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我国粮食生产直补制度的几点建议★

时间:2019-05-14 19:34: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完善我国粮食生产直补制度的几点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完善我国粮食生产直补制度的几点建议》。

第一篇:完善我国粮食生产直补制度的几点建议

完善我国粮食生产直补制度的几点建议 我国始终高度重视国家粮食安全,把发展农业、造福农村、富裕农民、稳定地解决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重中之重的大事。保障粮食安全对中国来说是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旦发生大饥荒,有钱也没用。解决13亿人吃饭问题,要坚持立足国内。当前,中国的粮食库存充裕,市场供应充足,并在各地建立了粮食储备和成品粮油储备。这不但有效稳定了国内粮食市场价格,也为保障世界粮食安全作出重大贡献。

我国粮食生产之所以取得如此好的成绩,最大的原因之一就是2004年出台的粮食生产直接补贴制度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坚持粮食直补向产粮大县、产粮大户倾斜的原则。各省级政府依据当地粮食生产的实际情况,对种粮农民给予直接补贴。省级政府对当地的主要粮食生产品种进行直接补贴,具体补贴品种及补贴标准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并提前向社会公布。新增资金的分配,必须用在标准确实过低的产粮大县和产粮大户身上,不搞平均分配。

粮食主产省、自治区(主要指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四川等省,下同)原则上按种粮农户的实际种植面积补贴,如采取其他补贴方式,也会剔除不种粮因素,尽可能做到与

种植面积接近。

我国目前实行的粮食直补有的采取直接发放现金的方式,但主要的是实行“一卡通”或“一折通”的方式,向农户发放储蓄存折或储蓄卡。通过实地调查,笔者发现,粮食直补政策实施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两个缺陷:

1.补贴对象面广。目前,补贴方式多种多样,如按种植面积补、按计税产量补、按计税面积补、按交纳的商品粮数量补。我国不少地方将“粮食直补”变“农田直补”。大多数省份是以计税耕地面积为依据核算补贴资金,不管农民是否种植粮食,都可以平均地得到粮食直补资金,属“普惠式、大锅饭、平均主义”的补贴,影响了粮食直补政策的激励作用,不少地方出现了“种与不种一个样”、“种多种少一个样”、“种好种坏一个样”的现象。

2.补贴标准低。各地的补贴方式不同,补贴标准也不一样。目前各地粮食直接补贴水平大约是亩均10元左右,农民普遍反映补贴标准太低。如果粮价下跌,农民预计粮食补贴不足以弥补损失,就会选择放弃种植。

在此,建议由国家粮食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综合考虑上一年我国粮食生产成本、种粮比较收益、粮食总体供求状况、国家粮食储备状况和财政承受能力,确定一个合理的粮食直补率,由国家权威部门于年初向全国公开发布,并明确要求与售粮金额挂钩。为此,必须:

1.进一步放开粮食购销市场,核准粮食企业资质。凡是申请或正在从事粮食购销的企业和个人,须经县级粮食主管部门和工商管理部门按规定的条件审核批准后,方可在市场从事粮食购销活动。

2.印制、核发购粮专用发票。建议由国家粮食主管部门和国家财政部门联合印制、核发购粮专用发票,发票一式五联,即从事粮食购销的企业和个人、售粮农户、粮食主管部门、农发行和农村信用社各持一联。

3.明确农发行作为粮食直补的发放操作主体。明确规定各从事粮食购销的企业和个人的粮食收购资金提前存入各地农发行指定的乡镇农村信用社,由乡镇农村信用社根据国家规定的粮食直补率和购粮专用发票发放售粮资金和粮食直补资金。再由农村信用社根据购粮专用发票,与农发行结算直补资金。同时,亦可防止从事粮食购销的企业和个人在收购农民粮食时,发生“打白条”或拖欠农民售粮款项。

4.实行按市场价收购粮食。明确规定各从事粮食购销的企业和个人收购粮食时均按市场价收购粮食,实行优质优价。

5.赋予各地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对粮食的调控、监管职能。国务院有必要赋予各地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对各地粮食生产、销售全过程的调控、监管职能。通过确定一个合理的粮食直补率,并明确要求与售粮金额挂钩,向种粮农民发放粮食直

补资金,就可以弥补当前我国粮食直补制度的缺陷和不足,真正实现我国粮食的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同时,农民亦可根据由国家权威部门向全国发布的粮食直补率这个信号,及时调整农业生产。

第二篇:我国粮食直补

浅析我国粮食直补

谭春荐

(班级:农学08-2 学号:20080377)

