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环境保护基本法的主要内容及完善建议分析

时间:2019-05-14 20:21: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环境保护基本法的主要内容及完善建议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环境保护基本法的主要内容及完善建议分析》。

第一篇:我国环境保护基本法的主要内容及完善建议分析

中国的环境保护基本法的主要内容及执行过程中存

在的问题分析

姓名:范鹏程 班级:海洋本091班 学号:0911403110

摘要:《环境保护法》颁布至今, 已经二十多年了, 它是我国环境立法和实践工作的又一座里程碑。现行《环境保护法》是我国环境法学领域的一项重要成果,它为环境法律关系的调整设定了一系列制度,也曾经解决了一定的环境法律问题, 在保护环境特别是控制污染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它作为我国环境保护领域的一项基本法律, 指导着我国环境保护的各项工作。但是, 历史的局限性, 自身法律规定不完善和管理体制不顺等问题, 也影响了环境保护法的实施效果, 其在环境保护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削弱, 应做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

关键词:内容环境保护法;主要内容;立法; 完善

1、我国环境保护基本法的主要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是中国的环境保护基本法。在环境法体系中占有核心地位,它对环境保护的重大问题作出了全面的原则性规定,是构成其他单项环境法的依据。该法共6章,包括总则,环境监督管理,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法律责任和附则。主要内容有:①适用范围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该法规定应防治的污染和其他公害有:废气、废水、废渣、粉尘、恶臭气体、放射性物质以及噪声、振动、电磁波辐射等。②通过规定排污标准,建立环境监测、防污设施建设三同时,交纳超标准排污费等制度,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环境保护基本法作为一个国家为保护改善环境和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而对有关重大问题加以全面综合调整的法律文件,虽然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名称,和不同的具体内容,但各国的环境保护基本法都遵循相同的立法宗旨和环境保护的客观规律,有着相同的立法基础,面临的是共同的环境问题。因此,环境保护基本法在世界各国有着大致相同的内容,可以将其从理论归纳为如下方面。(1)明确一国环境保护的对象或环境法的保护对象(2)宣布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基本对策和措施(3)建立环境管理机构,规定环境管理体制、组织管理措施及其其职责权限(4)规定公民及其社会团体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权利与义务(5)规定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制度(6)规定违法者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7)规定在环境法中使用的民法、行政法、刑法、诉讼法规范。中国环境保护法也规定了以上的内容。

2、环境保护法的局限性和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现行环境保护法颁布施行于1989年,自颁布实施以来,对推动人们树立环保意识,保护和改革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也日益突出。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形势,环境保护法已显得力不从心,实践证明,环境保护法已难以适应时代和环境工作的需求,修改环境保护法已刻不容缓,就环境保护法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及修改建议做些初步探讨。2.1立法目的,指导思想急待重新定位

环境保护法第一条叙述了该法的立法目的,即“为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制定本法”,这就将立法目的的落脚点放在了经济目的上,既然环境保护的目的就在于经济建设,则当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发生矛盾时,环境保护就会让位于经济建设,必须形成“发展优先”的政策格局。在一定的程度上走了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路,导致了我国环境污染严重的现状。而目前,可持续发展和追求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处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环境立法所普遍追求的价值目标,大多数国家选择环境优先的战略,党中央、国务院也将可持续发展明确为基本战略,这就使得环境保护法立法目的和指导思想的重新定位已势在必行。

2.2 环保职责定位不到位,缺乏政府对环境质量负责的约束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

环境保护法将环保职责定位在政府环境主管部门上,而没有定位在各级政府身上,这就减轻了各级政府的责任,削弱了环境执法力度,也为政府的随意决策留下了隐患。导致有些政府领导干部不能从战略高度去认识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重要性,错误的认为环境保护是环保部门的事,与已无关。虽说在环境保护中明确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辖区的环境质量负责,采取措施改善环境 2 质量,但由于缺乏地方政府环境质量负责的约束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这就使得少数政府领导干部对环境质量负责的约束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这就使得少数政府领导干部嘴上说环保如何的重要,却在实际工作中将环境保护置之度外,甚至成为环境违法行为的保护伞和挡箭牌,以致地方环境污染问题长期得不到根本解决。环保职责定位的不到位以及环保问责任制度的缺乏使得政府环保责任成为一纸空文。

2.3行政管理权限设置不科学,缺乏可操作性

环境保护法中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辖区环境保护责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同时又规定国家其他13个行政主管部门依然有关法律的规定对环境污染防治和资源的保护实施监督管理。据此,我国在环境保护领域实行的是统管和分管相合的多部门分层次的执法体制。在这种体制下,执法主体林立,执法权力执法责任分散,因此,极易出现有好处的事项各部门争着管辖,反之相互推诿。同时,针对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环保部门到底行使哪些职权,而其他部门又行使哪些职权,环境部门的统管地位体现在哪些方面,其他部门不履行职责环保部门怎样处置等等,环境保护法均没有做出具体规定,再加上环保部门的行政级别同其他部门是平行关系,甚至低于某些职能部门,致使环保部门不能也无法监督这些部门,所谓的统一监管在实践中也成为一句空话。

2.4环境执法强制力不够,导致监管难以到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环境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一遇到环境污染问题,总希望环保部门能立竿见影,立即制止环境违法行为,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而在环境行政监管方面,环境保护法却没有赋予环保违法行为,必须按法律程序一步步走,而不能当场强制制止。由于缺少查封扣押、冻结、没收、取缔等行政强制手段,使得环境违法行为得不到及时制止,环保部门“无为”、“无位”现象十分严重。既造成人民群众的不满意,也严重损伤了环境保护法的尊严。3.环境保护法修改建议

3.1在立法目的和指导思想上确立环境优先的基本原则

在可持发展的基本战略背景下,在当前全国环境保护法工作严峻形势下,必须对环境保护法的立法目的和指导思想重新定位,确立环境优先的基本原则,把可持续发展作为环境保护法的最终目的。3.2在职责定位上,确定政府为环境第一责任人,并建立环保问责制

应在环境保护法中明确规定,保护环境是国家、政府,每个公民、企业、社会团的共同责任,但首先是政府的责任,党政一把手是本区域内环境保护的第一责任人。同时建立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领导干部环保绩效考核制度。将环保绩效作为干部的一项重要政绩来考核,实行环保工作一票否决制;对不履行环境责任造成环境违法事件的相关责任人,坚决追究责任。3.3理顺环境执法体制,落实环保部门统一监管职责

