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不妨引入以实际业绩定公务员的待遇制度
Script>在没有中央公务员和地方公务员区分的中国,占全国公务员58%的县乡两级公务员———超过300万人,受制于机构规格和职位数量,绝大部分难以升迁,只能在科员、办事员这两个最底层的台阶上走完职业生涯,相应的,难有太大起色的工资、福利待遇也将伴随他们终身。不过,已向国务院报送即将提交初审的《国家公务员法》,在“当官”之外,将为中国500余万公务员另辟一道上升阶梯———即使没有职务的升迁,也可以通过职级晋升获得待遇的提高。(《新京报》12月5日)
如果能确立职务晋升与级别晋升渠道的“双梯制”,使公务员的工资、福利待遇也能随着职级的晋升而提高,改变仅仅靠职务晋升来提高待遇的现状。公务员就不会再视职务晋升为提高待遇的唯一通途,从而在当官的道路上“千军万马走独木桥”,这样无论对于打破“官本位”的思想还是在公务员中间实行待遇的更加公平合理都是有益的,笔者对于这项改革持赞同的态度。
但是,笔者要指出的是,无论是以职务晋升还是级别晋升来决定公务员的待遇的高低,都是一种以身份来决定待遇的做法,也就是说是以其官职大小或职级的高低这些身份关系来决定其实际所获得的待遇。当然,这种身份关系根本不同于封建社会中因血缘、宗亲关系所生成的天然身份关系,这种身份关系的形成与本人的努力和对国家的贡献有关,反映了其能力、业绩、资历等综合素质,用这种身份关系与本人的各种待遇挂钩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然而,如果仅仅以职务、级别这种身份关系的晋升来决定各种待遇,而不引入公务员在实际工作中所完成的工作量和业绩大小作为评判其待遇的机制,仍然会存在不公平和弊端。因为,职务、职级的确定往往是一次性的,公务员只要上了一个台阶,他的待遇也就上去了,那么他的待遇就只和其职务、职级有关,而与实际工作中付出的劳动无关,这样在事实上就产生了“同等劳动不同的待遇”的不公平现象,公务员职务、级别晋升了待遇一劳永逸地提高,不利于激励低职务、低级别的公务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如北京市推行“3581”工程后,北京市中级法院的一位人士说,以前科员的基础工资比处级低,但如果办理的案件多、质量好,他的收入可能与处长差不多,甚至更高。据他介绍,北京市某中院自1996年以来渐渐形成自己内部的奖金制度,其主要的标准是“工作数量和工作质量”,客观上有利于法院公务员工作积极性的提高。而这些奖金的取消——虽然新制度中设立了绩效工资,但它仅与公务员级别挂钩,而与其个人业绩表现无关——可能导致大家回到干多干少一个样的时代。(见《新闻周刊》2004年月11月15日,当然严格上讲对法官不应当实行公务员管理)同时,这种单一的评判待遇的机制也可能会加剧在职务、级别晋升过程中的权力寻租等腐败现象,因为,一次性的投资能换来长久的不变的回报,何乐而不为呢?
