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论文发表走向规范化的中国公共管理学研究
教育论文发表走向规范化的中国公共管理学研究
为了纪念改革开放 30 周年,回顾中国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光辉历程,推动中国公共管理学科的学 术创新,使之更好地回应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需求,教育论文发表由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杂 志社、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科学部、中华留美公共 管理学会协办的首届中国公共管理学术峰会—— “公共管理的学科边界与研究范式”国际学术研讨 会,于 2008 年 12 月 15~16 日在厦门大学公共事务 学院隆重召开。
来自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管理科学 部、《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国内公共管理学科名校 和海外从事公共管理研究的近50 位领导和专家学 者与会,会议共收到近40 篇学术论文。学者们就公 共管理的学科发展、学科边界与研究范式等问题进 行了广泛探讨和交流。
这次大会是国内首次以“公共管理学科边界和 研究范式”为主题召开的学术研讨会,是近年来中国 公共管理学学界少见的一次高层次、高规格的学术 盛会。与会的国内外专家有: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薛澜教授、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周志忍教授、中国 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张成福教授、北京师范大学 管理学院杨冠琼教授、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 院邓大松教授、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姚先国教授年 和陈国权教授、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郝模教授、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马骏教授、西安期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吴建南教授、南开大学周恩国 来政府管理学院张光教授、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际 姜晓萍教授、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席恒教授和薛 学 冰教授、云南大学崔运武教授、华中师范大学管理学 术 院傅广宛教授、南京财经大学王仲辉教授;美国乔治亚大学公共行政与政策系侯一麟教授和郭超博士、印第安纳大学环境与公共事务学院 James Perry 教 授和何达基教授、明尼苏达大学汉弗莱公共事务研 究所 John Bryson 教授和赵志荣博士、南卡罗来纳大 学政治学系王闻博士、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于文轩 博士、国立新加坡大学和经纬博士等。此外,亚利桑 那州立大学的蓝志勇教授也有论文在会上发表。主要观点综述
在本次研讨会上,与会学者围绕着“公共管理的 学科范式”、“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与学科分支”、“公 共管理教育”、“作为公共管理主题领域的公共财政” 等主题进行了热烈又深入的讨论。
1.1 公共管理的学科范式与研究方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公共管理学科在快速发展 的同时,在学科边界与研究范式上又面临着种种“成 长中的烦恼”。围绕着这个问题,学者们分别从学科 发展、范式转变、理论建构和成果评估等角度,对改 革开放以来中国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成就与问题 进行梳理和总结。
有学者对中国公共管理学科发展中的机遇和挑 战进行了梳理和分析,认为改革开放的实践需求、MPA 教育、全球化、信息化、后发优势与中国文化特 质是学科发展的重要机遇;而学科地位与身份危机、研究方法与学术规范、教学体系与人才培养、咨询服 务与舆论影响则是未来需要集中应对的重要挑战。
作为一门现代学科的公共管理(公共行政)源于 西方,而近年来中国的公共管理学的发展又极大汲 取了西方尤其是美国的发展经验。中美的公共管理(公共行政)研究的范式有没有差别?美国的公共管理(公共行政)学科范式能为中国
提供何种“本土观 照”?针对这个问题,有学者通过对中美 48 所大学 MPA 导论课程的教学提纲的比较分析,指出中美之 间公共管理(公共行政)的范式差异,认为中国的 MPA 教学受“新公共管理”理论影响较大,而在西方 学界兴起的新治理和公共价值范式在课程中没有实 质性的体现,美国则以传统公共行政为主流,其他新 兴范式亦有所反映。
中国有着独特的改革经验,有着成就显著的公 共部门改革与创新实践,因此,中国公共管理学也应 该建立起自己的学科发展思路。从这个思路出发,有 学者分析了中国公共管理范式转变的方向以及理论 建构的途径,指出现阶段我国公共管理模式正处于 从建国以来形成的政府全面干预模式向政府与市场 和社会合作的转变过程之中;公共管理的理论构建 既要顺应当代世界公共管理发展的总体要求,又要 从中国公共管理的现实需要出发,最终形成能把握 和引导中国公共管理改革的理论。
中国公共管理已经经历了近30 年的发展,应该 如何客观地评价本学科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问题 呢?基于此,有学者通过统计分析对 1999 年以来国 内公共管理研究进展进行了基本的评估,指出在近10 年来国内公共管理研究取得长足进展的同时,也 出现了学科整合进展缓慢、研究边界不清晰、研究方 法落后、理论建构本土化创新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因 此,必须从整合研究主题、明晰学科边界、创新研究 方法等角度着手,使公共管理研究为推动国家发展 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还有学者基于我国 2003~2008 年上半年量化 分析方法在公共政策分析中应用的现状的分析,指 出公共政策研究涉及的主题主要以公共政策问题的 构建和公共政策问题的评估和监控为主,统计分析 法和计量经济分析法日益成为公共政策量化分析的 主流方法,运筹学方法也崭露头角。
1.2 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与学科分支
