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养老保障制度中政府行为的职能定位分析本文作者
我国养老保障制度中政府行为的职能定位分析本文作者
【摘要】养老保障制度的实践表明,政府是保持养老保障制度平稳运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基础,其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但由于政府行为本身的局限性导致政府在发挥作用的同时也会出现政府失灵。因此应明确政府在养老保障制度中的行为必须是有效和有限的,并且是负责任的,必须确立公平的价值取向,并且注重效率,对政府在养老保障制度中的职能进行重新定位。
【关键词】养老保障;政府行为;政府作用
引言
养老保障制度的实践表明,政府是保持养老保障制度平稳运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基础,其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但由于政府行为本身的局限性导致政府在发挥作用的同时也会出现政府失灵。不管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掀起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热潮,还是基于社会经济转型的时代背景,我国着手的社会保障改革,其实质都是对社会保障中政府行为的重新界定和调整。结合我国养老保障制度和政府行为的现状,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应明确政府在养老保障制度中的行为必须是有效和有限的,并且是负责任的,必须确立公平的价值取向,并且注重效率。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中国养老保障制度中政府的角色及职能定位进行深入分析,并探索实现其职能定位的途径。
一、政府在养老保障制度中的职能定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发展,在政府权力高度集中方面,比计划经济时代有了明显的好转,但仍然存在着政府规模过大,机构重叠,人员过多,职能失衡等问题。正是实际存在的这些问题,使政府行为本身难以把握一定的度,往往过多地介入社会事务,管了许多不该管、也管不好的事,履行了许多不该履行、也履行不好的职能。在有限的社会保障与全能的社会保障之间,没有明确政府的责任界限。要解决此类问题,就必须对政府行为进行科学定位。
由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政府的社会保障工作并不意味着完全由政府来直接组织社会保障事务,尤其对于我们这个社会保障建设刚刚起步的国家来说,在有限的社会保障与全能的社会保障之间探索最优路径,是对均衡发展时期的政府社会保障决策的一个严峻考验。因此,在养老保障制度过程中政府行为的科学定位应该是有限政府和责任政府。
第一,要求政府转变职能,在养老保障制度中政府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环节都必须遵循有限性的要求,做政府最应该做的事。明晰政府角色,增强政府能力,把政府应该做的做好。
第二,在清晰界定政府责任并确实承担起这种责任的同时,正确厘清城镇养老保障制度中的政府责任与民间责任,积极调动非政府组织和市场分担相应的养老保障责任。政府根据经济发展水平构建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建立健全社会保障的管理体制,兑现国家对社会保障的财政责任,确保社会保障基金的保值增殖,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事业的监管机制,推动社会保障的立法建设,创造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外部环境等。政府还应大力促进经济协调发展,加快建立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强化政策设计和创新,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障制度。
二、政府在养老保障制度中实现其职能定位的途径
(一)转变政府职能,协调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养老保障中的补充作用
勿庸置疑,政府在养老保障制度的建立和运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是促进或制约养老保障发展的唯一因素。养老保障对象广泛的社会性和保障结果的公益福利性也要求养老保障的发展不能脱离社会环境和社会力量自身的能动作用,片面强调政府的作用反而使养老保障的真正实现陷入困境。因此,应该坚定“有限政府”和“责任政府”理论,转变政府职能。转型期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包括三个层次,即需要退出的领域,需要强化的领域,需要转变的领域。一般而言,政府职能存在“三位”现象,即“错位”,“缺位”,“越位”。对于“错位”现象政府需要转变,对于“缺位”现象政府需要强化,对于“越位”现象政府需要退出。政府在养老保障基金管理中应转变角色,把运营角色转给市场,更好的承担起监管的责任;对农村养老保障制度责任缺位,政府需要强化;由于客观的原因,在养老保障的立法方面政府越位,应该退出,交由立法机构。但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职能的退出都需要社会能够拥有一定的自治能力。只有社会拥有自治能力,政府职能才能真正转变。否则就会出现二级政府,中介政府。因此,政府应该更多地为社会创造条件,培育良好的市场环境。
(二)促进经济协调发展,加大财政投入,改善养老保障的现状
