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完善我国“新农保”制度的对策建议
完善我国“新农保”制度的对策建议
摘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是我国新时期国家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之一,它可以解决我国农民的后顾之忧,使农民摆脱了土地和家庭带来的束缚,通过进城务工提高自身的生活水平;同时也提升了当前农村居民的消费信心,促进了社会的稳定;此外,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还有助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也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关键词: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转移接续;保值增值
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全局主要受的健康发展影响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能否健康发展,能否真正实现让广大农村居民老有所依,关乎着我国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大局,它是当前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探索工作早在1986年就开始了,距今已经有近30年的风雨历程。但是,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覆盖全国城乡的养老保障体系。
一、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特点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以保障农村老年人基本生活为目标,从农村实际情况出发,起步水平设置较低。我国目前无法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完全接轨农村的实际经济情况,决定着新型农村养老保险需要从农村实际出发,低水平起步(最低参保标准为100元/年?人),循序渐进由点及面,试点运行得到成功之后再逐步扩大覆盖面。参保人条件十分宽松,年龄需满16周岁,户口是农业户口,没有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广大农村居民,符合条件的公民不强制参保,群众可自愿参加“新农保”。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从我国实际出发,创新中谋求发展,汲取了以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兴衰的经验教训,从制度设计上摆脱了现收现付的局限性,这些特点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现了其高度的适用性和灵活性,大大提高了广大参保对象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意愿度。
二、完善我国“新农保”制度的对策
1.政府财政补贴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
现阶段,选择最低缴费标准参保的人数占绝大部分,这当中有部分农民选择最低缴费标准参保缴费确实是由于自身收入水平较低,也有一部分群众是对“新农保”的意义和政策没有完全了解,参保意识还有待提高,加上政府财政补贴是绝对公平的,多缴和少缴得到的政府财政补贴是相同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获得政府的财政补贴,他们会选择最低缴费标准参保缴费。在“新农保”实施过程中,有些地区也实行了浮动补贴,它是对选择不同缴费标准参保缴费的人给予不同的缴费补贴,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鼓励参保人选择较高缴费标准参保缴费的作用,但是这种补贴方法容易形成“补富不补穷”情况。所以,在完善政府财政补贴机制时一定要设计出合理的补贴机制才能使其起到真正的社会保障性质的合理效果。
2.提高记账利率,激励农民多缴费
“新农保”养老金目前的记账利率为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农民不需要懂得任何理财知识,也知道将钱存在银行可以得到五年期的定期存款利率,这要远高于1年期存款利率,人们当然不会将更多的钱以一年期存款利率存在“新农保”个人账户里。所以在制定个人账户记账利率时,应当至少将利率定在高于五年期银行定期存款利率或者高于通货膨胀利率的水平上,这样参保人才有更大的积极性多缴费、长缴费。笔者建议个人账户记账利率的调整应以养老金的替代率作为参考。随着“新农保”工作全覆盖和深入开展,其主要任务应当是提高养老保障水平。我国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稳步提高的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以及国家综合财力不断增强,“新农保”的提高记账利率应相应提高,已达到最终能使“新农保”养老金的替代率接近或达到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替代率。
3.统筹层次需要提高,逐步实现省级统筹
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统筹层级也经历了一个上升的过程,现阶段其统筹层次已经逐步上升到省级统筹,因为只有上升到省级统筹之后,保险关系的转移接续工作能更为顺畅地进行。“新农保”制度的统筹层级也应该逐步上升,有现在的县级统筹应逐步达到市级或省级统筹。随着“新农保”实现省级统筹,养老保险关系在省内的转移接续工作将更加方便;进而在省与省之间“新农保”关系的转移接续工作也更加便捷,简化了其工作需要处理的过程,也更加容易的得到有效的管理。全国在模式上基本相同的“新农保”,实现省级统难度确实不大,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全面开展“新农保”工作的现在,应当尽快提高“新农保”统筹层次,加快“新农保”制度的省级统筹进程。
4.完善“新农保”衔接政策
在“新农保”与其他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工作中,较为复杂的是关于“新农保”和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问题。对于在外打工的农民工来说,当他们放弃打工生活,回到老家时,他在打工时期如果参加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其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关系是否立即转入农村养老保险应当人性化处理,应待当事人到达领取养老金年龄时或根据当事人的个人意愿和有关具体情况作出决定。对于不满足城镇职工养老金领取条件的人,以前只能一次性拿到个人账户储存额,而新出台的《社会保险法》规定参保人可以通过补缴方式获得养老金。
三、完善我国“新农保”制度的建议展望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实现广大农民老有所养的一项重大惠民政策,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程。我国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正在探索改革的阶段,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目前实行的保险模式较为成熟可行,是基础养老金加企业年金的保险模式,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最终会在进行改革后采取基础养老金加职业年金的模式,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单位届时将形成相对统一的养老保险。“新农保”也会在发展的过程中向城镇职工养老保险逐步统一,并进一步向企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和政府部门养老保险进行再次相对统一,最终全国统筹的养老保险制度将在我国逐步建成。
作者简介:
过文俊(1982.09-),男,汉族,安徽省,硕士研究生,西北大学公共管理专业,助讲,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第二篇:新农保工作对策及建议