公共管理学科的异军突起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 社会科学领域飞速发展的缩影之一,也是 30 年来公 共部门改革与创新所催生的果实之一。尽管公共管 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已经在“学科丛林”中找到了自 己的位置,但是关于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学科分支和价值基础,还是一个亟待梳理与研究的问题。
有学者评析了近代以来依次在公共行政平台上 呈现出的几种理论形态,包括以公共权力的正当性 和合法性为中心的社会契约论、以公共组织的效能 性为中心的官僚制理论、以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为 中心的公共选择理论、以公共决策的公民参与为中 心的商谈民主理论,提出公共管理理论的如下逻辑 结构:以公共利益为逻辑起点,以公共权力、公共组 织、公共产品为逻辑中介,以公共决策的制定和执行 为逻辑凝结。
类似地,有学者认为公共管理学科应该建立以 公共伦理作为价值导向,以提供公共服务为过程,以 实现公共利益为目标的理论逻辑。还有学者从合作 秩序的角度,指出公共管理的基本目的是在尊重和 保护私人利益的前提下实现公共利益。但是,由于公 共管理本身的复杂性,如公共价值的多向性、公益目 标的多元性和公共组织的复杂性等,在公共利益的 实现过程中,基于增进合作收益的目的,必须通过良 好的制度选择与制度设计来实现社会成员的合作收 益共享。显然,这些理论观点契合了近年来我国的服 务型政府理念,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公共管理实务 界与理论界的一种新共识。
有学者对当代西方公共管理前沿理论进行了梳 理和解读,指出公共管理是边界
宽广或难有边界的 大学科,使用人类所有学科的智慧和成就,来完成人 类组织建设文明生存环境的目标是其学科使命。但 公共管理学科也有着坚实和合理的内核,即以公共 利益为价值观、以组织方法为手段的软硬件组合。
1.3 公共管理教育
公共管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联系极为紧密的学 科。因此,公共管理教育也相应地分为两种不同层次 的教育:学术型教育和应用型教育。这一点可以从全 美第一所公共行政学院,也是第一所颁发 MPA 职业 年第硕士学位的美国雪城大学马克斯韦尔公民与公共事期务学院可以明显地看出来。该学院的教学传统就是致力于两个截然不同而又相互交叉的研究生培 国 养——职业训练领域和学术研究领域。近年来,随着 际 中国 MPA 教育的兴起,中国公共管理学科也已经确 学 立这两种不同导向的教育领域。针对这种现象,学者 术 们对公共管理学科中的实践技能培训以及学位与研 动 究生教育展开了讨论。
两位来自美国的学者总结了美国公共事务教育(Public Affairs Education),尤其是研究生职业教育(Professional Graduate Education)的发展经验,并对 中国公共管理的职业训练领域提出了建议。一位学 者指出,现在公共管理的任务不再由政府单独承担,需要跨部门的合作达成目的,而公共管理的目的就 是要持续地创造公共价值。为了达成这种目的,公共 管理实践领域的教育内容必须从促进民主治理与政 府回应性、促进和尊重法治这两个维度上(包括 NGO 教育,战略管理,公共参与的战略和技术,人力 资源管理、信息管理和财务管理等)进行选择。另外 一位学者则指出,公共管理教育者应该连接起公共 管理实践发展的过去与现在;有效的公共管理教育 必须植根于广泛接受的社会价值;技术性的教育内 容对于职业发展(Professional Development)是有效 的,但对于职业卓越(Professional Excellence)则是不 充分的。因此,公共管理教育必须拒绝时髦,注重把 民主治理等融合了社会价值的内容纳入教育体系 中。随着非营利组织(第三部门)逐渐被视为公共管 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学者指出实践层面的公共管 理教育对象并不应局限于政府官员或公务员,还应 包括非营利组织的管理者。该学者指出,非营利组织 管理教育就和公共管理教育存在很深的血缘关系,尤其是在非营利组织则逐渐演变成为依赖政府合同 与专业人士的组织之后,也开始呼唤高等教育机构 提供学位教育与专业培训项目以适应非营利部门对 专业人才的日益增长的需求。还有学者对英国公共 管理硕士教育和研究的特点(包括课程模块的相似 性、课程设置院系和学科方向多样性、教育实用性、教学方式的灵活性、教育的国际性等)进行了分析,认为中国公共管理硕士教育课程设置院系和学科方 向应具备多样性,以满足中国实际需要。年 另一些学者对学术层面的教育进行了讨论有第学者认为,公共管理作为一门“专业应用学科”,学术期研究和教学目标不能停留在描述和分析层次上,即国 不但要了解一个组织或社会问题的产生与演变,更 际 需要想怎样去解决这个问题。因此,公共管理的研究 学 问题与教学方向,不能停留在“什么”(What)和“为什 术 么”(Why)层次上,更需要问“如何”和“怎样做” 动(How)。在公共管理教育中除了强调技术训练、科学 态 分析以外,学生学者还必须具备专业精神,能够用锐利和批判性的眼光去剖析不同政策决定背后的价值 观和道德意义。
博士学位论文不仅直接反映出博士教育的最终 成果,也是体现学科发展潜力和
教育水准的重要标 志。有学者以美国学者麦克科蒂和科利尔里提出的6 项评估标准——研究目的、研究方法有效性、理论 检验、因果关系、论题的重要性和论题的前沿性对中 美之间的博士论文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我国公共 行政学的博士学位论文无论是在方法论,还是在知 识创新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与国外顶尖学 校相关领域的学位论文尚有较大的距离。未来我们 还需要继续加强方法论、理论验证和因果关系分析 等方面的规范训练,使博士论文成为开创前沿研究 领域,增强学科知识累积性的重要阵地。
1.4 作为公共管理主题领域的公共财政
在美国,公共预算与财政(Public Budgeting and Finance,PBF)是公共管理的重要主题领域,大多 数学校的公共管理 MPA 项目都有一些和 PBF 相关 的必修课,可是说是公共管理学科领域中的一门“显 学”。在中国公共管理领域,尽管预算和财政领域的 研究和教学在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还是处 在相对边缘的地位。那么,为什么美国公共管理领域 中预算与财政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呢?中美之间为 什么存在这种差异呢?把预算和财政管理纳入中国 公共管理学教学和研究又有何种迫切性呢?一些学 者围绕上述问题进行了讨论。有学者指出,美国的 PBF 之所以成为公共管理 中的一个核心内容,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美国的税收、预算和财务管理手段。美国的各级政府都有全面、细 致、透明、参与的年度(或双年度)公共预算,政府内 部的财务管理在专业化的同时也日趋市场化和政治 化,政府和社会对相关的专门训练有很大的需求。而 中国的财政税收和预算的大部分决策和实施透明度 不够,因此 PBF 在公共管理中处于相对不受重视的 地位。
