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环境影响评价在我国环境保护中的定位分析
环境影响评价在我国环境保护中的定位分析
摘要:本文详细介绍了环境影响评价的产生和发展,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和发展现状;同时结合我国
环境保护在法律法规、公众参与、技术革新等三方面采取的措施,阐述了环境影响评价在我国环境保护工作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对其定位进行了系统分析。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环境保护中国定位
引言
中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是世界上较早实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国家之一。环境影响评价作为行之有效的环境管理制度,在中国环境保护历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在治理老污染源与控制新污染源、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实现资源永续利用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环境影响评价概述
1.1 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
环境影响评价自1969年诞生以来,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英国学者Munn认为,广义的环境影响评价是识别和预测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以及立法提案、政策、规划、项目以及执行程序所带来的社会福利,并且就有关影响的信息进行说明与交流(1979年)[1]。1991年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UNECE)做了一个简洁精练的定义:对规划活动(或者项目)所产生的环境影响的评价。我国一些学者认为,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拟议中的人类的重要决策和开发建设活动,可能对环境产生的物理性、化学性或生物性的作用及其造成的环境变化和对人类健康和福利的影响,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估,并提出减少这些影响的对策措施[2]。
总而言之,环境影响评价是分析预测人为活动造成环境质量变化的一种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3],其实质是预测开发活动可能带来环境后果的一个系统的过程。与其他环保机制相比,环境影响评价更强调以预防为主,以弥补规划活动通常所缺乏的系统性、全面性以及多学科交叉性。
1.2 环境影响评价的产生与发展
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产业革命促使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同时也造成了大气、土壤以及水环境的严重污染。20世纪后,化学和石油工业的发展对环境的污染更为严重。一些国家先后采取立法措施,以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和制度应运而生。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最早于1969年在美国通过《国家环境政策法案》首次以法律形式正式确立,并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成功;此后,通过各种形式在其他国家不断推广和发展。很多国家都建立了不同的环境影响评价体系,最初是较为发达的国家,加拿大于1973年确立环评制度,澳大利亚于1974年形成环评体系,德国和法国的环评制度分别于1975年和1976年初步形成。我国则是在1979年通过临时的《环境保护法》正式引入了环境影响评价,并于1989年被修正。
世界范围内的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存在较大差异,有的是以强制性的制度、法案或者指令等形式存在,有的则只是制定了环境影响评价导则。
在过去的40多年中,全球已有100多个国家建立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其内涵也在不断深化:从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评价发展到对社会环境的影响评价;由最初单纯的工程建设项目发展到区域开发环境影响评价和战略环境评价;不仅考虑环境污染,还注重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其技术方法和程序也在发展中不断得以完善。近十多年来,各国还逐步开展了环境风险评价和区域建设项目的累积性影响评价,环境影响后评价也引起很多研究者的兴趣,并逐步推广的大的建设项目中。
1.3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现状与发展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经历了从引入、规范到强化、提高再到拓展五个阶段。
①引入和确立阶段(1972年-1979年)
1972年是我国开展环境保护工作的初期阶段,初步成立了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在区域或流域的环境污染调查及评价的基础上,各地对企业排放的废水、废气、废渣逐步开始单项治理,并取得了初步成效。1979年9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明确规定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②规范和建设阶段(1979年-1989年)
这十年间,环境污染得到初步控制,局部地区环境质量得到一定改善。我国相继颁布了各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不断对环境影响评价进行规范。同时,逐步明确了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范围和程序,技术和方法也不断完善。
③强化和完善阶段(1990年-1998年)
从1989年12月通过《中华人民共和环境保护法》到1998年11月国务院颁布《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强化和完善的阶段。期间,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各地普遍按规定对新建项目开展了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对避免新环境问题的产生起到了重要作用。国际合作与交流也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的环评制度。环境影响评价真正成为我国现阶段保护环境的重要手段。
④提高阶段(1999年-2002年)
1998年颁布实施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是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第一个行政法规。中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不仅得以确立和发展,更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在此阶段,环境影响评价在经济合理布局、区域开发、合理确定环保对策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⑤拓展阶段(2003年至今)
2002年12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环评从项目环评步入规划环评阶段,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有了新发展。2004年2月,又在全国环评行业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制度,对环评技术以及从业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已经初步形成,主要法律条文有《中华人民共和环境保护法》(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2年),行政法规有《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98年),标准与技术规范有《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则》以及各个环境要素所对应的技术导则、《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非污染生态影响》、《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此外,依据以上法规,各级、各地相关部门陆续颁布了一系列行政规章和地方法规。
与此同时,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方面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与探讨。从单因子的单项污染指数评价到多因子的综合指数评价,从依据现状监测数据的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到依据数学模型、物理模型等理论分析方法的环境影响预测评价,从完全依赖于已知信息的统计分析到结合模糊数学、灰色理论建立的模糊评价、灰色评价,以及依据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大气扩散理论、水力学理论等进行的优化污染物监测布点的研究等。这些研究为上述一系列《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制定与发布以及对已有法律法规的重新修订提供了科学依据。中国的环境保护
2.1 概述
环境保护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问题,环境保护的措施也随着世界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更新而不断变革。中国在进行工业化的道路上,面临着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双重挑战,而且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可能会日趋严重,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30多年来不断发展、不断提升:1973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首次提出我国的环境保护问题,那一年也被认为是我国环境保护的元年;1983年的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把保护环境确定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1989年的第三次会议,提出“向环境污染宣战”的口号;1996年的第四次会议,明确了“保护环境的实质就是保护生产力”的思想;2002年的第五次会议,要求把环境保护工作摆到同发展生产力同样重要的位置;2006年,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的核心是实现环境保护的“三个转变”(即: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
2.2中国的环境保护措施
目前,我国的环境保护措施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层面:
①政策支持,立法保护
我国已形成以“强化环境管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 为主体的环境政策体系。同时,确立了“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 “污染集中控制”“限期治理制度”“排污收费制度”“三同时制度”“排污申报登记与排污许可证制度”等八项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管理制度。
此外,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了环境保护法律9部、自然资源保护法律15部。1996年以来,国家制定或修订了包括水污染防治、海洋环境保护、大气污染防治、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环境影响评价、放射性污染防治等环境保护法律,以及水、清洁生产、可再生能源、农业、草原和畜牧等与环境保护关系密切的法律;国务院制定或修订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等50余项行政法规。国务院有关部门、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人民政府依照职权,为实施国家环境保护法律和行政法规,制定和颁布了规章和地方法规660余件。
中国已建立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标准体系。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包括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国家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国家环境标准样品标准及其他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地方环境保护标准包括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和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同时,中国不断加强环境执法检查和行政执法。近年来,国家连续对环境保护、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等法律实施情况进行检查,推动重点地区污染治理,还开展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和海洋环境保护专项执法检查,依法处理多起违法行为。
②鼓励公众参与,接受公众监督
1979年颁布的《环境保护法(试行)》首次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此后与环境资源有关的许多法律法规和文件如《土地管理法》《水污染防治法》《森林法》《中国21世纪议程》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对公众参与都有相应的规定。