阿瓦提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
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之后又一项重大惠民政策。阿瓦提县作为自治区第三批试点县,于2011年7月1日正式启动新农保,目前此项工作正处在系统录入、保险费征缴和基础养老金发放工作阶段,现将工作运行情况、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归纳如下。
一、新农保试点运行情况及取得的经验
(一)摸底调查确保“三清”。一是适龄参保居民各年龄段的人数清。全县适龄参保农牧民总数61698万人。其中:16-59周岁41934人(不含在校学生),60周岁以上老人19764人。二是特殊群体人数清。全县特殊参保群体人数为7150人,其中:农村低保5034人、农村五保供养人数为350人、农村重症残疾1766人。三是“人在户不在、户在人不在”情况清。从公安部门调取的数据显示,全县实际注册的16-59周岁农牧民近120000人(含在校学生),60周岁以上老人19057人。
(二)办法、场所及人员“三落实”。一是落实实施办法。在反复讨论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阿瓦提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实施办法》。参照两批先行试点县市经验,将基础性养老金提高至70元,即:中央拨付每人每月55元,县财政拨付15元。二是落实办公场地。各乡镇、工业企业劳动和社会保障事务所办公场所,从各个乡、镇、农业企业现有办公用房中调剂,目前也已全部落实到位。三是落实人员。新农保工作人员从大中专毕业生中招聘,工资待遇由人事和社会保障局向上级申请公益性岗位补贴资金予以解决。目前招聘的工作人员已全部到位,完成了培训工作,并开展了新农保试点启动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三)运转资金预算情况。经测算,我县启动新农保需一次性投入办公经费等102.9万元,启动后,中央所需配套资金1304万元,自治区财政补贴配套资金126万元,县财政年需承担各类补助资金572万元。开展工作所需经费39万元。
二、新农保试点启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吃不透”政策现象依然存在。在广泛开展政策宣传及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我们发现,全县有85%的农民参保意愿强烈,这反映出农民对解决养老问题的迫切愿望,大多数农民表示这是件好事,参保后能够老有所依。但也有部分农民对新农保政策持怀疑态度,有人说:多年来领养老金的只有上班的,现在让农民享受养老金,是不是要把土地收回去?还有一些农民表示,现在物价上涨太快,发放的基础养老金太少,不足以解决生活中的基本困难;甚至还有人认为新农保纯粹就是诓钱的。
(二)参保人身份核实存在一定困难。在新农保登记过程中,办理人户口与身份证号之间的出生日期及姓名不同的问题普遍存在;在办理存折(卡)时,60岁以上农民只有一代身份证,故只能办理存折,不能在ATM机上办理存取款业务。
(三)个别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各乡(镇)对新农保工作较为重视,通过多种形式开展了政策宣传,如发放宣传册、走村入户宣讲等,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也有个别工作人员存在责任心不强、宣传不到位现象,如少数协理员为完成参保任务,不注重宣传缴费档次,误导参保人只选择最低档次100元缴纳,这将间接导致农民领取的养老金偏低,难以满足老年人正常的生活标准。
(四)工作人员不固定。乡(镇)新农保工作人员不固定,流动性较大,严重影响了业务工作的开展。
三、推进新农保工作规范化、常态化的对策与建议
(一)发挥典型作用促参保。要促使农民群众体会到该政策的优越性,树立典型、以点带面是争取农民信任的有效途径。在以村
为单位的生活环境中,新鲜事情会很快传播开来,如子女为父母买保险尽了一片孝心,必将成为全村佳话,因此找到合适的参保人,尤其是临近60岁的老人,当月缴费次月就能领取养老金的参保人,作为宣传典型,必将增强参保积极性。又如举行60周岁以上农民新农保养老金存折发放仪式,让农民看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将营造全社会关注、支持、参与新农保的浓厚氛围。在村中显要位臵公示新农保参保人员姓名及缴费金额、养老金领取金额等,增加农民对新农保参保的信心。为方便农民办理参保手续,经办人员调整工作方法,携带照相机及便携式复印机,深入各村免费为村民办理参保登记手续。外出打工或不懂参保手续者,可委托村干部代理,这些贴心服务不仅能够大幅度提高农民的参保率,也会增加农民对政府部门的信任感。
(二)做好宣传发动促参保。农民群众较为注重眼前既得利益,对新政策不够关注或存在疑虑,部分农民受“养儿防老”传统观念影响,对作为新生事物的新农保暂时无法接受。要想让农民在短期内参保缴费,做好宣传至关重要。结合我县农民群众实际情况,要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群众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面对面宣传,使广大农民听得懂、易接受,这就需要提高宣传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服务质量。一方面要抓好对办事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另一方面建议推行激励机制,由县财政拿出经费给予经办人员适当的补助,如每增加一名参保人员给予两元的经费补贴,若农民选择了更高缴费档次,也应适当给予补助,从而有效提高宣传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三)多方多措并举促参保。开展新农保工作要争取多方力量的支持、参与和配合,同时各部门也要加强对新农保工作的重视性。对于60岁以上人员普遍存在的只有一代证或身份证已过期现象,就需要当地派出所积极配合开具户籍证明或办理二代证,以便捷广大老年农民朋友及时享受到这一惠农政策。同时,要有一定的具体措施:一是对选择较高档次的给予一定奖励,以使新农保政策达到老
有所养的目的。二是鼓励长期缴费,如对个人缴费超过15年的每增加一年,基础养老金同时增加2元的标准。这样可增加政策的吸引力,提高中青年农民参保积极性。三是对基金管理及个人账户管理试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在银行开设新农保基金收入户、支出户,财政专户。按月编制养老金支付计划送财政部门,下拨的基础养老金和缴费补贴资金能及时划入当地新农保基金财政专户。各相关部门要成立专项检查领导小组对新农保基金进行监督管理。
(四)有效保证人员固定。建议将乡镇新农保协理员工资纳入到县财政统发,一方面可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可改善乡镇新农保工作人员流动频繁的现象。
新农保工作任重而道远,还有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如新农保基金如何监管、如何保值增值等,这些都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建议由多方深入开展调研,及时准确地掌握第一手资料,以确保新农保制度的持续健康发展。
阿瓦提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二0一一年七月二十日
第三篇:“新农保”方案的主要变化及完善对策
“新农保”方案的主要变化及完善对策
摘要:构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当前及今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重要任务。构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既要充分利用实施旧农保所积累的成熟经验,又要在旧农保的基础上进行制度创新。“新农保”方案在制度设计上比旧农保有较大进步,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本文深入研究“新农保”方案的利弊,并对进一步完善“新农保”方案提出建议。
关键词:“新农保”;利弊;制度
