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法文化传统的现代改造

时间:2019-05-12 17:52: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公法文化传统的现代改造》,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公法文化传统的现代改造》。

第一篇:中国公法文化传统的现代改造

高 军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社科系 常州 213001)

摘要: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有着浓厚的公法化特点,传统公法文化今天仍然根深蒂固地存在着并对当前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起了巨大的阻碍作用。要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蓝图,必须完成对传统公法文化的现代改造。

关键词:公法文化、法律文化、传统、现代化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党在新世纪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总目标,它的提出,顺应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的要求,必将对我国法制迈向现代化产生深远的影响。但是,在我国迈向法治社会的道路上,来自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阻碍有很多,其中,中国公法文化传统是一支不可轻视的阻碍力量。

一、“公法文化”释义

公法文化是与私法文化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其区分来源于对法进行的公法与私法的划分。将法分类为公、私两部分是罗马法学家的创造和贡献。《法学阶梯》开卷即揭示:“法律学习分为两部分,即公法与私法。公法涉及罗马帝国的政体,私法则涉及个人利益。”(1)与公法、私法定义划分相对应,一般认为,所谓公法文化是指公法相对发达,以公法精神为灵魂,法体系、法实施、法运行中贯穿着公法精神的法律文化。它具体表现为:以宪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公法为主要法律规范,公法规范形式化程度高,公法优先,私法是实现公法目的的手段。公法化总体精神呈现出权力至上、秩序第一、等级特权和义务本位的精神。私法文化则是私法相对发达,以私法精神为灵魂,法体系、法实施、法运行中贯穿着私法精神的法律文化。具体表现为:以民法、商法等私法规范为主要法律规范,私法形式化程度高、私法优先,公法只是实现私法的目的的手段。私法文化总体精神表现为法律至上、正义第一、自由平等和权利本位的精神。法律文化学者张中秋先生在此基础上对公法文化与私法文化从性质上进行了进一步明确的区分,指出:“所谓公法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刑事性(刑法化或国家化)的法律体系,私法文化则是一种民事性(民法化或私人性)的法律体系。”(2)

二、中国公法文化传统的特点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根植于古代农业社会,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以家长制为核心的宗法结构为基础,体现了专制皇权主义和儒家思想价值体系的要求,呈现出浓厚的公法文化的特点:

1.在法律结构上,公法与私法不分

中国古代历朝法典编纂的一大特色就是民刑不分、诸法合体,其中刑事性规范远远多于民事性规范。对此,日本学者滋贺秀三曾作出卓有见地的论断,“在中国,虽然拥有从古代就相当发达的文明的漫长历史,却始终没有从自己的传统中生长出私法的体系来。中国所谓的法,一方面就是刑法,另一方面则是官僚统治机构的组织法,由行政的执行规则以及针对违反规则行为的罚则所构成的。”(3)因此,在古代中国,“法律一经产生,它就既不是被用来巩固传统的宗教价值,也不是被用来保护私有财产。相反,其首要的目的是政治性的,即强化对于社会的政治控制。”(4)

传统公法与私法不分表明了“中国古代法典是公权性的,刑事性的”,(5)表现出泛刑事主义的特点。在中国古典文献中,刑、法、律三字相通。《尔雅·释诂》:“刑,法也”,“律,法也”。《说文》“法,刑也”。《唐律疏议·名例》:“法,亦律也”。在中国古代法典中,“对于民事行为的处理要么不作任何规定,要么以刑法加以调整。”(6)对于今天看来纯属私法调整范围的借贷、婚姻、家庭、买卖、保管等民事法律方面一律刑法化,以刑事手段加以调整,亦即学者所谓的这些民事法律方面的规定“往往只限于规定因触犯习惯准则而受刑事制裁的有关条款。”(7)

2.立法与司法方面,皇权至上,行政与司法不分

首先,在立法上,皇权至上,法自君出。自从秦始皇建立起以君主专制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之后,儒家思想所主张的君主集权思想,成为现实的国家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绵延了两千多年。在这种制度下,皇帝掌握着一切大权,言出即法,法自君出,即所谓的“命为制,令为昭”,当成文法与皇帝意志发生冲突时要以皇帝个人意志为准。

其次,在司法方面,封建君主控制着司法大权,生杀由己,是最高的司法者,封建君主以下,“只有在较高的行政机构中才设有专司法律的官员。在最低一级的行政区域县里,政府的法律与民众发生最直接的联系。县长的司法职能只是其若干行政职能的一种。虽然他们通常没有受过专门的法律训练,但却必须同时兼任侦探、检察官、法官、陪审员等数种职务。”(8)古代中国历朝行政及司法机构与职能不分,没有正式的法院,执行法律的人不是训练有素的法官,而是儒家化的兼职官僚,因而没有把法律活动与日常行政管理区别开来,法律活动没有形成职业化。

3、在法律的功用方面,奉行法律工具主义

受泛道德主义的影响,古代是中国的历朝统治者都过分强调法的刑罚功能,忽视法的防患功能,而将法的防患功能让位于伦理道德,道德具有较强的规范作用,成为调整社会的主要手段,而法律只是次要手段,是道德的辅助手段,刑罚是工具,而道德教化是目的,即所谓的“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在法与道的功能上,认为“法能刑人而不能使人仁,能杀人而不能使人廉”,所以“刑罚为盛世所不能废”,亦“为盛世所不尚”。(9)因此,基于这种认识,在古代中国,“法律最初一产生,即有人认为它是道德论丧的产物,因而对其充满了敌意。”(10)在这种“德主刑辅”的模式下,“真正与法律有关系的,只是那些道德上或典礼仪式中的不当行为,或者,是那些在中国人看来对整个社会秩序具有破坏作用的犯罪行为”,“制定行为规范的目的在于防止上述行为的发生”,(11)这样,法律仅仅成了统治者手中“驭民”推行礼教的工具而已。