摘要:粮食直补政策的实施是一项影响巨大的深刻的变革,自粮食直补实施以来,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也存在着许多不足。继续强化粮食直补政策,并改善其不足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本文就我国粮食直补存在的一些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措施作了简单的讨论。关键词:粮食直补,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粮食是我们不可或缺的食物,粮食消费需求始终呈刚性增长,粮食生产具有重大意义。众所周知,我们国家人口众多,对粮食的需求量非常之大,所以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是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性问题,始终是国家长治久安的保障。就目前的中国国情而言,农民仍然是粮食生产的主力军。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农村进城务工,许多种植粮食的田地变为了荒地。究其原因,主要是粮食生产本生就是非常低效率的产业,加之我国粮价始终比较低,农民在城里务工挣的钱自然要比在农村务农多。所以,很多年轻的农民都出去打工了,村里只剩老人和孩子,自然就使很多庄稼地变得荒抚。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同时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比如取消农业四税(农业税、除烟叶外农业特产税、牧业税和屠宰税),实行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等政策。对稻谷、小麦实施最低收购价政策,完善了对种粮农民的保护机制,市场粮价基本稳定。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加大对农业投入倾斜力度,初步建立了稳定的农业和粮食生产投入增长机制。其中粮食直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改革措施。1 粮食直补 1.1 粮食直补的概念

粮食直补,全称粮食直接补贴,是为进一步促进粮食生产、保护粮食综合生产力、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和增加农民收入,国家财政按一定的补贴标准和粮食实际种植面积,对农户直接给予的补贴。粮食直补是指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就是把通过流通环节的间接补贴改为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原则上按粮食种植面积把粮食补贴直接发放到种粮农民手中。1.2 粮食直补的意义

粮食直补政策的实施,是继农村税费改革之后又一项影响巨大深刻的变革,是随着国家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化,将国家对粮食的补贴由间接补贴流通环节的国有粮食企业改为直接补贴给生产环节的粮食生产者—农民,也就是所谓的“暗补改明补”。中国政府历史上第一次动用国家财政资金给广大种粮农民直接发放补贴,做出了前人未曾做过的事情,其积极意义在于它为中国农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其影响是划时代的。粮食直补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2.1 粮食直补的实施及成效

我国从2004年开始对种粮农民实施了粮食直补,旨在提高农民的积极性,保证粮食生产。粮食直补实施以来,取得了一些很大的成效。

(1)据有关数据显示,从开始粮食直补的那年,即2004年我国粮食产量恢复到4694.5亿公斤,比2003年增产387.5亿公斤,增产量创历史新高,扭转了粮食产量持续下滑的局面。

(2)粮食直补,与没有直补前相比,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以前嘛,你种多少、收多少就是多少,现在国家还对应的给一些补贴,可谓是额外的收获。

(3)粮食直补,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这种事以前的农民是绝对想都不敢想的。我在农村,也经常听到农民说现在国家的政策好,还是有不少农民愿意从城里返回农村种粮。

(4)粮食直补,体现了国家、政府对农业的重视和投入,对稳定粮食生产,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具有重大意义。2.2 粮食直补存在的问题

粮食直补自实施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许多的不足和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2.1 粮食直补的资金来源单一,资金总量较小,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

从资金来源上看,直接补贴的金额强烈依靠中央财政支持,中央投入占补贴总额的88.8%,这很难满足中国现在的状况。从资金量来看,投入资金严重不足,缺口还很大。2.2.2 补贴范围难以确定

由于农民都有自己承包的土地,很多地方,不管农民是否种植粮食,只要有耕地就进行补贴。这样一来,很多农民不种地,而是进城务工还照样能拿到补贴,严重打击了农民的积极性,影响了粮食的生产。2.2.3 补贴没有固定标准

补贴的标准很难确定,如果按种植面积补贴,那么农民承包的土地不一定都种植,反正都可以领导补贴,少种一点也无所谓。如果按产量补贴,根本没法确定农户的产量。所以补贴具有很大的盲目性,一般都是按计税面积进行补贴。2.2.4 补贴金额普遍偏低

由于国家财政的投入非常有限,粮食直补的补贴金额是很低的,再加上粮价涨幅很慢,远远跟不上农药、化肥、农具等的涨幅,农民种粮很有可能出现亏损。还存在有的地方补贴金较高,而有的地区却很低,这样很难体现公平原则。2.2.5 补贴的作物比较单一

目前,粮食直补的地对象主要限于粮食作物,而粮食作物的经济效益与经济作物等其他作物相比又比较低,这也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农民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国家资源的分配。

2.2.6 存在虚报冒领的现象

有的地方政府,发展其他产业占用了很多耕地,但假报耕地面积,以套取粮食直补金。还有的农民,已经转让了土地,但还是领取粮食直补。这样不仅造成了国家财政的浪费,还会滋生腐败,同时降低农民的积极性。3 解决的措施

3.1 增加对粮食直补的投入

在国家财政允许的范围内,适量增大国家投入,并且集结社会基金加大对农民的补贴,真正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3.2 控制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物品价格

种子、农药、化肥、农具等一系列物品涨价的涨幅总是粮食涨幅的好几倍,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国家应该加强宏观调控,严格控制此类用品的物价,保护农民的利益。