针对环境执法主体过多,执法权力过于分散,环境执法比较混乱的现状,环境保护法必须改革现行环境执法体制,理顺环保部门和其他有关职能部门的职责权限,要最大限度地统一环境执法主体,整合环保行政资源,把分散于各职能部门的执法权尽量集中到环保职能部门。

3.4赋予环保部门真接行政强制执行权,建立和完善环境行政强制制度 目前,环境保护法授予环保部门的权限是检查权、罚款权、建议权,这个权限范围已远远不能适应环境保护的需要,为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环境保护法有必要建立和完善行政强制制度,强化环境行政执法,提高环境执法效率。要赋予环保部门直接行政强制执行权,如查封、扣押、没收、停产等强制措施的权力,从而保证执法人员能立即制止违法行为的继续,使环保执法真正硬起来,这样才能做到即使人民群众满意,又维护了环境保护法的尊严。环境保护法的修改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是造福子孙后代的需要,更是我国环境保护法实现历史性转变的需要,相信,随着环境保护法的修改和完善,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一定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迈向一个新的历史台阶。3.5 转变立法思想、提高效力等级

立法思想是立法者的意识在立法上的集中体现, 是进行立法活动的重要理论依据, 立法思想应具备一定的时代性和前瞻性,才能发挥在社会中的作用。环境保护法 作为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应体现出发展循环经济, 建立循环型社会, 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在新战略指导下,环境保护法 应产生新理念,从单纯的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以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 转变为以人为中心的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协调发展基础上循环经济活动模式,即以持续的方式使用资源, 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 改善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 控制环境污染和改善环境质量, 使人的发展保持在地球的承载能力之内。循环经济 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为原则, 以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 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 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循环经济的实质是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力求把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发展循环经济在宏观层面上, 要求对产业结构和布局进行调整, 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环节, 建立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在减量化基础上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微观层面上, 要求企业节约降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进行综合利用;根据资源条件和产为布局,合理延长产业链,促进产为间的共生组合。这是循环经济的本质和要求。另外, 环境保护法 是1989年由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修订通过的, 与其他污染防治与自然资源的单项法律处于同一立法层次, 具有同等法律效力。这就使得 环境保护法 作为环境保护基本法的统领作用。与此同时, 环境保护法 的主要条文已被后来制定修改的新法重申或修改,环境单行法律的内容越来越完善, 规定越来越具体, 在效力上与 环境保护法 没有明显的区别, 而且在现实案例中, 也多适用的是单行法律。环境保护法 应当由人民代表大会颁布, 提高法律效力等级, 使其成为一部协调发展与环境关系、确立国家环境政策、目标原则与方法的国家基本法律。体现其作为环境保护基本法的主要地位, 同时也体现宪法所规定的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3.6 完善环境保护法中公益诉讼立法

我国环境公益诉讼立法的必要性毋庸置疑, 通过改革开放以来的法律实践和近几年理论界的研究, 环境公益诉讼法立法是可行的。环境公益诉讼是指特定的国家机关、相关的组织和个人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人, 在环境受到可能受到污染和破坏的情形下, 为维护环境公益不受损害, 对行为人提起民事、行政诉讼的诉讼活动。笔者认为, 应在环境保护法 中详细规定公益诉讼内容, 以保障诉权的行使。同时, 也要对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责任承担方式进行进一步修改完善。应在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中, 赔偿损失应置换为承担损失,且以承担直接损失为限;恢复原状应置换为恢复原态且以恢复到破坏前的初步生态为限, 这并不意味着损害者的责任将会减轻, 因为各种承担方式可以合并适用。

参考文献

[1] 张梓太.环境保护法[M].北京: 中央人民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2] 陈赛.循环经济及其对环境立法模式的影响[J].南昌航空工为学 院学报, 2002,(6).[3] 吕忠梅.环境法新视野[M].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4] 王淑琼.论我国环境保护法[M].ModernBusiness TradeIndustry,2011.6

第二篇:浅谈我国环境保护立法的完善

浅谈我国环境保护立法的完善

山东省茌平县环境监测站 于岩

我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生态安全受到严峻挑战。资源的稀缺性和环境保护、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已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的步伐。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我们必须实现传统经济向循环经济的转化,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最佳模式选择。以循环经济为理念完善我国环境保护立法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应从以下几方面完善我国环境保护立法。

(一)提升《环境保护法》立法地位,20年来,我国先后出台了《大气污染防治法》、《矿产资源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20余部环境、资源、生态保护方面的单项立法,唯独缺少一部体现国家环保基本方针政策的环境基本法。因此,建议将修订后的《环境保护法》提升为基本法,交由全国人大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作为环境基本法,侧重于确立国家环境保护的大政方针,明确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明确各级政府的环保职责,确定环境侵权归责原则等涉及整个环保领域的共性问题。目的在于使环境保护法律体系更加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形成在宪法规定之下的环境基本法、环境单行法律、法规、规章以及其他规范性文件的统一而科学的环境法律体系。环境基本法所阐明的环境法基本原则、基本法律制度、基本规范能为今后的环境法典的制定打下基础。

(二)修改《环境保护法》,使其充分体现循环经济理念。我国的《环境保护法》是基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制定的,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痕迹,单纯追求经济发展的弊端,不但不符合我国现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也不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加强有关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规定,改变单行法不足没有基本法作补充的局面。还要修改或删除与循环经济理念不符的规定,真正实现其作为基本法的功能。

(三)确定和完善环境管理制度

1、限制废物进口制度。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近年来,进口“洋垃圾”导致的污染事件时有发生,倒卖限制进口用作原料的废物及进口废物批文的现象较严重。部分省市进口废物的实际量大大超过批准量。我国电子垃圾的数量还将以每年5%至10%的速度迅速增加。所有这些电子废弃物。如果回收处理不当,都将是未来环境的主要污染物将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笔者建议应在《环境保护法》中规定限制废物进口制度。加强进口废物的环境管理,规范进口废物的审批,并对一些严重污染环境的废物禁止进口,同时应将未经批准进口废物的行为规定为违法行为,并处以罚款。