中图分类号:F323.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0)05-0005-04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大体经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86―2004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探索阶段,这一阶段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可以简称为“旧农保”。第二阶段(2004至今)是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阶段。从2004年开始,一些地区开展了有政府财政投入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党和政府很重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要求各地及时总结经验,进行推广。2009年8月18日,全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2009年9月1日,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简称为“新农保”方案),“新农保”制度建设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新农保”方案在制度设计上比旧农保有较大进步,但也存在需要完善的地方。
一、“新农保”方案的主要变化
旧农保方案实施以来,由于多种原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开展得并不理想,很多地方陷入停滞状态。2004年以后,随着农村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积极探索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党和政府也高度重视在农村开展新型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并在多次重要的会议和文件中强调要探索建立和完善农村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2009年9月1日,国务院颁发《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相对于旧农保方案,“新农保”方案有了一些重大变化。
“新农保”方案实行基础养老金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此模式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基础养老金,由政府提供的非缴费性补贴构成,以确保老年农民基本生活,同时根据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调整,体现社会公平的原则。二是个人账户部分,以个人缴费为主,进行逐年积累。国家为每个参保人建立终身记录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个人缴费、集体补助与其他经济组织、社会公益组织及个人对参保人缴费的资助及地方政府对参保人的缴费补贴,全部记入个人账户。
“新农保”方案覆盖范围是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覆盖范围内的农民可以在户籍所在地自愿参加“新农保”。
参保基金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构成。(1)关于个人缴费的规定。缴费标准目前设为每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5个档次,各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设缴费档次。参保人自主选择档次缴费,多缴多得。国家依据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等情况适时调整缴费档次。(2)关于集体补助的规定。有条件的村集体应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助,补助标准由村民委员会召开村民会议民主确定。鼓励其他经济组织、社会公益组织、个人为参保人缴费提供资助。(3)关于政府补贴的规定。政府对符合领取条件的参保人全额支付基础养老金,其中,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按中央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给予全额补助,对东部地区给予50%的补助。地方政府应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贴,补贴标准不低于每人每年30元;对选择较高档次标准缴费的,可给予适当鼓励,具体标准和办法由省(区、市)人民政府确定。对农村重度残疾人等缴费困难群体,地方政府为其代缴部分或全部最低标准的养老保险费。
养老金待遇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中央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为每人每月55元。地方政府可根据实际情况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对于长期缴费的农村居民,可适当加发基础养老金,提高和加发部分的资金由地方政府支出。个人账户养老金的月计发放标准为个人账户全部储存额除以139(与现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系数相同)。参保人死亡,个人账户中的资金余额,除政府补贴外,可以依法继承;政府补贴余额用于继续支付其他参保人的养老金。
养老金领取条件为年满60周岁、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农村有户籍的老年人,可以按月领取养老金。“新农保”制度实施时,已年满60周岁、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不用缴费,可以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但其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应参保缴费;距领取年龄不足15年的,应按年缴费,也允许补缴,累计缴费不超过15年;距领取年龄超过15年的,应按年缴费,累计缴费不少于15年。
在试点阶段,“新农保”基金暂时实行县级管理,随着试点扩大和推开,逐步提高管理层次;有条件的地方也可直接实行省级管理。“新农保”基金纳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单独记账、核算,按有关规定实现保值增值。
二、“新农保”方案的优势与不足
对比“旧农保”方案,“新农保”方案在制度设计上进行了重大改进和创新。它既保留了旧农保方案的优点,又克服了旧农保方案的一些不足。如,“新农保”方案继续坚持低标准缴费和缴费方式灵活多样、注重统筹兼顾、坚持试点先行逐步推广、建立个人账户、资金来源多元化、政府出面组织实施等旧农保方案的优点。同时,“新农保”方案在资金筹集、保障水平和加强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创新,体现出了一定的优势,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在制度模式上进行了创新
实行基础养老金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它既与现收现付制的养老保险模式和完全积累的个人账户养老保险模式不同,也与目前我国城镇职工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模式有重大区别。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社会统筹账户采取现收现付模式,是靠企业缴费为主形成的。个人账户部分采取积累模式,其中个人账户由个人按工资总额的8%比例缴费形成。“新农保”采取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是一种社会公平与促进效率相结合的模式。一方面,由政府提供非缴费性的基础养老金来确保老年农民基本生活,同时根据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调整,使农村老年人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既体现了政府的社会责任,又体现了社会公平的原则。另一方面,个人账户由个人缴费形成,归个人所有,产权明晰。农民个人的养老金与缴费水平直接相关,有利于增加农民参加养老保险的积极性。
(二)在资金筹集上强化了政府公共财政投入的责任
