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小抄缩印版

时间:2019-05-12 17:02: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公共政策小抄缩印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公共政策小抄缩印版》。

第一篇:公共政策小抄缩印版

一、单选

1.公共政策是政府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所制定的政策。

2.公共政策的强制性经常与 惩罚性 措施相联系,若缺乏这种措施就将失去权威性。

是政策执行过程中所牵涉到的重大因素。

16.从政策执行者对执行政策的态度分析,政策执行问题有如下几种:抵触型、僵化型、滞后型、折扣型、结构型。17.政策环境因素的基本特征有多样性、动态性、交叉性、突发性。3.政策的调控功能常常表现出特有的 倾斜性,即鲜明地强调政府工作的侧重点。

4“政策科学”的概念是由美国政治学家 拉斯韦尔 最早提出的。6.政府主体是公共政策主体中最核心,并发挥独特作用的部分。7.新型的公共政策理念视政策对象:公众为伙伴。8.决策权力的角逐的核心问题是 权 力,因为政治权力是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

9.个人决策模式包括个人专断式和个人负责制 两种具体形式。10.决策中的各种智囊组织经常被称为决策者的 外 脑。

22决策权力的横向分化反映在政治结构中 立法、司法、行政 等权力的分化,以及行政部门的分化。11.决策过程中的第一步是诊断问题所在,确定决策 目 标。12.政策目标的有效性取决于不同的参与者对它的 共 识。13.决策过程中的第二步是探索和拟定各种可能的备择方案。31西蒙把决策过程分为三步,分别称为情报活动、设计活动和抉择活动。

14.西蒙认为,决策的基本程序中应包括审查活动,即决策过程中的 反 馈。

15.在政策方案设计过程中,必须注意不同的政策方案之间的(选择)。16.在政策方案执行过程中,偶然失效是指执行过程进入 正常状态 的失效。17.史密斯 提出了著名的政策执行模型。18.人们把分析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失效现象所描述的曲线称为 浴盆模型。19.史密斯认为,政策执行中有四个基本要素是必须认真考虑。20.人们把对政策接受的反应,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服从、认同与内化。21.政策效果评价从本质上看是一种 价 值 判断。

22.在任何决策过程中,理性因素和超理性因素 总是混合在一起的。23.在公共政策的评价标准中,应坚持加以突出的是技术可行性原则。24.政策评估是对政策 方案 所做的分析。25.政策评估是对政策效果所做的判断。26.思维就是有意识的头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关系所作的自觉性、概括性与间接性反映,而思维方法则是指人们依据事物的客观规律而形成的思维规则和手段。27.对于利益不相关的决策类型,一般来应当强调“公事公办”。这是一种十分恰当的“职业行为”思维类型,无论是在利益相关决策还是利益无关决策中,我们都需要提倡。

28.在某些认识媒介的诱导、启迪下,突然豁然开朗的思维过程指的是灵感思维。

29.完全理性思维中存在一个基本的假定是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理性的,或者能够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30.科学家明确地直接把系统作为研究对象,一般公认以贝塔朗菲提出“一般系统论”的概念为标志。

31.“系统分析”最早是由兰德公司提出并使用的。

32.在知识经济时代,公共政策主体应该树立发展型政策理念。33.多者博弈的公共决策体制其实质是公共决策权力多元化。

34.主观概率预测分析法与(德尔菲法)一样,它需要专家意见并进行整理,以作为政策依据。

35.公共政策的逻辑起点是公共问题。36.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问题。37.公共利益是公众共享的资源和条件。

38.公共政策的归宿在于及时有效地解决公共问题。

二、多选

1.政策的导向是的 行为、观念 的导向。

2.公共政策的功能包括 导向功能、调控功能、分配功能。3.公共政策核心主体包括: 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执)政党。

4.公共政策主体体系包括: 核心主体、准公共政策主体、社会公众。5.公共政策主体能力主要包括:规制社会成员行为的能力;引导公众观念、行为的能力;调控各种利益关系的能力;公平分配社会资源的能力;公共政策体系内部的互动及整合能力。

6.公共决策体系包含着 信息、智囊、决断、监控 等子系统。7.外部监控体系是由 人民群众、新闻舆论、社会团体 等组成。8.决断系统在公共政策及其运行中的作用:选择政策方案、确定政策目标、设计政策方案、界定政策问题。9.有人认为,集权的决策体制有利于 政治控制、社会稳定、集中资源。

10.政策方案设计过程中,必须注意不同的政策方案之间的互相 排 斥。11.决策目标的标准是:目标具体明确;目标有效协调;目标具有可操作性;目标与手段的统一。12.公共决策方案的原则是:多方案原则;排斥性原则;多要素原则;可操作性原则。13.过程中决策者形成共识的途径通常有:交换、说服、强制。14.追踪决策的特征主要是:回溯分析、非零起点、双重优化、心理效应。15.史密斯认为,理想化的政策、执行机构、目标群体、环境因素18.公共政策评价的基本内容是:规范、信息、分析、建议。19.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公共政策评价可以分为: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事前评价、执行评价和事后评价。20.公共政策效果有几种类型:直接效果、附带效果、潜在效果、象征性效果。

21.客观、全面的评价标准需要在各类人员通过协商、平衡利益关系中产生。

22.处于不同地位的人们,对政策效果评价的态度有 支持和反对。23.立体思维的内在特征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层次性、多维性、联系性、系统性、整体性、动态性。

24.创造性思维的各种基本形式包括直觉、灵感、判断、顿悟。25.按照人们决策时对自然状态规律的认识和掌握程度,通常可将公共决策分为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非确定型决策。26.按照性质不同,可将公共决策分为程序决策、非程序决策。按照重要性不同,可将公共决策分为战略决策、策略决策和执行决策。

27.决策支持系统由基恩、斯科特提出。28.知识经济时代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体知识化、社会组织扁平化、政策信息公开化、民主参与大众化29.知识经济与公共政策的关系是知识经济的兴起要求实现政策创新、知识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公共政策的扶植、知识经济的发展影响公共政策的执行30.发展型公共政策理念的主要内容:包括创新超前观念、科学民主观念、公平优位观念、人本观念

31.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建立:多者博弈决策体制、民主参与决策体制、网络化决策体制

32.为促进知识经济的发展,各国需要调整的公共政策包括:产业政策、教育政策、科技政策、财政政策、金融政策。

33.在知识经济时代,公共政策呈现出的新特点包括:民主化、高效化、科学化、信息化

34.公共政策案例的特点有公共性、管理性

35.根据公共政策案例记录的过程可以把公共政策案例分为未来公共政策案例、实时公共政策案例、完全公共政策案例。

36.公共文化的内容包括:对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关系的认识、对公共道德观念的认识、对公共责任必要性的认识。

37.公共问题横向性质维度的内容包括管制性公共问题、服务性公共问题。

38.体现了公共政策的未来基本走向的说法有:公共政策应当是讲究公平的、公共政策应当追求民主化、公共政策应当实践科学化。39.从政策执行者对执行政策的态度分析,政策执行问题有如下几种:(1)抵触型。(2)僵化型。(3)滞后型。(4)折扣型。(5)结构型。

三、名词1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2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3公共政策主体能力:是指政策主体能否成功地适应环境挑战及其程度,即在环境的挑战下,政策主体能否应付或适应这些挑战,以及取得成功的程度。

4、决策权力:可以定义为一种法律权力,它或者是在一系列可能行动中做出选择的权力,或者是影响政策主体、推动他去选择自己所偏好的某一行动的权力。4集权制:是指权力集中于上级决策组织,上级组织包揽较多的决策事务,下级只能依照上级指令行事的决策机制。5分权制:是指各级决策组织在各自管辖的范围内享有决策权,上级无权干预下级决策活动的决策体制。6监控系统:是指政策系统之外的人员和机构,对政策行为、政策方案的内容和执行,进行监督和控制的机构。7行动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指对某一项公共政策所要采取的广泛行动。8组织理论:认为政策执行需要组织,没有组织就没有执行。在人们所建立的各种组织中,执行组织是最严密的。因为它适应了执行中所需要的迅速准确之特点。负责执行的组织,其正式的与非正式的属性,往往影响到该组织执行政策的能力。9因果理论:大致包括三类内容:⑴把政策决定看成是一各假设,一张“指导人们从当前情况导出设计目标的地图”。政策执行是按地图所指引;的方向到达目的地;⑵把政策中的潜在因果假设分为两个因素:贯彻影响力和技术能力。(3)重点关心两类因果问题。10管理理论:认为主要负责政策执行的行政机构,不仅受其合法委任权的影响,而且要受到与之相关的利益集团的影响,政策系统中立法机关干预的影响,以及特定的政治环境中其它各种因素的影响。该理论把“管理”与“执行”在很大程度上看成了同义词。11交易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一个政治上讨价还价的过程。这中间,政策执行者与政策对象之间通过不同方式的交易,在各种力量的互动过程中,达成某种妥协、退让或默契。依据某种价值标准制定的政策目标与方案是较为理想的结果,但在实际中却是行不通的。

12系统理论:认为政策执行过程的分析,可以理解为外界环境对政策系统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输入,系统产生了政策输出,由政策结果和反馈提供了政策的主人与再输入过程。13演化理论:认为在提出政策问题、制定政策目标责任制、拟定政策方案的过程中,都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多重目标实际上会产生矛盾与冲突,因而在实际执行中,会对原有目标不断地重新设计。人力资本为动力,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以强大的系统化和高新化、高效化的科研体系为后盾,以追求知识价值的不断更新为目标的经济。31扁平式组织:扁平式组织削减了许多内部层级,使自身结构变得相对简单,这种组织结构强调信息共享,重视横向联系与协作,重视权力分散、自我管理和民主管理,强调人力资源开发。扁平的学习型组织因其有利于信息传输的优点而成为公共组织的变革趋势。政策制定是反复的形成、执行、再形成的演化过程。14政策协调:是指在政策实施中,采取适中方法调节各项活动,解决或消除各种矛盾与冲突,引导各行政机构内部与各行政机构之间,或者与政策对象之间的互相配合协作,和谐一致地实现政策目标而采取的一种行为。15追踪决策:决策调整方案也是从若干个可供选择的方案中进行比较分析,从而选择出的一个最佳方案。选择方案的过程,实际上是做出决策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可称为追踪决策。16正式评价:是指事先制定完善的评价方案,严格按规定的程序和内容执行,并由确定的评价者进行的评价。

17非正式评价:是指对评价者、评价形式、评价内容没有严格规定,对评价的最后结论也不作严格要求,人们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对公共政策做出评价。18公共政策评价:是指论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公共政策的效益、效率、效果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19完全理性思维:完全理性思维中存在一个基本的假定,即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理性的,或者能够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拥有完全理性思维特征的公共决策者追求完美主义类型的决策。他们认为,决策者可以搜集完备所有的决策因素,并且决策系统有足够的能力处理分析这些信息,因此可以选择一个最佳的决策方案。20经济合理性思维:是对完全理性思维方式的一种改进或具体化,并且是现实公共决策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这一思维方式将决策者的注意力集中到经济可行性这个核心问题上,用经济的数量规则来限定无限的理性追求,将对于完全更改政策的美好愿望限制在预算约束之内。21渐进思维:渐进思维指导下的公共决策者通常认为,政策制定和贯彻是且应当是通过缓慢地进展和小心的改变实现的;目标应当用可行的手段去衡量和加以调整;他们认为所谓最优化纯粹是乌托邦,能够较为满意就已经不错了;他们怀疑人类是否有能力来剧烈地改造未来,主张走一步看一步。渐进思维是对完全理性思维的又一种修正。22顺序决策思维:主要用于当知识和意见的一致性尚不充分的时候。在第一阶段,决策者往往同时较多地选择一些处理方法或决策,在取得新的认识和更为一致的意见后再过渡到下一阶段,然后选择比较可行的决策。98剧烈变革思维:主要运用于重新设计,或者是终止和替换现有系统的决策类型。剧烈变革思维强调决策的迅速和彻底性,要求在较早的时间内和较大规模下改变系统的运行情况。当系统的问题很多而且积重难返,关系盘根错节时,就可以运用这种思维方式进行决策。23 头脑风暴法:是一种专家会议法,可用来产生有助于查明问题和使之概念化的思想、目标和策略。它是1948年由创造性思维专家奥斯本首先提出的一种加强创造性思维的手段。它可以用来产生大量关于解决问题的潜在办法的建议。它通过召集一定数量的专家(通常在10-15人之间)一道开会研究,共同对某一问题做出集体判断。24德尔菲方法:是一种直觉预测技术。它是1948年由兰德公司的研究人员首先发明的,以古希腊神话中的神谕之地、可预卜未来的阿波罗神庙原址“德尔菲”命名。这种技术最初是为军事策略问题的预测而设计的,后来逐步为政府部门和工商业所采用,并扩展到教育、科技、运输、开发研究、太空探测、住宅、部门预算和生活品质等领域。25头脑风暴法的优点是:它能够发挥一组专家的共同智慧,产生专家智能互补效应;它使专家交流信息,相互启发,产生“思维共振”作用,爆发出更多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专家团体所拥有及提供的知识和信息量,比单个专家所有的知识和信息量要大得多;专家会议所考虑的问题的各方面以及所提供的备选方案,比单个成员独思考及提供的备选方案更多、更全面和更合理。

26系统:指由两个以上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与外部环境发生联系的有机整体。27系统方法:所谓系统方法,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千丝万缕形式中加以考察的一种方法,也就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始终着重从整体与部分(要素)之间,从整体与外部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中,综合而精确地考察对象以达到最优地处理问题的一种方法。28系统分析:最早是由美国兰德公司于20世纪40年代提出并使用的。系统分析就是对一个系统内的基本问题,用系统观点进行思维推理,在确定和不确定的条件下探索可能采取的方案,通过分析对比,为达到预期目标选出最优方案;也可以说,系统分析就是为政策主体选择一个行动方向,通过对情况的全面分析,对备选方案择优,为政策主体提供可靠的依据。29决策支持系统:是指辅助决策工作的一种计算机系统,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米切尔.S.斯科特和彼德G.W.基恩于`20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的。它是以管理科学、运筹学、控制论和行为科学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模拟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手段,面对半结构化的决策问题,支持决策活动的具有智能作用的人-机(计算机)系统。30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知识经济是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种经济形态,是以知识资源为基础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是以信息的生产和利用为核心,以 32公共决策体制:所谓公共政策体制,不仅指公共政策权力在政策主体之间进行分配所形成的权力格局,而且指政策主体在政策过程中的活动程序。33发展型公共政策理念:公共政策理念是公共政策主体在公共政策过程中所持有的思想观念和价值的判断。90年代罗尼.莱森提出基础型、理性型、发展型管理理念,与这三种管理类型相对应,必然存在基础型、理性型、发展型三种公共政策观念。34公共政策案例:是公共管理领域内某个管理问题或政策问题的描述和记录。

35公共政策案例分析:是案例分析方法的一种。它是指运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对公共政策案例进行辨析,发现和解决公共政策问题,以促进对公共政策认识和研究的深化,改进公共政策实践的一种研究方法。36公共问题:是指那些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共同受其广泛影响,具有不可分性,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性社会问题。

37公共利益:是个人与其他社会成员所共享的资源与条件。38公共责任:意指社会成员对参与公共生活的使命感、责任心和自觉性,也意指他们对其行为结果承担责任的程度。39公共文化:是以公共性为特征,现实地影响着每一个社会成员及其行为方式,从而塑造着社会公共生活的形态。40公共道德:是一种非正式软约束力量,它既调节着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也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它既有历史沉淀的结果,也具有普遍持久的效力。

41、浴盆模型:事物的不断发展变化,与政策相对稳定性之间的矛盾,决定了每一项政策都有其失效过程。要保证政策执行的可靠性,就要控制它的失效性。依据可靠性理论分析,在政策方案的执行过程中,“失效表现于早期失效、偶然失效和耗损失效三个阶段。这种政策失效率的变化,类似于浴盆状。人们把这种曲线也称为浴盆模型。41简述公共政策系统的构成:由信息系统、智囊系统、决断系统及监控系统构成。这些子系统各有分工,相互独立,又密切配合,协同一致,促进公共政策大系统的运行得以顺利展开。42简述信息系统的职责:主要包括①有计划、有规律、经常性地收集、整理、分析和贮存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历史和现实的情况与数据,以保证公共政策能够及时获得适用、准确和充足的情报信息资料。②有意识地收集、整理政策实施过程及结果等方面的情况、数据,并及时向决策者反馈;③研究分析政策执行结果中存在的问题,发现政策的偏差或失误,并及时向决策者反馈。43智囊系统的职责:①参与公共决策,提高决策的科学性;②为政策主体提供咨询服务,开阔政策主体的视野和思路;③对政策问题进行“会诊”,找出问题的症结。44决断系统的职责:①界定政策问题;②确定政策目标;③设计政策方案;④选择政策方案。45监控系统的职责:①防止政策主体滥用决策权;②促使政策内容切合实际;③监督执行机构及其人员正确执行政策。