2、污染源普查制度。如前所述,现在许多排放的污染物严重污染了环境,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威胁,必须急切制定相应的政策来治理环境问题。有关专家说:“查找污染源,从源头上保护环境。”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局长周生贤在2006年1月2日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环境政策法制工作会议上表示,我国将于2008年初启动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计划用3年左右的时间,准确了解全国污染物的排放情况。建议在《环境保护法》的修改中,应规定每5年进行一次污染源普查,了解全国污染物排放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从源头上保护环境,也更有利于国家家制定环境保护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

3、公众参与制度。当前,我国的环境保护法中并没有成熟的公众参与制度,现行立法中关于公众参与的规定一方面非常零散,另一方面过于原则和抽象,缺乏可操作性。此外,有关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我国公众的环境意识还比较低,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的程度和效率也不高,有些地区的公众参与还相当落后。要改善这种状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首先,在立法中明确公民环境权,环境权是公众参与原则的理论基础和人权基石,是公民在环境保护领域的醋酸权利,是环境诉讼的基础。虽然我国《环境保护法》可以推定出享有环境权,但没有明确的环境权的规定,笔者建议在《环境保护法》修改时,应明确确立公民享有环境权,使我国公民的环境权真正落到实处。

其次,完善公众参与的程序。前已论述,我国《环境保护法》只笼统地规定公众有保护环境的义务,有对不法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的权利,而缺乏具体的程序和方式。在一定意义上讲,实体性的权利只有得到程序性权利的强有力支撑才可能实现,程序被虚置和忽略,实体权利就难以得到有效保障。所以我国的环境保护急需完善公众参与程序的规定。

再次,政府在环境管理工作中应召开多种形式的环境论证会、听证会、保证公众对有关环境保护活动的参与权。例如,对生态和居民生活有重大影响的环境计划、标准颁布以前,都应召开公众意见听证会,广泛接受公众的质询,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这是公众参与的最直接方式。

4、限期治理制度。现行的政府独揽限期治理决定权的做法,主要弊端有二:一是政府工作日理万机、十分繁杂,使得环境保护决策流于形式或迟迟不决,而环保部门无权决策,难以及时治理环境污染现象;二是地方政府往往片面追求本区域的经济效益,而对治理污染的问题一拖再拖。况且怎样才算完成了治理任务,目前并没有严格的规范化标准。这样,也会滋长地方保护主义或造成感情用事的弊端。因此,必须改革现行的限期治理权限。在实践中,笔者认为可按如下两种方案,把政府部分权力下放给环境保护部门。一是按企业生产规模大小分权管理,大中型企业治理决定权归政府,小型企业归环保部门;二是按排污种类或污染程度分权。将高污染物或污染程度高、危害大的企业限期治理决定权归政府,其余归各级环保部门。这样既能减轻政府的负荷,使之集中精力管住管好大的方面和主要问题,又能调动地方各级环保部门的积极性。这种分权负责抽对克服决策形式化或迟而不决等弊端以及提高环境保护质量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5、排污收费制度。《环境保护法》中规定的排污收费制度在执行以来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对促进企业治理污染排放起到了促进作用,但它也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排污收费的标准过低,激励作用有限;二是排污收费的资金使用改革引发了环保管理资金不足的问题;三是排污收费制度不完善,难以适应新需求。建议修改为:一是将超标排污行为规定为违法行为;二是按照略高于治理费用的原则提高排污收费标准,逐步实现由超标

收费向排污收费与超标罚款转变;三是将排污收费范围从企事业单位拓展到一切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和个体工商户及居民家庭,以体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及公平原则。

(四)完善环保法律责任、依法保护环境资源

由于环保法规处罚力度太轻,罚款数额明显低于排污污染损失数额,致使违法者为所欲为,无法达到促进其污染防治的作用。2006年11月2日,重庆市政府提请市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审议的《重庆市环保条例(草案)》中规定:“造成重大,特定污染事故的将被处以2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罚款。”此条例的处罚额高,营利成本要低于犯罪成本,使得各企业不敢轻易违法,有效地预防了环境污染。建议,在宪法中加大环境污染者的处罚力度完善环保民事责任,更好地调查处理污染纠纷。完善环保刑事责任,增设破坏生态罪、非法污染罪等新罪名。加重刑事制裁,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造成人员伤亡或重大经济损失的,可以判处死刑,以震慑环境犯罪者。第二,转换环境理念,确立环境优先原则,确立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树立一种经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观。没有环境优先就等于没有环保法——这是《环境保护法》实施以来的根本教训。因此,必须确立环境优先原则。改变过去那种工业化的发展观,用一种全面的、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来指导我国环境法德发展。因此有必要认真总结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的经验教训,充分考虑到我国人均资源短缺的现状,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应强调在工业化进程中,注重资源节约、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努力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做到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实现新型工业化与可持续发展的良性互动。另外,《环境保护法》第十六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辖区的环境质量负责。但法律未对政府责任的具体内容加以表述,造成政府责任概念不清,内容不明,同时缺少相应的法律后果。建议应增加各级政府在环保工作上“作为”和“不作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五)建立综合性的完善的环境法律保护体系。从发达国家循环经济理念下环境保护立法的经验看,无论德国还是日本都建立了一个完善的、综合的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在基本法统率下,各项法律之间彼此衔接、互为补充,真正实现了循环型社会要求的环境、资源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而我国环境保护立法的不足之一,就是法律规范过于原则、没有配套的实施细则、缺乏可操作性,这也是造成实际执法不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循环经济本质上是生态经济,它应该是在整个生态系统内建立,保护环境也不能只局限在个别领域,环境问题是复杂的,所以解决环境问题也需要多方位、多层次,采取综合对策来调整。在我们之前已经有了发达国家成功的经验,这些国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有了相当的规模和不同层次的实践,并构建了比较完善的法律体系。我国可以根据国情,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在环境基本法的基础上,制定《循环经济促进法》作为综合法,同时加强具体行业的专项立法,注意法律法规之间的协调,形成一个基本法统率下的综合性的完善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

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目的是要形成一个能够促进环境与发展协调的综合决策机制,避免或减少经济发展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我国2002年颁布的《环境影响评价法》对防止新的污染和生态破坏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但该法仍存在一些不足,未能真正体现循环经济理念,环境影响评价对象范围偏窄。因此,在《环境影响评价法》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内容中应增加实施规划是否符合减少资源消耗、对环境友好以及是否符合清洁生产要求的相关规定。环境影响评价是个综合体系,应包括可能对环境产生影响的各个环节,所以要扩大环境影响评价对象的范围,将政府决策等战略性行为纳入环境影响评价范围,使政府在决策时能够重视资源和环境因素,符合循环经济理念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浅议我国环境保护立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张桂萍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

报,2005年5月第23卷第3期

2.我国环境保护法存在的问题和立法建议靳韬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年9月

3.论可持续发展战略下我国环境保护立法贾国华天津商学院学报,2003年3月第23卷第2期

4.循环经济理念下我国环境保护立法问题探析钟佳萍徐瑾贵州社会科学,2008年5

月总221期第5期

5.魏玉金.论我国环境法的体系及立法建议[J].中国环境管理,2006(1).