长期以来,政府财政支出的大项是经济建设项目,另外则是行政性开支,用于民生福利的社会开支所占比例很小。“新农保”规定,政府对符合领取条件的参保人全额支付基础养老金,其中,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按中央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标
准给予全额补助,对东部地区给予50%的补助。同时规定地方政府应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贴,补贴标准不低于每人每年30元。对农村重度残疾人等缴费困难群体,地方财政代其缴纳部分或全部最低标准的养老保险费。
(三)扩大了制度覆盖范围
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可以在户籍所在地自愿参加“新农保”。相比旧农保,“新农保”在覆盖范围上明显扩大:年龄限制放宽了,原来要20岁以上才能参保;不再把参保人细分各类群体,只要不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都可以自愿参保。
(四)加强了基金管理与监督
“新农保”规定,基金全部纳入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单独记账、核算。“新农保”的工作费用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不从基金中提取。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按职责对“新农保”基金实施监管,并加强社会监督,定期披露信息,并且每年在行政村范围内公示,从内部控制、外部监督和社会监督三个方面保证基金安全,既防止挤占挪用,也防范冒领、诈骗等风险。“新农保”还加强了经办管理服务,建立全国统一的“新农保”信息管理系统,认真记录并妥善保存这些信息。针对农民居住分散的特点,大力推行社会保障卡,方便参保农民持卡缴费、领取待遇和随时查询本人参保信息。
“新农保”方案也还存在一些缺陷,主要是:
(一)财政投入总量不足,地区分布不均衡
社会保障制度安排的核心问题是资金筹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资金筹集制度安排是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关键。“旧农保”主要筹资原则是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政策扶持;同时建立个人账户,个人缴费和集体补助全记在个人名下,属于个人所有,“多投多保,少投少保,不投不保”。但10多年来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践表明,其实施的经济效果与社会效果并不理想,除保障水平低、管理水平低外,最致命的缺陷就是缺乏各级政府财政的支持。规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资金只能依赖集体和个人,而当集体经济实力不强时,养老保险资金的主要来源还是农民个人,政府只是充当了制度建设倡导者和管理者的角色。这就使这种农村社会保险失去了应有之义,实际成为一种商业保险。没有财政保障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不符合社会保险基本原则的,也是难以持续的。“新农保”虽然明确了资金筹集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的原则,但在资金筹集上对地方政府间的职责没有明确界定,对新农保财务的可持续性有影响。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大部分地区农村集体经济没有财力进行“新农保”补助,因此,个人和政府补贴将是“新农保”筹资的主体。政府财政补助的到位与否关系到“新农保”方案的成败。目前,我国财政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障领域存在缺位现象,财政投入总量不足,地区分布不均,这种状况很大程度上是由我国财政职能定位和各级政府财政职能分工所决定的。从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后,行政体制中自上而下的行政控制决定了在财政关系中,上级政府可以较轻易地改变分权制度安排,上级政府“本级优先”的内在冲动导致资金层层向上集中而事权层层下放。由于财权与事权不相匹配,造成政府活动“错位”,导致地方政府无力提供公共服务。
(二)统筹层次较低,基金保值增值有一定的困难
“新农保”是以县级为单位开始试点,统筹层次也局限在县级。这就意味着“新农保”只能在县级统一制度、统一筹集资金、统一调配资金和运营资金并进行统一管理。“新农保”对参保农民实行属地管理,就是县级管理。“新农保”只规定有条件的地方也可直接实行省级管理。“新农保”统筹层次较低,各地的缴费标准、待遇计发和基金运营不同,就会出现各地制度多样化和碎片化趋势,同时基金保值增值也受到制约。统筹层次过低,就无法进行资金调配使用,导致各地负担苦乐不均。统筹层次过低,还会导致基金规模小、增值渠道不畅、管理机构过多、监管成本较大等问题。
(三)可能出现对农村居民间收入差距的“逆向”调节问题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工作的启动将提高农民生活水平,逐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考虑到中、西部地区财力相对较弱,所以“新农保”基础养老金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是全额补助,比对东部地区的补助高出一倍。各省在制定试点实施方案的时候,也都考虑对相对贫困一些的县给予更多补助,目的也是缩小区域性的差别。虽然“新农保”在制度设计上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地区收入差距的目的是非常明确的,但也有可能出现对农村居民间收入差距的“逆向”调节问题。“新农保”设计的缴费标准从100到200、300、400、500元。农民本身可以根据自己的收入水平进行选择,同时允许地方增设缴费标准,可以向上增设,也可以向下增设,这就是为了适应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农民收入水平高低差异相对较大的实际情况。“新农保”规定,地方政府应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贴,补贴标准不低于每人每年30元;对选择较高档次标准缴费的,可给予适当鼓励,具体标准和办法由省(区、市)人民政府确定。一般只有富裕的农村居民才可能选择较高档次标准缴费,这样就会出现农村部分富裕的居民缴费越多,地方政府补贴也越多,最后得到的养老金也越多,从而进一步拉大了农村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
(四)还不能完全解决部分农村居民的“短视行为”
由于“新农保”提倡政府主导和农民自愿相结合,引导农村居民参保,不强行实施,这就可能还会出现部分农村居民由于个人的“短视行为”,只顾现在消费,不管将来保障而不愿意参保。如何解决农村居民的“短视行为”,是“新农保”面临的一个难题。
三、完善“新农保”方案的政策建议
虽然“新农保”方案在制度设计上进行了重大改进和创新,解决了旧农保没有解决的一些矛盾和问题,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今后,应从以下几方面对“新农保”方案进行完善。
(一)根据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原则合理界定地方政府间的筹资责任
目前,各级政府的社保事权相当模糊,各级政府财政社保支出责任也不明确。因此,应根据当前我国地方政府间财政收入状况来决定各级政府对“新农保”筹资的比例。省级及以下各级政府要对参保农民个人账户给予缴费补助,把农民个人账户做实,让农民解除顾虑,调动农民个人的缴费积极性。从过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运行实践看,我国地方各级财政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筹资分担比例一般是4:3:3,即省级财政负担40%,地市级财政负担30%,县级财政负担30%。这种支出责任划分,在财政状况较好的地区问题不大,但在贫困地区,不少县级财政还是“吃饭财政”,要这些贫困县拿出配套资金来实施“新农保”难度较大。但很多地方上级政府下达了行政命令,要求下级政府要扩大新型农村合作
医疗保险的覆盖率。地方政府在执行合作医疗政策的过程中,都普遍规定了最低限度的参合率,为了完成参合指标,不得不动用各种力量向农民收取费用,这就增大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筹资成本。为使“新农保”顺利实施,应该吸取这个经验教训。应根据我国现行各级政府财政收入安排和支出责任安排的定位,地方各级财政的分担比例应为5:3:2,即省级财政负担50%,地市级财政负担30%,县级财政负担20%。按照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原则确定上述分担比例是比较恰当的,也是切实可行的。各级地方财政可根据自身的财力情况,对农民养老保险补助标准进行调整。对一些还处于“吃饭财政”的地方,省级政府还应加大对这些地方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保障这些地区的“新农保”顺利实施。