有学者从教育财政的角度指出,公共管理的宏 大理论或科学性也许不是我们应该寻求的目标,我 们可以着手开展的是针对某些社会问题的特定方面 建立一些中级的理论,逐步促进公共管理理论研究 的发展。在美国,公共管理学者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 参与教育财政和政策问题的研究及该领域的发展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公共管理研究的特点,即解决现实的公共问题以及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有学者根据财政的特点指出,财政从来都是同 国家或政府的职能连在一起的,对于财政问题当然 也要从政治学和公共管理的角度,按照政治学和公 共管理的范式去研究,而不能仅仅局限在经济学领 域中。因此,加强公共财政管理教学与研究,不仅是 公共管理学科建设的需要,也是完善中国财政体制 和提高财政管理水平的需要。收获与总结
总之,本次国际会议的与会者和论文提交者既 对中国公共管理学 30 年来的飞速发展与丰硕成果 作了回顾与总结,对其发展前景作了展望,又对当前 中国公共管理学在学科边界和研究范式及研究方法 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理性的分析。会议所产生的一 系列创新观点,对于更好地明晰公共管理的学科边 界,形成规范的研究范式将产生导向性的作用,将对 我国公共管理学科的未来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本 次国际会议的收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整体而言,经过 30 年的发展,公共管理学 科取得了异常显著的成就,所存在的问题则是螺旋 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正常“阵痛”。在这 30 年间,公共管理建立了完整的学科体系,形成了专业化的 研究队伍,培养了一大批高
素质的领导人才与专业 人才,形成了众多公共管理(公共事务)院系,其成绩 可谓惊人、喜人。尽管公共管理学科在快速发展的背 后仍存在着诸多问题,但这些问题是一门新兴学科 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正常现象。我们需要有直面问 题的勇气,理性地反思这些存在问题,积极地应对所 面临的各种挑战。
第二,中国公共管理学必须更加积极地回应对 改革开放的实践需求,增强其实践性和应用性,促进 知识对社会发展的贡献。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公共管 理改革与创新实践,为中国公共管理学的研究与发 展提供了巨大的机遇;反过来,要求公共管理学为现 实的体制改革和社会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因此,作 为一种年轻的学科“范式”,公共管理学必须更注重 如何应用人类所创造的各种科学知识及方法来解决 公共事务的管理问题,以促进政府及其他公共组织 更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或公共服务;必须更多以实践为导向, 探索把公共预算和财政等实践范畴的内容纳入公共管理教学和研究之中,促使公共管理学 成为一门能够解决现实公共问题,促进公共治理的 学科。
第三,公共管理的学科边界是动态变化着的,不 可能通过“跑马圈地”的方式来实现,关键是要在方 法论上建立起核心竞争力。只有在方法论、核心主题 和研究范式上成为一匹强劲的“骏马”,公共管理学 才能在广阔的天地上纵横驰骋。公共管理的学术共 同体必须建立起自身的、能够回应实践需求的研究 范式,不能局限于科际整合或知识应用而向别的学 科借取研究成果,身为学术共同体的成员,也应从事 原创研究,建立知识增长渠道,促进理论创新,以供 其他学科分享。
第四,公共管理研究必须更加重视方法论的规 范性和严谨性。方法论的成熟程度和独特性,是判断 学科独立性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准。无论何种学科 领域,“最伟大而艰难的奋斗是关于理论基础和研究 方法的”。为此,公共管理研究者必须强化方法论的 自觉意识,加强对研究方法的系统研究,以更开放的 学术视野建立具有专业性、综合性与多样性的方法 论;同时,必须在公共管理教育中加大研究方法与技 术类课程设置的力度,把《社会科学方法论》、《定性 方法》、《定量方法》一类的课程置于核心地位,为未 来的、潜在的公共管理研究者提供更加充分的方法 论基础。
第五,公共管理教育与培训在重视技术和工具 导向的同时,要更加强调价值观的教育。公共管理既 涉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技术或工具,也是一个能够创 造和分配公共价值的领域;公共管理不能只限于追 求行政效率,还应关心行政体系在实现社会政治价 值方面的作用。因此,核心期刊技术层次的内容只是公共管理 教育与培训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必须 纳入民主、责任、回应、法治和公平等事关价值观与年第伦理观的内容。在一个目标和价值日益多元的现代社会中,只有把价值观教育纳入公共管理教育与培期训体系中,才能培养一大批具有批判眼光和道德良 国 心的公共管理人才,并进一步弘扬那些深刻地影响 际 人类社会发展的民主、正义、公平和进步的伦理理学 念。
第二篇:走向规范化的中国公共管理学研究
走向规范化的中国公共管理学研究
国际学术动态走向规范化的中国公共管理学研究陈振明李德国(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厦门361005)
1主要观点综述为了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回顾中国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光辉历程,推动中国公共管理学科的学术创新,使之更好地回应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需求,由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科学部、中华留美公共管理学会协办的首届中国公共管理学术峰会———“公共管理的学科边界与研究范式”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8年12月15~16日在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隆重召开。来自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管理科学部、《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国内公共管理学科名校和海外从事公共管理研究的近50位领导和专家学者与会,会议共收到近40篇学术论文。学者们就公共管理的学科发展、学科边界与研究范式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探讨和交流。这次大会是国内首次以“公共管理学科边界和研究范式”为主题召开的学术研讨会,是近年来中国公共管理学学界少见的一次高层次、高规格的学术盛会。