三、中国公法文化传统对当前法制建设的阻碍

中国公法文化传统虽然根植于古代农业社会,今天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与古代社会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古代传统法律制度已被彻底的废除,与西方相似的法律制度今天已在中国大地上基本建立。但是,正如法国比较法学家勒内·达维德所说的那样:“立法者可以大笔一挥,取消某种制度,但不可能在短期内改变人们千百年来形成的,同宗教信仰相连的习惯和看法。”(12)事实上,作为历经千百年而形成的已经作为民族心理层面因素而存在的公法文化传统今天仍然根深蒂固地存在着,并成了当前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一支不可轻视的阻碍力量。

首先,在公法传统的影响下,中国古代私法极不发达,没有形成独立的民商法律体系,亦没有蕴育出市场经济所需求的权利观念,在整个古代中国,“真正自由的权利从未存在。”(13)受其影响,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以内,政府重视以刑事的、行政的、政策的手段来调整社会关系,忽略了对法制的建设,尤其是对民商法律制度的建设,直到今天我国尚未制订出一部统一的《民法典》,而现有的大量民商单行法律、法规仍处于十分杂乱、不成体系的状态。

其次,在传统法律泛刑事主义及工具主义的影响下,法与刑同义,而刑又与残酷、野蛮同义。按照《慎子》的解释,所谓刑即“斩人肢体、凿人肌肤”。所以民众谈法色变,“对人民来说,法仅仅是恐怖的对象,与权利、利益的保障没有任何联系”,因此,“对这种上面强加的法,人民本能的躲避”(14),根本谈不上对法的依赖和信仰。受其影响,直到今天,中国的民众在对法的态度上仍表现出矛盾的特点,一方面,民众普遍的畏法、畏惧上法庭打官司,但这种畏法仅仅出于畏惧刑罚而畏法,却并非出于内心的对法的自然需求、信仰或习惯。另一方面,对于非采取刑事制裁手段的法律尤其是民商法律民众却普遍丝毫不放在眼里,甚至大肆予以侮慢,根本没有民事违法的概念。对于这一点,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不讲诚信任意违约、侵权行为即是例证。

再次,由于传统立法、司法模式的影响,一方面造就了人们胆怯、愚昧、懦弱、奴性、权力崇拜的人格,另一方面还形成了行政、司法职能不分,人治主义的传统。直到今天,现实中司法机关设置及管理模式均严重行政化,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在法律运作中,以言代法、权大于法、情大于法、法外行事、行政干预司法之事时有发生。在权力面前,法律地位卑微,其威信荡然无存。此外,由于传统公法文化中司法组织的欠缺和在法律工具主义的支配下,“自然导致对于过程的忽略和对结果的重视”,(15)现实中,受其影响,“重实体、轻程序”的现象仍然在司法实践中普遍存在。

四、中国公法文化传统的现代改造(第2页)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一场深刻的法制改革,其目标是实现我国法制的现代化,具体而言即建立一套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制度以取代过去建立在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基础上的传统法律制度,其本质是实现从传统人治向现代法治社会的转变。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对我国公法化传统进行彻底的改造。为实现公法文化传统的现代改造,笔者认为,应当从制度和观念两方面着手解决。

1.法律制度方面建设

首先,应大力完善立法,尤其是尽快建立和完善我国的民商法律体系,使人们在经济、社会生活中做到“有法可依”。笔者认为,为实现建立和完善民商法律体系的目标,当前必须大力进行法律移植的工作。因为,众所周知,市场经济的法制基础是私法即民商法律体系,当前我国市场经济改革急切地呼唤完善的民商法律体系,但在这一点上,我国的公法文化传统却不能为之提供有效的资源,而当前市场经济改革已到了攻坚战的关键时刻,适时的移植西方的民商法律制度可以“成为推进这个社会系统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催化剂”。(16)正如学者论述的那样,“不能否认,现代中国法律基本上是继受法,严格地说,我们继受的主要是是西方法,因此,我们逃不脱当学生的命运”。(17)

其次,政府及政府官员本身应带头守法,应树立责任政府、有限政府的观念。因为在现代社会,法治意味着政府的全部权力必须有法律依据,必须有法律授权。如果人们总是从经验中得到连政府及其官员都不遵守法律的经验将从根本上摧毁他们对法律的信任。但是,如果仅从“性善论”的幻想出发,想仅凭人民公仆的自觉性去自觉守法的任何想法已被证明是完全不切实际的空想。因为,“权力会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绝对会导致腐败”,已被历史证实为一条不证自明的公理,因此,必须对权力予以制衡,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制订出权力制衡、对权力监督的更合理的机制。

再次,必须进一步深化司法改革,增强法院及法官的独立性,彻底排除行政对司法的干预。对司法人员而言,应去除“重实体,轻程序”的陈腐司法观念,树立程序优先,违反程序亦违法的观念。

2.观念方面建设

改革开放至今,在法律制度建设方面我国已做了大量的工作,突出的表现就是颁布了大量的法律、法规,初步建立了我国的法律体系。但是,从这些法律法规的实际运行来看,情况却并非乐观,事实上,情况往往是,“制度是现代化的或近于现代化的,意识则是传统的或更近于传统的。”(18)而由具有浓厚传统意识的一群人来执行先进的法律,其后果会诚如阿历克斯·英格尔斯所说的那样,“如果执行和运用着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结局是不可避免的,再完美的现代制度和管理方式,再先进的技术工艺,也会在一群传统人手中变成废纸一堆。”(19)因此,除了法律制度建设外,为实现法制现代化的目标,更主要的是必须大力进行观念方面的建设。

对于观念方面的建设,笔者认为当前的首要任务是必须对人民进行启蒙,强化人们的私法观念,大力张扬人权、平等、自由、有限政府、责任政府、人民主权、法律至上等现代法治观念,去除人民身上的盲从、软弱和奴性,确立法律的权威,树立人们对法律的信仰。

在观念建设中,核心的内容是树立人们对法律的信仰。因为,“法律能见成效,全靠民众的服从”,“邦国虽有良法,要是人民不能全部遵守,仍然不能法治。”(20)而伯尔曼则更一针见血地指出,“在法治社会中,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形同虚设。”(21)

五、结语

中国公法文化传统的现代化改造既是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又是时代所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因此,当前必须大力进行公法文化的改造工作。但是,必须认识到的是,中国公法文化传统历经千百年而逐渐形成,是法律观念的历史积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因此,对其进行的现代化改造必将是一个长期、复杂、艰巨的工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正确的做法是,必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总体指导下,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为坐标循序渐进地进行。