(二)提高统筹层次,实现基金保值增值
统筹层次越高,风险越分散,养老越有保障。“新农保”从一开始实施就应该提高统筹层次,而且现阶段实行省级统筹为好。“新农保”在省级范围内实行统一制度、统一标准、统一征收和统一管理,防止出现“碎片化”现象。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是以保障农民年老后基本生活需要为目的而建立的基金,是农民未来生活的保障金。如何确保基金的保值增值是一个难题。目前,国际上社保基金投资的去向有四种:债券、股票、不动产和实业投资。多数国家的投资集中在前三项。投资股票虽然收益高,但风险也高。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使全球股市出现系统性风险,国内A股也难以独善其身。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的安全性应该放在第一位,其次才是收益性。根据农村养老保险基金时间积淀长的特点,可以考虑用农村养老保险基金购买我国大型国有企业发行的债券。这种投资既确保了资金安全又有一定收益。
(三)合理设定补贴标准,“正向”调节农村居民收入差距
旧农保方案为了调动农民参保的积极性,规定缴费越多,补贴的越多,这就拉开了农村居民收入差距。一个好的养老方案应该实现收入由高收入群体向低收入群体的横向转移,合理调节居民收入差距。因此,应合理设定补贴标准,使低收入农村居民从“新农保”中获得的政府补贴高于高收入农村居民。
(四)应强制实施,解决农民的“短视行为”
社会保障与商业保险的一个根本的区别在于社会保障制度实施具有强制性,而商业保险是居民自愿参加的。“新农保”为了降低实施难度,特意强调自愿原则,不搞强迫。但这种规定实际上难以解决部分农民的“短视行为”,有部分农民可能由于各种原因不愿参加“新农保”。因此,“新农保”应强制实施,所有符合参保标准的农村居民必须参加。
(责任编辑:郭连强)
第四篇:我国新农保制度需求调研与政策完善
我国新农保制度需求调研与政策完善
2010级社会保障 朱元保
摘要:目前,新农保试点地区各级政府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宝贵的财政资金来推动新农保制度的建立、实施,带来了很高的社会赞誉。但需要客观冷静地看到,在我国这样一个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的发展中国家,实施新农保制度,从试点、完善到制度成熟,都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在当前,尤其需要根据制度的内在要求和现实情况,通过加快完善体制机制,夯实制度基础,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农保制度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新农保;需求;政策完善
The demand research of new aged insurance system
and policy perfect in our country
Abstract: Nowadays, the new aged insurance maintain a pilot areas at all levels.The government spent great enthusiasm and fiscal funds to promote new aged insurance, it brought very high social praise.But it needs objective calmly to know that such an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is not high in our country and the system is facing many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At present, it especially needs to consider the system of internal demand and realities, and by perfecting the system mechanism, ramming system basis, promoting the new aged insurance system actively and steadily can the new aged insurance be healthy and sustainable.Key words: New aged insurance;Demand;Policy perfect 中央政府在2009年初就已提出,要在全国10% 的县(市、区、旗)范围内试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以后逐步扩大试点,到2020年前基本实现全覆盖。2009年9月1日,国务院以国发(2009)32号文正式印发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指导意见》,标志着新农保制度的正式启航。实施新农保制度是一项惠及数亿农民、造福亿万农村家庭的工程,是国家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一个重大步骤。
一、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背景需求
2008年伊始,中央1号文件提出“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鼓励各地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3月份全国人大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鼓励各地开展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在中国这样一个农村人口达8亿多的国家,农村社会保障的发展程度直接制约着中国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和整个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农村的养老问题。由于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设计及运行存在着诸多困境,近年来一些经济富裕的地区开始探索一种根本不同于原来实施方案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故称其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一)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
2006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 l号)提出要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并把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七大以及200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再次明确提出“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积极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国家“十一五”规划和国务院转发发改委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劳动和社会保障“十一五”规划》都对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提出了明确要求。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中要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要覆盖全国10% 左右的县(市)”。这为我们做好这项工作明确了基本方向和指导原则。