与会的国内外专家有: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薛澜教授、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周志忍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张成福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杨冠琼教授、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邓大松教授、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姚先国教授和陈国权教授、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郝模教授、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马骏教授、西安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吴建南教授、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张光教授、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姜晓萍教授、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席恒教授和薛冰教授、云南大学崔运武教授、华中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傅广宛教授、南京财经大学王仲辉教授;美国乔治亚大学公共行政与政策系侯一麟教授和郭超博士、印第安纳大学环境与公共事务学院James Perry教授和何达基教授、明尼苏达大学汉弗莱公共事务研究所John Bryson教授和赵志荣博士、南卡罗来纳大学政治学系王闻博士、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于文轩博士、国立新加坡大学和经纬博士等。此外,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蓝志勇教授也有论文在会上发表。在本次研讨会上,与会学者围绕着“公共管理的学科范式”、“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与学科分支”“、公共管理教育”、“作为公共管理主题领域的公共财政”等主题进行了热烈又深入的讨论。
1.1公共管理的学科范式与研究方法改革http:///xiangmuguanli/开放以来,中国公共管理学科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在学科边界与研究范式上又面临着种种“成长中的烦恼”。围绕着这个问题,学者们分别从学科发展、范式转变、理论建构和成果评估等角度,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成就与问题进行梳理和总结。有学者对中国公共管理学科发展中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梳理和分析,认为改革开放的实践需求、MPA教育、全球化、信息化、后发优势与中国文化特质是学科发展的重要机遇;而学科地位与身份危机、研究方法与学术规范、教学体系与人才培养、咨询服务与舆论影响则是未来需要集中应对的重要挑战。作为一门现代学科的公共管理(公共行政)源于西方,而近年来中国的公共管理学的发展又极大汲取了西方尤其是美国的发展经验。
第三篇:公共管理学论文定稿
论文编号: 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课程论文(设计)
课程名称: 公共管理学
论文题目: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的调查报告
学 生 李凯鸿
专 业 农林管理 层 次 本科 批 次 学 号 学习中心 工作单位
年 月
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制 关于全县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的调查报告
中国农业大学远程教育农林管理学院
李凯鸿
摘 要: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是实现农村现代化和全面建立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功在当今、利在子孙的“民心工程”。
关键词:农民
需要
“放心水”
农村饮用水
安全问题调查
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是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的重要民生问题。做好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是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为了加强我县农村饮用水安全工作,今年,县政协把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作为解决民生的重要调研课题,组成专题调研组,从4月以来,先后到水厂、进学校、入农村,访农户,实地察看饮水水源水质情况,并召开乡镇、村干部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座谈会,详细了解我县饮水安全情况。同时,还组织相关部门到呼图壁县学习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管的先进经验。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农村饮用水供水概况
我县共有11处乡镇,359个行政村,农业人口52.48万人。目前,全县11处乡镇共建成农村集中供水工程57处,受益自然村152个,受益人口12.65万人。从建设时间上划分,我县农村自来水建设分为二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5年以前,此期间建成的供水工程以浅井为主,共建成浅井集中供水工程49处,受益村庄66个,受益群众56500人。这一时间建设的单村浅井的经营主要由受益村庄自行管理。第二阶段为2005年至今,在这一时期内,主要是建设的深井连片集中供水工程。现已完成仿山邓庄、乔楼、马集镇袁堂、半堤乡耿楼、冉固镇田集、冉固、王双楼、张湾镇张湾等8处深井连片集中供水工程,累计新打深井12眼,安装变频及提水设备20台套,埋设干支管道2018.2千米,受益村庄86个,受益人口69860人,这一时期建设的深井连片集中供水工程的经营主要由隶属于县水务局的农村自来水管理站管理。全县农村还有近40万人的饮用水没有得到改造,仍使用压水井的水,水质安全无法保障。
二、影响我县农村饮用水安全的主要因素
1、高含氟区,治理难度较大。部分村庄地下水苦、涩、咸,这是地下水质所决定的,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得到治理。
2、大部分农村饮水井条件简陋,使用的全是压水井和手拉式井,水层浅,质量差,甚至在干旱季节取不出水来,造成饮水难现象。
3、工业和生活污水无序排放,化肥、农药的大量不合理使用造成水环境污染。