四、简答

1、简述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1)整体性。公共政策要解决的问题是复杂的。尽管某一政策是针对特定问题提出的,但这些问题总是与其它问题连结为一个整体,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整体性不仅表现于政策的内容与形式上,而且还表现在政策过程中。作为政策体系的整体功能,以及政策过程诸环节的整体作用,除取决于自身的联系之外,还与政策环境密切相关。(2)超前性。尽管公共政策是针对现实问题提出的,但它们是对未来发展的一种安排与指南,必须具有预见性。任何政策都有明确的政策目标,即解决政策问题所要达到的目的、结果和状态。先进的政策目标,决定了政策应是超前的。除目标外,相关的政策内容,也能揭示事物的未来发展方向,同样具有超前性。政策的超前性,不是脱离实际的空想,而是建立在科学预测与对客观事物发展规律充分认识基础上的必然结果。(3)层次性。政策作为政府行为的产出项,根据不同层次的政策主体,具有不同规格。尽管不同的政策间是相互联系的,但这种关系并非“平起平坐”的关系,而是有主次之分。(4)多样性。公共政策的多样性,显然导源于政策的“公共”特征。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事务的日益增多,总的说来政府职能的发展趋势是日益丰富、复杂和扩大,那些在过去不太需要政府管理的问题,均被列入现代政府的管理范围内。由此而引发的政策问题,自然变得多样复杂。(5)合法性。政府行为,是一种特殊的“法人行为”。体现政府行为的政策,本身就具有一定法律性质。它的规范作用,与道德规范不同。它既要依靠社会舆论来维持,更要通过国家的强制力量来监督执行。政策的合法性首先表现在内容上,不能与宪法、法律相抵触;其次还表现在程序上要严格守法。

2、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所谓公共政策的功能,就是公共政策在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它通过政策的地位、结构、影

响力与结果表现出来。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有:(1)导向功能。公共政策是针对社会利益关系中的矛盾所引发的社会问题而提出的。为解决某个政策问题,政府依据特定的目标,通过政策对人们的行为和事物的发展加以引导,使得政策具有导向性。政策的这种引导作用,不仅体现在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向上,而且体现在引导着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之上。政策的导向,是行为的导向,也是观念的导向。其导向功能,有两种作用形式:一种是直接引导,另一种是间接引导。公共政策所具有的导向功能是客观的,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人们要充分发挥政策的正导向功能,又要清醒地认识到政策的负导向功能,要主动地调整社会的利益关系,克服它们的消极影响,特别要尽量避免那些因错误政策所产生的负导向作用。(2)调控功能。公共政策的调控功能是指政府运用政策,在对社会公共事务中出现的各种利益矛盾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它既有调节作用,也有控制作用,这两种作用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道,也有来自机关内部渠道。因此,要加强各种信息渠道的沟通。

4、公共政策主体体系:应该包括政府主体、准公共政策主体(即非政府公共组织,我们把非政府组织和非营利组织等统称为非政府公共组织)和社会公众。因在管理中的地位不同,这些政策主体对政策结果的影响也各异。他们之间既非平起平坐的关系,也非从属关系(在我国还是从属关系。只不过从属关系并不构成两者关系的全部内容)。实际上,公共政策运作的整个过程就是多种力量相互博弈的过程,无论从纵向维度还是从横向维度上看,每个主体以及主体内部的各个层面都存在不同的利益,共同作用于公共政策的整个过程。

5、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的内容:政策主体能力是各政策主体的能力与整个公共政策体系内部的互动及整合能力的综合体。(1)规制社会成员行为的能力;(2)引导公众观念、行为的能力;(3)调控各种利益关系的能力;(4)公平分配社会资源的能力;(5)公共政策体系内部的互动及整合能力。

6、提升政策主体能力的必要性:答:提升政策主体的能力是社会经常是调节中有控制,控制中达到了调节。政策的调控作用,主要体现在调控社会各种利益关系,尤其是物质利益关系。公共政策的调控功能,也有直接的和间接的两种形式,常常还表现出特有的倾斜性。(3)分配功能。公共政策应具有利益的分配功能。每一项具体政策,都有一个“谁受益”的问题,即把利益分配给谁?这既是重要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严肃的实践问题。离开了“究竟把利益分配给谁”这一核心问题,公共政策将失去制定的必要性,即使制定出来也会失去其灵魂。

3、简述公共政策分析要素的基本内容:3.简述公共政策分析要素的基本内容。答: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要素有:政策问题、政策目标、政策方案、政策模型、政策资源、政策评价标准、政策效果、政策环境和政策信息。(1)政策问题。某一公共政策能否顺利地完好提出,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人们是否对政策问题取得共识。政策问题是从大量社会问题中筛选出来的,如何筛选?谁参与筛选?其结果会大相径庭。作为有选择的社会问题,人们对它们所做出的判断是否准确,既取决于经验知识,还取决于伦理道德方面的价值观念等。(2)政策目标。政策分析的中心任务,是要确定解决问题的目标,或者明确地说,确定目标是分析的前提。所谓政策目标是政策所希望取得的结果或完成的任务。如果没有目标,政策方案是无法确定的。但目标不明确,也同样会使政策出现偏差。所以必须要求目标明确,具体落实。政策目标既不能朝令夕改,要具有稳定性,又要伴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具有应变能力。(3)政策方案。为实现某一目标,可采用多种手段或措施,它们统称为备选方案。拟定可供选择的各种备选方案,也是政策分析的基础。由于好与坏、优与劣都是在对比中发现的,所以需要拟定出一定数量的可行方案进行对比选择。没有选择也就没有分析。决策理论中的“霍布森选择”,在公共政策分析中应该严格禁止出现。(4)政策模型。按照系统分析的基本掌握,模型是对研究对象和过程某一方面的本质属性所进行的一种抽象描述。它可以将复杂问题简化为易于处理的简单模式,不受现实中非本质因素的约束,易于基本掌握、操作、模拟与优化。有几类模型在政策分析中是十分有用的,它们是图标、物理、符号和形象模型。所有的模型讨论,都涉及到总体研究。最优化模型是在特定假设和约束条件下可以求出最优选择结果的模型。(5)政策资源。在政策制定与实际执行中,都会消耗各种资源,尤其在执行中。政府的“作为”,以能否提供多少资源为基础,这是政策分析的前提条件。所消耗的资源,一般可以用货币表示费用。但政策分析中,大量的是非货币支出的费用。如生态影响因素、环境污染因素等,无法用货币来衡量。资源消耗分析,有许多因素不能用货币衡量。人、财、物、时间、信息都是资源。除此之外,权力、地位、名誉等,也可能是资源。(6)政策评价标准。整个政策过程,无论是从系统评估、投资评估、推测评估、方案评估,还是执行评价或总评价等,都有待于建立合适的评价标准。政策制定是政治过程,离不开政治上的评价及其标准。政策评价,往往是综合性评价,因为不同方面的标准,无法用较为统一的尺度来衡量。(7)政策效果。效果是达到目的时所取得的成果。衡量政策效果的尺度往往用效益和有效性表示。效益大体有三个方面: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从投入—产出模型分析,政策效果基本由两个因素所决定:一是政策执行的成本;二是政策执行的结果。当政策执行结果所产生的效益,高于政策执行成本时,政策效果是有效的。二者之间的差越大则说明政策效果的有效性越高。反之政策效果是无效的。(8)政策环境。公共政策系统不仅包括政策主体和政策客体等多种要素,而且还包括外在环境。这些制约和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结果的外在因素统称为环境因素。其中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国际环境等。由政治心理、政治思想所构成的政治文化,在社会变革时期,对政策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9)政策信息。公共政策活动实际上是对政策信息进行搜集、传递、加工、使用、反馈的过程,即输入关于社会各方面要求与需要的信息,经过转换(领导层的决策),输出作为所制定的政策内容的信息,其中也包括政策实施情况的反馈信息。政策信息原则上应该是开放的,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因信息闭塞而造成政出多门,互相抵消、不同步、不配套等问题。获得政策信息应是多渠道的,既有来自大众交流媒介的各种社会渠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它直接关系到政策的质量和效果,从而影响着公共管理的进程。最关键、最核心的是政府能力的提高。具体有:(1)从实践来看,公共政策主体能力不足。公共政策主体在现实社会中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即引导公众观念和行为、调控各种利益、公平分配社会资源。但从实践来看,由于受与政策相关的利益、素质和信息资源等因素的影响,公共政策主体在这三个方面的表现明显存在能力不足或不佳。(2)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现状不能满足日益增加和多样化的公众需求。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信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普及等因素的影响,公众需求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趋势,公共政策主体需求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升引导公众观念行为、调控各种社会利益关系和公平分配社会资源的能力,以满足公众日益增长和多样化的需求。(3)“入世”新环境和经济全球化挑战公共政策主体能力。我国公共政策主体能否应对“入世”新环境的挑战直接决定了公共政策质量的优劣,进而影响到公共管理进程,要求公共政策主体具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和观念,对市场经济有充分的认识和把握,以迎接入世的挑战。同时,经济全球化过程充满矛盾和问题,客观上要求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的提升。(4)知识经济要求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的提升。知识经济的发展,既为建立灵活、高效、透明的政府以及其他公共政策主体作用的有效发挥提供了可能,又对公共政策主体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更高的要求。

7、提升政策主体能力的途径:

(一)公共政策主体转变政策理念。政策理念包括:(1)视政策对象——公众为伙伴而不是对立者;(2)公共政策的出发点应是解决公共问题、保证公共利益的最大化;(3)支持、鼓励准政策主体的发展;(4)要具有前瞻性,注重“预防”而非“治疗”,掌握政策主动权。

(二)改善和优化政策的外部环境。(1)提倡公共道德,强调公共责任,使社会逐渐形成良好的公共文化氛围;(2)加强公共政策程序化、公开化的法制建设;(3)最大限度地吸纳公民参与,推进公共管理的社会化。

8.简述公共政策系统的构成及其各自的职责:①信息系统:有计划、有规律、经常性地收集、整理、分析、和贮存情报信息资料;及时向决策者反馈;研究分析政策执行结果中存在的问题。②智囊系统:填补当代领导职责与其能力之间的差距,为领导服务。(参与公共决策,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为政策主体提供咨询服务,开阔政策主体的视野和思路;对政策问题进行“会诊”,找出问题的症结。)③决断系统:界定政策问题;确定政策目标;设计政策的方案;选择政策的方案。④监控系统:防止政策主体滥用决策权;促使政策内容切合实际;监督执行机构及其人员正确执行政策。

9、简述公共决策体制的类型:①层级结构中的集权制与分权制;②个人决策模式和集体决策模式。③历史上出现的公共决策体制类型。

五、论述1大众化传播媒介对决策问题提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答:大众传播媒介对决策问题提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缩短了公众议程的时间。②缩短了正式议程的时间。③扩大了决策问题提出的数量。2决策方案应该包括哪些内容:①方案执行的必要说明。②解决决策问题的基本措施。③明确决策方案对应的阶段。④决策方案性质的界定。⑤方案所需的各种条件的要求。3决策方案评估的标准是:①效益标准。②方案协调性标准。③方案的适应性标准。④决策方案力度标准。4举例说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政策的出台实行和调整。答: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政策的出台实行和调整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⑴1981年刚出台该政策时,国内对土地承包一开始就有不同意见,政策的执行面临重重障碍。即失效的第一阶段,早期失效,目标实现的可靠性较差。⑵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农村飞速发展,联产承包责任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证明这一农村改革政策是相当成功的。这是第二阶段,偶然失效,政策功能的设计可以比较充分地发挥。⑶90年代后期以来,农村经济增长速度开始放缓,发展活力逐步下降,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沿用了近20年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政策显然急需改进。这是第三阶段,耗损失效,需要调整、修改已有政策,或重新制定新政策。于是中央又出台了新的政策——完善“二轮”土地承包政策。这种政策失效的变化,类似于浴盆状。人们把这种模型也称为“浴盆模型”5简述史密斯模型。答:史密斯认为,理想化的政策、执行机构、目标群体、环境因素,都是政策执行过程中所牵涉到的重大因素。理想化的政策是政策制定者试图追求的相互作用形式;目标群体是受政策最

直接影响的,必须对政策采取适当反应的符合政策要求的群体或个体;执行机构是政府机构中负责政策执行的组织;环境因素是那些影响政策执行和受政策执行影响的那些要素。史密斯模型与以往的政策执行研究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仅强调了执行中理想化的政策,而且也强调了执行中的其他三个因素。人们习惯于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理想化政策的制定上,似乎政策执行是简单地照章办事,不太注意目标群体,更少考虑到执行机构与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初中证明,执行机构、电影票群体和环境因素这三个方面对政策执行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6简述接受政策的三个层次: 答:人们把对政策接受的反应,分为三个不同层次:服从、认同与内化。服从是接受政策的最低层次反应。认同是接受政策反应的中间层次。内化是接受政策反应的最高层次,它表现为对政策内容及其意义准确而深刻理解,并积极地自觉行动。7简述接受政策的基本原因: 答:接受政策的基本原因:⑴作为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通过多年来的各种教育,已逐步形成一种政治行为模式,即对权威的尊重,包括对政府所作的各种决定的服从。⑵自我利益的保护与发展,经常是部分政策对象是服从政策的重要原因。⑶人们遵守一项政策,主要是因为他们对政策合法性的认同。⑷不少人是因为害怕惩罚才服从政策。⑸对任何一个政策对象来说,都有个对政策从 22知识经济时代的基本特征有:社会主体知识化、政策信息公开化、民主参与大众化。

23简述知识经济与公共政策的关系。答:(1)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各国政府实现政策创新。通过公共政策理念、公共政策体制、公共政策过程和公共政策内容的变革与调整,促进知识经济的快速、持续、健康地发展。(2)政府的公共政策影响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经济的发展有赖于政府公共政策的扶植和推动。各国政策创新的实践说明,政府的公共政策对知识经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24简述知识经济时代公共政策的新特征:(1)知识化与信息化;(2)民主化;(3)科学化;(4)高效化。25论述发展型政策理念的主要内容:(1)人本观念;(2)公平优位观念;(3)科学化观念;(4)民主化观念;(5)法制化观念;(6)创新超前观念。26联系实际,论述公共政策对发展知识经济的推动作用。答:知识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公共政策的扶持和推动。以中间为例,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绝对不能忽视政府关于社会经济发展方向和战略的公共政策对知识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我们必须通过公共政策的调整与创新,为知识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从而实现我国的“赶超战略”。这些需要调整与创新的公共政策主要有:教育政策、产业政策、不了解到了解,从了解不多到了解较多的过程。8简述政策环境因素及其基本特征:答:影响我国政策的环境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⑴社会因素;⑵政治因素;⑶经济因素;⑷科学技术因素;⑸文化因素;⑹教育因素;⑺人口因素;⑻自然资源因素;⑼生态因素;⑽心理因素。政策环境因素的基本特征:⑴多样性;⑵动态性;⑶交叉性;⑷突发性。9举例说明浴盆模型。答:20多年前的特区建设就是比较典型的例证。⑴1979年,国内对办特区一开始就有不同意见,特区建设面临重重障碍。即失效的第一阶段,早期失效,目标实现的可靠性较差。⑵90年代特区建设飞速发展,发挥了任何其他地区所无法替代的作用,证明改革开放和特区建设是相当成功的。这是第二阶段,偶然失效,政策功能的设计可以比较充分地发挥。⑶1998年以来,特区经济增长速度开始放缓,发展活力逐步下降,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沿用了20年的改革开放政策显然急需改进。这是第三阶段,耗损失效,需要调整、修改已有政策,或重新制定新政策。这种政策失效的变化,类似于浴盆状。人们把这种模型也称为“浴盆模型”10简述政策执行者对执行政策的态度。答:有三种态度:一是求神似,去形似,抓住政策的精神实质,结合实际,创造性地执行。二是不求神似,只求形似,机械地照搬照抄照转,执行中“上下一般粗”。三是既不求神似,也不求形似,而是自以为是,各行其是。