我国的公众参与具有以下五个特点:第一,多为政府主导下的“自上而下”的形式,缺乏系统性和持续性,而且参与程度和参与效果很大程度上受主管的行政部门态度的影响[5]。第二,我国公众参与的领域有失平衡,目前主要集中在环评方面。2006年3月18日开始实施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对环评中的公众参与作了详细规定。第三,我国现行立法关于公众参与的规定,基本上是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发生之后的参与(即末端参与),事前的参与程度不够。第四,从公众参与的组织方式看,社会组织特别是非政府环保组织的影响力非常有限,作为整体的民间环保组织的规模、资金、号召力、组织能力以及对环境决策的影响力等受到很大制约,而发达国家的非政府组织已成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一种有效的组织方式。第五,公众普遍的环境素养和法治意识不高,参与效果不理想,对政府有很强的依赖性,环境保护参与的总体水平偏低。
③环境保护技术不断革新
我国环境保护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晚,多数为引进技术,发达国家各流派的先进技术在我国都有应用。经过20多年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已经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发展态势,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不断缩小,部分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正在逐步实现从末端治理向源头和全过程控制、从浓度控制向总量和浓度控制相结合、从点源治理向流域和区域综合治理以及从简单的企业治理向调整产业结构、清洁生产和发展循环经济转变。目前,我国重视并不断提高科技对环境保护的支撑能力,积极开展环境保护科学的研究,推动环境保护的产业化进程,在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物理污染控制技术以及环境监测技术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部分实现了产业化的应用。
“十五”以来,我国组织实施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水污染控制技术与治理工程”,开展了湖泊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城市水环境质量改善、饮用水安全保障、新型废水处理等水污染控制技术的研发与示范,为我国水污染防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案与配套技术体系。开展了机动车排气净化、燃煤锅炉烟气脱硫、固体废弃物处理、重点行业清洁生产等关键技术研发与工程示范,开发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4],[7] [6][4]
新技术与设备。在环境保护战略和技术政策、循环经济理论与生态工业技术、化学品控制技术、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等方面开展研究,初步建立了中国绿色GDP核算体系框架。
同时,还开展循环经济实践,实行清洁生产,在企业生产的源头和全过程充分利用资源,使废物最小化、资源化、无害化,逐步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促进产品生态设计。“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更是强调,要加快推行清洁生产,推进清洁生产示范,从源头和全过程控制污染物产生和排放,降低资源消耗。
中国是农业大国,在农业方面践行环保理念对于我国环境保护工作有重大贡献。在发展旱作节水农业方面,综合运用农艺、生物和工程措施及旱作农业技术,充分利用天然降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农业生产能力,控制水土流失。此外,开发与推广农村新能源是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推行以沼气建设为纽带的能源生态模式,积极推广使用太阳灶、风能、地热等可再生能源是我国在农业环保技术方面取得的巨大进展。环境影响评价在我国环境保护中的定位分析
环境影响评价是一项技术,也是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方法,是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使之符合国家总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强化环境管理的有效手段,对确定经济发展方向和保护环境等一系列重大决策都有重要作用。
对于建设项目而言,环境影响评价从项目所在地区的整体出发,考察建设项目的不同选址和布局对区域整体的不同影响,并进行比较和取舍,选择最有利的方案,保证建设项目选址和布局的合理性。对于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而言,环境影响评价可以通过对区域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资源条件和经济发展状况等进行综合分析,掌握该地区的资源、环境和社会等状况,从而对该地区的发展方向、发展规模、产业结构和布局等做出科学的决策和规划,指导区域活动,实现可持续发展。
环境影响评价过程是对一个地区的自然条件、资源条件、环境质量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进行综合分析的过程,它是根据一个地区的环境、社会、资源的综合能力,将人类活动不利于环境的影响限制到最小程度,最终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总之,环境影响评价作为一项有效管理工具,在我国环境保护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①环境影响评价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在社会实践中的重要体现,通过环境影响评价约束开发者行为,能够保障我国各项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政策的贯彻落实。
各项环保政策、法律法规若非落到实处,就会成为一纸空文。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过程中,综合考虑开发区域的自然、社会、经济和生态条件,同时以水体、大气、土壤等各项要素的标准限值进行约束,最终得出较为合理的生产布局,预测可能产生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每个环节都严格按照国家推行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执行,保证了这些法律条文的有效实施性。
②环境影响评价对开发或规划活动进行综合分析,能够指导环境保护设计,强化环境管理,是保护环境重要而有效的手段之一,也是源头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法律手段和技术方法。
一般来说,开发建设活动和生产活动,都要消耗一定的资源,都会给环境带来一定的污染与破坏,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环境影响评价针对具体的开发建设活动或生产活动,综合考虑开发东特征和环境特征,通过对污染治理设施的技术、经济和环境论证,可以得到相对最合理的环境保护对策和措施,把因人类活动而产生的环境污染或者生态破坏限制在最小范围内。
③环境影响评价是联系环境保护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桥梁。
对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将评价结果纳入到项目的综合分析中,可以真正提高环境影响评价对项目可行性的决策作用。环境影响评价的实施,能够保证在不干涉社会经济正常发展的前提下,达到有效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防止生态退化的目的。对国家政策、计划和规划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目的是把环境保护目标和措施与经济社会发展统一起来,使环境因素与经济、社会因素一起,在规划形成的早期阶段得到重视[9]。
④环境影响评价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提供了方法和途径。
公众参与是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重点内容,其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深度与广度,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环境保护的水平。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是保护民众的环境权益,《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充分[8][2]
体现了公正、公开、科学、民主的精神,为保障公民知情权、让公众参与决策提供了法律依据,为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开辟了广阔的空间,是尊重公民权利的一种体现。同时,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还有助于调动社会各方面保护环境的积极性,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
⑤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与环境保护技术的革新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各项环保技术贯穿于环境影响评价的过程中,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必然推动配套环保技术的不断革新;在环评过程中采用先进的环保技术,应用更为合理的预测模型,能快速获取准确的环境监测数据,从而促使评价结果更加精准科学。
结语
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与制度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改革,有效地改变了传统经济发展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最终导致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尖锐对立的局面。它是认识生态环境与人类经济活动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关系的过程,有助于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经过30多年的发展,环境影响评价已经成为支持中国经济发展的手段,成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是实现环境保护目标、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中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紧密结合可持续发展战略,围绕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调整,坚持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并重的方针,切实贯彻清洁生产、达标排放、以新带老、区域削减等原则,有效地控制了新建项目污染排放总量,在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情况下,确保了中国环境质量问题没有恶化,局部地区还有所改善。
然而,目前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仍有一些方面亟待完善,如:公众参与程度比较薄弱;政府在公开环境影响报告书方面做得不尽如人意;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在资金和技术方面还非常落后;另外在替补方案方面还很欠缺,通常没有替补方案等。
环境影响评价的步骤和程序贯穿于各项建设项目和区域规划的各个阶段,从而保证了计划管理、经济管理、建设管理等各项活动都包含了环境保护的内容,将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纳入到国民经济计划轨道,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环境,促进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环境影响评价是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和环境之间关系的重要手段,是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的积极措施,推行这一制度、强化这一技术方法,对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都有着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 John Glasson,Riki Therivel,Andrew Chadwick.环境影响评价导论[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年9月.[2] 何德文,李铌,柴立元.环境影响评价[M].科学出版社.2008年7月.[3] 王威,葛再立.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现状与发展[J].生态与环境.[4] 中国环境保护(1996-2005).[5] 陈润羊,花明.我国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问题研究[J].广州环境科学.第21卷第3期,2006年9月.[6] 秦洪良.国外公众参与环保的主要做法[N].大众科技报.2006年12月3日.[7] 易斌,刘媛,冯群英.我国环境保护技术评述[J].化工环保,2007年第27卷第1期
[8] 张惠芬.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经济评价探讨[J].环境保护.2005年第2期
[9] 孙艳军等.规划环评的发展机遇与挑战[J].环境保护.2005年第8期
[10] 潘岳.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的几点意见.环境保护.2005年第2期 [10]
第二篇:浅析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浅析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摘要