4、农业固体废弃物未得到合理回收和利用。
5、集约化养殖场和畜禽、粪坑等对水环境也造成了污染。
以上这5个方面的因素,严重影响了我县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制约了农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和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我县农村饮用水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饮用水水源保证率不高,供需矛盾突出。
我县人畜饮水主要依靠地下水,地下水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其次为引黄补源和灌溉水回归。根据统计,全县多年平均降雨量为708.6毫米,降雨量年内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6-9月份,平均为511.3毫米,占全年降雨量的72%,一年引黄河水7300万立米。根据《定陶县水源规划》(1996),定陶县可供水资源总量为15100万立米,其中地下水只有7800万立米。随着工农业的发展,用水量逐年增加,地下水位逐年下降,特别一遇干旱季节,许多村庄提取地下水相当困难,水源的不足造成供水紧张,严重影响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经济发展。这种矛盾将随着集镇规模扩大,人口增长和项目增多会越来越突出。
3.2、技术落后,资金不足,供水水质差。
由于目前大部分农村居民饮用的是2005年前建造的单村浅井水,当时的工程建设标准低,施工技术落后,施工人员技术水平不高,施工质量无法保证,加之部分饮水工程建设资金筹集不足,只好降低工程标准。另外,部分饮水工程是由个人投资兴办,投资者为追求眼前利益一味追求利润,致使工程材料质量不能得到有效保证,造成工程标准较低,不能长期发挥效益,甚至用不多长时间就报废。调查发现,大部分乡村水源防护条件差,有的水源建在坑塘边,有的制水区与生活区分不开,没有水源保护警示标志,取水井得不到有效的保护,使供水水质不能达标。
3.3、供水管理跟不上,安全措施不到位。从对全县现有单村浅井饮水工程运行管理方式的调查来看,工程建成后,很少有村庄专门制订运行管理制度,包括水费标准及计收管理办法等。在工程的维护上,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不能实行责任制度,不能保证工程的良性运行。调查还发现,大部分供水单位对饮用水安全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法制意识淡薄,农村饮用水的水质监测还是空白。
3.4、水环境污染严重。
随着我县工业的发展,特别是部分污染型企业的投入生产,大量工业废水没有得到有效处理就随处乱排乱泄,从而造成当地地下水人为污染,更加加剧了我县农村饮水安全隐患,更为严重的是部分企业为了自身的利益,躲避检查,把带有有害化学成份污水通过自备机井直接排入地下,使当地地下水造成不可恢复性严重污染,给子孙后代饮水问题造成极大安全隐患。
四、加强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的几点建议
4.1高度重视饮用水安全问题
一是提高对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的认识。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关注民生的重点之一。各级政府及水务部门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带着切实帮助农民解决实际困难的真感情,尽快解决饮水安全问题。二是加强对农村饮用水安全工作的领导。县、乡两级政府要成立饮用水安全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明确相关部门的管理与服务职责,切实抓好农村饮用水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服务。三是广泛开展饮用水安全和节约用水科普宣传,通过宣传教育,普及节水和卫生知识,一方面要增强农民群众的水源忧患意识和环保意识,做到节约用水,保护水源;另一方面要切实提高农民群众的饮用水安全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防止疾病传播,提高农民群众的健康水平。
4.2制定科学的规划措施,加快实施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建设
制定切实可行的饮用水建设规划是安全供水的基础,一是县水务局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编制好全县饮用水建设专项规划,规划要体现科学性,既要立足当前又要放眼长远,既要处理好供水的需求矛盾又要确保水质达标,饮用水建设规划要与城市建设规划,经济发展规划,集镇及村庄建设衔接好。二是要加快实施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建设,合理利用好上级项目资金,积极筹措配套资金,杜绝各种截流环节,发挥水改资金的最大效益。一方面要对原有的单村浅井进行改造,另一方面要加快实施深井连片集中供水工程建设,建立运转合理的建设管理机制。
4.3几点建议
4.3.1深化认识,加强领导
县委、县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解决好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加强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关注民生的重大问题,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要切实加强对农村饮用水安全工作的领导,县镇两级政府要成立饮用水安全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明确相关部门的管理与服务职责,对县级部门、乡镇和村组实行目标责任考核,建立协调配合机制。县成立饮用水安全管理机构,隶属于县水务局,具体负责农村饮用水规划建设、管理服务和考核奖惩等工作。
4.3.2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要在对全县水资源和饮水不安全人口分布进行全面普查的基础上,按照合理供水、循序渐进、先急后缓的原则编制农村饮水工程建设规划。规划既要立足当前又要放眼长远,既要处理好供水的需求矛盾又要确保水质达标。饮用水建设规划要与城市建设规划、经济发展规划和集镇及村庄建设规划相衔接。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突出重点,根据轻重缓急分步实施。对距城镇现有供水管网较近的农村,可依托已有自来水厂的富余供水能力或扩容改建已有水厂,辐射延伸供水管网发展自来水。对人口较多,水源水量充沛,地形、管理、供水成本等条件适宜的地方,可结合当地村镇发展规划,统筹考虑区域供水整体发展,合理规划水厂建设规模和供水范围,新建适度规模的跨村跨乡镇联片集中供水工程。对有山泉水可以饮用的地方,居住分散的农户,可建造分散式供水工程;无可靠水源时,可建造雨水集蓄工程。有良好的浅层地下水等地方要因势利导,可建造分散式筒井或引泉池。提倡适度规模,供水到户,配备必要检测设备。对乡镇水厂供水管网和制水工艺进行更新改造,提高供水安全性,保证供水质量达标。延伸乡镇水厂供水管网,逐步解决居住相对集中农户的供水问题,尽快提高农村自来水的覆盖面和普及率。4.3.3保护环境,管好水源