11简述追踪决策的特点。答:回溯分析、非零起点、双重优化、心理效应。12公共政策评价在公共政策运行中发挥什么作用?答:⑴公共政策主人可检验公共政策实施的效果、效率和效益。⑵公共政策主人有利于政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⑶公共政策评价监督着政策资源的有效配置。⑷公共政策评价能够在公共部门内部形成浓厚的竞争意识,提高公共部门的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⑸公共政策评价结论决定公共政策的生命周期。13现代意义上的公共政策评价兴起于20世纪60——70年代的美国。概括起来看,它的产生与发展可以归结于哪些因素:答:公共政策的产生和发展可以归结于四个方面的因素:⑴学科与研究群体的推动。⑵政府外部动力。⑶政府内部动力。⑷技术手段的完备。14 公共政策评价作为公共政策过程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与一般的评价活动的区别:答:⑴公共政策是政府有选择的管理行为。⑵由于公共政策对利益的分配,是一个动态过程,那么公共政策的实践也必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并会因为时间的推移因势而动。因此,对公共政策的评价也应放到一个比较长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下进行。⑶公共政策是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对其进行评价时就要考虑到社会公共利益是否得到了科学有效地分配和落实。15公共决策思维方法的特点有哪些:公共决策思维方法的特殊性就在于它具有“决策”和“公共性”的双重特征。16系统的基本属性有哪些?答:⑴整体性⑵相关性⑶目的性⑷动态性⑸层次性⑹环境适应性。17系统方法应用于公共政策领域内应遵循的原则:整体性、综合性、最优化、可行性。18系统分析的主要特点和作用:(1)系统分析首先把所研究的事物、现象和过程看做是一个整体——系统,确定给定系统的边界范围,把它从周围的系统中划分出来;同时,鉴定该系统的组成部分,必要时逐级划分,确定各子系统。(2)系统分析重视给定系统的外部联系和内部联系。(3)系统分析积极大胆地将现代应用数学引入公共政策决策领域。(4)系统分析绝不忽视非计量因素,反而往往把它作为“难点”而认真对待。(5)系统分析在给定系统的理想与现实、计划与实施之间建立一种“中介”环节,使人们通过系统周密的调查研究,在认识上逐步接近给定系统的实际,并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使它按照人们规定的目标和利益运行。19系统分析的指标体系通常包含:(1)政策性指标;(2)技术性指标;(3)经济性指标;(4)社会性指标;(5)资源性指标;(6)时间性指标。20系统分析的主要作业包含以下四个步骤:(1)系统研究;(2)系统设计;(3)系统量化;(4)系统评价。21系统分析不能解决的问题:(1)带有极强政治色彩的问题;(2)具有深刻社会含义的问题;(3)在决策中,起主要作用的因素是超理性因素的问题;(4)做出不同选择时,必须在观念(偏好)和实际价值.(效用、价格)之间加以权衡的问题;(5)解决问题时所希望的战略不是考虑系统各部分之间的平衡,而是要对现存系统进行剧烈的改变;(6)当不能经过现存组织,而必须通过新的机构去贯彻执行其政策时。财政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等宏观调控政策,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能促使本国知识经济的健康发展。

27公共政策学中引入案例分析的意义。(1)引入案例分析,凸显以案论理的理论价值,有利于推动公共政策理论的发展与深化;(2)引入案例分析,有利于促进公共政策实践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3)引入案例分析,有助于促进公共政策学特别是MPA教育质量的提高。

28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要素。(1)弄清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目的;(2)选准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角度;(3)确定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立足点。29社会问题和公共问题的联系:所谓社会问题是指社会的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它泛指由于社会关系或环境失调,致使全体社会成员或部分成员的正常生活乃至社会进步发生障碍,从而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并需要动用全社会的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可见,社会问题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公共问题是指那些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共同受其广泛影响,具有不可分性、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性社会问题。这就是说,社会问题与公共问题并不是两个对等的概念,社会问题既包括私人问题,也包括公共问题。

30为什么说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1)公共利益的基本属性(包括客观性和社会共享性);(2)公共机构的特性。31公共机构的特性:(1)公共机构有存在的必要性;(2)公共机构有维护公共利益的能力;(3)公共机构产出的独特性。32当代公共政策面临的现实挑战:(1)公共政策的程序化与非常规决策之间的矛盾;(2)公共政策体系的相对封闭性与系统开放性的矛盾;(3)公共政策的特性与传统方法论之间的矛盾。33如何理解公共政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答:民主化一直都是公共政策的基本价值理念。在我们的理解中,民主化包含着以下几层含义:(1)民主化首先是指对公众权利和利益的尊重和维护;(2)民主化也可以指代公共政策的公开化和开放性要求;(3)民主化也意味着对法治精神的强调和遵循。公共政策的科学化并不单是指在公共政策的过程中采用科学的技术和方法,它还应该具有更广泛的意义:(1)公共政策体制的科学化;(2)公共政策诸方法的科学化。34如何全面地认识公共问题:(1)公共问题是指那些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共同受其广泛影响,具有不可分性、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性社会问题。(2)公共问题的本质特征:影响的广泛性;不可分性和公共性。(3)认识公共问题的两个维度:纵向层次维度和横向性质维度。35如何培育公共文化?答:从本质上来说,公共文化是以公共性为特征的。一般说来,公共文化集中体现在社会成员的以下认识和观念之上:(1)对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关系的认识;(2)对公共道德观念的认识;(3)对公共责任必要性的认识。这些维度的共同点都在于,如何确立公共利益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的重要性、如何通过非制度性的规范和意识形态来保障公共利益的实现,它们构成了公共文化的核心和精髓。36公共政策未来的基本走向:(1)突显“公共性”,将决策视为公共行为,视政策为重要的公共物品;(2)公共政策将更加强调公共问题的具体要求;(3)公共政策将突出公平在其目标体系中的地位;(4)公共政策的民主化趋势;(5)公共政策的科学化走向。

37简述公共政策系统的构成。公共政策系统由信息系统、智囊系统、决断系统及监控系统构成。这些子系统有分工,相互独立,又密切配合,协同一致,促进公共政策大系统的运行得以顺利展开。38试论述公共政策评价标准大致有哪些方面?答:公共政策评价标准大致有八个方面:⑴投入工作是量。即在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所投入的各项资源的质与量以及分配状况。⑵绩效。即依据具体明确的目标,分析公共政策对客观事物与公共政策环境所造成的实际影响。绩效即包括公共政策推动的结果,又含有民众心目中认定的满意程度。⑶效率。即投入工作量与绩效之间的一种比例关系,通常表现为政策投入与政策效果的比率。⑷充分性。即满足人们需要、价值或机会的有效程度,它反映了绩效的高低。⑸公平性。即公共政策所投入的工作量,以及产生的绩效在社会不同群体间公平分配的程度。公共政策的类型不一样,所反映的公平性的角度与观点也不一样。⑹适当性。即公共政策目标和所表现出的价值偏好,以及所依据的假设是否合适。具体的说,公共政策追求的目标是否是社会期望的,公共政策的成本与利益分配是否公平、公正。⑺执行性。即探求影响公共政策成败的原因,进而导致因果模型的构建。⑻社会发展总结指标。即对社会状态与发展的数量进行描述与分析,既反映过去的动向,又可作为社会现状的说明,其特征是以描述性指针为主。

39渐进思维和剧烈思维是矛盾的吗?答:渐进思维和剧烈思维不矛盾。渐进思维指导下的公共决策者通常认为,政策制定和贯彻是且应当是通过缓慢地进展和小心的改变实现的;目标应当用可行的手段去衡量和加以调整;他们认为所谓最优化纯粹是乌托邦,能够较为满意就已经不错了;他们怀疑人类是否有能力来剧烈地改造未来,主张走一步看一步。渐进思维是对完全理性思维的又一种修正,当今绝大多思维不等于优柔寡断,有的时候同样需要“当断则断”,同时,渐进思维具有条件性,当社会需要根本性变革时,渐进缓行似乎就不太适用了,因为这样会丧失许多机遇和造成更大的变革阻力,这时,剧烈的变革思维或称革命性思维就更加符合实际。剧烈变革思维运用于重新设计,或者是终止和替换现有系统的决策类型。剧烈变革思维强调决策的迅速和彻底性,要求在较早的时间内和较大规模下改变系统的运行情况。当系统的问题很多而且积重难返,关系盘根错节时,就可以运用这种思维方式进行决策,制定剧烈变革性的决策方案,有得于对问题的迅速解决。

40、简述公共政策系统的构成及其职责:由信息系统、智囊系统、决断系统及监控系统构成。(1)信息系统的职责主要有:①有计划、有规律、活动的某种延伸。

42.举例说明简单矩阵思维法。在使用简单矩阵法时,决策者要做的是挑拣出那些无论哪一种选择都需要满足的几个至关重要的性能。没有这些性能,这个决策将会失去意义,它实际上是一种将完全不适用的选择方案筛选出来的方法。如政府针对市民养狗要进行决策,基本上可以有如下三种选择:(1)严格禁养;(2)有条件的养狗;(3)任意养狗。那么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究竟采取那种政策,在决策过程中便可以采用简单矩阵思维法:

关键性能 方案 社会安全

卫生问题 文化伦理需求 严格禁养× 有条件的养狗任意养狗 ×

从上表可以看出,如果严格禁养,那么要对“文化伦理需求”支付经常性地收集、整理、分析和贮存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历史和现实的情况与数据,以保证公共政策能够及时获得适用、准确和充足的情报信息资料。②有意识地收集、整理政策实施过程及结果等方面的情况、数据,并及时向决策者反馈。③研究分析政策执行结果中存在的问题,发现政策的偏差或失误,并及时向决策者反馈。(2)智囊系统在公共政策中的作用①参与公共决策,提高决策的科学性;②为政策主体提供咨询服务,开阔政策主体的视野和思路;③对政策问题进行“会诊”,找出问题的症结。(3)决断系统在公共政策及其运行中的作用:①界定政策问题;②确定政策目标;③设计政策方案;④选择政策方案。(4)控系统的作用:①防止政策主体滥用决策权。②促使政策内容切合实际。③监督执行机构及其人员正确执行政策。

41、政府、政党和其他社会组织在公共决策体制中的地位和作用?答:

(一)国家:

1、西方国家中央政府在公共决策体制中的地位:(1)实行总统制的国家。在实行总统制的国家中,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权力很大;许多重要的政策都直接出自总统之手。特别是在行使行政权时,总统作为最高行政长官,可以主持联邦政府日常工作和各种决策会议,决定国家的战略方针、政策和重大措施,发布对联邦机关有法律约束力的政令。(2)实行议会制的国家。议会内阁制的政府也掌握了巨大权力,特别是国家行政管理方面的权力,但政府首脑的地位不如总统制下的政府首脑的地位突出。

2、西方国家的地方政府在公共决策体制中的地位:(1)实行联邦制的国家。作为联邦制国家,美国的地方政府在公共政策中享有很大的权力。在立法权上,美国采取二元结构。中央与各州的权力范围皆由宪法规定,受宪法保护。(2)实行单一制的国家。英国是实行单一制的国家,英国的中央政府拥有着全国的立法、行政、军事、财政等决策权力,各郡、区地方政府的权力来自中央政府,国会以法律规定各地方政府的权力。

3、我国的中央人民政府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同时是国家最高的行政管理机关。它除了具有一般国家政府的政治职能、社会管理职能以外,还具有领导、组织经济的职能;与此相关,其社会管理职能方面涉及范围甚广。这种状况决定了我国政府的实际权力大,政策内容广、职能部门多。同时,作为一个大国,由于管理层次多,各地差别大,地方政府也拥有相当的权力。

(二)政党:

1、西方国家政党在公共决策中的作用:现代国家的政治统治大都通过政党政治的途径来实现。可以说,现代政党特别是执政党在各个国家公共决策的过程中,都发挥了核心和主导作用。西方国家的政党执掌政权,是通过选举争夺议会多数席位和国家元首、政府首脑的方式来实现的。执政党一般不再单独制定政策,而是通过它所掌握的政府政策来体现党的意图,实现党所代表的社会利益。同时,在野的政党虽然未能参加政府,但他们通过在议会中的各种活动,通过对政府施加压力或制造障碍,使政府不得不或多或少地接受他们的主张,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政府政策的制定活动。

2、我国政党在公共决策中的作用:在我国,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在公共决策的权力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中国共产党在公共决策中的作用,首先体现在它对国家的政治领导上。党的政治领导包括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政策的领导。凡是涉及有关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则、基本路线、重大方针和各个领域的重要决策,都是首先由党制定和提出的。党还决定和影响了各级政权机关的人事任免,推举共产党员执掌国家各级机关的重要权力,以实现组织上的领导。同时,党还确立了自己的指导思想在国家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并通过宣传、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宣传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努力把党的主张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我国实行的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对国家大政方针、社会主义建设与统一战线内部重大问题进行充分协商、讨论,进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的有效政治机制。各民主党派经过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形成的有关决策的各种意见和建议,按规定程序审定后,以正式文件的形式送达有关部门,从而对政府的政策制定和执行活动产生重要作用和影响。

(三)其他组织:

1、西方国家利益团体对公共决策的影响:(1)、通过对竞选的政党提供支持或撤销支持等手段对其政策纲领施加影响。(2)、通过院外活动对议员施加压力,使议会通过对其有利的政策法案,阻挠通过对其不利的法案。(3)、密切与政府重要行政机关的联系,影响政府有关社会福利、军事、援外等方面的具体政策,为自己的经济利益服务。(4)、通过资助等方式支持各种政策研究和咨询机构的工作,以影响政府的政策。

2、我国各种群众组织和人民团体对公共决策的影响:我国的群众团体,除了要维护它们所代表的那部分群众的具体利益以外,它们接受共产党的领导,发挥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些群众组织的活动是党和政府政策制定和执行高昂成本,因为社会上有很多人确实需要宠物狗慰藉心灵,而且有很多人已经和狗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一旦严格禁养,“打狗”过程将要受到很多抵触,成本高昂;

如果任意养狗,也就是政府对养狗不介入,任其发展,那么将对社会安全和环境卫生产生严重影响,同样要支付高昂成本。狗咬人的事件,遛狗过程产生的垃圾等等,都是政府需要考虑的成本范畴;

有条件的养狗,对于社会安全和卫生问题和社会伦理需求问题,都可以较好的解决,只要这个“条件”设计恰当,而且执行有效,那么就将是一个良好的政策。这是一个简单的例子,所以我们只需要通过一轮矩阵的筛选就可以得出结论,而现实中很多政府决策中,需要重复几次的矩阵思维法判断筛选,才能够最终得出决策的结果来。

43.有人认为无为思维是一种消极被动的思维方式,试简述你对这种说法的理解?答:无为思维是一种思维方式,但这并不是一种消极被动的思维方式,无为其实是一种有为。无为思维指的是政府采取不行动的决策方式,即政府在决策中采取一种搁置或静观其变的做法。无为思想是公共决策中一种必不可少的思维方式,原因就在于许多公共事务并不一定必须政府出面解决才行,更多的时候要“止,而后能行”。公共决策者必须明确界定自身的决策范围和决策对象,在此范围内的事务可以采取积极的决策方式来进行;而在边缘或者已经超出范围的事务需要作决定时,必须三思而后行,适当的时候应当采取无为的思维方式,不去招揽和主动吸纳新的决策需求。这里的“无为”,其实恰恰是政府的一种“有为”。无为不等于不思考、不判断、不分析、不运作;与此相反,无为是必须经过和有为一样的斟酌和考虑之后的一种决策方式。

44.举例说明巴拉姆驴子思维法在现实公共决策中的运用。答:“巴拉姆的驴子”说明,一旦决策者知道自己即将获得某样东西时,它的吸引力就会减退;而放弃某样东西的烦恼就会随之增加。巴拉姆驴子思维法,其基本过程就是让决策者逐项地对每一个选择方案极尽挑剔之能事,使它失去原有的吸引力。如果他成功了,那么放弃它们就不再成为痛苦的事,于是最好的决定就产生出来了。如某政府在闹市区新近拆迁了一片规模不小的土地,这是黄金地段,而到底把它拿来做什么用,却成了政府的心头之患。因为哪个领导都知道,一旦决定了,新建了,就不能再改变了。而在本市的核心区,全市的老百姓乃至兄弟省市都在盯着,它到底做什么用。决策成了难事,好端端的土地空闲了很长一段时间。基本方案有:

(1)盖一个大型商厦,充分利用闹市区的优势,为税收服务,为市财政服务;但周围商厦已经林立,新建这样一个大型商厦,到底多大必要,到底是否能够真正从根本上增加市财政收入是个问题;

(2)建一个大型的市民免费公园,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但对于财政却没有贡献;

(3)盖政府大楼,改善办公条件,展示政府的新面貌。但现在政府的办公条件并不很差,再大兴土木,可能会造成社会的议论;

(4)盖一个大型停车场,缓解市中心的交通压力。但这么好的地段,建设一个停车场,未免浪费;很多人提出兴建一个地下停车场即可。经过这些考虑,兴建市民公园成为了一个比较可行的方案。45.试论述如何将系统分析应用于公共政策?答:系统分析就是对一个系统内的基本问题,用系统观点进行思维推理,在确定和不确定的条件下探索可能采取的方案,通过分析对比,为达到预期目标选出最优方案;也可以说,系统分析就是为政策主体选择一个行动方向,通过对情况的全面分析,对备选方案择优,为政策主体提供可靠的依据。

还应看到,公共政策系统是动态的,系统的未来状态部分取决于过去状态;观察目前的行为和结果,是为了进行目前和未来的调节。因此,为了实现公共决策的科学化,在进行决策之前,必须要有充分的系统分析活动,如应明确研究的目标和价值准则,提出众多的可行方案或替代方案,一般了解各个方案的可行性及其可能产生的结果,对存在的问题有应急的计划等等,以供决策时参考。这些作业内容都需要由系统分析工作来完成。因此,系统分析工作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公共政策的质量和水平。在公共政策过程中,通过系统分析应明确问题和目标,并提出解决问题和实现目标的各种可行方案,再由政策主体通过政策分析选用一个满意的或最佳的方案。目前来看,系统分析已在广泛的领域内得到应用。对于一个国家来