与我国的国情相适应,我国具有显著的城乡二元经济的特征,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与“二元”经济体制相适应,中国养老保障体系也分成完全隔离的两大板块,中国政府在其中承担的责任完全不同,在城市里,实行的是比较完善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政府、企业和个人三方责任共担,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而在农村,养老保障目前则是一种以家庭保障为主,集体为辅的保障模式。建国初期农村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今天,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时候了。我国政府应当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加大对农村的财政投入。当前特别应当改变长期忽视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做法,根据我国工业化和社会结构转型的实际进程,制定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远景规划与近期规划,以推进社会保障体系的城乡整合为最终目标,并循序渐进地实现这一目标。在完善城镇养老保障制度的同时,着力建设农村乃至全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三)健全法律体系,落实依法行政,优化养老保障的法制环境
我国至今没有一部由立法机构出台的专门性的法律如《养老保障法》。没有这些由权威立法部门出台的社会保障法律对社会保障发展的基本目标、政府责任、基本项目、基金筹集与管理、待遇标准等等做出比较原则性的规范,社会保障的推进就缺乏基本的法律依据。
鉴于上述状况,政府除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继续完善有关农村社会保障法令法规的制定、发布和实施体制外,应积极做到以下几点:
1.推动立法机关尽快出台《养老保障法》专门性社会保障法律,使政府制定的法令法规建立在科学的法理基础上。此外,社会保障相关法律还要与《公司法》,《托管法》等经济法相协调,共同监督基金管理公司的投资运营,防止机构关联交易等违规操作的发生。
2.建立各种仲裁机构。在养老金的收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经济纠纷,在有法可依的基础上,应建立各种仲裁机构来解决纠纷。
3.进行普法宣传。我国总体而言国民文化水平较低,法律意识薄弱。因此,在养老保障制度过程
中,政府应适时加大普法力度,让每个公民知法,懂法,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基本权利,提高自身的保障水平。
(四)完善监管体系,培育资本市场,加强养老保障基金的管理和运营
目前我国养老保障体系中,一个长期性的问题就是保险基金缺乏安全、有效的投资方式,资本市场不成熟,市场上投资工具和投资方向相对单一,投资收益率低,社会保障基金保值增值问题突出。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保险基金缺乏获取投资收益的渠道,实际上面临很大的未来支付风险。为此,2001年我国连续出台了《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和《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对未来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方向、管理人和托管机构作了相应规定,但目前还只是大概的轮廓,具体的操作办法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规范。就我国目前的资本市场发育状况而言,社保资金进入证券市场,能否实现保险市场与证券市场的双赢局面还有待作进一步的分析,新办法拓宽了社保基金的投资方向,社保基金除投资于银行存款、国债以外,还可以投资于其他具有良好流动性的金融工具,包括上市流通的证券投资基金、股票、信用等级在投资级以上的企业债、金融债等有价证券。虽然从原则上来讲,社保基金的投资方向增加了,但我国资本市场的现实情况限制了这种可能性。因此,完善监管体系,培育资本市场,加强养老基金的管理和运营是养老保障制度顺利运行的重要保证。还要从政策制定的角度考虑制定金融法规,最终达到养老保障的良性发展。
(五)强化政策设计和创新,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障制度
对于城镇的养老保障制度,应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险管理服务,继续大力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提高社区管理比例;发展企业年金,完善企业年金配套实施办法,加强风险控制和监管能力建设,重点在于加强监管。对于农村的养老保障制度,应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继续组织小城镇农转非人员养老保险试点。探索解决城镇化过程中的社会保障问题,研究适合进城务工人员特点的社会保障政策,制定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推进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确保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不因征地而下降,长期生活有保障。
总结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整顿规范的经验,完善基本制度和配套政策,尽快理顺各级农村养老保险管理体制,妥善处理遗留的突出问题;加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制定基金投资办法,规范基金投资行为。重点在于积极稳妥地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加快建立养老保障制度。在国家综合国力日益强大、财政更加宽裕的条件下,建立农民的最低生活保障机制。