3.3 提高粮食价格

光靠粮食直补是很难保障农民的利益的,最根本的措施还是应该提高粮食的价格,让农民在粮价中获利,利用市场来提高粮农的积极性。3.4 制定补贴标准

补贴应与粮食种植面积或销售数量挂钩,地方政府确实落实每户农民的实际种植面积或销售粮食量,根据相关数据进行补贴,而不是盲目的按计税面积进行补贴。3.5 增大直补的品种范围

除粮食作物外,对经济作物、饲料作物及要用作物也进行相应的补贴,使农产品多样化,同时提高非粮食种植户的积极性。3.6直补要与提高农产品质量、保护生态环境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相结合

现代农业生产,不仅仅是以提高产量为目的了,还要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同时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所以,粮食直补也应该重视这些方面,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力度,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3.7 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的投入力度

粮食主产区是粮食的主要来源,对粮食的总产量具有很大的贡献力度,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投入力度对保证粮食生产时很有必要的。对粮食主产区课适当加大补贴金额量,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生产时比较稳定的,不存在无标准补贴的问题。4 对粮食直补的一些思考

粮食直补作为我们国家的一项重要政策,其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国家实行粮食直补政策,这是我国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力推行的一项重大举措。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这些东西是没有对错之分的,任何一件事,都有积极地一面也有他不好的一面。粮食直补,既产生一些经济效益,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有的经济学家认为,这是一种假象,目的是把农民束缚在农村;也有的经济学家认为,这是能够帮助农民增收、稳定粮食生产、确保社会稳定的一项措施。

作为一名农业高校的学生,我更应该关注这类问题,我认为,就目前而言,我国粮食直补总体形势是良好的,但国家确实还应该增加投入。另一方面来讲,粮食直补政策起步比较晚,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发展总是需要一个过程,我们应该支持并提出改进的建议。当然,要想稳定粮食生产,提高农民的利益,最好的办法莫过于提高粮食价格,但这在中国,至少目前不太可能,所以粮食直补以及后面的一些补贴政策应该算是目前相对较好的一些保障粮食安全措施。

第三篇:粮食直补款建议报告

今年,吉林省各级政府采取有效措施,确实保证粮食直补资金发放到农民手中。如:乾安县采取四项措施和执行“六到户”制度兑付粮食直补资金。截止目前,我省发放到农民手中的粮食直补款已达百分之九十以上。但是,个别地方还存在土地面积核对不准,直补资金发放不顺利等情况,使部分直补资金至今还未到农户手中。为此,吉林省农调队对粮食直补款发放中存

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直接问题:

1、有的地方抽调大量机关干部进行核实面积,工作环节多,党政机关支出费用大;合并后的乡镇,因为工作人员少,幅原面积广,发放对象多,使发放工作进展慢。例如:永吉县为确保直补政策落实到位,抽调了一批机关干部到村户核实面积,发放补贴,前后持续半个月时间,花费大量人力财力。另外,榆树市环城乡是一个合并的大乡,此次粮食直补款涉及环城乡21个村,122个村民小组,14464个农户,土地16032垧,粮食直补金额达825.65万元,承担发放任务的银信部门,只有环城和双井两家信用社。其中调查的立新村涉及农户500户,土地419垧,金额21.68万元,东沟村涉及农户976户,土地965垧,金额49.70万元。如果同时按每天发放两个村计算大约12天才可以发放完,尽管银信部门争时间抢速度,直补款仍然没有按时发放完。

2、种植面积核实难,农户土地承包面积和粮食直补款的发放面积不符。粮食直补款的发放是依据97年最后一轮土地承包面积为准,而当时有的村、社领导瞒报了最后一轮土地承包面积,因此,农户土地承包面积和粮食直补款的发放面积不符。例如:德惠市郭家镇某社原纳税面积68公顷,97年最后一轮土地承包面积只上报39公顷,这次粮食直补款只按39公顷发放,给农户造成了损失。

3、有的地方发放直补款以计划种植面积代替实际播种面积,每公顷耕地面积的直补资金差距较大。由于要保证在春耕时节发放到户,而各地农时季节相差较大,有些地方还没有播种就得发放,只能以计划种植面积代替实际播种面积来计算,最终补贴与实际补贴存在差别。另外,粮食直补款是依据前五年粮食产量和以前纳税额来计算的,因此造成各乡(镇)之间每公顷耕地面积的直补款差距较大,据调查,德惠市每公顷耕地直补款约在500元—800元之间,差距很大。

4、个别原因使农户无法领到直补资金。如:证件不全,户在人不在,台帐户主已死亡,因地流转造成矛盾的,也有有个别农户暂时不用资金而不急于领取等。按着领取直补资金的要求,农户必须持身份证等有效证件,到信用社领取,而有的农户没有身份证,或身份证已过期,还有部分农户外出打工或因故外出,不能及时领取的。另外,有的农户户主已死亡未注销的,造成无法实现本人领取。

二、潜在问题:

1、有的农民对不管耕地土质好坏,水源条件优劣均按同一标准补贴认为不公平。调查中,一位乡镇说:“按种植面积给直补资金,确实鼓励了农民多种粮。但是,不管什么样田,是否适合种粮食,大家都来种,在一定程度上又打乱了从前进行的种植结构调整。”

2、目前,农业生产中的问题很多,尤其今年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使一部分农户,尤其是贫困户无力进行生产投入,虽然国家进行了补贴,但分到农户手里的资金面对大幅上涨的农资还是显得苍白,仍然解决不了真正难题。

3、有的农户认为粮食直补,应按粮食产量进行补贴。据调查,有的农民每亩地玉米单产达700公斤,可有的农民单产只不过500公斤;水稻按品种好坏产量相差达200公斤/亩。调查中,有的农民讲,粮多理应多补,反之少补。这样有利于土地向种地能手和大户转移,减少低产户,增加粮食产量。

三、相关建议:

1、农民希望直补款提早到春耕生产前发放,保证群众能用直补款来购买应急的生产资料,另外,要解决贫困户种地资金短缺的问题,不能只依靠国家给的直补款,还要给农户提供更方便、更多的贷款满足农户进行农业生产。

2、农民希望银信部门能增加人力,实行多点分散的方法,尽量缩短发放时间,要多设专车走村串屯面对面直接发放,避免因领取直补款影响正常的农业生产。

3、希望政府对粮食直补款的计算依据明确,防止乡(镇)之间直补资金差距过大,有的农民希望以新核定承包耕地面积为准,避免农户之间苦乐不均。

4、希望乡镇政府能否对证件不全或外出打工的农户,可由村社出据证明,经本人同意,委托代领;因土地流转而产生纠纷的农户,要按农业承包合同管理条例和土地流转的有关政策规定,搞好调解和仲裁,确定应补对象,及时发放。

第四篇:有关完善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议

有关完善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议 摘要:目前,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已取得一定效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应加大政府公共财政支持力度,并变自愿原则为强制原则,从而保障农民医疗权益的实现。

关键词:公共财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保障制度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下简称“新农合制度”)是近年来在政府持续深化各项民生制度改革背景下出台的一项重大惠农政策。但其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须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解决。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现状

近年来,由于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的出现,农民对医疗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的需求日渐强烈。“新农合制度”即是为解决这些问题并使更多农民获得基本医疗保障的途径。有研究表明,在国家公共医疗卫生资源分配方面,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30%,却使用了近80%的公共卫生资源。改革开放后,“20多年来的所谓国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实质上只是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并不涉及到广大农村医疗体制”。因为我国社会保障的整体水平不高,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低下,并远远落后于城市社会保障水平。这说明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十分迫切。为此,党中央、国务院于2002年10月做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试图通过再分配的制度设置,实现农民健康权益的维护,进而达到社会资源的公平合理配置。该《决定》明确提出逐步在全国建立“新农合制度”,从2003年起试点,至2010年实现基本覆盖。在《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部等部门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意见的通知》中,明确提出新农合制度的目的是保障农民的生命健康权。它是以政府组织、引导与支持,农民自愿参与为原则,以个人、集体与政府多方筹资的方式(农民每人每年交10元,中央和地方政府各补助10元,人均合计30元),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的制度。2008年,新农合工作将从试点阶段转向全面推进阶段。自2003年“新农合制度”启动以来,全国已有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实现全覆盖,参合农民达7.3亿人。近5年的实践证明,“新农合制度”作为我国农村卫生改革的制度创新和现阶段农民基本医疗保障的重要实现形式,它不仅符合我国国情,也与现阶段的发展需求相适应。在减轻农民医疗负担、缓解因病致贫和返贫状况、保障农民健康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存在的问题

(一)筹资水平有限,难以为农民提供有效的医疗保障。“新农合制度”的筹资方式主要是通过农民、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筹资,人均合计仅30元。从2008年开始,各级财政对农民的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80元。在目前每年医疗费用上涨幅度达14%的情况下,凸显出其筹资水平过低,在很大程度上也限制了农民的报销比例,影响到农民的积极性。诚如全国人大代表汪春兰指出的:“由于报销的门槛高,500—800元才可以报,而„封顶线‟却仅为6000元,补助比例大概只有20%多”。可见,农民无法负担起较大的医疗费用。在“新农合制度”的运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导致该制度预期目标的实现程度有限。如,一些地方政府采取家庭账户、保小病等做法,以此吸引更多的农民加入,从而提高参合率,达到实现“政绩”(实

现一定的农民参合率,往往成为上级政府派发给下级政府的工作任务,也是政绩考核的指标之一)的目的。这些削减了保障农民抵御大病风险的功效,也背离了以大病统筹为主的目的,同时增加了制度运行成本。