一是切实做好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工作。要依法划定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制定管理办法,在保护区内禁止一切排污行为和对水源有影响的生产经营活动。二是大力防治产业污染。要严禁在饮用水水源地附近发展有污染的产业,严格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严厉打击违法排污行为,加快推行清洁生产,杜绝产业废水直接排放。三是积极控制农业面源污染。要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发展循环农业,指导农户合理施用化肥、农药,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推进畜禽粪便处理和村庄河塘整治,开展农村环境治理。严格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从事网箱、围网等形式的水产养殖活动,防止水体的富营养化。四是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建设并重,按照“户集、村收、乡镇处理”的方式,集中建设一批乡村垃圾处理中心和养殖小区,实行人畜分离,推进农村改厕和沼气池的建设,对生活污水和人畜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从源头上确保饮水安全。建议设立水源地保护基金,每年对水源地进行环境改善和污水处理。对特困饮水扶贫工程项目给予税收优惠政策,减轻项目运行和管理成本。同时出台我县水污染防治规范性文件,规范公众行为。
4.3.4严格管理,强化服务
农村供水站经营带有垄断性,无论是国家投资,还是个人投资,都是政府特许经营,必须对社会承担责任,政府必须对此进行约束。要建立和完善农村饮用水安全监测体系,卫生部门要定期不定期地对农村供水站进行水质监测,通报水质状况,指导农民安全饮用水。农村供水站均要配备和使用加氯消毒设施,加强水源水、出厂水和管网末梢水的水质检验和监测,确保饮用水质量。各供水站要建立以水质为核心的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严格的取样、检测和化验制度,按国家有关标准和操作规程检测供水水质,并完善检测数据的统计分析和报表制度。还要进一步健全供水安全责任制,对检查不合格的供水单位,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查处,并督促限期整改。各供水站要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完善和落实各项管理责任制,注重做好设备管道的维护、用户水表的检修出户等工作,降低损耗,提高经济效益。农村水价要兼顾农民承受能力和供水成本,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公平负担、优质优价和农村生活用水价格一般不高于城镇生活用水价格的原则,由物价部门合理确定农村水价标准,制定和调整农村供水价格要实行听证会制度和公告制度。4.3.5放活机制,多方筹资
农村饮用水工程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必须通过多种渠道筹集。一是向上争取项目资金,争取国家和市专项资金。要紧紧抓住近年国家在支持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大、项目多的机遇,有针对性的做好前期工作,千方百计争项目、争资金,加快我县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步伐。二是加大政府投入。建议在争取上级部门大力支持的同时,县财政要有适当的配套投入,整合上级有关部门的扶持资金,用于农村改水项目。三是吸引民资投入。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制定优惠政策,采用市场化运作,股份制经营,筹措改水资金。对农民自建的饮水工程,经验收合格后可实行以奖代补,调动群众兴修水利的积极性。4.3.6注重储备,建立预案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干旱导致的饥荒和因水致病引起的惨痛教训应该给今天一个启示:即我们应该在灾难和不幸来临之前尽可能把这种风险降低到底线。因此,我们应该逐步建立饮水安全的储备体系,加快建设我县的骨干水源工程,建立片区应急预案。各乡镇要根据对水资源的配置,做好防旱饮水的供水储备,建立片区性的联合抵御干旱风险协作机制,加强片区间供水资源的调配与供给。同时,制定饮用水安全保障的应急预案,建立应急指挥机构,培训相应的技术人员,储备物资,落实预警与应急救援机制。4.3.7强化宣传,营造氛围
建议由城建、水务、宣传等部门牵头,组织各新闻媒体在全县开展一次大规模的饮用水安全和节约用水科普宣传,要使宣传活动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田间地头,普及节水和卫生知识,增强农民群众的水资源忧患意识、环境意识和饮用水安全意识,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
农村饮水工程建设管理调研
农户调查问卷
(请在你认可的选项上打√或填数))
农户所在地:
省
市
县
乡(镇)
村 调查时间:
****年**月**日
供水工程名称:
户主姓名:
1、目前你家喝的水来自:
A □单户供水工程 B □分散供水工程 C □集中供水工程 D □其他
2、目前,该工程的管理方式是
A □水利部门管理 B □股份制公司管 C □用水合作小组 D □自己管 E □ 村委会
3、支付意愿与支付能力方面,请回答以下问题:
(1)你家是否愿意支付或已经为建设供水工程所需要的配套投资?
A □愿意 B □不愿意 C □愿意并已经投入 元/人 D □不愿意,但已经投入 元/人
(2)你家是否有能力支付水费?(实收水价: 元/方,全年支出:,占纯收入的比例:)A □能 B □基本能 C □不能
4、供水工程公平性方面,请回答以下问题:(1)你村是否所有的人都喝上好水?
A □全部 B □绝大多数 C □一部分没有(2)你认为目前确定的供水水价方案是否合理? A □合理 B □基本合理 C □不合理
5、项目满意度方面,请你回答以下问题:
(1)你对选择的供水方式(指供水到户或到集中供水点)满意吗? A □满意 B □基本满意 C □不满意(2)你对供水水质满意吗? A □满意 B □基本满意 C □不满意(3)你对现行水价标准满意吗? A □满意 B □基本满意 C □不满意(4)你对水利部门的工作满意吗? A □满意 B □基本满意 C □不满意
6、水费收取标准和数额是否公开?(1)□公开(2)□不公开
7、项目区群众的参与程度
(1)工程建设前是否有工作人员告诉你工程建设方案? A □有 B □没有
(2)工程建后确定管水员、水费方案是否征求过你的意见?
A □有
B □没有
8、你对进一步搞好农村饮水工程建设有何建议?