第三篇:华为基本法分析

华为基本法分析

事件:

 1988年,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创立于深圳,致力于电信设备研究、开发、制造与销售。

 1988年,华为只有6名员工、20000元注册资金;到2007年,华为年销售额达到453亿元,为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已经应用于全球100多个国家,以及31个全球前50强的运营商,服务全球超过10亿用户,一举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通信设备制造厂商。

 《华为基本法》被誉为是中国民营企业第一次面向未来的系统总结和全面思考,是中国现代企业里最早、最系统、影响最大的文化大纲之一,是后来的企业制定类似企业内部文件的典型范本,对中国企业文化影响深远。《华为基本法》是在华为发展了十几年之后,领导者任正非试图将其文化固化为一个系统的企业纲领的情况下出现的。文化不是在第二次创业时产生的,而是在第一次创业就有非常合理的内涵,然后在第二次创业中将它抽象、总结、提高,升华成为文化。思路——清楚三个问题:第一,华为为什么成功?第二,支撑华为成功的要素是什么?第三,华为要取得更大的成功还需要哪些要素?

1998年,由任正非倡议的《华为公司基本法》正式出台。《基本法》分为宗旨(核心价值观、目标、成长、价值分配)、基本经营政策(经营模式、研发、营销、生产、财务)、基本组织政策(组织方针、组织结构、高层组织)、基本人力资源政策(基本原则、员工权利与义务、考核、管理规范)、基本控制政策(管控方针、质管体系、全面预算、成本控制、流程重整、项目管理、审计、事业部、危机管理)、接班人与基本法修改等六个主要方面,采用法律条文的书写方式编写,总共近2万字。

在《基本法》中,对基本的价值观和共同的远景作了清晰而系统的演绎。华为公司的《基本法》把华为人心底的呼唤明白表达了出来,使之明确化,发挥了强大的作用,成为强大的动力。

华为的文化特征:

1.以人为本的文化。给予员工充分的信任,帮助员工通过组织实现自己的需要,使得员工对于所在的组织具有极高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从而在行为上表现得更有主动性,更愿意合作,更具有责任心和奉献精神。

2.鼓励创新的文化。华为公司不断地强化员工的危机意识,指出公司必须不断地创新。华为鼓励员工去“犯错误”,去犯因为创新。3.开放的文化。相互合作、资源共享。对外,华为公司强调要倾听顾客的意见,并与广大的顾客和合作单位结成了利益共同体;对内,则强调部门是公司的资源要向大家开放,实现资源共享。

4.合作的文化。“狼群”强调“集体奋斗”,强调资源共享,强调充分利用求助系统。员工要相互合作,避免单兵作战,避免个人英雄主义,要在集体奋斗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华为员工的口号“胜则举杯相庆,败则拼死相救”。

5.关心的文化。“爱祖国、爱人民、爱事业、爱生活是我们凝聚力的源泉”。公司关心员工,领导关心下属,员工相互关心、关心公司、关心客户。

6.奉献的文化。产业报国一直是华为人的共同追求,也是华为企业文化的重要内涵。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为民族的振兴、以科技兴国的神圣使命的驱使下,华为人表现出了极强的奉献精神。

7.树立员工的自豪感,刺激创新。培养员工对于自己作为华为人的骄傲。其中一个有趣的做法是:华为公司联系了许多餐馆、酒家、影院、体育场馆、度假酒店和娱乐设施等,只要是华为的员工到此消费都可以得到打折优惠。

8.不让雷锋吃亏,奉献者定当得到合理的回报。华为优秀的奋斗和奉献文化。

案例:

J省“铁通一号工程”项目由铁通总部对国内三个知名厂家进行招标,除华为公司以外,另外两个厂家分别为B公司和Z公司。华为公司的设备在J省铁通以往只有少量的应用,客户的反映一般。优势在于设备功能比较强,有一定的品牌优势;劣势在于价格相对较贵,而且客户关系十分薄弱,平时与客户几乎没有交往,甚至不知道客户的工作地点在哪里。而B公司在J省铁通已有八千门的交换机在网上使用,由于设备比较陈旧,功能较差而且运行不很稳定。但该公司与J省铁通有长期的交往,关系密切。而且当时铁道部持有B公司的股份,所以B公司有来自铁通上层的支持,在与客户关系上占有明 显的优势。Z公司设备性能与华为公司不相上下,优势在于其设备价格低、市场策略灵活,但该公司产品在J省铁通从没有过应用,同样没有客户关系基础。华为销售应对:

 以客户为中心 :取得客户的信任,让客户感受到你为客户服务的良好态度,站在客户的立场上去看待问题,帮助客户去解决问题。在与客户交往的过程

 中,和他们探讨铁通未来如何经营,主动为他们上销售技巧课,并且以他们的客户经理的名义,为他们拓展重要的客户,使客户非常高兴和满意。抓住客户主要需求,迅速切入 :“铁通一号工程”一期项目时间非常紧迫,从开始运作到最后 的投标日期只有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通过与客户的初次交往,用马斯洛的人的需求的层次理论进行分析,不是一味地去宣传公司的产品优越性,而是和客户畅 谈电信运营商的建设和经营之道,这些对客户非常有吸引力,客户关系迅速地建立起来。

发现问题,引导客户:客户长期使用B公司的交 换设备,对此设备的操作和维护都比较熟悉和了解,冷静地通过寻问来使客户发现问题,寻找机会,引导客户。有意识地寻问客户B公司设备的使用情况,介绍本公司交换设备的一般功能外,着重介绍能为客户带来的经济利益。这样就使客户完全动摇了对B公司交换设备的信心,而完全信赖了华为公司的交换设备。最终,一期项目的三万七千门交换设备被华为公司尽收囊中,并为下一步拓展市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因势利导,扩大客户需求:一期项目刚刚尘埃落定,二期项目随之而来,J省内五个城市本地网交换设备建设项目。省会城市由 于一期项目被全部得到,所以二期扩容已非华为公司莫属。