说,可以在宏观的国家整体系统分析、部门系统分析、地区系统分析、企业的系统分析和单项工程的系统分析等五个层次的公共政策中应用系统分析。

46.论述发展型政策理念的主要内容。答:(1)人本观念。知识经济时代,公共政策主体应当更加重视人的作用和人的发展。应致力于输出这样一种政策,这种政策能够创造一种促进人不断学习的组织气氛,帮助人们进行内在的知识积累,在这个基础上实现创新,从而使人们得到自我更新和自我实现。(2)公平优位观念。效率和公平一直就是公共管理的两大基本目标。但传统的行政管理一直都是效率优位的。而事实上,公共管理作为追求有效增进与公平分配社会公共利益的调控活动,其价值观念不应当只片面追求效率,更应追求公平。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连企业管理的目标模式都从注重经济目标转向更注重社会目标,公共管理的价值目标当然应当是公平优位。公共政策作为为公共事务管理活动所制定的行为准则,其价值目标也应当是公平优位。(3)科学化观念。在知识经济时代,政策主体一定要树立科学政策理念。应及时搜集、整理、编辑、存储与传输有关信息的计算机网络,得以运用到公共政策过程中来,从而减少了信息搜集的不完全性和信息传输的失真机率;另一方面,知识经济的发展为现代化的公共政策提供了许多专业化的管理人才,这更使得公共政策主体运用科学的决策方法、遵循科学程序进行决策成为可能。(4)民主化观念。知识经济时代是民主参与的大众化时代。知识经济时代政策信息的公开化以及公民文化素质的提高,使得大众参与经济、社会、政治决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公民直接参与公共政策成为知识经济时代民主政治的逻辑起点和核心内容。知识经济时代公共政策的民主化不仅仅指政策方式方法的民主化,而且指政策目标的民主化。(5)法制化观念。在知识经济时代,为确保公共政策的民主化程度不断提高,还需要政策主体树立依法决策的观念。依法决策意味着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要以法律、公共管理职能和法定的政策权限为依据,公共政策的内容不能与国家的法律法规相违背,不能超越法定政策权限,同时要避免沿用行政命令或强制性手段来解决公共问题,避免超越法律的主观随意性和长官意志。(6)创新超前观念。知识经济时代的政策主体必须树立超前观念。要高度前瞻性地预见一定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各方面的发展情况,确保公共政策的超前性。知识经济时代的政策主体还必须树立创新观念。

47.试论述你如何理解燃油税的迟迟未出台?答:开征燃油税是为一般了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公路“三乱”(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问题。其长期目标是,从根本上减轻企事业单位和人民群众的经济负担、理顺税费关系、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燃油税政策迟迟不能出台的主要原因在于:油价居高和波动,导致燃油税实施条件的不确定。具体分析,请参看教材第261-262页。

第二篇:公共政策(2012小抄)专业版

一、单选1.公共政策是政府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所制定的政策。2.公共政策的强制性经常与惩罚性措施相联系,若缺乏这种措施就将失去权威性。3.政策的调控功能常常表现出特有的倾斜性,即鲜明地强调政府工作的侧重点。4“政策科学”的概念是由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最早提出的。6.政府主体是公共政策主体中最核心,并发挥独特作用的部分。7.新型的公共政策理念视政策对象:公众为伙伴。8.决策权力的角逐的核心问题是权力,因为政治权力是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9.个人决策模式包括个人专断式和个人负责制两种具体形式。10.决策中的各种智囊组织经常被称为决策者的外脑。22决策权力的横向分化反映在政治结构中立法、司法、行政等权力的分化,以及行政部门的分化。11.决策过程中的第一步是诊断问题所在,确定决策目标。12.政策目标的有效性取决于不同的参与者对它的共识。13.决策过程中的第二步是探索和拟定各种可能的备择方案。31西蒙把决策过程分为三步,分别称为情报活动、设计活动和抉择活动。14.西蒙认为,决策的基本程序中应包括审查活动,即决策过程中的反馈。15.在政策方案设计过程中,必须注意不同的政策方案之间的(选择)。16.在政策方案执行过程中,偶然失效是指执行过程进入正常状态的失效。17.史密斯提出了著名的政策执行模型。18.人们把分析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失效现象所描述的曲线称为浴盆模型。19.史密斯认为,政策执行中有四个基本要素是必须认真考虑。20.人们把对政策接受的反应,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服从、认同与内化。21.政策效果评价从本质上看是一种价值判断。22.在任何决策过程中,理性因素和超理性因素总是混合在一起的。23.在公共政策的评价标准中,应坚持加以突出的是技术可行性原则。24.政策评估是对政策方案所做的分析。25.政策评估是对政策效果所做的判断。26.思维就是有意识的头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关系所作的自觉性、概括性与间接性反映,而思维方法则是指人们依据事物的客观规律而形成的思维规则和手段。27.对于利益不相关的决策类型,一般来应当强调“公事公办”这是一种十分恰当的。“职业行为”思维类型,无论是在利益相关决策还是利益无关决策中,我们都需要提倡。28.在某些认识媒介的诱导、启迪下,突然豁然开朗的思维过程指的是灵感思维。29.完全理性思维中存在一个基本的假定是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理性的,或者能够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30.科学家明确地直接把系统作为研究对象,一般公认以贝塔朗菲提出“一般系统论”的概念为标志。31.“系统分析”最早是由兰德公司提出并使用的。32.在知识经济时代,公共政策主体应该树立发展型政策理念。33.多者博弈的公共决策体制其实质是公共决策权力多元化。34.主观概率预测分析法与(德尔菲法)一样,它需要专家意见并进行整理,以作为政策依据。35.公共政策的逻辑起点是公共问题。36.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

问题。37.公共利益是公众共理想化的政策、执行机构、享的资源和条件。38.公共政目标群体、环境因素是政策策的归宿在于及时有效地解执行过程中所牵涉到的重决公共问题。

二、多选1.政大因素。16.从政策执行者对策的导向是的行为、观念的执行政策的态度分析,政策导向。2.公共政策的功能包括执行问题有如下几种:抵触导向功能、调控功能、分配型、僵化型、滞后型、折扣功能。3.公共政策核心主体包型、结构型。17.政策环境因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素的基本特征有多样性、动司法机关、(执)政党。4.公态性、交叉性、突发性。18.共政策主体体系包括:核心公共政策评价的基本内容主体、准公共政策主体、社是:规范、信息、分析、建会公众。5.公共政策主体能力议。19.从不同角度进行分

主要包括:规制社会成员行类,公共政策评价可以分为的能力;引导公众观念、为: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行为的能力;调控各种利益价;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关系的能力;公平分配社会事前评价、执行评价和事后资源的能力;公共政策体系评价。20.公共政策效果有几内部的互动及整合能力。6.种类型:直接效果、附带效公共决策体系包含着信息、果、潜在效果、象征性效果。

智囊、决断、监控等子系统。21.客观、全面的评价标准需7.外部监控体系是由人民群要在各类人员通过协商、平众、新闻舆论、社会团体等衡利益关系中产生。22.处于组成。8.决断系统在公共政策不同地位的人们,对政策效

及其运行中的作用:选择政果评价的态度有支持和反策方案、确定政策目标、设

对。23.立体思维的内在特征

计政策方案、界定政策问题。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层次9.有人认为,集权的决策体制性、多维性、联系性、系统有利于政治控制、社会稳定、性、整体性、动态性。24.集中资源。10.政策方案设计创造性思维的各种基本形过程中,必须注意不同的政式包括直觉、灵感、判断、策方案之间的互相排斥。11.顿悟。25.按照人们决策时对

决策目标的标准是:目标具自然状态规律的认识和掌体明确;目标有效协调;目握程度,通常可将公共决策标具有可操作性;目标与手分为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段的统一。12.公共决策方案策、非确定型决策。26.按照的原则是:多方案原则;排性质不同,可将公共决策分斥性原则;多要素原则;可为程序决策、非程序决策。操作性原则。13.过程中决策按照重要性不同,可将公共者形成共识的途径通常有:决策分为战略决策、策略决交换、说服、强制。14.追踪策和执行决策。27.决策支持

决策的特征主要是:回溯分系统由基恩、斯科特提出。析、非零起点、双重优化、28.知识经济时代的基本特

心理效应。15.史密斯认为,征:社会主体知识化、社会

组织扁平化、政策信息公开化、民主参与大众化29.知识经济与公共政策的关系是知识经济的兴起要求实现政策创新、知识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公共政策的扶植、知识经济的发展影响公共政策的执行30.发展型公共政策理念的主要内容:包括创新超前观念、科学民主观念、公平优位观念、人本观念31.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建立:多者博弈决策体制、民主参与决策体制、网络化决策体制32.为促进知识经济的发展,各国需要调整的公共政策包括:产业政策、教育政策、科技政策、财政政策、金融政策。33.在知识经济时代,公共政策呈现出的新特点包括:民主化、高效化、科学化、信息化34.公共政策案例的特点有公共性、管理性35.根据公共政策案例记录的过程可以把公共政策案例分为未来公共政策案例、实时公共政策案例、完全公共政策案例。36.公共文化的内容包括:对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关系的认识、对公共道德观念的认识、对公共责任必要性的认识。37.公共问题横向性质维度的内容包括管制性公共问题、服务性公共问题。38.体现了公共政策的未来基本走向的说法有:公共政策应当是讲究公平的、公共政策应当追求民主化、公共政策应当实践科学化。39.从政策执行者对执行政策的态度分析,政策执行问题有如下几种:(1)抵触型。(2)僵化型。(3)滞后型。(4)折扣型。(5)结构型。

三、名词1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2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3公共政策主体能力:是指政策主体能否成功地适应环境挑

战及其程度,即在环境的挑战下,政策主体能否应付或适应这些挑战,以及取得成功的程度。

4、决策权力:可以定义为一种法律权力,它或者是在一系列可能行动中做出选择的权力,或者是影响政策主体、推动他去选择自己所偏好的某一行动的权力。4集权制:是指权力集中于上级决策组织,上级组织包揽较多的决策

事务,下级只能依照上级指令行事的决策机制。6监控系统:是指政策系统之外的人员和机构,对政策行为、政策方案的内容和执行,进行监督和控制的机构。10管理理论:认为主要负责政策执行的行政机构,不仅受其合法委任权的影响,而且要受到与之相关的利益集团的影响,政策系统中立法机关干预的影响,以及特定的政治环境中其它各种因素的影响。11交易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一个政治上讨价还价的过程。14政策协调:是指在政策实施中,采取适中方法调节各项活动,解决或消除各种矛盾与冲突,引导各行政机构内部与各行政机构之间,或者与政策对象之间的互相配合协作,和谐一致地实现政策

目标而采取的一种行为。16正式评价:是指事先制定完善的评价方案,严格按规定的程序和内容执行,并由确定的评价者进行的评价。17非正式评价:是指对评价者、评价形式、评价内容没有严格规定,对评价的最后结论也不作严格要求,人们

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对公共身结构变得相对简单32公政策做出评价。18公共政策共决策体制:不仅指公共政评价:是指论据一定的标准策权力在政策主体之间进和程序,对公共政策的效益、行分配所形成的权力格局,效率、效果及价值进行判断而且指政策主体在政策过的一种政治行为,目的在于程中的活动程序。34公共政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策案例:是公共管理领域内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某个管理问题或政策问题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23的描述和记录。36公共问头脑风暴法:是一种专家会题:是指那些社会成员在公议法,可用来产生有助于查共生活中共同受其广泛影明问题和使之概念化的思响,具有不可分性,与公共想、目标和策略。24德尔菲

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性社

方法:是一种直觉预测技术。会问题。37公共利益:是个25头脑风暴法的优点是:它人与其他社会成员所共享能够发挥一组专家的共同智的资源与条件。39公共文慧,产生专家智能互补效应;化:是以公共性为特征,现它使专家交流信息,相互启实地影响着每一个社会成发,产生“思维共振”作用,员及其行为方式,从而塑造

爆发出更多的创造性思维的着社会公共生活的形态。40火花;专家团体所拥有及提公共道德:是一种非正式软供的知识和信息量,比单个约束力量,它既调节着人们专家所有的知识和信息量要之间的利益关系,也规范着大得多;专家会议所考虑的人们的行为方式。它既有历问题的各方面以及所提供的史沉淀的结果,也具有普遍备选方案,比单个成员独思持久的效力。

考及提供的备选方案更多、二、简答41简述公共政策更全面和更合理。26系统:系统的构成:由信息系统、指由两个以上要素组成的,智囊系统、决断系统及监控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与外系统构成。这些子系统各有部环境发生联系的有机整分工,相互独立,又密切配体。27系统方法:所谓系统合,协同一致,促进公共政

方法,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策大系统的运行得以顺利系统性把对象放在千丝万缕展开42简述信息系统的职形式中加以考察的一种方责:主要包括①有计划、有法。28系统分析就是为政策规律、经常性地收集、整理、主体选择一个行动方向,通分析和贮存社会发展各个过对情况的全面分析,对备领域、各个方面的历史和现选方案择优,为政策主体提实的情况与数据,以保证公供可靠的依据。30知识经济:共政策能够及时获得适用、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

准确和充足的情报信息资

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料。②有意识地收集、整理31扁平式组织:扁平式组织政策实施过程及结果等方削减了许多内部层级,使自

面的情况、数据,并及时向

决策者反馈;③研究分析政策执行结果中存在的问题,发现政策的偏差或失误,并及时向决策者反馈。43智囊系统的职责:①参与公共决策,提高决策的科学性;②为政策主体提供咨询服务,开阔政策主体的视野和思路;③对政策问题进行“会诊”,找出问题的症结。44决断系统的职责:①界定政策问题;②确定政策目标;③设计政策方案;④选择政策方案。45监控系统的职责:①防止政策主体滥用决策权;②促使政策内容切合实际;③监督执行机构及其人员正确执行政策。

1、简述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1)整体性。公共政策要解决的问题是复杂的。尽管某一政策是针对特定问题提出的,但这些问题总是与其它问题连结为一个整体,相互关联、相互影响。(2)超前性。尽管公共政策是针对现实问题提出的,但它们是对未来发展的一种安排与指南,必须具有预见性。(3)层次性。政策作为政府行为的产出项,根据不同层次的政策主体,具有不同规格。(4)多样性。政府职能的发展趋势是日益丰富、复杂和扩大,那些在过去不太需要政府管理的问题,均被列入现代政府的管理范围内.自然变得多样复杂。(5)合法性。政府行为,是一种特殊的“法人行为”。

2、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1)导向功能。公共政策是针对社会利益关系中的矛盾所引发的社会问题而提出的。为解决某个政策问题,政府依据特定的目标,通过政策对人们的行为和事物的发展加以引导,使得政策具有导向性。(2)调控功能。主要体现在调控社会各种利益关系,尤其是物质利益关系。(3)分配功能。公共政策应具有利益的分配功能。

3、简述公共政策分析要素的基本内容:答: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要素有:政策问题、政策目标、政策方案、政策模型、政策资源、政策评价标准、政策效果、政策环境和政策信息。

4、公共政策主体体系:应该包括政府主体、准公共政策主体和社会公众。因在管理中的地位不同,这些政策主体对政策结果的影响也各异。他们之间既非平起平坐的关系,也非

从属关系.5、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的内容:1)规制社会成员行为的能力;2)引导公众观念、行为的能力;3)调控各种利益关系的能力;

4)公平分配社会资源的能力;5)公共政策体系内部的互动及整合能力。

6、提升政策主体能力的必要性:

答:(1)从实践来看,公共政策主体能力不足。由于受与政策相关的利益、素质和信息资源等因素的影响,公

共政策主体在这三个方面的表现明显存在能力不足或不佳。(2)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现状不能满足日益增加和多样化的公众需求。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信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普及等因素的影响.“(3)我国公共政策主体能否应对“入世”

新环境的挑战直接决定了公共政策质量的优劣,进而影响到公共管理进程,同时,经济全球化过程充满矛盾和问题,客观上要求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的提升。(4)知识经济要求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的提升。

7、提升政

策主体能力的途径:

(一)公共政策主体转变政策理念。(1)视政策对象——公众为伙伴而不是对立者;

(2)公共政策的出发点应是短了公众议程的时间。②缩解决公共问题、保证公共利短了正式议程的时间。③扩益的最大化;(3)支持、鼓大了决策问题提出的数量。励准政策主体的发展;(4)2决策方案应该包括哪些内要具有前瞻性,注重“预防”容:①方案执行的必要说

而非“治疗”,掌握政策主动明。②解决决策问题的基本权。

(二)改善和优化政策的措施。③明确决策方案对应外部环境。(1)提倡公共道的阶段。④决策方案性质的德,强调公共责任,使社会界定。⑤方案所需的各种条逐渐形成良好的公共文化氛件的要求。3决策方案评估围;(2)加强公共政策程序的标准是:①效益标准。②化、公开化的法制建设;(3)方案协调性标准。③方案的最大限度地吸纳公民参与,适应性标准。④决策方案力推进公共管理的社会化。8.度标准。6简述接受政策的简述公共政策系统的构成及三个层次:答:人们把对政其各自的职责:①信息系统:策接受的反应,分为三个不