三、结语
对政府在社会管理和养老保障领域的角色进行科学定位,就必须变革政府行为方式,把政府应该做的做的更好,更有效,把政府不该介入的放给社会和市场,这对养老保障制度的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养老保障制度中规范政府行为,对于体现我国“老有所养、老有所安”的社会主义保障原则,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既需要政府清楚地认识到本身应起的作用,更需要政府能力的提高;既需要养老保障制度本身的完善和长远构想,亦需要冷静地面对现实,认真解决具体问题。只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有坚忍不拔的努力,就一定能使养老保障制度的功能顺利实现并不断完善,最终达到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毛寿龙.中国政府功能的经济分析[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2]世界银行.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政府[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3]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年鉴(2005)[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4]【英】哈耶克.邓正来译.自由秩序原理(下卷)[M].三联书店,1997.河南省教育厅2009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09.9—2010.9)。
作者简介:张会丽(1974—),女,河南叶县人,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社会经济学。
第二篇:我国的养老保障制度分析
我 国 的 养 老 保 障 制 度 分 析
班级:
姓名:
学号:经济1102班
马路 1101010242
我国的养老保障制度分析
一、我国养老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
养老保障关乎一个国家、社会兴旺发达的根本所在,自从进入现代社会以来,随着人们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自身养老问题的关注愈加强烈,由此养老保障制度被更多数人所认同,欧美等国的社会福利之高也为全世界所仰望。中国,自从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后,综合国力大为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也不断得到提高,而中国的养老保障制度也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
我国的养老保障制度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创建阶段(1951~1965):
我国养老保障制度以1951年2月26日政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为标志,其主要工作是着手建立全国统一的养老保障制度
2、严重破坏阶段(1966~1976):
1966~1976年是养老保障制度的严重破坏阶段。当时中国的社会保险事业与全国经济文化一样遭受到严重破坏,社会保险基金统筹调剂制度停止,相关的费用负担全部由各企业自理,社会保险演变成企业保险,正常的退休制度因此而中断。
3、恢复调整阶段(1977~1992):
在十年**结束后,在全国改革开放的大潮下,我国在养老保障制度方面也进行了渐进性的调整,恢复了正常的退休制度,调整了养老待遇计算办法,部分地区实行了退休费统筹制度。
4、创新改革阶段(1993至今):
1993年到现在是我国养老保障制度实施的创新改革阶段。本阶段主要是创建了适应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障模式,改变了养老金的计算方法,建立了基本养老金增长机制和实施了基本养老金社会化发放,最终基本建成我国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
二、我国养老保障制度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世界范围内养老保险改革运动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逐步蔓延进而导致世界各国养老保险体系纷纷开始进行变革,中国的养老保障体系也进入了改革的行列。
经过近十年的改革与建设,我国新的养老保障制度已初步建立,形成了包括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为主的多层次、多支柱新型养老保障体系。
逐步建立了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样化、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权利与义务相对应、管理服务社会化的养老保障体系。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养老保障制度改革使得养老保障制度由原来的现收现付制转变为以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制,企业缴纳基本养老金的比例不超过企业总工资的20%,个人负担8%其他部分由政府财政负担的新型养老保障制度。
部分积累制的筹资模式有利于调整国家、企业、个人三个不同利益主体间的关系,形成了三者责任共担的机制。由企业和个人分担保险费,政府承担社保机构的管理和运营费用,在资金不足时由财政拨款加以补贴,分散了原来只有企业养老的国家包揽过多,企业负担过重,个人意识淡薄的现状。