强调利益,克服缺点:交流中充分阐述华为公司交换设备的优势所在,强调产品功能为客户带来的长期利益,帮助客户从投入产出的角度算一笔帐,使客户明白,虽然前期投入大一些,但得到的回报则是长期的,这样的投入是值得的。通过此方法,克服了华为公司在价格方面的缺点问题。

有条件让步,一箭双雕:适时提出了华为公司的优惠条件:如果客户购买华为公司交换设备超过二十四万门的话,华为公司将免费赠送八千门的交换机设备。其中我们还特别声明,这八千门的交换设备是可以等价转换成华为公司的其它通信产品的。“铁通一号工程”由此结束,华为公司交换设备在J省铁通本地网上已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

在销售过程中,抓住客户最迫切关心的问题也就是抓住了重点。能够得到客户的认可是因为给予了客户更需要的东西,那就是帮助他们获得事业上的成功。成功的销售源与理性的思考,系统的分析和具体的方法。对销售深刻的理解和认识,真正感受到“观念的改变导致行为的改变,行为的改变导致结果的改变”的深刻含意。

第四篇:我国环境法的立法现状及完善建议

我国环境法的立法现状及完善建议

字数:3243 来源:空中英语教室·科学教育家 2011年9期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当页正文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法制观念的加强和环保意识的提高,我国初步建立了一个以宪法为指导,囊括法律、单行法规、地方性法规、国际法为主要内容的的环境法体系,对于当代中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的环境法体系存在着一些不足,如法律效力低,没有上升到国家基本法的地位;行政色彩浓烈,过分强调行政机关对环境保护的监管作用忽略了群众参与。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我国的环境法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环境问题事关全局,对我国经济发展、综合国力的提升将起着重要作用。因而,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环境法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本文将分析我国环境法的立法现状及存在的不足,并对完善我国环境法法律体系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环境法环境保护法法律体系完善

一.我国环境法的立法现状

(一)制定和完善环境法的重要性

环境既包括以空气、水、土地、植物、动物等为内容的物质因素,也包括以观念、制度、行为准则等为内容的非物质因素。[]在前工业社会,早期资本主义国家盲目追逐经济,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使得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遭受了巨大的破坏。环境保护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没有得到人类的重视。

二战后,随着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迅速发展,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经济也迅速崛起。但是,与经济发展相反的是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的持续破坏,如水污染、大气污染、全球性气候变暖、臭氧层变薄,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开始反思经济发展给环境所造成的巨大破坏。进入20世纪60、70年代后,环境保护逐渐成为各国的共识。各国也由单纯的制定国内环境法走向了合作,一系列的国际环境法、国际环境公约陆续出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972年6月16日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全体会议于斯德哥尔摩通过了《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阐明了与会国和国际组织所取得的七点共同看法和二十六项原则,以鼓舞和指导世界各国人民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此后,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构思,即“它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又不满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家的综合竞争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在国际交往中,中国政府也一直表现出对世界环境负责的姿态。与世界发达国家一样,中国在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中国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同时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因而保护环境、改善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对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至关重要。制定法律、依法治国,用法律的武器保护环境,打击破坏环境的不法分子,是保护我国环境的重要手段。因而,加快制定和完善环境法,不仅是对世界的负责,对中国自身更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可以这么说,制定和完善环境法,应当和经济发展一样引起政府高度重视。

(二)环境法的构成体系

“环境法体系是指由调整因开发、利用、保护改善环境等活动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的各种法律规范的统一整体,我国环境法早已成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并且基本上形成了以宪法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规定为基础,以综合性环境基本法为核心,以单项专门环境立法为主干,以国际环境条约内容为补充的环境法律、法规、基本制度和环境标准组成的体系”。可以说,建国六十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经过不断的努力,我国的环境法体系已经初步建立起来了。

在这个法律体系中,宪法居于指导地位,从宏观上指导着环境法的相关法规的制定。宪法第26条明确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国家组织和鼓励植树造林,保护林木。”1989年颁布的《环境保护法》是我国的环境保护基本法,对环境法的任务、对象、基本原则和制度、保护环境的基本要求、法律责任等作了全面规定。鉴于环境保护法地位特殊,意义重大,关于环境保护法有关内容和具体规定,笔者在下文还会具体介绍。除了环境保护基本法,我国还制定了7部环境保护单行法规,分别是:1995年5月颁布的《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法》,1996年5月颁布的《水污染防治法》,1996年10月颁布的《噪声污染防治法》和1999年12月颁布的《海洋环境保护法》、2000年4月颁布的《大气污染防治法》、2003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这些单行法分别就水、大气、海洋、噪声等与人类息息相关的环境做出了有关规定,有效的完善了我国的环境法。此外,我国的环境法体系中还有国务院条例和部门规章,如1982年颁布的《水土保持工作条例》。最后,其他一些部门法对环境或环境保护问题也做出了相关规定,如《民事诉讼法》就有关环境污染的诉讼时效和举证责任做出了规定,《刑法》则规定了惩治破坏环境的犯罪,关于这些内容,笔者在下文还将介绍。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积极缔结参加有关国际环境保护公约,其中较为重要的有《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及其《蒙特利尔议定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联合国湿地公约》等,这些国际条约,只要没有被我国声明保留的,都成为我国环境法体系的组成部分。

总体来说,我国的环境法体系初步完善,比较好的符合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建设,有利于可持续发展,能够符合时代的发展,跟上了国际的潮流。

二 《环境保护法》的内容和作用

《环境保护法》颁布于1989年,是我国关于环境保护的基本法,鉴于它在我国环境法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故此专门用一章介绍它的有关内容和规定。