注释:

(1)[罗马]查士丁尼著:《法学总论——法学阶梯》,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5-6页

(2)张中秋:《对中西法律文化的认识》,见2002年8月21日《光明日报》

(3)[日]滋贺秀三:《中国法文化的考察》,载《比较法研究》,1988年第3期

(4)[美]德克·博德:《传统中国法律的基本观念》,载《中外法学》1992年第1期

(5)刘俊文主编:《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八卷,第111页

(6)、(8)、(10)、(11)[美]D·布迪、C·莫里斯著,朱勇译:《中华帝国的法律》,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页、第3页、第36页、第2页

(9)《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法令》

(7)、(12)[法]勒内·达维德著,漆竹生译:《当代主要法律体系》,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第484页、第467页

(13)[德]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155页

(14)张中秋编《中国法律形象的一面——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法》,法律出版社2002年第82页

(15)梁治平:《寻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316页

(16)[加]布鲁斯·坎格尔:《时间与传统》三联1991年,第247页

(17)徐国栋:《中国法学怎样走向世界》,《现代法学》1997年第3期,第112-113页

(18)梁治平等著:《新波斯人信札》,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01页

(19)殷陆君编译:《人的现代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4页

(20)亚里斯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81页、第199页

(21)[美]伯尔曼著、梁治平译:《法律与宗教》三联1991年,第42页

作者简介:

高军(1972—),男,江苏淮阴人,吉林大学硕士,现任何江苏技术师范学院社科系法学讲师,常州,213001

Email:gdhzgaojun@sohu.com

中国公法文化传统的现代改造(第3页)一文由www.xiexiebang.com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二篇:中国公法文化传统的现代改造演讲

中国公法文化传统的现代改造演讲范文

高 军(江苏技术师范学院社科系 常州 213001)

摘要: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有着浓厚的公法化特点,传统公法文化今天仍然根深蒂固地存在着并对当前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起了巨大的阻碍作用。要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蓝图,必须完成对传统公法文化的现代改造。

关键词:公法文化、法律文化、传统、现代化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党在新世纪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总目标,它的提出,顺应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的要求,必将对我国法制迈向现代化产生深远的影响。但是,在我国迈向法治社会的道路上,来自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阻碍有很多,其中,中国公法文化传统是一支不可轻视的阻碍力量。

一、“公法文化”释义

二、中国公法文化传统的特点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根植于古代农业社会,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以家长制为核心的宗法结构为基础,体现了专制皇权主义和儒家思想价值体系的要求,呈现出浓厚的公法文化的特点:

1.在法律结构上,公法与私法不分

中国古代历朝法典编纂的一大特色就是民刑不分、诸法合体,其中刑事性规范远远多于民事性规范。对此,日本学者滋贺秀三曾作出卓有见地的论断,“在中国,虽然拥有从古代就相当发达的文明的漫长历史,却始终没有从自己的传统中生长出私法的体系来。中国所谓的法,一方面就是刑法,另一方面则是官僚统治机构的组织法,由行政的执行规则以及针对违反规则行为的罚则所构成的。”(3)因此,在古代中国,“法律一经产生,它就既不是被用来巩固传统的宗教价值,也不是被用来保护私有财产。相反,其首要的目的是政治性的,即强化对于社会的政治控制。”(4)传统公法与私法不分表明了“中国古代法典是公权性的,刑事性的”,(5)表现出泛刑事主义的特点。在中国古典文献中,刑、法、律三字相通。《尔雅·释诂》:“刑,法也”,“律,法也”。《说文》“法,刑也”。《唐律疏议·名例》:“法,亦律也”。在中国古代法典中,“对于民事行为的处理要么不作任何规定,要么以刑法加以调整。”(6)对于今天看来纯属私法调整范围的借贷、婚姻、家庭、买卖、保管等民事法律方面一律刑法化,以刑事手段加以调整,亦即学者所谓的这些民事法律方面的规定“往往只限于规定因触犯习惯准则而受刑事制裁的有关条款。”(7)2.立法与司法方面,皇权至上,行政与司法不分 首先,在立法上,皇权至上,法自君出。自从秦始皇建立起以君主专制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之后,儒家思想所主张的君主集权思想,成为现实的国家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绵延了两千多年。在这种制度下,皇帝掌握着一切大权,言出即法,法自君出,即所谓的“命为制,令为昭”,当成文法与皇帝意志发生冲突时要以皇帝个人意志为准。

其次,在司法方面,封建君主控制着司法大权,生杀由己,是最高的司法者,封建君主以下,“只有在较高的行政机构中才设有专司法律的官员。在最低一级的行政区域县里,政府的法律与民众发生最直接的联系。县长的司法职能只是其若干行政职能的一种。虽然他们通常没有受过专门的法律训练,但却必须同时兼任侦探、检察官、法官、陪审员等数种职务。”(8)古代中国历朝行政及司法机构与职能不分,没有正式的法院,执行法律的人不是训练有素的法官,而是儒家化的兼职官僚,因而没有把法律活动与日常行政管理区别开来,法律活动没有形成职业化。

3、在法律的功用方面,奉行法律工具主义

受泛道德主义的影响,古代是中国的历朝统治者都过分强调法的刑罚功能,忽视法的防患功能,而将法的防患功能让位于伦理道德,道德具有较强的规范作用,成为调整社会的主要手段,而法律只是次要手段,是道德的辅助手段,刑罚是工具,而道德教化是目的,即所谓的“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在法与道的功能上,认为“法能刑人而不能使人仁,能杀人而不能使人廉”,所以“刑罚为盛世所不能废”,亦“为盛世所不尚”。(9)因此,基于这种认识,在古代中国,“法律最初一产生,即有人认为它是道德论丧的产物,因而对其充满了敌意。”(10)在这种“德主刑辅”的模式下,“真正与法律有关系的,只是那些道德上或典礼仪式中的不当行为,或者,是那些在中国人看来对整个社会秩序具有破坏作用的犯罪行为”,“制定行为规范的目的在于防止上述行为的发生”,(11)这样,法律仅仅成了统治者手中“驭民”推行礼教的工具而已。