第四篇:中国教师发表论文问题研究(推荐)
发表吧——中国教师发表论文问题研究
中国有各级各类学校教师1275.77万,教师们为了检验自己的学术水平,有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的强烈需求。在正规学术期刊供不应求的情况下,有学术期刊采取增刊、专刊方式。有人利用非学术期刊引诱教师发表付费论文。甚至有论文发表骗子用虚假期刊向急于发表论文的教师变相勒索,因此,教师发表论文首先要注意刊物选择;其次要注意经常性成本;再次要注意提高写作水平。
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在2005年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师范组会议上的讲话“即《发挥教师教育优势加快师范院校发展》(中说)没有科研,就没有高质量的教学,合格的大学教师要有合格的科研能力,优秀的大学教师要有优秀的科研能力,科研能力是学校教学质量,教师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任何大学”都要鼓励教师从事科学研究,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放松对大学教师的科研要求,搞科研,可以深化和促进教学,可以培养提高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当然不同层次、类型的高等学校,所从事的科学研究是不同的。
要考察中国教师发表论文问题"既要考察教师发表论文的需求,又要考察教师在哪些刊物上发表论文,同时还要考察教师提高论文写作水平的能力:
一、教师发表论文的实际需求
据新华网记者近日从教育部获悉,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目前共有教师1275.77万,其中,全国各类高等学校共有专任教师94.4万人,全国普通高中专任教师119.07万人,职业高中专任教师27.06万人,普通中等专业学校专任教师19.71万人,技工学校专任教师15.30万人,初中专任教师347.68万人,小学专任教师62.89万,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普通高中、普通初中和小学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的比例分别达到38.8%、17.9%、4.9%、和36%。目前,教师评专业技术职称要有科研论文《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05高等学校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的通知》:为提高教师论文论著质量和科研水平,从今年起申报正高职务,论文论著限填8篇(部),申报副高职务,论文论著限填5篇(部),省部级及以上和厅局级及以下科研项目各限填5项.增刊论文不得送审。摘自发表吧——最权威、最专业、最诚信的论文发表平台
2005年9月28日新京报四川大学教师祝俊初《论文正远离学术价值内核》云:这些靠学术水平吃饭、被视为专门人才者,被要求写专业论文并不摘自发表吧——最权威、最专业、最诚信的论文发表平台过分,但问题在于,时下人才培养、评价、使用及相关利益分配和高校质量评估,论文正远离学术价值内核,异化为数量,且以发表论,这把人才的论文数标尺,还进一步异化为强制性的行政管理手,看上海交大已故的晏才宏老师的命运吧,讲课一流,深受学生欢迎,但因未发表论文,而未达晋升副教授的标准,85岁病逝时尚为讲师.二、教师发表论文的刊物选择
2002年10月15日,《中国新闻出版报》所载《学术期刊的级别如何确定》云:截止到2001年底,我国有期刊8889种:这些是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并配发国内统一刊号的,凡获得国内统一刊号的期刊,均为正式出版物。新闻出版总署从未就学术水平的高低为这些期刊划分过级别,仅从出版管理的角度,按照期刊主管单位的不同将期刊分成中央期刊和地方期刊,这样分是为了按照期刊的主管单位的不同对期刊实施有效的行政管理,有的期刊在封面上刊载,国家一级期刊-等字样,不是新闻出版总署组织评选出来的,并非政府行为。
教师发表论文应当选择国家新闻出版署备案的学术性刊物,可以优先选带有“师范”,“学报”字样的。千万不要选冒牌刊物,自己搞不准的,可以向当地新闻出版机构咨询,可以向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咨询,也可以多问问周围的一定要查期刊的邮发代号。对没有邮发代号的期刊、不敢保准。再次,各级各类教师评职称发表论文应当考虑刊物的正刊,一般选月刊、双月刊、季刊,不要选半月刊、旬刊或者周刊,一般选择增刊,不选择专刊和论文集的形式,发表论文应当有样刊2本和用稿通知书1份,并且应当有稿酬通知单,一般情况下,作者支付版面费的论文学术性不强,没有多大的价值,专门向作者收版面费的期刊一般属于非官方性质,专门为解决职称而发论文的期刊社会信誉度也不高,在这样的期刊发表论文,只是掩耳盗铃或自欺欺人。
第五篇:3公共管理学论文
论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摘要] 在我国,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我国在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仍不完善,在制度等方面仍然存在缺失。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对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进行系统的分析,从而建立起多层次多标准的社会保障体系,使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村更完善。[关键词]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缺失与不足完善与走向 党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认真研究制定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措施。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演变过程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萌芽阶段、形成和发展阶段、异常发展阶段、改革阶段。通过对历史的分析,得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全面推进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因此,逐步建立起一套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成为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1建国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演变
从1949年到2000年,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走过了51年的发展历程,其演变过程可以大致分为如下四个阶段:
1.1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萌芽阶段
这一阶段,农村社会保障工作应急性强、社会化程度低,尚未形成制度,虽然政府、社区会对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给予适当的扶助,但是总体上说仍然以家庭保障为主。1.2 50年代中期——60年代中期,形成和发展阶段 随着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完成,特别是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后,绝大部分农民都成为人民公社社员,其生、老、病、死依靠集体经济的力量基本上能够得到保障。除此以外,具有强烈保障色彩的自然就业制度也在农村建立起来,其作为农民基本生活最根本的保障手段构成了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
1.3 60年代中期——70年代后期,异常发展阶段
在这一阶段,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受到了剧烈的冲击,发展停滞,但是农村集体保障却得到了异常的发展,特别是农村合作医疗,70年代末,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率达到全国行政村的90%。
1.4 80年代初期——90年代末期,改革阶段
在改革的初期,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集体经济逐步解体,这使得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失去了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并逐渐走入低谷。在经过了改革的冲动期以后,农村社会保障问题再次被提上日程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在一些基本的保障项目比如养老和医疗上,一直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2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及问题 2.1成就和实施中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已建立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农村五保供养制度、自然灾害生活救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等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新型农村合作保险得到空前发展,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在农村正在试点推广,2020年要实现覆盖全国范围。2.1.1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窄。