有计划、有规律、经常性地同层次:服从、认同与内化。收集、整理、分析、和贮存服从是接受政策的最低层情报信息资料;及时向决策次反应。认同是接受政策反者反馈;研究分析政策执行应的中间层次。内化是接受结果中存在的问题。②智囊政策反应的最高层次它表系统:填补当代领导职责与现为对政策内容及其意义其能力之间的差距,为领导准确而深刻理解,并积极地服务。(参与公共决策,提高自觉行动。7简述接受政策决策的科学性;为政策主体的基本原因:答:⑴作为社提供咨询服务,开阔政策主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通过多体的视野和思路;对政策问年来的各种教育,已逐步形题进行“会诊”,找出问题的成一种政治行为模式。⑵自症结。)③决断系统:界定政我利益的保护与发展,经常策问题;确定政策目标;设是部分政策对象是服从政计政策的方案;选择政策的策的重要原因。⑶人们遵守方案。④监控系统:防止政一项政策,主要是因为他们策主体滥用决策权;促使政对政策合法性的认同。⑷不策内容切合实际;监督执行少人是因为害怕惩罚才服机构及其人员正确执行政从政策。⑸对任何一个政策策。

9、简述公共决策体制的对象来说,都有个对政策从类型:①层级结构中的集权不了解到了解,从了解不多制与分权制;②个人决策模到了解较多的过程。8简述式和集体决策模式。③历史政策环境因素及其基本特上出现的公共决策体制类征答:⑴社会因素;⑵政治型。

因素;⑶经济因素;⑷科学

五、论述1大众化传播媒介技术因素;⑸文化因素;⑹对决策问题提出的作用主要

教育因素;⑺人口因素;⑻

表现在哪些方面?答:①缩自然资源因素;⑼生态因

素;⑽心理因素。政策环境因素的基本特征:⑴多样性;⑵动态性;⑶交叉性;⑷突发性。10简述政策执行者对执行政策的态度。答:有三种态度:一是求神似,去形似,抓住政策的精神实质,结合实际,创造性地执行。二是不求神似,只求形似,机械地照搬照抄照转,执行中“上下一般粗”。三是既不求神似,也不求形似,而是自以为是,各行其是。11简述追踪决策的特点。答:回溯分析、非零起点、双重优化、心理效应。12公共政策评价在公共政策运行中发挥什么作用?答:⑴公共政策主人可检验公共政策实施的效果、效率和效益。⑵公共政策主人有利于政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⑶公共政策评价监督着政策资源的有效配置。⑷公共政策评价能够在公共部门内部形成浓厚的竞争意识,提高公共部门的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⑸公共政策评价结论决定公共政策的生命周期。13现代意义上的公共政策评价的产生与发展可以归结于哪些因

素:答:⑴学科与研究群体的推动。⑵政府外部动力。⑶政府内部动力。⑷技术手段的完备。14公共政策评价作为公共政策过程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与一般的评价活动的区别:答:⑴公共政策是政府有选择的管理行为。⑵由于公共政策对利益的分配,是一个动态过程,那么公共政策的实践也必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并会因为时间的推移因势而动。因此,对公共政策的评价也应放到一个比较长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下进行。⑶公共政策是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对其进行评价时就要考虑到社会公共利益是否得到了科学有效地分配和落实。15公共决策思维方法的特点有哪些:公共决策思维方法的特殊性就在于它具有

“决策”和“公共性”的双重特征。16系统的基本属性有哪些?答:⑴整体性⑵相关性⑶目的性⑷动态性⑸层次性⑹环境适应性。17系统方法应用于公共政策领域内应遵循的原则:整体性、综合性、最优化、可行性。19系统分析的指标体系通常包含:(1)政策性指标;(2)技术性指标;(3)经济性指标;(4)社会性指标;(5)资源性指标;(6)时间性指标。20系统分析的主要作业包含以下四个步骤:(1)系统研究;(2)系统设计;(3)系统量化;(4)系统评价。22知识经济时代的基本特征有:社会主体知识化、政策信息公开化、民主参与大众化。23简述知识经济与公共政策的关系。答:(1)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各国政府实现政策创新。通过公共政策理念、公共政策体制、公共政策过程和公共政策内容的变革与调整,促进知识经济的快速、持续、健康地发展。(2)政府的公共政策影响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经济的发展有赖于政府公共政策的扶植和推动。各国政策创新的实践说明,政府的公共政策对知识经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25论述发展型政策理念的主要内容:(1)人本观念;(2)公平优位观念;(3)科学化观念;(4)民主化观念;(5)法制化观念;(6)创新超前观念。28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要素。(1)弄清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目的;(2)选准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角度;(3)确定公共

政策案例分析的立足点。30展。(2)公平优位观念。效为什么说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率和公平一直就是公共管策的核心问题?(1)公共利益理的两大基本目标。但传统的基本属性(包括客观性和社的行政管理一直都是效率

会共享性);(2)公共机构的特优位的。(3)科学化观念。性。31公共机构的特性:(1)在知识经济时代,政策主体公共机构有存在的必要性;(2)一定要树立科学政策理念。公共机构有维护公共利益的知识经济的发展为现代化能力;(3)公共机构产出的独的公共政策提供了许多专特性。32当代公共政策面临业化的管理人才,这更使得的现实挑战:(1)公共政策的公共政策主体运用科学的程序化与非常规决策之间的决策方法、遵循科学程序进矛盾;(2)公共政策体系的相行决策成为可能。(4)民主对封闭性与系统开放性的矛化观念。知识经济时代是民盾;(3)公共政策的特性与传主参与的大众化时代。知识统方法论之间的矛盾。35如经济时代政策信息的公开何培育公共文化?答:从本质化以及公民文化素质的提

上来说,公共文化是以公共高,使得大众参与经济、社性为特征的。一般说来,公会、政治决策的需求越来越共文化集中体现在社会成员强烈。(5)法制化观念。在的以下认识和观念之上:(1)知识经济时代,为确保公共对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关系政策的民主化程度不断提的认识;(2)对公共道德观念高,还需要政策主体树立依的认识;(3)对公共责任必要法决策的观念。(6)创新超性的认识。这些维度的共同前观念。要高度前瞻性地预点都在于,如何确立公共利见一定时期的社会政治、经益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的重要济和文化各方面的发展情性、如何通过非制度性的规况,确保公共政策的超前范和意识形态来保障公共利性。益的实现,它们构成了公共

文化的核心和精髓36公共政策未来的基本走向:(1)突显“公共性”,将决策视为公共行为,视政策为重要的公共物品;(2)公共政策将更加强调公共问题的具体要求;(3)公共政策将突出公平在其目标体系中的地位;(4)公共政策的民主化趋势;(5)公共政策的科学化走向。46.论述发展型政策理念的主要内容。答:(1)人本观念。知识经济时代,公共政策主体应当更加重视人的作用和人的发

第三篇:公共政策 自考复习资料 自考小抄

公共政策学复习提要

第一章 公共政策学的形成与发展

1.公共政策学的创立者是拉斯韦尔。

P26 2.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提出的政策思想:

P7 孟子:“民贵君轻”,“政在得民”;

荀况:君如舟而民如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管仲:“俗之所欲,因而与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李世民:“君依于国,国依于民”。

3.世界上最早的一本政策案例著作可能是《智囊补》,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较为系统的政策研究与政策咨询的著作是《战国策》。

P8 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的赫伯特·西蒙,其获奖主要著作《管理行为》一书,被认为是对管理性的组织机构的决策过程进行开创性研究的著作,他在理论上贡献主要有两个方面:提出决策的有限理性命题,构建了有限理性决策模型;概括出了决策过程理论。P22,P84 5.拉斯韦尔揭示公共政策学具有的特点:

民主性、逻辑实证性、时控性、跨学科性和动态性。

P27-28 6.拉斯韦尔将政策系统运行分为七个功能活动环节即七个阶段或步骤:情报(信息)、建议、规定、行使、运用、评价、终止。

P28,P206-207 7.克劳塞维茨提出系统的战略决策思想,正确地设定了战略、策略与战术之间的关系,为政策研究中“政策链”、“政策群”概念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8.20世纪前半期,对公共政策学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主要条件有:P17-26(1)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产生(2)决策科学的形成

(3)行为科学的形成和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进展

1(4)凯恩思主义的出台与政府政策领域的扩大

9.公共政策在其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上,对政策过程中的价值因素和伦理因素的作用给予了重视。

P34-43 10.公共政策学的建制化表现在哪些方面?(1)学会的成立(2)专业研究刊物的问世(3)专门研究机构的建立(4)大学教育中专业与课程的设置

11.马克斯·韦伯对公共政策学的贡献,表现在方法论上提出了理想类型和主张价值无涉。P13-15 12.公共政策学第二个发展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德洛尔

P32-33 第二章 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

1.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是公共政策。

2.政治系统决策模型的提出者是美国政治学家伊斯顿。

P89 3.伊斯顿的政治系统模型表明决策中“暗箱”的存在。P89-90 4.政治系统理论认为输入——决策——输出——反馈是政治系统运行的周期过程。

P90 5.渐进主义政策模型的提出者是美国学者林德布洛姆。

P85 6.从精英决策模型这一视角所做的政策分析可以使人们认识到公共政策在本质上是统治阶级的政策。

7.理性主义模型假定决策者是“理性人”。

8.“多数人民主”与“少数人决策”这一难于克服的悖论的解释是基于公共政策的精英模型。P92-93 9.在克服理性主义模型和渐进主义模型的局限性的过程中,德洛尔提出的综合模型叫规范最佳模型。

10.试图把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结合起来的公共政策研究方法所依据的认识 2 论是逻辑经验主义。P69 11.“上下来去”模型所依据的哲学认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

12.公共政策学的概念体系分三个层次,即核心概念、次级概念和边际概念。核心概念是政策分析中不可或缺的概念;次级概念是核心概念的子概念或从属性概念;边际概念指的是从其他学科引进或移植过来的概念。P57-58 13.美国政治学家戴伊认为公共权力机构赋予公共政策三个显著的特性,即合法性、普遍性和强制性。P91 14.公共政策可区分为三个层次,即具体的个别的政策、政策群(内容各异,但产出理念同源,导向相近的政策集合体)、政策链(先后制定的同一政策问题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在形态和功能上具有差别性的一系列政策)和政策一般。P50-52 第三章 公共政策的含义、构成与功能

1.著名政治学学者伊斯顿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作有权威的分配”。P108 2.戴伊认为“凡是政府决定做或者不做某件事的行为就是公共政策”,即认为公共政策就是政府的作为或不作为。P108 3.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

P109 4.公共政策的本质是公共权力机关为着一定的目标而进行的社会资源的配置和社会价值的分配。

P152 5.谋求公共利益的实现是公共政策的灵魂和目的。6.现代公共政策的质量取决于政策过程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7.以同一政策体系内的各项政策相互间是否存在着涵盖与衍生的关系为标准,公共政策的内容构成可分为元政策、基本政策和部门政策。元政策或叫总政策,它是关于政策的政策。P135-136 8.中国的公共决策体制在横向结构上的表现形式为:党的政策+人大决策+ 3 行政决策。

P118 9.美国的公共决策(政策)体制在横向结构上的表现形式为:立法决策+行政决策+司法决策。

10.在当代中国的公共政策形式构成中,不存在着司法决策这一形式,而美国则存在司法决策这一形式。

11.中国公共政策在纵向结构上的形式为:中央政策(国家政策)+地方政策+基层政策,地方政策是省、市、县三级政权分别制定的政策,是中央政策的具体化。(地方政府有权制定地方性规章)P128-131 12.我国行政法规以总理令的形式发布。P124 13.公共政策结构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即政策的塔形结构、政策的链形结构、政策的圈层结构、政策的网状结构、政策的矩阵结构、政策的群落结构。链形结构是政策的横向结构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P147-148 14.在我国,全国人大有权修改宪法,但须经过2/3的人大代表通过。对宪法的每一次修改和解释都意味着我国公共政策的重大变动。P120 15.依政策的社会内容的不同,将公共政策分为如下基本类型,P141-142即:

政治政策:包括外交、国防、国家安全、公共安全、人力资源、阶级、民族、政党政策,等等。

经济政策:包括产权与经营权、农业、工业、金融、财政、贸易、环境、房地产、区域发展政策,等等。

社会政策:主要包括劳动、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公共救助(社会救济)、人口、宗教政策,等等。

教育政策:包括国民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社会教育政策,等等。

文化政策:包括大众传播、文学艺术、体育政策,等等。

科技政策:包括科技管理、高新技术开发、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等等。16.政策内容构成的其他分类方法,如:(1)美国学者西奥多·丁·洛维为分析纽约市人事任免而做的一种类型划分,分为分配性政策、限制性政策、再分配性政策(政府制定的社会福利政策属于再分配性政策)。

(2)安德森以政策是否改变客观对象为标准所做的类型划分,即实质性政策与程序性政策。

(3)安德森以政策效果为标准,分为物质性(或实质性)政策与符号性(或象征性)政策。

象征性公共政策是指哪些创造情感忠诚的政府行为(爱国主义,如国庆纪念日、忠诚、服从、民族自豪感)或把社会地位赋予社会精英(如授予称号或勋章,“三八红旗手”、“五四奖章”等)政府还经常用某种道德象征(如向雷锋同志学习)来营造一种氛围以支持国家制度。P145 17.政策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政策是联结理论与实践的中介或桥梁,政策兼具理论与实践的二重特征。P159 18.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有:管制功能、引导功能、调控功能和分配功能。西部大开发战略就体现了其调控功能。P163-164 第四章 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运行的逻辑流程

1.根据公共政策的主体在决策过程中所处的地位、所起的作用及参与决策的方式,将公共政策的主体分为直接主体和间接主体。

直接主体主要有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执政党组织以及某些领袖人物。间接主体主要包括在野党、利益集团(压力集团)和选民。

在间接主体中体现一定的利益表达和利益聚合功能是利益集团。P167-169 2.划分公共政策的主体和客体主要依据的是:是否参与并主导公共政策过程。

3.公共政策不仅表现为一个系统,同时也表现为一个系统的动态运行过程,即表现为政策输入→政策制定→政策输出→政策反馈的不断循环往复。P206 4.公共政策系统由信息、咨询、决策、执行、评估、监控、反馈这七个子 5 系统构成。决策子系统是公共政策系统的中枢系统。P171,P173 5.政府治理能力的构成要素,或者说良好的政府治理能力的标志包括合法性、透明性、责任性、法治、回应、有效。P190 6.政府能力是指政府将自己的意志和能力转化为现实的能力,有效的公共政策制定与强政府能力是分不开的。有能力的政府对某一政治问题能够提出多种解决方案。相反,无能政府对政治问题常常陷入“霍布森选择”中,直至束手无策。无选择余地的“选择”被后人讽刺为“霍布森选择”。P191-192 7.公共政策问题的形成路径为:问题→社会问题→公共问题→政策问题。P216 当社会问题的一部分涉及相当多的社会成员或影响较大时,这部分社会问题就具有了公共的性质,转化为公共问题。但并不是所有的公共问题都必须通过政府政策来解决。只有在公共问题属于政府的政策范围,并能够进入政策议程时,公共问题才能转化为政策问题。因此,不能一概而说社会问题就是政策问题。P169 8.公共决策过程是一个“公共选择”过程,公共选择理论有两个基本假定:一是“经济人”假设,即每个人都是“理性的自私者”,他关心的只是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二是交易政治学。P214 9.政策宣示(政策声明):即法定政策主体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通过法定的或约定俗成的方式,正式向公众发布政策决定,如记者招待会、白皮书、文件、宪报等。P210 10.公共政策体制实质就是围绕决策权力的分配,人为设计出来的包括决策程序、决策规划、决策方式等制度的总称。P195 11.公民(选民、民众)在公共决策中的地位:既是政策的主体,也是政策的客体(政策发生作用的基本对象),即无论是作为个体还是群体,公民往往兼具公共政策主体与客体双重角色。

一项合理的公共政策只能是由负责任并且胜任的公共权力机关做出。因此,形式上的少数人统治多数人是不可能改变的,即,在多数情况下,公民只能作为政策对象而存在。12.综合西方学者的看法,结合我国的政策实践,我们认为,公共政策运行一般经过五大环节完成其生命周期,或政策周期。即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监控、政策评估、政策终结。P208 第五章 公共政策问题的形成与认定

1.所谓问题泛指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非社会需要)之间的差距。P216 2.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客观的社会现实;(2)问题的觉察;(3)现实与利益期望等的冲突性;(4)团体与组织活动;(5)政府和社会公共组织的必要政策行动。P218-219 3.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属性有:(1)关联性;(2)主观性和人为性;(3)历史性与动态性

公共政策问题从它的成因来看都不是突发的,而是经过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才会达到普遍化和严重化程度,这指的是公共政策问题的历史性。一定的政策问题的性质及其严重程度,是随着成因的变化而变化的,这是指公共政策问题的动态性。P219-220 4.公共政策问题的分析方法很多,主要有边界分析法、多角度分析法、类别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类比分析法、头脑风暴法、假设分析法等。P226 边界分析法是一种对政策问题的本质属性和实际范围进行分析和界定的方法。它有三个步骤:(1)饱和抽样;(2)诱导性提问;(3)边界估计。