三、中国公法文化传统对当前法制建设的阻碍

中国公法文化传统虽然根植于古代农业社会,今天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与古代社会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古代传统法律制度已被彻底的废除,与西方相似的法律制度今天已在中国大地上基本建立。但是,正如法国比较法学家勒内·达维德所说的那样:“立法者可以大笔一挥,取消某种制度,但不可能在短期内改变人们千百年来形成的,同宗教信仰相连的习惯和看法。”(12)事实上,作为历经千百年而形成的已经作为民族心理层面因素而存在的公法文化传统今天仍然根深蒂固地存在着,并成了当前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一支不可轻视的阻碍力量。

首先,在公法传统的影响下,中国古代私法极不发达,没有形成独立的民商法律体系,亦没有蕴育出市场经济所需求的权利观念,在整个古代中国,“真正自由的权利从未存在。”(13)受其影响,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以内,政府重视以刑事的、行政的、政策的手段来调整社会关系,忽略了对法制的建设,尤其是对民商法律制度的建设,直到今天我国尚未制订出一部统一的《民法典》,而现有的大量民商单行法律、法规仍处于十分杂乱、不成体系的状态。其次,在传统法律泛刑事主义及工具主义的影响下,法与刑同义,而刑又与残酷、野蛮同义。按照《慎子》的解释,所谓刑即“斩人肢体、凿人肌肤”。所以民众谈法色变,“对人民来说,法仅仅是恐怖的对象,与权利、利益的保障没有任何联系”,因此,“对这种上面强加的法,人民本能的躲避”(14),根本谈不上对法的依赖和信仰。受其影响,直到今天,中国的民众在对法的态度上仍表现出矛盾的特点,一方面,民众普遍的畏法、畏惧上法庭打官司,但这种畏法仅仅出于畏惧刑罚而畏法,却并非出于内心的对法的自然需求、信仰或习惯。另一方面,对于非采取刑事制裁手段的法律尤其是民商法律民众却普遍丝毫不放在眼里,甚至大肆予以侮慢,根本没有民事违法的概念。对于这一点,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不讲诚信任意违约、侵权行为即是例证。再次,由于传统立法、司法模式的影响,一方面造就了人们胆怯、愚昧、懦弱、奴性、权力崇拜的人格,另一方面还形成了行政、司法职能不分,人治主义的传统。直到今天,现实中司法机关设置及管理模式均严重行政化,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在法律运作中,以言代法、权大于法、情大于法、法外行事、行政干预司法之事时有发生。在权力面前,法律地位卑微,其威信荡然无存。此外,由于传统公法文化中司法组织的欠缺和在法律工具主义的支配下,“自然导致对于过程的忽略和对结果的重视”,(15)现实中,受其影响,“重实体、轻程序”的现象仍然在司法实践中普遍存在。

四、中国公法文化传统的现代改造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一场深刻的法制改革,其目标是实现我国法制的现代化,具体而言即建立一套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制度以取代过去建立在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基础上的传统法律制度,其本质是实现从传统人治向现代法治社会的转变。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对我国公法化传统进行彻底的改造。为实现公法文化传统的现代改造,笔者认为,应当从制度和观念两方面着手解决。1.法律制度方面建设

首先,应大力完善立法,尤其是尽快建立和完善我国的民商法律体系,使人们在经济、社会生活中做到“有法可依”。笔者认为,为实现建立和完善民商法律体系的目标,当前必须大力进行法律移植的工作。因为,众所周知,市场经济的法制基础是私法即民商法律体系,当前我国市场经济改革急切地呼唤完善的民商法律体系,但在这一点上,我国的公法文化传统却不能为之提供有效的资源,而当前市场经济改革已到了攻坚战的关键时刻,适时的移植西方的民商法律制度可以“成为推进这个社会系统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催化剂”。(16)正如学者论述的那样,“不能否认,现代中国法律基本上是继受法,严格地说,我们继受的主要是是西方法,因此,我们逃不脱当学生的命运”。(17)

其次,政府及政府官员本身应带头守法,应树立责任政府、有限政府的观念。因为在现代社会,法治意味着政府的全部权力必须有法律依据,必须有法律授权。如果人们总是从经验中得到连政府及其官员都不遵守法律的经验将从根本上摧毁他们对法律的信任。但是,如果仅从“性善论”的幻想出发,想仅凭人民公仆的自觉性去自觉守法的任何想法已被证明是完全不切实际的空想。因为,“权力会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绝对会导致腐败”,已被历史证实为一条不证自明的公理,因此,必须对权力予以制衡,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制订出权力制衡、对权力监督的更合理的机制。

再次,必须进一步深化司法改革,增强法院及法官的独立性,彻底排除行政对司法的干预。对司法人员而言,应去除“重实体,轻程序”的陈腐司法观念,树立程序优先,违反程序亦违法的观念。2.观念方面建设

改革开放至今,在法律制度建设方面我国已做了大量的工作,突出的表现就是颁布了大量的法律、法规,初步建立了我国的法律体系。但是,从这些法律法规的实际运行来看,情况却并非乐观,事实上,情况往往是,“制度是现代化的或近于现代化的,意识则是传统的或更近于传统的。”(18)而由具有浓厚传统意识的一群人来执行先进的法律,其后果会诚如阿历克斯·英格尔斯所说的那样,“如果执行和运用着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结局是不可避免的,再完美的现代制度和管理方式,再先进的技术工艺,也会在一群传统人手中变成废纸一堆。”(19)因此,除了法律制度建设外,为实现法制现代化的目标,更主要的是必须大力进行观念方面的建设。

对于观念方面的建设,笔者认为当前的首要任务是必须对人民进行启蒙,强化人们的私法观念,大力张扬人权、平等、自由、有限政府、责任政府、人民主权、法律至上等现代法治观念,去除人民身上的盲从、软弱和奴性,确立法律的权威,树立人们对法律的信仰。

在观念建设中,核心的内容是树立人们对法律的信仰。因为,“法律能见成效,全靠民众的服从”,“邦国虽有良法,要是人民不能全部遵守,仍然不能法治。”(20)而伯尔曼则更一针见血地指出,“在法治社会中,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形同虚设。”(21)