在笔者看来,公务员职务、级别的晋升给公务员带来的荣耀是无以伦比的,权力的拥有使其万众瞩目,能在更高职务上更能实现其人生抱负,这是给公务员的最高回报。不然,何以理解美国总统布什新近提名家乐氏食品公司首席执行官卡洛斯·古铁雷斯会丢去750万美元的年薪而自愿出任年薪17.5万美元的商务部长?因而,职务、级别的晋升伴随着待遇的相应提高是可行的,但是以此来作为待遇提高的唯一的标准是值得质疑的,职务、级别的晋升本身是对公务员的充分肯定和认同,但如果其要获得比他人更多的多的待遇仍然应当更加努力地工作,而不是简单地以其已经获得身份来参与工薪的分配。也只有如此,大多数处于金字塔底端的且升迁遥遥无期甚至根本无望的低职务、低级别公务员才能因为多种形式的待遇分配机制获得勤奋工作的动力。
因此,笔者建议,《国家公务员法》必须引入以实际业绩来确定公务员的待遇的新的机制,建立职务、级别的晋升伴随着待遇提高及以实际业绩来提高待遇的双重机制,让低职务、低级别公务员用其更加勤奋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能获得与表现平常的高职务、高级别公务员相差不会太远的待遇。当然,这种业绩在具体评定中如何量化,不同职务、级别的公务员中实行什么样的标准等等,都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通联:江西省赣州市人民检察院 杨涛 华东政法学院法律硕士邮编:341000
tao1991@tom.com
tao9928@tom.com
不妨引入以实际业绩定公务员的待遇制度一文由www.xiexiebang.com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二篇:改革公务员录用制度不妨引入民主原则
改革公务员录用制度不妨引入民主原则
自从实施《公务员法》以来,我国公务员考录工作一直坚持走“高端”路线,强调公务员必须具有“符合职位要求的文化程度和工作能力”,这使得绝大多数农村、社区优秀基层干部和工人、农民很难通过现行考试制度成为公务员。尽管一些地区放宽了考试条件,允许农民、工人报名参加公务员资格考试,但由于“文化程度”和“工作能力”在考试录用条件中所占比重较大,公务员的大门实际上向工人、农民关闭。
探索从工人、农民中考试录取公务员,就意味着改变以往招考公务员时片面看重学历的导向,在更大的范围内选拔优秀人才担任公务员。但由此产生的问题是,公务员具有较高的学历,但未必具有工作能力;而具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的人,又未必具有较高学历,从而没有机会成为公务员。如何在公务员考试录取环节有效克服这一矛盾呢?
其实,西方国家在公务员制度建设中早已解决了这一问题。对于那些必须面向大众的公务员,他们采用一套公开选拔的政务官考核录用标准体系;而对于那些负责国家机关内部事务的专业技术服务类的公务员,他们则采用另一套专业资格考试制度,并且根据公务员服务的年限,逐级晋升。
在公务员队伍中区分事务官与政务官,既可有效保证公务员改革不偏离民主发展的方向,同时又可使许多从事专业技术服务类职务的公务员具有向上攀登的空间。那些有志于担任公务员的工人、农民完全可以通过公开竞选的方式,担任政务官。如果他们想要进入公务员团队担任事务官,则必须经过复杂的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取得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
公务员考试录取制度不是劳动模范评审制度,也不是选拔技术精英制度。公务员考试录取制度是一种国家层面的人才选拔制度,是确保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基础性法律制度。所以,公务员考试录取不能面向不同的行业和地区分配指标,也不能简单地等同于高等院校的专业技能考试制度。我们认为,公务员考试录取制度的改革应坚持以下原则:
首先,公平选拔原则。如果过分强调录取工人、农民的比例,就会在无形中破坏公务员公平选拔原则,在照顾工人、农民比例的同时,把优胜劣汰的公务员考试录取制度,变成一项纯粹政治意义上的权力分享制度。所谓公平选拔原则,一方面要求从制度上改变过去那种面向大城市、大专院校毕业生的考试录用标准;另一方面要求在法律规范面前人人平等,不能为了照顾某个特殊的群体而人为地放宽标准。
其次,民主选拔原则。之所以强调公务员必须接受选民的检验,根本原因在于,公务员是为选民提供服务的特殊群体,其服务质量的高低应由选民考评。如果公务员选拔变成了考试选拔,那么,公务员改革就会回到古代社会那种“八股取士”的老路上去,就会出现方向性问题。通过考试选拔公务员,不是考试定终身,而是要在资格考试的基础上,建立一种面向选民的选拔机制。考试选拔制度只是一种准入制度,它不是公务员唯一的选拔制度。通过考试取得公务员资格之后,要想从事务官变为政务官,还必须接受选民的检验。
第三,公开选拔原则。现在,我国一些地方在公务员选拔任用方面,形式上公开,实质上不公开。公务员考试流于形式,公务员的录用“任人唯亲”。个别一些地方的公务员选拔考试中,所有上榜考生均为当地领导干部的子女。这说明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边际效用正在递减,负面效应正在显现。要想改变这种暗箱操作盛行的状况,必须尽快建立公务员分类管理体制,把考试录用制度的负面效果降低到最低程度。今后所有专业技术类公务员都必须进行资格选拔考试,而要想担任政务官,必须辞去现有的公务员职务,通过公开竞选的方式,接受选民的检验。只有这样,才能把秘密考试与公开录用有机结合起来,防止一些人避开公务员公开选拔制度,依靠间接方式获得更高一级的职务。