本文在综述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化、法制化现状的基础上,介绍了环境影响中最重要的公众参与制度,剖析了目前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缺陷和不足,并就如何进一步加强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化和法制化建设,阐述了自己的一些改进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 制度化 法制化 2
目录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概述.............................................................................1 1.1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涵义...................................................................1 1.2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化与法制化的必要性...........................................2 1.3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发展...................................................................2 2 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立法及特点.................................................................3 2.1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立法实践...........................................................3 2.2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立法的特点...........................................................4 2.2.1 环境影响评价单行法确立了我国的战略环评制度.................4 2.2.2 将规划环评作为开展战略环评的切入点.................................4 2.2.3 环境影响的立法层次较为完备.................................................5 2.2.4 为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提供法律保障.................................5 3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的公众参与制度.......................................................5 3.1 公众参与的定义...................................................................................5 3.2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的意义........................................................6 3.2.1 环境权公众参与是公民享有环境权的表现形式...........................6 3.2.2 公众参与是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内容...................................6 3.3 公众参与在中国的发展状况...............................................................7 4 目前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缺陷与不足.................................................7 3 4.1 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过窄...................................................................7 4.2 环境影响评价缺乏替代方案...............................................................8 4.3 评审体制的规定存在不足...................................................................8 4.4 环境评价的审批不健全.......................................................................9 4.5 公众参与机制不健全...........................................................................9 4.6 法律责任的不健全.............................................................................10 5 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对策及建议.......................................................10 5.1 提高公众环境意识.............................................................................11 5.2 增加事后监测、监督管理内容.......................................................11 5.3 强化法规制度建设,加大监管力度.................................................11 5.4 加强规划指导,优化宏观布局.......................................................12 5.5 建立替代方案的环境影响评价机制.................................................12 5.6 健全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13 结语...................................................................................................................13 参考文献...........................................................................................................14 4 1
前言
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这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措施之一。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在于从源头上对污染源进行控制,通过科学的环境规划、环境治理措施来减少污染物的产生与排放,减轻企业投产后的污染治理负担,从而避免“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在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后开始引入我国,随着1979年《环境保护法(试行)》颁布,标志着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正式确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化与法制化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重要法律保障,对于预防因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具有重大意义。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概述
1.1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涵义
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简称EIA)制度是指可能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和开发项目,在其兴建之前,对其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调查、预测和评价,提出环境影响及防治方案的报告,按照法定程序经环境行政机关进行审批的法律制度。它是预防性环境政策的重要支柱之一,是环境管理的一项基本制度1。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我国环境保护的主要法律制度之一,也是环境监督管理的主要制度之一,对于贯彻 1 注释:张慧娟.试论环境影响评价制度[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4(30)2 预防为主的环境保护原则,预防新的污染源出现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并不是完美无缺的,与发达国家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仍有较大差距,从我国自身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实践看,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些都制约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实际效果,因而需要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作进一步完善。
1.2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化与法制化的必要性
2003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评价法》正式出台,作为国家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最高立法,具有中国特色的环评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它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做出了更加系统、完整和明确的规定,最终从国家法律的高度肯定了这项制度。
随着经济活动范围和规模的不断扩大,区域开发、产业发展和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所造成的环境影响越来越突出,特别是因有关政策和规划所造成的各种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化和法制化,并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不仅可以防止其可能带来的环境破坏,也可大大减少事后治理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和社会矛盾。对于推进产业合理布局和企业的优化选址,预防开发建设活动可能产生的环境污染和破坏,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2。
1.3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发展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经历了四十年,从1973年提出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开始,经过六年的酝酿在1979年颁布了《环境保护法》,从此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化、法律化。之后我国不断的对环境保护进行发展和完善,2 注释:刘雨沛.论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公众参与[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3 对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内容和程序做了规定,在1986年颁布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中,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内容、管理权限和责任都有了相对的完整。在之后的十几年当中,我国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不断增加条款,使得环境影响评价更加的全面详细,同时,1998年,国务院进一步提高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立法规格,并对其中的环境影响评价的适用范围、评价时机、审批程序、法律责任等方面均做出了很大修改,从此我国环境影响评价走上了专业化的道路。针对《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不足,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2003 年9月1日起施行的《环境影响评价法》可以说是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发展历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是我国环境影响评价走向完善的标志3。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立法及特点
2.1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立法实践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目前建立了由法律、法规、规章、环境标准、环境保护国际条约组成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其中,多部法律规定涉及环境影响评价.并制定了专门的环境影响评价法;有配套的规范环境影响评价的国务院行政法规:有涉及有关区域、行业环境影响评价的部门规章和地方发布的法规规章,初步形成了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立法框架。