(二)经济快速发展,财政大幅增收,为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奠定了有力的经济基础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 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2008年底,城镇人口占人口总数的 45.7%,第一产业产值占GDP比重下降到11.3%,已经达到或超过日本20世纪50年代末建立以农民为对象的国民年金时的社会经济水平,进入了社会转型期和经济起飞的新阶段,已经具备了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经济基础。但是从目前来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已经远远落后于我国经济的发展,需要通过加大财政投入来逐步建立适应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三)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困难,存在制度缺陷
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改革试点,确定了以县为单位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原则。1992年初民政部出台《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资金筹集坚持“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的原则,基本上是一种完全个人储蓄积累式的自我保险,与本来意义上的社会养老保险有偏差。一是保障面过小,缺乏社会保险应有的社会性。二是保障水平低,满足不了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三是国家责任过轻,导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退化为商业保险。四是基金保值增值困难,导致农村社会养老的参保率下降。2006年末全国参加农村养老保险人数为5374万人,全年共有355万农民领取了养老金,全年共支付养老金30亿元,人均月领取金额70元左右,相当部分地区不足30元,年末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存354亿元。目前以县为中心的农村养老保险管理体制导致县级农村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实际上担当了管理者和投资者的双重角色,存在着政事不分、管理手段缺乏、规模不经济、易受当地行政干涉、容易发生道德风险等弊端。
(四)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政策框架基本确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非农业建设用地需求越来大,导致大批失地农民沦为介于农民与城市居民之间的特殊的社会群体,产生失地农民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必然结果。为了严格土地管理,维护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国务院下发了系列文件,对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确保失地农民生活水平不因征地而降低,失地农民的长远生计有保障提出明确的政策要求。党的十六大以来,一些地方从实际出发,通过改革创新制度、规范业务管理、提高基 金资产质量、扩大制度覆盖面积、提高农民保障水平,初步探索出一条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路子。
(五)探索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养老保险办法取得一定的进展
在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主力军。近年来,党和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部分地区做了不同程度、不同方法的探索,主要有四种情况:一是将农民工纳入城镇职工基本社会保险制度;二是对农民工实施新的综合保险制度;三是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四是制定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养老保险办法。2006年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5号)提出,要高度重视农民工社会保障工作,依法将农民工纳入工伤保险范围,抓紧解决农民工大病医疗保障问题,探索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养老办法。农民工工伤、医疗保险正在全面推进,同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已出台了低费率、广覆盖、可转移并能与现行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办法草案。
二、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克服了原制度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因而制度本身更为科学和合理,是体制上的一次创新,是制度上的一次飞跃。但是,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又面临着一系列问题的考验,这些问题决定着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能否可持续发展,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一是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面问题。一些小城镇户口居民,他们只是改变了户口,未离开土地,处在入不起城保也不能入农保的尴尬境地。
二是资金的可持续性问题。目前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中,一半左右来自于地方财政特别是县、乡镇两级和村级集体积累。在目前地方财政普遍吃紧,而承担的社会事务不断增加的条件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作为一个刚性的制度安排,没有国家和省一级财政的支持,其今后地方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对养老基金筹集和待遇支付的风险是不言而喻的。
三是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与城镇养老保险制度的接轨问题。尽管确定了体制转轨,但并未形成合理的转轨成本筹集与分担机制,能否实现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与城镇职工的养老保险制度的平稳过渡,把乡镇企业职工纳入城镇职工的养老体系,试点结果是否具有推广性尚待观察。
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扎实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试点范围扩大到23%的县”。这是2008年以来政府工作报告第3次提及新农保发展问题。虽然这一制度发展方向已经确立,但未来发展仍然面临多种挑战。
一是农民的支付能力。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2008年65岁以上人口比重达到9.54%。我国农村的老龄化问题尤为严重,在未来二三十年会进一步加剧。农民没有退休金,对养老保险的需求也日益强烈,需求的迫切性与收入的低水平这对矛盾成为新农保的现实考验。
二是人口流动大背景。2009年全国外出农民工总量达14533万人。劳动力外出就业已经成为农民家庭收入增加的主要途径,而人口流动使留守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更加突出,对新农保的需求进一步上升,但农民支付能力进一步下降;对新农保制度与其他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或者转移要求更高。