第三篇:立足学生实际,以学定教,实现课堂教学高效能
立足学生实际,以学定教,实现课堂教学高效能
——鲁甸县
2012年小学高效课堂教学实践交流研讨活动暨课堂教学成果交流展示活动学习总结 茨院中心小学 阮殿举
2010年8月,云南省现代教育示范工程启动,我县六所学校参与了现代教育示范工程的建设工作。我市也提出了高效课堂的创建要求。我县更是积极主动地参与了高效课堂的建设,确定县一、二、三小为全县高效课堂示范基地学校,各乡镇中心小学为本乡镇高效课堂建设示范学校。各校都不同程度地进行了有益探索,基地学校更是卓有成效。
高效课堂的实施,力图实现现代教育理念在教学实践中更广泛应用;力图实现教师角色、学生角色的真正转变,把课堂还给学生,成为其成长的乐园;力图实现“唯知识”的传授,实现“重过程”的知识再建构;力图实现教学策略的多元化,改变单
一、枯燥的课堂手段。
一、从教学实践交流研讨活动中看——成果显著
县三小2011年开始招生,他们在艰难中起步,在夹缝中生存,结合本校实际创立了“导学案”预习法。课堂教学的效果起步于高效的预习,此预习法能实现课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有效掌握,能实现学生学习方法的有效转变,能为课堂教学的高效展开奠定坚实的基础。此预习法不仅适用于城镇,更适用于农村学校,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县二小在尝试“15+25”课堂教学模式中初步建立了有效地保障措施和实施策略,特别是其听课评课制度、学习制度、骨干教师引领培养
制度,更是长效开展,有效实施,为该校培养了一批骨干教师、精英人才。县一小立足课堂,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教育科研工作,教师教学基本功扎实,课堂效率高,产出有效。
此次活动中,基地学校六位老师为我们展示了精湛的课堂教学技艺。交流课均充分体现了“导”为主轴、“学”为主体、“课文(或章节)”为主线,实现了三者有机统一。也充分体现了“以学定教”、“以导促学”的教学理念。
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训练高效展开。《鸟岛》的教学打破按顺序学习教学常规,引导学生直奔重点段落——鸟多(第三自然段),教师课件展示学路建议,在学生有了充分的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描写“鸟蛋多”、“鸟窝多”的相关段落和语句;在联系上下文初步理解了“陆续”词义后,随堂用“陆续”说话;在充分朗读了含“有的……有的……还有的……”这一句式的基础上也练习说话,实现了知识的迁移与内化、建构。在《恐龙》一文的学习中,教师也重视学法引导,在学习了描写“雷龙”的语句,总结了“学路”之后,让学生用类似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描写其他恐龙的相关语句,实现了学习过程由“扶”到“放”的迁移,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学习,培养了学习能力。学习语文,离不开有效的读,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读得绘声绘色,教师导得声情并茂。学习《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一文,读的方式多种多样,有个人读、男生读、女生读、自由读、配乐朗读、示范读等,在读中感悟语言的魅力,在读中理解词语运用的精妙。
在数学教学中,再现了知识的生成过程,让学生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在《植树问题》的学习中,教师引导学生:合理猜测→产生质疑→操作实验→得出结论,验证猜测。在合理猜测环节,从实际生活出发,还原了知识来源于生活,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身边,产生了亲切感,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也有效发掘了身边的教学资源。学生带着疑问进行学习,目标清晰、明确。在操作试验中,教师引领学生通过数据的收集整理、观察分析,得出了“间隔数与棵数”的关系,再找到“间距与总长”的关系,结论由学生总结得出,猜测得到验证。这样生成的知识,经得住时间的检验,牢固而久远,更重要的是,学生知道怎样学习。
二、从课堂教学成果交流展示活动中看——课改长足进步 在15位教师的课堂教学交流展示中,各位教师各领风骚,个性张扬。
1、新课程理念深入人心,在课堂教学中广泛实践运用。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各位教师在教学中都能很好的实践运用。“自主学习”能解决的问题,就没有进行哗众取宠、流于形式的合作;对于需要集体智慧才能解决的问题,又能很好的进行合作学习,充分发挥集体的聪明才智,集思广益。