头脑风暴法,又称脑力激荡术、激智术、脑力激发术等。该法是指由一定数目的人员,尤其是一些专家学者或利益当事人,从各个角度共同讨论有关的公共政策问题,并因而激发大量新构想的一种分析过程和方法。该方法的核心机理不是依赖于逻辑上的一致性或过程的合理性,而是靠脑力激荡团体成员间的共识程度。P231 多角度分析通常从个人角度、组织角度和技术角度进行分析。P227 5.政策议程是指有关公共问题受到政府及公共组织的高度重视并被正式纳入其政策讨论和被确定为予以解决的政策问题的过程。

政策议程分为系统议程(又称公众议程)和政府议程(又称正式议程)。P234 政府议程执照其建立过程中多项功能活动的先后次序,可分为四种阶段性类型:(1)界定议程;(2)规划议程;(3)磋商议程;(4)循环议程。P235 6.进入公共政策议程的条件主要有:(1)事件或问题必须明朗而严重;(2)要有政治权威领导人及专家学者的预测性发动;(3)要有正常、民主和开放的觉察机制、过程。P236-238 有了正常、民主、开放的觉察机制、过程,一些有可能严重的社会问题才能正常地进入政府议程,并不必非等到特别严重时才引起人们的重视,并不必非要个别权威人物的认同、支持和提出才倍受关注。

7.政策诉求是作为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的公共权力机关以外的社会行为主体提出的要求政策对某一社会问题采取行动或不采取行动以及采取何种行动的主张。政策诉求也被称作政策要求、政策倡议或政策主张。P222 8.人们根据政府在议程建立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即直接提出或间接提出政策问题)以及创始者扩散问题的程度和方向,提出三种政策议程的构建模型,即外在创始模型、动员模型和内在创始模型。P239 9.在现代立法机关的决策实践中,提出政策议程的主要主体是政府。

第六章 公共政策的制定

1.公共政策的制定是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针对有关的重要政策问题,依照一定的程序和原则确定政策目标,拟定、评估和选择有关政策方案并最终择定的过程。P242 2.公共政策问题得以认定之后,政策制定者首当其冲要考虑的就是确定有关政策目标(非拟定政策方案)。

3.公共政策目标是有关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为了解决有关公共政策问题而采取的行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指标和效果。P242 公共政策目标具有问题的针对性和未来的预期性两大特征。

4.确定政策目标的原则主要有:(1)实事求是;(2)面向未来;(3)系统 8 协调;(4)明确具体;(5)伦理考量。P245 “跳一跳,够得着”说明公共政策目标的确定要具有挑战性与可行性。5.政策规划,也称政策构建,是指在建立有关政策议程后,为了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政府组织力量草拟和评估政策方案与行为步骤的过程。P247-248 6.为了实现政策规划主体的多元化,不少国家通常采取听证制度,其核心要求是政府在作决策方案时要听取有关专家、有关管理主体、有关利益代表和公众的意见,以利于政策规划和抉择的透明化、科学化、民主化、公正化和规范化。

我国个别地方(如深圳)自80年代价格决策领域就引入了听证制度。公共政策听证与公共政策论证,二者不是一回事。P251 7.公共政策方案设计的基本原则有:(1)紧扣政策目标;(2)规划多重方案;(3)方案彼此独立;(4)方案要有创新;(5)方案切实可行

P252-253 8.公共政策方案的评估与择优标准:(1)有利于元政策的实现;(2)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有关政策的目标;(3)消耗的政策资源尽可能地少;(4)实现政策目标的风险程度尽可能地小;(5)政策实施的副作用尽可能地小。P255 9.公共政策方案评估与择优的两种主要方法:预测性评估和可行性评估。P256 能用于预测性评估的方法很多,有定性的方法,也有定量的方法;有直观的预测,也有非直观的预测;有演绎式预测,也有归纳式预测等。P258 德尔菲法是一种由专家匿名介入的直觉预测法。

时间序列分析是一种归纳式外推或后推预测法,是指根据事物从过去到现在随时间而变化的形态,来为今后该种事物的演变趋势作预测。

10.政策合法化涵盖三方面的内容:政策内容的合法化、决策过程的合法化和有关政策的法律化。政策内容的合法化要求所制定的政策与既定的法律相一致;决策过程的合法化就是政策抉择过程应合乎法定的程序要求;政策的法律化即政策立法。

政策的抉择过程因抉择主体不同而抉择过程不同,一般有行政系统的决策程序和立法系统的决策程序。立法系统的决策程序较行政决策程序复杂得多,一般 包括提出议案、审议议案,通过议案和公布议案这四个阶段。P270-272 从政策立法的政策范围来说,并不是所有的政策都要法律化,而是哪些有立法必要的、比较成熟和稳定的政策,即政策立法所具备的三要件。

第七章 公共政策执行

1.公共政策政执行是指公共政策被采纳之后,把政策内容变为现实的过程,也就是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P273 公共政策执行是政策理想转化为政策现实的实践环节。2.政策执行的总原则就是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P277 政策变通就是原则性、时效性和灵活性辩证统一的关系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具体体现,“求神似,去形似”是合理、正确的政策变通形式。

邓小平同志关于“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是政策变通的典型范例。P279 把政策的基本精神和实际情况相结合,创造性地解决政策执中的新情况、新问题,这是政策合理变通的关键所在。P280 3.政策执行理论有行动理论、组织理论、因果理论、管理理论、交易理论和系统理论。P280-281 交易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一个政治上讨价还价的过程。4.政策执行理论模型主要有:P281(1)过程模型,由美国学者T.B史密斯提出,又称史密斯模型。(2)互适模型,亦称“互动理论模型”,美国学者M.麦克拉夫林创建。结论:成功的政策决定有赖于有效的政策执行,而有效的政策执行则有赖于成功的互相调适过程。

(3)循环模型,美国学者M.雷恩和F.拉宾诺维茨构建。他们认为政策执行经历三个阶段,其顺序为拟定纲领阶段→分配资源阶段→监督执行阶段。

政策执行须遵循三个原则,即合法原则、理性原则、共识原则。

(4)博奕模型,以美国学者E·巴德克为主要代表。以完全理性人为假设 10 前提,视政策执行为一种“游戏”或“赛局”。

(5)系统模型,美国学者霍恩和D.米特提出,又称“霍恩一米特模型”。(6)综合模型,美国学者D.梅兹曼尼安和P.萨巴提尔提出,又称梅兹曼尼安—萨巴提尔模型。

5.政策执行过程主要包括政策宣传、政策分解、物质准备、组织准备、政策实验、全面实施等环节。P287 制定计划,编制出政策执行活动的“线路图”,明确工作任务指向,使执行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指的就是政策分解。P288 “摸着石头过河”体现的就是政策实验。

6.公共政策执行再决策是实施过程的部分中断,而非完全中断。P291 公共政策执行再决策同时兼有政策执行和制定的双重特征,它属于既有政策执行过程中的一部分活动,其目的是直接为既有政策的对象服务。P295 7.政策执行手段主要有:(1)行政手段;(2)法律手段;(3)经济手段;(4)思想引导手段 P297-299 8.政策执行偏差的本质属性是政策目标的偏离。

9.“上有对策,下有对策”,“有利的就执行,不利的就变形”是替代式政策执行。

“原原本本传达,不折不扣落实”是照搬式政策执行。10.政策执行偏差矫正的途径主要有:(1)政策修正;(2)政策增删;(3)政策更新

11.政策执行偏差的矫正方法:对政策执行偏差的矫正,应采取综合治理的系统方法。(1)完善管理体制;(2)提高执行人员素质;(3)科学诊断问题;(4)及时跟踪评估;(5)强化监督控制;(6)加强舆论宣传;(7)采取相应强制措施。

12.政策执行偏差的表现形式及产生原因。政策执行偏差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下列几种:

(1)象征式政策执行。主要指在政策实施过程中,执行主体仅做表面文章或只做政策宣传而不务实际,或“阳奉阴违”或前紧手松,或敷衍塞责。其总的 特点是政策最终成了一纸空文,根本谈不上解决什么具体的政策问题。

(2)附加式政策执行。主要是指政策在执行过程中被附加了不恰当的内容,使政策的调整对象、范围、力度、目标超越了政策原定的要求,特别是执行者在现行政策的目标的基础上再自行增添了若干个新目标。“土政策”往往是附加式政策执行的一种典型表现形式。

(3)残缺式政策执行。主要是指一项完整的政策在执行中只有部分被贯彻落实,其余则弃置不顾,使政策内容残缺不全,不能有效地、完全地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其典型表现就是“断章取义,为我所用”。

(4)替代式政策执行主要是指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被换上了与现行政策表面一致而事实上背离的内容。这是一种极为严重的执行偏差,其政策内容、目标、性质已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就是典型的替代式政策执行。

(5)观望式政策执行。主要是在政策实施过程中,执行主体总是被动观望:观上面的招数,等新政策出台;观上面的态度,看是否来真的;观左右行动,看是否行动。特点是执行者采取“软拖”的手法,能拖的就拖,实在不能拖的只得勉强执行。

(6)照搬式政策执行。主要是指在政策实施过程中,执行主体机械地照搬照抄。“原原本本传达,不折不扣落实”,它的特点是执行者把政策的原则性和灵活性严重地分离。

政策执行偏差产生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主观原因主要是:(1)执行者的认知缺陷;(2)执行者的利益驱使;(3)执行机构的管理缺陷;(4)执行准备不充分。

政策执行偏差产生的客观原因有:

(1)政策质量低劣,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A政策目标错误或者模糊不清。B政策内容混乱。C政策标准不合理。

(2)政策环境的变化。政策环境具有复杂性、多样性、变异性等特征,这些特点给政策执行增加复杂性和困难。

(3)利益集团的压力。(4)政策资源的不足。(5)缺乏健全的监督机制。

第八章 公共政策的评估与监控

1.公共政策评估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通过考察政策过程的多个阶段、各个环节,对策的效率、效能、效益及价值进行检测和评价,以判断政策结果实现政策目标的程度。P319 政策评估的目的就是取得关于政策过程、政策效益和政策效率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分配政策资源、改进政策系统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

2.美国学者J.E安德森认为政策评估是对政策全过程的评估。P318-319 3.政策评估是决定政策去向的依据,政策执行一段时间后,其去向一般可分为三种:(1)政策延续;(2)政策革新;(3)政策终结,无论选择哪种去向,都必须对原有的政策的实际效果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估,作为决定政策去向的依据。P321 4.公共政策评估者是公共政策评估的主体,政策评估主体由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专业机构和人员、政策对象等构成。P322-323 由于政策对象既是政策的受体,又可能是政策活动的主体,他们对政策的成败得失有切身的体会,因而有可能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估。P324 5.政策评估的事实标准:

(1)政策效率,即政策的投入与产出或成本与收益之间的比例关系。它关注的中心内容是一项政策是否以最小投入获得最有效的产出。

(2)政策效能,即某项政策达到预期结果或影响的程度,也就是政策的成本与效能之间的比例关系。它关注的是通过可计算的政策成本与可比较的政策效果来考量政策的合理程度。

(3)政策效益,即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程度。

(4)回应的充分性,即既定政策目标实现以后政策结果满足人们需求,价值与机会的有效程度。

13(5)执行力即政策执行机构实际具有的整体执行政策能力与它投入某项政策的执行过程的能力之间的比例关系。

6.政策评估的价值标准:(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社会健康发展(3)社会公正

7.影响政策评估的重要因素。

一个完整的政策评估系统包含了五个要素,即评估者、评估对象、评估目的、评估标准和评估方法。根据系统论的观点政策评估的结果便是政策评估系统的输出结果,那么政策系统的输入情况,政策评估系统的内部诸要素的相互作用以及系统的外部环境,都要对其评估结果发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具体地讲,影响公共政策评估的重要因素有下面几个:

(1)政策目标的不确定性。政策涉及面广,要使其得到理解和支持,顺利地通过并付诸实施,就必须兼顾方方面面的利益要求,而且这些利益往往互相矛盾,政策目标就会很不确定。

(2)政策影响的广泛性。一项政策的影响有直接影响或间接的、共时的和历时的,象征性和实质性的等等。政策影响的如此广泛和多样,常使有责任感的评估者感到评估困难,尤其感到对深层的影响和长远的影响做出评估是力不从心的。

(3)政策资源的混合和政策重叠。这使评估者不易确定某项政策的投入与产出或成本与效益之间的因果关系。

(4)政策主体有关方面人员的抵制。政策评估不但是对政策的价值判断,而且还是对政策主体的行为及其客体化的价值判断。这是政策评估常常遭到有关人员抵制的根本原因。

(5)评估者主观动机上的错误。有些政策评估者为达到某种不良目的,可能有意识地夸大或缩小、掩盖或曲解有关政策的某些事实,或试图由看似科学的评估形式将评估引向自己期望的方向。(6)政策信息系统不完备。评估有赖于充分的信息。但是,在我国政策信息工作刚刚起步,信息系统尚不完备,在这种情况下政策评估的科学性、可靠性就会有不少问题。

(7)政策评估所需经费获取不易。政策评估者在不接受委托的情况下独立地进行政策评估,经常面临的窘境是所需经费不易获取。

(8)决策目标的意识形态性。政府在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会受到一定意识形态的约束,而这种意识形态有可能使政策主体置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于不顾,在这种情况下,政策目标的意识形态性是与政策评估的科学追求完全对立的,因此政策主体会坚决地拒绝和阻挠真正意义上的政策评估。

8.公共政策评估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

(1)过程对比法,指的是评估者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对不同阶段的政策效果进行对比检测的一种方法。该方法被称之为政策评估的基本方法,因为它概括了政策评估的基本特点和本质要求。

该方法主要包括“始—终”、“始—中”对比以及“有—无”对比。在始—中对比分析中要特别注意政策运动规律中政策效力规律的影响,政策效力规律是政策运动的基本规律。政策效力是指一项政策付诸实施后所产生的对现实生活的实际效力,可分为政策正效力和政策负效力。相应地,政策效力规律也可分为正效力周期规律和负效力周期规律。政策正效力周期规律表明,政策正效力运动过程有三个阶段,即政策效力低效期、政策效力增效-高效期和政策效力递减期。P342 有—无对比法是测量“纯效果”的主要方法。P343(2)价值分析法:是对政策方案进行功能—成本的比较研究,力图以最低的政策成本,获取政策方案的最大功能。

价值分析分为三个基本步骤:(1)分析对象的选择;(2)功能分析与功能评价;(3)制定和实施改进方案。

价值分析功能评价公式为V=f/C(其中V为功能值,C为某功能的实际成本,f为实现该功能的最低成本)。9.政策监督的主体是从事监控活动的个人、团体和组织,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大众传媒、利益集团以及政党和公民等。P346 10.我国日前政策监督系统的构成 :

(1)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政协和各民主党派;(2)各级行政机关的主管部门或综合管理部门;(3)纪检,监察部门;(4)审计,统计部门;(5)社会公众和新闻媒体。

11.政策监督的主要目的就是发现,采集和分析政策过程中的有关信息,找出偏差和错误,采取及时,必要的措施,予以纠正。

12.公共政策控制是指政策监控者对政策过程尤其是政策执行过程的偏差的发现与纠正的行为。

政策控制的程序由三个步骤组成,即确立标准,衡量绩效和纠正偏差。

第九章 公共政策的持续、终结与周期

1.政策持续泛指一个处于均衡状态的现行政策由原来的执行机构按照既定的方式沿着既定的方向继续以实行。P355 政策持续是一把双刃剑,它的一个消极后果就是可能导致政策僵化。P355 2.政策的变动有两种类型:断裂型和渐进调整型,断裂型的政策变动是原政策的部分或全部终结。政策调整是根据政策评估的结果对实施中的政策采取渐进的方式,进行补充、删减和修证。P359 3.公共政策调整的内容:P360-361 政策调整的内容也是多种多样,涉及公共政策的各个子系统,主要包括:(1)主体调整,这指的是公共政策主体系统发生的变更;(2)客体调整,这指的是政策问题的调整;(3)目标调整;(4)方案调整;(5)关系调整。

4.政策调整的最佳时期应在政策的上升期。

5.政策终结是公共政策的决策者通过对政策进行审慎的评估后,采取必要 16 的措施,以终止那些过时的、多余的、不必要的或无效的政策的一种行为。

在政生终结的所有对象中,以功能的终结最难。

6.政策缩减是通过逐步减少对政策的投入,缩小政策实施范围,放松对政策执行的控制等措施,来达到最终完全终止政策的目的。

7.阻碍政策终结的力量有:

(1)政策制定者,政策终结的决定是由决策者自己做出的,他们作出判断时会权衡利弊得失。首先,制定者在心理上会有顾虑,抵触情绪。其次,政策制定者不愿付出太大的代价。

(2)政策执行者,这有两个方面:一是政策执行者也像决策者一样,不愿承认政策的失败,尤其是终结某项政策,危及他们的利益时,抵触会更为强烈;二是执行机构产生的阻力。

(3)政策受益者,这些即得利益者包括政府官员,利益集团和普通大众,他们囿于既得的利益,担心政策的终结会使自己丧失已有的实际利益,因此产生逆反心理。

8.政策周期指的是公共政策的主体与客体以及作为它们之间互动结果的政策过程所经过的一个循环。它以政策过程的完成阶段即政策的调整或终结为标志,往往是一个周而复始、连续不断的循环过程。