(一)环境保护法的有关规定

《环境保护法》共六章,分别是总则、环境监督管理、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法律责任、附则,六章共计47条。《环境保护法》的条款不多,内容简单,但基本勾勒出了环境保护的轮廓,有关学者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我国在1989年正式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这部法律的出台在当时被视为民族环保意识进步的象征,也标志着我国环境保护事业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对于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第一章总则对一些原则性的问题做出了规定,如对“环境”这一概念的阐释、本法的适用范围,并规定了“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同时,总则确定了落实环境保护工作的有关行政部门。第二章环境监督管理主要规定了有关行政部门对于环境保护工作的职责,明确了相应部门的责任,有利于依法开展环境保护工作。第三章保护和改善环境对海洋、农业、工业、风景名胜区的环境保护做出了一些原则性的规定。第四章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是针对排污主体所做的一些限制性规定,如第25条规定:“新建工业企业和现有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应当采用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排放量少的设备和工艺,采用经济合理的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和污染物处理技术。”此外,本章还确定了一些重要的环保制度,如排污单位申报登记制度、污染限期治理制度。第五章法律责任分别从民事、刑事、行政等角度确定了违反环境保护法的相关责任,如行政责任有罚款、警告、行政处分,民事责任有向受到损害的单位和个人赔偿。需要指出的是,可以受处罚的不仅有违反环境保护法的企事业单位,还包括有关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如第45条规定:“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附则主要是针对本法和有关国际法规优先适用的一些规定。

以上是对《环境保护法》的主要内容做了下大致的介绍,下文将结合有关法规分析对破坏环境行为的救济措施。

(二)环境污染的救济机制和诉讼时效

《环境保护法》对企业和单位破坏环境,制造污染的行为确立了行政、民事、刑事处罚。对于企业事业单位破坏环境的,应当要求他们限期治理,“对限期治理逾期未完成治理的企业事业单位,除依照国家规定加收超标准排污费外,可以根据所造成危害后果处以罚款,或者责令停业、关闭。”

对于环境污染给个人或单位造成损害的,受害人和单位可以提出民事诉讼,要求侵害人给予补偿。《环境保护的》第42条规定:“因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提起诉讼的时效期间为三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受到污染损害时起计算。”须知,《民法通则》规定,受到侵权损害的,受害人可以在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受到损害之日起两年内提起诉讼。而环境污染损害的诉讼时效是三年,足见国家的对于环境侵害的重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民事诉讼法》规定了民事诉讼的举证责任是谁主张谁举证,即原告应对自己的主张提供相应的证据。可是在环境侵权诉讼中,却实行举证责任倒置,由被告承担举证责任,被告只有在该环境侵害是“完全由于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并经及时采取合理措施,仍然不能避免造成环境污染损害的”,才能免予承担责任,否则即使无过错,也要对受害人的损害承担赔偿责任。

刑事处罚是最严厉的处罚,我国的《环境保护法》也规定了“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导致公私财产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的,对直接责任人员追究刑事责任。”此外,“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这些规定,1997年刑法将其具体化,“刑法修订后在第六章专设了破坏环境资源罪一节,设置了9个条文规定了14种破坏环境资源的犯罪,污染环境犯罪也被植入该节,即刑法第338条规定的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第339条规定的非法处置进口固体废物罪和擅自进口固体废物罪。”对于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最高可以判处七年有期徒刑。

我国的《环境保护法》与《民法通则》、《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已经确立了对污染环境、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的责任制度,这种责任制度,对于惩罚不法分子,教育大多数人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小结

《环境保护法》作为环境法体系的基本法,从实体和程序方面对环境保护的有关问题做出了原则或具体的规定,为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落实环保工作的职责、明确合法与非法的范畴、惩罚违法分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国1989年制定的《环境保护法》第4条规定了环境法基本原则中的首要原则,即`环境保护同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原则'。该条规定:国家制定的环境保护规划必须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国家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使环境保护工作同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协调。”环境保护同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相协调实际上就是在强调可持续发展理念,这一理念,对于协调经济与社会、环境发展无疑是相当富有前瞻性的。

三 我国环境法的立法评价

客观评价我国环境法的立法现状,方能正确认识自我,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努力,借鉴发达国家的立法经验,实现我国环境法新的飞跃。

(一)环境法的立法成绩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环境立法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环境法研究也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就。作为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无论在我国的环境保护还是在环境法制建设中都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这是上海政法学院赵俊副教授对于我国30多年来环境立法的一个评价,可以说,该评价代表了学术界的主流观点。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对于环境问题日益重视,尤其是近年来可持续发展成为普遍共识,国家对经济的发展也从以往片面强调经济发展转变为经济发展与环境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表明国家已经从根本上注重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即发展不是硬道理,科学发展才是硬道理,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随着国家和政府对环境的重视,有关环境法规、条例也陆续出台,上文已述及,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以宪法为主导、《环境保护法》为基本法、7部环境法单行法规、多部环境条例、加入的国际环境公约,以及地方环境法规为主要内容的环境法体系,这些都是30多年来我们客观的立法成就,充分表明了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对于环境的重视,体现了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对环境保护的负责态度。环境法体系的存在,对于指引我们的环保行为、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区分违法与合法、惩治破坏环境的单位与个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使得中国在环境保护的立法已经逐步与国际接轨。

(二)环境法的立法不足

但是,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尽管目前的环境立法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但我国环境立法起步晚、起点低,加上观念的限制和认识不够深入,使得我国环境立法存在着许多不足,这些不足提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环境法作为一个部门法的整体地位过低。关于中国存在几个部门法,目前学术界还没有达成共识,但一般认为,环境法也属于中国的一个部门法。但是,作为部门法的环境法,比起其他部门法,如民商法、刑法、诉讼法,明显地位太低。其他部门法的代表法,如刑法部门的刑法典、诉讼法部门的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均是国家的基本法,而《环境保护法》尽管是环境法体系的基本法,但还没有上升为国家的基本法,因而就有学者感慨到:“从立法地位来看,《环境保护法》颁布至今一直被视为我国环境资源保护领域的基本法,是单行环境资源法律、法规制定的依据,然而与其他环境资源单行法一样,都是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通过的,没有真正体现环境基本法和其他单行法的母子和上下位关系,法律地位并无二致,这与基本法的地位显然不符。”作为基本法的《环境保护法》与其他环境保护的单行法规一样都是由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这明显在地位上就没有高下之分。环境法作为一个部门法的整体地位过低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明国家对环境立法还没有达到高度重视的程度。