198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是环境保护的基本法,该法第13条规定“建设污染环境的项目。必须遵守国家有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规定”。“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必须对建设项目产生的污染和对环境的影响做出评价。规定防治措施。经项目主管部门预审并 3 注释:翁良善.我国环境影响评价中存在问题。法制与社会。2009.1 4 依照规定的程序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环境影响报告书经批准后,计划部门方可批准建设项目设计任务书”。这一条款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执行对象和任务、工作原则和审批程序、执行时段与基本建设程序之间的关系做了原则规定,是各单行法和行政法规中关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法律依据和基础。
涉及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环境保护单行法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以《及污染防治法》、《生态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等单行法中的相关条文。其中,2003年9月开始实施的《环评法》明确规定。不仅应当对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还应对发展规划等战略性活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由此扩展到了战略环评这一宏观领域。《环评法》首次以专门法的形式明确了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地位.使之成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强制规范。这标志着环境影响评价在中国从技术层次向制度层次的全面提升。
2.2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立法的特点
2.2.1 环境影响评价单行法确立了我国的战略环评制度
《环评法》是我国在国家层面上的环境影响评价领域专门立法,该法对开展规划环评的规定,表明我国的战略环评制度具有法律强制性,是我国环境管理制度建设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法律。2.2.2 将规划环评作为开展战略环评的切入点
《环评法》第二章对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划进行了分类,并重点规定了对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和要求。与国91"立法开展政策、计划、规划的战略环境评价相比,我国目前的战略环境影响评价主要体现5 在规划层次。《环评法》中规定的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划范围较广。为此,我国出台了《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规划的具体范围(试行)>、《编制环境影响篇章或说明的规划的具体范围(试行)》等部门规章,对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划类别和名录做了进一步明确。2.2.3 环境影响的立法层次较为完备
除《环评法》这一专门立法以及《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规划环境影响评条例》(2009年lO月1日起实施)等两部行政法规之外.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部门规章.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了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立法,初步形成了以《环评法》为指导,以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为补充的多层次法律体系。2.2.4 为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提供法律保障
《环评法》明确鼓励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以适当方式参与环境影响评',同时明确了公众意见的重要性。由此使公众意见成为环境影响报告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为公众参与环评提供了法律保障。此外,我国在2006年还专门制定了《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对于《环评法》中的有关规定进行了补充和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的公众参与制度
3.1 公众参与的定义
公众参与是民主社会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它最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在政策制定的过程中,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其中并且提出自己的见解,避免在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有不利于公众利益的危害或者威胁,使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能够协调统一。6 3.2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的意义
十年前我国颁布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公众参与作为其中的一项评价原则,并对公众参与做了十分明确的规定,说明公众参与在环境影响评价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3.2.1 环境权公众参与是公民享有环境权的表现形式
改革开放使得我国人们是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是越来越好,但是同时我们的环境条件也是一天天的恶劣趋势,因此,人们的民主意识和环境意识也是越来越强烈,人们对环境的权利要求日益强烈。环境权从概念提出到现在,已经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公众民主意识、环境意识逐渐增强, 这也就导致了对环境的权利要求日益强烈。环境权从概念的提出到现在已经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整,其中包括获得关于自身环境状况信息的权利;从污染者方面获得赔偿的权利;决定呗污染社区未来命运时的民主参与权利等。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 为公众实现上述环境权利提供了一种具体形式和载体。
3.2.2 公众参与是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内容
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内容上来看,公众参与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中有专门的章节,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从环境影响评价的主体上来看,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受体是与此环境有关的公众,公众是最有权力知道身边的环境正要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以及这变化对他们的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因此公众的参与起码能起到监督的作用,使得公众受到的损失能够得到补偿。特别是,决策者、审查者和评价者很难设身处地的了解受影响着的想法,他们认为的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东西,但是由于生活习惯、文化氛围7 和宗教信仰等原因,对于当地的人们却有非凡的意义,因此, 公众的评价主体地位是不可替代的。
3.3 公众参与在中国的发展状况
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制度在我国起步较晚,2003年9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对原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适用范围、救济程序、法律责任制度、跟踪评价和建设单位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等方面的立法都有重大突破。该法明确了公众参与在环境影响评价的地位和作用。该法对公众参与的主体、范围、方式,对公众意见的处理等均作了明确的规定。2006年3月18日起施行的国家环保总局颁布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将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地位进一步确定下来,将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的重要性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4。目前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缺陷与不足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预防为主”原则的体现,是对传统发展模式和决策方式的改革,是保证社会持续发展,健全环境方面的管理制度,加强建设项目管理,防止新污染,维护生态平衡的有效措施,是现代环境法的主要内容,对于预防新的污染源出现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虽然我国在环境影响制度建设方面已经作了大量的工作,并且出台了《环境影响评价法》,但是从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实施情况来看,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还存在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具体论述如下。
4.1 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过窄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第二条对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作了规定,主 4 注释:翁良善.我国环境影响评价中存在问题。法制与社会。2009.1 8 要是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但对政策的环境影响评价并未涉及。在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中,第七条也仅仅是指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特别是对综合规划中地位最高、作用最大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未纳入该法的适用范围。由此看出我国环评立法思想还不够解放,无论从理论上或实践上都有必要进一步充实,使环境影响评价从点源评价扩大到面源评价,从微观层面到宏观层面进行评价。
4.2 环境影响评价缺乏替代方案
环境影响报告书是环境影响评价的书面形式,是其最终表现形式。我国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缺乏替代方案的规定,使评价单位进行的环境影响评价实际上是“唯一”的可供选择的方案。这样就可能使决策部门和公众无从选择,只能按照此方案做出评价,即使有别的可供替代的方案,也只能按提供的唯一的方案进行评价,这样就会使环境影响报告制度的作用降低。如果是对国家经济建设有益的项目,一旦不能通过评估将会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这样做虽然方便了评价机构和开发建设单位,但却不利于实现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真正目的。
4.3 评审体制的规定存在不足
《环境影响评价法》第九条规定,对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的具体范围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管理部门规定,报国务院批准。第二十三条所列的三种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审批。但对于第二十三条规定以外的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审批权限,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由于地9 方保护主义的存在,各地就有可能因片面地追求经济利益而牺牲生态利益,尤其是牺牲与其邻近的它地的生态利益,如在与它地接壤处建立废弃物仓库等。这样,一些不符合生态要求的经济活动和其他活动项目,就有可能会通过各地自己的审批而被准许付诸实施,使得环境影响评价的审批名存实亡。
4.4 环境评价的审批不健全
环境影响报告书或登记表由行业主管部门预审,没有行业主管部门的,其环境影响报告书或登记表由具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在现行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规划的编制机关和审批机关在某种意义上是重合的,这容易使政府为了地方、短期的目标而作出不利于环境保护甚至蒙混过关的行为,滋生腐败。而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又仅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缺乏相应的监督和控制机制,这就很有可能导致行政审批权力过大而引起腐败的产生。
4.5 公众参与机制不健全