9.政策终结及其对象、方式与作用。(1)政策终结的定义,详见前第5点。(2)政策终结的对象:

A、功能,功能的终结就是终止由政策执行而带来的某种或某些服务,在政策终结的所有对象中,以功能的终结最难。

B、组织,组织终结指伴随着政策终结的组织缩减或撤销。

C、政策,政策本身的终结指承担政策活动的机构依然存在,而政策所承当的功能则由新的政策来担负。

D、计划,计划终结指的是执行政策的措施和手段的终结,在所有终结对象中,计划的终结最易达成。(3)政策终结的方式:

为了顺利实现政策终结,在实施过程中多采用一些阻力较小的局部的、渐进的终结方式。主要有:

A、替代,政策替代是用新政策代替旧政策,但所面对的政策问题,所要满足的种种需求基本不变;

B、合并,政策合并指的是旧政策虽然被终止了,但政策要实现的功能没有取消,而是将其合并到其他的政策中去。

C、分解,政策分解指的是将旧政策的内容按照一定的规划分解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各自形成一项新政策。

D、缩减,政策缩减是指采用渐进的方式对政策进行终结,以缓冲终结带来的巨大冲击,逐步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减少损失。

(4)政策终结的作用:

A、政策终结有利于节省政策资源。自然资源和社资源都是有限的,如果不能及时终止一项已经过时或是无效的政策,那将是对有限的政策资源的极大浪费。

B、政策终结有利于提高政策绩效。当一项政策在实施中失败,无法解决面临的问题时,旧政策的终结意味着新政策的启动,这无疑有利于更好地解决问题,促进政策绩效的提高。

C、政策终结可以避免政策僵化。

D、政策终结可以促进政策优化。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策人员的优化;二是政策组织的优化。

第十章 公共政策的研究及其应用

1.公共政策的研究指的是对公共政策进行的分析和预测行为。

2.公共政策研究组织是政策科学的研究工作者、实践工作者和政治与社会活动者共同合作的场所,是融科学、知识与艺术为一体的综合性政策研究和政策咨询组织形式。

3.改进政策制定、实现公共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是公共政策研究组织的最终目标。

4.公共政策分析的目的在于寻找解决公共问题的适当方案。5.公共政策分析过程模式具有代表性的有三种:

(1)麦考尔—韦伯分析模式:侧重政策内容与政策过程结合的规范性分析与描述性分析。

(2)沃尔夫分析模式:侧重从政策过程和步骤分析公共政策分析过程。(3)邓恩分析模式:侧重从政策信息的转换过程去研究公共政策分析过程。邓恩认为,公共政策分析基本上要解决三类问题,即事实、价值和规范。6.作为一种方法论的系统分析,最早是由美国兰德(RAND)公司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提出并加以使用的。P400 7.PPBS,即“计划—规划—预算系统”方法,是一种系统分析方法。P400 8.现代公共政策分析中定性方法的核心是专家技术或称智囊技术。P404 9.公共政策分析的常见的定性方法有价值分析、可行性分析、超理性分析、创造性分析方法、辩证分析方法。

对公共政策进行直觉、灵感、洞察力分析是一种超理性分析。

10.公共政策预测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效果较好的有趋势外推法、专家评估法、模型预测法、动态分析法(又称历史分析法)。

趋势外推法属于定量预测方法。P428 11.公共政策咨询按其性质和功能,可分为决策咨询与政策信息咨询两类。公共决策咨询是自上而下的思维视角而进行的政策咨询。政策信息咨询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视角进行的政策咨询。

附:

案例分析

1.A市著名的风景区燕湖原本风景秀美,近年来由于游客太多,管理混乱,湖水已严重污染,加之附近有一棉纺厂,该棉纺厂没有污水排放管道,途经燕湖向远郊的河里排放污水,经过燕湖的管道闸门因年久失修已有泄漏,造成了泄漏排放染色废水事故,使湖水污染更加严重,经市环保局现场勘察,采集有关水样检验、监测,证实燕湖的水质已远远低于国家规定标准,附近的居民和游客对此很有意见,纷纷呼吁政策机构着手治理燕湖。

你认为燕湖水质治理问题能否进入政策议程呢?为什么? 答:一项政策问题进入政策议程,应具备下列一些条件:(1)事件或问题必须明朗而严重。

(2)要有政治权威领导人及专家学者的预测性发动。(3)要有正常、民主和开放的察觉机制。

燕湖水质污染问题已经非常严重,甚至引起了居民和游客的强烈不满;市环保局也对此问题进行检测,证实水质确实不符合要求,该市政府应对此严重明朗化的问题有适当的反映,而且燕湖是风景区,保护区内的水污染问题更易引起政府的重视。因此,我认为燕湖水质治理问题应该能进入政策议程。

2.A市是一个古老的工业城市,有化肥厂、选矿厂、棉纺厂、钢铁厂等许多家企业,这些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大多没有采取防治水污染的措施,工业废水直接排入附近的清泉河,近年来,由于大部分企业扩大了生产能力,使工业废水的排放量与日俱增,清泉河水质严重污染,河中的部分鱼虾和植物已经死亡,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由于问题的日益严重,2001年元月A市政府决策采取措施治理清泉河。

请你帮A市政府拟定清泉河污染治理的政策目标。

答:政策目标就是有关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为了解决有关公共政策问题而采取的行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指标和效果。根据本案的实际情况,清泉河污染治理目标可被具体界定为:

(1)到2002年底,确保清泉河流域各工业企业及沿河的宾馆、饭店等单位排放的废水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2)到2005年底,使清泉河的水质达到地面水三类水质标准,实现清泉河 水体变清。

(3)到2010年基本解决清泉河富营养化问题,河区生态系统转向良性循环。3.黑龙江某县土地肥沃,是全国有名的产粮县,由于农产品价格一直低迷不前,虽然粮食产量有所提高,但该县依旧摘不下“贫困县”的帽子,为了改变这种贫穷落后的状况,实现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的目标,该县政府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形成了下列四种政策方案。

(1)全县继续种植粮食作物,但可以通过科学种田来提高产量。(2)全部种草代替种粮,全力发展黄牛、兔子等养殖业。(3)全部土地用来种植蔬菜,尤其要重视大棚蔬菜种植。(4)一部分土地种粮,一部分土地种草,另一部分土地种蔬菜。你认为哪一个方案是最优方案,为什么? 答:方案(4)是最优方案。

政策方案评估择优应遵循的基本标准有:(1)有利于元政策的实现;(2)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政策目标;(3)消耗的政策资源尽可能少;(4)实现政策目标的风险度尽可能小;(5)政策实施的副作尽可能小等。

根据以上标准,方案(1)几乎不能实现政策目标,因为虽然粮食产品产量会有所增长,但涨幅毕竟有限,对农民脱贫没有实质性影响。方案(2)和方案(3)具有一定的片面性,而且风险程度和副作用都较大;消耗的政策资源也可能较多,相比较之下,方案(4)把地区优势与经济增长点结合起来,风险程度低,副作用小,有利于政策目标的实现。因此是最佳选择。

4.某年7月29-31日,岭县连降大暴雨,山洪暴发,河水水位迅速上涨,3月22日岭县水库蓄水量已大大超过了设计能力,而且水位仍在上涨,县抗洪抢险指挥部马上召开紧急会议,经过讨论,大部分人认为:炸坝泄洪是比较稳妥的办法。当即电告在水库指挥抢险的冯兴同志,但冯兴同志表示:炸坝将会造成巨大损失,并说自己在现场,对坝上的情况了解的最清楚,因而提出了不仅不要炸坝,而且还要增调民工坚持保坝,他的理由如下:

一是认为水库水坝的负荷虽已达到设计承受能力的极限。而且天还要降雨,据预测,水位最大限度还要升高37厘米,但水库水坝的负荷能力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将大坝迅速加固,加高,大坝一定能够保住,现在也具备在大洪峰到来之前迅速加高大坝的条件:充足的人力和抗洪材料,工程技术人员的现场指导和抢险人员的誓与大坝共存亡的精神。

二是权衡利弊,还是保坝比炸坝损失小,无论在哪个地段炸坝,都至少冲毁三个自然屯和3000亩庄稼,若保坝,可能会使上游淹没2000亩庄稼。

三是即使退一步说,大坝经过抢险没有保住,水库上游虽然会受到一定的危害,但可以延缓洪水冲击下游的时间,使下游的群众及其财产转到安全地带,减少人员伤亡。

冯兴同志没有完全执行县指挥部的命令,带领民工经过紧张的抢险,大坝保住了。

你认为冯兴同志在执行政策中的作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答:这是政策执行的合理变通。要确保政策的合理变通必须注意如下三点:(1)把握政策的基本精神;(2)摸清实际情况;(3)上情、下情有机结合。冯兴同志的作法是与以上三点相一致的。县委炸坝决定的精神实质是为了保障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少受损失,冯兴同志的保坝作法比炸坝更能实现这一点。因为冯兴同志在抗洪现场对实际情况更了解,是根据当时情况做出的决定。正是把政策的基本精神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冯兴同志才做了保坝的决定。

5.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把1978年统计:政府定价的比重在商品零售总额中为97%,在农产品收购总额中为94.4%,在生产资料销售总额在为99.7%。而由中央政府直接定价的比重在商品零售总额中就占70%。

摘自《当前几项重大经济体制改革电视系统讲座专辑》

材料2 目前生产资料价格80%以上,农产品90%左右,市场零售商品价格90%以上,都是在市场上形成的,由企业根据市场供求情况自主确定。

搞自《中国物价》1994年第6期

材料3 有的企业借税制、汇率和价格改革出台之机搭车涨价;有的地方、部门乱收费用;有的经营者不执行明码标价制度,漫天要价,垄断价格,欺行霸市,牟取暴利。

某地服装大厦,一件紫貂皮大皮在“让利销售”活动中,从原价46.8万元降至9.8万元,竟“让利”37万元;某地一家夜总会饮料标价:一小杯“人头马”338元,一瓶矿泉水40元,一听青岛啤酒45元,一瓶“大享”果茶50元,一杯茶水35元。

据测算,1993年在社会零售物价上升13%的总幅度中,自发涨价部分为6.8个百分点,其中有相当部分是由于价格秩序混乱而引起。

摘自《新华月报》1994年第3期、《经济日报》1994年5月4日

材料4 1994年3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对居民基本生活必需品和服务价格监审的通知》。监审是指:通过调价备案制度,监测其价格走势,为宏观决策提供信息;必要时对其中的部分品种提价行为进行审核,并视情况进行管制干预。监审价格的具体种类,包括面粉、粳米、食用植物油、猪肉或牛羊肉、鸡蛋、牛奶、食盐、民用煤、自来水、学杂费、医药费、市内公共交通费等20项。

国务院决定1994年继续开展全国物价大检查,制止价格违法行为,规范市场价格秩序,抑制物价总水平过度上涨。

国家计委发出《关于加强钢铁产品价格管理的通知》,1994年5月20日起执行,规定铁路专用钢材继续实行国家定价,对关系国计民生的少数重要的基建生产用钢材用及军用、农用钢材实行国家指导价,对重要的钢铁产品实行企业调价备案制度,其他钢铁产品,继续由企业根据市场供求自主定价。

摘自《新华月报》1994年第3期、《中国物价》1994年第6期。

请回答:

(1)在计划价格机制向市场价格机制转变中,材料3反映出了政策执行的 什么现象,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现象?

(2)材料4属于公共政策执行中的什么情况,这样做有什么作用和意义。答:(1)材料3的一些情况说明出现了政策执行偏差。产生这些执行偏差的主要原因有:A、执行者的利益驱使;B、政策问题本身的复杂性(价格问题涉及的领域很多);C、缺乏健全的监督机制。

(2)材料4属于政策执行再决策。其作用和意义有:A、再决策有利于纠正公共政策执行的偏差;B、再决策有利于保证公共政策取得更好的效果。使计划价格机制顺利向市场价格机制过渡;C、再决策有利于后续政策的科学制定。

6.众所周知,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特别是建国以后人口增长尤为迅速,我国著名的人口学家马寅初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控制人口的问题,但该问题及其政策建议直到70年代末才得到应有的重视。1978年3月5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新宪法明确规定:“国家提倡和推行计划生育”1981年3月6日设立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并提出“限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的素质”这是我们的一项基本国策,希望到2000年总人口能控制在12亿以内,这段时间,人口增长有所减缓,1981年为10亿,1988年达11亿,1995年突破12亿,虽然没有完全达到预期目标,但若不实行计划生育,中国人口可能在1987年就达到12亿了。现在党和政府对提出到21世纪中期要把总人口控制在16亿以内,因此现行计划生育政策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仍长期继续执行。

请回答:

(1)马寅初对人口问题的察觉及政策建议为什么没有被政府采纳?(2)从78年至今甚至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计划生育政策为何能持续执行? 计划生育政策的持续执行有哪些积极效果?

答:(1)仅有专家学者对问题的察觉是不易于建立政策议程的,必须同时也得到有关权威人物的认同和支持才能进入政策议程。而马寅初的建议恰恰在当时是毛主席所反对的,所以不会被政府采纳。

(2)计划生育政策长期持续执行是因为这项政策所指向的问题——中国人 口问题仍未解决。

计划生育政策的持续会带来很多积极的效果,主要表现在:A、政策的持续有助于将决策者的思想贯彻到底,从而取得明显的成效;B、政策的持续有助于保持社会和政治的稳定;C、政策的持续可以有效降低政府的成本

7.据报载,人大代表,山东阿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雄介绍了本企业由于实行股份制改造,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所带来的巨大变化。他介绍说,1993年企业搞了股份制改造,共募集定向股合4500万元。以前习惯于对上级、政府负责,有事也是找主管领导。1993年根据上年盈利650万元的情况,定下当年盈利850万元的目标。可再一算细帐,4500万元的募集股,如无1000万元的利润,第二届股东大会根本没办法向股东们交待。当时他们真是紧张,这时才真正理解股份制带来的不仅是资本金的扩大,更意味着责任。企业也正时从这时开始大刀阔斧走向市场,先是从内部改革做起。把企业的部门,由37个减少到只剩下12个。各部门负责人任免要经历重新考核,普通电工也要竞争上岗。1993直及1994年连续两年,企业纯利润以78%的速度递增,目前,企业正式职工虽只有900人,却与众多的超大型企业同列全国企业500强。

根据以上材料,说明变传统国有企业制度为股份制为代表的现代企业制度属于政策终结的哪种方式,结合题意说明这种终结方式有何作用?

答:它属于政策替代。

变传统国有企业制度为现代企业制度是政策替代。它可以促进政策优化。主要表现在下列两个方面:一是政策人员的优化。由于政策替代意味着人员的裁减与更新,因此终结旧政策有利于优化政策人员,提高效益。二是政策组织优化,传统国有企业制度政企不分,企业是行政机构的下属单位,没有自主权。现代企业制度有利于政企分开,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

8.我国的户籍政策一直建立在城市和农村二元对立的基础上,这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甚至成为市场经济的阻碍力量,必须尽早予以调整。改革开发以后,随着取消对农民进城务工经商的限制以及物价、特别是主要食品价 格的全面市场化,城乡之间的制度化壁垒有所松动。但是,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特别是城市的就业、住房、医疗、福利、保障和教育等方面,仍然与城市籍身份密切相连。农民越来越意识到,户籍身分带来的福利差距是一种社会分配的不平等。城乡之间的利益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在扩大;1985年-1995年,城镇居民平均生活费收入从685元增加到389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398元增加到1578元。二者的比差(以后者为1)从1.7:1扩大到2.5:1,同期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比差从2.3:1扩大到3.4:1。这还不包括城市居民的住房、医疗、物价等方面所享受的补贴待遇。1995年,仅国家财政用于价格补贴支出就高达365亿元。为了减轻国家的城市福利负担,国家采取了严格控制城市人口增长的政策,并鼓励农村实行“离土不离乡”式的就地工业化。但付出的代价是,城市化水平严重滞后于工业化的发展,分散的农村工业成本甚高,环境污染和资源的浪费严重。而且,在利益原则的驱动下,民工进城的潮流又难以阻挡,经济规律在自发地调整着城市化水平滞后的状况。

以上材料说明政策持续会带来一些消极后果,会导致政策僵化,请你根据材料说明政策僵化的内涵。

答:政策僵化是指一项长期存在,没有及时予以终结的政策,在发展变化了的环境下,继续得以执行,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成为解决问题的阻力和障碍,政策僵化将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户籍政策的僵化付了惨重的代价,象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

9.我国原有的社会保障是战争年代供给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对于保障广大干部职工生活、稳定社会秩序、调动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但是这种根据计划经济体制建立起来的社会保障制度有它的局限性。因此必须进行改革,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变动体现在:

(1)扩大社会保障的对象,原来社会保障的对象仅为城镇国有和集体所有制单位的干部和固定工,覆盖面窄,要建立一种所有劳动者都能合理、平等享受的社会保障制度。

(2)国有企业职工的保障经费,原来一般都由企业直接支付,是企业的沉 重负担。现在要逐步还社会保障以社会办保障的本来面目。

(3)原有的社会保障项目不够完备,如没有失业保险这个项目。(4)原有社会保障制度筹资渠道过窄,需要建立国家、企业、个人三方面合理负担的社会保障筹资体系。

答: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调整的原因主要有:

(1)政策环境的变化。原有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战争年代供给制的基础上建立的,也许适应计划经济体制。但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原有的保障制度必须改革。

(2)政策资源方面的原因。原有的社会保障制度的保障对象少,资金来源少(而且给国家和企业造成了很大负担)、项目也不完备,经过调整后在人、财、物各方面都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10.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民“看不起病”、“看不了病”、“看不好病”的病困现状普遍存在,试分析这一现象背后包含的农村公共政策问题?你所在地农民就医状况如何?对农村医疗卫生制度的构建你有何政策建议?