第二、从对环境的保护主体来看,目前的立法过分强调行政机关的管理与监督,而忽略了民众的环境监管主体的作用。这一点,在《环境保护法》及几部单行法规中均表现的很突出,立法者过分强调了行政机关的监管职能。诚然,在环境保护中,行政机关有着引导和宏观管理的作用,但是,片面强调行政监管而忽视民众参与,无疑是不合理且不符合环境保护的实际情况的。环境保护事关全局,需要每一个公民参与监督,仅仅依靠行政机关的监管的效果肯定是不理想的。

第三、环境法律责任的追究责任单一,尚没有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根据我国现行的《环境保护法》及有关法律的规定,民众只有在自身权益实际遭受损害时,才能对环境破坏者提起诉讼,要求赔偿。至于那些破坏公益环境的行为,公民是没有资格提起诉讼的,一旦“企业违法排污或者破坏生态环境,公众只能向有关部门检举、投诉,而不能直接向法院起诉。无论是沱江、松花江污染,还是淮河岸边的癌症村,受害者都只能等待政府、有关部门的行政救济,致使民众在长期遭受污染、无可奈何的情况下,竟然下跪请求官员治理污染。2005年松花江污染事件之后,哈尔滨20家企业的联合起诉,北京大学三位教授及三位研究生提起的环境公益诉讼,还有一些哈尔滨居民以个人名义提起的诉讼,均被法院拒绝。这等于变相地帮助污染者,剥夺公民寻求司法救济的权利。

第五篇:完善我国房地产税制改革的几点建议

完善我国房地产税制改革的几点建议

灌云税务局

骆秀枝

内容摘要:虽然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房产税可以追溯到周朝,历史较长,但现行的房地产税收制度存在诸多与当今经济社会发展不适应之处,需要改革。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对税制成熟国家房产税制度的比较分析和借鉴是完善我国的房地产税制改革的有效途径。

关键字:房地产税

税制改革

房产价值评估

一、厘清房地产税的概念

房地产税,顾名思义是对房子及其土地征收的一种财产税,准确理解房地产税的概念,需要从以下四点来把握。第一,房地产税是将房子和土地视为一个整体而征收的不动产税,相当于现行的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合并。第二,房地产税的征税范围扩大,不仅对工商业房地产进行征收,而且将个人住房纳入征税范围。第三,房地产税的计税依据不同于现行的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现行房产税的计税依据是按照房产原值扣除一定比例计算,城镇土地使用税的计税依据是按照土地使用面积计算。现行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的计税依据导致的问题是税收和房地产价格出现严重背离,尤其体现在房地产市场过热的城市,政府通过税收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的能力下降。因此,房地产税的改革方向将是“按照评估值征收”。第四,房地产税是对房地产保有环节进行征税,在此不涉及房地产的建设环节和交易环节。

那么,为什么生活中人们往往更加关注房产税的改革,而忽视了城镇土地使用税呢?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房子是用来住的”是党和国家的住房政策,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置业观念也赋予了住房特殊的社会属性。如果开征房地产税,普通老百姓最关心是否设定人均免税面积、是否对家庭购买的首套住房免税等与房产有关的涉税事项。二是从广义上来说,土地是一种财产,对土地课税在国外属于财产税。但是,根据我国宪法规定,城镇土地的所有权归国家,单位和个人对占用的土地只有使用权而无所有权。因此,现行的城镇土地使用税实质上是对占用土地资源的课税,属于准财产税,而非严格意义上的财产税。要想把现行的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合并为房地产税,在立法角度上也需要破解一些难题。基于此,城镇土地使用税似乎离人们遥远了一些,受关注的程度自然而然就小了许多。

因此,加快房地产税制改革,应包含或者至少包含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的相关政策。

二、评述我国房地产税发展历程

(一)历史上的房地产税

我国对房地产的课税,历史悠久,最早的房地产税可以追溯到周朝,古籍《礼记·王制》中就有:“廛(chán),市物邸舍,税其舍而不税物”的记载。自周朝以来,中国曾经多次开征专门针对房产的税且有多种称呼。例如,唐朝时的“间架税”,当时唐朝仅将其视为缓解财政困难的权宜之计;五代十国和宋朝时的“屋税”,五代十国时将其作为一种杂税,宋朝时则将其视为一种辅助性财政收入。清代房产税纷繁复杂且名称多变,江南地区叫“廊钞”、“棚租”,北京叫“檀输税”,直至乾隆年间,才逐渐废止。民国时期,北京和上海也曾在短时间内开征过房捐等。这表明,中国历史上的确存在以房产为课征对象的房产税。

(二)我国房地产税制评述

我国现行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主要是依据国务院在1986年9月颁布并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房产税暂停条例》及1988年9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土地使用税暂行条例》,对房屋和土地分别征收。当前,这两个房地产保有环节的税种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房产税的征税对象过窄,房产税把城市、县城、建制镇和工矿区等房产作为征税的对象,而将房产的原值或者房产的租金收入作为计税依据,并将个人所有非营业用的房产(即个人住房)予以免税,可见房产税的征税对象只限于营业用房产;二是城镇土地使用税的纳税人主要是企业和单位,与房产税一样基本上不直接涉及居民个人,再加上其按照占用土地面积从量课税,与物价之间缺乏联动调整机制,不利于发挥税收杠杆的调节作用,无法通过该项税收调控房地产价格,调节社会贫富差距。

三、国外房地产税制比较和经验借鉴

鉴于美国、德国、新加坡的房地产税资料比较翔实,专家学者们对其房地产税的税制要素均进行了详细研究与论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归纳整理,从课税对象、税率、计税依据和税收优惠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以期能为我国房地产税改革建言献策。

(一)国外房地产税制要素比较

1、征税对象和纳税人比较分析

美国房地产税征税对象主要是居民住宅,纳税人为拥有房地产的自然人和法人,包括住宅所有者、住宅出租者,房地产税作为地方税种,其收入的95%以上由地方政府征收。

德国是土地私有制国家,对拥有土地的自然人、法人征收土地税;对用于出售的房地产征收房地产税和不动产交易税。纳税人为土地所有者及房屋所有者。

新加坡对所有房地产均征收物业税,物业税属于一般财产税,征税对象主要是土地、房屋以及其他建筑物等不动产,纳税人是土地、房屋以及其他建筑物等不动产的所有人。

2、计税依据和税率比较分析

美国房地产税以房地产核定价值作为计税依据,房地产核定价值由专门的机构进行评估,与税收征管分开管理。不同州采用了不同的房地产价值评估办法,如新泽西州以房地产的市场价值作为评估依据,纽约州以房地产市场价值的一定比例作为评估依据。美国房地产税税率的设定较为灵活,主要根据地方政府预算需要确定,用预算应征收的房地产税金额除以当年所有应缴税房地产核定价值计算当年的房地产税税率。

