求开发商在预售房时,必须将经环保部门确认的环境状况评价结果进行公示。
三、完善适应城市建设项目环评管理的监管机制
(一)完善公众参与工作。对布局在环境敏感区域内的建设项目(国家规定需要保密的项目除外)必须进行公示。通过上门走访、听取居委会意见和召开听证会、座谈会、协调会等多种形式,开展公众参与,充分听取公众意见,减少后续矛盾。各地应当对变电站、垃圾压缩站、公交站场、医院等涉及公众利益且编制报告表的项目的公众参与工作进行细化,特别是通过细化和修订公众参与调查表,使得公众参与调查能够客观反映公众反对项目建设的原因,使环评管理有据可依。
(二)完善环境信息公开机制。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协同当地规划管理部门,依法将城市建设规划及其规划环评中能够公开的内容进行公开,建立城市建设规划公众参与平台,严格规划管理,防止规划频繁调整变更形成选址不当,造成既成事实,带来具体项目与环境功能要求相冲突,引发环境纠纷和投诉。对现已投入运行的垃圾焚烧发电、变电站进行全面调查和监测,收集相关实测数据,形成监测报告和分析报告。同事,适时将报告向公众发布,在主要媒体开展科学知识普及和正面报道,用事实消除群众的担忧和疑虑。
(三)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与配合。密切联系规划、建设、国土等部门,积极推进电网规划、轨道交通规划等专项规划环评。加强与有关部门的联系,及时掌握当地城市垃圾处理、道路交通、输变电工程等重大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和建设计划,针对立项、规划和验收等环节的不同特点,细化有关环保的协办审批要求,特别要明确对项目周边的环境敏感目标实施有效控制的要求,提前介入,防患于未然。对扰民等污染问题,要及时提出整改要求,限期解决。
二○○八年九月十八日
chl_108768
第五篇:环境保护部办公厅关于办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岗位证书变更的通
【发布单位】环境保护部
【发布文号】环办函〔2009〕779号 【发布日期】2009-08-03 【生效日期】2009-08-03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环境保护部
环境保护部办公厅关于办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岗位证书变更的通知
(环办函〔2009〕779号)
各有关单位:
近期,我部在环境影响评价专职人员日常监管工作中发现,你单位部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岗位证书持有人员在本单位环境影响评价资质情况发生变化后,未按规定申请岗位证书的变更。为加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人员管理,及时掌握环境影响评价专职人员的从业情况和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的人员状况,维护环境影响评价市场秩序,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岗位证书管理办法》(环办〔2009〕45号)第十条和第二十六条的有关规定,由你单位组织相关人员(名单详见附件)于60日内办理岗位证书变更手续。未在规定时间内办理岗位证书变更的人员,不得作为环境影响评价专职技术人员从事环境影响评价业务。
联 系 人: 徐海红
联系电话:(010)51095496
通讯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大羊坊8号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100012)
附 件:应办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岗位证书变更人员名单
二○○九年八月三日
附件:
应办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岗位证书变更人员名单
序号 所在地 单位名称 姓名 北 京 北京实华油海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赵清/孙卓良/周重华/姬伟/周宏刚/王常新 2 北 京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陈左/焦大化/辜小安/宋晓明/杨伟德/孙桂兰/陈建东/沈禾/绍龙海/刘守勤/常欣/王伯福/张百练 北 京 北京中油建设项目劳动安全卫生预评价有限公司 金世中/吕赫男/周璐北 京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曹世凯/於凡 北 京 中国石化集团北京化工研究院 王庆生/韩滨/陈平/张国兴/谭永宁/李准北 京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肖新建 北 京 中环联(北京)环境保护有限公司 侯鹏/张伦梁/陆迪/贾丽北 京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核化安全研究所 吴静/范韵臻北 京 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 徐耀德 北 京 中国航天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陈桂英 北 京 轻工业环境保护研究所 林永寿/韩振宇/李汉平/张清波/叶琰/成涛/杨艳/王爱平天 津 南开大学 黄耀/郭丽坤/彭新红/黄娟/傅银银/王丽华/林妍/罗晓天 津 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 于淼天 津 天津市预防医学研究所 刘昶庭 天 津 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 马文奎/周信泉/霍家明/王立卿天 津 机械工业第五设计研究院 王翠欣 天 津 天津市亚瑞环境保护科技中心 李军/薛永海 天 津 天津天发源环境保护事务代理中心有限公司 曹玉和/何俊/陈红盛/张媚天 津 中海石油环保服务(天津)有限公司 李平政/王兆吉/尹凤亮/左河疆河 北 承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 成文连 河 北 沧州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李家胜/翟金双河 北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查院 金平 河 北 廊坊市环境科学研究院 郜志清/吴庆寅/蔡凤英/陈全有/王强/刘凯河 北 河北大学 何炜 河 北 三河市常青环境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张宇 河 北 化学工业第一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景金星/张丽/董国菊/张宝军/胡恒伟河 北 中冶京诚(秦皇岛)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何景玲/周磊河 北 石家庄市环境科学研究院 许秀娥 河 北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八研究所 李树清/庄良成/袁之炎/付丽华山 西 赛鼎工程有限公司 于若芳