第四篇:电大 地方政府学 小抄 整理 答案 缩印

地方政府学复习资料

单选

3. 相对于中央政府而言,以下各项中对地方政府的基本特征描述不正确的是(A,管辖范围的广泛性)

1. 地方立法权不同于国家立法权的特有属性不包括(C,合宪性)

2. 按照公务员法地14条的规定,中国公务员的职位类别按照其职位性质、特点和管理需要,划分为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类,还有(B,法官、检察官职位)。名词解释地方政府公共财政支出的主要项目有什么 答:1)公共工程支出;(2)公共教育支出;(3)行政管理支出;(4)社会保险支出;(5)医疗保健支出;(6)公共支出;(7)公共文化事业支出;

2实施政府雇员制在政府管理中引入了新理念,主要有什么

答“1 市场观念2体现了以能力为本位的价值理念3以契约为基础的政府-雇员关系模式4重视绩效

3地方政府创新 答:是指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为了适应内外环境变化所提出的新挑战、新要求而对自身的职能定位、管理方式、组织结构、运行机制、业务流程、工作方法、技术手段等诸多方面所做出的创造性调整和变革。选任制:、答:指用选举产生的方式确定任用对象的一种制度,任期有限。

5政府职能:

答:地方政府在国家和地方事务中所起的作用或承担的职责。自治型地方政府:

答:是由一定地域居民,为在其居住区域管理本地地方公共事务,依照国家法律组成的地方自治社团,是一个拥有自身权利、义务和独立人格的公共团体(公法人)。自治型地方政府最主要的功能是从事本地域范围内的社会管理,而不是帮助中央和上级政府实施政治统治,维持统治秩序。7按地方政府所处环境和管辖对象的差异,可以分为以下哪几类?

答:1一般行政地方2城市地方3民族自治地方4特别行政区地方

简答题

1简述政府责任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1)宪政机构中的政治责任制;

(2)党政结构下的政治责任制,即政党责任制;

(3)下级政府对上级政府的政治责任制,即形式上的行政责任制。

2中国地方行政权有哪些突出特征?

答: 1)主体:地方国家行政机关(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派出机关、上级政府派驻机构)。2)行使目的:是执行国家意志、实现地方公共利益。3)作用方式:是强制性地推行政令。4)法律渊源:源于地方政府的固有权利与授予权力。5)地方行政权不同于地方行政职权

3试述司法权力地方化的表现及其形成原因是什么。

答:1)中国共产党各级政法委员会对司法权的领导:地方各级政法委的职责、实现形式及对公检法功能的影响。中国共产党各级地方党委能够决定法院、检察院重要人事任免。

2)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对司法权的分享:事实上的权利分享者。表现在:通过人事任免权间接分享、监督司法机关的工作

3)地方行政机关对司法权的分享:法院、检察院在国家机构体系的地位低于其宪法地位;其经费、人员工资、机构编制等均有地方行政机构统一管理,本身不独立,两院工作极易受到地方行政机构的影响、干预,司法权事实上被分享。

4为什么说“中央与地方权责划分是地方政府公共财政的现实基础”?

答:中央与地方权责划分是一个普遍现象,无论单一制国家还是复合制国家都存在,只 是分权程度和方式不同。在单一制国家中,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是一个整体,地方政府的权 力由中央政府规定和授予。授予分两种:一种是将某种或某些国家事务的立法权和行政权同 时授予地方政府,另一种是中央政府将上述权利分开,由国家立法、由地方执法,国家拥有 立法和监督权,地方政府拥有委托行政权。单一制国家的财政体制是一种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在中央统一领导下,根据事权划分及 与之相适应的财政权力的划分,实行统一财政预算和分级管理的一种体制模式。联邦制国家的财政体制是指在宪法和法律确定的各级政府的独立事权的基础上,各级政 府独立地行使各自的财政权力,自收自支、自求平衡、自行管理、自成一体的体制模式。中 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没有整体关系,政府间的财政联系主要以分税制和转移支付制度实 现。因此,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权责划分,由此导致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财 政权限的划分是地方政府公共财政的现实基础。

第五篇:毛概 缩印小抄版

辨析题:(全是辨析题)桎梏是,而统治阶级又运用所掌握的政权极力维护个体劳动者的所得虽然是依靠自己的劳动获得的收

1.毛泽东思想是毛泽东的全部思想的总和。旧制度,做垂死挣扎时,只有同过革命推翻旧政权,入,但它却是以小私有制为基础的,因此不属于按答:本命题错误,这个命题的关键是要分清毛泽东改革生产关系,从而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扫劳分配,而是按劳分配这一主体形式之外的多种分思想和毛泽东的思想。主要有两点:第一,毛泽东除障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革命是解放生产力。2 配方式之一。

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从根本上说不是对社会主义的17.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就不应该强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基本制度的否定,反之,它是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调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结。毛泽东的全部思想,是毛泽东个人的思想,包制度的基础上,对旧的制度的根本性变革;是从根答:错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括他青年学生时代的思想和晚年思想,而在这两个本上改变过去长期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的经阶段,毛泽东个人思想中有些是不正确的甚至错误以及相应的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从而扫除济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也包的,这些思想观点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是有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加快我国生产力的发展。从这括非社会主义性质的其他所有制经济。中国特色社别的。第二,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个意义上说,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会主义在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兼有社会主义结晶。毛泽东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毛泽东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统一,所以题目:改和非社会主义两种不同的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巩的科学著作是毛泽东思想的集中概括;同时,毛泽革是发展生产力 是不全面的 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的鼓励、支持东之外的当的其他许多卓越的领导人对毛泽东思想10.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富裕就是社会主义 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的形成和发展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特别提示:毛答:本命题不完全正确。前一句话是正确的,后一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泽东思想同毛泽东的思想是既有联系又有严格区别句是不正确的。从前一句来看,社会主义的本质是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各种所有制经的两个不同概念。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的优势,相互促思想,毛泽东的思想是毛泽东个人的思想。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进,共同发展。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2.“三个代表”更重要是辩证的统一体 是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所以:贫核心和基础,决定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性质,任答:此题是正确的,“三个代表”指的是,中国共产穷不是社会主义 是正确的。从后一句来看,当今世何否定公有制为主体的观点,在理论上是站不住的,党必须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界,由于历史等原因,最富裕的是少数发达资本主在实践上是有害的。

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义国家,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包括实行资本主义制度18.私营企业主的个人所得属于按劳分配?

利益。“三个代表”中的每个代表都有其特定的内涵的众多国家和少数社会主义国家并不富裕,甚至处答:错误。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安老非配的前提和和要求,但它们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互于不同程度的贫穷状态。目前,社会主义还处于不基础,按劳分配是公有制在个人收入分配领域的实相促进的。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基础条件;先进文化发达状态,还不富裕,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现和保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中,按是人类社会的灵魂,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的精神动力社会主义的目标。所以,后一句不正确。劳分配属于主体地位。私营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和智力支持;人民群众是创造的主题,是实现自身1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制和以雇佣劳动力为基础的经济,因而私营企业ide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会经历的阶段 个人所得不属于按劳分配。

归根结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答:错!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19.我国宪法规定公民的政治权利不受教育程度的需要,不断实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三个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限制,列宁却说:“文盲是处在政治之外的”。代表”主要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贯彻“三个代表”产力落后,商品不发达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答:正确。我国宪法规定,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关键在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是要经历的特定阶段。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时候,就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民享有宪法规定的广泛的民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生产力发展水平来说,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这权利。公民的政治权利不受教育程度的限制。列宁

3.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就决定我们必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经历一个相当长的话的意思是说,文盲由于自身文化条件的限制,答:该命题是错误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的时期去实现别的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不能真实有效地参与政治活动。因此,不能充分享本,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因此,有宪法规定的各项民主权利,履行公民的职责。也发展。可持续发展只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不是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列宁讲“文盲是处在政治之外而不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会经历的起始阶段。的”。落后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4.解放思想意味着放飞思想,也就是意志自由。12.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改革开放任务,要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从解放思想的含义上看,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动摇。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大力发展教育文化事业,提高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去“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必须答:错!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公民的文化素质,使公民的民主权利和行驶民主权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破除教条主义,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经济建设是我们的中心任利的能力统一在一起。

本本主义,主观主义的束缚;解放思想必须研究新务,这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20.人权高于主权.。

情况解决新问题,从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上务决定的。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党的基本路线答:错误。第一,各国的情况不同,对人权的认看,实事求是是规定了解放思想的出发点,目的和的重要基点之一。改革开放的目的是进一步解放和识和实施也各不相同,各国内部的问题,应该由各归宿,街坊四思想的目的是从不断变化的“事实”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从根本上国自己解决,人权问题本质上是一国的内政问题。中“求”到“是”,即认识到事物的规律,用于指导说,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开放也第二,人权高于主权的要害是否定国家主权。当前实践。因此,解放思想不是主观臆想,也不是胡思是为经济建设服务的。世界各国不仅有打小强弱之分,特别还有霸权主义、乱想,必须从客官实际出发,使主观与客官相符合,13.改革是对我国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的根本性改强权政治的存在。人权极需主权本来保护,在帝国理论与实践相统一。革。主义侵略和殖民主义的统治下,没有主权哪来的人

5.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所以中国革答:1 我过的改革是全面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权。邓小平说:“国权比人权重要的多”。主权是最命实质上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任何革命都是为了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改革同大的人权。第三,“人权高于主权”是西方大国把人答:本命题错误1,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权作为国际政治斗争的工具,是某些大国强国 对弱社会,这就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两大历史任务,使中国摆脱贫困落后的状态。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国小国“侵犯人权”之罪,实现他们强权政治的借即对外推翻帝国主义压迫,对内推翻封建主义统治。就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的。2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口。

近代中国革命的历史证明,农民阶段和资产阶级都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21.在文化对一国家存在和发展的作用问题的认识不能担当气反帝反封建革命的领导责任。这样,中们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改革的实质和目上,有一种说法:“欲灭一国,先灭其文化。” 国革命的领导权就落到了无产阶级肩上 2,决定革标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答:正确。第一,文化是包含人们的风俗习惯、命性质的力量,是主要的敌人和主要的革命者两方质即计划经济体制,同时相应的改革政治体制和其行为规范以及各种意识形态在内的复合体,是人类面。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敌人仍然是帝国主义和他方面的体制,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3我国经济的精神生产及其产品的总称。第二,文化在社会生封建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不是一般的反对和消灭制度,政治制度的根本方面是社会主义的。改革主活中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它是调节人际关系的纽带,资本主义,相反,是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一定的要是指对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的实现形式即体制的是一个国家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条件。因此,就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而言,它仍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下的它具有维护和巩固特定的社会制度,调控并保持其然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而不是改革,是为了完善这一制度,发挥这一制度作用的正常运转的功能。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失去其特有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3,但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改革。的文化,便意味着民族国家身份认同的特定符号已是无产阶级极其政党领导的,这个革命就是不一般14.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经消失,国将不国。第三,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的,旧式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他不是以建立答:这种说法是正确的。“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上述说法强调了文化资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为目标,而是要建立各革命的判断,在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社会主义发展的直队一个国家生存、发展的重大作用,但也不能由此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并经过新民主接动力问题。相对于推翻“三座大山”,建立社会主把这种作用夸大为“文化决定论”。

主义走向社会主义。义制度的第一次革命而言,改革之所以是中国的第22.“仓禀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6.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二次革命,是因为 1 改革同革命一样,其性质都是答: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他说明精神文化要以社会主义的转变。为了解放生产力。2 改革同革命一样,都是特定社物质文明为基础,但是应该指出的是,有了一定的答:不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始了从新会历史阶段发展的直接动力。3 改革同革命一样,物质文明并不意味着自然而然地产生与它相适应的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1956年社会主其特点都具有根本性,广泛性和深刻性。精神文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发展并不总是同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15.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步的。当前,我们在搞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还来,才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答:正确。改革是社会主义的制度的自我完善,它要十分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两手抓、两手都

7.在中国社会主义改革与社会主义的改造问题上,同“第一次革命”有着重大的区别;1,两次革命的要硬”的方针。

有人说:“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条件不同。2 两次革命的内容和对象不同。3 两次23.稳定的社会就是和谐社会

答:错误。1 社会主义改造是为在中国确立社会主革命的形式和手段不同。总之,改革要打到的总的答:错误。和谐社会并不简单的等同于稳定的社会。义基本经济制度,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它反目的是要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巩固党和谐的社会必然是稳定的社会,但稳定的社会不一映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在历史上的必然,实现了中的纲领,有利于在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定和谐。在历史上,有的稳定社会是以牺牲社会劳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2 社会主义改生产力。无论从解放生产力,扫除生产力的障碍这动力为代价的。和谐社会不是静态的完美,而是动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也不是要回到改造个意义上来说,还是从政策的重新选择,体制的重态的、充满生机的和活力的社会。

前的状态;而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适应生产新构建这个转变的深刻性和广泛性,以及由此引起2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力发展的要求的部分进行了调整和改革,是社会主的社会生活和人们观念的变化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间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目的是进一步解放说,改革都是一场新的革命,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答:本命题错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全面建和发展生产力。发展的直接动力。而且,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设小康社会是相互包含、相辅相成的。作为社会建

8.实现共同富裕就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同步富裕 我完善和发展,解决社会主义矛盾的主要方式是同设过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答:错误!共同富裕不等于同步富裕。共同富裕是过改革,不断发展生产力使之与先进的生产关系相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社会主义的原则和优越性所在;但是,共同富裕不适应。件。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包含了可能一蹴而就,不能理解为同步富裕,它需要随着 “社会更加和谐”的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步实现,在这个过程中,应16.有人认为,个体劳动者的个人所得属于按劳分是对这一要求的进一步展开和丰富。在全面建设小鼓励部分个人,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以带动全体人配? 康社会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现实的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答:错误。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按劳分配的前提和基重大任务。同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优势一个

9.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是发展生产力 础,按劳分配是公有制在个人收入分配领域的实现长期的过程,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答:错!1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认为,革命是和保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中,按劳分之后,还要继续为构建更高水平的和谐社会长期奋解放生产力。当旧的生产关系不但不适应生产力的配占主体地位。个体经济是指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斗。

发展,反而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成为生产力发展的资料。并以个人劳动为基础的一种小私有制经济。

下载公共政策小抄缩印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公共政策小抄缩印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电大2010秋英语_7缩印小抄6

    英语Ⅰ(1)模拟试题(1) 第一部分交际用语(10分) 1. — Are you free tomorrow? parents in the morning. C. their 14. I’m a deputy manager. I work 20. Mark is responsible __......

    高校教师岗前考试缩印小抄版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培养学术性或职业性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专门教育。 高等教育学,是一门以高等教育的运行形态和发展基本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具......

    教育学缩印

    教育学缩印.txt恨一个人和爱一个人的区别是:一个放在嘴边,一个藏在心里。人生三愿:一是吃得下饭,二是睡得着觉,三是笑得出来。 本文由乐乐文希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

    英语缩印

    Iam writing this letter to inquire about the possibility of…我写这信是想询问一下能否... I have a good understanding of…我对…很熟悉 I have strong written and......

    宪法,缩印免费

    名词解释: 1规范性宪法:具有限制国家权力、保障公民权利的功能,且在政治实践中发生实际效力的宪法 2名义性宪法:其文本体现了限制国家权力、保障公民权利的精神,但文本内容得不到......

    教育法缩印

    1.中学音乐教育论的学科性质和研究范围中学音乐教学论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所要揭示的是中学音乐教育教学中的一般规律。就学科性质来说,它属于教育学分科教学理论,是整个音......

    电大12秋届《公共政策概论》小抄字母排列整理

    公共政策概论 单选题 D对于利益不相关的决策类型,一般来应当强调(A."公事公办")。这是一种十分恰当的"职业行为"思维类型,无论是在利益相关决策还是利益无关决策中,我们都需要提......

    公共政策

    第一章 公共政策学的形成与发展 现代政策科学产生时间、三大阶段、主要代表人物及贡献:1.初级阶段:1951年(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政治家勒纳和拉斯韦尔共同主编的《政策科学:视野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