公众的参与是环境影响评价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从产生直到1996年,公众参与在一些重大的环境立法中都没有体现,这也是造成我国环保领域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原因之一。近年来,我国在重大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中虽实行了公众参与机制,但广度、深度不够,且多数由公众积极、主动地表达自己的环境权益要求;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也只在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过程中进行,而在政府审批决策时,很少组织听证会等形式的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法》对公众参与的规定较之于以前有了实质性进展,但该法对法律实践中必须明确的一些内容,如10 公众如何参与、通过什么方式参与以及在哪些阶段参与、公众参与的范围、如何保障公众参与等依然缺少具体规定。一般情况下,“环境影响评估制度的公共参与强调愈早愈好,愈早期的参与,民众以及各界的关切较容易有表现的空间。一旦评估工作已经完成,民众及各界对繁杂的数据作评论,开发单位接受意见的可能性也大为降低”。
4.6 法律责任的不健全
建设单位、评价单位的环境影响评价结论以及对环保部门审批结论进行监督管理和承担相应的责任的机制,在《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中没有全面做出规定。在《环境影响评价法》中虽然规定了环保单位、规划的编制单位、建设单位、审批部门的相应责任,但其中对决策者的法律责任未作规定,这是一大缺陷,因为决策者在其中起主导性的作用,没有决策的做出,将不会产生以后的责任问题,有必要对其进行法律约束,设立责任制度。其在理论和实践的联系上还存在欠缺,这就可能造成环境影响评价流于形式,极大地影响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实效5。所以,此评价制度对于评审各个阶段的有关单位和人员的法律责任规定还不是很明了,要对其有更细致的规定。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对策及建议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影响评价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全新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基础上,环境评价不仅关注当代人对环境资源的需求,还要考虑后代人对环境资源的要求。因此,针对上述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注释:邵道萍.论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公众参与机制的完善[J].兰州刊,2006 11 5.1 提高公众环境意识
通过电影、电视、广播、网络等电子媒体以及传统的报纸等宣传手段,对公众进行介绍环境的破坏会对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利益损害,要进行宣传的时候,尽量使用实用化和形象化的做法使得公众能够看的清楚听的明白。同时,在学校的教育中要加入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扩大宣传的力度和广度。通过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可以使公众自觉加入到环境保护行列中来,公众的监督、举报、宣传、督促将为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另外,公众环境意识的提高必将大大促进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壮大环境保护专业队伍。
5.2 增加事后监测、监督管理内容
在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还有一个缺点,那就是只要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通过审核之后就没有后续的动作,缺乏对环境影响评价准确性和环保措施有效性的监测与评估。因此,建议各级环境保护机构成立专门的环境影响评价事后监督管理中心。该中心的责任在于管理申报通过且已上马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定期对投产项目排污情况进行监测;全天候接受群众检举;对已经上马但监测结果超标或者发现存在潜在环境影响的项目作出处理;对漏排、偷排企业给予严厉打击,对一些污染严重的企业勒令停产6。
5.3 强化法规制度建设,加大监管力度
进一步完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法规、规章和各项制度,清理有悖于环保法律、法规的政策和规定,提高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法制化、制度 6 注释:许桂兰.我国环境影响评价中存在问题及其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9)12 化、规范化水平。
建立环境与发展专家咨询制度。各级政府要成立由多学科专家组成的环境与发展科学咨询委员会,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规划实施以及重大开发建设活动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进行充分的研讨和咨询,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完善建设项目环境监察和施工期环境监测制度。加强建设项目环保的环境监察,及时发现和纠正项目建设期间的环境违法行为;对施工期可能造成严重环境影响和生态破坏的建设项目,由建设单位委托有相应资质的环境监测单位,开展施工期环境监测,环境监测报告作为项目竣工环保验收的重要依据。
5.4 加强规划指导,优化宏观布局
加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和区域环境保护规划。我们要严格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要求,切实做好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和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有关专项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对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划,审批机关不予审批。重点流域、开发区等环境敏感区域要编制区域环境保护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予以实施。必须依据环保、国土、城镇等各类规划和政策的要求,引导工业进区、产业入园,促进产业的合理布局和污染集中治理。
5.5 建立替代方案的环境影响评价机制
法律应明确规定环评书中应有替代方案的环境影响分析,以使建设者可以通过替代方案对环境影响程度的比较,选择最佳经济与环境效益的行13 动方案。国际趋势及国外的经验也表明,环境影响评价的核心是替代方案的分析。每一个重大甚至是很小的发展项目都会带来不良的环境影响,环境影响评价所寻求的不是那些没有环境影响的发展项目,而是旨在找出任何情况下在环境和社会经济方面都是最佳的项目选择方案。
5.6 健全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
要通过公开环境信息等方式,鼓励、支持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和对环境管理的监督,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对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审批对周围环境可能产生较大影响、环境问题较为敏感的建设项目时,应实行审批前公示,需要听证的,应依法举行听证会,并实行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公示制度;要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审批结果和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结果及时在互联网或当地主要媒体上公开;通过公开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质量信息、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单位违法行为举报及责任追究制度,进一步强化行业自律、社会监督和行政监管,提高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质量7。
结语
综上,随着社会经济活动不断发展,资源开发所造成的环境影响问题越来越突出,国家和社会对于环境影响评价体系也愈加重视。环境影响评价是控制新污染的第一道关口,是保护环境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加强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化与法制化建设有利于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战略,保障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和谐稳定发展,对避免因决策或规划失误造成环境的不良影响具有重大意义。
注释:余秀娟,肖攀.论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的公众参与[J].现代商贸工业,2008 14
参考文献
[1] 张慧娟.试论环境影响评价制度[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4(30)
[2] 刘雨沛.论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公众参与[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7)[3] 苗文彩.论环境影响评价制度[J].内蒙古环境科学,2008,6(20)[4] 余秀娟,肖攀.论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的公众参与[J].现代商贸工业,2008,9 [5] 赵明,姚国峰.如何进一步增强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的有效性[J].当代建设,2002(5)[6] 邵道萍.论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公众参与机制的完善[J].兰州刊,2006(2)[7] 马珊.浅论我国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J].法制与社会,2006(4).[8] 耿延斌.浅谈日本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EB/ OL ].2005 ,12, 29 [9] 刘芙.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不足与完善[J].当代法学,2007,3(21)
[10] 许桂兰.我国环境影响评价中存在问题及其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9)[11] 马太玲,张江山.环境影响评价[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2—3. [12] 翁良善.我国环境影响评价中存在问题。法制与社会。2009.1
第三篇:潘婷在广告中的定位分析
潘婷在广告中的定位分析
【摘要】本文主要讨论了定位理论以及广告定位,利用了潘婷洗发水在广告中的定位做案例来分析定位理论。最后对广告的创意定位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关键词】广告定位、广告主题、消费者、创意定位
一、定位理论简介
关于定位的含义,词典里给的解释有三种:(1)确定事物的名位;(2)一定的规矩或范围;(3)用仪器等对物体所在的位置进行测量。亦指经测量后确定的位置。然而,在广告学中,定位被理解为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位置,这个位置可以区别于其他的竞争者。
在信息爆炸式出现的时代,广告对于产品越来越重要,而广告创意对于产品定位也越来越重要。在每天都接触到无数广告信息的情况下,加上产品、信息的均质化、类型化,往往会使所做的广告和产品淹没于信息的海洋中。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称,一般人类的心智不能同时与七个以上的单位打交道,消费者的购买动机和行为要受到认知过程的影响,而认知过程是一个有选择的心理过程,其中包括:选择性注意、选择性曲解、选择性记忆三种认知过程。正是由于这些心理特征,所以产品需要有定位,而且随着产品信息爆炸式增长,需要对定位进行一定的创新,即广告创意。而广告创意是指通过独特的技术手法或巧妙的广告创作脚本,更突出体现产品特性和品牌内涵,并以此促进产品销售。
定位观念的要点主要有两方面,即“消费者心中”和“相对于竞争者”。定位理论以消费者为导向的实施广告策略,它的特征有三点:(1)定位为受众有限的心智提供了一种简化的信息。在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受众面临着过多繁杂的广告信息的轰炸,然而他们并不能掌握每个信息的细节或所有情况。因此,我们要做的就是将信息简化,使得信息以一种简单可记忆的形式存在于现有消费者和潜在消费者心中。就好比医院里的各个科室,各科室有着不同的功能,当消费者一产生需求时,就立马想到医院里能够治疗(满足)他的位置。
(2)定位借助的是一种位序符号。所谓符号,是根据既定的社会习惯可被看作代表其他某种东西的东西。位序代码有一定指代功能。位序位置代表着一种消费者评价的排序和量度。当广告定位将某一位置赋予某一品牌时,这一品牌就成了位置符号所指物,人们便会将在位置上的所有信息投射到品牌上,在而投射到产品上。
(3)定位与受众心理的保守性和可塑性。里斯认为保守性是指人的心智拒绝其所不能 “计算”的信息,他只接受与现行的心智状态相符合的新的信息,而把其他一切过滤,人们只能看到自己所期望的事物。而可塑性是指广告要把一个新的产品观念搬进人的心智中,必须要先把一个旧的观念搬出来,但事实上人们常常是主动的寻求新观念以填补空缺。另外,广告定位常用的广告定位策略有领导者定位、比附定位、细分定位、重组定位、“高级俱乐部”式定位。
二、潘婷的广告策略分析(广告主题、消费者心智)
潘婷是宝洁公司旗下的一款明星洗发水,于1947年在欧洲诞生,打着健康与美丽共存的旗号在全世界掀起了护发的革命。潘婷挖掘出了人们对头发的保养需求,引起了人们对头发的健康重视。潘婷主张相信美丽源自健康,利用独家滋养PRO-V维他命原配方以及后期升级配方为消费者提供各种秀发问题的解决方案,这一点深得广大消费者的心。
潘婷在洗发水市场的定位:在头皮表面形成保护膜,有效减少头发损伤,护理出健康秀发,焕发迷人光彩。此定位使得潘婷稳居保健洗发水市场第一,也与其他品牌的竞争性洗发水产品形成明显区别。潘婷主打有三种系列产品:
a.丝质顺滑系列(广告词:水润光彩,更见无屑之美,闪出健康光彩); b.基本护理、修复系列(广告词:帮助减少分叉,越多人尝试,越多人信赖); c.强韧防掉发系列(广告词:令每个女人化身美丽强人)
(1)泰国励志广告丝质顺滑系列广告主题: you can shine!(你能型!)
广告词:Why am I different from others?(为什么我和别人不一样?)
Why do you have to be like others?(你为什么要和别人一样?)
You can shine!(只要努力同样你也能闪亮你自己的人生!)