2008年底我国7.2亿农村人口,占总人口54%,60岁以上占12%,65以上占8.25%,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农民工总量达到22542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达14041万人。2008年底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7.77%,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91.5%。外出农民工参加城市养老、城市医疗、工伤、失业保险占外出农民工比率分别为17.21%、30.38%、35.2%、11.03%。2.1.2统筹层次低。
目前农村社会保障还停留在县级统筹层面。统筹层次低带来两方面问题:一是基金盘子小,风险大,造成地区待遇差异大,难以体现社会公平。二是每市县各为一个统筹区,系统建设、制度建设、日常管理三方面成本加大,不利于节约社会资源,应将有限的资金用于社会保障上。
2.1.3社会保障水平低,社会保障投入少。
目前农村养老保险月人均待遇90元左右,城市企业退休人员已达1200元左右,是农村13倍。城市职工医保报销平均75%,城镇居民50%-60%,新农合为40%。农村妇女生育仅从新农合享受300左右定补,远低于城市生育补贴和产假工资。我国2008年农村低保月人均补助49元,城市低保月人均补助141元。2.1.4立法层次低,不健全。
调节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法律法规中仅有《农村五保户供养条例》、《军人抚恤优待条例》以条例形式颁发,其他还停留在法规和部门规章的层面上,整体立法层次较低。2.1.5农村社会经济发展难以实现现实保障需要
城乡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状况差距很大,卫生资源分布不均问题日趋严重,城市过剩,农村不足。另外初级医疗机构水平低,人们不愿去就诊,基层医疗机构使用率仅25%。年轻人进城谋生,老人和儿童留在农村,发病率高,医疗费用开支大。3我国现有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缺失和不足的根源探究。
我国目前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却存在着供求不均衡的状态,也即存在着缺失和不足,造成这种缺失和不足的主要原因是:
3.1经济发展水平不高阻碍了社会保障制度的进一步发展。生产力水平、市场经济体制不仅决定着人们不可能同时同步获得相同的利益,而且在一定层面上影响了人们获取利益,拉大了不同阶层的人们获取利益增量的差距,产生了利益矛盾和冲突。首先,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是一国社会发展与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当一国的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才有可能建立社会保障制度,而要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其要求的经济条件也更为严格。3.2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缺乏后盾
政府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构建中没有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没有实质性地参与到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指导与建设中来,从而使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缺乏后盾。3.3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与其他社会制度之间不协调。由于长期以来受封建思想文化的影响,农民普遍认为人的生、老、病、死应该由家庭来负责,导致家庭保障观念在大多数农民心中长期占据重要地位,对社会养老保险等制度缺乏了解,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社会保障意识极为淡薄 4完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原则和具体建议
4.1完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定政策时要坚持以下原则: 4.1.1要以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理论为指导。4.1.2要能够实现农村社会保障功能的要求
社会保障具有保障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公平,增进国民福利的功能。
4.1.3要能够反映社会保险的特征 社会保险具有强制性、共济性和普遍性,社会医疗保险政策的制定要能反映它的这些基本特征。政策的制定要体现强制性,政策的实体和政策制定程序要纳入法制轨道,贯彻法制的精神,用国家机器的强制力作为坚强后盾,保护它的运作。政策内容要体现共济性,国家通过社会医疗保险政策实现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4.1.4要与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不能超越经济负担能力。4.1.5成本效益性
社会保障政策系统的成本效益很难量化,但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要随时注意这一标准。对政策的评价要充分考虑政策的社会效益,能否发挥基金的使用效益,实现医疗保障的需要。4.1.6兼顾公平和效率。
社会保障的待遇水平既要体现社会公平因素,确保每一个劳动者都能维持基本的社会保障,又要适度体现不同劳动者之间差别。社会保障政策的设计在维护社会公平的同时,也要强调对于促进效率的作用。
4.2完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立法的具体建议 4.2.1国家立法和地方立法结合。因统筹层次低,各统筹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待遇水平差异问题,可以靠国家立法和地方立法相结合的办法解决现实问题。4.2.2应保尽保。
对制度缺失影响社会保障实现的,要尽快开展试点,再实践的基础上调研论证,建章立制,做到应保尽保。
4.2.3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带来的社会保障新问题的思路。
一方面,医疗保障关系流动。2009年12月31日,人保部发布《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结算服务工作意见》、《流动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障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这是最新的调整医疗保障关系跨统筹地区的级别最高的文件,明确了各类流动就业人员不得同时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不得重复享受待遇。
另一方面,养老保障关系流动。建议:农村养老和城市养老相互转移时要相互承认各自缴费年限,制定年限折算办法,一个人同时交纳两种养老保险时要规定折算后最高缴费年限,转移时要将个人账户和统筹全转移。退休地选择权要适当限制,在没有实行全国统筹前,应以缴费时间最长或生活地为退休地,避免参保人趋利行为。4.2.4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支持力度。
首先,目前农村社会保障仅仅停留在县级统筹层面,统筹层次低,基金抗风险能力弱,已成为完善农村社会保障的障碍。统筹层次低,长期异地居住参保人医疗费报销、领取养老金也有诸多不便。其次,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支持是农村社会保障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国家应实行农村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强化政府宏观调控能力,明确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责任,规定各级财政具体承担比例,并逐步提高这一比例,明确对基金缺口提供财政支持。
再次,要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待遇水平的正常调整机制。国家要根据物价和通货膨胀水平,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基金收支状况,建立规范化、可操作的农村社会保障待遇调整制度,适时提高农村社会保障待遇水平,确保农村社会保障功能的实现。4.2.5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基金监管。我国目前已形成比较完备的监督体系,主要问题是要将这些监督制度引入农村社会保障实施中,并得到加强,有的还需要根据农保特点注入新的内容。4.2.6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组织机构。
合理设定农村社会保障组织机构的编制,配备与其业务相适应的管理和经办人员,将办公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尽快健全农村社会保障组织机构,理顺农村社会保障管理体制。
4.2.7发展农村经济,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国家应加大对农业扶持力度,加大对农村科技支持,大力发展农村养殖业、粮食加工业和乡镇企业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科技、文化、卫生、教育事业,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加强农民工权益保护,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进步了,农村社会保障才能得到迅猛发展进步,农村社会保障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完善。参考文献
[1]成思危.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与完善[M].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4:358 [2]李长健.论农民权益的经济法保护———以利益和利益机制为视角[J].中国法学,2005,(3)[3]任保平.建立健全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J].经济学动态,1998,(10)