五、结语

中国公法文化传统的现代化改造既是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又是时代所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因此,当前必须大力进行公法文化的改造工作。但是,必须认识到的是,中国公法文化传统历经千百年而逐渐形成,是法律观念的历史积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因此,对其进行的现代化改造必将是一个长期、复杂、艰巨的工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正确的做法是,必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总体指导下,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为坐标循序渐进地进行。注释:

(1)[罗马]查士丁尼著:《法学总论——法学阶梯》,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5-6页

(2)张中秋:《对中西法律文化的认识》,见2002年8月21日《光明日报》

(3)[日]滋贺秀三:《中国法文化的考察》,载《比较法研究》,1988年第3期(5)刘俊文主编:《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八卷,第111页(9)《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法令》(7)、(12)[法]勒内·达维德著,漆竹生译:《当代主要法律体系》,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第484页、第467页(14)张中秋编《中国法律形象的一面——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法》,法律出版社2002年第82页

(15)梁治平:《寻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316页(17)徐国栋:《中国法学怎样走向世界》,《现代法学》1997年第3期,第112-113页(18)梁治平等著:《新波斯人信札》,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01页

(19)殷陆君编译:《人的现代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4页

(20)亚里斯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81页、第199页

作者简介:Email:gdhzgaojun@sohu.com 中国公法文化传统的现代改造

第三篇:中国文化传统的现状论文(本站推荐)

中国文化传统的现状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让国人引以为豪,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另一方面,近代落伍了的中国正在现代化,虽然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中国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转换和发展,但是这种转换和发展本身就是从传统开始的。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在全球化这柄双刃剑面前,中国的传统文化正承受着它狂风暴雨般的洗礼。在这场文化较量中,对于我们这个一向以自己五千年文明历史而自豪的中华民族,必须认真思考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过程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和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措施等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引起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处于弱势地位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然而,当我们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京剧、昆曲岌岌可危的发展困境,民间艺术的后继乏人,文化全球化富有侵略性的一面也表现出来,其带给中国传统文化的挑战是无法回避的。全球化趋势下,文化多元化对我国人民的思想观念的冲击日益显现,西方敌对势力凭借其经济和科技优势以其文化强势,竭力传播西方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鼓吹文化多元化和价值取向多元化。西方文化在全球范围内蔓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随着外来不良文化的入侵,国人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都可能发生变化。

如今的年轻一代对近代、现代、当代历史所知甚少,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所知了了,他们迅速的主动或被动的接受了大量的外来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在他们身上植根十分浅,而他们却是中国未来的文化大军。面对这些严重缺乏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知识大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倍显重要。

现在我国传统文化虽然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但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很有大的价值,尽管有其落后、僵化、腐朽的一面,但更有它灵活开放,能吸纳、适应、自我调节、获取新的生命力的一面,它完全有能力在继承自己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有别于当今西方文明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及其与之相适应的东方文化体系,从而给中国传统文化带来难得的历史机遇。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相对立,但传统文化并非一潭死水,而是一个动态传承。人类在自己的社会实践中创造传统文化,并在实践中革新与丰富传统。

学生:沙婷婷

指导老师:马琼2012.10.30

第四篇:中国饮食文化传统及其发展(最终版)

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传统及其发展

摘要:

自古以来,俗语曰:民以食为天!中国饮食文化已经有了几千年的传统,在世界各地也都享有盛誉。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学说,还有中国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观念和风尚、民族性格特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视野广泛、层次深厚、角度多元、品位高雅的长远悠久的区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无数个日夜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Summary:

Since the ancient times,there is a saying : Food is what matters to the people!Chinese food culture has several thousand years of tradition, and it is famous to the world.In chinese food culture ,it's philosophy ,ethics and morality,nutrition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nd chinese culture and art achievement,diet aesthetic standards and fashion,national character characteristic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many factors that creat famous chinese cooking skill and form the profound Chinese food culture.Chinese food culture is a kind of wide field of vision , high level and decorous grade regional culture;also ,in days and nights ,it is the production and practice of chinese people of all ethnic groups ,in developing food source and tableware and any other aspacts , it can creat ,accumulate and affect the material wealth and the spiritual wealth of neighboring countries and the world.关键词:中国饮食文化

Key words:chinese food culture

1、中国饮食文化概述

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素有“烹饪王国”之称。中国烹饪不仅仅是技术,同时也是一种艺术,是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辛勤的劳动成果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采集野果,捕捉野兽,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礼记·礼运》篇记载:“古者未有火,食草木之实,马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从生食向熟食的转化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之一,是人类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而用火进行食物加工更是人类进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也可以说是人类饮食文化的起点。火的运用和控制促使了陶器的产生。陶器发明以后,就被用作炊具和食具,釜、鼎、鬲、甑是最早出现的陶制炊具,陶器的发明标志着烹饪技术的第一次飞跃,人类真正进入了烹饪时代。

宋代是我国饮食史上的一个昌盛时期,最突出的特点是都市饮食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空前繁荣,这可以从北宋宫廷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得到印证。从两宋到明清,我国烹饪理论已达到相当的水平,从元代忽思慧的《饮膳正要》到清代袁枚的《随园食单》,特别是袁枚的《随园食单》,更是将中国烹饪理论推向了一个成熟阶段。

2、中国饮食文化中的风味

中国菜是一个总称,它是由各地区颇有特色的菜系组成的。历史悠久,原料丰富,口味鲜美,富有文化气息。我国幅员辽阔,又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地区的自然环境、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有很大差别,这是我国地方菜系形成的物质基础。所谓菜系,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因其独特的物产、气候、历史条件和饮食习俗不同,经过漫长历史的演变而形成的一整套自成体系的烹饪技艺,并被全国各地所承认的地方菜。地方风味菜是构成中国菜的主要部分。关于地方风味菜,其划分标准有很多种,但最有特色、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大的是三大河流孕育出的“四大菜系”:源于长江上游的川菜,源于长江中下游古扬州的淮扬菜,源于广东珠江流域的粤菜,源于山东黄河流域的鲁菜。另外,还有鲁、川、扬、粤、湘、闽、徽、浙“八大菜系”之说,后又增加京、沪两大菜系,成为“十大菜系”。