消费者心理:广告中浓烈的商业味常常会让消费者反感,甚至产生抵触情绪。该广告除了最后一幕画龙点睛地出现潘婷的LOGO,全片都没有对品牌质量、品牌优势进行大事渲染。然而,正是女主角从头到尾披着潘婷广告中经典的柔顺秀发发型,还有最后的秀发飞扬情节,潘婷在潜移默化之中让潘婷与励志人生一起进入了观众的心理。利用感性诉求使得广告传播效果更深刻、更牢固。
(2)汤唯潘婷乳液修复系列广告主题:潘婷乳液修复,内在强韧,外在柔亮
广告词:真的美丽由内而外,深入发芯,当然靠潘婷。
潘婷乳液修护系列,浓郁Pro-v维他命原乳液精华,渗透至发心。
配方修护损伤,内在强韧,外在柔亮。
秀发健康看得见,摸得到,损伤走开。潘婷不一样。
消费者心理:广告中代言人汤唯的女神形象加上一头顺滑柔亮的头发大大加深了广告所表达的产品功效效果,代言人汤唯的形象较为亲民,少有负面新闻,广为大众所喜爱。广告中提及独家配方深入发芯,表达了潘婷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功效。牛奶洗发的广告创意更加形象地表达了这一功效,加深了消费者对潘婷能够真正修复头发损伤的印象。(3)刘亦菲强韧秀发系列广告主题:断发何必担心
广告词:a.潘婷修护发膜:断发问题,你需要多做一步,10天减少90%断发
b.日光修复系列:使用10天恢复10倍强韧
消费者心理:在这一系列广告中潘婷多使用数字表达,将洗发水的功效量化,使其更加明确、使用效果更加直观,化无形为有形。这不仅是为其产品做出的承诺,也为消费者提供充足的理性购买理由。
三、潘婷的创意
通过分析消费者的购买心理发现,消费者在日用消费品的购买活 动中,特别关心的是自己的利益,重视产品的质量,害怕上当受 骗。因此,潘婷在广告中力图确立所提供产品及其承诺的高可信性,于是,采用了科学鉴定、专家学者评价、消费者现身说法等广告策略。常用手法是描述法、比较法和专家法。
(1)描述法:就是用动画的手法来演示产品作用的过程,从而说服消费者。例如潘婷的一则广告演示了“含丰富的维他命原b5,能由发根渗透至发梢,补充养份,使头发健康、亮泽”。
(2)专家法:首先潘婷会指出你面临的一个问题来吸引你的注意;接着便有一个权威的专家来告诉你,有个解决方案,那就是用潘婷产品;最后你听从专家的建议,你的问题就得到了解决。
(3)数字诱惑法:“全新潘婷深层修护系列”的广告中出现的数字: “防止分杈,使毛燥的头发比以前顺滑了70%”,海飞丝的“4个星期后,头皮完全没有了!”。如此精确、肯定的功效承诺,对每一位消费者来说,无疑都是难以抗拒的诱惑!潘婷的高明之处在于,其他品牌洗发水广告都只是对产品功效的泛泛而谈,空洞承诺,千人一面,很难使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而潘婷却借用了科技产品中常用的理性诉求方法,将洗发水的功效量化,使其更明确﹑更直观,化无形为有形,为消费者提供充足的理性购买理由。从而极大地增强了广告的说服力。
这些方法尽管不是什么新招,但它们能在消费者的心目中树立一个情感的支撑点,使广大消费者认同和认可其产品,提高品牌的可信度和可靠性,以达到促进消费者购买行为的目的。
四、广告创意定位之我的看法 我认为某一种产品在市场中有其他的同类产品与之竞争,由于各个品牌差异不大,理性诉求的方式在广告中的效果不会引起太大的反响。因此,广告定位应抓好感性的诉求点,以消费者为导向,与消费者的心理产生某些关联,以达到引起共鸣的效果。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网络的遍布全世界,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使得各种各样的人的生活形态和心理都在不断的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乐于与善于发现和观察生活的人才能够拥有更多的灵感及创意。广告创意定位并非难事,只要善于观察,达到与人的心理产生某些微妙的共鸣即可。得消费者心者,得市场。
第四篇:公路环境保护与环境影响评价
摘 要:本文对公路建设环境保护作了比较深入地分析与探讨,总结归纳了公路施工、营运期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与措施,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与方法进行了全面阐述,并通过与国外公路环境保护比较,指出我国今后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公路 环境保护 环境影响评价 措施
0 引言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公路建设步伐越来越大。近年来,我国公路总里程不断增长,汽车保有量持续增加,公路在国民经济综合运输体系中的位置愈来愈重要。伴随着公路的高速发展,公路污染、公路对周边环境影响等问题也大量凸现出来。
如何面对公路建设产生的环境问题,如何按照现阶段我国实际情况,分析评价公路建设各阶段对环境的作用与影响,采取何种措施减少或杜绝公路环境污染、恢复路域生态损失。这是摆在我们广大公路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公路环境保护
1.1环境与环境保护定义
环境是指人类和生物生存的空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对环境的定义是: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野生植物、水生生物、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温泉、疗养区、自然保护区、生活居住区等。按照环境的自然和社会属性分类,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环境保护是指人类有意识地保护自然资源并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防止自然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对受到污染和破坏的环境必须做好综合治理,以创造出适合于人类生活、工作的环境。1989年5月,联合国环境署第15届理事会通过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明确地提出了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认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维护和改善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1.2公路环境保护内容
对照上述定义,公路环境保护是基于生态可持续发展原则调节与控制“公路工程与路域环境”对立统一关系的发生与发展。公路环境保护由两项基本工作组成:一是分析因修建公路而对环境产生的各种影响及其影响的程度和范围,根据需要采取专门的环境保护措施,积极开展环境保护的有关工作;二是在公路的设计、施工及运营管理过程中,注意凸显公路各组成部分的环保功能,使公路在运输功能发挥的同时,对沿线环境的负影响最小。
1.3公路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是指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现象。
公路建设必然影响环境,尤其是高速公路建设,其施工、营运期造成的环境问题会更严重。公路建设将造成如下环境问题:
1)选线不当会破坏沿线生态环境;
2)防护不当会造成水土流失,如坡面侵蚀与泥沙沉淀等;
3)公路带状延伸会破坏路域自然风貌,造成环境损失;
4)公路施工造成环境污染;
5)公路通车营运期间,车辆对沿线造成污染。
1.4公路环保功能
一般情况下,一条公路如果严格按照现行公路工程设计标准及《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进行设计,按公路工程施工技术规范进行施工,就可以起到对路域自然环境的保护作用,并能够对社会环境进行调整和完善。
公路各组成部分的环保功能归纳如下:
1)路基工程在施工及竣工后,结合造地还田与疏导排水,各部分相互协调配套,可使工程稳定坚固,外观顺适优美,能起到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
2)路面工程对路基起保护作用,同时也起着防尘、防水,保护公路沿线环境不被污染的作用。
3)桥梁涵洞工程设计与施工中重视对公路路域景观环境的影响,可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
4)排水工程对公路工程的整体性和稳固性有特殊的作用,可以防止路基路面水及水中含有的油污、有害元素直接进入农田,避免耕地淹没、土壤污染。
5)防护工程确保了路基稳定,减少了水土流失,直接起到了环境保护作用。该工程与环保的关系最为密切。
6)其它工程(通常包括公路与公路、公路与铁路的平面交叉和立体交叉、公路工程的沿线设施、公路养护管理用房屋及场、厂建筑物以及公路绿化等),特别是公路绿化,是国土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有效地改善行车环境,还可以起到美化路容,优化环境的作用。
1.5公路环保措施公路建设的不同阶段,环境问题的产生与环保工作的重点不同,所采取的措施必须具有针对性。
1)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设计阶段:进行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为进行环境保护设计和采取环保措施提供依据;
2)初步设计及施工图设计阶段:进行环境保护设计;
3)招投标阶段:在合同书中纳入环境保护条款;
4)施工阶段:进行环境保护设施的施工及监理;
5)竣工和交付使用阶段:进行环境保护设施验收、环境后评价;
6)营运期:进行环保设施维护及处理环境问题投诉。
针对实际工作需要,现结合国家目前的环保法规对公路施工阶段、营运期采取的环保措施分述如下:
1.5.1公路施工阶段环保措施
A 生态环保
1)在土方开挖回填时避开雨季,雨季来临前将开挖回填、弃方的边坡处理完毕。
2)施工取土时采取平行作业,边开挖、边平整、边绿化,计划取土,及时还耕,及时进行景观再造。
3)在雨水充沛地区,及时设置排水沟及截水沟,避免边坡崩塌、滑坡产生。
4)在雨水地面径流处开挖路基时,及时设置临时土沉淀池拦截混砂,待路基建成后,及时将土沉淀池推平,进行绿化或还耕。
5)对路堤边坡及时进行植草绿化。
6)对施工临时用地,先将原表层熟土集中堆放,待施工完毕后,再将这些熟土推平,恢复原地表层。