(二)无法避免农民的“逆向选择”,不利于建立可持续的筹资机制。在“新农合制度”设置的自愿原则下,无法避免农民“理性”的“逆向选择”,从而不利于建立可持续的筹资机制。由于信息不对称,使不同的参合者所面临的疾病风险和预期损失程度不同,“新农合制度”所能分担的社会风险有效性大为降低。如,高风险者的参加意愿非常强烈,反之,低风险者的参与积极性就很低(因为发生重大疾病的概率较小,这会降低参合者的预期收益)。实践中,农民“逆向选择”的客观存在与制度设置的目标产生了一定矛盾。此外,在所谓“政绩”的“潜规则”制约下,为追求较高的农民参合率(减低农民的逆向选择发生率),一些地方政府不惜事先动用财政资金予以垫支,之后再向农民收取费用。如此一来,既违背了该制度的“坚持自愿原则”与“反对强迫命令”的精神,也阻碍了“新农合制度”的有效运行。

(三)覆盖率有待提高。2003年试点以来,至今仍有10余个省市尚未实现基本覆盖;农民参合率尚有20%以上的空间。相对于2010年实现“新农合制度”基本覆盖农村居民的目标而言,任务十分紧迫和艰巨。这一目标的实现,主要取决于能否筹集到足够的资金,以及这些资金能否得到切实有效的使用。

总之,这一制度在运行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些是人为实施不到位,有些是发展过程中的正常体现,还有一些是地方政府的激励机制及新农合制度建设本身不完善。如果不能直面这些问题及其存在的某些负面激励,进而找到问题背后的真正原因,也就无法保障该制度的正常运行,甚至会背离制度设置的目标,从而影响“新农合制度”的健康运行。若要“新农合制度”长期稳健地运行,必须从根本上厘清政府的定位及其责任,探索并逐步确定当前这一制度实施的现实出路。

三、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议

农村社会医疗保障制度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它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自我“试错”,不断走向完善的过程。因而,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更有赖于政府切实发挥其在制度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农村医疗等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无疑是“新农合制度”建设的有力保障;而农民的福利与生活改善程度,往往取决于政府对农村公共产品的投入程度。

(一)政府应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变“新农合制度”中的“自愿原则”为“强制原则”。当前,“新农合制度”的根本问题是制度的定性(自愿原则)与政府目标(使广大农民获得制度施行的实惠)不一致,从而影响了“新农合制度”的健康运行和可持续发展。这从一些地方政府不遗余力地为降低农民的“逆向选择”而采取大量的应对措施中可见一斑。这增添了行政成本的耗费,满足了地方官员的利益驱动,但无助于农民应有的实惠。由于逆向选择的客观存在,破坏并最终导致一个建立在“自愿”选择基础上的社会医疗保障政策的失效。换言之,逆向选择的发生折射出医疗保障制度“失灵”。这就需要政府摆正与回归其“社会契约”意义上为民谋福利的“代理人”的应有定位。政府应明确定位其主导责任而非引导责任,并积极加大公共财政的支持力度。因为“新农合制度”已具备了一般意义上社会保险制度的“再分配性”和“政府主导性”的主要特征,透过政府强制性的“制度供给”方式,不仅有助于杜绝上述各种弊端及防止未来不可知的“制度成本”的出现,也将使农民得以在更为广泛的农村社会范围内分散风险而获得实惠。因此,从近期来看,应采取的有效措施是建立政府主导的“强制性”保障制度。也就是说,政府应变“新农合制度”中的“自愿原则”为“强制原则”,以走出“制度失灵”的困境。

(二)政府应通过立法方式,保障农民的医疗权益。社

一,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采取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的方式筹集资金。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由我国农民自己创造的互助共济的医疗保障制度,在保障农民获得基本卫生服务、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所普遍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个范本,不仅在国内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而且在国际上得到好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XX年起在全国部分县(市)试点,预计到2010年逐步实现基本覆盖全国农村居民。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及省政府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意见有关精神,农民大病统筹工作改称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行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筹资标准不能低于30元/人,其中县财政补助10元,乡镇财政补助5元,农民筹资15元。归纳起来是筹资提高,政府补助多,农民受益面大,为患大病的农民建立了保障,最高给付额达到XX0元。

二,建设新农合的意义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然而,经济的发展并没有给农民在看病问题上带来太多的实惠。我国人口占世界的22%,但医疗卫生资源仅占世界的2%。就这仅有的2%的医疗资源,其80%都集中在城市。从1998年到XX年农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2.48%,但医疗卫生支出年均增长11.48%,后者的增长竟然是前者的近五倍。据有关媒体报道,至今中国农村有一半的农民因经济原因看不起病。在广东那样的经济发达地区,也有40.08%的群众有病未就诊,23.35%的群众应住院而不能住院。另外,我国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还很窄,不足以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在广大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基本上处于“空白地带”。疾病,像一把利剑挂在农民兄弟的头上,“看病难、看病贵”是目前中国农村比较普遍的现象。“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转型过程将进一步加剧,要使这一转型能够平稳推进,整个社会需要构建严密而可靠的安全网。因此,农民的医疗卫生问题已经远远超出了问题本身,解决农民的看病难,不仅仅是尊重农民起码的生存权的问题,更是建设公平、公正的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如何解决农民的看病难?回顾历史,我们曾经解决过这一问题,而且是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1993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投资与健康》指出:“直到最近,(中国)一直是低收入国家的一个重要的例外„„到上世纪70年代末期,医疗保险几乎覆盖了所有城市人口和85%的农村人口,这是低收入发展中国家举世无双的成就。”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农村人口还占全国人口80%,但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6岁提高到了68岁。专家们承认,这种健康业绩的基础,是在“将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资源配置大格局中,辅之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网络、遍布每个农村社区的土生土长的“赤脚医生”队伍和合作医疗制度的“三大法宝”。因此,加强农村卫生工作,发展农村合作医疗,是新时期建设新农村题中应有之意,是非常必要的。