三、养老保障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新的养老保障制度已有十几年的改革与建设,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但面临中国日益加剧的老龄化、制度转轨一流的历史欠账以及中国经济发展中的诸多问题,新型的养老保障制度面临着愈来愈多的挑战。
1、养老保障覆盖面狭窄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得蓬勃发展的同时,不可忽视的是我国收入分配的差距,而这也就形成了我国养老保障覆盖面狭窄的现实。首先,由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养老保障制度在我国东南沿海等较发达地区已经得到普及,而在内地较为落后地区,人们的养老保障意识扔很淡薄。其次,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模式使得城乡间差距凸显,养老保障在城镇居民中较为普及,而对于广大农村居民而言,关于养老保障等社会保险福利的意识仍不具备。数据显示,截止2010年参加各种养老保险的总人数为3.6亿人,仅占当年全部20岁以上人口总数的36.7%。这样的覆盖率显然不能发挥社会保障 的保障功能,也不能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2、养老保障基金统筹层次偏低
根据国务院颁布的《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有权自行制定缴费率,其初衷在于保持政策的灵活性,以便各地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但是,这一政策客观上造成养老保障统筹层次偏低。目前,全国只有少数省份实现和基本实现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其他保障项目主要还是县市级统筹。资金筹集比例各地间有很大差别。养老保险基金抗御风险的能力脆弱,很容易造成养老保险基金的流失;养老保险跨地区关系转续以及领取不便;不利于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制度。
3、体制转变造成巨大隐性债务以及个人账户的“空账”运行
为应对人口老龄化高峰,我国政府1997年决定把长期实行的现收现付养老保险制度转变为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新的养老保险制度,这就出现了养老保险的隐性债务问题(所谓隐性债务,是指在养老金制度从现收现付制向基金积累制或半基金积累制转变过程中,由于已经工作和退休的人员没有过去的积累,而他们又必须按新制度领取养老金,那么他们应得的,实际又没有“积累”的那部分资金)。根据中国养老保险隐性债务课题组的推算,隐性债务最小为1.8万亿元,最大接近12万亿元。
与此同时,中国养老保险实行改革后的新制度,按照制度设计,对已经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应该用社会统筹资金。但是,由于现在的退休者没有(或很少有)个人账户的资金,又要按标准发放,社会统筹的资金远远不够支付庞大的退休群体的需要。公开数据显示,我国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空账运行规模已超过1万多亿元。长此下去必然蕴涵巨大的资金风险,也会降低改革后新制度的信誉,动摇新制度的根基。
4、养老保障金保值增值效率低下,难以应付过高的通货膨胀率
2001 年 12 月 13 日财政部允许全国社保基金适当投资于证券、股票,其比例不得高于 40%。但是,该举措中所称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是指由国有股减持划入资金及股权资产、中央财政拨入资金、经国务院批准以其他方式筹集的资金及其投资收益形成的由中央政府集中的社会保障基金,并不包括由企业和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障基金。政策的天平偏向了社会保障基金的安
全性,忽视了其收益性。而养老保障基金的增值是养老保障基金筹措的一个重要渠道。按照规定的途径,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养老金无法增值。
5、我国企业职工退休年龄偏低
退休年龄的高低决定着领取养老金时间的长短,退休年龄越高意味着领取养老金的时间越短,即用于支付养老金的基金需求就会越少。而退休年龄越低,则意味着领取养老金的时间越长,即用于支付养老金的基金需求就会越多。我国规定男性退休年龄为60岁,女性为55岁,偏低的退休年龄是导致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收支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加上生活和医疗健康水平的提高造成我国人口的老年抚养比不断攀升,有关专家预测我国2000年老年抚养比为10%,2010年为18.6%,2020年为26.3%,2030年为40.2%,2050年为58.7%,2060年为60.3%。此外,由于女性平均寿命要明显高于男性,这就造成了在老龄人口中女性所占的比例也要远远大于男性,而在我国,女性要比男性早5年退休。
6、养老基金来源渠道单一
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障金的基金来源主要是保险费的收入及其利息收入与财政补贴。而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保险费欠缴的情况非常严重相当一部分地区的保费收不抵支,原有的积累也逐渐减少;另一方面基金保值增值的幅度又太小,弹性收缴与刚性支出的矛盾日趋突显出来,加上老龄人口数量的不断上涨,享受养老金的人数不断增加,缴纳养老保险费的人数却不断减少。养老保险费用开支增加与收入减少之间的矛盾,成为应对老龄化危机最主要问题之一。
四、养老保障制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养老保障金清偿能力有限