B 噪声防治
1)当施工路段距住宅区距离小于150m时,为保证居民夜间休息,在规定时间内禁止施工。
2)主动与施工路段附近的学校和单位协商,对施工时间进行调整或采取其他措施,尽量减小施工噪声对教学和工作的干扰。
3)注意机械保养,使机械保持最低声级水平;安排工人轮流进行机械操作,减少接触高噪声的时间;对在声源附近工作时间较长的工人,发放防声耳塞、头盔等,对工人进行自身保护。
C 大气污染防护
1)公路施工堆料场、拌和站设在空旷地区,相距200m范围内,不应有集中的居民区、学
校等。
2)沥青路面施工,沥青混凝土拌和厂设在居民区、学校等环境敏感点以外的下风向处,既方便生产,又须符合卫生要求(卫生防护距离分级中,规定的防护距离为300m),不采用开敞式、半封闭式沥青加热工艺。
3)施工便道定时洒水降尘,运输粉状材料要加以遮盖。
D 水污染防治
1)沥青、油料、化学物品等不堆放在民用水井及河流湖泊附近,并采取措施,防止雨水冲刷进入水体。
2)施工驻地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粪便等集中处理,不直接排入水体。
3)对桥梁施工机械、船只严格进行检查,防止油料泄漏。严禁将废油、施工垃圾等随意抛入水体。
1.5.2公路营运期环保措施
A 交通噪声防治
1)对公路附近的学校、工厂和其他单位,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噪声防治措施,如修建高围墙、设置声屏障、临路两侧密集植树绿化、建筑物设置双层窗或封闭外走廊等。
2)附近有学校的路段两端设置禁止鸣笛标志。
3)加强交通管理,在公路主要出入口设置噪声监控站,禁止噪声过大的车辆上路。B 大气污染防治
1)路边植树绿化。根据当地气候和土壤特点,在靠近公路两侧,特别是环境敏感区附近密植乔木、灌木,这样既可净化吸收车辆尾气中的污染物,衰减大气中的总悬浮微粒,又可起到美化环境、降低噪声以及改善公路路域景观的作用。
2)严格执行车辆排放检验制度,利用收费站对汽车排放状况进行抽查,限制尾气排放严重超标的车辆上路。
C 水污染防治
1)严禁各种泄漏、散装、超载车辆上路,防止公路散失物造成水体污染。
2)在公路交通管理部门的生活区设置污水处理站,各种污水经处理达标后方可排放。D 潜在风险及农作物污染防治
1)对运载危险品的车辆严格进行检查、严格监控,防止事故发生。
2)在洪涝季节,要加强与气象水利部门联系,确保洪水期行车安全。
3)在公路两侧30m范围内严禁种植蔬菜、马铃薯等根茎入口农作物。公路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是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工作,它是决策和开发建设活动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一种有效的手段和方法。美国是第一个把环境影响评价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并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国家。我国对公路建设环境影响的研究起步较晚,以1987年西安公路大学编写的《西安至临潼高速公路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为标志,之后,这一技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而日臻完善。
2.1 公路环境影响评价概念
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建设项目、区域开发计划及国家政策实施后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预测和估计。我国目前只做前两项工作。通过对公路建设所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识别、预测和评价,以提出合适的清除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措施和对策。
由于公路是大型的基础性公共设施,所以修建公路对区域环境的影响将是多方面的和深刻的,要根据具体情况分析评价拟建公路可能对区域环境质量产生的影响、影响的程度和采取的对策。
2.2 公路环境影响评价目的1)通过对公路建设项目活动可能带来的各种环境影响进行定性定量分析,预测并评价其未来影响范围和程度,为合理选线提供依据;
2)通过损益分析,提出可行的环保措施并反馈于设计,以减轻和补偿公路建设项目活动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3)为公路建设项目的生产管理和环境管理提供依据,为路域地区经济发展规划、环保规划提供依据,为决策者提供协调环境与发展关系的科学依据。
2.3 公路环境影响评价内容
国际通行的公路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包括: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噪声环境影响评价;交通环境影响评价;文物和珍稀动植物保护及公众参与等。
目前,我国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主要为上述前四项。
2.4 公路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和期限
我国公路环境影响评价一般以“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确定的拟建公路中心线两侧各200米为范围,特殊情况下,可根据实际情况扩大或缩小。
我国公路环境影响评价分施工期和营运期两个阶段,预测评价以项目竣工投入营运后第7年和第15年为特征年。
2.5 公路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根据公路建设项目线长面广的特点,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一般采用点线结合,以点带线,突出环境敏感点、敏感区域的评价方法,对大气、噪声环境采用模式计算和类比分析法,对生态环境、水环境、社会经济环境则采用调查分析法。
2.6 公路环境影响评价与环保效果界定
一个有效的运输系统应当是其所产生的社会净效益最大,即用最少的资源成本取得人便于行、货畅其流的效果,同时减少或避免对环境的破坏。
公路环境影响评价是一门科学。通过对公路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不仅可以为公路环保设计、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而且还为采取适合的环保措施提供了界定尺度,提升了公众的环保意识。环保措施的效果可在环境影响评价基础上,综合两方面因素考虑:一是处理环境污染的多少及保护环境空间的大小;二是采取的措施能满足国家规定标准的程度有多大。加拿大公路环保与我国的比较
二次大战后,为适应经济的高速增长,加拿大现代道路运输进入发展高峰期。20世纪70年代加拿大开始关心重视公路环境问题,对在建公路项目开展了环境影响评价工作。80年代后,环境保护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目前,加拿大公路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工作已比较完善,国家和各省均颁布实施了多项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公路建设和营运期的环境保护工作在法律的框架下得到切实执行和贯彻,公路环境保护技术也得到了飞速进步,全民环保意识非常强,对大中型公路建设项目参与感也很强,他们的意见往往决定了一个建设项目的取舍。
3.1 声环境保护
20世纪50年代以来,加拿大采取多种技术,在噪声控制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
首先,合理规划选线,避开居民区、疗养区等环境敏感区域,从根本上减少噪声污染的受体,被迫采取声屏障等有碍景观的环保措施路段在总里程中并不多。其次,采取尽量自然而不漏痕迹的隔声设计,使环境敏感目标处于噪声影响区之外。对我国而言,公路噪声控制还没有形成规范化的设计体系,声屏障研究还不够深入,只是在某些地区试用,而有意识地结合地形的自然式减噪设计尚未在工程设计中得到充分重视,应用也少。
3.2 生态环境保护
为保护河流自然生态和水生生物,加拿大公路部门在公路建设中采取了很多简单但高成本的环保措施。比如当公路跨越河流时,他们尽量保持水流的原始状态,如果在弯曲的河流两岸架桥,这必然会加大桥梁的跨径。我国一般是将河流裁弯取直,然后根据洪水频率等技术指标,计算出桥梁的经济跨径,这样做虽然节约了工程造价,但往往改变了水生生物栖息环境,造成了不利的环境影响。
对于森林、湿地、湖泊环境的保护,加拿大公路部门同样采取了很多非常富有人情味的措施,并不惜血本,这些措施在我国现阶段真难以想象。
3.3 水土保持
公路工程的水土保持分两部分:坡面侵蚀控制和泥沙沉淀控制。裸露的坡面最容易发生水土流失。因加拿大气候较好,雨水充沛均匀,施工中他们及时采取以绿化为主的防护措施,以控制面蚀和沟蚀的形成。对于公路路面径流,不采用分散漫流方式,而是集中汇入污水管,先流入沉淀池,在沉淀池中设置土工布过滤帘,经充分过滤后再排入水体。
我国公路施工中已逐渐重视了侵蚀控制,但由于忽略了泥沙沉淀控制,仍使工地附近的水体受到一定程度污染,甚至造成了不可逆的环境劣化。
3.4 公路生态管理
在公路的营运期,环保工作除了维护声屏障等各种环境工程设施外,更重要的是保持公路沿线的自然风貌,争取改善沿线的生态环境。草地植被的建植和养护是最持久、最昂贵也最有效的措施。
加拿大的公路设计,围绕着大地景观思想,多设置了开阔的中央分隔带,许多区段50—60米,全部植草,两侧植被管护范围约10—15米。每公里植被管护面积达到6—7万平方米,采用较低的路基,使公路融合在自然环境之中。路域范围内,始终树木草地不断。
我国高等级公路绿化已受到普遍重视。设计时采用的技术步骤与加拿大几乎一样,但由于各种原因,施工中仍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原表土弃之不用,使草地建植时无营养土可用,养分先天不足,施肥以化肥为主,速效但短期;重建轻养,使草地很快退化,造成巨大浪费。
3.5 环境补偿
公路工程将不可避免地造成一定的环境资源损失。加拿大对此采取了有效地补偿措施,如在公路建设中碰到生态环境中的湿地问题,采取占用多少湿地,就在附近补偿同样面积或更大面积的湿地,使湿地的生态功能少受或不受影响,以恢复往日原有的优美质朴的自然风貌。在这方面,我国缺少严格的法规约束。