三,历史弊端

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在农村,“小病挨、大病拖、重病才往医院抬”的情况司空见惯,目前因因病致困返贫现象严重,农村需住院而未住者达到41%;西部因病致贫者达300—500万。农村的贫困户中70%是因病导致的。自1985年以来,虽然农村居民收入也在不断增长,但增长幅度明显小于城镇居民。剔除物价因素,1985—1993年农村居民收入年均实际增长3.1%,而同期城镇居民收入年均实际增长4.5%,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速度为9%。1988年以后,农村居民实际收入增长基本处于停滞状态,1989—1993年农村居民收入年均

实际增长仅为1.4%。但与此同时,农民医疗支出大幅上升。以安徽省为例,XX年前三季,农村人均医疗支出42.82元,与上年同期37.69元相比,上升了13.6%;其中医疗论文联盟整理卫生保健人均支出19元,已接近上年人均全年支出20.2元。1990年人均全年压疗支出14.41元,1998年历史最高为52.11元,1999年为51.65元,10年间增长了

2.52倍,而10年间农民纯收入增长也仅是2.52倍。而且在全国的保障制度中,农民被排挤在保障体系之外。农村社会保障始终处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边缘,有相当部分社会保障的内容将整个农村人口排挤在保障体系以外。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仍然非常低下,多数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偏低,承受能力弱,相对于城镇社会保险改革进度而言,农村社会保险仅局限于部分富裕地区试点阶段,家庭保障仍是农村社会保障的主体。以医疗保险为例,我国当前进行的医疗保险改革不同于发达国家,最大的原因就在于它不是全民医保,而只是城镇职工的医疗保险改革,目前是解决公费医疗负担过重问题,保障基本医疗服务。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虽然曾在农村被广泛实践过,但几经周折,最终由于各种原因而解体。

四,实施中的一些问题:

1、社会满意度低

社会保险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它强调的不是个人成本收益的平等,而是保险金的社会满意度[7]。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作为一种社会保险,受益的农民和政府补助资金来源的纳税人的满意度对其成功与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调查中发现一些农民不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主要是基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保障水平低,农民了解不深,怕政策有变,认为是把自己的保险金拿去补偿别人了等的考虑。而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不满主要是因为保障水平低,参加和理赔程序繁琐等。此外政策不公等导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社会满意度低。

2、障水平低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以大病统筹兼顾小病理赔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这个定义显示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救助农民的疾病医疗费用的而门诊、跌打损伤等不在该保险范围内,这项规定使得农民实际受益没有预想的那么大。

3、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宣传不到位

现有的宣传多集中在介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给农民带来的表面好处上,没有树立起农民的风险意识,也没有体现出重点,没有对那些不参加的农民进行调查,使得宣传大多停留在形式上。许多农民并不真正了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义,他们仅从自己短期得失的角度考虑,由于自己身体好,生病住院的概率低,没有必要花那个冤枉钱。还有一些农民认为它跟以前的义务教育保证金一样,最后被政府骗走了,认为是把自己的保险金拿去补偿别人了。宣传也没有把具体的理赔标准发给农民,使得他们在理赔时,看到那么多药费不能理赔一些农民有被欺骗上当的感觉。

4、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登记、理赔程序过于繁琐

首先,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登记程序繁琐。其次农村合作医疗的理赔程序也很繁琐。城镇居民的医保都是可以拿来抵押一部分医药费的,可以直接在卡上交医疗费的,事后再来结算。国外的医疗保险更是让医院、医生与保险公司而不是患者发生直接的利益关系。而有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要农民先垫付,这样如果一些农民借不到钱还是看不起病,然后持着有关手续到合作医疗报帐中心申报,最后又要去信用社领钱。有的村庄离报帐中心和信用社很远,来回的车费都比较贵。繁琐的登记、理赔程序增加了农民许多不毕业的麻烦,降低了农民的满意度。