山 西 中核新能核工业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韩静
山 西 山西农昌蓝天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吴丽琴/刘文涌
山 西 山西省交通环境保护中心站 杜素军
山 西 太原科技大学 张丽平/刘青
山 西 太原市环境科学研究设计院 潘颖文/李树桓
山 西 山西中昊安环科技有限公司 高圣凯
内蒙古 包头市核新环保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斯尔格楞/赵亮/滕福萍
内蒙古 赤峰市环境科学研究院 王欣敏/李靖
辽 宁 抚顺环科石油化工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林大泉/申开莲/王波/刘念曾
辽 宁 大连市环境保护有限公司 徐芳溥/张家明/谢补然/王春燕/武国元/李峻/高淑秋/刘怡蔚/李冬梅/王玮荔
辽 宁 中煤邯郸设计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宋显方/李书恒/张冬梅/薛伟宏 42 辽 宁 辽宁辐洁环保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张宇/尹家平/王森海/张春涛/王洪涛/于新安/陈振宇/陈国伟/高海林
辽 宁 大连海事大学 何兴旗/王海/肖井坤/刘丽波/吉云秀/邵秘华
辽 宁 辽宁科技大学 刘洋/张海灵
辽 宁 丹东轻化工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唐晓彬
辽 宁 营口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 李会/赵喜萍/贾子贺/梁红兵/崔杰/任枫
辽 宁 核工业二四○研究所 林殿科
吉 林 东北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 王晖联/刘子刚/张妍/李桂莲/黄平沙/白春节/孟丹/冯树丹/崔勇/介冬梅
吉 林 吉林东北煤炭工业环保研究有限公司 王飞际/张秀萍/傅敏霞/卢彤彤/马俊/王志刚/牛文华/吴睿
吉 林 吉化集团公司 赵薇/邵占杰
吉 林 松辽流域水资源保护局松辽水环境科学研究所 刘文泉/杜梅
吉 林 吉林省龙桥辐射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陶建东
吉 林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王金达/于君宝/刘景双/麻壮伟/王国平/闫百兴/杨继松/孙志高
黑龙江 绥化地区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 牛静波
上 海 中船第九设计研究院 宋海晨
上 海 中国石化集团上海工程有限公司 杭全/顾其祥/严颖明/蔡军杰
上 海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 何国祥/周学斋/顾汉/奚桂英/刘明华/姚芳/夏凌志
上 海 上海寰球石油化学工程有限公司 康峰/朱彩娥
上 海 上海市环境保护事业发展有限公司 于孟春/樊文艳/周佩珍/周京园/韩红霞/吴伟/宋军/曹晓华/吴晓华/曹琴华/叶金秀/黄萌/应丽珍/任文杰/张洁/谢煜栋
上 海 中铁上海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曹进/李雅珍/谈荣全/刘惠厚/王西林
上 海 西图建筑工程(上海)有限公司 桂时乔
上 海 复旦大学 孙铭
上 海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沈新强/陈亚瞿/杨鸿山/陈渊泉/钟霞云/袁骐/徐兆礼/蒋玫/樊伟/王云龙/全为民/晁敏/张凤英/姜朝军/顾润润/平仙隐/沈盎绿/周为峰/罗民波/丁峰元
江 苏 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金明新/詹耀进/林莺/应明/王若谷/杨建农/倪少虎/卞海洋/古应红/张建勇/李凌
江 苏 海安县环境科学研究所有限公司 崔恒勇
江 苏 江苏省设备成套有限公司 张志轶
江 苏 苏州和协环境评价咨询有限公司 秦惠平
江 苏 南京源恒环境研究所有限公司 苏惠
江 苏 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陶景忠
江 苏 江苏久力咨询有限公司 滕业龙
江 苏 河海大学 操家顺
浙 江 浙江省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吴康跃/赵宏/姚海鸥/温炜
浙 江 浙江瑞阳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王传花/王奇
浙 江 杭州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设计有限公司 余晓燕
浙 江 中国石化集团宁波工程有限公司 程锦晖/雷霆/王丹 76 浙 江 浙江省工业环保设计研究院 周均
浙 江 杭州一达环保技术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蒋巍巍
安 徽 中钢集团马鞍山矿山研究院有限公司 龚利华/梁兴/李小兵/金善慧/汪文生
福 建 福建省福州市环境科学研究所 王怡/潘松壁/杨凡
福 建 漳州市环保开发公司 黄光辉/林恭利/吴燕玲/林财兴
福 建 福建省龙岩市环境科学研究所 俞亮
江 西 南昌市环境保护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李茂康
山 东 青岛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李仁金/邱云殿/谢依民/石来元/胡跃诚/张维东/杨本/王兵/王静/张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