3.6 空气环境保护
加拿大侧重污染源控制,汽车全部采用无铅汽油,并对车辆排放制定了非常严格的标准。我国在这方面已有了很大进步,但尚有较大差距。
通过对比,我们看到加拿大的公路环境保护有完善的组织、可靠的法规,还有十分敬业的环保工作者,其环保行为贯彻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设计期、施工期及营运期,内容遍及自然生态和物理环境的各个方面,其思路是保护一切自然状态、地貌、水文和所有生物。我国目前的公路环保则多侧重于声屏障等摸得着见得到的环境保护工程,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只能尽力以保护区和珍稀动植物品种为主,对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重视程度严重不足。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提高公路环保水平,不仅需要有充足的经费,更需要领导者、决策者、建设者有先进的环保思想、环保行为。结语
按照交通部“十五”交通环境保护发展要求,为进一步加强交通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监管力度,到2005年,在交通建设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率要由现在90%提高到98%以上;全行业基本实现国家规定的环境治理标准,油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率、油污水处理达标率均达到50%以上。
为实现这些目标,我们必须加大公路环境保护工作的力度,从宣传教育方面入手,切实提高公路从业者的环保意识,加强对公路环境问题的深入研究,使我国公路建设、公路环境治理水平早日与发达国家看齐。
希望拙文在此能起到抛砖引玉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12
(2)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人民交通出版社.1998.12 [JTJ/T 006-98]
(3)刘书套.高速公路环境保护与绿化.高速公路丛书编委会.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第五篇:我国环境保护的现状以及对策分析
谈谈我国环境保护的现状
[摘要]环境保护是一个国家乃至世界的大事,如何有效保护环境一直是政府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造成环境问题的原因是多样的,诸如经济因素、技术因素、政治因素等。本文从环境保护的现状情况以及对策等方面分析了我国目前环境保护的情况,因此,需要足够重视环境保护,应该建立相应的法律程序加以完善。
[关键词]环境保护现状对策
前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与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环境资源问题达到触目惊心的程度。为适应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趋势和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我国已建立专门负责环境保护的政府机构,尤其在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有关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和措施,加大环保政策的实施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环境保护,正逐渐从政府专职转变为全民的共同事业。
一、我国目前的环境状况分析
我国的环境状况可以概括为:局部有所改善,总体仍在恶化。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我国环境保护工作虽然取得多项进展,但形势仍然非常严峻。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气污染十分严重
我国大气污染属于煤烟型污染,以尘和酸雨(二氧化硫)污染危害最大,并呈发展趋势。酸雨污染。由于我国迄今尚未对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硫采取有效措施,而煤炭消耗量不断增加,造成区域性大面积酸雨污染严重。广东、广西、四川盆地和贵州大部分地区形成了我国西南、华南酸雨区,已成为与欧洲、北美并列的世界三大酸雨区之一。
(二)水环境污染日益突出
我国的水环境污染以有机物污染为主,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污染在“七五”期间曾得到较好控制,但近几年又有所恶化。我国湖泊普遍遭到污染,尤其是重金属污染和富营养化问题十分突出。例如:滇池是昆明最大的饮用水源,供水量占全市供水量的54%,由于昆明市及滇池周围地区大量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排入,致使滇池重金属污染和富营养化十分严重,作为饮用水源已有多项指标不合格,藻类丛生,夏秋季84%的水面被藻类覆盖。
(三)植被破坏更加严峻
森林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支柱。一个良性生态系统要求森林覆盖率不低于30%。尽管建国后我国开展了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但森林破坏更为严重,特别是用材林中可供采伐的成熟林和过熟林蓄积量已大幅度减少。几十年来,由于过度放牧和管理不善,造成了13 亿亩草原严重退化、沙化、碱化,加剧了草地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
二、我国环境保护政策分析
目前我国现阶段的环境政策的成效不断地被新产生的环境压力抵消,仅仅维持了环境状况不致急剧恶化。
(一)建立适当的环境法律体系
同西方发达国家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相比,我国现有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还是不完整的,法律规定也过于原则,缺乏可操作性。因此,从今后立法方向来看,我们应当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1、在环境立法中确立各项基本法律原则,包括可持续发展原则,预防污染原则,污染者负担原则,经济效率原则,水、大气、固体废物等污染的综合控制原则,有效控制跨界污染原则,公众参与原则和环境与经济综合决策原则等。
2、建立健全各项环境保护基本
法律制度,包括总量控制、许可证、排污费、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审计等,力求使之成为更加完备、更加透明、更加公正的法律制度,并把污染综合控制和全过程控制作为这些制度的一个基本目标。
(二)强化环境保护法律的实施
国家法律,包括各项环境保护法律的有效实施,是保障市场经济健康、公正发展的基本条件。从目前来看,我们的市场经济立法和环境保护立法落后于实际社会生活的需要,但同立法的进程相比,有关法律的实施,阻碍了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转,不少地方违法破坏环境的行为还通行无阻。其结果除加剧了环境污染和破坏外,还造成了这样一种局面:守法者经济上吃亏,违法者经济上占便宜,不支出和负担防治污染费用,同等条件下成本相对较低,形成不公平竞争的现象。应当强调,强化法律实施,共同遵守国家法律,是保证市场正常运转、公平竞争的基本条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主体地位平等、等同对待、自我负责等原则的具体体现。
(三)加强政府环境领域的公共服务
为公众和企业提供包括污水处理、废物和垃圾的收集与处理,保证水体、空气、生活环境的清洁优美,保证生态环境的安全等,是任何现代国家公共服务的基本职能,同时采取经济措施鼓励私人和企业也提供这种服务。能否高效、高质量地提供这种服务,常常是衡量一个政府效能和业绩的重要标志。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各级地方政府应努力提供以下公共服务,当然,受经济发展木平和地方财政能力的限制,各地方和各城市在提供这些公共服务方面,能力还是相当有限的。但这是迟早都要做的,是各级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
(四)注意同国际环境保护趋势相衔接
在国际环境领域,世界各国既有共同利益,也有许多矛盾和冲突,特别是在有关环境保护的责任和义务,有关国际环境规则和标准等方面,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还存在着很多矛盾和利益冲突。在这方面,我们既要坚决反对发达国家借保护环境设置贸易壁垒,也要适应国际环境保护发展的大趋势,注意保持同国际上、同主要发达国家环境保护的标准和作法相衔接,以适应国际和各国环境保护的发展对国际市场所构成的越来越多的限制。我们的企业应当认识到,这是将来企业能够在国际市场上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基本条件。
总结:
就环境问题而言,环境和环境保护作为典型的公益物品,需要政府积极介入提供活动。而环境的多样属性、环境保护的复杂性和环境问题的相互关联性,需要我们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选择合适的环境政策手段,提出良好有效的政策对策,在更高层次上保护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环境和自然资源保证。参考文献:
[1]蔡守秋:《论中国的环境政策》,《环境导报》2000 年第6期.[2]解振华:《构建新时期环境保护战略》《求是杂志》2005 年12期.[3]朱德明:《城乡统筹发展的环境保护对策》,《经济研究参考》2005年第71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