以上都是我在大量阅读了相关资料后,结合工作中和调查中了解的一些实际问题。对此次全国性的医疗保障制度的一些看法。在此次的暑期实践中工作的同时我也深深的被打动着,我国对三农的重视。近几年来国家一步步的免除了农业税,学费,还有现在进行中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一系列惠民政策。听卫生室的护士说现在好多种疫苗也是免费为儿童接种的。顺便提议一下,我在工作中发现的一个弊端:医生拿过来让我录入电脑的纸质联单都是很复杂的多张联单。我觉得既然已经录入电脑保存就不需要浪费大量的纸张来开四联单了,一张存单就可以了。对此医生也甚感烦琐,毕竟在惠民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环保

中国论文联盟www.xiexiebang.com。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www

第五篇:关于调整完善2010年粮食直补政策

关于调整完善2010年粮食直补政策 和做好对种粮农民补贴工作的通知

苏农改办[2010] 7号

各市、县(市)人民政府,省司法厅、省监狱管理局、省劳动教养管理局、省农垦集团总公司、省滩涂开发投资有限公司:

2007年,按照“目标清晰、利益直接、操作简便”的要求,我省将种粮农民补贴办法由按粮食实际种植面积进行补贴改为按核定面积补贴,补贴办法一定三年不变。三年来,通过稳定水稻直补政策,逐步加大农资综合补贴力度,补贴政策对稳定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落实种粮补贴政策工作中,各地按照省的要求,坚持市县长负责制和部门工作责任制,加强领导,规范管理,强化监督检查,种粮补贴政策落实情况一年比一年好。今年补贴办法“一定三年不变”的期限已到,有必要根据新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完善。

根据财政部《关于拨付2010年粮食风险基金中央补助款、抓紧做好粮食直补工作的通知》([财建2010]15号)及《关于拨付2010年农资综合补贴资金、抓紧做好对种粮农民补贴工作的通知》([财建2010]17号)要求,经省政府同意,现将2010年粮食直补政策调整和做好种粮农民补贴工作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继续稳定水稻直补政策

今年我省水稻直补政策继续实行“三不变”,即补贴标准不变,每亩补贴20元;核定补贴面积不变;补贴资金负担政策不变,其中省补资金61015万元(详见附表),徐州、淮安、盐城、连云港、宿迁、扬州、泰州、镇江等八个市和南通的海安、如皋、如东,常州的溧阳、金坛,南京的高淳、溧水、六合等县(市、区)及省属农场、盐业公司、滩涂开发公司补贴资金由省财政负担,其余地方的补贴资金由当地财政负担。

二、调整完善农资综合补贴政策

按照财政部关于“现行农资综合补贴政策保持稳定”的要求,今年农资综合补贴实行“三不变、三调整”。“三不变”:即每亩69元的补贴标准不变;按核定补贴面积发放补贴的办法不变;省核定的补贴面积基本不变。“三调整”:即在省原核定各市县补贴面积大体稳定的基础上,对近年来耕地面积净增较多的县(市)的农资综合补贴面积予以适当调增;对农资综合补贴面积小于水稻直补面积较多的少数县的补贴面积予以调增;对补贴资金结余较多的县(市、区)的农资综合补贴面积予以调减。此次调整后,执行中县(市、区)及有关单位补贴资金如有缺口,由县(市、区)人民政府和有关单位自筹资金解决,确保种粮农民和农场职工拿到补贴。农资综合补贴面积重新核定后一定两年不变。

三、规范补贴资金发放工作

各地和有关单位要严格按照将补贴面积核定到户的要求和全省统一的补贴标准向种粮农民和农场职工发放补贴,以进一步提高政策执行的透明度,便于农民和农场职工监督。

种粮补贴坚持谁种地补给谁的原则,承包地转包给他人的,按承包协议处理;抛荒地和非农业征(占)用的耕地不予补贴;补贴不得用于高效农业,成片粮田转为设施农业用地常年不种粮的,要及时从核定的补贴面积中剔除,不再给予种粮补贴。因行政区划调整县级之间补贴面积发生变动的,由各省辖市综改、财政、农业部门办理划进划出手续,调整情况报省备案。

为及时跟踪了解全国各地种粮补贴资金发放进度,监督资金使用情况,财政部2009年发文要求各地必须通过“中国农民补贴网”软件系统发放补

贴资金。为此,从今年起,全省水稻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资金改为全部通过“中国农民补贴网”软件发放。各地要按照要求及时、准确地向省上报补贴资金发放进度。补贴资金打入农户专用存折后,要采取有效方式将补贴项目和数额告知农户,确保两项直补资金5月底前全面兑付到农户。

四、认真细致地做好补贴面积核定到户工作

各地各单位要根据本地实际,认真细致地抓紧做好补贴面积核定到户工作。为保持政策稳定,多数地方到户的补贴面积除个别突出问题进行必要调整外,原则上可以维持不变。需要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调整的县(市、区)和国有农场,要坚持“大稳小调”,调整的重点要放在原来没有享受补贴政策的种粮农户和粮食面积增加较多的农户上,尽可能地缩小调整面,减少工作量,降低工作成本。在补贴面积核定到户工作中,要坚持公平、公正原则,操作方法要简便易行,调增的补贴面积可以采取统一打折均摊的办法核定到农户,以减少矛盾。补贴面积核定到户工作由县(市、区)农业部门和国有农场负责,县级人民政府和农场主管部门(单位)要加强领导,根据本地实际科学制定补贴面积核定到户实施方案,督促农业部门和各国有农场履行职责,按照农户(职工)申报、乡镇(农场)审核、张榜公示、县(市、区、农场)核定等规范程序,认真细致地做好补贴面积核定到户工作。