新课程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每一节课上,我们都能看到,学生动手操作的精益求精,收集整理数据的一丝不苟,学生学得活,也把知识学活了,不再是生搬硬套、死记硬背。
新课程倡导开发校本资源。许多教师在导入阶段,都能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参与的积极性就特别高涨,学习效果刻骨铭心。许多教师都能灵活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充分发掘身边的教学资源,活用教材而非唯教材是尊。樱桃已经成为我县的一张名片,充分运用,可为自己的教学增添一抹亮丽的色彩。
2、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广泛运用于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都能制作课件,使用课件。课件的使用将枯燥无味课堂的变得丰富多彩;能将抽象的逻辑推理形象展现;能顺畅地实现从就知到新知建构。课件的运用有效增加了课堂容量,才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拓展练习,从而也实现了有效学习,高效课堂。自己制作的课件,凝集了个体或集体的智慧,劳动后得到的果实更香甜。
三、从整个教学交流活动中看——机遇与挑战并存
1、现代教学手段还没有全覆盖,任重而道远。部分教师不会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他们来自比较偏远的学校,教学手段还在是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使用实物投影和直观教具。虽然如此,他们的教学也体现了现代教学理念,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了以学习内容为主线,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实践操作能力。关键在于我们的教师怎样理解教材、使用教材,如何开发身边的教学资源,让学生怎样建立学习与生活的联系,从而实现学习生活化,生活学习化。鉴于此,教育技术的培训,需要给他们更多的机会,让他们能更多学习提高,尽快追赶上时代的步伐。现代教学媒体的普及更
应该向村完小倾斜,让山里的孩子也能享受到现代科技的成果。
2、教学基本功的锤炼,非一日之功效,一蹴而就。
能写一手漂亮的钢笔字、粉笔字,也能反映一个人的素质。从参与教学交流的老师来看,没有几人能把粉笔字写得工工整整,多数教师都存在间架结构不合理、比例不均匀等问题,这样写出的字只能说看得明白,而无美感可言。
提问是教师在教学中为达到某一教学目标的行为方式。不难发现,老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有很多是无效的,特别在合作学习中,问题指向不明确,学生就不知所措,教学效果就会打折扣。因而教学提问也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通过板书能把教学的重点、难点或关键的信息展示在黑板上,从而弥补教学之不足。好的板书能集教材的“编路”、教师的“教路”、学生的“学路”于一体。在课堂上,展示出来的板书有的能反映教学过程的重难点,为学生的自主学习铺路。对板书的运用,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设计。
课时标题就是方向,就是目标。从人教版四(上)P99页的教学内容来看,有两位老师用“统计”作这一课时的标题,一位用“复式条形统计图”作标题,一位用“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做标题。不难发现,最后一个标题最指向清晰、准确。虽然各位老师对每一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都成竹在胸,但呈现给学生的信息越准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越清楚自己在做什么,在学生的大脑中就能形成更加清晰的表象,进而内化形成自己独立完整的知识结构。这也反映了备课的水准。
纵观整个活动过程,我们再次深刻地理解了“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只要我们转变观念,用心工作,生活中到处都是教学资源,教材就在我们身边,正所谓“态度一变,方法无限”。只要我们具有“花苞心态”,我们身边的任何事物都是美丽的,而学生是最美的,我们要学会期待他们,赏识他们,关爱他们,相信他们。教师从事的工作是平凡的,然而也是高尚的,亿万儿童的素质取决于我们今天的教学,我们的教学决定着他们的命运与未来,决定着人力资源强国的建设。
让我们每天问一问:假如我是学生,我需要什么样的老师?假如学生就是自己的孩子,我又需要什么样的老师?假如我是孩子的家长,我希望孩子从师于什么样的老师?让我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把自己的工作做的更完美一些吧!