三是财政压力。新农保当前的制度中,“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按中央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给予全额补助,对东部地区给予50%的补助。地方政府应当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贴,标准不低于每人每年30元”,这对一些地方财政的压力还是很大的。如果考虑到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推进中,地方政府还需要为新农合补贴60元,那么仅此两项,就给地方政府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四是基金的保值增值。有关政策规定“试点阶段,新农保基金暂实行县级管理,随着试点扩大和推广,逐步提高管理层次;有条件的地方也可直接实行省级管理”。新农保基金如何能保值增值,仍将是新制度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点之一。
三、完善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措施
新农保制度的实施是我国继取消农业税、实行农业直补、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一系列惠农政策之后的又一项重大的惠农措施。笔者认为,如果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将有助于新农保制度的顺利实施。
(一)加大新农保的宣传力度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知道, 全国绝大多数农民客观上都具备了参加新农保的能力, 他们能否参加到新农保中来主要取决于他们的主观参保意愿。新农保制度是一项重大惠民政策, 但在现实中很多农民还是存有顾虑。他们对新农保有两个担心: 一是交钱养老, 到底安全不安全? 二是交钱养老,到底值不值得? 一来,他们怕辛苦挣来的钱打了水漂; 二来,算算投入与收入,看是否划算。因此,要想吸纳农民参与到新农保中来,首先应解决农民的顾虑。要想打消农民的顾虑,首要的问题便是宣传。因此,笔者建议,目前要加大新农保的宣传力度,宣传的方式除了电视、广播、网络、报纸、墙报、传单之外,尤其要发挥村级农保协管员的作用。要加强对村级农保协管员的培训,保证把新农保的试点办法正确无误地传达给农民,要让农民清楚地认识到新农保制度能给他们带来实惠。
(二)明确并提高地方财政补贴和集体补助的份额
在新农保基金筹集的三个渠道中,个人缴费数额和中央政府补贴均有明确的规定。而政府补贴中的地方政府补贴标准不少于每人每年30元的规定稍有欠缺。第一,我国地方政府有三级,具体是哪一级地方政府的责任并没有予以明确而具体的界定,这不符合责任政府的要求。第二,地方政府负担的每人每年30元的补贴标准太低,平均到每月不足3元钱,这不足以实现新农保制度国家养老、社会养老的初衷。对于集体补助部分,《指导意见》只做了原则性的规定,“有条件的村集体应当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助,补助标准由村民委员会召开村民会议民主确定”。我国农村集体存在东西部地区以及城郊与偏远地区的巨大差距。所以,对集体补助部分不可能做出统一的规定,这样的村民自治性规定还是比较符合现实的,但难免出现地区之间的巨大差异。因此,关于国家补贴部分宜做出更细致的区别规定,以弥补集体补助带来的不均衡后果。
(三)具体细化领取养老金的年龄
《指导意见》规定,农民领取养老保险的年龄为年满60周岁,这基本符合我国对于“老年人”的界定,但规定得过于刻板,缺乏灵活性。比如农民的医疗保障状况较差,生活环境相对贫困,受教育水平较低,预期寿命明显短于城镇居民。因此,60周岁领取养老金的年龄有些偏高,宜根据科学的统计数据和计算原理予以酌情降低,以做到真正的“老有所养”。另外,也可参照城镇职工养老保险金领取年龄做出适当调整。1997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中规定,领取养老金的条件之一为达到国家法定的退休年龄,即男职工60周岁、女干部55周岁、女工人50周岁。而新农保制度中“一刀切”的“退休”年龄过于僵化,不符合农民的自然生理状况和现实生活条件,应当予以进一步细化。
(四)实现新农保与其他社会福利制度的有效衔接
新农保制度不可能是静态的和封闭的,必须保持适当的弹性,以对接旧农保、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农民工养老保险、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农村五保供养、社会优抚、农村最低生活 保障等制度。对此,笔者认为应规定明确的立法期限,以尽快实现制度衔接,保障相关人员的权益。在制定衔接办法时,还应遵循以下指导原则:第一,降低新农保制度设立和普及的风险,在制度衔接过程中,保持新农保制度吸引力。第二,确保公平原则。比如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与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可双向转换,但不能同时享受,要有效避免制度待遇重复的问题。第三,经济效率原则。任何制度在建立、执行的过程中都会存在转制成本的高低问题,新农保与其它制度的衔接应以低成本取得高效益,避免制度间的规定冲突。
四、结语
综上所述,包括政府、社会和农民的新农保参与者都要积极参与新农保制度的实施,以实现制度优越向效果优越的有效转换。虽然新农保制度还存在制度优化的空间,但必须予以肯定的是新农保制度试点实现了农民养老社会化之“从无到有”的跨越,未来的改革优化措施也必将会促使新农保制度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姜彦君.从法律角度谈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构建[J].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2]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5、2006、2007)[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3]华迎放.国外农村养老保险的经验与启示[J].经济要参,2007,(76).[4]胡晓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在2009年8月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EB/OL].http://www.xiexiebang.com/,2009-10.[5]青连斌.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有益尝试——对陕西省宝鸡市“新农保”试点的调查[J].理论视野,2009,(6).[6]韩俊江.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几点建议[J].中国发展观察,2009,(3).[7] 林义.破解新农保制度运行五大难[J].中国社会保障,2009,(09).8
第五篇:新农保制度
浅谈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及实施的意义
2010年1月1日开始,我国在各试点地区开始试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称为“新农保”,是继取消农业税、农业直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政策之后的又一项重大惠农政策。采取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其中中央财政将对地方进行补助,并且会直接补贴到农民头上。
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是我们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出现新的阶段性特征和农民的期盼,进行的又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工作。自古以来,中国农民都讲养儿防老。在过去很长时间中,限于国家的财力,农民的养老保障主要也只能靠土地、家庭和集体组织解决。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农民的养老保障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有些地方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已对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险开展了一些局部性的试点,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这些局部性的试点主要是在经济较发达、农村集体组织较有实力、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进行,在其他地区难以推行。新农保的试点施行,是由国家财政来全额支付农民的最低标准基础养老金,这就可以使经济不发达乃至贫困地区的农民也能纳入新农保制度之中,从而使全国农村居民都有了社会养老保障。农民在实现农耕、教育、就医的极大改善上,使农民体会到养老不犯愁,从而逐步消除农民的后顾之忧、对实现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发挥巨大作用。