四大菜系

鲁莱

鲁菜即山东莱。起源于春秋战国,成形于秦汉,成熟于三国晋南北朝时。鲁菜在北方很有影响,流传甚广,是北方菜的基础和代表,它还传进宫廷,成为御膳的重要组成部分。

鲁菜由济南和胶东地方菜发展而成。以清香、鲜嫩、味佳而著称,十分讲究清汤和奶汤的调制,清汤色清而鲜,奶汤色白而醇。济南菜的烹调方法以爆、炒、炸见长。曲阜的孔府莱是我国最大、最精湛的官府菜。济南菜大量吸收了孔府莱的精华。

川莱

川菜源于古代的巴国和蜀国,它是在巴蜀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川菜历经了春秋至秦的启蒙时期,西汉两晋时初具轮廓,唐宋时发展迅速,明末清初,川菜用从南美引进种植的辣椒调味,使巴蜀早就形成的“尚滋味”、“好辛香”的调味传统进一步发展。晚清以后,逐步成为一个地方风味极其浓郁的菜系。

川菜历史悠久,以成都、重庆两地风味为代表,具有用料广博、调味多样、菜式繁多、适应面广的特征,也较经济实惠。川菜的特点是麻辣、鱼香、味厚,注重调味,离不开“三椒”(即辣椒、胡椒、花椒)和鲜姜,以辣、酸、麻出名,为其他地方莱所少有。

淮扬莱

淮扬菜即江苏菜。江苏自古富庶繁华,人文荟萃,商业发达。远在帝尧时代,名厨彭铿因制野鸡羹供尧享用被封赏,赐地“彭城”(今徐州)。此外,江苏作为鱼米之乡,物产丰饶,饮食资源十分丰富。这一切使得淮扬菜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淮扬菜主要由苏州、扬州、南京三个流派构成,其影响遍及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其特点为:用料广泛,以江河湖海的水鲜为主,刀工精细,烹调方法多样,擅长炖、焖、煨、焐、炒,追求本味,清鲜平和,菜晶风格雅丽,讲究造型,菜谱四季有别。

粤菜

粤菜即广东菜。粤菜的形成有着悠久的历史。先秦时代,岭南尚为越族的领地,与经济文化已较发达的中原地带相比,饮食相对粗糙。秦始皇南定百越,建立“驰道”后,中原与岭南文化、经济交往渐多,南越的“越”字也渐为“粤”宇所代替,且成为广东的代称。与鲁、川、淮扬菜系相比,粤菜是一个起步较晚的菜系,萌生于秦,成形于汉魏,发展于唐宋,完成于明清。清末有“食在广州”之说。

粤菜由广州菜、潮州菜、东江(或称惠州)菜三大部分组成。它用料广博,菜肴新颖奇异,烹调吸收西菜制作方法,具有清鲜、嫩滑、脆爽的特点。粤菜讲究清而不淡,鲜而不俗,嫩而不生,油而不腻,有所谓“五滋”(香、松、软、肥、浓)和“六味”(酸、甜、苦、辣、咸、鲜)之别。其中广州菜为主要代表,富有洋味,其影响遍及闽、台、琼、桂各地。

3、中国饮食文化特点

第一,风味多样。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我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

第二,四季有别。一年四季,按季节而吃,是中国烹饪又一大特征。自古以来,我国一直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

第三,讲究美感。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

第四,注重情趣。我国烹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

第五,食医结合。我国的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4、中国饮食文化当代的发展

在现今的中国,虽然历经各种磨难,但是丝毫没有影响饮食文化的传承。就是在今天,能够参加国庆招待宴会等具有重要意义的活动,不仅仅是享用一次美食,而且是一种政治荣誉,也是政治地位的象征和宣示。能够得到党政机关主要负责人的宴请,更是一种至高无上的殊荣。所以,在中国,吃饭并非单纯的解决肚子的空虚,往往具有吃饭以外各种意义的文化内涵。

在改革开放以来,温饱逐渐解决,一些人先富了起来,公款吃喝也成为风气,并且愈演愈烈,把中国的饮食文化演绎到一个崭新的境界。现在虽然有了很多条款限制,依然难以制止饕客们的胃口,总会对饮食文化不断改头换面以规避制度的红线。所以,有了将“三菜一汤”搞成“三盆一缸”之类的创举。类似的变通可以说是花样百出,用于吃喝的招待费依然居高不下。

结论:

从以上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得之,中国饮食文化真的是博大精深,值得古今中外的学者去尽心尽力地研究其每一方面,今天我们见到的或许只是皮毛,其隐藏至深的哪一方面还未在世人面前揭开其神秘的面纱,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仅仅就已经展现在我们面前的精彩而言,就完全可以令人神之以往,叹为观止。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和学习中,我希望我可以接触到更多的关于中国饮食文化方面的种种!

参考文献:

[1] 吴澎,中国饮食文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7 [2] 中国文化网,北京。[3] 中国饮食文化论坛,饮食文化

[4] 高城鸢,饮食之道,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1

2011年 9月15日

第五篇:唐诗经典与中国文化传统 尔雅期末考试2016

《唐诗经典与中国文化传统》期末考试 新

班级:专业选修课 成绩: 98.0分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咏蝉三绝不包括

1.0 分

A、虞世南的《蝉》 B、骆宾王的《咏蝉》 C、杜牧的《咏蝉》 D、我的答案:C 2

明代高棅将唐诗划分为几个时期

1.0 分

A、四 B、三 C、二 D、我的答案:A 3

现今可考的最早的韵书是

1.0 分

A、《切韵》 B、《韵律》 C、《音韵》 D、我的答案:A 4

能够充分表达李白愤世嫉俗的心理的诗作是

1.0 分

A、《蜀道难》 B、《静夜思》 C、《月下独酌》 D、我的答案:D 5

南方汉人生活在安逸富裕的生活环境中,他们的文化以什么为主

1.0 分 A、贵族化 B、民族化 C、平民化 D、我的答案:A 6

与李白等人相比,王维的诗歌里多了一定的

1.0 分

A、洒脱 B、气势 C、胸怀 D、我的答案:D 7

《将进酒》作者是谁?()