德国土地税计税依据土地登记的状态和价值确定,一年一缴;房地产税按照用于出售的房地产评估价值的1%至5%征税;不动产交易税按照房地产交易价格的2%至3.5%征税。其中,对土地和房地产价值的评估设立独立的评估机构,并实行“指导价”制度,只允许土地和房地产价格在“指导价”的合理区间浮动。

新加坡房地产的计税依据为房屋年价值,房屋年价值用年租金来衡量,由国内税务局对房地产年租金进行综合评估,对自住型房地产征收4%的物业税,对其他类型房地产征收10%物业税。

3、税收优惠比较分析

美国一是通过减少税基或者低估财产价值对自住房屋税收进行减免;二是允许房地产税超过一定限额的纳税人从州政府得到个人所得税抵免或现金补偿。

德国房地产税对居民住宅与其他买卖和经营性质的土地、房屋实行区别对待政策,对自有自住的房屋不缴纳房地产税,只缴纳房屋所在的土地税;对参加住房储蓄的纳税人给与奖励;对自建房和购房的纳税人提供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

新加坡一是对不同类型的房地产采取不同的税率,对购买自住型、小户型房地产的纳税人实行较低的税率,对投资性质及改善型的购房人实行较高的税率;二是采取累进制税率,对富人征税更多的税收。

(二)国外房地产税制经验借鉴

房地产税制体系完整,征税范围广。对房地产取得、保有和转让环节都设有税种,并且主要以保有环节的税收为主,对保有环节征税较高的税收能够提高房屋、土地的使用率和流动性。征税对象包括自然人、法人所拥有的各种类型的房地产,房地产税征税范围广、税源稳定使得房地产税成为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计税依据明确,税率设置灵活。房地产税的计税依据统一,有专门的机构对房地产价值进行评估,按照房地产评估价值计税,评估价值随着经济增长提高,相应税收随之增加,起到调节房地产价格的作用。税率灵活,通过设置层次丰富的税率,使低收入者等群体纳税更少,高收入者等群体纳税更多。

房地产税收征收管理制度较为完善。一是建立了房地产产权登记制度,健全的房地产产权登记和公开查阅制度减少了房地产私下交易,提高了房地产税制的有效性;二是完善的房地产评估制度,有独立的机构评估房地产价值,并具备标准化的房地产评估理论和方法,能够客观、公正地对房地产价值进行评估。

实行多项税收减免优惠政策。各国都设置了专门针对自住型购房者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自住型住房购买,如美国对自住型住房进行减免税,另外房地产税超过一定数额的纳税人可以从州政府得到相应的个人所得税抵免或者现金补偿。

四、完善我国房地产税制改革的建议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借鉴其他国家的相关经验,提出以下几点完善我国房地产税制改革的建议。

(一)合并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

我国城市土地是国家所有,但房和地是连在一起的,房价和地价更是紧密相连,而且地占主要比重,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房地产税制,将按市场评估价值为计税依据,更无法清晰区分房价和地价。另外,现行城镇土地使用税是从量计征,存在背离土地价值、有违税负公平的问题。因此,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合并征税,以利简化税制,体现公平税负,保证地方税收收入,进一步完善我国现代财税制度。

(二)以房地产的评估价值作为计税依据

我国现行房产税的计税依据有两种:一是采用房屋原值,另一是采用租金价值。而城镇土地使用税采用的是纳税人实际占用的土地面积为计税依据。有研究表明,各国房地产计税依据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出于社会和政治的考虑。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房产价值差异较大。因此,在决定我国房产税的计税依据时,既要考虑时代性,又要重视我国的地域性。从我国开征房地产税的初衷和实际可操作性看,以房地产的评估价值作为计税依据比较合适。但在实际征税时,对每一应税房地产对照统一评定的不同等级的土地市值,不同建筑的房产市值,再核算综合市场评估值,核定计税依据予以征税。

(三)全面推进房产登记和信息互联制度

房产和个人的相关涉税信息的情况掌握要依靠完善的税源登记制度和第三方信息采集报送制度,然而目前房产信息登记存在信息不准确、信息更新不及时的情况。因此要建立健全房地产产权登记制度,在我国国土资源部门的房地产管理机构的信息资料为基础,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土地使用权情况和房屋产权登记情况的普查,对全国范围内的各类房地产情况进行全面清查登记。

下载我国环境保护基本法的主要内容及完善建议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环境保护基本法的主要内容及完善建议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完善我国公务员管理制度的点滴建议

    完善我国公务员管理制度的点滴建议 一、考核及潜能评估新加坡和香港都有规范的公务员考核制度。以新加坡为例,新加坡每年要对公务员进行一次绩效考核和潜能评估。为确保公共......

    有关完善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议

    有关完善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议 摘要:目前,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已取得一定效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应加大政府公共财政支持力度,并变自愿原则为强制原则,从......

    我国环境保护的现状以及对策分析

    谈谈我国环境保护的现状[摘要]环境保护是一个国家乃至世界的大事,如何有效保护环境一直是政府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造成环境问题的原因是多样的,诸如经济因素、技术因......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分析及建议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分析及建议 摘要:近年来,我国涉及食品安全事件屡禁不止,呈现愈演愈烈的趋势,消费者的生存权和健康消费权受到极大危害,食品安全已成为民众普遍关心的社会问......

    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内容、问题及完善

    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内容、问题及完善 13法硕 刘军SA13216913 内容摘要:所谓财政转移支付制度(Financial Transfer Payment System),是指处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间关系、实......

    完善我国粮食生产直补制度的几点建议★

    完善我国粮食生产直补制度的几点建议 我国始终高度重视国家粮食安全,把发展农业、造福农村、富裕农民、稳定地解决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重中之重的大事。保障粮食......

    完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对策建议[精选合集]

    转自论文部落论文范文发表论文发表 完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对策建议 作者:杨少垒 杜兴端 摘 要:健全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以及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具有重要......

    我国的生态补偿立法的进程及完善建议

    我国的生态补偿立法的进程及完善建议 摘要: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下的“加快生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