新农保与老农保有着最本质区别:两者筹资模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在老农保制度中,政府没有直接提供财政的投入和支持。据调查,而在新农保制度中,中央政府基于有限财政责任,采取适度普惠制的原则,直接对我国农村户籍为60岁以上的人口进行财政补贴(简称“出口”补贴),对中西部农村地区补55元/月,对于东部农村地区,中央财政则补贴27.5元/月(另一半由东部地区财政补贴)。地方政府(含省、市、县)则对于每个参保的人员(16岁及以上的农村户籍人口)补贴不低于30元/年。因此在我国这样一个农村人口仍占多数的农业大国里,推行这种新农保制度的意义非常重大。该制度是继2006年取消农业税后的我国又一项重大的社会经济政策,对改善我国老年农民的生存状况、生活环境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对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良好家庭环境、发挥我国传统的孝道文化起到十分重要的
推动作用。同时,对于核实我国农村人口数据,尤其是评估和分析老年农民的真实人口数据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新农保是制度的创新。首先体现在新社保的核心概念和分析框架。社会保障是国家抵御公民社会风险(年老、患病、失业、工伤、生育及其生活困难)的制度安排(包括筹集资金、管理基金、支付待遇)和服务体系(杨燕绥,曹峰, 2010)。社会保障的制度安排主要由五个方面组成(杨燕绥, 2010):覆盖对象、基本原则、找钱(需求预算和资金筹集)、管钱(资金管理和基金运营)、发钱(待遇支付)。
在新农保制度分析。第一,新农保制度的基本原则是: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这一方面体现了国家义务和公民权利的统一,个人(家庭)、集体与政府合理分担责任,权利与义务相对应,且有助于促进政府主导和农民自愿相结合,政府引导农村居民普遍参保。另一方面,也表明了中央责任和地方责任的共担。中央确定基本原则和主要政策,地方制定具体办法,对参保居民实行属地管理。第二,新农保制度的覆盖对象是,年满16岁,未参加城镇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也就是说,覆盖人群既包括了居民中除去雇员和自雇人部分,也包括了像农民工这些身份不稳定的特殊群体。第三,新农保制度的需求预算实行的是基金预算。第四,新农保制度的资金筹集采取的办法是: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这种制度安排的实质是,个人储蓄和社会保障税的结合。第五,新农保制度的资金管理是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其目的是,通过中央统筹国民化克服贫困,通过个人账户全民化实现体面生活。第六,新农保制度的基金运营制度安排中,基金管理实行的是,建立社保基金财政专户,开始时实行县级统筹;信息披露方式是,每年行政村公示缴费和待遇领取资格;监督管理机制是,建立内控制度和基金稽核制度。第七,新农保制度的待遇支付制度安排中,待遇的持续收入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组成;支付方式属于缴费确定(DC, Defined Cost);领取资格是满60岁,农村户籍,未参加城镇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
温家宝之处:“新农保最突出的制度创新。主要有两点:一是在资金管理上,实行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相结合,国家财政全额支付最低标准基础养老金;二是在资金筹集上,实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地方财政对农民缴费实行补贴。新农保制
度的这两个显著特点,强调了国家对农民老有所养承担的重要责任,明确了政府资金投入的原则要求,这是与老农保仅靠农民自我储蓄积累的最大区别。”
具有基本性、公平性、普惠性特点的新农保制度,为农民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实行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相结合的养老待遇,国家财政全额支付最低标准基础养老金;并且实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办法,地方财政对农民缴费实行补贴。这样,亿万农民将和城市居民一样享有基本社会保障,沿袭几千年的农民“养儿防老”传统,将逐渐被打破。
新农保制度在给广大农民带来巨大利益的过程中,在实施上也面临重大问题和挑战
其中,最大的问题当属地方投入不足。因为老农保制度的失败,根源不在于农民对老农保制度的积极性不高,而在于当时虽然名为“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补政策扶持”,但实际执行的却是集体补助没有(我国集体经济的力量目前已很弱),国家扶持政策又不到位,最后演变成农民自己给自己缴费养老。所以农民就不再继续缴费了,还是自己留着钱自己花最安全。即使到2009年,新农保制度试点开始,全国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6000万人中,有地方政府补贴的才仅有1000万人。所以,地方政府投入少是制约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最主要原因。如果说,新农保制度关键是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相结合的基础养老金到位,地方政府对农民个人缴费的补助必须到位,那么,关键的关键则在于对于地方的制度安排。一方面是资金筹集,地方政府对个人缴费的补贴必须到位。因为大部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际上没有什么能力对参保民进行补助,而农村参保的积极性很大程度上离不开地方政府补助的调动。另一方面,在资金管理,地方财政补助的基础养老金必须到位。中央已经对该承担的责任充分承担,剩下的地方责任成为了关键。
地方对新农保投入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地方缺乏意愿。已有的研究却将过多的关注放在地方缺钱上,或者认为新农保中筹资最困难的是地方财政,新农保存在财务可持续性问题,对于贫困县将是很大的支出,或者认为中西部地区财政能力有限,是新农保制度建立的难点。尽管地方的确也缺钱,但这并非关键所在。因为相对与农民和中央,地方反而是相对更有支付能力的。先看农民,2008年,最低
档次的个人缴费标准占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为2.1%。农民人均纯收入最低的甘肃为2723.8元。再看中央,2008年我国中央财政收入为32680.56亿元,这样,中央财政对新农保的年补贴数额占2008年中央财政收入的比重为1.64%。最后看地方,地方财政对新农保的年补贴数额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的全国平均水平是0.86%,即使相对贫困的中西部地区,地方新农保补贴数额占其财政收入比重也不超过1%。这说明,在新农保的投资上,地方比农民和中央更有支付能力。如果地方对新农保投入不足,最缺乏的应该是意愿而非资金。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也许更能理解为什么温家宝总理强调“各级政府责无旁贷,宁可少上点项目、压缩其它方面的开支,也要挤出钱来把这件大事办好”。
综上,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确保农村居民基本生活,实现农民基本权利,有着重要影响。在推过新制度过程中,中央与地方共同努力,及时发现新农保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尽全力进行改正、完善,为推动社会和谐,推动农村减贫和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拉动内需,做出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