1.0 分

A、白居易 B、杜甫 C、李白 D、我的答案:C 8

古人用什么来比喻监察官的威严

1.0 分

A、天平B、柏台 C、尺子 D、我的答案:B 9

占据唐代文学三分之一的是

0.0 分

A、唐代小说 B、唐代诗歌 C、唐代小史 D、我的答案:B 10 卢照邻拜的老师不包括

1.0 分

A、张芳龄 B、王义方 C、曹宪 D、我的答案:A 11

“苍梧云”是什么之乡

1.0 分

A、鬼魂 B、农民 C、达官 D、我的答案:A 12

一般的唐诗选本里,是以谁作为唐代的第一个诗人

1.0 分

A、李白 B、王绩 C、杜甫 D、我的答案:B 13

南北朝南北分割,学术异流,当时人认为北学

1.0 分

A、精细 B、粗朴 C、简约 D、我的答案:B 14

对四杰风格的定性是

1.0 分

A、少年 B、晚年 C、壮年 D、我的答案:D 15

《将进酒》中的“陈王昔时宴平乐”的“陈王”指的是

1.0 分

A、曹丕 B、曹植 C、曹操 D、我的答案:B 16

声律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韵律,另一个是()

1.0 分

A、词律 B、段律 C、句律 D、我的答案:C 17

开元中诗人,下面哪一个不与其他三个齐名 1.0 分

A、岑参 B、王昌龄 C、高适 D、我的答案:A 18

“烽火照西京”的“烽火”渲染的是一种什么情况?

1.0 分

A、打仗 B、我军胜利 C、军情紧急 D、我的答案:C 19

名士文化传统是相对于什么而言的一种独立意识

1.0 分

A、传统王权 B、大家望族 C、老庄哲学 D、我的答案:A 20

“返景入深林”的“返景”指的是

1.0 分

A、归程 B、落日 C、晚上 D、我的答案:B 21

名士文化传统在弘扬个性价值的同时也逐渐淡化了那个学派的社会意识

1.0 分

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我的答案:B 22

“人日”指的是古代正月前面七天的第几天

1.0 分

A、五 B、四 C、七 D、我的答案:C 23

四杰在性格上都有一种

1.0 分

A、独到性 B、叛逆性 C、屈服性 D、我的答案:B 24

705年,谁带人发动了政变

1.0 分 A、张易之 B、玄宗 C、张柬之 D、我的答案:C 25

宋代人特别讲究()之辩。

1.0 分

A、文明 B、思想 C、法律 D、我的答案:D 26

北人通过什么对南朝文风进行批判与压制

1.0 分

A、政治意识 B、武力 C、法律 D、我的答案:A 27

被称为李东川的诗人是

1.0 分

A、李白 B、李商隐 C、李欣 D、我的答案:C 28

在唐时代的东亚,人们共同的书面语言是

1.0 分

A、秦书 B、白话文 C、文言文 D、我的答案:D 29 高棅把诗人分成了几等

1.0 分

A、三 B、六 C、九 D、我的答案:C 30

支撑唐朝诗人力度和气派的核心在于诗人

1.0 分

A、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B、强烈的爱国情怀 C、强烈的政治热情 D、我的答案:C 31

玄宗采用什么制度管理军事

1.0 分

A、府兵制 B、募兵制 C、裁军制 D、我的答案:B 32

最早运用四声来写作诗歌的是在哪个时代

1.0 分

A、南史 B、陆厥 C、胡永明 D、我的答案:D 33

在《河岳英灵集》里面排名第一的诗人是

1.0 分

A、常建 B、王维 C、祖咏 D、我的答案:A 34

人们用什么来概括唐代独有的时代气质

1.0 分

A、疆域辽阔 B、物质资源丰富 C、精神文明建设 D、我的答案:D 35

杜甫在思想上是一个

1.0 分

A、正统的道家 B、正统的儒家

C、具有开拓精神的创新者 D、我的答案:B 36

唐代诗歌革新运动的倡导者是 1.0 分

A、宋之问 B、陈子昂 C、沈佺期 D、我的答案:B 37

李白到了京城后,因为不习惯京城和宫中的约束,去了哪里

1.0 分

A、梅园 B、关山 C、梁园 D、我的答案:C 38

李白立足道家的超然独立的人生趣味,表现了他对()的热爱

1.0 分

A、仙境 B、现实 C、圣贤 D、我的答案:D 39

什么时候,佛教开始全面走向中国化

1.0 分

A、武则天时代 B、唐太宗时代 C、唐玄宗时代 D、我的答案:A 40

御史台负责监察()。

1.0 分

A、宦官 B、廷尉 C、老百姓 D、我的答案:D 41

五乱中华的民族不包括

1.0 分

A、匈奴 B、鲜卑 C、氐 D、我的答案:D 42

武后是用什么来提升自己的政治地位的

1.0 分

A、佛教 B、道教 C、儒教 D、我的答案:A 43

进士科考试是由谁主持的

1.0 分 A、户部 B、吏部 C、兵部 D、我的答案:D 44

对于“采薇”解释正确的是

1.0 分

A、表达一种隐居的状态 B、渴望人理解

C、找到人生伴侣的期盼 D、我的答案:A 45

唐中宗复位后奉召搜访骆宾王诗文的朝廷官员是

1.0 分

A、徐敬业 B、许敬宗 C、郗云卿 D、我的答案:C 46

古典诗歌从什么时候开始进入发展期

1.0 分

A、诗经 B、楚辞 C、建安 D、我的答案:C 47

入声字被分散到了()个音部里。

1.0 分

A、二个 B、三个 C、四个 D、我的答案:B 48 滕王阁是谁建的

1.0 分

A、李元霸 B、唐太宗 C、唐高祖 D、我的答案:D 49

下面哪一位是“吴中四士”之一

1.0 分

A、何春章 B、孔融 C、张栩 D、我的答案:D 50

《襄阳歌》写于李白居住在()的期间。

1.0 分

A、洛阳 B、西安 C、安落 D、我的答案:C

二、判断题(题数:50,共 50.0 分)