单一的养老基金来源渠道,同时存在着巨大的隐性债务,使得养老保障金的清偿已远远不能满足我国养老金所面临的巨大缺口,养老保障金的清偿能力不足。
2、企业统筹和社会统筹占养老保险金的比重低,财政负担沉重
当前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筹集的主要方式是财政筹集、企业筹集和社会筹集各占1/3,企业筹集和社会筹集不足部分由财政弥补的筹资方式。
但因企业养老保险金遵缴率低,企业筹集只占全部养老金的20%~25%,养老保险金欠缴严重。
3、人口老龄化和赡养率提高
自进入21世纪来,我国的计划生育制度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这造成的后果是中国当前人口红利的消失,就业人数已远远不能满足待养老人口的养老金需求,且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农村剩余劳动力供给的增加,就业问题将使政府不能够采取提高退休年龄的政策来减小养老保险金支付规模。
4、养老保险体制存在漏洞
目前在我国非国有经济中尚未建立职工养老保险。对于国有企业而言,职工养老保险是由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建立的,但对非国有经济而言,政府没有承担其应该承担的责任,企业承担了建立职工养老保险的全部成本,这些导致建立养老保险体制的动机严重弱化,养老保险覆盖面窄的问题不能得到有效改善。
5、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混乱,缺乏有效的法律保护
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险体制改革缺乏相关的有效的法律保障,养老保险金的筹集、发放和管理混乱,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能力很低。此外,由于我国养老金体制改革实行的是属地所有、属地负责的原则,即养老保险的责任主体是各地方政府,这就造成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分散化和低效率,养老保险基金的收益率很低甚至为负值,而且养老保险金挤占挪用现象比较普遍。
五、针对我国养老保障制度存在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1、建立全国统一的城镇基本养老保障制度
针对目前我国个地区间的的养老现状,我们应该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养老保障制度,通过努力,真正的建立全国统一的城镇基本养老保障制度。
2、逐步建立农村基本养老保障制度
农村地区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社会福利普及较为落后的地区,同时农村地区的广阔市场也是我国养老保障体系赖以生存和维系的根本所在,加强对农村地区的扶持与宣传,逐步建立我国农村的基本养老保障制度,将对我国现
下所存在的养老问题产生积极地影响。
3、进一步完善城镇养老保障资金的筹措机制
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养老保障支出在财政总支出中的比例,履行政府的经济职能意义重大,对于企业负担过重的现状,可以适当调整政府、企业、个人间的筹资比例,以缓解企业为逃避较大的养老金压力而出现的无故不缴现象,同时缓解企业的生产成本。
4、加强对养老保障资金的管理
通过在城镇建立全国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障制度,对所有就业者实行统一规定、统一标准、统一征收,建立养老保障资金的个人账户。个人和单位缴纳的养老保险金全部记录到个人账户上,个人账户全国联网、全国流通。在此基础上,再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成立专门的机构统一管理全国的账户基金。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防范地方政府的违规风险,保证资金的安全。于此同时完善监督制度,使养老金所面临的资金空洞能得到有效解决。
5、完善相关制度建设
目前我国的养老金筹措是以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制,这种养老保障金的筹集制度对我国的当前的国庆现状有很好的弥补作用,但因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不完善,在执行过程中会出现较多的制度层面的难题,只有通过对我国相关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才能更进一步的使我国的养老保障制度更加完善。
第三篇:现代城市管理中,城市政府的职能定位01
以我国为例,浅谈城市政府的职能定位
个人提纲:
一、城市政府职能的概念
城市政府职能是指城市政府在依法管理城市公共事务中所承担的职责和具有的作用,从动态来看,他是城市政府行使职权、发挥作用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
二、其特点有:
(1)、广泛性,如邻里关系、社区卫生、公共事务、居民福利、商业网点、公共设施、整个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事务等。
(2)、服务性,与农村的大多自给自足相比市民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政府或者公营机构的公共服务,如供电供水。
(3)、规范性,主要向法制化和科学化发展,如政府更加规范化权利和范围合理化,城市间事务更协调等。
(4)、自主性,各个城市有自己的特点因地制宜,如可以发展旅游业发展旅游有矿藏的开发采矿业等好多都是自主的管理。
(5)、多样性,也就是管理的内容多事务繁杂而且要应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三、从其特点可以看出:
一个城市的管理是复杂多元的,如何能更加和谐发展还需要政府努力,就拿阳泉市的发展来看,其发展主要是依靠采矿业随着采矿资源的减少,财富的积累,就当转型为第三产业等,矿上的职工可以安排到新收的矿上去工作,这些是大的事务。小到居民区的管理和居民福利等。
小组提纲:
小组认为城市职能的定位还需:
1、实行市政职能的分解,哪些需要继续保留,哪些是要下放或转移的,哪些是需要充实加强的。
2、加强市政管理的法治化、制度化建设,市政管理是法治管理,各种市政决策都要依据法律。逐渐形成以法治政、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市政职能运行状态。
3、科学配置市政职能职位,提高市政管理的效率性。
(1)同一类业务由一个部门集中管理,减少中间交叉扯皮的情况,提高办事效率;
(2)必须由几个部门共同管理的业务要分清主辅关系,明确业务接口;
(3)进行综合管理,对一些长期扯皮、难以划清的业务归并到一个部门,以减少部门之间的摩擦。
4、加强市政职能岗位人员的业务素质训练,市政职能岗位人员必须符合市政工作要求。
5、转变市政管理手段,市政管理手段要从过去单纯的计划手段、行政手段为主转向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为主,特别是重视公共政策的使用。在法律前提下,使用稳健和灵活的公共政策,往往会取得比较理想的管理效果。
第四篇:在现代城市管理中,城市政府的职能定位
在现代城市管理中,城市政府的职能定位
在中国特色的城市管理模式中,理论建构和应用取向都必须和日趋开放的中国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相吻合。我们认为首先应从理论层次上搜索当代城市管理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定位及其目标价值、管理原则和管理方式,这是中国发展新阶段中城市管理模式创新的三大主题。
一、现在进程中城市管理的价值定位
1.城市管理的首要价值在于它是城市现代化的根本动力。城市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按照规划蓝图建设生产后,重要的问题在于启动运转。城市现代化运转的根本动力在于城市管理。充分调动城市的主体,也就是人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把人的因素同其它各种物的因素有机结合起来,进而推动城市各个系统实施现代化的有效运行。
2.城市管理又一价值在于城市发展的全程管理,它本身便是城市现代化的核心组成。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三者之中,管理师贯穿始终的。规划、建设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也都离不开管理。例如:有的楼还没有盖就倒塌了,桥还没通车就断裂了,还有的甚至居民住宅建筑偷工减料、质量低略。
3.城市管理的再一个价值在于它是城市这一庞大系统工程的必要条件和组织保障。建设个城市不容易,管理好更难,所谓“三分建设,气氛管理”城市管理师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面很广。例如:交通的管理,路口摊贩的管理,还有居民遵守交通规则的自觉性,这是城市管理实践中应给予深思的问题。
二、现代化进程中城市管理原则的定位
1.最大限度满足人民需要的原则。
2.统一规划、统一投资、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原则。
3.追求综合效益的原则。
4.实行因地制宜的原则。
5.保护生态平衡的原则。
三、现代化进程中城市管理的方式定位
1.管理职能的转换
2.管理重点的转换。
3.管理行为的转换。
4.管理体制的转换。
第五篇:在现代城市管理中,城市政府的职能定位
在现代城市管理中,城市政府的职能定位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量工作在县(市)政府,因此对县(市)政府职能的准确定位是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证。以往我国县级政府的职能定位,历史地建立在了计划经济基础之上。计划经济客观地要求计划的制定要具有周全性,在落实过程中,为了保证计划得到全面执行,政府必须要事无巨细、全面包揽,对经济社会事务进行直接指挥和管理,这样县级政府成了无所不能、无所不管、无所不包的全能政府。现在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大背景下,开展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县(市)政府的职能定位重新认识。
城市政府职能是指城市政府在依法管理城市公共事务中所承担的职责和具有的作用,从动态来看,他是城市政府行使职权、发挥作用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其特点有:
(1)、广泛性,如邻里关系、社区卫生、公共事务、居民福利、商业网点、公共设施、整个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事务等。
(2)、服务性,与农村的大多自给自足相比市民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政府或者公营机构的公共服务,如供电供水。
(3)、规范性,主要向法制化和科学化发展,如政府更加规范化权利和范围合理化,城市间事务更协调等。
(4)、自主性,各个城市有自己的特点因地制宜,如可以发展旅游业发展旅游,有矿藏的开发采矿业等好多都是自主的管理。
(5)、多样性,也就是管理的内容多事务繁杂而且要应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从其特点可以看出,一个城市的管理是复杂多元的,如何能更加和谐发展还需要政府努力,就拿某市的发展来看,其发展主要是依靠采矿业随着采矿资源的减少,财富的积累,就当转型为第三产业等,矿上的职工可以安排到新收的矿上去工作,这些是大的事务。小到居民区的管理和居民福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