五、加强补贴资金管理

为确保补贴资金专款专用,省下达到市、县(市)的补贴资金全部纳入粮食风险基金专户管理,严禁截留、挤占、挪用。两项补贴资金要分别在粮食风险基金中专账反映,单独核算,不得混用。补贴面积核定到户后,因到户面积大于省核定面积补贴资金有缺口的,由县(市、区)政府和农

场自行解决。到户面积小于省核定面积补贴资金有结余的,结余资金保留在县级财政部门和农场补贴资金专户,次年与省结算。省两项补贴资金下拨到市、县(市)后,市、县(市)财政部门要在一周内将补贴资金从农发行专户划拨至信用联社资金兑付专户。

六、加强领导,认真做好补贴政策落实工作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和有关单位要进一步加强对种粮农民补贴工作的领导,精心组织实施,确保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政策落实到位。要抓紧制定完善本地区、本单位补贴实施方案和办法,尽早向社会公布。要加强补贴政策的宣传工作,使政策家喻户晓,调动广大农民和农场职工的种粮积极性。要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的政策教育、法纪教育,督促各级干部依法行政。要严明工作纪律,严禁截留、挤占、挪用补贴资金,严禁虚报面积冒领补贴资金,严禁干部收回农户专用存折代领补贴资金,严禁将补贴资金抵扣农民(农场职工)上交费用,严禁将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资金用于高效农业补贴。要强化补贴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建立综改、财政、农林、监察、纠风、农场等部门和单位联合监督检查机制,认真查处违反补贴政策规定的人和事,违规违纪情节严重、农民(农场职工)反映强烈的,要对相关人员作出严肃处理。要重视财政涉农补贴农民信访工作,及时查处违规违纪问题,坚决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要进一步健全完善补贴资金的专户管理、财务公开、村组公示、补贴旬报、档案管理等规章制度,加强补贴资金监管。各级综改、财政、农林、监察、纠风、信用社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加强沟通,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共同做好补贴政策的落实工作。要组织开展种粮农民补贴政策落实情况专项检查。县(市、区)和农场主管部门(单位)要逐乡逐镇逐场进行检查;省辖市要

对辖区内不低于20%的乡镇进行检查。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工作结束后,各省辖市和农场主管部门(单位)要对所属县(市、区)和农场工作开展情况和政策落实情况进行汇总,于八月底前书面上报省综改办、省财政厅、省农委。九月份,省综改办将会同省财政厅、农委、监察厅、纠风办及农场主管部门对全省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政策落实情况进行抽查。

以上通知,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〇〇九年三月十九日

抄送:财政部驻江苏省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省政府办公厅、省监察厅、省纠风办、省农业发展银行、省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各市、县(市)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下载完善我国粮食生产直补制度的几点建议★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完善我国粮食生产直补制度的几点建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粮食直补

    粮食直补 是指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就是把通过流通环节的间接补贴改为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原则上按粮食种植面积把粮食补贴直接发放到种粮农民手中。 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

    粮食直补

    赉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粮食直补工作制度的通知 镇政办发„2010‟5号 镇赉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粮食直补工作制度的通知 各乡(镇)政府、国有农林牧渔场,县政府有关部......

    粮食直补

    粮食直补,全称粮食直接补贴,是为进一步促进粮食生产、保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和增加农民收入,国家财政按一定的补贴标准和粮食实际种植面积,对农户直接给予的......

    我国的独立董事制度及其完善建议(5篇范例)

    我国的公司治理结构迫切需要改革,这也是公司法修改过程中大家争论激烈的一个问题。我国现行公司法规定的公司治理结构由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组成,符合各国公司法的通常......

    汇小贷关于完善我国小额贷款制度的几点建议

    小额信贷在经济发展及扶贫开发中虽然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目前还存在一定问题,需要通过防范经营风险、努力降低运行成本、以及对小额信贷机构的监管等措施来进一步使其规范化......

    完善我国“新农保”制度的对策建议

    完善我国“新农保”制度的对策建议 摘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是我国新时期国家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之一,它可以解决我国农民的后顾之忧,使农民摆脱了土地和......

    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建议

    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建议 一、引言 个人所得税是国家为调节个人收入、贯彻公平税负、缓解社会分配不公而对高收入者征税的一个税种,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的......

    如何完善我国的行政监察制度

    如何完善我国的行政监察制度 ----------完善我国行政监察制度的前提好的行政监察环境可以促进行政监察工作的开展,可以有利于行政监察措施的落实,可以极大的推动行政监察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