王昌龄的身世非常的坎坷

1.0 分

我的答案: √

虞世南是陈朝后裔

1.0 分

我的答案: √

唐朝取代隋朝加速了南北文化的交流

1.0 分

我的答案: ×

陈子昂在监狱里被迫害致死

1.0 分 我的答案: √

四杰在学习宫体诗的基础上实现了对其改造

1.0 分

我的答案: √

唐朝的诗可以对当朝的事情直接批评

1.0 分

我的答案: √

唐代盛世的到来,都是用鲜血换来的

1.0 分

我的答案: √

盛唐是从712年开始的

1.0 分

我的答案: √

《山中》是王勃的早年之作

1.0 分

我的答案: √ 10

李白不赞成叔齐伯夷的生活态度

1.0 分

我的答案: √

唐代盛世里面影响最大的诗人是李白

1.0 分

我的答案: √

边塞诗在整体上带有一种浪漫的情怀

1.0 分

我的答案: √

王翰载入《全唐诗》的诗作有140首

1.0 分

我的答案: ×

杨炯有过真正的从军经历

1.0 分

我的答案: × 15

佛教是从汉朝末年来到中国

1.0 分

我的答案: √

四杰的一夜成名方式在当时具有偶像效应

1.0 分

我的答案: √

伯夷叔齐不满意商纣王的暴政,建议周朝用暴力灭了它

1.0 分

我的答案: ×

李白的诗歌以佛家为中心

1.0 分

我的答案: ×

盛唐气象是中国现代诗学对于民族历史的一种文化记忆

0.0 分

我的答案: √ 20

沈佺期在诗上更多的是划用古人的乐府

1.0 分

我的答案: √

武后朝没有战乱

1.0 分

我的答案: ×

四杰命运都特别悲惨,都没有得到善终

1.0 分

我的答案: ×

王绩爱喝酒

1.0 分

我的答案: √

折杨黄华都是雅俗同赏的曲子

1.0 分

我的答案: × 25

唐代是627年开国

1.0 分

我的答案: ×

《春江花月夜》作者沿用了游子诗赋的题材,但是使用了全新的格调,以洗怨趣的浅俗

1.0 分

我的答案: √

《刘生》是杨炯写给自己的诗作

1.0 分

我的答案: √

盛唐诗歌里除了一种自信外,还有一种自然的率真的生活情趣

1.0 分

我的答案: √

李世民20岁开始跟着太祖打江山

1.0 分

我的答案: × 30

沈宋是以精致的内容确定了唐诗的繁荣

1.0 分

我的答案: ×

唐代的文化是比较开放的

1.0 分

我的答案: √

四杰的诗歌里面并没有行使年轻人那种宣泄的权力

1.0 分

我的答案: ×

《春江花月夜》的题目是现代的乐府歌题

1.0 分

我的答案: ×

高适一生都在写边塞诗

1.0 分

我的答案: × 35

如今留下的关于四杰的文章都是赞扬他们的

1.0 分

我的答案: ×

交错率指的就是每一句之中平仄要错开

1.0 分

我的答案: ×

诗发展到唐诗为现代诗歌之最盛

1.0 分

我的答案: ×

唐代流行的边塞诗大多是为了表现功名只向马上取的一种报国心态

1.0 分

我的答案: ×

唐人的诗里面都有禅意

1.0 分

我的答案: × 40

隋唐前的南北朝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民族大融合时期

1.0 分

我的答案: √

岑参在15岁的时候就上书皇上的事迹

1.0 分

我的答案: ×

杜甫的家里非常穷

1.0 分

我的答案: ×

唐诗分期中的盛唐和历史分期的并不一致

1.0 分

我的答案: √

“复值接舆醉”中的“接舆”本来是指孔子在周游列国时在楚国遇到的一个狂人

1.0 分

我的答案: √ 45

在艺术上,李白极其复古

1.0 分

我的答案: √

真正的《唐韵》一直在读书人的视野里

1.0 分

我的答案: ×

“王孙自可留”中的“王孙”指的就是唐朝达官贵人

1.0 分

我的答案: ×

李白傲岸独立的人格意志对世俗社会并没有冲撞力

1.0 分

我的答案: ×

格律的定型和科举考试密切相关

1.0 分

我的答案: √ 50

唐代人评价诗歌主要是看诗人描绘的自然景象的本领

1.0 分

我的答案: √

下载中国公法文化传统的现代改造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公法文化传统的现代改造.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中国现代慈善事业

    姓名:王雅倩学号:10270110 浅谈中国现代慈善事业 浅谈中国现代慈善事业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慈善事业在社会保障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慈善事业也可以说是物质文明......

    《中国现代文学史》汇总

    《中国现代文学史》概要 (这里是详细讲稿,突出重点,内容精当,有完整练习和全部答案,后有模拟题) 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 学习本章的目的与要求 本章综述了1917年文......

    中国现代诗三首

    中国现代诗三首 2005年4月23日 来源:网友提供 作者:未知 字体:[大 中 小] 教案示例 《赞美》 教学目的: 一、使学生理解该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痛苦和希望交织的感情。二、了......

    中国现代科学家

    中国现代科学家(五) 深圳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 2011年深圳大运会即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于2011年8月12日,本届大运会的口号为“从这里开始”(Start Here),主办城市......

    中国现代文学史(推荐)

    一、N语丝派:A是以1924年11月创刊于北京的《语丝》周刊而得名的,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以散文创作为主的文学刊物,倡导思想和言论自由。B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以鲁迅为代表的犀利......

    中国现代精选诗歌

    太阳城札记 生命太阳也上升了爱情恬静。雁群飞过 荒芜的处女地 老树倒下了,嘎然一声 空中飘落着咸涩的雨自由 飘 撕碎的纸屑 孩子容纳整个海洋的图画 叠成了一只白鹤 姑娘颤......

    中国现代诗三首

    中国现代诗三首 再别康桥 徐志摩教学目标:⒈领会诗歌的韵律美; ⒉体会诗歌的重章叠句; ⒊了解作家作品教学过程: 一、 导入: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中高高瘦瘦,儒雅飘逸,而又充满忧......

    中国现代名人名言(范文模版)

    1、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华罗庚世界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 —— 李苦禅 李苦禅,山东省高唐县人,中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