第四篇:结合我国当前行政体制改革实际论述如何完善公务员制度
结合我国当前行政体制改革实际论述如何完善公务员制度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并不是停滞不前的,到目前为止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已经去得许多具体的成果。比如:领导职务终身制的废除、党和政府重叠的对口部门的取消、人事制度的改革等等这些可喜的变化都是我国始终坚持政治体制改革的结果和证明。当然,由于种种原因,当前政治体制改革任然困难重重,但我国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和决心不会改变和动摇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已取得相当大的进展。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由职能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政府办事效率提高;二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取得进展,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等法律,以法律为基础,选举任用人才更加透明开放;三是政府间管理体制改革曲折中前进。当然,也存在弊端与不足:一方面党政领导体制改革、决策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权力监督制约机制建设相对落后;另一方面,选举民主仅停留在村级自治层次公民政治参与制度化水平不高。
根据我国当前行政体制改革的现状,我认为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完善公务员制度:一是加快推进公务员分类管理和聘任制。这是是干部人事管理制度的重要创新,是实现公务员科学管理的前提和基础是公务员法确定的一个重大原则,也是一个重要的制度创新。二是抓紧研究建立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这是对于拓展基层公务员的发展空间,完善公务员的激励机制,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三是坚持和完善从基层一线选拔公务员制度。基层和生产一线是干部成长的摇篮 是党政机关补充人员的重要来源。四是健全科学的公务员考核评价机制。考核制度是公务员管理制度的重要一环,公务员能否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没有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
第五篇:以制度改变基层公务员之所惑
以制度改变基层公务员之所惑
近年来,不断有报道指出基层公务员越来越突显出价值、动力以及职业等方面的困惑,甚至成为我们整个国家和社会的普遍现象。每个基层公务员在职业生涯中要实现个人的价值追求,就意味着要升迁和进步,然而基层公务员的升迁之路并非容易,在一个金字塔式的结构中从底层到塔尖的过程,往往是越来越困难,因此很多基层公务员一生可能都从事着底层的重复工作,于是 “混”成为一种常态,陷入了价值所惑。每个人也都有追求社会认同和自我认同的过程,由于基层公务员周而复始的工作状态,相当一部分的职位对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要求并不高,多数人只要具备责任心和职业素质就能胜任,这对一些满怀希望加入队伍、却并非能完全实现理想的一些高学历工作人员来说,会显得有“大材小用”的情况,因此,很多人难以找到工作的快乐和满足,而被工作动力所惑。近年来,随着公务员各项收入和待遇的不断规范化、透明化,加之社会生活成本的日益增加,基层公务员尤其年轻一代在前途上趋现渺茫,在收入和生活上更显焦虑,于是辞职的念头不断闪现,但顾于种种考虑,又很难付诸于行动,因此很容易陷入职业之惑的状态。当前,欲解决基层公务员的诸多困惑,有人建议需要从顶层制度的设计入手,因此,要规范和健全选人用人制度,严格“破格提拔”制度,杜绝“带病提拔”现象,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振奋基层公务员的信心和精神;另外,要加快人员的自由流动,以更加合理的方式促进人才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这样才可能打破当前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